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性紫癜范文

2024-06-05

减少性紫癜范文(精选10篇)

减少性紫癜 第1篇

病犬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全身无力, 不愿行走, 呼吸急促, 呻吟, 口腔黏膜出现针尖状的出血点, 肛门四周及包皮皮肤呈青紫色, 舌苍白, 眼结膜苍白, 注射药物后针孔凝血时间延长。病犬周身皮肤和黏膜出现出血斑, 有多处散在的出血性紫癜。病犬呕血、便血、尿血, 血液凝固不良, 常出血不止。

2 病理解剖

病犬血小板数量减少;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骨髓检查, 其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 有成熟障碍。犬死后剖解亦可见内脏器官出血, 出血严重的, 见贫血症状。患犬血小板数量往往低于5.0×1010/L (5.0万/mm3) , 其血块收缩不良, 但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正常。

3 实验室诊断

检查患犬见全身性、广泛性出血性紫癜。血液化验表明血小板形态大多正常, 偶见体积增大、颗粒减少、染色过深等变化。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贫血程度与出血有关,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心肌酶、淀粉酶、钙磷检查, 仅见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轻度升高, 其他指标正常。依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检查结果, 初步诊断为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治疗

4.1 治疗原则

输血补血, 应用糖皮质激素。中西医结合治疗, 以西医为主, 中医为辅。对停药后复发的患犬施脾脏切除术。

4.2 对症治疗

5%糖盐混合长春新碱, 常用剂量为0.025~0.05 mg/kg体重 (最大剂量为2 mg) , 每周1次, 缓慢静滴, 维持8 h以上, 共用3~6次, 配合地塞米松 (规格为5 mg/支) , 1次/d, 连用4~5 d;0.9%生理盐水混合犬用红细胞静脉注射, 连用4 d;皮下注射犬用免疫球蛋白, 0.2 g/kg, 每日1次, 连用2~3 d;肌肉注射干扰素、白介素-6, 连用3 d。

4.3 中药治疗

仙鹤草10g, 丹皮4g, 生地2g, 当归2g, 白芍6g, 女贞子2 g, 旱莲草4 g, 阿胶4 g (烊化) , 白术10 g, 茯苓10 g, 人参10 g, 炙甘草10 g。热犬营血加水牛角10 g (先煎) ;阴虚甚加怀牛膝6 g, 桑寄生2 g;气虚甚加黄芪6 g。幼犬药量酌减, 每日1帖, 早晚分服。10 d为一疗程, 根据病情服3个疗程左右。

4.4 手术治疗应用药物治疗无效的可施脾切除术, 具体方法

为:病犬侧卧保定, 846合剂0.05 m L/kg、氯胺酮0.06 m L/kg混合肌注。施术的同时输液 (输犬免疫血浆) 和输氧。于犬脐前腹白线作5 cm长的切口, 术者将右手伸人腹腔, 将脾脏轻轻拉至切口外, 用温盐水纱布块填塞创口四周, 防止浸血和干燥。分离脾脏周围的血管及结缔组织, 在靠脾脏1 cm处牢固结扎血管, 用干消毒纱布块捏住脾脏, 小心切断血管及结缔组织, 将其摘出。随后仔细观察切口是否出血, 当止血后, 用温生理盐水浸湿切口, 最后闭合腹腔。术后输液5 d, 术后7 d拆线。犬术后每周检查一次血液, 连续观察两个月。

5 疗效判定

显效:血小板数恢复正常, 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 连续2年以上不复发者为基本治愈;良效:血小板数上升至50×109/L, 无出血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计数上升, 出血症状改善持续2个月以上;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6 讨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巧食疗 第2篇

医生介绍说,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大类。急性型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如病毒性感冒、风疹、水痘等;慢性型多见于成人女性。患者表现为皮肤出现瘀斑或瘀点,面色黄白,疲倦乏力,烦躁,手足心热,或鼻腔、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等。血常规检查,血小板明显低于正常数值。中医认为,该病多因脾虚血弱所致,食疗应以“清凉滋润”的原则为主,禁忌辛辣刺激食物,并推荐了四款食疗方,亮亮妈可以根据亮亮的口味为他烹饪。

花生餐

生花生仁(带红衣)60克,一天分四次嚼食。有补脾益胃、养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血友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花生圆肉大枣汤

生花生仁(带红衣)20克,龙眼肉15克,大枣(去核)20克,加水适量,煮30分钟饮服,每天1次。有补脾胃、养血止血之功效。适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贫血也有治疗作用。

大枣汤

大枣20~30克,加水适量煮烂,食枣饮汤,每天1次。常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各种贫血症。

花生煲大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体会 第3篇

1 临床诊断

1.1 临床表现

1.1.1 急性型

常见于儿童, 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例的90%, 男女发病率相近。 (1) 起病方式:起病前1~3周84%患者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 因此秋季发病最多。起病急骤, 可有发热、畏寒。 (2) 出血:患者因血小板显著减少, 可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黏膜淤点, 甚至大片瘀斑或血肿。皮肤淤点多为全身性, 以下肢为多, 分布均匀。黏膜出血多见于鼻、齿龈, 口腔可有血痕, 胃肠道及泌尿道出血并不少见。颅内出血少见, 但有生命危险, 如患者出现头痛、呕吐, 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脾脏常不肿大或有轻度肿大。 (3) 病程:多为自限性, 80%以上患者可自行缓解, 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半年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1.1.2 慢性型

常见于年轻女性, 女性为男性的3~4倍。 (1) 起病方式:起病隐匿, 症状较轻。一般无前驱症状, 较难确定发病时间。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可无症状, 而是在常规查血时偶然发现。 (2) 出血倾向:多数较轻而局限, 但易反复发生, 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 严重内脏出血少见, 但月经过多常见, 部分患者可为惟一的临床表现。患者病情可因感染等而骤然加重, 出现广泛、严重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本病自发性缓解少。患者除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3) 长期月经过多者, 可出现慢性失血性贫血。少数反复发作者可出现轻度脾肿大。如有明显脾肿大, 要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

1.2 实验室检查

1.2.1 血象检查

急性ITP血小板减少严重, 常在20×109/L以下, 慢性ITP血小板一般为 (30~80) ×109/L左右。贫血与失血量呈比例。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 急性ITP常有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增多, 慢性ITP型周围血涂

河南省鹤壁矿务局总医院急诊科 (458020) 片可见巨形及畸形血小板, 表明血小板更新加速。

1.2.2 骨髓检查

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 慢性型增多显著, 急性型幼巨核细胞增多, 但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多数患者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正常, 部分生成减少。骨髓检查对ITP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1.2.3 血小板抗体测定

