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策略范文

2024-05-27

康复策略范文(精选12篇)

康复策略 第1篇

关键词: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康复治疗,效果

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是指急性踝关节扭伤后未及时治疗或未彻底治疗,导致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甚至功能受损[1]。有效的康复治疗策略对治疗踝关节扭伤具有重要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89例,其中男56例,女33例,年龄39~74岁,平均51.14±6.01岁,病程1~12个月,平均5.14±1.61个月。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踝关节扭伤的诊断标准[2]:明确踝关节外伤史,踝关节扭伤后疼痛、局部肿胀、瘀斑跛行,踝关节局部明显压痛,踝关节内翻扭伤患者足部内翻时外踝前下方剧烈疼痛,踝关节外翻扭伤患者足部外翻时外踝前下方剧烈疼痛,X线检查未见踝关节脱位,病程≥4周,且排除其他骨关节疾病。②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病程<4周,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未按规定用药,中断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参照踝关节扭伤分阶段性康复治疗策略制定康复治疗方案,第一阶段以消炎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方法包括超声波治疗、中药热奄包热敷、肌内效贴布(主要提高痛点和促进淋巴循环),配合运动弹力带踝泵训练和转动脚踝米字训练。第二阶段以止痛和改善踝关节周围肌群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为治疗原则,方法包括中药热奄包治疗,理经疏络手法如关节松动术以提高踝关节活动范围,低频脉冲治疗,配合运动疗法,即脚趾夹石头、推墙弓步站、单脚站、下蹲、提踵训练,运动及外出时佩戴护踝。第三阶段以提高踝关节灵活稳定性与平衡控制、防止反复扭伤为治疗目的,方法包括肌肉电刺激下配合踝泵训练热身,踝关节等速训练,踝关节平衡仪训练,上述训练开始前行等速力量与本体感觉控制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方案。

1.5 观察指标

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3],96~100分为痊愈,91~95分为显效,81~90分为好转,0~80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定期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6个月,每个月1次,观察复发情况。

1.6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2周后,痊愈36例,显效18例,好转25例,无效率10例,总有效率为88.76%;治疗4周后,痊愈53例,显效18例,好转1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0%;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2周后(χ2=10.60,P<0.05)。

2.2 复发情况

所有患者未见复发。

3 讨论

踝关节是机体负重量最大的足部关节,活动时负重量约为体重的5倍,站立时全身重量均在踝关节[4]。日常生活活动的跳跃、行走主要依赖踝关节跖屈运动与踝关节背伸运动。踝关节囊前后部松弛有助于踝关节伸屈活动,但踝关节内外侧韧带较坚韧,以确保踝关节功能的稳定性[5]。踝关节内侧韧带主要为三角韧带,分为深部韧带与浅部韧带两层;踝关节外侧韧带主要分为距腓后韧带束、距腓前韧带束与跟腓韧带束,较薄弱,容易损伤。踝关节受剧烈外力作用时容易致急性踝关节扭伤,如未彻底或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陈旧性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属于中医学的“足踝部伤筋”,是指骨骼关节囊、韧带、筋膜、肌腱、肌肉、皮下组织与周围皮肤等组织损伤[7]。中医学认为,血有形,气无形,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伤气及于血,伤血累于气,先痛后肿则伤气及于血,先肿后痛则伤血累于气,肿痛则血气两伤[8]。外踝为足三阳筋经与经脉必经之处,踝部扭伤出现肿痛。因此,踝关节扭伤以消炎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消炎消肿止痛的常见治疗手段有超声波治疗、中药热奄包热敷、肌肉效应贴与米字训练法等。中药热奄包,理经疏络手法与运动疗法等改善踝关节周围肌群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提高踝关节稳定性功能。最后,采用肌肉电刺激热身、踝关节等速训练与踝关节平衡仪训练提高踝关节灵活性与平衡控制,避免扭伤复发。各种手段治疗踝关节扭伤均有一定优势,但需根据患者康复评定结果制定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确保康复治疗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表明,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100%,随访无复发。

综上所述,踝关节扭伤分阶段性康复治疗策略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伟,牛相来,马军虎,等.三棱针放血配合针刺治疗踩关节扭伤50例[J]冲国针灸,2015,35(1):43.

[2]薛彬,万世元.魏氏伤科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分析[J].中成药,2014,36(8):1612-1615.

[3]杜伟斌,鲍关爱,全仁夫针刺小节穴配合理筋手法对踝关节扭伤镇痛消肿作用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7):647-650.

[4]Roukis TS,Simonson DC.Management of Osseous and Soft-Tissue Ankle Equinus During Total Ankle Replacement[J].Clin Podiatr Med Surg,2015,32(4):543-550.

[5]余波,王人卫,陈文华,等.肌内效布贴扎辅助理疗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肿胀疼痛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9):772-776.

[6]Lui TH,Roukis TS.Arthroscopic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otal Ankle Replacement[J].Clin Podiatr Med Surg,2015,32(4):495-508.

[7]李景元.手法结合针刺及中药外用治疗陈旧性踩关节扭伤164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4):480.

康复科康复设备功能与介绍 第2篇

(第一个)康复科即将成立了,在这里真的非常感谢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到东北最大的康复中心——辽宁省医大二院滑翔分院学习的机会,又购进了先进的康复设备,为康复科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随着康复医学日益为社会所重视。作为新兴科室的康复科也迅速发展起来,据我所知,周边的各大医院,像中心医院、石化医院都在尝试酝酿创建康复科。而我们医院却走在他们前面,成为屈指可数拥有康复科的医院。这都归功于我们医院领导正确而长远的规划。现在由我代表康复科为大家做康复设备的介绍。

在介绍康复设备之前先让大家了解一下脑血管康复治疗的作用与疗效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其致残率高达70-80%,生存的病人一般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精神症状、心理障碍及吞咽困难等后遗症,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

目前,经过手术药物治疗,患者病死率可以明显降低,但致残率却居高不下。现在医学认为在增加药物治疗同时,还应积极进行偏瘫功能的训练,即康复治疗。脑血管病后肢体功能恢复最佳时间在发病后1个月以内,2-3个月仍有明显恢复,多数患者在3-6个月达平台期,故一般把发病6个月以上者称为后遗症期。根据病人疾病发生障碍的部位和程度,首先进行综合康复评定,设计适合患者的个性康复治疗方案,协调地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如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指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等。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运用有 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大致可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和步行期3个阶段,后两个阶段又称功能康复期。康复治疗目的是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的发生。病人卧床1-2个月后,可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骨质疏松、直立性低血压和精神障碍等,故卧床期要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变换体位,保持良肢位,预防感染,给予适当心理治疗并预防抑郁症或神经衰弱。发病2周后病情逐渐稳定,即进入离床期,应进行坐位、平衡、起立、言语、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步行期可应用减重步行训练器、平衡杠等进行步行训练,很多患者对康复知识了解不多,认为是可有可无或只有待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其实,偏瘫的康复宜尽早开始,早期康复治疗具有预防压疮,避免或减少今后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可能,可以为以后的全面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来说脑梗塞发病后2~3天,脑出血可稍推迟至7~10天左右,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同时,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资料报道,脑血管病人经康复后,第一年末约60%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20%只有在复杂活动时需要帮助,15%需要较多帮助,只有5%需要全部帮助。在工作年龄的病人,约30%在病后第一年末可以恢复工作,康复的作用与疗效己得到科学证明并被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经过康复治疗的脑血管病人,可以降低致残率,防止并发症,预防关节挛缩、变形,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我到华翔进修的时候,就和我的老师治疗了一位二十三岁的脑出血患者,他是东北大学在读的研究生,放假时和 同学聚会喝了三瓶啤酒,第二天就因脑出血,住院做了开颅手术,半月后到康复科治疗,来时左眼已失明,左上肢、左下肢肌力二级,经过半年的系统康复治疗,除左眼失明外,生活已经能够自理。可见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介绍我课的康复设备。

(下一张)首先介绍的是减重步行训练器它是脑血管病疾病康复的主要设备,不但是我们康复科最重要的设备,也是抚顺市目前唯一台减重步行训练器。它由龙门吊、气泵、跑步机、悬吊背心,心率监测器组成。

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而 减重步行训练装置通过人工操作用气压选择性地将人体向上悬吊,减轻了步行时下肢的负重和相关肌群的收缩负荷,传送带的强迫性运动使髋关节被动过伸,对支撑末期髋关节屈肌有拉紧作用,而这一牵拉会提高髋部屈肌的收缩,使肢体向前摆动,并促进患侧抗重力肌的活动,提高患侧负重能力。支撑末期对腓肠肌的牵拉可增加踝关节跖屈,增加地面的推进力。

