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2024-06-17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精选8篇)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第1篇

1 互联网与发电工业融合发展的条件更趋成熟

传统工业化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 与信息化意义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发展过程, 而是一个相互融合、改造优化、转型升级的过程[2]。两化融合, 是要在新的信息化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工业化, 是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电厂设计、采购、施工、建设、调试、运行、培训、检修与维护、改造直至拆除的全生命周期, 嵌入到电厂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去, 通过两化融合整合电厂资源形成新的价值网络,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技术创新成为互联网和发电工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一是感知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高端传感器在工业中的应用。通过实时采集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数据, 连续性的生产流程分解成了可供处理的各类数字化信息和模型, 实现了网络实时监控和调节。二是光纤宽带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适应了海量工业数据的高速传输需求。随着信息网络从固定、窄带向移动、宽带和泛在、融合演进, 工业数据尤其是非结构化数据的传输不再是瓶颈, 有力的支撑着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发展。三是数据存储、计算能力的提升为工业企业提供了更优质的数据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令超大规模计算能力、数据存储及分析能力大幅攀升, 能够满足迅速膨胀的海量工业数据处理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与工业各流程中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及共享等需求实现积极对接, 极大的促进着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发展[3]。

2 发电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探讨

目前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发展在主体上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的合作与相互进入, 产业边界趋向模糊。一是互联网企业积极搭建服务工业市场的平台和服务, 典型的有包括电子商务平台、支付、广告营销等商务类互联网服务。二是工业企业主动利用互联网进行流程改造和销售模式创新。如GE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 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处理GE在全球联网的机器设备的原始数据, 为客户提供更好地附加服务[1]。

发电企业应紧密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变革与电力企业生产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 深化互联网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 主动利用互联网进行流程改造, 促进电力生产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 加快电力工业生产向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 实现转型升级, 并在以下六个方向探索:

(1) 打造发电企业内部“电力工业互联网”, 实现总部-分子公司-电厂之间的现代化生产调度 (含环保实时监测) 。研究建立现代化生产调度实时信息平台, 通过互联网实现对企业所有发电设备主要生产实时数据 (含环保数据) 的集中和统一,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公司生产数据中心, 实现生产数据的有效链接、集中、共享和应用。基于生产实时数据中心之上, 建立生产监视平台和生产管理平台, 实现对机组生产过程的在线监视和动态管理, 实时掌握生产动态。建立基于海量实时数据的动态分析模型, 实现基于实时数据的动态分析、对比对标、信息决策等功能, 更好地实现生产管理业务的集中、整合和集成, 辅助公司进行精细化的生产过程管控, 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

(2) 与设备制造商等外单位建立“远程诊断”平台。通过“电厂远程诊断服务”项目的实施, 利用互联网架起发电企业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一座桥梁, 实时了解电厂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健康状态, 提前发现设备状态的异动变化并发布早期预警, 及时防止潜在故障范围的扩大和故障发生, 创新发电设备检修管理模式。不仅充分保证了设备制造商在为广大电力行业用户提供高质量设备的同时, 还能持续为公司提供相关的高品质服务, 实时跟踪公司电厂设备全寿命周期内的运行情况, 保障设备的连续安全运行, 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检修管理模式。

(3) 加快推进网络环境下的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不但改变着整个水电站运行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而且也改变着水电站运行管理的组织模式、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加快推进以梯级水电站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流域用水预报系统为基础, 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系统, 该系统依托现代遥感技术、GIS技术、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先进的信息获取技术, 获得最新流域的各类调度相关信息, 从而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动态地以不同方式对流域所属水电工程的运行进行动态监测, 实现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的综合管理, 提高流域梯级水电站的综合效益。

(4) 积极推广风电场“无人值守”模式。风电场常常建立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 分布面积广, 数量多, 运营维护成本较高。通过建立远程集控中心, 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风电场远程监控, 达到“远方监视、启停、调度、管理、维护风电场设备”, 逐步实现风电场的运行向无人值班方向发展, 既改变了一线运行人员的工作方式, 又降低风电场的运行成本, 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推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

(5) 促进电力企业大数据集成应用。两化融合将产生非常庞大的数据量, 各种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将使电力企业管理的数据提升至全新数量级。这些数据包括结构化的数据与非结构化的数据, 它们有可能来自公司内部, 也有可能来自第三方机构。为了适应两化融合形成的各种需求和机遇, 电力企业仅仅获得数据是不够的, 而应将其视为数据资产, 将其充分开发和利用。发电企业应积极推进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处理发电设备的原始生产数据, 为公司的规划、建设、生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6) 推动物联网在电力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在电厂组织开展RFID技术的试点示范, 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 重点支持电力生产过程控制, 例如, 在火电厂推行基于RFID技术的无人值守智能称重管理系统, 结合电子汽车衡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 自动记录装有电子标签的车辆车牌号、重量信息、时间信息等, 并写入数据库, 有效地杜绝人为误差, 防止过衡堵塞、作弊等情况的发生, 保证原始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减少经济损失。

3 结论

3.1 通过互联网融合, 促进发电企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融合对发电企业转型升级将持续发挥推动作用。发电企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互联网融合应用不断改善电厂各专业的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 使生产实时监控子系统和厂级管理信息系统按信息化需求重组, 从而实现了发电各企业逐步转型升级。

3.2通过互联网融合, 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 发电企业面临更为严苛的节能减排要求。互联网融合为发电企业从粗放化经营转向精细化经营提供了技术可能, 越来越多的发电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远程监测预警, 推动自身向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转变。

3.3 互联网融合标准急需建立

互联网融合涉及专业领域多、跨度大, 急需建立技术标准推进工作。研究建立发电行业互联网和工业化融合标准体系, 使发电行业开展互联网深度融合工作有据可依, 逐步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摘要:随着发电设备自动化集成水平提升和信息化技术飞越, 两化融合日益成为电力工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互联网作为两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发展向经济社会各领域不断渗透, 互联网与发电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日趋活跃。本文针对发电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六个应用方向, 为发电企业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发电工业,两化融合,互联网,应用方向

参考文献

[1]罗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N].中国电子报, 2014-08-01.

