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2024-07-25

幼儿品质培养的重要性(精选10篇)

幼儿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第1篇

(一) 幼儿的个性品质包括哪些

我们可以把个性品质称为非智力因素, 他具体表现为人的兴趣、情感、意志、创造精神等。兴趣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有的幼儿对小汽车感兴趣、有的幼儿对音乐律动感兴趣、有的幼儿对体育游戏感兴趣;在意志方面, 有的幼儿自制力很不错,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测试:桌上放着一块蛋糕, 特别向孩子交代好阿姨离开回来时要看到蛋糕是完整的, 意志强的孩子不受诱惑甚至还会想办法抵制诱惑, 意志弱的孩子会用手指去粘一块奶油放进嘴里。在创造性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 有些孩子能极富创造性的搭出物体, 还能告诉你他的奇思妙想。

(二) 环境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影响

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个性影响很大, 从不同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形成了个性的差异。有些家庭观念很民主, 教养科学有原则, 孩子的个性就很优秀, 反之有些宠爱过度, 孩子所表现的就差些。除了家庭环境, 还有幼儿园环境, 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和个人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

(三) 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性

孩子关系着国家的命脉, 作为幼教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好祖国的幼苗。一个孩子如果独立性好, 意志力坚强, 有较强的创造力, 个性品质优秀, 那么将来必定能成气候, 有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现在非智力因素也渐渐被家长重视起来了。《新纲要》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 利用内化作用,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是苦口婆心, 极有耐心地对幼儿反复强调, 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可是孩子们可能当这些话为“耳边风”, 还是重复着犯错误, 或者干脆充耳不闻。尤致远是个笑起来眼睛两道弯的孩子, 挺可爱, 有时却表现的很自我, 对老师的指令无动于衷。看他又在拖小椅子了, 老师不知提醒他几次, 小椅子要两只手搬起来, 拖着走很危险的, 可他还是这样我行我素。于是, 我把尤致远的小椅子拿到前面来, 告诉小朋友现在小椅子在哭, 他可难过了, 说尤致远总是拖着走, 把他的四条腿都磨坏了, 以后小椅子不喜欢跟尤致远做朋友了。这时, 我偷偷观察小朋友的情绪, 尤其是尤致远, 他都难过的快要哭出来了。之后他来到我身边说:老师, 我再也不拖小椅子了。这种方法挺管用的, 比如看图书, 经常会有两个小朋友抢一本图书的事情发生, 这样图书就很容易破, 于是我又告诉小朋友书是我们的好朋友, 要爱护他, 我们在看书时应该怎样做他才不会受伤。谦让些, 问一问:你看好了吗?可以让我看一下吗?在赋予这些本无生命的物品生命时, 感情色彩就出来了, 能够让幼儿去感受体验一下, 而不采取说教的枯燥而又收效甚微的形式。

(二) 用童话故事来感染幼儿

童话故事是文学宝库中一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翡翠明珠, 是一部不朽的文学瑰宝。它以美丽神奇、曲折动人、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其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折服了世界上一代代的老少读者。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 反映生活, 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它启迪儿童心灵, 陶冶幼儿性情;它培养幼儿美的情趣, 丰富幼儿知识;它培养幼儿热爱劳动, 鄙视懒惰, 反对邪恶与暴力的优良思想品德;它培养幼儿诚实、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它是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智力的优秀读物。

(三) 学会合作与分享

学会合作与分享, 能逐步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我们每个月有固定的一天来让孩子过集体生日, 共同分享一个大蛋糕, 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有家长会让幼儿带些糖果或者玩具来, 让小朋友一起分享一起玩, 我们会请幼儿自己来分, 收到分享品的幼儿还要记得说一句“谢谢”。

在户外玩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所设计的几个体育小游戏都是需要幼儿间相互合作的, 比如“搭桥过河”, 两块塑料垫, 一个小朋友站在上面, 请另外一个小朋友在旁边移动垫子, 交替往前移, 分成两组进行小组竞赛。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四) 创造良好的环境

引导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在我们教室外面就有作品袋, 幼儿可以把自己平时在美术课时完成的作品放进去。孩子的画虽然幼稚且线条简单, 却有一番天真、异想天开的情趣在里面, 能表现出孩子的个性和爱好。

(五) 开展亲子活动, 加强家园沟通

家庭是幼儿学习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最深刻, 早期父母的教育态度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 也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在家庭中, 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平时, 父母与孩子交往时要注意言行举止。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做一些有益的事, 当孩子做错事时,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表现出相当的自制力, 并以自己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影响教育子, 促使他们形成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

如今, 在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中, 并非都是智力超群者, 但是具有最良好的、积极的个性品质, 培养良好的人才素质, 应该从最基础的幼儿抓起。人们常说优秀的人脑袋灵, 其实脑子灵也离不开勤奋;如果一个人智力较好, 但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也很难有所作为。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科学家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参考文献

