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追求范文

2024-06-26

文化价值追求范文(精选12篇)

文化价值追求 第1篇

教育就是打造风景

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发现美、分享美、创造美的过程。“美”即“风景”,所以教育就是打造风景。风景是美丽的,风景是人人喜欢欣赏的,风景是可以润心养人的。

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坚持早上站在校门口迎候我们的老师学生。有人问,天天如此,累不累?但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因为在一中,“每一棵树都有它的风姿,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风采”。用这种心态来做教育,面对的就都是一道道风景。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把每一个学生作为心中的一道风景来“欣赏”,那我们不就是达到了教育的高境界了吗?

2014年常熟严格执行“零择校”。作为常熟的热点初中,我校不仅少了那些优秀的择校生,而且还接纳了100位新市民子女。面对生源的变化,有些教师起初有点不习惯,但我是这样认识的:教育就是行善积德做好事。关心、教育好这样的孩子,意义更大,功德也更大。因为这些孩子更需要温暖,更需接受优质教育。对这些孩子我们还要倍加关爱、倍加珍惜。我们要珍惜的并不仅仅是对学生结果的期盼,更是对这些孩子教育过程的褒爱。孩子们是来求学、求好的,是来开花的。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她们开花的季节,都能在一中盛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呵护好这些花蕾,耐心守望她们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教育就要营造氛围

教育要做什么?行走在教育实践的漫漫征途中,我体悟到:好的教育就是“营造氛围”,好的氛围才能打造出成功的教育!我们要营造的这个氛围就是文化,学校文化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要把学校营造成真正的文化栖息地。

近几年,我校在推进校安工程改造过程中跟进了学校文化建设,“诚敬奠基人生”的文化石,高端大气的院士廊,还有“虚中乐善致志远”“百年梧桐百年梦”“学海无涯成方圆”等校园十景。“学海无涯”是王淦昌为我校七十周年校庆的题词,也是我校学生勤奋学习的座右铭。或许我们还没能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但一中人正努力在让每一个地方都有话说。

校园内琴川水的灵动,催生了我们的教育主张:学校教育要以“活动为中心”,教育要生动,就得多活动,喜欢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活力是动出来的,学校的活力也是动出来的。“好心情”从“活动”中来,“好方法”“好习惯”也从活动中来。

1.画信活动。“和舟”画信社团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孩子们的画信累加起来已近十万张,学生们用画信的形式描绘着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家乡和美好的梦想。龙年画龙,马年画马,近几天,孩子们高兴地在画“喜羊羊”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创新课堂。作为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拓展课堂,创新课堂:樱花树下的写生,西城楼阁上的歌声,博物馆里讲历史,曾园、赵园里上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课程资源,把课堂激活了,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到极致。

3.红毯盛典。每年的毕业典礼上,我们为即将毕业的学生铺上象征喜庆与荣耀的大红地毯,让每一个孩子带着老师的祝福、带着青春的梦想走向美好未来。迈上红地毯的那一刻,他们犹如闪耀的明星,享受着母校赋予他们的无限荣光,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4.金秋书市。学校把每年11月定为书香校园月,主题为“让书香浸润我们的心田”,举办“金秋书市”。这一天,孩子们把家中好书拿到学校,与人分享。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这不仅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肯定,成为常熟市“读书节”的品牌节目。

如果说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孩子们的好心情,那么富有品位的校本培训,则为教师发展搭建了成长的平台。学校依托常熟理工学院,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建立了教师的成长机制,组织了许多富有个性和成效的校本培训活动。

1.开设“三味”讲堂。通过请专家、教授指导,丰厚教师的理论底气,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辅导“思维导图”,苏州大学专家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味”讲堂上,我们更有教师们教育心得和智慧的分享。“三味”讲堂,提升了教师的教育“韵味”。

2.搭建“三市一中共享智慧”平台。我们与张家港、太仓成立“一中联盟”,每学期组织教师同课异构,共放精彩,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新的平台。

3.每年的教师节,我们更是营造出争先创优的浓浓氛围。“我与一中共奋进”“我的教育幸福”“因为有梦,所以美丽”等主题活动,“教师之歌”“班主任之歌”的征集评选,以及“优秀一中人”“校级名教师”“年度感动人物”“最美一中人”的评比,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教育就像播种庄稼

教育似农业,孩子像庄稼,我们做教育就要像种庄稼一样:遵循规律,敬畏生命,辛勤耕耘,耐心守望。

1.每学年的开学典礼上,我们总会和学生齐读《幸福宣言》,为孩子们播下幸福、快乐的种子。

2. 青春仪式上,我们请“江苏的张海迪”———常熟女孩钱敏丹讲述她“活着的一百个理由”,用她身残志坚的感人事例激励孩子,为孩子们播下坚强、勇敢的种子。

4.请著名校友进课堂,与院士面对面,聆听教授、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为孩子们播下梦想的种子。有听老校友郑韶昌讲航天故事,有老校长陈旭轮孙女、留德博士、计算机专家陈蔚云讲“我的爷爷、我的母校”,有举办校友个人画展等特色活动。

5.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能在首届“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决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是因为我校三年坚持经典诵读,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在全校形成了“诵读中华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初一读《弟子规》,初二读《孝经》,初三读《道德经》。早上各班自行组织读,下午上课前5分钟随着校园广播《高山流水》的古典乐曲,全校学生诵读经典名篇。孩子们读出了智慧、读出了灵感、读出了精气神。

我们还用“一中好少年”“诚信之星”“孝顺之星”“才艺之星”等评比激励学生,在每个孩子心底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法治的价值追求 第2篇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法研究生)

[内容摘要] 目前我国法学界对法治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对法治的价值的研究,无论层面上还是向度上均存在重大不足。针对这一研究现状,笔者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法治价值的经典论述,明确指明了法治的价值追求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类自己的关怀,并着重探讨了法治价值的本源,法治的永恒主题和法治视野中的权利问题。

[关键词] 法治 价值 人文 自由 权利

价值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法学理论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通常用以下涵义来界定:价值(value)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的概念,或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本身。……价值反映的是每个人所需求的东西:目标、爱好、希求的最终地位,或者反映的是人们心中关于美好的和正确事物的观念,以及人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想要’做什么的观念。价值是内在的主观的`概念,它所提出的是道德的、伦理的、美学的和个人喜好的标准。” 因此任何人类的造物都是人类一定价值的载体。法治也不例外,总是凝聚着人类对国家、社会的愿望,以及对自己的生活境遇和生活质量改变的希求。在人类寄予法治的所有愿望中,获得自由和权利处于核心位置。

