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模式范文

2024-08-29

拉美模式范文(精选9篇)

拉美模式 第1篇

1.1 工程概况

巴西Rio de Janerio (里约热内卢) —Sao Paulo (圣保罗) -坎皮纳斯高速铁路项目 (简称TAV项目) , 连接坎皮纳斯Viracopos机场, 圣保罗Guarulhos机场和里约Galeao国际机场。坎皮纳斯至里约热内卢之间的距离约为511km。其中, 项目一期工程即圣保罗至里约距离为412km, 项目完成后, 圣保罗和里约之间的预计行车时间为1小时33分。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由巴西政府委托英国Halcrow公司撰写。

TAV项目是由巴西国家陆路交通局 (ANTT) 牵头, 面向世界范围内投资者招标, 拟采用特许经营方式投资建设一条位于巴西境内的高速客运铁路项目, 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公私合营项目 (PPP项目) 。项目受许人将拥有40年特许经营权 (不含投资建设期5年) 。

1.2 技术标准

巴西铁路运输局对高速铁路项目的技术要求是具备每小时运营350公里的条件, 开通之初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300公里, 从里约热内卢至圣保罗运行时间控制在95分钟以内, 在满足客流需求的前提下, 最小间隔可以大于3分钟。对项目所采用的其他技术标准无强制性要求, 拟综合各国的技术标准, 制定最低技术标准。相邻铁路线的技术标准, 均不具备联网、过轨技术条件, 不涉及互联互通、机车交路问题, 对于通信、信号、牵引供电、接触网专业设计标准可按照中国的高速铁路规范进行设计。

1.3 融资方案

巴西政府拟对里约热内卢至圣保罗和坎皮纳斯的高速铁路采用PPP方式, 进行国际招标。巴西政府委托合乐公司进行了方案研究, 估算投资331亿雷亚尔。巴西经济社会发展银行据此设计的项目融资方案为:资本金设定为30%, 债务性融资为70%。30%的资本金中20.2%由投标联合体承担, 9.8%政府出资。70%的贷款中60.3%由巴西政府负责落实, 9.7%由巴西进出口银行负责落实。

1.4 特许经营政策

巴西高速铁路特许经营期为40年 (不含5年建设期)

巴西政府拟对里约热内卢至圣保罗和坎皮纳斯高速铁路采用先成立一家特许经营公司, 由其掌握特许经营权和政府资本金部分, 然后再证券交易所公开沽售其新增注册资本 (股权) 的方式, 寻找合作伙伴。中标者作为特许经营公司的控股牵头方组织开展该项目的融资、建设和运营相关工作。

2 各国竞标情况

巴西TAV项目地处巴西东南部, 连接里约、圣保罗等巴西最重要城市, 该地区经济总量占巴西的45%, 全线可吸引总人口3700多万, 这条铁路的建设对于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巴西交通运输和相关产业发展, 扩大就业, 提升巴西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为拉美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

TAV项目吸引了中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众多拥有高铁技术的国家, 云集了世界上最一流的高铁技术公司, 如阿尔斯通公司、西门子公司、CAF公司、三井、三菱重工、日立公司和三星公司等, 中国联合体由中国铁建牵头, 包括铁三院、中国通号、北车集团、北京铁路局、中国投资公司等六家公司组成联合体共同竞标。各国企业高端处博弈, 都有志在必得之决心。

3 两次流标经历

巴西TAV项目第一次竞标日期为2009年11月29日, 各兴趣国家没有任何一家投交标书。

巴西政府被迫宣布投标日期延缓至2011年4月11日, 结果与第一次一样。巴西政府被迫再次宣布延期一年。

目前, 该项目处于无限期延长状态。

4 流标原因分析

4.1 财务收支不平衡

经各国测算, TAV项目投资远远超过了331亿雷亚尔;同时运量很难达到预测运量, 项目根本无法实现财务平衡。世行专家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本项目财务风险巨大。另外从财务环境条件来看, 汇率、利率、通货膨胀风险全部由特许经营公司承担, 私人股东还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投标担保、履约担保额度巨大, 财务风险很大。

4.2 工程技术风险巨大

招标方虽然明确在满足最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其他国际和国家标准, 但个别标准, 没有工程先例, 且要投入巨大的工程成本。另外, 招标文件中明确线路必须采用里约22公里海底隧道和19公里横穿圣保罗市的长隧道方案。由于该段地质资料不明, 施工安全、环保、工期等方面存在很大风险。

4.3 技术转让条款不合理

招标文件明确相关高铁技术转让必须以免费方式, 并且技术支持和培训费用须由特许经营公司承担。巴西政府拥有对转让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所形成的知识产权, 如技术转让方原始许可证终结或受限时, 联邦公共企业可与原始技术拥有者谈判获得, 由技术供应商承担所需费用。合同还要求特许经营公司本地化指标要分别达到60%~100%。如达不到相应的量化指标, 将对特许经营公司实施高额罚款, 这些条款不符合国际惯例,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投标人很难接受。

4.4 法律风险没有合理界定

合同中法律风险分担不尽合理。一是合同对政府介入、合同终止、失效、废除、撤销等提出明确要求, 明确巴西陆路交通局可以介入特许经营公司或实施干预权, 存在很大的风险。二是贷款人可以接管特许经营公司, 对于接管后的整改、交还管理权或清算, 并没有做出相应规定。三是争议解决方式不符合国际惯例。

4.5 保障条件不明确

招标文件中保障条件存在不合理的要求。一是要求投标人承担安保责任。招标文件规定特许经营公司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高速铁路建设及运营的安全, 在铁路辖区内维护治安并处理突发犯罪事件, 并承担相关措施费用。二是要求投标人承担电力供应及保障风险。建设期间, 除承担外电引入工程的费用外, 特许经营公司还需承担电力公司供电系统改造增容的费用。三是要求投标人分担提案线路征地拆迁增加费用, 且巴方不承诺承担临时工程用地费用。

5 高铁的优势

高速铁路线的建设是为了补充传统意义上的铁路服务以及提高遇到瓶颈阶段的交通运输体系的能力。高速铁路服务的市场是非常明确的:即人口集中且彼此距离不超过600公里的地区。在日本, 大阪、名古屋、神户和京都距离东京的距离大约为500公里, 这样使得高铁成为航空业强有力的竞争者。在法国, 九个最大城市中的八个 (尼斯除外) 同巴黎的距离在400至800公里之间。在西班牙, 主要城市同马德里的距离在400至600公里之间。

在300公里的距离之内, 高铁比飞机更有竞争力, 因为铁路速度上的劣势在乘客快速上下车方面得到了弥补。在800公里以上, 飞机更快, 高铁将无法在旅行时间上同飞机竞争。

6 结论

根据国际经验, 建设高速铁路线路的成本大约是每100公里18亿欧元。根据当地的地形, 线路建设的成本也有较大的变化。要穿过多山和价高的土地的时候, 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更贵。高速铁路的利益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不会成为该项目的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财政的可行性是依靠部分公共部门的支持。这一点是巴西政府应该深刻认识并且需要改变观念的。

项目的成本计算以及主要的利益计算是相当复杂的, 但是执行决定的关键是需要遵循经济因素的。过度乐观的预测成本和需求会造成令人失望和错误决定, 而纳税人只有在项目开始之后才会发现这些。比如说台湾、韩国。

做为拉美第一条高速铁路, 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只有吸纳世界上成功的经验, 放开自身设定的不合理的壁垒, 才能让高铁早日飞奔在拉美大地上。

摘要:结合巴西高铁 (TAV) 项目两次招标失败的过程, 解析该项目流标的原因, 提出高铁项目的运作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支持。

关键词:巴西高铁,流标,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ANGOITI, I.高速铁路:大图.国际铁路协会.莫斯科铁路技术, 2007.

[2]CAMPOS, J.;RUS, G.;BARRN, I.一些关于世界高速铁路的典型事实:经验探讨.第四届铁路产业结构, 产业竞争和投资年会.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 2006.

[3]GLEAVE, S.高速铁路:国际比较.总结报告, 2004年.

[4]LEVINSON, D.;MATHIEU, J.;GILLEN, D.;KANAFANI, A.“高速铁路的全部成本:工程方法”[J].区域科学年报, 1997 (31) :189-215.

拉美独立运动教案 第2篇

拉美独立运动

【本节重点知识】、拉美独立运动的背景(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大庄园、对殖民地经济的统治政策、拉美经济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外部条);

2、海地独立的宗主国、领导人、结果和意义;

3、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两个阶段及其中心、领导人;

4、葡属巴西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知识结构图解】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①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②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了享有各种特权的大庄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把殖民地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运往宗主国;

③为了把拉丁美洲殖民地永远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殖民地经济采取严厉的统治政策:

A、征收重税;

B、禁止殖民地生产任何可能与宗主国竞争的工农业产品;、不允许殖民地同宗主国以外的任何国家有贸易往来;

D、不准各殖民地之间相互贸易

2、拉美经济发展,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宗主国的经济掠夺

3、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4、法国大革命的推动和葡萄牙、西班牙的衰落,为拉美独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

、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

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过程

、海地独立

①宗主国:法国

②起讫时间:1791——1804年

③领导人:杜桑•卢维杜尔

④结

果:杜桑•卢维杜尔牺牲;1804年海地独立,成为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

⑤意

义: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2、西属拉丁美洲独立

①第一阶段:

时间:1810——181年

背景:西班牙被法国军队占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遭到严重削弱

中心:伊达尔哥领导的墨西哥人民起义

结果: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西班牙王室复辟,西班牙镇压了拉美各地的独立政权,拉美独立运动转入低潮。

②第二阶段:

时间:1816——1826年

中心:是南美洲,北部和南部分别出现了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独立运动高潮

事:A、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有北向南进攻,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总统;

B、圣马丁指挥军队由南向北,解放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等;、1822年,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会谈,为了统一独立运动力量,圣马丁主动引退;在玻利瓦尔指挥下,最终彻底击溃了西班牙军队。

