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2024-06-28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精选11篇)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制,财务部门,作用

一、改制中财务部门的作用简述

根据2006年最新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 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 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 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范和创新。

由于污水处理厂作为公用事业单位, 长期以来承担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质保障任务, 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先上缴财政部门, 财政部门再拨款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转, 如何更好地利用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重组和结构调整, 树立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水质、为政府创收的目标, 财务部门应当把好资产评估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关口, 建立符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核算目标, 使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剥离和不良资产的核销、产权界定和验资重组等重要环节的工作做到合法、有序、公正。

二、事改企中的财务管理解决方案

根据2006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41号》文件精神,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这给转制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确定了法律依据。事改企后的单位是一个独立法人的单位。根据《通则》要求, 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中要实行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以现金流为核心, 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一) 企业形式多样化

污水处理厂可以考虑改制为国有独资、民营企业、BOT运作等企业组织形式。所谓国有独资形式, 是通过成立董事会、监事会, 总经理负责制形式, 资金全部由国家投资经营;民营企业形式则是吸收民间资本, 实收资本全部或部分由民营企业投资, 参与经营;BOT形式, 较前两种改制形式来说, 是一种比较新鲜的改制形式, 它的含义是建设-运营-移交, 建设初期成立项目公司, 由项目公司负责污水处理厂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从总体上说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污水处理厂内部的运行管理, 另一部分是污水处理厂外部接纳污水的收费管理。

(二) 成本核算的合理化

事改企后的单位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所谓政府补助, 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 计入当期损益;二是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事改企后的单位应当建立成本控制系统, 强化成本预算约束, 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办法, 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事改企后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 采用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主、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三) 资产核算方式的制度化

事改企单位应当参照企业建立固定资产购建、使用、处置制度。可自行选择、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 也可以征询中介机构、有关专家的意见, 并由投资者审议批准。固定资产折旧办法一经选用, 不得随意变更。统一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以真实记录和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

(四) 事改企初期税费的简约化

对于公用事业的改制, 国家及地方政府可考虑出台一些专门的税收扶持或者简化政策, 以支持这类企业的发展。如在改制初期, 企业增值税可以请示国家出台优惠政策, 予以减免;对企业所得税可以给予一定年度的优惠, 或者由地方财政出台文件, 进行相应的返还或奖励。其他类似税收中的地方所得均可考虑由地方财政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给予企业支持, 这样有利于事改企单位的长期发展及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

三、事改企单位财务部门的重点工作

(一) 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

财务部门应当向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准确、有用的会计信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利于投资者分析投资利益, 掌控经营成果。通过财务报告提供企业资源的使用状况、资源的要求和资源变动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主要提供的会计信息包括: (1) 有利于作出改制所采取方式方法和时间决策而需要评价改制单位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等信息资料; (2) 能满足企业投资决策和未来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需要, 作出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测等信息; (3) 有利于对国家反映企业资产改造情况、资产重组情况和国有资产保值情况的信息资料; (4) 有利于财务重整等的财务会计管理有关沿革文件、档案信息资料等。

(二) 对国有资产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是改制前期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做好了彻底的清产核资大量准备工作, 整个改制工作就能顺利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主要包括: (1) 认真对事业单位各项资产及债权债务进行详实地清查核实, 对清查出来的资产损失, 包括坏账损失、存货损失、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损失、担保损失、投资的股权损失或债权债务损失, 要按国家有关规定, 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进行; (2) 对事业单位单位账外资产也要认真进行清查, 防止个人利用在改制之机侵吞、挪用企业资源, 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其中包括财产物资和应收账款、对外投资等债权债务。清查出来的账外资产要报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及时纳入企业改制资产范围。

(三) 对国有资产产权界定

在改制过程中, 在完成资产清查后, 经主管部门审核, 进行资产产权界定。资产产权界定涉及到国家、其他投入和职工的合法的权益, 搞好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 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维护国家和其他产权主体利益, 对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工作应当坚持“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 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有关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进行, 财务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产权界定工作, 根据界定结果, 明确各投资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

(四) 组织配合资产评估

国有资产评估是事改企单位的重要工作环节。国有资产评估工作涉及到国家和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财务部门应当坚持真实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在监督部门的领导下, 委托由资产评估中介, 对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依照法定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进行评估。财务部门积极配合, 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真实的资产资料, 在政府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核准后, 财务部门应当尽快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及时调整相关的资产账面价值。

(五) 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事改企后, 单位财务制度及会计处理模式将发生本质的变化, 会计人员核算处理业务时会有一个适应期。在事改企过程中, 会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的财务问题, 财务部门应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会计法规以及税收相关法律法规, 如果为上市公司还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进行依法操作, 正确及时地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 一般性公用单位走向市场化是一个大的趋势。而财务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将在人、财、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改制后的企业在政府监督和投资控股企业经营下, 将会更加充满竞争活力, 开拓相关产业市场, 使企业不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程崇岚.当前乡镇水厂改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卫生保健, 2001 (9) .

[2]、尹永铸.污水厂改制收官投资者争相入鲁.经济观察报, 2006-1-2.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的知识 第2篇

二、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规范操作程序

(一)进行可行性认证。面临改制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的性质、发展前景、市场竞争能力、改制的方式和方法等诸方面做好可行性研究,涉及到职工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对职工安置等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国资监管部门审批。

(二)清产核资、审计评估。得到相关部门核准后,改制单位就进入审计、评估阶段。①改制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在改制单位申请资产审计、评估立项后,由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改制单位进行资产审计、评估,对国有资产该认定的要认定,该剥离的要剥离,该核销的要核销;②产权界定、资产处置方案等,要上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核准;③在审计、评估过程中,中介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独立、公正地执行业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其正常执业行为,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三)确定改制形式。由于事业单位具有涉及面广、类型复杂等特点,在改制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各个单位的不同特点来决定改制的形式。①对资产不是很多、参股人数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②对于职工入股愿望强烈、人数较多的单位,可先实行股份合作制,逐步向规范的股份制转化;③对那些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单位,股份有限公司是最佳的选择;④对个别资不抵债、长期亏损且无法正常运作的单位,可采取合并、关闭、人员分流等办法。

