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模拟教学

2024-07-06

企业竞争模拟教学(精选11篇)

企业竞争模拟教学 第1篇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 而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是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 因此, 做好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贯穿管理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积极寻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模式。多年从事《企业竞争模拟》 (或称《决策模拟》) 课程教学及指导学生参加GMC等相关比赛, 觉得这样一种综合的模拟训练模式很适合培养管理类本科生的能力, 于是尝试将此项内容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实践中,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培养目标

以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为例, 管理学院下设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等7个专业, 其培养目标特色是文理结合,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 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和管理学、经济学专业知识, 具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掌握运用现代化工具的动手实践技能。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管理分析、预测、规划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2 经济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要具备的能力不外乎是这样几个方面:a.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b.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c.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d.经营管理能力;e.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f.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容忍力;g.灵活的适应能力与应变决策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绝对不能单靠教师讲解能学到的, 需要创造一个让学生亲自参与的训练环境。

1.3 企业竞争模拟的引入

要使这些能力能在学校里得到锻炼, 企业竞争模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企业竞争模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的企业竞争环境, 供参加者进行经营决策的演练, 在国外, 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竞争模拟已经与案例教学一样, 成为受到广泛欢迎的教学方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在我国管理教学中开始采用。企业竞争模拟让学生置身一个模拟的经营环境中, 对经营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决策。决策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研发、营销、人力资源、投资及财务等方方面面, 同时还穿插着许多重要的实物性学科, 最大限度地模拟一个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运作状况。模拟操作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 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应变能力, 体会到决策经营带来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 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并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这是对管理类学生一种很合适的培养模式。

2 企业竞争模拟的做法

为了让学生了解企业竞争模拟的知识, 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网络虚拟企业决策, 具体做法是:a.在部分专业开设《决策模拟》课程, 在学生中开展讲座, 讲模拟的相关知识, 模拟软件的使用;b.开展管理学院企业竞争模拟挑战赛, 为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加强知识的系统运用能力, 学院举办了企业竞争模拟挑战赛。比赛共设预赛、初赛、复赛、决赛四轮;c.组织本科生参加全国性的比赛。组织本科生参加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举行的“光华杯”全国高校企业竞争模拟挑战赛。d.由本科生和MBA学员混合组队, 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 (GMC) 。

3 取得的初步成效

3.1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锻炼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企业竞争模拟要求学生能全面、灵活地运用管理学的知识, 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知识和预测、决策等方法, 这些知识并不是每个专业都开设的, 没有学过的学生, 能够自己主动借书看, 遇到不懂的问题, 主动去请教相关任课教师, 明显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大部分同学为了建立模型, 对平时很头疼的运筹学课程, 现在竟然主动找书看, 请教老师问题, 可见竞争模拟所具有的竞争性、趣味性、实用性是其它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比拟的。正象工商管理2003级一位同学在总结中写的:“这使我深深感受到企业竞争模拟的魅力, 让人魂牵梦萦, 欲罢不能。”

3.2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 培养了相互间学习与合作的精神

一名同学这样写到:“企业竞争模拟是我学习的绝佳方式。一个小组的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比如我就从我们小组的余峰同学身上学到了不少优点, 当我们还在为一些细节问题争论时, 他已在模型上实际操作了, 实干、大胆、自信、沉着与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本功是我对他的切实感受, 这也是我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在比赛中, 我们要总结经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继续合作……”其实, 好多同学都有类似的感受。为了取得团队好的成绩, 成员之间相互学习, 讨论交流, 加强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3 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积累商战经验, 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零过渡

这种方式对所有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本科生都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为“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闯出一条新路。模拟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了企业组织结构, 并根据各自的个性有所发挥, 可以让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明白社会的需求, 并尽早地确定个人发展规划, 将其理论与实践融合到一起, 使学生立即进入“实战角色”, 积累商战经验, 从而最终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毕业能够很快适应社会, 实现了从毕业到就业的零过渡。

3.4 培养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容忍力

通过实践证明, 企业竞争模拟能训练同学们在变化多端的经营环境里, 面对多个竞争对手, 正确制定企业的决策, 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由于竞争环境的千变万化, 往往自己团队经营的公司状况跌宕起伏, 让人从中体会到决策经营带来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 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 进一步做好企业竞争模拟教学的设想

4.1 在各专业开设专业选修课

在学院所有专业开设《决策模拟》课程, 让所有经济管理学生都能在学校里得到实际的训练, 增强实战能力, 在可能的情况下,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选课。

4.2 建立专门网站, 自主开发相关模拟软件

建立专门的网站, 构筑企业竞争模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该平台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整合现有软件的优点, 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 自主开发有一定特色的相关模拟软件, 配合现有软件, 更好开展教学和比赛活动。

4.3 继续举办更有特色的企业竞争模拟挑战赛

继续在学生中更好开展“企业竞争模拟挑战赛”,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实际的模拟比赛中, 进一步做好和企业联盟、和MBA学员联盟的工作, 让这些有实际经验的学员和本科生一起组建团队模拟, 企业人员和MBA学员可以将他们实践的经验零距离告诉本科生, 本科生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充分的时间建立模型, 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 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交流、联手决策, 争取更大的收获。

4.4 做好模拟后的体会交流与总结

企业竞争模拟总结 第2篇

历时三周的企业竞争模拟课终于圆满画上了句号。一方面,我暂时不会再为生产,财务,销售牺牲掉我无数的脑细胞了。另一方面,反思自己在这整个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更觉得把知识投放到真实环境中去检验的迫切:有太多东西要更明明白白地学习,还有太多东西要尝试地将它彻底颠覆。以下是我个人、我们小组在这几周企业竞争模拟中的得到的一些感悟。

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莫过于团队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各个模块之间的协调与沟通,这是作为CEO的职责和任务。本公司(智博公司)主要有:财务模块,生产模块和销售模块。分别由缪婷婷作为CEO,而我则是作为销售经理,沟通协调部门之间的销售任务,顾静和胡沛则分别负责人力、生产、财务模块。战略构建好之后就需要发挥好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了,以便更好,更快和更稳的实现各阶段战略。

销售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和桥梁,同时也需要协调企业同各方面生产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并贯穿于企业的始终。我作为销售经理,通过这三周的实习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销售经理必须要具备严谨的性格,仔细认真的做事态度,较强的数学和计算机能力,同时还要有适合财务方面的资金预算和规划,机器购进、原材料采购和人员工资等会计项目核算,只有提供良好的财务保障,让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并保持库存的合理性,才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在任何一个期的总体决策过程中,都是以销售预测为起点的。销售预测以上期的订单量为基础,通过对市场总体趋势的分析,在生产能力和现金流量可以支持的范围之内,寻求一个最佳的营销组合,实现总边际贡献最大化。销售预测必须建立在对市场总体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在模拟中,对市场总体趋势的分析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环境分析,二是竞争对手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相对简单,我们一般可以利用趋势分析法,而竞争对手分析则是保障销售预测精度的关键。我们结合上期的各种因素结合目前的销售预测主要包括价格、广告投入、产品质量、销售人员、代理商、分销商的佣金水平和数量等因素来做出这期的销售预测。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营销、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的紧密协调配合极为重要,这是我们做出正确、可行的决策的有力保障。生产能力的实现必须有人力资源部门的保证。机器和组装工人的匹配必须是协调的,机时多工时少或者机时少工时多都会使资源浪费,尤其是当购置了大量机器而招聘不到组装工人时,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最佳的营销组合还必须是在财务状况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必须考虑收益和财务负债成本的关系,我们的决策自始至终都应该在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下进行,都应该有现金流的支持,没有考虑财务状况的决策是不可取的。