3、墨西哥和葡属巴西的独立

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彻底推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2、独立后的拉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制,拉美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3、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腐朽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4、既是民族独立运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以民族独立为主)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关于北美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异同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北美是处在资本主义的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且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拉美则主要处在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经济薄弱,封建的大地产制流行,且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它的独立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利的国际环境。②斗争经过不同:北美独立战争有统一的领导机构、统一的军队、统一的领导人和统一的旗帜;拉美独立运动则没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军队及统一的旗帜。③结果不同:北美独立战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拉美独立战争后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整个说来,它仍是新老殖民国家殖民侵略的目标。

相同点:①背景:经济上,都是多种生产方式——奴隶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并存,其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受到宗主国的扼制;思想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②目的都是要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③都体现出以弱胜强的斗争特点。④性质都既是民族独立运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⑤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⑥都没有触动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2、〖98年高考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6分)

参考答案:北美13个殖民地的宗主国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移民主要是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劳动人民。(1分)到独立前,殖民地的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和使用奴隶劳动的资本家--种植园主阶级。13个殖民地之间经济来往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也开始形成。(4分)

拉美模式 第3篇

然而, 2008-2010年随着油价从高位跌落, 许多国家开始考虑调整石油政策, 重新吸引外国石油公司来本国投资。2009年以来, 拉美国家油气招标活动不断增加, 合同条款变化灵活的拉美国家政府倾向于稳定其合同条款, 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但是, 合同条款不管如何变动, 也很难迅速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友好化政策时期的优惠水平。

一拉美当前对外合作现状

2008年国际油价暴跌, 拉美资源国政策出现松动和软化, 开始通过采用新措施例如增加招标项目, 稳定合同条款等, 来吸引外国石油公司来本国投资。2009年至2010年, 拉美地区有6个项目进行招标, 2011年预计有8个项目进行招标。例如, 委内瑞拉通过稳定其财税条款, 以吸引外资。尽管拉美产油国表面上对外国石油公司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 拉美地区的招标项目还是呈现上升势头。根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全球招标项目总计为98个, 其中拉美占15.3%。[1]

招标活动增加的原因主要为产油国希望寻求更多的资金和更先进的技术来开发一些前沿项目。

委内瑞拉政府希望奥里诺科重油带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 一再重申目前合同执行的财税条款将不会再有变化, 投资者可以打消对合同条款方面的顾虑。除了在开始阶段出现项目延迟情况外, 卡拉波波项目于2010年2月招标, 并与胡宁重油项目和超重油项目一起进行谈判。[2]

巴西政府为了确保外国石油公司对在巴西投资的信心, 也大力宣传其石油改革的讨论只适用于原来没有合同的盐下区块。尽管, 盐下区块的限制制度较为苛刻, 但是巴西政府承诺会对外国投资者给予一定优惠政策。[4]

特立尼达多巴哥也计划在未来的招标中, 采用对投资者更优惠的财税条款。2010年7月, 特立尼达多巴哥政府提高了成本回收上限, 并降低了深水区块的石油收益税 (PPT) , 从50%降低到35%。

拉美的产油国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其技术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充分, 因此其财税条款相对比较灵活, 大部分条款都可以通过谈判来协商;这些法规本身变动就较大, 并且很难得到严格遵循。这一方面反映了拉美国家石油财税条款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由于缺乏有关专业知识所造成的自信心不足:既怕财税条款太苛刻阻碍了外国石油公司的进入, 又怕财税条款太宽松而损害了本国利益。

二主要拉美国家合同模式分析

拉美6个国家的合同模式特点各不相同:厄瓜多尔的合同模式主要为产品分成合同, 目前政府正在计划修改合同模式为技术服务合同;阿根廷的合同模式主要为矿税合同, 为了应对2002年国内经济危机, 紧急征收一系列临时出口税并延用至今;委内瑞拉的合同模式主要为矿税合同, 国家石油公司的股份在合资公司中通常达到60%;哥伦比亚的合同模式主要为矿税合同, 根据原油价格制定矿税;巴西的合同模式主要为矿税合同, 繁多的间接税使生产开发成本大幅提高;秘鲁的合同模式主要为矿税合同, 根据产量或R因子制定矿税税率为投资者提供了经济学激励。

1、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最早的合同为1937年的租让制合同。1971年, 厄瓜多尔政府对石油合同进行的一系列大范围的修改, 财税条款对外国石油公司变得非常苛刻。矿区使用费是根据产量水平按比例增减。所得税最初税率为44%, 后来提高到了87.3%。此外, 还需要缴纳雇员供款, 数值为税前净收入的15%。[3]

1971年的苛刻的法律条款导致许多外国石油公司不愿意持有厄瓜多尔的石油勘探区块。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依然活跃在厄瓜多尔的外国石油公司仅剩三家 (Texaco公司, City公司和YPF公司) 。1982年, 为了吸引外国投资重新回到厄瓜多尔, 一部新的《石油法》引入了服务合同模式。根据服务合同, 支付给承包商的服务费与产量水平挂钩。

目前, 厄瓜多尔的石油合同模式主要为产品分成合同-1994年以后签订的合同都属于产品分成合同, 1993年之前签订的大部分服务合同都已经重新协商修改为产品分成合同。

自2007年厄瓜多尔总统Correa上任, 厄瓜多尔就推行国有化进程, 加强对油气资源的控制以增加政府收益, 与外国石油公司重新谈判合同模式, 希望将产量分成合同修改为技术服务合同。如果外国石油公司不肯接受新的合同模式, 厄瓜多尔政府将接管其油田资产, 并进行赔偿, 但数额尚未确定。[4]

2、阿根廷

在20世纪50年代, 阿根廷的石油合同主要为风险服务合同。自1991年, 阿根廷通过“阿根廷计划”推出的矿税合同模式。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爆发, 促使政府征收一系列临时紧急税费。从2002年3月1日开始, 原油征收20%的出口税, 有效期为5年。2004年5月, 政府将原油出口税提高到25%, 同时针对天然气征收20%的出口税。天然气出口税是临时征收的, 计划于2007年年初取消。2004年8月, 原油出口税又发生变化, 将税率与国际油价联系起来, 因此, 当WTI为45美元/桶左右时, 出口税率为45%。从2006年7月起, 为了补偿进口的玻利维亚高气价, 天然气出口税增至45%。2006年12月政府对这些税率进行了审查, 将有效期再延长5年至2011年年末, 但是基于目前国际环境, 出口税可能会一直征收。阿根廷现在采用的石油作业合同是矿税制合同, 主要的财税条款有矿税 (12%) , 所得税 (35%) 及地区销售税 (1%-2%) 。[5]

3、委内瑞拉

2 0世纪8 0年代, 委内瑞拉石油工业都进行了国有化改革。委内瑞拉对外开放 (Apertura) 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1990年, PDVSA宣布奥里诺科重油带 (Faja) 对外国公司开放, 外国公司可以通过战略合资 (战略联盟) 的方式参与。

2001年11月, 查韦斯总统颁布新《石油法》, 规定所有碳氢化合物归国家所有, 或由政府占50%以上权益的合资公司开发。同时规定将石油开采税由原来的16.66%提高到30%, 所得税率由67.7%降至50%。[6]

2005年4月政府宣布, 外国经营者必须将所有的OSA项目 (作业服务协议) 转换成新的合资公司协议。此次转变中, 原合同各方的参股比例大大减少, PDVSA在新成立的合资企业中占有大多数的股权 (通常为60%) 。此外, PDVSA控制了全部合资公司。这些合资公司受由5人组成的董事会管理, 其中有三名成员来自PDVSA, 两名来自合作伙伴。

2006年5月委内瑞拉国民议会再次通过了对《石油法》部分条款的修改, 决定增设新的税种并调高石油开发税费的收取比例。议会通过了增加石油矿产税和石油出口税两个税种, 并将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合资石油公司和奥里诺科石油带4家重油开发合资公司的石油矿产税统一定为总收益的33.33%。

2008年4月, 针对日益高涨的原油价格, 委内瑞拉出台的一种新税种-暴利税。以委内瑞拉原油一篮子价格为计算基数, 对油价在70美元/桶至100美元/每桶的部分原油收入, 征收50%, 对超过100美元/桶的部分原油收入, 征收60%。

2011年4月19日, 新颁布的《石油暴利税法令》生效。以委内瑞拉原油一篮子价格为计算基数, 对高于预算价格低于70美元/桶的部分原油收入, 征收为20%暴利税。对委内瑞拉油一篮子价格在70美元/桶至90美元/桶的部分原油收入, 暴利税率为80%。对90美元/桶至100美元/桶的部分原油收入, 税率为90%。对100美元/桶以上的部分原油收入, 税率为95%。[7]

目前, 委内瑞拉的合同模式主要为矿税合同模式。

4、哥伦比亚

1974年10月, 哥伦比亚出现最早的石油合同-产品分成合同。根据政府国有化程度及当时的油气行业发展水平, 产品分成同经历过多次各种修订, 条款修订多数都是围绕Ecopetrol的产量分成以及其在成本费用方面的分摊展开的。例如, 在1989年的修订中, ECOPETROL的最大产品分成比可达到70%, 合同者的成本回收上限为50%, 这些苛刻的条款限制了外国投资者的利润上涨空间。由于哥伦比亚政局动荡和苛刻的财税条款, 西方大型石油公司曾一度拒绝在哥伦比亚投资。

1997年10月和1999年7月, Ecopetrol公布了新的宽松税收条款, 以刺激哥伦比亚萎靡的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在1999年, Ecopetrol宣布对联合经营合同进行两项重大变更, 将Ecopetrol产品分成最大分成比从75%降低至65%, 并改变了R因子的计算方法, 由于保证合同者可以得到更高的收益。 (R因子是累计收入与累计支出的比值) [8]

