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经济发展范文

2024-09-19

未来经济发展范文(精选12篇)

未来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移动数据,运营商,WIFI

0 引言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飞速发展, 到2020年移动数据业务流量将增长1000倍。WIFI的出现减少了3G网络的移动数据流量压力。一时间, WiFi成为运营商的新宠, WiFi建设风起云涌, WiFi的部署从以万计迅速上升到以百万计。

WiFi还应该坚守“移动通信网络的补充”这个原始定位么?答案是否定的, 电信运营商们要重新定位WiFi了。WiFi实际上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 运营商应把移动数据网和WiFi视为一个网络整体对待。

1移动数据流量激增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的日渐普及, 全球范围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呈现指数式增长。2011年, 全球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UMTS) 论坛预测, 移动网络中的语音和数据流量将在今后的十年中增长30倍以上。

有机构预测认为2016年全球移动互联网通讯的数据流量将扩大至目前的18倍, 达到平均每月10.8E字节。到2016年, 将有60%的移动用户 (30亿人) 每月平均产生1G字节以上的移动数据流量, 而2011年这一比例仅为0.5%。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 数据流量激增, 我国已经进入数据爆发的拐点, 三大运营商2010年数据流量增速超过150%, 其无线网络利用率在2010年中达到了危险的78.32% (警戒线为70%) 。如此巨大的移动数据流量压力将是3G网络难以承载的。如今, 只有WiFi能担当起来承载巨大移动数据流量的重任。

WiFi正在成为智能终端设备的标准配置。各类电子设备中, WiFi内置比例正迅速上升, 渗透率从2009年的12%, 有望快速升至2011年的19.5%。目前, WiFi在笔记本、上网本和平板电脑中的渗透率已接近100%;在手机中的渗透率接近20%。

iSuppli预计, 到2015年, WiFi全球设备渗透率将达到28%。2009—2015年, WiFi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24.4%。据WiFi联盟首席执行官EdgarFigueroa预测, 2012年将售出WiFi手机5亿部, 到2014年将有90%的智能手机拥有WiFi技术。

2 如火如荼的电信运营商WiFi市场

由于市场对WiFi接入的需求空前高涨, 运营商也重金投入建设WiFi网络。根据美国运营商AT&T的经验, 在3G网络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地区, WLAN将成为数据业务网络的主要部分之一, 在热点地区, WLAN甚至发挥比3G还重要的作用。

2011年11月, 无线宽带联盟 (TheWirelessBroadbandAlliance) 委托市场研究公司Informa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 得益于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需求的增加, 2015年的全球公共WiFi热点数量将较目前增长4倍多, 达到580万个。

无线宽带联盟主席克里斯·布鲁斯 (ChrisBruce) 在声明中说:“这一发现表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球WiFi热点的黄金时期, 热点数量将会飙升。”布鲁斯还说:“固网运营商正在将宽带服务拓展到家庭和办公室之外, 而WiFi则会支持繁忙的移动宽带网络。”

英国电信董事主席MichaelRake认为:光纤、WiFi和移动网络是未来三大技术。英国电信干脆抛开3G, 通过在全国铺设大量WiFi的方式来发展数据业务。截止2011年5月, 英国电信拥有WiFi280万个热点实现无线覆盖。英国电信董事会主席MichaelRake认为, 现在随着业务和应用越来越丰富, 数据下载是如此的庞大, 只有依靠宽带和光纤才能满足视频等业务的需求, 仅靠3G网络是没办法做到的。目前, 英国很多用户已经把WiFi作为主要接入方式, 3G网络只作为备份、补充的方式存在。英国电信董事主席说:“很显然WiFi是一个杀手级的技术。”此外, 英国电信主导了全球最大的WiFi社区BT-FON的建设。采用用户共建共享的模式, 宽带用户只需分享自己的WiFi网络, 便可以在其他地区享受由BT-FON用户提供的热点。

3 运营商WiFi建设步伐明显提速

2009年以来, 中国运营商开始加速WLAN热点建设。根据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底, 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WiFi热点达12万个, 中国电信也在10万个以上;中国联通起步相对慢, 数量在3万-5万个。如今, 中移动和中电信的WiFi目标更是达百万级。

2011年5月中国电信启动“宽带中国翼起来”的活动, 启动了“无线中国”战略, 计划让WiFi覆盖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2010年, 中国电信WiFi热点覆盖已达到30万个。中国电信在2011年底WiFi热点覆盖达到70万个, 2012年WiFi热点将达到100万个。

天翼WiFi热点主要覆盖科技园区、商务楼宇、机场、车站、酒店、商业区、便利店和咖啡厅等生活空间。中国电信技术部副主任窦笠在“2011年中国无线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介绍, 中国电信“CDMA+WiFi协同”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数据业务量大的繁忙区域, 充分利用WLAN网络分流CDMA2000网络流量。

EVDO优先为手机上网客户使用, 使其成为移动手机的广域流量提供者。WLAN主要分流CDMA上网卡的流量, 有的放矢地部署WLAN网络, 使其成为EVDO卡基于PC的大流量承载者。第二, 结合典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应用场景, 如校园、公共热点、上午楼宇的用户分布和行为特点, 提供EVDO运营数据, 合理制定WLAN分流方案, 促进C+W协同发展。

中国联通在WLAN部署方面远落后于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高速激增的数据流量, 中联通已经越来越感觉到了WLAN的重要性, 规模部署的步伐势加快。中联通的WLAN部署模式主要采用了3G广覆盖、WLAN作为热点补充的模式。2013年底前实现覆盖60000栋独立建筑物。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让WiFi今非昔比。WiFi成为了重要的移动互联网接入业务, WiFi已经不再是移动通信网小小的补充, 而是日益构成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 在中国的移动数据网络上, WiFi已经具备了和3G移动网络同等的重要地位, 重新定位正当其时。

目前将会以WI-FI无线局域网 (即电脑通过无线网卡无线接入WI-FI点上网的方式, 在中国各大、中城市的酒店、餐厅和咖啡馆基本有WI-FI接入点) 再到未来的WIMAX无线城域网, 将支持在一个无线接入点50公里之内通过802.16无线网卡 (英特尔迅驰技术支持该无线标准) 就可以随心无线上网。

因此在不久的将来WIFI (宽带无线局域网) , WIMAX (宽带无线城域网) , 3G (无线广域网) 三者的互补结合将会成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无线网络。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集成了这三种技术的移动终端将为我们随时随地提供高速无线连接, 借用一句广告语:“未来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罗振东.下一代WLAN技术标准现代电信科技2010 (12) .

中国二手车未来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2篇

2011-5-21 14:46:00 凡事都要往长远的想,因为从事的是二手车行业所以我对二手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格外的关心,最近我看了一些关于我国二手车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文章也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并写了此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长春二手车

中国,一个二手车市场远景弘远的国度,固然处于欠发展阶段,但是市场的繁荣已经注定这里将是二手车市场蕃庑的地方,中国现在仍旧无法像美国那些发达国家那样有很好的汽车来源,有很大的租车公司,10%的新车都进入了租车公司,又或者美国人购车方式施行零首付,消费者先试驾一段时间,然后再决定是否要买等等这样的超值体验。这些在海内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掩饰不了中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前途,我们是在成长,我们还需要时间。二手车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仍是一个比较恍惚的概念,新车市场发展快,顾客变化快,这也让二手车市场更复杂。这样的情况是需要时间来改变,而目前中国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售后服务体系体例的建立。二手车交易市场

终于,成都二手车市场为全国带个好头,开启二手车售后服务大门,固然买的是二手车,但是成都的车主们不再担心车子的售后题目了,购买的是二手车,享受的却是新车一样的售后服务:3个月5000公里的质保,并有24小时救援电话可以拨打,碰到任何题目随时可以获得救援。对于成都二手车市场上的巨大改变,业内人士分析,跟着消费者对二手车售后服务的正视,以及徐徐的二手车市场的逐步规范化,在成都二手车市场的影响之下,海内的二手车销售或将逐步走向4S化,中国的二手车市场明示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西方国家里,二手车实行规范化的售后服务尺度。各国通过制定法规和行业协会治理以及品牌汽车企业来确定经营者的资质资格,规范其交易行为。他们通过同一的服务尺度,使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享受与新车销售相同的售后待遇。

