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024-09-19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精选8篇)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1篇

关键词:妊高症,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临床检测

妊高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妊娠期病症, 如果未及时给予干预, 就会导致出现很多并发症, 甚至造成母子死亡, 这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给予及早的预测诊断、及时的临床干预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举措。相关调查研究[2]显示, 妊高症患者孕中期可能存在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提升的现象。为此, 在妊娠阶段, 一定要重视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测, 从而尽早诊断妊高症, 并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主要对在我科室行产检的妊高症患者与正常孕妇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进行比较,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科室行产检的妊高症患者40例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行产检的40名正常孕妇为对照组, 所有孕妇经检验均为单胎。观察组年龄22~31岁, 平均年龄 (26.1±3.0) 岁;孕次1~3次, 平均孕次 (1.6±0.5) 次;病情程度:轻度25例, 中度10例, 重度5例。对照组年龄22~31岁, 平均年龄 (25.9±2.8) 岁;孕次1~3次, 平均孕次 (1.7±0.4) 次。两组孕妇的年龄、孕次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孕妇均未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及肝肾疾病, 饮食普通, 未服用任何药物。

1.2 方法

取孕妇清晨空腹静脉血2 m L, 予以血清分离, 采用化学发光仪及相关试剂对孕妇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检测, 并对数据进行相关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对比

观察组孕妇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为 (50.7±0.4) IU/m L, 对照组孕妇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为 (38.1±0.4) IU/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妊高症不同程度时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对比

轻度妊高症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为 (40.1±0.4) IU/m L, 中度妊高症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为 (50.2±0.3) IU/m L, 重度妊高症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为 (57.3±0.5) IU/m L。比较分析可知, 中度、重度妊高症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妊高症患者, (P<0.05) 。

3 讨论

妊高症是妊娠阶段的一种高危并发症, 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饮食结构的逐渐变化, 导致妊高症发生率越来越高, 怎样尽早诊断、有效预防与治疗成为了广大医务人员关注的重要话题。

通过对妊高症病因的研究可以看出, 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属于不分化细胞, 主要通过合胞转化完成细胞滋养细胞, 在妊娠早期, 细胞滋养细胞表现最为突出, 到妊娠晚期, 合体滋养细胞表现更加明显。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主要是由胎盘分泌, 是一种特殊的糖蛋白激素, 细胞滋养细胞分泌α亚基, 合体滋养细胞分泌β亚基。在妊娠1.0~2.5周时, 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 到第8周达到高峰, 之后逐渐下降, 到第4个月时, 降到中等水平, 并且一直保持至妊娠末期。在子宫动脉胎盘贯通时期, 因为早孕期子宫胎盘血管床发育不完善, 导致出现胎盘缺血症状, 从而致使合体滋养细胞存在缺血现象, 进一步增加了β亚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所以, 在此时期,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存在明显升高的现象。有关调查研究[3]显示, 妊高症患者羊水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特别是妊高症合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时,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现象更加突出。此外, 有关研究[4]表明, 在重度妊高症患者中, 约有70%者都伴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现象。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度、重度妊高症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妊高症患者, (P<0.05) 。与上述调查研究非常相似, 充分说明了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临床检测价值, 可以作为妊娠期孕妇诊断妊高症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 在妊娠中,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可对妊高症的发生进行预测, 并且随着症状的加重, 其水平也越来越高, 具有很高的临床检测价值。

参考文献

[1]潘秀林, 朱玩秀.妊高症患者血清Cys C, HCY及m ALB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0 (3) :145-146, 150.

[2]邝清梅, 张文慧, 陈文英, 等.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孕早期血脂对预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 (10) :1349-1350, 1353.

