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研究范文

2024-06-28

应用性研究范文(精选12篇)

应用性研究 第1篇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过去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它属于经济类下面的应用经济学, 其后管理学从经济学的门类中独立出来, 成为单独的门类, 会计学遂成为管理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由于市场经济对会计学人才需求旺盛, 会计学成为高等学校中最热门学科之一。不管是从事会计学的学习和研究, 还是从事会计工作, 都离不开研究问题, 也就离不开研究方法和理论概念的使用。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 我国高校国际化的程度还不高, 尤其会计学科, 其师资力量基本是由我国自己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构成。在当时的环境下, 会计学研究所使用的术语和研究方法停留在苏联范式和马克思主义语境之下;研究会计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化, 主要是采用分析、比较、综合、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而且会计研究受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影响较小, 基本上处于有人所描绘的“就会计论会计”阶段;在会计研究中不很强调研究方式和方法的规范性, 受西方研究方法的影响较少。本世纪初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我国企业和高校与西方国家的交流程度日增, 高校国际化以及会计国际化一时成为主流, 从西方国家留学归来的“海归”博士成为高校师资中的重要力量甚至主导力量, 在国际期刊 (其实主要是美国期刊) 发表论文的层次和数量成为高校追逐的重中之重指标。在这种环境之下, 会计研究所使用的术语、概念及研究方法迅速“西化”, 即由过去的“苏联范式”和马克思主义语境, 转变为“美国范式”和西方经济学语境。用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 (如制度经济学) 解释会计学科中的制度、方法及会计现象, 一度成为时髦的研究领域;借用理论经济学的概念将会计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所谓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以势如破竹、席卷残云之势横扫大陆会计学术界, 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从西方传入的理论、假设、命题等概念成为会计学术期刊和会计交流的重要术语。在会计学中借用理论经济学的概念将会计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并盲目推崇实证研究、贬抑规范研究, 不适合会计学的学科属性, 必将对会计研究和学科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究其根源, 则是源于对应用性社会科学理论概念的定位失当, 以及由于套用理论性社会科学研究逻辑所造成的应用性社会科学研究逻辑的模糊不清。

二、理论定义及理论观分析

(一) 理论定义及内涵分析

理论这一概念的涵义十分丰富,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所用的理论概念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 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应地, 关于理论定义的表述也是形形色色, 在比较正式和权威的出版物中关于理论的表述和定义会数以百计, 在非正式场合所用理论定义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在此无意统计和查考理论定义的数量多少, 只是想表明人们对理论概念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 理论的内涵极其丰富。这种状况虽然对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 但也有其合理性和客观性的一面。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科中强调了理论特征的不同侧面;更为重要的是, 人们在使用理论概念时常常是与其他相关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的, 如理论与实践、理论与事实、理论与实务、理论与方法、理论与政策、理论与假设、理论与实证、理论与案例, 等等。本文不打算从统计学意义上分析理论定义的复杂多样性, 以及人们对理论概念的不同用法;而是从典型、权威的定义入手, 分析和概括理论的内涵, 并寻求正确、合理的使用方法。这里列举如下几种理论的定义: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理论”一词的定义:“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中理论的定义:“ (1) 由逻辑的或数学的陈述所连接的一组假设或命题。它对经验现实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现象提出解释。 (2) 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 有关现实某一领域的任何抽象的、一般性的陈述都可称为理论, 它通常是指对一般性概念的详细阐述。”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论经济学方法》一书中对理论的定义:“理论, 不管经济学的理论还是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或自然科学的理论, 都是一个所要解释的现象背后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个简单的逻辑体系。所谓解释现象, 指的是理论解释的‘因’, 经过怎样的机制, 产生了‘果’, 这个果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为了不引起误解, 需要再引用一段林先生在该书中对理论的阐述:“一个理论要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 必须具备两个一致性。首先, 既然任何理论都是几个特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 理论的内部逻辑必须是一致的, 一个理论只有内部逻辑一致, 才能证明理论模型的几个变量是有因果关系的;其次, 理论的逻辑推论和所要解释的现象必须一致, 即理论推论和经济现象的外恰。”先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理论的定义。这一定义很中国化, 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学术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比较普遍使用的定义。该定义中的理论, 与实践相对应, 从理论的来源角度定义理论, 并认为理论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系统。该定义中的理论概念与知识概念口径一致, 而知识这一概念又是比较宽泛的。在我国, 关于知识 (或认识) 的论述, 最具权威性且影响最大的文献恐怕应当首推毛泽东的著名论文《实践论》 (其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动关系》) 。《实践论》认为人的认识由实践发生, 包括由低级到高级并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阶段形成的知识可以分别称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实践论》并未明确什么是理论, 但是它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 在低级阶段, 认识表现为感性的, 在高级阶段, 认识表现为论理的……。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 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因此, 我们认为《实践论》中所说的理论是指理性认识。《实践论》同时指出:“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 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其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 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为了方便后文分析和表述, 我们不妨将这种定义及其代表的观点称为“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再分析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中理论的定义。该词典中的理论定义其实包含两条定义。第一条定义, 在学术研究中应用广泛, 是当今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对理论的定义和用法;我国学术界受西方的影响, 目前多采用理论的这种涵义和用法。该理论定义与经验现实相对应, 从理论的作用之一———解释——角度定义理论, 并认为理论是通过逻辑连接在一起的假设或命题。在这一理论观之下, 假设、命题、变量和概念被视为是理论的构成要素, 并具有比较明确和一致的定义:假设 (hypothesis) 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 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变量 (variable) 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命题 (proposition) 是指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都是命题的不同类型) ;概念 (concept) 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 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为了方便后文分析和表述, 我们不妨将这种定义及其代表的观点称为“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I”。第二条定义认为:“现实中某一领域的任何抽象的、一般性的陈述都可称为理论, 通常是指对一般性概念的详细阐述”。该定义的特点是:理论的特点在于其抽象性、一般性;从这一点来看, 它属于狭义, 仅包括理论定义I和理论定义II中的抽象层面;既没有指出理论的来源 (如理论定义I之“实践”) , 又没有指出理论的目的 (如理论定义II之“对经验现实的解释”) 。我们将第二条定义及其代表的理论观称为“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II”。最后来分析林毅夫在《论经济学方法》一书中理论的定义。该定义与现象相对应, 同样从理论的作用之一———解释———的角度来定义理论, 并认为理论是反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简单逻辑体系。这种理论观有如下特点:在形式上表现为变量 (或概念) 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前述几种定义除因果关系之外还包括其他关系, 如相关关系。另外, 形成因果关系, 必须在一定的设定条件下才能成立, 因此这种理论概念必定是高度抽象的;相对于理论定义I和理论定义II而言, 该定义显然属于狭义;其目的是解释现象;将理论与理论推论 (属于假设) 作了区分。这种理论显然不包括假设、经营概括等没有形成因果关系的命题。将这种理论定义及其代表的理论观称为“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V”。

(二) 理论定义及理论观进一步分析

(1) 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其优点可以概括如下: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因为这一理论观将理论看成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而实践又是由人来参与的各种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按照“实践——理论———实践”这种循环往复的模式来发展理论, 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以及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观充分肯定了理论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和建设性作用, 而不仅仅是对于现象的解释。因此该理论观在学术上比较适用于工程、管理等建设性学科。我们一般将学科分为基础学科 (如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学等) 和应用学科 (如工学、管理学等) 。其实, 基础学科属于理论性学科, 其根本任务在于对各类现象寻求解释;而应用学科则属于建设性学科, 其根本任务在于运用基础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行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因此立足于解释的理论观并不十分适用于该类学科。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对于如何划分这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缺乏明确的界线和标准, 对于如何保证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可靠性, 没有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和方法;尤其是感性知识, 由于尚未上升到概念和推理的阶段, 连从逻辑上进行检验都无法实施, 这就更加难以保证其可靠性;因为理性知识是从感性知识发展而来, 所以理性知识的可靠性同时受到影响。关于检验理论正确性 (或称真理性) 的标准。这一理论观认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在哲学意义上, 或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将实践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应用到学术研究, 并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尚有可完善之处。 (2) 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I。缺点在于: (1) 将理论限定于对“经验现实的解释”, 所以它不太适合建设性学科 (应用学科) ;该理论定义将理论界定为“一组假设或命题”, 但问题是假设如何而来?假设与理论是什么关系?显然它未能明确。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引入了命题和假设概念, 而且在此理论观下命题和假设均有比较严格和规范的定义;假设概念的确立, 为能够采用统计学进行检验的学科 (如经济学、医学等) 发展理论和检验理论创造了条件。该理论定义中的命题概念内涵很丰富;按照命题的定义, 公理、定理、假设、经验概括等都属于命题的不同类型或形式。因此该理论定义属于比较广义的定义。 (3) 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II。优点在于:指出了理论的最本质特征:抽象性和一般性;正因为它既没有限定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还是建设, 因此它既可适用于理论性学科, 又可适用于建设性学科 (应用学科) 。其缺点在于:该定义在用于学术研究时, 尚不够严谨, 因为它既没有明确理论的源头 (或来源) , 又没有明确理论的归宿 (或作用) ;而这直接关系到发展理论的途径、理论正确性的检验标准以及研究逻辑。 (4) 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V。这种理论观下的理论只包括形成明确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 而且着眼于解释现象, 因此该理论定义抽象层次较高, 且适合应用于理论性学科 (如理论经济学、物理学等) 。该定义的最可取之处在于建立了较高层次的理论 (狭义) 定义, 并将理论与理论推论 (假设) 作了明确区分, 这有利于理论性学科理论的构建、理论的解释和理论的检验。

三、理论概念的拓展及重新界定

(一) 华莱士“科学环”及其局限性

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在其名著《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中, 提出并详细阐述了社会研究的逻辑过程。用于反映这一逻辑过程的模型图被人们称作“科学环”并广泛应用。华氏的“科学环”如图 (1) 所示。华莱士提出的“科学环”反映了科学是理论与研究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并认为研究者可以有两个基本的研究入口和路径: (1) 研究者首先从观察事实、记录事实入手, 通过描述和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事实, 形成经验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然后在其理论的基础上作出预测和解释, 形成对未知事物的假设, 再通过观察新的事实以检验这种预测和解释。 (2) 研究者从已有理论出发, 由理论通过演绎推理形成假设, 再由假设引导观察, 然后由观察形成经验概括, 并用这种概括支持、反对或建议修改理论, 或提出新的理论。另外, 华莱士还从另外一种角度对其构建的“科学环”进行了分析见图 (2) 。他认为:“科学环”的左边一半意味着从观察和对观察的理解中进行归纳和理论构建;“科学环”的右边一半, 意味着从理论出发, 通过演绎, 应用理论于观察中, 进行理论检验;“科学环”的上面一半代表着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的理论化过程;“科学环”的下面一半则代表着运用研究方法所从事的经验研究过程。本文认为, 华莱士“科学环”描绘的是社会科学中理论性学科 (或称行为解释性学科) 的研究逻辑, 它比较成功地将自然科学的逻辑应用到了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华莱士在《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中认为:“理论在科学过程中的功能有二:一是解释已知的经验概括, 二是预测未知的经验概括。”在该书中, 他还认为:“统计检验提供了用来衡量假设与研究结果是否相一致的最‘客观’、最精确、最灵敏的规则。对于该检验来说, 假设和研究结果都必须以数量形式表达。”因此, 本文认为, 图 (1) 中的理论概念属于一种狭义的解释性理论概念 (对应前述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V) , 图 (1) 中的假设属于一种狭义的假设 (定量假设) 。因此, “科学环”中运用的概念和描绘的逻辑过程尽管适用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学科, 但并不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性学科, 尤其是“科学环”中的右边一半及下边一半。理论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不同:理论性学科的目的在于对现象寻求解释, 属于解释性学科;而应用性学科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属于建设性学科。因此, 应用性学科所开发出来的知识具有鲜明的建设性, 而理论性学科所发展出来的知识则具有鲜明的解释性。应用性学科中的知识, 可以根据其抽象程度和具体作用不同分成不同的层面:其中在本学科中处于一般性、抽象性、基础性地位的知识可以称之为理论;这种理论的进一步应用通常会形成一些对实际问题的诊断性结论,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案、政策、法规、标准等;而这些诊断性结论、方案、政策、法规、标准显然基本上不属于定量假设, 也无法通过统计学上的假设检验进行检验。