国外二手车的售后服务体系已比较成熟,在瑞士,凡是购买二手车的车主都可以得到一张保修单,享受2年的保修期,这种承诺不仅在瑞士有保证,而且在全欧洲都有保证,假如2年之内车主将车转卖,保修期还可以随车主的更换转移给另一个车主。这样的做法,不仅解决了购买二手车的后顾之忧,也促进了二手车的销售。在澳大利亚,去车行买二手车,价钱通常会比私家之间的交易价格高,原因是车行会为买主提供大约一年的保修期。俄罗斯有关法律划定,二手车卖出后有题目,买方假如能够证实卖方事先没有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提到过该车的缺陷,那就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在美国买二手车会有试用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比拟较国外的二手车市场的规范售后服务来说,海内的二手车售后服务还不是很规范,目前海内的二手车市场基本上没有售后服务,甚至有些二手车市场连诚信机制都没有建立,这不得不引起业内人士的正视,有没有一个好的售后是产品连续发展的枢纽,固然是二手车,建立一个完善的售后服务绝对是二手车发展的一个重头。特别是近年来,二手车的发展正如火如荼,所以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尺度迫在眉睫。二手车交易量增幅今年可能会超过30%---

2011-5-20 12:54:00 4月份我国的新车市场并不景气,而对于二手车市场来说却迎来了井喷现象,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底我国的二手车成交量达到了141万辆,同比增长了15.1%,二手车交易量的增速已经超过了新车的销售增长速度,专家预测今年我国的二手车交易量将会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了30%。因为看好二手车领域,市场交易主体接踵加速开发这块领域。跑马圈地 留意到了二手车市场的增长,厂家和二手车机构正在“跑马圈地”。

上海大众一位负责二手车业务的人士表示,“北京限购令发出后,汽车市场的变化向厂家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国汽车消费开始慢慢转型,对厂家来说,市场的转型也就意味着经销贸易务和功能的转型。”

上述人士透露,今年2月,上海大众在北京推出了 “上海大众阳光置换”一站式服务,预计年内将会推出全新的二手车品牌和业务平台。

春风标致商务部总经理雷新对《逐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春风标致很早就推出“诚狮”二手车品牌,目前第一批165家4S店都具有二手车交易资格,未来会对销售网络二手车业务进行晋升。

目前整车企业进入二手车交易的也不在少数。宝马、通用、一汽大众、春风日产、上海汽车等都在二手车领域布下重兵,调整4S店基本功能,增加新增车辆置换、二手车认证、销售、全国联保等业务。

厂家和机构跑马圈地,天然是看中了二手车市场的巨大蛋糕,但这个市场仍面对多重障碍。

安吉二手车副总经理张庆表示,“税费政策上,二手车畅通流畅的增值税费不利于正规的企业经营发展;行业缺乏一套比较完整的、可行的畅通流畅交易评估体系;另外,因为换车周期过长,整个市场目前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 井喷式增长

2010年全国共交易二手车385.19万辆,同比增长15.37%,交易额累计达1400亿元,同比增长近17%。

庶民网的数据显示,该网站一季度上海二手车挂牌总额超过28亿,交易规模达13亿元,超出北京的5.8亿元和广州的1.1亿元。

庶民网二手车数据分析师王亮表示,“2010年上海二手车网上交易量呈爆发式增长,我们非常惊诧。”

从北京市场来看,受政策影响,北京二手车泛起短期下滑。1~4月,北京二手车累计成交6.07万辆,比去年同期14.73万辆减少58.8%。4月,二手车成交2.9万辆,环比增长57.6%。

二手车置换已经成为北京二手车交易中的亮点。亚市数据显示,用车换购率从2月份的不足5%进步到4月份的41%,有17%的置换消费者以旧换旧,汽车终端市场实际新车换购率预计在30%左右。

亚市副总经理颜景辉对记者表示,北京庞大的汽车保有量规模为置换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春风雪铁龙商务部总经理魏文清说,“春风雪铁龙在北京的二手车置换新车业务增长十分迅速,去年置换业务比例只有2%到3%,现在增长已到10%左右。”

二手车新政策有望今年年内出台---

2011-5-21 14:46:00

大家都知道现在关于二手车的新政策是接连的出台,去年9月份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二手车交易市场进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的通知》。据了解从第一期的40多家二手车市场进行改造之后又有59家二手车市场等待验收,在验收合格后每个项目将会获得100万元的扶持资金。长春二手车

此外,有动静人士透露,一系列涉及二手车发展的新政正在酝酿和探讨之中,有望于年内出台。日前,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已经向有关部分提出了“放开对4S店的二手车经营权、试行机动车临时产权轨制、对摇号中签弃号者实行一定约束”三项建议,而在北京,“车牌分离”的方案也在讨论中。二手车交易网

财政资金助力

新政尚未出台,但各地的二手车交易市场进级改造已正在进行中。

“此次进级改造我们共花费了近300万元,验收合格后,100万元的财政支持已经到位。”杭州市二手车畅通流畅行业协会会长、浙江海外海团体执行总经理朱师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斯表示。

像朱这样的受益者还有良多。去年9月,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二手车交易市场进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的通知》,来自11个省市的40家二手车交易市场成为首批的试点单位。“进级的要求既有硬件,也有软件,以治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对接为主。”负责此次进级改造详细执行的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副秘书长沈荣如斯表示。

按照通知要求,被列入二手车交易市场进级改造示范工程、达到要求并经验收合格的企业,将获得中心财政的资金支持,支持尺度原则上为每个项目100万元,不超过总投资额的50%。

不外此次进级改造中的信息平台系统推进则难言顺利,包括北京在内的多省市试点项目,均没有完成达到信息的共享与对接。“这其中确实有企业的顾虑。”一位二手车交易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因为系统平台要求上报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市场内的各家商户,难度很大。其次,要求上报的数据包括二手车出入库时间、价格、车辆情况等信息,而相关的平台又来自于贸易公司,所以作为商户来说提交这些信息过于敏感。

“一些成立多年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已经拥有自己的一整套信息系统,且运用成熟,不愿再把信息重新在新平台上输入一遍。”上述二手车交易市场负责人表示。

据沈荣透露,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还制定了“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从技术角度规范二手车商户,对二手车进行尺度化的描述。目前,尺度已经上报相关部分,但何时发布还不得而知。

此外,《中国二手车价格指导手册》也为二手车价格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新政或将出台

据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宣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二手车交易量与同期比拟小幅增长,市场总体表现不乱。全国31个省市共交易二手车87.10万辆,与去年同期比拟增长了10.43万辆,同比增长13.60%。

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副秘书长沈荣告诉记者,二手车市泛起了几种新变化。首先,异地转移登记比例增加,占总交易量的11.73%,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个1.32百分点。其次,从区域来分析,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二手车市场比较活跃,交易量比较大;而经济发展较慢的西部地区则成为二手车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支撑点。

从前四个月的销售数据来看,我国的新车销量并不乐观,但是二手车市场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沈荣预计,“全年二手车增长率应该不会低于13%”。

一系列的新政和举措也有望将二手车市向上推高。市场研究团体益索普上海分公司相关专家称,预计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的新政策将会于年内出台,“解决二手车市场的题目,除二手车交易市场的进级改造之外,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按照专家分析,新政内容涉及放宽产权登记轨制、调整二手车增值税以及完善畅通流畅法规,培育二手车市场。

在产权登记方面,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日前已经向有关部分提出了“放开对4S店的二手车经营权、试行机动车临时产权轨制、对摇号中签弃号者实行一定约束”三项建议。

北京限牌措施划定,购买二手车必需先取得购买指标。对于置换客户来讲,虽不需要摇号,但仍要等到二手车转移登记完成后才能获得新的购买权,等待周期十分漫长,而且二手车经销商也无法获得二手车的拥有权。

因此,专家提出建议,在北京地区试行二手车临时产权登记轨制,采取“车牌”分离。即二手车被商家收购后,商品二手车获得一个可用临时性号牌来标识的编码,并以这辆车的编码替换号牌进行畅通流畅,车辆不能上路行驶。在畅通流畅环节,商家可进行临时产权登记。

据中国畅通流畅协会相关人士透露,协会已与车管所进行沟通协调,但愿能够解决产权登记的题目。另据一位动静人士透露,“这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导的正视,‘车牌分离’有望在北京实现。”

但挫折在于,目前二手车交易的增值税存在差别税率,拍卖机构的增值税为4%,二手车经营公司为2%,二手车市场则全免。这使得一些涉及二手车交易的4S店通过在二手车市场内成立经纪公司进行避税。这种现象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税收流失,也使得经纪公司车源数目的扩大受到局限。对此,业内人士称,“变化难度比较大,而这此项变化则需要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批。

上一页 下一页 分享

实在早在2006年4月,商务部发布《二手车交易规范》,对二手车经销企业、经纪公司、拍卖公司、二手车交易市场以及个人等二手车畅通流畅主体等提出详细规范要求,首次明确了二手车交易车辆的保修期、为车辆售后服务建立技术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消费者的利益。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海内的二手车售后服务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甚至可以说还没有专业的售后服务。

