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房颤动范文

2024-05-04

老年心房颤动范文(精选9篇)

老年心房颤动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位于河南省安阳及新乡地区各3个部队离休干部休养所的休干及其配偶共792人, 男453人, 女339人, 年龄均>70岁, 70~79岁487人, ≥80岁305人。

1.2 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是查看历年健康档案, 和向本人了解近期健康状况, 由干休所医师填写设计好的表格, 然后汇总分析。调查项目除年龄、性别等一般项目外, 主要有: (1) 发现心房颤动时的年龄; (2)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早期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3) 引起心房颤动的病因; (4) 目前心功能状态及近5年因心脏病住院的次数; (5) 是否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 (TIA) 、脑梗死及其他器官的梗死。

2结果

患有心房颤动104人 (13.13%) , 其中男67人, 女37人。按年龄组分:70~79岁组64人占该年龄组的13.14%, ≥80岁40人占该年龄组的13.11%。阵发性心房颤动31例 (29.81%) , 持续性心房颤动19例 (18.27%) , 慢性心房颤动54例 (51.92%) 。心房颤动病程6个月~29年。心房颤动患者近5年平均每人每年因心脏病住院次数为 (1.86±1.43) 次, 无心房颤动患者平均 (0.96±0.73) 次;TIA和 (或) 脑梗死的发病情况:心房颤动患者中11人 (10.58%) , 无心房颤动患者中有37人 (5.38%) ,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引起心房颤动的原发病:冠心病24例 (23.08%) , 高血压心脏病13例 (12.50%) ,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40例 (38.46%) , 风湿性心脏病7例 (6.73%) , 肺源性心脏病9例 (8.65%) , 扩张型心肌病5例 (0.48%) , 特发型心房颤动25例 (24.04%) 。

3讨论

心房颤动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报道, 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 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为2%~10%[1], 本组患病率为13.13%, 可能与此组被调查者年龄均为70岁以上有关。在阵发性心房颤动阶段, 经过积极冶疗, 有20%~40%可转为窦性心律并维持, 或未经过积极的治疗而成为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年龄越大的人群患病率也越高。最近,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 老龄患者心房颤动患病率为58.10%[2]。本组中导致心房颤动的原因, 冠心病占23.08%,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占38.46%, 单纯高血压占12.50%, 特发性心房颤动占24.04%。这是因为前2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 老年人心房颤动以往诊为冠心病的病例中, 一部分仍可能归类于特发型心房颤动, 说明随着年龄增加, 心脏血液供应状况变差和心房肌组织的退行性变化, 二者在老年心房颤动中均起着重要作用[3]。心房颤动患者近5年因心脏病住院次数均明显高于无心房颤动患者, 证明部分患者患心房颤动后虽然可以有较长的寿命, 但对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不利影响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周自强, 胡大一, 陈捷, 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学杂志, 2004, 43 (7) :491-494.

[2]戚文航.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12) :491-494.

老年心房颤动 第2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心房颤动,老年,心理影响

心房颤动是继发于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系统疾病, 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尤以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 研究发现, 70%[1]的心房颤动发生在65~85岁的老年人, 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约在10%[2]。发生心房颤动的老年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严重影响了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因此, 必要的综合护理干预是改善老年患者负面情绪的重要步骤。我院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30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早期干预, 效果明显, 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进过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房颤动, 排除严重的肝、肾、脑病变。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在焦虑、恐惧、愤怒、睡眠障碍及食欲不佳, 且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其中, 对照组患者30例,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63~86岁, 平均年龄 (66.3±5.9) 岁, 病程3~12年, 平均病程6.3年, 按基本病变分类, 冠心病12例, 糖尿病6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1例, 脑梗死1例。观察组患者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61~84岁, 平均年龄 (63.3±6.4) 岁, 病程4~13年, 平均病程5.9年, 按基本病变分类, 冠心病14例, 糖尿病9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4例, 脑梗死2例, 其他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 包括: (1) 心理干预:医护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 并给予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对治疗和生活的信心;此外, 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一些肢体语言来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与情感交流, 例如拥抱、握手等, 让患者感受到温暖, 同时可以得到患者的信任, 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2) 行为干预:医护人员要适时的指导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康复锻炼, 同时丰富患者的日常生活, 转移注意力。 (3) 生活方式的干预:要指导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清淡饮食, 多食蔬菜和水果, 忌油腻和辛辣及烟酒;保持规律的作息, 劳逸结合;还要叮嘱患者要按时服药, 若有不适反应, 及时报告。 (4) 认知干预:医护人员要根据个体差异, 详细介绍心房颤动的病因、机制、发展及转归, 让患者正确认识本病, 消除恐惧心理。

