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运用范文

2024-05-26

成果运用范文(精选12篇)

成果运用 第1篇

为了加强对企业领导人管理和监督, 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任期经济责任, 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 全面履行职责, 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 本文就如何确保高质量的审计成果, 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提出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 (或组织) 和专职人员接受委托, 对有关部门经济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根据一定的标准和依据, 遵循既定的程序, 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审查分析, 依法进行的经济评价活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实践证明, 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有利于整治领导干部违法乱纪和贪污腐败, 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 有利于科学合理考察、选拔和任用干部, 避免用人失察、失误。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发挥如何最终还取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因此必须从各方面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管理。

一、要强化领导, 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必要或可能条件。根据目前情况必须成立单位一把手负责的专门领导机构或领导小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 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单位的配合与协作, 有时还会受到环境因素严重影响。需要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增强审计与组织、人事和监察等部门之间协作, 要解决审计过程中自身难以解决但又会严重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些问题, 如被审计单位是否配合、行政干预、缺乏统一评价标准、“新官不理旧账”等。这些方面对审计工作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了规格较高的领导组织, 才能为确保审计质量提供先决条件。

二、注重过程, 严格监督。为了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还必须强化对审计实施过程的管理监督, 认真做到“四个严格”:一要严格审计程序。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 从立项、下通知书、组成审计组、制定审计方案、进点实施到征求意见、研究报告等各项程序均应严格依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办理。二要严格审计实施。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实施, 查清查实、审深审透, 不错审不漏审, 不放过一个疑点, 不遗漏一个问题。三要严格审计纪律。在审计实施中, 要求所有参审人员都必须自觉格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 自觉遵守审计工作六项纪律和八项守则, 严格执行审计组廉政责任的各项规定。四要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分级负责制和实行“双保证书”制度 (被审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写出承诺书, 保证向审计组提供的会计资料是真实、完整的, 审计组长写出保证书, 保证按审计工作方案规定的范围、内容及要求进行审计) 等使审计工作能保质保量完成。

三、坚持量化管理。为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干部在整个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情况, 组织人事部门首先应会同企管、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制定量化干部管理考核指标, 使干部管理有明确目标和经济责任, 审计情况有历史对比性, 确保审计作出客观公正评价。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新时期干部管理的要求, 但不是最终目的, 它的最终目的体现在把成果利用到干部管理中去。由于审计成果利用需要经过一个复杂过程, 因而, 为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完善干部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把经济责任审计这项工作列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评价和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备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须的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 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 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依据。

二、要建立健全利用审计成果责任追究制度。在确定实施审计对象范围后, 对利用成果的相关事项应加以明确, 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作具体规定。在相关事项中, 如在强调对领导干部的任免和提拔一定要经过审计问题上, 应明确作出:干部不经审计, 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办理任用、离职手续, 有关部门不予兑现奖惩或授予荣誉称号等;在确保能充分利用审计成果问题上也应明确规定: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运用审计结果, 对通过审计发现有问题的干部, 不应重用、提拔的, 坚决不能重用、提拔, 谁违背了原则, 就追究谁的责任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成果被充分有效地利用到干部管理中去。

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和审计成果的运用, 我们感觉到作为内部审计机构, 在今后的工作中, 为更好地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 健全、加强企业干部管理机制, 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应在以下几方面改进和加强:

一、规范操作审计程序, 严格执行“先审计、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应进一步加强为管理服务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所做的工作进行客观、及时、公正的评价, 为决策者和人事部门提供一个准确、真实的考核依据。我们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分利用内审优势, 逐步完善审计方法, 在做好事后审计的同时, 注重加强经济责任的事前、事中审计监督, 以便及时发现和反映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达到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确保国有资产高效运作的目的。

二、加强经济责任后续审计。对审计意见的落实进行跟踪审计, 并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处理意见反馈给管理层, 从而加大审计建议的执行力度, 真正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落到实处。

研究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情况 第2篇

---研究成果的运用

我校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尝试新型的科学地教育教学方法,确定了“新课程数学教学课堂评价的研究与实验”的研究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与试验,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圆满结束。

实验周期及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2年,即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实验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的准备阶段(2006年12月——一2007年3月)。拟定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对象,培训实验教师。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8年9月)。按照实验方案在各年级全面实施新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标准。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不断总结实验的经验。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收集论文、工作报告等,准备结题。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至08年12月,课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成果,同时向县教科所申请了结题鉴定,08年12月,课题通过了县专家组的鉴定,专家组认为,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从整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视角来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同年,在学校领导和组织下,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推广,推广范围目前定位第一小学学校内进行。在经费保障上,我校一直把教科研工作列为工作中的重点,并设立有教科研专项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成果推广应用研究、经验交流与推广以及表彰奖励等,以保证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本课题推广由我校一把手校长亲自任领导小组组长,各位副校长为组员,并诚请教育科研的专家作指导,这样在组织协调上、时间的保证上、资料设备及科研的手段上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基本措施:

1.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推广区域内小学数学教师素质。(1)课题推广小组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和研究经验。教师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钻研,自觉树立正确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形成新的评价方式。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为我所用,融入到研究当中,形成学习的风气,交流的风气。

(2)课题推广小组不定期印发课题研究辅导资料和推广情况通

(3)课题推广小组采取多种形式对参与教师进行实验方法的培训,如学生实验前基本情况调查,制定方案,研究资料的记载、搜集、整理,总结报告的撰写等等,提高推广区域内小学数学教师的本成果的推广恳请县教育局教科室作指导,由学校牵头,学校进行首轮次推广,在结合本校实际,认真筛选、论证、应用成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了解推广应用和研究情况,总结经验心得,探讨解决带有共性的问题。

3.加强交流,深化研究

(1)上好一节课。参加推广的教师在每学期上好一堂研究课,学校备课组定时、定地、定人,组织好组内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认真做好活动记录。针对开课教师的教学实际提出有针对性地课堂教学改进意见,(2)写好一篇教学论文。参加推广活动的教师坚持每学期写一篇教后反思,根据反思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撰写一篇高质量的与课题推广相关的论文。

(3)设计一节高质量的教案。参加活动的教师在推广成果期间要设计好一堂与成果推广相关的教学设计,要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数学教学课堂评价的研究与实验”时代性。