(四)公告转让项目。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转让项目,要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金融类或与改制单位业务相关联的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网站上,公开披露20个工作日,广泛征集受让方。需披露的信息包括:①转让单位的基本情况;②转让单位的内部决策及批准情况;③转让单位经审计的主要财务数据;④转让单位资产评估核准或备案情况;⑤受让方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社会形象,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等等);⑥事业单位的注销证明;⑦其它需披露的事项。其中对受让方应具备的条件中,应根据转让的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来制定。

(五)确定转让方式和转让价格。信息披露后,经公开征集产生两个以上受让方时,转让方应当与产权交易机构协商,根据转让标的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或招投标方式组织实施产权交易;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或按照有关规定经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协议转让的价格,应由转让方、受让方协商确定后,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继续进行。

(六)签订产权转让合同。采取拍卖、招投标或协议转让方式,确定了受让方和转让价格后,经过充分协商,依法妥善处理转让中涉及的相关事项后,转、受让方就可以签订产权转让合同。成交后,转、受让双方应当凭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事业单位注销证明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产权登记手续。改制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产权交易机构要协调好产权交接事宜,尽快使新成立的企业运营起来。同时主管部门收回事业单位公章,接受财务、文书等档案,并向编制部门提出撤销事业单位建制,办理事业单位法人注销手续等。

三、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开好“四会”。首先要开好班子会,使班子成员统一认识,放下“官位”、“权利”的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改制工作中;其次要开好党员大会,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进行的作用,使群众有榜样、有标准、有信心;再次要开好全体职工大会,宣传相关政策、规定,增强广大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识能力,解除职工怕下岗、怕丢饭碗的思想顾虑,从而使他们理解改制、关心改制、支持改制;最后在统一了思想的基础上,要开好单位改制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会,做到既有利于单位未来的发展,又有利于职工的经济利益。

(二)实行阳光交易。事业单位改制,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应该依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涉及国有资产转让和管理层增持股份的,应当进入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实行阳光操作,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搞暗箱操作、场外交易。

(三)转变“十种观念”。在对干部、职工宣传教育时,应要求大家转变十种旧观念,即“职能服务的事业单位”的观念;“官位、权利”的观念;“国家工作人员”的观念;“能上不能下”的观念;“能进不能出”的观念;“大锅饭、铁饭碗”的观念;“没有危机感”的观念;“缺乏市场竞争”的观念;“患得患失”的观念;“聘用固定工”的观念。

(四)确定转让方式和转让价格。信息披露后,经公开征集产生两个以上受让方时,转让方应当与产权交易机构协商,根据转让标的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或招投标方式组织实施产权交易;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或按照有关规定经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协议转让的价格,应由转让方、受让方协商确定后,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继续进行。

公路系统事业改制的思索 第3篇

【摘要】公路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行业职工的切实利益。在事业改制上统一思想、提高认真,内强素质,适应竞争,实行结构性调整,尽快适应市场,实行战略性转型,确保平稳过渡,推动公路事业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公路系统;事业改制;思索

【Abstract】Highway system reform is a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involves the practical interests of the trade workers. In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unity of thinking, raise serious, inside strong quality, adapt to the competition, implement structural adjustment, adapt to the market as soon as possible,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o ensure a smooth transition, promote highway undertaking reform smoothly.

【Key words】Highway system;Business reform;Thinking

中国改革正进入深水区,事业改制的步伐渐行渐近。公路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行业职工的切实利益。公路职工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安乐窝”里生存,迎接挑战和搏击市场的能力相当弱,这就要求在事业改制上统一思想、提高认真,实行结构性调整,尽快适应市场,实行战略性转型,确保平稳过渡,推动公路事业改革顺利进行。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事业改制是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经之路,作为公路行业的各级管理者和广大职工,要提前筹划,树立适应环境和市场竞争的思想,提高对事业改制的认识。

1.1树立适应环境的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公路体制改革后公路企业面临脱离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仍在发挥作用,不能真正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为此,公路企业必须实行战略性的管理思想转型,其核心问题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内部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适应新环境的管理模式。孙子曰知变以取胜,市场如战场,企业要提升对外部环境做出积极正确反应的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2树立竞争优势的思想。实行发展战略管理,公路企业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适当地探索其经营领域的范围,选择经营方向,确定经营项目,提供个性化服务,凝聚核心竞争力,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形成企业自身所特有的竞争优势,提高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表面上是技术、管理和资本的竞争,而实质上是人才和企业文化的竞争。不断提升战略同盟的思想认识。在发展战略管理中,仅仅片面强调同行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局限的,在某种条件下,同行之间往往会强烈要求形成一种同盟关系,共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求得共同的发展。

2. 内强素质,适应竞争

公路企业要不断加强内部管控,通过内部结构重组,组建公路工程集团公司(一级资质),不断提高公路企业市场竞争力,尽快适应市场竞争。

2.1树立结构重组的思想。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应根据发展战略管理的需要加以调整、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的公路部门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不参与市场竞争,没有人事和投资权,不会进行人力资源和资本的投资与运营,单位的组织结构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发展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完善的人力资源和资本的投资与运营,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新的环境要求公路企业自身能够熟练地进行人力资源和资本运营。因此,这就要求在组织上做出反应,重新构造自己的组织结构。

2.2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和需求个性化突出的情况下,公路企业必须紧跟环境的变化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和发挥行业优势,发展以公路为依托的产业,运用公路部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组建公路工程集团公司(一级资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其他产业。一是强化成本优先意识。作为事业单位的公路部門,长期以来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不注重成本管理。而作为企业,是以获取一定的利润为目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继续提供公路养护服务,为更好地提供公路养护服务创造条件,因此,公路企业必须强化成本意识,使利润最大化。二是抢占公路建设市场。千方百计壮大实力,以自己的竞争实力拓展公路建设市场,要通过上规格、创规模、提高资质等级,逐步以资本运营替代生产经营的发展思路,积极抢占公路建设市场,避免捧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的现象发生。

