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实践范文

2024-09-01

政治社会实践范文(精选12篇)

政治社会实践 第1篇

关键词:政治参与模式,社会政治转型,政府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影响公共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为目的的活动, 它是公民和政府的互动过程, 在社会政治的民主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 政治参与的模式又各有特点, 同时, 不同的政治参与模式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转型。

1政治参与模式的涵义

关于政治参与模式的内涵, 学术界还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诺曼·H·尼和西德尼·伏巴所说的参与模式是指投票、竞选、公民接触、团体活动等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1];亨廷顿和纳尔逊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视角, 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概括, 着眼于参与和平等、稳定、增长的关系, 总结了发展的中产阶级参与模式、专制模式、技术统治模式和大众模式, 认为这些模式易于导致恶性循环, 从而指出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战略难以抉择的困境。[2]而日本学者蒲岛郁夫则以日本为个案, 提出了一种支持性的参与模型。他认为, 日本的这种支持性的政治参与, 加强了政府的稳定性, 使高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 并将富裕者的所得向非富裕者实行再分配, 其结果是, 支持体制的政治参与进一步高涨, 从而打破了亨廷顿参与模型的困局。[3]国内学者梁丽萍和邱尚琪则认为, 政治参与模式是“由公民政治参与心态、意识、规则、行为方式、目标模式和价值取向所构成的”体系, 既包含态度也包括行为, 并把我国的政治参与分为“革命型的政治参与”和“动员型的政治参与”、“建设型的政治参与”和“自主型的政治参与”两类。[4]

模式是指“系统内各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结构”[5]。由此来看, 上述几种观点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

政治参与是一种公民通过影响政治权威而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 它包含行为的诱因 (动机) 、目标和具体途径等要素。因而, 政治参与模式是政治参与的诱因 (动机) 、目标和具体途径的有机结合。其中, 每一要素又影响着其他的要素, 而其中占支配地位的要素是行为诱因和目标。作为公民与政治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 政治参与的诱因包括受环境刺激而产生的对政治系统的要求 (希望和意向的表达) 和支持。[6]政治参与的目标则包括作为理想信念的政治价值和制度以及作为利益分配的政策和行为。

因此, 根据对政治参与模式的概念界定, 从参与诱因和参与目标两个维度出发, 可以构建出四种政治参与模式, 即信念要求型政治参与模式、信念支持型政治参与模式、分配要求型政治参与模式和分配支持型政治参与模式。每种政治参与模式都是各种不同参与形式的组合。

2政治参与模式与社会政治转型

政治参与的行为模式受其所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及其内在矛盾的深刻影响, 政治理论家们所关注的“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属性———参与的形式和参与的范围”与社会政治发展的目标、动力和内在矛盾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 革命型社会易于形成信念-要求型政治参与模式。革命是指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变,

其前提是政治观念的更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新兴阶级的产生, 出现了与原有统治观念不同的新政治观念, 人们开始以新的标准对现实政治进行评判。人民主权思想与君主主权的观念的激烈冲突, 消解了原有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 提出了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目标。

信念———要求型参与模式发生发展的逻辑是, 国家的开放———新政治观念的输入———群体的动员———改变政治价值和制度结构的要求———改良或革命。

其次, 政权巩固型社会与信念-支持型政治参与模式。新政权建立后, 如果面临着危及政体的复杂、危险的国内外环境, 政治精英基于巩固自身权力的考虑, 可能会以某种意识形态 (如民族主义、社会平等) 为号召, 通过功能性社团、政党等民众团体, 作为凝聚民众、动员政治支持的手段。

信念支持型参与模式的思想基础是群众对政治权威确立的政治信仰的认可和支持, 是民众与政治权威能够在理想信念上保持一体感。在这种参与模式中, 虽然存在群众自动的政治响应, 但由于多数群众的参与缺乏自主性, 更多的是政治权威号召、动员的结果。亨廷顿认为, “精英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社会的制度、价值和社会结构, 必须极大地扩大参与, 通过新的而且通常是破坏性或暴力的活动发生, 将新群体引入政治。”[2]

信念支持型参与模式具有群体行为的一般特征, 能够赋予政府或政治领导人高度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为政治权威创造权力基础, 显示国家的强大力量。但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 信念支持型政治参与模式有可能造成政治体系淹没社会, 导致公民失去主权者的地位, 产生对领袖的盲从和迷信, 增强政府对公民的控制。同时, 社会陷于政治运动和动荡状态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政治的制度化, 也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社会生活, 使人产生对政治的厌烦和冷漠。因而, 这只能是非常时期的例外参与模式。

第三, 社会转型期发展中国家多种参与模式的混合与政治控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 既面临着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压力, 也面临着由集权体制转向民主体制、扩大参与的压力。其中, 不少国家选择了限制参与、发展经济的技术统治型发展战略[2]。在这种发展战略下, 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和利益的分化, 会诱发公民的参与动机, 因而分配要求型参与模式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模式。然而, 由于政治体系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参与渠道既少且不通畅, 因而要求型参与会给政治体系带来很大的政治压力, 造成群体冲突。

另一方面,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迅速发展,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冲突势必有所增加。这不仅体现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上, 也体现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激荡方面。并且, 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碰撞可能会引发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各种原教旨主义运动。这时, 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进程中引发的各种利益矛盾, 有可能以诉求某种政治价值和制度的形式出现, 从而刺激信念要求型参与模式的出现。如果这样, 社会就很有可能再次出现阵发性的不稳定情势。

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诸多矛盾, 既存在着走向理性制度化的可能, 也存在着社会动荡的诱因。政府只有采取正确的策略, 才有可能化解发展过程中的危机, 度过这一社会发展的风险期。

政治参与作为公民和政府的相互作用行为, 需要双方的宽容和适应。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渠道应该适应公民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这样才能吸纳不同群体的利益输入, 将公民群体整合到政治体系中, 从而增加政治体系的社会基础和公民对政治体系的信任度, 促进社会的稳定。同时, 政府、学校、媒体、社会等社会化结构应联手强化对社会成员的公民教育, 培养公民的理性、合作、宽容精神和法治意识, 从而减少非制度性参与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 储复耘译.政治学手册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美]塞缪尔·亨廷顿, 琼·纳尔逊著, 汪晓寿等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

[3][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 1.

[4]梁丽萍、邱尚琪.建国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04 (5) .

[5]李勇军.西方政治参与模式的历史考察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苏州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政治社会实践个人小结 第2篇

学期即将结束,我们的社会实践也接近尾声,本学期我们选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大学生读书情况。大学为我们走入社会前最后的学习的平台,即将奔赴工作,大家都会为自己理想的工作有所准备,要掌握技术,首先就得学习知识。因此,我们小组在这次实践选了此课题来了解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同以往一样,大家分工而行,此次我的任务为发放部分问卷和统计部分问卷。针对其中几个统计结果,我想来谈谈个人感想。

在问及是否认为自己读书量过少时,将近四分之三的人认为是的,而我也是其中一员。说明大家尽管是意识到自己存在这个问题,但还是没能改正。而原因较多的归结于学习压力大没时间、没兴趣和不善于阅读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没时间应该不能算真正原因,如果真是喜欢读书,学习再忙也是能有时间来阅读的,因此造成大学生阅读量过少的因素基本还是在于他们自身,而不善于阅读也是由于首先没兴趣阅读。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原因在于大学里有其他东西更加吸引大学生,已经读了几年的书,难免产生了读书的惰性,而且大学里又是倡导自主学习,没有人管着,又受其他新鲜的东西诱惑,大家读书的自觉性自然比起高中和初中要下降许多。而在被问及是什么因素影响到阅读时,大家的选择较多的集中在闲暇时间的缺少和自己的心情两方面,这就相当于是一个物质因素和一个精神因素。时间这个物质因素无疑是基础,而心情能决定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他的处事。这里的统计结果正是这句话的体现。统计结果中我们还了解到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学业需要、兴趣、提高修养、休闲放松四个选项差不多各占四分之一,而不是学业需要为主,可见大学生已不再单一地被学习束缚着,而是追求更多精神上的收获,这对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一个好现象。