(4)举办一次论坛。在课题成果推广末期,举办一次论坛。注重教研与科研相结合,营造研究式的工作习惯与氛围,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向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发展。

4.做好档案资料工作。

建立课题档案,推广实施过程中的有关研究资料,如调查材料、检测材料、研究原始数据及相关统计材料,学生、教师或家长的反馈、评价材料,实施成功或失败的情况及反思的材料,论文、案例、教学设计、个案分析材料,同行或专家指导、评价的材料,照片、课件、录音、录像等材料。

步骤:为了保证成果的推广达到预期目的,结合我校实际,确定课题成果推广研究周期为半年,即2009年3月-2009年9月,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试点推广阶段。2009年3月,组织成员参加课题的学习培训与各项研究活动,确定我校二年级为重点推广探索点,出方法,出经验。

2.培训推广实施阶段。2009年4月,制定课题成果全校大面积推广实施方案,在学校范围内上示范课。与此同时,通过立体的、分层的教师培训体系和途径,促进我校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下一阶段大面积推广准备骨干力量,初步完成预期推广研究目标。

3.大面积推广实施阶段。2009年5月至2009年9月,全方位、多层面的实施推广。加强各年级教研组、备课组之间的日常交流与研讨,对推广研究进程、成果、典型事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全方位的反馈、总结、分析,集体讨论,提出修订意见。整理有关研究材料,对推广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深化推广,写出研究报告,撰写论文资料,聘请上级专家组鉴定验收推广研究成果。

项目组还拟定了本成果推广的预期效果,通过成果的推广研究,探索达到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创建“有意义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为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素质,帮助教师发展。通过教学评价目标的导向,引导教师教学过程的转变,促使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帮助教师发展。

为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对教学过程转变的导向作用,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突出评价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否达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研究的认识与体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在推广原课题成果、充分领会其精华所在的基础上,不断归纳总结,提出在原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要特别注意:

一、研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做的层面上,有些做法还没有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展示课,有的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果,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我们都没有涉及过。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

二、教师主导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有效发挥,而且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灵活调控能力不是靠短时间就能提高的,这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和长期的积累。因此,今后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到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作出更大的努力。

论内部审计整改及成果运用 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整改;成果

一、现有情况下内部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审计对象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主动整改或存在抵触情绪,以“小集体”利益出发,存在消极应对、蒙混过关等错误认识,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或“表面上整改”,开展实质性整改的愿望不强。

2.屡查屡犯的情况依然存在,审计整改质量不高

部分审计对象对审计整改工作了解不够,不知如何从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和责任追究方面进行整改,不能从源头上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以至于部分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到位。

3.审计后续整改跟踪不够,问责缺失

个别被审计单位不重视审计意见和建议,使部分问题整改没落到实处,没有举一反三,同时,由于审计人员精力有限,以及重审计、轻整改的倾向,对后续审计整改检查核实力度不够,跟踪问责乏力。

二、采取可行的应用措施促进审计整改

1.争取企业管理层面的重视,创造良好审计整改环境

审计整改工作应首先争取到企业管理层面的支持,管理层首先要保证审计机构的权力,权力是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保证。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才能体现出来,审计整改工作才能不受干扰的顺利实施。

2.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

应纠正“重审计、轻整改”的错误认识,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分清轻重缓急,确定审计整改工作的重点对象,制订审计问题整改计划,统筹安排足够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整改工作。

3.明确审计整改结果判断标准

确立整改结果判断标准,细化整改结果分类,执行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和建议,对审计整改措施科学性、可行性及整改的实际效果,按照细化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评估,保证审计整改达到预期的效果。

4.以制度约束行为

通过制订审计整改实施相关管理规定,将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权利、审计整改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程序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特别要对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做出了规定,使被审计部门明确了整改办法和途径,健全对被审计单位的制约机制,加大了审计整改的工作力度。

5.建立及完善联动机制

依靠组织管理层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层、内部审计机构、被审计对象以及其他监督部门协调配合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对被审计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考核范围,实施奖罚。

6.注重审计监督与服务

加强与审计对象沟通协调,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和要求,发挥审计的服务职能,找准整改工作的切入点,积极指导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细化整改措施和要求,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章建制,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监督与服务并重,确保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7.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慎重处理,使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实实在在的操作性,真正达到审计工作闭环管理、服务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在审计整改工作中得到的启示与体会

1.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升是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措施去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审计结论才能准确,审计风险得以控制。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将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审计的需要。

2.取得企业管理层面的支持是关键

在内审工作中,获得了企业管理层面的支持,由组织的领导者协调各部门工作关系,可以为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力地促进审计整改工作的有效开展。

3.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是条件

良好的沟通是提高审计整改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形成思想和行动上的共识,纠正“小集团”利益的错误观念,审计人员要从大局出发,积极引导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审计时态度坦诚,就事论事,不含糊其词,不高高在上,促进审计整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是保证

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强化监督考核,改变“重审计,轻整改”而导致的“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现象,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5.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是审计的终极目的

审计整改工作不是就具体问题整改问题,而是对同类问题横向梳理,举一反三,全面查找经营管理薄弱环节,深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避免重复出现类似问题,提升了审计成果的应用价值,筑牢“防火墙”,当好“保健医”。

审计整改工作是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审计成果的运用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上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为企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施向群.如何开展审计整.中国内部审计,2011(10).

对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思考 第4篇

(一) 责任追究的力度不够大

《规定》明确了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相关要求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随后出台《规定》的实施意见也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要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 依法依纪予以处理。这就明确了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可视查出问题的严重程度, 对应负经济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采取组织处理、党纪政纪处分等责任追究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 虽然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发现不少问题, 有些还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 但很多领导干部还是以平调的方式离开原工作岗位, 被免职、撤职、降职的领导干部占比重很少, 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的就更少。可见对出现问题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责任追究的力度明显不足。上述这些情况,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没能得到充分运用, 结果造成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发现不少相当严重的问题。

(二) 责任追究的范围过窄

(1) 对直接责任追究多, 对主管责任、领导责任追究少。经济责任依据有关规定大致划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目的是分清其责任轻重。但目前对领导干部应负的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几乎视同无责任而不加追究。 (2) 对领导干部的个人经济问题, 例如贪污、挪用、行贿受贿等追究多, 而对领导干部因失职渎职造成损失浪费及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违规行为追究领导个人责任少。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缺乏深加工