主要抗体成分为Ig G, 也可为Ig A或Ig M, 偶有两种以上同时出现。80%~90%患者PAIg G升高。急性型的PAIg G比慢性型为高, 其升高为暂时性。在血小板上升前, PAIg G已迅速下降, 甚至恢复正常。缓解期患者, 持续高水平PAIg G, 提示血小板代偿性破坏, 患者容易复发。切脾后PAIg G降至正常, 如仍然升高则表示抗体在肝脏产生, 或有副脾存在。一般而言, PAIg G高低和血小板计数相关, 但有假阳性或假阴性报告。

1.2.4 止血和凝血功能检查

出血时间延长, 血块退缩不佳, 束臂试验阳性, 血清凝血酶原消耗不良。但血小板计数比上述试验更精确。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均正常。

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 皮肤、黏膜出血症状,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寿命缩短, 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 以及PAIg G升高, 诊断一般不困难[1]。但要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由药物引起的一类部分也属免疫性, 与ITP较难区别, 应仔细询问服药史。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本病相似, 应调查家族史, 必要时检查其他家庭成员, 加以区别。结缔组织病可以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早期惟一表现, 对年轻女性血小板减少者, 应进行结缔组织病有关的检查。伴有溶血性贫血者应考虑Evan综合征。白血病、淋巴增殖性疾病、骨髓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均可有血小板减少, 这类患者常有脾肿大, 骨髓检查可资鉴别。

2 护理概论

2.1 病情观察

2.1.1 皮肤黏膜

注意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 注意穿刺部位有无出血不止。发现有出血时, 应注意出血点或瘀斑出现的部位、大小、数目和时间。

2.1.2 内脏

有无内脏出血征象, 出现头晕、心慌、呕血、便血, 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出现血尿或酱油色尿, 提示可能有泌尿道出血或有溶血现象。

2.1.3 颅内

有无颅内出血的征象, 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头晕、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 甚至昏迷, 提示有颅内出血之可能。

2.1.4 血小板

了解患者血小板的变化, 倾听患者主诉, 观察患者面色神态、尿液及排便情况。鼻出血患者采用0.1%肾上腺素棉球和明胶海绵, 压迫局部止血。同时测量血压、脉搏和呼吸, 记录失血量, 及时发现失血性休克。

2.2 出血护理

2.2.1 皮肤出血的护理

皮肤出血变化是反映病情轻重及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的指征。经常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有无新的出血点及瘀斑, 及原出血点大小、颜色的变化, 其增减变化。嘱患者穿宽松柔软衣裤;发热时禁用酒精擦浴, 避免摩擦而引起出血;各种穿刺后, 要注意压迫止血直至不再出血为止, 并以无菌敷料覆盖, 以防引起局部感染。血小板明显减少的患者尽量避免腹股沟穿刺时, 力求一针见血, 拔针后针眼用无菌纱块按压10min以上, 注意观察有无渗血和肿胀, 预防局部感染。在给ITP患儿输液治疗时, 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 并从头皮针中抽取血标本, 避免反复穿刺。

2.2.2 鼻衄的护理

多为鼻中隔出血, 使患者安静平卧, 鼻部冷敷, 并用无菌纱球填塞鼻孔, 大量出血时予凡士林油纱条或明胶海绵蘸麻黄素或凝血酶作后鼻孔填塞止血。填塞的时间不宜太长, 一般不超过72h, 填塞时注意观察鼻翼部有无红肿及感染病灶征兆。

2.2.3 口腔黏膜或齿龈出血的护理

除注意口腔清洁外, 局部可用棉签蘸三七粉或用明胶海绵加压止血, 以棉签代替牙刷清洁牙齿及棉球清洁口腔, 可用双氧水含漱以防继发感染。

2.2.4 内脏出血征象

当外周血小板<30×109/L时, 常有自发性出血;血小板<10×109/L会出现内脏出血和危及生命的颅内出血。故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伴随症状, 若出现头晕、呼吸、脉搏增快、呕血、便血、血压下降, 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若出现血尿, 提示可能有泌尿道出血, 故应经常询问大小便的情况, 如出现黑便、血尿, 观察其性状并立即送检。女性患者月经期要密切观察经量的多少及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血压的变化。

2.2.5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和血压。如出现面色灰白、四肢冰冷、出冷汗、心悸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时, 应让患者安静卧床休息, 并采取舒适的体位, 如消化道大量出血, 应及时通知医师。绝对卧床休息, 禁食, 严密观察呕吐物、大便的颜色、量、形状和次数并作记录, 随时测量血压、脉搏。少量出血时, 可进糊状饮食, 少食多餐, 以免加重胃负担, 加重胃出血。

2.2.6 颅内出血的护理

颅内出血是ITP最危险的并发症, 病死率最高。预防颅内出血, 观察其先兆, 是护理及抢救此类患者的关键。随时了解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说话含糊等颅内高压的表现。如出现颅内出血, 应注意卧床, 做好大静脉穿刺, 以备治疗用药及输血。必要时给氧、镇静。护士应特别注意病情观察, 注意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神志意识及瞳孔变化, 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对于女性月经量过多者应卧床休息, 避免体位急骤变化而引起晕倒, 也可在月经前注射丙酸睾丸酮, 经量减少后停药。

2.2.7 预防并发症

ITP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导致感染、继发性糖尿病、高血压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预防措施有保持病房空气新鲜, 每日紫外线消毒1~2次, 减少探视;加强卫生, 做好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清洁, 勤洗头发, 每天清洁会阴部及肛门;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定期检测血压、血糖、电解质等, 及时发出问题并予处理, 做好相关宣教。

2.3 护理要点[2]

2.3.1 加强消毒隔离, 杜绝交叉感染

患者病室与感染病室分开, 保持室内清洁, 空气流通, 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每日用0.5%过氧乙酸喷雾1次, 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同时减少探视人数及次数。

2.3.2 休息与活动

血小板计数在 (30~40) ×109/L以上者, 出血不重, 可适当活动;血小板在 (30~40) ×109/L以下者, 要减少活动, 卧床休息, 避免剧烈活动, 保证睡眠充足。

2.3.3 饮食

易清淡、易消化、少刺激食物。前3d给予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无渣流食, 3d以后进少量流食, 1周后给予半流食, 禁止食坚硬带刺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时, 应给予温凉流质饮食。

2.3.4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感染

做好皮肤护理, 避免抓破皮肤, 每日温水擦浴, 水温不宜过高, 以接近体温为宜, 穿宽松柔软吸湿性强的衣裤。保持口腔清洁, 指导患者餐后、睡前漱口。口腔炎症时, 可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液作口腔护理2次/d。每月进行口腔护理2次, 鼻出血及齿龈出血患者更要及时清除残留血液, 用温盐水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增进食欲。