一、 法治:人类关怀自己的一种方式

在今天看来,法治在强调法的至上性这一点上,社会各界已达到共识。但有一种倾向却令人担忧,那就是把法的至上与人的至尊对立起来,即把法治单纯看成是治人。这样会不会导致另外一种结果:人类在关怀法的时候,忘却了关怀自己。其实,在法治建构中,人并非法的对立面,人永远是目的,法永远是人的方式和手段。人的至尊与法的至上的有机统一,是当代法治发展的基本路向。就此康德的一段话应该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他说:“人类诚然是足够罪恶的;不过他必须把寓托在人的人格中的人道看作是神圣的。在全部的造物中,人所希冀和所能控制的一切东西都能够单纯用作手段;只有人类,以及一切理性的造物,才是一个目的本身。” 所以,确立法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决非能以贬低人的地位为代价,相反,在法治条件下,人的价值更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拓展。同时,人的核心地位更能凸现。因而法治,无论作为一种制度方式,还是作为信念存在都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从根本上说都是对人类的一种关怀方式。在这种意义上讲,法治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法治关怀无非是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关注。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如果说法治作为社会文明中的成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种理性选择,那么法治除经济因素外,人文关怀是其重要的精神动力。从西方来说,一般认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法治的出现取益于自由贸易和科技的进步。但若稍作深层分析,就会发现它的根须却深扎于近代西方的人文沃土之中。如果没有文艺复兴对人的本质、尊严、个性、自由的发现和肯定,没有人道、理性、科学的人文精神,人类文明的脚步就难以跨越中世纪人性枯萎的荒野,就不会出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革命,也就不会产生现代法治文明。就当代中国的现实而言,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没有平等、自由、权利等现代人文精神的张扬,也就不会有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建构法治国家或社会工程的启动。因此,人文精神是法治的精神底蕴,是法治生成和推进的动力之源。我们这样论断的重要的理由是:人文精神孕育出了法治的心理、观念和思想,而法治的心理、观念和思想又铸成法治制度。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实体,决不是束缚于社会的绳索,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协调器。它生长于社会肌体,但它的根须必须牢固扎在人文精神的土壤里。

人文精神是社会雕塑的力量,使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都达到自觉。个人如何在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将自己的创造性潜能释放出来。同时,社会如何开拓出更适宜发挥个体创造性潜能的氛围。因此在人文精神滋养下生长出来的法治,注定要以关怀人类自己作为最终归宿。在任何一种法治类型中,法治追求的总体目标都是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它客观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走向――从人的丢失到人的发现,从束缚人到解放人,从人的忽视到人的关怀的基本路径。据此,马克思指出了人从依附―独立―自由演变过程。在分析这一过程时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为我们指出法治应当关怀什么,但是他以人的人格演变为线索为我们描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们确立了法治在这一历史轨迹上的定位,以及法治应当关怀人的基本目标―“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追求初探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追求

收稿日期:2010-03-12

作者简介:梅姣(1982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佳木斯大学2007级思想政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的根本体现。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探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先进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代表时代前进方向、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体现当代精神、与现有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文化,即“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内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民族性、开放性、创新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

(一)突出根本思想的指导作用,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牢固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根本指导思想地位,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保持先进性、体现科学性、突出创新性的根本保障。必须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社会上庸俗文化的冲击,始终保持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师生头脑,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突出主旋律,以共同理想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理应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并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弘扬,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社会的主旋律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如果主旋律不能高扬,不能在主渠道上起主要引领作用,就会毁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用主旋律引导青年是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在一些地方,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代表的主旋律并未得到全面的贯彻和弘扬。好像主旋律的东西就是与“政治说教”、“枯燥乏味”划等号,避之不及,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产生这样的问题,不在于主旋律本身有什么错,更不在于弘扬主旋律有什么不对,这里固然有怎么弘扬的问题,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不要弘扬、肯不肯在弘扬主旋律上下功夫的问题。在这方面,领导者的思想认识至关重要。现在社会上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鱼龙混杂,存在多元文化现象。有人说至少有三类,即政府文化、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它们之间互不买账。政府文化居高临下,知识分子不认;精英文化阳春白雪,老百姓不认;草根文化下里巴人,有的格调低俗,高雅人士不屑一顾。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文化多元倾向对一个社会发展来说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怎么办,是唱响主旋律,积极加以引导,还是听之任之,放任发展。百花齐放,不能没有阳光;百舸争流,不能没有航向。应当把好主阵地,让主旋律起主导作用,改善政府文化、引领精英文化、提升草根文化。客观上讲,人民群众都有扬善的愿望,青年人更有一种向上的追求,这是社会的本质、历史的必然、事业发展的需要。电视剧《潜伏》有艺术上、创作上的漏洞和硬伤,但老百姓依然欢迎,因为它所弘扬的是信仰和忠诚,反映了人民的心声。这说明,今天的群众不是浊浊之流,今天的青年也不是昏昏之辈,他们有自己的欣赏眼光、辨析能力和高尚追求,主旋律并不是没有市场、没有受众。作为高校的一级党委,要培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以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一代新人,这关系到党、国家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前途。必须牢牢把握校园文化的主阵地,让主旋律的旗帜在主阵地上飘扬。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

我们强调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因为在三十年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格局的演變,社会利益分化日益明显,加之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使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群体的信仰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日益多元化、复杂化。高等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难度日益加大,尤其使人们感受到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了。他们的自我意识、选择动机、利益诉求、价值追求都越来越难以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文化、精神、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多元化进行整合和统领。这种整合与统领是在承认和尊重这种多元现象存在的前提下,实现信仰、价值、行为的高度统一。实现这种高度统一,就是要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群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体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将极大地促进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理想,内容明确具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针,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折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气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治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融汇在一起,反映了人的道德价值和生存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具有鲜明的特征。科学性是它的本质特点,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内在地蕴涵着科学发展的要求。民族性是它的精神特点,它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时代性是它的当下特点,它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时代进步潮流,体现现实价值追求。开放性是它的品格特点,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符合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的思想状况,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层次价值追求,就是要从文化理论创造的高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充分阐释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并引领与整合社会多元的功能。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迈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必须承认,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如教育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特别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令人忧虑。

(一)部分大学生基础文明水平退化

高校校园中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退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考场上禁而不绝的作弊现象,校园内、教室里的“墙壁文化”、“课桌文化”,宿舍中的脏乱差,图书馆里的抢座与“开天窗”,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粗话脏话等。在校外,上车拥挤,与老人儿童抢座,买东西不排队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明显地感到现如今大学生的整体形象不能令人满意。当今的大学生,缺少了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质朴谦和的读书人应有的素质和修养,却多了一些粗言秽语、横冲直撞、不懂规矩、目空一切的“靓女俊男”。

(二)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有明显扩张

与以往大学生相比,部分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相对淡化,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命运冷淡,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前途命运,不能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正确的结合起来。对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缺乏热情,把自己看成是独立于他人和集体的单一的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个人自我奋斗、个人价值追求成了一些人的人生坐标,片面强调个性,置学校纪律于不顾。