2004年, 新的租让制合同取代了联合经营合同, 其财税条款较前者更加优惠。条款中最突出的变化为合同者拥有对产量中扣除矿税后的所有权益, 但当原油价格 (WTI价格) 很高时 (超过27.00美元/桶, 这个价格会根据油品质量而变化) 应向ANH支付更多的矿税。此外, 合同者可以自主掌握操作进度, 在ANH极少干涉的条件下评估成本和风险。

目前, 哥伦比亚的勘探、开发合同都采用矿税制。矿税税率在4.8%-25%之间。[9]

5、巴西

1998年8月6日以前, 巴西国有石油公司Petrobras公司是唯一一家经营石油与天然气行业上游业务的公司。因此, 巴西财税法规中对石油勘探、开发或生产未作特殊税收规定。[10]

1998年8月, P e t r o b r a s缴纳矿区使用费和公司税, 但是直到1996年1月1日, Petrobras公司的勘探与开发、炼油、进口与运输业务都是免税的。目前, 巴西的石油合同模式为矿税合同, 主要部分包括:石油相关税费, 直接税和间接税。石油征税主要包括签字费、租金、矿税和特殊参股税。1997年8月以前, 石油相关税费只包括矿税。直接税主要是公司所得税。间接税比较复杂繁多, 一共有9种, 主要是指联邦政府, 州政府和市政府对石油勘探与开发行业所使用的投资 (仪器, 设备等) 与服务进行征税, 两种主要的形式是增值 (销售额) 税 (I C M S) 和两种进口税 (I.I.和IPI) 。繁多的间接税大大提高了巴西石油勘探与生产的成本。而且, 税费的实际征收相当复杂, 所导致的额外成本因项目而定。例如, 影响征税级别的主要因素包括进口设备数量 (与国内仪器数量相比) 和有形成本与无形成本的比例。[11]

理论上, 若征收全部9种税费, 由于它们之间的重叠特性, 一台设备的成本可以增加91%。但是, 现实中没有设备需要被征收所有类型税费。征税最严重的是有形进口产品, 需征收4种间接税 (I.I., IPI, ICMS和CPMF) , 成本将提高53%。[11]

6、秘鲁

秘鲁最早的石油合同是1971年公布的产品分成合同, 最初是由Occidental公司针对1-A区块签订的。根据合同条款规定, 合同者仅需向Petro Peru支付产量分成, 所有税费由Petro Peru缴纳, 未规定支付矿税。由于该合同条款过于宽松, 1980年进行了修改。勘探期限由7年改为3年, 而所有新合同的产量分成直到开始生产后才确定。1979年, 所得税开始征收, 有效税率为68.5%。[13]

目前, 秘鲁的合同主要服务合同和矿税合同。2003年5月, 矿税条款进行了修订, 对于税率的计算方式, 合同者可以有两种选择:以产量以基础的矿区使用费制度, 费用最低5% (<5, 000桶/日) 、最高20% (>100, 000桶/日) , 按产量递增;以R因数为基础的制度, 费用范围同样是5%~20%。[13]作业者在公布发现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时, 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制度。新的矿区使用费确定方法主要针对新签署的勘探合同, 但经过协商, 也可以扩展到现有的勘探合同。这一举措为秘鲁境内新勘探活动提供经济学激励。截至2006年5月, 秘鲁这两种新的矿区使用费制度成为拉丁美洲最具吸引力的经济制度。

三拉美国家合同模式特点分析

1、合同模式变化与国际油价变化的相关性

拉美地区的产油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其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并且对能源工业具有很高的依存度,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与油气相关的财税政策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除了政治、国际安全等因素外, 拉美地区国有化政策的持续性与油价具有高度相关性。20世纪70年代和2006年的两轮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 恰好是在油价高起时发生。

拉美地区油气合同模式多变, 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果油价继续在高位震荡, 这种苛刻的财税条款就会维持;如果油价出现下跌, 回落到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 由于利润空间的减小, 再加上易开采矿区的资源衰竭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 同时为了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难动用储量的开采, 这些国家的财税条款还有趋于宽松的趋势。

2. 资源利益最大化

对于油气项目的价值, 拉美产油国已不仅仅局限于出口收入的认识层面, 而是从上下游一体化或是产业链的角度来考虑。产油国政府希望能以油气开采为基础, 扩大国内就业, 提高国内工业实力。随着巴西新的百万吨级油田的发现, 油气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管理制度的制定目标从油气项目开发利用转移到油气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减少社会不平等上。[10]巴西通过提高当地股权比例 (及巴西本国企业在项目中投资中所占比例) , 刺激国内工业板块发展, 复兴本国造船业。墨西哥在2008年的能源改革中制定了当地股权比例的相关条款。哥伦比亚ANH也声明要增加当地股权比例方面条款。

天然气政策的制定也是以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 扩大就业为目的。特立尼达多巴哥的天然气产量较多, 政府一再强调其天然气政策的重要性。哥伦比亚总统EVO Morales也大力推进国内新兴天然气工业的发展。[8]但是, 政府主要关心天然气产量是否可以满足国内生产, 而非保持其相对优惠的财税条款。

3. 社会团体对合同条款制定的影响不容忽视

拉美国家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 因此社会矛盾较为深重。资源国有化还导致社会制度的变化。油价高涨时期, 民众对于油气项目对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就业率的提高的期望很高。但是, 当期望没有完全实现时, 强烈的挫折感则会激化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增加了民众对于外国石油企业的抵触情绪。在2003年9~10月, 玻利维亚爆发了民众抗议政府有意通过智利港口出口天然气的流血事件, 桑切斯·德洛萨达总统被迫辞职。参与示威游行的民众不仅抗议政府出卖了民族感情, 而且还担忧天然气出口计划会使少数人、少数地区受益。

拉美产油国社会团体对油气法规的制定影响较大。当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财税条款时, 当地居民会采用较为激烈的方式强迫政府修改合同条款, 以达到从油气项目中获得更多利益的目的。2004年, 厄瓜多尔政府试图以优惠的财税条款来吸引外资, 提高本国油气产量。但是, 东部的Sucumbio和Orellana省的抗议者主张提高政府分成比例, 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地居民消极怠工, 阻碍日常生产, 甚至导致某些项目停产。2005年9月, 政府被迫对合同条款进行重新调整, 提高政府分成比例。[3]

近期秘鲁宣布25个招标区块中有14个区块可以中标。[14]但是, 同其他拉美产油国一样, 秘鲁存在合同财税条款多变, 操作环境不稳定等不利于外国投资者的因素。2010年6月, Camisea项目的天然气出口主要用于满足国内天然气需求。但是, 国内LPG价格过高, 超出当地居民承受范围, 人民怨声载道。秘鲁国民党 (PNP) 就Camisea项目的天然气是否出口问题发起公投。由于油气项目沉没成本高, 建设期长, 国家相关立法不完善, 项目生产缓慢。

四未来合同模式变化趋势

1合同模式变化新趋势-服务合同

随着油价高涨, 拉美产油国希望通过修改合同来实现其油气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服务合同是合同修改的新趋势。2010年11月25日, Pemex为了努力吸引私人和外国投资, 提高原油产量和实现石油项目多样化, 对石油合同模式进行了改革, 出台了一种新的激励机制的石油服务合同。根据新颁布的合同条款, 承包商可以获得以现金支付的服务费, 但无权出售或购买其所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承包商收入包括服务费和成本回收, 成本回收上限为75%, 项目现金流均来自承包商作业的区块, 该费用还包括一项通货膨胀调整系数。合同明确规定, 当承包商达到规定的基本石油产量, 承包商每桶石油可获得21%的服务费;如果石油产量增加, 对于增产的石油产量, 承包商每桶石油便可获得100%的服务费, 另外还有10%的“额外产量管理费” (the fee for the“managing of external production”) 。[15]墨西哥其它的服务合同一般是不支付基本产量服务费的, 而只有成本回收。新合同将授予给提交了每桶石油支付最低服务费报价的中标公司, 合同期为25年。承包商要支付所得税, 但是不支付增值税或矿区使用费。另外, 为了获得新技术的应用经验, PEMEX在合同中拥有10%的股份。[2][7]厄瓜多尔也正在考虑在新一轮招标中引入服务合同。

2国家石油公司的作用将逐渐增大

拉美的产油国, 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 本国的石油工业相对落后, 为了能够将资源转换为现实利益, 他们往往通过组建国家石油公司的方式来与国外公司合作。NOC已经成为石油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外国石油公司需要根据NOC的战略来调整自身经营策略。

2005年4月委内瑞拉政府宣布, 外国经营者必须将所有的OSA项目 (作业服务协议) 转换成新的合资公司协议。此次转变中, 原合同各方的参股比例大大减少, PDVSA在新成立的合资企业中占有大多数的股权 (通常为60%) 。PDVSA控制了全部合资公司。这些合资公司受由5人组成的董事会管理, 其中有三名成员来自PDVSA, 两名来自合作伙伴。

在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统制下, PDVSA对社会项目投资正逐年成倍增长, 2009年社会投资为35.1亿美元, 是2003年社会投资的十倍。2010年上半年, 社会项目投资为51.6亿美元。[2]其他拉美产油国正效仿委内瑞拉的做法, 把项目社会投资作为NOC例行支出的一部分。政府为了加强对油气行业的控制, NOC在未来的石油合同中的权利将逐渐增加。

总体而言, 拉美国家石油政策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合同模式变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政府加强石油主权, 提高政府对油气工业的控制能力, 提高政府石油收入。外国石油公司只有适应经营环境, 才能够消除经营纠纷、政策不确定性和合同多变带来的不利影响。

