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和谐范文

2024-07-22

教师心理和谐范文(精选12篇)

教师心理和谐 第1篇

幼儿园女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职业, 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 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 女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其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 人们往往在强调女教师奉献精神与责任感的同时, 却忽视女教师作为正常人, 也有情绪上的喜怒哀乐, 也有难以承受心理压力的一面。该幼儿园工会, 作为女教师的“心灵港湾”, 一直坚持注重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把化解女教师心理压力作为幼儿园工会工作的新热点, 与各部门积极配合, 使女教师克服心理负担, 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工作中。

1 营造温馨的幼儿园环境, 松弛女教师紧张的工作神经

当了幼儿园教师, 就要时刻与孩子们在一起, 一起学习, 一起游戏。每时每刻都要面对他们的调皮、哭闹、嬉戏……幼儿园是她们工作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工会结合实际, 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努力营造温馨的校园环境, 使女教师紧张的情绪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松弛。

关注女教师工作与生活的物质环境。园工会十分关注幼儿园的环境建设, 使女教师在环境整洁、干净、舒心, 充分体现出温馨的生活气息中工作。办公室是女教师活动最多的地方, 幼儿园工会就十分关注。为她们配置电脑、互联网、更换办公桌椅、添置绿色植物、壁画等, 为女教师创建一个干净、整洁、高雅的工作环境, 使女教师在繁杂的工作中感到精神的愉悦和情绪的放松。

关注女教师工作生活的人际环境。女教师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体验, 任何有伤他们尊严举动都会激起她们内心的波澜。因此, 幼儿园工会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理念, 注重情感投资, 努力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 使女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 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创造条件使每个女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 从而有效地释放女教师的心理压力。首先, 合理安排工作量, 使女教师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 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和积极性, 满足她们希望得到领导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肯定和认可的向上心里需求。其次, 在评优、考核时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 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另外, 工作中要少一点行政命令, 多一些情感投入。设身处地替女教师着想, 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 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女教师, 不以制度代替思想工作, 及时沟通与女教师的感情, 多听听女教师有什么需要、意见, 以诚待人、以情感人, 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众所周知, 多交往、多谈心是心理保健的一个积极行动。日常生活中, 很多女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心里不痛快时总想找知心朋友谈谈, 倾吐内心的一切苦衷。因此, 幼儿园工会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各种座谈会、茶话会, 让女教师畅所欲言。这种和睦、宽松的工作环境, 使女教师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投入工作, 保持心情舒畅。

主动关心女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让女教师有家的感觉。平时, 院工会经常深入到教职工中, 聊聊家常, 说说工作上的困难, 以心换心, 了解女教师的喜怒哀乐, 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关心女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 如工资待遇、孩子教育、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等, 为女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对生病、喜丧等女职工家庭, 幼儿园工会都第一时间前去探望;每逢三八妇女节或教师节等幼儿园都会组织大家参加活动。让女教师们充分感受到工会这个大“家”的温馨。

2 帮助女教师改善认知倾向, 避免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近年来, 社会对幼儿园女教师的重视度已经下降, 甚至出现职业歧视。超负荷的工作量、强大的压力、社会地位的变化等影响了女教师对本职业的喜爱程度, 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 感到心力焦瘁, 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因此, 幼儿园工会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女教师正确认识自己, 愉快接受女教师角色, 调适好自己的心态, 找回女教师的职业尊严, 努力提高生命和自己从事工作的价值感。

幼儿园工会帮助女教师完善自我人格, 引导女教师遇到问题换个角度思考, 正确认识和评价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对已有的不合理的甚至极端的主张自我辨析, 减轻情绪上的困扰。帮助女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幼儿观, 努力塑造具有豁达开放的胸襟、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健全人格的现代师表形象。

