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经济发展

2024-08-18

新农村经济发展(精选12篇)

新农村经济发展 第1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提出“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即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这一新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就像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描述的那样:“从农业支持工业, 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 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 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

温家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 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 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全民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都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如果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就很难实现。应通过新农村建没,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使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壮大,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改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壮大新农村经济发展。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激活农民主体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建设新农村需要激发农村的内部活力,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里, 农民有着强烈的求富心理, 我国广大农民在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正在积极地探索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富裕起来。只要能够致富, 农民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农民也很容易号召起来。但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经验、力量和知识等各方面都有限, 不可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政府具有最强的组织性、最强的号召性、最强的权威性、掌控着最丰富的资源等特点, 没有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新农村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无论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都需要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作保障。因此, 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起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应运用现代农业知识教育农民, 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农业观念。要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 组织引导农业经济的发展, 把传统的小农经济转变为现代化大农业。要用扎实全面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于农民的耕、种、管、收、售;要运用快捷的市场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销售渠道;要运用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法制观念为农业的发展引路护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我国农村有两大优势资源:一是土地资源, 二是劳动力资源, 随着我国农村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政府应该要充分利用好农村这一独特的劳动力资源, 注意到农民求富的迫切愿望、易于组织起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现实情况, 根据具体的地方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经济政策, 明确指出所发展的道路, 号召农民起来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的经济肯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生产要素情况合理的选择适宜本地发展的模式。

1. 资源开发型。

资源开发, 即遵循“靠山吃山, 靠海吃海”的原则, 立足本地资源求发展, 充分利用农村地多的资源优势, 创建村级所有、经营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 积极发展养殖、农产品开发等特色产业, 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 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2. 租赁经营型。

即适应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 盘活集体存量资产, 实现滚动发展, 将集体闲置的土地、林场果园、房地产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 积极实施项目开发, 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 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租赁闲置的校舍、村委会场所。农村行政体制改革以后, 合村并组, 撤点并校, 有相当一部分校舍、村委会目前闲置, 每年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来管理和修缮这些设施。有条件的村可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 对这些闲置的场所进行租赁, 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二是租赁“荒芜”资源。农村“荒芜”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有大量闲置的土地, 可以按照政策,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这些资源租赁经营, 发展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

3. 主导产业带动型。

即与农村产业经营相结合, 围绕实施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示范作用。在培植主导产业的基础上, 拉长产业政策, 实现农业的多次增值。村级可以在科技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 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 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从而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一是开展营销服务。营销组织是农业产业化中联接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在当前农村营销组织已经不断发育并壮大;二是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产业化搞得好的村可以围绕主导产业兴办龙头企业, 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加大对农业的教育与科技投入,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发展经济, 人才是关键。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教育与科技投入。

从我国农村的现状来看, 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非常低, 这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据2006年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 我国9亿农民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40.31%, 初中文化占48.01%,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 系统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不到5%。这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阻碍了农民致富的动力和能力, 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技术的推广成本。

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 政府积极发挥自身的市场引导作用, 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外出务工, 及时提供农民增收的有效信息, 大力普及电脑技术;其次, 县、乡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主导作用, 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 举办职业高中、职业技校等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 提升外出务工农民的技术能力, 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最后, 发挥高校的优势, 加强农村师资培训, 大力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就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可以通过引导农科高校毕业生下乡的方法, 逐步完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制度缺陷、丰富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模式。逐渐完善已经存在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相关制度, 在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满足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是解决到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后顾之忧、提高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四、借鉴国内外农村发展的建设经验, 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可以在因地制宜的情况下充分借鉴国外的新农村建设经验。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社会背景与我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都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差距拉大, 农民收入持续徘徊等一系列现象, 因此可充分借鉴韩国的农村建设经验。

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借鉴上, 除了对韩国的新村运动进行适当的借鉴外, 还可借鉴其他国家的个别经验与做法, 如:日本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 瑞典的农民合作组织, 瑞士的农村建设及农业政策调整, 新西兰农业合作社, 德国的农村综合发展新思路、以城镇带动乡村促进农村发展、政府补贴农业社保联合总会造福农民, 荷兰完善的农业知识普及网络和农业合作组织, 加拿大“农业协作伙伴计划”, 等等。

参考文献

[1].郑黎芳.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天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明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7

新农村经济发展 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有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了长足发展。到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的构成已经是15.2:52.9:31.9,工业居绝对主导地位,城市化率达到41.76%。同时,城乡差距也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2936.4元和9421.6元,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超过农村居民的3倍,而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社会保障差距更大。在这种趋势下,如果继续侧重抓工业化、城市化,即使如理想的那样,到2020年实现城市化率55%,农村人口仍会有近7亿人。7亿农村人口也不是小数。所以,既基于解决城乡差距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也基于中国已经发展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任务提了出来。也就在这个月,成都就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提出“六句话”的总要求。这“六句话”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思路清晰、政策配套、措施得力、工作到位,虽然仅两年的实践,成都农村面貌和城乡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创造了“三个集中”的经验和“幸福梅林”等模式,使农民“发展有路子、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来源、居住有环境、生活有保障”。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在对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做跟踪调查后,结论是城乡差距已经缩小到1:2的水平,为全国城乡差距的平均值的一半。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受益最直接、最大。

如今,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成都先行一步的实践,可谓为“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所谓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就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为着力点,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2005年11月19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题调研,高度评价成都的实践:抓得早、思路新、力度大、效果好,将为全省提供很好的示范和借鉴。成都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一体”上。这个“一体”,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面上的层次,二是核心层次。面上的层次,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直接感受到,属于“硬指标”,集中体现为“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硬指标”。”。关于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具体反映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长期以来,人多地少、零星经营,是制约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道坎。无数事实表明,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后才具备了搞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如新津打造的“川西坝农业博览园”,发展观光农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常年吸纳1000多农民进园务各,使周边1000多户3000余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用地的比较效益;关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具体反映在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既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社会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风貌三个方面。成都农村的交通、通讯、校舍,农民的社保、医保、就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农村发展与建设规划等,都纳入市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彻底拆除城乡隔离的藩篱;关于居住方式的转变,具体反映为农民新村和农民新居建设。各区(市)县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了“新村模式”,如新津的纯阳花园农民安置小区。创造了“新居模式”,如锦江的“红砂村”、“幸福梅林”。人们戏说中国的城乡差距,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那么,促进农民三大方式的转变,或者说,抓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将中国农村也建设得像欧洲。这个面上层次的“一体”,如同发达国家那样,虽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有不同的指标,但都具有现代性。因而这个面上的“一体”,“体”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现代性”上。二是核心层次。这个核心层次是支撑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直接体现为“六句话”中的“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跨入进一步完善的阶段。虽然经济创新从农村起步,但自农村经济改革向城市经济改革转移之后,经过20多年的市场经济培育和10多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市场经济大潮已经把农村经

