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党校范文

2024-08-05

县级党校范文(精选12篇)

县级党校 第1篇

关键词:基层党校,教师,执教能力

对县级党校来说,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县级党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县级党校因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素质提升方面仍有不足,仍需加强。本课题以笔者所在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以了解县级党校教师素质的现况及原因,探讨出提升县级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县级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的意义

(一)是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新目标和规划,面对新期待和要求,这实际也是给本地县级党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县级党校作为本地干部综合素质提升的主阵地,必须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要靠党校教师队伍来承担这一任务,因此,提高县级党校教师执教能力,这也是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是提高基层干部培训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作为最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县级党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干部培训工作实效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目前县级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职责划分不明确。县级党校教师人数并不多,往往个个身兼数职,忙于日常事务,而大部分的培训内容却要依靠教师跨学科来讲授,这就需要更多的精力时间去研究,去钻研,这种矛盾的出现,必然就分散了教师在教学上的精力,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备课及教学效果。比如师资培训不到位。不少县级党校对教师能力培养缺乏长期规划和计划,加之条件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能力来加大对教师能力提升的培训,使得教师无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这必然会影响到干部培训实效性的提高。

(三)是县级党校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在进入县级党校学习的人员学历明显提高,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不少县级党校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理论研究不深、基层经验不多,使得县级党校教师的素质能力无法承担好干部培训教学工作。为了达到干部培训效果的实现,致使一些县级党校过分依赖外请人员,重金聘请来讲授主体班课程,而本校教师上讲台少之又少,这实际上也对县级党校长久发展,对党校自身教师提高执教能力提出新挑战。

二、县级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挑战

(一)队伍结构与基层干部培训工作不相适应

由于多方条件的限制,县级党校教师队伍结构出现不尽合理的地方,人员结构上,不少县级党校出现了中间多,两头少的情况,这样的现象,使得县级党校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很难持久发展。学历结构上,随着干部学历的不断提高,县级党校教师学历仍以本科生为主,全日制研究生很少,如笔者所在单位专职教师中也仅有一人,不是不招,招了却没人考,这种现象必须要值得思考。专业结构上,目前大部分县级党校教师,如笔者所在单位,教师基本都是以政治、哲学、历史学科方面的为主,而经济学、法律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教师并不多,更不少说那些心理学等新兴学科方面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队伍结构不合理性使得县级党校很难适应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要求。

(二)师资水平与基层干部培训需求不相适应

党校培训内容必须要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的三方需求,这要求基层党校教师“要给学员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目前县一级党校的教师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普教学校调入的,这类虽然有学校教书经验,但党校教育却远远不同于国民教育,不同于教科研所,需要时间去转变角色,一类是毕业之后考录进入的,这类虽然很有热情,但缺乏教学和工作经验,需要时间去适应角色,一类是有理论功底的机关干部,这一类虽然有基层工作经验,但更多的是兼职教师,也不能过多依赖他们来承担党校所有的主体班课程,直接影响了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教学方式与基层干部培训工作不相适应

目前来讲,大部分县级党校所实施的教育培训仍是延续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授课局限于单向传输教学模式,内容局限于基本知识点传授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传统的培训模式在以前有其优势所在,但在目前干部队伍需求产生转变的背景下,若仍坚持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模式,会忽视了培训对象的主体需求,没有注意到应当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提升县级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教师政治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关于党校师资队伍建设部分,首要要求就是对党校教师严格政治要求,提升县级党校教师的素质,首先就要加强教师理论教育尤其是党性教育,县委党校是基层干部接受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作为教师,更要比他们更早接受理论教育,更深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要坚持党校姓党”这一原则。

(二)狠抓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要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则必须抓好基层党校教师业务培训这一核心,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重点要抓好进、出两个方面,进,则是要争取当地组织部门的支持,结合县级党校实际情况,制定好选人标准,补充高素质人才进入党校,完善县级党校人员年龄、学科、学历构成。出,则是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根据教师专业需求,定期安排教师去到上级党校、高等院校等等进行专业对口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或者安排教师去到其他院校交流,拓宽视野,或者有计划安排党校教师到机关、镇区等部门挂职锻炼或者提供机会去到最基层调研,增加基层实践工作经验和能力。

(三)建立健全机制,优化教师成长环境

浅议县级党校改革发展 第2篇

抓好党校改革发展,是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每一个党校人的职责与使命。围绕县级党校的改革发展,我一直在思考:影响和困绕县级党校发展的问题和县级党校教学改革涉及的问题该如何认识和解决?遵照《党校工作条例》精神,结合自己多年党校工作的经验,现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影响和困绕县级党校发展的问题

县级党校作为基层党校,其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其中带有普遍性又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地位尴尬、师资尴尬、资金尴尬。正确认识和解决好这三方面的问题,对县级党校的改革发展很重要。

1、关于地位问题

党校素有“黄埔军校”之称。黄埔军校是何等强势的概念。而县级党校被边缘化、呈弱势化,则是不争的事实。这同党校应有的地位和形象是不相称的。

要提高县级党校地位,实行全国党校一条线模式值得探索。从中央到地方党校一条线垂直管理,虽说不上是什么新观点,但我认为是可推行的好方法。这样有助于明确党校的性质和地位,体现党校的权威性与党校作用的特殊性;有助于建立上下一盘棋的格局,诸如培训内容、经费配给、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成效;有助于增强党校人的归属感和事业心,激发其工作潜力与热情。

严格将学员在校学习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程序,既是对党校教育重要性 的肯定,也是提高党校地位的具体体现。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到党校学习就是捞资本、走过场。至于学习表现的好坏和学习收获的多少,反正又没有列入干部考核内容,所以根本不把党校培训当回事。其原因就在于对干部的考核缺少党校学习这一环节。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的学习教育,将学员在党校学习的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程序是非常必要的。对此,《党校工作条例》已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必须认真执行。

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观念,是提高党校地位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单位,要想有较高的地位,就必须积极有为,大有作为,有声有色地干出一番事业。反之,只图完成任务被动式地工作,或把党校当作养老单位而碌碌无为,要想受到上级的重视和社会的尊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每一个党校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乘十八大的春风,在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中大显身手,着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党校地位的提升才顺理成章,值得期待。

2、关于师资问题

队伍建设事关党校的兴衰,建立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资队伍对党校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于县级党校师资队伍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师资素质的提高及其合理权益的维护和实现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资素质的提高必须要加强师资培训与锻炼。建立健全教师进修机制,完善教师下基层挂职锻炼体制。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着手,使党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得以常态化。师资合理权益的维护和实现主要表现在职务、职称的晋升和“参公”的选择上。在职务晋升上,县级党校教师要想谋个 副科级或正科级非常难。很多部门的公务员,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年纪轻轻的就已经是副科级或正科级了。而党校教师不少人终其一身还是个科员。这很伤感情,也很不合理。我认为凡党校教师,“参公”人员只要具备能力,符合条件,都应正常晋升主任科员或副主任科员。在职称晋级上,标准要坚持,但尽可能少些条条框框。比如英语这根杠子,对于县级基层党校教师从事教学来说未必有用,完全可以取消。要让广大教师能获得更多的职称晋级机会。与其它行业相比,同等情况下,别人早就是中级或高级职称了,而党校教师还是个初级或中级。这让人情何以堪!在“参公”选择上,应尊重教职工选择。教职工作为党校一员,为啥不可自主权衡与选择“参公”与否(通过公招新进党校就已明确了身份者除外)。这又不违背政策,还能体现党校的优越性和增强教职工的优越感,何乐而不为呢?现在的情况是要想进党校确实不易,但进了党校“人在曹营心在汉”,想“攀高枝”者却又大有人在。加强队伍建设,必须确保队伍的稳定性,没有队伍的稳定这个前提,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3、关于资金

办学经费严重短缺,是县级党校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绝大多数县级党校主要是靠收费来维持运转。九年制义务教育都可免费,共产党培养自己的干部还要收费,这实在说不过去。培训收费既增加了参训人员所属单位的负担,又使党校有乱收费的嫌疑。更何况县级党校经转制后其属性已经是“参公”单位,连收费的资格都没有,想收费都不行了。因此,实行全额财政拨款是突破党校改革发展资金瓶颈的唯一选择。《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 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党校教学设施建设,加大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以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条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内干部教育培训的法规,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只有将党校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统筹安排,才能彻底解决县级党校的资金问题,解决县级党校改革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县级党校教学改革涉及的问题

党校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县级党校也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其中有些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

1、关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明确和规范,是党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当前,县级党校的教学存在两个问题,即缺乏统一的培训教材和教学内容过于庞杂。