摘要:拉美资源国油气行业实施有限的对外开放, 其油气政策经常随国际油价的变化而调整, 国有化运动时有发生, 合同模式多变。本文对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阿根廷和巴西6个主要拉美产油国的合同模式进行分析。厄瓜多尔的合同模式主要为产品分成合同;阿根廷, 、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西和秘鲁的合同模式主要为矿税合同。通过对合同模式的分析, 拉美资源国的合同模式呈现以下3个特点: (1) 合同模式变化与国际油价变化的相关性较高。 (2) 资源利益最大化。对于油气项目的价值, 拉美产油国已不仅仅局限于出口收入的认识层面, 而是从上下游一体化或是产业链的角度来考虑。 (3) 社会团体对政策影响较大。国际油价高涨时期, 民众对于油气项目对社会福利的改善期望很高, 迫使政府修改合同条款, 提高政府收益。拉美资源国油气为了加强石油主权, 提高政府对油气工业的控制能力, 合同模式未来发展趋势为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权利将逐渐增大, 服务合同将成为新的主要合同模式。

拉美与南美的区别 第4篇

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古巴、海地、多米尼克、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格林纳达、圣卢西亚等,拉丁美洲共有三十三个国家和若干未独立地区。拉丁美洲全称:拉丁亚美利加洲。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拉丁美洲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就美洲居民的.语言而论,西班牙语占统治地位,由于本区都隶属拉丁语族,因此,美国以南的众多国家,被称为拉丁美洲国家,这个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

拉美模式 第5篇

一、中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石油能源的需求快速增加,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增高。据美国政府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统计,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由于石油产量增长远跟不上需求增长,进口依存度持续上升。2004年,进口依存度接近41%[1]12。2006—2008年对外进口依存度分别增至50.09%、51.65%和52.56%[2],逐年上升,预计到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超过60%[1]12,因此,加快和深化拉美石油能源战略的实施,成了中国对外“开源”的重要举措之一。

日前,中国的拉美石油能源战略已取得初步成功。1993年,中国的石油公司第一次进入国际石油业的上游领域,以2 500万美元取得秘鲁塔拉拉油田7区块20年开采权;1995年,中石油又获得该油田6区块的开采权。1997年,中石油在委内瑞拉第三轮国际石油招标中获得了英特甘博油田和卡拉高莱斯油田20年的开采权,并分别于1998年2月和5月接管了这两个油田的作业权。2001年,中国和委内瑞拉签署了奥里乳化油的合作协议,合同期为30年。2003年10月,中石油获得厄瓜多尔11区块的勘探作业权。2005年1月,中石化获得古巴3区块的勘探作业权。2005年9月,中石油与中石化合资成立的安第斯石油公司,以14.2亿美元并购了加拿大恩卡纳公司在厄瓜多尔五个石油区块的资产和开发权益。2005年12月,秘鲁与中石油签署了一项价值8 300万美元的合同,中石油获准在该国最丰富的天然气田附近勘探石油与天然气。为开发2007年和2008年新发现的两个巨型油田,2009年2月,巴西与中国签署了10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近来,委内瑞拉也与中国积极协商,力图增加中方投资,以达到2011年100万桶/日的长期石油计划出口目标。可见,中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正顺利稳步发展。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拉美石油战略的实施还存在着许多风险和障碍。第一,目前中国从拉美进口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和拉美国家石油出口总量的比重还较低。2007年[3]20和2008年[2]20中国分别从拉美国家进口石油1 370万吨和1 650万吨,仅占中国石油进口量20 310万吨和21 780万吨的6.7%和7.6%,占拉美国家出口石油量27 340万吨和25 830万吨的5%和6.4%。第二,由于拉美探明石油储量增加及石油战略地位加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加大了在拉美的石油博弈力度,对中国的拉美石油战略形成了阻碍性冲击。第三,由于历史和地缘等方面的原因,拉美品质好的石油资源大部分已被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资本所把持,剩下的基本上都处于边缘地带,而且,中国石油企业无论技术上,还是资本力量上,仍无法与埃克森美孚、BP、英国石油、道达尔等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处于博弈弱势。第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拉美产油国石油能源的国有化政策和区域性石油合作的加强,同样会增加中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的政治和合作风险。

二、拉美石油能源国有化

从石油经济市场原理看,当石油的供给能力接近需求时,石油的定价权将由需求方转向供给方。根据世界能源机构的预测,虽然当前世界石油供给尚存余量,但从亚洲石油需求增加速度、世界经济复兴前景和世界石油新增供给速度关系看,世界石油供需关系不久将表现出严重的供给不足。对此,拉美主要产油国有着清醒认识,因而力图“夺回定价权”,以打破美国主导的油价定价机制[4]。然而,拉美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企业,特别是民营石油企业相对十分弱小,很难在国际油价定价机制中获得平等参与权。因而,随着激进左派的崛起,拉美一些产油国再次实行资源国有化政策,全面加强对石油资源的控制,以进而夺回定价权。

从石油能源国有化政策的持续性角度考虑,拉美产油国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国家以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和秘鲁为代表,一直以来仅有限地实施对外油气开放。在巴西,20世纪90年代时只有英荷皇家壳牌一家外国公司在巴西运营,直到2004年第七次油田国际招标后,外国石油公司才开始陆续进入。在哥伦比亚,外国石油公司的实质性进入迟至2003—2004年的油气产业改革以后。在墨西哥,虽然早在1995年就允许私人资本参与油气下游产业,但直到2003年7月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才进行第一次国际招标[5]。可见,这些国家的能源国有化政策一直都相对持续地保持着,对中国拉美石油战略的影响并无太大变化,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类产油国,即以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产油国石油能源国有化对中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因为这类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开始推行油气产业私有化和对外开放,但近年来却以一种较为“激烈”的方式,全面推行石油能源国有化政策。

第二类拉美产油国在最近一次石油能源国有化改革前,油气资源主要掌握在私人和外资石油公司手中。截至2001年11月,委内瑞拉经过油田招标,与50家以上外国公司签署了33项协议,与110家以上国际公司有合作关系,包括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菲纳埃尔夫等在内的许多西方石油公司,都在委内瑞拉从事石油作业。厄瓜多尔在1992年对有关法律框架进行了调整,允许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石油产业。截至2005年12月,在全国处于作业状态的467.36万公顷石油区块面积中,私营和外资公司所占比例高达80%。玻利维亚虽然是拉美地区最早对油气资源实行国有化的国家,但由于政府更迭频繁,政策延续性较差,油气资源又重新被私有化,巴西、西班牙、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石油公司长期以来在该国的油气领域占主导地位。阿根廷在上世纪90年代私有化后,除核电厂外的全部能源企业都改为私营,雷普索尔公司、泛美能源公司、巴西石油公司等五大外资为主的石油公司控制着全国油气田产量的80%,其中雷普索尔公司占油气产量的1/4以上。

然而,油气产业的私有化和对外开放并没有给拉美国家带来多少好处,相反,由于国际市场油价上涨,外国石油公司在拉美产油国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因此,在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和激进左派崛起、高油价的巨大经济诱惑、激烈的社会动荡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些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石油能源国有化。委内瑞拉自1998年查韦斯总统执政后不断调整对外石油政策,逐步实现了国家对石油资源的全面控制。2001年11月的新《石油法》把石油矿区使用费从原来的16.66%提高到30%。2005年4月,又要求所有外国和本国民营公司,必须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签署向建立合资公司过渡的临时性协议,新的合资公司必须由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控股60%以上,且必须接受新的财税安排。同时,还把参与奥里诺科重油项目公司的所得税由原来的34%上调到50%[6]。在厄瓜多尔,2006年4月的一项石油改革法案规定:外国公司必须将因石油价格上涨而超过原销售合同基础价格的50%上缴厄瓜多尔政府;2007年10月又突然宣布把这一比例提高到99%,且没有任何补偿。在玻利维亚,2006年5月1日莫拉莱斯总统签署法令,宣布对本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实行国有化,并派军队控制了全国油气田,要求即日起所有在玻利维亚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活动的外国公司交出生产经营权。在阿根廷,2006和2007年的两次“收回石油和天然气联邦大会”,把所有的能源资源全面国有化,不再允许石油公司将出口石油外汇的70%抽走,并要求必须收回被石油公司占有的每年150亿美元的利润。

可见,拉美主要产油国,特别是第二类产油国,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能源国有化措施,增强了政府对石油能源的控制权,提高了政府在石油收入中的分成比例,成为本国石油产业的真正控制者。对拉美产油国的这次石油资源国有化浪潮,尽管有学者认为,“原油价格如果持续高烧,石油资源国有化就会蔓延;而世界原油价格如果退烧,石油资源国有化也会退潮”[7];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并非放弃了油气产业的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仍是其政策主流”[5]19,但从2008年7月国际油价走低之后的情况看,拉美一些主要产油国的这次能源国有化浪潮并没有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走低而退潮,倒是出现了相反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要确保从拉美的石油进口安全,就必须高度关注拉美主要产油国石油能源国有化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拉美石油能源战略。

三、中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的对策调整

面对一些拉美主要产油国的能源国有化浪潮,我国在拉美石油能源战略调整中应本着注重经济关系改善,巩固和扩大市场,淡化政治,突出合作的企业行为,采取多种战略组合开发模式,提高规避和抗击各类风险能力的原则进行。具体表现为:

第一,注重经济关系的改善,不断深化合作,巩固和扩大市场。早在2006年第四届欧盟—拉美国家首脑会议期间,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就表示:“在开发利用玻利维亚的自然资源问题上,欧洲企业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发挥玻利维亚的合作伙伴作用,而不是试图充当主人。”这是拉美产油国对能源合作开发原则的普遍表述,同样适用于中国石油企业。另外,目前拉美国家的能源国有化政策,具有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双重性质,不但强调政府对油气产业的控制权,而且在选择外国公司时,还特别注重那些在政治经济上与本国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石油公司的参与,以促进外国投资多元化。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可利用拉美主要产油国对直接投资的迫切需求,主动改善与拉美产油国的经济关系,并针对其加强对本国能源控制权的政策意图,加大与拉美国有能源公司的合作,在巩固既有市场的同时,着力扩大优质石油资源市场的份额。