加强社会实践,提高高中政治课质量 第3篇

高中学生能从实践中深化和拓展知识,挖掘“乡土”典型,加强乡情教育,使学生倍感亲近、亲切,原来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既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情感。高中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感到很迷惘,有学生说:“市场经济讲究物质利益,个人是物质利益的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放在首位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一思想,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其中一组调查、访问了市先进党组织——龙山西门外村党支部,该支部在“鸭司令”陆永康的带头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几年来,他们从未向村里领过一分津贴,相反从自己的“私企”中拿出四十多万元用于村集体建设。这一真实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荡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心悦诚服,并深深地感受到“旗红、村强、民富”。

培养学生正当的爱好和志趣,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了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小组等。结合社会热点,广泛接触社会。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几年来,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钻研教材,准确掌握知识点,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备学生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这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所以,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个方面,学生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品格的好坏、方法的优劣,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知识是能力增强、品格提高的前提,方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接受度,了解学生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民主兴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三、要采用新理念审视、评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在的能力,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充满信心。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经常性地抱怨学生的素质差,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解题能力差,这也差那也差,甚至在课堂上对所谓的差生轻则予以讽刺挖苦,重则予以打骂,这是很不道德的,更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其结果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上进心,膨胀学生的自卑心,其后果可想而知,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隐患,必须纠正。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培育的。诚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的社会实践,其效果就是指由实施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觉悟水平等发展变化的社会效应。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社会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的关系

所谓社会实践的“显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在行为表现上所发生的种种有形变化。所谓社会实践的“隐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无形变化。事实上,高中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后在信念、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有形变化”和“无形变化”的矛盾运动,“无形变化”是“有形变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变化”则是“无形变化”的必然结果,两者完整地体现了社会实践的辩证效果。为此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两分法,反对只把“显效益”作为唯一效果的一点论观点。

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如何,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教师是主导,如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动后的总结交流,巩固提高,均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则是主体,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参与者,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更不能颠倒关系。

三、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手段,是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手段时时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处处体现着手段的作用。切忌为社会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以杜绝负效应。

政治社会实践 第4篇

一、使政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高中政治教学主要是将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 为学生分析和了解时事政治作铺垫。只有将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 从分析时事政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重要政治知识点的印象, 才能促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入社会,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将重要知识点渗透在社会时事政治分析中, 就可以确保学生对社会时事政治认识的全面性, 避免学生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对社会产生错误的判断, 进而对其发展形成不利影响。从当前高中政治教学来看, 教师应该注意利用社会时事政治来丰富政治教学内容。

以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 人们生活在经济社会中, 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将国家举办经济会议提出的政策纳入到教学内容中, 如2014年重要经济政策指出目前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必须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抓住新的机遇, 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才能适应“新常态”。同时, 也指出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点, 以及在新的发展状态下, 中国将要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再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分析, 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全世界经济发展状态有了直观的认识, 使得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由此可见, 将社会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 以社会时事政治的内容丰富政治教学内容, 就可以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知识系统, 逐渐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

二、实现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政治教学更偏向于理论性, 将政治教学内容与社会时事政治分开, 政治教学就会失去其重要意义。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 在思考有关社会政治方面问题时可以站在多角度、多层面的视角分析问题, 确保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并主动担负起建设社会的重要责任。

以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部分的“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内容为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详细向学生剖析了我国的社会性质, 从社会性质的角度出发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 并引入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佐证。据调查发现, 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 虽然与以往生产总值增长相比, 我国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但仍然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期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8%,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这些都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 证明政治教学内容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使得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

由此可见, 将高中政治教学与社会时事政治进行有效结合, 能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角度分析政治教学内容, 这样就可以确保学生对社会政治问题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社会时事政治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 将社会时事政治内容与高中政治教学内容进行融合, 就可以激发学生分析政治问题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教学活动中, 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 促使学生对重要政治知识点形成深刻的印象, 进而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分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方面教学内容的时候, 学生首先联想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新农村”,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分析, 并延伸到小康社会建设中, 由于有些学生可能亲眼见到过“新农村”的建设过程, 所以在分析问题时说出了他们自己的感想和看法。有些学生表示:“新农村建设很漂亮, 标准规划的建筑, 以及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内涵,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 进而揭示社会生活蕴含的道理, 以实现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

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以学生生活中的时事政治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 通过分析社会时事政治,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加深学生对重要政治知识点的记忆。

四、结语

“思想政治社会实践”实用手册 第5篇

李文江

***

081072lwj@163.com

一、为什么要开《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这门课?

《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以下简称《思政实践》课)的教学目的:

1、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热情,增强大学生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强化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增强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以及对自身行为方式选择和把握的能力。

4、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这门课采用什么方式开设?

这门课不是在课堂上听课,而是大学生按照课程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涉及的内容,选择某一单位、部门或地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某一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

《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由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学校相关部门支持配合。课程以个人实践和集体实践两种形式进行:(1)个人实践是指大学生个人自主开展的实践,即个人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的实地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2)集体实践是指大学生自愿参加,由党团组织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体参观考察、假期社会实践团、红色1+1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

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按期完成合格的调研报告或论文上交。

三、我参加团委组织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其成果能否也作为《思政实践》课程报告上交? 可以。接受团委等部门下达的任务而完成的调研成果,除了向下达任务的部门提交报告外,还可以作为思政课实践的作业上交。但在内容上应有所区别。

四、这门课很重要吗?以往有没有同学挂科?

《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为我校本科生必修课,共32学时,记2个学分。学生没有该科成绩、或者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

以往确有不及格者,不及格要补考。不及格的常见原因:一是下载或抄袭;二是没有经过调研而杜撰的报告;三是写成了专业课报告;四是成果质量太差或格式不符合要求。

五、这门课的日程怎样安排?

1、布置任务阶段:2011年5-6月份(第四学期末),由思政学院进行布置,并为各班分配指导教师。学生在暑假前初步选好题目,确定实践方式。各班指导教师联系方式见任务

安排表。

2、社会实践阶段: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所调研题目有关的理论、政策和法规,设计调研计划(包括调研方式、调查问卷设计等);在暑假和寒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报告起草阶段:返校后,起草报告,经过多次修改,形成最终报告上交。如果感觉调研资料不够,还可以利用另外一个假期补充调研。

4、成绩提交阶段:已经做完实践的学生可以在第五学期向指导教师提交调研报告和相关原始提交资料。若需要在寒假继续做调研的学生,最迟在第六学期(2012年春季)10-12周向指导教师提交调研报告和相关原始提交资料。指导教师在第六学期期末进行评阅、录入成绩、评选优秀调研论文。

六、上交报告和论文有什么要求?

1、要上交的内容包括:(1)最终论文和报告。要求研究方法科学、数据真实、分析系统深刻、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图文并茂、写作符合规范。这部分分值占70%。(2)原始资料(包括访谈记录、观察日志、调查问卷及其分析等与最终报告有关的原始素材),应齐备、真实;这部分分值占30%。团委下达任务递交报告学生的原始资料(以实践手册的形式)存放在各院系团总支处,如有老师需要查阅可要求助管去取。

2、报告正文字数5000字左右。

3、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实践活动,论文报告合写者最多不能超过3人(含3人),而且内容不能完全雷同,否则重新撰写或重新调研提交作业。

4、调研一定要自己调研。虽然可以引用部分别人做的参考数据,但不能超过20%。一旦发现论文报告抄袭、下载、杜撰,即判为不及格,必须以补考的形式重做。

七、报告和论文的格式有什么要求?

1、一律采用A4纸打印,标准页面设置,行距为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

2、报告应由封面、内容提要(150字左右)、关键词(3-5个)、正文、注释(脚注形式)、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原始资料汇总(可单独成册)

3、字体:一级标题:4号黑体,加粗;二级标题:小4宋体,加粗;三级标题:5号宋体,加粗;正文内容:5号宋体。

4、报告封面格式:《思政实践课》课实习报告;报告题目;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时间。具体封面样式见附录。

八、怎样提高调研报告的质量?