跟着成都二手车市场开启售后服务规则,市场的影响力仍是比较显著的,这也将带动行业内新一轮的变化。市场的不规范导致海内一直迟迟建立不起来售后服务尺度,作为二手车商们,仍旧看不到售后服务所能带来的影响力,在成都二手车市场的影响下,但愿海内的二手车市场尽早建立同一的售后服务尺度,规范二手车市场同一发展。

西方国家里,二手车实行规范化的售后服务尺度。各国通过制定法规和行业协会治理以及品牌汽车企业来确定经营者的资质资格,规范其交易行为。他们通过同一的服务尺度,使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享受与新车销售相同的售后待遇。

国外二手车的售后服务体系已比较成熟,在瑞士,凡是购买二手车的车主都可以得到一张保修单,享受2年的保修期,这种承诺不仅在瑞士有保证,而且在全欧洲都有保证,假如2年之内车主将车转卖,保修期还可以随车主的更换转移给另一个车主。这样的做法,不仅解决了购买二手车的后顾之忧,也促进了二手车的销售。在澳大利亚,去车行买二手车,价钱通常会比私家之间的交易价格高,原因是车行会为买主提供大约一年的保修期。俄罗斯有关法律划定,二手车卖出后有题目,买方假如能够证实卖方事先没有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提到过该车的缺陷,那就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在美国买二手车会有试用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绿色创新:未来经济发展新模式 第3篇

首先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它的理论框架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提出了一个经济社会净福利最大化。这一方面意味着民意福利最大化,另外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本最小化。

以往我们都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或者说,实际上增长是硬道理,但经济增长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事实上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越高净福利就越大。经济增长过程中会有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点,增长幅度越快,净福利反而是急剧下降的。比如“九五”计划时期,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只有8.63%,无论是能源消耗发电量还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是低增长,还有的是负增长。2001年到2008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但是付出了非常高的代价,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实际上超过了经济增长率。这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要打破经济增长至上论,我们知道历次的计划都把转型和战略结构的调整作为主线。

今年二月份,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八大举措。中国今后三十年,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其实我们的主题就从原来的“发展是硬道理”转变为“转型是硬道理”。从加快发展速度转变为加快发展方式,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它的背景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

首先就是金融危机,特别是全球的局势。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挑战是气候变化,从1750年以来,传统的西方国家的增长模式是,一方面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另外一方面碳排放不断增长。可以说它的基本的模式就是我们定义的黑色发展模式。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创造一种新的创新模式,我们叫它绿色发展模式。本质是什么?就是要使得经济继续增长,但是要与碳排放开始脱钩,或者说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未来进一步发展。当前,无论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全球气候变化都形成了一个机制,中国如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不断进行绿色创新?我们必须要转型,要在全球的转型过程中先行一步,要占领有利的地位。从国内背景来看,中国处在资源矛盾凸显期,我们的很多指标都已经是世界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可以认为气候变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

我们当时只是从国内的角度来论证资源环境是最大的限制因素,今天我们从全球的角度要考虑到气候变化是最大的一个限制因素。“十二五”规划的定位就是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确保政府的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绿色发展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全国人民共同行动的纲领,是政府履行四大职能的重要依据。可以这么讲,五年规划就是要把它量化,并分为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我们要对各级政府进行约束,确保各级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地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它的实现。

我们可以对“十一五”时期的绿色指标做一个评估,有一部分指标是实现了,有一部分指标还没有实现,主要没有实现的实际上是单位GDP能耗,现在看来只是实现了64%。“十二五”规划是比较清楚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以绿色发展为基本要求,就把五大建设、五位一体凸显出来,尤其是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主要的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凸显了“绿色发展、建设绿色中国”的理念。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在总体设计上分为五个方面,前三个方面都是“十一五”规划提出来的,后两个方面,一个建立气候适应型社会,一个是防灾减灾,对此也进行了绿色规划设计,“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绿色现代化的重要起点。

从关键性指标,我们可以看出来,不仅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20%,而且还要提出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其中也包括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迅速提高,以及减少其他的温室气体,此外还考虑到利用清洁煤炭比例,包括自然灾害、生态空间,以及环境投资比例进一步提高。我想这一些思路都是对过去“十一五”规划的一个继承和创新,基本上能够考虑到尽可能的量化,能够对各地各行业、各主要部门进行分解。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金融海啸

2007年以美国次级房贷为导火索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到2008年下半年已蔓延至实体经济, 并且造成了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影响, 有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其影响将不亚于1929—1933年的大萧条, 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式爆发。经过全球政界、学界、民间团体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从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的各方面指数来看,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起稳反弹的势头已趋明朗, 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局。

1投资:政府抑或民间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 中国政府在经济危机面前放松银根、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无可厚非,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资金的流向及由此引发的民间投资乘数应进行更为科学的统筹。危机时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国际通用的办法, 它将政府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最小化。当前, 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 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应当说是恰逢其时。但是, 应当在4万亿投资中适当限制基础设施的比重, 尤其是限制地方政府过量的基础设施投资。

从现代经济运行的规律来看, 市场虽然存在失灵的风险, 但相对于政府而言, 仍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的手段。经济危机的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市场自身的运行出现了问题, 此时需要政府大规模的干预是毋庸置疑的。但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政府有形之手不能长时间弱化和消弭市场的无形之手。在此次危机应对中, 我国政府堪称一枝独秀, 各级政府集中一切手段打保8%的攻坚战, 并且从数据层面上来看, 短期效果还相当不错。但以后危机时代的大视野来审视的话, 许多对策还必须认真谋划, 其中的关键就是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结构和比例问题, 这关涉到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在蹒跚中嬗变, 实现现代化。“7.37万亿元贷款, 也让人喜中有忧。在结构上, 这些贷款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 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仍不多。在质量上, 银行对政府项目青睐有加, 为了分羹, 一些银行不惜放松贷款审查, 甚至降低贷款门槛。这么做, 短期内似乎没有风险, 但从长远看, 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收益不高, 回收期较长, 难以保证未来能还本付息;另一方面, 政府项目贷款大多以'政府信用'为依托, 而银行对地方政府未来的可支配财力、隐性负债等往往难以获得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 一旦地方财政出现困难, 无疑将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在流向上, 不排除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不难发现, 大量的信贷资金大多被政府和相关的利益集团所把握, 真正流向实体经济, 尤其是中小型民间经济个体的很少。市场经济是藏富于民的经济, “市场人”的逐利天性使资金不断的流向有竞争力的项目, 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积累。经过30年的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的运行已到了还富于民的阶段,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此次危机的阵压又使政府兼起了“运动员”的身份, 尤其是地方政府, 在保增长的政治压力下, 更是肆无忌惮的挤兑民间经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 政府能否切实把民间经济的发展作为重心、为其创造好的融资环境, 是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散发活力和嬗变的关键。

2需求:依赖抑或平衡

近期, 关于中国经济对外需或者说出口的依赖程度有很多争论, 可谓见仁见智, 大致可分为保守派和改革派。保守派认为, 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连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外需的强劲。中国外贸总额在短短16年的时间里, 从1千亿美元增长到1万亿美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宇燕指出, 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0%;此次经济危机发生后, 钢铁、纺织服装、一般加工组装、轻工、有色、建材等产业, 在国外需求萎缩的情况下, 受冲击很大, 这类产业也进入低迷状态;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 就世界范围来看, 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水平, 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根据贸易贫困理论, 在国内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过分对外需依赖, 会导致本国人民福祉水平的下降, 尤其是我国处于世界工厂的末端地位, 更加深了这种局面;外需对国内经济可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 严重影响到国内的经济运行结构;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 仅以出口实现长期的超常规增长是不现实的,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应对过程及以后危机时代, 应该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生增长型经济。

而改革派则认为, 在一定程度上, 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活动造成了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虚高”现象。并且, 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并非出口, 而是占GDP40%以上的投资, 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部门吸收了一半以上的投资, 只有7%的投资和出口生产有直接关系, 再加上为出口商生产投入品的国内厂商进行的投资, 一共也只有14%投资依赖出口。从新老经济体的发展规律看,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 目前的经济结构、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而言, 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以大国的思维来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 纵观世界66亿人口, 除我国外仍有53亿人口的大市场, 并且其中四成多人口的人均GDP和购买力远超过我国。世界进一步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 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不难发现, 所谓的保守派和改革派其争论的实质是中国经济的需求导向问题, 两者各持一端, 难分伯仲。在作者看来, 单纯的强调内需或者过分的着重外需都是不合理的, 尤其是后危机时代, 不是依赖哪一方面的问题, 关键是怎么平衡协调两方的问题。毋庸讳言,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对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从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 与投资率相比, 中国的消费率则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并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2.1%下降为2006年的50%, 年均消费率为57.4%。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 1979—2006年消费贡献率为6.8%。而同一时期全球平均消费率和消费贡献率分别为77.6%和77.4%, 都呈现上升趋势。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是推动经济的最终动力, 根据经济学理论, 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 推动经济增长是0.2%, 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 推动经济增长是0.8%。并且, 国内巨大人口基数是潜在的最近的大市场, 内需的稳步增长, 等于“安着”了内部的经济运行环境, 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应对国外经济影响的能力。但外需的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具有战略意义, 当前, 国际市场的萎缩给稳定外需带来了巨大困难, 同时也蕴藏着极大机会。当今的世界经济是开放经济, 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谋发展, 真正的经济强国必须要让自己的产品走向世界。