3. 区别对待,平稳过渡

改革必将涉及行业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对职工区别对待,妥善解决好职工改革后的安排,认真做好产权分割,确保改革平稳过渡。

3.1充分保障企业的产权。在公路企业改制过程中,产权清晰过程就是财产权再分配过程。关键要调动公路职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支持改革。一方面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广大的公路职工了解当前的改革形势,同时积极宣传改革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促进公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宣传公路行业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当前公路建设大发展是改革的最佳时期,如果不抓住当前有利的改革时机进行改革,公路部门将会是死路一条。另一方面在制订改革方案时,一定要广泛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接受监督,维护职工的利益,重大措施要采取公共选择方式进行。在人员去留、资产清算等方面更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2充分保障职工的利益。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大多数职工下岗,让职工没有饭吃,而是在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建立起合理的投入产出机制。但改革就必然涉及职工利益的调整。政府部门在改革前中后要做好职工利益维护和保障工作。改革前,公路管理部门要做好职工的培训工作,让职工多掌握技能,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统筹,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改革时做到“有情操作”,确保大部分职工在改革后有新的岗位。同时对历史欠帐的尽可能地给予补偿,对职工的实际问题加以解决。改革后,公路职工虽然不属于内部职工,但对职工的状况不能不闻不问,公路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保障改制企业劳动者享有劳动者的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监督企业履行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义务,以维护劳动者的正常利益。

4. 稳定队伍,文化优先

要积极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稳定员工队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公路企业可持续发展。

4.1做好队伍的稳定工作。要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干部职工对改革的认识,增强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同时要妥善做好分流职工的安置工作,兼顾职工的切实利益,使人心不散,队伍不乱,确保工作正常運转,国有资产不流失,并为职工办养老保险,以解除职工后顾之忧。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新路子。

4.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搞好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把企业文化内涵与项目经营管理实际相融合,大力传播、弘扬、实施、丰富企业文化,不断振奋、感召、激励员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领导的要求、上级的指示融入到项目运行的每个层面和日常管理体系,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之中,推动项目经营目标和各项任务的实现。因此搞好公路企业先进文化的建设,为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 广开渠道,战略先行

5.1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在合作伙伴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公路部门为实现建管养目标,选择合作伙伴时,不能只是以对自己短暂有利作为选择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参与各方的不同利益,着眼于彼此间的长期合作,加深彼此的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公路健康长远发展,以达到双赢甚至多赢。伙伴合作关系的公路管理模式是以投资项目为载体,基于项目信息共享,为达到项目最优完成效果和项目参与各方共赢的结果而才去的一种对工程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协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既强调公路项目管理部门内部各部门的集成化管理,也强调外部各参与方代建单位、设计单位、总承包商之间的集成化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管理效益。

5.2坚持精主业兴副业。要充分利用公路行业“点多、线长”的有利条件,兴办第三产业,以缓解人员多、资金紧张的状况。按照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企业化的思路对现有的厂、场、站、库等生产单位,从事业性质剥离出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等形式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以求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要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地开拓创新,以趟出一条以副养路、以副兴路的新路子。

公路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的经济发和社会发展情况又不尽相同。因此,公路体制改革不可能设立一种模式,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方新春,南通公路系统事企分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交通》2003年 第3期.

[2]曾祥行;浅谈公路施工企业改制后的项目工程管理[J];中国建设信息;2005年12期.

[3]张保柱;政府干预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制和企业行为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第4篇

非公司制企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 整体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 (含国有独资公司) 或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的, 对改建后的公司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上述所称整体改建是指不改变原企业的投资主体, 并承继原企业权利、义务的行为。

非公司制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以其部分资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 且该国有独资企业 (公司) 在新设公司中所占股份超过50%的, 对新设公司承受该国有独资企业 (公司) 的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

国有控股公司以部分资产投资组建新公司, 且该国有控股公司占新公司股份超过85%的, 对新公司承受该国有控股公司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上述所称国有控股公司, 是指国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超过50%, 或国有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超过50%的公司。

二、公司股权 (股份) 转让

在股权 (股份) 转让中, 单位、个人承受公司股权 (股份) , 公司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 不征收契税。

三、公司合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 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 合并为一个公司, 且原投资主体存续的, 对其合并后的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

四、公司分立

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分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原公司投资主体相同的公司, 对派生方、新设方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

五、企业出售

国有、集体企业整体出售, 被出售企业法人予以注销, 并且买受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 与原企业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 对其承受所购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与原企业超过30%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 减半征收契税。

六、企业破产

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破产, 债权人 (包括破产企业职工) 承受破产企业抵偿债务的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对非债权人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 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 与原企业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 对其承受所购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与原企业超过30%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 减半征收契税。

七、债权转股权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债权转股权的企业, 对债权转股权后新设立的公司承受原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

八、资产划转

对承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国有土地、房屋权属的单位, 免征契税。

同一投资主体内部所属企业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 包括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之间, 同一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之间, 同一自然人与其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一人有限公司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 免征契税。

九、事业单位改制

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改制为企业的过程中, 投资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 对改制后的企业承受原事业单位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投资主体发生变化的, 改制后的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妥善安置原事业单位全部职工, 与原事业单位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劳动用工合同的, 对其承受原事业单位的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与原事业单位超过30%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劳动用工合同的, 减半征收契税。

十、其他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第5篇

本文作者:欧阳新周(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5月15日,国务院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共10章44条,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条例》的颁布将推动军工科研院所改制进程明显加速。