优秀女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会对其他女教师产生辐射效应, 是其他女教师模仿学习,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典型范例。幼儿园工会充分利用“女教师节”、年终考评等契机, 开展设立“园级优秀女教师”等评选活动, 树立优秀女教师形象。通过树立一批家长满意、幼儿欢迎的有人格魅力的女教师来影响周围的女教师, 使其他女教师通过对照、比较不断反省自己, 取长补短, 完善自我。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克服心理疾病最好的药方, 幼儿园工会积极引导女教师不断发展提高自己。青年女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 就联合主管部门认真组织岗前培训, 帮助新女教师度过适应期。初出茅庐的女教师, 通常是只有工作热情却不知工作方法, 这就需要有经验女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可以通过以老带新、师徒帮教带动青年女教师, 帮助她们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减少新上岗的焦虑感和不安定感, 鼓励他们不断进修提高, 促进自我成长, 提高工作效能, 从工作中获得乐趣。

工作与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 也是个人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主要来源。对于经验型的女教师, 幼儿园向他们明确提出争取成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目标, 不断发展自己, 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还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方式, 拓展培训、培养的渠道, 开展教学观摩、技能竞赛, 加强教科研活动,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促进幼儿园的教学、教改再上一个新台阶, 多出名师, 增强幼儿园知名度。

3 加强女教师心理辅导, 提高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从根本上说, 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得由女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女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女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 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 幼儿园工会努力帮助女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引导女教师通过学习来完善心理品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女教师, 要在竞争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积极接受新事物、新理念, 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同时, 也要重视自我心理调适和心理保健, 培养乐观的性情, 努力减轻不必要的压力感和没有价值的焦虑。幼儿园工会积极适应形势, 成立心理辅导站等部门, 向女教师推荐有关教育教学、心理辅导方面的书籍及文章, 为女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让女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完善心理品质。

4 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缓解女教师心理压力

适当的压力可以转换为动力, 促进女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压力过度也会造成情绪紧张, 心理失衡。因此, 我们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如跳绳、踢毽子等, 工会还倡导女教师们课间锻炼、冬季锻炼,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以激发女教师健身的积极性。此外, 幼儿园工会定期开展旅游、度假等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活动。几年来, 我们曾去北京、华东五市、承德、延安、长白山旅游观光, 工会还组织女教师去安波滑雪、洗温泉……每次活动, 让女教师们在新鲜的空气中、欣赏悦目的景色、倾听大自然的呼吸, 释放了紧张的压力。

注重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稳定 第2篇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与准绳,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进步的精神纽带。企业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文化主体地位;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劳务中心工作的实践证明,心理和谐凝聚力量,心理和谐促进稳定。

一、以人为本,动态把握职工思想

劳务中心面对的是离岗退养这一弱势群体,他们有的由于健康原因,有的为了支持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等原因离开岗位,日常生活涉及的大多是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琐事。一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离岗退养人员中就可能引起较大反响或波动,比如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物价的涨幅、子女求学就业、本人患病、家属求医、工作无着落、甚至股市的涨跌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的“导火线”。这一切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心态的失衡所致。

以上种种,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动态掌握职工信息,突出“三个性”,即及时性,第一时间掌握职工动态信息,及时反馈信息;针对性,针对不同困难群体,采取个性化操作;持久性,坚持对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的工作跟踪,努力构筑与离岗职工密切联系的桥梁,不断拓展与离岗职工密切联系的内涵,互通互动,始终保持和维护好与离岗职工联系的主线。

实行职工信息变化的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解难释疑和沟通疏导工作。日常工作中,我们把职工情况分为三类:一类是重点职工重点抓,跟踪管理;另一类是次重点职工,我们保持经常联系,及时关心;再一类是一般职工,对这些职工进行适时联络。针对职工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与职工的沟通和交流,把企业的关爱及时送到离岗职工的心坎里。

二、细化管理,彰显人本服务理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到精细化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做到知职工情、解职工忧、暖职工心。

早在2009年底,劳务中心对责任管理组根据三厂整合后的实际进行了再组合,打破管理组原来以三厂为基础各自组建的格局,重新划定责任管理区域,设置管理责任组,以拓展责任组长与离岗职工互相熟知度,实现职工各类信息动态沟通与把握,明确总体工作思路及责任区管理工作的定位,要求责任管理必须坚持以促进心理和谐来夯实稳定工作基础的原则。