统一培训教材的缺乏,实际上成了党校教学改革的盲区。县级党校开展培训工作,最伤脑筋的就是没有统一的培训教材。不同班次或不同层次对象的培训,教学课程的编排随意性较大。这就需要上级党校(最好是中央党校)汇编一套权威教材,作为培训的必修课程。有了必修课,然后才是各地党校根据当地实际设置选修课。根据党校姓党的原则和当前干部的实际状况,我认为,培训教材应该包括三大块,即政治理论、重大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道德和法律知识。这三大块内容应该有一套权威的教材供县级党校使用,从而使教学格式化。这绝不是教条,而是促进党校教学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培训系统性和有效性的保障。

教学内容过于庞杂,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缺少一条主线,没有明确的主题,专题涉及面广,其中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容过多。学员进党校主 要学什么?这是务必搞清楚的问题。根据 “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办学理念,我认为,学员进党校主要就是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即俗话说的“洗脑”。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涌动,拜金主义泛滥、功利思潮汹涌、道德观念沦丧、法律意识淡薄。我们的党员干部难免受其影响或身陷其中。党校教学就是要立足于上层建筑,以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教学内容,加强对学员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除此之外其它方面的内容设置不宜喧宾夺主。经济发展的内容不是不讲,而是不要占据比例过大。说老实话,就地方经济发展而言,学员掌握的情况往往比老师的了解还多,其见解可能比老师还深。学生强过了老师,这课还怎么讲?所以,讲经济发展的课,最好的方式就是组织学员实地参观,为学员了解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交流、取经的平台。

2、关于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问题实际上是有关教学内容的延伸。在教学中开设能力训练课,其主观愿望是好的。问题是通过课堂教学就能提高学员应对各类事件的能力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相对来说,理论就是那么几个理论,能力却有亿万个能力。面对亿万个能力,能训练得过来吗?哪些能力该训练?哪些能力又不该训练?开设能力训练课必然是挂一漏万,无所适从。何况党校的老师也不可能是万金油、全面手。老师可能都不具备能力,谈何指导学生提高能力。到党校学习主要就是充实理论、统一思想、增强党性。就是让学员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的本领,通过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想想延安抗大时期,抗大教学主要 讲的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理论。抗大是不会将如何打仗或如何土改的能力训练搬进课堂的。但抗大却培养出了我党我军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作战能力强的干部人才。因此,进党校学习,理论学习就是培训的主要内容。这才符合党校是理论学习、教育、研究的阵地的定位。

3、关于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各县级党校尝试最多的改革。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模拟式、情景互动式、案例式、演讲式、开放式、研究式等等教学方式,我总觉得似是而非。这些方式,作为尝试与探索可以,但要把它作为改革的经验加以推广并不可取。方式方法可以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知识和真理的传播、党的指导思想的灌输,这一党校教学的宗旨是不可能变的。世界虽然千变万化,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存在。就学习知识而言,课堂教学就是讲课一种方式。这是不会变的。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老师讲,学生听,道理就这么简单。教学方式的改进,就是利用当代科技的成果,实施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这才是值得倡导的。

4、关于科研工作

教学与科研是党校的两大任务。因此,加强科研工作,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党校科研,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两个部分。而当前县级党校的科研工作则有失偏颇,存在重调查研究而轻理论研究的现象。厚此薄彼,一定会得不偿失。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上级党校科研主题的确定和成果的鉴定,差不多都是以调研文章为主。这就是导向性,导致了基层党校以偏概全,把抓调研工作当成了全部科研工作,把写调研文 章当成了科研的全部内容。科研工作一年(或一段时期)一个主题完全正确,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有所侧重也无可厚非。但大兴调研之风不应以牺牲理论研究为代价。在拟定主题和成果鉴定时,应多关注一下理论课题和理论成果。这不但必要,而且很重要。作为上级党校要作好示范和引领,从而带动基层党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加强科研工作,要重视理论研究,要鼓励教师专注学科知识的专研,专注自身理论素养的积淀,争取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这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基本功扎实了,再争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调研上多出成果。这样,党校的科研才能真正强大。同时,还要积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只要不反党反社会主义,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理论研讨无禁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锋才是科研的正常现象,这就是和而不同。如果搞科研全是一个声音,这不是科研,是教研。教学只有一个声音是必须的,但科研只有一个声音就不正常,这就是同而不和。科研需要的是和而不同而非同而不和。只有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科研才会进步和繁荣。简言之,撰写好的调研文章值得鼓励与表彰,撰写好的理论文章更值得鼓励与表彰;党校人不仅应成为调研的高手,更应成为理论的专家。

县级党校科研资政路径浅议 第3篇

一、科研工作基本定位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党校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党校工作条例中也明确提出了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的指导方针。“四个服务”即“为推进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而科研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通过科研,教师可以“吃透两头,搞好结合”,即既要吃透上头,加强对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研究,做到理论上“精”、“准”;又要吃透下头,加强对基层的调研,了解和把握基层的情况,做到紧密联系实际。作为县级党校搞科研有她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县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样本,是开展调研科研工作非常适宜的单位;更贴近社会基层,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更易于发现问题,开展调研工作。

二、科研工作的基本优势

县级党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科研工作必须“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市县党校以培训基层干部为主要对象,因此,教员最容易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政策在基层落实的效果,在党校教员那里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而且信息真实可靠,这为基层党校搞好科研,发挥好“思想库”的作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做好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这两个重点,是完全符合基层党校特点,彰显基层党校特色的有效途径。

县级党校最大的优势是贴近实际。县级党校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占有着快速融入本地实际的便利条件,最有条件深入本地实际、方便快捷地了解本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最容易掌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为党校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此,基层党校只有抓好这一有利因素,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多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上做文章,才能进一步赢得社会对市县党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县级党校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随着党校学历教育历史使命的完成,党校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作为基层党校,只有积极主动调整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不断提高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永葆党校的活力与魅力。

三、科研工作的基本做法

1.强化对党委中心工作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要起到咨询、思想库的作用,要求党校必须研究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好这样的作用就要求我们基层党校在学科建设上有别于国民教育,突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加强对党委中心工作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和宣讲;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设立与地方党委中心工作相关的专题,还要组织学员对党委和政府重大问题集中进行深入调研、研讨,并提提出对策意见,以供决策部门参考和使用。

2.突出科研工作的应用对策研究

以往科研工作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基础理论上,而对重要现实问题的研究重视不够。近些年应当调整科研工作的重点,由对基础理论为重点的研究转向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党校不仅肩负着培训干部的重任,而且还要通过充分发挥党校人才队伍的优势,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通过开展一系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的实践活动,不仅使教学第一线的同志经受锻炼、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而且使科研成果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从而更好地为决策服务,为教学服务,使党校“思想库”的内容更加充实。

要正确处理教研咨三者的关系。教是根本、研是手段、咨是目的。教是研和咨的前提,研是教和咨的实现形式,咨是教和研的必然选择。因此,基层党校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组织教师走出课堂,深入生产第一线,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使党校的党课更好地贴近社会实际、更好地贴近群众生活;使党校的“思想库”作用更好地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

要重视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首先要保证专职教师教学和科研活动时间,力争做到“三三制”,即在专职教师整体上形成三分之一时间授课、三分之一时间从事科研、三分之一时间到基层调研,为实施教研咨一体化创设平台。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教学和科研的管理,必须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在经费补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考察学习、外出进修等与教研人员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形成硬约束。再次,要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具体来说要展开四个层面的合作机制:一是主动贴近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二是善于发挥党校学员這一资源优势,开展多层次科研合作;三是市县党校加强合作,发挥党校系统整体优势;四是整合校内资源,对重点课题、重大问题实施集体攻关。

队伍建设上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育,党校要发挥思想库作用,人才是关键。党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应加大应用对策研究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在人才培养上不但要重视理论功底深厚的高学历人才,还要重视来自基层,实践经验丰富并有较强能力和热爱党校事业的应用研究人才。应设立专门的应用对策研究机构,制定特殊的教研人员考核标准,为他们进行咨询对策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党校不仅要向学员传授现成的知识,还要帮助学员解决实践中产生的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其教学更具有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党校教科研工作也提出了挑战,通过对专业知识和岗位培训,加强对计算机的操作,网络知识,网络检索服务等专业技术的训练,更新知识,提高工作技能,才能熟练地从大量网络信息资源中搜集,选择对党校教学和科研有价值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为教员和学员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党校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职能。

