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2024-07-30

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精选11篇)

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第1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技巧,提问方法,问题

新闻采访是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特点的新闻实践活动, 同时它也是最能体现记者基本功的新闻活动, 而新闻采访技巧就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积极运动各种不同的访问方法。新闻采访技巧是记者打开受访者心灵大门、实现双方良好沟通的桥梁, 新闻采访同时也是最考验新闻记者专业功力和采访技巧的一项新闻务实活动, 多少新闻记者都是通过无数次新闻采访的事件经验磨练出来的, 而如何运用好新闻采访技巧一定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 指的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 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而新闻采访技巧就是采访过程中对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的综合运用。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 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段存章说, 采访学是一门科学, 采访学也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 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写出好的文章。

二、记者提问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1) 提问采用“老三问”套话。许多记者提问都没有自己的风格, 只会提问“你有什么感想”、“你会怎么做”等一些没有创新的问题, 这样的采访很难勾起被采访人的谈话兴趣, 深入了解新闻事实, 也得不到读者的注意。

(2) 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 提问不能简明扼要。有些记者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 一些记者轻问重写, 提问词不达意, 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 嘴上功夫不行, 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 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 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 说来说去, 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 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

(3) 记者学识有限, 准备不充分。在采访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时, 一定要先做足功课, 采访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 不仅要自己知道, 还要让受众知道。某记者有一次去采访一位医生, 但医生的回答中涉及很多医学专用名词, 记者却一直提问医生这些名词的意思, 采访最终变成了一堂学习课, 最后医生不耐烦了, 给了记者一本医书, 让他好好了解清楚了再来采访。

(4) 记者只顾挖掘新闻而忽略了被采访者的隐私。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被采访者, 挖出读者想知道的事迹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采访目的。但在此过程中, 记者往往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力, 抓住一个点直截了当地提问被采访者, 容易触及被采访者的底线, 使被采访者紧张、不悦, 气氛尴尬, 最后不欢而散。不仅这次没采访到想要的新闻事实, 以后也很难再采访到被采访者了。

三、新闻采访的技巧

当然, 新闻采访并无定法, 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同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 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异, 手法要不断变换, 不拘一格。总的来说, 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1) 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 以及名人访谈时, 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 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 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 根据已掌握的材料, 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 制作采访提纲, 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 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 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采访著名的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 因为是临时通知专访, 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采访时半天提不出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现场气氛非常尴尬。此后, 笔者引以为戒, 无论多匆忙, 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 心中有数。

(2) 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认为, “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为此, 记者必须要坚持“四多”:多跑基层, 多到现场, 多接触群众, 多用眼睛采访。尽一切努力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兴趣, 捕捉有特色的新闻。记者要在调查研究中广泛勘探, 重点开采, 顺藤摸瓜, 刨根问底。深入采访可以使报道的路子开阔。“只要脚上功夫深, 不怕笔下没有好新闻。”同时,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毛泽东同志说:“记者到下面去, 不能人家说什么, 你就反映什么, 要有冷静的头脑, 要作比较。”对新闻事件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 再进行报道。

(3) 记者在采访时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 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 还可融洽双方感情, 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 如果记者东拉西扯, 不着边际, 不仅令被采访者无所适从, 甚至可能产生反感。因此, 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在提问时, 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 有的人比较健谈, 而且思路清晰, 只要记者提出问题, 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 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对象即可。相反, 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 不善言谈, 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只做简单的回答, 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 让对方彻底放松, 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环境中, 然后记者再逐一抛出问题。

(4) 根据采访环境和氛围采用不同的采访方式。新闻事情林林总总, 记者总会面对不同的采访环境。一般情况下, 记者进行正常的采访即可。但有些时候, 采访环境就比较特殊了。例如, 有一次笔者采访在沁源“11·14”特大车祸事故中勇救学生而自己却不幸遇难的英雄老师姜华, 当时姜老师已去世, 只有通过采访他的家人、学生、同事等周围人才能更多地了解他的事迹。当时笔者两次去他家中, 一次是正为姜老师开追悼会, 他的母亲哭得晕过去, 妻子也处于极度的悲痛中, 这种情况下她们根本无法接受采访, 笔者于是先去学校采访他的学生同事。次日一早, 记者再次赶到姜老师家中, 当时他家人正在默默地吃早饭, 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家人会很反感, 所以笔者就陪他们静静地坐着, 再慢慢说些安慰的话, 将自己融入他们的气氛中, 他们也慢慢打开心扉, 和笔者谈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最终, 笔者采写的关于姜华老师的通讯《瞬间, 大爱永恒》获得2005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5) 要善于观察和倾听。观察, 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 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 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 及时调整话题内容, 学会捕捉细节, 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倾听, 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的记者, 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 让对方打开话匣子, 并在对方的叙述中找到新闻的亮点。无论是观察人, 还是观察事态, 一般的秩序是:先动后静, 先大后小, 先近后远, 先上后下。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 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 可用温和话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 可帮助他梳理思路, 使谈话顺畅。注重细节, 并及时记录。

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 可以采访周边的人, 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个渠道、多个方面进一步了解被采访者, 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 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 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四、提问是新闻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记者的提问, 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 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 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记者提问要看对象提问, 对不同的人和事, 及不同的环境, 应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在采访过程中, 一般有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

(1) 正问法。正问法, 也有人称之为开门见山法, 即直接向采访对象正面提出问题, 让采访对象一听就知道记者想要了解什么。记者的采访大多是正面了解事实而且采访对象愿意接受采访, 因而这种正问法在采访中最常用。例如, 一些政策出台, 记者请有关人员对读者的疑问做出解释, 一般会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不必拐弯抹角;一起事故发生之后, 记者向知情者了解事故的发生过程和原因, 也正面提问, 以尽快全面地了解事故;某个单位的一项创新、某个专家的一种新主张, 都可以通过开门见山的正问法确保访问顺利进行。正面提问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采访效率。