同时减重训练可解决患肢无力问题,使肌力2级的患者能提前进行步行训练。大量的重复训练可看作一种强制性使用,传送带不断向后运动,强迫患者迈步,强化下肢的运动任务,如果这种强制达到一定时程、频率和强度,可防止发生肌肉废用及萎缩。

通过吊带保护确保了患者在平衡及步行训练时的安全性,减轻了患者因为心情紧张而使肢体痉挛加重,有效地避免早期训练所导致的误用综合征。

传统运动疗法强调的是对下肢各关节分离运动的诱发,它是对步行中迈步、平衡、重心转移等的分解、单独训练,偏瘫侧肢体不能足够负重而更多依赖健侧肢体负重,表现为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缩短,而健侧肢体支撑期显著延长,影响了步行中动能和位能转换,使步态变得间断而不平滑,增加了 能量消耗和摔倒的危险。(大家想一想平时看到的脑卒中患者步行患肢好像画圈,就是这个道理)

减重步行训练比传统康复治疗更有助于促进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减重步行训练将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正常步态模式的建立,缓解了因早期负重行走出现异常的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在姿势控制的同时,训练平衡、协调和步态有助于肌张力降低,早期反复的完整步态练习可使躯干肌得到锻炼,减重步行训练为患者提供安全治疗环境,消除恐惧感,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并获得下肢功能的最大恢复,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换下张)现在大家看到这张蓝色的大床叫电动起立床

电动起立床主要针对下肢肌力0-1级的患者,通过将患者固定于床上,在电动控制下任意改变其体位,角度可在0-90度之间任意选择。

电动起立床主要治疗瘫痪病人(截瘫、偏瘫、四肢瘫)由于体能减弱,瘫痪肢体主动运动不足及肌张力异常而长期卧床,从而引起全身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体位性低血压等多种并发症。起立床训练可以帮助病人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脊柱、骨盆及下肢的应力负荷,是促进病人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换下张)它的治疗作用归纳为三点是

第一提高下肢肌力,适当的方案可促使患者尽早站立,提高有效率。

第二对重症颅脑外伤、中风患者中神智不清甚至为植物人状态的,通过电动直立床训练还有促醒作用,恢复神智。

第三点改善多系统功能。

针对第三点具体改善的功能有:

①、预防骨质疏松,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

②、预防压疮

③、增加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

④、改善血液循环功能

⑤、改善肾功能、促进排尿通畅

⑥、改善消化功能

⑦、改善长期卧床者站立后的眩晕感

(下一张)这个我想大家都认识,它叫平衡杠,它的主要用途是:

(1)站立训练。帮助已完成坐位平衡训练的患者,从座位上站立起来,训练立位平衡和直立感觉,提高站立功能。

(2)步行训练。用于所有步行功能障碍者,如偏瘫、截瘫和其他下肢麻痹患者,类风湿、下肢骨折、外伤等下肢疼痛者,以及步态失调患者者

(3)肌力训练。利用平行杠做身体上举运动,可以训练拄拐杖步行所需要的背阔肌、上肢伸肌肌力。也可用于步行所需臀中肌、腰方肌肌力的训练。

(4)关节活动度训练。下肢骨折、偏瘫等患者,手握住平行杠,前后左右摆动患侧下肢,做保持或增大髋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下一张)它叫站立架,它的治疗用途和平衡杠很相似,用于站立训练。都是适用于偏瘫等站立功能障碍者。不同的是可以用固定装置对人体加以固定,使其稳定保持在站立位。对多数患者,应长期坚持使用站立架,一般需每天使用一定的次数和时间。可以预防、改善并发症,如骨质疏松、压疮、心肺功能降低、泌尿系感染以及心理障碍等。

(下一张)这个像柜子一样的是OT(作业疗法)综合训练台

它的组件有立式套圈、木棍插板、几何图形插板、弧形分指板、上肢协调功能器(手指)、上螺丝、上螺母、动物图形插板、模拟工具、卧式套圈共十 件。

它的用途是改善手指功能,提高手眼协调功能提高患者感知及大脑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并能训练上肢稳定性、协调性提高上肢活动能力。(下一张)它叫做辅助步行训练器

它的主要用途是患者进行步行训练的辅助用具,能增加上肢支撑的面积,提高辅助步行的效果,适用于神经、骨关节系统疾病患者室内外进行步行训练。

(下一张)它叫磁控阻尼康复车

它主要适用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等需要作康复锻炼的患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老化、压疮,防止肢体功能进一步丧失。并有效增强肢体的协调能力及肌肉力量,促进坐立、站立、以及行走能力的提高。

关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设备就到这里,下面介绍的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设备。

(换下张)这四个先进的设备,它们是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器,它们的作用是通过关节的被动运动可以防止关节强直,关节挛缩,关节黏连。促进关节组织迅速恢复的功能。

它们主要适用于:1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2肌肉、肌腱、韧带、神经的术后康复训练。主要特点是:

1、手动遥控,操作简便,带有存储个人治疗数据的记忆芯片以及同步监控器。

2、设有超负荷自动反转的安全功能(力矩控制),机器运行时遇到异常阻力能自动反转,动作时的力矩大小可任意设定,确保病人使用安全。(下一张)这个叫多功能电脑治疗仪,它的主要作用:它能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加速组织的生长修复,镇痛,降低肌张力,解除肌痉挛。广泛应用于康复理疗科、骨伤科。

(下一张)这两个设备分别是DYY-5微电脑多维腰椎治疗机、DY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治疗仪

(下一张)腰椎治疗仪和颈椎牵引治疗仪临床治疗腰脱和颈椎病,已经多年了,效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我们这次引进的这两台设备DYY-5微电脑多维腰椎治疗机、DY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治疗仪,用计算机控制牵引力,具有力值补偿功能,数值更加准确。在做腰椎、颈椎牵引的同时,又增加了通过磁、热效应,脉冲刺激和中药透入进行辅助治疗,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中枢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止痛的最佳的疗效。而且还配备患者急停开关,由患者自己控制,感到不适时按此开关,设备复位。

与神经康复相比较,骨科康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明显的优势。我们康复科也可以开展这方面的治疗。

浅谈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的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听障儿童 语言康复 策略

听障儿童是指因各种先天遗传或后天人为因素听力受损因而导致失去语言能力的儿童,对这些儿童进行的语言康复教育,我们称之为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听力障碍儿童2.3万人,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重要工作。实践证明,只要配戴适宜的助听设备,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和教育,大部分听障儿童可以掌握有声语言,融入普通教育机构进行随班就读,享受和听健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与普通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相比,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其特殊性表现在语言康复教育需要首先对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技能发展滞后或低下的缺陷进行补偿或重建,进行听觉技能康复、言语功能的训练和矫治以及以听(而非看话)为主的口语(而非手语)语言康复教育。其共同性表现在听障儿童也是儿童,听障儿童也应像听健儿童一样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全面康复的教育观,即“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以听力干预、听觉语言康复、言语矫治为支撑,教听障儿童学会聆听、说话、阅读并取得成功,通过交流发展其全面潜能的康復模式” 。

在听障儿童语言教育中,我们应该结合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特点和要求,遵循适当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形式。

一、语言康复教育要遵循听障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听障儿童身心发展也同听健儿童一样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语言康复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施以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身心特点,语言康复教育还要遵循听障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教师和家长要依据听障儿童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佩戴听能辅具的年龄以及听觉语言发展水平,制定康复教育的目标和计划,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体现出适当性,切不可超越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将使听障儿童失去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认知发展的主动需求。

二、语言康复教育宜采用集体康复、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相结合的形式

集体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在课堂上或区角里,对听障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康复教育过程。个别化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由治疗师利用现代化的训练设备或量表,对听障儿童进行系统评估,并结合其康复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目前在个别化康复中,“听觉口语法”(AVT)教学更具备专业化、规范化和个别化教育的内涵,它强调家长参与的作用,通过告知——示范——参与——反馈四个连续的环节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家庭康复是指在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由听障儿童的家长具体实施的康复教育过程。

集体康复、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者之间对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等全面康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语言康复教育需要多方人员合作完成

在听障儿童的整个康复过程中,首先需要耳科医生运用听力学知识对听障儿童进行听力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次,听力学专业人员运用听力学知识和仪器,判断出听障儿童听力损失的程度,帮助其选择听力补偿或是听力重建。接下来,教师和家长运用语言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语言康复教育;言语治疗师运用言语病理的知识对听障儿童进行言语矫治。最后,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教育中,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社会都应提高参与康复教育的意识和水平,都来关心、支持康复教育,才能实现听障儿童的持久康复。因此,我们说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需要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每一学科的专业人员各自承担的阶段性任务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方法和测评手段也很丰富。无论怎样的形式内容、方法手段,其目标是帮助听障儿童提高听觉、言语功能,形成语言能力,建立与正常人的沟通途径,最终融入社会。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只有遵循适当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形式,其教育的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红省,刘巧云,宋永宁,黄昭鸣. 聋儿语言康复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5):39.