县级党校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第4篇

党校积极地发挥了理论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目前, 各县级党校一方面, 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各地党委认真贯彻了《中国共产党党校条例》, 支持党校的发展。副书记兼任党校校长, 把党校作为党委直属事业单位;对党校人员实行分类管理。从体制上为党校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各地积极推进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 进行县级党校办学质量评估验收。各地党校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教学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培训的水平和针对性、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各地“六统筹”工作得到落实, 为党校充分调节系统内和利用社会资源更好进行干部教育培训、促进干部素质提升提供了活力。各地党校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党校姓“党”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教学与科研得到进一步融合, 党校人的素质和意识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但是, 仍存在诸多问题: (1) 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党校的培训与考核脱钩。由于考核体制等原因党校对学员的学习和培训状况缺乏有效约束力, 不能很好促进对学员的培训和培训效果的更有效提升。培训渠道分散。由于部门利益, 部分部门自行组织培训, 使党校的培训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对党校的建设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教师素质提升、基本建设和经费的保障支持力度不够;参与和了解政策的运转执行情况、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调研的机会几乎为零;职称评定因比例的限制, 不能有效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

(2) 党校自身建设存在着严重不足:教学管理存在着研究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不科学、教学定位不准、培训内容与需求结合不紧密、教学评价不够严谨科学;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不精细;教师对政治理论和原著学习不深、研究不透、解读不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与学员需求的衔接不紧密, 缺乏系统性思考和研究;忽视学科建设, 对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和项目支撑上的推动作用认识不足;没能把理论、调研、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缺乏对时代热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问题的探讨、研究和理性思考等。

2 县级党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目前, 党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党的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党校, 同样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发展机遇是, 县级党校随着《条例》的深入贯彻和办学质量评估活动的深入开展, 党校建设必将上一个新台阶;根据随着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 随着党的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和理论创新的进一步深化, 党校更加大有可为;随着“六统筹”的进一步深化, 党校的教学与管理发生很大变化, 必将极大提高干部教育的质量, 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 特别是全球化下的知识快速更新的大背景中, 党校如何坚定“党校姓党”, 进一步做好干部教育工作、强化理论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建设;面对培训主体和渠道的多元化、学员需求的多样化、知识的多元化、思想的复杂化, 组织、岗位、个人的需求不断提升与交叉渗透, 党校教育如何完成自我知识更新、实现“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目标;党校的队伍建设怎样与党校的阵地作用相称, 等等。

3 县级党校发展的思考

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主阵地, 是党委直属的重要部门, 是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党校建设。

3.1 始终坚持“党校姓党”, 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党校姓党”是我们党对党校办学规律的深刻认识, 也是党校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党校发展的每一步, 都是以党的事业为己任, 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大局。在党校的建设和管理中, 强化“党校姓党”的意识, 以高度的党校和党性意识, 发挥好党校教育和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的灵魂, 贯穿于党校工作之中, 融入到党校人的思想与行动之中。

目前培训渠道已经由过去单纯以党校为主变为党校主导、各高校参与、社会化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所以党校的培训首要就是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党的历史、理论, 服务和服从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突出结合当地实际并附之于各项专业和基础知识:在培训目标上要突出党校何为、如何满足组织、岗位、个体的学习需求。

3.2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成果, 理顺培训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探讨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校培训的优势和独特作用:一方面要争取上级党校对基层党校的业务指导和统筹力度, 充分发挥分校设置的作用, 加强对基层党校的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 在强化党校的领导体制基础上要进一步理顺干部教育培训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促使党校建设健康快速发展;要统筹培训, 避免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把党校的培训与考核、鉴定作为组织部门对学员进行考核、任用的必备内容之一, 确保培训效果。

3.3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

学员一入学不仅要实现从领导到学员、从工作状态到学习状态、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 而且要带来一个长期思考的理论问题和一个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课程设置要求更加紧贴社会关注的最新话题。等等这些, 使得党校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所以, 教学管理中, 教学专题要突出中心和针对性;“六统筹”要应对知识的多元化、层次的差别化、社会多元化;课程设置和人员配备要科学化, 精于教学设计;要探讨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一整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完善科学评价和考核体系;要建立和形成常态化的教学科研模式和活动机制;拓宽师资的来源渠道, 提高党校教师从业的门槛等, 藉此来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 提高和保证培训效果。

3.4 突出学科建设。

党校是以围绕培养干部党性思维、领导思维、理论视野等为主, 决定了党校教学必须以专题教学为主, 以讲座形式进行。为此, 就要正确认识学科交叉和渗透的现实, 正确认识党校教育中学科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加强党校的学科体系建设。学科建设中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项目支撑、重视教师和教学的专业、方向和传统。既要坚持党校的固有阵地又要发挥党校独有的指挥棒作用。要在以党史、党的理论为公共学科的基础上加强和加快建设富有党校特色的学科体系。

3.5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从学员个人素质的变化到课程的调整, 党校教员面临非同一般的压力:现在不单讲史料的新鲜, 还得讲出有深度的观点;现在的官员还要直面矛盾丛生的改革深水区;学员开放性思维、实践经验丰富与教师相对封闭、实践经验短缺的矛盾。而且日趋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制度, 也成为教员无法回避的压力。同时, 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也面对考验:教职工不能完全静下心来学习、备授课搞科研搞调研;不能以良好、冷静心态对待批评表扬;管理人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等等。

为此, 一是党校教师要明确自身定位;二是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驾驭和融会贯通, 搞好学科建设, 为党校教育奠定支撑和焕发活力;三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四是要立足于夯实理论功底提高学、思、教的能力, 加强改革管理思维和提高管理组织教学、建设党校的能力对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五是要加强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政策支持, 实现对教师的评价、激励与考核。

3.6 争取经费保障。

党校的各项工作归根结底, 都要靠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在经费来源上, 党校在争取支持、落实《条例》、切实保障党校经费基础上, 要通过改革和创新, 走开放式、多功能式办学之路, 要依托党校功能化这一阵地, 搞活经营, 在社会化、规范化服务中完善自己, 从而使党校各种资源效益发挥作用最大化。

“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县级党校建设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摘要:随着县级党校办学质量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化, 县级党校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面对新形势, 加强县级党校建设、提高基层干部教育工作的水平, 仍任重而道远。

县级党校行政后勤改革的思考 第5篇

【内容摘要】:坚持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新时期机关建设需要的后勤保障体制,这是中央确定的后勤改革的基本方针。按照中央的要求,近年来各地党校都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大力推进了党校后勤事业的发展。分析研究各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践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促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分析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推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做了一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队伍建设

后勤工作是党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党校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党校事业能否科学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党校都积极开展了后勤工作的改革创新,其中后勤服务社会化成为各级党校后勤工作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实施后勤服务社会化以来,党校后勤的职能定位更加明确,后勤体制机制有所创新,党校后勤事业快速发展。但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挖掘潜力,拓宽服务空间、提高服务效益,不断推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科学发展,这是党校后勤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践成果分析

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就是利用市场化的方式,提高党校后勤服务质量,推动党校后勤工作科学发展。一方面是指党校后勤服务范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利用现有的校产资源、后勤人才,将各种后勤资源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微利经营的原则,为校内教工和学员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引进社会化服务机制、服务实体为党校后勤服务所用,借助外力,在积极提高党校后勤服务工作质量、水平、能力、效益的同时,推动党校后勤服务事业的发展。分析研究各地后勤服务社会化实践的成果,可以得到后勤服务社会化在党校后勤改革中产生的积极成果:

1、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益。实施后勤服务社会化,党校内一些专业服务项目实行委托管理和服务外包,具体的日常服务工作由被委托方承担,被委托方都是经过招投标筛选具有较高资质的专业服务公司,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服务质量能够得到较好的保证。而校方又能够从以往管人、管事、管物“三管齐下”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简化了管理程序,减少了工作中的推诿扯皮,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在提高 1

管理效益的同时,专业化的管理也为学校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如,绍兴市委党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水平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兄弟党校的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较好地树立了绍兴市委党校品牌。

2、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服务公司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企业化管理使其能承担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工作。尤其是校方在选择委托单位和服务外包公司时,将其公司业绩、服务质量等作为重点考察内容和是否选择该公司的重要因素,可以保证服务质量。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社会和专业公司不断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服务对象的青睐。通过各地党校的实践证明,实施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快速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聚焦中心工作。教学科研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其它工作都必须围绕此进行,尤其是后勤服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开展。但是,在传统体制下,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学校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常常导致资源配比失调,容易出现党校资源和精力不能集中于中心工作。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党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可以由优质的社会化服务资源提供,从而减少党校自身后勤服务人员,可以使党校更好地集中师资和精力等资源做好中心工作。如在物业和宾馆管理上,校方可以不再为招人、辞退、人事、工资等原来繁琐的用工问题上分散校方精力和浪费资源。