注:矩形表示信息成分;圆形表示方法控制;箭头表示信息转换。

注:矩形表示信息成分;圆形表示方法控制;箭头表示信息转换。

(二) 理论概念的拓展和重新界定

华莱士“科学环”对理论、假设概念的狭隘定义, 以及其所运用的假设检验方法的单一性, 使该“科学环”不很适用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性学科。应用性学科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它属于建设性学科, 所以从事规范研究是这一学科的题中应有之意, 这是由该学科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决定的。因此, 从事应用性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套用目前流行的着眼于解释经验现象的理论定义。应用性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多数不是对经验现实提供解释, 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提供解释、指导和评价, 因此其理论界定不能直接沿用前述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V, 即将理论定义为用来解释经验现象的反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也不适合按照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I, 将理论定义为用来对经验现实提供解释的一组假设和命题;同时也不应将理论不分层次, 像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那样, 笼统地将理论定义为由实践概括出来的知识系统。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对目前流行的着眼于解释经验现象的理论定义进行扩展, 使其既适用于理论性学科 (解释性学科) 又适用于应用性学科 (建设性学科)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理论:理论是各门学科中抽象的、一般性命题, 目的在于对实践及其结果提供解释、指导和评价;其中的命题是指: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关系的陈述。

四、假设概念的使用及定性假设检验标准

(一) 假设概念的拓展

由于华莱士“科学环”中的理论是一种狭义的解释性 (实证性) 理论, 所以与该理论相对应的假设通常是一种狭义的假设。这一判断可以从华莱士对理论和假设的解释中得到印证。这种狭义的假设常被定义为: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 或者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与前面扩展了的理论定义相对应, 这种狭义的定量假设也有必要进行扩展。应用性社会科学在进行规范研究时, 在理论的指导下通常会形成对实际问题的诊断性结论, 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方案、政策、标准等;在学术研究过程中, 这些结论、方案、政策、标准等均有待进一步评价和检验, 即它们只是一些暂时性结论, 因此可以将其称之为假设。不过这些假设常常表现为定性假设、而不是定量假设;而理论性社会科学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采用的假设通常表现为定量假设。和扩展以后的理论定义相对应的假设, 包括定性假设和定量假设两种类型。定性假设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出的有待评价和检验的对实际问题的原因诊断以及对策和方案;这类假设还可进一步分为:诊断假设、治疗假设。其中, 诊断假设是关于一个问题的原因的命题;而治疗假设则为诊断假设已指明原因的问题提供可能使其解决的处方。诊断假设和治疗假设在实际中通常表现为有待评价和检验的方案、政策、对策、法规、标准、办法等等。定性假设从经验意义上看不是可检验的, 但可以根据非正式的、客观的评价得到同意或不同意。唐·埃思里奇认为定量假设必须有三个得到充分证明的特征:它们必须有一个概念基础, 即, 必须建立在理论推理上;它们必须完全以数据为基础证明其是否被拒绝;必须有可以检验它们的数据和技术。和定量假设相比, 定性假设显然不具备定量假设中的第二、三两个特征。扩展后的广义假设可以这样定义: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出的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以及有待评价和检验的对实际问题的原因诊断、对策和方案。这样的假设概念既适用于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性学科, 又适用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性学科。

(二) 定性假设的检验标准

应用性社会科学从事规范研究时, 在理论指导下会形成定性假设, 那么如何评价或检验这类假设, 从而使这类知识获得可靠性呢?我们认为, 无非是从形成假设和假设本身的内部逻辑、将研究结果 (即假设) 与已知的知识进行比较, 以及研究结果的应用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或检验。据此在借鉴唐·埃思里奇知识可靠性检验标准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如下四种检验:概念清晰性检验;内部逻辑一致性检验;外部一致性检验 (或称与已知结果对照检验) ;实用性检验 (或称实践检验) 。分述如下: (1) 概念清晰性检验。即检查假设本身及形成假设过程中是否存在概念含义模糊或模棱两可等情况;如果有, 则不能通过概念清晰性检验。 (2) 内部逻辑一致性检验。即检查假设本身及形成假设过程中是否消除了逻辑谬误或逻辑矛盾。 (3) 外部一致性检验 (或称与已知结果对照检验) 。即将假设中形成的研究结论或结果, 与先前被认为正确的、且具有可比性的结果或结论进行对照、比较, 看是否相符合 (一致) ;若相符, 则通过该项检验。需要说明的是, 该项检验并非指我们将信任寄托在先前知识上;而是满足该项检验构成了支持一项假设的一种证据。事实上, 与先前被认为正确的知识相矛盾的新结果, 可能会成为推翻 (或修正) 旧知识, 产生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4) 实用性检验 (或称实践检验) 。即研究假设所提出的成果 (方案、政策、对策、标准等) 能够在实际运用中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达到预期的效果, 具有“实用性”。如果将研究界定在将研究结果付诸实施之前, 那么前三项检验就是必须的;如果将研究界定在包括将研究成果付诸实施之后, 那么四种检验都将是必须的。通常, 将研究界定在成果付诸实施之前, 这样前三种检验就成为学术界内比较认可的。在学术范围内, 成果实际付诸实施之前, 可以进行模拟试验, 这种检验, 认为应归属于第三种检验 (即外部一致性检验) 。不能通过上述三个 (或四个) 检验中的任何一个, 则假设及由假设形成的知识就要受到怀疑;但是满足这些检验并不表明这些可靠性知识从此就无可置疑;所有知识都要继续不断地接受评论、检查和质疑。

五、应用性社会科学研究逻辑及理论概念的使用

(一) 应用性社会科学从事规范研究一般逻辑

华莱士“科学环”以模型图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理论 (实为解释性理论) 与研究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描述了理论性社会科学进行实证研究的逻辑过程和方法论。尽管华氏“科学环”所用的主要概念 (如理论、假设、观察) 以及研究方法不完全适用于应用性社会科学的规范研究, 但是其大逻辑关系 (如从构建理论到应用理论的过程) 仍然可资借鉴。因此, 我们对华莱士“科学环”进行改进, 同样以模型图的形式来反映应用性社会科学进行规范研究的研究逻辑, 见图 (3) 。可以将图 (3) 描绘的研究过程和研究逻辑称为“规范研究科学环”。在“规范研究科学环”中, 研究者可以有两个基本入口: (1) 由实践入手形成经验概括, 并上升为理论;然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诊断假设和治疗假设, 并在实际应用中接受实践的检验; (2) 由理论入手, 形成诊断假设和治疗假设, 并运用于实践;然后由实践形成经验概括, 并检验原有假设;用这种概括和检验支持、反对或建议修改理论, 或提出新理论。与华莱士对其“科学环”进行的分析类似, 我们也可以对“规范研究科学环”进行如下分析: (1) 科学环的左边一半, 意味着从实践中归纳和构建理论的过程; (2) 而右边一半则意味着从理论出发, 通过演绎,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检验理论的过程; (3) 科学环的上面一半, 代表着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进行的理论化过程; (4) 而下面一半则代表着运用研究方法所从事的理论检验和经验研究过程。上述对“规范研究科学环”的分析, 是就规范研究的一般逻辑过程而言的, 即对规范研究的总的过程来说, 它有两个起点, 反复循环, 螺旋上升。当然最根本的起点还是实践, 人们的认识过程 (研究过程) 遵循着“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径,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理论观是完全一致的。然而, 对于一项具体的规范研究来说, “规范研究科学环”中的五个矩形表示的信息成分:“理论”、“定性假设”、“实践”、“经验概括”、“接受或拒绝假设”, 只要研究者从中可以发现问题, 都可以成为该项具体研究的入口;研究问题才是任何一项具体研究的逻辑起点。

注:矩形表示信息成分;圆形表示方法控制;箭头表示信息转换。

(二) 理论概念在会计学研究中的使用

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会计即大会计, 包括会计 (狭义) 、财务管理和审计;狭义的会计, 其功能定位是立足企业, 通过反映企业的信息来满足企业管理及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以下论述只针对狭义的会计。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 前者主要面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 (如股东、债权人等) , 依据统一的会计准则, 采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提供信息;而后者则主要面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 按照灵活、多样的方法, 提供与企业管理最相关的信息。在我国, 按照教育部的学科归属, 会计学过去属于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现在属于管理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属于企业不可或缺的、以加工和提供信息为主的管理岗位。可见, 会计学属于应用性社会学科, 主要不是从事行为解释的理论性学科;它所用的理论概念适合采用我们前文分析的、既适用于理论性学科又适用于应用性学科的广义理论概念;而且会计理论的存在形态恐怕绝大多数不是用来解释经验现象的实证性理论, 而是用来解释、指导和评价制度及实践的规范性理论。有人认为会计学中没有理论, 这种说法显然是在以理论性学科中的理论概念来衡量和判断会计学中有无理论。一门学科若无理论, 还能称之为一门学科并且在高等学校中大行其道吗?至多是某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尚不够成熟而已。现在让我们按照前述理论概念来审视一下当前会计学中的内容, 看其中有无理论、哪些内容可以称之为理论。我们发现:财务会计学教科书主要在介绍、解释某种会计准则, 而会计准则则是财务会计用来加工和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标准;用来解释、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则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或称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框架) ;应当说, 概念框架属于比较典型的财务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教科书中所介绍的会计准则, 因为已经颁布和实施, 所以可以看作是已经经过某种检验的假设, 但尚需继续接受来自逻辑的和实践的检验。现有的、居于主导地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尚不够成熟, 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 在对会计准则的解释和评价方面尚不能令人满意。在管理会计方面, 管理会计教科书中所介绍的带有一般性的、抽象的关于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的方法 (如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方法、标准成本法和全面预算、责任会计和绩效评价等) 都属于应用性理论, 这些理论的进一步应用通常会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方案, 这些方案则属于有待检验的假设。