[2]王金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绩效[D].天津:南开大学, 2012.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第2篇

近日,通过集团公司品牌宣传共享平台,补修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与创新》课程。91金融吴文雄先生的精彩演讲字字玑珠,鞭辟入里,使我获益良多。对于亿利资源集团这样一个还站在互联网经营模式门口的企业,我觉的吴文雄先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即“互联网+”的思维模式。

一、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

互联网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个人生活。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互联网发展已经不限于以往单一的“互联网行业”,网购不再新鲜,互联网金融和各类移动apps也开始成为生活中不可少的新元素,互联网正在与更多传统产业和更广传统领域进行融合。“互联网+”模式将给亿利资源集团带来创新与发展的机会。

现今这个时代,QQ、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使用——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模式;在淘宝上注册账号开设网店——改变着商业模式,二维码、C2B——改变着生产模式。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之后,91金融等基于互联网理财的“各种宝”瞬间成为井喷趋势,并引发互联网巨头的争夺战,同时也让传统商业银行卷入其中,互联网金融在今年两会期间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正是互联网思维下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突破升级的一种表现。这就要求我们亿利资源,更要深入其中了解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日常工作,推动企业转型。要做到人人既是“互联网思维”的应用者,又是“互联网思维”的参与者,更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者。

二、东博煤矿互联网转型方案

煤炭行业进行互联网营销模式的时代已悄然开来临,虽然我们没有赶上头班车,但是幸运的是,煤炭行业的互联网营销还没有形成规模。尤其是像内蒙古这样的煤炭大省,产煤量多,生产企业数量多,并且规模大小有很大差异,竞争也非常激烈。因此,互联网对于煤炭行业来讲还是一个可待开发的领域,市场空白较大,前景广阔。我们互联网转型的首要任务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创造C端和B端客户。

(一)利用别人的平台

加盟中国煤炭市场网()和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数字煤炭综合平台(Inner Mongolia Coal Exchange Center),利用该平台发布东博煤矿相关产品信息,实现信息咨询、价格指数、现货交易、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煤炭电子商务。同时在各类煤炭数字信息平台上进行强推,利用客户回访、有奖调查、调研问卷等方式,建立客户信息库,掌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增加品牌知名度,丰富客户资料。

(二)搭建自己的平台 由于东博煤矿的煤炭产品主要是高热量、特低硫、特低磷的不粘煤,其使用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污染物,势必小于从印尼、巴西、澳大利亚等地进口的低热、高硫、高灰的劣质煤。根据这一特点,利用“亿利名片”效应和国家环保政策,可先在淘宝网()和阿里巴巴()开立网店(已有先例),将东博煤矿的煤炭产品,定位为污染能源到清洁能源之间的过渡产品,从而建成一个清洁煤炭供应平台。同时利用旺信、微信、QQ等APP客户端,随时掌握最新供需信息和客户资料,从而实现C端和B端客户的积累。

(三)实现规模化互联网营销

现今的互联网营销告诉我们,规模化才是企业盈利的保障。阿里巴巴也是靠三亿人的点滴消费而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为实现互联网营销的规模化做好准备。建议以亿利能源为主体,成立一个集环保型材、沙材料、清洁能源(乙醇、清洁煤炭、天然气、光伏产品、电石等)、保健药品、保健食品等为一身的综合数字化电商平台。今后股份公司下属产业的所有线下交易,逐步转到平台上进行交易,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户信息共享,积累更多的C端和B端客户。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数学教育;融合;创新

一、“互联网+”与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

1.构建传统与现代共融的课程体系。农业社会精耕细作的质量意识,工业时代扎实高效的效率崇拜,信息化背景下多元灵动的生态追求,都巧妙地融入数学课程体系中。置身于“互联网+”所构建的新教育时空,学习者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无疑迎来新的变革。所有这些汇聚的教育合力都在呼唤传统与现代课程的深度融合。反思课程改革,有两种理念不同的理论并存于课程体系中,从而分解课程目标。人本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支撑着“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而作为课改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行为主义,则支撑“知识技能”。课改起点的硬伤被应时而生的“互联网+”轻松化解,从而确保了个性化教育不再只是梦想,因材施教能关照更多学习者。

2.折射国内与国外同构的教学态势。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境域,通过协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坚持校际间联动互通,创设出熟悉的数学结构体系、数学研习模式和身临其境的内心感触,从而让师生回归到教学的熟悉场景和熟悉通道。同时排除“儿童中心”与“重教轻学”的两极对立现状,形成相向运动态势,达到动态平衡效果,最终力促学术形态的数学向教育形态的数学转变,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同构的数学教学,人人都是知识的发现者、创建者,也都是知识的学习者与分享者。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存在,更多地表现为链接知识、激发兴趣和引领思维。而学生也能随时随地接收、处理、利用大量信息,参与对话和质疑,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促使线上与线下整合的学习场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师生在场对话、同伴游戏交流以及与大自然感官接触,无疑对教学具有非凡意义。受益于网络的拟真性,削弱了文本学习带给学生的理性压迫,利用屏幕接触知识,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协调发展,达到内化知识、获取技能、丰盈情感的理想状态。伴随“互联网+”的到来,慕课、在线智能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等线上学习方式汹涌来袭,传统的线下教育机构开始向线上教育平台转型。一方面,传统教学试图摆脱以往点对点的言传身教,通过直播或录播的形式开发课堂;另一方面,试图探寻线上与线下教育的契合点,激活传统教育的内在活力。以此构建线上与线下整合的学习场域,形成教育闭环,凸显互联网张力。

二、基于“互联网+”的数学教育的创新

1.着眼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生态。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教育公平的内涵有了新的体现与阐释。互动合作、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赋予了传统教育巨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借力教育城域网、教学云平台、数字校园等信息化工程,配置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资源覆盖面,从而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互联网教育,让学习主体由在校学生扩展到社会全体,学习阶段也由在校期间延伸到人的一生,从而打通各种教育渠道,形成灵活开放、无缝衔接的大众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减少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教育不平衡状态。毋庸置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已初见端倪。

2.立足数学本质,探寻教学常态。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位置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科学,数学对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不可或缺。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强调算法体系和问题中心,注重实用;而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数学,则依赖公理体系和严密逻辑,崇尚演绎推理。在“互联网+”的视域下,数学教学在吸纳慕课或翻转课堂的同时,应避免“过度形式化”和“去数学化”的倾向,要返璞归真,使之洋溢自由的气息、生命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教师在自然的状态下上课,学生在自由的状态里学习,双方自主探求知识,寻求真理,真正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回归数学本质。

3.致力学生个性,彰显学习姿态。数学教育的真正要义在于关注个体所属时代的特质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解密生命生长的密码,尊重个性差异,遵循自然成长路径,最终指向人的幸福成长与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自我教育的显性表征和学习姿态的适时调整,为学生搭建适切、人文、多元的成长舞台,激活潜能,提升素养,彰显价值。时下,互联网教育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立体学习空间,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学习素材和顺应人性的感性体验,传递出尊重、悦纳与开放的互联网精神。在此感召下,学生带着认知基础、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走进学习场域,分析考量数学问题,综合优化解题策略,既从外界汲取数学知识,又对自身知识结构吐故纳新。

总之,在“互联网+”的视域下,传统的数学教育需在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中实现优雅转身,探寻新的行进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第4篇

“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于7月30日在北京举行, 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

杨学山在讲话中指出, 互联网与工业创新融合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之一, 联盟的成立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他从“明大势, 识大局, 办实事”三个层面对联盟成立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做出指示:“明大势”, 要看清楚当前社会发生的最主要的变化, 尤其是信息技术对生产力层面的变革性影响, 包括机器从体力到脑力对人的替代;“识大局”, 认清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经济形势, 把握工业和互联网发展的大局, 将工业转型升级和新优势的建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有机结合;“办实事”, 在当前新产业变革趋势下, 政府、企业、各种机构的工作要从产业实际出发, 落实到生产力和创新力的切实提升,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塑造国家综合竞争力。