1.3 评估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评测。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各评测一次, 评分标准:SAS和SDS各包括20个项目, 每项按1~4级评分, 将20项评分相加为总评分, 然后用总评分乘以1.25, 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 SAS标准分低于50分为正常, ≥50分表示有焦虑;SDS标准分低于53分为正常, ≥53分表示有抑郁。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后, 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老年心房颤动多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代谢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 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由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病程一般较长, 容易引起患者产生焦虑、烦躁和恐惧等不良情绪, 而这些不良情绪又可以使体内儿茶酚胺含量明显增高, 其可以产生正性肌力作用, 增加心肌负荷, 加重房颤;同时, 负性情绪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 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 血栓脱落, 形成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有报道显示, 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是17.5%, 而伴有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概率高达69%[4]。说明负性情绪是导致心脏猝死的高危因素。

注:*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0.05

临床上, 房颤的治疗常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不甚满意。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诞生, 使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患者心理干预。临床实践证明, 通过心理干预, 可以简历良好的医患关系, 同时可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如焦虑、恐惧等, 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战胜病魔的决心。本文采用认知干预、心理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和行为干预, 从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顾艳霞, 陈霞.综合护理干预对75岁以上老年心房颤动病人心理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2, 10 (12) :3284-3285.

[2]杜萍.心理干预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7, 13 (30) :2883-2884.

[3]陆海清.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J].护理园地, 2013, 10 (9) :67-68.

心房颤动药物应用再认识 第3篇

心房颤动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它带来很多临床问题,包括死亡、血栓栓塞、脑卒中、心力衰竭以及其他一系列并发症,此外房颤还可引起心悸、乏力等症状。现就近年来房颤治疗的进展现状总结如下。

房颤的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AFFIRM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是控制心室率最有效的药物,可以使70%的患者达到目标心率,静脉应用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或艾司洛尔,可以有效控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尤其在肾上腺能神经张力较高的情况下,这类药物的疗效会更加明显。索他洛尔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兼有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常用于房颤患者的节律控制,可以满意控制心房颤动复发时的心室率。对活动时心率的控制优于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卡维地洛同样可以降低静息和运动时心室率,并减少室早的发生。静脉应用短效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可对近期发生的房颤复律有一定疗效,考虑其复律作用可能源于心室率减慢,但对持续性房颤无效。

胺碘酮:5项荟萃分析比较了胺碘酮与安慰剂或其他药物对新发房颤复律的疗效,表明胺碘酮的疗效主要表现在用药后6~8小时和24小时,而1~2小时的优势不明显。胺碘酮的复律作用相对Ⅰc类药物滞后,对新发房颤的复律效果并不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但可相对安全应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左心室功能不全者。值得注意的是,胺碘酮成功复律的患者,均在7天之后转复,甚至延续至28天。胺碘酮同时具备抗交感神经和钙通道拮抗活性,抑制房室传导可有效控制房颤心室率,但胺碘酮具有潜在致命毒性包括肺纤维化、肝损害和致心律失常作用,日光性皮炎,角膜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只能成为心室率控制的二线用药。

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常用于房颤的治疗,静脉推注后,二者均可有效控制心室率,但由于负性肌力作用,应慎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但对支气管痉挛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比β-受体阻滞剂更适于长期应用。目前尚未证明该药物对新发房颤或持续房颤具有心律转复作用。

地高辛:静脉注射地高辛可降低静息时房颤的心室率,但对房颤的转复并不比安慰剂有效,甚至于导致持续性心房颤动。地高辛对阵发性房颤的心率控制作用有限,而对持续性房颤尤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由于有更为有效的药物,地高辛不再作为快速控制心房颤动的一线用药,仅用于心力衰竭或左心功能不全以及那些活动很少、没必要控制活动时心室率的患者。

多非特利:多非特利可有效转复房颤和房扑,但对心室率控制疗效欠佳。心房颤动持续时间>1周的患者口服多非特利复律比安慰剂更有效,其对房扑的复律比房颤更有效。但口服用药起效慢,可用于左室功能重度障碍的患者,该药可延长QT间期,并发扭转性室速。

普罗帕酮:12项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口服普罗帕酮(600mg)对近期发生心房颤动的成功转复率56%~83%。但因有快速房扑、室性心动过速、室内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应用于器性心脏病患者如何调整剂量,现有资料证据不充分应慎用,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严重阻塞性肺病患者应禁用。

ACEI或ARB:临床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以降低房颤发生率。ACEI可减低心房压力,减少房性早搏发生率,减少心肌纤维化,并减少复律治疗后房颤复发率。

他汀类药物:现有资料支持他汀类药物在孤立性持续性房颤患者有维持窦性心律作用。还可以降低直流电复律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并且不影响除颤阈值。目前机制尚不清,可能涉及阻止冠脉疾病进展效应和抗炎抗氧化有关。

抗血小板:大多文献认为,对于<65岁,无高血压,栓塞病史,近期有心衰病史的房颤患者,使用阿司匹林300~325mg/日,预防栓塞并发症即安全又有效,对于>65岁,特别是75岁以上,有基础心脏病或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则应用华法林。