首先要选好题目。题目要求:一是选题有意义。二是题目不要太大,提倡小而美。三是要与自身研究条件(人员、经费、调研范围)符合,避免面向较大范围甚至是全国的调研题目。

其次,要制定详尽的调研方案,因为这项研究不是都有经费,要考虑费用问题。可以与专业实习结合在一起进行,但是不能写成与专业课一样的论文。以往有的同学写过铁矿的专

业论文,就不合格。

最后,写完报告后,要反复修改。看看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数据是否正确、报告格式是否完备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2011-6-1

封面样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

实习报告(论文)

报告题目:

班级10010933

学号:1001093303

姓名:丁小稀指导教师:李文江课题来源:个人调研

风险社会的政治挑战 第6篇

与此类似,世界各国首脑都在警惕世界风险社会给国内政局带来的政治风险。如美国在饱受金融危机折磨之后频频向世界挑起事端并展现武力,促使资本回流国内,防止国内社会骚乱爆发。伊朗则通过核威胁获取民意支持,保证政权巩固。近年来,阿拉伯国家的动荡以及前途不明的现实,不得不让任何在位的执政者重新思考世界风险社会中所面临的政治风险。

恐慌只是表面情绪,而恐惧则是理解事物本质后的深层次显露。但是,一旦深入理解世界的本源,找到解决办法也就有了方向。对于中国来说,关键是深入理解以下基本问题:风险是什么?风险社会是什么?中国社会现在处于怎样的社会状态之下?这种社会状态之下又有哪些政治风险?最后,发现规避这些政治风险的妙计良药。

一、世界风险社会的中国蔓延

每个人每天都能感知风险存在,但是,却无法描述出风险究竟是什么?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风险概念和应对风险的方式也不同。风险最早的含义与危险相近,是与航海有关的术语,意味着“巨大的危险”,主要针对自然灾害。

在进入近代社会后,由于资本的应用,大工业化生产的推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变。在工业社会中,不仅风险概念悄然畸变,而且风险的表现形态也彻底转身。风险不再仅指危险,而更主要指统计决策的概率,概率的大小决定风险的强弱。风险的表现形态也不再是偶然事故而变成了生活常态。社会化大生产促使生活系统巨变,失业风险成为每个成年人每天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传统的家庭结构解体,人的生老病死再也不能主要由家庭承担。为了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保证社会化生产继续,政府建构了一套自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险制度,防御失业、疾病、养老的风险,建立起福利国家。同时,为了最大限度抵御资本的市场风险,私人保险制度也进而建立起来,为降低金融和保险市场的风险,国家也出台宏观政策进行调控,保证市场正常运作。

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风险定义完成了从一个统计学概念向一个社会学概念的转变。社会学意义的风险,是指由于人类某些发展模式的决策从而导致面临一种极度危险的状态,而这些危险发作的概率不能按照时间序列予以估算。概而言之,风险概念演变与社会形态演进相依而行,并凝结成多层结构的内涵:危险、可计算的概率和“极坏的后果”,而联结内涵多层结构的机制则是决策。风险的内涵源自客观性,丰满于主观性,可视为现实性。例如,河床的低洼地带容易受到洪水淹没,具有受灾危险;如果某个人考察河床洼地后,决定在此搭建帐篷野营,那么,他的决定就隐藏了洪水袭击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可以根据洪水的规律、野营时间可以计算出来。但是,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取水方便,而在低洼地带建立一个城市或大片居民区,那么,居住在低洼地区的居民就必然要遭受到洪水攻击的后果,只是攻击的时间尚未确定而已。因此,客观性风险(危险)通过决策增添了主观性风险(可能的威胁),又借助于再决策形成了现实的风险(灾难)。决策成为风险扩容、再生产的动力机制。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所有的风险社会都是世界风险社会。中国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之时,也将自己卷入到世界风险社会之中。但是,就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则丛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三种形态。对于当下中国人,既有自然界的危险,也有市场中的概率风险,亦有致命性后果的化学品泄露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处于个体决定与公共决策双重动力的推动下,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充满威胁的风险链。而置身于这条风险链中,人们处于高度“不平等”和“不安全”的状态。

第一个不平等,是风险决策者与风险承担者(或受影响者)之间的权利不平等。简而言之,风险作为一种概率是由决策所致,而危险则被归因于外在因素。对于决策者,他所面对的敢于冒的和不得不冒的是“风险”;而对那些受到这一决策影响的群体,“风险”则变成了“危险”。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既不是由他做出,也不是由他控制的决策的威胁。第二个不平等,是后果散布的不平等。即风险的后果不仅仅存在于决策者与受影响者之间,而已经散布到任何一个受到风险的实现——损失——影响的人。而损失本身对不同人群的打击力度是不均等的。富人损失更大,但伤害很小;穷人损失很小,但伤害更大。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个体或群体的财富多寡、地位高低是多么不均衡,但是,公共风险的放大或弱化,都会使每个个体或群体超越社会阶级或阶层的界限,普遍感觉到不安全。这里所谓的不安全,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是身体的不安全,由于食物、空气、水、光线等日常时刻接触的介质被污染和破坏,从而带来身体的不舒适和不安全。简言之,物质系统、生态系统的破坏让一切财富和社会地位黯然失色或价值锐减。第二是心理的不安全。风险的放大或弱化,带来社会恐慌、生命恐惧,消极情绪普遍蔓延,社会心理普遍缺乏安全感。

二、应急处置代替了风险削减

在风险世界中,危险是客观的,概率是建构的,后果是现实的。中国在开启市场体制改革之后,资本与市场风险开始浸润到生活的每个领域、空间与时间之中。资本与市场风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也颠覆了人们曾经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知道:“货币”能够生产出“货币”,包括以货币来计算自己生活的得失。从国家而言,建立保险制度(包括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制度),以帮助人们分担资本与市场风险。政府设立了中央银行制度,通过一定的财政支付扶持银行业,减缓资本市场风险,通过再保险方式,使各大保险公司能在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国家还通过宏观调控政策,以保证这些金融机构能最大程度避免市场风险。

现代社会发展的意外后果——现代风险,其实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国家、资本等多因素相互纠缠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之所以会纠合在一起,其关键在于决策过程缺乏对科学的意外后果和决策后果的周密考虑。因此,规避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必须通过反思决策开始。

时至今日,无论是针对自然灾害的危险、经济领域的概率风险还是科学技术的伤害后果,中国社会依然在用一种传统的应急处置的方法对待。即当风险转化为事实伤害之后,再通过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的广泛动员,以减少伤害扩散,治疗创伤、激发善性、获取支持。之所以缺乏防御风险的认知与行动,不外乎以下三种痼疾:利益蒙蔽、因果模糊和反思缺失。

1.利益蒙蔽。艾伯特·奥·赫希曼认为,资本主义的成功秘诀,在于用利益来抑制欲望,欲望是一种心灵机制,难以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而利益则是一种社会机制,它可以通过社会认同、赞许以获得平抑个人复杂多变欲望的功效。而在进入风险社会后,控制利益最大化的有效工具则变成了风险。在当下中国,那些本是为了防范或分散市场风险的制度和工具,经常转变为权贵群体获取最大利益的场所与手段。以股市为例,公司上市没有成为锁定客户的工具而成为圈走散户资本的利器。组织与制度的功能分野不能完成,风险的利益抑制机制也无从建立。

2.因果模糊。现代社会沟通是通过不同的编码系统来完成的,如法律、金钱、政治等。现代社会的沟通,通常是以不同层面的跨越时空的遥远性和抽象性来运作的,它们经常相互依赖而又彼此冲突。于是,在使用不同编码系统对风险事件进行解读时,一个编码系统的使用者,会把另外一套编码系统视为事故的原因,以证明自己编码的修复功能;而使用另外一套编码系统的使用者,他在解读因果关系时则正好反之。这种模糊的事故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自然风险、经济风险与科学技术风险预防观的形成。例如,究竟是经常的地下或海底核试验引发了地震和海啸,还是地震、海啸导致了核泄漏?