“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由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电子学会等六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 大唐集团、国电集团、海尔、腾讯等55家来自工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作为首批成员。联盟将致力于搭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合作与促进平台, 集聚业界中坚力量及相关机构, 支撑政府决策、服务行业发展, 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协同升级, 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第5篇

[关键词] 通信 集成电路 传感器 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583(2014)06-0030-03

1 引言

物联网是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采集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将物物、物人相连,协同工作,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目前,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超过46亿,无线通信网络覆盖几乎无处不在(包括发达地区的高铁和飞机里,甚至沙漠边缘地带以至人烟罕至的深海区域也有通信卫星实现覆盖),在中国,移动网络覆盖已经达到了99.7%,假如人手一部手机,这将会有60亿个连接端。如果同时将所有机器、装置都接入到物联网,将会有数千亿个连接端,这其中包括二维码、RFID电子标签、SIM卡、GPS、摄像头、传感器等各种芯片和设备。在功能应用层面上,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也将会产生大量的衍生功能,带来新的应用,协同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连接和无碍沟通。可以说,赋予物体智能的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在第二次信息产业浪潮中,我国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追赶阶段,我们自主研发并成功运营具有战略意义的TDSCDMA移动通信3G技术,2012年1月我国主导的TD-LTE Advanced成功被国际电联纳入4G标准技术。这是在电信行业促进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从通信大国走向通信强国的重要机遇。实现信息产业整体上达到国际水平一直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只有充分利用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TDLTE通信技术,才能实现我国物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有机融合,抢占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的战略高地,引领和制定国际物联网行业标准,争取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实现我国信息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地位。基于以上考虑,要解决物联网与TD-LTE的融合与创新工作。

2 物联网与TD-LTE的融合与创新工作建议2.1 政策保障

通过政府支持,在准入机制、价格定位上给予优惠政策,应用试点行业进行示范项目建设,鼓励民族产业的科研和生产投入,营造宽松的税收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在重要项目的初期投入上给予财政支撑,适当时候要通过政府行为解决启动资金短缺的问题。重点行业启动技术升级要有政府的主导和推广。比如,国内的通信企业在RFID技术和TD通信技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相关的应用比如智能车联网、无线电力抄表、智能矿山等行业应用,在市场推广的初期可以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引导和扶持,助力民族产业走出产品推广初期的启动困境,形成示范效应,推动行业应用的顺利启动和规模实施。

2.2 标准制定

制定物联网产业、终端、平台、接口、通信协议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实现技术标准化。成立物联网与TD-LTE技术的标准工作协调小组或标准工作联合小组,注重在具有战略意义的TD-SCDMA通信技术基础上进行物联网标准的整体规划和安排,掌握了标准就是掌握了未来物联网技术的话语权。制定重点行业应用标准:面向工业、环保、交通、医疗、农业、电力、物流等重点行业需求,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载体,总结成功模式和成熟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行业应用标准,并力争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2.3 资源保障

目前,资源保障任务亟待解决的主要是无线电频率资源,无线电设备在物联网中的主要任务是传输各个节点处理后的信息。所使用的设备涉及不同的无线电业务领域,如RFID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手机及其他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等。国家为满足相关业务的需要,已对这些业务的频率使用范围及技术要求进行了划分和规范。例如,为了确保RFID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国家划分800MHz/900MHz频段RFID技术的具体使用频率为840~845MHz和920~925MHz;另外,国家规定2.4~2.4835GHz、5.725~5.850GHz频段为点对点或点对多点扩频通信系统、高速无线局域网、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蓝牙技术设备及车辆自动识别等无线电台的共用频段,是典型的物联网运用频率。但是,由于这个频段是开放频段,存在相互影响问题,因此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不被看好。物联网所涉及的无线电设备有些属于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我国近几年下发了《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信部无〔2005〕423号)、《关于发布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工作频率的通知》(信无函〔2007〕205号)等一系列文件,对相关的业务进行了规范。与物联网相关的无线电产品的研发,可以从相关业务文件中获得频率政策支持。

无锡物联网研究院最近提出的《物联网频率问题与规划》中指出,2.4GHz属于开放频段,在节点密集布设的情况下,设备间可能存在干扰;433MHz和780MHz作为物联网设备的工作频段,低频传输特性较好,目前IEEE也开始在该频段进行规划,但由于已有设备众多,导致标准纷繁复杂,对该频段的规划缺乏系统性,采用该频段不同标准的设备间仍可能存在干扰。为此,国家可规划443~870MHz范围内的空闲频段作为物联网设备的专用工作频段。

对物联网频率的保护工作,需要从规划、技术、管理等方面入手,多方协同,多管齐下。在此过程中,无线电管理工作要及时做好物联网频率需求分析、调研、论证和对上申请、争取等工作,大力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要建立无线电管理与物联网无线电产品研发沟通协调机制,为无线电管理部门服务物联网无线电发射设备研发工作提供机制保证。具体包括频率的规划、划分和分配调整工作,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规范相关业务的使用,必要时国家在现有频率划分的框架内调整相关频段来支持物联网发展。由于物联网所涉及的一些无线电业务与其他业务共享频率,因而受干扰的可能性较大;加上国家明文规定微功率(短距离)的无线电设备不受保护,所以对物联网所涉及的无线电设备实施频率保护比较困难。从物联网未来的发展来看,频率保护将是复杂而繁重的任务。

2.4 技术演进

发展RFID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尤其是手机终端的智能化和多功能化,保持TD-SCDMA传输层技术的可持续演进,遵循物联网发展四步走的规律。即:第一阶段是电子标签被广泛应用在生活、生产、制造、物流、销售等领域;第二阶段则是实现物体互联;第三阶段是物体进入半智能化;第四阶段就是物体进入了全智能化。在现有移动网络实现人联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物物互联及人物互联技术的跨行业应用,可以在4A(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情况下安全地查找、查询、观测自己关心的事物、事件的历史和现在以至未来的全息状态信息,在充分授权的前提下,实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泛在网络感知,才是智慧地球的真正实现。

随着TD-LTE的成熟,无线宽带通信将为物联网提供有力的传输支撑,对于信息的采集、管理、协同处理将是物联网的核心,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得到分析处理后的信息,为人类决策和控制提供支持,提升对物理世界、经济社会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网络的泛在化和信息的智能化。

2.5 降低成本

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规模化生产,对于已经成熟并可以使用的技术,前期需要政府引导和积极推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在电力、交通、医疗等领域的政府扶持和引导,后期由市场来调节产业行为,自主发展。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将进一步降低成本,经济性和实用性的智能技术必将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比如,采用贴RFID标签的方法实现个人物品和企业资产的查询和定位管理,可以在现有无线TD-SCDMA网络的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网络定位或手机终端进行射频扫描定位的方法。经济实用的智能技术带来的是大规模应用,规模化应用也将回馈研发和生产,进一步降低产业成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政府在企业行为之前提供的助推力很重要。

2.6 安全问题

建议国家在个人隐私保护、人身伤害相关的责任认定等方面制定规范和政策,保障行业的健康有序成长。在TDSCDMA网络认证和鉴权机制上进行新的研究,以适应物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加强监督管理,做好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做好物联网信息安全顶层设计,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大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 应用案例和未来设想