第二,政府加大对石油企业支持力度,但不直接参与拉美石油开发,以突出合作的企业行为,从淡化政治的角度,推进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左派势力崛起,一些拉美产油国正极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实现政治和经济外交多元化,增强政府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权,提高政府在石油收入中的分成比例,要求外国石油公司由控股者变成参股者。因此,任何政府直接参与拉美石油开发的行为,都有可能被认为是对拉美石油的控股和对其石油资源国有化政策的干预。所以,我国政府应本着淡化政治的原则,尽量不直接参与拉美石油开发,而是为国内石油企业提供强力资金支持,让它们本着“石油增量共享”,特别是“优质石油增量共享”的原则,缓解拉美和其他国家对拉美地区石油出口的疑虑,以最终推进在拉美石油合作的深入发展。

第三,采取多种战略组合开发模式,提高规避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其一,寻求合作投资者,共同分担风险。这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已有初步成功经验。如2006年8月,中石化与印度天然气公司(ONGC)共同出资8亿美元组建联合公司,收购了奥米麦克斯(Omimex)石油公司在哥伦比亚的资产,中石化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各自拥有该公司50%的股份。如果中国石油企业能够进一步与有着强硬的公司和国家背景,且有一整套多年积累下来的风险评估以及应对政治风险措施的西方著名跨国石油公司合作,则可进一步提高规避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其二,实施本地化战略,规避社会和投资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投资拉美时,应努力争取多边投资机构,特别是资源国投资机构的合作参与,以此作为“软性政治风险担保”,降低投资的风险系数。同时,要积极吸纳资源国的优秀人才参与投资项目的开发建设,实行本地化管理,这有利于消除文化的隔阂与冲突,有效地防范社会风险。其三,吸引拉美产油国与中国石油企业合作,在中国投资建立炼油厂。这一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规避投资拉美产油国的政治和社会风险,而且还能因拉美产油国自身的资金投入而确保石油的稳定供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开发模式。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已朝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2009年4月,委内瑞拉与中国签署协议,在委内瑞拉成立一家合资原油开采公司,委方持股60%,中方持股40%;同时,启动石油运输合资公司和在中国广东建立一家合资炼厂,加工能力为2 000万吨/年,中石油持股51%,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持股49%。这是委内瑞拉在中国的第一座合资炼厂,也是中国石油企业开发拉美石油能源新合作模式的初期成果。

总之,中国石油企业只有随时关注拉美石油能源的博弈动态,从注重经济关系改善,巩固和扩大市场、淡化政治,突出合作的企业行为、采取多种战略组合开发模式,提高规避和抗击各类风险的能力等多个层面入手,我国的拉美石油能源战略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魏英﹒多元博弈中的非洲石油[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6,(3)﹒

[2]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2009[EB/OL]﹒http://www.bp.com﹒

[3]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2008[EB/OL]﹒http://www.bp.com﹒

[4]谢良兵﹒拉美“石油革命”冲击波[N]﹒中国新闻周刊,2006-05-22﹒

[5]孙洪波﹒中国与拉美油气合作的机遇、障碍和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2009,(3)﹒

[6]袁正之﹒拉美石油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8,(3)﹒

读马拉美 第6篇

在法国诗坛, 斯特芳·马拉美是一位饱受赞誉的诗人。世人皆知,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 法国人有着天生的浪漫情怀, 崇尚高贵和优雅, 诗人马拉美亦是如此。马拉美的不少诗歌作品中都浮现着高雅唯美之风, 他的浪漫、他的情韵, 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因而, 除了“诗人之王”这一响亮的头衔外, 马拉美也同样以“唯美王子”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 人们多称诗人为“马拉美王子”。不仅是浪漫唯美, 马拉美同样也在探索诗歌形式方面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其后期作品多追求语言美、音乐性和句法的多变性。著名的长诗《骰子一掷, 不会改变偶然》是诗人的晚年之作, 马拉美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复杂而多变的诗句排列方法, 有时显得混乱而无序, 有时又呈阶梯状规整。此诗无论在语言、诗句, 还是在韵律方面, 都大大革新了诗歌创作, 被认为是确立了自由诗的形式。

可见, 无论是诗意还是诗歌形式, 马拉美皆有着超越常人的造诣。马拉美绝非一位只知道于诗中放置浮华艳丽之色的诗人, 其于浪漫唯美的外衣下掩藏着一颗尤为深邃的心, 通过对《回春》一诗的欣赏我们即可触碰他那颗深奥的心灵世界:

病恹恹的春天惨淡地驱走了/冬日, 那清醒的冬日, 才是明净艺术的季节。/在我为忧郁的血液主宰的躯体中, /无力打着长长哈欠伸着懒腰。

名为《回春》, 但读罢此诗, 我们能看出马拉美似乎并不怎么喜欢春天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本是一个万物复苏、发芽开花的美好季节, 但马拉美却将其称为“病恹恹的春天”。春天为何是病怏怏的, 诗人为我们做出了解答:“冬日, 那清醒的冬日, 才是明净艺术的季节。”显然, 对于马拉美来说, 冬季更受他的喜爱。冬季的“清醒”这大概指的是那寒冷而有着提神醒脑效果的空气, 它为诗人带来了清醒的头脑。而“明净”一词的意义应该是双重的, 一方面冬日令人联想到白雪, 被纯洁的白雪所覆盖的图景是明净透亮的;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在指万物冬眠之时的宁静氛围, 无论哪种都对诗人的创作和身心有着帮助和益处, 因而诗人将其看作是“艺术的季节”。

由于春天的到来, 冬季无可奈何地离去了, 到下一次冬季的回归前需要度过漫长的等待时间。因而, 此时的诗人是懒散的, 他迸发不出写作的灵感, 这是一种无奈, 也是一种痛苦。“在我为忧郁的血液主宰的躯体中, 无力打着长长哈欠伸着懒腰”, 显然, 这完完全全是无所作为的状态, “血液”因冬的远离而灌入了“忧郁”的情感, “忧郁”进入了“血液”之中, 也就对“躯体”进行了“主宰”。对于马拉美来说, 冬季是他创作中的“春天”, 在无法身处于“创作春天”的时间中, 他无所事事, 没有动力可言。第一节中最后一句的“无力打着长长哈欠伸着懒腰”不仅仅表现出诗人此时的精神状态, “长长哈欠”一词的出现更给人以漫长难忍之感, 想到还需要等待那样久的时间才能再次迎来冬季, 这实在是痛苦不已。诗歌再一次使读者产生了对冬的深深眷恋与怀念:

我被那惨白的黄昏拂煦着的头脑/仿佛被铁圈紧箍, 像一座古坟。/在朦胧的绮梦之后, 我哀伤地彳亍/在田野, 那里鼓荡着壮阔的生息。

进入诗的第二节, 此时的诗人大概已经认清了冬去春来的现实, 除了被动的接受外没有别的选择。此时此刻, 随着春天脚步的不断接近, 冬的世界已经接近尾声, 所以“惨白的黄昏”或许也可理解为是在形容冬季末尾, “惨白”二字更显其中的伤感之情。因而, 在这种“黄昏”的照耀下, 我的头脑“仿佛被铁圈紧箍, 像一座古坟”。被禁锢的大脑毫无创作的灵感, 仿佛古坟一样沉默死寂, 这是没有一丝清凉新鲜之风能吹拂到的地方。诗人此时的状态就是这样, 可说是糟糕到了极点。“朦胧的绮梦”, 这或许说明诗人马拉美还在怀念着之前冬日的美好时光, 尽管在春的“攻势”下, 当时的感觉已显朦胧, 但那时候的回忆仍然同绮梦一般美好。然而, 梦终归是会结束的, 做梦之人也会醒来。因此, 那句“我哀伤地彳亍”恰当地展现出了诗人美梦后的表现。梦中之境同现实之景有着巨大的落差, 这不得不令人产生无限哀伤唏嘘之意。认清了现实的马拉美除了抱着这份哀伤, 浑浑噩噩地继续前进, 也无力去做其他的事情了。在这种气氛与心情下, “在田野, 那里鼓荡着壮阔的生息”倒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这大概是诗人以周围景物来进一步衬托出此时自己心中的失落之情。春天的光景愈是显出勃勃生机、美景无限, 就愈是将自己心中的黯淡无光衬托得明显而强烈。到了最后, 马拉美显然已经不再抱有让冬天再次回来替代春天的幻想了, 他只能被迫、厌恶地去接受并不为他所欢迎的春天:

我慵懒地堕入树木的芬芳, 厌倦地/用面颊琢出一个贮着梦的坑, /用嘴啃啮着丁香发芽的温暖大地, /我茫然若失, 等待着烦恼升起……/——然而蓝天在篱笆上笑着, 还有/无数苏醒的鸟儿正向日啁啾。

“树木的芬芳”也无法改变其“慵懒”的精神状态;诗人希望能有一个“贮着梦的坑”, 但就连大地也是“温暖”的、有着“丁香发芽”的味道。体会马拉美此时的心情, 究竟自己的容身之处在哪里, 自己所追求之物又在哪里?这不光是给人一种痛苦的感情了, 更加入了一些困惑于彷徨, 如同失去了前进之路一般。别无选择了, 诗人无法逃避烦恼的到来了, 但就是这样, “然而蓝天在篱笆上笑着, 还有/无数苏醒的鸟儿正向日啁啾”。同诗人此刻的心情不同, “蓝天”和“鸟儿”倒像是在嘲笑自己一般, 俨然一副迎春之意, 实在是令人跌入谷底啊。

这样看来, 《回春》一诗与其说是描写春天, 倒不如说是“思冬”, 其更像是在表达着对冬日的百般恋恋不舍之情。诗人于此并未对冬日的种种美好做什么详尽的描写, 完全是通过对春天的不满之意和自己的不佳状态来表现着对冬的思念以及其对自己的重要性。尽管字数不多, 但却将自己对冬天的深深的眷恋描写得淋漓尽致, 使人颇受感触。全诗充满了一种懒散无力的感觉, 于其中又令人觉出丝丝伤感与纠结焦躁相交缠的复杂心情, 可说是尤显真切和动人。

