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场存在的问题

2024-05-09

当前猪场存在的问题(精选12篇)

当前猪场存在的问题 第1篇

1.1 饲养管理方面

1.1.1 饲养无效种猪

一般正常情况下, 母猪年产2.2胎, 胎产活仔10头以上, 每头公猪应保证20~3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而很多猪场都没有达到此指标, 很有可能是饲养了无效种猪。如长期不发情的母猪、习惯性流产的母猪、产仔数少、哺乳性能差的母猪、配种受胎率低的公猪等。

1.1.2 饲养无价值猪

现在有很多猪场都饲养的有病弱僵猪、无法治愈的猪或治愈后经济价值不大的猪,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药品和人力, 最后收效甚微甚至赔本。

1.1.3 使用饲料不合理

(1) 饲料配方不随季节变化:很多猪场用的饲料配方一年四季都不变, 如冬季仍然用高蛋白配方, 夏季仍然用高能量配方。 (2) 使用高水分玉米而不改变配方:秋冬季气温偏低, 猪对能量的需要量要大于春夏季节, 这时的玉米又多是新收获的玉米, 水分多在20%以上, 而很多猪场也不修改饲料配方, 结果出现能量不足, 影响猪的正常生长。 (3) 不按配方加工饲料:很多猪场加工饲料时不称量;缺乏一种原料时用其他原料代替;原料以次充好, 以上三种情况都会破坏饲料配方的合理性, 影响饲料利用率。 (4) 饲料搅拌不均匀:饲料搅拌不均匀在许多猪场都严重存在, 最突出的问题是在饲料中加入药物或微量添加剂, 不通过预混直接倒进搅拌机, 很难做到搅拌均匀。 (5) 大猪吃小猪料:在一些小规模的猪场, 经常遇到小猪吃乳猪料, 中猪吃小猪料, 大猪吃中猪料的现象, 而更严重的是让后备猪吃育肥猪料, 大大的推迟了母猪发情时间, 影响正常配种。 (6) 不重视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无论是散养户还是现代化的养猪场, 80%以上的猪场都存在饲喂霉变饲料的问题。霉变饲料中的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干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 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1.1.4 使用药物不合理

(1) 使用方法不当: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猪场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 用药时使用方法不当, 如给拒绝采食的猪加药;不溶于水的药物用饮水给药;对已经发病的猪群用预防剂量;用弱毒菌苗时使用抗生素等。 (2) 无病乱用药:当今, 猪病越来越多, 很多猪场为了防患于未然, 长期大剂量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用来保健, 严重扰乱了猪体免疫系统平衡, 一旦停药就可能引起疾病爆发, 更为可怕的是一旦猪群发病, 很有可能出现无药可治。

1.1.5 育肥猪出栏时间过长

三元猪的最佳生长速度是120kg以前, 良杂猪的最佳生长速度是90kg以前, 再大就会出现料肉比过高的浪费。一些猪场本来160天可以出栏的猪却要养到180天, 有的甚至养到200天。

1.2 经营管理方面

当今大部分猪场都不懂得市场营销, 盲目地减少生产规模或扩大生产规模, 最终出现“行情好时没猪卖;行情不好时出栏高峰”。

1.3 防疫灭病方面

1.3.1 不重视消毒工作

(1) 盲目选择消毒药:大部分猪场往往忽视微生物对消毒药的敏感性, 盲目地选择消毒药, 达不到消毒效果。 (2) 配制消毒药的浓度不准:很多猪场在配制消毒药时很随意, 浓度不足或过大。 (3) 消毒不到位、不彻底、不同步:有些猪场不重视进出口的消毒, 在猪场的消毒过程中做不到各车间的同步进行同时结束, 使病原菌有可能扩散或传播。

1.3.2 疫苗免疫失误

(1) 免疫程序混乱:首免时间不合理, 疫苗被母源抗体中和或者出现免疫空白期, 给病源侵入造成可乘之机, 导致疫病发生。使用联苗造成对某一传染病的免疫不确实。不同种疫苗使用混乱, 间隔时间过短, 有可能发生干扰作用而影响免疫效果。 (2) 疫苗质量不过关;有很多猪场在购买疫苗时不注意疫苗的质量问题, 结果造成猪场某一疫病的免疫失败, 导致疫病的发生。 (3) 疫苗免疫操作不规范:接种疫苗前不对猪只进行健康检查, 病猪和瘦弱猪同步免疫;注射疫苗时注射深度不够、位置不正确、出现打飞针;接种时消毒不严。

2 对策

2.1 饲养管理方面

(1) 及时淘汰生产性能差的种猪, 不养无效种猪;同时加强种猪的饲养管理。

(2) 及时淘汰无饲养价值的猪。

(3) 合理使用饲料: (1) 饲料配方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如冬季多喂些热能高的饲料, 夏季多喂青饲料, 适当喂些热能高的饲料。 (2) 使用高水分玉米要改变配方:秋冬季节使用高水分玉米时, 在其他原料不变的情况下, 加大玉米比例, 同时加大饲喂量;或者在用湿玉米时, 配合高能量饲料如油脂等。 (3) 严格按照配方加工饲料:加工饲料时坚持称量;缺乏一种原料时, 不要轻易用其他原料代替, 确保原料质量。 (4) 饲料搅拌要尽可能均匀:尤其是在饲料中加入药物或微量添加剂时, 必须通过预混再倒进搅拌机。 (5) 严格遵守各个阶段的猪喂适合这个阶段的饲料:种猪喂种猪料, 大猪喂大猪料, 中猪喂中猪料, 仔猪吃仔猪料。 (6) 重视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影响:合理应用些免疫调节剂。第一, 从母猪妊娠85天开始到断奶, 饮水中加入免疫调节剂。第二, 保育全程使用免疫调节剂。或者在饲料中添加霉吸附剂、有效的防霉剂和毒素吸附剂。

(4) 合理使用药物。

(1) 掌握正确用药方法:不断学习, 掌握常用药的配伍药理, 药的特性, 正确加以应用。 (2) 合理科学地进行药物保健。

2.2 经营管理方面

养殖户应经常了解最近的市场行情, 对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自己的判断, 制定相应的营销计划。在猪价开始下跌时, 不盲目压缩规模;在养猪赔钱时, 采取低成本养猪法, 以低成本取得效益;在猪价上升时, 也不宜盲目扩大规模, 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养殖规模。

2.3 防疫灭病方面

2.3.1 重视消毒工作

(1) 慎重选择消毒药:结合当地猪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及微生物对消毒药的敏感性选择消毒药。 (2) 严格按照消毒药说明的计量进行配制:不要自行加大或减少计量。 (3) 消毒要到位、彻底、同步: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都要全面, 不留死角。猪场规模大时要注意做到各个圈舍同步消毒。重视进出口的消毒, 勤换消毒药。

2.3.2 避免疫苗免疫失败

浅谈一些规模化猪场存在的问题 第2篇

贵州省印江县农牧科技局畜牧技术推广站

戴友权

555200 贵州省印江云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黄建明

555200近年来,一些猪场因对疫病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使得一些原来就有的猪病(如猪瘟、喘气病等)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又继发了诸如猪副嗜血杆菌、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伪狂犬、蓝耳病等新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仔细分析原因大致如下:

一、对引入后备猪的隔离观察工作重视不够 有关单位在引种过程中的错误做法,易将外疫引入: 1.引种前,未对供种场供应的种猪进行疫病检测。2.对新引入的后备种猪,未经隔离就直接进了生产区。3.在饲料中添加广谱抗菌药物,掩盖了肺炎和痢疾等病症的发生。4.30天隔离期结束时,对无任何疾病症状的外来种猪,未按本场种猪群的免疫预防注射,或未采取饲喂本猪场存栏猪粪便、与本场淘汰母猪混养一段时间等措施,就进入了生产区,结果导致了猪只发病。