TD-LTE将提供更加快捷的宽带无线网络连接,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前景将更加广阔。目前,TD-LTE和物联网融合的行业应用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智慧石油: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可实现石油油田生产野外数据上报与查询、数据源头采集和远程监控、生产动态监测和管理、油田企业网边缘接入及移动办公等系统功能。

智慧矿山:通过TD无线信号覆盖对矿区的人、设备和环境全面感知,实现井下预警防范、应急通信、人员定位、压风与供水自救、紧急避险、云平台智能管理等各领域应用。

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

智慧农业:远程监控农作物长势、智能控制种植灌溉设备、病虫害预警、专家系统远程诊断。

监狱信息化:覆盖监狱基础管理业务,通过对监狱内各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为监狱管理机构提供一个集成、融合的信息共享和工作管理平台。

此外,TD-LTE和物联网融合的行业应用设想还有车载信息服务、二维码增值业务、食品安全追溯、动物溯源、农业生产、电力无线抄表、病人监护、移动支付、手机票务、手机多媒体、智能家居、企业安防、老人儿童监护、远程医疗、物品定位、企业资产管理、物流管理、信息定向发布、船舶调度、路灯管理、危险源管理、城市燃气监控、城市管道监控、桥梁监控、河流监控、厂矿监控、气象监测、能源安全管理、制作业生产控制、车辆调度、无线相框、智能停车场、电梯卫士、自动售货机、森林监控、环境监控、直放站监控、物品识别等。而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技术的专网集群通信和广电宽带运营也将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4 结语

创新驱动产业技术升级。物联网是我国继自主研发TDSCDMA通信技术之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领域亟需突破的重点方向,如何将二者有机融合,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巨大的市场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创新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第6篇

1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作用

1.1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内涵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s) , 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rter) 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1998年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其他实体。

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在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形成的关键在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他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作为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方式存在的。

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体现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其中包括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生产企业, 还包括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销售渠道和客户, 相关的中介机构、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及其他机构等, 所以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2]。

产业集群形成后, 其内部企业之间就形成互助关系, 不断激发集群内各产业的升级。产业集群也有助于克服产业链内僵化的危机, 并将促进集群内企业的良性竞争。

1.2 建立产业集群的作用分析

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及特点, 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化生产的成本降低, 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集中化推动了专业化的分工, 增强了产业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中关联企业的联动性提高, 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形成的集群式垄断, 有利于形成区域产业整体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 国家和各省市结合区位优势、特色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省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个产业都体现了“高端性、战略性、需求性、标志性、区域性”的特征, 代表了未来江苏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3]。

产业集群将从多方面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成长与发展, 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内信息的交换、资源的密集配置, 企业能更有效地获得服务、信息和所需求的资源配套, 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由于便利的创意交流驱动了企业的不断创新, 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企业集聚体现了企业家们创业的过程[4]。企业家受赚取创业收益的驱动, 会影响其他企业家创建新的企业。由于空间的聚集, 企业可以与相同产业基础的其他公司建立良好的互补关系, 也可以与集群内的相关单位建立合作, 产业集群内部信息和各种资源的集聚和良性循环, 降低了创业者建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

2 日本产业发展的财团机制的分析

2.1 日本财团机制的形成

二次大战之后, 日本的军事力量和对外军事行动受到国际社会的严格控制, 日本政府首先要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经济建设以满足国人的生活, 但由于日本工业发展的主要资源依赖于进口, 发展国防工业是其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因此日本的军事企业发展就形成了“寓军于民”的显著模式[5]。这一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国家不建立专门的军工装备生产企业, 武器装备的研制任务和生产任务均由民营企业完成。由于日本的大企业都是以财团的形式经营, 这使得其“寓军于民”的模式也必然与财团紧密相关。日本财团机制的特点在于财团内部的各个企业的经营业务几乎涵盖了某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财团内企业之间密切合作, 各个公司在自己分工负责的领域内为其它公司提供好的产品或较低的价格, 达到了产业集群的功效。

2.2 日本财团机制的效果

以日本最大的军工产品生产企业三菱重工为代表的财团所控制的企业之间紧密的协作和配合关系, 使得军工系统的兼容性、稳定性大幅提高, 生产成本降低, 产品竞争力提升。在财团总体经营战略的影响下, 企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 使得军用、民用产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军用的高新技术成果更容易应用于民用产品, 民用技术同样可以在军事产品中发挥作用, 军品质量、民品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财团机制的基础上, 日本鲜明的“寓军于民”战略有效地解决了单方向实施“民转军”或“军转民”机制不灵活的问题, 壮大了日本军事工业的整体竞争力[6]。

2.3 对财团机制的思考

同一产业或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由不同的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分别承担、组织生产, 形成了产业链。日本财团机制的重要功效就在于财团内部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效地促进了产业链的整合。从产业链概念角度分析, 产业链本质是用于描述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 产业链中存在着大量的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 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 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产业链是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合, 其构成单元是若干具有相关关系的经济活动集合[7]。

任何产品都具有或长或短的产业链, 位于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企业为了共享信息、共用技术资源、节约运输成本、降低交易费用等原因集聚在同一区域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这是产业集群的链条型模式。目前我国缺乏类似日本财团的经营机制, 要达到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实施“军民融合”的战略, 运用产业集群的思路是一个有效的选择[8]。

3 江苏采用产业集群思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江苏实施军民融合战略, 可凭借江苏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发展军民融合的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的功效, 实现“寓军于民”和“以军带民”的双重作用, 达到国防科技工业和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SWOT分析方法由Albert Humphrey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 是用于评估包含在一个项目或商业投资中的优势S (strength) 、弱势W (weakness) 、机会O (opportunity) 和威胁T (threat) 的战略计划方法。其中, S、W是内部因素, O、T是外部因素, 体现了一个项目或商业投资中“能够做的” (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 和“可能做的” (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 之间的有机组合。

优势 (Strength) 体现在: (1) 优越的地理交通环境。江苏地处长江三角州地区, 科技与人才资源雄厚, 高科技品种数量多, 矿产资源丰富。江苏已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管道运输”综合配套的交通运输体系, 为军民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和物流环境, 具有企业集聚的空间地理条件。 (2) 雄厚的经济发展实力。江苏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好,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 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这些条件可为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有利于“民参军”和“军转民”战略的有效实施。 (3) 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经济开始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 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不断增强, 企业群落围绕某一特定产业形成了自适应的生产协作体系。“十二五”期间, 江苏重点培育南京的软件和智能电网产业、苏州的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产业、无锡的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常州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和南通的海洋装备工程产业。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 形成以泰州为重点, 南京、无锡、苏州和连云港等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太阳能光伏领域, 形成以无锡为重点, 徐州、常州、南京、苏州、扬州等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在平板显示领域, 形成以苏州、南京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以盐城、扬州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节能环保领域, 形成以盐城、宜兴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高性能材料和碳纤维领域, 形成以镇江、连云港、淮安、宿迁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这些区域主导产业将会为军民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基础和经验。 (4) 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江苏省是我国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教育资源优势明显, 具有开展军民融合所需的科技与人才资源的支撑。包括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水平军工高校在内的高等学校数达120多所, 在校学生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专利数量稳居全国第一, 这些优势为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 雄厚的军工产业科技实力。江苏的军工企业实力也十分雄厚, 拥有船舶、电子、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金城集团、晨光集团、北方光电公司、14研究所、28研究所、55研究所、702研究所等在内的军工行业重点企业近百家, 军民两用企业的科技综合实力名列前茅。 (6) 强大的政府支持力度。近年来, 工信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及军工行业与江苏的科技、经济合作十分频繁, 在南京、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和镇江等地区多次召开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洽谈会, 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民融合战略, 总装备部各军兵种深入江苏民营企业寻找“民参军”的产品, 江苏已经搭建了一个与国防科技工业全面合作的良好平台。南京市人民政府为吸引和鼓励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实施产业化, 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南京军民两用科技示范园”的建设, 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9]。