为使责任管理区的各项工作更趋完善,中心保障部和综合办在年初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修订和完善中心的有关规章制度;根据不同岗位,修订、细化岗位职责;启动上下区域联访工作办法;规范各类工作信息的反馈及汇总。在此基础上,完善日常工作月度考评和季度百分考核,把个人业绩和效益挂钩,进一步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精细管理,首先在练内功上下功夫。练内功,就是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离岗职工思想活动趋向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以情动人,在坚持“四心”即热心、耐心、诚心、细心;“两服务”即为离岗职工服务、为改革服务的基础上,提倡“用心”与“恒心”,用心把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困难,稳定职工思想的工作做圆满;持之以恒地把离岗职工的心理和谐作为我们工作的主要抓手,凝聚人心,确保稳定。

工作中,坚持信息的动态把握,与信息的及时反馈,做到“三个必访”:对新进入中心职工必访、职工困难或患病必访、职工家庭有重大变故必访;坚持“听、带、疏、帮”的四字工作法。听,就是倾听职工心声、呼声;带,就是及时反馈职工想法和要求,把“疑难杂症”带到每周管理例会上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或措施;疏,就是针对职工的各种疑问及时做好解释疏导;帮,就是尽力对生活困难的职工或就业困难的职工提供帮助。

劳务中心坚持面对面家访,做到“四有”:访前有准备,访中有措施,访后有跟踪、有备案,从而保持了与离岗职工互动畅通的联系通道,为动态把握职工情况变化,及时落实帮困措施,提供了信息平台,较好地将中心“以情动人、温暖人心”工作落到了实处。

劳务中心注重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始终把握好情理之度,凸现雪中送炭之情,就是在职工最困难的时候、最无助的时候、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他们的身边,维护稳定,构筑和谐。

三、任重道远,构筑和谐企业新局面

当前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目的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

劳务中心的工作从原来的安置富余人员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从传统的管理到运用计算机管理,从行政管理到情感管理,从单纯的解决职工困难到促进职工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环境,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只是处于初级的尝试阶段。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职工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矛盾处理、权益保障等长效机制,帮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二要不断提高情感管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职工多沟通、多交流,通过换位思考,产生相互理解、认同与宽容,真正与职工交朋友;三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引导职工学会心理调适,塑造阳光心态,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关注职工心理健康,提高职工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

提升教师心理素质营造和谐校园 第3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和谐;科研;有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59-02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自己的,我们下面主要分析学校因素对教师心理的影响:

第一,有的学校的一些不当的管理方式。近年来很多学校系统实行了规范化管理,这种规范化管理,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少益处,但却使教师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窄。传统的教师职责,依赖于良心,职业操守,职业责任,而如今,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优点学校绩效直接和论文量,课题量挂钩,教师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有的感觉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心理失衡。

第二,有的学校对教师工作评价有失公平、公正。不公开,不透明,致使教师在晋升工资,评选优秀方面意见纷纷。这无疑打击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第三,还有的学校大搞形式主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耗费了教师的精力体力,教师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

第四,有的学校领导没有和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学校领导不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对他们的后顾之忧没有充分理解,更有甚者,面对教师的具体困难视而不见,没给教师以充分的尊重,致使教师怨声载道,又无能为力。

第五,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可自己又缺乏教育子女的基本知识,致使子女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于是把所有的教育任务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这势必给教师造成了心理压力。

面对教师堪忧的心理素质,作为学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优化学校环境。学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消除给教师造成压力感的因素,使教师处在愉悦的氛围中。

第二,领导要切实转变理念,树立民主观念,切实地尊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实行广泛的民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和模式,多给教师以自主性,多采取激励机制,关注教师的后顾之忧,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

第三,建立各种奖惩制度。学校要以奖励为主,不要动辄以惩罚。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实行科学规范,客观,准确的考核与评价。做到公平竞争,机会觉等,制度公开透明化,必要的要进行公示。