当前, 不少的审计结果报告欠缺提炼和加工, 过于粗糙。 (1) 审计结果报告的一些用语不够准确、规范; (2) 审计结果报告罗列了大量的财务指标, 但对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 对查出的问题及责任评价定性不准确, 有的没分清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有的只罗列了存在问题, 但没依法依规对问题性质的做出判断。对于上述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及表达能力不够;另外是审计任务过重。目前, 各级审计机关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应付接踵而来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对如何处理好审计数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 更谈不上对审计成果的深加工。

(二) 对经济责任界定和评价的困难

1. 目前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文件法规对经济责任界定不够明确

例如《规定》所指经济责任, 是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 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 (系统) 、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多样性, 如此对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就过于笼统, 导致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应纳入审计范围的领导干部参与决策的经济活动难以把握。

2. 文件法规对经济责任的划分过于简单化

经济责任依照有关文件划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但由于经济事项的复杂性, 往往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清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应负的经济责任是前任责任还是任内责任, 是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 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 是故意责任还是过失责任等等, 方能对领导功过得失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责任, 审计人员往往存在操作上的不确定性。由于存在上述问题, 使不少审计结果报告对领导者应负经济责任只作粗线条的划分。

(三) 审计管理体制的制约

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实施。各级干部管理部门管理的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由该部门同级的审计机关实施。审计机关隶属于同级政府, 而干部管理部门也受同级党委领导, 并对其负责。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类似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具有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 其独立性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当审计发现领导所在部门或单位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 而领导者也应对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时, 党委、政府可能从地方实际出发, 或考虑当地经济、社会稳定等因素, 而倾向于将问题内部消化, 对责任人从轻处理。

(四) “先离后审”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上看, 原则上应先审计后离任, 但有些干部管理部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 往往是在领导干部离任或已任命才委托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即“先离后审”。而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政策性强、审计范围广、审计事项复杂, 要准确界定领导者的经济责任, 对其做出客观公平全面的评价, 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这样, 干部管理部门在领导干部走上新岗位前, 无法取得审计结果报告作参考。等到审计结果报告出来, 往往是“木已成舟”, 如果在审计结果中没有发现个人贪污、受贿的经济问题, 仅是对其他问题负有一定的经济责任, 组织人事部门是很难下决心把刚走马上任的领导干部予以罢免的。

(五) 审计成果运用的具体实施办法尚未制定

有关文件已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组织考察任用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的参考依据, 但是如何作为参考依据, 目前尚未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以规范, 由于目前的有关规定对审计结果运用的程序、进行组织处理的有关情形不够细化, 缺乏审计结果运用的具体标准, 组织人事部门感到难以操作。

三、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若干建议

(一) 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宣传力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 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而经济责任成果运用是否充分是判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1) 审计机关要提高对成果运用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处理审计质量与审计数量的关系, 把审计质量和成果运用摆在工作计划的重要位置。在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任务重, 资源短缺, 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对于过多过重的审计任务, 审计机关要主动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 争取党委、政府在下达审计任务时能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的实际困难, 突出审计重点, 量力而行安排审计任务。 (2)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审计成果运用充分到位。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高度, 对领导者应负的经济责任依法依规做出处理处分或处罚。 (3) 要提高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既要重视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又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 增强法制观念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二) 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合力作用, 准确界定经济责任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经济责任, 对审计机关难以确定的经济责任, 可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这个平台,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量化评分, 并确立等次, 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能跳出专业的审计报告, 直观明了。评议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监督、管理、任用等的重要依据。

(三) 加大任中审计力度, 克服“先离后审”的弊端

在审计类型方面, 虽然《审计法》第二十五条及《规定》完善了审计监督职责, 确立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 但目前开展任中审计的比例不够大, 这实际上不利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实际上, 任中审计的有效开展除了更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 从实践效果看,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 把监督的关口前移, 有助于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积极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 运用审计成果及时整改, 堵塞漏洞, 防患于未然。

(四) 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具体实施办法

成果运用 第5篇

一、我县旅游餐饮现状

旅游业涉及的餐饮业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有赖于旅游者的存在而生存,包括旅游饭店的餐厅、旅游定点餐馆、旅游景区内及周边的餐馆与小吃摊、旅游交通站点附近的餐馆等;另一类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当地居民,但也可为旅游者提供餐饮服务,包括各类餐馆、快餐、小吃店、咖啡馆、茶馆、酒吧、农家乐等。随着散客数量的增长,第二类餐饮业态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我县目前旅游餐饮主要布局在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风景区、玖玖花海、XX九井溪森林公园等周边区域,各类餐饮户78家。

二、我县旅游餐饮特点

1、餐饮消费就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旅游消费中仅次于购物消费,占据第二位。因此,开发美食旅游在丰富旅游活动、愉悦旅游者的同时,也就是增加旅游创收的很好途径,并且其潜在作用更就是不可忽视。

2、餐饮消费满意度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

旅游餐饮作为旅游六要素的首个要素,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旅游行程满意度的评价。旅游餐饮是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发展旅游餐饮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活动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全身心投入的运动,整个过程体力付出很大,会消耗身体很多营养物质与能量,仅仅吃饱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吃好,保证饮食的质量,旅游者才会有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顺利完成旅游活动。

3、餐饮美食旅游与旅游文化的有效结合饮食不仅就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更就是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旅游到外地,品尝当地名菜、名点,无疑就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享受。我县饮食的多样品种、丰富内涵、背景文化以及饮食习俗等都深深的吸引着游客。如果把饮食与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我县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可以大大丰富旅游产品,为旅游开发与旅游经济增添新的亮点。

三、存在的不足

1、我县餐饮业总体水平不高。根据省、市市场监管局关于创建风景区餐饮质量安全街的相关精神,我局拟定在五千年文博园人民东路的餐饮店为基础开展创建,但该餐饮店经营面积小,且大部分没有明厨亮灶。经营者的食品安全卫生意识不强。

成果运用 第6篇

【关键词】审计成果;运用;建议

审计成果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过实施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研究审计成果运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乎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近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审计, 以审促管,以管增效,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操作规范和防范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审计成果运用仍属于薄弱环节,人民银行内审成果运用要做到寓监督于服务之中,进一步促进人、财、物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更好地发挥内审职能。