4、有利于提升队伍素质。目前,部分党校后勤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水平不高,无论是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还是业务素质,都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后勤改革的需要。实施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由于专业化后勤服务公司的引入,专业的后勤服务公司对党校自身后勤队伍建设可以起到“鲶鱼效应”和“示范效应”,其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专业的工作技能都会给党校原有的后勤队伍带来深刻的影响,不断促进党校自身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作性得以调动,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有新的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确实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但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思想观念方面。有些党校对是否走后勤服务社会化还举棋不定,不能以创新的观念对后勤管理实施大胆的改革。有些党校虽然行动上已经实施了后勤服务社会化,但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真正转变到位。有些党校思想僵化,忽视了自身实际,完全照搬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或其他兄弟党校的做法,使得后勤服务社会化千篇一律,不能体现自身特色。以上这些思想观念上的问题,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科学开展。

2、管理体制方面。党校选择社会化服务实体为自己提供服务,校方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和宏观上的管理,原则上不参与对其具体事务的管理,而服务实体则实行企业化管理。两套管理系统的使用导致一旦管理层相互协调、沟通或监督不够,就会造成管理上信息不对称现象,形成管理断层或管理上的真空,直接影响服务的时效和质量。另外,随着党校事业的发展,后勤服务的项目越来越多,服务的规模越来越大,用行政的办法管理服务实体,造成许多工作关系不顺,常常处于左右为难的无奈境地。

3、费用保障方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必要的资金保障是顺利实施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保证。党校的日常经费,基本上都来源于财政拨款,党校工作的开展受制于财政支持的力度。再加上部分党校思想不够解放,存在“等要靠”的思想,不但不能积极向上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还不能开拓创新,积极开源创收,导致许多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4、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党校后勤队伍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能适应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要求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比如,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很多工作都由社会化服务公司完成,但是,由于党校后勤队伍自身的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有效地对他们进行管理、考核和指导,出现了“外行指挥内行”或“内行忽悠外行”的情况。所以,加强对党校后勤管理人才的培训和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后勤管理队伍,是当前党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三、推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理性思考

社会化服务对领域的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党校的后勤服务必须与社会化服务融为一体,必须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创新,大胆改革,积极推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科学开展。

1、积极转变观念。首先,要坚定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提高保障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既是我国机关后勤体制改革30年来最突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财富,也是全国各级党校后勤部门改革创新走过的艰辛路程。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

方向必须坚持,绝不能动摇、更不能后退。其次,多渠道实施后勤服务社会化。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必须坚持,但实现社会化改革的途径可以也应该多样化。后勤服务社会化,不能理解为把党校所有的服务项目都交由社会上的专业公司承担,也不能理解为所有党校都可以采用同一种方式社会化。由于各级各地党校之间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学校规模、领导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不能照搬一成不变的经验和一劳永逸的方法,只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社会化办法和步骤。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管理出效益。为此,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来抓,规范后勤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为更好地推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一是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责任分解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关键环节上、制度上和程序上抓到位,要人在其位,就必谋其政,以堵塞各种服务管理漏洞。二是健全监督制度。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专业服务公司的检查指导,对他们的管理行为、服务质量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教工和学员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沟通协调和妥善解决,不断提高管理效益。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适合党校后勤工作实际、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对后勤职工工作业绩的量化考核办法,实行工作业绩和收入分配挂钩的分配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以工作业绩作为干部提拔人用的核心指标。

3、努力开源节流。新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九章第五十四条规定:“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确保党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行政后勤等各方面工作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从加强国家政权建设,提高公务员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逐步加大对党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力度。一是要积极主动做好“开源”的文章。党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及财政部门汇报工作情况,使其不仅了解党校日常的经费需求,还要了解到党校长远发展的经费需求,如基础设施和校园硬件建设等长期投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二是要科学合理做好“节流”的文章。应深刻认识后勤服务的商品属性,强化培训的成本意识,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培训、科研咨询效益;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和逐级审核制度,切实做到办事有计划,拨款有预算,收支有标准,监督有机制,科学筹划、合理使用资金;要节约能源资源,勤俭办学,努力以最小的经费投入,取得最大的教育科研产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要走出一条健康科学的发展道路,必需要有一支高素质后勤队伍。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必须经常开展经常性的、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后勤人员的政治修养。在后勤工作实践中,要积极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树立牢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逐步造就一支有理想、有追求、肯学习、有技能、甘于奉献的后勤人才队伍。二是改革创新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打破在后勤职工的身份界限,逐步建立符合党校后勤科学发展的人事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的优胜劣汰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公平公正的干部人事制度。三是加强人才培训与引进。要结合工作实际,区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通过外出学习、专家授课、理论考核、岗位技能比赛等形式提高后勤队伍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大胆引进社会上的专业人才进入党校后勤队伍,以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人才队伍,不断推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

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我省各级党校后勤改革的必然方向,各级党校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自身特点,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的特殊要求出发,建立和完善适合党校后勤工作的特点,大胆创新,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益西巴桑,《关于党校后勤改革的思考》,《西藏发展论坛》,2002-6,45-46;

[2]沈庆华,《与时俱进 努力开创党校后勤改革的新局面》,《理论探索》,2003-1,3-5;

[3]都兴汉,叶春生,《对上海市委党校后勤改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中共沈阳市委党校学报》,2005-9,58-60;

[4]庞本勤,《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强党校后勤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理论双月刊》,2008-6,15-16;

[5]尹效军,《浅谈党校后勤服务的创新》,《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3,72-73,[6]张鸿宾,《用科学发展现指导党校后勤工作的改革发展》,《宁夏党校学报》,2009-11,22-24;

[7]易建雯,《对促进党校新政后勤工作科学发展的探讨》,《湖南社院学报》,2010-3,33-34;

[8]翟生伟,《深化后勤改革 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0-4,15-17;

[9]《2010年全省党校系统后勤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0-11;

[10]张光鎏,《对党校系统行政后勤改革问题的探析》,《理论探讨》,2010-6,249-250;

县级党校现状及改革新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党校;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44-02

县级党校是在县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履行着学校和部门的双重职责,承担着干部培训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同时兼有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的职能,履行对公务员和党外人事进行教育培训的职责。党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在整个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县级党校现状分析

党校定位:目前县级党校是当地党委直接领导下的正科级部门,是当地党员干部培训轮训的专职机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党校教育不同于国民教育,培训对象相对固定、单一,对社会开放度较小等诸多原因使得人们对党校的职能和作用不甚了解。在同级部门眼中,党校也似乎成了无关紧要的单位。

办班体制:县级党校的主体班次办学模式,一般由县级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在年初制定全年的办班计划,在班次设置、培训对象、培训时间等方面做规定,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依照计划下文确定参训人员名单,党校很少参与全年主体班次计划的制定,只是被动地依照计划开展培训工作。由于缺少规范的教学计划和严谨的工作步骤,在办班过程中,容易出现教与学相脱节的现象,难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办学条件落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就中共雷山县委党校而言,仅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一间普通教室、五间不足20 平方米的办公室,学员住宿楼和食堂均无。近几年来,办学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配套设施不完备,硬件和软件配备不足,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培训任务。由于经费紧张,新的设备难以得到补充,功能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干训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办学质量。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水平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缺乏科研能力。比如中共雷山县委党校现有编制18人,在职职工16人,其中4人在编却借调其他单位工作。同时在职人员还承担党校以外的其他挂职、扶贫等工作。留下的工作人员和专职教师就存在了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不适应改革需要的“顶梁柱”。

办学经费不足,自身发展提升困难,因为县级党校是全供事业单位,微薄的办公经费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培训任务。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县级党校的发展必须走改革之路。

二、县级党校改革新思考

(一)加强领导,提高师资能力

加强领导,把党校工作纳入县委工作日程。县委从全局的高度出发,注重把党校工作纳入县委总体工作部署和党建工作之中,定期听取党校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拓展基地,增添教学设备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在各行各业干部录用要求在提高。录用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都很高,因此,全功能教学基地是现代干部教育中开展现场教学的需要。它更注重学以致用和能力培养。目前各县党校占地面积小,设备条件差,实践基地无,根本无法实现培训需求。因而各级党委应该注重党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的配备,包括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实验基地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干部培训的的基本条件。

(三)转变观念,改变培训模式

1.坚持“以学员为本、按需施教”

干部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也需要遵循特殊规律。学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当的认知水平,要求党校的干部培训既要有前沿理论的深度,也要有现实实践的厚度。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角色年龄等现实状况,要求党校的干部培训既要有激情的理念更新,更要有多种教学形式的相得益彰。这些都需要党校的干部培训朝着理论性和现实性、时效性和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

2.注重理论讲解与实践相结合

县级党校秉承着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并解惑这一传统,党校教师的授课内容一直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学中涉及到的案例也多是全国性的、一般性规律,介绍的是一般性经验。由于各种原因,县级教师对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特殊性了解不深,知之不多,不能成为课堂主要内容。因此党校培训难以引起学员共鸣,学员总是觉得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游离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是目前党校教学中最大不足。