2.3.5 避免损伤

床头床栏用软塑料制品包扎, 限制剧烈活动, 以免碰伤、刺伤、摔伤引起出血。尽量减少肌内注射, 以免引起深部血肿。禁食坚硬和多刺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以免排便致腹压增高诱发颅内出血。

2.4 药物治疗和护理

2.4.1 激素

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宣教, 说明药物所致的食欲亢进、兴奋、向心性肥胖症等不良反应, 再减量或停药后可逐渐消失, 以减轻患者的忧虑情绪。糖皮质激素还可诱发和加重感染, 因此用药期间应注意预防感冒等各种感染, 以免加重病情。不可擅自减量或突然停药, 严格按医嘱用药, 应用激素后胃酸分泌增加还可诱发和加重溃疡, 用药期间应坚持饮食疗法, 避免过硬、多刺食物, 防止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用药期间定期检测血压、尿糖、白细胞计数, 发现可疑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2.4.2 丙种球蛋白

偶可见过敏反应, 严重者可致喉头水肿、休克, 输注过程中滴注速度不可过快, 加强观察。

2.4.3 做好心理护理

ITP病程较长, 常反复出血, 主要为反复发作的皮下出血, 多数为皮下淤点或淤斑, 有时出血可局限于一个部位, 如反复鼻出血或牙龈出血、月经过多, 易引起患者恐惧、焦虑。特别是青年女性患者, 因反复发作于皮肤的淤点、淤斑, 而不敢穿裙子或同于害怕因服用激素引起肥胖, 严重者可引起库欣综合征。如果是小儿, 应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此病的病因与特征, 正确认识出血的表现以及疾病的预后, 消除恐惧心理。对于鼻出血患儿通过与其交谈, 讲明道理;给其讲故事转移其注意力, 以减轻紧张心理;对患儿多进行表扬与鼓励, 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心理, 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2.4.4 做好出院指导

告之家属应严格按医嘱为患者服药, 定期门诊复查。服药期间不与感染患者接触, 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尽可能避免感染, 指导预防外伤的方法, 血小板<50×109/L勿做强体力劳动。避免诱发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如受凉感冒;禁服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如磺胺药及解热镇痛药等, 防止复发。女性患者要注意经期卫生, 并观察月经量。如有异常, 应及时门诊复查。宜劳逸结合, 宜进清淡、易消化、少刺激性的食物, 要无渣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患儿烦躁、哭闹、挣扎及情绪紧张。本病预后多数良好, 但少数可转为慢性或复发性。应指导患者及家属识别出血征象。定期门诊复查, 每1~2周门诊复查1次, 为期1年。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回医院复查治疗。

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过程中, 护理人员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 向患者讲解本病相关知识, 如诱发因素、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严格掌握用药量的重要性等。出院前日为患者作出院指导, 嘱其避免风寒、劳逸结合;继续服用激素者, 嘱每周随诊, 严格按医嘱调整用药量, 有情况及时与医院联系。

关键词:血小板,紫癜,护理

参考文献

[1]秦平, 后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规范化诊断[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 7 (6) 683-685.

减少性紫癜 第4篇

关键词 加味当归补血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医药疗法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多发而难治疾病之一,常见于青壮年男性和妇女,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但迄今为止尚无特效疗法。近几年来我们采用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此病,并与再障生血片组进行了对照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加味当归补血汤组):共58例,住院20例,门诊38例;男16例,女42例;年龄10~68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0年。

对照组(再障生血片组):共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11~6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两组病人基本条件基本相似,有可比性。

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均按1986年首届全国血栓及止血学术会制定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及张氏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进行判定。

病例选择:凡符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具备气血虚条件(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食少纳呆、少气懒言、唇甲淡白、舌淡苔少、脉细无力、衄血等)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均可列为观察对象。

观察对照:按观察表要求填好症状、体征,常规检查(Hb、RBC、WBC、BPC、肝功、肾功、尿常规),部分病例进行血小板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骨髓象、免疫蛋白及头发微量元素的测定。具体观察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1、2、3、4号。1~3号为观察组,4号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加味当归补血汤,对照组给予再障生血片。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全面复查,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总疗效: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8例,显效10例(17.2%),良效28例(48.3%),进步15例(25.8%),无效5例(8.6%)。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显效3例(14.3%),良效3例(14.3%),进步9例(42.8%),无效6例(28.6%)。总有效率71.4%。经cpd法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主要临床症状比较见表1。上述症状用药后均较用药前有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出血程度比较见表2。58例病人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治疗后绝大部分得以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对外周血象的影响(见表)。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说明该药对升血小板、红红胞、血红蛋白的作用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女,47岁。病例号:91285。1991年11月10日入院。患者自诉:疲乏无力,心悸气短,皮肤瘀斑1年余,曾在医大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用“强的松及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好转,于1991年11月不明原因上症加重,齿龈出血,皮肤散在块状瘀斑,BP97/67mmHg,RBC5×1012/L,Hb109g/L,BPC55×109/L,PAIgG65.55ng/×107 /PL。骨髓穿刺诊断:ITP。经口服加味当归补血汤后症状明显减轻,皮肤瘀斑消失,未见新出血现象。1个月后复查RBC4.27×1012/L,Hb125g/L,BPC115×109/L,后上班工作。

讨 论

减少性紫癜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例, 均符合TTP诊断标准[1]。男6例, 女4例, 年龄35~78岁, 中位年龄46岁。起病前无感染病史, 1个月前未用过药物。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TTP10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治疗及转归。

2结果

2.1 临床表现

10例患者均有发热、贫血、浓茶样小便, 黄疸5例、皮肤紫癜6例。中枢神经白血病 (CNSL) 4例, 表现为多样化, 头颅CT检查无阳性发现。

2.2 血常规

低血红蛋白 (73~84g/L) 10例, 网积红细胞增多 (6.2%~14.7%) 10例, 血小板减少[ (7~18) ×109/L]10例;外周血涂片见破碎红细胞增多10例。骨髓象:红系增生, 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 但产生血小板障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正常。Dil标记阳性5例。三溶试验、coombs试验及ANA谱均阴性。肝功能: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乳酸脱氢酶 (LDH) 均高10例。肌酐升高3例, 尿蛋白 (+++) 9例。

2.3 治疗及转归

6例患者在确诊后行血浆置换、血浆输注直到病情缓解 (临床症状消失, 血小板数在100×109/L以上) 再维持3d, 改为隔天1次, 3d后再延长间隔期, 直到停用, 同时联合激素治疗, 甲波尼龙500mg/d冲击治疗3~5d后, 改为40mg/d连用, 病程好转后改为口服, 4~8mg长期维持治疗。结果5例存活, 1例死亡。应用激素治疗4例患者中, 存活2例, 死亡2例。有神经系统症状者予降颅压治疗。

