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力培养范文

2024-09-23

学力培养范文(精选12篇)

学力培养 第1篇

近几年,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数学成绩普遍较差, 尽管教学大纲一再修订, 各数学教师也费尽心血, 但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教学中我们感到, 部分学生因为基础知识比较差, 没有自信心, 对数学往往是望而生畏。觉得数学离他们很遥远, 不知道学数学究竟有什么用, 因而缺乏兴趣, 学不懂也学不进去。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为将来进一步学数学、用数学奠定基础,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呢?实践证明,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具有兴趣和发展性学力。

运用兴趣因素提高教学效果, 这是中外教育界一直重视研究的课题, 如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花更多的时间, 主动地去学习, 教师才谈得上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许多的教学设想也才能得以实施, 预想的教学效果也才能达到。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数的兴趣呢?

传统的高数教学侧重于定义和定理的证明, 忽视实际应用, 然而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不是数学符号, 而是所学的内容有何用处, 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因此, 在高数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引入尤为重要。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对于今天的学生们已经缺乏吸引力, 为此, 案例的引入也要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培养学生的具有发展性学力, 因为兴趣可能会改变, 而能力却是始终具有的。

2 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是活的, 是能思考、能活动的。学生对我们的教育有三种状态, 一种是积极接受的状态, 一种是中间状态, 还有一种是排斥状态。如果教师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就有可能排斥教育, 教育教学效果就会降低。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是因为: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存贮器, 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 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 没有学生主动的努力, 他们的认识就无法实现, 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这也就是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

教学包括教和学, 学是主, 教是为学。教育者的种种努力, 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 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教育者只是提供条件, 只是帮助促进, 而不是填鸭式的灌注, 更不是代替。传统的教育理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解为“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这种理论视学生为容器, 教学就是把知识往容器里注入, 忽视了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 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应该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要使教育卓有成效, 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解微分方程为例, 在自然界及工程、经济、军事、社会等领域中, 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看成实际对象的某些特性随时间 (或空间) 而演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借助微分方程来描述。通过对微分方程的分析、求解来预测问题的未来性态, 控制发展趋势。因此, 可以借助这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微分方程的求解。

3 应用传染病模型引入微分方程

随着卫生设施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诸如霍乱、天花等曾经肆虐全球的传染性疾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一些新的、不断变异着的传染病毒却悄悄向人类袭来。20世纪80年代十分险恶的艾滋病毒开始肆虐全球, 至今仍在蔓延;2003年春, 来历不明的SARS病毒突袭人间,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2009年, 全球性的H1N1流感病毒让人们刚刚平静的生活再次紧张起来。因此, 建立传染病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分析受感染人数的变化规律, 探索制止传染病蔓延的手段, 一直是各国专家和官员关注的课题, 也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

不同类型的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 弄清这些特点需要相当多的病理知识, 在高数的教学中不可能从医学的角度一一分析各种传染病的传播, 而只是按照一般的传播机理给出几种模型, 然后让学生以研究人员的角色身份去进行模型求解。以最简单的传染病模型为例:

设时刻t的病人人数x (t) 是连续的、可微函数, 并且每天每个病人有效接触 (足以使人致病的接触) 的人数为常数:, 考察t到t t病人人数的增加, 就有

再设t 0时有x0个病人, 即得微分方程

传染病高潮的来到是医疗卫生部门所关注的, 可以通过改善保健设施、提高卫生水平推迟传染病高潮的来到。因此, 预测传染病高潮的来到时刻十分必要, 而预测此时刻的唯一方法就是对上述微分方程进行求解, 从而吸引学生寻找一种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分离变量法。

a.分离变量:

b.两边同时取不定积分:

c.解得微分方程的通解为:

d.将x (0) xÁ代入微分方程的通解中解得:

e.由此得到特解为

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时间t的增加, 病人人数x (t) 无限增长,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每天每个病人有效接触的人数为常数, 传染病传播后期, 病人有效接触的人群中, 健康人少, 而其中只有健康人才可以被传染为病人, 所以在新的模型中要区别这两种人。这就进一步吸引学生去求解更为复杂的微分方程。

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余要不断学习, 才能积累大量的案例, 为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各种案例奠定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是活的, 是能思考、能活动的。如果教师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就有可能排斥教育, 教育教学效果就会降低。作为教师只有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施教, 学生的主导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因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探索, 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具有发展性学力, 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夏冰, 白素英, 庞淑萍.发挥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09, 12.

[2]白素英, 夏冰.高数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09, 12.

[3]G·波利亚著, 刘景麟, 等译.数学的发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4]龙海波, 夏冰, 焦淑华.数学教学中模型的建立与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12:172.

[5]贾之江.论优秀的数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0) .

学力培养 第2篇

同等学力考研吃亏吗?

发现原本可以允许同等学力报考的大学现在都不接受同等学力了(比如说苏州大学,深圳大学等,西南交通电话确认后也不再招收专科生了),同学说是因为新的教育政策原因,新上任的.教育部长所为(具体原因未知,请大家众说纷纭)…………不过看这趋势,日后同等学力(这里讲专科生直接考研)考研应该不会太容易了吧,或许这条路甚至会越来越窄!仅给大家提个醒。有自考本科的不算,这里只谈直接专科考研。大家依自己的情况认真斟酌,好好把握学校和专业的报考,争取一次成功!

学力培养 第3篇

1.注入“生活基质”,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和工具,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竞选“生活素材”,教师应以教材为范例,帮助学生在所学书本知识和个人生活经历之间建立一种认知联系,用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内容,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实现学生认知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下深工夫研究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重组,“化简”书本知识,开放课堂,拓展学习时空。

如在《位置》一课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出示红绿灯,让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大家都踊跃发言,老师板书“上下”;接着,又出示三辆汽车(依次为小汽车、摩托车、公共汽车),让学生说谁在谁的前面,在大家的精彩发言中,老师顺势板书“前后”。又如,在教学《分类》时,笔者运用主题图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图中凌乱的生活场景,学生顿时兴奋起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整理房间”就成了他们迫不及待要做的工作,自然,“分类”的方法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呈现出来,学生兴趣盎然,讨论十分热烈。由于笔者所创设的情境都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所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还原“探索现场”,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教师成为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所学知识与生活、活动的结合,以便让学生在亲切的、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新知。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来十分的简单明了,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因此,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购物活动——顾客有265元人民币,买物品应付198元,他付给营业员200元,营业员又找回2元,顾客还有67元人民币。提炼出数学算式:265-198=265-200+2=67(元);营业员已有663元,应再收198元,当收到200元人民币时,她应找2元,现实有人民币861元,提炼出数学算式:663+198=663+200-2=861(元)。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3.解构“套装知识”,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比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4.组织“生活数学”,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日常教学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寻找数学的习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这时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储蓄哪种方式比较合理呢”……对于学生这些问题笔者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自然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轻轻松松地学习了新知识,从而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5.锻炼“数学公民”,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进行创造的欲望,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使原来枯燥的应用题有了“应用味”,又不减“数学味”,真正地融为一体。