劣势 (Weakness) 体现在: (1)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江苏的苏中、苏北与苏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阶梯型差异。苏南的社会经济实力远高于苏中、苏北两地区, 苏北则为相对落后的地区。苏中、苏北和苏南区域差异的存在对国防科技工业与江苏的经济科技合作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效应, 将加大国防科技工业与江苏合作整体化推进的难度。 (2) 缺乏军工产业发展传统。与陕西、四川、重庆等省份相比, 江苏缺乏军工产业的发展传统, 在军工产业发展上缺乏经验积累, 对军工产业发展的资源协调使用缺乏整体概念。对于多数江苏民营企业而言, 由于军品生产成本高, 加入到“军转民”和“民进军”的行列意味着较大初始投资, 较长回报周期和较大经营风险, 要求江苏企业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机遇 (Opportunity) 体现在: (1) 把握国家安全战略提升的发展需要。国家将军民融合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 将围绕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出台相关政策, 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 国家在军民融合产业投入的经费将有较大幅度增涨, 加之周边海洋争端事态难以在短时间内平息, 用于武器科研生产与采购的装备费比例和绝对增长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国防科技市场规模将有一定规模的增涨空间。 (2) 充分发挥江苏独特的区位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明确将长三角经济区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与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江苏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区域, 将直接参与该区域的产业整合, 这有利于江苏凭借特有的区位优势以及雄厚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实力对原有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整合, 加快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合作步伐。 (3)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2007年, 国家出台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 并从十一个方面规范和明确了非公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的途径和管理办法, 为非公企业指明了“民参军”的路径。《意见》为推进实力雄厚的江苏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威胁 (Threat) 体现在: (1) 体制机制障碍的限制。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与生产领域的制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体制尚待完善。从2000年起所有参与军品生产的企业必须获得“三证”, 即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保密资格认证和按国军标要求的质量体系认证, 目前我国获得这“三证”的民营企业数量较少;其次由于军品严格的保密制度要求, 民营企业在招投标、生产程序、质量规范等上尚存在严重的信息障碍,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合作的积极性, 最终影响军工产业的集群发展和产业链的整合。 (2) 与其他省份的发展竞争。江苏省与其他省份在寻求国防科技合作方面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重庆、四川、陕西、辽宁等传统军工省份的发展竞争, 这些省份具有雄厚的军工发展基础和资源网络优势, 在这个方面江苏省并不占优势;二是与周边省市的发展竞争, 如上海、浙江、广东在区位条件及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上与江苏多有相似之处, 甚至在某些方面拥有更强的优势, 因而江苏省要实现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区域协调合作, 在军民技术转化和企业合作等方面必然会与周边地区展开激烈竞争。 (3)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 使得江苏区域经济与国防科技工业在合作进程中会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经济衰退会造成跨国公司全球化投资合作的消减, 这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江苏各类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实力, 进而影响江苏企业与国防科技合作在战略投资等方面的进程。

4 国防科技工业与江苏区域经济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路

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定位是, 通过军工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 重点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利用江苏区域经济雄厚的民营资本, 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对江苏军民两用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路径、特色进行明确定位, 既要与区域内相关产业建立强关联性, 又要与其他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扬长避短, 提高江苏产业的竞争优势, 实现江苏军民两用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和江苏区域经济的“双赢”[10]。因此,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式的发展。

(1) 加强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江苏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措施的规划工作。

省政府和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部门要制定军民两用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南京为核心, 把南京作为军工科技研发的主体空间, 进而辐射全省, 将运用知识创新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军民两用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措施。南京市军工科研力量相对集中, 具备承载大量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可加以整合以促进军民两用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根据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实力的梯度差异, 以及局部区域特点, 合理规划产业链的布局, 苏南制造业、电子信息行业发达, 可重点进行军民两用产品的核心技术部件的生产;苏中、苏北地区注重军民两用生产资源的供应和配套生产;发挥南京军工企业的龙头作用, 在周边招商引资, 建立相关配套企业, 完整军民两用生产的产业链。

(2) 制定江苏省区域相关配套政策。

针对军民两用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省政府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促进江苏省军民两用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区域合作政策、资源配置优惠政策、产业链布局政策、军工科技研发生产的激励政策等, 鼓励和促进江苏的民营经济与国防科技工业的深度融合, 实现从雄厚的民营经济向国防科技工业渗透、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11]。

(3) 建立军民两用产业发展的服务信息共享平台。

由于国防军工产业的研发和生产直接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安全, 因此对于国防科技产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首先要注重对于信息平台的安全管理和信息的共享功能, 可针对企业的不同安全和涉密级别开放不同层面的信息, 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提高安全意识, 完善安全管理, 以达到融入军工产业链的目的。

(4) 建立多样化的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合作机制。

要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与江苏区域经济的合作, 必须建立一系列灵活的科研发展合作机制, 军工企业可以和区域内的军工企业进行科技合作, 也可以和区域内的民营企业进行科研和生产的合作, 加强与江苏丰富的大学资源的深度研发合作。国防科技部门对所需技术和产品进行招投标, 在合作前完善与江苏相关企业签署保密协议等等。同时合作各方可签署知识产权共享协议, 或商定技术前期知识产权由企业享受, 在产品阶段知识产权由国防部门拥有的灵活机制。

(5) 实施江苏省“民参军”企业的资格认证制度。

国家印发了《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指南》, 将“民参军”的参与范围公之于众。《指南》规定, “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军工企业合作, 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民参军”企业主要是开展核心军工企业的配套生产, 有四级配套。民营企业的产品目前处在三级、四级配套的层次。军民两用产品是民企未来的机遇, 民营企业应加强与有军工科技研发经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 提升参与军工生产的技术实力, 政府应组织相关机构指导民营企业进行民参军的资格认证工作。

总之, 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式的合作, 符合国际军事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和环境。在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开展科技经济合作中, 可借鉴日本财团机制的经验, 运用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在条件适宜的省份开展军民两用产业集群的建设, 是非常值得尝试的创新模式。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 要求在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法规建设上下功夫。探讨了运用产业集群思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在介绍了产业集群概念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日本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及成效, 并以江苏为例, 研究了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应用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实现了国家与区域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发展过程中的有效互动, 提出了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军民融合,战略,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208-219.