抗凝药应用:华法林是目前明确可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死亡率的药物,被誉为房颤药物治疗的基石[1]。由于其潜在的出血风险临床应用中应遵循ACC/AHA/ESC更新的AF指南,因人而异,并监测INR。应用华法林应检测凝血指标,使INR(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于2.0~3.0,由于老年人对华法林治疗敏感性较高,易发生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并发症,INR控制在1.8~2.0为宜。

房颤的其他治疗

房颤的直流电复律治疗:对于伴心肌缺少、症状性低血压、药物治疗无效患者以及房颤伴预激综合征患者、快速心动过速、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则应积极施行直流电复律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预防房颤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其中以Cox建宫术疗效好、成功率较高,但由于需体外循环,尚未广泛应用于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正在研究减少创伤的改良方法,包括经胸微创和经皮导管技术,有望成为大多数房颤患者可接受的替代治疗方法。

导管消融: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受治人数大幅攀升。目前治疗房颤作为一种新兴手段,代表房颤治疗最主要方向,已迅速为广大电生理专家和患者所接受[2]。

起搏治疗:目前对伴有症状性心动过缓以及需要使用减慢心率药物的患者可以行起搏器治療,但房颤不是永久性起搏的指征,对无心动过缓,不需植入起搏器患者不应考虑用起搏方法预防房颤。

总之,房颤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以及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的治疗,控制心室率的效果至少与转复并维持窦律相当的概念逐渐被接受。抗凝治疗作为房颤治疗中最为重要的基石,也越来越受重视。导管消融在房颤的根治性治疗中亦独领风骚。但目前调查显示房颤的治疗在国内各医院尚有较大的差距,基层医院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仍然备受关注。

参考文献

1 石开虎,陈绍良,主编.现代房颤临床诊断与治疗.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陆再英,等.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老年心房颤动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46例中, 男35例, 女11例;年龄51~78岁。持续性房颤38例, 阵发性房颤8例, 左房内径33~55 mm, NYHA分级Ⅰ~Ⅲ级;排除心室率≤70次/min, 心房血栓、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严重肝、肾、肺部疾病, 甲状腺疾病, 孕妇及哺乳妇女。

1.2 诊断

通过体表心电图即可明确诊断。房颤诊断标准如下:心电图上P波消失, 代之以F波。心电图上R-R间距极不规整。QRs综合波通常是窄的, 如伴有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或WPW可增宽。

1.3 治疗

选用胺碘酮, 先给予试验剂量, 直至转为窦性心律, 转为窦性心律后, 改服维持量。如服一般治疗量2周左右仍未转复者。可缩短转复时间和提高转复成功率, 又称追加剂量。转复成功, 即改为维持量。维持量减量时不宜太快, 以防复发。口服2~3周, 大部分患者在服药2~3周内转复为窦性心律, 一般治疗房颤的疗程以不短于一个月为宜, 无明显副作用而又尚未转复时, 疗程可适当延长。

2结果

治疗后显效29例, 有效6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76.1%。转律时间时间2~13 d, 2周内未转复为窦性心律者, 2周后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可能性较小。

3讨论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房电活动极度紊乱而损及机械功能为特点的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心电图上表现为固有P波消失, 而代之以大小形态及频率均多变的快速颤动波。老年房颤的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缺血, 窦房结退行性变, 以及瓣膜退行性变造成的心脏损害, 其次为肺源性心脏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 较少的原因有慢性缩窄性心包炎[1]。有些风湿性心瓣膜病 (包括未施行或已施行瓣膜手术) 的患者, 从较年轻即已发生房颤, 一直持续至老年。老年房颤几无例外都是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表现。少数未能查出病因的“孤立性房颤”或所谓“特发性房颤”很少见于老年患者。

房颤时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功能, 心室率不规则影响心室的充盈, 使心排血量降低, 尤其是心室率快者影响更大, 因此可诱发心绞痛、心衰或晕厥等。此外, 房颤时心房内易有血栓形成, 特别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者中风的发生率更高。故房颤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也是致残的重要原因。而重建窦性心律后即可降低栓塞的风险, 也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因此, 原则上对合适转律的房颤患者均应争取转复为窦性心律。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 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 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尤其适合于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的转复和预防复发。系列资料观察表明, 胺碘酮同β受体阻断剂一样, 不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死亡率[2]。长期口服胺碘酮需注意观察其所致的肺、眼、甲状腺等的不良反应及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胺碘酮用于房颤转复心律的对象应首选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室肥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国内应用胺碘酮转复AF时, 其负荷量常偏低, 这可能是国内转复AF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胺碘酮的静脉使用与口服其药理作用机制有所不同。静脉使用时主要起I类药的作用。而口服时主要起Ⅲ类药的作用。口服胺碘酮临床上亦用于慢性房颤的复律治疗, 主要用于奎尼丁复律失败或不宜用奎尼丁复律者。其转复成功率在50%左右, 但亦有报道对慢性房颤转复律高达70%~80%者。其优点还有不受患者年龄、基础心脏病和左室功能的影响, 对房颤持续>1年, 左房内径>45 cm者仍可能有效[3], 长期服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而病死率则明显低于其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服药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 其缺点是药物起效慢, 转复时间长、长期用药有肺间质纤维变性等副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治疗复律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临床2009年以来收治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46例选用胺碘酮治疗。结果 治疗后显效29例, 有效6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76.1%。结论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有较好的疗效, 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复律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 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生社, 2005:1377.