[2]黄昭鸣,周红省. 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的护理策略 第4篇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术后康复,护理策略

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术后康复护理策略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内骨折中一种较为常见损伤,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高能量因素的增加,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也逐渐增多[1]。现代学者主张手术治疗以采用三柱原理,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有效内固定[2],坚强内固定是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恢复关节的功能。除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外,加强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指导至关重要[3]。现将2009年~2014年收治的3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为43.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单纯骨折20例,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7例,外侧副韧带损伤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1型5例,2型20例,3型3例,4型3例,5型2例。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下,急诊手术在8 h之内完成,择期手术一般在受伤后1周。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对SchatzkerⅤ、Ⅵ骨折采用双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4]。

1.3结果:治疗结果参照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方法,按疼痛、主动活动能力及活动范围、稳定性及患者自我评价等五个项目进行综合评分,优90分以上,良80分以上,可60分以上,差60分及以下,结果优25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患者常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护士应善于观察疏导,细致、耐心护理,做好悉心解释,对实行手术的目的、手术的基本方法和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以便于患者能够积极配合,进一步消除患者与医师之间的隔阂,让患者进一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术后护理

2.2.1常规外科术后护理术后回病房后,专业护士指导并协助放置患者于病床,嘱去枕平卧、禁食6 h,抬高患肢。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6 h进食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术后第2天后逐渐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多纤维食物,以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2.2.2预防感染:防止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术前皮肤清洁,术前30 min及术中使用抗生素各1次。严密观察体温及患肢血运、疼痛情况,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

3功能锻炼的护理

3.1主动锻炼在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励患者踝关节背伸、足趾跖屈,以减少足背水肿。进一步指导患者踝泵运动、四头肌肌力训练。训练强度以患者不感疼痛和疲劳为宜[6]。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增强肌力,防止肌萎缩。收缩肌肉维持5~10 s,再放松,有效指标是髌骨有上下运动的动作。术后第1天开始做直腿抬高练习,具体方法:用力将脚背向上勾,再用力使膝关节绷直,然后下肢抬高与床面成45°,维持10~20 s,然后下肢放下完全放松。术后第3天开始终末伸膝锻炼,以增强股内侧肌肌力,对维持髌骨对线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为患膝下垫一枕头,保持屈膝30°,然后仅足跟抬高床面直至患肢伸直保持5~10 s,1次/2 h,每次5~10 min。术后第4~7天后开始膝关节活动范围练习,患者平卧位,足尖朝上,直腿抬高离开床面,使肢体与床面成45°,屈膝关节,再缓慢伸直膝关节;足背压砂袋锻炼:坐床边小腿下垂,足背放置1 kg左右重物,行膝关节伸曲锻炼,每次10 min,每日3次。

3.2被动锻炼由于患者手术后疼痛等原因,机体体力不支,主动锻炼坚持时间不长,功能锻炼需要主动和被动锻炼相结合。术后早期使用CPM机行膝关节被动活动,可以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变关节功能,防止粘连和僵硬,也利于关节面之间相互适应,对关节部软骨骨折进行二次复位[6]。术后第1天开始膝关节CPM训练:1~3 d,角度0°~30°;4~8 d,0°~70°;9~10 d,0°~90°,2周后角度达到110°左右。CPM训练时以不感到疼痛和疲劳为度[7]。

4出院指导

术后2~6周在原有锻炼基础上逐渐加大活动幅度和频率。切忌患肢过早负重,但适当的负重运动有利于骨的愈合,利用助行器或拐杖练习站立和行走,同时避免假骨形成。可做站立下蹲练习,每日多次。术后3~4个月,X线复查骨折线模糊后可行负重行走。负重行走时要量力而行,注意安全。

5讨论

本组33例患者通过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监测和观察,依个体差异制定不同康复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主动和被动的患肢锻炼,都有效地防止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恢复了关节功能。因此,良好的术后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561.

[2]宁志杰.骨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03.

[3]金芳.骨科临床实用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98.

[4]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9.

[5]罗宣,何荣.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康复护理[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30):100-101.

[6]姚静,魏丛秀.CPM活动器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应用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7(1):26-27.

儿童康复中心康复工作总结报告 第5篇

总结报告

2014年10月,我院儿童康复中心被贵残联确定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定点机构之后,标志着贺州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在我院儿童康复中心正式实施,至2015年3月开始,儿童康复中心先后承担了2014年度42名儿童、2015年度45名儿童以及2016年度60名儿童的康复训练任务。在贵残联的帮助及支持下,我院儿童康复中心都能按时按量完成训练任务,且整体的康复训练效果良好,其中每年家长培训率达到90%以上,儿童康复训练总有效率能达到80%以上,儿童康复评估、训练建档率能达到100%,残疾孩子家长满意率也能达到90%以上。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训练环境

贺州广济康复医院是贺州市民政局和贺州市卫生局批准的二级非营利性医院,是贺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及贺州市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定点机构。医院地处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平桂南路48号,毗邻平桂管理区委、区政府,位于平桂管理区中心广场旁,交通便利,环境舒适,安静宜人。儿童康复中心是我院重点学科,一共有三层楼,其中一楼和三楼为训练场所,二楼为病房。为了使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医院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儿童康复中心进行了改造,目前儿童康复中心专门为智障儿童开设有集体课教室4间,感统训练室1间,小组课教室2间,个训室5间,生活辅导室1间,儿童评估室1间,教具室1间家长休息室1间,及室外活动场地。配备适合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教育要求的各类康复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具。室内外康复训练场所安全、通风透气、采光好、色彩设计及装饰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十三〃五计划项目实施在即,医院将继续加大对儿童康复中心的投入,增加工作人员和扩建场地,并计划继续添臵一批康复训练器材和教学设备。

二、人员配臵

自2014年被残联定为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定点机构之后,工作重心开始转向三类特殊孩子康复训练。儿童康复中心现有管理人员2人,医护教人员共18人,其中医生3人、特教老师5人,技士4人,护士6人。为了能提高整体的康复训练效果,我院儿童康复中先后派选多名医教人员前往广西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进修学习三月以上,主修集体教学和个训教学,进一步完善了骨干知识专业配臵,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其他医教人员,起到了传帮接带的作用。对推动我院残疾儿童教育康复工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其康复质量得以提高。此外,在科室内,每周也将开展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包括公开课点评,全方位培训了康复专业人员,普遍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使我院儿童康复中心的康复的技术队伍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地担起了智障儿童的康复项目任务。

三、工作措施

为更好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个人,我院成立了以罗扬涌院长为组长,李永钧儿康主任为副组长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各项工作的开展及人员的安排,召开每周的工作会议及每月的总结会。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小组:

1、教师培训小组

主要负责医教人员的岗前培训,提升医教人员的综合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确保完成工作目标。

2、集体课小组

主要负责集体课教学的工作开展,制定班级一日流程、周主题及教学月主题,负责社会融合的开展、教学环境的布臵以及教学教具的采购及制作等。

3、单训课小组

主要负责单训教学的工作开展,进行智力残疾儿童的评估工作、IEP的制定及教学目标的实施,负责家长培训及单训教学教具的采购及制作等。

4、档案管理小组

主要负责残疾儿童档案收集及管理工作,负责智力残疾儿童数据库的录入、绿卡的签收及档案管理等。

四、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残联与我们首先是加大宣传力度,为迅速提高社会对该项目的知晓率,动员社会积极参与,首先通过贺州电视台对我院儿童康复中心实施彩金救助项目进行了特别报道,呼吁这些家庭中有0-7岁的类似智障患儿的应及时筛查、及时进行康复。其次市残联在贺州市三县两区的各个乡镇人群相对密集的地方粘贴彩金救助项目介绍及实施办法,同时联合我院儿童康复中心定期前往各个县区残联进行筛查、登记工作,为下一年的项目实施做准备。为了使每一个孩子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科学施训。一是进行残疾儿童能力评估,二是根据评估的情况合理设臵班级,三是科学设臵课程,把个训、组训、集训、社会融合、家长训练有机结合,四是组织集体娱乐和社会适应性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训练,在训练中成长,达到训练效果最大化。

