数学语言让孩子爱数学

2024-07-31

数学语言让孩子爱数学(精选4篇)

数学语言让孩子爱数学 第1篇

一、营造氛围, 让学生“敢说”

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 老师真诚的笑容, 信任的眼神, 鼓励的话语, 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1. 消除胆怯心理

多数小学生只是习惯于集体齐答, 一旦遇到老师个别提问就出现胆子小, 声音轻, 怕说错话, 怕老师批评、同学笑话。少数人虽能积极举手, 想说但又说不清, 导致心理紧张、羞于表达。课堂上, 如果教师能以一个伙伴、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 学生心情变得愉快、思想变得放松, 就敢于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无所顾虑, 使课堂在不经意间, 进入了和谐的状态。

2. 使用赏识评价

对说的好的同学称赞道:“你说的太棒了, 将来一定可以成为语言大师!”对胆怯的同学鼓励说:“没关系, 大胆说出你的想法。”说错了也不能打断、制止孩子的话语, 而应安慰说:“想一想, 再说一次。”老师亲切的话语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 老师对他们充满了信任和期盼, 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信心, 为大胆“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鼓励大胆说话

课堂上实行说话“五允许”的开放政策, 鼓励学生大胆讲话。一是允许说错。在课堂问答、与老师谈话时, 说走了嘴, 老师不嗔怪, 不讽刺挖苦, 同学间也不要以此取笑。二是允许补充。如果突然想到一些原先没认识到的问题, 或是听别人发言后, 觉得有感而发, 那就可以举手要求补充发言。学生的发言如果空泛, 教师可让他补充;如果发言含混, 教师可让他补充得明确一些。三是允许修正。对自己讲错的话, 如果发现有漏洞或有毛病, 可以公开修正自己的发言。四是允许质疑。允许学生对教师讲授的任何问题进行质疑问难, 欢迎对其他学生的见解提出质疑, 展开辩论, 允许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进行申辩。五是允许保留。如对教师或同学的见解持不同意见, 教师应允许他保留, 直至想通为止, 这期间, 教师多次给予他发表意见的机会。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说”

要使学生产生“骨鲠在喉, 一吐为快”的强烈愿望, 有赖于教师精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学情,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就能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1. 创设生活情境

新数学教材图文并茂, 这些插图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教学加、减应用题时, 引导学生看示意图:小朋友手上原来有2个气球 (出示小朋友手上拿2个气球的图) , 她放飞了1个气球 (出示小朋友放飞1个气球的图) , 小朋友手上还剩下几个气球?要求还剩几个气球, 就是小朋友手上原来有的2个气球减去她放飞的1个气球。要求学生看图说明意思, 再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述一遍。这样既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图意, 又进行了语言训练。如果把这些图片制作成动画, 学生兴趣会更浓厚。

2. 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 就是观念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 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即在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先帮助学生复习了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不但会摆会分, 而且会说分的过程。接着让他们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三个盘子里, 学生很快发现每盘放3个后, 还剩下一个苹果。这时教师引导:剩下的苹果还分不分?这里剩下的苹果不够每盘里放一个, 引起了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注意、记忆、思维集中在一起, 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和老师, 说的欲望异常强烈。

三、拓宽渠道, 让学生“勤说”

学生数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它需要日常的积累, 不断的训练和持续的努力。要提高孩子的数学语言能力, 就必须从身边做起, 从每一堂课, 每一件小事做起。

1. 在动手操作中说“过程”

小学生认识事物都要经历“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形成结论”的过程。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 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动手操作中, 让学生边想、边做、边说, 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 达到操作、思维、语言有机、和谐地发展。比如:在教学“同样多”时, 由于学生刚刚入学。对这个概念难理解, 语言也不准。我就设计这样的题目: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 先在第一行摆4个苹果卡片, 然后在第二行摆梨, 梨的个数要和苹果同样多。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边摆边说:先放一个梨对应着苹果, 再放一个梨对应着一个苹果……没有多余的苹果, 也没有多余的梨, 就说:苹果和梨“同样多”。这样在课上给足时间让学生说, 学生很快掌握了说的方法, 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2. 在探索新知中说“道理”