3.注重知识传授与学员能力相结合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和干部培训事业的快速发展,党员领导干部的学历和知识水平越来越高,这些人进入党校学习,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政策解读和知识传播;党校教师也不再是仅仅帮助学员加强党性锻炼、提升素质能力,更重要的是引领学员掌握运用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应从知识的灌输转到能力的提高上来。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成为教师与学员共同研究的教学案例。把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纳入教学的研究课题,是解决学员工作实际最好方案。这不仅让学员在学习中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员在工作中的各种应变能力,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员自身素质的目的。

4.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活力

变“死”的教学为“活”的教学,是党校教师应该探究的新课题。党校教师,要推进研究式教学,即以探讨问题为核心,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为特征。实施时要抓好三个关键: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互动教学。在这当中,案例要精心筛选、恰到好处,问题设计要科学、切合实际,以便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要开展专题研讨,即组织学员围绕某一主题集中进行研讨,按讨论题目分主题发言、补充发言、自由发言、辩论发言、教师点评等环节,把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要注重体验式教学,让学员亲自下基层,当农民、当工人、当士兵。通过下田割稻、与村干部和村民促膝长谈,亲眼目睹村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问题走进课堂,让课堂适应生活。力求过去“死”的课程变为“活”的案例。使教学生动活泼,让学员学以致用。

(四)拓展领域,办多功能培训中心

党校教育是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长期以来,县级党校的教育只是单一的培训模式,因而造成了生产第一线大量需要的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得不到自身能力的培训和学习,如果党校在承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进一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培训中加强科技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承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中实现自身的培养和教育,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多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党校将是我国现代建设中不可少的令党和政府满意的全新的伟大阵营。

(五)整合资源,共同办好高规格党校

为推进县级党校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减少执政成本,增强党校整体实力。就目前各县级党校的实际情况,地区党委应该就相临县(市)的地域、经济、办学等情况对党校进行合并。区域上就地就近、业务上功能相近,整合县级党校,并对县级党校进行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再设置。是提高党校办学的新出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办出有特色、有能力的合格的党校。也才能更好地为当地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结语

关于县级党校专题课教学现状的思考 第7篇

一、县级党校专题课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师队伍不强, 教学观念守旧。

县级党校主要负责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的轮训工作, 教学对象具有身份的层级性、需求的多样性、经历的复杂性以及来源的多领域性等特点, 可面对学员的广泛需求,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县级党校的教师队伍普遍不强, 教学观念守旧。在教学过程中, 从理论到理论, 理论与实际脱节, 而且, 教学上大多采取满堂灌的形式, 案例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很少应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部培训的效果。

2. 专题设置随意、教学权威缺乏。

在专题的设置上, 党校系统从中央到地方, 都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划, 从来没有像国民教育那样制定过具有权威指导意义的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的设置随意性很大, 能够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题很少。县级党校教学专题的设置, 往往由同级组织部门和党校临时拼凑, 备课内容基本上是靠教师在报刊上抄摘、网络上下载、书本上引用, 分散、零碎, 缺乏系统和权威, 偏离了党校教学内容以学员培训需求为导向的新要求。教学专题的内容选择仍停留在过去的以突出基本理论学习为主上, 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方面的专题, 很少选择或不敢选择, 切实让领导干部真正提高能力的教学专题设计特别薄弱。

3. 教学模式呆板, 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 县级党校的备课和授课都是在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式的教学模式指导下运行的, 由此授课内容的设计就会限制在纲要式的罗列上, 用理论解释理论, 给人一种空洞的政治说教感, 并且课堂讲授中绝大部分的教师以讲授法为主, 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再加上课件制作的粗糙简单, 使整个课堂显得呆板有余, 灵活不足。对于当前党校系统推广的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新的教学方法, 县级党校的一些上了年纪的教师不想学、不愿学, 而一些年轻的教师浅尝辄止, 甚至出现畏难情绪, 再由于党校之间、党校内部教研活动的很少举行, 使得学校与学校, 教师与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的信息缺乏有效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创新。

二、提高县级党校专题课教学质量的思路

1. 创新办学理念, 务求按需施教。

按需施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规律。新时期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学员为本”的理念, 真正做到按需施教。《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总则第四条明确提出, 党校教育必须“尊重和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 必须“针对干部成长的特点和需求”。作为县级党校, 只有适应时代需要, 充分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教学理念, 真正做到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使专题教学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 为干部成长服务。

2. 精选教学内容, 突出灵活多样。

党校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 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不断完善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体系, 要增强专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针对当地县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设置专题, 加强县情教学的研究, 要根据形势和经济的要求, 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 优化党校教学布局。

3.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讲课艺术。

县级党校教学方法大多过于简单陈旧, 课堂讲座多, 参观学习少, 不能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方法。现代培训方法在干部培训中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 “教员讲、学员听”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又缺少吸引力, 学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 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不够广泛。因此, 必须深化党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努力推进培训模式的创新, 利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现场体验教学等教学新方法, 努力提高讲课艺术, 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以致用, 切实达到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培训目的。

4.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师资建设。

队伍建设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 而党校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方式, 逐步提高县级党校教师素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进高素质的学科人才。要根据需要, 通过积极引进人才, 充实教师岗位, 优化队伍结构, 提升教学水平。

二是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党校要经常性地把教师送出去学习, 通过系统培训, 使教师不断充电, 开拓思维、更新观念, 从而能将所学所获贯穿到党校课堂教学中, 以激励和影响干部。

三是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经常选派教师参加上级党校举办的教研活动, 除了按会议通知参加理论研讨会和师资培训外, 应主动加强与上级党校的联系, 及时获取信息, 派教师前去观摩新教学方法的运用, 便于学习吸收, 消化创新。此外还通过组织校内公开课、试讲、讲课比赛、集体备课等方式多途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四是加强“师资库”建设。根据“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原则, 县级党校还应积极拓宽师资渠道, 加强多层次、多类别的“师资库”建设, 有针对性地聘请县内外的知名学者、资深专家、党政部门专家型领导干部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干部组成师资库, 确保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配备最佳师资结构。

县级党校 第8篇

县级党校的主体班次办得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而要办好主体班次, 首要的是必须紧紧抓住优化教学专题设置这个核心问题加以破解。教学专题是主体班次教学的核心载体, 要让这个核心载体拥有关键的地位和发挥独特的优势, 就必须在“优化”两个字上大做文章、做好文章。

县级党校主体班次教学专题设置的优化, 根据县域内各乡镇各部门及参训学员的具体情况, 在形式方法上可以各具特色, 但在精神实质和教学内容上则必须“两手抓”, 着力在“实”和“新”字上下工夫。“实”, 就是要抓住实质, 夯实基础, 取得实效, 具体来说, 就是要以“三基本”、“五当代”作为主体班次教学专题的理论架构, 采取辐射式、复合型的方式, 确定相关教学专题的设置。“新”, 就是要紧跟实践和时代步伐, 把党和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决策、学术领域的创新理论成果、科技方面新的发明创造、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动态等融入主体班次教学内容中, 充分体现党校教育和教学的思维前瞻性。

一、以思想观念的更新, 理论内涵的创新和形式方法的革新, 促进教学专题设置的优化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与国际国内形势

的全新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正在发生渐变, 经过一段时期量的积累, 将导致思想观念的台阶式更新和跨越式发展。县级党校主体班次教学专题设置的优化, 就应当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综合人们思想观念的种种特征、种种表象基础上, 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全新思想观念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专题中, 做到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引导人。

2. 理论内涵的创新, 是一项系统工程, 涵盖着理论的继

承、镜鉴、丰富和发展的全过程。创新是理论生命力的源泉和存在价值的载体, 只有创新, 理论才能随着实践的深入、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通过自身的变革而走向政治、战略上的成熟。县级党校的主体班次教学, 理论灌输是重中之重, 但灌输一种既有马克思主义实质, 又更具有时代精神的理论, 则是学员所共同关注的, 也是教师必须努力做好的事情。

3. 党校主体班次教学, 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上分析, 内

容是根本, 内容决定形式, 但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 灌输还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 特别是县级党校更是如此。灌输有余而阐述不足、被动听课为主而互动不足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状。从理论联系角度的实际来看, 灌输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党校校园外的世界才更鲜活、更精彩。将课堂搬进工矿企业、机关单位、街道社区、乡村集镇, 将学员带到实际工作生活得第一线, 将教师与学员的位置进行必要的置换,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来破译、解说理论内涵, 这应当是今后县级党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和主要方式。“三新”在本质上是一个继承、整合、转化与发展的综合体, 要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去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理论内涵的创新和形式方法的革新。

二、主体班次教学专题设置优化必须注重时代性、针对性、独创性和实效性

1. 注重时代性, 就是既要胸怀祖国, 又要放眼全球, 既要

关注政治动态, 又要把握经济脉搏, 既要聚焦大政方针, 又要关心身边小事, 把富于时代特色、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的思想、理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融入教学专题中, 做到既让教师走在时代前列, 又让学员充当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弄潮儿。

