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教学目标

2024-09-12

自主阅读教学目标(精选12篇)

自主阅读教学目标 第1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目标

一、课堂实录

前不久,我参加一次数学教研活动,观摩了“分数化小数”这一节课,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1. 学生抢答受阻,引入新知。

抢答:将下列分数化为小数

师:到和时,怎么慢了?

生:因为和的分母不是10、100、1000…,不能像前面几个分数那样能直接用小数表示。

师:那怎样将和化成小数呢?

教师同意后未作其它评价。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教师肯定后并板书出转化过程。

教师也板书出上述过程。

师:像和这种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小数。

2. 分组竞赛,分类结果,引发探究。

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将下列分数化为小数。

师:女生做左边三道题,男生做右边三道题,比一比,哪一组算得快。

(女生很快做好,并举手示意。)

师:女生算得真快,男生怎么这么慢呢?

一男生:左边的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全部能除尽,化成的小数都是有限小数,而右边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都除不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们男生当然比女生慢,这不公平。

师:哦!原来左边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右边的分数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难怪男生比女生算得慢呢。

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分数却不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3. 猜想、探究并验证分数能化为有限小数的规律。

师:猜猜看,一个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和这个分数的哪一部分有关?

生:应该是和分数的分母有关。(其他同学表示同意)

师:那就请同学们将刚才这几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观察这些分母的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将上述几个分数分解质因数,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规律并由学生举例验证,并进一步完善规律。)

4. 巩固练习。

(1)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2)下列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具体的分数和过程略)

二、思考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相当精巧,每一环节的设计都能让听课者体会到教师的独具匠心。分别通过抢答、分组竞赛等活动来呈现教学目标,简约又不失生动。尤其是在知识的关键处,教师对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处理,使探究的目标(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更加鲜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探究→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使本节课又多了一份充实,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畅,结构紧凑,让人听得津津有味。但令人遗憾的是,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种低调参与的状态,缺少热情和主动,尤其是在课的后半部分,在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知识的反馈不够畅通,我明显感到了学生的被动和教师的无奈。由此引发了我以下的两点思考。

1. 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它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把重要标杆。本节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并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分数化成小数”。分数化小数的两种方法应当相互补充,灵活选择,适时应用。在本案的第一个环节,当学生将化成后得到0.75时,教师未作评价,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仅仅板书出了=3÷4=0.75,并在后面环节明确要求学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将分数化为小数,显然是厚此薄彼。而实际情况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在进行分数化小数时,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直接用小数表示,当遇到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无法进行转化时(如),自然会选择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进行转化。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判断和选择中,学生逐步自我完善分数化小数的方法,从而达到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转化的目标。而在本案中,教师将两种方法割裂开来进行教学,一方面,偏离了学生思维正常发展的轨道,在遇到分数化小数时,学生是有话在心口难开,喜欢的方法不能用,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方法将是零散的,不利于知识的建构和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后面所要探究的规律的理解。

2. 关于自主学习的思考。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因此,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该顺应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拓展,自主选择方法,体会方法的联系,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从而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生应用起来方能得心应手。本案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教学活动,学生却消极被动参与,是因为学生始终是在教师预设的框架内,用规定的方法(1.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将分数转化成小数;2.将分母分解质因数)进行探究,被教师一步步牵着走,至于为什么要把分母分解质因数进行探究,为什么分母的质因数只有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感到茫然。因为方法不是学生想出来的,操作也似乎只是教师为了得出一个结论,至于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无法理解。因而,这个结论不容易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它只是一个孤立的结论,学生应用起来不畅也在情理之中。

阅读教学总目标 第2篇

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各年级教学目标 一年级

1.喜欢,喜欢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3.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4.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老师的问题。5.认识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6.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7.能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初步了解内容。背诵优秀诗文2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万字。

8.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养成爱惜书本的良好习惯。二年级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学习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4.能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5.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万字。9.喜爱图书,爱护图书。三年级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出不同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4.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5.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

6.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能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顿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四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有一定的速度。

3.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或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养成良好的读书报的习惯,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五年级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速度。

3.能借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能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6.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

8.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9.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

10.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初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六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 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注意欣赏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4.能初步理解句段篇目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落大意,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目标调控策略 第3篇