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知其然”,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有理有据地说出其中的“道理”, 思维才能变得更慎密。例如, 教学“0的认识”一课, 教材中给出“小猴吃桃”图。这样一幅简单的连环画, 却可以引发学生的许多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有三只小猴, 第一只小猴盘中有两个桃, 第二只小猴盘中有一个桃, 第三只小猴盘中没有桃, 可以用0来表示。”有的学生认为“有一只小猴, 本来盘中有两个桃, 吃了一个, 还剩一个;又吃了一个, 盘中就没有桃了, 所以用0来表示。”还有的学生认为“猴妈妈给三只小猴每人三个桃, 第一只小猴吃了1个, 还剩2个;第二只小猴吃了2个, 还剩1个;第三只小猴都吃了, 盘中没有桃了, 就用0表示。”这样学生在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0的含义, 轻松愉快地训练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比教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

3. 在实际应用中说“思路”

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规范、完整的数学语言, 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教学一步计算的加法应用题, 我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意, 题目告诉我们什么?问题是什么?要求一共是多少, 就是把 () 和 () 合起来, 所以用加法计算, 列式为 () 来表述。生1:左边有5只鸭子, 右边有4只鸭子, 请问一共有几只鸭子?生2:大鸭子有1只, 小鸭子有8只, 请问一共有几只鸭子?生3:有5只鸭子在走, 又走来了4只鸭子, 请问现在有几只鸭子?这类似于编应用题, 学生通过编, 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进一步熟悉了应用题的题目特征和解题方法, 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指导方法, 让学生“会说”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要学好数学术语, 用好数学术语, 讲好规范的数学术语, 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1. 在模仿老师中进行语言训练

小学生的语言往往是零碎的、片面的, 有时会“词不达意”, 不知所云。同时, 他们又具有很强的模仿力, 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 给学生以“示范”。如比较5.962和5.955的大小。一开始老师先一步一步提问:比较5.962和5.955的大小先看什么? (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 整数部分谁大? (一样大) 再看什么? (它们的十分位) 十分位谁大? (一样大) 再看哪一位? (百分位) 百分位5.962上的数是几? (6) 5.955上的数呢? (5) 谁大? (6大) 所以, 5.962大于5.955。之后老师可以说:“谁能象老师刚才那样连起来说一说如何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长期这样有意识的训练, 学生就会逐渐说得有条有理, 必然也反映出他思维上的条理性。

2. 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

学生刚入学时, 脱口而出的常常是生活语言,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加以引导, 促进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如在“长短”的概念教学中, 当我出示了实物——红、绿两支铅笔以后, 开始学生只能笼统地说:“红的长, 绿的短。”这是学生的生活语言。为了让学生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 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又说:“红铅笔长, 绿铅笔短。”这时, 我又拿出一支黄色的铅笔,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又说:“黄铅笔短, 绿铅笔长。”我说:“刚才你们说绿铅笔短, 现在又说绿铅笔长, 到底绿铅笔是长还是短?应该怎样说才更加准确?学生们通过讨论比较, 知道应该说成谁比谁长或谁比谁短。如:“红铅笔比绿铅笔长, 绿铅笔比黄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 黄铅笔比绿铅笔短。”“红铅笔最长, 黄铅笔最短。”通过引导, 不但使学生懂得了长短是相比较而言的,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3.帮助儿童理解和积累数学语言

让孩子感受数学的好玩 第2篇

孩子天生就爱玩,甚至可以说,我们根本不用给孩子买太多玩具,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我们身边随便拿一个石头、木棍都是孩子的玩具。而且,孩子对生活中各种图形的理解也是靠是摸出来的,因为孩子的思维源于动作。触摸得到的经验叫直接经验,看到的听到的都属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更有助于孩子的理解。在教学中发现,数学成绩特别弱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手的动作不够精细,动作笨拙,原因多是因为家长包办太多。学长常常嫌孩子动作慢,就给孩子喂饭、穿衣,甚至刷牙;怕脏,就限制孩子玩,甚至不让孩子拿钱,这样就变相地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权力,结果孩子直接经验少,理解力差,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经常不活动,孩子逐渐失去了探索的兴趣。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不足,又导致孩子动作不协调、动作慢、注意力不集中、自信不足等问题。所以,让孩子多玩,不但能玩出乐趣,还能玩出聪明与自信。下面,我们就说说怎样让孩子玩。