与此同时,我们要以竞争对手分析为基础。在企业竞争模拟中,由于所有的公司都是在同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相互竞争、都追求同一目标并在一开始的时候拥有同样的资源,所以各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比现实的经济活动更接近于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

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CEO无疑是最主要的角色,与高层管理者讨论后,战略制定要清晰,各期战术要有针对性。我们团队的任务就是保证在资金链不断的情况下销售利润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团队协作,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中庸之道可能最好。每个人除了做好本质工作外,还要积极参与讨论怎样分析对手,最终打败竞争对手。我们败就败在相对保守,没有更为激进一点。记得阿里巴巴网站总裁马云说过:我宁愿要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创业者,也不愿要10个搞财务的MBA。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的运营:做完最后一期,让我们三个人都深深了松了一口气,经过我们的仔细分析决策,我们从第七名上升到第五名,结果还是相当可喜得,因为我们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最好的证明。其实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们终于对市场有所把握了。在这之前,我们的市场一直做得很不尽如人意.总之,只有实践过,你才懂得!

总之,在企业竞争模拟课程当中,让我全新的认识企业竞争状况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战略与规划,分工与合作等方面资源的把握,正确理解商场规则,从多方面去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卓越的团队合作创造卓越的品牌公司。

最后感谢张老师和学长的耐心指导以及全组成员的通力合作!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第3篇

铁打的职位,流水的人才。在很多企业喊着“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的时候,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现象——高素质的人才并不是天生就拥有的,传统的高薪挖人只能救一时之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活的物,人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有自己的思维与决策能力,在通过学习和积累形成其自身独特的知识的时候,人的独立载体也尽展无遗。

人不是天生就有才识的。学而知之。与资本的异质性特征一样,企业中的人也是独立存在的。大的范畴来说,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独特的人力特征,比如:教育背景、知识积累、经验技能……这些都因而人异。而在小的范畴里,每一位员工担任的职务也不尽相同,因为担任的职务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与责任以及对企业的贡献也存在着差异。

而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下,人对于自身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人独立的异质特征。在人力资源没有发明以前,古人雇请佣工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审核程序,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有人为佣工做保。一旦佣工出现问题,担保人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担保人牵制佣工,淡化佣工的个人独立性。

成功的企业家都会特别留心身边的员工,并从中培养、发现、选拔适合于自家企业的精英。“少了一个马钉,丢了一个马掌;丢了一个马掌,倒下一位将军;倒下一位将军,输掉一场战役;输掉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国家。”说的就是人在事件中强大的载体功能力。

企业竞争模拟教学 第4篇

1 建立生产计划线性规划模型

在参与企业竞争模拟课程过程中,生产计划决策分析基本方法是以总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明确未知变量,确定约束条件,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函数为:总成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销售导向型的企业在各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分析实际生产过程中每种产品在各班次的产量情况,设模型未知变量为企业在各班次生产的各种种类的产量xj(j=1,2,......,n),建立生产计划决策分析线性规划模型过程如下:

(1)目标函数:设已知各种产品的人工成本sj(j=1,2,......,n)及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成本cj(j=1,2,......,n)和折旧费用d,则目标函数为:

(2)生产能力约束:具体表现在可用设备工时上。一方面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可用工时有限,另一方面为满足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须在最大可用工时前提下运行,建立约束函数为:

其中b1,b2,b3为当期企业在某个班次的可用工时;a1j(j=,12,......,t)分别为各种产品(共t种产品)的单件消耗机器工时。

(3)人力资源约束:具体表现为可用工人工作时间,建立约束函数为:

且,h2+h3+h4≤b4。其中4b为当期企业可用工人工时;a2j(j=1,2,......,t)分别为:各种产品(共t种产品)的单件消耗人工工时。

(4)非负约束:因为生产实际中最多即为不生产产品,所以所有变量x1,x2,......,xn≥0;且所有变量均为整数。

2 案例分析及求解

在实际参与企业竞争模拟课程的过程中,生产计划的制定者往往会从两个角度入手来制定高效合理的生产计划:(Ⅰ)假设(1)市场人员已制定了当期企业的计划销售数量;(2)下列条件均为已知:机器设备及生产工人的数量;生产A、B、C、D四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机时及人力成本;各个班次的单位工人工资。以期列示出应在各个时间段生产多少量的某种产品的生产计划,达到总成本最小。(Ⅱ)假设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均可以以合理价格销售,则决定企业生产计划优劣的变量是工资成本和原材料费用(1),以期在机器设备满运作的前提下,列示出应在各个时间段生产多少量的某种产品的生产计划,达到总成本最小的生产计划。上述两个角度都是出于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只是根据具体情形选择了不同的提法。为了更好的研究线性规划模型在企业竞争模拟中的应用,本文给出了两个简单的案例并简要介绍了求解过程。

2.1 案例一

某企业生产拥有可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120台及工人173人。现在将这些机器和工人全部用于A、B、C、D四种产品的生产,每种产品所需的机器及人力资源如表1所示。工人工作的班次时间及各班次的单位工人小时工资参见表2。求解,在确保当期所有机器均工作1300小时(2)的前提下,应当在三个班次中各安排生产多少个A、B、C、D产品才能达到总成本最小。

说明:(1)一期正常班为520小时(一季度13周,每周40小时),加班为260小时。(2)一个工人只能参加一班或二班。(3)二班加班人数不得超过二班正班。

假设A、B、C、D四种产品在一班正班生产的数量分别为:x1,x2,x3,x4;同理,在二班正班及加班的生产数量依次为:x5,x6,x7,x8,x9,x10,x11,x12。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min(Z)=

根据上述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利用excel进行求解:

2.1.1 创建excel工作表

在相关单元格中输入函数,建立单元格间的联系(4)。

2.1.2 用Excel工具栏的规划求解进行求解

目标单元格:B10;等于:最小值;可变单元格:B2:D5;约束条件:B7=<62400;C7=<62400;D7=<31200;B7>=61880;C7>=61880;D7>=30940;B8=<89960;B2:D5=整数;B2:D5>=0。最优解为:x4=124,x8=124,x12=62;其余均为零。即在该情形下的最优生产计划为将企业所有资源均投入到D产品的生产。一班正班,二班正班,二班加班分别生产D产品124个、124个和62个。