济这一块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农村经济处于弱势,弱就弱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滞后。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出“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包含了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建立和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所以,我认为,这个核心层次的“一体”,就是“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提升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一样共享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对相对“贫血”的农业来说,就是“输血”,这非常必要。但仅靠“输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正如城市经济的发展那样,最终还是靠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如今我们不仅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而且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时期,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显得特别紧迫。市场经济中有两个基本要素:市场主体和产权。中国农业经济的市场主体和产权特别薄弱。在市场主体方面,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根本不具备市场博弈的能力。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六字句”的总要求中,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包含了“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也包含扶持和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这些都有助于培育和壮大农业经济的市场主体。在产权方面,成都的实践已经初步涉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改革了。产权改革历来是风险最大的改革。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了这一点。但没有实现产权明晰并具备市场化品质,仍然难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博弈的能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与经营中不仅产权明晰,而且产权的市场化程度也相当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负债经营”的经济。农业经济为什么缺五中全会《建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现代农业经济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产权是不成熟的,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乏生机和活力?就是融资难。为什么融资难?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没有具备市场化品质的产权。”。我相信,随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完成,随着随着国家转向农业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农业生产与经营中产权改革问题也将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议题之一。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要促进新农村建设,要在农业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着力,而且,形成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同发展共繁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城乡一体化”是一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整合城乡经济社会的综合改革。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对“建设新农村”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成都在2003年就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把发展的重点从城市化扩展到农村的现代化,加大农村建设的力度,表明成都的发展部署具有超前性。这超前性既基于成都的发展实际,也基于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真心实意为农民的胆识。所谓成都的发展实际,就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三最”奋斗目标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建设与发展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程度,具备了“以城带乡”的条件;所谓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就是看到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将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升级的瓶颈,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会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会,提供新的平台;所谓真心实意为农民的胆识,就是投资农村建设比较效益低,并非每一个发展起来的城市都愿意真心实意“带”农村。“城乡一体化”在学术界喊了十多年,为什么雷声不断,不见下雨?就是因为注重农村这一块,容易引起GDP下滑,有政绩不佳的风险。既要保证GDP持续增长,又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同发展共繁荣,就得有敢冒风险的胆和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识。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GDP继续创历史新高,表明只要思路正确、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向比较效益低的农村经济倾斜也可以做到不拉GDP增长的后腿。

第二,新农村建设是当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相当程度后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刷新农村的面貌,就是政府要将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而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题中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破解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难题。所以,成都的实践,可以看成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特别是建设新农村为目的的一场系统的综合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过去单纯的以增强城市集聚效益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城乡经济社会互动、互为增长点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探索。成都先行一步的实践,不仅可以为各地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新

新农村经济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农村经济

一、做好农村财务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的前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的农村,人口众多的农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农村的标志:农村经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通过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和升级。坚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健全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民事民议、民财民理,集思广益搞好农村各项建设。

二、做好农村财务管理,是新农村改革发展的保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农村补贴措施:推行“两个减负、三个补贴”政策;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贴。这些新的农村补贴形式直观的从农村财务管理中体现,充分体现了党对农民的惠农政策。是否做好农村财务管理,是否如实列支财务费用、项目经费,这直接影响政府大政方针在农村的落实,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第一,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台账,杜绝村干部擅自出租。尤其是像林木、道路等公益性资产价值大的资源,必须纳入账内核算管理,避免造成账实不符。

第二,强化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程序、手续。

第三,在集体企业改制中,杜绝村干部利用职权擅自出卖和处理集体资产,防止从中牟取私利。

第四,强化集体企业对投资项目的研究和评估,避免造成企业盲目投资而出现严重亏损。

四、加强农村收支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单独核算

1.加强对“三农”投入资金拨付、使用和监管工作。农村财务收入范围包括:“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农村企业及多种经营基地发包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土地补偿费,扶贫救济款,农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各种代收、借贷、欠款,农村其它收入等。

2.农村财务支出范围包括:(1)村组干部工资、办公费,农村道路维护费、水毁修复及其它“一事一议”批准的公益事业建设费等。(2)规范财务支出审批程序。农村财务支出实行报销审核制:对于村干部的工资和五保户供养经费,比照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办法,由村委会提出方案,政府统一确定标准,财政直接拨入其工资帐户;对于村办公经费,实行包干制,其具体开支项目,在总额控制的前提下,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报销手续。

3.建立惠农资金公示制。为确保各种惠农资金真正落实到广大农民手中,凡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所有惠农资金,包括粮食直补、粮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公益林补助、农民购置农机具补助、村支部书记补贴等一系列惠农资金在管理和发放中,将国家政策、农户应享受的面积、资金额度等进行公告、公示,做到家喻户晓,接受社会和农户的互相监督,确保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发放到位。

4.规范专项资金的收支结算和帐务处理程序。村内“一事一议”资金,设专门的帐户(或单独科目),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单独核算,资金必须先进专户,支出由专户划拨,有效防止了逃离监管或监管不力、资金收缴和支出混乱不清等问题。

五、加强农村财务基础工作,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司空见惯,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规范财务管理,发挥监督职能,必须做到:(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会计帐簿设置、登记建全,原始凭证票据统一;(2)落实现金管理标准,所有收入收款必须入账,严格开支审批,严格农村财务报销流程,经办人整理支出凭证要同时署有经办人、证明人、分管领导得签字;(3)加强票据填写管理;(4)加大民主监督力度;(5)严格档案管理;(6)加强非生产性支出管理,不得随意列支费用。

六、培养农村财会人员队伍,严格农村财务工作分岗管理,落实民主理财制度

要加快推进农村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开展会计法知识、职业道德和农经管理方面的培训,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民主理财意识,要健全乡村会计人员的选拔、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持证上岗制度,凡涉及款项和财务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岗办理,做好财务人员交接工作,以稳定农村财会人员的队伍,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七、定期做好农村财务审计管理,和谐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新农村经济发展 第4篇