搭:孩子总喜欢搭积木,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形状及空间关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描:让孩子使用立体图形的面去画个漂亮的圆或方,从中感受方圆的特点,并体会到利用工具的神奇力量。

捏:让孩子用橡皮泥、用面团捏糖葫芦、饺子、小人等,让小手的肌肉更灵活,发展手眼及双手协调能力,不但培养孩子的空间想像能力,还能培养注意力。

切:把苹果横着切开和竖着切开,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切面完全不同,横着切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亮的五角星,用不同的切法会发现不同的图形,激发孩子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同样,我们让孩子观察多角度切黄瓜、切莲藕、切西瓜等。还有用刀等分蛋糕、分饼等,让孩子学习到从中心点等分图形的学问。

折:就是折纸。折纸需要点、线、面等几何图形要多种形式的切割与组合,在这种图形的变化中去体会各种图形的特点,比如,正方形可以等分为四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不断地再分成两个同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折纸不但能锻炼孩子手的精细动作,培养专注力与动手能力,还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美与神奇。

钻:孩子总喜欢到处钻洞。喜欢钻在桌子下面,喜欢钻到盒子里。这很好,只要安全,多让孩子玩玩吧,让孩子在钻的活动中体验空间感觉,从中还可以锻炼身体的灵活性。

画:多让孩子画画吧,画画本来就是图形的组合。我们还可以让孩子通过有机玻璃板去画图形,就是隔空描图形,是透视画的本源。隔空描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立体图形被画成平面图形的感觉,从中感受立体图形与所画的图形之间的对应能力(注意,画的立体图形也还是平面图形)。当然,我还多了一个副产品——观察能力。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或用头顶书包,或用手端盆水,从中体会水的重量,让孩子快跑与慢跑体会速度,跑步时再给孩子记个时间,体会速度、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陪孩子拍球、跳绳,并记录个数„„

我们生活中数的世界中,我们也可以说“万物皆数”,我们生活中图形的世界中,也可以说“万物皆形”,我们生活着,陪孩子玩着,玩就是在体验数学,玩就是在学习数学。

(二)让孩子感受数学有用

数学是什么。告诉孩子数学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大大小小的数字是数学,你想吃个大点的水果,大小是数学。我们想吃个长长的水果,长短是数学。过几天就是宝宝的生日,早晨八点起床等,时间是数学。桌子是圆的,椅子面是方的,图形是数学。我们要出去玩,得知道方向,方向是数学。买东西要算帐,算帐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问孩子你能找到不是数学的东西吗?

1、让孩子猜想没有数学会怎样

我们可以让孩子想像,如果没有数字宝宝会怎么样?孩子可能会说,如果没有数字宝宝,看钟表也不知道是几点,不知道什么时候过生日,也不知道自己有几岁,出门也不会做公共汽车,因为汽车没有号码了„„

也可以让孩子思考如果不懂图形会怎样?如果我们不懂图形的特点,桌子做成球形的,车轮做成正方形的,房子做成三角形的结果会怎样?这些搞笑的设想,一定会能激发无尽的想象。

让课堂成为孩子数学语言发展的舞台 第3篇

儿童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不尽相同。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尤其不能忽视他们数学语言的发展。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地改善孩子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老师应怎样关注孩子的数学语言的发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舞台呢?

一、适时指导——关注于新知学习中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重点是否凸显,教学难点能否突破,关键是新知探究这一程序是否有效开展。教师作为组织者,有没有科学地组织、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积极参与,作深层次的思考,能够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请看《约分》教学片断:

探究新知,揭示课题

第一关:基础知识关

1.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生甲:不相等。

……

本教学片段中,生甲回答的“不相等”只停留在机械模仿上,说明前一阶段的探究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教者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引导不够,遏制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影响了学生新知的有效建构。

二、把握机会——关注于习题评价时

关注孩子数学语言的发展,就要重视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形成完整的说话习惯,养成有条理地表述数学思维过程的能力。

一位老师在复习《圆柱和圆锥》时,出示了一组判断题: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2.圆柱的底面半径缩小2倍,高扩大2倍,它的体积不变。( )

3.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比,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

从题目的要求看,这位老师似乎仅仅满足于孩子会按照要求正确地对这三道题作出判断,把会做题、能解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联系学生的课堂解题表现,不难发现,学生是会做题了,至于这种会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上的掌握,还是机械的模仿,还是蒙出的,教者是无从得知的,又谈何教学的生成呢?