六、会计研究类型及研究取向反思

(一) 会计研究的类型

本文对应用性社会科学以及会计学的理论概念及研究逻辑获得正确认识以后, 就可以对会计学研究方法有一个中肯的评价了。建国以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 我国在从事会计研究时一般是就会计教学、会计理论与方法、会计法规和制度以及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或者是从逻辑上进行分析, 或者是从实务中进行归纳、概括, 或者是针对实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当时对于会计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缺乏足够的关注, 而且研究方法问题似乎也没有成为当时从事会计研究的严重困扰和障碍。但是,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实证研究逐渐风靡大陆, 并成为备受推崇的研究方法, 与此相对应的所谓规范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和排斥。那么, 如何看待和评价会计研究中出现的尊崇实证研究、排斥规范研究这一现象呢?实证研究 (或实证分析) 和规范研究 (或规范分析) 是从理论经济学中借用到会计研究中来的。在经济学中, 实证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学 (严格地说是理论经济学) 作这种区分的目的在于将经济学构造成像物理学那样的实证科学, 即将经济学塑造成解释经济现象的经验科学。这种就需要将以往在经济学中研究“应该是什么”的内容和方法贴上“规范研究”的标签从经济学剔除出去, 因为规范研究所从事的“应该是什么”的研究, 被认为不属于“科学”领域。将经济学上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方式应用于会计学, 并在会计学中推崇实证研究、排斥规范研究, 并不符合会计学的学科属性, 很可能对会计研究和学科发展产生大的负面影响。经济学上的实证研究, 实际上包括从观察中进行经验概括、理论构建, 到将理论应用于观察并进行理论检验的整个过程, 其中的理论检验即是用理论解释现象的过程;这样的实证研究符合理论经济学作为理论性学科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然而目前会计研究中所谓的实证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定量假设用会计数据所进行的检验, 而作为假设基础的理论不是模糊不清就是会计学科以外的经济理论等, 这样的会计研究实质上就沦为利用会计数据服务于经济理论 (或其他学科理论) 检验的附庸。如果一味地推崇此类会计实证研究、贬低或忽视其他会计问题研究, 那么必将使得会计研究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 使大量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问题缺乏有效研究。应当说, 实证研究中的经验研究方法适合用来归纳和研究会计主体会计行为的规律性。在会计学中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也有利于会计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从而更多地发挥会计学的功用。但是, 由会计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所决定, 研究“应该是什么”以及“如何做”等问题的规范研究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大量会计问题的解决恐怕要借助于规范研究。因此, 会计学应当谨慎使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 更多地关注和使用其他关于研究类型的分类。由于人们对于会计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存在着种种误解, 所以与其将会计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还不如将会计研究分为会计行为解释性研究和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更为恰当。按照获取资料的方式不同, 将研究分为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等四种类型, 应成为在会计研究中值得提倡的研究分类。除了实验研究因要求条件较高、在会计学研究中运用经验少、尚需进一步探索外, 其他三种方式应成为当前会计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式和研究类型。调查研究是指采用自填式问卷和结构性访问的方法, 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 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既是获取资料的方式、又是发现问题的方式;既可以做定性研究、又可以做定量研究;既可以做行为解释性研究、又可以做制度规范性研究;既可以做理论性研究、又可以做经验研究。比如在会计研究中, 通过调查研究方式可以获取会计工作中各种人群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的概括性认识, 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如不同人群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意见、获取公允价值的方式、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确定、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状况等等, 均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方式获取资料, 在经过统计分析后作为经验概括、构建理论或理论检验的基础。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实际背景中所从事的研究。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它既是获取资料的方式、又是发现问题的方式。运用实地研究, 既可以将理论应用于某研究对象, 诊断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即进行理论应用和理论检验;又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并进行试验等方式进行理论构建。由于管理会计立足企业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并直接参与管理, 因此管理会计学的研究, 无论是理论的构建、还是理论的应用, 都更适合采用实地研究方式。文献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以文字、数据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 来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研究方式。根据所用文献的类型不同, 可以将文献研究分为: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文献研究既是获取资料的方式、又是发现问题的方式;既可以做定性研究、又可以做定量研究;既可以做行为解释性研究、又可以做制度规范性研究;既可以做理论性研究、又可以做经验研究。与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相比, 文献研究是一种非介入性研究。具体应用在会计研究上, 内容分析是通过对会计法规、书籍、文章等的内容进行概念的和逻辑的分析来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是提出和发现研究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内容分析可以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修正和完善现有的理论和假设。比如通过对现有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准则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其在概念、逻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供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就属于内容分析。二次分析是指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二次分析所用的资料是别的研究者或研究机构通过实地调查所得到的原始数据。在会计研究中, 既可以用二次分析中的资料进行新的经验概括及理论构建, 又可用于理论检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则是利用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所编制的统计数据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与二次分析一样, 在会计研究中, 利用现存统计资料既可以服务于经验概括及理论构建, 又可以进行理论检验。

(二) 会计研究的反思

理论构建和理论应用是会计研究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但我国目前严重地忽视理论研究。图 (3) 所示的“规范研究科学环”也适用于会计学。图示的左半球代表着理论构建的研究过程, 而右半球则代表着理论应用和理论检验的过程;两个过程相辅相成, 形成完整的循环。从左半球的理论构建过程可以看出: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源泉, 从实践通向应用性理论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实践出发, 通过实地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形成经验概括, 然后由经验概括经过进一步抽象, 形成理论;另一条路径则是, 原有的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后被接受、修正或补充。从右半球的理论应用过程可以看出:实践是应用性理论的归宿;应用性理论的具体应用路径是:在理论的指导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诊断假设、治疗假设 (即诊断、对策及方案) , 这两类假设在经过三种检验后应用于实践, 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对原有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实践———理论———实践,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不妨以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说明上述两个过程。在理论构建方面, 通过提炼、总结、概括财务会计工作实践经验, 逐步抽象出关于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要素、财务报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财务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理论应用方面, 在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我国实际, 制定出会计准则草案 (相当于提出治疗假设) ;然后不断修改和完善会计准则草案, 公布正式的会计准则 (相当于通过了概念清晰性检验、内部逻辑一致性检验和外部一致性检验三个检验) ;最后将会计准则付诸实施 (相当于接受实用性检验) 。这样就经过了一轮“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在接下来的新一轮循环中, 通过会计准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接受实践检验, 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 并通过概括、抽象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并形成系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然后在概念框架指导下, 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 继续接受检验并付诸实践。在当前我国会计学术界一边倒式地认同和从事“实证研究”的背景下, 会计的理论研究, 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以及会计与相关学科相交叉的理论研究, 均被严重忽视和边缘化, 可以说, 漠视理论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似乎从事理论研究是一种低层次研究, 或理论研究是外国人的事情, 我们需要的只是学习理论和应用理论, 充其量是检验理论。理论代表着人们对事实和实践认识的深度, 而且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自然科学不同, 它没有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稳定性和普适性, 往往需要根据本国的环境条件和约束条件进行构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论的启发, 提出我国在社会学研究中应具有“理论自觉”, 体现出老一辈学者深邃的洞察力。本文认为, “理论自觉”的思想同样非常适用于我国会计学界及会计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华莱士“科学环”进行借鉴和批判的基础上, 对理论和假设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新定义, 改变了流行的理论和假设概念仅适用于理论性社会科学、不适用于应用性社会科学的现状, 并以模型图的形式描绘了应用性社会科学规范研究的方法论, 然后以此为基础对目前会计研究方法论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关键词:理论,应用性社会科学,研究逻辑,会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 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杨振宁:《美与物理学》, 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6]David Jary and Julia Jary.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1991.

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性研究论文 第2篇

一、开展数学应用性教学的做法

1.将“应用性”寓于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淡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知识的运用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引入实际,通过实际问题诠释理论。例如,在引入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时,先给同学们引入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商场抽奖吗?某某超市即将在黄金周进行有奖销售活动,工作人员拿出转盘,一面是把转盘均匀分成6份,一面是不均匀的6份。先出示不均匀的一面。购满200元可进行一次摇奖,奖品如下:

(1)电冰箱一台;

(2)可口可乐一听

(3)色拉油250ml;

(4)谢谢光顾;

(5)洗衣粉一袋;

(6)某酸奶500ml。你希望抽到什么?抽到电冰箱的可能性与抽到洗衣粉一袋相同吗?然后再出示均匀的一面。现在你觉得抽到可口可乐一听与洗衣粉一袋的可能性相同吗?抽到(1)的可能性是多少呢?学生热烈讨论后,自然引入了等可能性事件概率这一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2.充分发挥现行教材中应用性问题的辐射作用

中职数学课本中,各个章节都有实用性学习内容的例题。例如,在“不等式”教学内容中,有营销、最大利润问题“;函数”涉及电话费、水费、税收等实际问题;“直线与圆的方程”中可联系天体运动、拱桥等问题。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更是一门思维的学科,通过数学学习,将应用性问题辐射到学生的理科学习中,使思维更有逻辑性与严密性。

3.通过实习、实训反馈教学

实践可以出真知,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渠道,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学习的机会,亲身体会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学习了三角函数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阳光下旗杆在地面形成的影子的长度,再计算出太阳光照射与水平面间的夹角。此外,模型教学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实践学习,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原理。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采用现有材料动手制作模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家集思广益,利用不同材质制作出数学相关模型,辅助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中引入情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推进,情景教学这一新的模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与厚爱。通过预设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化的场景,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机械的数字而与生活息息相关;充满悬念的故事导入,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动手实践之前,通过情境来导入,则可以让学生跃跃欲试。一个设计良好的情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学生进入数学的奇妙世界,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并得出合理的猜想,然后尝试证明它。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情境教学时要注意让情境的内容与教学的需求相匹配,情境要注意有一定的生动性与形象性,与生活实际相符合,并显示健康向上的思想,不能哗众取宠,误导学生。

5.鼓励学生探究质疑

良好的学习品质决定学习的成效,被动学习的结果只会人云亦云而没有效果。教师若仔细发掘可以发现,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诸如“探究与讨论”类的栏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与深化思维品质的绝佳渠道。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铺垫与降低学习的难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就可以发现很多与以往学习不同的结论与可能,并进一步验证得出理想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课堂各个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实物展示、开展数学竞赛等方法,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平台,多途径、多方法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意识。

二、结束语

高职语文教育应用性特点研究 第3篇

一、高职语文教育的应用性

1.高职语文教育中“语”的应用特点

语言应用能力是高职语文教育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特征不是知识理论性,而是实践性。语文的基础之一就是语言文字,它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思想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长期磨合、交流传承下来的语言经验,是在应用实践中得来的能力。由于社会发展,学科细分的趋势日渐加强,语文教育也被人为地确立为理论教育,尤其是以“中文”为名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专业,更是把语文推向了理论研究领域。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语文教育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即篇章分析式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语文的任务不是获得语言能力,而是如何准确拆分文章结构,如何得出段落的大意,如何分析作者撰拟文章的意图等。语言因实践需要而产生,运用它的能力也应在实践中获得。因此,语文教育应促使学生在“做” 中“学”、“学”中“做”,加强语言实践的高职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的真谛。

2.高职语文教育中“文”的应用特点

“语文”是由“语”和“文”组成,“语”是语言形式,而“文”则是思想内涵。刘国正先生在《努力提高中学生的读写能力》中写道:“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如果离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剖析,思想内涵就会变成空泛的说教;反之,如果离开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好在哪里就说不清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面向实践的高职语文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对学生单项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还应注重结合文章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功用上讲,“语文”因社会交际需要而产生。达成有效交际是我们学习语文、进行语文教育的最直接目的。交际的过程其实就是“听”和“说”的过程。但无论你怎么“听”或者怎么 “说”,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达意”,即“披文以入情”,通过语言形式理解思想内容。语文交际是人与人现实联系交流的过程,其所表达的思想必须符合实际,并具有现实交流的意义。学生在利用语文进行交际的时候,也必须先下一番“意”的功夫,要意在笔(口)先,再确定合适的语言表现形式,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语言应用效果。如果仅用对个别文学作品的片面理解,来否定语文中的思想内涵在交际功用中体现出来的应用性特质,无疑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从人文性上讲,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因素。学生“有技能没文化”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缺失。“文化”包含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要素。例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对古代名家作品的学习、理解,可以获得健康的思想情感和一定的道德辨识能力,如陶潜的高洁、杜甫的赤诚、苏轼的旷达等,这些都对学生良好精神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学生走入社会后,这种素质很快就会外化于他们的行为中。

二、高职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性”实现模式

1.打破“精品范文”,应用“生活范文”

中国语文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和近代知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内容上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本质,形式上规范而不失特色,而在语文学科中被奉为精品典范。“精品范文”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就像艺术品,可以被欣赏、被品味。它体现出的是更浓重的知识性、规范性,可缺少的是语文的重要特点——应用性。笔者认为,语文教材中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与当前学生的语言经验和社会生活相脱离的范文应适当减少,高职语文教学中过度的“精品”教学思维,只会加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

要想增强语文的应用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材料为主,帮助学生评估语文能力,依据其现实语文水平,确定材料内容和形式。例如,当代精品影视剧本片段、职场化语言情境、经典时事评论、大学生辩论、当代名人演讲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范文”,其中除了经典语言表达,也不乏对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文化感悟,这些内容的选择更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经验去学习,也颇具仿效价值,可直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2.打破“教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学,建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现今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程式化”教学现象非常突出。以古文教学为例,学生曾反映,老师上课的模式几乎都是介绍文章写作背景、翻译段落大意、文章结构分析、总结文章主旨,而且授课程序和所讲重点内容几乎和他们手中的参考书是一摸一样的。教师的主体地位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语文能力好与坏的判定,只是学生接受这套标准或在这套标准下对语文内容机械记忆程度的好坏。学生自身对语文能力的实际需要被忽视,学生个体的语文水平在教学中也被忽视。“因材施教”在这种模式下变成了“施教不论材”。