1 农村创业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村创业人才是一群“会经营、懂管理、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他们带头调整产业结构、成立专业合作社、创办乡土企业、配套农村经纪公司等,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增收潜力, 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与农民致富这一现实矛盾, 因此培训农村创业人才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资中县实施农村创业人才的培训模式

自2009年起, 资中农民教育培训中心紧紧围绕“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思路, 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产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 为资中县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目标, 共培训180人, 其中:选送推荐到大专院校15人, 参加省示范班培训10人, 到成功企业实训和考察350人次, 通过培训指导, 已有70%以上人开始自主创业。

(1) 为搞好此项培训, 资中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充分整合最佳教学资源, 组织具有丰富培训教学经验的资中县各产业有关专家及部分农民企业家组成15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狠抓集中培训、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实践学习、创业发展5个环节;建立培训制度, 强化管理, 精心选材, 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资源;为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按学员的创业取向分专业开课、按现有的实业层次分班。

(2) 通过自荐、考核、评选、公示等程序, 在学员中挑选了文化层次在高中以上且有较强钻研精神的学员10人, 参加省示范班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挑选了本身已有一定事业基础且事业心很强的优秀学员15人到川大参加经理班、厂长班进行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的深造, 起到了走出去见世面、拿回来做经验、同其他学员共同分享的良好效果。

(3) 通过成都商会资中分会这一平台, 聘请了6名成功人士开展讲座。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 为学员的创业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培训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创业意愿与创业目标相结合, 选择相应的实习基地, 组织学员参观、考察、实习52次, 增强了学员创业的兴趣和底气。

(4) 在实施创业培训中, 资中县还注重培训管理助手和业务骨干, 使其具备较好的管理能力和精湛的业务技能, 成为优秀的将才。我们先后开设此类班4个, 培训学员63人, 受训学员绝大部分现已身居团队中的重要岗位。

(5) 培训结束后, 进入创业发展阶段, 此后对学员进行不少于3年的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业跟踪服务, 回访学员创办的企业或生产经营实体, 建立学员与创业辅导专家的长期互动机制, 指导其健康发展。一是成立后续服务队伍, 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确定10名教师组成创业指导小组, 长时间接受培训学员的咨询, 并深入实地进行指导。二是提供创业技术辅导, 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有关专家对创业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技术辅导。三是创建农民创业经验交流平台, 针对农民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可预见的难题, 借助平台, 让农民相互学习, 互通信息, 使创业之路更加通畅。四是及时发布各类惠农惠工惠商政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资源, 大力宣传创业典范, 发挥典范的作用。资中县电视台“农民朋友”节目中就设立了创业培训栏目, 加大了宣传力度, 提高了社会影响力。

3 资中县农村创业人才取得的实际效果

(1) 自主创业成效显著。新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增强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业信心。大学毕业生严福平参与创建的银山现代农业产业园——绿之源公司, 是专门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的公司, 目前, 他已成功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年收益在50万元以上;当地农技员陈太平创建了渔溪镇果业协会, 整合周边4个乡镇的17个果园超过800hm2, 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运作模式, 有效解决了技术难题和营销瓶颈;还有活跃在水泥建材、玻璃、汇源农业等工业领域的创业就业人才23人, 在建筑、种植、商贸、餐饮宾馆行业的创业就业人才45人。

发展农村沼气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5篇

发展农村沼气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沼气一定要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模式,并采取制定规划、加强宣传、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推进沼气建设.

作 者:马太攀 Ma taipan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农牧局,032300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2)分类号:S216.4关键词:农村沼气 新农村 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发展对策 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教育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牛海花(1974- ),女,河北邯郸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刘霞(1972- ),女,河北沧州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近现代史。(河北廊坊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课题编号:060800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024-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农民积极主动、科学理智地参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与城市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真正普及,青少年辍学现象仍然严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薄弱,经费不足,发展不平衡,办学效率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跟不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吸引力。总之,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鉴于当前形势,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搞好农村教育的宏观决策

1.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我国现行政府教育投入的基本格局是: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资重点主要在大学,对基础教育只有数量有限的转移支付;由市地、县区及乡村等各级财力来支撑不堪重负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我们认为,中央和省级财力应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很大,不是“涓涓细流”所能奏效的,必须引来“滔滔江水”方能解除“多年少雨的万顷之渴”。

2.切实减少农民承担教育成本的份额。近年来,农村初中生大量辍学,高校的农村学生数量下降,农村特困生增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无力承受沉重的教育负担。这个问题大体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学校裁减冗员,提高效益,降低生均培养成本;二是加大对农村特困生的扶持力度;三是对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学生降低收费标准,并试行家庭困难生的免费制度。现行各类学校收费标准“一刀切”,表面看似公平,实际上抹杀了城乡差别。高校学生每年交纳四五千元的学杂费,对富裕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贫困的农民家庭则是一个天文数字。

3.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2亿人,其中有进城农民工学龄子女700万,就学难问题十分突出,一部分人已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保障进城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及部门,应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规定中关于流动人口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收费上应予以减免。

二、准确定位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1.农村教育要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服务。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但长期以来严重脱离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许多中小学沿袭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只注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学习尖子,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致使广大农民缺乏知识和技能。其中少数学子“跳出农门”后远走高飞,大大削弱了当地人口素质和人才结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我们认为,应当借鉴当年梁漱溟办乡村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为农民服务。建议将农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认真加以研究,在服务方向、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与城市教育区别开来。

2.农村教育要为农业产业化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密集,但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应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他们能掌握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从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种知识和技能,实现其从“劳力型”“粗放型”向“知识型”“技术型”的转变。为此,农村教育必须改革办学模式,增加为“三农”服务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培养农民企业家和农业科技开发人才。

3.农村教育要为新农村的社会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环境、乡俗民风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中种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还存在许多不健康、不文明、不科学,甚至丑恶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新民德、新民风,是农村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4.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我国已经有1.5亿多农民进城打工,绝大多数人由于素质低下,只能从事粗放劳动和非技术性职业,收入低微,生活动荡。在农村仍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向剩余劳动力提供基本就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培养他们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以及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法权意识和效益意识等,使其有能力转移出去,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中去。