二、对初产母猪发生疾病的持续感染重视不够

近年来,一些猪场的繁殖障碍性疾病虽无大的暴发,但每月有数窝甚至几十窝发生的现象却时常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猪场近年来或近期内发生的暴发性流行疾病(蓝耳病和伪狂犬病等)结束后,转入亚临床的持续感染所致。对后备种猪而言,则是进入生产群前未采取有效的隔离观察措施所致。而这些新引入的高度敏感猪,在发生持续感染后即向外排毒,进而成为了一个“接力” 帮手,再次感染

其它种猪,致使该猪场的繁殖障碍病永远无法得到根除。

三、对生产及疫病统计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重视不够 良好的生产记录、饲料记录、配种及产仔记录、防疫等记录既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什么时侯发生、甚至可以知道发生原因,这样的记录用途也包括告诉我们将要发生什么。然而,在此方面常出现以下问题:记录不全;记录方法不一致,没有可比性;记录报表时间滞后;记录分析不全面;不注意保存等。对这些宝贵生产、防疫记录和报表一定要妥善保管,期限至少在五年以上。

四、生产衔接出现漏洞,导致种猪疫苗漏打

据笔者调查发现,种猪漏注苗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种猪免疫多由产仔舍和配种舍的饲养员操作,当饲养员更换频繁,在工作交换上不认真细致时,很容易疏忽和遗忘。二是购入的后备种猪无疫苗注射记录。三是基础母猪的疫苗注射时间,大多数都选择在断奶前的哺乳期间,而有的母猪在配种舍返情两三次或转到怀孕舍后流产又转入配种舍,根本未进入产仔舍,更谈不上有断奶过程,这种情况下母猪的猪瘟疫苗很可能就没打。

五、不做药敏试验滥用抗生素,未达到防制效果导致药残发生,影响食品安全

据了解,目前规模猪场很少有对抗生素类药物做药敏试验的,以至于使许多以往临床效果很好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些猪场不得不在防病治疗时经常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不同的抗生素,否则一经停止使用,疾病就会发生。在此情况下,抗生素也就变成了猪只的保健

药物不得不长期使用,降低了药物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导致了药物残留,这也是近两年来猪场防制成本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

六、消毒工作不规范,导致灭源不彻底

认真做好规模猪场的消毒工作,是消灭传染源,防止疫病发生的关键措施之一。但在现实中,极少数猪场并未认真做到严把消毒这一关,如有些猪场在对各猪舍进行消毒时,未按清污→冲洗→消毒→转入的程序进行,而是在猪只腾空后,在未将前批猪留下的污物、垫草、粪尿、剩料等彻底消除的情况下,直接将消毒药喷洒其上,认为这样就是消毒。殊不知消毒药可与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作用,的使用效果;再如有些猪场未对病、死猪停留或走过的地方做严格消毒等。

七、采集病料及送检不规范,导致实验室结果不准,甚至出现误诊

每当疫病发生时,相当部分猪场常常采集病料或血清送实验室检验,以便确诊。但因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做法或发现错误,那么实验室结果不准,甚至出现了误诊。如制作自家苗病料采自抗菌素治疗过的猪只,病料在保存过程中出现了冻结,使病原菌的分离出现困难;在送检活体时,有的选用症状不明显的猪只,甚至选用发病时间较长的僵猪,使送检的活体不能代表整个群体疾病的浒情况和典型症状;在自备血清过程中,一次性注射器制备后没有留下空间,致使血清无法分离,采血后未采取措施促进血液凝固,导致送检过程中出现溶血,还有些场血液采集后未在室温下放置两个小时或置于37℃的温箱内0.5—1小时析出血清,致使血液存放时间过长,产生腐败,无法进行抗体检测;还有些猪场的送栓人员对出现的临床症状、发病的死亡疫病民展情况、发病前后采取的哪些措施等说不清楚,这些情况下要使实验室根据化验结果做出准确确诊是困难的。

八、不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是许多规模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定期对猪只进行了抗体检测,可达到及早发现疾病;对疾病作回顾诊断,了解本场曾发生过的疾病;正确了解并评估免疫状态,以便掌握猪场内传染病的流行和分布,及早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及疫病的鉴别诊断等到,这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工作。

然而,相当部分猪场,对免疫工作非常重视,而对免疫效果到底怎样却没有认真去考虑,或许是因为怕花钱耍未开展对疫病的抗体检测工作,这不能不说是目前猪场的防疫体系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

九、轻视对寄生虫病的防制

在规模代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寄生虫对生产的影响日渐突出。擗了解,一些猪场未按要求对各生产阶段的猪只采取驱虫措施(有的场甚至数月或整不予驱虫),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十、未对猪舍内空气污染造成的严重危害引起高度重视

近两年来,一些规模场保育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巳经造成了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一是断奶仔猪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抗寒冷的应激能力差,二是断奶后自身免疫力偏低,在污浊的空气环境中极易受寒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同样,因空气污浊,仔猪在炎热的夏季也易患厌食症和消化道疾病。

十一、未对霉玉米造成的严重危害引起重视

霉玉米中的霉菌毒素会造成猪只中毒,导致免疫抑制,继而发生其它疫病的感染,将会表现临床症状或潜伏性的非临床症状的发生。

十二、其它导致疾病发生的人为因素,在一些猪场也是存在的

小型养猪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3篇

1.猪场环境条件恶化,猪舍建筑不规范。许多小型养殖场在选择场地时,只求地价便宜,或不愿意多投入资金建房,使用一些淘汰的或无人居住的民用房,简单改造后作为猪舍,没有注意到猪场周围的环境,建筑也不规范,科学饲养难以实现。

2.引进的种猪品质低。在引进种猪时,贪图便宜,不到正规种猪场引进,买回的不是优良猪种,有的甚至是一些生产性能差的淘汰种猪,繁殖性能低下,产崽数少,弱崽、死崽多。

3.仔猪成活率较低。很多养殖场在仔猪饲养过程中,没有把好仔猪的出生、补料、断奶“三关”,造成仔猪营养不良、腹泻等疾病发生,死亡率较高。

4.饲料品质差。饲料费用一般占养猪生产成本的75%左右,有的养猪户为了减少开支,自己配料,选用一些价低、质差的鱼粉、豆粕、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发霉变质的陈玉米。

5.没有科学的管理措施。猪舍内夏季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冬季温度又太低,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粪便处理不及时、到处乱堆,饲养密度过大等等。

6.消毒不严格。大部分养猪场的门口、猪舍进出口没有消毒池,仅撒一些生石灰,或者虽有消毒池,但池内的消毒液长期不换,甚至不放消毒液,形同虚设,人员随意进出,对猪舍和环境的消毒时有时无,消毒程序不合理。

7.疾病防治不到位。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传染病的认识不足,不能及时发现一些发病猪,缺乏紧急免疫、隔离封锁、消毒等措施,造成疫情扩散和蔓延。

8.药物使用不科学。不重视化验诊断,猪一旦发病,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就马上使用抗生素,盲目用药,不但没有治好病,反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浪费药物,贻误了猪病的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疫情蔓延,增加损失。

9.免疫不合理,操作不正确。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生搬硬套;防疫单一或过多;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按要求进行,使用的疫苗质量不合格,如过期、变色、污染、发霉、不是真空等等。

二、解决办法

1.猪舍建设要合理。猪舍要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方便、水质良好、远离人群居住的地方。生产区、生活区分开,设立病畜隔离室,消毒室要符合兽医卫生要求,要避开屠宰场、畜禽交易市场、污水沟等易发生传染病的场所。