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因学而教”,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高职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水平及其现在和未来的语文需要。语文学科来源于生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必然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学生的既有语文经验应该被考虑,学生未来的语文需要也应该被确立为教学目标。高职语文教学不应先执行教的标准,而应先评估学的水平,知识规范应是辅助,学生的语文需要才是主要方向。同时,教师应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得到真正所需的语文培养。

3.打破“关门”式语文教学,建立“关联语文”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局限在去理解一篇“范文”的语言、主旨,分析其结构,很少再进行外延知识的拓展。而且,语文材料的晦涩难懂也使学生很难再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模式与语文教育真正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语文学科内容包罗万象,与自然、哲学、社会等都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决定了语文教育是要有广度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走进屋的同时又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通过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开扩视野,了解世间万象,为他们顺利走入社会奠定基础。其次,语文学科中永远蕴含着无尽的思想内涵,明确体现出“人本”的特色,因此语文教育中“立人”的目的就很明确。然而,没有深层次的素养和健康的情感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是要讲求深度的。语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就像经纬两条线所编织的网,明确体现出了其教育的关联性,孤岛式的高职语文教学不可取,关联式语文教学才是高职语文教育的“应用性”实现途径。

活性半焦的应用性研究 第4篇

活性半焦是一种低比表面积的活性炭, 由微细的石墨状微晶和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碳氢化合物部分构成, 并在固体部分之间的间隙形成孔隙。碳是活性半焦的骨架, 多数活性半焦中80%~90%以上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活性半焦中氧元素的含量为百分之几, 其中一部分存在于灰分中, 另一部分在炭的表面以表面氧化物的形态存在。由于这部分氧的存在, 改变了活性半焦的表面极性, 从而改变了活性半焦的性能。因此, 活性半焦是一种良好的吸附材料。

近些年来, 我国对半焦制备活性半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其制备方法主要是:HNO3氧化法、水蒸气活化法、高压水热法、高温热处理活化法、二氧化碳活化法和催化法等。

以半焦为原料生产活性半焦, 不仅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而且生产工艺简单、投资低, 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 同时也为半焦的高附加值利用开发了一个新的方向。

1 活性半焦净化废气

国内外对活性半焦处理烟气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应用[1,2,3,4,5]。活性焦和活性半焦生产原料的不同, 在此仅对涉及活性半焦净化废气进行论述。

1.1 处理SO2气体

目前活性半焦多用作脱硫剂处理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硫, 根据半焦改性方法的不同, 其脱硫性能也各有不同。一般认为活性半焦脱除二氧化硫机理为[6]:

其中, 二氧化硫气体被活性半焦吸附这一步影响着活性半焦的脱硫活性;活性半焦表面碱性的提高加快了二氧化硫的吸附, 最终表现为活性半焦脱硫效率和硫容的增加。

田芳等[7,8]在高压釜中加入6%的有机碱, 对半焦进行加压水热化学活化与表面改性, 改性后硫容为5.11%, 比改性前提高了10倍。随后, 考察了在高压釜中, 改性剂、压力对球化结构成型半焦表面性能及其脱硫性能的影响, 重点进行了H2O2两次分步改性半焦, 制备SO2脱硫剂新工艺的研究。研究表明, 在1.25~5.60 MPa压力范围内:5%H2O2一次改性半焦, 随压力增大, 半焦表面积显著增大, 脱硫性能显著提高, 且随压力增强呈抛物线变化;5%H2O2两次氧化改性半焦, 半焦表面极性基团酚羟基和醌型羰基的含量明显增大, 改性半焦比表面积达到234.01 m2/g, 比原半焦提高了15.6倍。以SO2转化率大于70%为标准, 烟道气SO2体积分数为1.5%左右时, 穿透时间为15 h, 硫容达到7.69%, 比原半焦提高15倍。

1.2 处理NOx气体

煤燃烧过程中NO的形成机理极为复杂, 既包括燃料氮 (煤中氮) 被氧气氧化生成NO的过程, 又有NO被半焦、CO等还原性物质还原生成N2的削减过程。一般认为, 燃烧过程中半焦还原NO的反应对于NO的排放具有重要的影响。

半焦还原NO的机理为[9]:

高健等[10,11]采用鄂尔多斯半焦作原料, 用高压水热法、酸活化、碱活化和高温活化法等4种方法的组合对半焦进行活化。研究结果表明, 硝酸活化+Na OH活化+水热活化的组合方式所得到的催化剂氧化效果最好。由该法所得的活性半焦, 在反应温度70℃、空速600 h-1、氧体积分数为5%、一氧化氮体积分数为320×10-6时, 穿透时间为42.5 h。进一步研究可知, 半焦上的羰基官能团和碱性官能团共同作用于NO的吸附氧化过程, NO在羰基上被吸附并氧化, 碱性官能团则协助氧化产物NO2迁移出羰基活性位, 并将NO2储存在碱性官能团上, 使羰基活性恢复。该理论指导下所制备的经过碱活化的高温活化的催化剂硝容最大, 可达1.01%。

1.3 净化甲苯废气

李丽娟[12]以陕西神木半焦和山西大同半焦为原料, 通过硝酸活化、H2O2活化等多种活化方法制备活性半焦, 通过对原料半焦的物性参数测定、对改性半焦进行活性评价, 得出以下结论:

(1) 神木半焦原样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较小, 大同半焦原样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较大。改性前大同半焦对甲苯的吸附性能要远远好于神木半焦。

(2) HNO3活化制备的活性半焦, 表面以酸性基团为主;H2O2活化制备的活性半焦, 表面呈碱性。

(3) 原料是甲苯吸附剂好坏的决定因素, 变质程度低、挥发分高的神木半焦不适宜制备有机废气吸附剂。

(4) 大同半焦中, 用45%的硝酸在80℃恒温水浴锅中浸泡24 h, 水洗干燥后制备的活性半焦对甲苯的吸附效果最好。用65%的硝酸在高温条件下浸泡或者在室温条件下振荡制得的活性半焦对甲苯的吸附效果次之。

(5) 神木半焦中, 用45%的硝酸在高温条件下浸泡和65%的硝酸在室温下振荡制得的活性半焦对甲苯的吸附效果最好。

(6) H2O2活化改性的大同半焦对甲苯的吸附活性好于神木半焦。高温浸泡改性的半焦对甲苯的吸附活性改善较好, 故对半焦进行高温处理是提高其对甲苯吸附活性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2 活性半焦处理含油废水

多年来, 国内外对活性焦处理废水已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取得显著成效, 对此可参阅相关专著和文献[13,14,15]。

近些年来, 我国对活性半焦处理含油废水作了研究。苏燕等[16,17]以内蒙古扎赉诺尔褐煤半焦为原料, 采用HNO3、H2O2、KOH、高温煅烧等方法对半焦进行活化处理, 然后用制成的活性半焦吸附剂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1) 选取的4种活化方法均可使半焦的比表面积得到不同程度地增加, 但对半焦的平均孔径影响较小。其中, 高温煅烧对半焦比表面积增加的幅度最大, 增加了2.5倍。

(2) 活性半焦吸附剂的表面碱性官能团含量越高, 越有利于对有机物的吸附。半焦的表面基本呈中性, 经KOH、H2O2活化和高温煅烧的半焦表面碱性官能团含量均有所增加。

(3) 对活性半焦吸附剂处理含油废水的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 发现在实验选取的含油废水在质量浓度范围内 (20~30 mg/L) 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吻合较好。其中, KOH、H2O2活化均明显提高了半焦对含油废水的吸附能力, 与活化前半焦相比, 平衡吸附量提高了近1倍。随后的研究表明, 用硝酸水溶液活化的半焦, 对实际油田废水处理效果较好, 平均除油率可达90%以上, 含油量达到了低渗透油田注水标准。

张建等[18]以鄂尔多斯褐煤半焦为原料, 采用高温焙烧活化、水蒸气活化、高压水热活化以及硝酸、氢氧化钾活化等方法对半焦进行活化处理,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测定除油率来评价活化效果, 重点讨论了KOH活化条件下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KOH活化制的活性半焦吸附除油效果最好, 除油率可以达到75.6%;活性半焦对油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方程。利用酸碱滴定法对样品表面酸碱官能团进行分析, 发现KOH活化后半焦产生大量有利于吸附的结构。

3 活性半焦脱除汽、柴油中的硫化合物

汽、柴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燃料, 在各国的燃料结构中占有很高的份额。汽、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燃烧后产生的SOx等废气是造成酸雨及其他众多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因此世界各国相继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制汽、柴油硫含量的规定。因此, 降低燃料油中的硫含量, 是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环节。我国GB 17930—2013《车用汽油标准》中规定硫质量分数不大于10μg/g;我国GB 19147—2013《车用柴油IV》中规定硫质量分数不大于50μg/g。

齐欣等[19]以内蒙古扎赉诺尔褐煤半焦为原料, 先将半焦破碎筛分为20~40目 (记为Z) , 经过加压水热活化、硝酸活化、700℃高温煅烧及3种方法的不同组合进行活化改性后, 再用等体积浸渍法将Cu O和Zn O负载其上, 制得半焦脱硫剂。将制得的脱硫剂分别用OH、HN、T、Cu O或Zn O标记代表水热活化、硝酸活化和高温煅烧。例如:Z-OH-HN-T 700 (700) -1.0 Cu O代表半焦经过水热活化、硝酸活化、700℃高温煅烧, 同时增湿然后负载1%的Cu O所制成的。

将半焦脱硫剂各取10 m L分别装入固定床活性评价装置, 在柴油流量为0.3 m L/min、床层温度120℃的条件下进行脱硫实验, 测定油/剂体积比为1时反应器出口柴油的总硫含量。结果列于表1。由表1可知, 活性半焦经过活化, 脱硫能力大大增加, 多步活化比单步活化效果好, 最佳活化方法是水热活化-硝酸活化-高温煅烧同时增湿。负载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大大增强半焦的脱硫效果, Cu O最佳负载量为1%, Zn O最佳负载量为0.5%。

注:FCC柴油的总硫质量分数为3 720μg/g。

张丽等[20]以半焦为载体经过多步活化改性后, 对FCC汽油进行固定床吸附脱硫实验, 分别考察了脱硫剂制备条件及固定床动态实验条件对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焦经过盐酸和氢氟酸脱灰、硝酸活化和高温增湿煅烧后脱硫率明显提高;活性组分Ni O负载量为1.0%, 焙烧温度为450℃, 焙烧时间为2 h制备的脱硫剂在吸附温度为100℃, 空速为3.0 h-1, 油剂比为1.0时, 脱硫率可达80.11%。

4 活性半焦处理焦化废水

焦化废水是来源于焦化厂炼焦过程中各环节废水的统称, 主要包括煤热解干馏阶段、荒煤气回收净化阶段和化工产品回收精制阶段产生的废水。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芳香类、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硫、氮、磷等无机盐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浓度和色度较高、毒性极大, 不仅严重污染环境, 还对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造成巨大危害。因此, 开发高效易行的焦化废水净化处理技术, 切实解决炼焦行业的污染问题, 一直是炼焦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2012年6月27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 (GB 16171—2012) 《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不仅对焦化废水中各主要污染物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排放要求, 而且增加了总氮、苯、多环芳烃和苯并芘 (Ba P) 等硬性指标, 同时对单位产品排水量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因此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迫在眉睫[21~22]。目前经生物处理后的焦化生化外排水的色度、COD等还不能稳定达到GB 8978—1996的一级指标要求, 因此对其进行深度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吸附法因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被广泛用于焦化废水深度处理, 活性炭是较常用的吸附剂之一。但由于活性炭价格昂贵, 制约了其应用。