三、系统确立农村教育的特色内容

1.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要从政策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第二,要进一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第三,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适当设置与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愚昧和观念落后将导致农民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甚至社会动荡。所以,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农村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弘扬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贴近农民生活,着眼群众利益,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制素质。当前,农民法制观念非常淡薄,农村社会治安比较混乱,违法现象相当严重,必须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第一,开展法制宣传。联系农村实际,深入开展以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业法、种子法、农业保险法、信托法、民办教育法、农业价格法、婚姻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宣传教育,推动依法专项治理工作,农村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秉公执法,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素质。第二,加大执法力度。农村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干扰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必须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第三,加快“三农”立法。近些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虽然加快了立法的步伐,但农村立法,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呼唤农民学法、守法,提高其法律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快“三农”的立法工作,如制定农民教育法、农民负担法、农村土地使用法、农业科技人才保护法、农村养老保险法、村镇建设规划法、农村医疗保障法、农业投资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秩序。

总之,发展农村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行政和教育部门必须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齐抓共管,全方位推动农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看,这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途径 第7篇

一、农村经济管理简述

在我国, 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的经济管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以当地的市场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等为基本依据来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自觉的宏观管理活动。具体来说, 这种宏观管理活动就是要时刻以国家经济在总体上的战略方针为指导, 同时, 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基本条件以及市场环境等, 以此来确定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 最重要的是要对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的环节, 以及信息等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要素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等, 从而实现大力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向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它并没有满足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 所以其管理工作中还有着一些问题, 让现在的经济管理效率还不能令人满意。对此, 为了能够促进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关部门应当做好管理工作, 找到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从而才能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 农村基层领导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力度不足

新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进步而变得更加灵活自由的体制,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央领导的推动和重视, 提供了一个强大发展动力。令人遗憾的是制定的方案、计划、措施等文件虽然交到了地方基层领导的手中, 但一些基层领导由于老旧的思想和过时的心态, 使他们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 松弛的心态使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想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自然也不可能。新的经济管理模式目前产生这么多的问题, 主要还是在于思想和心态的过时和老旧, 相关的基层领导没有真切的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民去思考, 这种换位思考的思维并没有被应用。

除此之外, 从整体看, 文化素质低也是对经济管理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的原因, 他们对于传达下来的方针文件并没有太清晰明白的了解, 所以执行力所不够也是在所难免, 想要使得大部分政策被采用和实行, 这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

(二) 农村基层管理人员执政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的管理人员应当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目前相关管理人员自身知识结构还处于单一的状态, 不能较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对经济管理工作所提出的要求, 与此同时他们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以往的管理体系中, 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对农业发展提出的相关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 提高认识, 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领导

倘若想要做好经济管理工作, 那么相关部门首先要将农村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并且能够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经济管理工作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必经阶段, 对确保农民自身利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就需要相关的农业部门应当做好经济管理工作, 对该工作引起必要的重视,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工作指导水平, 并且给予积极的肯定, 从而使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更多的益处。

(二)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水平

相关农业部门应当依据治国的基本方针, 将相应管理条例以及土地承包等方面的规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从而让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不断的完善, 并且在制度化内容上要多下功夫。首先, 建立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应制度。相关部门应当采取责任制度的形式, 让有关人员可以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有所了解;其次, 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简单地说是对承包土地、减少农民工作量等内容上制定的措施, 进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让相应的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最后, 建立信息反馈制度。通过情况下, 是指相关农业部门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 进而可以提出合理化的监理以及相应的预防手段, 让发生的问题可以得到恰当的处理。

(三) 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民生活品质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 就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言, 其主要内容就是为了将农民增收渠道做好拓宽工作。其中, 拓宽增收渠道有许多种形式,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业的生产质量, 拓宽增收能力, 从而让生产水平不断的提升;第二, 相关部门应当大力发展产业化的经营理念, 将相关企业的结构形式以及产业水平不断的提高, 推动农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 相关部门还应当避免城乡居民的收入出现很大的差异性, 调动家乡能够长时间处于增收的状态, 还应当大力支持农民返乡劳动的行为, 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进步。这样就需要相关的农业部门应当将农民增收渠道做好拓宽工作, 提高扶贫质量, 落实相应的政策补贴等多方面出发,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 将统筹城乡等方针有效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将收入分配的格局进行合理的调整, 增加支农资金的投入, 对农民的增收水平引起高度重视,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进步, 增加农村收入水平, 使农民能够真正的获益。

(四) 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的组织建设

提高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是对省、市来说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相关农业部门应当主动的争取国家所给予的有关政策, 对加工业的规划引起必要的重视, 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将蔬菜、种子等方面的企业作为重点, 然后主动积极的去开展新项目, 并且给予支持。除此之外, 相应的组织机构也是促进龙头型经济不断发展的组成部分, 由于其能够起到农户、相应企业以及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的不断进步, 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对专业合作的组织引起重视, 进而做好相应的工作。

(五) 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 保障深化机制改革进程

倘若想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关部门还应当对现代化农业引起必要的重视。这样就需要加快改革征地等有关制度的脚步, 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来实施耕地, 并且可以对有限资源进行充分的使用。除此之外, 相关部门还应当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确保科技水平的完善, 希望在培育农作物、预防病虫害等不同环节达到预期的目的。各级相关部门还应当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 朝着产业发展的要求, 积极研究并热情的投入到推广工作中, 进而让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多元化的目的, 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就农业生产流程来说, 相关部门应当对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引起必要的重视, 大力提倡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推动农业的不断发展, 让环境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其次, 相关部门应当将水利作为重要内容, 提高农田的建设水平, 并且将自然灾害、缺乏水资源等问题做好有效的解决, 进而可以加大预防灾害的力度, 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 进而使农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

(七) 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 深入基层

相关部门应当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通过对发展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做好适当的处理, 并且打破传统的工作形式以及思维模式, 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加大调查的力度, 特别是针对农村经济建设等问题, 要做好更深入的了解, 从而为落实农村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下, 对农村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新农村建设而言, 经济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相关部门应当从多方面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打破以往的工作模式, 建立全新的管理制度,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 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旨在能够提高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带来益处。

参考文献

[1]赵涛.强化昌吉市农村经济管理的几个重点[J].农民致富之友, 2016 (14) .

[2]刘宝芹.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6 (21) .

[3]王振刚.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经营管理者, 2016 (21) .

[4]陈雷.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吉林农业, 2015 (24) .