3讨论

TTP以coombs试验阴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病理基础是微循环中有广泛透明血栓形成, 从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大量消耗, 引起微血管溶血性贫血, 继而引起临床上一系列症状。病因及机理仍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或其他慢性刺激引起血管内皮损伤, 诱导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和vWF裂解金属蛋白酶异常, vWF金属蛋白裂解酶活性缺乏 (<正常的5%) , 导致较大的vWF多聚体堆积, 从而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微小动脉血栓形成。

目前认为TTP可为遗传性和 (或) 继发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诱发的自身免疫抑制物引起的金属蛋白酶 (ADAMTS-13) 活性降低, 其中以感染常见。TTP典型临床表现为五联征:血小板减少、MAHA、神经受损征象、肾脏损害及发热;其5个主要症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血小板减少以及MAHA。只表现为前3项, 称为TTP三联征。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 网积红细胞增高, 外周血有红细胞碎片, 总胆红素增高, 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LDH增高, commbs试验阴性。文献报道33例中具有五联征仅9例, 在五联征中, 血小板减少 (96.9%) 和MAHA (87.9%) [2]。外周血涂片中红细胞碎片或破碎红细胞占全部红细胞的比例>1%提示MAHA。LDH可由破坏红细胞、缺血和坏死的组织细胞释放到血浆中。所以有学者认为, 血小板减少、破碎红细胞增多、血清LDH增高已能够提示TTP的诊断[3]。大系列病例分析发现:100%病例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0%病例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0%患者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肾脏病变;25%患者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肾脏病变、发热。肾脏病变约占60%, 通常程度较轻, 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或轻度氮质血症。约35%患者有腹部症状, 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可为血便, 约90%患者尿蛋白阳性, 伴肉眼或镜下血尿。

由于临床上并非每个患者都出现典型的症状, 各个症状的出现顺序差别也很大, 最近研究认为有微血管病性溶血和血小板减少, 而不需要另外的临床表现, 就可以确诊[4]。大多TTP进展迅速, 可在数日内恶化死亡, TTP既往病死率>90%, 自应用血浆置换 (PE) 后, 病死率降为现在的20%[5], 因此一旦确诊应立刻行PE疗法, 其机理可能主要是去除血浆中有害成分 (如异常大的vWF多聚体, 或抑制vWF-裂解酶的抗体) 及补充缺乏性成分 (如vWF-裂解酶、低分子量vWF多聚体) 。推荐方案为PE量30~40ml·kg-1·d-1, 以新鲜冷冻血浆为宜, 每天1次, 至血小板恢复、血红蛋白稳定, 血清LDH水平正常[6]。

TTP发病与vWF-裂解酶自身抗体引起的免疫异常有关, 所以应用糖皮激素治疗是合理而有效的。可用甲波尼龙500mg/d或地塞米松10~15mg/d静脉注射治疗3~5d, 然后过度到口服甲强龙或泼尼松。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本组10例患者, 6例应用PE合激素治疗, 5例存活。4例单用激素治疗, 2例存活。说明PE合激素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阻止血栓形成, 阻断TTP的病理过程, 但在血小板减少时有诱发出血的危险, 疗效仍不十分肯定, 不主张常规使用。难治性或复发性TTP或对血浆置换治疗效果不理想的TTP也有用长春新碱、环孢素、静注丙种球蛋白、抗CD20单抗等治疗, 但疗效尚无大样本资料证实。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76-178.

[2]季杰, 黄杰, 卢忠平, 等.33例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9, 22 (3) :155.

[3]Moake JL.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es[J].N Eng1J Med, 2002, 34 (7) :599-600.

[4]宋善俊, 陈燕.血液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78-1583.

[5] Mark A, Crowther, James N, et al.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2008Update[J].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2008, 75 (5) :369-375.

减少性紫癜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TTP患者10例, 男3例, 女7例;年龄13~54岁, 中位年龄31.7岁;其中初治8例, 复发2例。10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体温范围在37.5~39.5℃。出血表现为皮肤、黏膜淤点和淤斑, 鼻出血2例、月经增多1例、黑便1例。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伴酱油样小便, 6例皮肤巩膜轻中度黄染。10例均出现神经精神症状:3例有明显头痛, 4例反复发作意识障碍, 4例有抽搐发作, 2例肢体麻木。6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6例患者具有典型“五联征”, 4例有典型“三联征”。

1.2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20×109/L 6例, 5例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 占1%~10%;尿常规示尿隐血 (++) , 蛋白尿 (+) 3例;生化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 升高10例;肌酐升高2例。肾功能损害4例。总胆红素升高10例, 直接胆红素浓度1.9~34.8μmol/L, 间接胆红素浓度8~90.9μmol/L;网织红细胞0.002~0.16。5例患者进行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ADAMTS13) 活性测定, 其中1例结果为100%, 其余4例均不同程度降低, 2例有抑制物。

1.3 治疗方法

急性期患者均给予血浆置换术治疗, 每次置换的血浆量一般为30~40ml/kg, 置换频率为每1~2天1次, 病情好转后可酌情调整置换频率。此外, 对ADAMTS13活性下降患者4例, 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 还接受了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 (美罗华) 治疗。

1.4 护理方法

1.4.1 心理护理:

TTP是一种少见的起病急骤、病情进展极快、病死率极高的疾病, 患者易产生恐惧、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医务人员应深入病房恰当运用支持、鼓励、疏导、抚慰等方法做好心理护理, 积极解决患者的需求, 详细解释其发病机理与治疗方案, 进行护理健康宣教。

1.4.2 神经精神症状的观察和护理: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 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表情淡漠、四肢颤抖、牙关紧闭、抽搐、伸舌歪斜等, 因其变化多端、反复发作, 可能发生意外, 故应加强巡视。每班都要床边交接班, 同时做好家属沟通、交流工作, 及时发现患者的反常行为, 必要时加床栏防止患者坠床;防止舌咬伤;注意保护头部, 防止头部碰撞加重出血;患者抽搐勿搬动患者, 操作应轻柔;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尽量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病室环境。

1.4.3 出血病状的观察和护理:

TTP因广泛微血栓形成, 导致血小板的消耗, 可引起各系统的出血。以皮肤出血点、淤斑、紫癜、鼻出血、胃肠道及泌尿系出血等, 严重者还可引起颅内出血。措施: (1) 注意观察出血倾向:严密监测血象、生命体征, 观察皮肤黏膜及牙龈有无出血。 (2) 出血的护理措施:向家属解释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指导其穿宽松衣服防止皮肤出血。气候干燥时, 注意保持鼻腔湿润, 不抠鼻腔。用软毛牙刷或棉签清洁口腔, 饭前、饭后、睡前用漱口水漱口。禁用牙签剔牙。有牙龈出血时给予稀释去甲肾上腺素或止血芳酸漱口。有鼻出血时给予明胶海绵去甲肾上腺素棉球填塞压迫止血。限制其活动, 避免碰伤。不吃硬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以避免消化道黏膜损伤, 严格执行医嘱。