2. 关注针对性, 就是要正视现实, 不回避矛盾, 实事求是

地研究新情况, 探寻新办法, 破解新问题。县既党校的教育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灵魂就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设置教学专题时, 可以把社会现实生活中诸如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就业与再就业, 减轻农民负担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机关作风转变与建设服务型政府、房改医改社保环保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列入教学计划, 以优化的专题、适当的形式教出, 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3. 关注独创性, 就是主体班次教学专题设置必须强调理论

上的拓展, 观点上的突破和思路上的创新, 从而实现教学专题设置的最佳优化。只有具有独创性的教学专题, 才是真正优化的教学专题。想人之未曾想, 论人之未曾论, 使学员体验到一种闻所未闻、发人深思的全新感受, 这是县级党校教学实践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成为一个“杂家”, 做到知识面广博, 理论功底扎实, 思想思维活跃, 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出众, 从而使优化的教学专题真正转化成一种有形的社会生产力。

4. 关注实效性, 就是主体班次教学专题的设计、编排、审

定、设置、备课、试教、授出和测评, 都必须以产生实际的社会效果为目标, 既要树立理论的科学权威, 又要确立党校的社会地位, 还要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注重“四性”是主题班次教学专题设置优化的保证, 它从四个不同侧面体现了党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属性, 我们必须客观准确把握这“四性”, 使之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促进党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此, 县级党校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为全面提高教学专题的时效性做艰苦细致的探索。

三、主体班次教学专题设置的优化应当重视突出亮点、关注焦点、把握热点、攻克难点、突破重点

1. 突出亮点, 就是要善于瞄准和采撷社会现实生活中方

方面面的闪光点, 作为在主体班次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讲述优良传统, 辩证分析形势的鲜活事例和正面素材, 力求产生一种导向明确、不言自喻的教学效果。

2. 关注焦点, 就是要对大至国计民生, 小至生活琐事, 只

要它成为社会聚焦的事情, 我们就要做一个有心人, 多一份关注, 少一些不屑, 多一份热心, 少一些冷漠, 总可以从中把握些什么, 领悟些什么, 一旦恰到好处地运用于主体班次教学中, 将会产生出奇制胜、妙不可言的效果。

3. 把握热点, 就是要透过热点问题的表象, 善于从逆向思

维的层面剖析问题, 全面、审慎而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主体班次教学中, 可以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案例分析, 取得解剖麻雀的效果。

4. 攻克难点, 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对理论上的难点、实践中

的难点、教师和学员思维层面上的难点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破解。在主体班教学中, 可以尝试把理论、实践和思维的难点融合、设计成一个案例或一段陈述性文字, 采取提问式将其化解在课堂教学中。

5. 突破重点, 主要是指就某个具体专题而言, 应该讲些什

么, 应该着重讲些什么, 必须讲透些什么, 要做到“两点之中有重点”, 反之, 面面俱到, 均衡用力, 终究会因为顾此失彼而不知所云。一句话, “五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每一“点”都是主体班次教学专题设置优化工作的一个具体侧面, 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但就某个具体教学专题而言, “五点”中到底要以哪一“点”为重点, 则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切不可“乱点鸳鸯谱”。

总之, 县级党校主体班次教学专题设置的优化, 是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和发展方向, 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和根本。作为“三个阵地、一个熔炉”和培训干部主渠道、主阵地的各级党校, 牢牢把握教学工作这个中心, 要视教学质量为自己的政治生命, 根据时代要求和干部队伍现状, 大力调整教学结构, 切实优化教学内容, 有效变换教学形式,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这才是质量兴校、质量兴教的关键。基于此, 要使教学专题设置在品位的精度、理论的深度和社会性的适度三个方面能够真正实现优化, 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党校、教师、学员三个主体上多下工夫, 多加研讨, 多作探索。特别是县级党校及其教师, 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 在优化主体班次教学专题设置工作中, 架构既“走出去”又“请进来”的模式, 努力革新自我, 创新机制, 更新内涵, 锐意进取, 推动党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前迈进。

摘要:从县级党校教学实际出发, 围绕“实”和“新”的要求, 论述了优化主体班次教学专题设置的重要性、必要性, 论证了如何优化的途径和办法。

县级党校改进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第9篇

过去县级党校主体班课堂教学对学员吸引力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教师对所讲的专题理论上缺乏研究, 对实际了解不多, 不讲究方法, 疲于“满堂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不够, 沿用旧的传统的老方式多, 适应新形势, 探求新方式少;停留在一些基本观点的介绍上多, 深下去搞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少;灌输多, 启发少, 在教育方式上缺少足够的灵活性和吸引力。因此, 为了调动党校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培训干部的目的, 根据能力教学的要求, 县级党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教学方式:

一、运用三结合原则, 走师资共享教学之路

针对县级党校教员少, 知识面窄的实际情况, 县级党校应采取党校教师、外请专家教授与具体部门领导三结合的原则, 走一条师资共享的办学新思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建立两支客座讲师队伍。一支由县里党政班子成员和县直各部门领导组成, 用身边人讲身边事, 说服力强可信度高, 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另一支由省、市党校和省内高等院校的部分专家学者组成, 丰富党校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能使党校的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二、运用电化教学手段, 实施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学课件, 是通过图、表、声、影等先进手段把一些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 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 让学员在快乐愉悦中轻松地掌握知识, 使学员在课堂上有实物、实体、实景、实情的直观感受,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手段。要改变县级党校教学设施落后跟不上现代教学的步伐, 就要购买电脑和投影仪设备, 全体教师要学习掌握电脑知识, 学会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教师授课必须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三、丰富授课形式, 增设军训教学项目

为培养学员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良好品质, 县级党校可在副局级领导培训班和后备青年干部培训班中开展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请驻地部队或武警部队的官兵当教官, 对全体学员进行封闭式的军事训练, 党校统一安排食宿, 班主任带班和学员吃、住在学校。培训内容可设队形演练、军容军纪培训、学习擒拿格斗等项目, 还可以请部队领导为学员做国防教育的讲座, 训练结束后学员按小组进行汇报表演。这种方式符合青年人活泼好动的特点, 既可以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又能锻炼学员的实战演练能力, 增强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

四、建立考试制度, 确立以考促学方式

党校学习也要考试, 长期不考试, 学员学习无压力, 这是把进党校学习看作是“进进门, 认认人, 交交朋友, 养养神”场所的重要原因。考试不可少, 这是县级党校必须认真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校考试重心要集中在考能力上。青年干部培训班和积极分子培训班在学员入学时应组织相应的入学考试, 给学员一种压力和紧迫感, 令他们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的具体时间安排相应的不定期考试, 而且是每考必批试卷存档, 并且不给任何人补考的机会,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员平时必须认真听讲, 同时也减少了学员的请假次数。每个班次结束时都要安排结业考试, 考试的内容应围绕本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本次学习学员的收获和体会。通过考试能提高学员的素质提升学员的能力。

五、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开展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主题研讨, 一种是对话式研讨。主题研讨就是给大家一个题目, 一个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 让班里的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准备和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各小组选出发言人, 代表全组陈述自己的观点。在一个小组代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 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向他提问, 本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通过这种方式让各小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竞赛, 在这个主题下看哪个小组挖掘的更深、思维更开阔、讲得更深刻。对话式研讨突出的是求异性、碰撞性, 要求活跃学员的思维, 最好是形成一种争论, 争得面红耳赤、争得不可开交, 对话式研讨也就达到了目的。这种研讨的特点不是求同而是求异, 看不同的学员是否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六、学员动手动口, 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是先由老师就沟通问题、协调问题、决策问题或其他学科的某些问题进行讲授, 把背景知识、相关的规则交代给大家, 然后在这个主题下由各个小组组成编写小组, 首先编写剧本, 剧本写出后, 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进行排练, 排练半个小时后, 把大家集中到一起, 各小组在班内进行现场表演, 表演结束后, 最后由教师和各小组长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 点评过程中对演得对的地方、好的地方加以肯定, 对程序出了问题、演得不对的地方加以指正。通过情景模拟, 既可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又能提高学员协作和表演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最好在后备青年干部培训班中开展, 青干班的学员一般没有走上领导岗位, 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不是很多, 所以很多人来党校学习时, 羞于出口、羞于出手, 不敢在大家面前讲话, 经过这样的情景模拟训练之后, 学员心理素质能得到极大地提升, 能在以后的互动式教学中抢着发言, 表现自己、证明自己。