[3]廖晓芳.妊高症妇女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0) :71-72.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2篇

【关键词】单次肌注MTX;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曲线;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18-02

随着阴道超声及高敏感的放射免疫测定Β-hCG值的应用,为保守治疗提供了条件,而MTX单次肌注是一种治疗异位妊娠方便、低毒、高效的保守治疗方案[1]。本研究主要讨论了单次肌注甲氨蝶呤(MTX)后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曲线变化及临床疗效,选取2011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以观察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hCG曲线变化规律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下面将本组研究进行详尽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8~35岁,平均年龄27.4±4.1岁,孕次1~3次,平均孕次1.4±1.01次;对照组患者29~36岁,平均年龄28.7±3.9岁,孕次2~4次,平均孕次1.6±0.9次;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即每次给予口服米非司酮(43130810)50mg,2次/d,连续治疗7d[2];观察组患者给予单次肌注MTX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给予MTX(070403A)100mg进行单次肌注(臂大肌),用药后第4、7d及以后,每周查血hCG一次,直至正常,描绘hCG变化曲线并分析统计重复用药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曲线特点,检测所有病例7d,若第7d hCG比第4d上升或下降<15%,再给予MTX(50mg)肌注一次,严密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美国ACS 180全自动免疫分析必光仪,采用放免法对hCG水平进行测定,治疗后第4、7d为监测时间;应用美国RT-2800黑白实时线阵B超仪,监测包块消失天数,2周监测1次[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曲线分型(注射MTX后,血Β-hCG曲线呈下降趋势,且第4d较治疗前下降>15%为持续下降型;血Β-hCG在第4d呈上升趋势,但第7d下降幅度>15%为先升后降型;血Β-hCG在第4d、7d居高不下或上升,第4d上升>15%,第7d持续上升>15%为持续上升型)、治疗效果(血Β-hCG水平恢复正常,包块消失,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为显效;血Β-hCG水平基本恢复正常,包块明显消失,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为有效;血Β-hCG水平无明显下降或上升,包块存留,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其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等。

1.4 数据处理

初步录入数据时要保证数据的科学、真实性。将数据输入EXCEL(2010版)进行逻辑校对并分析,得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曲线分型,持续下降型35例(58.3%),先升后降型15例(25.0%),持續上升型10例(16.7%)。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反应滋养细胞的活性、数量及病情,而β-hCG值与滋养细胞的数量、活性密切相关,若血β-hCG值>5IU/L,则呈阳性,表示机体有滋养细胞活动,但不能确定妊娠部位;连续检查β-hCG值的消长情况可确定宫内孕或宫外孕[4]。正常宫内孕β-hCG值的增长速度与合体细胞对数生长、数量直接相关,以倍增的时间计算,最早3周内,分泌增加较快,倍增的时间只需1.7天,6周后倍增时间需3天,按此增加速度仅9周左右则达到血液内的最高水平;异位妊娠时,由于胚胎着床部位环境较差,绒毛发育欠佳,血供不良,血β-hCG值较低,倍增时间达到7天左右,故血β-hCG水平上升缓慢或呈平段,则需警惕异位妊娠的可能;但正常宫内孕与异位妊娠有交叉,应隔日或连续检查,若β-hCG值<2000U/mL,而宫内无妊娠存在,应高度重视可能为宫外孕[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β-hCG值取300~2000U/L,而宫腔内未见妊娠囊,β-hCG值24h下降<15%或增长速度较慢,以排除宫内妊娠病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曲线分型,持续下降型35例(58.3%),先升后降型15例(25.0%),持续上升型10例(16.7%),说明β-hCG值变化规律是保守治疗的重要监测方法,β-hCG值持续下降表明滋养细胞无活力,且治疗效果较好。

甲氨蝶呤(MTX)是一种滋养细胞高度敏感的叶酸拮抗剂,而米非司酮是一种炔诺酮类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由于两种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6]。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所改善。对照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3.3%,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3.3%;观察组患者给予单次肌注MTX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3.3%,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7%;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单次肌注MTX治疗异位妊娠,可将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曲线进行准确分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吴芳.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78例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4):511.