学力培养 第4篇

一、倾听学力的三个层次

按照对学生倾听能力的要求, 可以把学生的倾听学力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

让学生学会倾听, 能复述、评价别人的发言, 这是对学生倾听学力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

2.第二层次

让学生学会补充别人的发言, 根据自己的思考大胆质疑和反驳, 这一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还要其进行简单的思考, 对学生的创造性学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第三层次

学会归纳、学会反思性学习, 这一层次是对学生倾听学力的最高要求。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学力

1.让学生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树立倾听的意识

首先,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如告诉孩子“要发言, 先举手”“同学讲、认真听”, 要求当其他孩子在发言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屏幕或黑板、耳朵要认真听着、嘴巴要闭着、小手要放好, 倾听的时候要有表情, 或微笑、或微微点头, 听完后要有反应, 或认同、或质疑, 如果有补充或质疑要学会耐心等待, 不要打断同学的发言, 等同学说完后再举手发言。

其次, 要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倾听习惯。当老师在讲重要内容的时候要注意提醒孩子竖起耳朵, 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要有提示性的语言, 如“我要开始说了, 请大家认真听!”说完后问问大家“你们听懂了吗?有什么意见吗?”

再次, 要树立认真倾听的典范。在每节课上评出“最佳小听众”, 给予鼓励与表扬, 并及时给予有指向性的评价, 如“你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听得可认真啦!“”我看见你在微微点头, 说明你听懂了!”“你不仅听清了他的发言, 还能进行补充, 是会倾听的孩子!”这样, 学生不仅认识到认真听的重要性, 还知道了该如何去听。

最后, 要及时纠正班上不认真倾听的现象, 并与孩子一起讨论这种习惯的不良后果及解决的办法。这些都是在为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做足准备。

2.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让孩子学会倾听

要细化听的要求, 明确告诉孩子听的时候要带着“五心”:一要专心, 当老师或同学讲的时候不能想其他的事;二要耐心, 不插嘴、不打断他人的发言, 听完别人的发言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三要细心, 要能发现他人有错或不完整的地方或者是值得欣赏的地方;四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或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时要虚心接受;五要用心, 对于他人的意见要能判断正误、有选择性地接受, 做到“说”“听”“思”并重, 相互促进。

3.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倾听能力

首先, 侧重复述能力的培养。这一层次只要求学生能复述、评价别人的发言。教师可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让学生复述教师的问题和要求, 复述其他学生的发言或对他人的发言进行简单的评价。

当学生的复述能力较好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第二层次的培养, 即补充他人的发言, 初步进行质疑和反驳。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听懂他人的发言, 还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如, 在学习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探索9 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时候, 生1 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出9 加6 等于15, 先在左边摆9 根小棒、右边摆6 根小棒, 然后从右边拿出1 根小棒到9 根小棒那一边, 生2 进行质疑:为什么要拿1根小棒到9 的那一边, 而不是3 根、4 根或者其他的根数?生1:拿1根小棒是为了和9 凑成10, 方便计算。生生互动就能很好地进行下去。

当学生能较好地补充他人发言, 进行质疑、提问和反驳之后, 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性学习。如, 在一年级下册“图书馆”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探索28 加4 等于几时, 学生可能想到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用竖式计算等几种方法得到28 加4 等于32, 教师可以提问:以上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只有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 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4.家校联手, 共同培养学生的倾听学力

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可以每天对孩子进行5 题左右的听算训练, 要求孩子每天将所学内容说给家长听, 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孩子认真听, 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对于个别有多动症的孩子还要辅助药物治疗。

学生倾听学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的督促, 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当把握好一年级这一时段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高度重视孩子倾听学力的培养, 把培养孩子的倾听学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参考文献

报考大学同等学力认定标准 第5篇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廿八日教育部台(89)參字第八九○三七一四六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廿一日教育部台(89)參字第八九一四八二五六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教育部台參字第 0920057919號令修正發布第三、四、五條條文

中華民國95年12月28日教育部台參字第 0950191616C號令修正發布

第一條 本標準依大學法第23條第4項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 具下列資格之一者,得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各學系學士班1年級新生入學考試:(略)

第三條 具下列資格之一者,得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碩士班1年級新生入學考試:

一、在學士班肄業,未修習規定修業年限最後1年,因故退學離校或休學2年以上,持有修業證明書,或休學證明書附歷年成績單者。

二、修滿學士班規定修業年限1年後,因故未能畢業,持有修業證明書,或休學證明書附歷年成績單

者。

三、在大學規定修業年限6年(含實習)以上之學士班修滿4年課程,且已修畢畢業應修學分128學分以

上者。

四、取得專科學校畢業證書後,其為三年制者經離校2年以上;二年制或五年制者經離校3年以上;

取得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資格證明書、專科進修學校畢業證書或專科學校畢業程度自學進修學力鑑定考試及格證書者,比照二年制專科辦理。各校並得依實際需要,另增訂相關工作經驗、最低工作年資之規定。

五、下列國家考試及格,持有及格證書者:

(一)公務人員高等考試或一、二、三等特種考試及格。

(二)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或相當等級之特種考試及格。

六、取得甲級技術士證或相當於甲級之單一級技術士證後,曾從事工作經驗3年以上,持有證書及證

明文件者。

第四條 具下列資格之一者,得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博士班1年級新生入學考試:

一、碩士班學生修業滿2年且修畢畢業應修科目與學分(不含論文),因故未能畢業,經退學離校或休學1年以上,持有修業證明書,或休學證明書附歷年成績單,並提出相當於碩士論文水準之著作者。

二、大學畢業獲有醫學學士學位或牙醫學學士學位,經有關專業訓練2年以上,並提出相當於碩士論文水準之著作者。

三、大學畢業獲有學士學位,從事與所報考系所相關工作5年以上,並提出相當於碩士論文水準之著作者。

四、下列國家考試及格,持有及格證書,且從事與所報考系所相關工作6年以上,並提出相當於碩士論文水準之著作者:

(一)公務人員高等考試或一、二、三等特種考試及格。

(二)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或相當等級之特種考試及格。

前項各款相當於碩士論文水準之著作,由各大學自行認定。

藝術類或應用科技類相當於碩士論文水準之著作,得以創作、展演連同書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代替。

第一項第二款所定有關專業訓練及第三款、第四款所定與報考系所相關工作,由學校自行認定。

本辦法中華民國95年12月28日修正施行前已符合原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資格者,於本辦法修正施行後五年內,得依原規定報考大學博士班入學考試。

第五條 國外高級中等學校及專科學校學歷符合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規定者,得準用第二條第一款及第二款規定辦理。

修業年限少於國內高級中等學校及專科學校之國外同等學校畢業生,得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學士班。但大學得增加其畢業應修學分,或延長其修業年限。

國外專科以上學校學歷符合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規定者,得準用第三條第一款至第四款及前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規定辦理。

軍警校院學歷,依教育部核准比敘之規定辦理。

第六條(刪除)