新农村经济发展 第8篇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是一个县级区, 总面积1316平方公里, 有372个行政村, 2010年乡村人口45.3万。近年来, 尧都区认真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认真实践, 大胆探索, 在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村容村貌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乡村建设总体现状

1.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 尧都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45440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86元。全区农业增加值7.6亿元。

2. 生产条件大幅改善, 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 截至2010年底, 全区农机总动力59万千瓦;拖拉机5522台;联合收获机从无到有, 2010年达到58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5225部, 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 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不断增加, 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 先后实施了涝河水库加固等一系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 改造中低产田2.6多万亩, 推广保护性耕作16万亩。实施“村村通”水泥 (油) 路工程, 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 为农业生产和生活也提供了基础条件。自来水收益村308个, 372个行政村全部通汽车。

3. 不断加强技能培训, 农民素质逐步提高

加强科技服务工作, 建立了农业科技人员驻点承包重点项目科技服务工作责任制, 科技人员进乡进村进基地, 开展科技培训示范和农业农业服务, 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 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2010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3万多人, 新转移劳动力1万人。

4.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在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 不断完善中小学校舍改造, 完善村级卫生所, , 医疗服务三级网络基本形成, 16个乡镇卫生院、355个村级卫生所 (室) 、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全部投入使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 实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农村文化体育工作坚持普及与创新并重, 高标准建成109个村级文化站 (室) 、150个农村体育场所。同时不断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 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和“两定一查三评”活动, 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 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

二、当前的突出问题

1. 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资金不足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很大投入, 不少乡镇、村委因修路、建校等基础设施欠账很多, 资金问题难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特色农业规模不大, 龙头企业发展不快,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产品进入市场渠道不畅,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农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低

由于地理条件所限, 全区仍有相当一大部分村子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生活设施老化, 没有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 缺少集体学习、活动场所, 影响农村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大多数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低, 文化程度低, 缺乏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 而且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都在外务工, 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较小的老人和儿童, 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 各类村庄发展不平衡

由于尧都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别, 地形复杂, 形成各村不同的特点, 既有城郊型, 也有纯农业型, 还有资源型和工矿型, 各村之间的产业和地理特点不同, 决定了其发展方式不一样, 发展程度也不平衡。从乡镇来说, 城郊乡镇和工矿型的收入较高, 而有的纯农业乡镇收入则很低, 各村内部的差别更大。这就给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则带来困难, 必须因地制宜, 分阶段分层次分步实施。

三、启迪和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实事, 是一项伟大的民心工程。要把这项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办到农民心坎上, 取得农民的信任, 最终达到推动农村经济二次腾飞, 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我们现在有许多奠基性的根本工作要扎扎实实去规则, 认认真真去实干。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 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 统筹规划, 全面推进。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致力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教育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率先发展。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 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探索打通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 实现城乡的无障碍对接, 把城市文明的建设成果, 及时传导到农村, 让农民也有机会分享现代文明的人类财富, 逐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培养他们的现代意识。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 财力也不平衡, 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 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 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 注重实效, 不搞盲目攀比, 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样才能确保农业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生态安全,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大力加强节约型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土地空间,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要通过多种途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以实现农业系统总体上的高产、稳产、优质、节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会管理的全面进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只有经济发展了, 农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 农村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风尚。推动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证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摘要:目前乡村建设总体现状:农民收入增加, 生活环境优化,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针对当前现状, 对照新农村建设五个标准, 深刻探讨, 查找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要求, 进行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科学,和谐,可持续

参考文献

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 第9篇

一、洮南市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洮南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坐落于科尔沁草原腹地,地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汇地带,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府县”之称,全市幅员面积5103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万人,农村人口27万人。全市现有耕地260万亩,草原面积232万亩,林地面积150万亩,森林覆盖率10.94%,荒山面积30万亩。

(一)从工业化进程分析。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更重要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工业化演变进程正在加快。

20世纪90年代,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和传统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水平在300美元左右徘徊。2004年洮南市人均GDP达到700美元,己越出传统工业化初期,处于传统工业化中期水平。

2、产业结构呈现高度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洮南市县域经济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2005年洮南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为46.25:24.39:29.36,与1996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7.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12.45和4.8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历程已开始由一、二、三向一、三、二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异动趋向城市化。

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批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到第二、三产业,大批农村人口也逐步转为城市人口。2005年洮南市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47.5%,比1991年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91年34.5%上升到52.5%。

(二)从改革开放进程分析。

所有制的变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民营经济己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体制创新推动民营化改革,民营经济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发展主体。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县域以外的资本成为新的增长点。

(三)从地域构成上分析。

洮南市地处吉林西部,按区域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点理论,洮南市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受到内蒙经济的辐射。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自然资源的约束,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滞后特征愈来愈明显[2]。

二、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采纳当前县域经济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着重从资本存量、产业结构、经济活力、技术创新能力、农业资源禀赋、经济外向度等六个方面来研究它们分别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用Y表示,采用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作指标值)为因变量,用以上6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如下方程:

Y=0.864+0.079X1+0.264X2+0.515X3-0.001X4+0.893X5+0.131X6

其中Y-经济水平;X1-资本存量;X2-产业结构;X3-经济活力;X4-技术创新能力;X5-农业资源禀赋;X6-经济外向度(见表1)。

根据SPSS软件运行结果,可得以下统计值:

统计分析的拟合度达到96.9%,是非常高的;在显著性水平取0.20的时候大部分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且整个方程通过F检验,说明整个模型的线性关系比较显著成立。

按照对洮南市近10年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排序,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及T统计值的显著性可以看出,它们依次为农业资源禀赋、经济活力、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资本存量、技术创新能力。单就T统计值的显著性而言,农业资源禀赋对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业资源禀赋

从县域经济发展回归方程及影响因素排序可以看出,地理条件、耕地资源对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回归系数为0.893,T统计值为1.0373。这与目前洮南市作为吉林省西部一个工业薄弱的农业县的经济地位是基本相符的。在洮南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高达57.81%(2005年数据),尽管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与发达地区的县(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经济活力

通过回归分析,经济活力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15,T统计值为0.667。在6个影响因素中排名第2,较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但凡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高的时期,非国有集体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己逐渐成为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的数量,质量,决定洮南市县域经济的活力,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三)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敏感。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64,T统计值为0.515。从影响因子排序来看,但凡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高的时期,一般都有发达的第三产业。从回归分析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二、三产业发展对振兴洮南市县域经济有重要意义,传统农业比重大的时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通落后。应当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道路,提高二、三产业所占比重。