[1]刘炎.学前教育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2篇

一、从小就要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人们经济状况的好转,孩子成了全家的宠儿和希望,父母无不期望子女成“龙”变“凤”,而对他们进行各式各样的早期智能开发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只要孩子知识掌握得多,将来能上重点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就可以了,殊不知,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都将在这个阶段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一些调查表明,现如今的孩子的确聪明,活泼又健康,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自私,缺乏毅力,不懂礼貌,任性等缺陷。这就是没有重视幼儿道德品质培养而留下的不良后果。我们既要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更要加强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提高他们对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使之茁壮成长。

二、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质很难形成,而幼儿期的道德品质教育,则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的说来,都离不开我们通常说的道德品质过程中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情、意、行。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的理解。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加强幼儿的道德认识,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情,即是道德情感。对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从道德情感入手,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幼儿的理解能力还刚刚开始,他们的行为常常随着主观情感的变化和对人感情亲疏的不同和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和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同时还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以情育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意,即道德意志。指的是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自觉、顽强地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因此,作为老师或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具体的要求,又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行,即道德行为。出现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等于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是道德实践,只有在反复的道德实践的基础上,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习惯,才能说道德品质已经形成。对幼儿来说,只有将道德实践寓于课堂教学、游戏、劳动等各项活动和日常的生活中,才能形成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内容

(一)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许多科学家的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首先要教育他们爱妈妈,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也不爱,那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我们要教育幼儿爱亲人,为亲人带来欢乐,为朋友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的病痛,知道有好吃的要与人分享;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二)养成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并能分辨是非好坏

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从小就要要求幼儿不骂人,不说脏话,待人亲热,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嘴,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能乱翻东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三)养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

教育幼儿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过,我们成人也要做好幼儿的表率,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四)培养勤劳,俭朴的品质

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一是自我服务,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家务劳动,能使幼儿对家庭关心,爱护,长大后能主动关心别人,与各类人员保持和谐关系,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和观念。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不自私,能约束自己与人友好相处的品质

要求幼儿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享受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收拾玩具,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幼儿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生活的节律性。

四、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

通过适合幼儿特点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幼儿一时不能接受,不要一味指责,要从正面积极诱导。通过讲故事或幼儿喜爱的艺术形象来教育幼儿,作用相当大。

(二)掌握好教育的时机

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关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家长要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时,家长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家长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绝不迁就。

(三)榜样示范和集体影响

幼儿的道德感知要多于抽象的理解,所以成人应成为孩子的楷模。在幼儿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受信任的是老师。接触最多、对幼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爸爸妈妈。老师和父母的言谈举止,将给孩子以深刻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我班一名年龄偏小的幼儿洋洋,看到同伴摔倒了,马上过去把她扶起来,轻声问她疼不疼,并告诉她要坚强。洋洋为什么会如此关心同伴呢?原来,前一天在做早操时,浩浩跌倒了,老师马上去扶起他,并问他疼不疼等。洋洋就记在心里了。在幼儿园同伴间相互帮助,友好相处,集体中的好人好事,都是形成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四)相互配合,严格要求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相互抵消。再就是对幼儿要严格要求,始终如一。不要一会松一会紧,大人的态度也要一致,不要爸爸妈妈这样要求,爷爷奶奶又那样要求,这样会使幼儿无所适从。

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第3篇

树人之要,德育为先,德育之要,养成为重。要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必须让小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就是要通过实践使小学生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在平时的学生活动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达到目的。

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深入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向小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引导小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发展小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在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讲故事,讲英雄人物和伟人、圣贤。比喻精忠保国的岳飞、杨家将和爱国英雄林则徐等,还有雷锋、黄继光等等。孩子们在英雄人物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是高尚的情操。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田播下了英雄的种子,使他们爱英雄学英雄,并立志长大后成为英雄。

学生在校学习,品德的形成,有许多成分来自教师的言传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是榜样,是春风化雨,也是一种熏陶。这种熏陶在心灵上互为充实,在心理上互为感应,在感情上互为共鸣,在理智上互为启示,在行为上互为榜样。常言说“学生是班主任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每一时段,甚至一生。

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上,我着重从细节做起,从我做起。从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到帮助他们的家人,再到帮助其他人,还带领他们到养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做好事。我自己在这方面更是率先垂范,我资助贫困学生,经常帮助弱小的或得病的学生,给孩子们做表率。

在道德情感培养方面,我采取“以情育人、以趣激情、以境生情”的方法。我认为上思想品德课情感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要在动之以情上下工夫。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我认为要从情感培养入手。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

我在从事小学低年级的教育中,把每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这些“小可爱”经常脱口而出,把我叫成“妈妈”。当学生和教师亲近时,才愿意按照老师说的“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那样做”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还必须积极创设道德教育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引起情绪上的共鸣,陶冶高尚的情感,这是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要素。我在上二年级的《学做家务事》与三年级的《小帮手》课时,要求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根据年级差异情感目标的层次的不同,二年级学生达到“学会做些家务而高兴”就行了。而三年级要求学生“乐意做家长的小帮手”,激起学生关心父母、体谅父母,有意识、有责任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儿童的情感在教育影响下,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与稳定性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智力活动、集体活动都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喜欢的学科就认真学,不喜欢哪位老师也就不喜欢他所教的课,老师在课上要引导、激励与强化,可使他们的一时激动变成稳定的道德情感,使偶发行为变成道德行为,并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师生应亲密些,给学生多点关爱,学生便会喜欢你的课。新学期刚开始孩子看到我躲躲闪闪,对其他的老师也不太熟悉,因此我下课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上课尽量多微笑、多鼓励,生活上多打听他们家庭情况。这些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缺少母爱,我知道哪个孩子病了,尽量去探望。只要老师真诚付出爱心,孩子们就会和老师交朋友。在上课文之前,我发动学生访问其他老师,让他们面对面倾听老师亲切的、蕴涵师爱的话语,看老师们埋头工作的辛勤。让孩子亲手制作小红花,或者在山上采一野花,送给老师。他们这些真情举动,让我感到很欣慰。