1.4.4 观察黄疸消退及护理:

(1) 观察皮肤、黏膜和巩膜有无黄染以及黄染的程度和范围。 (2) 促进皮肤舒适, 保持皮肤完整性。建议患者穿棉质、柔软舒适的衣物。 (3) 保持室内凉爽的温度 (25~26℃) 。 (4) 视患者活动程度, 每2小时鼓励并协助翻身1次;按摩骨隆突处, 每天2次。 (5) 保持床单位的平整、清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圈、气垫床等减压设备。 (6) 加强营养。 (7) 注意观察尿、粪颜色及皮肤的色泽, 是否伴有瘙痒等。

1.4.5 肾脏损害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蛋白尿、镜下血尿和管型尿。监测肾功能, 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严格遵医嘱用药。

1.4.6 防止感染的护理:

(1) 注意病房干净、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时紫外线消毒房间; (2) 餐前、餐后、睡前用漱口水漱口, PP粉坐浴,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勤剪指甲, 避免抓伤皮肤; (3) 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4) 病情的观察:密切观察体温及血象变化, 因为TTP本身存在不明原因的发热; (5) 遵医嘱及时使用抗生素和降温药物。

1.4.7 利妥昔单抗 (美罗华) 用药注意事项:

(1) 在生物安全柜下抽取所需剂量的美罗华, 置于无菌、无致热源的含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的输液袋中, 稀释到美罗华的浓度为1mg/ml, 静脉使用前应观察注射液有无微粒或变色。 (2) 初始治疗作为成年人的单一用药剂量为每平方米体表面积375mg。笔者在输注时分两步配药, 先将100mg美罗华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 快输完时再将500mg美罗华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进行输注, 采用输液泵来控制输液速度, 先慢后快, 初始速度50mg/h, 最初60min过后, 每30分钟递增50mg直至最大速度400mg/h, 起到了很好的预防过敏反应的效果。用药时间控制在3~4h。 (3) 每次滴注美罗华前先预先使用解热镇痛药, 监测生命体征及血象。发热与关节疼痛常发生在第1次用药时, 一般在用药后2h后发生, 为避免此不良反应的发生, 用药前30min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 嘱其多饮水, 每2小时测量体温1次, 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经过前期处理, 2例患者在用药期间未出现发热现象及过敏反应。 (4) 心理护理:美罗华价格昂贵, 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很高, 经济上的顾虑也很大。向患者详细介绍美罗华的主要药理作用、优点、治疗的过程及不良反应, 经济上取得家属的支持, 增强治疗的信心, 使患者顺利度过疾病期。

1.4.8 血浆置换的护理[2]:

血浆置换为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血浆置换使患者的预后大为改善, 整体生存率提高。 (1) 治疗前做好解释工作, 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凝血功能、掌握机器使用方法。之前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和异丙嗪肌内注射预防血浆过敏反应。 (2) 治疗中保持静脉管道通畅和注意管道连线是否紧密, 有无漏气、漏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有无面色苍白、胸闷、心悸、出冷汗。如有发生低血容量反应可立即减慢血浆滤出速度, 加快置换液补充速度, 必要时进行双管补液。观察是否有无口、手麻, 恶心、手足抽搐、肌肉痉挛、低血容量、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等不适。防治心血管反应, 液体出入量保持平衡并做好记录。 (3) 治疗后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感染及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 详细记录病情、置换液品种数量、输入速度、弃除血浆量等。

2 结 果

本组10例患者经治疗后, 8例治愈出院, 符合全国统一治愈标准[3], 2例病情明显好转自动出院治疗, 随访病情稳定。

3 讨 论

多数TTP为获得性, 该病少见且临床症状多变, 起病急骤、病情凶险, 常因首发症状多样容易误诊为Evans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等。现证实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微循环中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中广泛存在透明血栓, 致使小血管栓塞。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与溶血性贫血表现时, 必须仔细观察外周血涂片中有无裂红细胞, 有助于尽早诊断TTP, ADAMTS13测定对不仅对于诊断本病, 而且有助于预后判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但缺乏ADAMTS13不一定均有TTP的发生。获得性TTP在急性发作期的治疗首选血浆置换, 在稳定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 对可能产生抗体的患者常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笔者对4例给予美罗华治疗的患者随访了1~2年, 均未复发, 患者血象正常, ADAMTS13活性正常, 抑制物逐步消除。可见美罗华安全, 无明显不良反应, 并且患者复发率低。

通过对本组10例患者诊治和护理, 提高了对本病的认识, 注意加强观察病情的变化, 一旦拟诊即行血浆置换疗法, 实施过程中, 进行有计划、全面细致到位的整体护理, 可使患者病情快速改善。此外, 出院指导及随访也很重要, 可提前干预防治或减少复发。

关键词:紫癜, 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Tsai HM.Pathophysiology of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Int J Hematol, 2010, 91 (1) :1-19.

[2]李英, 胡霞, 刘娟.1例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 2009, 6 (3) :235-236.

减少性紫癜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25岁, 因发热流涕1d, 来本门诊治疗, 予速效伤风胶囊1粒, 1d3次治疗, 当天烧退, 仍有流涕, 过3d后患者又出现发热予速效伤风胶囊按之前量服用, 3d后患者没有再发热, 流涕也明显好转。1周后患者发现手上和小腿出现散在瘀斑。查体:体温36.7℃, 心率76次/min, 呼吸18次/min, 血压14.7Kpa, 神志清楚平卧,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 前臂和小腿有散在出血点和瘀斑大的瘀斑达到4cm×4cm, 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脏听诊为闻及杂音, 腹部柔软无压痛, 肝脾未触及,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体征。血常规显示:血小板22×109/L, 骨髓象检查正常, 予强的松治疗一年半后无明显好转, 改用环孢素治疗, 半年后血小板升到80×109/L, 考虑到环孢素副作用, 患者开始减少环孢素的用量, 半年后患者的血小板又降到27×109/L, 继续使用环孢素治疗3个月后, 现在患者血小板是90×109/L, 靠药物维持, 病情稳定。