然而课堂上教师退到后台成为配角以后,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并能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动向,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地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设计的逻辑层次性

自主探索的课堂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尽可能把“戏”压缩,把更多的“台词”和更大的舞台留给学生来表演。并在这种表演中不断积累经验,承受挫折,在艰难的历练中获得成长。压缩了话语权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把功夫做在课前,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即挖掘教材的逻辑结构,理清句群之间的语意衔接关系,段落之间的承接过渡关系,章法上的前后呼应关系等。让学生在这些已知的逻辑力量的推动下不断逼近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就可以紧扣文章的逻辑层次,让学生沿着从整体到部分,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主线,在精读品味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并进一步感悟社会就是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从而明白“做一片美的叶子”的道理。按照这样的思路读课文,学生也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个性化理解,但终究只能是涓涓细流,最终必然汇入理性的长河。

二、问题设计的导向性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从教师的问题出发,并指向课堂教学目标的。因此,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高低与教师抛给学生的问题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交给学生的问题宜少不宜多,宜曲不宜直。问题太多不但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且会打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容易把文本切割得枝离破碎,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同时干扰了学生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来理解教材文本。如果问题过于直白,则缺乏挑战性,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必然降低。因此,教师在一节课上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一到两个难易适中的主问题交给学生研究,是最明智的做法。

如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文时,我交给学生的问题是:“勤于思考,善于验证的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提出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想法的?”这样学生就会按照科研的一般过程,即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正确结论的流程来理解课文,学习活动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三、师生互动的暗示性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教师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成为学生自主研究的参与者,走下讲台的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的机会大幅度增加。走到学生中间的老师成为一个普通的文本的阅读者与学习者,直接参与对文本学习的讨论过程。这样一种和学生相同的文本学习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这种特殊同伴的观点。因此,教师在参与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种心理影响的优势,即以发表观点、适时点评、一个肯定的手势、甚至是一个赞许的眼神,恰当地暗示学生,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朝向既定的教学目标。当然这种暗示应该是民主的,是学生在理性思考后能够接受的,起到点破窗户纸的作用,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节,我问学生,作者弄清小女孩采摘花瓣的原由之后,由衷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文章结构已经很完整了,似乎可以结束,为什么还要补充写自己买花的事?这不是很多余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这种挑战教材权威的想法学生很感兴趣。一时间持两种观点的学生都有,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产生这样的分歧是一件好事,我顺势而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文字,并思考“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这一次我有意识地参与了持“尾段多余说”一方的讨论,并适时的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予以暗示。通过讨论、争辩,学生终于领会到“我”送给小女孩一盆花是对女孩行为的赞赏和奖励;送给自己母亲一盆花说明小女孩的行为深深打动了“我”,影响着“我”,“我”自觉以小女孩为榜样,把小女孩的精神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认识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标教学:自主学习的完美实施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目标教学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并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全面 (整体) 性原则,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课上由教师传授新知识, 课后由学生巩固新知识。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 也不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 必须改革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这种教学背景下, 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目标教学应运而生, 并逐渐建立了较为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课堂目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强调围绕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教学过程中突出一个“练”字, 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形成基本技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获, 和谐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在实施物理目标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以“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为核心, 将教学过程分为“引入”、“目标展示”、“导学”、“点拨”、“检测”和“评价”六个环节, 具体操作如下:

一、创设情境, 激趣设疑, 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先机, 引导好了, 能把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出来, 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样,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能水到渠成地引流下去,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心理学指出:“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在新课导入中,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通过生活事例、演示实验、录像片段等生动地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现象或物理事实, 巧设悬疑, 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讲授“大气压”时, 在一只瓶底装有少量细沙的集气瓶中点燃适量棉花, 然后迅速把一只剥了壳的熟鸡蛋放在瓶口上, 让学生观察现象。在学生们感到惊奇万分时, 老师让全班学生利用自己课前带回来的材料照样操作, 观察鸡蛋的变化情况, 学生们踊跃尝试。最后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鸡蛋会被吞进瓶子呢?”从而引入新课。