2.正确引种。到正规的、具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非疫区的场家引种,引种时应索要引种证明、发票,签订合同,并进行严格的检疫。最好是能建立自己的繁育种群,走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规模较小的,可以只养母猪,实行人工授精,减少饲养公猪的开支。

3.提高仔猪成活率。把好仔猪出生关,仔猪产出后应在离身体4~6厘米处断脐,并用2%碘酒消毒,擦干口中及身上的黏液,放入温度为30~35℃的保育箱内,待产崽结束后帮助仔猪在6小时内吃上初乳。补铁补硒,出生3日内可分别肌注补铁针剂和0.1%亚硒酸钠针剂,也可一次性肌注铁硒合剂。寄养,将一窝中超过母猪有效乳头数的仔猪寄养给产崽少的母猪,被寄养的仔猪应吃过初乳,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3天,要在仔猪身上涂抹一些寄养母猪的尿液或乳汁,避免母猪分辨出被寄养的仔猪。保温、防压、防病,1~3日龄保持温度30~32℃,4~7日龄为28~30℃。设立护仔栏,防止仔猪被母猪压死。母猪使用一些抗生素,如土霉素、新霉素等,可预防仔猪腹泻病的发生。

4.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每天坚持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配置一些增、降温设备和光照、通风等设备。合理搭配饲料,建议使用全价配合饲料。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以每公斤体重应占面积达到0.1平方米为宜。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场区和生产区门口设立消毒池,消毒液必须经常更换,并保持一定的深度和浓度,冬季可加盐防止结冰。工作人员进入猪舍时要更换工作服,按照“清理粪便—打扫卫生—冲洗干净—消毒”的正确步骤进行。

6.坚持每天定时观察猪群情况。发现有不食或精神不好的病猪及时隔离,并请兽医人员迅速查找病因,及时预防感染其他未发病的猪,并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病死猪一定要焚烧或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更不能出售,以避免疫情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

7.预防和治疗疾病。一定要在兽医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有条件的,可在进行实验室诊断后再用药,用药时间要合理,配药要正确,避免贻误病情和浪费药物,增加开支。

当前猪场存在的问题 第4篇

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兽医临床用药的不科学不合理, 造成养殖业"新病突发、老病新发", 而且越来越多, 越来越快, 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然而目前许多疫病在规模化猪场中通过传统的防疫保健措施只能有限地控制一些疾病, 净化则几乎不可能。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现有的疫病防制模式已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猪群健康、安全的生长需求。因此, 人们迫切期望能有一个可以有效地清除疫病的防疫体系, 使猪群中疫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使规模化猪场在较少疫病干扰的条件下健康发展。故此, 在规模化工厂化养猪业中, 研究猪群疫病的传播和流行速度, 探索和试验疫病防制的新型模式, 建立规模化养猪业优质高效新型的防疫保健体系已迫在眉睫。

2 当前部分猪场防疫中存在的问题

2.1 猪场的“一点式”设计不利于防疫

由于受资金、土地和当时养猪水平的限制, 在猪场设计中采用“一点式”的模式, 即一个数千头或更大规模的猪场布局在一个区域内, 猪舍间距也较小。有的猪场则采用所谓的一体化设计模式, 将数以千计的不同年龄的各类猪饲养在一栋猪舍内。这种猪场由于猪群规模大, 饲养密度高, 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 极易在场内快速传播, 控制与扑灭极其困难。

2.2 猪舍的大型化设计不利于防疫

多年来我国的猪舍采用长通间、单列、双列或多列半开放式的结构。在空怀配种舍多实行单栏小群饲养, 每栋猪舍常饲养几十头到几百头母猪;在妊娠舍多采用限位饲养, 一栋猪舍常饲养数百头母猪;分娩舍母猪多在产床上分娩或哺乳, 舍内常有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各类母猪和数千计的不同年龄的未断奶仔猪;而保育舍、肥育舍也同样有几百头, 上千头不同年龄的猪混合饲养在一栋猪舍内。舍内通风换气、排污、喂料、清扫及其他生产活动均由一侧向另一侧进行。这种密集型猪栏, 在减少基建投资, 迅速扩大饲养规模等方面有一定的优点, 但在舍内温湿度、通风换气、猪群日常管理、不同猪只喂料量控制、猪只疾病观察等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最大的问题则是病原微生物在舍内可通过猪只间的密切接触、空气、污水及人员活动的传播, 使疫病在极短的时间内传至猪舍的每一头猪, 就连一些在传统养猪条件下不易快速传播的慢性型疫病可能在传入后的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栋猪舍内或全场范围内爆发流行。

2.3“流水式”生产管理方式不利于防疫

许多规模化猪场已采用了五段式的生产管理方式, 由于这种大空间、高密度、大群体的饲养与管理方式, 在一般的万头规模的猪场中, 猪只在各段间的转群移动只能实行"流水式"作业。即在第1, 2, 3阶段多按照先进先出的方法转移猪只, 第4, 5阶段则多实行提大留小、新进小猪分别补进各栏的办法转群。这种“流水式”作业管理不能做到彻底空栏, 清洗、消毒、不能实现“全进全出”, 使传染病的水平传播, 也由较大猪只向较小猪只传播易于实现, 病原体在这种连续继代的条件下, 其毒力增强, 使疫病更为剧烈发生;而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则使得疾病的诊断, 治疗日益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 疫病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大为提高, 疫病对生产的干扰日甚一日, 即使用大量的疫苗, 药物也难以对疫病实行有效的控制与净化。

2.4 防疫技术落后及防疫管理不力

2.4.1 隔离距离过小

目前多数猪场与周围环境中的村庄、农贸市场、交通主干道、畜牧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等的隔离距离不够理想;场内生活区、管理区与生产区的相互间的隔离距离也不符合防疫要求;生产区内各猪舍间距不符合标准的距离与通风要求;不同用途、不同年龄的各类猪群的混群饲养也不符合防疫的基本要求。

2.4.2 消毒灭源不彻底, 留下疫情隐患

在消毒技术上由于猪场采用“流水式”作业和大通间式猪舍, 无法实行全进全出和彻底空栏, 各类猪舍基本上只进行载猪条件下的日常消毒或局部的空栏清洗消毒, 不能进行必不可少的定期空栏大消毒;除了有限的通风换气外, 对猪舍内空气的消毒则基本未能进行;人员车辆的进场消毒也完全不能符合大型集约化猪场的卫生防疫要求;需转群移动的猪群在进入其他猪舍时也基本不进行消毒。许多猪场的大门口消毒池和各栋猪舍门口的消毒脚盆内的消毒液多日不换, 杂物较多, 消毒效果极差;在对猪舍进行消毒时, 未按清污-冲洗-消毒的程序进行, 将消毒液直接喷洒在粪污上, 从而降低了消毒效果;许多猪场忽视对病, 死猪停留或走过的地方进行严格消毒, 直接留下了疫情隐患。

2.4.3 猪群健康监测技术落后

绝大多数猪场不具备对猪群健康水平进行监测和对各类防疫保健技术措施的效果进行检查的条件, 仅靠眼观检查和经验判断。一些科研院校虽有检测设备, 但多未建立起针对规模猪场疫病的系列检测方法, 也未开展对规模化猪场的系统服务。有的猪场在采集, 保存病料或血清制备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或错误, 导致试验室的检测结果不准而出现误诊。