[2]马爱群, 胡大一.心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02.

老年心房颤动 第5篇

关键词:综合护理,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临床中心血管和代谢系统疾病的继发性疾病[1],也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高的该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相关文献表明,有约70%的心房颤动患者集中在65~85岁的老年群体。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大部分的患者无法得到理想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病程的延长,老年患者会衰竭和脑卒中的可能性上升。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双重打击,因而大部分患者都出现不同的心理和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安、焦虑和恐惧等,某些患者还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对身体造成负担,进而形成恶性循环[2]。因此,探讨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84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心理的影响,获得较好的成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84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通过严密的临床仪器诊断确诊为心房颤动,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应用常规药物实施治疗,排除合并患有严重的肝肾疾病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62~87岁,平均年龄为(68.6±5.7)岁,患者的病程在3~13年,平均病程为(6.2±1.7)年,其中有冠心病患者15例、糖尿病患者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4例、脑梗死患者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63~86岁,平均年龄为(65.9±6.2)岁,患者的病程在3~12年,平均病程为(5.8±1.2)年,其中有冠心病患者16例、糖尿病患者9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5例、脑梗死患者6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实施统计学分析,发现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具体为:首先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根据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心房颤动的相关知识,让患者能够全面掌握疾病的发生机制与原因、发展进程、治疗方法、疗效以及预后[3]。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指导患者正确的面对发病,掌握发病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通过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消除错误的认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有利于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第二是心理护理干预,由于病情的反复和发病过程中的痛苦,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长期处在较大的心理压力环境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认真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家庭环境、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和爱好等。在临床中多陪伴患者,倾听患者的想法与感受,用温柔的语言与患者交流。一旦发现患者的语言中表现出负面情绪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调整心态。不仅要和患者进行语言上的沟通,其他交流形式也非常重要。如在对话的过程中,时刻给予患者鼓励和肯定的眼神,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握手和拥抱等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善意和对患者的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4]。对于已经出现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的患者,一定要密切关注,并寻求医师的帮助。可以向患者介绍同类疾病的病友,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促进疾病的治疗。除此之外,还要取得患者的社会支持,多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在长期处于一个人的状态下可能会胡思乱想,进而加重不良情绪。因此嘱咐患者家属要多陪伴患者,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还解患者的紧张感。在生活中细心照顾患者,在治疗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升患者的幸福感。通过患者家属取得朋友的支持,多到医院探望患者,改善患者的情绪,尽量减少患者一个人独处的时间,使其感到满足以及来自于社会关系的温暖,进而消除负面情绪。第三是行为干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身心的训练,如在情绪低落和不安时,可以采取腹式呼吸法,深深的呼气和吸气3次,放松全身肌肉,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患者安排日常的娱乐活动,如读书、看报、和听音乐等,丰富患者的精神生活,将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除此之外,可以联系家属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积极的娱乐活动,如练字、绘画、养花和散步等,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各种老年竞赛,以获得社会的肯定,实现个人价值,提高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减少由于疾病造成的焦虑和恐惧。第四是生活干预,日常生活中,指导患者的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忌食咸、油、辣等食物,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的通畅。少食多餐,戒烟酒。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指导患者正确的应用药物,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机制、用药方式、用药剂量,并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症状,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师和护士。

1.3 评价标准。

本组研究中应用抑郁自测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患者在入院当天以及入院后2周分别进行测评,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量表的填写,对于文化程度低,难易独立完成表格的患者,护理人员逐条向患者解释,根据患者表达的想法代写。SDS与SAS均包含20个评价因子,按照1~4级进行评分,标准分为项目总分与1.25的乘积。SDS标准分低于53分为正常,超过则说明出现抑郁;SAS的标准分低于50分的患者为正常,超过50分的患者则说明出现焦虑。患者的评分越高则说明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分析:

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16.0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发生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导致窦房结和心房组织发生持续性脑缺血,进而造成心房的结构形态发生变化,心肌膜的完整性被破坏,细胞的能量代谢和通透性改变、酸碱失衡,进而造成组织的电生理改变不均匀[5]。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项机能都出现衰退,治疗中的生理结构改变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其中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加重心脏的负担。在长久的病程折磨中,患者严重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担心,精神高度紧张,出现各种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在本文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认知干预、心理护理干预、行为干预以及生活护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田荣,沈丽娟,等.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综合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1,26(11):36-37.