再者是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只有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和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追求时,才易产生积极的效果。在讲《尊敬长辈》这课时,我除了对学生讲清尊敬长辈的道理外,还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和表演,使他们学习尊敬长辈的语言和动作。孩子们扮演了爷爷、奶奶、孙子、孙女等角色,个个非常高兴,认真表演,很多学生都争着要求充当角色,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边看边学,既激发了兴趣,又指导了行为。后来我又要求他们回家再“表演”一次,看一看谁做得最好。第二天,收到了一些家长的表扬信,在信中他们赞扬孙子、孙女在家中尊敬老人的表现。就这样学生们在兴趣表演中培养了自己尊敬长辈的良好品德行为。

学生本身存在着消极和积极两个因素,都是暂时的,可以转化的。我们老师就要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使他们向积极方面转化,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讲《鲜红的旗》这一课时,如果只是简单地介绍党旗、军旗、团旗和队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对党旗、军人的感情。我朗读了党员宣誓入党词,介绍了海陆空三军巡逻、共青团员上街为人民服务以及少先队员建队纪念日活动;并让学生观看了电视录像,使他们身心受到感染,个个都很感动,使他们认识到党员、团员、解放军和少先队员是高尚和光荣的,自发地产生了正确的行为动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落到了实处。通过“看”和“讲”使低年级学生加强道德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在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在教学中第一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

在培养他们良好习惯方面,我的教育方法是:第一步是让他们明其道理,积极引导。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并结合本班实际,制定班风、班规,再配以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儿歌等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再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学生。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是知行结合的结果,要经过反复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力差,因而教师在向学生讲清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基础上,还应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不断地,反复地,严格规范地训练,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我在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先放录像,内容是一个学生从起床、穿衣、洗漱、吃早点、整理书包样样都要妈妈照顾,被妈妈送到校迟到了,妈妈上班也迟到了。看录像开始,学生边看边笑,后来安静了下来。他们是在看的同时找到了自我形象,意识到错了。“讲”就是师生共同讲,共同讨论。因为学生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老师就要抓时机和学生共同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道德教育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运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人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做,并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有可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动。学校的德育工作首要之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经常通过广播、黑板报、墙报、学生园地、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宣传,并讲述英雄先进人物遵守纪律事迹,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学生身处美的环境之中,让道德规范深入人心,使小学生学规范,懂规范,用规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容易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亲子之间往往是相通的,父母应善于利用具体的道德形象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总之,要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教育方式逐步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逐步深化其道德情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从思想深处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另外,孩子道德意志的培养十分重要。要确立远大的志向进行培养,要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制力;从锻炼意志入手,持之以恒地进行意志锻炼。在孩子有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和素养之后,我利用作文,让他们写诸如“我的理想”、“我最爱的人”之类的作文,使孩子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一些孩子不正确或偏颇的想法,予以及时指正。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富裕,不少有任性、自私、不合群等毛病,很多事情都要由父母包办代劳。我们应该大胆地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促进其责任心的发展及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一些心理上有缺陷的孩子,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歧视,要更加关爱、呵护,化大力气纠正其不正常的心理。我在郊区从教,学生中有不少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在生活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留守儿童一些不良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治安秩序。这些孩子对于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留守子女对年老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顺从地接受,而且这些年老长辈也可能因本身种种原因,而无法承担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负。这些孩子因环境无法适应,不仅表现出性格内向、自卑和孤僻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并出现厌学且厌食、失眠等明显现象。我从心理健康角度入手,用沟通方式加强和他们父母联系帮助孩子调整逆反心理,运用认知疗法,消除不良心理障碍情绪,使他们恢复自身信心积极投入到新生活中来。

对这些孩子的思想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的调整、引导方能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有一个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他每次班上考试成绩都是垫底,在同学老师面前总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每次看到同伴被爸爸妈妈接送,心理情绪十分低落,在班上上课时老是发呆,或是睡觉,老师提问不知道所以,精神恍惚,怕上课、怕写字,学习效果差到极点。我主动和他谈心,让他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对症下药,经常耐心询问,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随后,我曾请教心理医生,再翻看心理方面的书籍,一次次给他做心理调整,引导他走上了健康的心理之路。

要搞好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和教育,必须掌握育人的科学艺术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优化,从而收到最佳的效果。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的故事广为流传。由此可见,道德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这个和谐大家庭中,道德的发展和教育是每个小学生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许多青.谈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甘肃省民勤县新民小学

[2]郑福田,李博主编.名校规章制度典范.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4.

[3]任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2.