五、存在问题

彩金救助项目是中残联组织开展的一项重大助残项目,我院开展康复训练工作1年多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在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87名患儿百分之九十来自周边县城,而且大部分的孩子又来自农村,家庭收入主要靠几亩田地支撑,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而孩子的病情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由于训练成本的高昂或者由于家长没时间陪同,使得90%以上的患儿无法得到长期的帮助。绝大部分残疾儿童家长的康复意识不强,有些家长不懂得康复的重要性,到机构康复的只占筛查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2、开设机构所需康复费用高,投入成本大。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的复杂性要求康复教育机构要有充足的训练场地,配备特殊的训练器材、设备以及教、玩具等,所有这些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教学形式多为个别训练,所需配备教师跟孩子的比例为1:1或2,教师的工资加上一个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经费的制约,也影响着儿童康复中心的发展。

3、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在我市,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起步较晚,研究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严重匮乏。首先前期筛查不到位或家长对疾病的认识不强,造成这些儿童得不到早期的诊断,导致多数智力残疾儿童得不到早期干预,影响后期康复效果。其次是特殊教育康复人员严重匮乏。特殊教育人才缺乏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需要综合的多方位的康复训练,因此康复人员必须掌握科学、规范、有效的特殊的训练方法。没有相对专业的从教人员,机构很难开展工作,人员大多都需要自己培养。而特教的工作极其辛苦,很多老师不堪忍受其苦,纷纷跳槽转行,即便高薪也很少有老师愿意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从而造成康复机构康复工作人员明显不足,同时专业技术人员中又缺少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从而达不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4、康复服务网络难以形成。对贫困家庭7岁以下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教育,难以建立市、县、镇、村(居)四级服务网络,对已经在机构康复回来的残疾儿童,社区、家庭康复跟不上,导致回去后出现反弹。残疾儿童的康复需要较长期的一个过程。定点机构康复与社区、家庭康复转介与承接不充分,不能确保残疾儿童离开机构后,得到康复训练的延续性。

六、整改措施:

为了进一步推进彩金项目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从经验中抓提高,针对问题做工作。

1、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康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是重视专业康复师资队伍的建设,二是注重与同行间的学习交流,三是重视机构管理的正规化发展,四是高度重视家长培训。

2、积极组织各项有益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一是积极开展家长互助支援活动,为智力残疾儿童家长的交流搭建平台。二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智力残疾儿童参与社会活动,让他们融入社会共享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三是积极发动各媒体对这些儿童给与极大关注,能多次进行了广泛有深度的报道,提高了市民的知晓率。四是向各大院校积极招募志愿者,让其积极支持和协助了康复中心的康复工作。

3、需要不断强化基础训练,整合资源,注重全面的整体训练,不断提高康复质量。一是积极通过行业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地吸纳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患儿进行干预。二是结合国内外诸多训练模式,努力钻研,整合出适合本地患儿发展的康复方法。三是严格训练操作规程,注重个体量体裁衣式康复训练与寓教于乐的小型集体快乐式康复相结合,强化了特教康复、心理康复、语言康复等综合训练方式。

4、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一是加强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认真执行财务制度,使资金运行更加有效;二是建立完善的档案系统,为每个患儿建立全套的个案系统,定期为患儿进行能力发展评估,科学的制定适合其发展的IEP。

“康复日记”圆我康复梦 第6篇

您一定很好奇我是如何康复的?下面,就将我最主要的治疗经验——写康复日记,介绍给您。

1961年我第一次出院后,曾在笔记本上画过表示睡眠状况的曲线,现在想来那大概就是我“康复日记”的雏形了。直至1989年我才逐步形成了每天写“康复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的时候,每日的天气一定要记,星期几要记,以后再看日记可以知道当天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这与日记内容有联系。日记正文我总是先写头天晚上的服药情况,接着必写睡眠情况,如果做了与病有关的梦,也要记。如睡梦中重现患病时的妄想,我称它为“梦病幻”,反映病在潜意识里的活动,它是我们实现心理康复更深层的方面,记下它很有意义。

写日记的时间不固定,但上午和晚上写的时候居多。平时一出现灵感马上记,否则过会儿就忘了,为备忘可以先记在一个随身带的小本子上。

康复日记与一般意义上的日记没有严格的界限,它只是侧重康复,侧重治病。这就少不了记下治疗后残留的症状、用药情况、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自己对病、对出现片断妄想等复发先兆的识别和批判。由于所患疾病的特殊性,所以我写康复日记主要是关注用药和精神状况。

记药不光写药名、药量、副作用,还要记服药时间和疗效。睡前服药的迟点儿早点儿,晚饭前服还是晚饭后服,药物副作用的大小就会有所不同。比如,我将氯丙嗪由晚饭后服改为晚饭前服,就一下子改善了睡眠质量。

有位作家说过:“在心灵上没有微不足道的小事。”这触及心灵触及病的事,再小也要把它当成大事写出来。比如脑子出现片断妄想等复发先兆,怀疑别人议论自己,怀疑电视说自己,千万不要放过它,要如实把它写出来,同时批判它,给它扣上恰如其分的帽子:“这是夸大妄想!”“这是关系妄想!”及“我不要相信它!”“我不要想下去!”服一片药压压邪气,也要把这服一片药写进去。写日记也是渲泄,渲泄有利身心健康;反之,瞒着憋着,对治病没有好处。

在康复日记中回忆反思以往的精神创伤,即造成自己患病的症结所在,也是我必写的内容。要通过日记,通过与亲友聊天谈心,把它慢慢消化掉,除去隐患。

精神状态方面要把自己如何克服懒散,如何利用一天最有精神的时候活动身体,如何帮助家里搞卫生干家务写出来。

此外,还要根据以往的病订出自己的“防病警戒日”。年年到了这个日子,自己就要在日记中重温那天犯病的经过,通过反思增强防范意识。甚至可以在这一天加一片药。不要小看这一片药,“物质变精神,四两拨千斤”。我的“防病警戒日”从最初的3、4个,十几年后增加到13个,它大都集中在三四月,这合乎春季是精神病高发期的规律。年年每到这个点上,自己就反思,就防范,对预防复发和康复大有益处。

此外,我在康复日记中还设立了“危机日”。顾名思义,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在这一天病情出现了临近复发的危机状态。此刻马上加药,一定要把病情控制住,避免复发。必要时去门诊看大夫。今年的“危机日”就可以作为来年的“防病警戒日”。以上所有这些内容,都要反映在日记中。

为了便于查看,我还按时作月小结和年总结。

既然每天的康复日记中少不了写个人所特有的残留症状和用药情况,那么在月小结和年总结中也必然要把它们一一列出来,代表康复方面的项目也要同时列出来。具体到我,经常列出以下内容:这个月基本药量是多少,失眠几次,晨困几次,晨有精神几次,因失眠服舒乐安定几次,“梦病幻”几次,以上是比较固定的内容。出现“类妄想”没有?出现“危机日”没有?出现幻听没有?各出现了几次?这些有则写,没有则不写。除基本用药外,病情波动时加药,稳定后再把药减回来,这要写具体,写明加到几片,加了多少天。这月出现什么与病有关的大事和感受也要写出来。以后翻阅和作年总结时,只看每个月的小结就行了,用不着一天天的翻日记了。

年总结也类似,除了文字性说明外,少不了列出一张表,全年的情况一目了然。

通过年总结,我发现1991年,1993年,1995年,各年出现的“梦病幻”的次数分别为38次、30次、22次,即每两年递减8次。由此说明自己对抗精神病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更增强了我战胜精神病的信心。我希望和我类似的病友都能拿起笔来写自己的康复日记。或许用不了许多年,他们的日记会比我写得更精彩,会比我更快地战胜疾病,重绘人生!