换一位老师,他可能会利用此类题型“大做文章”——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孩子的语言追溯孩子的思维过程,对症下药。如,在题目的要求中加上“说说你的判断理由或依据”,当学生按照要求回答时,就是对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也是对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一次有效梳理;在解决第二小题时,学生很可能会通过举例或列式来说明,而这都需要借助数学语言。也许,有时学生的表述不那么准确,但同学间的交流和补充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觉得,教师的嘴,也是桥梁,是连接学生语言发展与掌握知识的枢纽,为他们的发展服务。习题评价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是培养孩子有效组织数学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三、放手争辩——关注在课堂小结时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就给了学生练说的机会,也给了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可是,我们不能为了完善课的结构走小结程序,而应该以了解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老师把课堂小结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踊跃争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辩论中升华所学的知识。

生(大声回答):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大家都有很高的辨析能力。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负数<0<正数)。

课堂小结开展辩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全班同学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课堂学习是儿童学习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历程,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儿童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在这段历程中,教者应该尽量帮助、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大胆地表达出来。如:鼓励孩子说清楚计算法则和顺序;鼓励孩子对学习的概念进行表述;鼓励孩子说清题中的条件、问题,具体阐述解题的思维过程;要求孩子们仔细倾听同伴的回答,文明地争辩或补充自己的见解,表扬讲得好的孩子;等等。如此,教者和学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互相欣赏,体验愉悦的、成功的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的“四基”之一就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语言素养。那么,让我们的孩子爱上数学课堂,能够、愿意、善于、乐于用数学语言表达,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我思故我说,我言促我思”的舞台,我们的课堂就可以说初步达到《标准》的要求了。

(责编 罗 艳)endprint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对我们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儿童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不尽相同。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尤其不能忽视他们数学语言的发展。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地改善孩子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老师应怎样关注孩子的数学语言的发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舞台呢?

一、适时指导——关注于新知学习中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重点是否凸显,教学难点能否突破,关键是新知探究这一程序是否有效开展。教师作为组织者,有没有科学地组织、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积极参与,作深层次的思考,能够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请看《约分》教学片断:

探究新知,揭示课题

第一关:基础知识关

1.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生甲:不相等。

……

本教学片段中,生甲回答的“不相等”只停留在机械模仿上,说明前一阶段的探究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教者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引导不够,遏制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影响了学生新知的有效建构。

二、把握机会——关注于习题评价时

关注孩子数学语言的发展,就要重视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形成完整的说话习惯,养成有条理地表述数学思维过程的能力。

一位老师在复习《圆柱和圆锥》时,出示了一组判断题: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2.圆柱的底面半径缩小2倍,高扩大2倍,它的体积不变。( )

3.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比,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

从题目的要求看,这位老师似乎仅仅满足于孩子会按照要求正确地对这三道题作出判断,把会做题、能解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联系学生的课堂解题表现,不难发现,学生是会做题了,至于这种会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上的掌握,还是机械的模仿,还是蒙出的,教者是无从得知的,又谈何教学的生成呢?