3.反思缺失。中国人更多把科学技术视为改善生产和生活的工具,而较少费尽心思探索科学技术背后的原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工艺,始终缺乏将其科学化的尝试,也因此无法将其标准化并进入大规模生产的现代工业。与此相应,中国人也缺乏对科学技术负面风险的认识,没有预防风险而只有消灭危机的意识。在实践中,很少设置防范科学技术风险的屏障而只有应急处理事故的反应。一旦某项科学技术的潜在风险转变为伤害现实之后,只能是快速处置已有的伤害,接下来,寻找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对抗或治疗伤害,而不是发明一项科学技术去替代有缺陷的产品。应急处置变为政府的首要工作。事故发生后,几乎所有机构都围绕危机事件转动;一旦应急结束,依旧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三、风险的政治化

所谓风险社会是政治社会,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是现有政治系统所做决策的后果,是政治决策的产物;其二,处置这些风险需要政治的再决策,且必须按照现有的政治关系和政治过程做出决定,进而形成应对风险的新方案。第二层含义的实现,需要改革现有的政治形态。但是,政治系统的运作惯性以及利益集团的阻挠将会使调整变得异常困难。为了打破政治系统的封闭性,重新开放决策过程,最佳策略就是风险的政治化,即让那些外生于正统政治系统的力量进入到决策过程之中。

何谓风险的政治化呢?简言之,就是使风险成为朝野各方共同关注的政治议题。具体而言,风险的政治化表现为:专家政治的重现、风险亚政治的壮大和抗争政治的甚嚣尘上。

1.专家政治的重现。长期以来,科学系统自身和外行,都认为它是在探索科学真理,通过发明创造,通过新的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政治系统,则被认作是社会各种利益平衡的中心,是公共利益的维护场所。科学家被冠以价值中立和忠于本职,政治家则被认为是善于协调和长于规划的专家。他们各自有一套管理体系,政治并不代替科学建章立制,而科学家也不介入政治利益分配的问题。在发展主义逻辑下,政治系统不断吸纳各种科技成果用来改善社会,同时,通过政治过程将资金等资源输入到科学系统。科学系统在接受了政治系统输入的资源之后,一方面自行发展,形成自主研究方向;另一方面,接受政治系统的要求,按照政治系统的规划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最终由技术官僚决定是否进入到决策系统。在传统的代议民主制下,专家被排除在议会之外。专家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就必须寻找其他途径。于是,部分专家开始承担商业企业的课题,并将未经验证的科学产品投入到商品生产,且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游说议员出台对其有利的议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实控了代议机关,专家政治重现政治舞台。

2.风险亚政治的壮大。被政治系统技术官僚冷落的专家,持与被经济系统收买的专家不一致的方案,与一些社会团体进行合作,对现有的风险政策唱反调。由专家权力支持的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兴起、壮大,发出与正统政治系统不一致的声音,并且迅速吸引庞大人群的注意。这些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生活政治,并在全球范围结成各种网络,形成一股强大的对抗商业、科学和政治系统的力量,在全球政治中正在发挥重大作用。如绿色和平组织等曾经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废弃问题上对壳牌公司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在转基因食品上对孟山都公司形成了强大制约。

3.抗争政治喧嚣。针对风险社会中的各类新兴风险,一些新的团体开始对现有政策质疑甚至抗争,被称之为新社会运动。新社会运动以非中心化、分散化、个体化、自我行动为特征,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他们往往借助于公共论坛、大众传媒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念。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独立意识,使得传统的政党和政治机构、传统的运动形式不适应他们的要求,各种运动一般是各自为战、为自而战,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一些新社会运动者提出“全世界消费者(或受害者等)联合起来”,将矛头对准科学技术工业成果的受益者。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风险政治化开始出现端倪,如中国官方报纸上频频出现的“社会矛盾多发期”、“环境敏感期”、“观念多元化”和“权益矛盾冲突显性化”等词汇。环境群体性事件、邻避事件、拍砖(专)家等个案经常发生,整个社会陷入一种“不信任官员”、“不信任专家”和“不信任政府”的多重不信任状态。这一系列状况,反映的就是人们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对知识的准确性反思加大和对决策者的自我利益认知开始加深,这也是中国式风险政治萌发的前兆。目前中国风险政治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的风险政治仍有较大差距,但是,已经初显出与中国现行的“集中决策、统一行动”的政策运行模式不同的新的政治过程。

但是,由于对传播方式的管控,对科学技术研究选择性的资助以及对社会组织生存空间的限制,中国现阶段的风险政治化进程仍然缓慢。即使出现科学技术的伤害,如苏丹红、转基因食品等安全事故,政府也通过对商业公司的处置,来转移对科学技术副作用的追索。

四、规避政治风险

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多种风险的交织与蔓延,应急替代防御的实用主义策略以及风险政治的萌芽,正给执政者制造出相当大的政治风险。从表面来看,执政者面对的政治风险来源于自然灾害危险、市场风险与科学技术的负面后果;然而,深度挖掘就可发现,真正的政治风险不是上述的客观风险而是主观风险。仔细检视这些政治风险后,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信任体系全面崩溃的风险。风险社会中的危险是由工业制造出来,被经济外部化,被法律制度个体化,被自然科学合法化,且被政治变得表面无害化。因此,几乎所有社会主体、相关制度设计都参与到风险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之中,社会信誉体系日趋垮塌。正如上述,风险是决策的产物。一般而言,决策包含两个重要维度:决策民主化与决策科学化。然而,中国目前通过决策民主化获取政策合法化的机制并未落实。相反,目前中国的政策合法性来自于它的科学性——即决策科学化,专家成为政策公信力的来源。然而,无论是政治组织还是商业公司都呈现过度消费专家的倾向,专家也在权和利的诱惑之下,将并不成熟的知识快捷应用于生产与生活领域,从而导致专家判断屡屡失效,知识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专家的社会地位坍塌,是社会信任体系最后一根稻草的燃尽,结果必然是公共政策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丧失。

2.组织化社会成长失控的风险。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与短暂的工业社会中,执政者始终担心的是分散个体的组织化。就执政者而言,各种组织的数量剧增、结构扩大以及人员扩充对于政治是一个潜在威胁。历朝执政者都十分警惕个体的组织化过程,但又无可奈何,因为结社是分散个体抵御自然灾害的唯一武器。但是,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国家借助私有制和建立以个体为基础的保险制度(商业与社会保险制度)将个体重新原子化和个体化。但令执政者意外的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兴起及其低廉推广,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个人在虚拟空间中重新组织起来。这种新型组织化社会的特点是缺乏中心和领导者,但是,它的动员能力又要比传统社会组织更为强大、速度更快。

3.国际压力骤然增大的风险。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是一个渐进过程,虽然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成为大国,但是,依然需要谨慎学习国际规则、再造国际规则和重建国际秩序。在进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执政者需要非常慎重地对待每一条国际规则所带来的国内政治影响。但是,一旦国际压力骤然增大,对于执政者而言,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国际社会的各种诉求,都可能冒影响国内政局的政治风险。

面对环环相扣的政治风险,需要认真对待公共决策,重审政策过程,有效控制政治风险。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索。

首先,慎重决策,避免浮躁。公共决策是一个利益交换过程,既有国内不同群体间的利益交换,也有国际间不同区域间的利益交换。权利诉求纷繁复杂、利益焦点相互冲突,有些要求看似言东、实则击西,有些指责听起来合理、做起来风险极大,因此,执政者更需慎重决策、避免浮躁。

其次,民主决策,防范浮夸。民主决策可能难以产生最优决策,却是防止最坏决策的防火墙。在一个充满欲望、利益与风险的世界里,浮夸已经成为部分专家、学者以及管理者的共性。尤其是决策权集中于顶层的体制,民主决策对于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第三,科学决策,削减风险。民主决策是借助社会理性为科学理性设置过滤器,却无法修补科学理性本身的缺陷。真正能填补科学理性漏洞的依然是知识,各种知识之间的争论、辨识与相互借鉴,将会改变知识生产过程,削减科学的负面后果。

政治社会实践 第7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比重由此可见一斑,以下本文将从重要性、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和如何提升社会实践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1.1 有利于了解社会和国情

当代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基本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十分缺乏社会实践体验,容易造成认识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进入大学后,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走出校门,到基层去感受、体验,既看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经济建设取得的惊人成就,又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从而真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1.2 有利于培养思想品德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养成工作习惯,培养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在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可以弥补大学生的认识缺陷,在进一步了解社会和国情的基础上,不断修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我定位和人生奋斗目标,并从中享受到实践创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1.3 有利于提升综合能力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同自身行为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实现知和行的统一,进而加强自身的认识能力。通过对实践方案进行独立地设计,同不同领域的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反复地进行试验,处理现实问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等,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独立地工作能力等。