2.2 案例二

某企业有机器设备120台,工人174人。现将这些机器和工人全部用于A、B、C、D四种产品的生产,每种产品所需的机器及人力资源同表1。工人工作的班次时间及各班次的单位工人小时工资同表2。现由于企业发展,需要生产A、B、C、D分别为125个、129个、74个、186个。求解,应当在三个班次中各安排生产多少个A、B、C、D产品才能达到总成本最小。所有假设变量与上例同。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由于生产产品的数量为定值,在此情形下机器设备的折旧费和原材料费用均属于非相关成本。

目标函数:min(Z)=

与案例一同理,使用excel规划求解求得的最优解为(5):

但为节约制造过程中的管理费用,因此可对上述结果做轻微调整,获得最优生产方案:一班正班生产产品A:125个,产品B:129个,产品C:74个;二班正班及加班分别生产产品D:124个和62个。

3 结论

生产决策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生产决策的合理性及经济效益。本文阐述了线性规划函数中各要素以及各变量的变化对分析造成的影响。通过对两个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线性规划模型是一种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和实现不同情景下的最优生产方案的数学模型。在企业经营模拟的实践课程中,运用该模型将极大地优化生产结构,帮助企业提升生产经营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控制风险。针对不同的情况建立合适的线性规划模型则是实现优化生产的关键。此外,将线性规划这一数学模型运用于生产计划的制定中,提供了一种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效果。

摘要:在企业经营模拟相关课程中,生产计划是该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生产计划的安排直接影响经营结果,其本质是在既定目标下,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化配置。文中将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详细解释利用线性规划模型来优化模拟经营状况下的生产计划,以达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经营模拟,线性规划,生产计划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滕皓,蔡卫东,刘刚.线性规划在ERP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3]张鹏,夏蓓.线性规划在生产计划制定中的应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4]张胜强,万超.财务管理在企业竞争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2010.

企业竞争的模拟心得 第5篇

(1)战略与规划

对于战略的理解和运用较上次进步了,进行的反思和总结之后,对于整个比赛的阶段和进度把握加强。我们的团队做出了短期战略、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三步走决策。这个战略分别划分是1—6期是生存战略,小量的扩张,掌握市场的运行和竞争格局,有的放矢进行目标规划。工人225人,机器135台,净资产8825711元,亏损

2.7万元(其他五个公司基本亏损在100万元或者更多),综合评分

1.320,从这些指标来说,均位于第一名,可以说很好的达到了生存的目标,完成了我们组的短期战略。对于1.320综合评分,是对前期策略的一个肯定,所以继续执行我们的中期战略,实行较大规模的扩展,人员、机器和债务都相对程度的提高,各个部门共同协调,到第十二期,我们的企业状态为:工人 299人;机器190台;累计交税87945元;累计分红103616元;净资产8893036元;这六期共盈利208588元(这六期中有三个组亏损200万元以上,第四组盈利474310元,第五组亏损373303元);综合评分1.211;债券2740000元,以上指标除债券外其他指标属于比赛第一名,而债券比较接近极限,之后的运用要靠销售收入和银行贷款来运行,所以相对的扩展规模快到极限了,虽然盈利不是最高的,但是相信本企业的盈利潜力,本企业的销售额2906400元,而第四组销售额是2185610元。同时,已经把产品的等级研发到了5级,进一步预示着盈利潜力和竞争优势。第13期到第18期,实现长期战略,盈利、规模、前景等方面的飞跃。在第18期的企业状况是:工人389人;机器230台;累计交税1614515元;累计分红 156元;净资产10938456元;综合评分1.351。以上这些指标都是排名第一。这个六期共盈利4893459元(其中第四公司盈利1288432元)。通过18期的模拟竞赛共盈利5165104元;累计纳税 1614515元;累计分红1520136元;净资产10938456元。其他公司总共盈利状况:公司2亏损4046818元;公司3亏损15792237元;公司4盈利937056元;公司5亏损3213469元;公司6亏损5170204元

由于上面图表可以分析得出:第8期和第9期的亏损原因是较大量的发行债券和大量的人员招聘以及决策单被优化后造成产品未能完全生产而浪费机器费用和人工费用的损失,把生产主要调整为第一班加班的排班,特殊班工资分别高达304939元,327889元(第10期特殊班工资是57783元)。加上研发C产品的研发费用待摊分别为225000元;135000元。

(2)分工与合作

动态竞争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 第6篇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065)

0 引言

动态竞争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从企业竞争行为的视角探讨竞争战略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影响。竞争行为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Porter将竞争行动视为“进攻”与“回应”两方面,企业正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进攻和反击行为来建立或者保持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难以长期保持,适当的竞争行为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关键。但企业竞争行为具有多样性与动态性的特征。因此探讨企业竞争行为的动态实施过程、竞争行为变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重点讨论竞争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1 企业动态竞争过程

企业间的动态竞争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并持续循环的过程,当一个企业发起进攻行为,其竞争对手为了维持并获取竞争优势,会立即采取相应的回应行为,甚至进一步采取新的进攻行为,而先发起进攻的企业又会对此做出回应,进而不断的竞争下去。现实生活中一般会有多个企业参与到动态竞争中,这里为了简述企业间的竞争互动,我们简化分析两个企业间的动态竞争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竞争行为的选择阶段,(2)竞争行为的实施阶段,(3)竞争行为的转换阶段。

竞争行为的选择阶段。这是企业参与竞争互动的第一个阶段,企业不论是发起进攻还是进行反击,都需要选择合适的竞争行为。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等因素,快速制定竞争行为类型,从而有效地参与动态竞争。

竞争行为的实施阶段。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主要在于竞争行为的实施阶段,当企业作为发起进攻方时,战略实施的重点在于抢占先机、获取新市场;当企业作为防御方时,战略实施的重点在于及时对竞争者的进攻做出回应,或发起新的进攻行为,进而维持并获取市场份额。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考虑竞争行为的实施力度以及时间先后,这对于竞争行为的实施效果会有重要影响。