换一位老师,他可能会利用此类题型“大做文章”——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孩子的语言追溯孩子的思维过程,对症下药。如,在题目的要求中加上“说说你的判断理由或依据”,当学生按照要求回答时,就是对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也是对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一次有效梳理;在解决第二小题时,学生很可能会通过举例或列式来说明,而这都需要借助数学语言。也许,有时学生的表述不那么准确,但同学间的交流和补充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觉得,教师的嘴,也是桥梁,是连接学生语言发展与掌握知识的枢纽,为他们的发展服务。习题评价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是培养孩子有效组织数学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三、放手争辩——关注在课堂小结时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就给了学生练说的机会,也给了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可是,我们不能为了完善课的结构走小结程序,而应该以了解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老师把课堂小结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踊跃争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辩论中升华所学的知识。

生(大声回答):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大家都有很高的辨析能力。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负数<0<正数)。

课堂小结开展辩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全班同学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课堂学习是儿童学习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历程,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儿童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在这段历程中,教者应该尽量帮助、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大胆地表达出来。如:鼓励孩子说清楚计算法则和顺序;鼓励孩子对学习的概念进行表述;鼓励孩子说清题中的条件、问题,具体阐述解题的思维过程;要求孩子们仔细倾听同伴的回答,文明地争辩或补充自己的见解,表扬讲得好的孩子;等等。如此,教者和学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互相欣赏,体验愉悦的、成功的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的“四基”之一就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语言素养。那么,让我们的孩子爱上数学课堂,能够、愿意、善于、乐于用数学语言表达,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我思故我说,我言促我思”的舞台,我们的课堂就可以说初步达到《标准》的要求了。

(责编 罗 艳)endprint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对我们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儿童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不尽相同。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尤其不能忽视他们数学语言的发展。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地改善孩子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老师应怎样关注孩子的数学语言的发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舞台呢?

一、适时指导——关注于新知学习中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重点是否凸显,教学难点能否突破,关键是新知探究这一程序是否有效开展。教师作为组织者,有没有科学地组织、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积极参与,作深层次的思考,能够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请看《约分》教学片断:

探究新知,揭示课题

第一关:基础知识关

1.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生甲:不相等。

……

本教学片段中,生甲回答的“不相等”只停留在机械模仿上,说明前一阶段的探究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教者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引导不够,遏制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影响了学生新知的有效建构。

二、把握机会——关注于习题评价时

关注孩子数学语言的发展,就要重视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形成完整的说话习惯,养成有条理地表述数学思维过程的能力。

一位老师在复习《圆柱和圆锥》时,出示了一组判断题: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2.圆柱的底面半径缩小2倍,高扩大2倍,它的体积不变。( )

3.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比,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

从题目的要求看,这位老师似乎仅仅满足于孩子会按照要求正确地对这三道题作出判断,把会做题、能解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联系学生的课堂解题表现,不难发现,学生是会做题了,至于这种会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上的掌握,还是机械的模仿,还是蒙出的,教者是无从得知的,又谈何教学的生成呢?

换一位老师,他可能会利用此类题型“大做文章”——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孩子的语言追溯孩子的思维过程,对症下药。如,在题目的要求中加上“说说你的判断理由或依据”,当学生按照要求回答时,就是对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也是对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一次有效梳理;在解决第二小题时,学生很可能会通过举例或列式来说明,而这都需要借助数学语言。也许,有时学生的表述不那么准确,但同学间的交流和补充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觉得,教师的嘴,也是桥梁,是连接学生语言发展与掌握知识的枢纽,为他们的发展服务。习题评价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是培养孩子有效组织数学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三、放手争辩——关注在课堂小结时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就给了学生练说的机会,也给了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可是,我们不能为了完善课的结构走小结程序,而应该以了解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老师把课堂小结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踊跃争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辩论中升华所学的知识。

生(大声回答):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大家都有很高的辨析能力。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负数<0<正数)。

课堂小结开展辩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全班同学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课堂学习是儿童学习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历程,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儿童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在这段历程中,教者应该尽量帮助、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大胆地表达出来。如:鼓励孩子说清楚计算法则和顺序;鼓励孩子对学习的概念进行表述;鼓励孩子说清题中的条件、问题,具体阐述解题的思维过程;要求孩子们仔细倾听同伴的回答,文明地争辩或补充自己的见解,表扬讲得好的孩子;等等。如此,教者和学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互相欣赏,体验愉悦的、成功的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的“四基”之一就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语言素养。那么,让我们的孩子爱上数学课堂,能够、愿意、善于、乐于用数学语言表达,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我思故我说,我言促我思”的舞台,我们的课堂就可以说初步达到《标准》的要求了。