(三)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二元化傾向明显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主观上懂得什么是道德,但就是不肯付诸于行动,言行不一。对社会道德规范缺乏践行的自觉性,或是漠然视之。甚至有些大学生明知道有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但自控能力弱,经不起诱惑,盲目效仿。许多大学生谈起来十分痛恨社会上不道德的现象,但却管不住自己,不能洁身自好,更不会身体力行去力求改造,有的甚至趋炎附势,与之同流合污。

(四)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主义精神

与以往大学生相比,“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理想主义豪气已经远去。胸怀天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拼搏向上的精神已经淡漠。一些人在学业上满足于最低标准,生活中精神空虚、迷茫,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无所追求,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理想主义朝气。

(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潜滋暗长

在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盲目追求个人的时尚和享乐,片面追求物质享受,比名牌、比时尚,注重金钱利益,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不屑一顾。一些大学生在校的消费支出甚至超过了正常的工薪收入水平,大肆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正难寻踪迹。

(六)人际关系庸俗的倾向有泛滥之势

社会主义不正之风和庸俗的人际关系冲击着本应纯净、圣洁的大学校园。一些大学生不是把政治进步、学习成绩、择优竞争寄希望于刻苦学习、提高和完善自身和增长才干上,而是寄希望于托关系、找路子、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上,甚至炫耀自己有怎样的路子、怎样无人能及的社会关系等,为人处事少了一些襟怀坦荡和真诚,多了一些世俗功利与虚伪。

以上种种令人忧虑的不良现象的存在固然与转型期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责任不全在大学生本身。但大学生毕竟是我们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我们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如果这些不良现象任其存在、发展、泛滥,其后果不堪设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的责任,更是以育人为主的大学的责任。努力营造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充满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无疑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以育人为根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其本质是超功利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文化建设,直接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从而达到大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长期置身于品位高雅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中,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文化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养成关心人、尊重人、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崇尚社会公理和正义的良好品质;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关爱自身和周围的一切;学会把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自己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人文关怀塑造美的心灵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确立以人为本理念,提升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必须超越“更多即更好”的物俗观,摆脱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桎梏,拓展精神生活空间,提升精神生活质量,这是人的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这样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道德性的实践,教育和教学都是道德事业,不仅具有道德的目的,而且必须以道德的方式进行。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性的东西,是抚慰人的心灵,使人之成为人的本质性的东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他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发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断进行反思,对生活和生命进行哲学思考,确立自己的精神自觉,塑造美的心灵,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表达了西方哲学的生命自觉。人必须认识自己,必须弄清如此生活的根据和理由,必须把遵守伦理和法律规范的伦理生活转变为自觉这些规范根据的道德生活。

马克思关怀人的生存状态,执着追求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探寻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对人的心灵的终极关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维度。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想确立为人类信仰的价值目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充满激情地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是一个真正实现了人的个性、自由和尊严的人道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本质,引导学生提升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大学生美的心灵。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提升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过程。人类的行为关系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真、善、美这三种价值取向。“真”是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正确认识;“善”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利益目标相契合;“美”是具体形象或实践活动引起人们的情感愉悦。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人、发展人、提升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于松.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3).

[3]高登辉.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战略切入点[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4]魏再勋.论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5]王金生,王健,尹汝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文化价值追求 第4篇

1 高校在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属于文化领域的活动,具有文化建设的责任。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强大支柱,是我们最大的文化资源。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注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开发、继承、推广和保护,在保证自己文化具有独立性基础上达到持续发展。高校要主动向世界各国传播本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形成文化互动与交流的良好趋势。如果轻视“民族性格”,漠视民族文化对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和有益制约,便会迷失高等教育的民族方向。

高等教育的进步是以一个国家的创新来实现的。而创新的因素恰恰在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高校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基地,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既是学术重镇,又是文化集散地。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高校固有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2)高校传承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在:首先,它引导社会主流思想,引领社会价值取向。高校是学术思想和人文思潮激荡交汇的地方,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观点的碰撞论争中,高校知识分子肩负批评与监督价值标准的责任,发挥着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弘扬社会风尚、提升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其次,它汇聚学术理论成果,传承民族文化和创新先进文化知识。高校具有对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民族文化进行吸收、过滤、整合和创新的功能,它是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知识的重要基地。高校人群总体上知识层次较高,在传承和创造知识、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知识创新和民族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2 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2.1 国际化下大学需要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

在全球资本的急剧扩张过程中,市场力量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增加自身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除了提高科技实力外,大学在民族国家复兴中意义非同一般。大学只有立足于民族国家内部的现实问题,关注社会普通阶层的利益,以民族国家内部的经济利益、政治民主、社会公平、道德建设为己任,它才有可能赢得更多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学在广泛吸纳各国学术资源的同时,也应当承担民族文化传统传播和研究发展的职责。在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在全球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弘扬、丰富民族文化传统。只有这样,大学内部的学术创新才有可能因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而展现出生机和活力。阿特巴赫曾说:“大学是一个具有坚固民族根基的国际组织。”(3)

大学要以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培养能够为本民族发展服务的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本民族的优良品格,而且要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自己的民族充满着深厚的情感。大学应当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华夏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永不倒下。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4)因为人文精神会形成一个民族凝聚力,它使民族的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如同一面旗帜,把全体人民的意愿、利益统一起来,共同推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全球化要依赖于民族化而存在,民族化要借助于全球化而发展,这是一个国际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称:“发展中国家只有把科学吸收到它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把世界思潮吸收到它们自己的民族生活中去,才能更新它们自己而又保持它们民族的特点。”(5)我们借助于全球化来增强竞争能力,目的是建设自己的国家,把中华民族带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2 国内大的社会背景需要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许多国家非但不淡化民族意识,反而处处都表现出很强的民族自尊和意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更应该注重在全体公民中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出现了利益主体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多样化,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大学生思想活跃,更容易敏感地感受到这些变化。这就需要用民族精神来增强他们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凝聚力、认同感。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凝聚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是否能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

2.3 高校是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主要阵地

文化的影响力指一种文化形态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的辐射效应,一种文化之所以能产生对外影响的能力,就是因为它积累了相当的优秀文化的基因,不自觉地践行者对其他文化的潜移默化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当今时代各国都积极利用文化手段提升和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然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高校就应当主要积极、创造性在高校中开展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真正担当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保证它在走向国际化的民族品性。

全球化是一个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它的过程中所凸现的诸如经济摩擦、政治冲突等矛盾,均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息息相关。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莫过于在世界文明的普适文化价值的增加自己的份额。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大力培育“自我”文化的吸引力,以增强其他文化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高校在这一点上有这责无旁贷的责任,积极深化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使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有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摘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追求是实现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高校是民族文化的积极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引领社会主流思想的主阵地,它同时也培育了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注释

1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EB/OL].[2009-04-21]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06-04/23/content_102349.htm

2王建国,蓝晓霞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基于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3菲利普·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4杨叔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杨叔子院士为我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专题报告[R].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09.