康复策略 第7篇

关键词:肢体,康复器械,康复机器人,策略

0 引言

康复器具 (械) 的生产已有数千年历史, 经历了从原理、材料、驱动动力等均相对简单的传统拐杖、假肢及木制轮椅等器具, 到现代新型、高端、智能康复器械 (包括机械手、电动臂、智能轮椅乃至完整的机器“人”) 的发展历程[1]。康复目标从恢复上、下肢体与神经系统功能, 维持关节活动度, 增强肌力、肌肉耐力及协调能力, 到增强心肺功能等各有不同。以下分别从辅助型和治疗型2个方面对国内外肢体康复器械的研究现状作综合述评, 分析影响肢体康复器械发展的主要因素, 再从受众人群的实际需要出发, 结合我国综合国情, 提出未来肢体康复器械可行的发展策略。

1 辅助型肢体康复器械

辅助型器具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埃及和我国南北朝时期。1916年, 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制作假肢的公司Ottobock, 满足了战后大批截肢者的需要, 标志着辅助器具的生产从作坊式逐渐进入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二战后, 人口老龄化和残障人数的增加导致辅助器具的需求剧增。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加快了辅助器具的研制步伐。我国目前也在逐渐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且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都举办过辅助器械展览会, 以上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辅助康复器具业的发展。

1.1 上肢辅助型康复器械

目前, 针对辅助上肢精细动作的器具已有很多, 如各种自助具、自动喂食机、机械手等。早期的康复机器人大都属于辅助型[2]。1975年, 法国较早开始了辅助型康复机器人Spartacus研究项目;1987年, 英国Topping等研制了Handy 1辅助型机器人[3], 可帮助患有脑瘫的儿童进食, 多次改进后, Handy 1已可协助残障人士清洗、刷牙、进餐、化妆甚至绘图;欧盟也曾研制Partner和Movaid辅助机器人以帮助残障者正常生活。随着仿生学的发展[4], 进入康复机器领域的仿生手、仿生臂等代表了现阶段辅助型上肢的最新发展。

1.2 下肢辅助型康复器械

针对辅助下肢精细动作的器具也不在少数, 如手杖、肘拐、腋拐、助行器、假下肢和下肢矫形器、助行架等。为了方便老、弱、病、残、障者的出行, 英国于1986年在电动轮椅的基础上率先研发了智能轮椅, 从此之后, 很多国家陆续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5]。仿生大腿、适于小腿截肢者的“飞毛腿”、人工智能外骨骼助行器等应是现今最先进的下肢辅助器械。

2 治疗型肢体康复器械

传统康复训练的基本模式为:以治疗师为主导, 为促进运动功能的康复, 治疗师握住患者的受损肢体, 协助并训练患者做各种动作来维持患者肢体的活动范围。为了提高康复效果, 能实时记录患者的训练情况, 对康复过程进行跟踪, 调整训练控制参数, 建立实施客观的康复效果评价标准的治疗型康复器械的研发越来越受到关注[6,7,8,9]。

2.1 上肢治疗型康复器械

1991年, MIT设计完成了第一台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MIT-MANUS。1993年, Lum P S等研制了“手-实物-手”系统, 尝试对单手残障者进行训练。2 a后又开发了一种双手举物器械, 可根据患者需要改变外加力, 控制动作的协调。1999年, Johnson M J提供了一种只有一个自由度的汽车驾驶模拟器, 用于治疗手臂的“驾驶员环境”模拟。2000年, Reinkensmeyer等报道了一种辅助康复和测量导向器, 用于脑组织受损者上肢功能的治疗和量测。此外, 美国西北大学芝加哥康复研究所也开发了专门的实验装置用于神经系统与小型运动机器人交互作用的研究。

与国外相比, 国内对于上肢康复训练的机器人系统的研究投入尚比较少。从2000年起, 机器人辅助治疗神经方面的研究在清华大学开展起来, 并开发出肩肘复合运动、肩关节康复治疗机器人及手臂运动训练器等装置, 并已用于临床, 取得了初步成效。2008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李庆玲等报道了一种新型外骨骼式的上肢康复机器人[10]。东南大学徐宝国等根据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和激励机制, 设计出基于运动想像脑电的治疗型上肢康复机器人 (如图1所示) , 使残障者上肢的运动想像脑电信号直接控制机器人训练, 使其大脑神经系统直接参与到训练治疗中来, 刺激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改善了疗效[11]。

2.2 下肢治疗型康复器械

治疗型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分为悬吊式、穿戴式、移动式以及针对特定功能式下肢训练机器人4大类, 以下简单介绍[12]。

悬吊式康复机器人的受众群体为下肢肌力无法支撑身体的重症患者, 采用减重式训练方式。瑞士Balgrist医学院脊椎病研究中心的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 通过连续不断的重复训练使患者的下肢功能得到训练。德国柏林Fraunhofer制造系统与设计技术研究所研发的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以太网可以监视“电动机调节脚踏平台完成康复训练”的训练状况。悬吊式康复机器人考虑到使用者多为下肢肌力严重缺失者, 所以在设计时重点考虑训练的安全, 避免受训者因跌倒引发二次伤害。悬吊式康复机器人的缺点是无法实现在平面内进行全方位行走康复训练[13,14]。

穿戴式康复机器人基于生理反馈和人体模型控制算法, 通过控制系统处理采集到的人体运动信息, 协助受训者完成坐姿、站立及行走等动作, 达到辅助人行走的目的。与悬吊式机器人不同, 穿戴式机器人难以避免受训者在训练过程中发生跌倒等意外, 但可使受训者完成在地面上全方位行走等训练动作[15]。

3 阻碍肢体康复器械普及应用的主要因素

各国在肢体康复器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取得了很多成果, 值得肯定;同时, 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阻碍着这一领域的发展[16,17]。以下以我国为例进行分析。

(1) 在经济层面, 基于我国的人均收入、贫富差异、公共医药卫生事业的缓慢发展等因素, 多数患者面临缺乏专业的康复技师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等问题, 选择了在家里自行训练, 不够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不足的训练量使许多人得不到有效的康复训练, 进而错过了最佳恢复时间, 逐渐丧失了肢体的活动能力[18]。我国现有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肢体康复设备大多数为成本较高的进口设备, 这大大地阻碍了康复器械在残障人群中的推广应用。

(2) 在技术层面, 现有肢体康复器械在设计上存在不足, 尤其是在人机接口技术上还无法做到机器与人脑的灵活互动, 机器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的意图, 缺少患者主动参与的刺激和大脑反馈环节, 大多是对患肢进行训练, 缺少支配肢体的大脑运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

(3) 在政策层面, 长期以来, 肢体康复器械方面的科研经费和产业孵化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 科研经费在逐年增加, 但增加额度仍偏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 虽与发达国家在肢体康复器械研发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 但科技孵化成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4 肢体康复器械未来的发展策略

目前, 我国肢体康复器械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老弱残障者的需要,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整体差距仍然很大, 主要表现在成本较高、高技术仍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结构化弱、系统性不强等方面。为了尽快缩小差距, 基于阻碍肢体康复器械推广应用因素的分析, 以下分别从经济、技术及政策3大主要层面探讨未来我国肢体康复器械适宜采取的具体发展策略。

4.1 在经济层面, 实行经济产业模块化、材料轻型化策略

我国普通民众的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降低肢体康复器械的生产成本, 对于其推广应用将起到关键作用。嵌入式系统具有集成化和方便控制等特点, 模块化便于实现康复机器人的批量生产、技术兼容和各项技术的单独更新和升级。可以借力工程技术渗透, 根据用户特殊的需要定制产品, 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康复器械种类。还可从材料方面挖潜, 尽量采取成本低、质量轻、强度高、可塑性好的新材料为康复器械的发展助推。如用聚丙烯、聚乙烯等热塑材料制作的康复器械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 可同时实现舒适性与疗效的可靠性。总的目标是使普通残障人群消费得起。

4.2 在技术层面, 实行智能集成化、设计人性化、评价参数化策略

康复机器人研发的侧重点为: (1) 在控制设计方面应注重安全性, 这是因为与正常人相比, 患者患肢在日常生活中更易受到二次伤害。 (2) 作为康复治疗工具, 应尽可能实现运动模式的多样性和康复训练的有效性。临床经验表明, 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运动模式应适应于不同病情、不同恢复期的患者, 有助于保持患者对正确运动的感觉及克服心理障碍。 (3) 设计细节处理应尽量体现人性化, 利用当代电子、机电、信号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开发全新康复器械。根据生理和心理特点, 考虑其特殊需要, 如:训练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肢体的补偿性支撑, 考虑训练过程的舒适性及寓“练”于乐, 充分调动其训练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最终使康复机器人能更有效地将用户和社会生活环境融合起来, 更易被人接受, 这样, 机器人才能真正步入家庭。

最后, 因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是互动互促的, 故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的取得需要一套客观的康复评价系统。未来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实现真正具有治疗和医疗测评功能的康复治疗机器人。为此, 康复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应进一步完善挖掘有效、直接的评价参数体系, 对患者运动学参数、传感器的取值等系统运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量化评价, 适时跟踪与记录患者的康复进程, 使之参数化, 并通过利用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建立健全康复医学专家系统及相关数据库, 这对患者的康复以及康复进程起着重要作用。此外, 还需从理论角度对人体康复与诸多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

4.3 在政策层面, 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实行扶助长效化, 开发合作化策略

有关主管部门需要在广泛开展调研、征求相关机构意见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科研立项与经费投入, 鼓励有关研究单位积极参与相关研究项目申报, 并组织专家遴选出符合要求的研究单位或团队给予必要的支助, 形成申报—筛选—评定—追加支助的良性循环, 使扶助机制长期化。此外, 鼓励并促进如材料、系统集成等不同研究单位的强强合作、优势互补, 并加强科技研发单位与生产企业的联合等。