(2) 反问法。即逆向提出问题, 也可以称之为激将法。它是指记者提问时, 采访对象不肯回答或岔开话题, 记者从反方向提出问题, 迫使对方回答问题。这种反问法在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中常常被采用。在这类报道中, 明明通过事先采访或暗访记者已掌握了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违法违纪的做法, 但记者向当事人问及这些做法的相关问题时, 当事人常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 甚至拍着胸脯说根本不可能有那种事。此时, 记者抓住一件已知事实, 问“这是怎么回事”, 有可能使得被采访对象不得不如实回答问题。当然, 这种反问法并不一定在批评报道时才会采用。既是纯粹为了让被采访对象开口而采用的激将法, 又是抓住对方谈话中的某个漏洞从而迫使对方回答的方法。

(3) 侧问法。侧问法又叫迂回法, 它是指记者提问时, 不便从正面直接提出问题, 而从侧面入手, 绕个圈子, 然后再回到记者要问的主题上。这种侧问法一般在三种情况下使用:一种情况是采访的事情较为敏感, 直截了当地问会引起采访对象的警觉或厌恶而拒绝接受采访, 因而采用迂回的方法提问, 自然地把问题引导到要采访的主题上去。第二种情况是不知道采访对象对记者要采访的事情的态度, 侧问法可以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 明确对方态度后再作进一步采访。第三种情况是明知对方不愿意回答记者要采访的问题, 还是想通过对方来获取相关材料, 采用侧问法, 为对方制造错觉, 以为你没有问这个问题而回答出你想要的答案, 这样可能达到采访效果。

(4) 追问法。记者一开始地提问, 只是引出问题, 记者获得的详细真实的新闻事实则是由追问实现的。追问可以帮助记者获得准确的新闻事件、详细的事实细节, 拨开复杂的事件, 从更多角度深入地展现新闻事实。若采访出现以下情况, 采访者需要进一步考虑使用追问。第一, 答案没有回答问题。回答者支支吾吾, 不愿回答问题;或回答者答非所问, 顾左右而言他, 这时, 为了获取自己提问所需要的信息, 采访者需要追问事实。第二, 答案不准确。面对提问, 被访者回答含糊不清, 事实不清楚, 不准确, 采访者需要追问准确的新闻事实, 否则所获得的信息无法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第三, 回答蜻蜓点水。被访者对问题一带而过, 回答没有具体的新闻事实, 也没有明确的态度, 或者回答无法使得受众认知信息。这种情况需要追问深入的新闻事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采访不到有价值的事实材料, 即使记者的笔尖如何了得, 制作技巧如何高超也是无济于事。这说明了采访的重要性, 而采访技巧是记者必须掌握和具备的一种业务素质。记者在采访时, 就是要能灵活运用新闻采访技巧, 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 使采访成功, 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 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 对记者的采访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新闻记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 在遵循采访共性规律的同时, 把握采访的个性特征, 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访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段存章.独家新闻这样采写[M].世界知识出版社.

[2]王景和.记者眼中的?[M].新华出版社.

[3]石鹏.论新闻记者提问的技巧[J].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第2篇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

张莉

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

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定的范围内。同时一旦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主题,一定要及时将它拉回到主线上来,切勿跑题。

记者在提问时要“口”、“眼”并用,全身心地投入采访中。人的内在思想,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采访者能在瞬间分辨出这个动作、眼神对采访主题的重要性,并能紧紧抓住这个瞬间就可能溜走的机会,迅速转变话题,穷追不舍,挖掘到事件背后的故事,丰富采访内容,丰满地反映出报道事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问的工作,被采访者精彩的叙述和评论,往往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是成就好作品的关键之一。所以记者只有认真地研究这门提问的艺术,掌握多种提问技巧才能让采访成为真情实感的交流、思想文化的碰撞,才能更好地实现采访意图,取得最佳效果。

1、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2、用内行话提问。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

3、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

4、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镇长,镇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喜欢养兰花,就从养兰的技术到兰花寓意的品格,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采访非常顺利。

5、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观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想,想观众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观众,观众才会喜欢看你的文章节目。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

6、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7、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8、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探讨民生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第3篇

民生新闻与政治、法制、娱乐性的新闻有不同之处,也就决定了它的采访工作的特殊性。因此,要想得到让受众感兴趣的素材,要想民生新闻更加受欢迎,就必须在采访上下功夫,那么,如何对民生新闻进行采访呢?笔者结合自己实践的经验,对民生新闻的采访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 新闻采访从选题开始

新闻选题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对于民生新闻而言,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是选题的标准。

1.新闻选题的接近性

新闻媒体报道民生新闻,如果新闻的产生地、新闻的内容,新闻所体现的利益与受众在一定程度上相关,满足了受众在地域、心理、利益上的接近性,就能更好的体现新闻价值,也就更受百姓的欢迎。

2.新闻选题的平民化

民生新闻是关系百姓生活的新闻报道, 与其他新闻相比,其报道角度更加平民化。记者只有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选取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这样,能得到更多的新闻素材,也就能得到更多的受众。

二、 民生新闻采访方法和技巧

民生新闻的采访有其特殊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完善的新闻采访可以使新闻报道内容更加充实,增加受众的关注度。

1.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深入了解新闻事件。记者在采访前,要对确定好的新闻选题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要对新闻事件有详细的了解,能够保证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把握全局,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

其次,要明确采访对象。了解采访对象是新闻采访准备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保证采访顺利进行的基础,记者可以根据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在采访过程中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这样,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新闻素材。

再次,要列好采访提纲。提纲在采访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的作用,因此,采访前,记者要列出应该提出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如果没有提纲,记者的采访就会缺少逻辑性,严重的话可能导致采访“冷场”,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2.采访时,不卑不亢、灵活应对。

记者要明确自己的位置。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要学会转变角色,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与百姓平等亲切的沟通,深入交流,做到不卑不亢。记者要尊重被采访者,与之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采访氛围,在良好的气氛中采集新闻素材。

制作民生新闻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能对面对不用的采访对象,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事件,采访对象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提问,采访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不同的状况,新闻记者要能随机应变,捕捉关键的、甚至是全新的信息。

在采访中,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采访过程的有限性,所以,在采访时,记者要有对重要性的把握,要能突出重点,分明层次,根据采访前的提纲,保持清醒的头脑,抓重点、抓细节,对于重要问题要花更多的时间了解,而对于次要的问题,可以适当减少时间,甚至部分问题可以忽略,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全局。