人之终极价值追求 第5篇

科学技术的目的价值还表现为科学的求真是人的一种终极价值追求。科学技术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求真的`活动。求真是人类的一种深层的精神需要,诚如西塞罗在其《辩证篇》中所说,“自然给我们的心灵注入了永无休止的发现真理的愿望”。人们从科学技术活动中所获取的不只是物质与功利,更为根本的还是这种“发现真理的愿望”的满足。诚如汤因比所说,“当科学研究在其自身作为目的来追求时,也就不带任何功利的意图”。在科学尚未分化为一种独立活动的时代中,人们只是通过经验、推测、信仰等等方式来追寻真理,而科学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对真理的探索成为一种专门活动,科学往往成为求真的代名词。人类求真的需要和愿望,更重要的也是通过科学活动而得到满足的。

求真,它与求善、求美一起,历来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终极价值。人们将它置于一切价值之上,使之居于价值体系的最终端。人为了实现这种价值目标可以牺牲、抛弃其他一切价值,乃至于自己的生命。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就向世人宣称:“我抛弃世人所热衷的富贵尊荣,只希望知道真理。”在科学发展史上,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发现心脏之间血液循环理论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以火刑;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俄国电子学家李赫曼为进行雷电试验而被雷电击中。

文化价值追求 第6篇

【关键词】 德育 文化建设 仁爱教育

【分类号】G641

【正文】

一.底线教育与高尚教育的辩证统一

要着力塑造一种德育文化,以这种文化浸润整个校园,让学生生活在文化的熏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潜滋暗长。德育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灵感源于商鞅与秦孝公对话的三个治国层次:霸道、王道、帝道。霸道即法治阶段,强化学生学会适应规则;王道即施以仁爱感化学生;帝道即培养学生自律以求大道至简、无为而治,初中學生多数有自我而无自律,策划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自律、自立、自理意识的启蒙和能力培养。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制阶段和仁爱教育阶段。法制阶段是最低要求:合格公民教育。按照各种规则从“理管”角度用常规约束学生行为,促成养成教育,做合格公民。比如“热爱祖国”一条,要求升旗仪式如何着装、动作如何规范等,单凭热爱祖国一句话,初中生是很难内化到心灵的。仁爱教育属于高尚人格培养阶段。以仁爱教育的浸润滋养引领学生形成道德自律,促进高尚心灵成长,在学生中逐步培养卓越人才,成为杰出公民。

二.仁爱教育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仁爱教育的提出,源于当今社会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比如: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与流失;公众道德底线的失守;奢侈攀比之风日盛等。

“仁”源于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从做人方面看:仁施与父母为孝;施与兄弟为悌;施与师长为尊;施与朋友为义;从做事方面看:施与自然为畏;施与事业为忠;施与沟通为诚;施与契约为信。仁施与天下,则和谐万邦,社会太平。

基督教《圣经·哥林多前书》有关爱的解释非常好:“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爱是永不止息。”笔者根据工作实践总结的班主任成功公式:成功=爱+责任+艺术,其中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高震东先生讲过: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进一步讲,一个班级有不同的个性和优缺点的孩子,爱上别人的同时又是自己不喜欢的孩子,更难!如果没有爱,工作就是履行程序,没有内驱的元动力,也不可持续,自己可能会感到更累。只有把对孩子的爱心和工作有机协调起来,才会从和孩子们的打交道过程中收获开心快乐。

爱孩子才会主动担负责任,责任是班主任工作的底线,工作是否卓越是一个高尚的目标,我们可以追求,但不一定立竿见影或是肯定能够达到。但是没有责任感,班级就会出乱子,这既是底线又是红线,必须守住。

爱孩子才会进一步研究探索班主任工作艺术。艺术是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用心思考、不断总结出来的。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和经验的积累。艺术之一就是要认识到因为班主任不是万能的,要思考怎样调动家长的智慧和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参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思考怎样调动家长对孩子对家庭的重建。教育学生,除了发现优点、放大亮点、寻找进步的动点之外,更多的是与学生身上存在的坏习惯斗争。学校是主战场,但是很多时候学校教育起到的是外围作战,属于外因。起根本决定作用的是家庭。所以班主任要思考利用调动家长力量参与德育管理。

三.仁爱教育的表达与推进

课题推进着眼于贴地气、抓细节。在校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浸润。

首先是表彰制度化、个性化的顶层设计与规范。定期进行各类充满正能量的表彰褒扬,如:有文艺、幽默特长的表彰为“快乐达人”、“娱乐达人”等;

其次是德行成长路径规范化、专业化。校园设置报刊亭,每天由专职学生负责更换;除了常规的班级评比栏,增加针对家庭、班级、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设置“最美二外人”(文艺专长类、优秀干部类、财经领袖类等各领域突出贡献)宣传栏;设置涂鸦墙,用阳光正态的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和宣泄压力和不满,解决心理矛盾,化解安全风险;学新闻发言人、仪容仪表规范照片、学生公约制定(贴地气、守底线、知廉耻、明是非、扬正气)、校门口学生值周干部查考勤要摄像同步,要求迟到者自觉登记班级姓名,通报班主任建议改进。

四.调研学情和师资情况,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本情况调查;如:学生所在班级、特长等,为遴选学生干部、组成优秀学生领导团队做准备;

(二)活动意愿的调查;学生建议开展什么活动等。为活动做学情准备并为活动的预期做评估。

(三)要进行班主任梯队顶层设计,对全体教师年龄、学历、特长等情况要进行摸底。培训计划要走小型化、内部化、专题化、常态化的路径,杜绝班主任在工作中自己摸索前行、放任式的成长现象。

【参考文献】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2014

教师发展:绩效考核的价值追求 第7篇

一、教师绩效考核的本义追问

“绩效考核”一词源于企业, 它是国际上最为前沿的一套企业管理的模式。它是在经过对全球上百家百年标杆企业的跟踪对比、分析后总结出的唯一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共同的成功奥妙。绩效考核主要是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 利用科学的分解方法, 推导出确保目标实施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进而通过对这些主要工作进行分类, 直接解决了公司组织架构及部门工作职责与目标之间的关联问题。同时, 在目标分解过程中, 将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与企业目标之间建立起清晰的量化关系, 真正做到了薪资的公平、公正、公开。绩效考核模式使企业员工逐步养成统一、规范的行为习惯, 最终形成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

由于绩效考核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这种模式被“移植”到学校管理中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目前,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普遍借鉴和采用了绩效考核的方法, 并为此制订了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的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学校采用绩效考核的方法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条件或相当的舞台, 让全体教师都能有展示自己才能与才华的机会, 同时以一定的方式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肯定和褒奖,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换言之, 教师绩效考核的本义就是实现教师发展。

二、教师绩效考核的利弊剖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管理实践中, 绩效考核模式被普遍采用,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什么这种模式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使考核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呢?