竞争行为的转换阶段。这是企业竞争行为实现互动竞争的阶段。企业在动态竞争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自身战略目标的转变,企业需要调整其竞争行为以快速实现战略目标;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对手的进攻或者跟随等战略,企业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并转换竞争行为,以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间不断地实施进攻、回应、调整后进攻、调整后回应等循环的过程,最终不仅增强了部分优秀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也较好地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动态竞争中,企业基于自身的战略目标或者外在竞争对手的进攻选择竞争行为,实施效果又受到竞争行为的实施力度、时间先后等方面的影响,为了不断获取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动态地转换竞争行为,而这一过程又会涉及到竞争行为的选择,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2 竞争行为动态变化与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绩效取决于其自身采取的竞争行为以及竞争对手的反应。企业在动态竞争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竞争对手的反应,还需要关注消费者、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多方面综合决策竞争行为类型,以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动态竞争中,竞争行为的选择、实施、转换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研究的主体均是企业间的竞争行为,竞争行为动态变化将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企业能否成功地运用非市场与市场权力获得公开的商业利益,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竞争力。高强度的动态竞争,在短期内可能会使竞争双方少利、无利甚至蒙受损失,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提高竞争者及产业的素质,并且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在动态环境下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整合竞争行为参与企业间的竞争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企业战略整合效应,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3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企业参与动态竞争的方式包括进攻和回应两种方式;竞争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主要有选择、实施、转换等三个阶段;竞争行为的实施力度和时间顺序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创新竞争行为并适时地转换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1)从竞争行为的视角补充、完善了现有的动态竞争理论;(2)梳理了企业竞争行为动态变化的三个阶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实践意义在于:本文为企业制定竞争策略,参与企业间的竞争互动提供有效指导,企业在动态竞争中,应综合考虑企业自身资源、竞争对手的回应等多方面因素,创新竞争行为、恰当地实施竞争行为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企业竞争行为的动态变化对竞争力的影响未利用实证研究进行验证,以后的研究可以运用中国情境下的实证数据进行检验。

[1] 蓝蕙芳.企业间竞争互动的演进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 Chen M J ,Smith K G,Grimm C M.Action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Competitive Responses[J].Management Science,1992,38(3):439-455.

[3] 邓新明.企业竞争行为的回应预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2):52-60.

[4] 谢洪明,蓝海林,叶广宇,杜党宇.动态竞争:中国主要彩电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3,(4):77-86.

[5] 张庆垒,刘春林,施建军.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行业竞争互动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9):111-119.

[6] 卫武.企业非市场与市场行为及其竞争特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2):37-51.

企业竞争模拟教学 第7篇

将生态学中生物集群的很多规律运用于人类经济系统中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最新视角。在此基础上, 国内部分学者借助描述种群增长和有限资源间定性规律的Logistic方程建立种群模型用于研究产业集群企业间相互关系取得一定成果。在集群企业间诸多关系中, 竞争关系是最为突出和复杂的。由于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理位置聚集而形成紧密联系的集合体, 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内, 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技术、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和市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 企业之间的需求总量超过实际的资源数量而引起的竞争现象就更容易发生。当前对于产业集群中的竞争现象研究多基于产生原因、性质及竞争力来源方面的理论研究, 在基于数学模型的定量研究方面较少涉及。

本文则是在对产业集群经济环境进行合理假设和定义后, 借助基于密度关系的种群竞争模型进行集群内企业竞争关系的分析, 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与收益成本相关联的竞争影响因子, 对竞争给企业带来的正负反馈影响进行研究, 从而在企业在将陷入以牺牲利益为代价的恶性竞争时给予正确的预警指示, 指导产业集群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基于密度的产业集群的竞争模型

自然生态中的处于同一环境下的种群之间有一种重要关系即是竞争关系, 同种或不同种的许多个体对食物和空间等生活的必需资源有共同的要求, 因此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就称为竞争。对于生物种群的竞争研究正是基于种群的密度和有限资源之间的关系而建立模型的。

(一) 假设与模型构建

首先, 在不考虑相互竞争的情况下引入生态学中的logistic方程来描述种群增长与环境间的动力学特征, 它是生态学中预测种群密度的有效工具。

其中, K表示环境负荷量, r表示种群个体增长率, N表示种群大小, 称为Logistic系数, 反应种群对有限资源的消耗导致的对它本身增长的阻滞作用。

对于产业集群环境的假设也基于集群企业生产产品密度与有限劳动要素之间的定性规律。假定集群中仅有两个企业 (多个企业情况类似) 甲、乙, 两者生产同一种产品, 因而存在着市场上的竞争。同时假定企业存在的区域空间上各种资源要素数量有限, 故存在集群产量的上限。假设N1、N2分别为甲、乙两企业的产出水平, r1、r2分别为集群企业甲、乙的个体相对增长率, K1、K2为其资源利用最大容量即为理想状态下的各企业的最大产量。分别制定甲、乙两个企业的Logistic增长方程:

以Logistic方程为基础, 进一步考虑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借鉴种群增长符合一定规律的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此竞争方程是在Logistic方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构成了种群竞争的理论模型。

假设两企业的竞争程度可用竞争系数A12和A21表示, A12表示种群甲的每个个体对种群乙的竞争抑制作用, 且表示将企业乙的产出折算成企业甲的产出比率, 显示了有限的环境下企业乙的产出对企业甲所产生的效应。同理可得A21=N1N2, 显示了将企业甲的产出折算成乙的产出对企业乙产生的效应。同时为研究企业间竞争对不同企业自身的影响, 引入竞争影响因子, 即由竞争后带来的企业单位收益与单位成本的变化。甲企业中每个产量消耗资单位成本源对自身企业的增长的抑制作用等于1/K1, 乙企业中每个个体产量对甲企业增长的抑制作用等于A12/K2, 企业间的竞争对企业自身的影响作用涉及到每个产量产生的作用即为θ1/K1。同样, 乙企业中每个产量消耗资源对自身企业的增长的抑制作用等于1/K2, 甲企业中每个个体对乙企业的增长的抑制作用等于A21/K1, 企业间竞争对企业自身引发的作用体现为θ2/K2。由此可得甲、乙企业的竞争方程分别为:

(二) 稳定解分析

此模型描述了种群之间基于密度的几种主要竞争状态, 从①、②可以得到甲、乙企业竞争达到平衡状态的方程为。

若不存在间竞争关系, 即方程中A12或N2等于0和A21或N1等于0时, 此时明显没有竞争带来的影响, 即θi=0, 两个种群各自遵循Logistic方程, 即两个企业都能够占有各自的全部区域资源环境自然发展直到企业生产产量达到各自的环境负荷量为止, 此时两个企业达到平衡。

若存在间竞争关系, 竞争的结果将取决于K1、K2、θ1、θ2、A12和A21这6个值的相互关系。对于甲企业而言有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完全战胜乙企业的产品, 即N2=0, , 对于不同竞争环境下θi取不同范围的值, 企业的竞争势能有不同的反应, 则K1+θ1也体现出竞争给企业带来的不同影响。第二种情况与之相反即意义类似。由此画出的对角等值线U1U2上的其他点表示了甲企业的其他平衡条件。同理可得乙企业的平衡等值线V1V2, 其中V1=K1A21 (1+Kθ22) , V2=K2+θ2, 现将两条等值线叠加分析。

当U2>V2, U1>V1时, 则甲企业的等值线总是位于乙企业等值线的上方, 此时在两等值线的左下方产量是随着时间增长, 右上方产量随着时间递减, 因此不管处于被两条等值线划分的哪个区域内, 平衡点都趋于点 (U1, 0) , 说明甲企业得胜, 乙企业失败;反之当乙企业的等值线总是位于甲企业等值线上方时, 即V1>U1且V2>U2时, 两条等值线的平衡点趋于 (0, V2) , 即乙企业得胜, 甲企业失败。失败的企业将被处于竞争优势的对手排挤出市场, 最终失去企业生命力而消亡。