[2]刘小平,唐振旺.慢性心房颤动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院外延续护理效果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945-3946.

[3]邢吉华.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心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8):353-354.

[4]顾艳霞,陈霞.综合护理干预对75岁以上老年心房颤动病人心理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35):3284-3285.

老年心房颤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治疗的62例老年房颤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24例;年龄60~89岁, 平均年龄 (72.8±2.3) 岁。经临床确诊:其中18例心绞痛, 17例心肌梗死, 15例心律失常, 12例心力衰竭。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正常、精神行为也无任何异常、没有脑外伤、无脑梗死及肿瘤等疾病。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 每组3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情绪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为房颤, 但需要采用心电图检查进一步确诊;对于短暂发作的老年房颤患者, 需要应用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手段来捕捉细微的变化。两组患者均给予同样的常规治疗措施,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者则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2) 干预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相关疾病知识宣教:为患者安排健康讲座, 提供相关宣传材料, 设置宣传栏, 每周举行座谈会解答疑问, 为其详细讲解房颤发病的机理、治疗的方案以及护理措施等, 使老年患者通过交流增加经验, 以引导患者重新正确认知房颤疾病。②心理疏导:老年患者较少参加社会活动, 缺乏倾诉对象, 所以易产生多种负性情绪。可通过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及交流手段, 积极鼓励老年患者倾诉心理情绪及自身想法, 熟练运用专业的治疗护理技术, 帮助患者分析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 指导患者放松身心, 稳定患者情绪, 以抑制其进一步的发展及对健康的不利影响。③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和探视患者, 重视社会支持的关键性, 尽量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增强抗疾病的自信心, 促进身心的恢复。

1.3 效果评定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与抑郁自评量表 (SDS) 来测定评价患者负性情绪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的影响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 (31/31) 、87.1% (27/31) , 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对临床护理干预满意度为92.9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房颤是因心房主导折返环引发产生小折返环, 进而导致心房律动紊乱。该病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疾病, 可发生在非器质性心脏疾病上, 易并发严重合并症, 严重了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研究表明, 老年房颤患者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过度依赖药物、情绪也极为不稳定[2]。多数老年患者多表现出情绪低落、紧张不安, 是由于患者普遍不了解自身病情及预后, 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不适和错误的疾病认识上, 对心理产生负性因素有促发作用, 易加速引发恐惧、焦虑情绪, 使身体出现应激反应, 影响药物治疗效果。[3]同时, 由于患者过度依赖药物或过分担忧药物不良反应, 易产生抗药性, 也更易诱发压抑心理。因此, 临床上要重视老年患者的身体症状和心理特征, 及早发现的负性情绪, 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嘱老年房颤患者在生活及工作中要注意:戒烟、控制饮酒、不喝浓咖啡、浓茶, 以及避用一些特殊性药物。

本研究中,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 对比临床治疗有效率, 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同时, 干预组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因此, 对老年房颤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负性情绪, 提高治疗效果及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普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治疗的62例老年房颤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 每组31例。两组均给予同样的常规治疗措施, 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者则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与抑郁自评量表 (SDS) 来测定评价患者负性情绪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的影响效果。结果 干预组患者负性情绪状态的改善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 (31/31) 、87.1% (27/31) , 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上的比较, 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老年房颤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 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值得临床为患者提供护理时借鉴应用。

关键词:心房颤动,老年,心理护理干预,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杨荣, 李丹, 曹珊.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房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8) :583-584.

[2]乌云高娃.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房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A0) :219-220.

老年心房颤动 第7篇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尿酸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已成为老年患者常见的流行性疾病之一[1]。而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在老年CHF患者中尤为常见。已有研究表明,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升高与AF的发生有关[2],但有关血清UA与老年CHF患者AF发生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见到相关的研究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资料

纳入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内科住院的老年(年龄≥65岁)CHF患者。共461例,年龄65~93岁,平均年龄(75.5±6.2)岁,男性41.2%,女性58.4%。按有无AF分为两组:AF组,69例;非AF组,392例。心房颤动诊断标准为有典型AF发作的12导联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排除标准:近期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或炎性疾病,肾脏功能不全,痛风或高尿酸血症。

1.2方法

记录入选者的病史及体检结果。所有入选者均于清晨空腹,静息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采用BECKMANNAU2700全自动生化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进行生化检查。肾小球滤过率(e GFR)采用MDRD公式计算:e GFR(ml/min/1.73m2身体表面积)=186×(血清肌酐mg/d L)-1.154×(年龄)-0.203×(0.742女性)。应用LOGIC7经胸多普勒超声仪器(美国GE公司),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i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本资料、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表1)