第四,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给教师提供交往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互动交流。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注意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帮助教师消除交往中的消极因素,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种人际冲突和矛盾。

第五,开展将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向上的娱乐,是缓解教师心理紧张焦虑才重要途径。教师劳动强度大,业余生活单调。学校要建立社团组织,经常开展社团活动,引导教师健康休闲,发展教师高雅情趣,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为了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佳境,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让读书成为教师的需要。学校应鼓励老师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成为每一个老师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老师提升心理素质的关键因素,成为丰富人生、提升个人素质的必要条件。

首先,提出读书要求,形成读书制度。在不断丰富学校图书馆的基础上,还制定“教师读书行动计划”,对教师读书的内容、时间及目标都作了适当的规定。并实行“只奖不罚”的管理策略,使教师在宽松向上的氛围里,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其次,丰富交流形式,激发读书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的读书交流活动,丰富、深入的交流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促进教师的深入思考,教师们在读书交流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最后,提倡随课题研究同步读书。很多教师不乐意读业务书籍,我们可以给老师统一购买和课题相关理论书籍,在带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同步要求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让学习知道实践,让实践内化理论。这样的学习形式,既提高了教师阅读的深度,又让读书成为教师的工作需要,为教师们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让思考成为教师的习惯。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师应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反思、改进,在自我解读与批判中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只有会思考,才能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成为幸福的智慧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应努力打造“研究型”、“思考型”教师,为教师找回应有的幸福。

首先,课题引路,鼓励老师不断思考。过去一提科研,常有遥不可及的感觉,因其理论性过强、规范较多而望而生畏。新的科研观是根植于教育教学行动,服务于工作实效的研究,我们全员参与,思考行动。

其次,根植校本研究,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课题研究根植于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其研究价值。这样的研究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展示,思考不断完善,科研意识逐渐形成,思考型教师的队伍逐步壮大起来。

第三,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快乐。

首先,在实践研究中体验研究的乐趣。

教师们遵循“工作—问题—课题—研究—成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科研流程,从教学活动中发现困扰教学的主要矛盾或实际问题,围绕问题去学习理论,建立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最终将成果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在一次次的豁然开朗中体验惊喜,在一天天的工作改进中体验快乐,在智慧的对话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其次,有效的教学研究营造了和谐的育人佳境。课题研究,让教师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了出来,逐步走进如诗如画的教育境界。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教师教得轻松幸福,师生共享着语文学习的无限快乐。

因此,努力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自己形成合力,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只有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了,才能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营造和谐的校园,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

教师心理和谐 第4篇

人的心理和谐, 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 并对外界事务持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这种社会心态, 是人们在处理利益关系特别是表达个人利益诉求时, 在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 在看待整个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时所应有的心理状态, 是心理和谐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竞争加剧,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人们的精神压力随之加大。当代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大, 家长、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高, 大学生更是承受着双重的压力。在此情况下, 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 心浮气躁的心态。保持心理和谐, 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潜力的重要条件, 也是他们今后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和谐的心理状态, 对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和谐相处, 形成人人和谐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亲和力, 不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离心力、破坏力。心理和谐的人越多, 校园的和谐程度就越高。

在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 大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与个性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谐校园建设有多方面的目标和要求, 如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等等, 但归根到底,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学生心理和谐与个性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高校弱势群体的几种类型

第一, 经济贫困、生话窘迫者。

高校贫困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 日常生活缺乏经济保障的学生, 按其贫困程度分为特困生和困难生。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

1、强烈的自卑心理

贫困生因家境贫寒、经济拮据而常常陷入自卑之中。可以说, 自卑是贫困生表现最为突出、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专家认为, 自卑感是在和别人比较时, 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贫困生的自卑感一般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是家庭经济困难, 觉得低人一等;第二, 学习环境的改变, 现代高科技学习工具或时尚的文化消费方式, 使他们因自身的窘困而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变化, 并由此产生自卑;第三, 人际交往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 特别是个别同学的言行不注意, 极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2、过度的敏感