当V2>U2, V1

当U2>V2, U1

(三) 参数分析

由上述几种情况我们分析其他参数值的大小对企业间竞争的影响:

当K1=K2时, 即甲乙两企业分别在其资源利用最大容量即为理想状态下的各企业的最大产量相同, 这种情况只有在甲乙两个企业的规模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并且企业的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等方面也完全一样才可能实现, 此时竞争对于两个企业的影响必定都是相同的, 由此可以得到:θ1=θ2。则此时:当A12<1, A21>1时, 则甲企业的等值线位于乙企业等值线上方, 则甲企业胜;当A12>1, A21<1时, 乙企业的等值线位于上方, 乙企业胜;当A12<1, A21<1时, 甲乙企业平衡, 如上述 (c) 状态;当A12>1, A21>1时, 甲乙企业处于竞争不平衡状态, 如上述 (b) 状态。

根据A12和A21的定义可以得到A12=1/A21, 则A12和A21不能同时为小于1或者大于1, 因此第三、第四两种状态不可能出现。分析得到, 同质企业的激烈竞争就是以排斥对手为目的的竞争, 要么甲胜乙败, 要么甲败乙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企业间应该保持一定的相异性, 在产品的革新与创新, 市场的推广, 销售对象拓展等方面都要保持与其他相近企业的不同之处, 避免完全同质的情况出现。各个企业若要获得长久发展,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应选择自己有特色或有优势的领域进行经营。采取经营思路, 市场拓展, 产品宣传等多方面“错位”的方式避免竞争同势。同时企业也应该在确保核心能力的方面努力, 力争在各个方面占据优势, 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资源, 并且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创新, 避免产品流于大同。

由甲企业竞争方程可得, 当时, 甲企业处于平衡状态。在等值线的左下方, 则企业的产量会增加;在等值线的右上方企业的产量会减少, 依此来讨论竞争影响因子的取值。对于不断加强的竞争, 影响因子数值逐渐减小直至为负值。当θi>1时, 代表企业间竞争对于企业的影响是正反馈的, 此时单位产品的销售收益完全大于生产成本, 对于企业效益有完全放大作用。在现实社会中, 某些企业为了避免竞争对手的出现往往会居安思危率先谋求新的发展道路, 不断加强自身的快速感知与应变能力, 在产品创新与学习能力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这些都说明具备竞争意识可以刺激企业不断进步, 使竞争优势不断加强。当时意味着竞争产生并对企业的影响将有所改变, 单位产品的收益与成本的比值有所下降。在这个阶段, 企业间的竞争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影响, 为了保证市场战胜对手, 企业往往会采用加大投资力度, 增加成本投入技术创新工作, 在销售手段上会使用降价促销等手段, 这些都使企业的赢利情况较理想状态下有所降低, 但是总体还是处于获利增长阶段。当竞争继续增强, 竞争影响因子不断减小, 达到时, 这时企业间的竞争便超过了正常竞争的范围演变成过度竞争, 此时带给企业的是负反馈影响。过度竞争会最终导致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恶性竞争, 致使企业利润缺失进而因为利润降低的原因导致创新缺乏。作为集群形式, 过度竞争的影响更主要体现在对集群产品消费者、群内企业和群内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以及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它破坏了企业之间正常的信任和承诺关系网络, 最终导致集群停滞、衰退、消亡。由此分析可知, 适当的竞争可以给企业进步的刺激, 过度的竞争则会成为企业前进的屏障, 因此可以以竞争影响因子的边缘状态建立预警机制, 防止企业以牺牲利益为手段盲目参与恶性竞争。

三、结论

产业集群间企业间的竞争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经济现象, 在避免盲目投资、盲目竞争等问题上不仅要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 更重要的是有直观理性的定量分析。将企业单位产品收益与成本的比值作为竞争影响因子引入种群竞争模型中, 分析企业间的竞争强弱程度对企业发展的不同反馈影响, 得出结论是:企业间保持互异性是达到自身与集群整体稳定状态的必要条件;同时更要注意把握竞争尺度, 当单位收益与单位成本的比值的值不断缩小达到时, 企业将陷入竞争危机中不健康地发展, 以此为界限可作为企业间进入过度竞争的临界状态, 设置预警机制指导整个产业集群稳定良性地发展。

摘要:文章运用描述物种相互关系的种群竞争模型来研究产业集群中具有竞争关系的实体间如何采取正确策略达到自身与集群的稳定状态, 同时在模型中引入竞争影响因子, 定量分析企业间的竞争强弱对企业发展的正负反馈作用, 对防止企业陷入过度竞争起预警作用。

关键词:种群竞争模型,产业集群,竞争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李健, 金占明.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发展[J].科学学研究, 2006 (24) .

[2]、王发明, 周颖, 周才明.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6 (8) .

[3]、何继善, 戴卫明.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4]、刘爱雄, 张高亮, 朱斌.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1) .

企业制度与企业竞争力 第8篇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有的竞争方式, 在不断有效的争夺市场份额、挑战竞争对手、寻找有利地位、扩张经营领域、实现经营效益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与能力。一个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具有特色的产品及其他竞争行为挑战竞争对手, 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 实现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效益。企业竞争力首先表现在市场的占有率、对市场反映的变化和对市场未来发展的超前意识等, 但最终体现在市场竞争业绩上。

企业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市场的竞争, 深层次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但归根结底是企业制度的竞争。起初国有企业的人才优势远远超过民营企业, 但国有企业的人才却逐渐流向了民营企业, 造成了“国退民进”, 其原因何在?“国退民进”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把握:宏观方面是指政府通过制度变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主要是政府通过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是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微观方面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内部的制度变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主要是企业通过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的调整来推动企业的自身发展, 是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宏观方面应该遵循边际所有制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所有制成本递增规律, 各种所有制只有在共振的均衡点上, 宏观领域的资源配置才最有效率。因此,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微观方面应该遵循边际产品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产品成本递增规律, 各种投入资本只有在共振的均衡点上, 微观领域的资源配置才最有效率。因此, 现代企业制度在微观领域要求资本产权结构多元化、合理化。