3就业:维持抑或吸纳

纵观我国政府近些年来对就业问题的治理, 包括近期危机时期在内, 应该说, 已逐步由“治标”向“治本”转变, 但总体上看, 还处于维持状态。中国的就业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国的失业统计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 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 主要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 因此并不能反映城镇地区的实际失业状况;同时,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效率长时间处于下行状态, 我国的失业并不是简单的自然性失业, 内含了大部分的周期性失业。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城乡统筹发展的逐步落实, 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 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渐“浮出水面”, 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安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还有多大, 农民离开土地后怎么办, 农民工的身份合法性、城乡的二元结构及区别待遇还能维系多久, 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深层次地影响到就业问题。此外,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 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 而国民收入水平又取决于总需求, 总需求不足的失业也叫周期性失业, 常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总需求不足的失业。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的差额。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而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流动偏好规律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限度, 无法拉开利润率与利率之间的差距以便刺激投资, 其结果是总需求不足, 出现紧缩性缺口。以此来审视, 我国的周期性失业一直隐性存在, 此次经济危机也只是部分释放。然而, 当前对失业问题的应对, 还多是停留在自然性失业层面, 比如进行劳务培训、为大学生进行创业鼓励、规范劳务市场等, 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升级整合、有效刺激需求与就业充分结合起来。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 既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又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就业问题关涉最基本的社会利益, 是民生的根本, 影响着社会大局的和谐与稳定。目前对就业问题的应对, 不管是观念层面、政策层面, 或者是实际效果层面, 都需从维持向吸纳嬗变, 这是衡量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运行是病态、亚健康抑或是健康的重要指标。

4结论:存量改革抑或增量改革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经济的诉求往往要通过政治制度供给去实现。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 不管是投资层面、需求层面, 抑或是就业层面, 都需要深层次的制度变革。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是渐进的推行改革, 即“摸着石头过河”, 先在体制外“增量改革”, 然后进行体制内的“存量改革”, 通过制度释放, 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以市场经济的“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 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应该说,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体制为外渐进的增量改革。渐进性的增量改革有其好处, 可以把制度变迁的成本平均到比较长的期间, 从而把制度变迁引起的社会成本控制到一个较低的水平。然而, 渐进的增量改革也有硬伤, 一方面, 容易导致路径依赖, 形成社会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另一方面, 存量制度会弱化增量制度作用的发挥, 并最终形成平衡困境。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增量改革的空间已经不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存量改革的真正推行。通过存量改革对利益垄断格局、收入分配机制、社会保障体制、经济增长模式、政绩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 进而释放民间经济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 真正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运行要实现徘徊中嬗变, 真正的化危为机, 政府需要更有力的改革来对自身的沉疴顽疾进行深层次治理, 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参考文献

[1]田俊荣.天量信贷怎么看[N].人民日报, 2009-07-09.

把握经济形势展望未来发展 第5篇

进入2012年以来,国内经济运行延续下行态势,并呈现出起伏较大、效益下滑、风险上升、预期不稳等特点,宏观调控面临极为复杂的局面。国内经济一直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矛盾局面,“稳增长”和“控物价”也成为宏观政策要同时面对的目标。2012年上半年,面对国内外金融形势,我国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针对2012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波动有所加大的实际情况,央行加强了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的分析监测,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针对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有些专家们认为,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主要体现了五大特征:一是较好地把握了稳健的基调,通过合理的力度和节奏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的涵义和特征。自年初以来,央行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确保流动性供应,先后两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时发出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为提振信心、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货币政策在操作上兼顾了货币政策几大目标的相对平衡。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几方面都兼顾到了,较好平衡了几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是今年货币政策操作总体注意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搭配,仍以数量型工具为主。2012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大手笔”频频,除了降息、降准,利率市场化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也有所扩大。准备金率下调和公开市场操作频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上半年总体季末对流动性需求较大,数量型工具有效“熨平”了流动性不同阶段的波动。

第一季度,受外需较为疲弱等因素影响,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少于上年同期。央行一方面主动调减公开市场对冲操作量,另一方面适当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流动性调节作用,在2011年1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2月24日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度水平。同时,继续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发挥宏观审慎工具的逆周期调节功能。针对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调、1月份贷款相对少增的状况,适时调整了有关参数予以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不久后,央行再次宣布,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随着物价水平的回落并趋于稳定,“稳增长”的意义更为显著。5月中下旬,国务院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一系列新的政策开始酝酿,央行先后于6月和7月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为“稳增长”提供保障。在有效发挥公开市场的预调和微调功能方面,央行在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市场预期有所波动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

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平稳,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四是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操作结合在一起实施,这是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操作的最大特征。这样一来可以加大降息的力度,二来也有在市场实践中积极试水利率市场化之意,其中尤其是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之举对市场影响很大。今年以来,接连几个月回落至相对低位的CPI数据,为政策的微调预调留出了灵活操作的空间。自2012年6月8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央行在积极“稳增长”同时,开启了利率市场化大门,具有重要意义。此后不足一个月,央行再次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同时要求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五是货币政策操作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紧密结合,有效加强了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央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增强资金实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夯实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①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在“稳健”基调下,以其丰富的内涵进一步为

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么,上半年所执行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何影响?一是主要从央行此举对从股市、楼市、银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央行此次下调准备金率缓解了流动性紧张,但并无进一步措施表明货币政策发生逆转,此次流动性放松的信号,可能会对股市产生利好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流动性增加后,必然有部分资金进入楼市。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在降低了资金成本、缓解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格局的同时,促进信贷增长,有利于保进银行信贷总量增加,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但在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市场在政策调整之前己预期到央行操作,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不会引发市场很大反应。二是影响货币政策因素,2011年货币政策以控通胀为主要目标,CPI增速回落为货币政策释放操作空间。今年影响货币政策走向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走向仍存在较大变数,国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将继续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选择。

(一)国际影响因素。希腊债券有序性违约、全球大部分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复苏进程等因素均对央行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二)国内影响因素。楼市、进出口、地方融资平台、CPI等因素在2011年中显著影响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类型和操作时点,今年实体经济的增长前景仍然是货币政策的决定性因素。②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我比较认同未来货币政策仍以稳健为基调的说法。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开始显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未来经济增速有望逐季反弹,不会大幅下降。考虑到目前我国M2与GDP之比较高,为避免通胀预期反弹和房价大幅上涨,货币供应增速不宜

过快。综合考虑,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基调,并进一步增强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操作上朝着合理增加流动性并促使市场利率下降的方向继续微调。③

见证发展 共话未来 第6篇

“如果我们要见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最好的地方就是在北京,在第四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2009年6月5日,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创始人、资深顾问Jan NOTERDAEME在“第四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对400余名参会代表说。

与“2008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发布典礼同期举行的“第四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从2009年6月5日上午9点持续到下午5点。论坛由《WTO经济导刊》、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主办,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日本社团法人海外事业活动关联协议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联合主办。

本次论坛由6月5日上午的主题论坛“经济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及下午4场分论坛组成,分论坛主题分别是“‘金蜜蜂:承担责任 科学发展”、“经济危机下的人力资源战略”、“‘金蜜蜂:责任承诺 贡献和谐”、“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国际研讨会”。参会代表400余名,多名来自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学术界的嘉宾在论坛上发言,百余家国内外媒体对论坛盛况进行了报道。本次论坛无论在会议规模上、议题的深入性上、参会嘉宾的专业性上,均为近年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内相关论坛之最。

本次论坛保持了前三届国际论坛的专业化、国际化特色,以“责任竞争力”为理念的“金蜜蜂”形象更加凸显。论坛汇集国内外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专业人士,就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趋势、经济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社会责任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危机下“金蜜蜂企业”如何有效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增强竞争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欧盟驻中国代表团大使安博、德国大使馆经济处主任(公使)柯殷、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芬欧汇川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素依兰、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的代表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分别从政府、企业和专业机构的角度阐述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意义。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指出,面对当前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深入探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王超说,在当前,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无疑将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企业对自身品牌的最好投资,对自身信誉的最好投资,对自身社会形象的最好投资。目前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正在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中国政府对此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欧盟驻中国代表团大使安博代表欧盟副主席费尔霍伊根致辞,他说,克服经济危机的秘诀就在于信任度,现在社会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任危机。企业社会责任在今天是再重要不过了,危机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显得更加重要。