2.4.4 有害生物较难控制

对可能传播疫病和危害猪群健康的节肢类昆虫 (如纹, 蝇) , 啮齿类动物 (如老鼠) , 飞禽 (如麻雀) 的控制与防范, 在许多猪场仍是一道难题。

2.4.5 猪病的诊疗和用药不规范

规模化猪场中很少有对抗生素类药物做药敏实验的, 以致于许多以往临床效果很好的药物在长期应用中病原微生物已对其产生了耐药性。盲目

动物防疫

滥用药物, 随意加大用药剂量, 用药疗程不当, 不注意药物有效成分和适应症而偏信广告介绍, 结果既未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也导致了药残的发生甚至造成了更大的损失。疫苗质量不合格, 疫苗贮存不当, 注射过程中打飞针, 接种疫苗前使用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免疫剂量不足等都会使猪场的猪群健康状况处于不稳定或疾病的潜伏状态, 一旦遇到强毒侵袭或环境因素突变时, 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从而给猪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另外, 一些过去常用的防治药物已经或将要被禁用, 而效果好价格低的专用兽药的开发生产未能跟上;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现, 但猪用疫苗的研制开发生产跟不上或质量良莠不齐, 影响疫病的防制。

2.4.6 引入的种猪未经隔离直接进入生产区

一些猪场内根本没有建造观察隔离舍, 因而他们对引入的种猪也就无法做到隔离观察, 往往是引入猪只直接从育肥舍后面的装猪台卸车, 沿赶猪走道穿越育肥猪舍、保育猪舍、哺乳猪舍、妊娠舍、最后进入空怀配种舍内的后备种猪舍, 还有些猪场甚至将引入的后备种猪直接进入育肥舍与育肥猪混养。如若这批猪只带有某种潜伏疾病, 则本病在猪场的发生是迟早之事。

2.5 缺乏系统的防疫保健计划

由于在规模化猪场中疫病发生与流行的种类增多, 诊断常常跟不上疫病防治的需要, 无法正确地选用药物或疫苗;同时, 随着疫病种类的不断增多, 使用疫苗或药物的频率增加, 在猪短短的一生或一个生产周期中合理地安排实施防疫保健的各项措施极其困难;另一方面许多猪场的防疫保健计划不够系统和全面, 防疫中漏洞和死角甚多, 不断有疫病发生, 只好盲目地, 大量地使用药物或注射疫苗, 不仅浪费了资金, 药物在猪体内的残留问题也十分严重。

2.6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一方面许多种猪场健康水平不高, 另一方面许多商品猪场种群来源不固定, 多途径购买种猪, 又缺乏必要的隔离检测手段, 使得不同繁育体系间疫病的传播越来越多。

2.7 规模猪场的自身污染

今日畜牧兽医642011年第9期

部分猪场对粪污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其中;有的猪场是没有资金用于处理粪污, 从而使得规模猪场粪尿、垫料、污物、死尸等的无害化处理失当, 造成有害生物的孳生和蔓延, 给防疫带来无穷的隐患。

2.8 防疫保健人才匮乏

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不断发展, 防疫保健人才和猪场管理人才缺乏更为突出, 使疫病综合防制远远落后于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速度, 造成免疫制品不能合理使用, 疫病发生时不能及时发现、处理、消毒药、化学药品的泛用和滥用等都可能造成疫病的蔓延。

3 当前部分规模猪场建立新型防疫体系的对策

3.1 建设多点式专业性猪场

多点式专业性猪场可降低每一点内的猪只数量, 将不同年龄的猪有效地分隔开来, 防止猪群之间疫病的水平传播, 是控制疫病流行和净化猪群内的已有疫病的基础, 在规模化养猪业防疫保健体系中将可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多点式专业性猪场特别适合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 规模猪场有较强的技术力量, 可作为龙头企业, 负责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前3个或4个关键阶级的生产, 由农户承担后1个或2个阶段的生产, 保育或肥育阶段可分为散在多个点上进行, 形成繁殖场、保育场、肥育场等专业性养猪场, 是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扩大规模的一条捷径。2005年在加拿大, Alberta家畜服务社警告其属下的猪农注意在实际生产中猪的饮水量可发生的变化, 该服务社指出, 在看似相同的条件下, 一头猪的日饮水量可能会是另一头猪的4倍。由此也解决多点式猪场占地面积大、前期投资大、转群运输带来的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

3.2 采用多单元独立式隔离型猪舍

猪舍每个单元之间完全独立, 在猪舍外由一条走道相通, 分别有各自的通风、排污、供水、供暖、电力等系统, 在猪舍的修建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建筑物的防鼠、防鸟等因素。多单元独立式隔离型猪舍是保证猪群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 使猪只在一贯相对洁净的环境中产仔, 哺乳和生长的基本条件。

3.3“全进全出”生产工艺流程

“全进全出 (AIAO) ”的含义是在同一单元中猪群在同一时间内转入或转出猪舍, 该单元在猪群转出后空栏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 下一批猪只在消毒后才能转进其中, 工作人员亦应穿专业工作衣鞋帽并经消毒后才能入内。“全进全出”在猪场中的应用, 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单元化的猪舍。为了保证“全进全出”的施行, 还必须合理地采用同期发情、人工受精、同期配种、同期分娩、同期断奶等繁殖新技术。

3.4 规范化的生物安全性防疫保健管理程序

建立规范化的生物安全性防疫保健管理程序, 对传统的防疫体系的隔离、消毒、杀虫、灭鼠、免疫注射、药物预防、驱虫、日常诊疗、检疫、疫病扑灭等系列措施加以系统的改进。按照生物安全性的原则, 对猪舍内小气候环境控制、猪群的移动与混群、营养调控、繁殖节律调控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调整, 制定严格的管理程序。

3.5 疫病检验及监测

大型规模化猪场有必要建立起自身的疫病检验与监测体系。在猪群中主要传染性疾病 (包括寄生虫病) 的感染与免疫状况, 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对各项防疫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监测, 以评价新型保健体系的应用效果, 发现其不足和研究改进方法等

3.6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兽医技术人员和猪场管理人员

当前干部存在的问题 第5篇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就业、稳经济等成为重点工作,作为普通干部,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素养不够高。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学习不够透彻,没有很好滴用理论指导实践,认为自己是一般干部,局限于了解知道这个层面,运用于实际工作不多。对做点工多,其他工作参与不够,建言献策不够。

(二)工作作风不够实。

一是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存在着“摸着石头过河”现象,工作成效不明显。二是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上有重视领导布置多、重视实际任务少的问题,机械照搬照套上级、领导的精神和部署,结合单位实际不够。

(三)业务钻研不够深。

一是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满足于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上遇到难题时,不善于思考、动脑,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能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满足于过得去。二是对业务知识的学习还不够,缺乏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出现再想办法解决。有时由于工作的重复性,图省事,照搬照抄,沿用老方法解决问题;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有逃避的倾向,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坐等待办法出现,而不是自己寻找对策,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四)自我要求不够严。

一是工作标准不高,有时在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工作任务,存在着“以应付求过关”的想法,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二是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没有制定工作计划,工作有时比较散漫、松懈、不够严谨,紧迫感、危机感不够强。

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提高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

坚持把学习作为永恒主题,全面提升理论和政策的认知水平,筑牢思想之基。加强学习是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利用时间,抢着学;结合自身工作,切实学;结合时事政治,及时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学。在学习中总结,在学习中提高。

(二)提升执行能力。

执行力是第一位的能力,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能拖拉,手头上的事要尽量往前赶,努力养成“事不过夜”的好习惯。首先要克服个人办事拖拉的不良工作作风,着力提升办事的效率。其次任何时候都要真正以扎实的工作完成当前的各项工作任务。再次要不断地向实践和周围同事学习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和技巧,不断丰富实践,积累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巧干,面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盲目、不蛮干,讲方法、讲技巧,把学习借鉴与总结提炼相结合,既用好外部经验,也打磨好自身“土办法”。