七、寓教于乐, 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绝对权威式教学, 创造出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针对优秀农村党员创业培训班, 每个班次人员较少的特点, 可以尝试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 从过去灌输式教学向研讨式教学转变, 突破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U型教室的摆放让学员和教师能近距离的接触, 不定人数的临时分组讨论让学员尽快熟悉起来, 游戏模块学员的角色扮演让课堂的气氛格外活跃, 教学双方互动化, 运用一切教学手段使教学双方相互交流。同时可运用电脑、投影、挂纸、白板、彩纸等辅助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让学员在学中玩、玩中思、思中获, 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八、结合生活实际, 增设现场式教学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革, 唯一需要坚持的就是创新。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可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 增设现场式教学。可以通过组织部与法院联系, 全体学员全程旁听相关案件的审理, 请相关人员结合该案件对有关法律法规对全体学员作以讲解, 增长学员们的知识, 丰富他们的阅历。

九、针对学员特点, 采取相应的授课方式

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 组织部组织科与党校每年都要对全县村书记进行集体培训, 除了正常的党课教学外, 可充分挖掘学员的内在潜能, 每期请几名优秀村书记作经验交流“现身说法”, 也可以聘请周边县市的优秀村书记作专题讲座。结合村书记文化层次偏低的特点, 也为了改变课堂教学的灌输式方式, 更为提高村书记的学习积极性, 可组织村书记参加农博会或到周边发达地区参观学习, 开阔他们的视野, 增强他们带头致富的本领。

十、为提升学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开展面试模拟教学

可在青干班中开展结构化面试模拟教学, 完全按照面试考试的程序进行。聘请专人秘密出题, 然后由组织部部长、副部长、党校的副校长以及人事局的相关领导组成的评委团, 对全体学员进行面试。全体学员统一到指定地方候考, 所有人员通讯工具一律上缴, 统一保管, 进行分组抽签排号, 每组5名学员提前到候考室, 考生审题及答题时间分别为10分钟, 现场打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可使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对学员以后参加“一推双考”帮助也很大, 也为组织部门以后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和准绳。

以上是我对县级党校近年来在教学方式改革中的一点经验与体会。

参考文献

[1]张家寿, 罗继红.主体班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课程设置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桂海论丛, 2010年1期.[1]张家寿, 罗继红.主体班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课程设置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桂海论丛, 2010年1期.

[2]李君.提高党校教学水平的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 第24期.[2]李君.提高党校教学水平的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 第24期.

新形势下县级党校教育工作研究 第10篇

一、新形势下县级党校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是落实践行“两学一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党校事业健康发展的紧迫课题。县级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 是县级党委的智囊库, 对于加强乡科级领导干部及广大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建设、依法依规办事等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 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 基层党员干部的队伍素质对于县级领导干部决策、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当今县级党校教育工作的困境及产生困境的原因

(一) 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1. 县级党校师资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县级党校师资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从年龄结构来看, 45岁以上能占到一半, 35岁以下是极少数, 30岁以下基本为0。行唐县委党校共有教师11人 (包括两名副校长) , 从年龄结构来看, 50岁以上3人, 40岁至50岁之间4人, 35岁至40岁4人, 30岁以下为0。11人中真正从事教学工作的只有4人, 还不到教师总数的40%。在学历方面, 在职研究生2人, 剩余人员虽然都达到了本科学历, 但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只有1人, 专科1人, 其余均为中专。从专业结构来看, 真正政教专业2人, 中文1人, 法律、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与教学相关的0人。从性别结构来说, 仅有2名男性教师, 即使党校曾有年轻的男性教师, 大多数也只是把党校当作一个跳板。石家庄区县党校状况基本上大同小异。

2. 教师队伍没有真正实现“引进来, 走出去”

在县级党校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来源有两种, 一是本校教师授课, 再有就是聘请上级专家教授。其实专家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 比如, 过多地宣讲“高大上”的理论, 而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实例;分析问题多, 解决方法一句带过。其次, 缺乏与兄弟党校的交流互动, 没有实现教学相长, 学学相长。

(二) 培训方式方法与内容需改进

1. 培训方式方法

由于县级党校缺乏生机与活力, 于是在干部培训过程中就出现了为完成培训而培训的应付情况。县级党校课堂中, 依然是最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由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趣味性, 缺少与学员之间的互动, 所以培训效果不理想。加上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根本得不到运用。

2. 主体班内容形式缺失

县级党校培训班次以主体班为主, 但现实中存在办班班次少现象。以XX县委党校为例, 每年与县委组织部举办两次主体班, 每次两期, 要么是乡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 要么是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要么是新提职干部培训班。作为县级党校重头戏的村两委干部培训班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淡出了党校视线。除此之外, “流动党校, 人才夜校”在后期的推行过程中流于形式, 没有收到实际效果。再有就是与县委宣传部合办的基层宣讲活动和到联系点志愿讲党课, 这一活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发展的新思路

(一) 从教师队伍方面来说

1. 适时吸收“新鲜血液”, 使县级党校教师队伍充满生机活力

要想改变县级党校师资队伍老弱病残、缺乏生机的现状, 必须不断给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使县级党校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其次, 新老教师结合。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新教师提供经验教训, 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年轻教师也可以把一些新思想新理念灌输给老教师, 使老教师具备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教学的能力。

2. 实现“引进来, 走出去”策略,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首先, 我们要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把专家、学者、能人等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县级党校教师队伍当中, 形成志愿讲师团, 这样在办班过程中用到哪方面专家就可以信手拈来。其次, 加强与兄弟党校的沟通联系。比如, 全石家庄地区区县党校教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引兄弟党校教师进课堂, 可以做到扬长补短, 教学相长, 学学相长。再次, 要增加县级党校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每位教师每年至少有2次到上级党校学习的机会, 借此开阔视野, 学习教学新思想、新理念。

(二) 配好县级党校领导班子, 做到新老结合

县委要摒弃县级党校可有可无的思想, 要把工作能力强、干实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配备到党校领导班子当中, 不能让党校常务副校长这一职位成为临退休干部的养老院。同时, 还要选拔年强有为、有思想、有魄力的干部到党校, 使县级党校领导班子实现新老互补。这样才能使县级党校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为县委政府出谋划策, 使全社会凝聚共识, 为实现“行唐梦”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县级党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县级党校;党校教育;长远发展

一、县级党校教育事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国家政党对于党校建设以及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但其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较多方面的问题,下文当中就几个最为突出的方方面进行简单的说明和分析,并重点阐述县级党校教育事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首先就是县级党校教师资源和力量弱化的状况眼中,已经完全无法适应于新形势新环境下干部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加之现代社会背景之下党校教师占有的公权力资源也比较少,因此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党校师资队伍当中来。二是教学内容也出现严重脱节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培训内容与广大基层干部的实际工作以及实际需求直接都不相适应,导致培训针对性不强且培训效果大大折扣,针对于此,培训内容的更新优化也是党校实现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三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党校教育培训本身就是有较大的特殊性的,无论是其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对象,都有着固有的特殊性,参加培训的学员通常都是有基层经验的人,因此如果党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单一的只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也是不合理的,同样会在导致学习气氛不佳的状况下更加严重的影响教学效果。四是教学设施陈旧,这样一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县级党委对于党校教育的不重视,不愿意在这样一个方面加强投资,因此相当数量的党校仍然在使用早期的教学设施,这与信息化的今天以及高速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都必然是完全不相适应的。

二、县级党校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从宏观上来说,县级党校在进行教育培训工作的过程当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宰服从国家发展大局势的前提之下通过基层工作的良好进行来创新开展工作,为党事业的发展出应尽的力量,培养出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干部人才来,下文当中结合具体的思路和内容来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充分发挥当党校主渠道作用

党校是我们国家政党培养干部的地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与执行的主阵地,因此,党校工作进行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建设质量,党校工作更是和政党干部的素质、能力直接挂钩,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更是直接提出要“继续大规模培养干部,发挥党校作用,提高干部素质”,这既是县级党校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大方向,也是县级党校在后期建设过程当中需要认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上文当中已经指出,相当数量县级领导对于党校教育工作的进行并不重视,并没有将其摆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去。

(二)强化观念意识

观念意识的强化实际上就是希望县级各方面领导以及参加培养的干部们都能够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党校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党的方针政策最重要的实现环节还是基层落实,而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这样一个落实过程,因此,就要求县级领导要切实关注党校建设与党校教育,最好是能够带头为基层干部授课并进行指导,使得基层干部能够感受到县级领导对于培训工作的认可和重视程度,最终在整个党校内形成良好的重视意识和作风。

(三)保障党校教育师资质量

党校教育师资力量的配置是十分关键的,直接影响党校培训质量的同时还可能较大程度的影响到参训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县级党校首先就需要控制欲与保障参训教师的质量,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通过继续教育或者是培训来提高其教育水平,包括其基本的知识结结构等,这样在后期的党校培训当中就可以依据教师自身的能力、特长和特色来进行针对性的选择教育。这样一种措施和模式无论是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对参训的干部而言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教师能够在保证自己精力和特长的同时尽可能的出精品,而受训干部也能够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最大程度学习到精华的东西。