第七條 本標準所稱離校或休學年數之計算,自修業證明書、轉學證明書或休學證明書所附具歷年成績單所載

最後修滿學期之截止日期,起算至報考當學年度註冊截止日為止;專業訓練及從事相關工作年數之計算,以專業訓練或相關工作之證明上所載開始日期,起算至報考當學年度註冊截止日為止。

第八條 本標準自發布日施行。

学力培养 第6篇

关键词:倾听;学力;复述

倾听不仅是一种好的习惯,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学力,是其他学力得以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发现一年级的孩子行为习惯较差,不认真倾听的现象特别严重,而一年级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孩子倾听学力的培养,下面我将结合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实际,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倾听学力的三个层次

按照对学生倾听能力的要求,可以把学生的倾听学力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

让学生学会倾听,能复述、评价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学生倾听学力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

2.第二层次

让学生学会补充别人的发言,根据自己的思考大胆质疑和反驳,这一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还要其进行简单的思考,对学生的创造性学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第三层次

学会归纳、学会反思性学习,这一层次是对学生倾听学力的最高要求。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学力

1.让学生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树立倾听的意识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如告诉孩子“要发言,先举手”“同学讲、认真听”,要求当其他孩子在发言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屏幕或黑板、耳朵要认真听着、嘴巴要闭着、小手要放好,倾听的时候要有表情,或微笑、或微微点头,听完后要有反应,或认同、或质疑,如果有补充或质疑要学会耐心等待,不要打断同学的发言,等同学说完后再举手发言。

其次,要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倾听习惯。当老师在讲重要内容的时候要注意提醒孩子竖起耳朵,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要有提示性的语言,如“我要开始说了,请大家认真听!”说完后问问大家“你们听懂了吗?有什么意见吗?”

再次,要树立认真倾听的典范。在每节课上评出“最佳小听众”,给予鼓励与表扬,并及时给予有指向性的评价,如“你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听得可认真啦!”“我看见你在微微点头,说明你听懂了!”“你不仅听清了他的发言,还能进行补充,是会倾听的孩子!”这样,学生不仅认识到认真听的重要性,还知道了该如何去听。

最后,要及时纠正班上不认真倾听的现象,并与孩子一起讨论这种习惯的不良后果及解决的办法。这些都是在为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做足准备。

2.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倾听

要细化听的要求,明确告诉孩子听的时候要带着“五心”:一要专心,当老师或同学讲的时候不能想其他的事;二要耐心,不插嘴、不打断他人的发言,听完别人的发言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三要细心,要能发现他人有错或不完整的地方或者是值得欣赏的地方;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或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时要虚心接受;五要用心,对于他人的意见要能判断正误、有选择性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3.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倾听能力

首先,侧重复述能力的培养。这一层次只要求学生能复述、评价别人的发言。教师可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复述教师的问题和要求,复述其他学生的发言或对他人的发言进行简单的评价。

当学生的复述能力较好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第二层次的培养,即补充他人的发言,初步进行质疑和反驳。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听懂他人的发言,还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时候,生1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出9加6等于15,先在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6根小棒,然后从右边拿出1根小棒到9根小棒那一边,生2进行质疑:为什么要拿1根小棒到9的那一边,而不是3根、4根或者其他的根数?生1:拿1根小棒是为了和9凑成10,方便计算。生生互动就能很好地进行下去。

当学生能较好地补充他人发言,进行质疑、提问和反驳之后,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性学习。如,在一年级下册“图书馆”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探索28加4等于几时,学生可能想到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用竖式计算等几种方法得到28加4等于32,教师可以提问:以上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只有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4.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学生的倾听学力

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可以每天对孩子进行5题左右的听算训练,要求孩子每天将所学内容说给家长听,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孩子认真听,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对于个别有多动症的孩子还要辅助药物治疗。

学生倾听学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的督促,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当把握好一年级这一时段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高度重视孩子倾听学力的培养,把培养孩子的倾听学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参考文献:

潘旭东,刘婕妤.以提问释问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研学力:“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实践与反思[J].小学数学教育,2014(Z2).

学力培养 第7篇

关键词:关注,鼓励,重视

数学逻辑性强, 是一门追求理性化的学科,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注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在数学课堂上, 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学力, 更应该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思维, 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 给学生一把智慧的钥匙。知识的获得与技能形成, 全靠思维运作;思维的运作又会让学生把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到位。《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求:“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 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本的数理知识, 形成技能, 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 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轻松的走进数学的自由王国。

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在新授知识、习题解答、复习巩固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关注学习方法, 会用、活用思维策略

新授环节, 学生的注意力通常比较集中, 对于知识的接收能力最强, 陌生的概念和公理、或者图形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新鲜感和挑战, 这是最适合教师进行思维引导和开发的时机。

在对学生思维进行开发之际, 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规律, 即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大致是:化繁琐为简单、将未知向已知迁移、化特殊为一般、化一般为特殊、化陌生为熟悉, 当学生清楚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规律时, 面对新知识, 他就会分析思考, 往后回想倒推, 这个问题和曾经学过的那个内容之间有联系, 通过何种形式和方法将这个问题进行转化, 通过已经掌握的方法进行处理和解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 学生学习新知的思路就会被打开。如, 在教学认识除法这一内容时, 先引导学生复习乘法口诀, 让学生在计算乘法算式应用乘法口诀中感受到因数、积的关系。然后用乘法算式中的数字改变顺序和运算符号, 计算得数商是多少。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用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方法是非常简便快捷的。学生在已有的学力上, 通过自身的思考, 让思维更加敏锐。

二、鼓励一题多解, 巩固、肯定多样思维

数学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 它不但需要学生记住基本的公理、定理、概念, 更需要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 掌握技能。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 其实是对某种思维方式的巩固和强化, 也是对学生是否完全掌握思维方法的一个有效的检验手段。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某种思维方法, 他的解题就会轻松;反之, 效率就比较低。

总之,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情况下, 遇到问题, 他们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会用各种方法试着去解答, 但前提是教师一定要交给解答的方法, 让学生把已有的数学知识梳理、归纳、提取出来, 经历猜想、验证, 探寻到最终的答案。

如:“两辆大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 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 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对于这道题,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 笔者采取比赛的形式, 看哪一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至少用两种方法解决。

学生经过思考和集体探究, 得出该题的几种解法,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 (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 (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 (千米)

综合算式:55×5+45×5=275+225=500 (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55+45=100 (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0×5=500 (千米)

综合算式: (55+45) ×5=100×5=500 (千米) 。

在这个过程里, 学生不再是做死题, 死做题, 而是轻松做题、轻松解答, 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重视归纳整理, 提炼、形成思维网络

复习阶段, 可以整合许多知识点, 通过比较和归纳将分散在各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有助于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避免某些知识点的混淆。如学生在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时, 往往无从下手, 归根到底就是学生对于多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差, 原因就是没有将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理明, 不知道数学的各个知识之间其实是交叉和互相包含的, 所以教师就要在复习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整理、辨析, 教给他们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来解决某些问题。