相比起给人以无尽煎熬折磨之感的《回春》, 马拉美的《海风》一诗虽然也描写了诗人的心灵痛苦, 但其更像是将痛苦转化成了一种追求的动力, 诗中也更显几分浪漫之美, 在意象的使用上尤为丰富:

肉体真可悲, 唉!万卷书也读累。/逃!只有逃!我懂得海鸟的陶醉:/没入不相识的烟波又飞上天!/不行, 什么都唤不回, 任凭古园/映在眼中也休想唤回这颗心, /叫它莫下海去沉湎, 任凭孤灯, /夜啊!映照着清白色掩护的空纸, /任凭年轻的女人抚抱着孩子。/我要去!轮船啊, 调整好你的杭植桅樯, /拉起锚来, 开去找异国风光。/一个厌倦, 经希望多少次打击, /还依恋几方手绢最后的告别!/可也说不定, 招引暴风的桅杆, /哪一天同样会倒向不测的狂澜, /不见帆篷, 也不见葱芜的小

黄河之声杂志社音乐艺术研究专家委员会

王亮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系主任

赵银邦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

李力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李京利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狄其安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授

李德江

门玉彪山东滨州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李培敏山西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

高晓江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

王德科原山西省教育厅体卫处处长

袁垒山西省合唱协会秘书长

邱怀生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赵富平王燕平薛首中李恒林柴广育姚振华郭华赵东升王珣单红龙张朝阳孟晨

原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中北大学音乐系主任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大同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治学院音乐系主任

晋中学院音乐系主任运城学院音乐系主任

吕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务处主任太原文化艺术学校校长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

岛……/可是心, 听吧, 水手们唱得多好!

单从这首《海风》的字面内容出发, 人们看到的是诗人马拉美站在海边迎接着海风的吹拂, 在海风中他充满了无尽的灵感和美好的心情, 大海的辽阔美丽与自由自在给予了诗人放飞自我的绝好条件。但是, 反复阅读此诗后, 人们会发现马拉美的用意并非仅仅止步于此。从开头我们即可了解到, 诗人认识到了人的肉体的局限性。“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些都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以表达书本重要性的话语。但是, 显然诗人并不十分满足, 书籍的海洋愈是给他以心智和精神上的无边无尽之感, 他就愈是感受到人类肉体的种种限制, 更进一步地说, 这大概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不满。在书中, 人的思想如同鸟儿一般, 无拘无束、放飞自由, 然而那无穷无尽的思想却不得不受制于现实的种种约束, 因而马拉美开篇就发出了对肉体可悲的哀叹, 在这肉体面前, 连读书都显得令人提不起劲头。

接下来, “古园”“孤灯”和“年轻的女人”相继出现, 无一不在试图去挽留诗人的思绪和内心。但是, 正如之前所写到的那样:“我懂得海鸟的陶醉”。显然, 诗人已经尝到过那种“天高任我飞”的自由的滋味了, 再想让他放弃对这种感觉的迷恋而回到于肉体束缚的世界中是不可能的, 现实中的一切无论多么地丰富多彩, 对于他来说都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马拉美明确地喊出了:“逃!只有逃”“我要去”“不行, 什么都唤不回”这些话语, 即使海上的艰难险阻再大, 他也要投身于这自由的天地。此刻, 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广袤世界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显得无所畏惧, 因为他并非一个人在拼搏, “可是心, 听吧, 水手们唱得多好”。在这里, 水手们所唱的歌大概是对自由的赞歌, 其象征着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坚定和渴望, 这确实是一种难以拒绝的诱惑。身为男人, 或许很多人都曾有过不受约束遨游大海、翱翔蓝天的浪漫理想, 诗人则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那片海洋。“异国风光”, 这是马拉美的探索目标, 也是其精神上的归宿。

狂野而细腻, 《海风》一诗给人的感觉即是如此。于书中探求真理, 但却受制于肉体之限。尽管这是一种困扰, 但却更激发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求。海风既是探寻之道的光明所在, 却也是马拉美的痛苦根源, 是他心中苦闷的写照。越是将海风彼岸描写得美好, 就越是在向人们展示和放大着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所受的折磨。这种细腻的感受就由诗中狂放的字句中透了出来。

读马拉美的诗, 我们除了对其在诗歌语言方面的深厚功力深感佩服外, 更应深入地进行品味思考, 因为他的诗中往往都蕴藏着尤为深沉的情感与内涵。不光是遣词用句的唯美情怀, 诗情诗意的唯美更显诗人思想深度的非同凡响。静心体会与品读马拉美的诗歌, 我们定会沉醉于他的幽深而浪漫的情怀之中。■

拉美经济:繁荣扩张期到来 第7篇

从金融危机迷雾中冲杀出来的拉美经济列车如今正加速驶入新一轮的增长地带。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ECLAC) 发布的最新公报, 2007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率达到5.6%, 实现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而且该委员会指出, 拉美经济目前正经历着战后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周期, 其经济增长有望持续10至15年。

经济普涨气势如虹

在全球经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而呈萎缩状态的背景下, 拉美国家仍然我行我素, 一路高歌。以2007年拉美国家5.6%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计算, 其增长水平高居于全球洲际板块的前列, 仅排在亚洲之后, 而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00美元计算, 也仅次于北美和欧洲地区。

得益于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的进行以及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活跃, 巴拿马拿下了整个拉美地区的经济头彩——2007年的经济增长高达9.5%。紧追其后的有阿根廷 (增长8.6%) 、委内瑞拉 (增长8.5%) 和秘鲁 (增长8.2%) 。

作为拉美洲最大的的经济体, 巴西没有因为笨重的身躯而拖全洲的后腿。2007年巴西经济增长达5.3%, 世界银行据此推算, 在包括美国等全球146个经济体中, 若按照同等购买力进行比较, 巴西GDP已经占到世界GDP的3%, 居第六位。

受到美国强大的经济制裁和封锁的古巴经济也拿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尽管2007年古巴经济增长率没有达到此前预测的10%, 但7.5%的增长率仍没有让人们失望。

排名靠后的厄瓜多尔 (2.7%) 、牙买加 (1.5%) 和多米尼克 (1%) 虽然成绩不尽如人意, 但低增长背后却依然有着可圈可点的地方。一个共同的特点是, 在移民从境外大量汇款的支持下, 这些并非石油经济国家的家庭收入增加和公职人员工资的提升速度也大大加快, 三个国家家庭消费分别比往年同期增长6.02%、5.93%和6.0%。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状况的改善, 加上不少拉美国家加大公共投入, 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就业、提高最低工资和放宽信贷的政策, 2007年拉美地区私人投资活跃, 就业形势好转, 失业率由前一年的8.6%下降到8%, 而且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目前, 拉美和加勒比5.5亿人口中贫困人口已经从44%下降到37%。

经济增长的成果最终必然反映到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上。2007年, 拉美国家的可支配国民收入增长了7.7%, 超过GDP增长率。与此相匹配, 拉美国家的储蓄率达到22.3%, 为19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储蓄率的上升推动了内部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固定资本投资是国内需求中增长最快的组成部分 (增长13%) 。增长的动力来自建筑业和制造业等部门。这些部门进口了大量机械设备, 为未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在经济高成长的刺激下, 拉美国国家证券市场进入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兴旺时期, 2007年拉美国家股市的盈利率都保持在20%至25%之间, 股市作为普通老百姓投资渠道所显示出了非常明显的的赚钱效应, 从而反过来支持了国内消费和经济增长。

外部力量强势拉动

从宏观层面观察, 尽管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许多国家实行的稳健财政政策和积极货币政策有关, 但在刺激拉美经济增长的所有元素中, 外部力量却构成了最主要的动能。

首先, 基础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大量出口为拉美经济增长作出了主要贡献。尽管相对于美元而言拉美国家货币大幅升值, 但在国际市场对石油、矿产品和农产品需求持续旺盛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条件下, 拉美国家的出口依然得到了强劲的拉升。2007年, 拉美国家出口达到了空前的7150亿美元, 比前年增加了11%。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拉美国家之间的出口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色, 如委内瑞拉和墨西哥以出口石油为主, 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以出口金属和矿产品为主, 巴西以出口咖啡、玉米等农产品为主, 阿根廷以出口大豆油等生物燃料为主, 乌拉圭乌则以出口肉类、谷物、奶制品等见长等。这种出口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保证了拉美出口的总体优势。

出口的扩张一方面改写了拉美地区长期贸易逆差的历史, 同时也直接带来了外汇储备的激增。2007年, 拉美地区33个国家全部为贸易顺差, 外汇储备增加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5%, 其中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是巴西 (1600亿美元) , 紧随其后的是墨西哥 (近700亿美元) 。

其次, 外国直接投资量的跃升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鲜血液。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最新统计报告, 2007年,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25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50%。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巴西和墨西哥, 分别为374亿美元和367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 不仅为拉美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而且也驱动着当地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减少和往来顺差项目的增加, 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拉丁美洲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外部波动而发生摇摆。

第三, 稳定且大量的侨汇收入形成了对拉美经济的重要资金供给。目前, 拉美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各地的侨民达2900万, 其中每年有80%的侨民向国内汇款, 仅2007年, 拉美国家接到的侨汇收入就高达720亿美元, 再创历史新高。侨汇对拉美国家的经济至关重要, 如墨西哥侨汇收入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9%, 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 侨汇分别相当于这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4.8%和18.2%。

最后值得强调地是, 在拉动拉美国家出口和外部投资中, “中国因素”绝对不可忽视。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拉美国家商品的第三大进口商, 进口量占拉丁美洲国家贸易总量的14%。其中巴西、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拿马是目前中国在拉丁美洲的5个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此同时, 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在2007年达到了近600亿美元, 涉及项目17987个, 占中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 (FDI) 的17%, 而且这些数字在未来几年中有望继续增长。