一、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意义和作用

1.有效的审计成果运用可以发现并改善组织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发现组织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弥补制度的漏洞,织密制度的笼子,预防腐败案件的发生。及时警示谈话教育,帮助被审单位分析原因,查找漏洞,制定整改措施,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2.有效的审计成果运用有利于提高制度执行力,实现改善提高的良性循环。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管理、职责履行、财务收支等的审计,提出管理中的意见,只有通过审计成果运用,可以及时预警、发现、纠正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中潜在的各类风险,保证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基层央行科学高效履职。

3.有效的内部审计成果可以促进审计作用的发挥,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威。审计成果的运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得到体现,使得内部审计真正在人民银行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服务性”不够。年度审计计划制定的科学性不够,大多数按照上级行下达的审计工作安排拟定审计计划,未能深入调查了解被服务部门的需求。对上年度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以及风险点的关注度不够,缺乏全局性的审计工作规划。

2.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韧度”不够。审计成果的运用通过审计报告的方式,提出整改意见,要求被审计部门开展整改。而审计部门随即开展下一个审计任务,对于上一个审计成果的运用与否,后续跟踪随访不够,未能做到及时的有效监督。

3.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深度”不够。个别行对内审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拖延纠改,存在审计整改不全面、不彻底,或有选择地作象征性整改,对审计处理决定置若罔闻,或就事论事,不能举一反三地整改有关问题,审计成果运用效率较低。

4.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广度”不够。当前大部分审计成果的运用还仅仅停留在个别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上,结合同类审计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提炼的较少。部分审计发现的问题也往往可能属于组织管理体制或者制度层面的问题,本质原因得不到解决,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无法做到标本兼治,存在屡查屡犯现象,尚不能很好地做到结合审计反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或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三、深化审计成果运用的做法及建议

1.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被服务部门需求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审计服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审计需求座谈会、上门访谈等多种方式,向单位领导及全辖各单位调查了解管理中存在主要风险、重大漏洞以及当年审计工作的要求或需求。并结合上一年度风险评估与审计整改情况,形成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实现审计需求的滚动式管理。

2.加强审计精细化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是要发现问题、找出风险点,为业务管理部门提供既治标更治本的整改建议,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响应态度,而积极的态度源自于审计人员针对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整改建议。审计工作中不仅要强调发现线索和分析问题,还要反复锤炼对问题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审计质量和被审计单位认可程度。

3.开展综合分析,实现成果分享。项目结束后,审计部门及时召开审计结果分析反馈会,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进行综合分析。此外,还应及时总结项目经验,编制、编写审计案例或信息、论文等,作为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的重要资料予以保存,以备交流或参加点评。加强战略性的汇总分析,形成一些跨年度、跨审计类型、跨审计对象的审计分析报告,帮助管理层判断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中的风险分布和严重程度。

4.开展后续审计,实现审计整改滚动式管理。在收到审计整改报告后,突击式的开展后续审计,并将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范畴,作为全辖各单位、各部门绩效考核的依据。

成果运用 第7篇

关键词:央行内审,转型工作,成果运用

一、影响基层央行内审成果运用的制约因素

基层央行在多年的内审工作实践中, 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审计转型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对基层央行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受审计观念、内控机制、监督手段、队伍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内审成果的运用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 审计观念不够先进, 对内审成果重视程度不高

在现实工作中, 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人员全局观念不强、成果转化意识不足, 对内审成果的认识都有不同层次的偏差。当前自上而下的年度考核机制易导致业务行为短期化倾向, 被审计对象首先在乎的是当前的评价, 往往注重审计结论中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对自身工作考核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发现的问题尽量淡化处理, 而不是着眼于长远, 强调通过审计真正揭示问题并进行优化改进, 因而对内审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建议重视不够, 认为审计查出的问题已是“过去时”, 以后整改就可, 没必要深究, 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 审计建议被束之高阁, 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而审计人员认为内审工作就是查找问题, 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便已经完成审计任务, 运用、转化审计成果是内审工作的“副产品”, 表现为工作中不愿花大力气推动内审成果的转化应用, 存在重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 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督查整改, 重审计检查, 轻成果管理等思想倾向, 在内审工作中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方法, 满足于既有的工作经验和模式, 工作创新意识不强、动力不够, 对审计整改进度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 内控机制不够健全, 对审计成果利用范围较小

基层央行是中央银行的派出机构, 在其治理结构下, 内审只是隶属基层央行管理、与其他部门并行的一个职能部门, 缺乏独立性和超脱性, 也因此影响了内审结论的权威性。从工作实践来看, 尤其是在实施同级监督时, 始终无法突破同级监督同级“揭丑”的内部审计怪圈, 造成内审成果“夭折”, 披露不彻底、不深入, 审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内审成果利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从上到下尚未建立统一的审计成果利用机制, 内审成果利用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后续整改、整章建制等工作的力度取决于被审计单位领导的认识程度和工作力度, 削弱了内审成果利用的效果, 难以真正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审计信息共享机制不畅通, 审计报告受众范围过窄, 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提出意见建议, 以审计报告或决定的形式呈现, 但在审计信息的发布范围上, 一般只呈行长和协管内审工作行领导审阅, 发送被审计单位, 报送上级机关内审部门, 局限于审计单位内部, 成为少数人内部参阅资料, 其他人员并不了解有关审计信息资源和审计成果的数据, 由于审计信息发布范围小, 透明度不高, 审计成果对提高基层央行内部管理的指导作用和风险警示作用并不突出。

(三) 监督手段不够科学, 对审计成果加工力度不深

目前, 基层央行内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的方式、方法仍局限于查阅资料、跟班作业、问卷调查以及座谈询问等传统手段, 审计信息化程度很低, 基本上还处在手工审计处理阶段, 计算机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对文字、数据的简单处理。面对近年来人民银行相关业务应用系统不断更新和陆续上线的新趋势, 业务部门的操作方式及风险环节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和调整, 然而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只涉及到国库会计核算、货币发行管理等个别领域, 审计手段不足, 审计成果的多元化、多样性不足, 内审成果需求空间没有拓宽。同时监督问责手段缺失, 内审部门在提出审计意见或做出处理决定后, 只要求被审计对象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整改报告, 对问题的处理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 对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整改的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理或处罚依据, 这种缺乏约束力的处理, 抑制了内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