2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

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5.1%的大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此,可以看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代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没有有效地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他们对参加社会实践寄予了莫大的希望。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好处就是将受教育人员和社会以及课堂密切地联系起来,组合为统一的有机整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情、社情以及国情,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加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所以,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 如何使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更好效果

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制度建设建设,深化社会实践内容,已进一步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1 构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体系

学校要努力争取地方支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向长期化、阵地化、项目化、日常化和层次化的方向发展,推动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还应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基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3.2 完善大学社会实践制度建设

要从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制约和激励机制。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每年选派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以教师的行动和奉献精神直接教育和影响学生。

3.3 拓展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

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注意广泛拓展活动内容,可增加社区援助、勤工助学、科学研究、科技创业等内容,活动时间由假期拓展到全年。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低年级学生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形式为主。重在让他们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高年级学生要注重紧密结合学生专业,以实践服务、专业实习、创业实践为主。以求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在实践服务中接受进一步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大学社会实践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在极大增强大学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光明日报,2005,1.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16.

[3]王秀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山东大学,2007.

[4]娜仁,郭晓飞.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内蒙古大学,2004.

政治社会实践 第8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研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社会实践研修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

广东社会实践研修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发展为逻辑依据, 渐次开展实践活动。研修班邀请数名专家作了《求索创新敢为人先———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探索》、《孙中山先生与民主革命》、《改革开放中所有制形式的探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基层工作》等专题讲座, 组织学员进行理论学习。研修班还奔赴虎门销烟旧址、孙中山先生故居、人民公社崖口村、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横琴岛开发区、华为集团、中山市小榄镇等地举行现场实践教学。实践研修中所见所闻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如参观虎门海战博物馆时, 讲解员的介绍让学员们了解了一些以往在书本上难以看到的历史细节。讲解员说道, 在虎门海战中中国失利的原因很多, 而武器与战术的落后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中国虽然是火药的发明者, 但是对其的使用却落后于西方, 尤其是近代。中国近代的红衣大炮技术源于荷兰。当虎门海战爆发时, 英国殖民者的大炮射程远、发射快、船舰上安装多。当时英国的大炮射程在2000 米左右, 而中国大炮的射程在1500 米左右, 当交战时, 英国首先进行试射, 然后将船舰调适到中国大炮的射程之外同时又使英国大炮能够打得着中国船舰的距离处。清军守将关天培在虎门设置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于中国大炮射程之缘故, 致使两个半岛之间留下了几百米宽的清军大炮够不着的空隙。而英国船舰则利用这一间隙轻松突破清军的第一道防线。武器的落后还表现在炮弹的发射速度上。当时中国大炮发射的速度极慢, 一门大炮一小时只能发射几枚炮弹, 而英国的大炮每三分钟发射2枚, 速度远远高于中国的。不仅如此, 中国的大炮还存在致命的缺陷。中国大炮会因为连续发射而使炮膛升温, 当温度极高时会导致炮弹自燃爆炸, 而造成发射者的伤亡。除了武器陈旧外, 在战术上, 清军也比英军落后。作战中, 英军利用鸦片收买当地中国居民作向导, 采取长途奔袭、背后包抄的战术, 使清军背腹受敌, 落于失败。这些有血有肉的史实可以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中。当讲述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第二目“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第一个问题“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时, 可以补充这些史料, 使“纲要”课鲜活起来。

又如胡国胜博士以《求索创新敢为人先———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探索》为题, 讲述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成就经验、主要问题以及广东改革开放的再出发, 资料详实, 论证有力, 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广东的发展非内地所能比。如广东省一个镇的GDP就超过了内地的一个市, 甚至赶上一个省。2014 年广东省人均GDP超过1 万美元, 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广州、深圳人均GDP已超过2 万美元。胡国胜博士认为, 取得如此成就的经验主要有:解放思想, 渐进式改革和改革创新等。但广东改革开放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城镇化、生态环境、收入差距和社会稳定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腾笼换鸟实现低端产业的转换升级。这些材料可以补充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专题中, 可将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探索作为一个实例来论证全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成就经验与深化改革的趋势, 以增强“概论”课的生动性与说服力。

再如“人民公社”崖口村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中山市南朗镇的一个行政村, 当全国大行“包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时候, 它却坚守大集体道路, 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崖口村在鼓励村民外出创业和务工的同时, 把留在村里的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道路, 共同耕种村里的土地, 按照工分取酬。以集体的力量实现了传统农业的升级转换, 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又避免了因为村里少数能人强占土地等资源而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现象。不仅如此, 该村还注重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村民代表议制, 呈现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景象。该事例可以运用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讲授中。

二社会实践研修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综合素质

“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 进行社会实践,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 开阔视野, 增强感性认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首先, 可以开阔教师们的视野。广东社会实践研修内容丰富。胡国胜博士的《求索创新敢为人先———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探索》讲座, 让学员们对广东改革开放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其中广东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趋势, 让学员们听到了新东西, 给人以启迪。参观小榄镇, 当地不少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与走出国门令人鼓舞, 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小企业的艰苦条件与工人们的吃苦耐劳, 还实地感受了生产流水线的单调与忙碌, 看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而珠海市信访局长的讲座更是让学员们了解基层信访工作人员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工作, 感受到他们的苦与乐, 了解了基层公务员艰辛劳动而又易被误解的一面。而参观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与横琴岛开发区更是感觉中国的繁荣强大, 令人振奋。而华为集团优美的环境和井井有条的工作秩序让我们耳目一新, 其经营理念和创新精神更是让学员们感受了企业文化的魅力。

其次, 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前, 思政课教学的流弊之一就是空洞理论说教较多, 而联系实际不足。教师们并不是不想联系实际, 而是由于实践经验有限, 没有行万里路, 往往在联系实际时找不到切入点, 找不到恰当的案例, 联系实际显得力不从心, 致使理论说教苍白无力, 缺乏吸引力。而广东社会实践研修提供了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着力点。比如胡国胜博士所介绍的广东改革开放的许多实践细节和经济数据可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相结合;小榄镇乡镇企业的发展事例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相结合, 可以运用小榄镇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并迅猛发展的事实来阐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珠海市信访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信访工作的实践, 可与共产党宗旨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相结合。

再次, 增强教师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底气和自信。在广东实践研修中, 学员们不仅耳闻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还目睹了新中国的蓬勃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让学员们在实践中深刻领会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道理, 使学员们进一步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为学员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上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充足的底气和自信。

三社会实践研修有助于倾听第一线思政课教师的真实声音

社会实践研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还安排了学员讨论。各学员就所在学校的思政课建设情况做了介绍, 交流了经验, 同时也抛出了问题。综合起来, 问题大致有:

其一, 中央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北方某学校老师说道, 部分高校存在中央要求难落实, 经费不到位, 实践课也往往以安全为由大打折扣, 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机构不独立或挂牌而假独立的现象。

其二, 思政课不受重视, 课时打折扣。表现在:一是某些学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 觉得可有可无, 尤其在一些民办高校和应用型院校尤为突出。二是部分学校课时没有开足。如甘肃某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未开足, 西藏某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均未开足。三是实践课所占比例过大, 不符合教育部文件规定要求。如江西某大学的“概论”课的实践课开设40 学时,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基础”课的实践课开设16 学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课开设8 学时, 四门课程实践课总课时为80 课时, 远远大于教育部所规定的两个学分的上限。

其三, 思政课授课实效欠缺。不少高校存在思政课授课质量不高的现象。有教师说道:思政课之所以不受喜欢, 其重要原因是讲课例子陈旧, 讲理论和教材内容太多, 没有很好地把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 以致理论灌输苍白等。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 除了要落实中央政策, 包括“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保障“经费投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外, 一线思政课教师认为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教师不能保课时而不求实效, 要把课讲活;要多了解实际, 不能回避矛盾;要加强集体备课,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具备大思政、大德育观念, 学校各部门须密切配合, 避免思政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单兵作战;要避免德育智育化倾向;要做到自育与他育相结合, 隐形教育显性化, 推进德育现代化等。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一论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15-01-20 (1) .