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在致辞中说,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与应对金融危机紧密结合起来,重新思考市场的发展趋势,重新评估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取得更多利益相关各方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这样企业将以更加负责任的运营方式,与政府、社会共度时艰,再创经济繁荣。

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认为,要用企业社会责任来应对今天的经济危机,让每一个企业都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受益者以及传播者,让企业社会责任的雪球越滚越大。

芬欧汇川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素依兰认为,负责任的公司必须要不断地追求完善,要不断地提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绩效,这样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任的公司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影响,要向全社会传播经验,并和全社会进行合作。

未来经济发展 第7篇

走进未来——跨国经营、汇聚人才, 打造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企业

未来集团 (FGC) 是一家从事铝合金门窗生产安装及建材贸易的跨国集团公司, 总部位于中国武汉市黄金口都市工业园, 下设“湖北未来世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两家中国全资子公司和“马达加斯加未来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家非洲全资子公司。

FGC起步于非洲, 成立于1998年。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 已从马达加斯加一个小型铝合金门窗加工厂, 发展成为在中国四省市建有门窗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 在东、南非拥有4家加工制造中心和60多个营销网点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主要承接铝合金门窗工程、钢结构工程及生产卷闸门、不锈钢栏杆、商品陈列柜台等, 并从事五金工具、建筑玻璃及其它建筑装饰材料进出口与销售。

FGC汇聚了100多位精通英、法、葡萄牙语及非洲土著语言、有非洲工作经验的中国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并通过本土化运营成功培养120多位非洲当地管理及营销人才, 为企业在非洲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FGC在非洲的五家企业都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企业, 多次被中国驻所在国大使馆推荐给来自国内的政府或企业代表团参观考察;FGC的国内企业“湖北未来世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华中地区最具规模和竞争力的铝合金门窗生产企业之一。

FGC倡导“务实、勤奋、和谐、进取”的企业精神, 把“产业报国、促进中非经济与文化交流”当作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恪守“忠诚于股东、忠诚于员工、忠诚于客户、忠诚于合作伙伴”的“四忠诚”原则。同时, 要求员工不论工作性质、职位高低、肤色差异、国家不同, 均应相互尊重, 精诚合作。

开发非洲市场是FGC长期发展战略, 计划再用五到八年的时间, 建设一个覆盖整个非洲的铝合金门窗生产和建材贸易的营销网络。未来的FGC, 将是非洲最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 是中国企业理想的非洲合作伙伴;未来的FGC, 将是中国最大的铝合金门窗企业, 是未来员工美好的终身家园。

东非创业——抢占先机、初具规模, 实现开发非洲市场重大突破。

1998年3月, 未来集团创业团队来到东非马达加斯加进行商务考察。当看到这个岛国百废待兴、商机无限后, 决定从这里起步开始创业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 “马达加斯加未来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 主要从事铝合金门窗加工及建材贸易。

创业之初, 公司规模非常小, 只有几个工人、几十平米加工车间和少量店面。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 依托中国原材料价格低廉、品种齐全的独特优势, 加上积极引进国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一个包含三家外省分公司、七家首都商店, 覆盖马达加斯加版图的营销网络全面建立, 业务范围涉及门窗加工、玻璃深加工、建材贸易、矿产开发等多个领域。

为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百年企业, 实现更好开拓非洲市场的最终目的, 公司高层果断进行股份制改造, 采取“本土化策略”, 稳健开拓、诚信发展, 按照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来管理、运营公司。至此, 未来集团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

今天的马达加斯加未来发展有限公司, 门窗加工量和建筑玻璃贸易额分别占据市场份额的40%和50%以上, 是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华人企业之一, 多次被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推荐给来自国内的政府或企业代表团参观考察。

2001年年底, 充分考察市场需求后, 集团进驻莫桑比克, 成立同名企业“未来发展有限公司”, 以同样的公司管理结构、同样的经营理念经营同样的产品。不到三年时间, 公司经营业绩飞速增长, 在建筑玻璃的贸易上占据第一的市场份额, 成长为当地最大铝合金门窗加工企业。

2003年年初, 未来集团再次果断拓展疆土, 将马达加斯加和莫桑比克的“未来”模式再次复制到肯尼亚市场, 成立“肯尼亚未来工业和贸易有限公司”。据了解, 该公司目前已是行业内唯一一家华人企业, 被公认为产品品质最好、服务最优的铝合金门窗加工企业。

蓄势待发——整合资源、修炼内功, 构建国内加工出口综合平台。

2005年, 未来集团在第五届“华创会”上签约武汉市黄金口都市工业园, 投资1000万美金购置三十余亩土地, 建设一个面向非洲市场的出口基地。该基地2006年年初建设、年底即投入使用, 成为集办公、物流中心、加工中心、铝合金门窗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运营总部。为充分发挥基地功能, 未来集团再次对国内资源进行科学重组, 同期组建湖北未来世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未来集团基地, 以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完备的功能支持集团各子公司的稳健运营, 对内优化公司资源配置、形成合力高效运转, 对外形成统一集团品牌整体形象积极开展经济和社会活动。

湖北未来世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引进欧洲门窗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门窗新技术、新产品, 将其深度推向非洲市场和中国本地市场。同时, 通过市场化运作培养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人员, 为集团更好、更快开发非洲市场提供人才保障。目前, 该公司已取得不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为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门窗企业之一。

再上征途——稳健发展、顺势作为, 成就铝合金门窗行业航标企业。

未来集团一直把产业报国、促进中非经济与文化交流当作应尽的社会责任。当完成在国内的战略布局后, 将目光再一次投向非洲。2008年, “安哥拉未来工业和贸易有限公司”在安哥拉顺利注册, 同期投资300万美金建设铝合金门窗加工中心。2011年, 未来发展东非 (乌干达) (FDEA) 有限公司成立, 目前已正式进入投产阶段。

非洲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处女地, 受战争和贫困保护的空白市场、广袤无垠的土地、快速增长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所有这些给非洲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随着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陆续进入和平发展轨道, 包括中国、欧盟、印度等在内的世界各大经济体争相进入非洲谋求合作与共赢, 非洲的觉醒和大国的竞争, 使这块美丽的黑土地在未来几十年内快速发展, 成为了现实可能。

低碳经济:未来发展之路 第8篇

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在2003年颁布的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 英国政府正式提出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该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该文中还提出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把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目标。

1992年, 第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条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1997年, 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 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特别强调, 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减排目标, 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 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制定后, 低碳经济由一个国家范畴真正扩充到全球范围。

2007年,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确定当年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几年来, 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措施

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发达国家纷纷向低碳经济转型。英、美、德、法、芬兰、日本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 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倡导者, 在低碳道路上也处于世界前列。其通过颁布“气候变化法案”、启动“绿色振兴计划”、公布“碳预算”等政策措施, 以及政府引导与商业激励, 鼓励市场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 为工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明确和稳定的政策框架, 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第二, 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第三, 建立碳基金, 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美国也积极采取对排污排放收费、建设智能电网、投资新能源等一系列措施促经低碳经济发展。除了投入巨资研发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发电厂外, 加州西部地区还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 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 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此外, 美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 (2007.7)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2009.2) 、《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等一列法案, 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与政策保障。

欧盟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并且采取了国家间的污染排放交易机制, 即排放指标在富余和不足的国家之间调剂指标余缺, 不足者购买富余者的指标。欧盟也宣布2013年前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这笔巨额款项全部用于环保项目以及与其相关的就业项目, 其中540亿欧元将用于帮助欧盟成员国落实和执行欧盟的环保法规, 280亿欧元将用于改善水质和提高对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水平。作为一个整体, 欧盟的低碳经济发展, 从目标制订、标准与立法、机制建设到科研投入、项目投资, 都走在世界前列, 很好地完成了限制排放任务。

日本于2004年11月颁布了新环境税计划, 旨在增强温室气体的减排力度, 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任务。根据该计划, 日本每户居民每年将须缴纳3000日元环境税, 以帮助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 日本政府在2009年4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 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来强化的日本低碳经济。此外, 面对国内能源资源匮乏的现状, 日本一直重视能源的多样化, 并积极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做出了贡献。

尽管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 但各国已相继在能源、交通、电力、建筑等温室气体高排放行业推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在贸易、金融和生产计划方面实施决策调整, 种种迹象表明低碳时代已经到来。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009年9月22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讲话中指出, “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走低碳道路, 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 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

(一) 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和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 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最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与低碳经济在实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关乎世界未来, 也决定中国是否能在未来发展抢得先机。