(三)加强责任意识。

对交办到手中的工作,要做到严谨细致,确保不出纰漏,不给工作带来任何不利影响。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加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求自己,要精益求精、追求一流的工作质量,切实做好每项工作。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问题分析

一、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德育方法上。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知识大爆炸、知识更新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这些都对高校德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如今高校德育过程中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采用的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说教,基本是一种“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的模式,教师常常用对待物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现在许多老师上课从到尾一个人讲,而不管是否符合学生需要,不管学生是否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上课则是被动听讲,在课本上重要地方划上红线,以便在考前重点记忆。一些教师教学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难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目标。可以说在高校德育过程一些教育者很少尊重学生的需要,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德育的人性化缺失。

2005年1月17-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将来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看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德育方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而不应是教育者主观性的一味传输。时代呼唤人的个性发展,而有些德育工作者却还在努力压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时代要求德育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而有些德育工作者却还在一味地进行与生活相隔甚远的道德灌输;时代的多元化要求人的主体选择,而有些德育工作者却还在一厢情愿地进行说服教育。这些缺失人性化的德育方法,已大大降低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别说德育为先了,只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这种德育已被远远甩在了后面,更别说培养光复民族大业的有志青年了。

(二)在对待受教育者上。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高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往往是主客体的关系,一些教育者高高在上,对学生态度冷淡,不关心学生,不把学生当作“人”,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简单地使用命令、强制压服的方法对待学生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近几年,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多次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在说到如何教育时,均提出要以人为本,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进行疏导、开导、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关心人,以情感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体现。然而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者却忽视学生个人的自我价值,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不能够回归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更多的是采用强压式、命令式象对待物一样的对待教育者,致使人性化的缺失,造成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逆返,不利于大学生现代独立人格的形成。

(三)在德育内容上。高校德育在内容上,比较空洞,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再加上教育者教条式的说教,使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难以产生认同感,更谈不上对这些内容的信仰。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枯燥乏味,单一死板,脱离实际,不能满足需要,不能够感染人、吸引人。当前高校德育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过于理想化,“高、大、空”。而这些过于理想化的德育内容容易造成形式化的弊端,因为一些学生虽然可以在口头上讲一些道德理想,在思想政治考试中也能够得高分,但实际生活中却我行我素,并不能够实践这些理想,造成言行不一。造成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和社会,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等。在当前的高校德育离大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造成大学生大一迷茫,大二困惑,大三大四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到底学些什么,大学生也突显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心理困惑、学习困难、法律意识谈薄、就业迷茫、人际交际困难等。

二、造成高校德育问题的因素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学生主体的缺位。当前高校德育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教育方法还是以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客体,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一味地强压和灌输。再加上扩招之后,招生人数的俱增,师生比进一步加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更加明显。一位德育教师在面对众多学生的情况下,很难做到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使学生参与进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也就出现了学生主体缺失的现象。

(二)经济的趋利性导向,致使德育目标的高大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德育目标并没有脱离传统目标,使人“物化”、“工具化”、“政治化”。尤其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的趋利性也导致高校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带有趋利化的导向,教育者总是夸大的站在市场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去引导教育学生,而不是站在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以完善学生的人性为目的,引领学生过上高尚的道德生活,致使德育目标高、大、空。

(三)理论教育脱离实际,造成德育内容的空疏化。目前高校德育理论与之前中学阶段德育理论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纯理论的内容太多,而相关理论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都知道,尽管能够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德育内容不能与实际很好结合,不能帮助学生真正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德育内容的空疏化,也致使德育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德育中的上述弊端的存在,虽然使学生掌握了较多的道德知识,但一些大学生并不认同这些道德知识,更不能将这些道德知识落实在行动上。

参考文献:

[1]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中小猪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7篇

1 猪场总体设计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场地的选址和养殖场的总体设计不合理。由于近几年的养猪效益较好, 导致一些人盲目跟进, 匆忙上马, 为了充分利用空闲地建造猪场, 往往忽视了科学选址和合理设计。大部分猪场受场地的限制, 造成猪场离村较近, 有不少小场大都在村庄里建设, 结果是猪舍朝向不合理, 通风采光不良, 排污不畅, 臭味冲天, 苍蝇、蚊子、蠓虫到处都是, 致使猪病越来越多。

2 生产管理水平低下

大部分中小规模场管理者文化水平较低下, 多是由农村散养户转型而来, 他们没有专业的养殖技术, 对养猪业发展形势和生产技术缺乏了解, 往往凭传统经验和部分从他处学来的所谓“经验”就盲目进行养殖生产。同时又由于资金有限, 造成许多中小猪场先天投入不足, 投资超过20万元的猪场不到40%。生产设施简陋, 技术力量薄弱, 给以后的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多隐患, 得不到预想的生产效益。

3 盲目引进猪源, 品种参差不齐

在许多小猪场, 养殖人员缺乏科学养猪知识, 人云亦云, 分不清好坏, 引种时过分考虑种猪价格, 从一些不知名、不正规的种猪场引入“便宜的种猪”, 甚至是一些土杂猪, 这些“便宜的种猪”在生产性能及健康方面都没有保障。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容易造成各种疾病的传播, 同时由于其生长速度慢, 增加了饲料成本, 并且由于其肉质较差, 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生猪上市时基本呈微利状态。同时过分强调体形, 导致种猪饲养难度大, 容易难产, 生长速度慢, 经济效益差, 当面对猪价暴跌时, 其损失惨重更是不言而喻。

4 免疫程序不科学, 操作不规范

一些小规模养殖户缺乏技术人员, 认为养猪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在疫苗的使用上极不科学, 经常是人云亦云。地区不同, 猪舍所处的环境不同, 表现出的疾病也有很大差别, 因而猪的免疫程序亦不相同。可不少养猪户不从实际出发, 没有一个合理的防疫程序。重复防、漏防、大剂量防疫, 五花八门, 一则浪费, 另则造成免疫麻痹, 起不到好的作用。还有不少人在疫苗的选购、运输、保存、使用上不注意, 特别是免疫不按操作规程, 没有无菌概念, 疫 (菌) 苗稀释液不对, 配比不准确, 注射剂量不准确, 造成防疫过后仍然发病的现象。

5 饲养时间长, 市场意识不明确

猪的发育规律是前期长得快 (90 kg以前) , 高峰期 (90~100 kg) 后生长速度快速下降, 生长缓慢, 但是脂肪的沉积相对增快, 因此当体重超过100 kg时, 猪只料重比升高, 生猪胴体瘦肉率降低, 这与目前市场上的生猪瘦肉消费观念不符, 导致出售价格降低, 这两者一结合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生猪出栏要及时, 并应该饲养瘦肉型良种猪。

6 抗菌素残留超标

现代养猪业的发展趋向是规模化、集约化, 同时, 使用抗菌素也成为保障畜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不少养猪户由于缺乏药理知识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生猪的饲养和治疗过程中, 大量使用抗菌素, 有的甚至全程使用, 致使抗菌素在动物体和动物性食品中残留超标, 从而造成人和猪的急慢性中毒、过敏反应抵抗力下降、抗药性增加等危害。

7 消毒知识缺乏, 消毒设施不健全

具体表现在使用消毒药品种单一, 兑药比例不准确, 消毒程序不合理, 消毒时间过长或过短, 有的甚至天天消毒, 还有的出于应付而消毒。消毒不彻底致使病毒或细菌杀不死或产生抗药性。在消毒设施上, 很多中小猪场没有坚持合理的消毒制度, 没有消毒室或消毒池, 即是有的也形同虚设, 诸如装紫外线灯数量不够, 灯管坏了不换, 地下的消毒垫子药液不够, 配药不按比例, 选择消毒药不合理, 消毒池药水长期不换或不放消毒药, 消毒室没有换衣间和胶鞋等等, 疫病防制消毒关把不严的现象十分严重。