(四)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党校的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阵地,也是引导基层干部领导加强思想观念的重要教育方式,因此在党校培训环节当中还有必要加强培训内容本身的针对性,下文当中结合四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说明和分析。一是强化宗旨观念,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教育出来的基层干部领导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要强化法制观念,简单来说就是要引导基层干部领导对我们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三是要强化我们国家社会建设相关知识的教育,具体包括我们国家教育、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导基层领导干部在积极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妥善处理之;四是强化致富技术教育,这主要是因为对基层领导干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他们成为基层发展致富的带头人,想要实现这样一种目的,必然先对领导干部们进行基本的观念意识教育。

(五)丰富教育培训模式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不难发现,县级党校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大的特殊性,因此就非常有必要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党校教育的时效性更佳。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可采用的方法较多,如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课堂研讨或者是拓展训练等,这样一些模式一方面是能够相对充分的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这对于基层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进行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样是希望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教学实效。

结语:

提高县级党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其培训实效性是目前党校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县级党委在日常工作当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现在大力推行和谐社会建设和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环节当中,更是需要大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质量,基于此来推动我们国家党校事业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世锐.对提高村干部培训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基于县级党校教育培训的调查[J].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学报,2013(1)

县级党校 第12篇

关键词: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创新

党校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校教育在整个干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十年来, 县级党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党校工作的有关条例和决定, 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 积累了很多经验。当前, 在认真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创新开展工作, 增强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近年来创新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

1. 创新主体班的培训

⑴创新培训模式。

中共隆林县委党校精选外地优质教学资源, 尝试在某些重点班次开展分段式教学。学员在本校学习一段时间后, 有针对性地到经济发达地区、红色革命圣地等地区, 开展异地培训, 采取专题教学、现场教学、特色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形式开展教学, 使学员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⑵创新教学方式。

中共隆林县委党校选择了一批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成就的部门、村镇和企业, 作为现场教学基地, 供学员深化理论、学习经验、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同时, 改变过去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 采取原著辅导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了教学效果。

⑶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中共隆林县委党校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改变过去“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 纷纷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 使主体班教学形式灵活, 形象生动, 信息量大。

⑷创新师资力量。

中共隆林县委党校采取和各大专院校联合、邀请专家学者、本地乡土人才、党校专业理论教师的大师资模式, 加大了党校课堂的广度和深度, 打破历来党校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干部培训中, 拓宽了学员的视野, 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2. 拓展培训职能

⑴进行分层分类, 实施短期免费培训。

针对多数党员干部受班级容量、工学矛盾等因素影响, 不能参加主体班培训的实际, 中共隆林县委党校举办短期免费培训班, 就某一类别和层次的党员干部进行专业培训。隆林县委组织部出台了《县直部门和各乡镇举办干部短期培训班管理办法 (暂行) 》, 实行“计划统一管理、举办与承办分离、免费开展培训”的运行管理体制, 从2009年开始, 由隆林县委党校承办, 已免费培训近3000人次。

(2) 开展“送教下乡”, 探索建立“流动党校”新机制。

中共隆林县委党校探索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由县委党校负责从党校、党政机关、乡镇干部、村干部中聘请专兼职教师, 组织教学, 并提供培训菜单;乡镇党委根据培训菜单选择培训专题, 或自主设计培训专题, “点名”邀请教师上门授课, 拓宽了培训渠道。

⑶创办理论刊物, 建立干部学习交流平台。

县级党校创办理论刊物虽然先天不足, 但是也有贴近基层的优势。中共隆林县委党校自办《党校通讯》, 利用刊物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学习和交流, 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探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创新工作方法, 做好本职工作。

⑷建立自主选学平台, 建立干部教育长效机制。

中共隆林县委党校利用中央党校和清华大学远程教学资源及网络资源, 开办干部学习“网上学习超市”、“双休日理论前沿讲座”等自主学习平台, 把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培训对象, 使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学习, 将“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干部教育长效机制, 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机关建设。

3.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近年来, 中共隆林县委党校在引进高素质学科人才、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挂职锻炼、开展教研活动的同时, 加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师资库”建设, 有针对性地聘请知名学者、资深专家、党政部门专家型领导干部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干部组成师资库, 确保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配备最佳师资结构, 拓宽了师资渠道。

4. 创新学员管理与学风建设

学员管理和学风建设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中共隆林县委党校也进行了某些管理创新。一是狠抓管理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课堂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核考试制度、生活制度、评优制度等, 并坚决执行。二是实施联合管理。实行学员信息反馈制度, 把学员学习情况、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员单位和干部主管部门, 并记入干部人事档案, 与干部的培养和提拔挂钩, 将学员管理与学员单位、干部主管部门有效对接;采取由纪委和组织部派员到党校跟班学习, 了解学员在校表现, 督促其认真学习。

二、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的不足分析

1. 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

主要表现为干部教育培训由多个部门协调进行, 由于协调沟通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很多县级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没有真正形成一盘棋的格局, 培训资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 使得干部教育培训存在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的现象;与此同时, 有的县级党校一年只能开办一两期主体班, 甚至与当地的广播电视大学合并办学, 很少或者没有开办主体班。此外, 由于缺少对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 培训质量、学习成绩与干部的提拔使用联系不够紧密, 仍然存在学与不学一个样, 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

2. 需要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

广西所属县级党校, 编制一般在20人左右, 除去行政后勤人员, 授课教师6-8人。教师人数少, 学科不全, 学历层次不高, 授课水平偏低。由于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政治待遇、经济待遇都不高, 加之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 县级党校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较为艰难;教师参与机关工作、与机关干部交流的机会过少, 出现“不懂管理的讲管理, 不懂机关工作的培训机关干部”等尴尬局面。这使得县级党校的师资普遍缺乏适应性, 难以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

3. 需要进一步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2009年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排在第一位的是“培训走过场, 缺乏针对性, 不解决实际问题”, 学员想学的没有学到, 需要学的没有安排, 学的与实际工作不相关, 参加党校学习的收获不大;尤其是一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明显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内容上, 追求“共性”多, 联系实际少, 重点不突出, 基层干部实用的法律法规、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等急需的新知识少;授课者不问具体对象, 内容雷同, 少能做到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 安排不同的内容。

4. 需要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方法

在培训观念上, 县级党校依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认为党校的教学本来就是理论宣讲与灌输, 不能与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相比;在培训方式方法上, 传统的灌输方式占多数, 互动式、体验式等新的培训方式还只处于尝试阶段, 教师也还处于学习和了解之中, 教学中还未能做到得心应手。

三、新形势下创新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 建立健全新的干部培训运行机制

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主要包括计划生成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干部参训机制等。目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 都与这些机制不完善有关。一是建立以需求调研为前提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在安排教学专题和内容时, 要普遍开展需求调研;要形成制度, 有专门机构、人员负责培训需求调研、预测和分析工作, 使需求调研真正成为制定培训计划的必经环节, 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流程。二是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当地党委要将干部培训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 并把学习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 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在潜力和动力。三是建立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干部参训机制。要建立干部调训刚性的保障制度, 严格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试行) 》规定, 加大调训力度, 对于应参训未训的干部, 实行点名调训, 完成补训任务。要建成功能完备、资源共享、规范高效的干部网络培训体系, 方便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自主选学, 同时配合使用学分制管理办法, 扩大党校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采取崭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县级党校必须紧密结合实际,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和潜能。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把课堂、书本、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增强“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 实现教学方式的三个转变, 即:变“被动式灌输”为“互动式教学”,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员为中心”, 变“封闭型培训”为“开放型培训”。要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 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 完善讨论式教学, 开拓现场式教学, 同时采用专题辅导、学员论坛等多种教学新方式, 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要努力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积极采用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提高直观性、生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手段发展远程教学、拓展教学空间,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周末课堂、在职兼学、学习超市、流动党校、手机党校等多种形式,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培训学习需求, 扩大党校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 开阔视野拓展新的教学内容

县级党校要探索推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化管理模式, 通过设计需求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案调查、重点对象访谈等方式, 积极开展培训对象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 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工作, 改变党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现状,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党员干部的不同需求, 细分培训对象, 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按照教学新布局建立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 实现培训工作由按计划配置向按需求配置的转变, 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在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方面, 要进一步抓好理论武装和党性锻炼,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二是在提高党员干部的知识素质方面, 要进一步抓好现代化建设必需的新知识培养,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在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方面, 要进一步抓好领导方法和管理艺术的培训, 使领导干部充分掌握现代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管理艺术,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4.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的培训理念

上一篇:阻断技术下一篇:促进高校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