在复习的时候, 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学完射线、线段、直线, 让学生用图表填写这三者的相同点、差异处, 一方面是巩固和强化, 另外一方面是促进学生思维的运作。温故而知新,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构建数学图形知识系统。这样的做法也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掌握了数学学习的基本技巧, 定期对知识进行归纳。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将知识传授、方法渗透、能力培养有机地整合起来, 使数学的方法铭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头脑中, 伴随终身, 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 能够用数学知识和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享受数学的快乐, 这也正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四、善于学以致用, 应用、提升思维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必须扎根于生活, 并且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就应该把握服务于生活、还原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原则。对于数学教师来说, 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和巧手, 让小学生对枯燥的数字、抽象的概念、大量的习题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 而要建立这种兴趣,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有用。

基于这种理念,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 经常把一些课本上的例题改成学生所熟悉的, 以这样的方式引入, 学生非常喜欢, 而且探究欲望也较为浓郁。如学生在学习三位数的加法时, 例题是六个年级借书的本数, 但结合二年级学生实际, 借书对他们来说还没有多大的切身体会, 于是改成了适合当时时间学雷锋做好事的件数进行提问解答。

学会提问, 提升学力 第8篇

以前置性学习为载体, 觅疑寻问

生本教育提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材料前一天发给学生, 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写在学习笔记上,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问题, 有些同学性格内向, 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 这样做也有了提问题机会, 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 也起到了督促作用。这样教师既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疑问, 主要问题是什么, 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

同时教会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怎样提问。在前置学习《圆周角》时, 比如不知视角是什么, 就可以提问“什么是视角?两只眼睛看物体怎样画视角?”, 为什么定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关系在前, 探究中却先研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 然后才研究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关系?在探究中, 测量总会有误差, 不能发现规律怎么办?为什么分三种情况探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这里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等等。教给学生你只要写出你的困惑, 整理后完全是一个好问题, 因为困惑就是问题的生长点。

以课堂新授内容为平台, 思疑寻问

在教授《圆周角》这节课时, 发现有学生欲言又止, 但又不举手。请他一说, 还真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课后我问这名学生, 课堂上为什么不敢。该学生怕同学讥笑, 怕老师说笨。其实我们老师要做个有心人, 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增强提问的自信心, 多鼓励和肯定, 善于倾听, 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利用课堂讨论, 促使学生间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 并共同解决, 或者相互提问题考对方、甚至进行抢答。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又能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而且, 同学间提问题, 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在课堂中, 学习了圆周角的概念以后, 可以通过联想、类比和反思, 提出和圆有关的角中, 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也可以对圆周角定理的叙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能否将“在同圆和等圆中”几个字省略?这个定理最容易错在什么地方?学习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有何作用?等等。

以新知巩固训练为阵地, 生疑寻问

巩固训练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做数学的活动, 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圆周角》时, 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一些圆形的纸片, 提出问题:能设法确定圆形纸片的圆心吗?问题一出现, 学生们开始动手, 合作探究, 不多一会儿, 就有了几种方法, 有的同学折纸、有的同学用三角板、有的同学用尺规作图等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 找到了圆形纸片的圆心。这时, 就可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如:你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怎样才能获得不同的方法?什么方法是最方便的?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应用吗?又如在练习中, 可提问解题时碰到的困难是什么?怎样找圆中相等的圆周角?常用的辅助线是什么?从中提高建模能力、原型启发的思维能力、应用数学思想的能力, 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以学习中出现错误为契机, 现疑寻问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错误会一而再, 再而三地出现。教师常有这样的感慨, 明明这个题目我已经讲几遍了, 学生还是错, 于是就把错误归结到学生笨或者学生不愿学。同时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也很苦恼, 我怎么一直犯同样的错误。究其原因, 没有抓住出现错误这个契机, 寻找出错的根源, 勤思善问造成的。比如在学习《圆周角》时, 判断命题: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很多学生错误认为这是个真命题。这时,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我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正确答案是什么?此阶段可以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知识。随即提问想个什么方法记住这个错误, 避免以后再错?以前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此阶段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错误原因, 把同类错误进行归类, 举一反三, 提高纠错的效果。最后可以自问我重视数学中的错误了吗?我喜欢数学吗?学习数学有用吗?此阶段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审视数学学习。通过三个维度的提问, 有助学生想纠错, 能纠错, 通过纠错发现自身的问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拥有非凡的学力 第9篇

现阶段的考试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的方式仍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这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存在侥幸的心理, 明明知道学力的重要性却有意无意忽视了学生学力的培养, 依然将眼光单一地放在语文成绩上, 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 学生学力的培养根本不需要彻底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点思考, 多点主动, 完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力。

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指向学力发展的初中语文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有的放矢才能决胜千里

教什么永远是最重要的。教师对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着这节课的档次, 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要有意识地制定学生学力培养目标, 思考如何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在学力方面有一定的提升。

例如:教学人教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任务, 一般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翻译并背诵文章。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3.感受君王虚心纳谏的博大胸怀。具体上课中教师会花大力气在翻译和背诵文章上, 原因很简单, 这是考试的重点。感受君王的胸怀必然是顺道一句话带过。欣赏邹忌的讽谏无非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群体参与, 众说纷纭一番。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力的。首先, 翻译背诵文章绝没有必要作为本文的重点, 这是九年级的古文, 学生已经学了三年的文言文, 这基本的翻译和机械的背诵还在作为重点就是失败。其次, 光光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是远远不够的, 学而不用定会停留在抽象理解阶段, 然后迅速遗忘。再次, 文章中齐王的胸怀仅凭感受是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于是, 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文章。2.欣赏并实践邹忌的讽谏艺术。3.感受并比较君王的胸怀。具体操作过程中将翻译背诵目标作为常规项目不作过分的强调, 以学生翻译、梳理文意为目的。重点放在余下的两个目标上。在欣赏了解完邹忌的讽谏艺术后, 要求学生设计一种劝说方法去劝说家人或朋友。学生有的用自己考试马虎而考砸来劝说开车爱东张西望的爸爸;有的用自己不处理细小的伤口而导致发炎来劝说以为“小赌怡情”的哥哥趁早改掉赌博的坏习惯, 免得以后不可收拾……学生从这个环节中除了深刻体会到邹忌的讽谏艺术外还可以学到如何学以致用, 同时这又是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的一次展示,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学力的提升。在学习齐王的博大胸襟以后, 让学生思考自己所了解的古代君王或名人中有没有和齐王类似的虚心纳谏之人。学生立刻想到了《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隆中对》中的刘备、唐太宗李世民、被晏子劝说而戒酒的齐景公……这能让学生对曾经接触过的文章和现在学到的文章有一个相似性的联想,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这就是学力的一种。同时, 和相似性联想一样, 还设计了一个相反性联想。让学生寻找和齐王不一样, 因为不虚心纳谏而亡国的君王。这样, 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 从而达到触类旁通, 博古通今, 很好地提升了自己的学力。

从“欣赏”到“欣赏并实践”, 从“感受”到“感受并比较”并没什么高明之处, 但是其中透露出的却是教学者的一种意识, 一种时刻注重提升学力的意识, 长久以往, 必然可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任何事情, 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 才有可能去思考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 从而取得成功。学力的培养亦如此。