前行中的羁绊

借助于2007年经济升势的强大惯性, ECLAC联合国预测2008年拉美地区经济还将继续增长, 并且将增长比例概定为4.9%。从预测结果分析, 拉美经济增长的幅度显然有所下降, 同时人们也从中体察到了拉美经济脚步继续前行的阻力与羁绊。

作为主要依靠外源力量拉动的经济体, 拉美显然还缺乏能够支持经济持续扩张的内生动能。主要表现在:

——出口低端。拉美国家目前的出口基本上以初级产品或者原材料为主, 附加值成分较低, 其出口创汇的半径由此也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经济失衡。以拉美市值最高的25家企业为例, 目前其主要集中在巴西 (13家) 、墨西哥 (9家) 和阿根廷 (2家) , 其他国家几乎为空白, 这种客观态势必然加剧各国经济结构的继续分化, 不利于拉美地区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投资不足。目前, 拉美的生产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20%, 比其他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

——债务负担。尽管2007年中拉美不少国家的外债大幅下降, 但内债却急剧上升, 导致债务负担十分沉重, 还债压力巨大。

——贫困人口。虽然拉美地区贫困人口绝对数量有所下降, 但其人口占比却没有减少, 极端贫困人口仍然高达13%。同时, 尽管智利等国家进行了激励就业、土地改革等为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但保障救济面依然非常狭窄, 农村被边缘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通货膨胀。随着能源和农产品价格上涨, 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普遍加大。资料表明, 2007年拉美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达6%, 比往年多一个百分点。其中, 委内瑞拉的通膨率最高, 全年的通膨率高达22.5%。值得指出地是, 为了对冲过多的外汇储备, 拉美各国中央银行必然不约而同地抛出本币, 从而使通胀在未来可能愈演愈烈。

从外部环境分析, 拉美经济增长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首先,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增长的脚步势必放慢, 从而必然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将是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其次, 国际市场油价的走高虽然对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少数国家有利, 但对拉美其他国家则形成了巨大的成本约束。第三, 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和大量外资的流入, 拉美地区货币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 其出口和本土工业的发展由此将受到冲击。第四, 多哈回合谈判一直陷入僵局, 这可能导致更多拉美国家考虑签署双边或地区性贸易协议, 但这类协议所带来的好处要远远少于全球贸易协定, 更重要地是它们无法解决农业和渔业补贴、反倾销和简化贸易程序等对拉美国家不利的根本性问题。

拉美文化民族主义探微 第8篇

民族主义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发展成为拥有众多表征的世界性思潮, 并成为20世纪主流思潮之一。其模糊的性质、多变的类型, 使得界定民族主义的概念成为一件难事。国内外大批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概括, 其结果是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定义的概括具有巨大差异性。

拉美文化民族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 这一时期拉美出现了一批思想家和作家, 他们在作品中不断强调民族主义精神。由于他们大多是知识精英, 在为自己的民族主义申张中强调的是文化的因素, 故其宣称的思想被归之为文化民族主义。19世纪20年代, 拉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政治独立, 此间出现了“大陆性民族主义” (continental nationalism) , 或称之为玻利瓦尔的“美洲主义”。但南美大陆没有实现普遍联合, 导致大陆性民族主义大失人心, 古老的地方性效忠思想趁势而起。19世纪80年代, 在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下, 拉美出现了独立后的首次经济繁荣。繁荣也促生了新的政治阶层———城市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他们对公平和平等的呼声唤醒了人们的民族主义意识。拉美文化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改革国家和社会的诉求。

二、文化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进程

文化交流, 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拉美本土文化的碰撞, 对拉美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既导致了拉美知识精英与民众对西方思想的接受, 又推动为拉美人对自身传统的发掘。

首先, 拉美知识精英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促使他们对于文化民族主义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像何塞·马蒂、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何塞·巴斯孔塞洛斯、阿莱杭德罗·科恩等人都有过在欧洲生活或学习的经历, 这使得他们受到良好的西方文化的熏陶与训练。阿根廷作家里卡多·罗哈斯就曾受政府委托访欧, 归来时发表了“民族主义复兴”的演讲。[1]他们的思想更能反映出拉美文化对于西方新思想的接受。

罗多于1900年发表了著名的《爱丽儿》一书, 在分析19世纪末期拉美面临的问题时指出, 功利主义依赖于专业化和唯物论, 并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甚至影响我们的精神。为了重振拉丁美洲精神, 人们要严格遵守希腊罗马的审美理念。他认为, 这些理念除了体现出一种美感, 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的思想活动贡献了巨大作用。艺术是一种学习的形式, 它帮助我们发现和丰富精神, 并最终否定功利主义。不难发现, 罗多对流行的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判借鉴了19世纪晚期传入拉美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观点, 从侧面显示了罗多对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审美理念和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哲学思想的继承。在《爱丽儿》的影响下, 拉美诞生了一批包括尼加拉瓜的鲁文·达里奥、阿根廷的曼努埃尔·乌加特、墨西哥的何塞·巴斯孔塞洛斯, 以及秘鲁的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在内的文化民族主义者, 他们被称之为“爱丽儿派”。爱丽儿派所表达的对人类高级精神生活的崇尚和追求, 特别是他们信仰的拉美文化优越论和民族文化自豪感被称为“爱丽儿主义” (Arielism) 。[2]

其次, 拉美人对拉美传统的发掘推动了拉美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以后的拉美知识分子们认识到全盘西化的弊端, 因此他们开始发掘拉美自身的文化因素, 其中包括了伊比利亚美洲文化和玛雅、印加等拉美古代文化。阿根廷诗人何塞·埃尔南德斯的长篇叙事诗《马丁·菲耶罗》中的诗句“堂堂高乔非小可, 凡事先前曾说过:茫茫大地何足道, 我志无垠更辽阔”表现了对阿根廷本土民族高乔人的赞美。拉美“诗圣”鲁文·达里奥于1905年出版的诗集《生命与希望之歌》中多以美洲本土和土著民族为题材, 其中包括《哥伦布》、《阿根廷颂》等具有美洲主义精神且流传甚广的名篇。巴斯孔塞洛斯在其思想和行动中展示了强烈的印第安色彩, 他在其代表作《宇宙种族》中说“西班牙殖民地造就了混血民族;混血为拉丁美洲染上了基调, 带来了责任, 规定了未来。”这个混血民族就是拥有创造新世界的独特品质的宇宙种族。巴斯孔塞洛斯的观点得到了其他国家思想家们的热烈响应, “人们热衷于我们对植根于自身文化的自治的追求”。他在担任墨西哥教育部长时推行了“印第安主义”学说, “教育是为了让墨西哥人重新发现祖国, 课堂上需要, 大街上也需要, 因为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 也是为了整个民族。”他把教育系统为学校、图书馆和美术三个部门进行管理。从1922到1924年, 墨西哥基础教育中的师生数量提高了50%。而美术部的设立则推动了刚起步的墨西哥壁画运动, “人民的庆典, 祖国大地的景物, 墨西哥伟大的过去, 印第安人民的悲剧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这些都被画家用富有目的性的艺术形象描绘在人人可以看得到的墙壁上。”[3]以“壁画运动派三杰”———迭戈·里维拉、何塞·奥罗斯科和大卫·阿尔法罗·西盖罗斯为代表的壁画派画家创作的数以百万作品都表现了他们的民族主义中心思想。他们甚至“成功地创立了一个本民族的流派, 并最终发展为以一种形象的世界语言作为表现手法的墨西哥艺术。”[4]

在拉美的历史上, 近邻美国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美国对拉美地区有着怎样过分的干预呢?门罗主义的出台更使得美国对于拉美的干涉底气十足。19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了对拉美的入侵, 中美洲首当其冲, 美拉关系从此进入紧张阶段。拉美的反美情绪空前壮大。

反美主义作为拉美民族主义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这一时期与文化民族主义产生重叠。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反美主义以及反美主义三者的关系密切:文化民族主义和反美主义是拉美民族主义发展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内容, 它们在时间和内容上有所区别, 文化民族主义强调不断发展的拉美文化和思想在民族主义情节中的反映, 反美主义强调拉美人对美国的反感和排斥, 但其共同矛头都是指向美国。

何塞·马蒂在1890年公开宣称:“对西班牙美洲来说, 已经到了宣布第二次独立的时候了。”在此后的文章中, 他更是反复强调“我们的美洲必须知道美国的真相”, [5]“我们需要更加彻底了解的国家就是美国……这个贪婪的邻居无疑在打我们的主意。”他果敢地批判道:“北部美洲把铁路、贷款、贸易这些‘毒素’带到拉美国家来, 就像当年的殖民者把十字架带到美洲来一样, 目的在于奴役。”罗多的《爱丽儿》亦包含了浓厚的反美主义倾向, “在书中将拉美和美国分别拟人化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两个角色:爱丽儿和卡利班, 前者是美德和风雅的典范, 继承了欧洲尊贵与灵性的最高水准;卡利班则是粗俗的物质主义者, 贪婪而精神空虚。正是罗多作品中美国与拉美社会的强烈比较, 使该书充满了反美基调。”

随着拉美国家吸受大量外来移民, 日益多样化的群体对于文化反美主义的勃兴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其中尤以一战后兴起的土著主义、桑地诺主义、民众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思想和运动为代表。

三、拉美文化民族主义的意义

诞生于19世纪末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当前仍对拉美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其文化成就是拉美和全世界的宝贵财富。拉美文化民族主义在具有包容性的同时, 兼有排他的特性。一方面, 拉美文化民族主义对于保护、传承中美洲的印加文化和南美洲的玛雅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家和思想家们致力于寻找和发掘新大陆的传统因素, 给拉美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一方面, 思想家和群众们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扩张嗤之以鼻。

然而拉美文化民族主义的排他性是寓于包容性之中的。拉美世界本身就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碰撞的产物, 拉美文化是印第安文化、欧洲文化和黑人文化的融合体, 文化民族主义也不能超越其樊篱。拉美文化民族主义的排他性, 既是对于侵略的反抗, 又是在这一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本能反应。

摘要:拉美民族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结合外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本地区文化传统, 并随着历史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而不断丰富完善, 对于拉美世界的民族觉醒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拉美文化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改革国家和社会的诉求。

关键词:拉美,民族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承军.拉丁美洲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J].拉丁美洲研究, 1990 (3) .