首先, 绩效考核将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体目标, 从而对教师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教师的个体目标是由工作成绩、工作报酬和需要满足三项内容组成的, 这三项内容必须同时具有, 其目标才是完整可行的, 而绩效考核就是将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和小目标, 然后按量化要求进行考核评估, 最后兑现奖惩。这样, 绩效考核就能将教师凝聚在组织目标下, 使教师心向一致, 从而充分发挥出它的激励作用。

其次, 绩效考核使教师的压力感增强, 从而强化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定的压力, 对教师的工作是有促进作用的。由于实行绩效考核, 有了硬性指标作杠杆, 任务完成的质量与数量, 一目了然。这种透明度和可比性使教师感受到了压力, 并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来逐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 绩效考核将学校的总目标分解、落实到个体身上进行考核, 这种做法打破了学校教师原有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冲破了那种按部就班、慢慢腾腾、敷衍了事的心态, 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局面。

再次, 绩效考核可以减少教师的不公平感, 从而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不公平感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绩效考核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在平等条件下竞争的机会, 使每位教师都能享受到同等待遇。绩效考核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指导性, 使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工作的成效, 这样就避免了从印象出发来评价个人的片面倾向, 减少人为因素, 使教师获得公平感。对教师的积极性, 除了经济方面的激励外, 更重要的还有责任、权力、成就、创造等方面的激励, 成就性工作动机就属于后一种激励。学校采用绩效考核, 能给教师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从而激发教师的成就感。

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的努力目标、工作效果以及教育效果的价值等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 所以数量的大小有时并不能说明工作水平与实际效果。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 完全用数字这把尺子衡量教师, 只看数量, 只信数量, 那么就会使绩效考核中的量化极端化, 直接导致考核的片面性, 使绩效考核滑向“数字主义”的泥潭, 许多工作就会趋于形式化、公式化。从教师绩效考核情况看, 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存在着重事轻人、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这种僵硬划一的绩效考核策略, 无视其工作特点和职业的社会特殊性, 照搬企业管理方法, 则未必高明, 而且很值得商榷。

三、教师绩效考核的实践反思

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既要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又不能对其过分依赖。在教师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外在监督过分精细化的现实背景下, 怎样才能使绩效考核真正扬长避短, 彰显追求教师发展的价值呢?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利弊之间实现“二元对立, 动态平衡”, 在实践操作层面植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也就是说, 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要立足于教师的发展, 考虑到教师的心理与情感需要, 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绩效考核中倡导“人性化”, 讲究“人情味”, 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管理制度。“人性化”与“制度”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如果仅仅是追赶时髦, 片面理解, 曲解是非, 盲目唱和, 只要人性, 只讲人情, 而不要最起码的原则和纪律, 那么, 学校就非育人的学校, 就不利于教师发展。

在绩效考核手段上, 管理者要注重规章制度对教师行为的引导, 满足教师多方面的需要, 强调考核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使学校成为教师愉快生活和自我实现的场所。很多时候, 在教师绩效考核中, 多一些模糊, 就是多给教师一点发展的空间;多一点人情味, 就是多给教师一些关怀和温暖。例如, 我校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案的编写可分为详案和简案两种;各学科的详案比例根据青年教师、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三种不同类型教师的发展需要予以分别要求。同时, 为了让教师从大量机械的无效的抄教案的时间中解放出来, 把有限的宝贵时间放在有效的思考、交流、研究上, 我们又适当加大了集体备课的比重, 目的就是为了让交流、研讨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提高每一个教师的备课和研究能力。

教师绩效的考核应该是宜粗则粗, 宜细则细。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指出, 在群体激励中, 正面的激励远远大于负面的激励。正面的激励措施很多, 都与“情”有关, 即对教师行为的肯定和奖励, 与业绩挂钩的薪金、升职制度、组织的认同感、地位、荣誉等等。关键是它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 对教师的考核也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绩效考核不是少数人拍拍脑袋的即兴产物, 它更多地体现了全体教职工的教育教学需要。基于此, 我校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就是经过全体教师的多次讨论交流, 几经修改制订出来的, 它反映的是教师们自己的愿景,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教师们认可和大力支持。这份考核方案包括师德、工作量、出勤、教学资料、教学成绩、听课、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学生评价、安全工作等多个方面, 每个方面根据标准设有不同的积分, 总分是100分。通过教师自评、部门评和考核小组评三种方式综合考察, 教师最终可以得到一个积分。把全校绩效工资总数除以全校教师考核得到的总积分, 就可以得到每一积分的工资金额, 然后乘上每个教师考核得到的积分, 最终的结果就是该教师所得的绩效工资数。同时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旦把论文发表纳入考核范围的话, 那么对有些教师来说比较困难, 于是, 我们采用了成果申报的形式予以另外奖励, 而不作为对全体教师的共性要求。这样, 就在教师群体中营造了一种多劳多得、优质多得、多付出多回报的良性氛围。

教师绩效考核不仅要尊重人、激活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更要培养人、发展人;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尊重和实行简单的人文关怀, 而是要统领学校精神, 引导价值追求, 在深层次意义上即观念层面上对教师施以潜在的、无形的、隐性的造就;用学校目标影响教师价值选择, 转变生存状态, 提升人文境界, 进而达到学校目标与教师个体价值追求的理性整合, 使组织和个体进入自为状态, 实现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此, 学校在运用绩效考核模式对教师考核评价时, 要实施刚性的制度保障与柔性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策略, 把教师真正看作是学校的主人、事业的根本。要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为教师服务, 以此促使教师自觉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样, 才能使教师队伍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人人力争向上的好氛围, 这才是促进课程改革再出发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以及教师发展的最有利的机制。

价值在追求和奉献中提升 第8篇

关键词:学习践行,勤学苦练,潜心育人,精心组织

一、学习践行, 在潜移默化中铸炼师德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 更要有高尚的师德。多年来我严格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 坚持学习魏书生、霍懋征、殷雪梅、李吉林等教育家、名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师德, 特别是2007年教师节前夕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及提出的四点希望, 还有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苟晓超、谭千秋、张米亚、汤宏等舍己救人的教师群体事迹等的学习宣传, 都使我深受鼓舞, 前后共撰写了近3万字的读书笔记。也正是这些榜样的伟大形象和感召力, 一次次震撼、涤荡了我的心灵, 更加坚定了我对教师这一清贫而又崇高职业奋斗献身的信念。在学校“优秀教师”、“师德模范”光荣榜上我常常名列榜首。一次次学习、一次次实践, 不断铸炼了自己的师德, 成了大家有口皆碑的好老师。2006~2008连续三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二、勤学苦练, 在不断进取中提高师能