[2] 杨永碧.血清β-hCG、黄体酮和子宫内膜厚度对异位妊娠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3):400-402.

[3] 葛爱娟,王军青,王小红等.β-HCG、VEGF 和孕酮联合检测在早期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0(4):627-629.

[4] 倪金莲,陈丽华.β-hCG比值联合子宫内膜厚度预测早期不明位置妊娠者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6):403-406.

[5] 尹凤玲,严春寅,沈宗姬等.桂枝茯苓胶囊辅助西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6):317-319.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孕龄6~8周伴阴道出血的患者100例, 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 (25.7±7.2) 岁。全部患者均有少量的阴道流血, 排除合并严重心、肾、肝等功能不全患者、复发性流产患者和内分泌疾病患者。全部患者月经规律, 自然受孕, 经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没有孕囊或有孕囊但是没有原始心管搏动。根据妊娠结局将全部患者分成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 (50例) 、难免流产组 (20例) 和输卵管妊娠组 (30例) , 各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就诊当天就抽取全部患者外周静脉血5 m L, 离心对血清进行提取, 利用美国贝克曼化学发光分析仪对血清孕酮以及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定量检测, 间隔48 h后再次取患者静脉血进行检测, 对孕酮以及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动态观测。孕周6~8周的正常参考值水平:孕酮值为29.60~509.00 nmol/L;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为15000.00~200000.00 IU/L。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清孕酮以及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刮宫、腹腔镜检查、B超检查以及病理活检对患者进行最后的确诊。

1.3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 以率 (%) 表示, 若 (P<0.05) 则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孕酮以及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含量情况:全部患者在就诊当天抽血检测, 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难免流产组和输卵管妊娠组患者的孕酮值分别为 (45.6±17.6) 、 (32.8±10.6) 以及 (27.2±9.4) nmol/L,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分别为 (9001.3±320.8) 、 (5998.5±199.6) 和 (3758.6±191.2) IU/L。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患者的动态血清孕酮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难免流产组和输卵管妊娠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输卵管妊娠组患者的动态血清孕酮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患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48 h动态倍增比较: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患者在48 h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倍增超过60%的患者人数有46例, 占92.0%, 而难免流产组和输卵管妊娠组患者中没有一例患者在48 h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倍增超过60%。

2.3 患者血清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48 h动态变化情况: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患者在48 h后血清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均没有下降, 而难免流产组患者孕酮值下降17例,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下降16例, 二者均下降15例;输卵管妊娠组患者中, 孕酮值下降4例,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下降8例, 二者均下降8例。

3 讨论

宫内妊娠一般在受精后的第6天开始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妊娠早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非常快, 大约2 d时间就可能增加一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能对卵巢黄体进行刺激, 让其发育成妊娠黄体, 并将血液中的胆固醇转化成孕酮。妊娠黄体能够分泌较多的孕酮, 而孕酮则能促进子宫肌细胞肥大, 同时对子宫肌层具有镇静作用, 防止前列腺素和雌激素对其造成影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孕酮显著下降很容易导致难免流产和先兆流产, 正常情况下都需要依靠外源性黄体酮来稳定早孕[2]。本研究中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患者的孕酮水平显著高于难免流产组患者,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和相关临床报道相符。大部分难免流产患者的孕酮水平不高, 如果患者孕酮水平低于31.2 nmol/L, 就可能导致胚胎死亡。临床治疗这类患者时, 应该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对妊娠进行终止, 不能盲目保胎, 否则就可能对母婴造成影响。