(四)经济外向度

经济外向度是用外贸出口商品总值占GDP的比重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的,其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131,T统计值为0.559。说明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可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1997~2006年洮南市县域经济的外向度普遍不高,其中1997~1999年经济外向度指标为零。即使是外向度最高的2006年,洮南市县域外贸出口商品总值仅为2300万美元,占GDP比重仅约4.3%,与东部发达县(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五)资本存量

采用当年和上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值来衡量洮南市县域的资本存量水平,通过回归分析,资本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79,T统计值为0.308。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看,最高的是2006年4216元,最低的是1997年104元,相差约为40倍。洮南市近年发展趋势表明了加快资本积累与投资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数据来源于吉林省历年年鉴和洮南市统计局。

(六)技术创新能力

本文采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来衡量县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弱相关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01,T统计值为-0.003。技术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还未充分显现,可能的原因是科技活动经费并没有落到实处,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县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因而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无法体现。

三、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施政水平

县级政府应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强化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应清理并逐步削减行政性审批,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逐步实行登记制度;县级政府应着力建设好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国内外相衔接的大市场体系,为市场正常运转提供各种服务;积极制定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拓展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保证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3],为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工商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进入农业,培植能够大规模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并在广阔的市场范围内协调现代农业要素配置的新型市场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并引导龙头企业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得到实惠,实现共同发展。实施产业优化和产业集群战略,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区域竞争力[4]。

(三)加快基础设施及工业园区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改善灌溉条件为重点,应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瓶颈制约。同时完善交通网建设,配套建设乡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区域经济联系。要重视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集聚发展。要突出不同园区的功能分工和产业特色,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台阶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入整合商贸资源,全面搞活商贸经济。围绕建设关东杂粮杂豆商贸物流中心,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高有形市场的建设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把杂粮杂豆市场、优质红干椒市场打造成国际知名市场,积极培育奶牛、葵花油、山杏、西瓜、粉条、芝麻等特色专业市场,增强市场拉动力,提高知名度。加快发展建筑建材市场、日用品市场,满足地方生产生活需求。加强经纪人队伍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健全各类协会、商会组织,规范行业行为,强化自我管理。抓大扶强一批贸易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商贸龙头企业集群。支持企业扩大自营出口份额,拓展国际国内贸易业务,推动内外贸易共同发展。

(五)采取适度从宽的财税金融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

在巩固现有支柱财源的前提下,推进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尽快解决工业基础薄弱和财源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积极发展区域性种植、养殖、加工支柱产业,大力培植新财源,不断扩大财政增收渠道,增加对县域地区财政的贡献能力;在国家扶持、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制订优惠政策,以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资金开发县域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5]。认真总结利用外资的经验教训,在改善软硬环境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改善软环境上下功夫,不仅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更要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投资者,简化办事手续,提高服务质量;重视民间投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民间经营主体,往往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更能适应激烈竞争中的县域经济。政府要把非国有投资纳入全县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把鼓励非国有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要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宏观管理,尤其要做好政策上的引导工作。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吉林省洮南市具体情况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小三等:“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乔颖:“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经济问题》2004年第9期。

[3]孙爱华:“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域经济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吕英斌:“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出路思考”,http://www.xyjjlt.net/. 2007,5。

新农村经济发展 第10篇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将农村经济引入正轨,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一股新农村建设热潮也随之拉开。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就目前来看,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性,片面的将目光放在如何提高农村经济上,忽略了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我国农村经济有着许多优势,如地方特色资源,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盲目的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恶劣,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农村经济发展行为,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就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得片面性,一味的搞经济建设,认为扩大农村建设规模,让农民有新房子住就是推行新农村建设,忽略了“三农”问题,以至于农村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

3.2 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从业生产依然是粗放型的经济生产方式,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对市场动态的把握不够,大多是以零散的种养为主,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同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缺少项目资金扶持,许多优势的产业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农民依然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渠道较少。

3.3 生态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农村一些优势产业、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如农家乐。然而在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视,使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出,严重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就目前来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不到位,使得基础设施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例如,道路,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农村道路破坏较严重,经久不修,由于道路不顺畅,制约了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发展。

4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新举措

4.1 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要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要坚决落实和贯彻党的政策,尤其是党对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要将农村政策全面落实下去,并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管,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从而为农民谋福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4.2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相关部门就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大宣传,将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宣传出去,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机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升级,从而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优惠政策,一方面要鼓励外资进入到农村进行投资,从而活跃农村经济;另一方面要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进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

4.3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势必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向乡镇企业、外来企业、农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政府必须乡镇企业的监管,要成立专业的小组,对农村经济发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4 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相关部门要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要严格按照依法治国的方针来督促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土地承包法》等行政规章与法律法规,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建立执法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从而使各部门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全面的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避免问题的遗留。

4.5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与维护,农村经济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网络等,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道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要定期对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加强日常管理,避免人为的破坏,从而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另外,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农村防涝防旱工作,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6 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

在我国农村,有着许多特色资源,许多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这些资源都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农村的特点,合理开发农村的特色产业、特色资源。同时要加大宣传,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将农村特色产业、资源进行对外宣传,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投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7 加强农民的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农民的教育,培养一直有管理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一方面政府必须强化农民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加强各方面技能的培训,可在农村中举办成年班,对农村进行专业文化知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5 结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农村经济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对于农村的稳定与改革有着重大作用。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立足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管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不断挖掘农村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保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吉林农业,2012(04).

[2]冯立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

[3]寸永洪.探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滞后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65-01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已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已由1978年113.6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5153元,增长了约45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尽管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现阶段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多重制约与困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且基本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使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的实现“富民”这一目标。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数千年来,我国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全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差别明显。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推移,我国经济重心有北方地区逐步移向东南地区。东部地区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交通等均具有先天发展优势;而西部地区多山丘沙漠,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且与外界信息交流贸易往来受限制,发展相对落后。即使同省区内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问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并且相较于城市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滞后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区域经济产业层次较低。中国作为有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许多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仍无法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多数农民失去了务农的兴趣与动力,纷纷进城打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为年龄大的或能力较差的,劳动力整体素质明显较低,并且大多数农村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生产分散,规模效益低,从而使得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非常低。

第三,中央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农村县区乡财政困难突出。由于国家财政对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的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供给不足,造成我国农业及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尽管已推进多年,但至今仍成效不大。大多数县区乡财政入不敷出,使得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累积,许多县区乡财政都维持在温饱水平,或有不同程度拖欠工资问题,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办事能力非常有限。