记得刚走上讲台时, 我也和所有初为人师的年轻人一样, 紧张、拘谨, 板书不流畅, 语言不自如。我下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 刻苦练好基本功。为了练习好板书, 我买来字帖, 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练字。多少年来一直坚持不辍, 不仅练就了一手潇洒飘逸的毛笔字和钢笔字, 而且渐渐的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近年来的凉州区教师书画艺术展中获得书法一、二、三等奖。如今, 凡是听过我课的人无不为我快捷又漂亮的板书叫好。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 我常常用录音机把所讲的课录下来, 然后反复播放, 矫正语句、语气和语调, 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为了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 我注意在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上下工夫。常年订阅《演讲与口才》杂志, 还专门买了一套孙敬修讲故事的磁带学习揣摩。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年下来, 我练就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曾获得全市小学教师三项基本功综合竞赛一等奖。教学之余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 观看了许多课改实录光盘, 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我多方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爱学”为“我会学”,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先后获得了武威市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武威市教育局督导论文二等奖, 凉州区教育局小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撰写的“共享优质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一文也被市教育局录入《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经验交流材料汇编》一书, 并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经验交流会议。

三、潜心育人, 在日常教学中凸显师爱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时刻想着学生, 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 才能做好“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工作。有人说,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事。”的确, 我们做老师的, 爱好学生谁都能做到, 但难能可贵的是爱那些学习或思想上有困难的学生。

我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 人称“打架大王”、“逃学大王”。他父亲是个包工头, 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裕, 花钱如流水, 经常出入录像厅和游戏厅, 可就是对学习没兴趣。家里怕他逃学, 每天上学总是家长亲自把他送到学校, 但等家长一走, 他就跑得没影儿了。后来, 他母亲整天坐在学校门口监视他。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没有嫌弃, 也没有放弃。针对他“吃软不吃硬”的特点, 我采取了以柔克刚的办法, 首先融洽师生感情。课下主动与他接近, 跟他聊天、拉家常, 还有意安排他为我做一些事情, 如到办公室取书、替我誊写成绩、帮我做教具等。时间一长, 使他感到我处处想着他, 看得起他。当我发现他在班集体的劳动中特别卖力气时, 就安排他担任了劳动委员。同时逐渐对他提出要求:班干部应处处以身作则, 劳动委员不光干活时要卖力气, 在其他方面也不能落在别人后面。班级排座位, 我特意安排他坐在前排, 上课提问, 估计他能够回答的问题, 就让他回答, 对他的每一点进步, 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为了及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 我几乎每天都当面批改他的作业, 发现错误, 及时纠正。由于他知识基础差, 学习上“欠账”太多, 放学后, 我经常把他留下来补课。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渐渐地, 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再也不逃学不打架了。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前后判若两人, 非常感激我为他们去掉了“心病”。后来, 这个孩子顺利地升入了中学。毕业时他送给我一本相册, 里面放着一张我和他在学校门口的合影, 还夹着一张纸条, 纸条上写道:“敬爱的老师, 您好!爸爸妈妈和我都很感激您。您是我在小学阶段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我真舍不得离开您。———一个让您费心的学生。”读着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 一种做教师的光荣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十分欣慰:学生的健康成长, 就是对自己所付出心血的最好回报。

四、建章立制, 在班级管理中彰显特色

几年来, 我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 十分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 注重把学校的教育思想, 培养目标变成班主任对学生一言一行的要求。在班上我建立了“班级一日常规”、“值日学生职责明确与分工”和“班委会成员职责”等制度, 坚持“军事化的常规训练加诱人的激励机制”原则, 使我的学生从关灯到图书管理, 从检查红领巾佩戴到卫生工具摆放, 从上学到放学, 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都有人做, 都有人监管, 都能置于学校的正常教育和严格管理之下。这样, 即保证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又有效地保障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每次的班级工作检查评比中, 总会因为“卫生工具摆放整齐有序, 一律按大小个子排队”、“学生无一不佩戴红领巾”、“手抄报设计新颖, 主题突出”等优势取得最高分。我自己也曾多次被学校、学区评为优秀班主任。我还根据学生爱好动画片的特点改编了《喜羊羊与灰太狼》曲调的班歌, 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

五、精心组织, 在班队活动中塑造心灵

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 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向往。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活, 更是我们教师解放思想, 创新教育体制的追求。以节日为契机, 开展一系列班队活动, 是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班级工作的法宝。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和语文活动课,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在“教师节”和“母亲节”来临之际, 我让学生自带彩色卡纸等工具, 自己制作贺卡, 写上祝福语, 送给老师和妈妈;利用语文练习上的口语交际活动, 如看望病人、做错事主动认错、在公路上不能玩耍等进行情境模拟表演。我还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积极创造条件, 合理安排学生活动, 如下雪了, 我带着孩子们在室外堆雪人、打雪仗;元旦节来临之际让同学们自由组合, 准备节目庆“元旦”;根据语文课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电教室观看《大渡河》、《鸡毛信》、《两个小八路》等影片。特别是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 除按学校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庆“六一”各项活动外, 还一直坚持搞好班级“智慧星”、“劳动卫生星”、“环保星”、“三好学生”等各星级民主评选活动, 并在班级光荣榜上张贴他们的照片, 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教育他们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反垄断法的自由价值追求 第9篇

一、反垄断法的价值体系

美国学者庞德曾指出:价值虽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但它是法律科学所不能回避的。即使是最粗糙的、最草率的或是反复无常的关系调整或行为安排, 在其背后总有对各种互相重叠的利益进行评价的准则。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 都曾是法学家们的主要活动。自由、秩序、公平与效率作为一般法的基本价值, 在反垄断法内涵中也更加丰富, 体现在各个具体条文之中。实践自由平等, 追求有序的竞争秩序, 实现社会整体经济效率以及社会实质公平架构起一般意义上的反垄断法价值体系。与此同时, 也存在如何平衡消费者、经营者以及社会需要的价值的问题。有学者明确提出反垄断法应以消费者利益优先, 构建以此为核心的反垄断法价值体系。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 既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 又取决于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 以及该制度能否满足该主体的需要和程度。只有明确反垄断法的价值定位, 才能真正发挥反垄断制度的性能。

二、反垄断法的基础价值——经济自由

1. 反垄断法成因分析

反垄断法兴起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垄断时期, 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自由竞争理想状态下, 市场主体出于利己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 个人社会利益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和谐一致, 可以说自由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竞争往往埋下毁灭自身的种子, 也就是说, 竞争者通常在竞争过程中不自觉地寻求有利于自身的优势地位。当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 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便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权力去限制并禁止各种竞争。正是这种行为, 限制了经济自由的实现, 也阻断了经济自由发挥作用的途径。

反垄断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制定反垄断法的直接原因在于竞争中出现的限制竞争行为需要通过法律予以消除与禁止。而内在原因在于国家欲利用这个契机来贯彻经济政策, 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之目标。所以, 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 更是国家发挥经济职能的必然, 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定位于重新实现经济自由实属必然。