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策略分析 第8篇

现代医院功能的定义存在很多说法, 世界卫生组织对现代化的医院功能有着如下定义:包括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临床医学与保健医学。因此, 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 康复医学拥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办法, 以及康复治疗技能的学科。在我国康复医学的起步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比较晚的, 存在一系列影响康复医学教学的问题。

(一) 缺乏对康复医学的重视

目前, 国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康复医学的重要性, 大多数医学院校还没有开设康复医学专业, 只有少数医学院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及选修课程。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科学, 是医学的第四方面, 与保健、预防、临床共同组成全面医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康复的需求日益增大。社会对康复治疗师的潜在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我国康复治疗学学历教育大多开始于本世纪初, 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 缺少师资、经验、教材以及相关办学条件, 且大部分医学院没有足够的重视, 它们大部分只是象征性的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 而并没有将康复医学作为一门主修的课程, 甚至有些医学院从未开设医学康复相关的课程,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学康复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果。

(二) 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

除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之外, 康复医学的教学还存在着其他许多的问题, 例如教学模式的滞后。现在国内具有该专业的院校还主要是以传统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见习课教学, 始终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课为中心, 全程灌输教学, 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 缺乏横向思维, 往往只看局部, 不看宏观。而在西方等一些发达国家, 康复医学的教学已经成为了医学院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模块, 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

此外, 康复医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的主导是教师, 但是目前我国康复医学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 而且教师本身的质量也不够高。因为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拥有临床医学学位的基础上, 进行短期的康复医学学习以及培训, 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康复医学的学习。甚至有些学校相关的教师一度短缺, 学校只能聘请从事相关康复医学的医师对学生进行授课, 这样一来, 就会造成教学水平无法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而进一步影响康复医学的教学质量。同时, 康复医学的教材缺乏规范性、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教材是教师授课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工具, 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因康复医学的教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 因此, 各个医学院对于课程的计划和大纲都不尽相同, 这就导致缺乏统一的专业教材, 同时, 由于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 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与临床的应用脱节, 这就失去了康复医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康复医学教学的设备和基地都处于相对于缺乏的状态, 康复医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不仅仅需要系统完整的知识, 同时还应进行大量的实践和训练。而教学设备和基地是保证康复医学教学质量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目前我国的医学院很难满足学生对于康复训练的要求, 这就使得学生很难体会到康复医学真正的意义和作用。

二、康复医学教育的改革策略

(一) 教学方式方面的改革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史中康复医学发展较晚, 起点也比较低, 但是因为二战后增加了大量的伤残病人,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所以康复医学也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国开始系统性的发展现代康复医学,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1.互动式教学:当前的教学方法中比较先进的都比较重视师生的互动, 互动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扩展, 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康复医学的教学中合理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 将会有很大帮助, 在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时候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保证教学选材的合理性并且创设出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然后教师来指导并且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互动教学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勇于求知和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勇气进行质疑等。而且互动学习可以让学生养成在课余时间自主查阅相关知识的习惯,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真正成为了学习中的主人。

2.问题导向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是问题、 中心为学生, 它的优势在于设置了一个有意义的情境然后将学习引入其中, 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 让学生不仅可以对基本的学科知识有牢固的掌握, 更可以对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发展。在康复教学中引入了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后, 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大提升, 同时还对他们的团队意识、创新思维进行了培养。

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各种病例, 现代医学这门学科对于临床病例的分析是非常看重的, 而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部分, 自然也不能忽视病例。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教学和临床教学顺利的衔接在一起, 打好基础便于开展后续的临床实践。案例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强、生动的优点, 同时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分析和归纳能力等众多方面都有优势。

4.工作小组模式:康复医疗工作也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 包括康复医师、治疗师和康复护师等多种角色, 康复治疗师又包括很多类型:如PT、OT、ST, 针灸推拿师、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需要掌握繁杂的内容, 如果掌握内容不够充分的话就影响其综合运用能力, 难以提高综合素质。工作小组模式正是让学生自己组成一个康复治疗团队, 在其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然后进行分工合作, 选择某种病例有针对性的拟定出治疗方案和目标, 在小组讨论后形成一套全面的治疗方案, 这与康复医疗的实际工作模式是一致的。研究表明工作小组模式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更加高效的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 在康复医学教育中工作小组模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理清工作思路, 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治疗, 对于临床科室中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以及康复评估和治疗技术有更全面的掌握, 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出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

5.“工作坊”教学模式:工作坊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界限打破了, 学生在进行实践的同时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 同时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这样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就会更快并且不觉得枯燥, 便于将知识活学活用。由于康复治疗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很多知识学生想要掌握必须要亲自操作, 所以工作坊教学模式与康复专业的教学是非常适合的, 它将教学、实践以及研究三个过程融合在了一起, 达到了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完美衔接, 同时因为其直观而生动地模式,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 加大教育投入

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不断普及和发展的康复教育, 欧美发达国家康复治疗师从事康复医学工作, 不仅需要有本科学历, 还要经过几年的专门训练。同时还有很多治疗师拥有博士或者硕士学位, 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相比之下国内的康复专业人员就没有这么高的专业素质, 所以也很难接轨国际进行学术交流。所以政府很有必要在康复医学高等教育方面加大投入。

(三) 重视师资力量保证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的水平与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需要引进更多具有高学历的优秀教师, 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例如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工作的力度, 提供机会给中青年教师们并鼓励他们积极深造学习, 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去国外进修等。

同时康复治疗专业作为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 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 还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广阔的知识面, 因此常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得以应用。

摘要: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并且发展缓慢, 本文对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具体的策略来对其进行改革, 以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推动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现状

参考文献

[1]苏勇林, 何成奇.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华西医学, 2014, (01) :141-144.

[2]闵红巍, 刘克敏, 韩新祚, 顾蕊, 亓攀.康复医学本科教育增加循证医学内容的必要性及教学体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20) :3947-3950.

康复策略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开展具体时间是2014年6月-2016年6月,共200例脑梗死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的相关诊断标准,经MRI检查确诊,排除严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精神病、器质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45~79岁,平均(65.5±3.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0例,高中及以上20例。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45~79岁,平均(65.3±3.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5例,高中及以上25例。两组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以比较。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康复治疗。

1.2.2 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以执行功能特点为依据制订康复计划。具体如下。

1.2.2. 1 注意力和抑制能力的康复治疗

首先让受试者重复测试人员的手部动作,然后让受试者做出和测试人员手部动作相反的动作,例如测试人员的手部动作为伸出拳头,受试者则做出拍手的动作;反之,测试人员的手部动作为拍手,则受试者做出伸出拳头的动作。

1.2.2. 2 理解能力、注意能力、视觉图形能力的康复治疗

采用钟表训练方式进行治疗。让患者自己画出一个钟表,并且画出时刻,按照不同的时刻画出时针和分针的指向;然后让患者模仿其他人进行画钟表。

1.2.2.3计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康复治疗让家属陪伴患者到超市购物,让患者自己寻找熟识的标识和到达超市的路径,并且让患者在购物前进行预算、明确购物付款的方式等。

1.2.2. 4 时间定向感能力和评估事物能力的康复治疗

加强训练患者的时间定向感能力,并且在生活中加强运用。举例,督促患者每天按时睡觉,使用日历让患者按时间制订学习计划、读书计划。

1.2.2. 5 思考能力的康复治疗

对患者进行迷宫游戏练习,使用双手控制盘面的高度,让钢珠在盘面沿着路线行走,避开盘面上的小洞;如果钢珠掉落小洞,则在掉落的位置继续前行。可以对游戏盘面进行处理,用胶带封住盘面的小洞,以控制游戏的难度。

1.2.2.6计算能力、组织能力、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能力等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任务转换练习和词语流畅练习。让患者在30s内说出物体的名称,例如节日、蔬菜、水果等。使用同一系列的物质训练患者对系列物质的刺激,从而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判断,例如判断数字的大小和奇偶性。转换练习是指交替完成两项操作,例如AABBAAB。

1.3 观察指标

使用BADS评价测验表,检测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执行功能[2]。该评价测验表包括6个方面,每个方面单独评分为0~4分,总评分为0~24分。分值越高,执行功能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录入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的执行功能评分和基本资料,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执行功能评分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执行功能评分比较,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执行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同组对比,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比干预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比干预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导致脑损伤,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认知功能。认知功能指的是执行功能、思维能力、空间和时间定向能力、言语能力[3]。脑梗死患者由于神经功能受损,认知功能出现障碍,尤其是执行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社会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都造成严重的影响[4,5]。必须对患者进行尽早的诊断,一旦明确患者出现执行功能障碍,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措施,从而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的执行功能受到大脑前额叶的影响,具有可塑性,因此通过积极的训练能够恢复和加强患者的执行功能[6]。本研究在常规药物的治疗上,对患者进行持续有规律的执行功能干预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执行功能。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能够增加脑部血流量,促进神经活动,提高神经活动的活跃程度,提高细胞对外毒素的耐受性,有利于减少外在因素对神经细胞的损害,从而达到减轻执行功能弱化或加强执行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执行功能障碍的康复策略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执行功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素娟,郝习君,陈长香,等.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康复策略实施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465-467.