(四) 队伍素质不够理想, 对审计成果转化的效能不足

当前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实现内审转型的迫切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职业化在地市中支一级只是个传说, 专家型优秀内审工作人员技术支持的缺失, 是建立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的人才瓶颈。当前内审部门的人员大部分是在以“财务、业务合规性”为主的传统内审职能下配备的, 以长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老同志为主, 计算机专业及具有CIA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相对不足, 内审人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 职业判断力不强, 揭示问题不充分, 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 业务部门的认可度不高。受审计人员创新能力制约, 有的项目年年审, 年年老一套, 发现的问题每年都大同小异, 该纠正的基本都已落实整改, 报告的模式相同, 只是换换数字而已, 审计项目质量不高, 审计成果的可利用价值低。在内审转型方面, 研究还不够深入, 成果还不够好, 不能令人信服, 很多时候满足于自我欣赏, 讲模型、讲花样、讲新颖, 重视理论研究, 结论脱离实际, 难以算得上成果, 更不用说转化应用成果。

二、加强内审转型成果运用的对策建议

基层央行内审转型工作不是对原有工作格局的舍弃, 而是在继续强化原有工作的基础上, 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对内审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提升。加强内部审计转型成果运用, 提高成果利用的效率和效果, 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 更新审计理念, 营造良好的内审成果运用环境

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成果运用转化的沃土, 内部审计成果是领导层全面、准确了解内部情况, 掌握全局, 制定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首先, 领导重视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推手, 内审成果运用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领导有批示, 各职能部门也就会遵照执行、认真整改。其次, 职能部门理解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关键, 内审部门要加强与审计对象的信息交流, 充分向审计对象宣传审计工作的性质、任务、要求, 取得其对审计的认知、理解和支持。最后, 内审部门转变思想观念, 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前提, 内审人员要树立宏观意识, 将审计成果的运用看作是发挥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的一项大事来抓, 不断更新内审工作理念, 准确把握内审工作发展趋势, 及时调整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定位, 全面提升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价值, 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内审的确认与咨询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内审是一个控制机制, 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内部控制理念和效益的理念;要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 在加强监督的基础上, 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防范风险, 使内审的“确认与咨询”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 完善内控机制, 扩大审计成果的利用范围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 打破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局限, 将审计成果的运用扩大到决策层、其他部门和考核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审计成果整改的跟踪检查制度。实施审计跟踪问效, 根据整改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 加强对审计建议、意见的整改落实, 发挥好内审“审、帮、促”的作用, 促进被审计对象完善内控建设, 有效防范化解内部风险。二是加大审计成果信息反馈力度。将审计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倾向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反馈到上级行和各相关部门, 这些信息通过以文件或简报的形式处置, 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促进问题和解决和落实, 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三是建立同级人事、内审、纪检监察审计成果运用协调机制。审计项目结束后, 内审部门要向人事、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通报审计成果, 建立成果利用协调机制, 人事部门把审计情况纳入干部管理、使用、监督的全过程, 把审计成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任免、调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纪检监察部门把审计成果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 并将查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情况的重要内容。通过以上措施, 使审计整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达到内审工作促进管理, 服务经济的根本目的。

(三) 改进监督手段, 促进内审转型成果的再利用

内审信息化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提升审计手段的技术含量, 不断探索完善审计方式方法, 促进内审转型成果的运用。一是继续抓好《人民银行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运用, 应用信息技术搞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综合管理, 提高内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 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内联网资源, 对被审计单位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 以及基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网络操作的合规性、安全性进行实时、异地、远程的审计、分析和评价, 以降低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三是创新监督手段。坚持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的审计相结合, 监督与评价并重, 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 引进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 挖掘审计项目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审计项目工作质量。

(四) 优化内审队伍结构, 提升内审成果转化工作的效能

高素质的内审队伍是基层央行加快审计转型成果运用的重要保证。一是严格岗位准入,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明确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条件, 在人才选用上应注意知识层次和结构的多样化, 确保计算机、风险评估、管理学等方面的人才占有一定比例, 实现审计人员机构的优化。二是不断完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才库, 实行分散管理、统一使用, 逐步实现高层次内审人才资源的共享。三是注重后续教育, 加强对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要组织内审人员积极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 更新审计理念, 不断提升审计水平;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 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提升审计报告的应用价值, 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解决审计建议预见性、建设性不足的缺陷, 提高审计建议的采用率, 更好地发挥内审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 促进内审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单位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郭庆平.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2. (7) :25-28.

[2]魏茹.完善基层央行内审整改工作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2. (3) :49-50.

[3]赵娟.关于建立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2. (5) :135-136.

[4]罗玉冰.深化内审工作转型促进组织价值增值[J].西部金融.2013. (9) :17-19.

成果运用 第8篇

1.1“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定义。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起源于上世纪末期的多元化教育改革浪潮,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是以取得的教育成果为基础, 以新成果的设置为导向, 在激发学生学习意愿和学习意识的基础上,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而做到对学生综合教育和综合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1.2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上位概念是自主学习, 在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自主学习定义为:通过教学方法、内容、技巧的调整, 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认知创造空间和平台, 进而使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质疑中不断探索、创造, 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相对应地, 英语支柱学习能力的概念应该为:通过英语教学方法、要素、结构的有机调整, 为学生英语学习创造主动发展空间, 通过培养学生英语教学中主动学习、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等品质, 使学生把握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做到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和英语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的系统性保证。

2. 英语教学中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意义

英语教学中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根本意义和主要价值在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学生获得主动、自觉、稳定、长期的发展, 做到对英语教学质量、效果的根本保障, 根据近些年英语教学中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经验看, 其主要意义和价值在于如下几点:

2.1 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作用。

英语教学中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告别了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教材、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样式, 实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尊重, 学生取得了英语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在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前提下,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方法得以展开, 新颖教育理念得以渗透, 这不但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 同时也会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功能。

英语教学中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深层次认同, 是在承认学生英语学习能动性的基础上, 通过成果的激发和激励作用构建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自我的价值、优势和成果, 产生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让学生更为完整地参与到英语学习的实践活动, 做到对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保证。