滋养细胞的倍增速度、数量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输卵管黏膜、肌层不厚, 血液供应比不上子宫, 如果孕卵在输卵管着床, 因为血液供应不好, 绒毛膜细胞没有良好的营养供应, 输卵管内膜则不能形成完善的蜕膜, 滋养层细胞发育不好, 活力以及黄体功能不好, 所以输卵管妊娠时血清孕酮水平显著低于子宫妊娠;另外因为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降低, 从而导致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子宫妊娠。在正常宫内妊娠时, 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的倍增时间大约为1.4~2.2 d, 而输卵管妊娠则需3~8 d。所以临床在对输卵管妊娠进行诊断时常应用血清孕酮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来进行辅助。本研究中, 先兆流产组继续妊娠组患者的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倍增时间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患者, 表明如果血清孕酮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过低或者没有显著增加, 就需要及时给予腹腔镜检查或者B超检查, 对妊娠进行适时终止, 防止造成资源浪费, 同时也可以让孕妇的再生育能力得到有效保留[3]。

总之, 对血清孕酮以及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动态监测能有效诊断和治疗早期异常妊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血清孕酮以及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早期异常妊娠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孕龄68周伴阴道出血的患者100例, 根据妊娠结局将全部患者分成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 (50例) 、难免流产组 (20例) 和输卵管妊娠组 (30例) , 对血清孕酮以及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动态监测, 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患者的动态血清孕酮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难免流产组和输卵管妊娠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先兆流产继续妊娠组患者的动态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上升, 难免流产组患者的动态血清孕酮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下降;输卵管妊娠组患者的动态血清孕酮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血清孕酮以及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动态监测能有效诊断和治疗早期异常妊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动态监测,早期异常妊娠

参考文献

[1]曹杰.血清孕酮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测在早期先兆流产中的临床意义[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3:185-188.

[2]代小英, 熊玮平, 谢爱玲, 等.血清孕酮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检测对正常和异常妊娠的早期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20) :2200-2202.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于我院门诊产检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的单胎孕妇且B超提示有胎心搏动者共340例。诊断标准参考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妊娠12周以前, 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无妊娠物排出, 妇检宫口未开, 胎膜未破, 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观察对象均无内外科疾病, 并且妊娠前3个月及妊娠过程中未再应用其他药物。340例排除妊娠期应用其他药物者31例, 排除于外院分娩的19例, 排除妊娠期发生其他并发症者11例。最终入组279例。将其随机分成A、B、C三组, 分别为102例、92例、85例。各组之间的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对同意药物治疗的孕妇进行随机分组。A组:给予黄体酮20mg肌内注射, 1次/d;B组:给予HCG2000IU肌内注射, 1次/d;C组:为不同意使用药物安胎的孕妇, 仅予卧床休息。A组、B组停药指征是阴道出血停止维持用药1周且复查B超胚胎发育正常, 如病情反复可依据前次分组情况再次给予相应治疗, 对观察对象进行追踪随访至产后。分析比较其妊娠成功率、足月分娩率、难免流产率、早产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畸形率等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组和B组在妊娠成功率、早产率、流产率、胎儿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较A组治疗时间稍长, 但是二次治疗发生率低;A组与C组在二次治疗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流产率稍低于A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中有1例 (1.1%) 先天性多囊肾的发生, 但因样本量小, 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妊娠成功率明显低于用药的A组和B组。三组在早产率、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畸形发生率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先兆流产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理妊娠现象, 其病因有很多, 性激素水平下降是其中之一。有报道由于激素不足导致的自然流产占25%~60%[4]。孕酮具有降低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 同时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敏感性的作用, 从而减少子宫收缩, 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受精卵的着床和维持妊娠。如果孕妇体内孕酮较低, 则不能维持正常妊娠。HCG是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 约在受精后第6天受精卵滋养层形成时开始微量分泌。HCG的量与滋养细胞的数量成正比, 其作用在于维持早期妊娠黄体的继续生长, 刺激黄体产生雌激素, 以维持妊娠, 直至完全被胎盘取代。若血中HCG低于所在孕妇的正常值或不符合其变化规则时, 则提示滋养细胞数量较少或不良, 导致孕囊异常或停止持续生长。血中孕酮水平低下或下降提示黄体或胎盘功能不足, 不能维持继续妊娠。