2 讨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服用植物碱类药物, 如奎宁、奎尼丁等, 还有抗生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和镇静解痉药, 硝酸甘油类药物。常规服用速效伤风胶囊导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情况鲜也有报道。速效伤风胶囊又名氨咖黄敏胶囊, 为复方制剂, 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马来酸氯苯那敏、人工牛黄等。其中对乙酰氨基酚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有解热镇痛作用;咖啡因为中枢兴奋药, 能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效果, 并减轻其他药物所致的嗜睡、头晕等中枢抑制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为抗组胺药, 能减轻流涕、鼻塞、打喷嚏症状。本品是临床常用的非处方抗感冒类药, 不良反应有头晕、乏力、恶心、上腹不适、口干、食欲缺乏和皮疹等。本例由速效伤风胶囊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考虑是扑热息痛引起, 而速效伤风胶囊的主要成分也是扑热息痛, 该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与抗体结合, 形成复合物, 附着于血小板膜上, 同时又激活补体, 引起血小板破坏, 复合物与血小板的结合并不牢固, 很容易与血小板分离而附着在其他血小板上面, 因此, 少量的复合物即可引起大量血小板在血管内破坏, 此型有可以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此外, 还有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 引起结构的改变, 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隐藏的新的序列位点暴漏, 或者是血小板表面蛋白与药物结合形成复合物, 导致血小板表面具有了新的抗原性, 诱发抗体形成。药物可与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或者载体结合, 形成抗原 (药物-大分子蛋白质复合物) , 在此抗原的作用下产生抗体, 此种抗体大多是Ig G, Ig M, 为特异性抗体, 只能破坏有对应药物结合的血小板, 而不破坏正常血小板。药物油费的抗体因药物的结构不同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在部队基层单位速效伤风胶囊是非常常用的抗感冒类非处方药物, 该病例提醒我们基层部队医生在使用速效伤风胶囊时要小心谨慎,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服用, 观察患者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对一些扑热息痛过敏的人群, 应尽量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防止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目的 观察速效伤风胶囊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法 服用速效伤风胶囊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用环孢素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结论 慎用速效伤风胶囊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策略 第8篇

(1) 急性病例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 因此发病初期, 减少活动, 避免创伤, 尤其是头部外伤, 血小板<20×109//L者卧床休息。 (2) 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 阿司匹林可致出血, 亦须避免。 (3) 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 避免口腔黏膜损伤。 (4) 为减少出血倾向, 常规给大量维生素C等药物。

2 糖皮质激素

一般情况下为首选。

2.1 作用机制

(1) 减少自身抗体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 (2)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 (3) 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4) 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2.2 剂量及用法

常用醋酸泼尼松1~1.5 mg/ (kg·d) , 分次或顿服, 有效率为70%~80%, 病情严重者用等效量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 好转后改口服。待血小板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步减量, 不少患者在减量或停药时复发, 因此减量要慢, 每周减5mg, 最后以5~10mg/d维持治疗, 持续3~6个月, 甚至更长。成人能较好耐受低的血小板水平, 如经系统治疗后无出血症状, 血小板在30×109/L以上可不必处理, 密切观察经过。

统计我科近10年收治98例ITP患者, 应用糖皮质激素近期有效率为80%。

3 切脾治疗

切除脾可去除血小板破坏的场所。

3.1 适应证

(1) 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病程迁延3~6个月; (2) 糖皮质激素维持量>30mg/d; (3) 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 (4) 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升高。

3.2 禁忌证

(1) 年龄<2岁; (2) 妊娠期; (3) 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3.3 目前脾切除术可在腹腔镜下进行, 其优点是安全、有效、恢复快、出血量少;缺点是遗留副脾, 可致治疗失败。

3.4 对脾切除有禁忌者, 或不愿切脾者, 也可以行脾栓塞或脾放疗, 也取得一定疗效。

统计我院近10年收治ITP患者, 共切脾治疗5例, 总有效率为70%。

4 免疫抑制剂

不宜作为首选。

4.1 适应证

(1) 糖皮质激素及脾切除疗效不佳者; (2) 有糖皮质激素使用或脾切除禁忌证者; (3) 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以提高疗效或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的。

4.2 主要药物

(1) 长春新碱 (VCR) :为最常用者, 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外, 还可能有促进血小板生成和释放的作用。每次1mg, 每周一次, 4~6周为1个疗程。 (2) 环磷酰胺 (CTX) :50~100mg/d, 口服, 3~6周为1个疗程, 出现疗效后逐渐减量, 维持4~6周;或400~600mg/d静脉注射, 每3~4周一次。 (3) 硫唑嘌呤 (AZT) :100~200mg/d, 口服, 至少要用, 3~6周为1个疗程, 以后25~50mg/d维持8~12周。有效率20%~50%, 副作用为白细胞减少, 宜注意。 (4) 环孢菌素A (CYA) :主要应用难治性ITP的治疗, 用法为5~6 mg/ (kg·d) , 一般与皮质激素合用, 如用上述剂量2周后无效可增加剂量至10 mg/ (kg·d) , 用此剂量4周仍无效则停药。如治疗有效时CYA也应逐渐减量, 全疗程要3~6个月。CYA的副作用有高血压、肝肾功能损害、牙龈增生、头痛和肌肉痛等。 (5) 骁悉 (MMF) :抑制抗体的形成, 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近来有人将此药用于糖皮质激素、达那唑、IVIG治疗无效的ITP患者的治疗, 口服1.5~2 g/d, 至少连续口服12周, 有效率达60%左右, 有效者继续服用, 无效者12周后停服。

统计我院近10年收治98例ITP患者, 应用免疫抑制剂占36%, 总有效率为90%。

5 抗雌激素

雌激素可抑制血小板的生成, 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破坏能力, 拮抗雌激素治疗对部分ITP有效。

5.1 达那唑 (danazol)

是一种合成的雄激素,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一般用300~600mg/d口服, 与强的松合用有协调作用, 起效缓慢, 至少要服6个月, 其有效率为26%~62%。

5.2 他莫昔芬 (tamoxifan)

是一种非类固醇的雌激素竞争性抑制剂, 剂量为10 mg, 3次/d, 口服, 至少要服药3个月才能决定是否有效。约50%患者有效, 疗效稳定, 副作用不明显, 此疗法为我国首创[1]。

6 细胞因子

6.1 干扰素 (IFN)

作用机制: (1) 调整B细胞活性, 抑制抗体形成。 (2) 转移除去封闭抗体。 (3) 影响巨噬细胞, 破坏血小板。张晋琳等[2]报道用罗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 1次/d, 连用12 d, 后改用300万U, 每周1次, 连用4次, 共治疗11例, 显效3例 (27.3%) , 良效4例 (36.4%) , 进步2例 (18.2%) , 总有效率为81.8%。9例有效者血小板在用IFN 7~10d后开始血小板上升, 血小板上升高峰需12~23 (平均17) d, 出血缓解时间7~11 (平均8.5) d, 治疗有效的病例骨髓涂片幼稚巨核细胞减少, 产板巨核细胞增加。