用爱心教数学 让学生爱数学 第4篇

一、用爱相处以情促教, 引导学生“亲近数学”

如何让学生爱上学数学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学生爱上这位教数学的老师。因为人在生活中会有多种需要, 亲和的需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虽然是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知过程, 但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友好健康的师生关系、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才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要想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首先学生要喜欢数学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数学老师, 首先数学教师要亲近学生, 把满腔的爱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 即由衷的热爱、尊重你教的每一位学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校艺术节后第一堂课恰好是我的数学课, 同学们都很兴奋。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首先我并不急于上课而是对学生们在艺术节上的表现进行了点评, 并且说“今天大家在台上表现都太棒了!作为你们的老师我太骄傲了。看来什么事情付出努力大家都可以做好大家说对不对?大家齐声说:“对!”“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们兴奋的回答“有!”不用说那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在课下面对个体学生的时候, 教师们一句亲切的话语甚至是一个眼神都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可能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会晚点回家为学习吃力的同学辅导。有一次我发现平时在班上很内向腼腆的一个小姑娘羞答答地进来了, 在我身边好似欲言又止的样子, 趁此机会我赶紧拉把凳子和她并排坐下并亲切地说:“小李同学最近学习很认真啊, 可不要松劲啊后面进步肯定会更大!”小姑娘脸上泛起了红晕, 小声问:“李老师, 有道题我想了另一种计算方法不知道行不行?”我说:“别着急, 慢慢讲给我听听”小姑娘情绪放松了下来, 滔滔不绝得给我讲起了自己的思路。虽然最后经过我点拨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方法是错误的, 但是离开时她仍然高高兴兴地向我道了谢, 蹦蹦跳跳地回去了。第二天交上来的家庭作业也做的特别好, 我想她回去后心里可能在想:“李老师对我这么好, 我一定要学好数学。”在去年的期末统考中, 平时表现平平的她竟然出人意料地考了个满分!班上同学都说我们班像个大家庭, 里面有个贺妈妈 (该班英语老师) 还有个李姐姐。”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事业其实就是爱的事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设计有趣的学习过程, 吸引学生“爱学数学”

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作为数学老师, 应想方设法让你的数学课变得更吸引人, 使学生有趣地自觉去学数学。

在教学中我经常改编一些习题。比如把枯燥无味的几何逻辑证明给同学们分解为:“买菜, 配作料, 下锅”等三大步;在应用题中使用班级同学的名字;在讲直角坐标系前先讲一讲它的创始人笛卡儿的故事;在学习利息利息税一节时, 我又让同学们自编题目交叉解题。有的同学假设自己的年薪, 假设自己是汽车经销商的老板算出自己应向国家交纳多少税等等。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直到下课铃都响了, 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在教学操作模式的应用上我也进行过很多尝试和创新。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一课时我就大胆运用了江苏杭州大学教育系兼职教授邱学华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在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教学知识或生活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近的内容, 比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内容时我也会试图去实践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创立的生本教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方式。我认为应用一种教学法, 并不排斥另一种教学法, 它们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 而应该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最根本的就是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要用的合理, 用的妙。

三、教给学生实用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自觉“感受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喜欢学数学, 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养成自觉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 这样才从“内因”上真正喜欢数学。

“小课堂大社会”。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只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把课堂通向社会, 把学生引向社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觉得学数学“真有用”。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二) ——利息》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 之前, 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到银行调查活期、定期存款、借贷的利息数据, 再结合新课进行自学。学生在学习之前, 通过亲身调查, 已对银行利率有所了解, 也初步掌握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学完《利息》知识后, 教师还不忘要求学生每人都要独立去银行存一些钱, 掌握存款的基本本领。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聘请学习较好的同学给学习吃力的同学当“小老师”;组织学生分组交叉编“小试卷”, 相互考察知识点的落实情况;组织学生编办数学报写数学小论文争讲数学家的故事;甚至有的学生主动帮老师制作简易教具等等。这样的教学, 学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边学边用”, 无论是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还是学习效果上都有许多令教师惊喜的表现。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课程改革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只要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我们都不妨去大胆尝试和探索。

上一篇:金融政策扶持下一篇:农村小学科学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