表1可以看出,⑴AF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非AF组(P<0.05),心室率明显快于非AF组(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非AF组(P<0.05)。⑵AF组UA水平、BNP、CRP、血清肌酐水平、LAD、IVST、LVEDD、LVPWT明显高于非AF组(P<0.05),而e GFR和LVEF明显低于非AF组(P<0.05)。

2.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相关分析中,年龄、UA水平、血肌酐水平、BNP、CRP、e GFR、LAD、IVST、LVEF、LVPWT、LVEDD与AF的发生有关,其中年龄(P=0.002,r=-0.105),e GFR(P=0.032,r=0.101),LVEF(P=0.044,r=0.095)是与AF相关性较强的变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中,校正了年龄、e GFR等因素后,结果仅血清UA与AF的发生独立相关(OR:0.987,95%CI:0.982~0.991,P<0.001)。

3讨论

近年来,血清UA与心血管病关系的研究渐趋深入。有研究证实,UA是心力衰竭发病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血清UA升高与AF的发生独立相关[3,4]。但有关老年CHF患者AF发生和血清UA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本课题设计的目的是分析老年CHF合并UA患者血清UA水平的变化,以阐明在这一特定人群中血清UA和AF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的单因素相关分析中,年龄,e GFR,LVEF与AF的相关性较强。高龄CHF患者易发AF不难理解。e GFR下降提示患者的肾脏功能减退,是CHF肾脏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的结果[5,6]。LVEF数值越低,心肌收缩能力越弱,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左心房压力相应增大,最终导致心房肌细胞凋亡和纤维化,出现心房结构重构。

多因素分析中,在校正了年龄,e GFR,LVEF等因素后,仅血清UA与AF的发生独立相关,提示在老年CHF患者中,UA升高可能参与了AF的进程[7]。UA合成的关键酶为黄嘌呤氧化酶[8]。老年CHF患者合并AF后,心输出量进一步下降,组织缺血、缺氧继续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加重可导致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加剧了组织的无氧代谢,腺嘌呤降解为黄嘌呤增加,为UA的合成提供了底物,两者结合使得血清UA水平进一步升高[9,10]。血清UA升高的后果包括:⑴激活炎症介质,促进炎症反应,导致心房肌细胞出现免疫性损伤,增强心房肌细胞跨膜电位的不稳定性;⑵通过氧化应激增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导致细胞内Ca2+超负荷,为AF的出现提供电生理学基质;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后,通过促进心房肌间质纤维化、加速肌原纤维溶解和心房肌细胞凋亡等机制,导致心房结构发生重构,为AF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质[11]。这些作用或几种作用联合的最终结果促进了老年CHF患者AF的发生、发展和持续。

本研究还发现,在相关分析中,血清UA未能成为与AF相关性较强的变量之一。这可能是UA水平本身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CRP,BNP,e GFR,LVEF等,后者弱化了UA与AF之间的关系。加之本研究的样本量偏少,将来还需更大规模样本的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1]Ball J,Carrington MJ,Mc Murray JJ,et al.Atrial fibrillation:profile and burden of an evolving epidemic in the 21st centu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7(5):1807-1824.

[2]Aleong RG,Sauer WH,Davis G,et al.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predicts heart failure progress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14,127(10):963-971.

[3]Paolillo S,Agostoni P,Masarone D,et al.Prognostic role of atrial fibrillationin patients affected by chronicheart failure.Data from the MECKI score research group[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15,26(7):515-520.

[4]Wondell P,Carlsson AC,Sundquist J,et al.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drugs on mortality in atrial fibrillationand chronicheart failure[J].Scandinavian cardiovascular journal,2014,48(5):291-298.

[5]Sato T,Yamauchi H,Kanno Y,et al.Comparisons of prognostic factors between young and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heart failure[J].Geriatrics&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15,15(4):435-442.

[6]Cheng M,Lu X,Huang J,et al.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in heart failure with a preserved and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insights from a meta-analysis[J].Eur J Heart Fail,2014,16(12):1317-1322.

[7]Shao XH,Yang YM,Zhu J,et al.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in two age-group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2014,91335-91342.

[8]Bosch RF,Kirch W,Theuer JD,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management,outcomes and predictors of stable disease in daily practice:prospective non-intervention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7(3):750-756.

[9]Jones JD,Khand AU,Douglas H,et al.The interse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and heart failure in a hospitalised population[J].Acta cardiologica,2013,68(4):395-402.

[10]Zhao QY,Yu SB,Huang H,et al.Serum uric acid levels correlate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J].Chin Med J(Engl),2012,125(10):1708-1712.