强烈的自卑, 使这些贫困学生神经极度敏感多疑, 老师、同学正常的举动甚至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对他们产生压力, 甚至使他们彻夜难眠。班上同学丢了东西, 老师或同学偶然看他一眼, 他就会觉得他们在怀疑自己;同学的小声说话, 他会觉得他们在议论他;即便是同学善意的帮助, 他也可能觉得是对他的嘲讽、怜悯。过度的心理敏感, 却又找不到排解的办法, 长此以往, 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3、焦虑与抑郁

背负全家人的希望走进大学的贫困生。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 经济压力带来的思想负担, 对大学生活的种种不适应, 对家人生活的担忧等等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 使精神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长时间的焦虑容易使一些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自我封闭、缺乏应有的自信, 这种抑郁正是贫困生的一种自我封闭、内心苦闷的心态。重重重压之下, 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走上了极端。对自己的生活丧失了信心, 原有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强烈的心理失衡状态下消失殆尽, 取而代之的则是对社会极端不满后的宣泄和自我沉沦。

第二, 心理健康不佳、有心理疾病者。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顺利简单的成长经历使他们缺乏挫折和失败的磨练, 缺少独立生活经验, 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一方面随着学业、就业、情感压力的加剧, 面对市场经济和各种矛盾, 不少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 大学生处在生长发展最关键时期, 生理、心理的需要特别多却又得不到完全满足, 会加剧心理负荷, 诱发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在:存在障碍型心理, 日常交际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弱势学生由于种种不幸和遭遇, 生理、心理与常人不同, 拥有特殊的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导致在交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隔阂, 缺乏直接的沟通, 甚至遭到同学的误解, 同时由于外界的冷遇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他们陷入自我隔绝或半封闭的心理状态, 不能接受其他同学或被其他同学接受, 交际范围狭窄, 个性被压抑、心灵被扭曲。

第三, 学业一般、就业信心不足者。中学时学习优势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已不复存在, 新环境中人才荟萃, 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中学又大相径庭, 部分学生在学习乃至多方面的优势会削弱甚至丧失, 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 对他们来说各种评优、评奖、担任职务的可能性不大, 这就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同时求职艰难是每个学生充分体会到的, 由于职业事关重大, 它给人的压力也格外沉重, 这种压力对学业一般的同学来说尤为突出。对就业的强烈欲望、对未来职业和生活的不确定、对就业市场竞争的无能为力, 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主要表现在:存在消极型心理, 常常会自怨自艾、报怨生不逢时, 加之毕业就业的一些不正之风, 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失去信心, 出现悲观、消极心理, 表现为苦闷、抑郁、落落寡欢, 许多人陷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而不能自拔。

第四, 思想行为不良、曾受违纪处理者。一部分学生因考试作弊、偷窃、打架等违纪、不良行为受到校纪校规处理, 从此对前途失去信心而精神不振, 表现为思想消极、情绪低沉、行为懈怠、同学关系冷漠。主要表现在:存在躁动、分裂心理, 自主和自制能力较弱。心理的失衡往往表现为行为的无所适从, 个别学生一方面不愿正视自己、不愿接受师生的援助, 另一方面又强烈感受到来自家庭沉重的责任和家长强烈的期待, 由此产生一种着急、烦躁、忧虑的情绪, 从而导致一种焦躁的心理;个别学生敏感多疑, 自卫心理强, 表现出强烈的失落、茫然、郁闷, 言语、行为举止极端。

三、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也无法成为世外桃源, 大学生处于社会信息前沿和知识前沿, 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 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 再加上人际关系的冷漠, 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 导致心理失衡。而特殊群体的学生们有着与一般大学生同样的心理, 但由于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或者其他困难, 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更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而且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 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 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而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一些学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从中学到大学, 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多元的, 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 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 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 这些学生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环境是大学生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一些学生的心理贫困与其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弱势群体学生一些来自贫困家庭, 一些来自单亲家庭, 父母因没能给孩子应有的家庭温暖, 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 也缺乏给孩子良好的教养, 教育失当, 进人大学后, 经济压力加大, 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增多, 使弱势群体学生内心的矛盾、焦虑和自卑感加重, 也使他们在人格方面上的弱点突显出来。转贴于中国