[2]孙若彦.拉丁美洲反美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内容[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6) .

[3]司徒乔.墨西哥的壁画运动[J].美术, 1956 (9) .

[4]刘文龙.全球化、民族主义与现代拉美文化的独特性[J].齐鲁学刊, 2001 (5) .

拉美国家城市化教训及其启示 第9篇

一、拉美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一) 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相脱节。

在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并不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同步推进, 而是非常有限。例如, 1940~1950年巴西平均城市化率为48%, 同期工业部门就业比例为12.5%;1950~1960年巴西城市化率几乎每年增加6%, 而工业部门就业增长仅为2.8%;1960年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的城市人口比例分别为56%、74%、51%、68%, 工业部门的就业比例为15%、36%、20%、20%;进入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上述四个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已经达到70%和80%以上的水平, 而工业部门的就业比例仍然维持在20%和30%左右, 拉美其他国家同样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可见, 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非常有限。 (表1)

拉美国家之所以出现高度城市化进程, 主要原因并不是工业化的推进, 而在于拉美国家的土地政策。拉美国家独立之后, 实行私人所有制的土地急剧扩大, 在20世纪初的墨西哥, 95%的农民无地可种, 而不到200个的大庄园主却拥有全国1/4的土地。在厄瓜多尔, 1954年拥有100公顷以上土地的农场 (占全国农场的2.2%) 控制了64.4%的土地, 而为数众多的小农场 (占73.1%) 仅拥有农场用地的7.2%。1973年哥斯达黎加承租农场仅占5%, 但是, 拥有500公顷土地以上的农场 (占总数的1%) 占用了农产用地的40%。就整个拉美地区而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约占农户1.5%的大地主, 拥有全部耕地面积的50%以上。正是由于不公正的土地分配政策, 使无地农户、无业贫民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1950~1975年期间, 拉美国家有4, 000万农村人口 (相当于同期农村人口自然增长总量的一半) 流入城市谋生。

(二) 首位城市的过度膨胀。

1950~1980年拉美国家经历了城市化的加速期, 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由7个增加到48个, 某些拉美国家的首位城市也发展到超级程度, 墨西哥城的人口达到1, 400万, 成为世界城市人口最多的城市, 巴西的圣保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八十年代人口也超过了1, 000万。从表2可以看到, 一些拉美国家的首位城市占总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比例都非常高, 1970~199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利马、圣地亚哥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在40%左右, 其他城市也在20%~30%。一些拉美国家的首位城市指数也非常高, 1970年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为4.03, 海地首都太子港为4.12, 墨西哥城为3.10, 巴拿马城为3.96, 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为6.01, 秘鲁首都利马为5.32, 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为8.38, 1980~1985年这些国家的首位城市指数虽然有所下降, 但是都远远高于正常范围。 (表2)

拉美国家首位城市的过度膨胀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由于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 正规部门就业机会有限, 造成大量失业人口, 大量新移民在非正规部门就业, 其平均收入甚至低于贫困线;其次, 政府无力提供基本的生活与服务设施, 导致贫困人口增加;第三, 首位城市环境恶化问题严重, 空气污染严重, 工业废水废气不经处理排入河流,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第四, 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严重, 由于首位城市中集中着大量的机动车辆, 如智利的圣地亚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0%, 造成道路拥挤和堵塞日益突出;第五, 犯罪猖獗, 社会治安令人担忧。由于失业和贫困, 一些人专门靠犯罪谋生,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要么靠暴力或犯罪手段活下去, 要么就饿死”。

资料来源:田春生等.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三) 拉美国家的逆城市化。

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与欧美发达国家有些类似, 拉美国家也经历了“逆城市化”现象, 许多大城市的人口也开始向城市外围迁移, 大城市的移民人数开始减少, 首位城市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 并且中小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大城市。学者研究发现, 1980年与1970年相比, 14个拉美国家中有12个国家首位城市指数有所下降, 其中巴拉圭的亚松森首位城市指数变化最大, 由6.01下降到3.48。从表2我们也可以看到, 1990年与1970年相比, 布宜诺斯艾利斯、墨西哥城、圣地亚哥等八个首位城市中有七个占总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1964~1973年波哥达的人口增长率高出中小城市20%, 但是1973~1985年, 却比中小城市低15%。六十年代圣地亚哥人口增长的一半来自移民, 1982~1992年仅仅占到15%。1985~1990年墨西哥城的迁出人口达到30万。

资料来源:M.Vi l l a, J.Rodr i guez.Demogr aphi c t r ends i n l at i n Amer ica’s met r opol i s es, 1950-1990.The Mega-Ci t y i n Lat i n Amer i ca, 1996.

虽然拉美发展中国家在八十年代与欧美发达国家一样经历了“逆城市化”现象, 但是两者存在本质的不同。欧美国家的“逆城市化”主要在于产业结构的正常调整, 而拉美国家的“逆城市化”则是由于大城市房屋价格的上升、贫困人口实际收入的下降和当时政府的政策有关。在七十年代后期, 拉美国家大城市的房屋价格普遍上升, 例如波哥达每平方米房价在50~100美元之间, 而郊区的房价仅5~10美元。在此期间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却在下降, 圣保罗产业工人的实际收入1986年与1970年相比, 下降了15.9%, 由于贫困人口在大城市难以生存, 被迫向城市外围迁移。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 棚户区和贫民窟面积不断扩大。例如, 巴西的圣保罗, 居住在贫民窟的城市人口比例1987年为9%, 1993年上升到19%, 一些大城市 (如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加拉加斯、利马等) 都被大片贫民窟包围, 政府为了根除大城市中的贫民窟, 强迫穷人向城市外围迁移。可见, 拉美国家的“逆城市化”并不是经济正常发展的结果, 而是经济扭曲的产物。

二、对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启示

(一) 城市化要与工业化发展相协调。

从拉美国家城市化的教训我们可以看到, 城市化进程要与工业化发展相协调, 这也是一条符合经济规律的健康城市化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是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86%提高到2003年的40.53%, 平均每年增长0.91%, 其中, 1995~2003年平均每年增长1.44%, 远远高于改革开放前的平均每年增长0.23%的水平。由于评价标准不同, 对于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比较是“过高”或“过低”还有争论, 但是不可否认, 目前很多地方都存在人为城市化现象, 忽视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行城市化,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每年城市化率提高1.5%~1.9%的城市化目标。还有一些城市大幅度扩大城区面积, 甚至强迫农民迁入城市。这种不顾经济发展现状, 一味追求政绩的人为城市化现象, 是与经济发展规律相脱节的, 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治这种现象的蔓延。

(二) 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

拉美国家的高度城市化主要在于不公正的土地政策, 使大量的失地农民流入城市, 造成了一种“虚假城市化”现象。目前, 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 也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 许多地方大搞开发区, 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开发区热”, 而1984~2003年间设立的7, 000多个开发区中形成规模效益的开发区只有100多个, 仅占1%多, 大批失地农民流入城市, 转化为城市流民。中国耕地面积锐减, “十五”期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9, 240万亩, 2007年末中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 以至于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在强调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要守住18亿亩的红线。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亩,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 许多地方的农民已是无地可种。可见, 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建设, 很大程度上是以耕地面积减少和大量失地和无地农民涌入城市为代价的。因此, 在城市化进程中, 有必要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 防止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和对农民的利益进行合理的保护。

(三) 防止大城市的畸形发展。

拉美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 一些大城市 (尤其是首位城市) 过度膨胀, 由此产生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交通拥堵、环境质量恶化、失业贫困等所谓的“城市病”, 不仅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甚至对整个国家经济都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 我国许多地方盲目扩大城市规模, 甚至有的地方搞城市大跃进, 造成许多大城市过度膨胀。北京、上海、天津已经成为人口过千万的城市, 一些省会城市的人口也接近千万, 许多大城市普遍存在交通堵塞、居住拥挤、居住环境质量变差、绿地面积减少等类似拉美国家首位城市的现象。因此, 对于大城市的发展有必要进行重新规划, 防止重蹈拉美国家的覆辙。目前, 北京为了克服“城市病”, 在“十一五”规划中, 鼓励人口向新区迁移。上海为了缓解土地资源、城市交通、就业保障的压力, 也把郊区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战场。

(四) 建立相应的城市保障体系。

在拉美国家的许多大城市里存在数量众多的棚户区和贫民窟, 造成了“贫民窟包围城市”景观, 一些拉美国家不是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公共服务, 而是采取了消除贫民窟计划, 迫使贫困人口迁到城市外围, 这也成为八十年代之后拉美国家“逆城市化”的重要原因。目前,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总数约为1.8亿, 在许多大城市都存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的流动人口, 例如, 2003年北京的流动人口为409.5万, 上海、广州也与北京类似。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 使城市边缘地带出现了大批的“棚户区”, 这里不仅居住和卫生条件恶劣, 也是犯罪的多发地带。对于这些边缘地带, 政府不应该像拉美国家那样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和清理, 而是要对流动人口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 建造廉租房, 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文蕙, 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胡欣, 江小群.城市经济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3]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科学出版社, 2004.

[4]江时学著.拉美发展模式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6.

[5]维克托.布尔默-托尔斯.张凡等译.独立以来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6]叶耀先.新中国的城镇化历程和经验教训[J].小城镇建设, 2005.7.

[7]苏振兴.谨防城市化的消极后果-兼论拉美国家城市化的教训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 2006.10.

上一篇:三维模型有限元下一篇:价格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