王丽娜等[23]以质优价廉的神木半焦为原料, 采用水蒸汽高温改性活化法, 制得活性半焦。利用活性半焦静态吸附焦化废水生化出来的总有机碳 (TOC) , 考察了吸附时间、p H、活性半焦用量、粒径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向废水 (p H=4) 中投加20 g/L活性半焦 (粒径1~2 mm) , 室温下吸附30 min后, 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来的TOC去除率在60%以上, 吸附后水样中的有机物浓度和种类都大幅下降。

5 结语

目前, 国内活性半焦应用市场尚未开拓, 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全球环保意识的加强, 应用活性半焦净化废气、处理含油废水、脱除汽柴油中的硫化物、处理焦化废水符合我国节能环保的要求。因此, 活性半焦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市场。

摘要:介绍了活性半焦的主要制备方法, 论述了应用活性半焦净化废气、处理含油废水、脱除汽柴油中的硫化合物、处理焦化废水等技术。

向量的应用研究 第5篇

平面向量是高中新教材的重要内容,它既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又体现了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从而将数和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以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为载体,以数形转化思想方法为主线,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创新力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和各地模拟命题的新热点.试题有效地沟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有力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质.利用向量法解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已多次出现,向量法解题将成为使用试验新教材地区高考命题的一个新的热点,同时向量法解题也是高中几何改革的根本出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应当综合法和向量法并重,以向量法为主.”下面就对用向量法解题作一些探讨.一、利用向量解决不等式的有关问题向量是一个几何量,是一个具有“形”的量,因此,我们可以从图形中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不等关系得到启发,在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运用向量中的不等性质,使量的关系变为几何形来讨论,我们将会感觉到直观而生动

应用性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性:必要性:策略

一、《大学语文》接轨应用性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从开设以来就担当着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的主力,有关《大学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也很多,其重要性有目共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说过,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个体灵魂的塑造,不能抛开继续学习能力的练就,更不能忽略学生的人文修养。

首先,语言的功能最终在于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英语课在各个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使用频率低,好多学生的英语能力逐渐萎缩。汉语作为母语,记载和传递中华文明,是中国学生认知世界的第一媒介,汉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接收和输出的能力。而汉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基础教育能一身完备的,实际上,各专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表达缺陷。于是,《大学语文》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母语传承、兴荣的重任。

其次,高等教育体制是以专业学习为主,文、理、工、艺、医等严格区分,评价标准也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长久以来形成“专业为重”的局面。其实专业知识只是学生未来生活的一种技能或努力方向而已,教育的目标如果仅限于关注学习和工作技能,那岂不成为“机器人”教育,其不合理性显而易见。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懂得生活,建立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思维方式,能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掌控日常生活,不被琐碎的生活牵着走。这种掌控生活的思维方式需要通识教育来培养,通过历史、政治、法律、哲学、心理学等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正确评判生活的思考力,获得终身学习的潜质,这两项能力才是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力的根基。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古今中外经典篇目的选读和赏析,囊括了文学、美学、史学等知识,给予了学生心智形成的养分,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思考发问的能力,最能担负起思辨能力培养的重任,在学生整体心智培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有必要辩证思考大学语文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接轨的教学体系构建,根据实际教学条件,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师生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二、应用性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继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改善其语文修养,绝非唯一的素质教育功能,应该把它纳入专业性视角,挖掘其职能性、应用性。一方面解决“语文”本体知识层面的实践性问题;另一方面延展语文学科的具体应用性,真正让大学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助手,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具体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什么能体现《大学语文》的应用性

学者李瑞山认为,语文教育特有其“双重功效”:语文本身的学习和提高,是直接的内容和基本的途径;而文学、文化、人文等素养培育的功效,则是连带而及的结果。《大学语文》的应用性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内知外能”。所谓“内知”,即汉语语音、文字、词汇、标点、语法、修辞、文体等基本常识,以及以汉语为载体的丰富无边的传统文化思想等。所谓“外能”,即运用汉语言的各种能力,是学生对汉语言掌握深浅的外在表现,涉及阅读理解、案头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扎实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也正是《大学语文》应用性的关键所在。扎实的“内知”功底是“外能”表现的基础,而“外能”的不断提高又可以促进“内知”的扎实,两者不可分割,相互长进,不能在实践教学中忽略任何一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高校一方面应继续夯实大一新生的汉语言基础并提高其文学、文化、思想素养:另一方面应多形式、多途径加大语言运用能力实训课时,让学生在校内切实掌握必需的语言信息接收、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其中,第二个过程需要防止片面化,目前一些高校把大学语文课单纯地上成应用文写作课,也有一些高校只开传统文化和文学欣赏专题,都有偏颇之处,最好把语言的工具性和文化媒介性二者结合起来,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时开展授课。

(二)如何教才能与应用性接轨

“专业素养和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核心,而目前《大学语文》的开设和各个专业几乎没有契合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个人安身立命、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下,只能放松或放弃无关专业的学习,《大学语文》首当其冲。教学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大学语文》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保证各专业学生语言能力训练一致的前提下,细化教学对象,开展分专业教学很有必要。大学语文课要与各专业接轨,在教学中明确体现出专业特点。如对体育、音乐、美术专业的课要侧重体育、音乐和美术领域的相关人文、历史知识:对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应深入讲授中国传统思想精髓、文学鉴赏以及美学理论:对理工科学生应重视文学文化修养的陶冶,注意知识的广度即可,不必追求深刻深入。如此紧跟专业学习的教学,既能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适当在人文领域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必然能更有效地发挥语文的通识作用。

(三)应用性视域下《大学语文》学习评价应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和媒介的习惯为目标,以“考”促“学”,使学生懂得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巩固专业学习

该课程的考核可以细化为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尝试在考核形式上划分成知识、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三个模块。在考核内容上,一方面侧重语文知识的规范和使用,如标点的使用、简化字的纠正等;另一方面强化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评价,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如课堂演讲、比赛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与此同时,要重视考评的过程性和质量性,兼顾个别和大多数,把整体考评分成三个阶段,即朗读、演讲、辩论等语言表达能力考评阶段,拓展阅读积累考查阶段,语文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考试阶段。第一阶段的语言表达考评,面对面以学生个人为单位进行,主要在“评”,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评价及时发现不足,主动提高表达能力,安排在平时课堂上进行即可;第二阶段考查重点在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督促其养成阅读习惯,开阔知识面,安排在每学期中段为宜,以读书笔记、主题座谈等形式进行即可;第三阶段考试,闭卷考查汉语规范使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安排在期末。如此分模块、分阶段考评,改变了一张试卷的单调,不仅侧重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考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尝试推广。

应用性动画的创造手法研究 第7篇

一、应用性动画的划界

“应用性动画”包含两个概念, 一个“应用性”, 另一个是“动画”。从词语构成看, “应用性动画”的中心词是“动画”, “应用性”是定语, 那么“应用性动画”也是动画的一种。广义的动画定义来自国际动画组织 (ASIFA) :“动画是除利用真实动作方法外, 使用各种技术创作的活动影像 (The art of animation is the creation of moving images through the manipulation of all varities of techniques apart from live action methods) ”。本文研究的动画是指广义的动画, 凡是以人工方式制造的动态影像都称之为动画, 包括各文本中出现的人工制作的运动图形、图像以及文字。“应用”在汉语词典中解释有:使用:应用方法, 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具有实用价值的:也可以理解为“适应需要, 以供使用”。随着动画技术与艺术的发展, 人们在“适应”于动画为表现手段的实践活动中, “使用”动画技术、动画手法进行实践活动, 这就是动画的“应用”, 反过来, 在这类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动态影像就可称之为应用性动画。

作为当今国际动漫界的前沿学科, 应用性动画多是采用三维或四维技术制作出的仿真、模拟、虚拟的视觉数字内容作品, 它跨越商品和艺术, 技术与艺术的界限, 将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达到一个更高的视听享受境界, 应用性动画充分地体现了科技和人文的互补互助和互动。

二、应用性动画的创造手法

“为了认识一个事物的复杂成分, 必须将事物分析到构成它的最基本成分, 然后分别加以考察。因为只有分析到构成事物的最简单因素, 认识这些因素在质上和量上的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事物的复杂性才会充分暴露出来。”[1]所以在对应用性动画进行研究时, 我按应用性动画文本的创作手法对应用动画进行了一个分类, 让分析可以达到它最基本的成分, 也就是分析应用动画最简单的组成因素, 再从这些组成因素加以研究, 以期待能归纳出应用性动画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当然所谓最简单的因素, 也只是相对的, 它是相对于笔者的研究课题来确定的。应用性动画的创作手法大致可概括出以下四种:

(一) 融情于事、以事传情

“几乎每一种媒介和文化形态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叙事成分。叙事的冲动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反应中——我们按捺不住;我们要通过叙事来诠释世界。”[2]而叙事型应用动画则是通过叙事来诠释它的宣传对象。叙事型应用动画主要应用在广告、音乐mv的创作方面, 它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作支撑, 在故事中体现产品的特质和内涵, 是和影院动画最为接近的一种应用动画, 但由于各种限制, 与之又有一定区别。时间上以短篇为主, 有的甚至只有几十秒,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表现一个完整而体现一定主题的故事是非常有难度的, 所以在剧本的叙事结构上尤其考究, 故事情节不能过于复杂, 没有明显的故事高低潮分段, 有时甚至就是片段式的, 非直陈式的, 多采用各种手法来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以填补叙事时间短的不足, 重在将故事和产品主题相结合的创意表现上。

Sun-rype是加拿大最大的果汁软饮企业, 它的广告中出现的是经典的生活成长画面:一个小女孩在家门口的树下荡秋千;小男孩清晨带着狗出门跑步, 其实是为了去看喜欢的小女孩。这样的故事, 将Sun-Rype果汁打造成伴你成长的同伴, 而不仅仅是摆在货架上的商品。年纪大的顾客看后会怀念曾经的金色年华, 会买;小孩子从小看着这样的广告长大, 能培养感情, 等以后有钱了, 也会买。至于Sun-rype的内容‘纯天然水果’, 也放进广告里, 但并非阐释的核心, 而是制造视觉效果的道具, 用水果拼出蓝天和花朵, ‘纯天然, 最健康’是不言而喻的, 该片在短短的几十秒内就向观众暗示出了如此多的信息, 而这样的效果只有采用动画的手段才能达到。对于成立于1946年的这个老字号品牌来说, 这则广告没有再以“健康, 质优, 经过几千道现代工艺程序”等噱头为主题, 它在食品之外的独特的叙事定位, 反映的不仅仅是艺术创意, 更是所代言产品的商标精神, 这吸引消费者去购买, 作为一则广告它已经相当成功了。

相对于此类精简的动画创意广告, 中国的互动动画工作室为介绍电信相关产品为目的, 精心制作了偏写实手法的动画短片《渔信e通》。该片片时长4分07秒, 由于具有相对较长的片时, 创作者可以采用电影叙事手法更完整地讲述故事, 渲染氛围。因此, 为体现产品的应急功能, 片中设计了大量海难风暴画面, 既要避免情节枯燥, 又要突出产品的重要功能, 将产品概念贯穿其中。