二.抓住契机必将事半功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课堂教学是教学任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以在课前教师都会认真备课,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授课的内容。但是, 课前不管怎么设计,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肯定会出现预料不到的事情。其实, 这些课堂中的意外往往就是教学的契机, 利用好这些契机必然可以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教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教学任务。班中一个男生突然不服气地嘟哝了一句:那按照孟子的说法, 我家条件很好, 那以后我就没什么出息了?我完全可以让质疑的学生试着去找孟子说理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 那他一定会知难而退, 我就可以取得表面上的胜利。当时我飞速思考, 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重点绝对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接受“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个观点, 这对学生学力的提升几乎没什么帮助。本文真正有利于学生学力提升的东西就是学会孟子这种说理的方式和严密的思维。

于是我立刻调转话题, 首先肯定了这个男生善于质疑的精神, 然后要求学生采用孟子的说理方式, 构思一篇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个观点完全相反的文章。果然, 学生很聪明地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 学习孟子文章前面列举因苦难而成才的六个人作为证据的方式, 集思广益想到了“在后周北宋等国强大威胁下依然醉生梦死的南唐后主李煜”“面对强魏依然不思进取的刘禅”“面对金国的强取豪夺依然卑躬屈膝的南宋皇帝赵构”等来驳斥“生于忧患”这个观点。用“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蕾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弗洛伊德之女被公认为是儿童心理分析学的先驱与权威”“不满足于先辈留下的太平盛世而开创了汉朝最大版图的汉武帝”等来反驳“死于安乐”这个观点。最后居然还运用“内因决定外因”的社会学科知识得出了结论“关键是看人而非环境”, 还运用曾经学过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等来佐证……

通过这堂课,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孟子严密的论证思路, 更难能可贵的是学到了敢于向权威、名人质疑的一种精神, 这将陪伴并且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就是学力真正的提升。

艺术家需要艺术敏感, 教师也同样需要有教学敏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 心灵中隐秘的活动, 脸上流露出的异样的神情, 一句随意的回答等, 这些很有可能都是教学的契机, 教师要会抓住并且利用这个时机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力。

三.长效指导才可无往不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作业, 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 是学习能力的改善, 这就是说要注重提升学生学力。但是, 传统的课外作业根本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学力, 无非是增加学生的知识而已。而课外又是语文教学绝不可以放弃的阵地, 于是, 我尝试着进行有效的课后拓展, 长效指导学生学力发展。

例如:教学人教版《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的教学任务。学了这些文章后我结合综合性学习“到民间去采风”这个主题, 布置了如下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写下自己所知道的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 然后让学生去请教爷爷奶奶辈, 收集整理他们所知道的绍兴的各个传统节日和风俗, 以此来提升学生收集、归类资料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如此一比较, 学生便会发现爷爷奶奶辈要过的节日更多, 而且风俗奇特, 有更复杂的讲究。然后, 我让学生组建小组, 讨论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又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和探究的能力。而且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最后还需要整理归类, 这又一次考验学生的梳理能力。最后告诉学生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情, 让学生由此及彼, 分析原因, 反思我们的做法, 思考如何保护日益被人淡忘的我国的各种传统。这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冷静的分析和思考。所有这一切能力的提高都是学生学力的提高。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 使得他们几乎成了做题的机器, 严重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对学生学力的提高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适当而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 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 是提升学生学力的绝佳手段。

厚“课堂”沃土升幼苗“学力”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学力,自主,合作,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怎样学习的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学力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坚持。都说“好习惯受益终身”,然而学生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分析、思考的习惯。

(2)课堂的专注时间不能长久。由于受年龄、环境等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小学生课堂上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以致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听课的效果差。而课堂学生听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3)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参与学习,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以上种种,作为教师要注重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的学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提供发展学力的空间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知识的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教学中,要通过情境创设,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空间,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未来社会呼唤具有良好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性、实践型、研究型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空间,并予以积极的配合与引导。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卧薪尝胆》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用“穿越”一词一下子将学生带进了古代,带进了“会稽之战”的战场。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目睹战争的过程,了解故事的起因,用填空的形式反馈学情:()和()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强大起来,()一战,()打了败仗。这一部分是故事的起因,教者这样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依据了学生看历史类电视剧的体验,创设了合理的情境,营造了自主的空间,激发起他们探究的兴趣。

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一幅漫画、一段录像、一个故事、一首歌、一个小品、一个问题等,都能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自主选择,享受乐趣,确保发展学力的时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就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有主动性。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文章,阅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中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文章最后是情感的升华,要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自主选择的环节:画面是温馨的,文字更是温情的,当看到母亲的两行泪水时,护士、母亲和“我”心中都会涌起感情的波涛,请走进其中一个人的内心,想一想他们的心理活动。这样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感。

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也需要老师的尊重、鼓励和等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满意、互动的积极情感中主动参与学习,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学中洋溢着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双方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

三、选择重点,倡导合作,丰富发展学力的形式

时代呼唤探究型、合作型的人才。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它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探究型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必须为全班学生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供条件。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可围绕教学内容,利用重点、难点、疑点作为探究的专题,安排适当的小组学习的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如教《卧薪尝胆》一文时,要求先了解起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兵败求和”,再求疑设问,确定研究专题:为什么越王能“转败为胜”?然后分组合作、探究。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是理解的重点,围绕“受尽屈辱”,小组展开讨论:越王会受到哪些屈辱?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给学生充分的自读交流空间。围绕越王会怎样“报仇雪恨”,理解成语“卧薪尝胆”的意思,在小组内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走进越王的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为了减少学生探究学习的梯度,在课堂上依据教材特点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而更多的是在课外探究学习中如何收集、分析信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创设愉悦的合作环境。因此要求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热情地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自己拥有的正是别人急需的,就能达成别人的目标计划,使他们在学会探究、学会合作的同时学会做人。

四、课堂评价,促进思维,提高发展学力的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注重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特别要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具体实施评价时要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

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在指导“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时,教师让学生朗读,请学生评价,追问“你觉得这句话突出了哪些词语”,从而体会“竟然”“难过”两个词包含的内容。这样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评价,又紧扣教学的中心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会。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是一种帮助学生积累诗文和名句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学生说到生活中的种种担子时,教师可用诗句进行小结。如用“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儿行千里母担忧”等诗句对学生提出的母亲在抚养子女的艰难,照顾生病儿女的辛苦,牵挂远行儿女等方面的事例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激起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给予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的积累。

指导预习,提高学生学力 第11篇

【关键词】学生学力;预习习惯;预习方法

学生学力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形成的多种能力及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水平;二是指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今后学习的潜力,即学习的实际可能性。学生的学力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复合。“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突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力就成了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学力作简要论述。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时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在上课前,对上课内容预选进行学习,了解其中的概况、要点,这就是预习。预习能大大提高上课时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加深理解,解决疑难问题。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如果不搞好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产生了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有利于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弄不懂的难点,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了预习就等于学会了自学,也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了学力。

二、有步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他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分为三步: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的。

预习的任务是分清新课中已知和未知,发现问题,做好听课的准备;预习的目的是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此时老师的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者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老师可以在预习前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把要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几个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练习,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对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做好标记,便于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2.要求自主预习,明确重点、难点,做好预习笔记。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相关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这样教师上课讲学生之所想,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听到了自己所要听的内容,问题得到解决,课堂听课效率大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要积极思考、大胆设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学习机遇,有较强的洞察力,发现兴趣的源泉,积极思考,大胆设疑,亲身实践,在激发内心深处的成功体验的同时,激活内在的思维潜能。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形成高水准的学力。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怎样做数学课的预习呢?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迅速浏览新课。新课前将要预习的内容先从头到尾地看一遍,把内容领会一下,然后再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要边读边记笔记:在新出现的概念下划上波浪线,在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做上记号。

2.认真地看一看新公式、定理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的话,有哪些?