快速心房颤动86例临床诊治分析 第8篇

[关键词] 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抗凝

[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85-02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多伴发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亦可见于正常人。快速心房颤动使原有疾病加重,并导致动脉系统血栓栓塞,使患者致残、致死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正确合理的治疗非常重要。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06~2010年收治的86例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21~82岁,平均(43.8±4.5)岁。

1.2 诊断及病因

依据心电图记录确诊本组86例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并结合心脏B超、腹部B超、X线胸片、CT扫描、动态心电图、血脂、空腹血糖、心肌酶谱、血清电解质及T3、T4、三大常规等相关检查,发现病因情况。其中风心病26例,冠心病17例,肺心病15例,原发型心肌病7例,高心病5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不明原因者9例。

2 结果

86例患者进行相关病因治疗及抗心律失常治疗。其中7例阵发性快速房颤及4例初次发作快速房颤应用胺碘酮口服治疗;40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洋地黄治疗;2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8例肺心病患者接受钙离子拮抗剂治疗;21例患者应用普罗帕酮治疗。同时均给予华法林或阿斯匹林抗凝治疗。86例患者出院前心电图复查结果,16例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68例患者药物治疗后心室率控制在正常范围;2例患者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电图恢复正常。

3 讨论

本组86例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中,风心病患者最常见,占30.2%,冠心病次之占19.8%,肺心病占17.4%,高血压、心肌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各占8.1%、5.8%、4.7%和3.5%。不明原因者所占比例为10.5%,所占比例较高,其中近2/3是老年人,在老年人60~69岁和80~89岁人群中心房颤动发生率高达2%和9%[1]。年龄65岁以上即使无其他心脏证据的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的风险已比年青人显著增加,同时在没有心脏病证据的情况下,仅根据有心房颤动和高龄即诊断患者有冠心病,把心房颤动的病因归于冠心病是不可靠的[2]。

本组有1例老年患者,因心房颤动多次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抗心律失常治疗后仍反复发作。后经查T3、T4、甲状腺超声等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抗甲状腺素治疗后心房颤动消失。这里值得笔者注意的是,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老年人,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出现心房颤动时,常因心脏症状而就诊。因此,看到老年人心房颤动,病因不明确时,应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避免发生漏诊及误诊。

现已公认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基础是折返。心房颤动主要由功能性折返和随机折返启动和维持。多个波长短,可激动间隙小或无的主导折返环成多个子环,围绕右心房内多处解剖和功能性传导障碍区游走,遇到刚恢复应激性的心肌随机折返,并向不同方向随机传导。其中各向异性折返和螺旋折返起重要作用。由于折返环内可激动间隙小,快速起搏只有拖带局部房肌,但不能终止心房颤动发作,维持心房颤动需要:(1)一定质量的心肌,允许2个以上子环存在;(2)心肌不应期明显不一致,前者使子环小长短、环小、数量多;(3)心肌传导速度慢或不一致,也有利于折返形成。心房增大增加心房肌质量,心房纤维变导致心肌应期异常不一致和传导蜿蜒曲折。心房颤动本身所致心房肌电重塑。新发生的心房颤动在24 h内即使心房肌缩短,也利于房颤维持。迷走神经兴奋和心房肌牵拉也可能在某些患者中起维持心房颤动发作的作用[1]。

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和部分持续性心房颤动,可以进行复律治疗。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直流电复律。可用于复律的药物包括Ⅰc类药物和Ⅲ类药物。前者常用普罗帕酮和莫雷西嗪,后者主要是胺碘酮。它们的主要机制是延长心房不应期,减少房性期前收缩。当患者存在心功不全和心肌梗死时应选择胺碘酮。普罗帕酮可用70 mg缓慢静注,继以20~40 mg/h静滴,复律后以100~200 mg每日3次口服。莫雷西嗪为150~200 mg每日3次口服。胺碘酮亦可5~10 mg/kg缓慢静注或200 mg每日3次口服,有效后改为维持量200 mg,每日1~2次口服。

永久性心房颤动,应以控制心室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为治疗目标。临床用于减慢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3类。洋地黄类常用口服药物为地高辛,0.25 mg每日1次口服。静脉用药有西地兰,0.2~0.4 mg/次,加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注,每日1~2次。β受体阻滞剂常用美托诺尔12.5~50 mg每日2次口服或阿替洛尔12.5~25 mg每日2次口服。非二氢吡啶的钙拮抗剂主要是维拉帕米,可用维拉帕米5 mg稀释后缓慢静注,亦可40~80 mg每日3次口服。洋地黄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交界区传导进而使心室率减慢。当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下或入睡时,迷走神经兴奋,应用洋地黄类药物,能够有效控制心室率。而在清醒时,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及存在心脏及肺部疾患情况下时,交感神经兴奋,这时应选择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因β受体阻滞剂可致支气管痉挛,哮喘及肺心病患者禁用。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洋地黄和β受体阻滞剂。上述3类减慢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藥物,不宜用于合并预激综合症的房颤,尤其是QRS综合波增宽畸形的情况下,因为有可能恶化为室颤。

心房颤动引起心房壁不规则运动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内皮细胞受损。内皮功能受损及血小板活性增高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3]。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心房颤动均需抗栓治疗。瓣膜病合并的心房颤动,应用华法林抗凝。非瓣膜病合并的心房颤动,孤立性心房颤动可用阿斯匹林。如果有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使用华法林。值得强调的是,心房颤动一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复发往往是无症状的,不易被患者觉察,因而抗凝治疗亦常常被忽视。这大大地增加了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7-1385.