3、自我意识偏差。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健康人格的塑造深受生存成长环境等外因的作用, 但个体人格的自我塑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成长于同样的社会阶层、生活环境中, 有的贫困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而有的则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呢?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和信念不同。有些弱势群体学生过分地关注于自己的经济状况, 认为自己“穷”是一种耻辱, 害怕别人因自己出身寒门而看不起自己, 从而进行自我封闭, 并为贫寒的出身而自卑、痛苦, 甚至绝望。整天怨天尤人, 怨社会、怨家庭, 甚至怨恨自己父母。这些贫困生在物质贫困的同时忽视了对自我健全人格的塑造, 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 让贫困磨灭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进取心。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欠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欠缺主要表现在:目前大学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不规范, 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 机构的名称、管理、人员编制、服务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咨询人员多为兼职, 从业人员大多都是非专业人员;即使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 却没有专职工作人员, 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才更少;心理咨询室也多为兼职教师轮流值班, 其时间、精力根本无法保证。

四、促进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和谐的措施

(一) 营造和谐氛围

对弱势群体学生而言, 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 如果弱势群体学生周围没有一个比较和谐的环境, 他们的心理压力将会更大。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人们在遇到挫折时缓解情绪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弱势群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反映出弱势群体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更反映出我们现存的社会救助系统还不够完善。我们要为弱势群体学生提供良性的社会支持, 使弱势群体学生能够获得良性的舆论氛围, 学校要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为弱势群体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让弱势群体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从内而外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正视困难、克服困难, 变消极为积极, 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

(二)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

所谓心病尚需心来医。针对弱势群体学生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 我们要用专业知识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从思想上解决心理贫困的根源。

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保证。通过专业化的团体辅导、个案分析, 提供心理上科学的援助, 改变他们自卑、敏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切实帮助他们摆脱世俗观念的羁绊, 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最终使一切心理疾病都消失在萌芽之中, 真正使他们的心理脱贫。

第一, 倾斜情感, 培养积极信念。在把握客观公正的原则的同时, 要尽可能的把情感向那些更需要理解和帮助的学生倾斜, 多接触他们, 多给他们一点微笑、鼓励、信任, 多一些关怀, 以唤醒他们被压抑的人性, 激起被埋藏的自尊, 给他们相对宽容的环境, 才能帮助弱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加强自立、自强、自信教育。

第二, 人格教育。人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所在, 对弱势大学生进行教育时, 不要带有任何偏见, 要根据他们的特点, 在生活上给予他们资助和关心, 在学习上多鼓励和帮助, 扶贫先扶志。除了物质上的, 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尊重弱势大学生的隐私, 注意采取适当的工作方式做好弱势大学生的工作, 使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然、轻松的环境中, 全面健康地发展。

第三, 宣泄心理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应给予弱势大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通过交谈讨论, 提供建议等方式开启他们的心扉, 帮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郁, 以便把心里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出来;要刻意指导、帮助他们通过建立友谊, 与自己的知心朋友倾吐内心的苦衷, 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 有助于他们良好心理的形成, 健康心理的发展。

第四, 耐挫折训练。必须加强对弱势大学生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的训练, 培养起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刚毅品质, 塑造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坚毅意志。