政治社会实践 第9篇

(一) 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在1958年正式提出, 1959年另一位美国学者赫伯特·海曼在《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在这之后, 随着英美等国陆续出版了大批有影响的著作, 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纵观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定义可得知:政治社会化着重考察的是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础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是一个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辩证统一过程[1]。

首先, 从个人角度来说, 政治社会化是猪个人主动学习政治文化, 发展政治自我的过程。正如罗伯特﹒E﹒道斯所说:“人们关于政治传统或政治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的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 政治社会化意指是获取这些知识的一种或多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个人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另外, 从社会角度来说, 政治社会化是统治阶级主导的政治系统利用各种政治社会化机构并通过培养、教育等各种途径传播政治文化, 使社会成员逐渐获取合乎其要求的政治准则、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个人是政治社会化的客体, 而社会则是主体。

(二) 美国政治社会化的实现

1.强大的综合国力为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一方面, 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 在全国各地建立博物馆, 纪念馆, 国家公园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公共场所, 优化教育环境, 使人们在观光游览中受到政治熏陶接受政治教育。另一方面, 强大的综合国力使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受益, 到处彰显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这其中所透露出的政治文化气息, 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

2.各种政治社会化机构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方面, 美国借助各类社会文化力量, 充分利用公共环境资源, 营造出有利于政治社会化的大环境, 例如其对优良的基础性家庭教育的重视、对学校教育的多重规范等。另一方面, 美国政府巧妙地将宗教作为统治的思想工具, 并通过广泛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 在宣传宗教信仰的同时也在实现着政治社会化。此外, 美国还尤其重视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政治观和价值观影响, 通过对学校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政治社会化, 例如在初级中学着重培养学生对集体福利的责任感;在高级中学则着重培养学生能在一个自由社会里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2]。

3.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社会化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观念。这也可以说是美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美国将许多曾经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改修成著名的历史古迹供人参观, 向人们灌输爱国主义的思想;美国的许多科学博物馆, 专门展示世界科技领先水平的辉煌成就, 进行国家发展前景教育并宣扬“美国精神”[3]。另外, 它还通过一些“竞选”模拟活动的开展来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等。

(三) 美国政治社会化的实质

正如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所说:“任何政治体系的领袖都要维护和弘扬一种政治意识形态, 以便说明和论证国家统治的合法性。这是因为, 政治权利一旦披上合法性的外衣, 就会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政治权威。这种政治权威不仅比赤裸裸的强制可靠和持久, 而且还能使统治者用最少的政治资源进行控制。”这就如同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一样, 美国的政治社会化以其明确的政治性充当着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工具。它首先体现在美国通过其政治社会化所传输的政治文化, 代表着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是资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在美国, 不论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确立, 还是公民意识的表现, 都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其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另外, 美国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取得的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使其可以不断地通过教育, 宗教, 艺术等方式将一定的政治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转变并控制人们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 使人们从内心认同现存的社会制度并遵守相应的社会秩序, 最终达到使人们自觉服从其统治的目的。而这也正是美国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所在。

二、美国政治社会化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 美国政治社会化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1.鲜明的阶级性和明确的政治性

一方面, 美国政治社会化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输的内容都是有关政治制度信仰系统以及关系政治活动和政治运转模式的认识体系, 是政治体系中主导的、观念形态的政治。而任何政治往往都代表着一定社会集团和阶级的利益所在。因此, 两者都必然具有其鲜明的阶级性[4] (P81) 。另一方面, 美国的政治社会化因其阶级倾向性不可避免地与美国的道德、宗教教育等有着重叠的部分, 但它更多强调的是政治意识作用于政治行为。同样,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教育也有明显的区别。虽然一般的思想教育也包含政治内容, 但往往是与经济、道德、艺术内容等掺杂在一起。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社会主义意识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教育, 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实践活动, 有其明确的政治性。

2.共同的培养目标

由于社会政治制度与基本国情的不同, 不同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 但其共同之处也必然存在。美国的政治社会化旨在培养道德上成熟, 同时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民主公民。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归根到底则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所以, 不论是美国的政治社会化, 还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培养目标上都致力于培养以统治阶级意识为主导的主流政治思想所武装的合格的“政治人”。

(二) 美国政治社会化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1.内容和方式

美国政治社会化所传输的政治文化, 既包括主流的政治文化, 也包括各种非主流文化, 呈现多元文化的现状。另外, 其政治文化中的思想往往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 而是通过长期所谓的“隐性宣传与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并最终将其政治思想渗透到人们心中。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 它主要采用教育手段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体成员的“政治觉悟”, 往往直奔主题, 对于要传播的政治理念、要维系的政治体系都直接表现于外, 所以它作为统治阶级主流思想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 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控制性[5]。

2.教育过程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多表现为教育主体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对教育客体所进行的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虽然我们的主体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来自客体的反馈, 但教育信息的传输更多表现为主体到客体的单向流动。而美国的政治社会化则既有通过政府、党团组织以及学校等所主动进行的正式教育活动, 也有由社会成员自己组织的非正式社会活动。这种通过政治社会化渠道而进行的双项主体活动, 更加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政治思想的传播和政治人格的塑造。

三、美国政治社会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一)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美国政治社会化之所以能够对人们的政治观、价值观起到较大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坚定的方针、政策及其指导思想有关, 而这也正是美国政治社会化长期以来所保持的方向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体现。因此, 我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 必须首先确保其意识形态性, 坚持社会主义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人们进行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教育, 也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既要引导人们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也要引导人们将自身的工作与社会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创造物质和精神的条件。另外,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 对于那些妄图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的意识形态, 则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对于那些有益的或者无害的意识形态内容可加以整合利用, 做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充实。将我们社会所倡导的思想政治观念为广大的社会成员所接受, 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地深入人心[6]。

(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

美国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既秉承了西方资产阶级一贯标榜的核心意识形态, 同时也突出了美国社会的特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而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精神魅力就在于其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 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我们所要结合的现实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需求和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素质两方面。

从社会发展需求角度来说, 我国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仍在一步步的发展与完善中, 这就需要社会成员具有当前社会相应的民主意识及政治参与热情、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的经济知识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等。正如在计划经济下, 我们大力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要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 同时也应更多去关注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与个人利益的实现。

从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说,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 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扭曲、道德修养缺失等思想问题。因此,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进一步在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等方面更多地与当前社会成员个体的思想现状相结合, 做到既从实际出发、又与时俱进。

(三)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传统的灌输教育法, 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向人们传导社会的主导思想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这种传统的灌输在方法和手段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面对新世纪新的挑战, 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通过借鉴美国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法,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7]。

具体来说, 我们的学习和借鉴应该主要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和重视发挥隐性教育作用的角度展开。首先要把握家庭教育“先机”优势, 家长除了为孩子创造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外, 要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另外, 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阵地, 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让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其次, 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广泛的大众传媒、经济政治组织及社会团体等也应发挥其协调、配合功能。例如各种传媒业可准确把握舆论导向, 充分利用其传播优势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使其思想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四、总结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 其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骄人成绩, 而这一切应该说与美国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美国政治社会化既可以说是其政治学领域的一大贡献, 也可以说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因此, 它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着相通之处, 又存在明显差异。而对美国政治社会化的分析、对比、学习和借鉴, 必将有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蓝楠, 陈燕, 彭泥泥.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鉴[J].全球视野 (理论月刊) , 2010, (06) .

[4]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政工作司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第81页.

[5]陈海民.二元视角下的政治社会化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外教育研究, 2008 (12) .