《条例》明确表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受此影响,军工资产的证券化将是众所瞩目的。军工科研院所均为事业单位,其改制将影响到军工行业资产证券的进程。改制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则是养老金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明确表示过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条例》的出台再次释放“养老金并轨”即将启动的信号,如何解决资金缺口未来还将会出台更详细的配套制度。《条例》的发布对军工科研院所改制起到直接推动的作用。

其实,2008年以来以中航工业集团为代表的军工改革风生水起,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已是大势所趋。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军工产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未解决军工科研院所改制中出现的问题,中央先后出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政策文件,为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指明方向。

到现在,我国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的思路基本明晰,带有公益性、基础性的科研院所以及少数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科研院所会继续保留事业属性,而占比较大的应用型的工程类、工艺类科研院所均需在2015年底之前完成转企改制。据预计,2014年军工行业改革扶植政策和相关改革措施的公布将是大概率事件,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涉及军工改革指导思想的具体配套措施。根据媒体2013年底的报道,目前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最新的思路是,2013年底完成分类试点,2016年底前完成全部分类改革工作,最终在2022年完成过渡。

前瞻发布的军工产业报告显示,在当前高科技战争背景下,军工科研院所是军工集团最优质的资产。由于军工科研院所的武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武器高精尖,价值量占比较高。在军工科研院所研制产品的资本性开支基本上由国家

承担,人力成本又是由国家拨付事业费,因此利润普遍较高。但是我国目前十大军工集团的资产上市程度参差不齐,整体在30%左右。由此可以预见,大量的优质军工资产没有上市,未来军工资产的证券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原文地址:http://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第6篇

一、当前改制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基本采用的是《绩效评价操作细则》, 下面仅就此来分析其存在的缺陷。

1、缺乏反映事业单位真实业绩的财务指标

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反映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 是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它体现了出资人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的增值能力, 集中体现了事业单位自身经营和对外投资等行为的收益水平。但是这一指标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得到的相对数指标, 缺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考虑, 与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经济利润的EVA指标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容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对会计信息的违规操纵行为。

2、指标体系中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比例不合适

《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中虽然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 但两者结合的比例不合适, 财务指标权重占了80%, 并且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3、缺乏反映社会责任的指标

改制后的事业单位具有社会责任性这一特殊性质, 但其中反映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指标为综合社会贡献率, 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指标, 无法具体的评价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4、不能很好的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任何事业单位都不可能存在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 其周围总是存在很多利益相关者。改制后事业单位也是如此。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多, 主要有:投资者、供应商、顾客、员工、以及一些其他的环境因素等等。所以对于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 必须设计利益相关者的指标, 如顾客、员工方面的指标, 但是从现存的国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不能很好的反映这一点。

二、事业单位改制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弥补现有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我们可以将经济增加值及平衡记分卡这两种指标体系运用其中, 各自取长补短, 以期建立与事业单位改制后的事业单位发展相适应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1、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在理论与实践中, 有许多的指标可以用来评价事业单位业绩, 然而不同的指标都有其不同的产生背景。所以, 对于改制后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 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与国家的评价政策相衔接

在以前计划经济条件下, 政府干预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的历史习惯性和作为国有事业单位出资人利益最大化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监管等多种动因形成了目前一系列的业绩评价办法和操作细则, 这些业绩评价办法是国家集合了许多专家的意见, 根据事业单位经济生活中的实际而制定出来的, 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对我们评价工作仍是很有价值的。因而我们设计改制后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做好与国家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 吸取这套评价体系的精华, 这样有利于评价结果的事业单位间比较, 也有利于社会信息分享。

(2) 各指标之间的互补性

一般来说, 每一项业绩评价指标在评价某方面业绩的同时, 忽视了另一方面的业绩, 或要受到其他方面业绩的影响。因此, 在选用某一项指标作为评价某方面业绩的主要指标时, 需要其他指标作辅助分析。

(3) 可预测性

业绩评价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而通过业绩评价来判断事业单位业绩的未来趋势, 是制定和调整事业单位战略的重要信息需求, 也是业绩评价的主要目的, 因此, 业绩评价指标应当选择那些可确定的因素。对被评价者来说, 基本上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善指标结果, 或者是可以区分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影响的指标。

(4) 成本-效益原则

有些评价指标项目固然很有用, 但如果为获取该项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 一般应采取放弃该项指标转而用其他成本较低的替代指标项目。然而, 如果该项指标很重要, 在指标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 则仍应进行该项指标的收集工作。

2、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我们在改制后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中, 吸收了EVA和BSC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 并结合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层次设计评价指标的做法, 设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有如下特点。其一, 将EVA引入财务指标, 作为财务层面核心指标的地位, 不仅在财务层面是主导, 在整个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也占有主导地位, 对所有其他指标起统帅作用。其二, 运用BSC原理, 把与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相关的一系列主要程序联系起来。同时, 在前面我们曾讨论过, 根据改制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我们需要增加事业单位社会责任层面的指标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业绩。因此, 我们借鉴BSC的四个纬度的评价指标, 包括财务层面、社会贡献层面、顾客方面、内部经营方面。

(2) 业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确定业绩评价指标以后, 我们还要确定业绩指标的权重。对于权重的确定一般采用专家意见打分法, 在国际上称为德尔菲法。这种指标赋权方法, 主观性比较强, 不够科学。对于平衡计分卡, 则没有规定其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在此我们引入层次分析法, 并结合专家打分法来共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数。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评价方法, 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决策方法, 它将评价者对复杂系统的评价思维过程数学化。其基本思路是评价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要素, 并在同一层次的各要素之间简单地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替代方案的重要度, 从而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本指标体系考虑了事业单位业绩评价中采用新的财务指标来克服传统财务指标的某些局限, 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具有前瞻性、有助于配置事业单位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的非财务指标上的两种发展趋势。克服了以往指标体系主观赋权的弊病, 将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结合起来, 利用层次分析法, 对每一个具体指标进行赋权, 使指标的权数更加准确客观, 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恒山: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04 (12) .