8 生猪粪便污染严重

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和规模养猪的大量增加, 粪便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小型猪场受场地和设计的制约, 排污不畅, 没有硬化粪场, 缺少沉淀池, 粪尿遍地, 造成猪场人为污染, 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疫病流行不断。

9 动物尸体及污染物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于养猪场来讲, 死亡猪和母猪胎衣及病猪的污染物是最危险、最直接的传染源。但这一点往往没有引起养猪场的重视, 在中小型养猪场大部分没有设制合理的化制炉或化制洞等无害化处理设施, 对病死猪和污染物均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也是造成疫病流行的重要一环。

猪场免疫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第8篇

1 免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疫苗质量

如果疫苗的含毒量不符合要求,免疫效价低、佐剂不佳、疫苗纯度不高以及活苗中病毒丧失等情况,都能够导致免疫失败。

1.2 疫苗的运输、保存和使用方法不当

众所周知,疫苗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所以如果将疫苗暴露在强光和高温环境中较长时间,就会导致疫苗失去应有的效力。实际生产中,如果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已经稀释但是却很长时间没有给猪群进行注射,会导致免疫失败;如果对疫苗进行稀释的时候没有使用专用的稀释剂,同样会导致免疫失败;在接种的时候工作人员以及接种用具并没有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导致病原微生物带入,造成免疫失败;给猪只免疫的疫苗剂量不足或者过多,以及进行接种的时间不合适等,也同样会造成免疫失败。

1.3 母源抗体和免疫抑制病

母源抗体就是猪只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疫苗含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猪群接种免疫的效果,接受的母源抗体比较多的仔猪会获得比较高的抵抗疾病的能力。猪群在接受免疫注射之后而产生抗体之前,会处于某种疫病的潜伏期,直接造成免疫应答反应降低,产生的防御疾病的抗体不够,则表明猪群免疫失败。

1.4 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场随意给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并没有根据自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所以程序不适合自场而且并不合理,导致给猪群盲目的采取免疫措施。首先在给猪群进行免疫之前,并没有监测疫情,而且没有在适合的时间进行免疫,或者并没有及时的发现猪群中的患病猪。其次对于猪群的二次免疫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生产中很多疫苗都要重复接种2次以上才能达到提高猪只免疫力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增强免疫效果。

1.5 环境应激因素

应激因素主要包括高温、寒冷、惊吓等环境变化,这些因素会相应的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将其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导致疫苗免疫的保护力下降,甚至造成免疫失败。

2 处理方法

2.1 认真检查疫苗的质量

给猪只进行免疫注射之前,应该对疫苗瓶进行逐个的检查,仔细查看瓶体是否存在破损变质、破乳分层情况,确保封口的严密性以及标签的完整性,要求对疫苗的有效日期、使用方法、头份等具体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

2.2 正确运输、保存和使用疫苗

为了延长疫苗的保存时间,实际生产中大部分活疫苗都采用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进行冻干和保存,保持疫苗效价。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说明书的要求剂量进行注射。而且在对疫苗进行稀释的时候应该采用专用的稀释剂或者生理盐水加以稀释,并且要求现用现配,猪只在免疫接种过程中使用的用具都要履行严格的消毒制度,消毒剂大多是采用75%的酒精或2%~3%的碘酊。

2.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猪场如果能够根据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场并且合理的免疫程序,猪只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之后就可以抵抗传染病的侵袭,呈健康发展的趋势;但是猪的免疫程序如果并不适合自场而且也不合理,就不能有效的免疫保护猪群,可能感染疾病而发病,给猪场带来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维持免疫程序的相对稳定,就应该在确定免疫程序之后应保持1~2年不变,而且要严格的执行不能随意更改。

2.4 保证猪场安静和环境卫生良好

规模猪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第9篇

1 猪场整体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布局不合理

一些规模养猪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一是生产区和生活区、工作区、外宾接待区混为一体, 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 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病隔离观察治疗区, 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二是圈舍、养猪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

1.2 舍外环境不重视

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杂草丛生, 阴沟随处可见, 给蚊蝇、老鼠提供了生活场所, 增加了传播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性。场区外围没种植防风林, 对改善猪场小气候无法有效落实。

1.3 饲养环境日益恶化

许多猪场不重视粪污的处理和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严重, 没有建设粪尿等污物的处理设施, 造成粪尿等污染物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和排放, 猪长期处于恶劣的生长环境中, 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造成各种动物疫病的传播。

2 疫苗免疫上存在的问题

2.1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的制定, 必须以当地疫情的发展规律和猪场猪群的健康状况为依据, 不能固定的套用某个地区或某个猪场的免疫程序。如果猪群的免疫程序制定的不科学、不合理, 一方面使猪场的某种疾病漏防, 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其它的疾病, 导致猪场出现疫情, 给猪场的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2 疫苗运输、保存不科学

由于不同猪场的基础设施有差别, 在疫苗的采购、保存过程中不规范, 可能出现疫苗冷链的中断, 造成疫苗质量的下降或失效。如果使用这种疫苗, 对猪群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甚至出现疫情。

2.3 在疫苗免疫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猪场应根据已制定的免疫程序, 由专人按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免疫注射。但是, 由于猪场的监督力度不够或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 在操作中往往出现类似情况:疫苗的领取没有做详细的记录;没有按说明进行严格的稀释或在稀释过程中受消毒液污染;针头大小、长度不合适;疫苗没有防日晒、高温, 稀释后在2 h内用完;疫苗在使用前或每次吸苗前没有充分的摇匀;注射时没有做好皮肤消毒, 注射深度没保证, 注射位置不正确, 接种剂量不够, 疫苗流出后没有立即用沾有消毒液的棉球檫拭、消毒。出现打飞针、不是头头免疫、不是一猪一个针头;病猪、瘦弱猪同步免疫等情况, 势必导致免疫失败结果的出现。

3 消毒上存在的问题

消毒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猪场的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消毒工作来达到杀灭和抑制其传播的效果。但是, 在实施消毒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的问题。

3.1 消毒操作不规范

消毒剂选择不合理, 随心所欲, 任意调换不同类型的消毒剂, 造成消毒无效;使用化学消毒剂不按消毒规程进行, 含有机物污物, 如粪便、饲料残渣等不彻底机械清除;忽视消毒剂的浓度、温度、酸碱度、作用时间等影响因素, 消毒剂不现配现用, 影响清毒效果;消毒方法不当, 如器械消毒, 尤其是金属注射器, 煮沸时间不足, 有的甚至重复使用已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或针头, 造成二次污感;紫外线消毒达不到应有要求, 紫外灯的强度、距离、照射时间均不够, 如有些猪场消毒房的紫外线灯安装不足, 且从未擦拭过, 消毒时门、窗敞开等, 也影响消毒效果。

3.2 消毒不到位、不彻底

在消毒过程中, 往往出现走捷径的现象, 消毒速度过快, 不论是环境消毒还是栏舍消毒、带猪消毒很容易留有死角, 不能很好的起到消毒的作用;对人流、物流、车流的消毒存在安全隐患, 如在猪场进出口的消毒过程中, 重视前门消毒, 忽视后门消毒;重视脚、鞋消毒、忽视手的消毒等;消毒池利用不充分, 如消毒液不干净, 不定期更换消毒液, 本场员工不走消毒池等。

3.3 消毒制度不完善

不能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消毒程序, 造成消毒药的浓度配比不准确, 消毒不同步和不定期消毒。周边地区受到威胁时, 不进行紧急消毒。本场发生疫情后, 未消毒。