1.“国退民进”现象的宏观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 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战略, 无疑是推动所有制结构优化调整的良好契机。通过调整让非公有企业进入市场空间的同时, 带进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当然,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公有制, 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相比较, 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差, 因为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下, 政策保护、所有制保护, 是政府的职责。由于政府是所有者, 自然的干预与参与破坏了竞争, 打破了各种不同所有制的平等地位, 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市场是一种自组织, 非公有经济是天生的市场派, 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与壮大, 而大批国有企业, 却因不同程度上受旧体制的束缚, 在市场经济中难以自主, 严重缺乏活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既是对资源配置方式调整的适应, 又是市场对企业财产组织制度的选择。竞争使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细胞”产生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动力和活力。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市场经济;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条件下财产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基础上的, 现代市场经济的财产组织结构应当是多元产权主体共存的所有制结构。依据产权主体以及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要求, 在那些可替代或可再生性的资源领域和在那些具有市场竞争性的行业或领域, 非国有经济开展经营活动效率较高;相反, 在那些不可替代或不可再生性资源范围内, 公有产权主体配置资源效率较高。可见在不同的领域, 资源配置有效性要求的产权主体是不同的。就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言, 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 既需要私有产权主体, 又需要公有产权主体。合理的产权主体结构应当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等标准制定的私有产权主体与公有产权主体共存和互补的产权主体结构, 公有经济应该与民有经济一样平等竞争, 但公有经济的优势在于其竞争力、控制力、渗透力上。

2.“国退民进”现象的微观分析。

民营经济的整体优势并不在于企业拥有的资源、人才、技术、设备, 而在于企业制度上的优势。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第一, 从产权关系上看, 具有产权明晰和利益分配明确等特征。产权主体明确, 所有权落实到自然人身上, 企业置于所有者的控制之下, 产权主体受利益驱动有足够的激励去经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行为能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主决策, 在生产经营中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 不断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市场, 以谋求企业的发展壮大。第二, 从企业组织制度上看, 由于民营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科层结构较为简单, 委托代理链条较短, 分工具体, 信息传递流畅, 经营机制灵活。第三, 从管理制度上看, 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管理, 使得投资者、管理者、经营者与监督者四位一体, 这种管理方式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减少内部消耗等, 促使企业内各生产要素产生极强的协同效应, 从而使管理成本经济、管理方式有序。同时由于民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 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较为对称, 能够按照市场绩效进行分配, 其报酬都取决于企业的市场表现及其个人贡献。这些制度上的优势使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加具有活力。民营企业在整体上所具有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 必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优势, 该优势正是民营经济的基础竞争力所在, 由此决定了民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必然获得成功。

“国退民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经济自然选择的结果, 是对传统的“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与发展, 其背后的原因说明了企业制度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

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以获得追加利润的活动。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反映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第二是指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第三是指在一种组织的环境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准则的变化。企业中人才是稀缺资源, 但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更是稀缺资源。因此, 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企业制度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制度创新重点是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技术制度创新, 企业必须进行上述三个方面的创新, 才能打造企业基础的竞争力。

1. 产权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的选择和安排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在这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必须选择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来推动经济增长。有效的产权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 其他要素都是在有效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得以发挥作用的。产权制度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首先, 产权要清晰。产权清晰不只是法律上的清晰, 还必须有经济运行上的清晰, 只有清晰的产权才能对产权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效应, 否则会导致激励消散;其次, 产权结构要合理。从现代经济的发展动向来看, 一元化产权结构已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 水清则无鱼。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一元化, 解决不了行政干预问题, 会导致“退出”;民营企业的一元化, 解决不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干预, 会导致“短命”。因此, 从产权结构上看, 多元化产权结构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发展方向。企业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产权制度创新, 由产权主体单一化的企业向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变。产权主体多元化, 一方面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另一方面, 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政府干预问题和民营企业家族式的企业治理结构。可以通过资本的流动与重组,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2. 组织制度创新。

企业组织制度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又一重要内容。企业组织制度是对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经营管理权划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安排的制度。西方企业制度形态的发展历程始终是围绕产权制度与组织制度创新展开的, 现代公司制的建立与完善, 深刻影响着整个企业组织结构的经济效率。因此, 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问题就是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 以产权制度创新为基础而设计的高效率的制度安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我国企业面临着建设以规范的公司制为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重大变革, 建立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负责制的三会四权制衡机制, 合理分配治理权, 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使企业经营机制更加规范、更具活力。在公司组织制度中, 有关产权的种种权能被进一步细分并形成制约有序的关系。使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 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和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 使组织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权利与责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促进企业内部管理“软件”与其他各要素“硬件”的高效率的协同结合。如果说产权制度创新使企业获得了生存发展的基础, 那么组织结构调整就是企业发展生存的有力手段。产权制度创新与组织制度调整是互动的, 二者只有相互耦合、产生一致的合力, 才能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 才能打造企业基础的竞争力, 进而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技术制度创新。

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9篇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文化, 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涵义, 它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 又是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 在企业竞争程度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除了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以外, 还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因素。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美国的许多管理学家通过对日本经济崛起的总结, 通过对日本企业管理的深入研究, 比较了美国和日本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后, 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指的是用企业文化理论来概括、提炼和指导企业的文化建设, 形成某一企业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状态, 例如我们所说的海尔企业文化、华为的企业文化等等。

企业文化可以看作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如果在员工中得到认同并发挥它的作用将会形成更高一层次的自觉行为, 当然这需要各种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方法, 比如符合企业特色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竞争环境、激励机制、培训考核机制等。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 而且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可以从“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案例看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作用。青岛红星电器厂在1995年之前, 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生产洗衣机的电器厂, 它曾经是国内同行业的前三名。但由于它后期的管理不善, 到了1995年初期的时候, 它已经是资不抵债, 而且3 500多个职工基本上都没有工作干, 厂里出厂的洗衣机常常在发出去之后又被退了回来。当时, 青岛市政府作出了让海尔兼并红星电器的决定。随后, 海尔对红星电器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 发现青岛红星洗衣机总厂第一不缺资金, 第二它们有现代化的生产流程的设备, 第三它也不缺技术力量, 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红星电器败在它的管理模式上和它的企业文化上。之后, 海尔迅速地派出第一批人进驻红星电器厂。海尔派去的第一批进驻红星电器厂的人, 不是总裁, 不是财务人员, 也不是盘库人员, 而是海尔文化中心的人,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文化先行, 并以此作为他们整个兼并的战略。随后, 海尔集团高层管理者多次到红星电器厂, 给所有的员工讲企业的价值观、讲文化。三个月的时间, 就使得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 到了第五个月, 它第一次盈利了150万, 用了二年的时间, 红星电器厂洗衣机总厂成为洗衣机行业的第一名。

由此可以看出,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可以说是企业之魂。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种无法替代和无法想象的巨大推动力, 甚至可以说决定着企业的兴衰。