三、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首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自谋出路,充分利用农村区域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并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根据地方差异,寻找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发挥特长,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打造出属于本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除此之外,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结合自身发展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抢占先机,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投资。

其次,发展地方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活跃农村区域经济。结合当地实情,充分运用地方高校资源,加快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制定相应技术人才培养政策,围绕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进行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等,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劳动培训和输出作为战略产业来对待,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区科技与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再次,因地制宜,多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向前发展。未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这就要求在发展中要按照各自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并将农业多样化模式、特色产业模式、农村工业化和商贸化模式4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灵活运用,力求走出一条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

最后,构建稳定的农村区域经济财政支持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结合加大资金、技术、信息等供给,加大对农村区域社会事业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于条件,从而确保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面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难看出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断研究探索,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发展进度,因地制宜,找出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富民”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鲍宏礼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2]张玉萍; 张亚龙; 农业高职人才培养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资讯2007(28)

[3]袁夕辉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新农村经济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其发展数量仅2008年就比上一年增长了316%;而同期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数量比才16.3% ,这不仅在总体数量还是在发展速度方面都是大大落后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许多地方甚至还出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不断减少的现象。有很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纷纷提出转向合作社登记,专业协会摇身一变成为了专业合作社;也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干脆同时挂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块牌子,目的是为获取政府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由于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政府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朝向引导、审计、监督等工作还没有形成政策层面的指导意见,造成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思路不明,组织运转不顺,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活动范围所涉及到民政、农业、林业、水产、畜牧、科协、水利、供销等诸多部门出于各自利益和政绩的目的,各行其是,力量分散,没有汇聚成为合力,使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农村专业协会有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它经济组织所不同的独特优势,协会的发展不仅必须而且迫切。发展无外乎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没有数量就形成不了规模,也就缺乏辐射力和影响力;没有质量就无法显现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数量的发展途径,一靠规划引导,二靠政策扶持;质量的发展途径,一靠业务指导,二靠自我运行机制的完善。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无疑必须围绕着规划、政策、指导和机制等四方面求解对策:

1 要以科学的规划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进行引导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凭借其独有的自愿性、自发性、自主性而组织建立起来,已迈出极其不容易的第一步。但是,作为一种刚兴起新组织,在农村中要想有充分发展,根本缺乏不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当然,这只是协会初创时期不得已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并非协会的本质使然。从本质上说,协会应该“是一种自治性的民间组织,是建立在会员的强烈需求基础上自愿组建起来的,通过民主的运行机制,来选举会长,制定行会章程,然后依章运行。就协会的性质和功能来说,它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大户企业或合作社,而是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是自律性的行业社团组织,在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之间起着沟通和服务作用。协会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为会员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多种服务,如提供信息咨询,组织技术,横向联系,开展交流活动,商定行规行约,发展行业公益事业,联系国外相关民间组织,协调企业间的关系,等等” 。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对协会的性质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由此制定出详细的发展战略,用以指导协会的发展。

1.1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和制约性,帮助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确立明确的发展战略

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总体目标,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农村经济协会发展规划,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就必须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推进,不急于求成。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民政、农业、水利部门,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移,弄清经济协会的职能,切实加强领导,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通过科学研究,确立布局合理、种类丰富、结构优化、规模壮大的理念,制定协会发展的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且在实践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培育和发展。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好农民生产、经营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引导,并以此提高农民组织化进入市场的能力,最终促进农民增收。在平台的具体搭建上,可按民间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以县、乡(镇)为主,省、地、市宏观指导的原则,以“一个能人开发一项技术、组建一个协会、辐射一批群众、带动一个产业“的思路进行搭建。

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不仅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且还需要有合理的近期策略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从根本上说是为会员搞好服务。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从多方面激活其职能用以指导生产、技术培训、中介服务、市场调查等。但是,就现实而言,在协会功能还无法显现之时,更多的是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寻找组织建设的途径,进行有效突破。

1.3 必须通过积极措施促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迅速建立应有的制度、章程等,使之尽快走上正规

应特别注意的是,凡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业务指导关系的各政府职能部门务必加强协调,非但不能乱加干预协会的工作,更应杜绝不同职能部门为谋利而争夺的领地。

2 要以优惠的政策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进行扶持

改革开放30年来,针对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生变化后出现的农业结构性问题,党和国家及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并相继出台了“四取”(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四补”(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又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具体要求,一再强调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连续多年的涉农1号文件、新修订的《农业法》、新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国家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快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是新时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要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能够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擎”,还必须着眼于四个政策运行体系的构建:

(1)要尽快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法律体系建立起来。

国家只有通过立法的方式,才能从法律上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予以明确,才能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有法可依,能够依法操作,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起来。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属于社会团体,但目前国家尚无关于社会团体方面的专门法律,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一些规定只散见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法律规章条例中。国家的立法机关必须尽快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单独制定类似《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样的专门法律。如觉得时机不成熟,也最起码应推出一部专门的社会组织法,并在该法中明确规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的法律地位,使协会的法人地位、组织性质、职能责任、作用、服务对象和权益得到确立,从而对引导、支持和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正确发展,并对协会的组织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进而对协会及其会员的合法权益予以有效的保护,最终能够真正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立法权限内积极探索制定地方性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专门法规,进一步明确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管理制度。湖南省政府在2007年3月专门出台的《湖南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促进办法》就是个非常不错的典型,这个《办法》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法律地位,而且还对发展协会的具体制度和运作机制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对该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要积极完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政策体系。

“毋庸违言,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在农民自愿、自发和自主基础上建立起来,是通过民主的运行机制来选举会长,制定行会章程,并依章运行的。它既不是一个政府机构,也不是大户企业或合作社,而是生产中介服务组织,是在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之间起着沟通和服务作用的自律性行业社团组织。”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无一例外地对其采取积极支持的政策措施,甚至在有的发展中国家,或像日本这样的起步较晚的发达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都是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遑论中国由于农民缺乏自发地、制度化地组织起来的文化传统、经验和能力,同时又面临着国家诸多客观政策环境的制约,因而不能指望当前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再去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农民组织化那种自发而又漫长的道路,而必须要像日本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那样,采取政府经济推动、引导和帮助的方式,建立中国的农民经济和政治组织,并且还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支持。‘去政府化’途径和做法无法引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走向成功,特别是作为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又是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变时期,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短期内是难以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是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的。” 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是选择实现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路径。