3.提问时,简洁明了,创造性、多角度提问。

对于民生新闻,采访时的语言很重要,记者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预设立场,不能夹杂私人情感,提问时,问题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不能过于复杂深奥,与被采访者的谈话可以以寒暄的方式展开,采访也要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进行,这样才能获取到最真实,最重要新闻信息。

如果采访时的语言不够清楚、问题过于复杂深奥,采访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记者希望通过采访得到有用的信息,因此,在采访时,记者可以多角度的提问,提出一些创造性的、开放性的问题。采访并不是你问我答的死板形式,而是要把握被采访者回答的重点,在被采访者的回答中发现新的问题,使整个新闻采访过程变得鲜活。也只有这样,被采访者才能提供者采访这独一无二的信息,新闻素材越丰富,新闻报道越能取得好的效果-。

最后,谈谈多角度提问。在整个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不能仅限于某一种形式的提问方式,不能总是以同一种风格提问,这样,会使采访变得枯燥,也会引起被采访者不耐烦的情绪,对新闻素材的获得有害而无益。多角度提问方式就是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就同一事件采取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更生动全面地了解到新闻事实的全部过程,使新闻内容更充实。

4.作为电视台记者,要有团队意识,注重记者与摄像的合作。

众所周知,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文字记者或者摄影记者是无法独立完成采访任务的,那么,在采访之前,文字与摄影记者要有良好的沟通,在采访时,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民生新闻的采访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民生新闻记者,亲切感是主要的也是必须的。亲切感是不仅体现了记者的个人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记者获得有用的新闻信息。这是民生新闻采访的小技巧,记者的亲切感可以化解被采访者的紧张情绪,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让被采访者消除戒备心理,让他们说出更多地关于新闻事件的真心话。这样,不仅降低了采访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新闻信息。

5.民生新闻的圆满句号——追踪结果

民生新闻是关于百姓的新闻,受众不仅要看到新闻事件的表面,更想要了解事件的结果,而现实的大多数新闻记者只是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步——解决问题。任何问题在报道后都必然地有一个结果,民生问题的解决可以让百姓更受益,因此也就更受关注。所以,记者在制作完成新闻报道后,要将追踪新闻结果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对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是结果进行了解。对于民生新闻,原因、过程、结果,一样都不能少。

民生新闻是立足于百姓的新闻报道,来源于百姓,服务于百姓。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要找到适合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民生新闻的新闻价值,做出百姓爱看的民生新闻。

参考文献:

[1]民生新闻采访的方略和技巧[J].新闻传播.2009(01)

[2]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J].新闻前哨,2012(03)

[3]地方台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J].青年记者,2011(07)

[4]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窗,2009(02)

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和技巧 第4篇

1 不打无准备之战

新闻采访的主要方式是对于特定的人或事进行采访和报道。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也有环境、人物等各种突发情况和因素致使采访效果较差。为了更好地获取新闻价值, 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前对新闻采访对象和事件本身有一定的了解, 提前就采访的内容、方式、所问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等做好准备。“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 有助于高效优质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

2 紧抓主题, 挖掘新闻价值

每一次新闻采访都要一定的主题和思想, 因此新闻采访所做的准备、提问的问题、采访过程中的问题引导以及观察对象都必须围绕主题来进行。新闻采访中不仅要围绕主题进行提问, 而且要引导受访者对于谈话的内容也要围绕主题来进行, 以防偏离主题降低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3 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新闻采访本身就是谈话的过程, 但是与陌生人聊天的过程并非都是愉快、轻松地进行的。面对录音笔、摄像机及麦克风等设备, 面对陌生的人, 特别是第一次受访的人, 相信大多数都会紧张, 充满戒心和警惕感。如何让受访者戒心释然、敞开心扉, 并且对新闻记者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的信任感, 这是新闻采访艺术的充分体现之处。新闻采访为了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要在尊重受访者的前提下, 从受访者的兴趣点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拉近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 让其放松警惕、敞开心扉地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4 提出问题、引导问题

提问作为采访的关键所在, 具有一定的提问艺术。一方面提问要与采访对象、事件本身性质及环境所吻合, 另一方面所问问题要能直击对方的内心深处。对于新闻采访过中要善于提问和引导, 特别是在聆听受访者介绍情况的时候, 要善于思索和总结, 根据受访者的谈话内容适当地进行引导和启发, 让受访者尽可能多地说一些与新闻有关的素材。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所提出的问题深度、提问方式、提问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以获取更为全面、有效的新闻价值。而且要在提问的过程当中不断地进行启发, 引导受访者谈话的欲望, 进而抓住问题中心以及细微的变化, 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5 细致的观察能力

对新闻现场的全面观察、入微观察、深入观察是获取第一手资料, 直击新闻价值所在的有效方法。一方面通过观察可以了解新闻事件所处的状态, 掌握现场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和位置的观察, 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视角将新闻现场呈现出来。细致入微的观察有利于把握新闻采访中的核心问题、重点和疑点问题;细致入微的观察有利于新闻记者获得关键性的新闻素材更为深入地了解受访对象, 巧妙地挖掘新闻价值, 让新闻内容更容易被认可和接受。

6 善于对比

新闻对比是新闻采访常用的艺术方法之一, 对于新闻采访的重点把握和新闻价值的深化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新闻采访的对比无论是对以往新闻内容的对比, 对于广大群众所关心的新闻热点、焦点等新闻普遍性对比, 还是新闻时效性的对比, 其目的都是为了深化新闻采访, 捕捉新闻价值。新闻记者只有具备善于对比的采访艺术, 才能更为全面和准确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7 结语

新闻记者要善于做一名好的聆听者、观察者和角色扮演者, 根据所采访新闻的时间、地点、环境、人物等实际情况, 发掘新闻的价值, 满足大众新闻需求。特别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新闻记者所面临的新闻环境更为复杂, 要求新闻记者具备更强的业务素质和采访艺术。善于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具有细致深入的观察力, 耐心倾听、恰当提问, 相信能够更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 将优质有价值的新闻推送到公众面前。