[2]胡大一.心房颤动的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10):8-10.

[3] 白智峰,成蓓,李长强.葛根素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3-14.

老年心房颤动 第9篇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36例, 其中男18例, 女18例, 年龄62~99岁, 平均 (84.0±7.5) 岁。

入选标准: (1) 年龄≥60周岁。 (2) 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均提示为心房颤动。 (3) 仅采取降血压、降血糖等基本治疗, 未服用抗血小板、抗凝和纤溶剂, 目前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排除标准:排除恶性肿瘤、肾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白血病等可能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 (Fg) 、D二聚体 (D-Dimer) 及红细胞压积HCT检查结果的患者。

1.2方法

在接受西洛他唑治疗前检测36例患者血浆Fg、D-Dimer及HCT, 并同时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大便隐血等指标。检测结果出来后, 每位患者在原治疗基础上, 每天口服西洛他唑200 mg, 分早晚2次服用。经上述方案治疗8周后, 复查每位患者的血浆Fg、D-Dimer、HCT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大便隐血等指标, 观察西洛他唑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均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西洛他唑治疗后, Fg、D-Dimer、HCT均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观察期间, 2例有轻度恶心, 1 例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外, 未出现严重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

注: 与西洛他唑治疗前比较, *P < 0. 05

3 讨论

老年患者因年龄因素, 出现窦房结变性退化、心肌缺氧、淀粉样变及纤维化等, 这些均会导致心房不应期紊乱, 窦性心律丧失, 从而导致心房颤动发生[4]。心房颤动可引起心房的血栓前状态。心房颤动时心房率可高达350 ~ 600 次/min, 快速而不规则的激动使心房产生不协调的颤动, 丧失心房的有效收缩能力, 影响了血流速度, 使血液在心房内淤滞。血液在心房内淤滞不仅使凝血因子的局部浓度增高, 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能及时被清除, 而且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性也增高, 血液黏度增加; 更重要的是房颤使心房内的血液形成涡流, 可直接损伤心房壁的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下的基底膜及内皮下结缔组织裸露, 血小板容易黏附其上, 在此基础上血小板发生聚集。与此同时, 内皮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激活因子Ⅶ,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心房壁受损释放的组织凝血酶, 又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最后通过共同途径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此外, 心房壁受损后又可导致受损局部产生电荷, 此电荷又可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性的聚集。上述因素均促成血栓前状态, 甚至血栓的形成。血栓前状态亦称为血液高凝状态, 是指某些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疾病在血栓形成前已在体内存在的一种病理状态。一些敏感的分子标志物可识别血栓前状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Fg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可能会促进血栓前状态形成。D-Dimer是纤溶酶对交联的纤维蛋白进行降解后的产物之一, 其水平升高表明凝血活性增加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提示血栓前状态。HCT和血栓形成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 西洛他唑能够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Fg、D-Dimer、HCT, 其机制可能为通过选择性抑制3 型磷酸二酯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降低c AMP, 同时通过抑制产生凝血酶原B2和释放血小板辅助生长因子降低已激活的血小板活性。西洛他唑还具有扩张血管[5], 调节血脂[6], 降低血液黏滞度[7], 抑制炎症[8]等作用, 从而干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 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所以针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 特别是伴有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肝脏疾病、痴呆等疾病的心房颤动患者, 推荐使用西洛他唑干预血栓前状态。通过口服西洛他唑干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 是否能达到减少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 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庆文, 苗懿德, 康丽萍, 等.老年高血压并存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径和血栓前状态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 (2) :182-184.

[2]张澍.中国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7) :5-6.

[3]Conway DS, Heeringa J, van der Kuip DA, 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 prothrombotic state in the elderly:the Rotterdam Study[J].Stroke, 2003, 34 (2) :413-417.

[4]胡大一, 张鹤萍, 孙艺红, 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4) :295-298.

[5]陈会校, 齐书英, 李俊峡, 等.西洛他唑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09, 1 (2) :119-121.

[6]廖小平, 吴建华, 顾建龙, 等.西洛他唑临床应用近况[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 28 (9) :711-713.

[7]陈彩霞.西洛他唑的药理特性和临床新用途[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 (4) :461-462.

上一篇:课堂目标教学管理下一篇:铅酸蓄电池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