4 应对措施

4.1 改进猪场布局和添置设备

规模养猪场无论规模大小, 动物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外宾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 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生产区, 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猪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消毒袋、消毒室等设施。生产区内应设疫病隔离观察和治疗区, 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圈舍之外, 养猪场的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 确保不积留粪尿。应供给清洁卫生的饮水;条件较好的养猪场应安装自动供水、饮水系统, 既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 又满足动物自由饮水的需要。

4.2 合理的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免疫接种能增强猪对疫病的抵抗能力。免疫接种是防止猪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在对猪场安排免疫接种工作时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 要根据猪场所在地猪传染病发生的种类, 确定应防哪些疫苗;第二,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采用可靠的免疫方法合理免疫;第三, 使用高质量的疫苗, 做好疫苗的保存、运输、使用等工作, 避免免疫失败;第四, 根据疫病发生的种类和特点, 可用药物参与预防, 可用中草药。

4.3 做好消毒工作

规模猪场防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10篇

1 规模猪场防疫中存在的问题

1.1 规模猪场环境问题

猪场的选址、布局关系到猪群的成长健康。有些猪场养殖户对于环境选址及布局缺乏全面的考量, 选择较为低廉的地址, 这类地址水源、通风、排泄物处理上资源较为匮乏, 且交通也不便利, 一旦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变化, 相对应对措施也无法及时做到跟进。加上一些消毒工序的缺失, 大大增加了外界环境对猪群生长情况的不良因素, 导致猪群疫病几率的增加。有的养殖户甚至在搭建猪舍方面没有规划布局, 只是一味将母猪、仔猪、肥育猪进行混养。在疫情发生时, 传播范围较广演变成难以控制的局面[1]。

1.2 规模猪场疫苗接种问题

很多养殖户对疫苗缺乏一定的认识。针对不同的猪种需要分别定期注射疫苗。养殖户未将疫苗注射的猪做免疫标记就卖给其他散养户, 可能会造成猪种的二次注射现象。一方面造成疫苗的重复注射, 使疫苗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另一方面重复注射容易造成猪抗体产生影响, 造成免疫失效。疫苗来源也多为复杂。有的养殖户自行购买, 有的养殖户自制疫苗等多种渠道, 这些疫苗来源的安全问题、效用问题都直接影响最终的免疫效果。另外猪种的引进也是需要重视的工作环节。养殖户一旦缺乏对引进猪种的了解, 会直接影响母猪的繁殖量, 甚至猪种有疫病史会大大增强母猪病源携带的几率, 使疫病扩散程度严重[2]。

2 规模猪场防疫的策略

2.1 提升猪场养殖条件

养殖户在猪场养殖上要注意地址规划。首先养殖地址应当避开市中心及人口密集地区, 要充分考虑地形、光照、水源问题, 起到远离传染源、控制疫病广泛扩散的作用。在猪场猪舍的规划上, 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针对猪群的生长阶段, 划分生活区、生产区、消毒区等, 并且针对不同的猪群加以分区饲养。母猪、仔猪、育猪要针对各个阶段做好消毒清洁工作。猪舍应当注意通风保暖, 保障光照、湿度、温度要适宜。消毒工作要针对整个养殖场及猪舍出入口、工作人员、外来人员进行, 必要时可置放消毒池, 确保消毒彻底。定期做好猪舍与猪糟、排泄物等方面的清洁工作, 保障猪场养殖环境条件达到良好状态, 利于猪群生活、生长的健康发展。

2.2 提升疫病防控意识

规模猪场的疫病防疫工作是养殖的首要核心问题。养殖人员应当提升畜牧防疫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自身防疫基础知识, 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畜牧部门组织的疫病防控活动, 将先进的防疫知识及技术要点进行普及, 加强对新型疫病的认识与了解, 并做好相关应对策略。在疫苗方面要注意加强对疫苗的专业使用规范, 对疫苗类型、疫苗剂量、疫苗时间要严格执行, 从而提升疫苗治疗的成效。在引种方面, 要加强对猪苗、猪种的生产及合格证的检查, 包括对出生情况及相关患病史要做好严查工作, 从而保障猪群的健康成长, 减少疫病发生概率[3]。

3 结语

规模猪场疫病防控工作是养殖的核心内容。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增强防控意识、加强疫苗管理, 是较为有效的猪场疫病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春辉, 连亚平.规模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8) :270.

[2]王开文.规模猪场防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 2014 (9) :32-33.

当前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薪酬管理 平均主义 福利

一、薪酬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形势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订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本身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企业薪酬管理主要包括确定薪酬管理目标、选择薪酬政策、制定薪酬计划、调整薪酬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企业的薪酬管理干预过多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还没有根本确立起来。虽然企业已经拥有较大的内部分配自主权,但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大多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决定权仍由政府有关部门掌握,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企业实行工效挂钩或工资总额包干办法。非国有制企业大都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直接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工资总额的办法。有的地方政府,不仅控制企业的工资总额,而且直接干预企业内部工资比例等具体管理决策。这使企业的薪酬管理自主权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质量。

(二)平均主义倾向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在分配方式上我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的局面,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然而许多企业在薪酬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仍很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经营者收入普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一方面经营者收入与员工收入水平平均化问题严重。据调查,在企业经营者与本企业员工的年收入比较方面,有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年收入在本企业员工收入的2倍以下的占57%,有1/3为员工收入的2-5倍,年收入在员工5倍以上的比例较低,为9.7% ;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经营者的收入差距不大。在我国企业中,一方面业绩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不一定获得高收入,不少业绩很差企业的经营者却获得及不相称的等同收入。

第二,企业员工之间薪酬水平平均。企业内部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与一般员工工资收入差距不大,关键的技术、管理岗位人员的工资水平相当于普通岗位人员的工资水平不到2倍。薪酬决定因素中,代表身份的工龄和资历占重要地位,而与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企业员工工资外收入基本是以补贴和奖金的形式平均发放,项目多、分配复杂。

第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报酬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对企业家的报酬激励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仍为基本工资加奖金、年度奖金奖励等构成。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监控力度薄弱,考核指标体系单一。

(三)福利设计缺乏弹性

我国企业员工的福利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福利,如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加班费、洗理补贴、子女入托补助等等,缺乏一些在西方国家开展的诸如顾问服务、教育培训福利计划、家庭关爱福利、家属福利等人性化的福利项目。此外,我国企业提供的福利都是固定的,福利设计并没有真正让员工参与进来,缺乏灵活性。

四、我国企业加强薪酬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企业本身可以完全解决的,首先需要外部有良好的环境。国家要继续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摒除附着在企业上的政治,社会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给与企业在用人、薪酬管理方面的完全自主权,这样企业才能根据市场竞争状况与市场薪酬水平自主决定薪酬结构与薪酬水平。

(二)打破平均主义,科学规划薪酬制度体系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虽然很小,但是他们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的成就感、事业感、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是推动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动力,但较丰厚的薪金报酬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的工资可以采取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 内容 的选择及具体的分等定级,其构成如下: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学历工资十绩效工资+福利。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給与适当的薪酬激励,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制。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完善健全的增资机制

企业在具体确定工资总额和工资增长率时,要讲求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首先,进行薪酬调查,取得相关行业企业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的资料,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劳动能力的分析;其次,严格实行全面考核,不仅考核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正确区分劳动差别;最后,综合以上的情况,对工资结构、工资标准、工资形式,以及工资晋升条件等十项进行决策,决策前应征求企业工会职代会及全体职工的意见。