摘要:新闻采访是一切新闻活动基础和开端, 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和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效率、质量的关键所在。随着网络信息的透明化发展以及公众监督能力的成熟, 新闻记者为了应对更为复杂的新闻环境, 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本文通过对于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和技巧的分析与探讨, 一方面明确新闻采访艺术的魅力, 另一方面探寻提升新闻采访艺术和技巧的途径, 进而提升新闻采访质量和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第5篇

首先,采访要讲程序,尽量预约,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

随着社会发展,公民自我意识的极大提升,现代社会公民特别是政府官员和学术界、企业界有身份的精英阶层,他们都非常重视私人空间和生活质量,不愿意被人随便打断干扰。明白这些道理之后,身为记者,你在做时间不是很紧的采访时,就要尽量提前预约,以备受访者有安排,这是一个成熟记者必须养成的好习惯,也是对受访者的尊重。

预约的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约定具体采访时间。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现在最常见的方法是,与对方公司和专职负责宣传口的人员取得联系后,充分尊重他,并按照他的要求,把你写好的大致采访提纲,发传真或电子邮件过去,然后他再上报后回复你确定采访时间。

第二,记者初见采访对象在仪表上要非常注意。

记者一般在外表穿着上,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休闲,但即便是休闲,还是要有一种经过修饰了的随便。也就是说,你要表现自己的文化气质和品位,毕竟,记者是文化人,大家对你自然有个外表形象的期待。

我认为,如果是遇到重要和正式场合的采访,你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要求你衣冠楚楚,但一定要整洁、大方、得体。

以下三点要格外注意:

1.不要在穿戴上太个性化。

因为,无论政府官员这些有身份的采访对象,还是普通百姓,可能更希望他所接触的记者——至少外表看起来显得沉稳、不张扬、值得信任。

2.女记者在见采访对象之前,可以化妆。

在见有身份的采访对象特别是商界人士时,还是要化点淡妆,这是一种“修养”的体现,表达了你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3.要学会与被采访者正确地握手。

发自内心的有力的握手,会让初次见面的受访者,感觉到你的诚意,在一瞬间缩短彼此的距离。在握手中,最忌讳冷冰冰的握手,就是说,你伸出去的手是柔软无力的,就向一条死鱼那样毫无生气。正确的表达你热情和感召力的握手方法是,主动伸出你的手,坚定、果断、有力地和对方相握,不要马上松开,让对方能感到你的诚恳和热情。

第三,新闻报道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1.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2.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3.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第四,要掌握正确的采访技巧。

1.平等的视角——记者不能有“见官矮三分”之感,也不可以“无冕之王”自居。不论是对高层领导政要,还是对普通人都应摆在相同的位置上来看待,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视”。 特别是在采访高层领导人时不要奉承,更不要以部下的卑微仰视提问。因为以记者身份出现的采访者是大众的代表。

2.仔细的观察——观察就是“用眼睛采访”,就是“察言观色”。被访者的举止言谈、性格神情、嬉笑怒骂、兴趣爱好都是我们访谈时需要观察的。有人说,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实际上,一个称职的记者还是“眼观六路”的观察家。他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容易被常人忽视的细节。观察中特别不要忽略能反映本质的细节,细节描写能增强现场感。把采访现场和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的动作、声音、笑貌等细节加以再现,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人物的真实性。

3.巧妙的提问——由于采访对象不同,提问方式也因人而异、因人而问。在采访中记者常用的有启发式诱导法、含蓄点拨法、间接探问法等。有人把采访比喻为“提问的艺术”。有好的提问,才会有好的回答;问得巧妙,答得精彩,才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人物专访。

4.认真的倾听——记者要始终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认真倾听是获取更多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识别和证实间接材料的一种手段;是访问者的一种虚怀若谷之情;是对被访者的一种尊重。由于你的认真倾听,被访人自然乐于同你对话,乐于回答你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刨根问底,以免错失良机。

倾听时,千万不能左顾右盼,要把目光注视到对方的面部,千万不可流露出对被访者的谈话不感兴趣的神情。当非常健谈的被访者把话题扯远,谈话“跑题”时,千万不要急于打断被访者的话,要见机行事,巧妙地把话题再拉回来。

当被访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叙述不清时,千万不要显现焦躁的神色。要善于引导被访者疏理思路,抓住要点提问,使谈话言之有物。

还有当被访者谈的时间过长,谈的内容重复,你已经不感兴趣时,千万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免使对方的思绪“短路”。当发现被访者身体欠佳,精力不旺,只给记者较短的采访时间时,千万不可强求延长专访时间。

作者简介:

施德光(1965.3-):男,黑龙江省宝清县人,现任黑龙江省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编辑

(作者单位: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第6篇

新闻采访是电视记者通过观察询问和倾听记录, 获取新闻资源的活动。从形式上来讲, 电视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类似于实地调研;从实质上来看, 新闻采访工作是新闻报道的传播起点, 具有重要的基础铺垫性意义。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与被采访人进行直接性语言沟通互动, 提问是展现新闻资源的开端, 因而其方法技巧不可小觑。

二、电视记者开展新闻采访工作的总体原则分析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流程中实践难度最大的环节, 对于电视记者的专业素养以及应变能力都具有不小的挑战性。观众通过记者的采访来观察、讨论、理解甚至质疑社会现实, 因而新闻采访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价值。为最大程度发挥新闻采访的现实价值,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要切实把握以下两大基本原则。

(一) 敏锐嗅触新闻热点, 深入实地调查研究

电视新闻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新闻过了最佳热度期就不再具有“新”的价值, 传播意义也大打折扣。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传播的探点雷达, 应当具备高度职业敏感, 不仅要及时知晓社会事件的发生, 而且要敏锐嗅触新闻采访要点。新闻事件简单的表层信息难以展现其社会价值, 因而需要电视记者深入实地调查研究, 在保障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通过实地采访, 最大程度探寻新闻的内在根源意义。

(二) 采访问题清晰明确, 引导对方畅所欲言

问题是电视记者架构新闻采访框架的基本要素。因为新闻采访过程具有不可预测性, 所以电视记者一是事先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对拟提出问题进行提纲拟列, 确保采访问题清晰明确, 直击新闻本质。二是要在采访过程中, 针对被采访者的回答进行快速反应, 及时提出生成性问题。同时, 电视记者开展新闻采访工作的实质, 是以主旨性问题串联采访过程, 从被采访者口中得知更多的新闻相关信息。电视记者是新闻采访过程的主导, 但并不是新闻采访主角。因此, 用清晰明确的问题引导对方畅所欲言, 是电视记者进行采访的基本准则。