(二) 突出的碳排放地位使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政治压力。

按照国际能源署的统计, 我国的温室气体年度排放在2007年已跃居全球第一, 人均排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 且全球新增的二氧化碳排放约有一半源自中国。再加上中国的崛起, 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三)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是缓解我国资源供求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 资源相对紧缺,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 这种能源约束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此外, 中国工业化进程在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同时, 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而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其产业盈利能力和创造就业机会对我国吸引力很大。

(四) 我国产品行销全球, 但也正遭遇到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 而碳关税则是一种最新形式。

迫于这种贸易的压力, 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同时, 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 发达国家的重碳产业正通过国际投资与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早发展低碳经济, 有利于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 逐渐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进而解除“碳锁定”。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挑战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 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两者存在着必然的矛盾, 这就意味着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

(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巨大而持续增长的人口及生活水平的改善, 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和消费都要大。

(二)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能源的序曲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为粗放式增长, 单位GDP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水平。因此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 任务也十分艰巨。

(三) 资源禀赋约束。我国能源结构为“富煤、贫油、少气”, 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 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 因而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我国将比其他国家遇到更大的困难, 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四)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但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 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与激励机制。这应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2010年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充分显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 在借鉴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时必须紧密结合现有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 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新路。

(一) 强化国家的政策导向作用, 进行总体安排部署。

我国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 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 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发布实施全局性、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同时, 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 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地区, 开展低碳经济示范点, 制定和实施地方发展低碳经济行动方案。其中可以借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法》, 依次将电力、交通和建筑三个领域列为加快建设的范畴, 在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 为在全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二) 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大力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逐步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 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 发挥法治的保障功能。

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方面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做法, 制定《环境教育法》。同时, 制定如适当补贴、征免税费等激励政策,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此外, 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促进全民参与。应倡导公众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低碳经营等理念, 促使公众切实从自己身边做起, 进而推动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 还应通过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积极引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 以低碳需求的增加促进低碳产品的供应, 并鼓励企业建立“低碳文化”。

(三) 技术创新是低碳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须加大财政投入, 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积极研发低碳技术, 开发低碳产品, 引入国际成熟技术, 加强消化、再吸收, 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进而形成地低碳技术体系,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单位GDP的能耗。

(四) 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应支持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限制高碳产业的试产准入。同时发展低碳工业, 优化能源结构, 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并引导农业朝着有机、生态、高效的方向发展。还应鼓励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 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逐步兴起和发展。此外,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因此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五) 主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制定低碳经济的国际规则, 并引入成熟的技术, 获得必要资金支持, 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同时, 应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产权交易市场机制, 培育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提高碳市场交易能力, 而依靠碳排放交易来激励企业对提高能效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此外, 还应积极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同时又是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减排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 是最具潜力的清洁发展项目国际合作伙伴。清洁发展机制目可以为我国企业带来大量高质量的外资流入和技术转移。

结束语

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趋势, 而中国顺应这一发展潮流, 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行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09年11月, 国务院会议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政府通过自主的减排行动, 充分显示出对人类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强调的那样, “中国自主宣布的减缓行动目标不附加任何条件, 也不同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 行必果, 一定要实现目标, 甚至会做得更好, 这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中国应借此次全球产业革命契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带动中国的发展战略跨上一个新的平台, 推动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7.

[2].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发展研究.2009年第5期.

[3].郭印, 王敏杰.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0期.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著,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3.

[5].陈兴中, 孙丽丽, 李富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商场现代化.2009年10月 (下旬刊) .

我国石油经济的未来发展探讨 第9篇

一、石油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 有限的石油开采量对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主要采取的就是高能源消耗带动的高速经济发展, 在这样能源消耗不合理的发展道路上, 带来的后果就是一旦能源面临短缺, 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影响。据相关部门的研究表明, 国民经济增长的百分之二十都来自于石油的贡献, 可见, 石油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如今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大量的石油需求与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石油的石油需求量远远超过石油每年的增长量, 如此不合理的需求量势必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所以, 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发展方式,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 石油利用效率低不利于石油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直以来, 我国都处于高速发展状态, 尤其是近几十年,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让世界瞩目, 但是,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 一直使用高能源消耗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 大量能源资源的投放一方面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另一方面却使得能源资源日益短缺, 对经济带来的一定的影响, 由于先前的盲目发展, 且科学技术有限, 大量的能源资源投入后其利用率却得不到充分发挥, 这就导致大量的能源资源浪费, 为后续的能源资源利用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今我国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因此石油的未来发展之路依旧值得探讨。

3. 石油资源市场的风险高且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随着各个国家将能源资源确认为自己的安全战略目标, 因此世界各国对于石油的争夺异常激烈, 今年来我国实行“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的方式, 积极经营石油市场, 由于我国石油开采量有限且石油储备量不足, 因此利用这种方式, 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地优势, 为我国解决一定的石油需求量。但是由于石油的市场竞争大, 西方各国在技术及人才上为石油开采提供大量帮助, 因此各地油田基本被发达国家所控制, 而我国处于劣势地位, 在使用开采量上处于被动地位, 并且由于政治原因, 运输路线以及投资等问题的影响, 我国的石油进口量依旧处在不理想的状态, 因此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 我国的石油市场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

二、我国石油经济未来发展的策略

1. 加强科学技术发展, 加大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力度。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量来看, 我国东部的老油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 并且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 老油田依旧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经过相关科研人员的预测, 东部至少有一半的油田尚未探明, 这就表明, 我国依旧有大量的石油尚未进行开采, 可见, 只有保证东部的石油开采量的稳定, 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同时缓解我国在石油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巨大的压力。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 掌握石油开采的核心技术, 加大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力度和开采力度, 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2.“突破海上”是石油经济未来发展的最有利途径。

根据研究表明, 全球发现的油气资源中, 海洋油气田占了百分之六十, 如此庞大的石油资源是石油发展最大的潜能, 能突破海上油田者则可以在之后的石油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近年来, 我国陆上发现的油田数量逐年减少, 能源资源面临枯竭, 而我国具有宽广的海洋领地, 且对于海洋石油的开采几乎出去空白状态,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在石油开采上要具备更高的技术来突破海上资源, 只有突破海洋的石油资源, 才能真正缓解我国目前的石油短缺状态, 同时雄厚的石油资源储备为我国的安全战略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海上石油开采科学技术要求高, 投资大同时开采风险不可评估都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突破各项困难, 完成突破海上的目的。

3. 建立健全的石油产业体系, 创建开放的, 具有竞争力的石油市场。

在石油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其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其最有力的保障,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石油经济的有序发展, 同时保障我国能源资源的安全和科学可持续发展, 国家可以根据相关法律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来完善整个石油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的石油产业主要被中石油, 中石化, 中海油三方进行掌管, 这样的产业局面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石油产业的有序发展,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些许不足, 缺乏有序的竞争, 市场调控不够灵敏都影响着石油产业的发展, 因此就需要健全的法制进行调控, 以保证石油经济科学合理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石油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正面临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 因此, 石油经济的未来发展就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在石油经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加强科学技术, 加大石油开采能力, 同时创新新的能源资源, 合理利用有限的石油资源, 保障石油经济的有序发展。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 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 对于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石油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现今的发展过程中, 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与日益枯竭的能源资源是如今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矛盾, 如何优化资源配资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我国石油的未来发展做探讨, 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举措。

关键词:石油经济,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立功.我国石油供需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 (05) :237-238.

[2]巴栋, 张殿龙, 曹红英.浅谈在高油价背景下发展我国石油经济的对策[J].科技与企业, 2014 (11) :2.