3.多看看书上是怎样解答例题的,然后把课本合上,看看自己能不能不看书将公式、定理证明出来,能不能把例题做出来?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和教科书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不一样的话,区别在哪里,是不是对的?错了的话,错在哪里?要找出重点和疑点。把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一边认真的听一边思考,听老师的讲解思路。

4.注意预习不要太过全面。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预习太全面也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障,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

针对预习不认真的毛病,索性对症下药,可以把预习题型化。题型化预习比泛泛地去翻看要深入得多,预习的效果自然也要好得多。比如《合并同类项》一节,同学们可先了解什么是同类项:两同两无关(所含字母及字母的指数相同,与系数及字母顺序无关),再试着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具体方法:一变两不变(系数相加,字母及其指数不变)。这节课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一般会眼高手低,那么怎样题型化呢?就是把知识点有关的题型分类,比如本节可以这样分。

(一)基本题

下列各题中的两项,哪些是同类项?

①5xy2与3xy2 ②5a3b与5ab3 ③23与x3 ④-3与+2

(二)灵活题

1)当m=____时,2x3y与5xm-1y是同类项。

2)把式子-3a2b+4b2a+ba2-2ab2合并同类项。

(三)提高题

1)已知-x3m-1y3与6x5y2n+1是同类项,求5m+3n的值。

2)当k=____时,多项式x2-3kxy-3y2+xy-6中的项不含x。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总之,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和促进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力和学习素质,落实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观。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学)

【摘 要】当前,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力逐年呈下降趋势。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在端正学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我认为: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预习方法上入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学力。

【关键词】学生学力;预习习惯;预习方法

学生学力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形成的多种能力及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水平;二是指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今后学习的潜力,即学习的实际可能性。学生的学力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复合。“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突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力就成了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学力作简要论述。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时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在上课前,对上课内容预选进行学习,了解其中的概况、要点,这就是预习。预习能大大提高上课时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加深理解,解决疑难问题。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如果不搞好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产生了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有利于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弄不懂的难点,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了预习就等于学会了自学,也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了学力。

二、有步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他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分为三步: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的。

预习的任务是分清新课中已知和未知,发现问题,做好听课的准备;预习的目的是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此时老师的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者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老师可以在预习前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把要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几个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练习,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对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做好标记,便于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2.要求自主预习,明确重点、难点,做好预习笔记。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相关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这样教师上课讲学生之所想,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听到了自己所要听的内容,问题得到解决,课堂听课效率大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要积极思考、大胆设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学习机遇,有较强的洞察力,发现兴趣的源泉,积极思考,大胆设疑,亲身实践,在激发内心深处的成功体验的同时,激活内在的思维潜能。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形成高水准的学力。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怎样做数学课的预习呢?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迅速浏览新课。新课前将要预习的内容先从头到尾地看一遍,把内容领会一下,然后再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要边读边记笔记:在新出现的概念下划上波浪线,在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做上记号。

2.认真地看一看新公式、定理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的话,有哪些?

3.多看看书上是怎样解答例题的,然后把课本合上,看看自己能不能不看书将公式、定理证明出来,能不能把例题做出来?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和教科书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不一样的话,区别在哪里,是不是对的?错了的话,错在哪里?要找出重点和疑点。把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一边认真的听一边思考,听老师的讲解思路。

4.注意预习不要太过全面。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预习太全面也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障,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

针对预习不认真的毛病,索性对症下药,可以把预习题型化。题型化预习比泛泛地去翻看要深入得多,预习的效果自然也要好得多。比如《合并同类项》一节,同学们可先了解什么是同类项:两同两无关(所含字母及字母的指数相同,与系数及字母顺序无关),再试着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具体方法:一变两不变(系数相加,字母及其指数不变)。这节课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一般会眼高手低,那么怎样题型化呢?就是把知识点有关的题型分类,比如本节可以这样分。

(一)基本题

下列各题中的两项,哪些是同类项?

①5xy2与3xy2 ②5a3b与5ab3 ③23与x3 ④-3与+2

(二)灵活题

1)当m=____时,2x3y与5xm-1y是同类项。

2)把式子-3a2b+4b2a+ba2-2ab2合并同类项。

(三)提高题

1)已知-x3m-1y3与6x5y2n+1是同类项,求5m+3n的值。

2)当k=____时,多项式x2-3kxy-3y2+xy-6中的项不含x。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总之,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和促进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力和学习素质,落实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观。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学)

【摘 要】当前,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力逐年呈下降趋势。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在端正学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我认为: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预习方法上入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学力。

【关键词】学生学力;预习习惯;预习方法

学生学力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形成的多种能力及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水平;二是指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今后学习的潜力,即学习的实际可能性。学生的学力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复合。“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突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力就成了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学力作简要论述。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时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在上课前,对上课内容预选进行学习,了解其中的概况、要点,这就是预习。预习能大大提高上课时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加深理解,解决疑难问题。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如果不搞好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产生了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有利于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弄不懂的难点,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了预习就等于学会了自学,也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了学力。

二、有步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他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分为三步: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的。

预习的任务是分清新课中已知和未知,发现问题,做好听课的准备;预习的目的是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此时老师的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者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老师可以在预习前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把要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几个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练习,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对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做好标记,便于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2.要求自主预习,明确重点、难点,做好预习笔记。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相关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这样教师上课讲学生之所想,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听到了自己所要听的内容,问题得到解决,课堂听课效率大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要积极思考、大胆设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学习机遇,有较强的洞察力,发现兴趣的源泉,积极思考,大胆设疑,亲身实践,在激发内心深处的成功体验的同时,激活内在的思维潜能。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形成高水准的学力。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怎样做数学课的预习呢?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迅速浏览新课。新课前将要预习的内容先从头到尾地看一遍,把内容领会一下,然后再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要边读边记笔记:在新出现的概念下划上波浪线,在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做上记号。

2.认真地看一看新公式、定理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的话,有哪些?