(二) 将信息传播图形化、动态化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 如果仅以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及其特征看, 主要分为图画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及视像时代这样四个阶段”[3], 在视像阶段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用图像来表达的, 人认识的主要对象是图像世界。视像时代主要是在影视技术发明之后特别是随着电视与网络的应用而出现的, 这个时代的主要表征为人们到处都要面对具体的图像与画面, 镜头与画面成了生活中最主要的因素, 数字成为了世界的本质。因此人们社会文化的体现由对知识的掌握转向了对图像的观看;主要认知方式为图像——图像, 思维方式上主要为视像思维或拟像思维;生活态度上主要体现为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以及对现实的预支;伦理观念上主要表现为直露与含蓄……审美观念上主要表现为高雅与低俗之别, 深奥与浅显之分, 感官的图像化与数字的急剧膨胀, 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审美特征;数字观念上是时间成为一切的根本, 兆与比特成为主要特征;时间观念上是时间的不断精细化与空间的不断平面化, 虚拟时空成为了重要的时空观念。”[4]视像时代的重要特征, 不仅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出现, 同时也表明了传统意义上的印刷艺术、视觉艺术也都积极地在向视像靠近, 各种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以至于文化创造的具象表现、文明发展的外在表征, 都莫不以视像为其重要的传播手段与存在形式。“有很多迹象表明影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它们大量充斥着报纸、杂志、书籍、服装、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中, 我们的社会正成为一个影像媒介的社会。”[5]信息发送者用动画的手段将信息视像化, 让信息接收者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更容易接受, 拉近了信息与受众的距离。以输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动画, 形式上看起来像能运动的报表, 它们内容上显得中立, 作者的倾向暗隐其中, 是一种更直观、更形象、更有策动性的宣传模式, 是让艺术与实用结合得更紧密的宣传模式, 信息的动画化在未来会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科学、教育、文化、政治等场合。如《Japan》、《BBC》、《Transparency》等动画短片就是典型的例子。

尽管这几则短片内容各异, 类型也不同, 有定格动画, 也有二维平面动画, 但它们共有两项主要特征:一是将信息实体化, 二是将信息细节放大, 目的是让观众对所传达的数据更有体验感, 但是在内容选择上也会偏重具有较强视觉效果的素材, 其全面性是值得斟酌的, 所以一则2分钟的信息传播型短片所包含的内容或许没有普通人2分钟阅读到的信息量多, 却留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这类动画某种意义上可看做是“观念艺术”的反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观念艺术兴起的时候, 强调打破传统艺术和经典现代主义艺术对观念的定义, 其最突出的方式为采用语言代替造型技巧, 语言的形象就代表了语言的内容。例如为表达“大”就在墙上写一个醒目的大尺寸的“大”字, 而这类动画则用画面重塑语言的概念, 二者不过是“用一种形式表达另一种形式”这个理念的不同表征。相信新的艺术形式总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从而实现更优的效用, 此类动画也应用得相当广泛, 如可应用到教育、新闻传播、天气预报、多媒体网站等领域。对此类动画的理论研究相对较早, 内容也较多。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黄富印的硕士学位论文《多媒体动画技术在篮球战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就深入探讨了动画技术的辅助教育效果;河北师范大学刘成锁, 发表于《技术与艺术》2007年第7期的《电视新闻节目动画应用研究》一文就对动画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做了全面地举例分析, 包括“动画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场景重现、超前报道、原理示意、新闻评论、虚拟主持、虚拟场景呈现、图文信息呈现等功能”并指出了动画媒体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应注意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的原则。

(三) 充分利用三维数字技术

应用性动画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作用, 在介绍产品的功能上面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在对一些科技工程项目的辅助性服务上, 动画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这主要得益于动画技术的发展。目前有很多作品都运用先进的动画技术手段, 注重交互性设计原则, 比如数字博物馆, 网上世博等。

在工程应用方向的动画较少关注画面视听语言的使用, 更看重动画技术的应用, 主要是三维数字技术的应用, 用三维软件虚拟现实, 完成指定的工程任务。艺术追求美, 道德追求善, 科学追求真, 那么这类动画则同设计一样兼具有多种性质, 是真善美的结合, 如三维动画技术目前在公路景观设计中得到了相应的应用。

(四) 加入娱乐性、时尚性元素

应用性动画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重点不在内容的信息承载量, 而更重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这样的应用性动画更注重色彩设计, 画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 强调镜头剪辑, 以及创意的展现, 象征手法成了主要的创造手法之一, 为了更准确地体现主题, 创作者多会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作为主要的创作素材。在对应用动画的进行系统研究之前, 笔者收集了大量的影视资料, 资料主要来源于《数字娱乐技术》杂志推荐的经典内容, 以及各大视频网站上的优秀案例。在真正开始深入研究时, 笔者才发现这类动画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特别是时尚领域。出现了音乐动画和游戏动画, 虚拟乐队, 甚至虚拟主持人。

在音乐M V方面, 动画表现出了真人不可替代的优势。由ThreeLeggedlegs工作组为N.A.S.A乐队专辑《The Spirit of Apollp》中的单曲《Gifted》制作的MV就是一例, 片子描绘了一次疯狂的火星太空旅行, 剧情荒诞、搞怪还略带一丝血腥, 最大的亮点是片子的色彩应用, 后期合成也做得非常成功。在观看时, 随着音乐的节奏, 观众能享受到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而Gorillaz作为虚拟乐队的代表, 被薛燕平老师在《非主流动画大师》一书中誉为“世界最成功的动画乐队”, 其运作方式完全按照一个真实的乐队去表演, 这种娱乐性是不言而喻的。

有些产品的形象广告的娱乐性、时尚性也很强, 如纽约HUSH创意工作室为索尼爱立信手机制作公司推出的WalkmanTM手机W995制作的广告短片。该片由两个从手机中跳出的动画角色发起舞蹈作为引线, 展现了不逊的、幽默的、青春的音乐风格, 色彩与动作节奏配合得天衣无缝, 在展现手机各种功能的同时带给受众极大的视觉享受。

FOX-CULT的栏目形象广告有17个小片段组成, 形式感很强。创作者以翻书动画为主要创作形式, 用5-30秒的时间, 在每个片段中都表现出了一组完整、独立、幽默的创意, 虽然每个片段都是毫不相干的情节, 但小片段最后出现的元素却是相同的文字——cult。创作者利用不断地重复这个文字符号加深了观众的印象, 本片在2008年播出后成为全意大利最受关注的频道宣传片, 而片子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各个小片段带给观众的娱乐感, 这也可以称作象征手法运用的经典之作。

结语

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 应用性动画已经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同影院动画一样, 它可以运用成熟的电影理论指导其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应用性动画的理论研究也会更加深入, 更加全面, 以便更好地指导应用性动画的实践。同时也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 动画的应用领域将会得到不断的拓展, 动画也将会出现更多的应用形式。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动画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已不再仅仅用于观看、欣赏, 而是突破了传统动画的概念, 开始具有科学实验、工程设计和仿真的实用价值, 并应用到设计、医学、通讯、交通、建筑、军事、环保、影视特效等各个科技领域中, 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类应用性动画已成为新世纪动画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动画产业未来发展的非常好的方向之一, 由此, 对应用性动画的创造手法进行研究, 可以推动应用性动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构建“应用性”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第8篇

历时3年多, 本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对教材进行开发和应用性研究, 并按照课题研究步骤, 组织开发了“应用性”教材3部: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基础课程“应用性”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 于2006年8月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应用性”教材《病理学》, 于2007年7月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应用性”教材《人体结构学》, 于2007年9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撰写课题研究论文4篇, 其阶段性研究成果“‘应用性’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选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文就“应用性”教材的应用性问题进行研究, 与同行探讨。

1 研究价值

(1) 理论价值:确立新的教材观。教材不应仅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 也不应该是逼迫学生背诵的规则与标准, 教材应是引导学生认知和拓展学科知识的媒介。为了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 要积极地开发顺应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新型教材体系。

(2) 应用价值: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及学生学的方式, 倡导以“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2 国外职业教育教材现状

在美国和加拿大, 围绕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所开发出来的教材体系是比较科学的。CBE的主要特点是: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 由后者对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层层加以分解, 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 从而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 按照教学规律, 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总结、归纳, 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块, 制订教学大纲, 并依此来组织教材, 实施教学。CBE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强调以培养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国内职业教育教材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是以部颁规划教材或职业教育中心规划教材为主的。以护理专业卫生职业教育教材《正常人体学基础》为例, 在20世纪80~90年代,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材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与人体学相关的主要教材是《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 这些教材的特点是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 导致教材“重理论轻实践、重医轻护”, 出现了“小护士学大解剖”的现象, 学生成了背题的机器。1998年, 卫生部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变, 进行了必要的教材改革, 将以上教材内容合二为一, 命名为“正常人体学”, 同时进行了目标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从教学目标上提倡师生共同达标, 从形式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2000年前后, 正值全国职业教育的低谷期, “关、停、并、转”现象冲击着每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护理专业的课程标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教材由原有的《生物化学》、《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老年生理学》等4本教材整合为1本, 即《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材。

从《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材的发展史不难看出, 我们的编者似乎忽视了职业教育必须突出综合技能培养这条主线, 偏重考虑教的因素, 而忽视了学生学的因素, 从而循规蹈矩, “穿新鞋, 走老路”, 难以摆脱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束缚。

4“应用性”教材的开发研究

职业教育教材必须摆脱传统束缚, 另辟蹊径。“应用性”教材为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产生。

4.1“应用性”教材开发研究之一

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 邵忠富、李玉芳主编。

教材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注重科学的“应用性”教材。

教材运用方式:在显微镜实验室里边讲、边学、边实践。

此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区别是, 把以往教室里冗长的、枯燥的理论搬进显微镜实验室, 即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里应用此教材共同学习知识、验证理论。教材成为真正的传授知识的媒介。

教材的编写特点:削弱理论性, 增强应用性。教材文字约6万字, 插图370余幅。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插图包括手绘图、光镜图 (由低倍到高倍) 、电镜图 (透射和扫描) , 其中光镜图计划全部用彩图印刷, 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教师和学生。

4.2“应用性”教材开发研究之二

教材:《病理学》, 马越、曲振平主编。

教材的编写特点: (1) 变内容叙述面面俱到为强调内容的精炼性与要点; (2) 教材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教师的讲课手记加工而成, 是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更具有实用性; (3) 编入了大量的图片资料, 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文字与图片内容的有机结合是教材的一个创造性特点。

4.3“应用性”教材开发研究之三

教材:《人体结构学》, 孙威、姜哲、邵忠富主编。

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淡化学科意识, 本着“基本、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进行整体优化。体现了职业教育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教育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职业教育特点。 (2) 根据护理专业的职业特点, 精简内容, 使知识点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紧紧相扣。每章内容包括内容提要、正文、护理应用链接和思考题, 削弱了理论性, 增强了应用性和实用性。 (3) 教材文字通俗易懂, 插图清晰、真实、可靠, 标示准确、定位具体, 全书约28万字, 插图300余幅。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插图包括黑白线条图和彩图, 并按序号穿插在文字内容中, 真正实现了图文并茂。

能够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且有创意的“应用性”教材应贴近职业教育本身, 不是教师空口在课堂上讲解, 不是在黑板上画本应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图像, 不是学生在教室里假设患者需要哪些必需的护理, 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边做边学, 在示教室里甚至在病房中入情、入境、入理地全方位地学习。

4.4“应用性”教材的创新之处

(1) 打破了传统的在课堂上讲理论, 在实验室中验证理论的被动认知方式和教学模式。 (2)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可贵的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应用性”教材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 (4) “应用性”教材突出的是“应用”, 是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的媒介。 (5)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搭建了一个共同提高的互动平台。

教材的这种呈现方式为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和再创造的空间,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 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然会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代之以问题、情境或实践中的案例为基础, 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蒉

摘要:“应用性”教材的研究价值: (1) 理论价值:确立新的教材观; (2) 实践价值:“应用性”教材的呈现方式应能够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会展设计艺术的应用性研究 第9篇

关键词:会展设计,艺术,应用性

目前,会展设计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商业性活动行为, 它作为新兴的产业,与其他艺术类与设计类学科紧密联系,以美的法则为基础进行设计活动。相对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信息传达也更为直观, 沟通渠道十分有效。因此,针对于目前的市场发展情形来说,会展设计可以说为新产品提供展示的契机,为企业了解市场行情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也可以促进消费者的消费指引,促进消费升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展设计会成为一种全新的塑造形象和造型设计等方面的媒介,为客户群和行业指引起到桥梁的作用。

1会展设计概述

会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会展就是指会议和展览会。广义的会展就是会议、展览会和诸多节事活动的总称。它的形式表现多样,既有传统的会展活动的基本样式,也有像全球性的综合展览活动,如世博会等,目前已经成为了综合性行业交叉的一个综合体。