又如在《浮力》的新课引入上, 老师让学生先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当船下沉后, 女主角凭借一块木门板才而得以幸存的片段,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当时那块门不是木制的, 而是实心铁制的, 女主角爬上去后还能活下来吗?为什么?”学生们一下子就全活跃了起来, 从而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二、明确学习目标, 加强对新知识学习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在一堂课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学习目标明确化, 才能使学生围绕着目标学习, 教师围绕着目标活动、组织教学, 才能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 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 笔者认真研究教学大纲, 分析教材知识体系及内在联系, 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确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差异性的学习目标, 做到知识梯度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三、引导启智, 设计学案, 体现主体、主导作用

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或希望是个探索者和发现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猜想、假设, 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根据学案, 通过自主探究进行交互式的分组实验活动。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的大门, 既能培养独立操作能力, 也能使学生感受合作相处的重要性, 感受探索知识的艰辛与快乐。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初中的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实验科学探究过程, 并学会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结论的能力。在本节课学案的设计上, 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两组分别由同种规格和不同种规格所组成的串联电路板, 闭合开关后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组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 继而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有关猜想,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猜想的依据, 学生分析论证后马上进行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 小组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到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提示, 让学生结合本次实验进行一次较全面的交流。这样的学案设计, 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并进一步强烈感受和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精神。

四、总结归纳, 重现学习目标, 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学生自学、讨论完成本课时内容后, 教师要对照学习目标, 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照, 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同时也能把学生的分散知识集中起来, 把学生错误或片面的认识纠正过来, 还能把学生还没有认识到的知识补充完整, 完善知识体系。

五、注重达标检测, 及时查漏补缺

达标检测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小结后, 进行5分钟测试。然后让学生交换评改, 再收集每道题的通过率和每个学生的达成率。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 则采取适当的办法给学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帮助学生过关。对达标试题的编制, 按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层次, 分成A、B、C三组。A组题是本课时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 要求全体学生都能过关;B组题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大训练量;C组题是一些提高性的题目, 给优生和中上的学生作继续学习用。这样, 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获, 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也防止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情况出现。

六、开展教学评价, 捕捉反馈信息, 完善课堂教学

布鲁姆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就是忽视了教学反馈”。教学反馈具有双向功能。一方面教师接收信息之后, 可采取矫正的措施, 另一方面, 学生主体能主动接受来自教师、同学的反馈信息, 从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以扩大自己思维活动的范围, 并将自己学习中获得信息传递给教师或同学, 从教师或同学赞同的、补充的、反对的意见中, 得到信息反馈, 促进思维。此时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自我的多方位的信息反馈网络, 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可见,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而言之, “目标教学”的物理课堂的全过程, 要让学生全心参与“自学”、“切磋”, 促使学生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究、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转化,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人”角色。它的实施不仅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提高了教学效益,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潜能的有效开发、智力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明香.初中物理“尝试探索式”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物理, 2000, (11) .

[2]刘刚, 杜静.“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物理, 2003, (1) .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鲍里奇.有效的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第5篇

如今社会对于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原先追求听、写、读逐渐延伸到了对于院的综合运用,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发展。我们可从这几年的高考英语改革初见端倪,例如从原先只是书面的笔试,到如见口试的加入,从基础语法部分的分值减少而阅读部分的比重增加等等。同时,伴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英语教学不仅仅只是围绕着传统的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训练,要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阅读这一方面,则更倾向于让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效、快速地获得有效的信息,从上下文的理解中学习单词、掌握文章大意,而非在文章中寻找细节来获得分数。因此,近些年高考英语阅读中推断文章大意、词汇理解题有所增加而细节题 的数目则略有下降。面对这样的新高求,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有所改变。1.语言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语篇中一至两个语言点,在语言运用的真实环境下,掌握语言点的运用。这其中的语言点包含生词、近义词的辨析、时态、句型的运用等。这一目标是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它的完成占据了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2.学习策略目标