[2]冉斌:绩效指标词典[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马璐:事业单位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4]沈火林: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 2004 (2) .

勘察设计事业单位改制后的财务管理 第7篇

一、勘察设计事业单位的特性

1. 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

事业单位有很多种, 但绝大多数的勘察设计事业单位是挂着事业单位的牌子却从事着如企业一样的经营活动, 即“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从单位自身来讲, 这种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特殊性质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它享有一般企业所没有的行政资源或其帮助, 在转型时期,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最

为明显, 其次是国有企业, 而民营企业的资源优势最弱。弊的一面就是经营活动会受到很多的行政干预, 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健全, 经营者的目标更多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特性在财务管理上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财务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或者“单位价值最大化”, 而是“产值最大化”或者“职工福利最大化”。

2. 客户中有很大比例是地方政府。

勘察设计项目很多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 譬如道路等基础设施、体育馆等公共建筑。现实中地方政府的不规范操作加大了勘察设计企业的财务管理难度, 因为在企业与政府的博弈中, 企业是弱势群体, 譬如催收费问题、权利寻租问题等。对财务核算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收入确认、应收账款及坏账问题。

3. 知识密集型服务性的行业特征。

勘察设计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就是知识要素占主导的服务产业。它是以专有知识为基础, 以提供知识产品和技术服务为目标, 知识要素占据主导地位, 具有鲜明的高交互程度和顾客个性定制特征的服务产业。它是生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知识产业的交集, 性质是为生产与流通服务的知识产业。在财务上可以表现为低固定资产、高人工成本等。

4. 与工效挂钩的分配方式。

勘察设计单位普遍采用与工效挂钩的分配方式。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人力成本被分为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 可变部分通常与项目挂钩;二是单位与其下属部门也采用某种与产值挂钩的分配方式。

二、勘察设计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

大多数的勘察设计单位把产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局限于核算, 财务管理的重点仍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工作, 过多强调服务职能, 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战略导向职能, 领导对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亦缺乏足够的重视, 混淆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区别, 注重对日常资金的管理, 但是在资金管理方面未建立起成本观念, 难以做到多渠道筹集资金, 而且缺乏缩短资金周转时间和提供资金利用率的手段;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等。

三、勘察设计事业单位改制后的财务管理模式

1. 集中财务管理模式。

从许多大型企业财务管理经验来看, 通过实行资金结算中心集中管理, 是实行相对集中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勘察设计单位财务活动现状的需要。目前勘察设计单位的财务活动不太规范。在财务活动中, 由于受企业领导个人意志的影响和单位利益的趋动, 有关法律制度难以得到正确贯彻执行, 部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太高, 于是便出现了诸如盲目投资、随意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成本 (费用) 严重失真、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违法行为。这类勘察设计单位改为企业单位必须采用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将下级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权集中于上级公司, 由下级公司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以利于规范各下级公司的财务活动。

2. 引进创业家模型。

改制后的新企业是在原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建立的, 组织运行仍有非常明显的历史惯性, 难免存在问题。譬如, 常常更加注重形式、更加官僚化、更慎重、离客户更远, 对客户的要求反应迟缓。为了抵消这种消极力量, 改制后应将企业分成许多很小的利润中心, 承担盈利指标, 保持与客户的直接联系, 以便强化盈利责任, 更加接近客户, 这就是创业家模型。

四、措施与建议

1. 转变财务管理目标。

改制前的勘察设计事业单位大多是隶属于政府部门, 相应的, 资产是国家的、班子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财务部门工作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方面, 财务管理只不过是简单的资金计划管理。改制后的企业, 其股东可能有国家、企业职工、其他自然人、其他法人等, 作为股东, 他们投资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 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 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与过去相比, 企业财务管理体现出以维护投资者利益为行为导向的特点。

2. 调整财务部门职能。

财务本身具有综合反映、监督、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 所以在日趋规范化的管理活动中, 财务部门在考虑企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时, 应该积极发挥财务本身具有的职能。通过下放核算权等财务管理体制调整, 使财务部门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 职能重点集中在决策支持与监督方面。此外, 根据成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新企业应在财务部门的主导下推行价值管理。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现, 只有企业的投入资本的回报超过资本成本时才会创造价值。这要求企业, 特别是财务部门, 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具体体现在:从增量评估转变到以价值为基础的战略评价;从追求单一的利润目标转变到与股东财富和公司价值有关的每一价值动因的自身目标;从对传统的职能结构进行管理转变为重视价值链分析、以价值为中心进行管理;促使会计职能从主要提供历史成本信息转变为主要提供价值预测报告。

3. 精细化成本核算。

勘察设计单位不同于一般的生产销售企业, 其产品是以项目为单元提供的, 主要包括图纸资料和文件等。由于技术含量比较高, 其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围绕工程项目进行, 因此, 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对增强勘察设计产品的竞争能力, 提高勘察设计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多数勘察设计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没有具体到项目和个人, 无法得到项目和个人的准确收益和成本, 相应地, 也就无法确定项目的盈亏以及个人的价值。通过制定科学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借助ERP等信息化工程将生产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科技研发信息等整合起来, 真正掌握各种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使成本核算进一步精细化, 从而辅助生产、人力等决策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价值管理。

财务活动是企业的一个重要职能领域, 财务职能是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 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流转, 这就决定它必然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对于勘察设计事业单位来说, 改制后的财务管理与改制过程中的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和股权设置等问题同样重要。本文只是提出了集中财务管理和创业家两种模型以及涉及财务管理目标、财务部门职能和成本核算三个方面的措施建议, 实践中所遇到的更多课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譬如勘察设计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收账款的管理以及利益分配方式的调整等。