黄体酮是一种天然的孕激素[5], 其能够有效地治疗由于黄体酮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先兆流产, 其疗效较好, 患者副作用较少。口服和肌肉注射均能够给予患者较好的治疗。且患者使用后对胎儿无影响。外源性补充孕酮或HCG有利于稳定胚胎, 维持其继续生长发育。国外有学者报道黄体酮能够降低无习惯性流产患者妊娠丢失率, 且对胎儿没有影响, 与HCG在妊娠成功率方面没有差异[6,7]。也有研究发现HCG治疗先兆流产时, 在流产率、新生儿出生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畸形或新生儿并发症方面优于单纯卧床[8]。笔者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 黄体酮和HCG治疗先兆流产的有效性差异不大, 妊娠成功率、流产率、早产率方面没有差异, 但是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给予先兆流产患者一定的激素补充是有意义的。

本研究可见, 肌注HCG组总的用药时间与其余两组没有明显差别, 但该组病情反复者少于其他两组, 可能与孕早期给予HCG支持更能够稳定胚胎的发育、有利于其着床有关, 或者通过多种途径诱导其他有利于胚胎生长发育的激素或细胞因子的生成, 具体机制尚需更深层次的探讨。对于先兆流产患者进行药物干预对新生儿体重有一定影响, 用药组新生儿体重高于卧床休息组, 目前, 还没有报道指出使用黄体酮或HCG会导致胎儿畸形, 本研究中发现1例胎儿先天性多囊肾, 是否与用药有关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Parant O, Maillard F, Tsatsaris V, et al.Management of threatened preterm delivery in France:a national practice survey (the EVAPRIMA study) [J].British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2008, 115 (12) :1538-1546.

[2]Kalinka J, Szekeres Bartho J.The impact of dydrogesterone supplementation on hormonal profile and progesterone-induced blocking factor concentrations in women with threatened abor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2005, 53 (4) :166-171.

[3]赖俏红, 杜丽云.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8) :1257-1258.

[4]余传鑫.实用妇科内分泌[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217.

[5]吴艳梅.来曲唑联合黄体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1) :73-74.

[6]Omar MH, Mashita MK, Lin PS, et al.Dydrogesterone in threatened abortion:pregnancy outcome[J].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5, 97 (5) :421-425.

[7]El Zibdeh MY.Dydrogesterone in the reduction 0f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nion[J].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5, 97 (5) :431-434.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习惯性流产患者120例。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均出现三次或者三次以上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均没有生殖方面的问题;同时没有生殖系统方面的感染;完全排除黄体功能不足或者自身免疫系统等原因。另外夫妻双方的染色体核心分析显示都是正常的。假若丈夫有异常的状况, 那么可以使用健康的第三方血液。年龄20~43岁, 平均32.1岁;流产次数3~5次, 平均3.4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 (n=90) 与对照组 (n=30)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90例患者妊娠之前使用主动免疫进行治疗, 妊娠之后进行主动免疫强化同时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 对照组30例患者妊娠之后单纯使用单纯实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治疗。

主动免疫过程如下。首先抽取丈夫或者身体完全健康的第三方肝素钠抗凝静脉中的血液30 ml, 和等量无机盐溶液或者平衡盐溶液混合进行稀释, 沿着管壁逐渐铺至两管10 ml淋巴分离液之上, 使用没有细菌的瓶塞来封闭住离心管, 在此过程中还应该使用2500 r/min的速度水平转动30 min, 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取淋巴细胞中的分离液和稀释血浆界面二者之间出现的白膜层,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生理盐水洗涤2~3次, 如果是1000~1500 r/min, 则洗涤30 min。上述步骤全部完成之后把细胞溶在生理盐水中。注射方法:依据相关操作标准与有关参考文献能够发现, 把以上制作而成的淋巴细胞的悬液总共1 ml在患者的前臀里面实施皮内放射状3~5点, 患者在怀孕之前注射两次, 每一次注射的间隔时间是21 d, 三次注射完成之后作为医务人员应该鼓励其怀孕, 早孕之后每三个月再注射一次, 总共需要注射两次。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保胎治疗过程如下。在患者肌肉每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0 IU/ml, 每个星期使用两次, 这个过程持续到怀孕十四周。注射之后三个月内如果还没有怀孕, 那么每三个月再加强使用一次免疫治疗, 一直到怀孕为止。成功受孕之后有预期性流产症状的患者应该增加治疗1~2次, 每21天重复一次, 换句话说就是21 d使用一次。