[2]李丹,邢琰,陈长香,等.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程度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7072-7073.

[3]陈长香,邢琰,李建民,等.老年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障碍水平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7):615-616.

[4]李丹,陈长香,马素慧,等.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程度的危险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1):4057-4059.

[5]赵雅宁,安立红,窦娜,等.不同程度执行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P300、N200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6):915-917.

康复策略 第10篇

现对应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多种训练模式平台上对下肢瘫痪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所开发的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下肢康复训练中, 具有训练控制参数执行准确, 运动状态易于实时测量, 可实现多种康复训练模式的特点。此技术也为对康复训练效果进行准确、实时的评价提供了可能。本研究是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下肢运动生理特点和下肢康复训练的研究, 结合临床康复医学理论确定了康复评价参数, 制定出能够实时、有效准确的反映出患者下肢康复运动水平的康复医学评价策略, 并建立起康复训练评价软件系统。

1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系统

康复机器人辅助运动康复训练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将医疗人员从繁重的治疗过程中解放出来, 而且通过输入定量的运动刺激, 定量检测和评价, 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康复训练模式。在保证训练安全, 提高训练效率, 改善训练效果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越性, 而且可为运动康复机理的研究提供平台[6], 利用机器人来协助执行治疗程序与康复评估, 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本文提出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 专门针对神经疾病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如图1所示, 整个康复训练系统包括一套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一个多模式训练平台和一个随动的智能恒量减重悬挂系统, 可以使患者在系统中实现多种地形模式下的康复训练。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如图2所示, 包含两条动力驱动的外骨骼机械腿和相应的连接、传感器件。使用时机械腿和人腿绑定, 带动人腿模拟正常步态运动, 每一条外骨骼腿有髋、膝两个自由度, 分别由独立的机电驱动机构实现关节运动。在步态摆动相, 靠球铰装置实现踝关节三自由度的随动, 支撑相则由跑步带控制踝关节的康复训练。

基于机器人辅助训练和人机协作的控制原则, 系统可实现患者被动训练和患者主动训练两种模式。此外, 驱动系统输出的肌力、关节角度均有相应的传感器进行测量, 并实时记录, 作为控制反馈信号和康复评估数据。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患者步行训练的运动参数, 进行训练状态的引导与在线评估。

2下肢康复训练评价策略研究

2.1运动功能评价现行标准分析

目前康复评价标准不统一, 不同国家、医学组织乃至医院均依据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国内康复评价起步较晚, 多采用日本和西欧的评价标准作为临床评价。国内外较为盛行的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标准有以下几种[7]:1BRSS (Brunnstrom′s recovery stages of stroke) 偏瘫下肢功能评价标准;2RMI (rivermead mobility index) 运动指数评定标准;3SIAS (stroke impairment assessment set) 运动功能评定标准;4FMA (Fugl-Meyer assessment) 下肢平衡评定量表。以上标准均未给出评价参数, 对动态动作的评价完全依赖主观印象。基于康复机器人在控制、检测中的数字化和精确性特点, 在分析借鉴现行标准的基础上, 需要制定出可以实现精确定量的康复评价方法作为本系统的核心评价标准, 以实现客观可靠的评价, 同时也需要提出合理的评价参数和各评价参数的正常对照数据。

2.2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指标与参数

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充分体现肢体运动障碍程度的静态动作和动态运动的集合。评价参数是指能够代表评价指标反映障碍程度的变量, 是量化评价与精确评价的关键因素, 对其选择的是否合理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目前大多数康复评价评价方法仍沿用传统的临床指标, 训练过程中提取的数据与训练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下肢运动障碍患者一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由于关节活动范围 (range of motion, ROM) 与肌力的不足, 导致肢体不能到达正常位置;2肢体到达某一位置过程缓慢。

基于以上情况, 针对研发的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特点, 需要提出可量化的评价策略和实用的评价系统。临床经验表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两大表现是动作病态与动作迟缓。依据文献[8—10],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考虑, 选择 “关节活动度”、“肌力”和“步态评定”作为功能评价指标。在此系统中, 只需对关节活动度与肌力的大小进行评分即可实现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评价。

2.3肢体运动功能评价原理和方法

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是指依据医学理论与实践得出测评项目指标, 通过一定测量手段获得患肢及其所连带的各关节的特定运动学信息的测量值, 并将该测量值以一定方法与正常肢体运动学信息进行科学对照与评分, 最终取得肢体运动功能等级的全过程[11]。

考虑到患者偏瘫因素的不确定性, 即患者的患侧下肢和受限部位、程度千差万别, 在评价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所评价部位的可选择性。此外对同一条腿进行评价也要考虑到关节和肌力位置的区分。

2.3.1关节活动范围ROM

关节活动度θ:结合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 参考日本康复医学会制定的“ROM检查方法”中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参数。系统选髋、膝关节的屈曲和伸展关节活动度作为参数。 本系统的ROM检查采用患侧与正常值对比评分的原则。 ROM检查评分采用三分制 (1, 2, 3分) , 评分数学模型为mark (ERR, err1) 。

ROM评价具体实现:康复评价在机器随动的模式下进行, 这时人主动使患肢进行自主运动, 机器随之提供助力运动或完全的随动。布置在关节输出轴的角度传感器来检测相应关节的关节角度。所以在系统操作界面设置一个可供选择的组合框以区分是评价哪个关节, 在主对话框初始化函数中对组合框初始化, 设置变量, 通过其值的改变来判断选择的是哪个腿的髋或膝关节, 然后对具体关节角度进行操作。接下来用设置好的四个数组变量分别存储各关节角度。然后根据所选的关节, 计算出数组中的最大值, 即为该关节ROM, 利用它和正常的关节活动度比较即可。左髋关节活动范围采集实现代码如下:

其他关节的实现代码与上面类似, 不再详述。

2.3.2腿部负载力大小F

虽然肌力是在步态行走中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参数, 但由于肌力的测量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即使在外骨骼中增加了力传感器, 与测量的位置等因素又有关系, 通过现有手段得到有关肌力的一个精确值是不能实现的过程, 因此, 现选用的是可测得的腿部负载力作为有效评价参数。评价采用三分制, 评分数学模型为

2.3.3步态评价的设计

步态动作的评分采用0, 1, 2分的三分制, 步态动作, 评价参数依据空间和时间的概念由动作周期T和一组关节角集合{a= (a1, a2, …) , b= (b1, b2, …) }组成。步态评分以患侧步态与正常侧相对偏差ERR作为评分的特征变量。对于步态评分, 提出分时解析评分, 等间隔分时采集的技术要求。步态指标的等间隔分时采集原理:周期为T的步态, 取其包括动作首状态和末状态的n个等时间间隔的瞬时关节角度, n个角度时间分布为1/ (n-1) T, 2/ (n-1) T, …, T。所谓步态周期是指从行走开始到一步结束所用的时间, 要求系统能够辨别t=i/ (n- 1) T的时刻。步态标准周期T和预定的采样数m_num, T*1.2除以采样数m_num (m_num等于预期采样数的二倍) , 就得到设置一个的时钟检测步态指标, 采样结果存入一系列数组中, 每个数组对应一个关节角, 每个数组的各个元素分别对应关节角的每一个采样值。时钟每隔m_time触发一次, 每当时钟触发就进行时间显示更新和判断是否达到采样时间间隔, 若达到采样时间间隔就对两个关节角进行采样并存储到相应的数组中, 测试完毕后, 按停止按钮, 此时获得患者单侧步态运动周期T和两个关节角的一系列角度值。

评价方法 (误差叠加法) :叠加几个关节角度的误差, 然后设置两个误差阈值, 分别实现三分制的分界。

具体程序如下:

2.4障碍评级数学模型

总体评级以ROM、肌力和步态三个指标所得分数, 经过存储计算最后得到总体分数。

根据APH算法得到的所有的各个参数的比重见表1, 再根据各个参数所得到的分数加权得到运算结果而进行评级。

式中, a=0.14, b=0.20, c=0.26, d=0.4为权重, ROM、F、B1、B2分别为关节角度, 腿部负载力, 步态对称性所得到的值。

最后采用列和法求最大特征根:计算的权重为 (0.14, 0.20, 0.26, 0.4) 。

人体障碍程度进行评级的数学模型表示为

总体评级采用三级制, 分别代表功能障碍差的差别。

I级:肢体运动功能严重障碍;II:级肢体运动功能中度障碍;III:级肢体运动功能轻度障碍。

肢体功能评级:对单关节和肌力进行评分时, 设置记录分数的参数, 如表2所示。

在OnRanking () (肢体运动功能评级函数) 中设置局部变量gradesum用来计算加权后的分数, 计算公式如下:

然后通过设置两个阈值, 实现等级评价。实现如下:

康复评价具体实现过程:操作界面如图4所示。界面中第三部分“康复评价”包括ROM, 肌力和步态三个单选按钮, 选择其中某一个, 通过启停, 评分按钮分别实现每一项的评价, 最后通过评级函数实现总体评级。

3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现有各种康复运动功能评价标准的比较和分析, 根据下肢康复理疗的需求, 在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作为下肢康复手段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机器人康复系统控制准确和检测参数精确的优势, 提出一种规范的、具有可准确量化评价的评价策略。并且建立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的康复评价的软件系统。较传统评价方法具有规范化和评价指标标准统一的优势。有利于在利用现有机器人技术进行康复训练的条件下进行规范统一的康复评价。

随着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技术和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本评价系统可根据需要在功能上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1在现有康复评价策略基础上, 制定更为完善的评价策略, 如基于空间运动轨迹、基于连续运动中速度对康复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等;2整个系统包括外骨骼机器人、减重装置和训练平台三部分控制, 康复评价系统作为整个训练系统的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子模块, 需要实现与母体控制软件的有机融合;3需进一步对康复训练其他模式的控策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维金, 王玉琴, 崔利华.脑卒中康复研究新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02) :124—127

[2] Dario P, Guglielmelli E, Allotta B, et al.Robotics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Magazine, 1996;3 (3) :44—56

[3] 戴红.运动促进技术对中枢性瘫痪进行训练的原理和处理原则.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4;9 (6) :273—275

[4] 王广志, 任宇鹏, 季林红, 等.机器人辅助运动神经恢复的研究现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2004;4:14—20

[5] Krebs H, Volpe B T, Aisen M L, et al.Increasing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care:robot-aided neuro rehabilitation.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2000;37 (6) :639—652

[6] 王耀兵, 季林红, 王广志, 等.脑神经康复机器人研究的进展与前景.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18 (4) :230—231

[7] 王小龙.基于虚拟现实手臂外骨骼康复系统的研究.天津:河北工业大学, 2003

[8] Agrawal S K, Banala S K, Fattah A, et al.Assessment of motion of a swing leg and gait rehabilitation with a gravity balancing exoskeleton.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2007;15 (3) :410—420

[9] Colombo G, Matthias J, Reinhard S, et al.Treadmill training of paraplegic patients using a robotic orthosis.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0;37 (6) :693—700

[10] Colombo G, Wirz M, Dietz V.Driven gait orthosis for improvement of locomotor training in paraplegic patients.Spinal Cord, 2001;39:252—255

康复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 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35-02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疾病,主要是因为大脑血液输送的血管疾病所导致,该病具有发病突然、病程时间长、治疗效果慢且致残率较高等特点。脑卒中是我国常见心脑血管性疾病之一,该病不仅会对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的痛苦,还会对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此外,该病的并发症也相对较严重。通常脑卒中患者预后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最常见的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后遗症的病人通常会在预后生活质量上以及病人心理方面等受到影响,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实行康复训练非常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中选取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系统的康复训练方式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常规的训练方式对患者进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00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46-81岁,平均56岁,病程均为三个月。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运用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实施步骤为:

1.2.1.1 主动运动 患者健侧手带动患侧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训练,实行手臂的静力性训练以及离心训练[1]。

1.2.1.2 按摩康复 按摩的顺序应由近心端朝远心端进行,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按摩频率为每天两次,每次持续十五分钟。

1.2.1.3 被动运动 使患者实行仰卧位,一侧下肢膝屈曲,按摩师应先固定住患者一侧肩关节,另一侧的手移至患者骨盆部位,使患者的肩部与骨盆呈现相反方向,旋转并停留几秒钟。

1.2.2 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操作方式为:采用桥式运动以及跪位等方式方式训练患者的运动功能[2]。

1.3 统计学处理 根据所选取的100例脑卒中后遗症病人的恢复情况,对比所选取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后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改善等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所得到的结果,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0.05)。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未得到明显的改善,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心脑血管性疾病之一,该病不仅會对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的痛苦,还会对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对于脑卒中患者实行康复训练非常关键。康复训练主要是运用了物理治疗、以及运动治疗的形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其通过调节患者反射对运动的影响来避免痉挛,肢体的摆放对于偏瘫患者来说非常关键。正确的摆放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进行体位控制,能够有效地避免痉挛的出现。相关调查证明,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三个月内属于恢复脑功能的最佳时间,所以康复训练应当提早开始[3]。通常情况下,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系统的症状也基本稳定后的两天内就可开展。脑卒中后在病灶中心的四周存在可存活的神经细胞,被称为半暗带。初始康复主要是对半暗区进行训练,可通过改善脑血流量充分的缓解患者短期内可存活的脑细胞[4]。脑卒中偏瘫早期实质上是软瘫状态,在此阶段开展康复治疗,使用健康的肢体帮助瘫痪的肢体运动不仅仅能够促进患者的肌力,还能够防止挛缩,帮助患者增强治愈的信心。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患者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主要是由于一些神经科的医护人员均为抢救患者生命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偏瘫的康复治疗[5]。还有一些基层医院没有设置康复科,专业的康复人员较少,不能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锻炼时间,导致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受到影响。文中提及的康复动作不会受到环境的限制,且简单易学,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恢复健康。在临床训练过程中,应按照患者的病情来制定康复计划,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变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重新适应的过程,康复训练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能够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黎坚,林铁琴,纪志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步行能力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11(12):15-18.

[2] 沐榕,李菁.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01(02):06-08.

[3] 焦春莲,鲁秀平,王翠霞.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家庭康复训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03(02):06-08.

[4] 霍春暖,马延爱,张雅静.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探讨[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20(26):30-33.

康复策略 第12篇

1 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心理

1.1 自卑与自负心理并存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 高校门槛不断降低。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存在专科生“低人一等”的思想, 就业信心不足, 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但同时, 一年的临床实习使其感受到康复专业人才的紧缺, 致使部分学生开始自我膨胀, 认为已经占有了专业优势, 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自负心理。自卑与自负心理并存, 是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最为凸显的心理特征。同时, 这种心态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屡屡失败的主要原因。

1.2 依赖与懒惰心理并存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升级, 许多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关系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 由此便产生了懒惰和依赖心理。加之一些家长的误导, 更加促进了这种思想的滋生。

1.3 攀比与从众心理并存

对我校40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 在本市医院实习的学生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的只达35%, 远远低于在外地实习的学生。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本地实习生多数家在本市, 他们的攀比与从众心理十分严重。参观走访几家实习医院发现, 只有我校学生在实习, 即便到了找工作的高峰期, 也没有一位学生精心准备个人简历。相比之下, 在外地实习的学生由于与外校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 对就业相关事宜掌握得更加准确。学生从众与攀比心理是本市实习生就业失败的原因之一。

2 不良心理应对策略

2.1 克服自卑、自负心理

针对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 应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为一体的就业辅导体系, 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优缺点及家庭情况, 采取个性化辅导, 即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心理辅导。对于自卑的学生, 通过介绍以往成功就业案例和经验, 让其充分发挥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强的优势, 消除自卑心理, 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对于自负的学生, 通过个别谈话, 增强其忧患意识, 消除其过分乐观、自负心理, 并搜集大学生就业新闻, 及时灌输正确思想, 避免不良心理的产生。

2.2 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

动员教师通过网络、新闻公布等渠道收集招聘会、双选会等信息并及时向学生发布, 通过不定期电话查询, 督促学生落实就业单位。

2.3 消除家庭背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 不否认家庭背景在就业中的作用, 但是, 过分依赖家庭, 对于学生依赖和懒惰心理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消除家庭背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个别谈话, 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在就业中的重要性。

2.4 动员学生“走出去”, 开发实习基地

对于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动员他们多走、多看、多学习, 并尽量拓展外地实习基地, 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开拓视野, 使其及时掌握就业相关信息, 尽快进入角色。

总之, 通过分析毕业生心理状况, 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 制定出个性化的就业措施, 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从而顺利实现高效、优质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康复策略】相关文章:

康复治疗策略09-07

康复按摩05-07

康复方案05-11

康复问题05-19

康复作用05-25

康复护理06-19

康复观察06-21

物理康复06-24

脑瘫康复06-28

康复评估07-01

上一篇:分诊系统下一篇:丰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