[4]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心理学》编写组编写的公共课教材.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5.

[5]韩玉林,王贵.班主任艺术工作60例.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8.

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方法 第4篇

幼儿期,正是幼儿行为品质最初的形成时期。当前,影响幼儿形成良好行为品质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在家里受到家长过分的保护、溺爱;二是幼儿家长或监护人,常常更为偏重幼儿在吃、穿、玩及智力方面的投资;三是幼儿园虽已非常重视在日常分散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但还存在着所行方法不够有效、家园配合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品质应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

一、让幼儿了解并努力践行社会行为规范

教师可以将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通过幼儿可接受的各种形式,如讲故事、手偶戏、情景表演、看动画、看图片等方式,向幼儿作介绍,将大道理具体化,将其融汇在生动的事例和具体的形象中,让幼儿乐意去模仿学习。

心理学实验证明,纠正一个不良行为习惯,比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要困难得多。所以,教师要让幼儿一开始就知道应怎样做,不要等养成了坏习惯再去纠正,如对日常生活的训练:不乱扔垃圾、整理玩具、饲养小动物和种植活动等,这不仅能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有益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力、独立性和友爱合作精神。

二、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

幼儿还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不能只依靠讲解示范,可以创设情景,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角色里进行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

1.利用幼儿所扮演的角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幼儿由于生活经历有限,只会做一些模仿动作、玩些简单的游戏。但只要引导适当,教师同样可以让他们进入“角色”,从而分清行为的对错。如幼儿刚入园时,不习惯集体生活,哭着吵着要回家或者要求送其入园的大人陪伴。这时教师可利用角色游戏来诱导幼儿,启发正哭着的幼儿:“你看,娃娃没人带他玩,你去做他的妈妈,和他玩好不好?你再为他做点饭、喂喂他。”这样就把幼儿引入了角色,转移了注意力。这样的游戏可以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促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2.发挥社会性角色游戏的特点,加强对幼儿的行为训练。集体环境对行为品质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集体生活、一致的规范化要求、周围人的榜样效用等,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由于当前幼儿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幼儿在家里都处于受宠地位,很少遇到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往往使幼儿把握不好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因此,怎样使幼儿学会过集体生活,处理好与同伴间的关系,培养热爱集体、尊重并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就成为行为训练时的重要内容。如在组织幼儿玩“西式餐厅”游戏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先分好角色,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如扮演厨师的幼儿要动手做“西点”,扮演服务员的幼儿要摆好“食品”、礼貌招呼客人,扮演收银员的幼儿要学会“收钱”“找钱”,扮演客人的幼儿也要注意用餐时的文明礼貌等。游戏活动逼真地再现出他们所担当的角色特点,到“西式餐厅”打烊时,再让幼儿们一起动手整理餐厅玩具,同时表扬积极参与整理并摆放有序的孩子,让幼儿们都把整理任务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整个游戏过程中体现了合作的精神,使幼儿们初步形成集体观念,还可让他们在自己决定行为的环境中,进行行为训练。在游戏中,幼儿还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使他们学会当个人需要和他人需要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处理,教育幼儿要懂得谦让,学会尊重人、关心人。

3.把角色游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品质。把角色游戏和幼儿的日常活动结合起来,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教师可以选一两位“小大夫”“小护士”,检查同学们的指甲、服装和头发卫生等。幼儿从各自的角色出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行为训练,改变以往什么都依赖老师的现象。这样让孩子学习管理自己,既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幼儿自觉遵守纪律、爱集体、讲卫生等良好品质。

另外,观察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也是幼儿学习行为方式、发展社会性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榜样作用,充分重视榜样作用的一致性,要求幼儿身边的成人特别是家人、教师都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双方积极沟通,保持家园教育同步,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品质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能使幼儿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健康,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养成健康、安全生活所必需的行为习惯。◆(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幼儿园)

幼儿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第5篇

1. 培养中学生文学欣赏品质的重要性

1.1 文学欣赏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中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

道德是一个人自我完善和协调身边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而良好的道德品质则是通过对自身狭隘思想和行为的削弱, 对他人思想行为赞美来达到提升自身思想的目的。文学欣赏品质的培养, 不仅能保证中学生观点运用的正确性, 道德修养的加强以及个性才华的培养, 同时在文学欣赏的培养中, 优秀的文学语言和文学的道德教化思想也会不断帮助中学生完善自身人格。

1.2 文学欣赏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能入选初中生文学欣赏课程的大多都是经过甄选、具备某种积极向上精神的内容。因此, 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 可以更好的培养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下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社会素质,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3 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鉴赏里, 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联想和想象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必要基础, 更是文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还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保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艺术作品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 因此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力量不仅能激发中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力, 同时其装载的思想和感情也会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保证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 培养中学生文学欣赏品质的策略

2.1 养成与文学作品相适应的审美观念及审美心境。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对欣赏主体具有教育作用, 但这教育要想收到积极效果, 那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具有艺术感受能力和思想情感水平的欣赏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领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谓“做文先做人”, 抛开欣赏“做人”的主体孤立地去谈论文学欣赏, 是难以和文艺发生关系的。而就接受的心理角度来说, 学生的审美情趣支配着其对文学作品品味高低的选择, 对文学作品的判断和评价, 而这种判断和评价的标准, 常常又渗透着欣赏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因此, 培养中学生与之相应高度的审美心理境界, 才能在欣赏过程中体味作者的用心良苦, 领会作品中寓于的真善美。