[2]Karlsson Charlie Clusters, Functional Regions and Cluster Policies[R/OL] (2013-08-20) .http://www.infra.kth.se/cesis/.

[3]程远, 朱海.江苏将重点发展十大战略性新性产业[R/OL] (2012-09-12) .www://news.jschina.com/system/2012/0l/12/012503899.shtml.

[4]赵忠华.创新型产业集群企业网络关系特征与创新绩效关系:知识流动视角的路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77-86.

[5]王粹月, 方巍, 李英薇.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商场现代化, 2008, 2 (1) :325.

[6]李大光.寓军于民的日本军工体系透析 (续) [J].国防技术基础, 2008 (11) :55-58.

[7]李大光.寓军于民的日本军工体系透析[J].国防技术基础, 2008 (10) :54-59.

[8]郭晨, 王炳书.日本军事工业发展模式浅析[J].军事经济研究, 2006 (2) :78-80.

[9]蒋苏月, 胡绪华.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产业集群[J].江苏企业管理, 2008 (5) :17-19.

[10]余东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竞争优势与结构优化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 2007 (3) :99-102.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第7篇

工业建筑遗产是指从建筑视角出发,因为失去原初生产功能而被闲置、废弃,具有历史、艺术、社会、技术等价值的工业建筑物及构筑物群落。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是指对原有工业建筑的再次开发利用,它是在原有建筑非全部拆除的前提下,部分或全部利用原有建筑物质与历史文化内容,赋予其新的生命的一种开发方式。

城区老工业区是指依托“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形成的、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特定区域。随着城市用地和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城市经济的高快速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区老工业区中城市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成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更新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力争到2022年基本完成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任务,把城区老工业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区。这涉及了我国95个地级老工业城市、25个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市辖区,其中沈阳大东区为25个计划省会城市的市辖区之一。

二、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

(一)“退二进三”的产业转型提供了融合发展的时代契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以创意成果和文化内容为核心价值,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如今,在“退二进三、退二优三”产业转型中,传统制造业正逐渐被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取代。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带来全新思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仍属于新兴产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常常受资金成本的制约。同时,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也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改造旧厂房、旧仓库不仅可以在低成本前提下将原本废弃的区域重新塑造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新区,还可以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建筑遗产。

(三)文化创意意识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延续相契合。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烙上了地域文化印记。后工业化时代,人们更偏爱城市中心地区具有历史文脉的建筑环境。同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更需要为新生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良好的创意文化氛围。

(四)工业建筑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和资源。发展任何产业都要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基础。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为创意和灵感提供了载体和资源,有大跨度、大空间等结构上特点的老厂房等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可塑性强,这样的艺术氛围易于灵感迸发。老工业厂房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也能得到充分的诠释和演绎。

三、沈阳大东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赋存及再利用现状

(一)大东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的历史形成及赋存。沈阳大东工业区位于沈阳市中心城区的东部,面积为51.18平方公里,是近代东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清末民初,先后建有奉天机器局、饮和汽水公司、“义隆泉”酒厂、肇新窑业公司等大中型企业。1920至1931年,基本上形成了大东、沈海两个工业区。区内有大量可置换与需要盘活的工业用地,其中的水、煤气、电等工业基础设施均高于日常生活居住配置。大东区的工业遗存以东北大马路和大东路分布最多,有企业现存的厂房、工业设施和工业历史建筑,也有已经废弃的厂房及工业建筑,还有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和睦路工人村建筑群。工人村一直作为黎明厂职工住宅,是沈阳建国初期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工人住区的典型代表,也是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工业遗产和20世纪城市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东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尚未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目前,大东工业区工业建筑遗存再利用还处于初起步阶段,工业建筑遗产的开发和再利用并未纳入到地区全局性的发展规划中,对工业建筑遗产开发和管理主体缺乏清晰确认。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大东区文化创意产业相对滞后。据调查显示,有80%的调查对象对“文化创意”概念并不清楚。大东区文化创意产业数量相对较少、发展比较缓慢,对文化创意缺乏清晰认识,创意意识相对滞后。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与区域特色对接,并对现有历史、文化、建筑资源进行发掘等问题,仍停留在较低的认识层次上。

3、宣传营销力度薄弱。目前,政府在宣传营销力度和路径方面还存在问题:各级政府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以及政策法规的宣传较少;与古代历史博物馆相比,在博物场馆的宣传方面,近现代的工业博物馆宣传力度逊色许多。居民对近现代的工业博物馆的兴趣不多、了解程度不够,甚至不清楚大东区还有工业文化遗存,博物馆每日的参观人数也非常少;最后,在网络媒体以及新媒体宣传方面,大东区目前刚刚开通大东旅游微信公众号,但对于工业旅游、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推送信息还是一项空白,官微与用户之间缺乏交互和信息渗透。

四、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大东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模式

(一)主题博物馆模式。主题博物馆模式是利用工业建筑遗产旧址,以保护利用为前提,以现代博物馆理念为指导,修建专门的主题博物馆,利用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开发有休闲、观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从而实现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工业遗产、提升地域文化氛围等目标。这种模式既因保留原有的地域背景而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并可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艺术作品展览活动等,又能有效地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感,因而是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重要模式。

国际上工业建筑遗产中主题博物馆模式较有代表性的有亨利钢铁厂博物馆、英国艾斯布里奇峡博物馆、“关税同盟”煤矿区博物馆等。在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博物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大东区工业建筑遗产特点,设计展示形式多样、展示内容丰富的博物馆,并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景点有效整合,形成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工业旅游线路。2015年3月20日,中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规定“博物馆在不违背其非营利属性、不脱离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开展经营性活动。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

(二)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工业建筑遗产的创意产业园模式是利用周边高新科技资源,由政府政策加以引导,通过产业重组的形式和业态调整对原老工业遗址和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植入如时尚产业、艺术展览、动漫娱乐产业、影视产业等新的服务产业形态,营造出浓厚的城市创意文化氛围,形成创意服务产业、多元文化生态集聚区及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从而完成空间功能转换的一种开发模式。依托创意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通过文化艺术增加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附加值,不仅保留了原有工业遗产的建筑、设施和空间结构,发挥工业建筑遗产的先锋意识力量。

大东区的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中也不乏大型的工矿企业厂区和厂房,例如一九贰I奉天纺纱厂和矿山机械厂旧址,目前厂房闲置,厂房的特色建筑,相对低廉的租金,宽敞灵活的建筑空间,便捷的交通区位条件,特别适合发展新的文化创意产业。

(三)创意旅游地产模式。旅游地产指借助旅游度假为目的的开发营销模式,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求部分或全部实现度假休闲旅游功能而开发建设及经营运作的房地产项目。目前大东区和睦路工人村建筑群尚未进行开发,部分地区正在拆迁。在工人村建筑群基础上以艺术化、主题化设计为卖点,朝“创意酒店”、“创意公寓”等模式转轨,吸引年轻消费者入住,有助于工人村遗产的整体保护与传承。