三、电视记者开展新闻采访工作的提问方法与技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 电视新闻采访的深化改革方兴未艾。电视记者在准确把握新闻采访总体原则的基础上, 须注重学习和积累提问方法与技巧, 力争在采访实践中熟练运用, 获得最优采访成效。

(一) 正面提问法——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正面提问是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可以称之为电视记者与被采访人之间的“正面交锋”。记者直截了当地说明采访目的、抛出采访问题, 没有曲折的铺垫过程, 因而能够最快获取新闻信息。由于正面提问的精髓在于速度快, 因而不适宜采用迂回委婉的提问技巧, 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最恰当。封闭性问题是指被采访人回答“是”或“否”就能展现新闻原貌的问题, 可以在短时间内直达主题。

例如, 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 观众欲在第一时间知晓救援情况。但抢险救灾情况危急, 救援指挥人员不能耗费时间长篇宏论。此时, 电视记者可以正面提问“救援团队是否已经达到灾害地点?”“大型机械能否按时到达?”等封闭性问题, 既能提高采访效率, 又可及时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资源。

(二) 迂回提问法——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一般而言, 挖掘社会现象本质的采访过程往往是细水长流型, 需花费较长的采访时间来获取深入信息。于此前提, 电视记者应当主要运用迂回提问法, 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侧面切入问题核心, 采取以开放性问题为主的提问技巧, 平和受访者的不安心理, 循序渐进地引导其敞开心扉。

例如, 在每年的高考季过后, 许多寒门学子因经济困难难以入学, 意欲通过电视新闻渠道获得助学捐款。因而电视记者需要通过采访, 唤起社会公众对寒门学子的关注与同情。基于该采访背景, 电视记者可以从学生的衣着、用品等入题, 尽量主动与学生交流, 引出经济困难的主话题。而后提问“考上理想的大学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你梦想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呢?”等开放性问题, 一方面释放受访学生的内心压力和胆怯;另一方面透过采访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 呼唤热心人的帮助。

(三) 逼迫提问法——以连续性问题为主

近年来, 愈来愈多新闻采访的隐蔽性趋强, 不仅拍摄隐蔽, 甚至记者身份都需隐藏。此时开展新闻采访的目的:一是探求真相。二是曝光问题。因此, 电视记者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逼迫提问法, 通过问题的连续抛出, 对受访者施加心理压力。

如今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新闻采访的对象经常会涉及黑心厂商。这样的采访环境往往对电视记者不利, 如果长驱直入, 不仅会吃闭门羹, 而且难以得到想要的真相。因此, 电视记者可以采取逼迫式提问, 例通过“是否该产品中使用了XX原料?这种原料有安全保障么?您怎么证明呢?”等连续性问题的发问, 获取受访者的言谈、表情、手势信息, 通过采访的心理战术助力于揭示事情真相。

四、总结

承前所述, 提问是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获取新闻资源的主要手段, 不同的采访环境对提问方法与技巧的要求也不同。电视记者需要在明确采访目的的基础上, 针对采访环境的差异, 注重不同提问方法和技巧的巧妙结合。通过有机使用或正面, 或迂回, 或逼迫的提问方法, 辅助以封闭性、开放性或者连续性问题等技巧, 使新闻采访过程艺术化, 从而达到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发挥最优化采访效益的工作目标。

摘要:电视记者作为新闻采访工作的核心, 需要与被采访人直接接触, 因而其采访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关系到新闻质量的高低以及新闻报道的成败。如何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娴熟运用提问方法与技巧, 是电视记者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对新闻采访主要原则的分析, 深刻阐释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的提问过程中应当掌握的方法技巧, 为提升采访质量提供理论助力。

关键词:电视记者,新闻采访,提问方法,技巧探究

参考文献

[1]周乐.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6) .

[2]潘旭光.探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窗, 2014 (02) .

[3]李艳青.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艺术与技巧[J].视听, 2015 (02) .

[4]王崇彬.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才智, 2014 (19) .

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第7篇

一、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的原则及要求

(一) 准备充分, 突出新闻重点

在进行新闻采访前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既包括经常性的准备工作, 也包括临时性的准备工作。只有把经常性准备工作和临时性准备工作都做到位, 才能在新闻采访时游刃有余, 有的放矢, 即使是遇到突发新闻也能迅速调整好状态, 明确采访思路和目的, 沉着冷静地应对采访场面, 顺利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其次, 新闻采访还要突出重点。新闻作为公众认知与舆论的导向, 必须是严肃而准确的, 切忌条理不清或重点不明。因此, 在选择新闻采访对象时, 一定要选择对新闻事件有绝对发言权的对象进行采访, 只有在新闻信息准确充实的情况下, 记者才能在获得的第一手真实资料中提炼出新闻事件的重点。在新闻现场采访时, 尽量选择衣着得体、表达能力较好的受访者, 这样不仅能提高新闻现场采访的效率,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新闻的可信度。[1]

(二) 力求时效, 抢占第一现场

新闻的一个最大特性和要求就是时效性, 抢占新闻第一现场是新闻播报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不同, 其独特的魅力就在于能及时地将观众带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 从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角度满足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求知欲。新闻采访记者肩负着亲临现场解说和扩展新闻热点的重任, 必须要掌握好采访提问的技巧和具体方法, 从受访者那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帮助观众更准确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始末和背景, 这也是新闻节目自身价值的有力体现。

二、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提问方法与技巧

(一) 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在进行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时, 采访工作者注意力要集中, 态度要真诚。为了避免受访者突然面对镜头太过紧张, 可以在进入新闻主题之前先选取一些与新闻相关的、相对比较容易回答的新闻点为切入点, 等受访者适应了这样的新闻采访氛围后再将话题引入采访正题中去。在受访者组织语言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但绝对不能唐突地打断或中断受访者的叙述, 在提问与应答的过程中要插话巧妙, 表述要清晰明了, 顾及受访者的心理和观众的关注点, 在把握整个现场采访主动权的情况下给予受访者充分的表述和思考应答的空间。