中学生作为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阶段, 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由原来的材料的积累转变到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因此, 中学生文学欣赏品质的培养, 绝不能忽略文学作品“德”的培养, 否则, 其欣赏就会显得肤浅和笨拙, 欣赏主体难以达到欣赏目的。

2.2 培养学生破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目前, 中学生在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时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2.2.1不知如何下手欣赏, 提不起欣赏欲望;2.2.2大多作品的欣赏大多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一般性阅读, 不能真正体味其中内涵;2.2.3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生搬硬套某些教学过程, 打击了欣赏这的积极主动性等。当然,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受教师教学影响, 学生僵硬阅读理解模式的形成;其次是受应试教育所左右, 教师唯恐遗漏知识重难点, 习惯将欣赏课往文体课方向教学;最后是有些教师缺乏文学教养, 文学气息不浓, 难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破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训练学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文学形象能力。例如在感知文学形象时, 可从作品的性格、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再扩展到对整体情感线索的把握和整合, 进而上升到作品人生哲理的体味。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第二,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 通过自身经历帮助联想与想象。虽然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以作品中的语言刺激为前提, 但是欣赏主体的生活历练却有助于欣赏主体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情感状态, 更好地找到欣赏客体 (作品) 的突破口。

第三,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鉴赏中将自己的写作实践同平时阅读所得相结合、比较、鉴别。从对比中, 获得实际的印象和感受, 保证学生能对文学作品获得更深的理解。

2.3 教师要帮助学生变应试性阅读为欣赏性阅读。

随着应试教育思想的深入, 中学的文学作品欣赏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应试内容。一篇篇优美的文学作品被一些所谓的“难点”“重点”肢解得支离破碎, 在这种“知识点”的引导下, 学生就难以品味出其美感, 对于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 还原欣赏性阅读本质意义重大。

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要排除应试思想干扰, 营造文学氛围, 将文学作品的美感特征传达出来, 让学生通过感受美, 达到自觉欣赏美的目的。

其次, 处理好欣赏和应试之间的关系, 要通过实际教学和行动来让学生明白提高欣赏水平与增强相关应试能力不仅不矛盾, 同时还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真正从心理上克服应试带来的压力, 轻松学习。

结语

不可否认, 教师授之以方法是提高初中生初步文学欣赏能力的最重要途径, 但文学欣赏品质的培养却决定着其养成与否。文学欣赏品质不仅在学生的初中文学欣赏能力养成阶段发挥作用, 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生活中一切与文学欣赏有关的活动。相信有了良好的文学欣赏品质, 再加上得当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必然得到增强。

摘要:具有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已经成为当前提高学生文学教育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条件。文章通过探讨中学生文学欣赏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并就如何促进中学生文学欣赏品质的培养提出了几点策略, 希望能对其文学素养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文学欣赏品质,文学素养,重要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仁莲.谈文学欣赏的意义[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55-56.

幼儿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第6篇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人口素质优化和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的栋梁,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关系到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致使当代大学生很少甚至没有经历过困难或挫折, 近几年, 高校毕业生面临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 在实际求职过程中, 缺乏对困难与挫折的承受力, 难以适应激烈竞争, 表现出意志薄弱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因此, 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尤其是意志品质比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长期以来, 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的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思想影响, 往往会突出技术提高而忽视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使高校体育教学不同程度地陷入误区, 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 更应注重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在拥有过硬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认识意志品质

指的是根据某种动机, 支配人的行动、思维及身体去克服困难, 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其具体表现为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和坚持性等, 此外, 还表现在机智、勇敢、顽强、不畏艰苦及勇于克服困难等方面。

三、着力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1、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 特别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体能及肺活量下降、肥胖比例递增等现象明显, 主要原因是源于自身意志品质不顽强, 致使缺乏必要的刻苦锻炼, 无论是锻炼的量还是强度普遍不足, 原因既包括社会因素的影响, 也有家庭溺爱因素, 而高校体育作为培养大学生顽强意志的重要渠道, 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历练, 意志品质普遍较为薄弱, 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更是普遍存在着畏惧困难、不能接受挫折等不良品质, 这对他们的学习及步入社会后的工作都有着极为负面的影响。随着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意志薄弱者在未来社会中很难立足, 因此, 通过高校体育教育, 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是其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体育教学在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中的特殊地位

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一直占据特殊地位, 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是学校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 这是由体育的特点决定的, 体育运动的过程, 是培养及考验学生学习热情、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过程, 体育这门学科富有娱乐性, 同时又具有艰苦性, 在参加体育活动时需要积极投入到激烈的对抗环境之中, 个体需要作出必要的意志努力, 这包括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困难, 前者包括机体在力量与耐力等项目练习时承受生理反应的主观感受, 后者包括气候变化、动作难度等客观因素。此外, 不同的运动项目其特点不同, 因此可以培养不同的意志品质, 如中长跑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则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及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它可以使一个人在顺境中居安思危, 积极进取;而在逆境中能够奋发图强, 勇于拼搏, 因此, 这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最佳渠道。