五、结语

工业建筑遗产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工业建筑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是实现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视角,创意性地开发工业建筑遗产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加深对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对工业文明的了解,同时这种经由创意和工业建筑碰撞形成的产业融合模式也能避免大拆大建对城市文化肌理的破坏,对老工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升级,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均能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第8篇

1“互联网+工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对于“互联网+工业”融合发展的概念,一般定义为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过程[6];王喜文将“互联网+工业”看作是制造企业间互联制造,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企业自身数据制造,实现数据整合分析,改进生产的过程。笔者认为“互联网+工业”的含义是指制造业主体应用现有的或开发全新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技术等对现有研发、生产、物流和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的创新改造,实现工业生产的高效化、协同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从互联网技术的类型看,其内涵包括“移动互联网+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以及“物联网+工业”等;从工业主体看,包括“互联网+组织机构”、“互联网+粉丝经营”和“互联网+销售流通”等。

可以看出,“互联网+工业”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的本质类似,都强调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但仍然在实施目标、发展目的和要素分析存在差异,具体见表1。

在新时期,发展“互联网+工业”应依托优势,定位创新,要深入研究国内相关概念和现实问题,取长补短,实现“互联网+工业”融合发展下的路径选择的创新化、合理化和本地化。

2“互联网+工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产业链的组成较为复杂。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8],下文将基于产业链升级的角度,从上述4个方面对“互联网+工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以产业链的升级带动两者融合发展的升级。

2.1 供应链上,由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推进

从供应链来看,越靠近下游及最终用户的行业越早发生变革。供应链由上自下依次经历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其中消费者往往主导了产品的发展方向,涉及到的消费品行业和消费品生产者面对着当前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如何进行产品的多样化创新极其关键。在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产业链下游的厂商开始将生产模式由集中采购—生产—销售转化为个性化定制和生产,产业链中游的装备行业也开始跟随下游厂商的步伐开展柔性生产、智能制造并进行生产体系的重筑,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厂商由于只是进行简单的原材料供应,相关生产活动与互联网融合的进程缓慢,落后于中上游厂商,但随着“互联网+”意识的提升,生产活动与互联网的融合将变得更加普遍。造成这种逆供应链演进的原因主要和供应链各环节厂商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相对于原料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下游的行业涉及的产品种类样式更加多样化,与互联网结合的可能性更大。近些年来的互联网销售作为早期的营销模式创新方式之一,在工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游厂商在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经营活动中与互联网创新融合的机会较多,依靠消费者的需求“倒逼”机制,众包研发、个性化定制等模式运用变得广泛,消费品行业正成为“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集中地。正如上文所说,装备行业比原材料供应行业离消费者消费环节更近,与互联网融合的环节主要涉及采购、研发、设计、运维服务、营销等;原材料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环节更少,仅在生产监控等局部领域得到应用。例如伊利集团将互联网技术(激光防伪、自动视觉识别和二维码身份标识技术等)运用到整个乳制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包括产品的生产、库存、发运、渠道管理等,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婴幼儿奶粉质量追溯体系,摆脱了以往供应链监控环节上只注重下游分销渠道而忽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问题,实现供应链双向追溯。

2.2 价值链上,高价值环节向低价值环节演进

一般企业的价值链战略环节可简化为: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分销渠道—营销广告—销售消费—售后服务这六大环节,低价值环节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中间环节,高价值环节则位于价值链两端。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主要业务就是处于生产制造环节,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但最后的收益却较小。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过程在价值链上表现为由高价值环节向低价值环节演进,即从研发设计、营销端向采购、制造端渗透,从价值交换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渗透的难度和深度也将伴随着价值链等级下降而加强,出现这种反向渗透的原因在于研发设计环节需要投入的资金有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即时的更新,相关环节和消费者联系较为直接,产品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具机动性,这种信息的快捷共享、数据资源的互补很大程度上让这些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业务活动更加容易开展;生产制造环节涉及主体虽有限,但生产体系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对其稳定、高效和安全生产的要求更高,企业在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共享信息”时需要考虑的内容也相对增加,这就导致了即使企业的产品设计十分出色,但由于整个行业的配套生产技术不成熟,从研发设计到投入消费市场之间需要经历的时间较长,但一旦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之后,伴随着“互联网+工业”的融合战略进一步实施,生产制造环节的互联网化进程将不断的加快,可以实现生产运营过程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的智能化监控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决策,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力投入的降低和低价值链环节的高级化。但这种渗透并不是长期的,“互联网+工业”渗透的结果就是整个价值链的升级,正如工信部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指出,“互联网+工业”将对制造业“微笑曲线”这个价值链进行一次颠覆性的重塑。个性化定制把前端的研发设计交给了用户;用户直接向企业下达订单,也弱化了后端的销售,从而拉平“微笑曲线”,并重新结合成价值环。海尔集团在沈阳的冰箱制造厂就实现了智能互联,企业将用户需求和产品生产环节打通,在个性化定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可视化生产;依靠互联网打通全价值链,推行智能制造,不仅使得该工厂的生产节拍达到全球冰箱行业领先,也让传统的附加值低的装备制造环节变的高价值。

2.3 空间链上,由本地协同制造向全球协同制造发展

目前,受空间、资源等限制,传统企业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基本在企业内部独立完成,区域性的产业协同主要是依靠产业集群的形式,这种区域性的组织生产模式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内部各个部门或系统的协同、大型企业内各个工厂之间的协同制造以及依靠产业链上的分工产生,产业主体之间的联系趋于单一化(多是基于生产要素的联系),且相互联系构成的网络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是地区性的,即是一种本地化的“协同制造”,在产业链连接的基础上,工业企业直接依靠互联网平台,实现相互之间的业务信息共享,强化相互产业联系,在生产进度跟踪、产品质量控制和组织运营管理等方面实现广泛互联,做到与原料厂商的原材料供应自动化、与营运销售企业物流产品信息快速更新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及时响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区域间的时间隔阂将被打破,地区边界也不再明显,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正在到来,基于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区域性,甚至全球化协同制造网络开始逐渐形成。

“互联网+工业”的融合,必将使得规模效应不再是影响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模块化和分散性的区域化生产将取代集中性的规模化生产。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将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拆分外包,即“部分价值链企业”向生产服务型工业企业或专注装备生产的企业转型,其余的生产业务环节可以交由全球性的网络化“协同生产联盟”企业完成,实现产品设计或生产的高效化运行,众包设计研发及云制造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全价值链”企业,同样可以依靠互联网平台开放的协同服务,整合分析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海量数据,并反馈至研发、制造和销售等环节,形成各环节紧密协作。潍柴集团发动机的研发设计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协同,在五个国家十个地区建立了研发设计基地,依托企业自建设计平台,在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完成总部和欧美子公司以及总部和零部件供应商的24小时协同开发,极大提高了研发水平和效率。