浅议单位改制后的归档工作 第8篇

一、建立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档案的重要性

寄生虫病是影响我国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 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尽管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寄生虫病种类繁多, 流行因素复杂, 许多寄生虫病的流行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据卫生部于2001年6月至2004年底在全国进行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 我国仅土源性线虫 (包括钩虫、蛔虫和鞭虫) 感染率就为19.56%, 推算全国感染土源性线虫的人数约为1.29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 食源性寄生虫病有迅速上升的趋势, 如生食鱼、虾导致的华之睾吸虫病 (肝吸虫病) 全国流行省 (市、区) 感染率为2.40%, 推算我国感染华之睾吸虫病的人数为1249万[1]。2006年9月在北京发生的因食用半生的福寿螺而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突发疫情也是较为典型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案例。目前, 许多种广泛流行、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起步不久, 所以我国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 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 寄生虫病仍然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自成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 国家逐年加大了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党的十七大更是从改善民生的高度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可以说, 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寄生虫病的防治事业也不例外。我们深深地感到寄生虫病预防控制 (即疾控) 档案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宝贵财富, 能综合反映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寄生虫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全部活动, 直接记述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过程和各项成果, 具有长远的、不可替代的利用价值, 建立和管理好疾控档案, 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 也是间接为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事业作出贡献。档案收集是档案管理中的起始环节, 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档案质量的高低, 没有足够的文件材料作为疾控档案的支撑, 今后开发利用疾控档案信息资源就成了“无米之炊, 无水之源”。单位改革了, 我们的观念也应及时更新, 与时俱进。

二、规范疾控档案管理的办法

为使疾控档案的归档有章可循, 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疾控档案管理制度, 我们根据单位新职能和新任务,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了《疾病控制档案归档范围与归档要求》, 并重新建立了档案联络员的工作网络, 以期发挥档案联络员的作用, 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共同做好归档工作。我们还针对各疾控处室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重点和要求。如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已有2100年的历史, 曾夺走无数生命, 也是我国自解放以来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1955年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至2006年底, 我国仍有7个省的107个县 (市) 尚未达到控制标准, 国务院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5年分别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和云南设立了综合治理联系点, 实行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 所以血吸虫病归档的重点应该是上述五个综合治理联系点的相关资料。疟疾尽管在全国许多地区的猖獗流行已得到遏制, 总体发病率明显下降, 但在疟疾防治力量相对薄弱的西藏林芝地区, 近年来疟疾发病率明显上升, 所以疟疾的归档重点应该是西藏林芝地区的流行范围、流行程度、原虫种类、传播媒介蚊种以及与疟疾流行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等, 以利于今后在西藏林芝地区开展疟疾防治工作。目前, 我国土源性寄生虫病 (钩虫、蛔虫和鞭虫等) 感染率分别相当于20世纪60和80年代的日本和韩国的感染水平, 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经过一年多的论证, 卫生部于2006年在全国确定了广东、黑龙江等10省 (市、自治区) 的十个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大力开展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试点工作, 所以土源性、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归档重点应该放在上述十个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基础资料、人员培训、取得的进展和经验总结上, 以利于今后大范围地推广和应用。

根据以往的经验, 仅靠布置任务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归档在次年进行, 但每天的工作都有可能形成档案, 尤其是疾控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积累需要每位疾控人员一起配合才行。为进一步提高各疾控部门的归档意识, 防患于未然, 年中就对各疾控部门先进行一次检查, 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如有的部门把应该交给档案部门保管的材料自行保管, 有的部门归档材料不全等, 我们及时向分管领导通报检查情况, 提出整改要求, 并限时整改完成。

我们结合单位的文明考核, 把各部门的归档情况也列入该考核范围, 办法规定:职工离开单位或长期出差 (出国) 的必须移交应交的档案材料, 并得到档案部门签字后方可离开。归档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负责人逾期不归档的, 将扣除所在部门的文明考核分, 而各部门的文明考核分与文明奖挂钩, 而且在年底评选各类先进时该考核分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为杜绝因迟交而造成档案遗失, 办法还规定了文书档案在次年6月底之前不归档, 将实行一票否决制, 即取消该处室参选文明处室的资格, 并扣除所在处室的奖金。换句话说, 归档情况将和每个处室和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 这样必然会提高部门领导和职工的重视程度和归档意识, 使他们逐步养成及时整理归档材料的习惯, 提高归档率。

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宣传、组织检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狠抓落实, 单位改制不仅没有给档案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而且使档案的门类更加齐全、内容更加丰富, 疾控人员的档案意识普遍增强。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第9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计划单 列市财政 厅( 局) 、地方税务局,西藏、宁夏、青海省 ( 自治区) 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 ( 国发 [2014] 14号) ,继续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现就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涉及的契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企业改制

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整体改制,包括非公司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原企业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 ( 变更) 后的公司中所持股权 ( 股份) 比例超过75% ,且改制 ( 变更) 后公司承继原企业权利、义务的,对改制( 变更) 后公司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二、事业单位改制

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改制为企业,原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后企业中出资 ( 股权、股份) 比例超过50% 的,对改制后企业承受原事业单位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三、公司合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公司,且原投资主体存续的,对合并后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四、公司分立

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分立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原公司投资主体相同的公司,对分立后公司承受原公司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五、企业破产

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破产,债权人 ( 包括破产企业职工) 承受破产企业抵偿债务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对非债权人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与原企业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与原企业超过30% 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减半征收契税。

六、资产划转

对承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国有土地、房屋权属的单位,免征契税。

同一投资主体内部所属企业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包括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自然人与其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一人有限公司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免征契税。

七、债权转股权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债权转股权的企业,对债权转股权后新设立的公司承受原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八、划拨用地出让或作价出资

以出让方式或国家作价出资 ( 入股) 方式承受原改制重组企业、事业单位划拨用地的,不属上述规定的免税范围,对承受方应按规定征收契税。

九、公司股权 ( 股份) 转让

在股权 ( 股份) 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公司股权 ( 股份) ,公司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契税。

十、有关用语含义

本通知所称企业、公司,是指依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公司。

本通知所称投资主体存续,是指原企业、事业单位的出资人必须存在于改制重组后的企业,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 投资主体相同,是指公司分立前后出资人不发生变动,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