2. 经济自由内涵与意义

在以上分析来看, 经济自由占据着基础价值的地位。一个人拥有经济自由, 指的是一个人可以选择退出, 有权选择卖方和从事的职业, 选择建立企业以及所投资的行业。它包括开业自由、决策自由、贸易自由、分配自由以及竞争自由等。只要人们拥有这些自由, 他们就独立于任何单一的个人和集团的权力, 这些自由被认为是一个运转良好的市场经济的特征。其中, 竞争自由最能反映经济自由的本质。竞争自由是指各种市场经营主体可以按照独立意志进入竞争领域, 不受任何力量的非法干预。竞争自由是市场经济的精髓, 其基本要求是竞争者在同一市场条件下, 按照同一市场规则, 自主决定而不受外在意志的干预。反垄断法正是通过制定种种限制妨碍竞争自由规则来实现维护竞争自由的目的。通过对竞争自由的保护, 反垄断法不断实现经济自由。

在整个价值体系中, 经济自由与其他价值相互依赖, 同时也是出发点。有序的竞争秩序旨在在竞争自由与秩序之间谋求一种动态平衡。在这种竞争秩序下, 竞争自由被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放任的“竞争失灵”现象得以纠正, 各种追求个人利益的竞争行为与社会整体利益能够和谐共存。自由竞争是建立秩序的起点, 而有序的竞争秩序又以实现自由竞争为归宿, 发挥竞争的正外部效应。从效率层面看, 反垄断法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既有社会整体利益, 也有个体经济利益。在竞争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时二者具有一致性。此时为了总体效率, 必须重视和发挥市场主体追求个体经济效率的自由竞争过程;但是, 当自由竞争导致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出现时, 个体效率往往以社会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为代价, 此时反垄断法的天平自然就会倾向社会整体效率。反垄断法正是承担着恢复自由竞争的重责, 促进二者和谐发展。从实现实质公平角度, 反垄断法主要是在实践中维护竞争者实质公平的竞争机会和保护消费者整体福利, 实质公平是必要补充。反垄断法维护的实质公平保障的是:作为企业应当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作为消费者应当有进行公平交易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 实质公平与经济自由要义是相同的, 自由竞争的真正实现也是实质公平的基础。因此, 在整个反垄断法价值体系中, 经济自由的实现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我国的反垄断也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准确剖析反垄断法的价值。促进自由竞争, 反对任何不符合市场要求、不合理的限制竞争行为, 这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本性, 也是反垄断法的使命。自由也已抛弃原有不受任何限制的含义, 与其他价值相互作用, 更带有社会意义。当追求经济自由而与其他价值相冲突时, 无论如何取舍, 必须考虑到自由价值的基础地位。

参考文献

[1]吴宏伟 魏 炜:论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J].法学家, 2005 (3)

[2]徐孟洲:论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与核心价值[J]. 法学家, 2008 (1) .

特色发展:学校督导评估的价值追求 第10篇

一、坚守价值判断, 建立学校督导评估的导向机制

教育督导就是通过发挥“督”与“导”的功能, 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但不少学校在迎接上级督导评估时, 感觉到的是负担和压力。譬如督导前的资料整理, 就是一项烦琐艰巨的基础工程, 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需要对大量翔实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假如学校平时积累的资料匮乏, 不能对号入座, 更会有捉襟见肘之感。如此迎接上级部门的督导真是心力交瘁。而督导迎接过后, 费尽心机整理的档案资料成为尘封的历史。原因在于, 学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督导评估导向机制, 陷入了“被督导”的泥淖。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督导业务部门与学校之间在督导行为上的脱节, 只是为督导而督导, 让督导单纯成了上级部门考核、评估学校的手段。这样的督导与被督导, 是严重缺失教育价值的行为。

因此, 为真正搞好学校的督导评估, 学校应坚守价值判断, 确立学校督导评估的导向机制。首先, 我们要坚持写真式描述。若评估时以偏概全, 盲目拔高, 必然会影响教育决策者的价值判断。因此, 评估提供的资料应客观真实, 这样其价值判断的信度和效度会越高。其次, 我们要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通过督导评估, 达成共识:学校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要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性人才。最后, 应瞄准服务于学校的特色价值发展。学校督导评估要走出“被督导”的误区, 就要敢于坚守自己的办学特色, 努力形成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

二、彰显价值追求, 完善学校督导评估的落实机制

学校督导评估指标应包括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基础性指标是为贯彻教育思想、端正办学行为提出的目标和方向, 而发展性指标则是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发展预留广阔的空间, 应更加关注学校的价值追求和特色发展。因此, 为彰显价值追求, 学校应不断完善督导评估的落实机制。

第一, 突出督导评估与校长价值领导相结合。在学校督导评估中, 校长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组织、指挥、协调上, 更表现在学校办学思想、治校方略的提炼、强化上, 表现在对督评内容的效能分析和价值判断上, 表现在对先进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持之以恒的实践上。基于此, 校长应在广阔的理论视域和宽泛的实践体验中, 发现、凝练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养料和实践方略, 着力实施价值领导, 凝心聚力, 与时俱进。第二, 要突出督导评估与优化学校管理相结合。学校应把督导评估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 按照评估方案的规定和要求, 完善规章制度, 规范办学行为, 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譬如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评价, 我们可以实施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制度, 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 杜绝片面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师进行奖惩性评价的现象。这样就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第三, 要突出督导自评与构建育人特色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就要把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要让学生的思想在校园得以生长, 让学生的素质在校园得以涵养。譬如, 在学校管理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决策、监督实施、管理评价,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这样, 学生作为特色发展的主体, 同时也是学校督导评估的生力军, 从而使育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学校督导评估实现有机契合。

三、实施价值评估, 搭建学校督导评估的长效机制

学校督导评估应凸显对学校价值发展的价值评估, 促进上下目标整合, 内外相互协调, 运作有效监控, 使偏离发展目标的现象得到及时纠正, 不断总结成功经验, 激励发展行为, 让督导自评贯穿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全过程。

人生价值在追求 第11篇

医术精湛

史老声名远播的缘由在于他是一位良医。他的精湛医术久久为人称道。

解放军某医院院长经常头昏无力,动则呕吐,有时更会晕倒在地。一位堂堂汉子,身体消瘦得只剩40多公斤。虽经治疗半年多而毫无效果,于是延请史老诊治。史老诊治为脾肾阳虚,痰湿内阻。投之以中药,竟然3剂见效,7剂大效,服药不到3个月体重即恢复正常,达60多公斤,并回到了原工作岗位。