五、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方法

1、积极创设困难情境

《标准》中强调学生要在必要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 且敢于完成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因此,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困难情境, 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运动情境中体验克服困难所带来的乐趣, 培养其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等。

2、充分利用各种体育项目的优势

体育教材内容繁多, 而不同的项目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不同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等项目可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途径;体操和跳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果断等品质。因此, 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帮助学生通过体育课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更要利用各种项目的不同特点, 有效培养学生的多种意志品质, 使大学生为其就业乃至人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充分利用运动竞赛所提供的刺激与约束环境

在比赛中, 参赛者往往会受到规则的约束、观众的监督, 能够自觉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克服恐惧、愤怒及紧张等不良情绪, 而全身心投入比赛。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竞赛项目,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团结互助、顽强拼搏、克服困难和永不言败等意志品质, 对那些粗野犯规及傲慢无礼的意识行为进行必要的制约, 规范其行为, 使其养成顽强拼搏、文明比赛的思想作风。

4、充分利用成绩评定的激励作用

体育成绩的评定与考核, 是高校体育教师用来指导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学习的手段, 通过科学的成绩评定, 使学生获得自我的全面的认知, 以此激发其学习的动机, 提高其自觉性, 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鼓励性语言, 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激发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肯定性评价对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作用, 因此, 要多用积极、激励性的评价来评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以促进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形成。

5、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因此, 高校体育教师应身正为范、言传身教, 在思想情操、言谈举止和教学态度等方面, 时时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来感染学生, 在思想方面多沟通, 情感上多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需不断地、全面地提高自身素养, 提高认识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各种思想状况, 有效地联系实际, 以较少的教育投入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 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总之,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提高意识,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培养出拥有较强适应能力及竞争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洪霞.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8) .

[2]曾兴刚.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9 (04) .

[3]开卫华.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33) .

[4]陈玉彪.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5]魏子德, 王文芹.谈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4) .

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探索与实践 第7篇

一、影响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客观因素

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包括心理健康、品德高尚、意志坚定、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健康的人格特征, 这些心理品质对人的一生成长都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心理品质问题而导致社会生活紧张, 社会行为不良等现象不仅对成人的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同样也在危害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 社会上一些存在于个别人身上的不良行为、家庭中出现的过分溺爱和宠惯孩子的现象、教师一些不良的言行举止或不当的教育方法、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广泛普及, 如一些暴力、恐怖等少儿不宜的镜头画面, 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因素。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令人忧虑, 促人深思。

由于这一时期幼儿年龄所限, 他们对空洞的说教难以理解, 更难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让这些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必须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同时, 由于幼儿的自我意识还很薄弱,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大部分来自成人对其的评价, 教师的言行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以身作则, 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二、要为幼儿良好心理品质形成营造快乐民主的心理环境

(一) 教师要用良好的心态为幼儿带来快乐与欢笑

教师的微笑总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师一定要用微笑来鼓励幼儿子的一切活动, 包容幼儿的缺点与失误,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与潜能, 调动所有幼儿的积极情感, 给自己和幼儿带来快乐, 从而给每个幼儿创造快乐的机会, 对每个幼儿做出积极的评价与引导,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保持温和、亲切、关爱的态度, 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 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从而使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

(二) 教师要保护和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

每个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会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 保护幼儿的个性特点, 让他们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中使自己的认知、性格、学习风格和自我意识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教师, 要时刻关注和关心幼儿的心理需要, 所有的活动都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进行设计与开展, 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自由发展。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 要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 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他们亲密的伙伴, 让他们具有自然、温馨的感受, 从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三、要为幼儿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创设自主开放的活动环境

好动是每个幼儿的最大特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抓幼儿这一特点, 通过引导让每一个幼儿在学习和活动将好动的特点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使他们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来获取知识, 锻炼思维。

(一) 教学中要为幼儿创设富于变化的动态活动环境

幼儿对新的事物总有强烈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富于变化的材料, 设计了富于变化的活动时, 就能够满足幼儿心理的需要, 激发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心理品质。

(二) 教学中要为幼儿构建有利于互动的亲近性环境

在许多幼儿园, 活动室墙面全部由教师布置, 幼儿活动时只能观看不能用手去摸, 使幼儿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将活动室的墙面处理权还给幼儿, 让幼儿根据活动需要自由选择墙面, 展示自己制作的各类作品。从而构建起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亲近性环境, 从而激发幼儿自主活动的热情。

(三) 教学中要为幼儿营造便于交往的共享性环境

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幼儿总会一些共同兴趣和爱好, 教师要注重观察与发现幼儿的这些共同兴趣和爱好, 并为其提供便于交往的共享性环境, 使幼儿在相互的影响与促进中得到共同的发展。

(四) 教学中要为幼儿提供乐于体验的开放性环境

幼儿阶段的孩子虽然年龄小, 但他们仍然非常渴望去认识社会与自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 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造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的机会, 为幼儿提供乐于体验的开放性环境, 去体验和感悟社会和自然。