在阅读中学习策略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阅读方法。而学习策略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让学生对于不同的语篇特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有效、快速地获得有效信息。例如,对于有标题或图片等辅助材料的文章,可以在精读前先浏览标题或图片从而对于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的大意。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通过时间、地点等叙述顺序,掌握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而掌握语篇的大致意思。而对于一些科学类、经济类的文章,则可通过先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进行阅读。同时,对于判读阅读中遇到生词的含义时,则可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或运用一些关系词,如“in another word, and, but,rather…than…”等,来推断其生词的意义。3.文化意识及情感态度目标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做题目、考试,更是希望学生能过通过阅读了解世界、学习新知识,因此文化意识和情感目标的培养也是阅读课的一个重要但易被忽视的目标。它主要侧重的是学生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课外知识的积累、情感上的感悟与体验,也包含对于一些外国文化、本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英语语感

自主阅读教学目标 第6篇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认为“目标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既能够让学生学有目的,有的放矢,又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标是本是纲,自主学习是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传统教育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园丁”和“花朵”,把教育过程的双主体活动变成了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取知识的过程,没有给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留下多少余地,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错位。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备课时就注意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安排各知识点讲授的方式和时间的安排。对于学生便于理解的知识以学生讲授的方式出现,而对于教材中重难点部分,以小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出现。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注意调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掌握过程中,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此外,我还在班级中开设了“智慧标兵”小信箱,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提前发给用于他们自学的“讲学稿”,让学生提出他们对所学内容学习形式的建议或找到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典型题型。对所提意见有新意的学生,奖给他们一枚“智慧标兵”小勋章。同时我又在黑板上创设了“回音箱”,让学生把课上没弄明白的知识点以及不理解的题型以小纸条的形式投入信箱,然后分类整理,课上予以解答,以帮助那些有难题但又不愿或不敢向别人请教的同学。

通过以上各种形式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在他们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学生是具有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能动性,他们既不是雕塑家手中的材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纸张,更不是任意灌注的容器,教师对学生发展来说,只是一种外部影响力。这种外部影响必须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否则只能枉费心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例如在讲《唐雎不辱使命》这节课时,我事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实物做道具。让学生把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带进课堂,然后小组合作,让学生亲自扮演角色,感受古人当时的事件情景。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此外,在进行新课时,我也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新课前,要求每位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在新授课时,也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思路,或让同学之间互相分析解题思路,使他们始终在一种主动、互动的积极氛围中学习。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增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往的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颇为多见。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滔滔不绝,知道多少就灌多少,教师讲得天花乱坠,甚至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极少给学生留下思考、研讨、发挥的余地。这种教学方式,教师累、学生烦,学习效果却并不见好,同时使学生失去发展的空间。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施教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淡化强制与约束,更多地给予启发、诱导与鼓励,为学生的自由探索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在讲鲁迅的《藤野先生》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鲁迅写藤野先生是在怀念自己的老师,我们学过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作者也是在回忆自己的老师,这两篇课文在描写自己的老师上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抓住这个思想斗争的高潮,我并没有立即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留给他们思索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在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我再点拨这两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各自精彩之处。在这节课中,尽管用了很长时间来理解这一问题,但是通过他们自己讨论,自己分析这一系列自主性活动,使他们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只有承认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一旦拥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并掌握了自主发展的主动权,教学就会取得显著成效。

当然“自主学习”并不是自学,更不是自由。学校教育的课堂必不可少,教师的主导、调动帮助作用不可忽视。学习目标仍是学生一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目标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学有方向、自主发展、主动求知、自我实现。“目标教学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的语文课堂才更有生机。