某公司书记腹大如鼓、青筋怒张、食少便溏、枯瘦如柴,诊为肝硬化。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月余而不见效果。这位书记是年40岁,家属子女哭作一团。史老接诊,认为是劳伤心血、血虚肝郁、肝郁困脾之候。经中药汤剂治疗1月,症状大减,继以汤剂加膏剂治疗3个月,康复如初。且一直未再复发。该书记至今仍常到史老那里感谢救命之恩。

某法院院长患剧烈腹痛,反复发作已两年多时间,因住院治疗无效而欲剖腹探查。改服史老中药,1剂便解痛,3剂而停止发作。

某医生患肾炎,久治不愈,痛苦不堪。经史老治疗半年而康复,其妻激动得向史老磕头谢恩。

某幼儿每日上吐下泄20~30次,虽住院抢救而症状不减。史老先以黄连、竹茹、红参浓煎喂患儿,吐了再喂,接着又在药液中加进姜汁等物。仅半天,吐渐止而泻渐少。然后以汤药调治1月,病儿完好如初。病儿父母每每赞曰:“史老真神医也。”

某3岁儿,虽体胖肤白,然不能站立,语言不清,时时吐舌摆头。神经科医生诊之为大脑发育不全。后经史老调治两年,患儿能行走。能唱歌,能数数,也极少有吐舌摇头之状了,与治疗前几乎判若两人。四川省委领导为此特地给史老题词“妙手”予以赞扬。

研制新药

史老先生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博览医籍,又承名医李闳君传授技艺,加之自己对医理能融合贯通,用方又善于推陈出新,故而医术日精。30年代就因治愈2例病后失明的患儿而在山城初露头角了。40年代,他研制的“硇砂精眼药”曾畅销于西南各省。在50年代,史老开展了大蒜口罩、大蒜口服液治疗百日咳,茵陈口服液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马齿苋治疗急性菌痢等10多项研究工作。史老考虑到传统中药的服用者诸多不便,因而同时又进行药物剂改的研究。他是国内进行中药剂型改革的先驱者之一,曾先后改进中药剂型20余种。在史老的苦心研究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有较好疗效的降压养血冲剂及健脾止泻灵已由药厂批量生产,深受病人欢迎。

为表彰史老在研制新药和剂型改革方面的成就,中央卫生部在1958年就向史老颁发过“技术先锋”奖。此外,史老还先后多次获得部、省、市的科技成果奖。

勤于笔耕

史老不仅勤研医术,而且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公之于众,传授于人。1991年,卫生部、人事部、国家教委将史老列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被委带高级中医两名。他撰写过50多篇论文,还常应邀去各处讲学和会诊。更能忙里偷闲,积极向广大群众普及医学知识。多年来,他向报纸、杂志、电台写过百余篇科普文章。编写出版了《中医难证奇验》(1991年9月,被卫生郝列为去香港书展书目之一)、《中医优生长寿法》、《气功与健康》、《五运吐纳功》、 《水、茶、酒与健康》等科普书籍,为医学科普事业,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医,能够经常关心后辈的成长,能够经常参加医学科普工作,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佳作丰宝库,妙手济世人”。重庆市委领导为史老的“62周年成就展览”的题词,对史老作了高度评价。应该说,这10个字也的确概括了史老的毕生成绩。

“人间岁月如水流,人生价值在追求。”这是史老在自己创作的歌曲中的开头两句,也是这位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的心声。史老曾说:“解人之难,救人之危,是我们的责任。”显然,史老追求的正是对大众救死扶伤,为人民全心服务的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特色发展:学校督导评估的价值追求 第12篇

一、坚守价值判断, 建立学校督导评估的导向机制

教育督导就是通过发挥“督”与“导”的功能, 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但不少学校在迎接上级督导评估时, 感觉到的是负担和压力。譬如督导前的资料整理, 就是一项繁琐艰巨的基础工程, 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需要对大量翔实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假如学校平时积累的资料或者匮乏, 或者不能对号入座, 更会有捉襟见肘之感。如此迎接上级部门的督导真是心力交瘁。而督导迎接过后, 费尽心机整理的档案资料成为尘封的历史。原因在于, 学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督导评估导向机制, 陷入了“被督导”的泥淖。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督导业务部门与学校之间在督导行为上的脱节, 只是为督导而督导, 让督导单纯成了上级部门考核、评估学校的手段。这样的督导与被督导, 是严重缺失了教育价值的行为。

因此, 为真正搞好学校的督导评估, 学校应坚守价值判断, 确立学校督导评估的导向机制。首先, 要坚持写真式描述。若评估时以偏概全, 盲目拔高, 必然会影响教育决策者的价值判断。因此, 评估提供的资料应客观真实, 这样其价值判断的信度和效度会越高。其次, 要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要通过督导评估, 达成共识:学校教育应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要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性人才。最后, 应瞄准服务于学校的特色价值发展。学校督导评估要走出“被督导”的误区, 就要敢于坚守自己的办学特色, 努力形成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

二、彰显价值追求, 完善学校督导评估的落实机制

学校督导评估指标应包括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基础性指标是为贯彻教育思想, 端正办学行为提出的目标和方向, 而发展性指标则是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发展预留广阔的空间, 应更加关注学校的价值追求和特色发展。因此, 为彰显价值追求, 学校应不断完善督导评估的落实机制。

首先, 要突出督导评估与校长价值领导相结合。在学校督导评估中, 校长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组织、指挥、协调上, 更表现在学校办学思想、治校方略的提炼、强化上, 表现在对督评内容的效能分析和价值判断上, 表现在对先进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持之以恒的实践上。基于此, 校长应在广阔的理论领域和宽泛的实践体验中, 发现、凝练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养料和实践方略, 着力实施价值领导, 凝心聚力, 与时俱进。其次, 要突出督导评估与优化学校管理相结合。学校应把督导评估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 按照评估方案的规定和要求, 完善规章制度, 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譬如在学校管理中, 对教师的评价可以实施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制度, 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 杜绝片面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师进行奖惩性评价的现象, 这样就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最后, 要突出督导自评与构建育人特色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就要把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要让学生的思想在校园得以生长, 让学生的素质在校园得以涵养。譬如, 在学校管理中, 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决策, 参与监督实施, 参与管理评价,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这样, 学生作为特色发展的主体, 同时也是学校督导评估的生力军。由此, 育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学校督导评估可以实现有机契合。

三、实施价值评估, 搭建学校督导评估的长效机制

学校督导评估应凸显对学校价值发展的价值评估, 促进上下目标整合, 内外相互协调, 运作有效监控, 使偏离发展目标的现象得到及时纠正, 不断总结成功经验, 激励发展行为, 让督导自评贯穿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全过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化价值追求】相关文章:

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08-03

文化价值06-01

文化价值理念05-12

文化价值意义05-24

体育文化价值07-04

档案文化价值07-27

文化传承价值08-02

文化价值观念08-06

文化价值论文提纲09-25

敖包的文化价值07-17

上一篇:架空线路输电能力综述下一篇:世界杯上的中国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