本通知自2015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执行。本通知发布前,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过程中涉及的契税尚未处理的,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可按本通知执行。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第10篇

关键词:公用事业改制;思想动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B0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106-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公用事业的改革也开始向纵深发展。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当前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情况,提高职工对改革改制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引导职工正确对待改制,积极参与改革;是我们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1 关于公用事业改制职工存在的思想问题

1.1 对公用事业发展形势了解不够,且缺乏危机感

公用事业如污水处理、泵站管理等单位,在人们的意识中一直认为是事业单位,吃皇粮,旱涝保收。职工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混日子的习惯,缺乏危机感和责任心,缺乏竞争意识。而现在,公用事业将成为未来发展最快、市场竞争相对激烈的行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将竞争机制引入该行业。建设部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全国各地的公用事业行业纷纷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蓝图,力争抢占先机,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争取主动。谁先转变观念,摒弃落后观念,谁的处理成本低,尽快适应市场规律,谁能找到新的资本经营领域,谁就可能成为行业的先导。在公用事业的改革中,如北京、深圳一些大的排水集团已经做出了榜样,他们利用技术、资本、管理上的优势,向外扩张,对外承建污水处理厂、招标经营权,或进行有偿技术输出,为职工创造最大利益,已经收到了改革的成果。因此,从发展来看,公用事业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而部分职工却对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缺乏认识,思想上危机感不强,没有认识到必须通过改制,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一席之地。

1.2 部分职工改制思想准备不足

当前,有部分职工对公用事业改制没有思想准备,不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公用事业改制不过是一阵风,刮过去可能又回到過去。多年事业单位封闭、松散的管理,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烙印,他们对企业管理标准没有完全掌握,缺乏对社会信息的了解,立场观点往往容易从“个人意识”出发,从抽象概念出发,工作态度仍不够积极。

1.3 部分职工对公用事业改制信心不足

改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职工的利益,但仍有部分职工对公用事业改制信心不足。在当前公用事业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妥善处理好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实实在在地为职工着想,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人心,给事业注入活力,最终职工才能得到实惠。

1.4 职工学习业务技术的气氛不够浓厚

由于以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原因,公用事业行业普遍存在着工作标准低、责任心差的现象,影响了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科学化,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在职工队伍整体中的比例不断扩大,但是不愿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职工仍有一定的代表性。以该处为例,目前高级工与技师严重不足,比例过低,而且有一部分将要退休,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断裂层,有一部分职工不愿去技术性强的工作岗位,缺乏技术上进的迫切要求。首先要尽快转变这种观念,唤起职工学习的愿望,要职工发自内心地学习技术,使职工认识到不学习技术将会被淘汰。一个职工若不学习技术,后果是丢掉岗位;一个单位若是每个职工都不学习技术,单位就会垮掉。

2 改变目前状况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以使职工树立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级党组织及各基层党支部及其宣传部门,一定要加大宣传行业形势的力度,使职工看到公用事业行业中存在竞争的事实,努力引导职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高度认识公用事业改制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改革,树立起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解决好新形势下的“本领危机”,在内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2 因势利导以促使职工转变思想观念

为了帮助职工尽快进入角色,必须加强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制度是职工行为标准的底线。特别是在改制的初期,肯定有一部分职工不适应新的管理要求,或找不到工作目标,我们要借制度的强制力,对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否定和处罚,这样,可使大部分职工加速观念的改变,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管理的标准。在这一阶段,特别是各级管理干部,一定要不怕得罪人,要敢于管理,使职工切实感受到现在和以前在管理上的不同,从思想认识上和行为上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这对触动职工思想、促使职工思想转变观念作用很大。

2.3 加强管理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人事、分配、用工制度的改革是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增加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成败的关键是企业的实力是否增强,职工的收入是否增加。要想使职工对改革充满信心,必须想方设法加强管理,对内抓降本增效,对外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公用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收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2.4 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公用事业单位也要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建立学习技术的激励机制,对技术尖子、技术能手,在收入和待遇方面给予鼓励。另外,还要制定措施,鞭策职工学习技术,在技术培训上按照不同的岗位制定相应的应知应会,每个上岗职工都必须掌握,必须会独立操作。业务不达标的不能上岗,降低其待遇。这样,技术好的职工得到鼓励,不学习技术的职工得到鞭策,有助于形成学习技术的气氛。其次,要加大职工培训的投入,建立培训体系,如:新职工上岗培训、在岗职工操作技能培训、管理人员业务培训、设备维修技术培训以及安全操作规程培训等等,并为不同的培训设定不同的技术要求和考核标准,激发职工学习的热情。

总之,只有改革,公用事业才有希望、才有活力。但在改革的过程中,部分职工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在所难免。因此,理顺职工情结、稳定职工思想的工作还十分繁重。在当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思想工作要坚持讲究实效,深入人心的原则,坚持“说服、示范、引导、激励”的基本方式,善于用正确的方针、政策去启发职工,想办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工作方法上,要善于“疏导”,要深入到职工之中,倾听职工的心声,听取职工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采用各种形式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分析、解决和化解矛盾,千方百计地稳定职工思想,促进职工转变不合时宜的观念,以确保公用事业改革顺利进行。

Discusses in the Public Utilities Remanufacture Staff's thought Tendency and the Countermeasure

Chen Jinsheng

Abstract: Is good at “unblocking”, penetrates to the staff, listens attentively to staff's aspiration,listens to the staff to the reform opinion and the suggestion,uses each kind of situation to understand promptly staff's thought dynamic prompt analysis,the solution and the melt contradiction,the stable staff thought that promotes the staff to transform the inopportune idea by any means possible,is guaranteed that the public utilities reform the key which carries on smoothly.