3. 英语自主学习中“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应用的原则

3.1 目标性原则。

英语自主学习中“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应用过程中首先应该创立学生学习的目标, 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成果导向”教育模式重新认识英语教学, 做到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学习目标过程中应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使学生思维素质、想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做到对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培养与发展。

3.2 差异性原则。

英语自主学习中“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应用应该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特别对于英语基础、学习主动性处于不同水平和状态的学生要加强分类指导和教育, 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特点和长处, 找出学生英语学习的不足, 将学生具体的英语学习和成果统一在一起, 让学生产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现“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深层次的教育效果。

4 英语自主学习中“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运用要点

4.1 转变英语的学习方式。

要发挥“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优势合理而有效地调节学生英语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 使学生通过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勇于探索, 乐于学习, 善于发现问题,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目标。

4.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英语教师要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和学习的氛围, 要将学生看做英语自主学习的独立主体, 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创新的体现, 收获英语自主学习的成果, 通过“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使学生获得自我认知和自我满足, 达到对自身和英语学习创新性的认识, 建立起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更为主动地参加到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之中。

4.3 促进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参与积极性, 这种良好的心理机制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得到不断优化, 进而形成学生具有各自特点的目标体系和价值取向, 在获得不同的学习成果的同时, 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做到促进英语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4.4 丰富英语自主学习的资源。

教师要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学习的手段,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开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很好地利用先进的媒体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他们搜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结语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是英语教学中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应该灵活运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 建立并推广新时期英语学习的新途径和新手段, 做到对学生英语能力、水平、成绩综合提升的有效保障。

摘要:本研究以英语教学为平台, 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展开了研讨, 提出了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 在进行相关概念和定义的阐释基础上, 进行了英语教学中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分析, 展开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应用原则的研讨, 提供了运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重构英语自主学习的新思想, 希望为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模式,英语教学,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娟.学习者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S2) .

[2]张薇, 闵亚坤, 辛丽君.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二维特征模型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Z1) .

[3]慈丽妍, 刘洋, 阎丽君.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6) .

[4]谢东海, 陈坤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成果运用 第9篇

所谓的户籍档案主要就是指公安派出所在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有一定保存价值的记录, 能够对公民法律身份自然以及社会属性的证明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对人口统计工作也有相应的推动作用。

公安机关户口管理活动中产生了大量户口凭证方面的资料, 对于户籍档案来说就是靠有相应保存价值的材料构成,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常住户口卷

所谓的常住户口卷是指公安派出所依法记载常住人口的基本信息, 同时反应出相关变化状况所形成的档案, 具体来说主要就是有户口簿册、迁入、迁出户口、户口审批、农转非、出生证等一系列类别的档案。

(二) 暂住户口卷

所谓的暂住户口卷是指公安派出所在对外地到本辖区经商、务工、从事第三产业等暂住人员管理以及对暂住本辖区的境外人员管理中形成的材料。

(三) 船民档案卷

所谓的船民卷是指公安派出所对辖区中的船民所进行的相关登记以及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

(四) 居民身份证卷

所谓的居民身份证卷是公安派出所在开展公民身份证的颁发、缴费以及换领等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

二、公安户籍档案数字化的优势

(一) 能够提升户籍管理效率

派出所档案管理的装备以及用房等会受到一定硬性条件的制约, 这样就很难时应当成社会上档案需求的发展速度, 使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加工以及管理, 将原有的纸质档案让市局档案处进行集中保管以及进行统筹安排, 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解决派出所存放的难题, 从而也就使得档案管理的工作压力有所缓解, 从而真正降低档案管理方面的成本, 保障户籍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二) 使得户籍档案查询更为便捷

派出所的户籍档案进行数字化之后就会使得档案的查询从最为原始最为传统的方式转变到了科技层面, 这样就会使得档案管理者不用再次依据档案的索引目录到档案的库房中进行翻找, 如果档案的管理系统在运行上正常的话, 工作人员在办公室中只要打开网页敲敲键盘就能够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从而使得工作人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更为便捷、更为准确以及更为直观。

(三) 能够做到高度分享

派出所的户籍档案在进行数字化加工之前, 大部分的户籍档案是存档在各个地方的派出所之中的,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户籍档案是放在县局的档案处的, 这样就会使得不一样的档案查询需要就会使得群众往往会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多耗费一些没有必要的经历, 另外还会使得所查阅到的档案信息缺少相应的准确性保障, 但是户籍档案在进行数字化之后, 往往就会真正实现高度分享, 使得每一个派出所都会通过公安档案管理系统能够对所有的户籍档案信息进行查询, 对于群众来说, 也能够选在就近的派出所进行户籍信息查询。

三、完善户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

为了使得公安户籍档案数字化的发展成果以及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依据当前公安户籍档案的管理和群众查询档案信息的实际状况,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明晰工作责任

公安户籍档案管理进行数字化之后, 对档案信息进行查询的时候要从手工转向电脑操作, 因此就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工作者在掌握工作业务技能的前提下还应当明晰自身的工作责任, 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服务意识, 当群众来查询档案的时候应当由人员进行接待, 要避免出现拖沓以及推诿的状况, 增强责任意识, 要真正落实好档案查阅登记, 避免出现因为违规查阅档案而发生的违纪状况。

(二) 进一步强化业务技能培训

公安户籍档案管理进行数字化之后, 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从而真正解决服务技能的相关问题, 户籍进行数字化之后, 在对档案信息的查阅以及证明的出具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样不仅会方便群众查阅、提升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所以说, 应当在查阅档案加以规范的基础上还应当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进行完善和提升, 要对其加强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 不仅要从技能操作的层面, 通过上门指导以及集中讲课的方式进行培训, 同时还应当从服务人民群众以及打造民生品牌的角度, 通过完善查阅档案信息工作态度以及提升工作效率等途径对其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及引导, 从而使得档案查阅工作能够在规范的前提下提升工作效率。

(三) 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因为当前我国公安户籍档案数字化的工作在进一步加深, 我国公安档案信息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群众查阅档案信息的载体和重要平台。所以说, 应当从公安户籍档案的形成、归档以及收集等多个环节入手, 对公安户籍档案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 从而确保公安户籍档案自身在信息资源库方面的信息越来越丰富, 其服务工作越来越准确, 数据库能够得到有效地运行。