会展设计就是针对会展而进行的一种展示设计活动, 它对于会展空间的处理与视觉造型的表现为主要设计主体,结合了多种设计要素,例如灯光照明、色彩表现、平面媒介与多媒体、陈列设计等,通过多种信息的交流,实现商业性产品或者信息的有效传播,达到一种互动的交流目的的设计行为。可以说,会展设计充分考量了设计者的综合设计能力,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达到一种合理的设计效果。

2会展设计的设计风格和派系

首先,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新的设计思潮,它提倡多样化的发展,避免重复性的设计和统一的模块化生产,要强调感性的表现,减少理性的思维,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吸收和现代科技文明的接纳使其居于一种混合体的地位。这种风格十分关注人性的发展,对于多元的陈列和信息展示都可以在展示空间中将人文与城市文明有效结合,开创了新的面貌。

其次,会展设计不同种类的派系。会展设计的发展也包含了诸多派系,例如功能派系就十分讲究会展本身的理性需要,将展示的本性和功能性作为首要考虑要素,要突出商业性产品或信息的内在展示价值,使其传达得更为透彻,这种形式就是它们需要的。艺术派系讲究艺术性的形式美感,要将展示设计的意向性表达通过人文的艺术格调、情感诉求的艺术表现体现出来,加之不同种类的艺术表现手法,追求最大化的展示设计的艺术美。科技派系则以最新的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为依托,追求一种新的感受, 从多媒体、声光电等多方面强调现代设计的科技美,新的材料和新的方法的展示,使其目前成为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的载体。装置派系主要就是强调展示的实物性,将一些仿真性的模型材料、交互式影像相结合,以期通过这样的处理,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信息的主体部分,从多角度出发具有临场效果。空间派系一般运用空间的特点将人物与空间的交互性结合作为展示信息传达的手段,特定的空间环境可以展示出一定的社会文化状态,通过资讯的沟通与传播,可以使空间场地成为一个重要条件,在人与空间之间进行一个环境再现,此设计手法就是如此。戏剧派系,就是将展示空间中的一些要素进行一些处理,构成了好似剧院中的氛围,让观众通过会展可以感受到故事性的叙述和发展,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现代化的设计手段, 如立体造型技术、多媒体合成技术等,通过屏幕影像可以直观反映出展示的内容。环境派系,指的是将展示内容进行特定的设定,围绕着环境和主题进行气氛渲染,营造一些商业化的设施,一些可被营造出会展样式的主体展览场所和游戏场所。我们熟知的一些休闲型的主题公园就是如此,如世界公园、涿州影视城、迪士尼乐园等。它们通过文化主题的既定,将环境设计为特定的空间样式,建设各类型的主题场所。

3会展设计的设计要素

会展设计的设计要素有很多,但是进行会展设计就需要进行一些前期的设计调查。要从几个内容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就是人、物、场和时,它们共同构成了会展设计的基本内容。人就是参与者,包括了组织者和实施者以及参观者。这里面被提到最多的就是会展的组织者和参展商,它们处于会展进行发展的核心主导地位。但是,他们也要充分地考量参与者的意愿,合理地规划设计会展,对于一些运行中的具体事务要细致入微,展示出会展的目的,有序进行。参观者一般是另外的组成部分,但是他们是此次会展的诉求对象,他们的思想、行为、诉求等都是会展活动实现目的的要求所在,因此,要在充分考虑参观者的基础上进行会展设计,特别是一些针对于特定范围人群的会展还要进行不同的职业、年龄、阶层、性别等的前提调研,研究受众个性特征,把握整体人群,取得设计意向。物就是会展的物品,包括了实体和虚拟的信息等。由于不同的物具有不同的内在特点,各个展品也会出现不一样的设计,因此,就需要充分研究物的特点,做到因物而宜,在展示陈列中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受。时就是时间, 这里包含了会展设计时间和展示时间。首先,在进行前期规划的基础上,要使会展的设计时间有一个安排,如何设计展览需要的东西,在何时完成就是这一段时间需要进行的。其次,在什么时间段进行什么样的事情,何时完成, 何时布展和撤展都有严格要求,要组织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顺利进行和出现状况如何安排,就需要会展设计者在时间的安排上有一个策划和考虑。场就是会展需要的场所,也就是地点。目前,可以举办会展的场所很多,如何在其中选择合适的场所也至关重要。一般要考虑几个要素,如场所的规模大小,这是可以参照会展的具体规模人数而定的,面积是要求什么形状的,如长方形的场馆还是圆形的场馆就有所区别。此外,还要考虑位置的问题,是否使人群进出方便,空间包围是否得当。在会展场所的选择上也要对于室内空间的因素进行调查,如地面、墙面、 屋顶环境、举架高度等。最后一点就是看场所内是否具有合理的光线,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源,可有相对应的合适的展具,装饰装修条件怎么样等,这些综合的考量就可以对会展场所的选择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参考,才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出合适的商务会展场所。

4会展设计的设计特点

4.1会展空间的设计特点

会展空间设计,需要的是将展示台和相关区域进行细分,规划交流区、休息区、安全通道、商务展示区等,商务会展的规模越大,展示空间的功能区分要愈加细化,如洽谈区就可适当的增加设计,会展的摊位也需要的更多, 这样有效面积得以发挥。一般可以说,展示空间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展示空间,小型展示空间设计要克服空间狭小的弊端,做到有所取舍,由于摊位面积不足,展台设计也要求精致、功能细分明确,挑选合适的建材搭建一些小型展示灯箱广告等,加之辅助照明,弥补面积不足的缺点。中型展示空间适合设计师进行创意规划设计,通过合理的设计搭配,使空间范围满足于一些基础性的功能区的设计,例如会晤室、示范区等都可以强调一下,主题也可以围绕多个小的中心主题进行,形成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几个小的核心展区,形成一个规模中等的大型展区。此外,因为费用的限制,也需要对一些展区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性设计。大型展示空间一般就是跨国企业或者全球性综合会展平台,由于资金充裕,参展商对会展的要求很高,空间的扩大使设计者要求具有合理的创意来满足各展商的需要。由于要强调公众的合理参与性要求,大型的会展要围绕会展设计的功能、人体工程学、美学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活动的空间是主要的设计主体部分。设计者还要讲空间环境进行富有个性的创意延伸,将空间的虚实、大小等合理规划,创造出令受众愉悦的会展空间展示效果。

4.2会展照明的设计特点

针对于环艺设计来说,灯光的处理十分重要,会展设计也是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照明设计也十分重要,室内外照明可以起到衬托会展空间的作用。会展照明可以强调参展者的站台,进行促销的引导,营造空间设计氛围,合理定位,因此,照明要多方面地进行考虑。会展照明设计需要结合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进行,自然光一般室外展览运用较多,因为室内空间要求展示的效果需要人工光源点缀的居多,因此可以说室内人工光源是照明设计的主体。 此外,一些大型展厅的钢结构建筑可以适当采用自然光取光,一些展区就进行一些点缀,可以节省能源的作用。此外,人工光源可以随环境进行不同色彩、强度的调节,可以造成不一样的展示空间。

会展照明设计的照明形式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直接照明、半直接照明、漫射型照明、间接型照明、半间接型照明等。总的说来,针对于不同的整体照明和局部照明, 基础照明部分一般都是均匀漫射和简洁照明部分,有时候会依据不同场馆的特点进行加重或者减轻处理,此外,基础照明与展品的照明一般保持在1 ∶ 3左右的比例,使整体照明与局部展示照明结合,使功能性区域展示与局部展区的商品展示协调一致,突出展品。此外,对于照明的方式来说,采用何种照明方法需要针对不同的地方和相关的环境进行考量。例如展示珠宝的站台需要顶部射光,此外还要考虑散热和炫目处理。

4.3会展的色彩表现

会展色彩的设计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统一性原则。会展要考虑空间的整体环境,其中还包含了不同的展台、道具等,在照明设计方面要有一个统一的色调,然后进行不同颜色的搭配,形成统一的主题色调。要避免杂乱无章的多色彩表现,要有主体和部分的搭配,会展的主题是什么可以借助一个主要色彩来完成设计,当然,色彩的选择要依据设计者的主观思想,或华丽优美,或理性冷静,但是一般情况下颜色不宜超过三种。其次,主题突出的原则。由于展示空间中,主体是展示的产品,因此,观众对于主体自然关注,色彩的选择设计也需要可以突出主要内容,展品就是展厅的主角,这样的色彩表现就可以构成空间氛围。再次,符合企业形象策划设计系统的原则。 由于每个企业具有自身的企业形象策划系统,因此在会展展示的色彩设计上就要参照这个来执行,这样也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企业的专注性和熟悉感,假如出现了绿色的海尔展区或者红色的惠普展厅,观众肯定会觉得十分可笑,因为企业的专有颜色发生了更改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或者品牌的色彩定位。最后,照明和材质的颜色表现。由于新材料的发展,会展每次都会出现新的展示材料和照明设备的运用,因此这些营造出的色彩也会不同于传统的色彩表现设计,要合理的拓展,使其充分展示出产品的特点和企业的形象。总之,色彩的处理不是永不改变的,会展设计需要的就是一定程度的创新,使受众可以感受到空间和色彩的完美结合。

4.4会展的道具设计

会展具有不同的道具,这些道具是陈设艺术的一部分,也可以反映展示的不同风格,是构成会展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设计的道具多样,例如展架、展柜、模具、展板、支架等,这些道具可以丰富展台,吸引受众注意,有时候可以衬托企业形象,起到对商品的辅助性说明的作用。

应用性研究 第10篇

一、选择首都机场计算EVA的目的

首都机场作为“中国第一国门”,处于机场业龙头地位,在业内具有标杆作用,机场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平台,对地方经济繁荣具有主要的促进作用,选择首都机场进行研究,具有示范效应,。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日渐成熟,机场投融资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首都机场的经营管理风险在增加,首都机场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备受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主体关注,因此科学地对首都机场业绩进行评价,真实准确地反映首都机场经营情况,是推动机场业整体进步的关键问题。

首都机场自2010年5月以来,旅客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二。 就目前的增长趋势,实现旅客吞吐量世界第一指日可待,但“做大”是不是等于“做强”,如何真正把首都机场做成世界”强场”,迫切需要有效的业绩评价方法,反映首都机场日常经营活动,为经营管理者制定战略方案提供有效指导。

二、首都机场EVA指标计算

(一)EVA指标计算调整

1.EVA指标计算调整原则与调整内容。要想得到准确的EVA则需要对企业会计数据做出调整。调整原则包括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灵活性与适应性原则。具体调整内容涉及到研究开发费用、商誉、各种减值准备、递延所得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折旧、经营租赁、无息负债、战略性投资、财务费用、货币资金、经常性损益等。

2.首都机场EVA指标的会计调整。以首都机场2013年度年报会计报表为例进行说明。

2013年财务报表附注中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其商誉并未计提减值准备,因此无须调整。

2013年年报中披露了每年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和变动情况,由于其概念和计算本身的限制,加上其他会计调整项目也都会引起此项目的变动,因此进行EVA计算时应遵循的重要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必须进行调整项目:

(1)利息支出。2013年首都机场年报附注中披露了首都机场通过集团公司代付的借款利息及占所有利息支出的比例,所以该项目可以在附注中财务费用科目下直接取得,将该费用加回NOPAT。

(2)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2013年首都机场的财务报表附注中未披露费用化的研究支出金额,管理费用中的研究开发费用需要调整。

(3)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财务表中并未直接给出此项目, 但2013年首都机场的年报附注中披露了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营业外支出等数据,因此该项目可以根据首都机场财务报表附注中相关科目数据计算获得。

(二)2009-2013年首都机场EVA指标计算

第一步: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

根据2009-2013年年报和附录资料,计算首都机场2009年—2013年度NOPAT,计算如表1。

第二步:计算资本总额(TC)。

经过上文所确定的会计调整来计算首都机场各年度TC。各项目均采用年初、年末平均值。计算过程下表所示:

调整后资本= 平均资产合计- 平均无息流动负债- 平均在建工程

(单位:元)

第三步:确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的取值。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规定:

1.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

2. 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

3.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

4.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三年保持不变。

综合首都机场五年资产负债率小于80%,对于首都机场来说应该选用5.5%作为资本成本率比较合适。

笔者认为该数据代表着国家作为大股东对国有资产—中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该数据包含了最佳的资本结构、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等因素,比依据我国目前并不完善的资本市场所得数据计算出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得更可靠、更有意义。因此,计算首都机场五年的EVA时,直接采用了这个数据作为资本成本率。

第四步:EVA计算结果。

依据EVA=NOPAT-TC ×WACC公式计算首都机场2009-2013年度EVA值:

(单位:元)

三、首都机场EVA绩效指标与净利润计算比较分析

将计算出EVA与净利润进行比较,具体见表4。

2009年到2013年间,首都机场每年创造的EVA值在2012年出现转折点,由负数变为正数,实现高于税后净利润的超越; 从EVA的视角来看,首都机场在实现了会计利润同时,企业创造价值有本质性改善,EVA指标呈现逐年提高的结果;对于股东来说其会计利润提高使得股权收益有提高,给股东创造利益的工作有本质变化,波动可能是外在环境或行业周期的影响。

EVA指标计算结果受现有会计资料进行调整处理影响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EVA指标计算中调整事项的处理,有利于正确评价和决策。

(单位:元)

四、首都机场提升企业价值的几点改进建议

提升盈利能力保持收入增长是改善EVA的核心和关键,可以有效地应用EVA持续提升企业价值,具体做法:

1.明确战略定位,梳理综合盈利理念,提升机场盈利能力。基于对机场业发展,结合首都机场战略定位,对首都机场内外环境和自身优劣势的剖析,采取积极的经营策略,加大首都机场内外资源挖掘力度,首都机航站楼在设计容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布局综合盈利模式,加强业务成本控制,大力发展中转旅客,符合首都机场战略定位提升机场业务综合发展和综合获利能力。

2.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适当增加债权资本比重。目前首都机场资产负债率在45%左右,为了降低负债成本,适当增加债权资本比重有效地发挥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和节税收益,以提高首都机场的EVA值。因为债务融资能够向外部投资者传递经营业绩的信号,在增加债务资本比重的同时,还需要调整长短期付息债务结构,有效地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提高债务融资比例, 实现债权资本和权益资本协同,优化股权结构,合理配置各项经济资源,这对提高业绩起着积极的治理效应

3. 提高首都机场运营资产循环周转,加强资金使用效率管理。首都机场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管理,有效控制经营及财务风险建立完善的信用政策和管理体系,对航空公司进行引导,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回款效率,加快现金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改善自由现金流。

4.树立资产经营理念,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回报率。首都机场应该合理调节投资规模与结构,对投资回报率高度关注,对EVA值影响较高的投资项目多推出,并建立投资项目评估体制, 针对首都机场相关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效益和效果、社会效益、可持续进行后期跟踪评价,加大投资过程管理并提供有效支撑,保证实现资产最佳效益。

五、结论

笔者通过研究EVA计算分析,发现首都机场作为我国的门户国际枢纽机场,在关注其对地区的经济拉动和社会效应的同时,同时注重持续盈利及价值创造。首都机场推进以EVA为核心的管理激励制度,会促进了成本费用的降低,从根本上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决策管理水平,对首都机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EVA业绩评价方法是从股东视角来考虑公司价值,这与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不同。文章在对EVA理论内涵理解的基础上,以首都机场为目标公司,对其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计算首都机场的EVA值并进行相应的业绩评价和财务分析,针对首都机场在创造企业价值方面提出措施建议,为首都机场可持续发展进行积极探索。

新型宣传栏的设计研究与应用性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新型宣传栏;系统构成;应用分析

引言: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公众获悉信息的渠道可谓五花八门,在众多的媒体中,宣传栏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的媒体,加上宣传栏相对于其他媒体内容易更改,易维护,造价低等的优点,宣传栏的影响力越来越广。它常被应用于街道,工厂,学校,社区,酒店等公共场所,成为企业或者组织自我宣传和对外宣传的有利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宣传栏的种类必定要越来越全面,造型越来越多样化,同样宣传栏的内容也应越来越丰富,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目前的宣传栏多是通过张贴手抄报或者电子显示的形式,由于宣传内容更新快需要频繁的更新手抄报,操作较为麻烦:而电子显示的虽然内容方便变换,但其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使用寿命较短。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克服了其技术难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宣传内容方便调改,使用寿命较长的新型宣传栏。

一、新型宣传栏的设计思路

本文所设计的宣传栏是一种智能一体化的装置,它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的宣传工作并且具备广告机的功能,其突出特点是新型宣传栏的能源动力方面主要来源太阳能,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不仅清洁环保而且源源不断。以太阳能驱动投影设备将网络远程传输的宣传内容投射到宣传板上,其结构简单,节约人力,使用方便,内容更新迅速及时,不易受到外界破坏,使用寿命长,具有显著的实用性。

二、新型宣传栏的系统构成和实施方式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新型宣传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宣传栏,包括一个底座,底座通过支柱固定有宣传板,宣传板上方设有顶棚,其特征在于:顶棚下方设有一投影设备,顶棚上方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投影设备通过太阳能电池板供电。

这种配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投影设备可通过通讯线路或者无线设备与服务台连接,可将内容投影到宣传板上,投影设备所需的电能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内容变换容易,不易受到外界破坏,使用寿命长,具有显著地实用性和推广型以及市场性。

实施方式:参看下图所示,一种新型宣传栏,包括一个底座,底座通过支柱固定有宣传板,宣传板上方设有顶棚,其特征在于:顶棚下方设有一投影设备,顶棚上方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投影设备内具有蓄电池,其通过太阳能电池板供电。

三、新型宣传栏的应用性分析:基于上述所述的新型宣传栏优势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就行了其应用性和功能性的分析

(一)宣传栏是一座现代城市重要的文化设施,也是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型宣传栏具有美化、亮化,丰富城市内涵的功能。新型宣传栏以其新颖的外观样式,绚丽多彩的夜间亮化效果,及时和丰富的信息传递和新能源太阳能的利用,与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形成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它一方面给受众提供了愉悦的精神生活和靓丽的视觉享受,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和城市价值;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城市街道市容风貌,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重要工程。

(二)学校宣传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引导师生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展示学校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准建设者,其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院校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外,大都还会通过校园宣传如宣传栏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要求我们大学生应努力在学习上学得更深、学得更好;及时把十八大精神贯彻到生活、学习当中去,加强十八大精神的理论研究,这时充分发挥系部宣传栏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论述的宣传栏除了在继承了传统宣传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外还具有其它方面的作用:新型宣传栏还可以作为广大同学发布需求的一个载体,因为新型宣传栏体积适中,可以广泛的分布在学校的各个主干道和角落,同学和老师通过宣传栏管理者就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直接客观的显示出广大师生的需求。同时新型宣传栏目由于采用了投影设备和太阳能蓄电池供电等先进的设备,使得新型宣传栏的信息更新更加及时,内容更加丰富,整体框架更加美观大方、新颖独特。时常会吸引老师或者学生驻足观看,俨然新型宣传栏已成为学校一道靓丽风景线。

(三)新型宣传栏可以广泛的应用到社区。新型宣传栏是为居民提供最新的资讯信息窗口,也是社区居民掌握科普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号召全民动员的“傳话器”。新型宣传栏建设一般都是连锁性的成片设施,具有一定的规模性,一般都建在小区的出入口或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小区公路沿街或会所附近等,这样就为广大群众随时随地在自己的大门口,广场街头免费阅读到小区里面的涉及自身生活的最新通知提供了方便,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聚集读者群体的重要场所。此外新型宣传栏可以较好的释放大众在行驶途中,在散步游览时,在公共场所经常产生的空白心里。

(四)新型宣传栏具有提升企业品牌的功能。中国已由卖方市场时代步入买方市场时代,跑马圈地发展浪潮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战略包括品牌的创立、运用与保护的完整过程,新型宣传栏无疑是建构品牌的重要路径。新型宣传栏广告具有一定的强迫诉求性质,即使匆匆赶路的消费者也能因为对广告的随意一瞥而留下一定的印象,并通过多次反复对某些商品留下较深象。所以通过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宣传栏24小时不间断地对各类受众的视觉“提示”,必将在极大程度上拓展广告信息的受众面,在受众心目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牌印象。

(五)新型宣传栏具有提升广告效果的功能。宣传栏可作为中小广告媒体,与大众媒体相比,广告主拥有更多的自由,结合自身的销售策略,可以选择在不同区域、不同社区、不同消费人群进行广告推广,可以真正做到广告有效性传播,节约营销成本。除此之外,它还具有版式风格可调,发布时间更快的特点。

总结:现代社会发展极为迅速,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及经济需求,则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宣传栏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须得以重视和不断发展。本文所设计和论述的新型宣传栏系统安全可靠,占用场地少,形式新颖;利于管理和日常维护;宣传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画面色彩鲜艳且利用了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通过新型宣传栏的应用性分析,我们更加明确了新型宣传栏不仅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红莲.多功能社区宣传栏控制系统设计[J].PLC&FA,2009

(8):40-41

[2] 温金英.浅谈校园广告现状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教视窗,

2008,12月号:207页

[3] 邓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农村科普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J].科技园地,2006(1)

应用性研究 第12篇

一、为什么要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 从数学历史看: 数学应用和数学的历史可说一样长.古代结绳计数、丈量土地、分配财产导致算术、代数、几何的相继产生, 我国最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就是246个实际应用问题的汇集, 注重实际问题, 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优良传统.

2. 从数学本质看: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 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可提供自然现象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 这就决定了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 而且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 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 进行交流, 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 而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技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应用的意识、解决生活中必须的数学问题的技能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必由之路.

3. 从数学发展看: 重视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加强应用意识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世界范围内,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 加强数学的应用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 数学是现实的数学, 它属于客观世界, 属于社会, 数学教育应该是现实的数学教育, 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数学内容, 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 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 因此, 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 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

二、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传统的数学课程的严重缺陷就是把数学设计成一套严密抽象的演绎体系. 但是无论如何你都不能否认数学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应该知道从过去、现在一直到将来, 教数学的教师不可能浮在空中, 而学数学的学生也必然是属于社会的. 正像夸美纽斯 ( Comenius) 所说的: 人们学习的每件事都应该是充满着联系的. 数学也具有丰富联系的, 在强调数学内部联系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数学跟外界的联系. 我们强调的是联系学生亲身经历的现实, 而不是生造的虚假的现实, 那是作为应用的例子人为制造的. 但是,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育糟糕的是内部联系的得到 ( 是否真的得到也未可知) , 却牺牲了外部联系. 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我们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到我们的课堂.在这里, 弗赖登塔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他认为类比是建立数学内部与外部联系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 因为通过对象之间的类比, 可以由一个解释另一个, 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 使人信服, 并能形成抽象的想象能力. 但是不管我们的教师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经过改造后引入课堂, 我们的教师必须明白的是: 学生学习哪些数学似乎是无关紧要的, 只要它充满着联系. 因为只有联系的, 才是最具活力的.

2. 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所谓“问题情境”, 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 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 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 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 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 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 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 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3. 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美国数学家怀尔德说: 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 数学这门学问是完美而井然有序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完美无缺的, 为了创建这个体系很多先哲进行了大量的努力,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 另一方面, 在这个进程中也感受到在很多发现和发明中的无穷乐趣, 所以在学习数学中, 也追踪一下相同的过程, 学习数学文化, 使我们一开始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深的学问. 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 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 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 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 它需要较长的时间,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 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 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应用.

摘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上一篇: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技巧下一篇:集聚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