(二) 开门见山, 重复印证

电视新闻必须以快取胜, 如果不能将新闻及时地传递出来, 那就失去了电视新闻的竞争优势和存在意义。因此, 电视新闻现场采访工作一定要高效快速, 适当时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进行采访, 直奔主题提问, 以便于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素材并播报出来。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来说, 新闻要素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 而新闻重点就是采访的重点。现场采访工作者在开始采访时必须确保自身条理清晰, 提问简洁明了, 抓住新闻事件的关键要素, 即起因、经过、结果, 有顺序地向受访者进行问询。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新闻采访任务或是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可以运用重复印证法进行采访提问, 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客观性。[2]印证法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保障, 也是对新闻素材查漏补缺的一个过程。

(三) 画龙点睛, 巧妙归纳

电视新闻现场采访工作者不仅要善于提问, 也要善于对得来的新闻素材进行快速的归纳和整理, 将新闻要点精炼出来再跟受访者进行验证, 这就是总结归纳提问法。一般来说, 新闻采访工作者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提问:

(1) 抓住新闻事件的极限点。每个新闻事件都有其最吸引人眼球的关键点, 即所谓的新闻热点。在探究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程度、规模等要素时, 一定要紧抓热点, 提问时可以从极限点出发, 如提问受访者最精彩、最大收获、最深感触、最想表达的话、最难忘的过程等等, 通过这些极限点的提问, 将新闻热点和关键点凸现出来, 这种提问法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受访者表达的欲望, 更能给新闻采访增色不少。

(2) 抓住新闻事件的差异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时间段以及不同的环境下, 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也要进行适当的转变, 即抓住新闻事件的差异点选择合适的采访提问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采访效果和目的。例如, 提问事件的本质特点、区别、突出问题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给予受访者一定的表达空间, 以丰富新闻采访的内容。新闻采访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既要充当引导话题的提问方, 也要充当囊括重点的总结方, 总结归纳法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如果把握得当, 几句结论性的话就能概括出整个访问的精髓, 为电视新闻采访环节锦上添花,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也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束语

新闻现场采访环节是灵活多变的, 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种提问方法或技巧。在实际的电视新闻现场采访过程中, 记者可以根据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的差异应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面对突发状况也要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 以保证采访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衍宁.电视新闻现场采访中提问方法的应用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05) :39-40.

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第8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记者型主持人,提问方法,技巧

一、引言

信息时代到来, 电视媒体也随之发展。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新闻采访, 是新闻编辑和报道的基础。搜集信息的新闻采访, 主要是记者型主持人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记者型主持人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决定了交流的结果, 以及信息的获取情况。因此, 对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型主持人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 有助于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

二、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型主持人的概念和特点

(一) 记者型主持人的概念

所谓的记者型主持人, 是指那些在电视新闻采访节目中, 具有记者和主持人两个身份的人。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了解事件的真相, 最后作为一般的主持人进行新闻报道。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记者型主持人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一是他们有引导和讲述的作用, 通过叙述和参与新闻事件, 利用镜头让观众看到事件现场, 清楚事件真相。二是记者型主持人还会评析新闻事件, 使观众对事件真相有更深的认识。

(二) 记者型主持人的特点

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型主持人可以适时地利用不同的技巧去掌握事件进程。因此, 记者型主持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型主持人对新闻事件见解独到, 而且对节目进展的控制力也强。二是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型主持人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 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真相挖掘的能力。三是能够协调记者和主持人两种身份。总之, 身为一名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记者型主持人, 不仅要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要能够筛选和挖掘新闻信息。

三、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原则

电视新闻是向群众展现热点事件的一种媒介, 因此, 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为了正确、合理地发挥电视新闻采访的作用, 在新闻采访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 敏锐地分析热点新闻

当今已经进入信息“快餐”时代。“电视新闻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新闻过了最佳热度就不再具有新的价值, 传播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1]因此, 作为新闻工作者, 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不仅要及时地了解事件的发生情况, 还要快速地分析采访的角度和要点。

(二) 采访中问题结构明确

电视新闻采访中, 记者型主持人通过与被采访者交流互动获取信息, 在交流中面临着很多不可预测的状况。为了能够对突发状况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 因此在采访前, 必须使要提出的问题系统化、结构化。

四、电视新闻采访中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一) 做好提问的准备工作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不同, 面对提问时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在采访前, 必须搜集采访者的相关资料信息, 包括被采访者的性格、访谈中的话题的观点和主张, 以及被采访者新的成就和论说等都要了解清楚。其次, 根据人物资料确定采访内容, 再根据节目的主题作全面的准备。要全面分析采访有可能牵涉的范围, 要事先了解有可能出现的各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二) 根据被采访者设置合理的问题

在新闻采访中, 被采访者性别、年龄、阶层各不相同。因此, 在采访中, 一定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提问。例如, 如果被采访者文化水平不高, 在采访提问时, 就应该使用生活中的话语, 这样比较浅显易懂, 可以消除隔阂, 拉近彼此的距离, 有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而当被采访者文化水平较高时, 在采访中措辞就要相对有深度一些。

(三) 采访中要平等的心态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只有主持人与被采访者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 采访才能顺利进行下去。不仅要在心态上保持平等, 在称呼、仪态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不和被采访者有太大的反差。这样才能减少距离感, 使沟通比较融洽。

五、电视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一) 记者型主持人在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根据提问的结果, 可将问题大致分为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引导师问题。“所谓封闭式问题, 是指能够用‘对’或 ‘不对’以及‘是’或‘不是’来回答的。”[2]通过这种提问方式, 能够直接得到答案。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会用“什么”或 “怎么”来提问, 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当被采访者对某个话题似乎有话要说但是又不说时, 可以利用引导式提问的方法, 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 逐步得到答案。

(二) 记者型主持人在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在采访中, 好的提问方式能够构建和谐的采访氛围, 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因此在采访中可以采用以下提问技巧:

从侧面入手进行提问。从正面提问, 有时由于个别的原因被采访者不一定会回答。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型主持人可根据当时情况抓住机会, 从侧面入手, 由别的问题再辗转到正题上, 最终获得答案。

设置机关, 激将法提问。在采访中可以提出被采访者讨厌的话题, 以此勾起被采访者的反驳欲望, 从而作出回应, 以此获取想要的信息。

善于倾听。记者型主持人在采访中倾听的目的是发现、分析、提出问题。记者型主持人要控制全场, 并且要确定采访的方向和节奏, 因此要认真倾听并仔细观察, 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

六、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 而记者型主持人对被采访者的提问是新闻采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会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了解记者型主持人的概念和特征, 并知道采访提问中常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完善并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采访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会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章佩.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1) :127.