(四) 进一步增强宣传力度

随着我国公安户籍档案数字化的进一步加深, 其工作也取得相应成果, 要想使得公安户籍档案数字化的服务成果真正服务于百姓群众, 真正实现就近查询, 就应当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 要通过日常的窗口工作以及公安微博和网上公安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使得群众百姓能够知晓怎样就近使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档案户籍信息的查询, 从而真正提升公安户籍档案工作的便利性以及实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当前我国公安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推进, 我国的公安机关在户籍档案方面也采用了数字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为更快捷以及更准确地为当地提供相应户籍查询的服务、提升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质量提供了良好平台。但是怎样充分利用这一数字化的成果为群众更好服务是相应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公安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推进, 公安机关的户籍档案数字化的加工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为更快捷以及更准确地为当地提供相应户籍查询的服务、提升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质量提供了良好平台。怎样更好地、更加充分地发挥这一发展成果, 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是当前我国档案工作者应当探索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公安户籍,档案管理,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康小雨.浅议如何利用户籍档案数字化成果提升档案服务效能[J].档案与建设, 2013 (7) .

成果运用 第10篇

但是也要看到, 在现实中, 经济责任审计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审计成果未能充分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未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正是制约经济责任审计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突出表现在单一的审计监督手段有限, 很难直接左右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的命运。其次,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的不透明影响了效果的发挥,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主要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除少数涉及严重违纪违规的问题, 结果报告一般很难影响领导干部个人的管理使用, 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谈话、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 加上结果不公开,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社会公众缺乏沟通, 也造成了审计工作缺乏权威性。

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呢?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既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推动力, 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论是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企业治理的作用还是体现发挥审计的本质是企业的“免疫系统”的功能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理由如下:

1.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促进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促进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企业员工有权通过信息公开途径获悉并监督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成果及企业的运营状况。没有企业员工对企业及行政一把手经营状况的知情权, 就无从谈起对其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保障员工的知情权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相一致的。促进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和改进服务, 做到依法办事、科学规范, 促进勤政廉政建设, 遏制与惩治腐败, 增强工作的威望和公信力。

2.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整改审计所反映的问题, 发挥审计的本质是企业的“免疫系统”的作用, 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审计的目的不是查出问题, 而是要在查出问题的基础上, 对症下药, 整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 从而彻底清除病症, 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审而不改, 还不如不审,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 将审计监督与纪检监督、员工监督有机结合, 形成监督与整改的强大合力。

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的工作质量, 是推动经济责任审计事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审计部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 自身也需要被监督, 不被监督就无法进步, 也难以取信于人, 而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这把“双刃剑”就是一种引入监督的好方法, 使审计部门的成果公开透明, 直接面对企业员工的监督, 向员工公布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就必须保证事实确凿、证据充分、定性准确, 处理、处罚的尺度把握正确, 对领导干部履责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企业员工的质疑, 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逼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 促进其不断增强专业素质、提高水平、改进工作, 以过硬的审计质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就无法应对这一重大挑战,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无法得到企业员工的信任和认可。

只有审计结果公开才能更好地运用审计成果, 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的有序开展, 笔者认为在充分认识上述必要性的基础上, 还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1.进一步保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首先要在经费保障上理顺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关系, 将审计经费单独列入预算, 切实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必需的经费, 彻底摆脱靠被审单位解决经费来源的局面, 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在审计结果汇报制度上变革, 变“阶梯式”为“扁平式”, 改变审计结果层层汇报的做法, 将审计结果平行汇报, 同时向本单位领导及上级审计部门汇报, 这样做能够在暂未改变现行审计体制前提下尽量淡化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监督的色彩, 既体现“谁任命谁管理”的原则, 又能争取上级审计部门的支持, 客观上减少某一方面对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及审计结果公开的干预, 防止审计结果所应公开的问题被层层过滤。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任重道远。

成果运用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成果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成果运用的现状

(一)审计评价的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不明确

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还是农村信用社制定的《离任离岗审计办法》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一些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定性分析指标,也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审计评价缺少统一充足的依据,如何评判为“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一般情况下只能靠审计人员凭自已的经验及主观判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偏低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而目前农信社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调,审计人员对风险的分析、判断、评估的能力和经验欠缺,加上各种财经法规的频繁修订,造成许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及综合能力与实际要求不相适应,导致其实际效果很不理想。

(三)审计手段和审计技术落后

一是审计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对计算机技术等先进审计手段的运用不充分,审计抽样没有科学依据,使得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审计内容具有局限性。由于审计的单一化,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一定的深度和特色,主要表现为常局限于凭证、报表及信贷档案的完整性检查,反映的对象局限于财务、信贷等常规性的内容。

(四)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审计成果运用大多流于形式

审计部门做为农村信用社的内设部门,在工作中难免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充分体现,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成果运用的对策

(一)完善审计制度,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

建立健全审计运作体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重点,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紧紧围绕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以平衡计分法、条件限制法和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一套量化性的评价指标,从实际出发,独立、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价。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审计意见的权威性,提高审计质量

一是要根据审计业务需要,引进信息及法律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二是注重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知识更新,通过准入退出机制,开展各种培训、实践锻炼等形式,提高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和专业水准,使其逐步掌握经济活动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三是学习借鉴其他同业先进的技术方法及工作经验,提升执业水准,提高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的能力,提高审计质量。

(三)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保证审计评价的公正性

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要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对审计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评价过程中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同时,审计评价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审计范围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对超出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无法取证的事项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另外,审计评价要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同时划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故意与过失的界限(即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界限),制度不健全、不配套导致工作出现断层与不执行规章制度的界限,客观公正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创新审计技术手段,重视风险分析和目标评价方法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与发展,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型业务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规范审计活动,审计技术从以经验型为主向技术型为主转变,使审计活动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同时,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分析评估被审单位财务报表可能出现风险的领域,设计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在审计中积极运用这些技术,将会大大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为准确进行审计评价打好基础。

(五)倡导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前移审计关口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各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等事项的审计,一般均为一届三至五年,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连任的情况,审计期间相对较长,而组织上对领导干部调整的时间比较集中,所以通过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可以及时将审计时点上的经济责任做一个小结。而且,金融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一些风险的暴露是相对延后的,实行任中审计可以使审计部门及早地发现和掌握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的经营事项,从而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重点进行关注,减轻离任审计时的工作量,提高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效率。

(六)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可以使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把握政策,强化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人事部门结合干部任用管理需要,适时提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计划,确定审计对象和内容;依据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任用、调任、免职、辞职、解聘等提出处理意见;纪检部门负责对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进行立案查处,对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单位和个人做出处理;审计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审计质量,将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

(七)强化成果利用,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有效手段”,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防范和揭露腐败的需要。因此,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必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利用好审计成果,将审计成果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考察任用中去,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日常教育与监督中去,运用到反腐倡廉的工作中去。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涉及许多部门,各级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协调配合,在审计成果分析运用上要各尽其职,协调一致。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 “免疫”功能;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审计评价纳入干部考核内容;纪检部门要根据审计结果对违反党纪政纪、贪污受贿及徇私枉法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理;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后续分析研究,对审计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充分运用到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中去。

参考文献:

[1]胡传祥.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战略思考[EB].中国审计网,2009-10-21.