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 我们应有一个科学的概念, 企业文化不是策划出来的, 是科学地梳理出来的, 是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是企业管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概括。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根据行业特点、企业成长和发展中不断积累起来并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创新, 从而形成符合自身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并在企业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中积累和发展符合自身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方法和作风。企业文化不是民主产生的, 它的源头来自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 他们的一些思考, 他们的一些感悟而形成的一些理念, 传播出去, 被员工所接受, 影响员工的行为, 这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主体。员工进入企业, 除了无条件地服从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外, 员工还有一个义务, 就是认同并服从公司的价值观, 接受公司的的文化价值体系, 这就是心理契约。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切忌一蹴而就, 只有科学、合理进行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才能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 体现了企业核心团队的精神, 往往也是企业家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二是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 出思想、谋思路、定对策, 确定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提出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三是要着力挖掘自身文化。要注意从企业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 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结出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 挖掘整理出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企业精神提炼、理念概括、实践方式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形成既具有独具魅力又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四是要博采众长。以学习、兼容、开放、整合的态度, 坚持以我为主、融合创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方针, 广泛借鉴先进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 大胆吸取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中的先进内容, 扬长避短, 为我所用。四是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 安排专 (兼) 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形成企业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与此同时, 企业要深入调研、制订规划, 认真梳理整合各项工作任务, 分清轻重缓急, 扎实推进。要着力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企业文化规范, 通过梳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对员工日常行为和工作行为进行细化, 逐步形成企业文化规范, 以理念引导员工的思维, 以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 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 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成长, 真正实现“人企合一”, 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五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信守的重要原则。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办企业的方针,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 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 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 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努力为全体员工搭建发展平台, 提供发展机会, 挖掘创造潜能, 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努力使全体员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 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 不仅事关企业发展, 而且事关人心向背;不仅事关当前, 而且事关长远。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站在战略高度精辟指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 经济繁荣在于企业, 企业兴旺在于管理, 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只有建设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特别是在我国与国际市场高度融合的情况下, 使企业充满活力, 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企业文化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认识和打造组织[M].马红宇, 王斌,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江.隐含经验类知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J].南开管理评论, 2004 (5) .

[4]何翔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竞争力[J].商业研究, 2005 (2) .

[5]舒化鲁.决战十大竞争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企业竞争模拟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竞争情报,企业竞争力,竞争情报系统,运行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之中, 企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 这种竞争已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 信息竞争将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必须深入系统地开展竞争情报工作, 加大竞争情报开发利用的力度。

一、竞争情报的内容和特点

竞争情报是指一个组织、机构或国家为了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所需要的经过综合分析与加工处理的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

竞争情报所涉及的内容通常包括三部分:竞争环境情报, 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情报;竞争对手情报, 是竞争情报的核心, 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所有竞争者的全面情报;竞争策略情报, 是指竞争双方为在共同的市场上争取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利益而采用的种种手段和方法的情报。

竞争情报主要从事环境监视、市场预警、竞争分析、策略制定的信息研究, 它除有对抗性、时效性、隐蔽性等特点外, 还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合法性的特点, 综合性是指竞争情报的多元性, 动态性是指其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性, 合法性是竞争情报的生命, 是指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应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禁止利用竞争情报的形式进行不正当竞争。

二、竞争情报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

竞争情报是2 1世纪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工具之一,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充当企业的预警系统。

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为了避开市场上的威胁, 就必须借助于竞争情报, 使企业及时发现竞争对手的新动向, 了解竞争环境的变化, 制定相应的策略, 避免受到突然袭击。

2. 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决策。

竞争情报是决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决策都少不了对信息的搜集和利用。通过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信息的搜集、分析, 使企业决策者获得对各种竞争因素的正确认识, 并作出准确判断, 最终实现科学决策。

3. 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现代企业要实现高效管理, 离不开竞争情报的支持。企业领导只有全面掌握企业内外的有关情报, 才有可能实现对企业内部的人才、资金、原料、时间等资源的合理配置, 使企业走上“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良性循环之路, 实现高效管理。

4. 指引企业创新方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原动力。但创新过程充满着风险和竞争。只有获取准确、及时和针对性强的竞争情报, 才能洞悉新产品开发方向、竞争对手的主攻目标和经营策略, 指引创新活动的正确方向。

5.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由于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日趋多样化, 产品需求的个性化、区域化不断提高, 贸易中的非价格竞争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企业必须借助竞争情报, 追踪市场变化、竞争对手的交易策略和战术, 及时制定应变策略, 确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竞争力的实现

由于竞争情报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上述作用, 我国的企业越来越重视竞争情报, 但是在整体上, 竞争情报工作还处于传统阶段, 还停留在对公开信息的搜集, 还没形成完整的竞争情报机机制。因此, 要加大对竞争情报的研究, 以竞争情报为突破口,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 建立有效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系统 (C I S) , 是全面了解竞争态势, 准确预测市场变化, 制定适应市场竞争策略的重要手段。合格有效的CIS应该具有能够监测竞争对手的活动、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初始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处理并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形式提供给企业决策层三个方面的作用, 因此, C I S应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

(1) 竞争情报搜集子系统。该子系统是CIS运作的首要环节, 其主要任务是将大量企业自身的信息、市场信息、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环境信息等从系统外采集入C I S。竞争情报的搜集是否全面、准确、及时, 既是CIS的基础, 又是决定CIS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 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

(2) 竞争情报分析处理子系统。该子系统是C I S的核心, 其目的是对搜集子系统搜集的大量繁杂、无序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层次化。它主要包括信息筛选、分类、排序、存储、综合、分析、挖掘等几个方面, 是C I S中最具有智力因素的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竞争情报的质量。

(3) 竞争情报提供子系统。该子系统是C I S通向企业决策层的桥梁。主要任务是进行竞争情报产品的制作和传播, 同时对决策者利用竞争情报后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剔除过时的情报, 改正错误, 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并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

三个子系统密切配合, 有序相连,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共同保证CIS总体功能的最终实现。CIS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提供, 增强了企业的信息优势, 并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 增强企业竞争力。

2. 建立健全的竞争情报运行机制。

在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的同时, 也必须建立一套竞争情报运行机制, 规范竞争情报系统的各种活动和行为, 保障整个系统在运作方式上的灵活性、活动内容上的广泛性、各子系统之间的互通与协作等。

(1) 建立人才使用机制。竞争情报业务的核心要素是人, 无论是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传递, 还是竞争情报的利用, 其主体都是人。所以, 充分调动竞争情报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竞争情报工作成功的关键。企业应建立“因才施用, 各扬其长, 人不误职, 职不屈人”的人才使用机制, 确保人才的有效使用。

(2) 建立沟通反馈机制。首先要加强决策层与竞争情报专业人员的沟通, 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促使竞争情报人员正确理解企业竞争决策中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竞争情报人员提供的简报、快报或研究报告等, 要得到决策层的及时反馈, 以积累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经验, 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其次是竞争情报专业人员与企业员工的沟通, 通过对员工搜集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分析, 判断其可靠性, 并反馈给员工, 提高员工的信息搜集能力。

(3) 建立反竞争情报机制。在“怎样搜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的时代, 如何有效地抵御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以保护自己, 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只有建立反竞争情报机制, 运用竞争情报技术和资源来监测分析自身的商业活动, 在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中保护企业的核心信息, 企业才能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生存乃至发展壮大。反竞争情报措施包括:制定保密制度, 增强内部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建立健全严密的防范体系, 防止竞争对手获取商业秘密;与第三方签订保密协议, 防止第三方泄密;防止产品宣传过程失密;建立废品处理制度, 防止对手利用废品获取竞争情报;加强技术防范, 防止计算机黑客;在法律允许范围内, 散布一些虚假信息, 迷惑竞争对手等。