1.3 临床治疗效果与诊断标准

以上两种治疗方法都是以足月分娩活胎作为妊娠完全成功的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妊娠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实际上, 习惯性流产为育龄时期妇女非常普遍的妊娠并发症, 该病的临床发病率并不高, 一般在2%~4%。使用普通的治疗方法, 注射黄体酮或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同时使用铺床的方式实施保胎, 一般情况下治疗效果不明显, 很多人使用该种方法最终还是以流产的方式告终。习惯性流产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 就现阶段的医疗技术而言还不能有效地判断其发病机制, 深入分析探讨习惯性流产的发病机制, 努力寻找安全高效的习惯性流产治疗方法, 对于提升再次妊娠成功率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外学者报道了习惯性流产患者实施主动免疫治疗之后, 有部分患者治疗成功[4]。很多国家的研究人员都尝试着使用丈夫或者第三方淋巴细胞等对患者进行主动免疫, 使用当时再次妊娠成功率达到了59%~89%, 同时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追踪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后未见任何异常, 这充分说明主动免疫不但有效并且对母胎都是非常安全的。随着该技术越来越成熟, 目前世界上很多相关研究人员均在积极寻找主动免疫治疗的相关机制。我国学者使用流式细胞器测定发现习惯性流产患者血液中的相关比值较高。日本某学者通过探究发现习惯性流产患者主动免疫治疗之后再次妊娠的成功率能够达到78%[5]。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主动免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习惯性流产的方法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随着生殖免疫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 习惯性流产的发病机制和主动免疫治疗方法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本次研究的最终结果显示淋巴细胞之主动免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习惯性流产简单实用, 被很多患者所认可, 有着非常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主动免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习惯性流产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习惯性流产患者12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90例, 妊娠之前使用主动免疫进行治疗, 妊娠之后主动免疫强化同时结合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30例, 妊娠之后单纯实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的治疗。结果:观察组妊娠的成功率达到80%, 对照组仅为1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主动免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习惯性流产效果非常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主动免疫,习惯性流产,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参考文献

[1]Coulam C B, Clark D A, Beer A E, et al.Current clinical option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1997, 38 (2) :57-74.

[2]郝桂琴, 李蓉, 刘晓平, 等.联合主动免疫治疗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疗效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 2006, 15 (6) :366-368..

[3]Szpakowski A, Malinowski A, Glowacka E.The influence of paternal lymphocyte immunization on the balance of Th1/Th2 type reactivity in women with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Ginekologia Polska, 2000, 71 (6) :586.

[4]徐岚, 张新能, 郑燕銮.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主动免疫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 18 (1) :33-35.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共80例。年龄18~38 (29.2±9.9) 岁。纳入标准: (1) 排卵稀疏甚至无排卵; (2) 出现典型的高雄激素血症或者相关临床表现; (3) 患者卵巢多囊性发生改变但是甲状腺功能保持正常。排除标准: (1) 有严重吸烟喝酒嗜好的患者; (2) 本身有其它慢性原发疾病; (3) 在本次研究之前2个月内有服用过相关治疗药物; (4) 精神有障碍难以配合研究的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月经之后的第5d给予克罗米100mg, 1次/d, 口服, 5d为1个疗程, 连续应用2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 当患者优势卵泡直径在18~22mm或者进行LH试纸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时即通过肌肉注射剂量为5000~10000IU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疗程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础卵泡雌激素 (FSH) 、游离睾酮 (T) 的浓度、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黄体生成激素 (LH) 。