[6]曾桂玉.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美国公民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 2011 (06)

政治文献翻译研究与实践 第10篇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潮流中, 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一方面中国主动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另一方面整个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中国以期获得更多了解。在这种双重需求的推动下, 中国对外翻译日益蓬勃。其中, 政治文献的英译涵盖了中国发展现状, 党的主要任务、基本政策和方针, 尤显重要。

一、政治文献

政治文献主要是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和讲话、党和政府的文件和工作报告等。它不仅具有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重要职能, 而且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 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治文献翻译就是将这些文献翻译成他国文字, 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 同时是他国及他国人了解我国国情、政策方针、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等最权威的来源。

然而, 由于汉英语言文化、政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政治文献文体特征的限制, 在汉译英转换中, 常常会遇到种种疑难, 影响翻译质量, 难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翻译既要准确把握词汇的内涵意义, 又要考虑到中国特色词汇的特殊处理。

二、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

政治文献是观点鲜明、郑重严肃、权威可靠的文体, 具有一般文体翻译的共性, 同时凸显准确性、政治性、时效性、单义性、客观性、完整性等个性特点。

准确性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首要特点。王弄笙和张援远都强调准确是政治翻译的基本要求, 译文必须确切无误地反映原文, 不能偏离原意, 更不能曲解原意。政治性是政治文献翻译鲜明而独有的特点。程镇球强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 仔细衡量用词的政治含义与影响, 有政策头脑和政治敏感。特别是那些涉及我党政策、国家利益、政治主张、领土主权等的词句要译出其深刻内涵, 不能偏离党和国家的政治目标和政策轨道。时效性指政治文献翻译是一种及时快捷而又与时俱进的翻译, 需要做到又快又好, 紧跟时代, 对一些透射时代变迁而产生新含义的词语要随之变化而不断完善与之对应的英译, 对一些过时或不妥译法给予及时纠正。单义性是指词语或句子只有一种解释或表达一种意义, 要求翻译时斟词酌句, 避免采用有多种含义或引起歧义的词或句[1]。客观性要求用词客观、质朴, 不带感情色彩, 不作主观渲染, 反对脱离原文随意发挥, 反对繁冗堆砌、轻浮造作、卖弄文字, 确保政治文献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可靠性。完整性指把握原文整体, 呈现原文全貌, 全面传递信息, 不偏离或歪曲原意, 不随意删减或添加内容, 以确保原文与译文的效能等值。

三、政治文献翻译难点及分析

从政治文献翻译特点, 我们不难看出其翻译的不易, 特别在避免中式英语、处理词汇非等值、阐释政治术语蕴涵、克服信息障碍等问题上尤为棘手。其主要表现如下:中式英语与纯正英语的碰撞;力求准确与逐字对译的矛盾;追求畅达与偏离原意的冲突。

翻译难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 (1) 汉英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导致两种语言在用词、句式、语篇上的迥然不同 (在用词上, 汉语思维侧重综合概括, 好用整体概念的词;英语思维强调个体, 偏爱具体概念的词) ; (2) 汉英文化背景、历史、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各自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导致一些词在概念、内涵、联想等意义上的非等值或信息障碍; (3) 我国有别于英美国家的政治制度, 产生了自己专有的政治术语。

政治文献翻译的难题是客观存在, 但又是可以解决的。只要翻译人员能够做到以下三点, 就可以解决这些翻译难题:忠实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中国特色与英语习惯相融合;了解汉英行文差异与运用翻译技巧相结合。

四、政治文献翻译标准

政治文献的翻译直接影响他国领导及人民对我国形势、现状、政策的了解和掌握, 无论是从精准度的方面还是从责任感的角度都对译者有特殊要求。合格的译文都应该达到“忠实”和“通顺”这两项基本标准, 政治文献的翻译标准, 也应该是“忠实”和“通顺”。

(一) 忠实。

即“信息传真”。程镇球认为, 在政治文献的翻译中, 我们掌握忠实的标准要比其他文类的翻译严格得多。政治文献翻译中要做到忠实, 关键是必须紧扣原文, 不得任意增删。此外, 一些细节问题也要注意, 如汉语没有冠词, 译成英语, 用不用冠词也大有讲究。总之, 译者特别要注意其选词造句过程中其译文的政治含义及其影响。

(二) 通顺。

政治文献的翻译要特别注意通顺的问题, 要力求避免别扭的表述和中式英语。汉语政治文献的句型结构单一, 句子多偏长, 常见使用并列谓语或并列短句, “一逗到底”。译者必须透彻理解汉语原文, 挖掘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另外, 中文的政治文献用词重复单调, 有些词和词组如“加强”、“建设”或“搞好”等出现频度很高, 翻译中必须妥善处理好这类词语, 要注意删减、省略, 必要时进行转换, 以使译文通顺[2]。

五、相关翻译理论研究

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最早提出了“翻译伦理”这一概念。贝尔曼主张尊重原作, 尊重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阐述了翻译伦理的五种模式, 这是目前翻译伦理研究中比较全面和权威的分类: (1) 再现伦理:再现原文文本、原文作者; (2) 服务伦理:完成与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 (3) 交际伦理:实现与“他者”的交流, 最终丰富双方文化; (4) 规范伦理:满足特定文化的期待; (5) 承诺伦理:履行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誓言[3]。

尹承东以为《毛泽东选集》翻译工作者的精神最根本的有三点:对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 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认为整个翻译界, 尤其像中央编译局和中国外文局这样的单位, 应该更多地关心中译外事业和中译外人才的建设, 在全国的中译外战线上担当起更重要的角色[4]。

许建平, 王煦云认为对外宣传翻译需要字斟句酌, 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 如:遣词用字、习惯表达、语气口吻、句式重心。对外宣传翻译关系重大, 遣词造句需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不容丝毫闪失差错一一因为译者翻译的译文反映的不仅仅是原文的思想内容和风格风貌, 更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国际形象[5]。

六、具体翻译实践

译者在政论文翻译中, 应该把握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不断创新的时代性, 并且发扬民族特色的文化性[6]。杨跃, 邹命贵认为翻译工作面对的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问题, 更重要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移植与融合。译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停地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对话, 并权衡多方面的因素, 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文本的预期功能。译者可以尝试采用直译 (一般性直译、直译结合增词、直译结合注释) 、释义、文化对等词、文化补偿等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灵活翻译[7]。如:

(1) 政府工作报告一类政治性翻译, 首先要把文内关键性的词句译好。如“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译为“The Party is built for the public and it exercises state power for the people”。又如“三个代表”解释性译为: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ust always represent the trend of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powers, the orienta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再如: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Each cadre is required to put Party Spirit above everything else.

(2) 中央政府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务。最初译为: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refrained from intervening in the affairs of the HKSAR. (refrained from intervening意思是克制自己不去干预。而事实上中央政府从未干预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务, 所以用refrain from不妥。) 后来改译为: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never intervened in the affairs of the HKSAR.

(3) 经验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最初译为:Our experience shows that China cannot rebuild itself with its door closed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at it cannot develop without the help of other countries. (与我们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驰) 所以改译为:Our experience shows that China cannot rebuild itself behind closed doors and that it cannot develop in isolation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4) 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 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是能够办得到的。最初译为:View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recent year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reach a new stage every few years.后来改译为:Judging from what we have accomplished in recent years, it should be possible for our economy to reach a new stage every few years. (表达更有分寸一些, 句式结构也地道一些)

(5) 那五年的加速发展功劳不小, 这是我的评价。最初译为:In my opinion, that period made no small contributions. (不符合英语习惯表达法) 后来改译为:In my opinion,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that period was no small contribution. (将主语改为“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用系表结构较好地解决了这一英汉表达上的差异)

(6) 汉语语法松散, 讲究“不言而喻”;多为主动结构;英语语法严谨, 重主谓结构, 多被动语态。因此, 如何把握原文的重心, 恰如其分地译出原文精神风貌, 也是对外宣传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译文A:The issue should be made clear. (采用了被动语态)

译文B:We must be clear about this question. (人称代词we做主语, 突出人的因素)

(7) 有了这一条, 中国就大有希望。

译文A:Then, there will be great hopes for China. (there be (存在) 结构)

译文B:Then, the prospects for China will be excellent. (the prospects做主语, 突出了原文中的“希望”)

(8) 去年这个时候, 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 世界经济深度衰退, 我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This time last yea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as still spreading, and the world economy was in a deep recession.Our economy was severely affected.“深度衰退”译为was in a deep recession, 准确地反映出世界经济的走势, 再现了原文的意图, 是再现伦理的体现。

(9) 我们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引导带动社会投资。We guided and stimulated non-government investment by means of well-leveraged government investment.“四两拨千斤”意译为well-leveraged, 以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到政府投资的优越性, 是交际伦理的体现。