自主阅读教学目标 第7篇

一、“目标探究”教学学生自主识字需“字”的充分形象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论去学什么都以形象思维为先,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当也必须考虑学生的能够形象思维问题。我们都知道汉字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现在的方块体汉字虽然其整体结构比较优美,但比起先辈当初所造汉字已经不再具备那些形象性了。如果我们仅从当今形体角度去让孩子们识字,那一个个学生不仅仅就会感到识字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本身也就不可能将汉字理解得深透,掌握得牢固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对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小学生主动学习也会是那样的大打折扣。所以,“目标探究”教学学生自主识字需“字”的充分形象。如何能够让“字”充分形象起来?依照现代媒体具备着比较宽敞的空间。我们可以让汉字的形体变得如同事物一样的形象,如教学象形字,那字就可以是比较实实在在的象形事物,像“日、月、山、水、木”等;我们可以让汉字的偏旁和部首如同事物一样走到一起,如教学会意字,那字就可以变得生动起来,像“旦”和“休”等,我们可以呈现一个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太阳,也可以呈现一个走到树旁边的人。这样的识字教学,一个个学生不仅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生字的形体和意义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目标探究”教学学生自主识字需“学”的充分主动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教学活动如果能够让学生学得充分的主动,那将会对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所以,“目标探究”教学学生自主识字需“学”的充分主动当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平时的识字教学,我们都发现教师在不断地讲授着。这样的讲授令我们感到极不理想的是将学生讲得昏昏沉沉的,学生学得那样的被动。殊不知,识字教学不是不要教师去讲授,其关键应当是讲得适宜和得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是有条件的,都需要在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亲身体验和运用上进行着,只有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主动识字的智慧和才能。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其主要的安排方式是识写分流,但对所安排的识字都必须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或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低年级学生所需要识的字,从相关意义上讲都是具有相关之关联性的,如不少的字与字之间读音相同,字与字仅是某个偏旁不同,主要部首一样。如此之有关联的字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代“苗”之部首的“瞄、喵、描、猫、锚”的这5个字,让学生去主动辨识这5个字的不同偏旁,再让学生去读着后面的词语,学生便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去理解着不同偏旁与“苗”所组合一起表达汉字的意义。再让学生去读着后面的识字性的儿歌,孩子们便在主动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出一个个汉字所表达着的基本意义。

三、“目标探究”教学学生自主识字需“练”的充分严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根据外界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去建构知识。整个的建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所学新知识的目的。整个的建构过程,必须实实在在地落实在一个能够概括相当丰富意义的字上,那就是“练”。平时的“练”,我们的形式不能单一,也不能就是简单意义上的机械重复,更不能就是那样的顾此失彼,窃以为应当就是那样的踏实和严格。低年级学生有其低年级学生的特征,多表现出幼稚好动,所表现出来的多体现在识字过程中的随随便便,有兴趣去读,就读着;有兴趣去思,就去思;有兴趣去写,就去写。缺失于比较良好之识字习惯的培养,当然也就体现在诸多之习惯的不良上了。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标探究”教学学生自主识字需“练”的充分严格。譬如识字教学学生的写,一般的老师对学生都不是十分严格的,学生书写姿势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学生所写汉字的三七二十一,很少有学生去工工整整地写字,也很少有学生去写出漂漂亮亮的字。其实,就是写字也是学生识字能力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譬如,学生写字,如果能够写出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如果能够写出汉字的某些笔画的走向,那对学生而言会是怎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就是对学生识字的莫大促进。严格学生的训练,也不仅仅是在写上,还应当是学生的读、思乃至是对汉字的运用上。让学生对所学的字进行运用,应当贯穿于学生之所有的生活及学习实践。让学生在识字上实现严格意义上的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也必须是多形式的。如学生书写汉字,无论是描红还是仿影乃至临写,要么不练,练就要练出学生的踏踏实实和持之以恒;要么不练,练就要练出学生一天天的获有长进,乃至比较长足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和提高,需要我们做出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需要我们努力加强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成功。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目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人们在这样的模式下,实现自己所教学科课程的高效,关注所教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目标探究,自主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成向阳.送语文回自然[J].语文教学通讯,2015(2D).

[2]成尚荣.精彩观念:语言文字里长出灵魂[J].小学语文教师,2016(6).

自主阅读教学目标 第8篇

目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法并不是只让学生们自学, 这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只是在这个自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才是主体, 教师只是对学生们的自学进行指导, 这种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一、引导自学

自主学习法就是以自学为主, 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主动探索的自学过程。但自主学习并不代表老师就放手让学生们自行去学习, 而自己就站在一边。学生们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 在自主学习的开始, 很多学生可能还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或者方向, 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是很低的, 也可能浪费了大量时间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因此, 在自学的初始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进行自学, 至少要把学习的目标讲解清楚, 再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示清楚, 然后提供一定的线索让学生们自行去探索和发挥。

比如说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 首先要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列出来, 再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这节课的目标就是:1.解方程的定义;2.方程的解的定义;3.如何去分母以及去括号;4.如何移项与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1”;6.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如果学生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把这几个问题弄明白了,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教师把一节课的目标列出来之后, 学生就可以围绕目标进行学习和探索。通过自学, 学生们不但获得了知识, 还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二、积极点拨