总之全球化的协同制造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成了可能,大大扩宽了协调制造的空间范围,通过统一的信息化服务中心,全球范围内的研发设计活动可以实现资源的协同共享,产生更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依托网络化的全球性制造网络,企业的生产活动也将更具“柔性”;本地化、区域性的小范围协同制造将无法满足日益激烈的生产环境,更多企业主体参与的广范围协同制造将是主流,也是我国未来“互联网+工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2.4 企业链上,加速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生态系统

企业链是指由企业生命体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企业链条[9]。企业链上的节点可以是企业个体、政府单位和科研机构,节点的发展能力和竞争水平直接影响了企业链的发展,企业链本身也会对相应的节点进行筛选,自身竞争优势不明显、发展能力较弱的企业或单位会被迫退出,新的节点随之加入,不同企业链节点的相互联系逐渐构成网状结构。发展“互联网+工业”,各方力量的协调、相关技术的突破和推广以及生产标准的制定都需要企业链上的各方进行密切合作,企业链中包含了众多的上下游关系,彼此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传递共享,企业链中也包含着横向联系,相互之间进行必要的分工与合作;工业的互联网化发展,其本身就需要通信、互联网和工业企业相关主体的参与,除此之外需要加入地区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配合,发挥产业联盟平台作用,实现企业生态框架的构建。具体而言,由一般的企业链联结到互联互通式的企业生态系统,需要目标企业在纵向、横向的开展竞争与合作基础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在政府政策及法规扶植下,实现资源的集成、战略的组合与协调和模块化的分工协作等效果,增强工业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企业生态系统模式下,目标企业可以依靠比较优势实现价值链的分解,做大做强优势环节,分离出弱竞争力环节,通过企业生态系统下的自有平台,依靠其他厂商,实现全价值链生产。2014年,京东开始实施“JD+”计划,借此联合创客社区、科研机构、生产制造商、技术服务商、内容服务商、渠道商等形成智能硬件产业联盟,京东搭建此平台,利用自身在库存、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提供相应支持,对于一些优质企业,京东还联合部分地区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JD+”计划的出现,使得企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数据资源的共享变成可能。

“互联网+工业”融合发展归根到底是依靠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为工业互联网化提供了发展路径,工业互联网化的成果反过来又为企业链和企业生态系统的升级提供支撑。目前,工信部正在支持相关单位加紧筹建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区域性和全国范围内的企业链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企业生态系统层面上的价值创造。

如图1所示,“互联网+工业”的目标就是实现广义化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视角下的发展路径需要做到四个提升:供应链高级化、价值链合理化、空间链全球化以及企业链一体化,也是一种产品、业务、企业在区域层面上逐步融合;实际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来自政策的科学规划、制度的合理创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三方面作为保障。

3“互联网+工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选择

3.1 满足个性需求的服务模式—“大数据推动型”

市场需求日益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使得产品的生产销售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等国已经开始将以大批量、规模化为特点的制造业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地区,其本土地区则是集中了小批量、个性化的多样性制造业企业,消费者自身的差异化需求将得到满足,这种满足个性需求的服务模式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普及;此时,工业产品市场可以通过快捷的网络化信息处理市场需求,开展资源共享,实现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这种新型的需求服务模式主要依靠以下两方面实现,一是随着相关技术的使用门槛的降低,尤其是3D打印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出现一种全民参与的局面,没有大型专业设备的个人也可以参与到制造业之中,此时的工业企业不再以产品为中心,而是趋于向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给出满意的整体解决方案,逐渐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给消费者提供了需求反馈的新手段,本地个性化需求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提交,异地的生产活动也将同步进行,拉近了消费者与生产企业的距离。

这种由群体到个体,由规模化到个性化的转变过程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这些数据主要包括消费者需求信息、产品的生产信息和物流配送信息等,大数据推动型下的个性化生产是“一气呵成”的。

3.2 全流程多角度的创新模式—“技术溢出型”

互联网的开放共享使得用户不仅深度介入交易、消费等环节,而且能够广泛、实时参与到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一些企业借助互联网,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及服务等全过程实现与用户充分协同互动。以海尔为例,由于主动变革、积极转型,海尔的互联网思维正驱动其从传统家电企业转型为兼具开放、共享、互动、融合特质的全新互联网平台。企业内、外部组织正从有界趋向无界、从有形走向无形、从垂直变为扁平,用户正取代企业领袖成为企业决策制胜的终极力量。联网与工业融合的不断深入正催生多种技术多种业态融合的生态服务系统。例如普天新能源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管理网络平台”集成和整合充电桩网络、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及商业应用模式等主要环节与用户需求进行对接,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创新体系,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电动车辆技术引领的产业链运转模式,为消费者、企业、行业和公共管理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大数据决策信息。

3.3 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融合提升型”

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是指企业将传统的制造加工和产品提供为核心的生产环节转化为以加工制造、服务提供和整体方案解决的过程[10]。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开始,但“互联网+”环境下的融合在初期却由于传统工业化思维而发展缓慢;未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加快发展,一方面企业需要在进行生产专业化的同时,企业内的研究开发、生产设计以及物流售后等过程与企业外的信息反馈、行业咨询、金融服务和培训认证等外部环节开始“融合”,资源的整合共享、平台的创新协同和领域的相互跨越让服务型要素的重要性得到增强,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可以开展诸如金融产品提供、供应链管理咨询和电子商务交易等服务化环节,为业务转型和竞争力提升提供基础。

事实证明,制造业企业以“生产”为中心向以“生产+服务”甚至以“服务”为核心的转转型过程中,其投资回报率显著增高,互联网核心技术的使用给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转移融合的过程提供可能性和新的发展路径,微笑曲线两端环节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无形的服务型产品时代也将到来。

4 结语

当前,消费者的需求习惯已经发生改变,在“互联网+工业”发展背景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尽快顺势进行改变,互联网向工业的渗透自国家“两化”战略提出之际就已经开始,但真正的融合发展现在才真正起步,融合的模式选择需要企业大胆创新,融合路径的规划则需要站在企业链升级的角度开展,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体现在价值链和供需链上,更需要在空间链和企业链上进行,只有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全方位的融合发展才是我国的“互联网+工业”发展之路;当然,这个过程中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诸如产业联盟、电信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等社会机构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开启了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但未来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CHEN S,RONOWSKI M.The Changing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Holes and Social Capital in an Emerging Industry:Evidence from the Internet Industry[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9.

[2]王喜文."互联网+工业"开创制造业新思维[J].物联网技术,2015(7):5-5,7.

[3]王虹桥."互联网+"背景下煤炭工业两化深度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15(10):6-11.

[4]陈昌鹤,姜伟.互联网+工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J].世界电信,2015(5):34-39.

[5]刘金婷."互联网+"内涵浅议[J].中国科技术语,2015(3):61-64.

[6]于佳宁."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J].物联网技术,2015(4):3-4.

[7]杜娟,王建伟,王峰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主要路径及模式初探[J].产业经济评论,2014(3):20-26.

[8]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

[9]逄元魁.基于企业生命体理论的我国企业持续成长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10]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8):30-34.

[11]鲍相龙,张籍匀.互联网思维下的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互联网时代的工业产业升级解密[J].中国西部,2015(2):44-47.

上一篇:老庄美学下一篇:提升质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