[2]周乐.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6) :172-173.

[3]李旭峰.“记者型”电视新闻主持人高校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 2013:26.

基于新闻采访特征的采访技巧分析 第9篇

1 新闻采访的特点

1.1 采访目的的差异性

新闻采访的目的存在差异性, 这也是新闻采访的本质所在,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对自己采访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报道, 给公众提供一种可靠的信息, 保障新闻内容的来源真实。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坚决不以报道, 一旦出现虚假和不良信息报道者的责任重大。

1.2 时间具有限制性

时间的限制性是新闻有别于其他信息的特点。因为新闻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按照既定时间去完成, 避免新闻成为旧闻。新闻工作人员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新闻采访和撰稿, 还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新的归类, 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过程更加顺利, 才能保障稿件的质量, 提升新闻采访的效果。新闻具有时效性的特点, 这样就要求记者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 给公众及时有效的信息。新闻也属于“易碎品”, 那么记者要具有敏锐的思维, 并且在第一时间将准确的、真实的新闻传达给公众。

1.3 知识的全面性

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需要的知识面越来越广, 信息量也比较大, 这就要求新闻报道不仅仅要关注差异性的要求, 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满足全面性的特征。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新闻采访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 作为新闻采访人员, 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 还要学习更多领域的内容, 进而来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基本需求。

2 新闻采访技巧分析

2.1 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是充足的案头准备

在一般情况下, 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采访要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 简单地说就是记者不仅仅要专业知识扎实, 还要掌握广博的综合性知识, 有丰富的采访经验, 对采访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做好采访之前的案头准备工作, 是采访成功的关键要素。案头准备主要是指在进行采访之前对采访对象的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采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采访时自己的语言要体现出专业性, 不能讲一些行外话, 记者在采访工作中要更加主动, 才能保障采访的顺利性。要根据时间及以往的工作经验制订出科学有效的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 对于采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才能进行保证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

2.2 以采访对象为主是采访成功的必要条件

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谨记, 以采访对象为主, 杜绝自己先入为主的情况, 以免造成采访过程过于主观, 采访对象的谈话过于片面的现象。例如:在一个《民生》节目采访过程中, 有居民反映自己家的供暖情况有问题, 温度达不到预设的温度, 在采访中记者就主观地认为企业因为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造成了供暖差的现象。最后发现, 温度不达标主要是新老管网在换压时导致暖气供暖出现问题。

2.3 提问技巧的娴熟性是采访成功的保障

每一个记者都需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这样可以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以此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在此过程中需要记者有较强的提问能力, 提问也是一种艺术,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提问要合理。记者要事先联系多个方面对事件的真相进行了解, 提问要简明扼要, 把握住事件和问题的核心。其次, 关注提问的方式。在采访提问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正面提问的方式, 进行引导性的问题, 还要有假设性提问。语言技巧也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掌握的, 对于不同的人员要使用不同的说话方式, 要有灵敏的思维, 能随机应变。例如:记者在采访农民的过程中, 要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和温和的语调, 因为一般的农民文化素质都不是非常高, 通俗易懂的语言, 更易于他们理解。另外, 在采访开始时, 可以从农民的生活环境入手, 然后逐步进入采访主题[2]。

3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 新闻是一种舆论工具, 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大。因此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求记者把握采访技巧, 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这样才能保障新闻的质量。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 新闻成为人们和外界相联系的桥梁, 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闻的构成中, 采访是重要的组成要素, 更是新闻写作优质化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 要想保障新闻的质量就需要对新闻采访的技巧进行掌握和分析, 进而了解新闻采访的特点和新闻采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基于此, 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对采访技巧进行探究, 希望能够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 电视记者 采访技巧

通常来说,电视记者在进行实际采访时,记者能有效获取报道内容的重要途径是提问,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采访意图和报道效果的是采访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为了可以确保观众在观看节目后形成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报道的目的,这就需要进行高质量的采访,同时,这样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开掘报道内容内在的价值,这样可以使得报道的内容更加深刻化、具体化。

一、对记者自身素质的要求

通常来说,记者以用观念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事实的主人身份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就这项活动自身而言,采访活动的主体就是记者。不管你是哪种媒体的记者,作为记者来说,就需要具有学、识、才三方面的修养,具体来说,就是除了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作指导以外,还有真知灼见、有学问,同时,还需要精通业务。由于电视记者的业务需要和摄像机、话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电视记者还需要具备控制现场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在镜头前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镜头前,电视记者如果想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就需要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可以确保对方充分明白自己的问题,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听得懂自己的提问。在进行实际提问时,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问方式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浅显易懂同时又有特点的,不仅要做到高度的概括,而且还应该注意对细节进行把握。就新闻事件而言,通常来说,特别是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经常会表现出较大的随机性,没有人可以预料接下来会出现什么事情;就采访对象的谈话来说,也表现出不确定性,同样,也没有人可以预料你的采访对象下一分钟会说什么话。因此,要想做一个合格的电视记者,应该需要拥有控制现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一个仅仅懂得照本宣科的人,肯定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电视记者。在进行实际采访前,有时记者虽然做了一部分的前期准备,但是到了新闻现场后,会发现有些事情可能会和自己的预想不太一样,甚至出现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记者能够进行从容的进行应对。

二、访前准备工作

在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在进行实际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第一,为了能够更好的判断哪些资料是有价值的,这就需要大量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网上搜索等方法,这样就可以找到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第二,为了能尽可能的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就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按照目前已经掌握的材料,同时,进一步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对采访完的提纲进行进一步的制作。当然,一旦出现不充分的准备时,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采访效果起到不利的影响,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可能会直接造成尴尬的局面。