四、要为幼儿良好心理品质形成构建充满期望的成长环境

(一) 要及时发现并肯定每个幼儿的闪光点

自信是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之一, 是现代社会对一个健康人做出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幼儿的自信来自于教师与家长的表扬与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 在活动中多给幼儿一些肯定的评价, 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教师的鼓励下自信地成长。

(二) 鼓励和引导幼儿树立积极参与意识

幼儿良好心理品质形成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幼儿自我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欣赏的眼光去鼓励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 让其充分体验到自我能力的存在, 并在各种活动具有积极的表现。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能力与品质 第8篇

一、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 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 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 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 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 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 词汇量少, 理解能力差的幼儿, 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 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 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 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 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 把握好故事的整体。

三、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 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 丰富的神态表情, 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 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 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 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 结果怎样?这时,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 让幼儿展开想象, 思考解决的办法, 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 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注重大班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第9篇

一、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意大利教育学家瑞吉欧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纲要》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作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1.创设整洁有序的环境

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维、情感、行为、习惯及品质的形成。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班级度过的,班级就是幼儿的第二个“家”,因此,创设一个整洁、舒适、动静分明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们要和幼儿一起将班级物品放置得井然有序,并做上图文并茂的标志,提醒幼儿如何收取物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美工区,我们可以按工具类和材料类分类,材料类又可以分成纸张类、废旧材料类,这样就能方便幼儿使用。其次,引导幼儿维持班级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的责任心,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和幼儿共同商量如何维持班级良好的环境:选出小组长,定时检查,如美术活动后检查笔等材料是否都收好归位了,图书角的图书是否整齐摆在书架上,值日生是否每天都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了等等。久而久之,幼儿逐渐养成了维持整洁有序的班级的意识,培养了爱护班级的品德,激发了做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感。

2.创设宽松自主的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所以,我根据班里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发展需要以及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地更新创设新奇的环境,引导幼儿独立自主地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如在主题活动“一切都在变”中,幼儿在欣赏一些美丽的石头彩绘后都惊叹不已,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创设一个“石头彩绘角”,并提供笔、丙烯颜料等。幼儿只要有时间,都迫不及待地到这个角“埋头苦干”,一个个美丽鲜活的作品渐渐丰富了这个角落。在这里,孩子们充分地放松自己,快乐体验,自主学习。

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1.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区域活动是每个小朋友都很喜欢的活动,一到开展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显得又忙碌、又快乐。区域活动吸引小朋友的原因关键在于能让小朋友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主决定使用资料的方式和方法,自主决定与伙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就需要小朋友们有一定的区域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如有序地入区、小声交流、收玩具时摆放整齐、友好地与同伴相处等,这些都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依靠区域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2.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赏。在被人肯定的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在每一个区域活动中,我都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孩子,用信任的目光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以此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如:美工区的孩子每创造出一幅作品时,我总是及时鼓励:你画的真棒!你做的和别人不一样!如果再添上背景就更好了……此外,教师可以把技能融于平时的活动中,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地积累,让孩子感到完成作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学习到新的技能与表现方法,也不断地体会到成功和自信。例如:在建构区,我让幼儿先认识积木的形状、属性,了解一些基本的建构方法,学习搭一些简单的建筑或物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幼儿在建构前有一个较全面的知识积累,这样在搭建时就不会有一种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感觉。当然,在活动中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与人合作的交往技能,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互帮互学创造出更加出色的作品。这样,幼儿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逐渐地建立起一定的自信心。

3.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所谓任务是指定性的工作或责任,对幼儿来说,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应该做的事情。分区活动不同于集体教学,它给了幼儿更多的自主性,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操作适当的学具来获得经验。如果幼儿没有形成良好的任务意识,在活动中就不能善始善终。因此,在活动前,老师要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知道应该选择什么区,在选择的区里应该做什么,并指导幼兒按照目的去行动。 如有一天,我看见欣欣小朋友在分区活动中拿着进区卡东走走,西走走,不知道选择什么区好。于是我就有意识地走过去说:“来,让老师瞧瞧你今天选择什么区最好,噢,这周你已经去了美工区、结构区、科学区,但是你没去过语言区,今天你就去语言区吧,看看《鸟窝里的树》,看完了,讲故事给大家听。”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区域结束后她给大家讲故事,获得了同伴们的阵阵掌声。我还在区域中设置任务完成卡,让幼儿在完成每一项任务时做上标记,如盖上印章或是打勾等,久而久之就逐渐使幼儿形成了任务意识。

三、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些观点的提出,充分强调了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然而,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不是任意进行的,而是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应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帮助者。我的做法是:

1.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安静、舒适、优美的环境能使人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活力增加,不易疲劳。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及提供相应的书籍等;二是全家人有共同遵守的生活制度,不互相干扰,如不大声说话,不为小事打断孩子的思考。

2.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家长应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多接触生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寻找美、欣赏美,鼓励孩子对五彩缤纷的生活、神奇美丽的大自然多提为什么,并启发孩子从事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关系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孩子在这种经常性的、有目的的训练中,会积极、自由地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认识事物,创造性地想象、发现事物的未知领域。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幼儿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幼儿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幼儿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长期坚持,幼儿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榜样对幼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幼儿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第10篇