循环经济——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第10篇

一、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特点

传统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 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操作原则以“3R”为准则, 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1. 减量化原则,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 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 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此外, 减量化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奢华浪费, 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2. 再使用原则, 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

再使用原则要求抑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 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 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 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3. 再循环原则, 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 再循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原级再循环, 即废品被循环用来生产同一种类型的新产品, 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 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 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循环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 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与此同时, 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 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以我国的煤矿为例。目前, 中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 有2/3正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 390座矿城中的50座矿城资源衰竭、340座矿城也终将面对矿山闭坑的一天。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 资源的枯竭带来了诸如“四矿问题”、“四万矿工下农村”的“阜新困局”等社会问题, 这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的结果。因此, 煤矿, 特别是处于衰老期的煤矿,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 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利用资源,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

●宋慧文

年,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严重缺乏, 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 原油占2.4%, 天然气占1.2%, 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总体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 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最后,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2008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问题仍处于较高水平, 其中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七大水系干流中, 只有57.7%的断面达到或优于国家地面环境质量三类标准, 城市河段、沿海河口地区及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严重的污染水平, 区域性酸雨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排放量3186万吨, 其中近200万吨危险废弃物直接向环境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 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首先, 国家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在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 我国参与并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4年7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7月16日, 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提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此后,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和有关会议中多次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胡锦涛同志也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落实“五个统筹”, 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目前, 可持续发展被写入各级政府的规划和计划之中。与此同时, 我国加快了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进度, 制定、修改了一系列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其次, 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尽管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 但包含着许多合理因素, 至今仍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酸雨、赤潮、沙暴……使人们惊愕;猪肉里的四环素、蔬菜里残余的农药、被严重污染的水源……使人们感慨。在人们惊愕、感慨之余, 我们又会想到了什么呢?假如我们从理性的高度来审视这些现象, 问题就不难得出结论。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给我们带来众多实惠, 但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们的物欲膨胀———就是片面地强调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 忘记了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错误地把人与自然界截然对立起来。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只有树立“人类珍惜和尊重大自然, 大自然才会给人类带来福音!”这样的新观念, 人类才能更好的、顺利的发展。从我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中, 当代人应该得到有益的启发。它不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 而是强调人对自然的利用和顺应;不主张因自然而成人事, 主张以人事而和自然。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 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 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摘要:文章论述了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循环经济的原则, 强调了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跨越发展 走向未来 第11篇

30年前,中国开始适度发展核电站,中国核建从二代核电站建设和安装起步,现在却在四代核电技术产业化上全球领先;30年前,中国核建只能同时承建2台核电机组建设,现在却具备同时承建30多台核电机组的能力;15年前,中国核建组建时可谓一穷二白,成立之初处于亏损状态,2001年扭亏为盈,至2013年底较初次实现盈利增长了46.1倍;资产总额与成立之初相比增长了7.8倍;主营业务收入与成立之初相比增长了11.2倍,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人员规模却从6万多减少为3万多;15年间,中国核建出色完成了保军任务,同时在民用工程领域风生水起……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在中国甚至世界核电工程建设领域口碑一流的企业,却总是甘当幕后英雄。是什么造就了中国核电站优质安全高效建设的中国速度与世界奇迹?是什么成就了中国核建成立后的“黄金十五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中国核建总经理、党组书记王寿君,听他讲述幕后英雄的故事。

中国速度和世界奇迹

“先有核建设,后有核工业”。

原二机部部长刘伟的这句话,是对历史上中国核建为“两弹一艇”做出卓越贡献最朴实但又最中肯的评价。奔赴甘肃、青海、陕西、四川等荒蛮之地的老一代核建人,为原子弹的爆炸和核潜艇的下水,提供了可靠保障和坚实后盾。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核电站“零”的突破,中国核建同样功不可没。

30年前,中国核电站起步时,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已经在此前30年积累了建设270台核电机组的经验。如今,全世界在建的核电机组中,中国核建在建规模世界第一,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的42%。

迄今为止,中国核建承担了大陆全部在役的11个核电站20台机组的全部核岛和大部分常规岛的工程建设;目前,中国在建的12个核电站28台核电机组的核岛工程,也全部由中国核建承建。虽然竞争越来越激烈,如阳江核电站5号和6号机组的核岛安装工程,开始有了外部队伍进入,但在核岛建设领域,必须采用成熟或者经过试验验证的工艺和技术,中国核建迄今依然保持绝对的领先优势与主导地位。即便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核建在核电工程领域的优势,也堪称翘楚,并且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中国核建承建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一期和二期已投入运行,三期和四期也已开工。

30年前,中国核建只具备同时建造2台核电机组的能力,如今同时在建机组28台;并且预计到2015年我国平均每年将有5台机组开工建设,2020年前我国平均每年将有6台机组开工建设,高峰时段预计同时在建约40台机组。从同时建造2台机组到同时建造40台机组,中国核建面对的将不仅仅是量的扩大,而是多堆型、多技术带来的挑战。中国核建已为之做好充分准备。

边引进、边消化、边吸收、边自主创新,中国核建这家世界上唯一一家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工程建设的企业,在二代核电站建设安装技术基础上起步,在三代建设技术上脱颖而出,在四代建设技术上已经全球领先。在二代及二代改进型核电建造领域,中国核建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我国压水堆、重水堆等多种不同堆型核电站的建造,具有30万、60万、70万、100万千瓦级各个系列机组的建造业绩;在三代核电站上,中国核建正在承担AP1000全球首堆的建造任务,实现了三代核电的自主化建造。承建的台山核电项目已成为第三代核电欧洲先进压水堆(ERP)的国际标杆工程项目;同时也是率先将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新型建造技术用于核电站建设的企业。中国核建以自己的实力创造了核电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世界奇迹。

这个速度与奇迹,是对中国核建组建15周年最好的礼赞,也是对中国核工业成立60周年最好的礼赞。

永远秉承质量第一 安全第一

1999年,为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国防现代建设,党和国家作出了把军工总公司改组为集团的重大决策。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研究机构等归之于中核集团,建造与安装等业务留在了中国核建。“当时可谓一穷二白”,王寿君和其前任穆占英回忆15年前的艰难日子,不约而同用了同一个词。

实际上,整个90年代,中国核建的核电站建设项目只有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当时国家对核电的政策是“适度发展核电”,受1979年美国三里岛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国家放开的口还是很小,甚至说极度谨慎。无疑,对即便有着原子弹和核潜艇——代表了中国核工业历史最高成就设施和设备建造与安装的中国核建来说,当核电站建设起步时,中国核建面临的挑战也不小,而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建设安全优质的核电站。

在把企业做强做优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国核建依然坚守着“至诚至信、惟专惟精”的经营理念。“我们依然恪守着质量就是政治、质量永远和政治挂钩的老观念,质量和安全必须是首先考量的问题,核电站无小事。无论是过去的原子弹工程和核潜艇工程,还是现在的核电站,一出事就是大事。”王寿君一再强调核安全对核电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旦发生严重核事故,对国家经济影响极为严重,同时由于公众对核电缺乏了解及恐核心理,核事故的社会影响将被强烈放大。

“核工程建设,没有打分一说,没有优良一说,只有安全与不安全,不成功就等同于失败,衡量标准只有两个度”。王寿君说,这就是中国核建的安全观。在核工程建设中,有个著名的“四个凡事”规则,一直沿袭至今。“凡事有章可循”是说核电建设工程的每一个程序与步骤,都依照章程执行,有严明的执行标准。比方说一个工人领了十根焊条,就必须交回十个焊条头,证明是使用在某个工程上。“凡事有人负责”是说在工序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负责人。谁干的事情谁负责,避免了推诿扯皮,在每个环节都实现严格的质量控制。“凡事有人监督”是指在工程中,除了自检,还有互检、专检,多次确认签字后,才能放心进入下一道工序。“凡事有据可查”是说所有的环节都留存记录,无论是哪个环节的问题,都能及时查验。比方说钢材用的是哪个厂的几号炼钢炉生产的,属于哪个批次,都会有清清楚楚的记录。一直严格执行“四个凡事”章程的中国核建,不仅确保了原子弹和核潜艇工程的成功,也确保了中国所有核电站的安全建设,让核建人在军工市场缩小的困难时期向民用市场拓展时,在石化、能源、交通、纺织、医药、冶金、建材等多个行业的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很快赢得了众多客户。中国核建承担一个项目,就会在该项目领域树立良好的口碑。习惯了严于律己的核建人,对“楼歪歪”等事件,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核建人六七十年代建设的项目,在汶川和芦山地震一片废墟中依然岿然不倒,有些建筑甚至想要爆破都很难。其实,“四个凡事”有一个精神源头,那就是“三老四严”。“三老四严”是中国军工人的一种作风与精神。王寿君说,我们在推行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时,很多老工人甚至颇为不解,他们觉得还是“四个凡事”和“三老四严”的方法适用于工作,这是一种长期对质量严格要求、对安全时刻悬在心头的做事态度。

“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以及“一次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核安全文化理念融入到核电建造的组织管理和员工日常行为之中,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所有安全和质量活动都处于受控状态,这也是中国所有核电项目迄今依然安全运行的秘密所在。

对于核受控状态的追求,使得中国核建人不大追时髦,永远恪守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很多集团在推行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实际上,我认为可能‘鞍钢宪法’那一套,更适合我们核建人。”王寿君的话朴实,却让我们回味无穷。核电工程建设的安全,不仅仅是靠领导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把控在一线工人的手中。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求新求变的同时,还是要恪守一些章程、一些制度,更重要的是坚守一种精神,比方说“三老四严”的精神,其本质就是“勇当国任”的精神。