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总是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是很难解决或者是无法解决的。这个时候, 如果靠学生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那么将花费比较多的时候, 课堂上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 这样做会降低课堂的效率。所以, 教师在学生们遇到疑问和难题的时候应该及时进行必要的点拨, 点拨学生并不是直接把结果告诉他, 而是给多一些提示和线索, 让学生们更容易把问题解决。教师在点拨的过程中主要是点拨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另外, 教师在点拨这方面一定要主动帮助一些基础差的学生, 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在不懂的时候也不太敢问, 只会很迷茫地盯着书本而不能继续学习。教师可以主动过去问问有没有哪里不明白的, 然后再加以讲解。这样就不至于基础差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掉队。

三、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是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通常, 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比较基础的, 例题也是比较简单的, 学生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可以看懂学懂, 但在考试的过程中不一定会, 因为考试不可能跟书上一样的题目, 肯定是经过变化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们的思维训练。可以适当地变更已知条件或者是变更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让学生们反复的多进行几次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课本在编写上也比较注重变式训练, 比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节中, 问题3下面有个议一议: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问题4下面也有个议一议:如果小红追上爷爷后立即转身沿相反方向跑, 那么几分钟后小红再次与爷爷相遇?问题6的试一试要求:改变问题6中的部分条件, 编一个问题, 再请你的同学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并求解。这样的内容编排是非常好的, 无论是讲授还是自主学习, 都可以把这些利用起来, 提升学生们思维的灵活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归纳提高

归纳总结不但可以巩固和复习所学习的知识, 还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方便存储和再次使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帮助学生们归纳总结, 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的归纳总结。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之后, 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好, 因为学生自己通过大脑的工作把零散的知识串联和总结起来的, 无论是在记忆方面还是在理解方面, 效果都会更优于直接记忆老师总结出来的东西。因此, 教师要多提倡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总结, 尽管开始可能总结得不是很好, 但经过一定的指导和训练, 学生们在这方面的学习一定会有突破。尽量每堂课都让学生们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不但要归纳知识, 还要归纳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概括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 自主学习法可以锻炼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 在可以实施的情况下就尽量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 如果一节课的内容是比较难的, 那就可以选择教师教授的目标教学法。如果内容适合学生们自学的, 就可以使用目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法。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安排, 目的也只有一个, 就是要让学生们由“学会”变为“会学”,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继东.试论初中数学目标教学法的实施, 数学教学通讯, 2012.6.

[2]王翠超.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运用, 学周刊, 2012.1.

自主阅读教学目标 第9篇

自主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获得书本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教师则通过提供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强。可以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法的步骤是:引导自学———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归纳提高。

一、引导自学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统一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必须改掉过去重“教”轻“学”的弊病。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首先由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然后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并寻找提纲答案。自学中可让学生讨论疑难问题。同时教师积极巡回指导,因材施教,帮助差生,使他们不掉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讨论问题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点拨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作用。在整个教学法活动中,教师要确实起到点睛之效。教师主要点拨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点拨教材中的重点、关键;点拨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三、变式训练

变式就是创新。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辨错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训练包括巩固所学的基础训练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训练。

四、归纳提高

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结构上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习数学也不能违背数学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搞懂每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又要做到及时归纳总结。每堂课中都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知识,需注意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技能及从中提炼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特殊意义,而且还有益于学生进一步获得、保持、应用知识。

总之,自主学习法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且从单纯的灌输知识技能转向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自主阅读教学目标 第10篇

一、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1. 定标明向

定标就是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心理学认为目标是行为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它能引起人们的某种强烈“需要”,激发人们的动机,使其自觉地完成预期的目标。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之前,要为学生展示高中语文学习目标体系,引导明确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包括方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强调重点、难点,以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指明学习方向。

2. 创境激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先导性条件。一节课开始,教师要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奇妙有趣的讲演,生动逼真的道具,熟悉常见的现象,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其在极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3. 自主学习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都被调整到了最佳状态。他们渴望对新知识的学习,对问题答案的探究。自学环节就是为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而设置的自主学习空间,按“六步自学法”完成自学笔记,培养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1)查资料。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在必要时由教师补充)查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用红笔标出,并设法记忆。