3.多看看书上是怎样解答例题的,然后把课本合上,看看自己能不能不看书将公式、定理证明出来,能不能把例题做出来?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和教科书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不一样的话,区别在哪里,是不是对的?错了的话,错在哪里?要找出重点和疑点。把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一边认真的听一边思考,听老师的讲解思路。

4.注意预习不要太过全面。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预习太全面也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障,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

针对预习不认真的毛病,索性对症下药,可以把预习题型化。题型化预习比泛泛地去翻看要深入得多,预习的效果自然也要好得多。比如《合并同类项》一节,同学们可先了解什么是同类项:两同两无关(所含字母及字母的指数相同,与系数及字母顺序无关),再试着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具体方法:一变两不变(系数相加,字母及其指数不变)。这节课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一般会眼高手低,那么怎样题型化呢?就是把知识点有关的题型分类,比如本节可以这样分。

(一)基本题

下列各题中的两项,哪些是同类项?

①5xy2与3xy2 ②5a3b与5ab3 ③23与x3 ④-3与+2

(二)灵活题

1)当m=____时,2x3y与5xm-1y是同类项。

2)把式子-3a2b+4b2a+ba2-2ab2合并同类项。

(三)提高题

1)已知-x3m-1y3与6x5y2n+1是同类项,求5m+3n的值。

2)当k=____时,多项式x2-3kxy-3y2+xy-6中的项不含x。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总之,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和促进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力和学习素质,落实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观。

语文教学中的学力理论 第12篇

既然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本原是“育人”, 接下来需要弄清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界定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如果将“语文课程”性质分解成语文应“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维度来认识的话, 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到底怎么教呢?以“综合性”和“实践性”手段教学。

从教育的本原出发, 语文教育是“以文化人, 育人为本”的教育;从课程的性质出发, 语文应以“综合性”和“实践性”方式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语文教育的本原和语文课程的性质, 不妨进一步深入推究学校教育中的语文学习有哪些素质是影响人的终身的。在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听说读写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将其归结到语文教育的范畴来研究, 则是阅读和表达。但如果仅仅具有了阅读和表达的素养, 而缺少了文化判断和选择素养的话, 必然形成不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更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 语文教育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这才是影响学习者一生的有用的语文, 在具有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充满魅力的文化人格, 这就是“本真语文”的理想追求。在追求语文的本真属性的过程中, 借助人本理念和学力理论, “本真语文”构建了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等三维学力。

“本真语文”的学力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 以语言文字为媒质, 以情感和思想为动力, 以思维和智慧为核心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语文人格的总和。依据学习素养和学习行为相结合的学习理论, “本真语文”的三维学力可简括为:在语言学习中培养阅读力, 在语言运用中培养表达力, 在语言生活中培养文化力。

一.阅读力是学习语言、透视文化的语感素养

阅读力, 既表现为学校教育过程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过程的语感素养, 又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知世论人的生活阅读习惯和常态阅读能力。阅读力既是阅读者心理成长的动态变化水平, 又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超越文本类型和阅读目的进而参与到各种理解过程及相应策略中获得和建构的文本意义。阅读者以不同的方式建构意义, 他们关注并提取具体的观点, 进行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成分, 因此, 阅读力不仅涵括阅读者从各种文本中建构意义的语感, 还包括阅读者的终身阅读行为、习惯和态度。

阅读力的提升应保证阅读的量和质。阅读量, 第一个层面指阅读速度, 第二层面指阅读数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学段阅读目标中有明确要求, 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第四学段不少于260万字,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再比如阅读速度, 第三学段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第四学段不少于500字。阅读量的要求, 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注意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样化的阅读习惯与方法。阅读的质, 主要指阅读思维, 即阅读力的广度、深度、信度和效度。阅读广度是指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总量;阅读深度是阅读的体验和感受具有深度, 明确阅读信息;阅读信度是阅读的可靠性程度, 不能曲解、歪解阅读文本内涵;阅读效度是阅读的有效性程度, 对阅读者的个体素养的提升。

阅读力的提升应培养阅读感悟力。脑科学认为:当脑接受到任一种刺激就能激活脑细胞之间的通讯通道, 如果刺激对大脑没有意义, 信息将留下较弱的痕迹。阅读也是刺激过程, 只有足够刺激阅读, 阅读学习的潜能才能持续发展。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能联系到乌托邦, 联想到空想社会主义, 甚或能联想到鲁迅笔下“在蔚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故乡。阅读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联系, 就是阅读体验和感悟, 在阅读中形成的能力就是阅读感悟力。

阅读力的提升需养成学生的思辨力。思辨力不仅仅是阅读中的思维能力, 更主要的是去伪存真的思辨判断能力。阅读是一种由未知到已知, 由已知到怀疑, 由怀疑到思辨, 由思辨到判断, 由判断到修正, 由修正到完善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故乡》时, 教者对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和“水生”进行了特别预设, 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比较两者的外貌描写。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水生:“这正是廿年前的闰土, 只是黄瘦些, 颈上没有银项圈罢了。”鲁迅如此比较性的描述到底想表述什么呢?如果仅仅凭借阅读来提取信息训练是无法延续阅读深度的, 设置这样问题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试想:闰土不疼爱水生吗?可为何颈上没有银项圈了呢?阅读想象的空间很大:穷得卖了?被兵匪官绅敲诈了?如果仅仅是如此境况还是不幸中的万幸, 假如是闰土已经没有了如他父亲一样的念想的话, 那又会怎样呢?那就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最大悲哀了。只有质疑、思辨、修正的阅读, 学生才能养成思辨力。

阅读的素养主要表现为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语文素养的内在表现, 即语感。“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是语文素养的外在表现, 即语用。“本真语文”培养的是真阅读习惯, 要求的是真阅读行为, 所以, 语感的积淀和语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积淀谈不上培养阅读力, 当然学不好语文。

二.表达力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语用行为

从语文学的角度来看, 表达是信息、情感、思想借助语言文字等形式在思维的驱动下陈述或表示的成果, 简言之, 表达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本真语文”认为:表达力是运用语言文字在思维驱动下表情达意的语用素养。表达力是学习的基础素养, 是思维参与下的言语能力, 所以, 表达力既是一种言语行为, 又是一种言语思维, 同时还是一种言语智慧。

表达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言为心声, 言语是一种信息、欲念、意念、情感、思想的外在表达, 但表达力是需要依托字、词、句、章、篇, 抑或语、修、逻、文、史、哲等语文知识来表现, 所以, 表达力不但是言语的表现形态, 而且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素养。如果表达对“对方的到来”的尊敬, 表达时却说成“你的到来令贵府蓬荜生辉”, 这就属于谦辞和敬辞并不清楚, 这种语用错误涉及基本的语言知识。可见, 表达力与语言知识和言语积淀密切相关, 知识积淀是表达力提升的前提。

表达力是可以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提升的。《庄子·天道》中云:“语之所贵, 意也。”意是情意, 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口语表达, 抑或肢体表达、媒体表达, 其最终指向均是信息简明和情感得体。表达力是生活体验的外化, 是人的情感交流。只有意思表达准确, 情感交流得体, 才体现出一种高素养的表达力。设置特定的生活场景, 可以指导学生口语交际训练, 以此提升口语表达力;根据教科书强化实用文体训练和文学创作训练, 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力。训练的虽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 但最终的表达指向都是准确表情达意。可见, 表达力训练就是用得体的语言形式准确的表情达意。