[2]王志永,高强,李晨昕.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需求及其创新[J].财会通讯,2010(13).

成果运用 第12篇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较少不同, 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有较高的研究与开发投入, 以保持竞争优势。因而, 不论中外, 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 都是确认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指标之一。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在其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 将研究与开发密集度列为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 规定只有当研究与开发密集度 (即研究与发展经费/产值×100%) 达到10%以上, 才能被确认为高新技术部门。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也表明用于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应占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的3%~6%以上。应该说, 高强度的研究与开发投入, 既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它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据发达国家统计,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一般要占其销售收入的5%~15%, 相当于普通企业平均比例的2~6倍。我国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30%以下, 从总体上看, 企业总体研发投入量远远小于世界先进企业。但近年来, 我国高科技企业在研发费用的投入量逐步增加, 基本都达到了3%的研发投入比率, 甚至有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达到了销售收入的10%以上。部分高科技上市公司在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已高达企业总费用的60%甚至70%以上, 而且, 随着企业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作用越来越突出, 研发费用逐渐成为影响高新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发费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重要性、高新技术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的放大, 对其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也引起专家学者的日益关注。采用更为适合的方法进行研发费用的核算,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最终成果决定法在研发费用核算中运用的设想

(一) 现阶段研发费用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 企业应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其所列举的五项条件的,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这虽然解决了目前研究与开发支出完全费用化的弊端, 但也存在着会计处理中主观估计成分过高的问题。因为采用这种方法, 企业首先要确认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 而在高新技术企业实际研发活动中,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有时很难区分, 有些支出是应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 常常会因时、因地、因对象而不同。人为地硬性规定哪些支出资本化, 哪些支出费用化, 实务中既难操作, 又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 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的结果, 一方面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对于高新技术类企业, 应根据其行业自身的特点, 尽可能地改进无形资产会计不足的现状, 充分披露企业的无形资产信息, 以更好地满足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优势等信息的需要, 从而减轻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展示企业的内在价值, 降低企业被市场低估的风险。鉴于这类企业对研究、开发的依赖性高且研究、开发费用数额较大, 并且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哪家企业愿意从事与自身业务无关的研发活动。结果失败, 是为后续研发打下的成功铺垫;结果成功, 则导致了企业较高的无形资产比率, 并从根本上导致了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 基于“研发结果的成败决定是否资本化”的方法相对更为可取, 但实际处理时应规避一次性费用归集带来的波动性。采用“最终成果决定法”, 是指不再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也不是将研究与开发支出“一分为二”, 或资本化, 或费用化, 而是视其最后结果再决定采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处理方法。

(二) 最终成果决定法的具体处理方法

按采用最终成果决定法核算高新企业研发费用的设想, 其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设置“待处理研发支出”账户, 用来归结每一会计期间内企业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用、研究开发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计提的折旧、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购买相关技术材料发生的费用、以及开发成功时需要的注册费、律师费等。待会计期间结束时, 按照企业当期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来确认当期“待处理研发支出”科目借方余额内应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账户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金额。

(2) 设置“研发损失准备”账户作为“待处理研发支出”科目的备抵科目, 各期期末企业要分析其失败的可能性, 并决定各期应该提取的“研发损失准备”, 计提的比例即为 (1-期望成功率) , 按照期发生的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计提的开发损失准备数额计入贷方。借方登记已确认为开发损失应注销的研发成本, 余额通常应在贷方, 表示己经预提尚未注销的研发损失准备数额, 在期末资产负债表上列作“待处理研发支出”的减项。

(3) 当研发项目成功时, 将“研发损失准备”科目贷方余额尽数转回“待处理研发支出”科目, 并将“待处理研发支出”科目内借方余额全部转入无形资产账户;当研发项目失败时, 将“待处理研发支出”科目借方余额及“研发损失准备”科目贷方余额全部转入“研究与开发费用”科目, 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例]2008年1月1日, 某高新技术企业经董事会批准研发某项新产品专利技术。该公司2008年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材料费500万元、人工工资200万元, 以及其他费用300万元 (假设以银行存款支付) , 共计1000万元, 2009年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材料费100万元、人工工资200万元, 以及其他费用200万元 (假设以银行存款支付) , 共计500万元, 2009年12月31日, 该专利研发成功。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单位:万元) :

(1) 2008年发生研发支出:

(2) 2008年底, 假设该企业分析其期望成功率为90%, 则应按发生的开发费用的10%计提的研发损失准备数额:

(3) 2009年发生研发支出:

(4) 2009年底项目研发成功:

如若研发项目失败, 则应做如下分录:

以上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体现配比原则, 有利于企业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由于对各研究与开发项目进行了成本核算, 就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自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由于划清了成功开发与不成功开发的界限, 将不成功开发的费用计入了当期损益, 也符合谨慎性原则;同时, 也避免了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主观性,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总之, 该方法符合客观性原则, 有利于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 同时又体现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采用这种方法, 应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项目下增设“自创无形资产”项目, 单独列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 以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利润表“管理费用”项目下增设“研究与开发费用”项目, 单独列示当年计入损益的研发支出, 以和企业的其他管理费用相区别, 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其不足之处是当研究或开发失败不产生收益时, 一次性将全部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会使当期损益出现较大波动, 但可以通过采取分期摊销的方法加以避免。这既解决了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难以取舍的难题, 也解决了研究费用与开发费用难以区分、难以计量的难题, 其会计处理不仅在理论上成立, 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下一篇: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