3. 开展竞争情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企业更好地发挥竞争情报对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作用, 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竞争情报工作不仅要针对国内市场、还要面向国际市场。随着企业贸易的国际化, 国内企业直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营环境。在这种形势下, 国内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要大胆地面向国际市场, 快速、准确地获取国际市场动态信息、各国贸易政策法规信息、各国有关竞争对手信息以及我国的经贸政策信息等, 从中获取有关机遇和挑战的信息, 努力搜索国际市场空间, 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 在搜集分析对手的竞争情报时, 要关注它的合作伙伴。现代市场竞争的加剧, 促使企业日益重视和那些与自身有利益关系的组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以增强竞争实力。所以, 竞争情报工作不仅要着眼于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信息的搜集、分析, 还必须清楚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有关信息, 了解它们之间的合作基础, 并做进一步研究, 以期瓦解它们的合作关系, 甚至抢夺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 保证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3) 竞争情报系统应与原有管理信息系统相互协调。多年来, 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投资建立了一些管理信息系统, 但这些系统缺少信息深加工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在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时将其完全撤消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经济的。企业应把竞争情报系统与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机地组织起来, 综合利用, 协调工作, 实现资源共享, 并使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处理竞争情报, 为企业决策服务, 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4) 加强对临界情报和零次情报的开发与利用。临界情报是指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零情报是指经过加工处理, 但尚未利用的有用信息。它们都有待于上升为竞争情报。目前企业中大量存在着尚未完全转化为竞争情报的临界情报和零情报,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企业应加强转化力度, 将其上升为可以支持企业决策的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要充分认识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建立相关系统和良好机制, 加大竞争情报开发利用的力度, 加快企业创新的步伐, 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何坤振:现代企业竞争与竞争情报的开发利用《, 情报学报》2001 (2)

[2]王 斌:论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和运作《, 情报杂志》1999 (2)

[3]焦玉英: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情报战略《,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 (4)

企业竞争模拟教学 第11篇

模型构建及说明

运用上面提到的四个关键指标, 本文将运用系统工程的模糊数学工具, 构建一个物流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这一部分将首先介绍模糊数学分析工具的构成及特点, 接着再介绍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 最后是竞争力分析模型的介绍。

模糊评价模型由因素集、评语集、权重集、分数集四个子集合构成,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指标, 用模糊聚类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归类和综合评价。

因素集。因素集由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构成, 本模型初步确定由二层评价指标构成, 第一层指标用U={U1, U2, U3, …Un}表示, 第二层指标用Uj={Uj1, Uj2, Uj3, …Ujn}表示, j表示各要素指标下的具体评价指标的序数。

评语集。评语集用于表示被评价项目的优劣程度, 用V={V 1, V2, …Vn}表示。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需要, 设定被评价项目优劣等级个数和分别的定义。根据本评价体系的需要和参照目前国内考评项目的习惯性做法, 我们征求了部分参与讨论专家的意见, 按照“简单、易懂、计算方便”的原则, 确定风险内控评价体系的评语集由很好、较好、一般、差、较差五个评语构成, 即V={很好 (V1) , 较好 (V2) , 一般 (V3) , 差 (V4) , 较差 (V5) }。

权重集。权重集反映各个指标在所属层次中的重要程度。第一层权重指标用B={B1, B2, B3, …Bn}表示, 第二层指标用Bi={Bil, Bi2, Bi3, …Bin}表示, i表示各要素指标下的具体评价指标的序数。

评价矩阵X。从U到V的模糊关系, 可以用模糊评价矩阵X表示, 该矩阵数据通常可以通过专家调查方式,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取得。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该模型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确定因素集, 而另一个核心内容是确定权重集。在综合考虑后, 本文将采用二元对比判断表这一方法进行权重的计算。二元对比判断的方法是将上面四个能力指标进行两两对比, 在对比过程中得出每个指标相对于其他指标的重要程度。这里我们还应用到了前面述及的被评价项目的优劣程度, 即经济人假设, 这一假设要求参与人的偏好应有完备性和一致性, 这就保证在进行对比判断时, 能够得到一个关于四个能力指标重要性的不循环不等式。并对这些相对重要性进行赋值, 如表1所示。

通过计算得到公式1能力指标相互间重要性的对比的矩阵, 通过该矩阵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

通过上面计算, 本文将得到一个关于四个能力指标相互重要性的矩阵。同时也得到了四个能力指标的权重。进行矩阵乘积计算之后就能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这样, 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企业在四个能力方面的优劣, 并得到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结。

算例分析与实证检验

通过对福建某物流企业五年报表的分析, 我们得到如表2的数据。而福建物流企业的行业数据, 首先是通过计算在福建运营的几家物流企业近五年数据, 然后再得出福建该行业的数据。我们在分析时用到的福建物流企业有:福建盛辉物流, 厦门建发物流, 福建八方物流, 福建四通物流和厦门中远物流 (建立能力指标和判断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计算过程略, 结果见表2) 。

各指标权重的选择如表1所示, 通过计算, 我们能得到一个关于能力指标相互间重要性的对比的矩阵, 如公式1所示。在本实证检验中我们对设计能力 (u 1) , 运输仓储能力 (u2) , 对供应商影响力 (u3) , 对销售商影响力 (u4) 间的重要性的判断如下:设计能力和对销售商的影响力同等重要。其中设计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而对销售商的影响力又是企业发展的外在能力。他们对比于运输仓储的是更重要但不是很明显, 因为对于一个生产服务型的企业, 运输仓储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供应商的影响力, 物流服务供应市场是一个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 因此我们将其列在最后。综合以上判断得到矩阵如下:

通过这一矩阵, 我们最终能得到的是各个能力指标在企业竞争力分析中的权重。这可以通过求解举证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

计算特征值:

计算特征向量:

此xm a x即为最终各个指标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方面的权重。

通过各个指标各自的权重和其大小的矩阵运算, 我们得到该企业在供应链的竞争力判断。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 从供应链角度, 我们认定该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为“V4较差”级别。这一结果是符合该物流企业现状的。虽然该物流企业在福建物流领域知名度很高, 但放眼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 该物流企业还是属于刚起步阶段, 不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或主导企业。从分析的数据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该物流企业能取得福建物流高知名度的些许原因, 其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很大的比例, 因此其产品设计能力最终能得到0.73个很好和0.27个较好, 但是其在运输仓储管理能力和对供应商及销售商影响能力方面表现最多是一般, 这就影响了其综合竞争力的评价。这是该物流企业需要关注的, 也是该物流企业以后需要改进的。

上一篇:板栗病虫害防治下一篇:羽绒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