1.4疗效判定[2]

显效:治疗期间或1年内基础体温双相, 月经正常;有效:治疗期间或一年内基础体温呈双相或B超提示已排卵, 但月经仍后推或经量少;无效:闭经或基础体温单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FSH、T、LH以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PCOS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内分泌紊乱, 属于临床综合征的类型, 作为一种代谢综合征本身也有促进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另外女性一旦患有PCOS还会出现多毛的现象, 且不孕的症状也对夫妻感情造成负面影响,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对于PCOS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行为治疗、饮食结构调整、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 而临床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克罗米芬本身属于性质类似激素, 是一种生物制剂, 能够促进人体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速度, 提高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指数, 提高其和高雄性激素之间的对抗。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则能够使得雄烯二酮和孕酮的分泌速度加快, 除此之外这种激素本身的化学和生物活性性质都和LH较为接近, 因此有助于患者排卵[3]。

综上所述, 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应用克罗米芬复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临床效果限制,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尹婕, 肖维, 龚成.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21 (4) :169-170.

[2]王洪俊.多重卵巢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 2008, 3 (6) :839-841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130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 年龄跨度为21~37岁, 平均年龄为 (26±1.1) 岁, 其中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症。而且比较患者其他的资料, 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总计65例应用克罗米芬单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单纯给予克罗米芬, 口服, 1次/d, 每次60~100 mg;观察组总计65例应用克罗米芬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克罗米芬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克罗米芬口服, 1次/d, 每次60~100 m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次/d, 100 mg/次[3]。两组患者均从月经期第5天开始服用, 连续治疗2周, 观察疗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 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下降更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排卵例数对比对照组的排卵例数的增加更加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2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症产生的原因多为女性体内的生殖内分泌与代谢功能产生异常, 从而导致的其体内的卵泡发育障碍[4], 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排卵出现异常、月经不调、经闭、功血等, 严重情况还可能导致不孕不育[5]。该次研究中所采用的克罗米芬是一种激素类性质的药物制剂, 具有抑制抗雌激素的药理作用[6],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此药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从孕妇尿液中提取出来的分泌物, 孕妇脑垂体前叶以及胎盘的绒毛膜分泌出来的绒毛膜促性腺 (激) 素, 称为HCG (Human Chorionic Go nadotropin,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能够促进孕妇排卵[7], 与克罗米芬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 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下降更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排卵例数对比对照组的排卵例数的增加更加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对我国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重点研究和探讨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该院收治的130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总计65例应用克罗米芬单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总计65例应用克罗米芬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探讨两组患者疗效的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 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下降更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排卵例数对比对照组的排卵例数的增加更加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对我国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克罗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多囊卵巢综合症,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艳艳.观察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疗效[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47) :61-62.

[2]吴雪斌, 李玲, 林丽华, 等.来曲唑与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患者促排卵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20) :4313-4314.

[3]Ibrahim Alanbay, Cihangir Mutlu Ercan, Mehmet Sakinci, et al.A macrophage activation marker chitotriosidase in women with PCOS:does low-grade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PCOS relate to PCOS itself or obesity[J].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12, 286 (4) :1065-1071.

[4]黄浓香, 黄姣莲.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PCOS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6) :905, 963.

[5]Krentz AJ, VonMühlen D, Barrett-Connor E, et al.Adipocytokine profiles in a putative novel postmenopausal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phenotype parallel those in premenopausal PCOS:The Rancho Bernardo Study[J].Metab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2012, 61 (9) :1238-1241.