(10) 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都有新的提高。We provided better care for childless andinfirm rural residents receiving guarantees of food, clothing, medical care, housing and burial expenses.We increased subsidies for entitled groups and subsistence allowances for both urban and rural recipients.“农村五保户”具体译为rural residents receiving guarantees of food, clothing, medical care, housing and burial expenses, 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政策受益者的具体情况, 了解我国注重民生建设的发展, 是交际伦理的体现。

结语

政治文献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 同时是他国及他国人了解我国国情、方针政策、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等最权威的来源。对外宣传翻译关系重大, 遣词造句需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不容丝毫闪失差错, 因为译者交出的答卷反映的不仅是原文的思想内容、风格风貌, 更重要的是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国际形象。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而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 必然需要遵循特定的语言转换规律和职业规范, 翻译出来的作品才能被接受认可。译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还要考虑到文化等一些副语言环境因素。在翻译伦理观的指导下, 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 达到追求畅达和表达原意的和谐统一。

翻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增强政治敏锐感, 深入领会国家的对外宣传政策, 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 深入掌握汉英语言文化差异, 不断丰富双语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做好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许建平, 王煦云.对外宣传翻译的字斟句酌[J].清华大学学报 (哲社科版) , 2004, 01.

[2]田莺歌.小议政治文献翻译的标准[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2, 07.

[3]姚艳阳.从翻译伦理观浅析政治文献的英译[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2, 04.

[4]尹承东.从毛泽东著作的翻译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译外工作[C].译苑新谭, 2010.

[5]许建平, 王煦云.对外宣传翻译的字斟句酌[J].清华大学学报 (哲社科版) , 2004, 01.

[6]熊丽.政论文翻译的探索——《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英译本研究体会[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04.

政治社会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社会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任务,而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给学生一种基础的学习和思考的方式,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它对学生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目前,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课教育并不重视,学生也持消极敷衍态度来对待,很多学校思想政治课都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课堂效果欠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觉乏味、说服力不够,致使学生缺乏课堂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些教师主张减少课程学时,认为思想政治课挤压了专业课学时,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在日常生活中谈论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话题越来越少,他们最关心的是今后的就业,能否找到体面的工作,将来能否留在大城市,买得起房子。学生的价值观也逐渐变化,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对现实没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中蕴涵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方法论的内容,它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品质的提高,是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有利保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大学生进行人格完善的重要渠道。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认识自己现在具备的能力水平,并通过社会实践过程全面评估自身能力,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实现自我认知,理性调整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初期规划,从而有利于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性格和能力素质相匹配的职业。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实践也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而丰富,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军训、实习、做公益、兼职等,都可以积累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并磨炼人的意志,同时也可以对家庭、单位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世界,与社会上各种不同角色的人接触,了解就业环境、了解劳动力市场乃至行业现状,近距离感受工作环境对目标职业的工作职责、能力要求,可以对工作环境有直观的把握;同时,也了解了自身能力与岗位所需技能之间的差距,巩固所学知识,避免盲目学习,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的策略

1.课程中加入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内容

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真正把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同时,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对就业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分析和预测,聘请已有所成绩的毕业生来校现身说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开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脱离了实践会显得苍白无力。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学生的家庭实践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延伸,提倡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多帮父母做家务,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及适应实际生活的能力。

3.提倡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当前,部分大学生独立性不强,心理脆弱、责任感差、诚信观念淡薄;面对就业竞争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一部分学生会显得焦虑自卑、情绪失衡、迷茫无助,缺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给予学生高度的人文关怀,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整学生的适应能力,树立克服心理问题的信心,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培育乐观、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面对环境。

4.培养学生“知行合一”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对话、讨论、项目研讨等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区活动、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实践报告,把书本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知行合一”,以此来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风,弘扬社会正气,并能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初衷。

参考文献:

[1] 郭秀兰,张丽娜.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

[2] 金芙蓉.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新思考.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邱有华, 郑丽萍.浅析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代交际,2012.

中国传统社会民众政治心理 第12篇

传统社会的民众政治心理概括起来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广泛的崇圣意识, 人微言卑。古代君臣心理明显, 普通民众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 长期落后的经济文化, 使民众对上有一种恐惧感和崇敬感, 形成盲目的圣贤崇拜和政治万能的依附感。在古人的观念中, 皇权圣人就是理想的人格、理性的象征、真理的化身, 人们形成了在皇权劝慰下的臣民心理, 在主观上自觉的认同君主, 在学理上向君主求是非, 对明君的期待心态, 封建社会会视皇帝如神仙也大概源于此。古代贤人贤臣把国家兴衰完全寄托在清官和明君身上, 这就表明当时民众独立人格和政治自主意识已经开始萎缩, “人治”意识已经在传统的政治生活中根深蒂固, 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和心理定势。

第二是对皇权极力崇拜又惧怕的矛盾体。在传统王权政治制度下, 权力成为君主统治者的私有物,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 天然神授的权力, 执掌生杀予夺大权。所以民众的一切行为准则都依附于君主权力, 主要目的是求得专制权力的保护, 形成权力崇拜的直接原因就是民众在政治上不能代表自己、保护自己。马克思曾经论述过:“他们不能代表自己, 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 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 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普天之上, 莫非王土, 民众崇拜皇权权威就如教徒崇拜他们的神一般, 神圣不可侵犯。在阶级利益上百姓和皇权体系又是根本对立的, 老百姓是双重存在于社会的, 受保护的同时, 又受到利益的侵害, 这就形成了他们对权力本能的戒备心和天然的疏远情感, 这就是所谓权力崇拜又惧怕的矛盾体。

第三是古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国家的权力以皇帝为中心, 实行君主制, 皇帝的地位之高无上,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三纲五常这是在古代不可违背的伦理道德, 政治的统治者是皇帝、君主, 是全国最高的家长,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上的, 在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基础上形成了官有等级、人有三六九等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观念。氏族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长幼有序、上下尊卑被完整的应用于国家, 父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支配力, 晚辈无条件服从长辈, 家族成员要对家长尽孝道。这种森严的等级意识, 让民众被完全控制在这条条框框里, 不敢越雷池半步, 所以民众几乎是被统治的, 完全臣服于政治制度里。

第四就是民众可悲的顺从心理。人民大众长期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中生活, 完全的与世隔绝, 他们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因循守旧的封闭心理状态, 古代没有媒体、网络、新闻, 封闭的专制制度对民众来说也是神秘的, 官场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平民百姓是不可能知道的。民众表现出来的是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保守性, 他们对政治生活不感兴趣、也不想感兴趣, 更不会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 因为他们连基本的自身的政治要求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从恩格斯说过的一段话可以得到印证:他们”感觉迟钝、目光短浅......对政治盲目无知, 对本村以外的一切东西要下判断, 用农民关系的尺度去衡量复杂的历史关系”。这种对政治上的趋同和依附感, 是继秦代高度统一集中中央集权制下开始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统治者利用国家政权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实行愚民政策。在儒家思想熏陶下, 人们唯一的义务感就是自己的乡土和风俗。这种思想要求人们对统治者忠诚和富有奉献精神, 个人从属于君主。广大民众既不认为自己能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输入和施加影响, 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参加者, 那时的民众只依附于统治阶级, 逆来顺受是世代传袭的。

参考文献

[1]威廉·F斯通 (美) 《政治心理学》[M], 胡杰译,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威廉·F斯通 (美) 《政治心理学》[M], 胡杰译,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谭泳鑫《浅析当今农民的政治心理》, 《理论与改革》[J]1997年第2期[2]谭泳鑫《浅析当今农民的政治心理》, 《理论与改革》[J]1997年第2期

[3]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学林出版社2002, 10[3]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学林出版社2002, 10

[4]邱柏生《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复旦学报》[N]1996年, 第4期[4]邱柏生《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复旦学报》[N]1996年, 第4期

[5]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N]《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2003-02-24[5]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N]《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2003-02-24

[6]黄建钢《政治民主和群体心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年[6]黄建钢《政治民主和群体心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年

[7]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商务印书馆1999年[7]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商务印书馆1999年

上一篇:净化防控措施下一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