表达力的培养需要充分激活思维活动。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连的, 所以, 表达力是言语和思维的结合形态, 是意念、欲念、思想等意义的外在呈现, 是借助语言这个媒介实现信息、情感与思想的外显。孟子所说的“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过程, “色”“声”是表达的媒介, “喻”是表达的结果。表达是创造性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是思维活动的产物。言语活动是思维活动, 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渐进性, 也具有思维的个体性和独创性。表达不仅是言语活动, 而且是思维活动。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智慧产物就是表达力, 表达力是人的情感和思想借助言语为媒介而作用于思维的精神产物。只有在思维活动中的语文学习, 才能培养表达力。

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来提高人的表达力的过程。语言分为口语与书面语两大类, 表达力也可分为口语表达力和书面语表达力, 又因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一种规定性答题表述, 因此, “本真语文”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将表达分为口语交际、书面表达和指定性表达等三种类别。口语交际即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即以文章形式的表达, 也就是写作;指定性表达主要是评价和练习训练中约定俗成的书面表述, 其主要呈现形式为试卷的答题表述。根据表达的类别, 表达力也分为口语表达力、书面表达力和规定性表达力等形式。

口语表达力是表达力的人本学力。言语是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的交流工具, 人们的生活交流是口语交际, 工作交流是口语交际, 学习交流也是口语交际, 所以, 口语交际是人的本能, 是最为基本的生活技能。表意准确, 表达清楚, 陈述明晰, 用语得体, 这是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表意涉及到用字用词的准确性, 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写字。识字写字要做到:学习汉字结构, 书写准确;理解汉字意义, 用词准确;运用语法结构, 表达准确。这是表意的三个基本步骤, 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虽然是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 只要能够表意明了就行, 但口语交际不仅仅是生活交往, 在正规场合的演讲或辩论也是一种口语表达, 这种口语表达不仅要做到表意准确, 而且要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产生特有的现场效果。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常常会用周恩来总理智答美国官员的一段佳话为例:曾有一名美国官员当着周恩来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 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周恩来总理以超人的智慧笑答:“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 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这是口语交际, 但又是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辩争。可见, 智慧地运用语言是表达力的最高境界。

书面表达力是表达力的高层次学力。“本真语文”的书面表达主要指写作, 指向实用文体写作、应用文体写作和文学创作等多样化书面表达。比如文学创作这种书面表达力也会随着表达语言和形式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言语效果,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论述诗歌的译文与原诗的关系时说:“意义虽大致还在, 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可见, 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以及韵律、语境、情感在表达发生了变化的时候, 语气、语义、语感等都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表达力的变化。语言是表达力的外在媒介, 语言的锤炼、文体的选择、语体的转化, 甚至包括标点符号、书写格式等等外在的媒介都会影响到表达力。书面表达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产物, 是语用技能和语文素养的结合体, 是人的内在精神的产物。

指定性表达力主要指向于教学评价中的答题表达学力。考试是语文教育绕不开的一种评价手段, “本真语文”认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完成书面作业, 在考试中的答题表达也是一种表达力, 但这种书面表达又不同于写作, 写作的书面表达具有自主性, 是作者自身真切的情感表达, 而书面作业和考试答卷的表达则是指定性、规范性极强的表达, 这也是一种表达素养, 是指定性表达力的体现。

口语表达力、书面表达力、指定性表达力都是语文教育中培养的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语用素养。

三.文化力是实践语言、以文化人的人格魅力

文化力是在培养阅读力和表达力的基础上的高层次诉求, 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 在强化语文教育的陶冶性情、引领价值、濡染精神的功能中, 在升华学习者的生命意识和文化人格间形成的人格魅力。

文化力是以知识积淀为基础, 以能力提升为动力, 以人格传承为灵魂的文化认知、传承、发展的学力。语文教育需要夯实语言文字等基础知识, 需要提升基于思维创新的语言能力提升, 需要强化文化现象的认知、判断、批判、创新、熏染、传承的功能, 需要改变学习者的生命意识、文化人格、人文精神, 提升学习者的人格尊严、人格精神和人格品质, 从而达到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语文教学需要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文化力的最高境界是文化人格的养成, 文化人格具有渐进性, 其成长是伴人终身的, 正如俗语所言:活到老学到老。阅读是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所不可缺的基本素养, 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过程则是认识世界, 掌握知识, 拓宽视野, 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广泛兴趣, 提高人格品味的过程。阅读教学能愉悦生命之兴味, 激发生命之活力, 颐养生命之正气,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文化人格。

语文教学需要强化真善美的文化人格的引领。阅读文学作品, 感受鲁迅、季羡林、沈从文等的文化人格, 在其文化人格的引领下, 自觉形成健康的、独具个性的文化人格。虽然文化人格具有差异性, 但语文教学能让文化人格浸染到学习者的生命之中, 引领人格, 成长人格。文化人格具有模糊性, 不可以用一个量化标准加以界定, 但文化人格是随着人的生命发育不断形成的, 生命在成长, 文化人格也在成长。虽然语文具有模糊性, 但语文教学不能缺失弘扬真善美的文化人格教育, 因为只有强化文化人格的语文教育, 尤其是弘扬真善美文化人格的语文教育才能抵达文化力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什么是文化判断力呢?文化判断力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资源和多元的学习实践活动, 在知识素质、行为能力以及文化人格形成中, 在理解、分析、判断、评价、欣赏、修正、创新等能力方面取得的实际效果。判断力既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资源, 又基于学习实践活动, 是“以文化人”的综合产物。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如果仅仅局限于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现象的接受和文化知识的积累等初级心智活动层面的话, 这是培养不了学生的文化判断力的, 缺失文化判断力的学生必然是缺失文化力的。所以, 语文教育的文化力是借助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现象、文化资源的学习实践活动, 充分调动心智潜能的接受、思考、批判、修正的综合学力。

语文学习不仅是语文课堂的教学, 还包括课外的阅读, 而当今各种各样的传媒提供的海量的信息, 需要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判断, 指导学生理性思考, 科学取舍;需要拓宽文化现象接受的渠道, 需要提供多样化文化的积累, 需要培养学生在多元的文化现象、文化思潮、文化冲撞中, 以先进文化为引领, 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深刻而有远见地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 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学生一旦拥有了文化判断力, 就更容易去接受多元文化, 深化文化评判, 不断提升思想, 陶冶情操, 认识社会, 感悟人生, 塑造优美心灵, 拥有真善美的文化人格。

语文教育的文化力是“以文化人”的生活、生命的进化生态, 是知识积淀、能力发展和人格濡染的学力。文化力的践行只有在知识的基础性和能力的发展性的“双基训练”基础上, 在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中, 在真善美的文化人格引领下, 在理性思考、科学取舍、正确判断的修正间, 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一定会达到。

上一篇:咨询指导下一篇:降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