6.2 血小板生成素 (TPO) 和IL-11

二者都可以刺激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TPO目前正在做临床试验, 它可升高因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者, 尚未用于临床。

7 生物治疗

单克隆抗体CD20-美罗华 (rifuximab) , 能够特异性地结合CD+20B细胞, 从而抑制自身抗体产生, 阻断其作为递呈细胞活化自身反应T细胞, 减少血小板破坏。最近亦有用于治疗慢性难治性ITP的报道。Perotta等[3]用美罗华375mg/m2静脉注射, 每周1次, 连用4次治疗10例慢性ITP (其中9例脾切无效者) , 结果有5例血小板升至正常, 有效率50%, 用美罗华治疗每4周为1个疗程, 若有效, 间歇6个月可重复使用。副作用为发热、头痛寒战, 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支气管痉挛、皮疹等。可用非那根、消炎痛减轻副作用, 如有过敏反应, 应用肾上腺素、激素及抗组织胺等药物处理。

8 联合化疗

COP方案:CTX 0.8~1 g/m2静脉滴注, 第1天, VCR 2 mg静脉注射, 第1天, 甲基泼尼松龙1000mg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1~3 d。必要时隔3~4周可重复应用1次。注意血细胞减少副作用。

9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经各种常规治疗无效并伴有血小板严重减少致出血症状显著的ITP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Patrick等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4例RITP (PLT<20×109/L) , 结果4例获持续完全缓解 (PLT<100×109/L) , 4例持续部分反应 (PLT<50×109/L) , 6例未获反应, 总有效率52%。但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数患者疗效不佳。

1 0 其他治疗

1 0.1 氨苯矾

其机制是通过破坏红细胞来阻断单核-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破坏。常用剂量是100mg口服, 1次/d, 此药长期应用对部分慢性ITP患者有效。副作用有溶贫、肝毒性、恶心呕吐及周围神经炎等。

1 0.2 氨肽素

可促进巨核细胞成熟、释放血小板, 常用剂量为1 g/次, 3次/d口服, 连用2个月, 也可与其他药物合用, 无明显毒副作用。有报道有效率达40%。

1 0.3 抗Rh (D) 免疫球蛋白

主要用于体内IgG明显升高者, 增加血清IgG对Fc受体竞争, 阻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 同时抑制自身产生抗体。用法为50~75mg/ (kg·d) , 用1d或连续数天, 血小板小于30×109/L, 可重复使用。

1 0.4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国内有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部分ITP发病的病因, ITP患者应常规检查幽门螺杆菌, 如幽门螺杆菌阳性, 尽早根除HP治疗。

1 0.5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有的患者疗效较满意。

1 1 急症处理

1 1.1 适用于 (1) 血小板低于20×109//L者。

(2) 出血严重, 广泛者。 (3) 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 (4) 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1 1.2 血小板悬液输注

ITP患者、血小板<20×109/L、临床有严重出血症状或术前准备, 预防术中、术后出血者需要输注血小板悬液。输入的血小板可被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抗体破坏, 且反复输注血小板悬液可产生血小板抗体。因此, 不宜多次输注血小板悬液, 仅适宜用于ITP的紧急处理。成年人按10~20单位/次给予, 有条件的地方尽量使用单采血小板。

1 1.3 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 (IVIG)

用于需紧急治疗的ITP或RITP, 此法能迅速安全提高血小板数和改善出血症状。作用机制是与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封闭、抗体中和及免疫调节有关等。常用剂量为0.4 g/ (kg·d) , 连用5 d静脉滴注, 冲击1次有效时间较短, 可2周后再冲击1次, 因价格昂贵限制了其的临床应用。IVIG于治疗后第5~14天, 血小板达高峰值, 总有效率为60%~80%。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科用IVIG治疗ITP 18例, 有效率达88.9%[4]。

1 1.4 大剂量强的松龙

对ITP可采用大剂量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常用剂量为1g/d, 连用3~5 d, 再根据血小板恢复情况逐渐减量。

1 1.5 血浆置换

此法可迅速清除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或免疫复合物, 减少血小板的破坏, 使血小板迅速升高, 可暂时获得疗效。仅作为血小板严重减少的紧急治疗。

综上所述, 对初次确诊的ITP患者, 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 如果治疗无效、或用较大激素维持量、及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者, 选择脾切除治疗, 如疗效仍不满意, 考虑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重症ITP患者, 及时输注血小板悬液或 (和) 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或 (和) 采用大剂量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防止颅内出血, 挽救患者生命。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因人而异, 个体化治疗, 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联合应用, 以提高ITP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郑传经.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4, 9 (4) :207.

[2]张晋琳, 王晓冬, 王春森.干扰素治疗1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 13 (2) :89.

[3]Perotta A, Sunneberg JA, Scott V, et al.Rituxa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 (ITP) [J].Blood, 1999, 94 (1) :14a.

减少性紫癜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69-0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也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为外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血小板更新率加速,以全身皮肤黏膜甚至内脏器官出血为表现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科从2009年3月~2012年10月,共收治此类病人31例,年龄31岁~66岁;女22例,男9例。血小板计数均<50×109/L,除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措施外,还结合临床常见分型给予相应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护理观察、评估

①注意观察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注射或穿刺部位有无出血不止,发现有出血时,应注意出血点或瘀斑出现的部位、大小、数目和时间。②观察各种药物疗效及副作用;评估心理社会状况。③出现头晕、心慌、呕血、便血,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以及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头晕、呼吸急促、喷射状呕吐、甚至昏迷,提示有颅内出血可能,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 一般护理

①采取保护性隔离,患者尽量安置单间,病房安静、清洁、空气新鲜湿润,每天用1%的过氧乙酸液喷洒消毒2次,或用艾苍术点燃熏蒸消毒。②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出血严重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心情平静。③饮食宜给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软食少渣、防止消化道出血,有消化道出血者,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宜凉不宜热。如牛奶、米汤等。忌生姜、葱、蒜,因对血小板有破坏作用。④加强口腔护理,经常用呋喃西林液或朵贝尔液漱口,注意保护牙龈,用软毛牙刷,以免牙龈出血。口腔黏膜溃疡时,可用冰硼散、龙胆紫局部涂擦,有霉菌感染时,应停用抗生素,局部改用2.5%制霉菌素甘油饭后涂敷,每日2~3次。⑤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裤,清洁皮肤时动作轻柔,防止破损,床单平整,清洁,被褥、衣服轻软,避免皮肤磨损和肢体受压。⑥尽量减少穿刺次数,各项穿刺后延长压迫时间,避免肌肉注射,鼻出血时头部或鼻部冷敷,用力压鼻翼部,也可用棉球填塞,并请医生处理。⑦便秘、剧烈咳嗽会引起颅内压升高,有可能引起颅内出血,故要积极预防和处理。⑧情志护理:由于此病病情反复,病程缠绵难愈,患者会产生绝望忧郁等情绪,加强做好患者的情志疏导,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使其学会自我调节,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⑨用药护理:向其解释说明长期服用激素可引起柯兴综合征,且易合并感染,应加强预防和及时就医。免疫抑制剂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定期检测。