分享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能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等。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交往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独”,这与交往中的“合作”、“亲和”等行为与精神有很大矛盾,加上孩子年龄比较小,本身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常常出现吵闹、争抢、各玩各的等交往失败的情形。

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这里对幼儿的交往能力指的是幼儿间的合作交往。教师只有时刻观察孩子的特质,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愉快宽松的交往、合作氛围,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发展。

一、运用多种形式中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和提升分享品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游戏活动,大班孩子表现出不怕生、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的特点,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会尽可能地取自己所需,易与同伴发生矛盾,幼儿有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就来告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1. 教师的参与

一次晨间活动,朱奕周正兴致勃勃地搭高楼大厦,突然他一脸不高兴地走过来跟我说:“张老师,朱骏钊将我搭的大楼推倒了,还拿走我的积木。”我马上走到他那一组,一看,原来骏钊也在玩这种积木,由于少了这种积木,他就到周周拿来几个,于是,我先让骏钊向周周道歉,接着向他们提出几点要求:1.建议骏钊可以用商量的语气向周周借积木。2.可以两人相互合作进行拼搭。他们想了想,最后决定合作,两人都将自己的作品推倒,骏钊说:“对不起,我不该抢你的积木,我们一起玩好吗?”“没关系,好的。”他们在拼搭中学会了交往,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 自带玩具

通过自带玩具学习交往方法,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规定每天都让幼儿自带喜爱的图书上幼儿园,并在集体面前把自己的图书介绍给同伴。很多孩子都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拼图、玩具带来,有的幼儿还相互赠送,更好地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友谊。同时孩子也这些书籍中知道了更多的故事、谜语、笑话。再有便是通过故事、谜语、笑话的分享,让每个幼儿有在精神上的分享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 举办生日会

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便将幼儿的“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点心、文具等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我们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大家唱完生日歌后,就请“小寿星”简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接着请每个孩子为我们的“小寿星”说上一段祝福的话语。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点心或者礼物,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通过举办生日会活动增加交往机会。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幼儿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生日会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4. 游戏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让幼儿获得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分享能力最好的途径。而游戏最能激起幼儿的兴趣。记得刚上小班,孩子们还不懂得如何与同伴进行“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那时候也只有少部分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而现在幼儿们只要有个别幼儿领个头,其他孩子都会蜂拥而至,积极地参与其中。刚开始幼儿可能还会选择游戏的对象,但等到真正融入到游戏当中时,他们想到的只是让游戏继续,让自己与同伴合作更加默契,让自己变得更开心。

二、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1. 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气氛或感觉。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教师是幼儿的榜样,我们的言行会影响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平时我总以幼儿的朋友身份去接近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心声,引导其他孩子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我经常会听见这样的话语:“你为什么不开心?有事说出来啊?”“我来帮助你?”……正是与孩子和谐的关系,让更多的幼儿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让幼儿体验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品质的摇篮。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于是为了转变家长的观念,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传递信息。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幼儿。例如:在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较小路路通等与家长交流分享,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分享。

2. 学习活动的创设

区域活动是一日活动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平时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同时也有意识地放置了一些供给幼儿合作游戏的材料,如:飞行棋、合作画、娃娃家、角色区等。他们可以在这些提供的材料中学会交往、合作与分享,如在角色区,从选择游戏伙伴开始,到角色分配、表演,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必要时把权力下放给孩子。这样,可使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学会尊重、理解同伴,接受同伴的建议,协调自己的行为。然而有时由于孩子们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水平有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在活动时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如果每逢合作开始就以失败而告终,自然会影响幼儿合作的信心。因此老师适时地加入正好可以缓解幼儿紧张的局面。教师正确引导,并通过师幼互动,来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对于区域材料的提供,并不是每一项都是以合作为前提的,有的游戏并非有一定的合作性,如智力拼图等,可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困难时,他们会自主地进行合作解决困难。有的幼儿拼搭很慢,甚至拿着一块拼板不知该拼在哪里,这时他就会主动请求同伴的帮助,会拼的孩子会和他一起拼,在合作中,这个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习拼图的经验,知道拼图可从边框拼起,也可按颜色来拼。同时又能增进与同伴之间的友谊,分享合作的过程,体验活动快乐。在其他活动中这种合作与分享也处处存在,只要教师善于去发现,就会发现更多的快乐。

三、在规则中提高幼儿的分享能力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制定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我所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 平等分享

即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在我们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与分享经验,他们会将自己的物品带来给幼儿分享或者赠送给其他幼儿。然而有时幼儿会因一件物品或一本书一个玩具发生争吵,这时我们便让幼儿换位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当幼儿有了这个概念,学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思考问题,这样便建立了平等分享原则。

2. 共同分享

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前段时间我班幼儿经常会带一些糖果,于是我们便将这些糖果分享给所有的小朋友,小朋友也会经常对我们说:“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吧!”在分享的过程中由幼儿协调,这样共同分享的氛围便在我们班形成了。

3. 轮流分享

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基础。

4. 先宾后主的分享

先宾后主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老师要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他人后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的行为。先宾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忍耐的美德。

上一篇: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下一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