[6]孙玉兰, 聂树霞, 刘培淑, 等.来曲唑与克罗米芬促排卵临床疗效比较[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5) :11-12.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8篇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症,克罗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应用效果

多囊卵巢综合症在临床妇产科当中并不少见, 该病的起因较多, 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态性[1], 从而出现相应的反馈失常和连锁反应, 因此, 该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何对该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是重中之重。本文选取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70例分为两组, 分别行单纯克罗米芬治疗和克罗米酚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 对两组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患者7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根据就诊序列号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5例。对照组年龄21~41岁, 平均年龄 (27.6±2.5) 岁, 病程0.5~2.5年, 平均病程为 (1.5±0.3) 年。观察组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 (26.9±2.0) 岁, 病程0.6~3.0年, 平均病程为 (1.7±0.2) 年。以上两组患者对本次研究均具有知情权, 并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开展本次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克罗米芬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为在月经来潮第5 d开始口服克罗米芬进行治疗, 50 mg/d, 连续服用5 d, 治疗后对排卵情况和受孕情况进行观察, 如果患者治疗后有排卵但是未受孕, 这时可重复原始治疗直至受孕。如果患者治疗后无排卵, 应在下一个疗程增加药量至100 mg, 服用5 d。

观察组患者采用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 克罗米芬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与此同时, 对患者的卵泡直径进行观察, 如果患者的卵泡直径超过18 mm时, 应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为肌肉注射100 m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 对月经迟迟不来及闭经患者的可进行口服醋酸甲羟孕酮的诱导撤退性出血治疗, 再给予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激素水平变化, 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黄体生成素 (LH) 、睾酮 (T) 、空腹胰岛素 (FINS) 、促卵泡激素 (FSH) , 同时观察患者的体会变化和排卵率以及半年内的妊娠率。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判定主要分为三个维度, 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经过半年后或在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基础体温双相, 月经恢复至正常;有效:治疗后半年或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基础体温双相, 超声提示已经排卵, 但是月经周期不规律或月经量稀少;无效:治疗后, 患者基础体温单相, 出现闭经。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19例, 有效13例, 无效3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91.43%, 对照组显效13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71.43%;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

经过相应的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黄体生成素 (LH) 、睾酮 (T) 、空腹胰岛素 (FINS) 、促卵泡激素 (FSH) 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体重指标的对比上,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排卵率和妊娠率对比

观察组中, 患者排卵30例, 排卵率为85.71%, 妊娠24例, 妊娠率为68.57%;对照组中, 患者排卵23例, 排卵率为65.71%, 妊娠11例, 妊娠率为31.43%。观察组的妊娠率和排卵率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症并不少见, 有研究结果表明[2], 导致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主要因素为肾-腺中雄激素形成酶细胞功能受损, 同时对该病的病理进行研究显示, 该类患者不能正常的排卵, 因而卵巢内壁增生, 还可能导致胰岛素和血脂的异常, 增加了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生的风险[3]。同时该病也是导致不孕症发生的常见因素, 主要因为卵巢激素酶的功能受损, 导致无排卵情况的发生, 从而进一步导致不孕症。因此, 该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临床中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为药物治疗, 克罗米芬是其中一种, 该药物属于生物制剂, 可以刺激下丘脑加快分泌促性腺激素及释放的速度, 使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提高, 促进卵泡发育。而单纯的克罗米芬治疗, 患者的妊娠率比较低, 仅有15%~30%。人绒毛促性腺激素属于新兴的非激素类免疫调节药物, 该药物可以对机体毛膜促腺激素给予补充, 对排卵进行诱导。

本文采用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以后, 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1.4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在各项血清治疗水平以及排卵率和妊娠率的对比中, 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看出, 针对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患者采用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该方法可以改善患者自身血清指标水平, 促进排卵, 提高妊娠率, 尽可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得到改善, 因此, 该方法值得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当中, 并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毛惠.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12) :206-207.

[2]王艳艳.观察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疗效[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08 (47) :61-62.

上一篇:会计系统结构下一篇:现代水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