三、采访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1、创造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通常来说,双方的权利是对等的,在进行对名角采访过程中,一旦出现过于随便的言语,过于简单的称呼,没有把名角称呼为“老师”,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人造成浅薄、缺乏素养的印象。这就会直接导致名角们出现轻视,不信任感,甚至说产生不愿与其深入交谈的现象。正因如此,在进行实际采访名角时,大家应该态度谦卑。反过来说,在对普通戏迷朋友进行实际采访过程中,考虑到他们很少接受采访,难免会在镜头面前出现紧张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记者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能过于重视言谈举止礼仪和提的问题过于文绉绉,这样将会直接拉开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为了使得他们感觉到亲近,对普通的戏迷可以称呼成“伯伯”、“叔叔”、“婶婶”等,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同时,在与普通戏迷进行进一步的交谈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地方方言和戏迷易于接受的语言。

2、寻找兴趣点、逐渐深入

通常来说,采访对象有着不特定性的特点,这就直接造成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能对被采访对象进行选择。比如: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组一名记者谈到,在的采访过程中,戏曲界的一些名角往往会被采访到,这里由于这些名角得到了观众的掌声和来自社会的赞誉声比较多,因此,在受到记者采访过程中,往往容易表现出对不十分愿意配合的情况。当然,这里有部分的名角通常会表现得较为配合记者的采访,这样整个采访过程也就显得较为轻松。当然,不可否认,还是会存在一部分名角不十分愿意配合记者的采访,当记者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为了能够尽可能的激发出被采访者的访谈兴趣,记者只有尽可能地去寻找被采访者的兴趣点,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尽可能的做完整一些,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部分名角排斥记者采访的态度,然后,利用进一步交谈的机会,慢慢的深入到主题,最终,完成核心问题的访谈。

3、增强随机应变能力

在记者进行实际采访过程中,一般来说,记者应该先准备一些问题,然后在采访过程中按顺序的进行提问,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就需要记者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首先,记者需要进行仔细的观察,通过被采访者的表情及语气来改变采访切入点。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及时找到很好的方法进行处理时,这时就可以选择倾听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这主要是由于倾听是营造和谐的有力武器。同时,倾听也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尊重态度。

四、结论

总之,一个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是老一辈工作者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的财富。在记者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个十分最重要的环节是,在进行实际采访时,需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必须掌握各种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并进行灵活的运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学习,视野开阔,关心政策,阅历丰富,并具备纵横驰骋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闻采访的提问要素[J].记者摇篮,2009.4.

[2]公强.说说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新闻传播,2009.4.

[3]王家彬.采访提问的技巧[J].记者摇篮,2009.6.

[4]李思娆.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新闻传播,2011.9.

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第11篇

1 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闻采访工作虽然采访的主题不同, 但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却具备一些相同的特征。首先, 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在采访过程中需要保证新闻事实的真相, 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事实真相, 真实地还原事件始末, 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描述, 这样制作出的新闻才是尊重事实的新闻, 如果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虚假、夸大的报道, 就会造成新闻的失真, 失去了新闻采访的意义。其次, 进行新闻报道需要具备时效性。时效性, 是指新闻工作者在事件发生时, 第一时间达到采访现场进行新闻事实的报道。时效性对新闻工作来讲非常关键, 如果新闻报道失去时间限制, 影响力就会人打折扣, 人们就会失去观看兴趣, 新闻就缺乏意义。因此, 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感知能力, 更好地实现新闻价值。

2 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分析

2.1 重视新闻事件发生事件

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需要记者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对现场事实进行取证, 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抓住观众心理。例如, 在对洪水报道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将洪水的影响和受灾人员的情况及时告知观众, 让观众直观地感受洪水带来的影响, 接着对现场人员进行采访, 将观众带入到现实的场景中, 让观众感同身受, 进而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价值, 让观众可以认同新闻报道, 进一步提高新闻价值。

2.2 掌握更加充分的采访技巧

采访技巧的运用可帮助记者顺利完成采访。在进行采访过程中, 首先需要关注采访问题的设置, 包括主题和问题的次序, 这样可以对受访者进行引导, 防止整体的访问存在偏差。其次, 关注受访者的性格, 从言谈中掌握受访者的情绪变化, 如果受访者对采访的过程较为排斥, 就采用侧面提问的方式。如果采访者性格较为开朗, 具备愿意接受采访的意愿, 就可以提出一些正面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举止、态度等, 尊重采访对象, 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 通过充分尊重采访对象, 让采访对象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2.3 善于倾听

倾听既是记者的一种专业的采访技巧, 也是记者必备的素质记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到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将整个新闻中的关键点和重点提取出来, 通过这些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新闻事件的还原, 并将受访者作为真实案例, 进一步增加新闻事件还原度, 提升观众对新闻的信任。但倾听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 如倾听时, 千万不能左顾右盼, 要把目光注视到对方的面部, 不可流露出对被访者的谈话不感兴趣的神情。如果被访者把话题扯远, 谈话“跑题”时, 千万不要急于打断被访者话, 而是要见机行事巧妙地把话题拉回来。善于引导被访者疏理思路, 抓住要点提问, 使谈话言之有物。使用这样的技巧可以增加受访者的舒适程度, 让受访者感到自己被尊重。

3 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 新闻报道很常见, 新闻采访蕴含的技巧非常丰富, 因此, 在关注真实性和实践性的同时, 需要对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创新, 充分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 并在实践中对新闻采访技巧进行完善, 更好地发挥新闻采访的效果, 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与人进行真诚交流, 让人们感受到记者的尊重和真诚, 并要在谈话过程中迅速适应对方, 让采访发挥更好的效果, 展示新闻的魅力。

摘要:新闻参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新闻栏目的开设和新闻访谈的展开。新闻采访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新闻的意义, 报道出更多反映民生民意的文章, 增加新闻的时效性, 为优化新闻参访方式提供必要的支持。本文主要针对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闻采访,特征分析,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王超群.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22) .

[2]周连彬.新闻采访技巧研究[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系统科学在工程决策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 [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5.

上一篇:职业高中美术下一篇:风电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