为此,政府完全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明确各级各部门在推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问题上的职责和义务。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务必在财政、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予以优惠。比如:如财政部门要给予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必要的资金扶持;金融机构应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给予低息贷款;保险部门通过拓展农业险种的方式帮助提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抵抗风险的能力;税务部门应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农业、质检部门通过积极宣传帮助协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意识;纪律监察部门对于向协会寻租谋利和摊派的个人或组织要依法严办等。

(3)要迅速构筑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服务体系。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从其性质和功能来说就是为会员提供公共服务的,其所发展的是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它还部分地在履行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为此,政府应该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单独列出专项基金,用以支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开展科研、生产、营销、培训、基础建设等项目,以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可采取设立专项扶持奖励基金的方式,“以奖代补”地给予协会资金扶持。对协会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所开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取得的技术服务和劳务收入,政府应该予以免征所得税;对协会所开展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政府也应该免征营业税。政府相关部门还可以结合职能转变,将良种试验、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项目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给符合条件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再由政府以“服务购买”的方式向该协会投入扶持资金及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政府也可以区(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载体,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协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且稳定的技术服务支撑。

(4)要不断强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考核、监管体系。

民政部门要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基层,实行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但考核发展数量,而且考核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绝对和相对指标,以确保重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要通过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管理、监督和评估,增强其社会公信力,并以此促进协会的顺利发展。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放手发展与积极引导”的关系,促进协会探索、建立并完善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等,从而真正发挥协会的“链接”作用,从整体上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鉴于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管理知识等方面的缺乏,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必要的时候,政府还必须指导协会内部制定出章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帮助其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使协会与农户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3 要以创新的理念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进行指导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小农经济、计划经济以及愚昧落后的封建漏俗影响, 农民中有较多的人思想观念仍然较为落后,不知市场为何物,更没有创造、创新精神。作为从农村基层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新生事物,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不可能拥有现成的而又完整的经验,更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只能是既要重视发展,又要重视探索;既要及时予以总结,又要极力予以推广。民政部门在推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必须注意深入农村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而且还要不断地把实践创造出来的新经验及时予以总结,并以此来指导面上的工作。民政部门还应该精心着力于培育典型,本着“不同类型、各有侧重;点上培育、面上推广”的思路培育一批名牌协会,并通过典型宣传、经验交流等方式发挥名牌协会的示范作用,最终实现“一地一品”、“一品一会”、“一会一特”的发展目标。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借鉴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最早起源于西方。它完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环境下维护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弱势群体共同利益的社会组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早期的世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民消费和购买合作社、农民营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如今,综观世界各地,凡是农业发达的地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农民经济组织也都相对比较发达和活跃,在当地的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法国、美国、丹麦、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猛,且各具特色。综合各国、各地的各种实践经验,有五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纯粹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极少;二是履行的功能多样化、综合化;三是严格遵循相应的原则;四是有相关法律的保障;五是政府有适当的介入和支持,如政策上的优惠、财政上的资助、教育和技术上的帮助以及对合作社活动的限制和干预等。仅以财政资助为例,像德国、法国、荷兰这样的西方国家在财政上给予农民合作社的资助是极其广泛的,不仅有政府的投资、补贴、捐赠,而且还有政府提供的担保、贷款、合同订货,甚至还有政府的土地及建筑物转让等。同时,包括对农场的补贴、休耕计划、农产品贸易配额等在内的农业政策实施,政府都需要借助合作社和农民协等组织来进行。这种高度重视并尽可能多地给予支持和鼓励的做法都是必须学习和吸收的。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用的宣传。一般说来,合作成功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一是合作对象具有依靠个人无法实现的共同利益;二是合作的收益要大于付出的成本;三是正确的利益观;四是信任文化的存在;五是精英人物的出面 。而当前许多地方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共同问题和困难,有着共同利益,但由于缺乏其它四个条件而无法合作成功。特别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所固有的小农意识,如曹锦清教授揭示的农民“善分不善合” 性和孙亚范教授揭示的“搭便车” 心理,加之对合作化运动的心有余悸,所以,必须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协会的法律地位、职能、作用、运行机制等,在适当是时候开办“中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网”,汇集协会的所有信息,使广大农民对协会树立起正确的认识,进而能够自觉地成为协会的参与者,甚至是组织者、倡导者!对已经形成的一些专业经济协会,应该加以引导,并认真筛选其中较好的作为典型,认真地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走先示范后推广的道路。

4 要以良性的机制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进行规范

诚然,政府以及农村集体必须引导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扶持和服务,但它们毕竟是外在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虽从在目标上来说,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政府以及农村集体都是为农民谋利益的,但在本质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毕竟是不同的,不能相互代替。所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但其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既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目前必须先让协会自由发展起来,再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予以引导和规范。千万不能在一开始就过分强调对协会的规范,如果这样就必然会束缚农民的手脚,不利于协会的发展。政府在其运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不“干预”;“指导”,不“包办”,要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不能行政捏合。对于没有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的协会,要积极动员登记,以免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得到法律的保护。要尽可能降低登记准入门槛,在现有法规允许范围内,积极引导和指导协会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自律机制,并由此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尽可能早地与国外同业协会管理规则接轨。对于暂还达不到登记要求条件的,实行备案制度,并由此确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要从根本上健全与完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协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牢固地把握好以下四个基本点:一是必须坚持农民自愿成立、自主办会,自我发展,即“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农民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组建协会;对于已经成立的协会,必须放手令由其发展,而不能以行政手段干预协会内部事务,这样才能使其保持民间性、独立性、自主性。二是必须坚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非营利性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区分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实体的最基本界限就是“非营利性”。虽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也可能开展些许非营利性创收活动,但绝不能偏离协会的非营利性本质。对完全偏离非营利性本质的协会,要及时予以注销。对农村纯经济实体,或者是营利性组织绝对不能为其办理协会登记手续。三是必须坚持不断强化协会的自律性。要按照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监督,督促其遵纪守法,指导其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健全组织活动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内部监督制度和利益风险机制,从而引导协会提高自身能力,但绝不能越俎代庖,消解其自律性。四是必须及时赋予协会法人实体地位,以便协会能更加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范围,简化程序,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条件。必须根据协会培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使之更好地协调好有关部门,以政府行文或部门联合行文的方式出台当地对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进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促进协会长远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可荣.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困境及政策建议[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47

[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组织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匡和平.“科学发展”视阈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路径探微——以中山市为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58

[4]黄祖辉,等.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下一篇:指导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