“中国作为大国,不能没有核,老一辈的核工业人实现了这个梦想。现在,中国国家安全,不管是能源安全还是政治安全,都不能没有核。而和平利用核能的最有效的方式,当然就是发展核电”。王寿君为我们分析中国的能源危机格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已是当下华北大地雾霾笼罩的中国不得不面对的环境困境,而中国石油进口的海上必经路径马六甲海峡极易受控于人,发展清洁能源迫在眉睫,核电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在今年的政协提案上,我建议要有一支稳定的建设队伍,来保证核安全,而不能过度强调竞争,甚至不要去搞竞争。这看似和市场经济的精神背道而驰,但如何保证中国的核电站不出事,不是现在不出事,而是永远不出事,一直是一把高悬在我们每个核建人头上的利剑。”王寿君举了一个核电建设中的例子,焊接作为核电建设的重要技能,如果一个设备焊接错了,可以有一次且仅有一次修补的机会,但再出问题,整个设备就只能重做,这样一耽搁就是40个月,而一个核电站的工期约为60个月,基本等于把整个工期延长了三分之二。哪个核电站业主经得起这样长时间的等待及承担相应的损失?“培养一名合格的核电建设者,至少需要10年。”201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工作报告也一再强调核电建设者培养的不易,这也契合王寿君所提议的,应该保持核电建设者队伍的稳定性,而不是过度强调竞争性。毕竟,这是一个特殊行业,不能完全用市场经济的一套来要求企业。

今年5月12日,中国国家核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司长姚斌透露,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在我国即将建设一支规模约300人的国家级核应急救援力量,其中,有90多人是来自中国核建的一线技能过硬的人员,他们将担负“复杂条件下重特大核事故的突击抢险和紧急处置任务”。“这是国家对核安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核建的实力。我们是核电站的建设者,最清楚核电站的每一个环节。当危难出现时,我们理当第一个出现在事故现场。”王寿君对国家的这项举措,更多思考的是中国核建应该承担的责任。父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在“核二代”的王寿君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他第一时间思考的,都是担当与奉献。其实要说如何理解中国核建“创新发展 勇当国任”的精神,这就是最好的阐释。

如何坚守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理念?实践证明,不管是过去的原子弹和和核潜艇工程,还是现在在役和在建的48座核电站,中国核建用他们过硬的安全与质量意识作了很好的诠释,并正在探索建设更加安全的核电站,那就是不仅仅依靠核安全理念和态度,而是依靠更加先进的技术。

吃螃蟹和固有安全

尽管历史上三次核电站事故极大影响了人类对于核电站的态度,但有识之士的共识依然是核电是发展清洁能源不可或缺的力量。核电站工程是工程科技改变世界的典范样本,是人类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核建从承担我国第一座原型堆核电站秦山核电项目时起,在二代及二代改进型核电建造技术方面,结合工程实践攻关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自主化建造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建造技术体系。

但是,当中国引进AP1000第三代核电技术,并在浙江三门核电站建设世界首堆时,中国核建所有的技术优势受到了全面的挑战。因为尽管AP1000首堆的设计与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在引进中得到了转让,但并没有建造方面的技术转让包。世界首堆,意味着没有示范堆和工程建设经验可供借鉴,“中国核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工程设计尚未达到完善的境地,图纸滞后、设备制造和供货不及时等难题,中国核建只有“硬着头皮上阵”。参与AP1000的单位,在建设中都经历了“从被质疑到获得信任、从被动到主动、从坎坷到顺畅、从差异到融合”的艰辛,也收获了最新三代核电站建设的诸多工程经验。因为,核建人心里有个更宏大的目标:依托该项目全面掌握三代核电的自主建造技术,以适应未来国家核电发展建设要求。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中国政府要求我国新建核电机组必须满足三代核电安全标准,这是国家要求,也是中国核建的自我要求。一个在核建领域的领军企业,必须是一个勇于创新与接受挑战的开拓者。

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AP1000的工程经验,中国核建在建三代核电技术ERP项目——广东台山核电站一期,2008年开工,但进展神速。继芬兰和法国之后,中国是全球第三个开工ERP核电站项目的国家,但现在进度已经比芬兰快四年,比法国快两年。

第三代核电站的“首堆”建设,中国核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还是在国外技术的框架内跳舞。“而中国核建组建之后就强烈意识到,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在我国新一代核能产业化的研发和推广方面抢占新机。2003年,中国核建将目光投向了第四代核电站技术——高温气冷堆和低温核供热堆技术,并克服困难和清华大学核研院合作。”这是王寿君及中国核建其他领导都颇为看重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核建组建15年来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2003年,组建之后的中国核建,虽然手头并不宽裕,却毅然和清华大学核研院合作,并在2006年共同推进高温气冷堆技术的产业化,同时推动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和高温气冷堆示范核电站成为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截至目前,十多年的持续投入,资金牵涉不可谓不多,项目也一度受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而停滞,但中国核建领导人的共识是,“其一旦成功,影响将不可估量。”

高温气冷堆技术,虽然世界范围内研究近50年,但当中国将这一技术率先用于核电站建设,并作为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性模块的商用示范核电站时,美国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unparalleled listimsed”(无与伦比的安全)。

无与伦比的安全,是中国核建人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核建人称高温气冷堆具有固有安全,这也是他们永久的心愿,那就是王寿君所思虑的,如何坚守核电建设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尽管三代核电站的建设已经起步,四代核电站我们已经领先一步,但对核安全的追求,永无止境。

2011年,全球首家“核电建设国际培训中心”落户中国核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由衷地说,“只有具备建造一流核电站的公司,才能培养全世界一流的核建人才”。 中国核建的实力,已经得到世界公认。

除了核电工程建设项目,中国核建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家战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军工配套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承担国防核工程的建设,还出色完成了多项军工工程的建设任务,如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程燃料加注系统工程,我国第一座高性能、多用途、安全可靠的中国先进研究堆的核反应堆装置,亚洲最大的FL-9低速增压风洞工程、我国最大的真空容器——地面空间环境模拟器工程的安装,中国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等。中国核建在技术和保密要求较高的高精尖军工建设领域,尤其是军用核工程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较好地履行了国家赋予的保军职责。

能源经济学的发展与未来 第12篇

纵观能源经济学发展过程, 大体经历了四个逐步深化的阶段:第一阶段, 对某一种具体能源产品开发利用及其有效供给研究的阶段。上世纪20年代以前, 人们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认识一直笼统地满足于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能源通常被看作是原材料的一部分, 人们侧重于对煤炭的开发利用研究。20年代后, 人们侧重于对石油开发输送利用的研究, 开始形成了许多能源工业的部门经济学, 如煤炭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第二阶段, 对各类能源之间相互替代与互补关系, 以及能源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的阶段。1973年开始的石油冲击, 以及随之的石油价格上涨使商品能源的消费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进而引起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能源危机的发生, 使人们开始注意对不同能源替代性与互补性的研究, 开始注意从各单元研究向系统的综合研究转化, 开始注意对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第三阶段, 对能源开发利用外部影响给予关注研究的阶段。人们在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 即经济增长为什么未能与人类的进步同步, 以资源大量耗竭所维持的增长为什么会带来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种种弊端。于是与能源开发利用相关联的外部影响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深入, 人们开始关注对西部能源开发利用战略的研究, 开始关注对该战略如何带动及影响能源经济的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同时, 能源供需平衡及安全战略的研究需在全球视野下开展。第四阶段, 对碳排放及由此引出的社会、经济等问题的研究。从京都会议到哥本哈根会议, 能源供需平衡下的低碳经济, 低碳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消费方式的改变等, 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关于气候变化下和经济增长下的能源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能源经济系统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 从能源经济发展到联动生态环境发展等的研究, 表明人们对能源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局、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所以能源经济学是在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中逐步完善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大量事实表明中国能源生产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能源消费总量明显地受到储存量约束, 能源短缺与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以及由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2009年冬天中国部分地区突然发生的天然气供应短缺, 凸显了中国能源供需整体格局和趋势的多维、长期矛盾。中国能源存在着供应中断、价格高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国际能源署前署长罗伯特·普瑞多曾经指出, “能源是经济的生命线, 快速发展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 由依赖本国资源转向依赖国际市场, 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能源问题”。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大幅飙升使世界经济发展压力倍增, 激化了世界能源安全方面存在的一些矛盾。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 对全球能源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能源需求减少, 油价剧增, 投资锐减, 世界能源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于此同时, 能源格局和大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2010年世界经济已显示整体复苏迹象, 金融危机的基本面已经开始改善, 全球能源供需形势总体保持平衡。但是全球经济复苏道路仍将漫长, 能源需求在波动中已逐步回升, 供需矛盾的严峻形势日益显现。一旦经济复苏, 经济活动加强后, 能源需求必然回升, 能源市场供求关系必将再回到较为紧张的局面。2011年3月日本历经千年一遇的东北地震与海啸后, 核辐射灾难是日本强震以来最令世人关注的新危机, 对全球核能的发展及技术进步是新的考验, 并可能导致全球石油供应的吃紧, 牵动未来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材料作文写作指津下一篇:思想上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