(2)列提纲。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列课文提纲,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和表现手法。

(3)明中心。归结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4)问疑难。质疑问难,有疑而问;针对有价值的内容,无疑设问。

(5)赏读文。佳句佳段朗读欣赏,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理解重点词句。

(6)出习题。抓教学重点难点和思维扩散点设计练习题。

自主学习包括自读课文、整理笔记、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形式。在本环节中教师指导自学,巡视点拨,如:展示知识结构,提示思考问题,指导学习方法,解答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学生,等等。

4. 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怀疑一切,勇于向课本和权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多问“为什么”。学生自己提问,不但能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效果,而且能克服教师提问的主观片面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出来。

5. 讨论评议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各抒己见、各显其能,可增强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学生则能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环节主要是讨论、评议、归纳。

(1)讨论形式。 (1) 比较—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学生做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将其与自己的自学成果作比较,互相补充,得出正确的答案,由小组长归纳。如“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词”,“文章的结构提纲”,“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等内容的讨论可采用此法。 (2) 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按步交流,组员提出不同意见,并摆明理由,经过争论比较,由小组长综合归纳。 (3) 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发表看法,提出各自的见解,由小组长作归纳。如“词语解释”,“佳句佳段的赏析”,“练习设计”等内容的讨论。此外,还可以采用“论断式”、“分割式”等形式。

(2)评议归纳形式。 (1) 学生自结、互评。 (2) 教师评价。

(3)评议归纳内容。 (1) 对学习内容的评议归纳。指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明确课文的知识要点,以及对其理解、运用的方法、策略。交流学习收获,包括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味,对文中某些字、词句、段的独特的感悟,以及语文基础知识、写作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收获。 (2) 对学习过程的评议归纳。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及同学的参与度,自主学习的质量,思维的准确性、深广度等方面展开评议归纳,交流自己新的学习方法,对原有方法的新的运用及自主学习过程的灵感与体会,包括不同见解。

6. 达标检测

讨论交流、评议归纳之后,为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达标训练。在本环节中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和难度,巧妙设题,分层推进。把问题按教学要求可分为四类:识记类、理解类、实践类、创新类。在提问时按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学生进行回答,尽可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预期目标。

(1)达标检测形式。 (1) 小组讨论,拟定重点练习题。 (2) 教师设计重点练习题。

(2)达标检测内容。语文基础知识,课文的重点、难点及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的思维扩散点等。

二、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特点

1. 和谐性

此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的合作气氛中,全体学生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2. 自主性

此模式是在教师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前提下实施构建的,学生地位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学习的主宰者。

3. 实践性

此模式中教师角色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才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一方面给每位学生动手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动口讨论和答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呼唤课堂教学方式改变, 为此作者尝试构建了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一共分六个环节:定标明向、创境激趣、自主学习、质疑问难、讨论评议、达标检测。该模式具有和谐性、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六个环节特点

参考文献

[1]龚春燕, 付芝安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第二卷) .学习指导;龚春燕, 林允舒, 杨勇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第一卷) .课堂教学.漓江出版社, 2000.

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主尝试 自主交流 自主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060-0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小学生进入高年级时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因此,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自主阅读意识,提高自主阅读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范本。如何运用好一篇篇“例子”,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课前自主尝试、自读自悟

课前自主尝试,指在课内新授前专门安排预习环节,这是学生自主尝试解读课文意义的过程。语文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这与直线编排方式的学科有很大不同。正因为语文学习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基础,可以无师自通,故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篇新课文的字词句学生都学过,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很多也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迁移旧知识、旧经验去理解新课文。所以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去尝试理解。如教《田忌赛马》时,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让学生研究选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经过一阵议论,同学们提出不少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请有的学生操作课件以展示赛马的情境,在黑板列表表示两场赛马的结果;请学生出来扮演角色对话,以理解人物胜败时的神态;最后还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同样的马而两次比赛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由于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因此他们自主参与的热情很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能力。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以前掌握的阅读方法有机会迁移运用,又可以为下步“以教导学”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讲在点子上,导在疑难处。