(四)促进福利政策设计的人本化

企业要留住人才,不仅要提供给员工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优厚的福利也是必不可少的。福利政策应该是公司整体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福利项目包括优厚的资金、法定福利、衣食住房补贴、完备的员工培训、购房购车无息贷款、补充性养老保险、有薪假期、特殊福利、员工俱乐部活动等.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我国企业应将西方国家人性化的福利项目与我国的实际结合,不断推出多元化的符合中国特点的福利项目,尤其是那些满足员工丰富需要,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福利项目,如 教育 福利等,为员工提供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优良环境。同时,企业还可以借鉴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的“弹性福利计划”,由员工在企业规定的时间和金额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搭建自己的福利项目组合,满足员工对福利灵活机动的要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齐刚《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中国经营报,2011年1月12日

[2]丁向阳《中国企业的薪酬问题和薪酬设计》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3期

中小型猪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第12篇

1 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型规模猪场建设从起步就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随意选址, 凭想像建设。结果是建成后才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太多, 但为时已晚, 成了始终困扰场子的大难题。例如: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的中小型猪场就建在105国道和京九铁路旁边, 离105国道不到30 m, 离京九铁路不到100 m, 虽然平时对猪场的消毒规范还做得比较好, 但每次一有新的外来病总会在他们这几个猪场先发现, 比如2012年的猪场传染性胃肠炎、2013年的猪丹毒、以及以前的高热病。还有一个能繁母猪存栏100多头的中型养殖场建在几个主要村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源头上, 对下游村庄影响很大, 与村民纠纷不断。

1.2 管理跟不上

注重小细节, 产生大效益。猪场养殖一上规模, 饲养管理就成为一门科学。当前, 很多中小规模猪场是一些在其它行业赚了一点钱又没有养猪经验的人经营的, 这些人还没有认识到养猪管理是一门科学, 观念上还是传统的那一套饲养模式, 认为是夫妻店、兄弟场不需要制度, 不需要记录, 常在管理上对一些细节不够重视。特别在对母猪的管理上表现的更突出:一是后备母猪配种过早;二是母猪过肥;三是配种没计划没记录;四是不注意孕期用药等。另外还有一些小细节也不注意, 比如有的猪场从外面市场上买猪肉回来吃, 还有的猪场养了鸡、鸭、狗、猫, 有的上猪台就在猪场里面。有的让饲料厂、兽药厂的业务员随意出入。

1.3 卫生防疫不够好

1.3.1 消毒不注意:

中小型规模猪场都知道要消毒, 但不明白怎样才能搞好消毒, 例如:有人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带猪消毒, 只消毒猪圈, 不消毒环境, 粪尿污物不消毒, 死亡猪只不消毒, 进出猪场的“自己人”不消毒。

1.3.2 免疫不到位:

免疫作为预防疫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小型规模养猪场已得到经营者的认同, 所以不会出现不进行免疫的情况。但对于怎样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保证免疫效果却知之甚少。所以常常免疫失败, 为疫病发作创造了机会。免疫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是疫苗选择不当。二是疫苗保存使用环节出现问题。要冷冻的却冷藏, 不注意疫苗复温等。

1.4 治疗不科学

由于近几年猪病的混合感染和非典型变化越来越多, 猪病从临床上准确判断越来越困难, 中小型猪场大部分是夫妻场、兄弟场, 没有专职兽医, 出现病猪后不是听饲料厂家的就是听兽药厂的, 盲目用药, 盲目治疗。用2 d药不见效就换药, 有的甚至用人用药。结果不仅猪病没治好, 还对食品安全造成了问题。

1.5 饲料不新鲜

由于很多中小型猪场没有饲料加工设备, 有的猪场为了图方便或者省运费, 拉一次料十几吨, 一吃就吃一个多月, 往往发生霉变, 特别是上半年梅雨季节, 猪吃了后不是拉稀就是返情, 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1.6 粪污处理不当

由于大部分缺乏粪污处理设施, 污水、猪粪大部分没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鱼塘, 有的干脆让它乱流, 有的猪粪就堆在场里, 没有覆盖, 苍蝇满天飞, 形成二次污染。

1.7 生产设施设备不太完善

大部分没有专用的产房和保育舍, 降低了仔猪成活率和健仔率。有的小型猪场不需要上定位栏却上了定位栏, 直接降低了母猪的产仔率。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以上问题之后, 觉得中小型猪场在生产中最好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合理规划建设猪场

一定要按动物防疫合格证发放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猪场, 对猪场建设在选址、建筑设计、生产设备等方面要从严选择。场址最好地势高燥, 背风向阳, 远离村庄、主干道、饮用水源, 粪尿、污水处理方便, 用水、用电比较好的地方建设, 猪舍要按照单元式设计, 以便在饲养管理中做到全进全出。场内布局也应科学合理。如:舍栋间距应达到20 m, 粪便发酵池应建在院墙外。另外, 有条件的能预留扩大生产时的场地最好。

2.2 科学管理猪场, 做好各种记录

2.2.1 平时管理人员、主管兽医应相对稳定, 不要随意更换。

2.2.2 猪场工作人员采取封闭式管理, 外人不得随意入场。

2.2.3 做好免疫记录、配种记录、投入品的使用记录、消毒记录等。

2.2.4 禁止从疫区引种, 引入猪只要在场外隔离饲养观察15 d以上。

2.2.5 病猪要“早发现、早隔离、早确诊、早治疗”。禁止在原圈治疗病猪。

2.2.6 饲料要保持新鲜, 最好当天吃当天打, 全价料要注意防潮。

2.3 加强疫病控制力度, 确保猪只免疫效果

根据自己猪场的具体情况, 慎重制定出免疫程序, 包括疫苗的种类、用量、用法, 被接种猪的日龄、次数、间隔时间等。免疫接种要有操作规程, 要与县级兽医实验室开展抗体水平监测, 疾病诊断、治疗方面的合作, 以监测来指导免疫, 让专业人士来诊断、治疗。这里推荐后备、怀孕母猪和哺乳仔猪10种疫病的免疫程序, 仅供参考。

2.3.1 猪瘟:

配种前15 d脾淋苗2头后肌注, 以后每次产后7 d加强免疫1次, 肌注脾淋苗2头份。

2.3.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灭活苗) :

配种前30 d免疫1次, 每头肌注4 m L, 以后断奶后加强1次, 每头4 m L。

2.3.3 猪伪狂犬病:

用基因缺失活疫苗, 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 以后每4个月免疫1次, 每次2头份, 妊娠哺乳均可免疫。

2.3.4 猪细小病毒:

灭活苗。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 间隔12~14 d加强免疫1次, 产第一胎后15 d和产第二胎后15 d各免1次, 每头次2 m L, 以后不再免。

2.3.5 猪乙型脑炎:

用猪乙型脑炎弱毒疫苗, 后备母猪5~6月龄免疫1次, 以后每年4月份免疫1次, 每头次2 m L。

2.3.6 口蹄疫:

用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每年春秋各注射1次 (尽量避过临产及后20 d以内) 。

2.3.7 仔猪黄白痢:

埃希氏大肠杆菌苗, 母猪产前40 d及15 d各注射1头份。

2.3.8 仔猪胃肠炎:

用猪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母猪产前21 d注射1头份。

2.3.9 确保仔猪断奶成活率:

在仔猪生出10 d注射链球菌灭活苗2 m L, 14d注射水肿苗2 m L。

2.3.1 0 猪气喘病:

有发病史的区域用猪气喘病弱毒苗, 仔猪生出12 d免疫1次, 每头1 m L.

2.4 要完善设施设备

有条件的话最好要建专用的产房和保育栏。粪污处理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标准化项目建设资金和沼气国债项目资金, 完善粪污处理设施。走猪-沼-果或猪-沼-蔬等生态循环发展道路。

2.5 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

上一篇:青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下一篇:曲目选择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