3 辨证施护

由于本病病因复杂,在临床分型上各有不同,依据《中医内科学》等理论基础,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辨证分型,常分为血热妄行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几型中以气血两虚型最多,约占49.34%,可见本病以虚证居多。

3.1 血热妄行型 证候:起病急,可有发热,继之皮下出血及鼻衄、齿衄,紫癜往往密布成片,色紫红明亮,伴头晕,体怠,掌热心烦,口干欲饮,大便艰难,小便深黄,月经超前、经期延长或量多。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施护:①病室空气凉爽,湿润,室温在18~22℃。②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对烦躁不安的患者做好安全防护,以免发生意外。出血倾向重,应做好安全防护,避免加重出血的因素,尤其应警惕颅内出血的危险。③饮食宜清热解毒,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以新鲜的蔬菜、水果为宜,多饮水,指导患者进食二鲜饮、藕柏饮、荸荠、雪梨、橙子,忌食辛辣、海鲜发物和油腻、生硬食物。④大便秘结者遵医嘱服用承气汤或番泻叶泡水代茶饮。并观察大便的色、质、量。⑤汤药宜凉服。

3.2 肝肾阴虚型 证侯:紫癜呈暗红色,皮下瘀斑时轻时重,呈散在分布,经期提前,量多色暗红,或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可伴见头晕乏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便干,舌红绛少苔或光苔,脉细数或弦细数,因常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激素合并症,故可伴见肝肾阴虚阳亢表现,如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腿软、梦遗、急躁、多梦等。施护:①病室空气湿润,偏凉爽,室温在22~24℃为宜。②观察患者眩晕耳鸣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做好安全防范,防治跌仆。③汗出时及时更换汗湿衣物。④饮食宜滋阴降火,清热止血,指导患者食用五鲜汁、荸荠萝卜饮、生地煲鸡汤、沙参玉竹瘦肉汤、甲鱼汤等。⑤汤药宜偏凉服。

3.3 气血两虚型 证侯:起病徐缓,紫癜色淡红而稀疏,时隐时现,月经后延,龈衄多见,出血量少,色浅而渗血不止,四肢倦怠,伴见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无力。施护:①病室空气温暖湿润,室温在24℃左右为宜。②卧床休息,头晕心悸轻时可适当活动,但不宜过劳,应有充足的睡眠。③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④多食健脾益气补血之品,食用大枣粥、羊骨汤、党参粥、参芪乳鸽汤;可多食蛋类、鸡肉、鱼肉、牛肉、鱼类等血肉之品。

但亦要注意不要过于温补。忌食或慎食寒凉、滋腻的食物。⑤汤药宜温服。

4 讨论

本病属中医“血证”“衄血”“肌衄”“虚劳”“葡萄疫”等范畴。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对《景岳全书·血证》血症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个方面。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症的大纲。本病的病因病机是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本,以热和瘀为标。热可迫血妄行,瘀则贯穿于出血疾病的始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无血则气无以化,无气则血无以生,在五脏对出血的影响上着重强调肝、脾、肾的作用。

本病有虚有实,虚实夹杂,采取单一的护理有一定的片面性。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依据中医辨证分型不同,采取了相应的辨证施护方法,通过情志调护、饮食调护、生活起居指导等综合措施,补虚泻实,标本同治,起到了重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收效甚好。

减少性紫癜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 2010年6月5日出生, 于2月23日下午1时按规范接种麻疹疫苗0.5mL, 于2月27日开始在脚背、耳后、额头等发生散在出血点, 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于3月1日上午8时左右出现鼻腔出血症状, 无畏寒、高热、寒战、抽搐等症状。患儿曾至江阴市人民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医生建议转院治疗, 随即转至上海儿童医院进行就诊, 入院时体检, 颜面及四肢散在针尖大小瘀点, 不高出于皮面, 压之不退色, 双侧颈部可及淋巴结数枚, 最大约0.5×0.8cm, 质软, 活动可。咽充血, 扁桃体I度, 无发绀, 无吸凹。血常:WBC17.2×109/L;RBC 4.14×1012/L;HCG106g/L;PLT11×109/L;NE%22%;LY%70%。粪便常规正常。

入院诊断: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 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后予明可欣、干扰素抗感染、补充维生素C、琥珀氢考、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等治疗, 3月7日复查, PLT501×109/L, 患儿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3个月门诊随访个项指标均正常。

2 预防接种情况

患儿接种前无患病史、过敏史、家族患病史和异常反应史。本次接种的麻疹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 批号20090904-6, 有效期为2011-04-15, 有批签发合格证书;疫苗外观正常, 2~8℃保存。稀释液为武汉久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水 (1mL/支) , 批号:0908281 1, 有效日期为2011年7月;稀释液外观正常, 常温密封保存。注射器为江阴长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 (带针, 2mL/支) , 批号:20101022, 有效日期为2013年10月。本次接种使用的麻疹疫苗、稀释液、注射器均为按照要求从上级免费调拨。

本次接种日期为2月23日, 按照疫苗免疫规划方案实施接种, 麻疹疫苗按指示量加灭菌注射用水1.0mL, 待冻干疫苗完全溶解并摇匀后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 接种1剂次。共有4人参与现场工作, 其中包括接种员2名, 刷卡登记员1名, 临床医生1名, 所有接种人员均经预防接种培训合格后上岗, 现场接种实施过程正确, 符合国家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3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于儿童, 主要发病原因为病毒感染, 但国内已报道多种疫苗引发ITP发生, 如麻腮风三联疫苗[1], 麻腮二联疫苗[2], 百白破疫苗[3], 值得重视。本例中, 患儿平素体质较好, 已多次接种其它疫苗均无异常反应发生, 考虑患儿同时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不能排除偶合病毒感染发病的可能。本次患儿接种疫苗4d后出现明显的皮肤出血点及鼻腔出血症状, 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 从时间关联上看, 结合既往报道病例, 亦不能排除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本例的诱发因素。

摘要:2011年2月江阴市某预防接种门诊1名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经调查, 认为该儿童不能排除偶合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但麻疹疫苗亦可能是诱因之一, 值得重视。

关键词:麻疹疫苗,预防接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参考文献

[1]陈其龙, 姚凤燕, 陶志华.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0 (7) :564.

[2]蒋雪峰, 姚凤燕.麻-腮联合疫苗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3) :60-61.

上一篇:初一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房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