改制单位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第11篇

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引发的各类矛盾导致的可能影响政治和社会安定的事件。改制单位的群体性事件包括:罢工、集体上访请愿、集体游行示威、扰乱生产办公秩序、煽动闹事、哄抢公私财物、群体性械斗等。单位群体事件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 客观性:经验证明, 剧烈的利益调整极易引起社会震动, 由于改制单位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激励调整, 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护, 直接损害职工切身利益, 或者由于对改革的政策一时还没有完全理解, 从而对改革持抵触或不合作态度, 以致各种矛盾和单位群体性事件相继出现, 成为影响改制推进和企业稳定的潜在因素。2) 动态性:改制单位群体性事件是随着改制的深入不断发展的, 改制单位的群体性事件在从发生到终止, 都是动态的, 参与人员、组织结构、矛头指向、起因、行为特征以及事件的类型, 都会不断发生变化。群体性事件在处置过程中也会发生正反两个方面的变化, 如果我们及时发现, 积极疏导, 妥善处置, 群体性事件就会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反之, 事态规模、影响可能扩大, 性质也可能由事端向社会性转变, 甚至引起局部地区较大规模动乱。3) 群体性:由于改制单位职工个人利益的一致性, 矛盾激化往往会形成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不是简单地指人员在数量上的堆积, 而是指由于共同群体意识持续地进行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群体中互动、暗示、感染、模仿等心理活动, 以及集体成员的匿名性、责任的模糊与分散等个性化的心理因素, 人们往往会一反常态, 做出自已从来不会单独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使事态扩大恶化。4) 危害性:改制单位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它会直接危害企业的正常生产, 造成损失。另外还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改制单位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是利益调整不平衡, 也有个体、群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说, 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 改制单位职工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改制造成部分职工生活困难。企业改革, 体制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调整, 职工的利益保护不到位, 造成职工利益受损, 这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最关键原因。2) 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 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由于在改制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职工的意见和意愿, 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代表职工说话办事, 拿不出能代表职工意见的方案, 对职工群众的合理要求推诿扯皮, 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 另外基层党组织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或处理政策问题时方法失当, 缺乏民主, 办事透明度不高, 失去职工群众信任, 出现矛盾时处理不及时, 使得职工群众容易被人利用、煽动, 从而激化了矛盾。3) 改制职工补偿偏低, 或职工的期望值过高造成职工认为应得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群体性事件。因利益失衡而产生的心理失衡, 这一失衡直接导致思想方式的失衡和行为规范的失衡, 这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当前由于社会富贫差距扩大, 一些人对分配不公, 对不正当致富, 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 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 他们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 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前, 由于改制带来的利益重大调整, 职工往往存在着最后“捞一把”的心理, 希望能多争取个人利益;但是有些单位任意压低工资、拖欠和克扣职工补偿款等, 造成了职工利益的损失, 当职工经济利益受损、期望值达不到时, 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如原柳州市啤酒厂在改制过程中, 部分职工由于补偿偏低, 期望值达不到, 从而导致了群体性上访、静坐、围堵厂门口的群体性事件。4) 职工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与其自身的法律素质之间的差异, 导致维权行为失控, 这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日益完善, 人民群众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所提高, 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但不少职工群众对法律法规了解不深, 理解不透, 有的甚至断章取义, 为我所用, 片面强调政策、法律法规中有利于自己的一面。5) 对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 造成九群体性事件扩大和恶化。这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企业改制过程中, 对职工提出的要求, 不重视、不解决甚至野蛮压制, 从而使处于萌芽状态的群体性事件迅速恶化和扩大, 最终造成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三、改制单位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处置对策

改制单位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 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顺利推进改革, 应把握和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 防患未然的原则。充分尊重和倾听职工的利益诉求,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和稳定预警工作机制, 加强信息收集和反馈, 重点调查搜集苗头性、动态性、预警性、深层次的情报信息, 充分发挥职代会, 党代会的作用, 形成提案, 在改制中形成相关改制方案, 有效保护改制单位职工的合法利益, 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化解群体性矛盾的根本性途径。2) 依法办事, 按政策办事的原则。改制单位的改制有一整套程序, 单位改制时, 必须严格执行改制法律程序,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改革, 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 特别是在职工安置、改制补偿、工资分配等重大方案, 做到改制程序合法, 对于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必须通过职代会通过, 以保证改革方案的合法性。做到依法办事, 坚持原则, 公平公正, 群众就满意, 就可以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在这方面, 来宾市迁江农场、来宾市华侨农场就做得较好。3) 教育疏导, 防止激化的原则。改制过程中, 一般性的小规模集体上访, 职工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 作为决策部门, 要及时答复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制定规划, 创造条件, 逐步解决。要加强政策引导, 引导职工群众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 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防止因我们的工作不到位, 方法不当而导致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4) 及时、果断处置的原则。对于一些高利益期望值不合理的利益诉求, 要敢于明确拒绝, 并加以明确的政策解答, 不要含糊其辞, 给一些人以继续闹事的借口。如因此造成较大规模的影响生产事件, 侵犯公司财产和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必须及时、果断采取措施, 绝不能心慈手软而使事态失去控制, 要尽快平息事态, 恢复正常秩序。

另外, 改制单位的群体性事件从诱因看, 不少是由于决策失误, 或者处理问题简单草率, 工作方法不当, 或者是对问题听之任之, 久拖不决, 致使矛盾加剧, 从而使事态扩大。因此, 改制单位要对处置群体事件要有充分的认识, 并充分尊重职工的利益诉求, 强化维稳措施, 保证改制的顺利推进, 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企业事业单位改制的深入推进, 利益调整步伐加速, 因改制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由于改制涉及到职工利益的全方位调整, 甚至直接影响到改制职工家属今后的生活甚至生存, 因处置不当极易引起改制单位职工群众大规模上访、静坐、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堵塞马路交通、复仇报复性械斗等群体性恶性事件, 给辖区治安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探讨新时期、新形势下改制单位群体性事件表现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研究预防和处置改制单位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对于当前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超敏反应综合征下一篇:实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