二、课中自主交流,质疑解惑

学生自主学习是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并非全部工作都可“独立”完成,有时需要与他人交流、切磋,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学生自读后,让他们在小组或全班内交流自学所得,并提出疑难问题,从而使学习活动更深入,参与面更广泛,让学生敢问、会问,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自主交流阶段,应该促成学生广泛思考、发言,甚至形成讨论和争议的局面。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果秦王硬逼,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有胜有负,还是不分胜负?廉颇侮辱蔺相如,蔺相如让赵王主持公道,惩罚廉颇行不行?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教学的时机,利用这些来自学生的有争议价值的问题,将其交给学生探究思考。先组织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前后内容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话把思考的结果表述出来,然后让全班同学选派正反两方的代表进行辩论。这种讨论和辩论,能够大大地活跃学习气氛,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见解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接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计划的过程。

三、课后自主读写,积累运用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重在运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通过训练实现的。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机械抄写、组词和各种练习题等被动作业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对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没什么作用,而且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这与自主阅读教学的原则是完全不相符的;对此我们进行了改革,砍去了机械抄写、死记硬背的作业,增加了阅读作业。阅读教学就是要以读为本,多读多思。指导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后,再让学生自主学习一组课文。如学完了《长城》,让学生自学《林海》《桂林山水》《可爱的青海》《鸟的天堂》等一组文章,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思、边讨论。这项作业,一是有助于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习或学习生字,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死记硬背;二是大量阅读能迅速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三是为学生掌握作文方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还要重视阅读课上的练笔活动。师生合作,利用教材内容,确定读写结合训练形式。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师生共同拟出练笔题目《假如小女孩到我家》《我对小女孩说》《小女孩的爸爸》等;学了《凡卡》,拟出《信发出以后》《爷爷给凡卡的信》等,学生自由选做。此外还鼓励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及写读后感等。

自主阅读教学新探 第12篇

自主阅读, 就是让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 自由地安排和控制自己阅读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构建和实施“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 尽快改变教师唱主角, 阅读课满堂讲, 甚至包办代替的封闭式教学现象。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实现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的终极目的。

我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学程序如下:

(一) 导人激趣

导入新课:可根据不同的内容, 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导人。上阅读课时, 可以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导入, 如在阅读《红楼梦》时, 我从它的思想内涵和背景入手, 在品《水浒传》时, 我先放录像, 然后再品读作品, 把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在研究冰心的作品时, 我们就适时地先召开了冰心诗文朗诵会, 然后再进行阅读交流。

(二) 自读自品

这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初级阶段, 即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学习过读, 也可以在阅读课上, 快速默读。具体任务是:在自读的基础上, 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作品, 弄清作品的写作思路, 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勾画好词佳句, 在重点理解的地方加批注, 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并能提出疑问, 准备交流。

(三) 汇报展示

学生在自由品读的基础上, 分小组讨论交流。可以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 可以提出自己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自己的困惑, 共同研讨。还可以交流自己的随笔, 或者朗读作品中的好词佳句, 经典段落。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如:精彩片断赏析、佳作展示园、心灵芳草地、小小辩论台等。

(四) 细读深究

这是学生深化阅读阶段。要根据作品内容的多少、深浅程度以及课时分配的情况来定, 如果作品过长或过深, 自学时间用时过多, 可从第二课时开始。此环节, 要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之后, 教师根据阅读重点提出问题或针对学生质疑之后整理出的某一问题, 让学生直奔重点段进一步自读——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再交流——再品味。在细读中仍要注重作者写了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哪些内容或哪些方面来突出重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 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篇、章节进行感悟交流,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写作指导与训练。

在这一环节, 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阅读潜能, 调动学读的主体作用, 即把自读、讨论、交流汇报、质疑问难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 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通过恰当地导、拨、释将阅读引向深入。

(五) 训练应用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 收集优美的句段, 进行材料储备;借助范例, 适时地进行模仿训练和综合训练, 形成技能, 为写作打好基础。

(六) 拓展延伸

我在阅读教学中还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所读作品的内容, 延伸阅读, 扩大知识面。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 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 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 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阅读学习的天地。我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 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让学生看百家讲坛;给学生播放切合阅读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 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 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

上一篇:企业市场创新营销管理下一篇:计算机操作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