第五, 心理咨询。弱势大学生一般对自己的处境感到自卑, 因而显得敏感悲观、心理脆弱, 不愿触及自身的弱势一经济问题、心理问题、成绩问题等。因此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是必要的, 这种“扶贫”是全方位的, 心理老师应准确地了解他们的问题, 听其倾诉, 帮其开导, 使他们走出因为经济贫困所带来的阴影, 鼓励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让其在交往与交流中发现自身价值。保障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权益这一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与心理失衡, 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高品位精神生活能力的欠缺, 却在于对生活的理解出现种种错乱而出现无穷烦恼。弱势群体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健康的生活观与科学的生存技能有关。抵御心理贫困的关键在于积极调整认知, 以理性治疗非理性, 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 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 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 以理性引导偏执, 让冷静战胜浮躁, 以恬淡取代痴迷。对待自己, 坚持自省之心, 保持清醒, 既不妄自菲薄, 也不盲目自信;对待家庭, 常怀感恩之心, 克勤克俭, 自觉克服和抵制享乐主义及攀比心理;对待他人, 常抱友善之心, 见贤思齐, 乐于交际, 善于交际;对待困难, 坚韧不拔, 知难而进, 决不言败。从贫困环境中走出来的大学生, 一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德、强烈的进取心, 要肯定并赞赏这些曾经给他们带来成功的良好品质。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找到思想政治工作最佳切入点, 积极引导他们并强化这些优秀品质, 树立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信心。经济的贫穷, 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改变。特别要利用贫困生中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的优秀典型, 加强宣传和引导, 使更多的贫困生产生仿效的愿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 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等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范畴。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 善于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或咨询, 建立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体系, 为他们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充分运用高等学校的各种媒体,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强化学生参与意识。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使弱势群体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 表现自我, 提高能力, 愉悦身心, 以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促进弱势群体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人际交往, 消除防卫心态, 保持心理健康。同时, 要在校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 教师和管理人员要结合教学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过程, 主动关心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想他们之所想, 急他们之所急, 解他们之所困, 帮他们之所需, 让弱势群体学生时刻体会到校园的温暖和师长的关爱, 要教育全体学生学会理解他人, 宽容他人, 尊重弱势群体学生人格。正确看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 以诚待人, 与人为善, 形成亲密、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 建设和谐文化, 倡导和谐理念, 培养和谐精神, 使弱势群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社会发展中人才的心理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中, 重视和加强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谐, 使他们走出心理贫困的怪圈, 真正实现校园和谐。

参考文献

[1]马皑乐, 国安。弱势群体与社会失衡[J].政法论坛, 2004, (03) .

办学理念: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第5篇

办学理念: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当代中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学校又是怎样帮助学生应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呢?记者走进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亲身体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养成教育。

“以人为本、文化立校”是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李倩的带领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特色发展方向,使学校德育工作从“心”开始,走出了推进养成教育,培育优秀人才的广阔天地。

拔亮心灯,领航健康人生旅程

记者参观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分别设置有心灵驿站之畅心室、怡心室、释心室,还有团体活动室、视听室、心理测试室。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基地,是全体学生向往的心灵驿站。

有些学困生或离异家庭的学生,自我调整情绪能力差,在畅心室、释心室舒畅、温馨的环境里,专业的心理教师或是让他们倾诉苦闷、抒发胸臆,或是和他们谈心、娱乐,使他们排遣烦恼.放松心情,顺利走过心理危险期。

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靓丽人生是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之一,团体活动室、视听室里,轻松活动之余的交流或是精彩影片观看之后的片刻宁静,常常成为学生不经意间顿悟人生的关键时刻。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并编写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教材,通过每周一次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熟悉自己的心理品质,明确心理素养的优点与不足,知道并掌握调节心理状态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掌握了合理发泄不良情绪方法的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令人讨厌的害群之马,尤其是不再因一时的情绪失控而悔恨不已,同学、老师、作业、校园变得不再面目可憎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幕:几个学生紧紧地围抱在一起单腿站立。一旁解说的学生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心理测试游戏,大家紧紧地抱在一起单脚站立,一动不动,时间越长则说明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越强。”

合作精神的提高是学生们在学习基本心理知识后的又一大收获。他们与同伴交往的主动意识增强了,获得合作、带来快乐的心情更迫切了。

合理规划人生的能力在初中生中差异巨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同时也把学生容易滑入的歧途标示了“禁行”。沉溺网络游戏、厌学早恋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几年来,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大的收获还是培育了一大批乐观进取、品德高尚的.学生。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0905班傅瑜:“在我校初中一、二年级设有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还设有心理咨询室。每逢考试前几周,心理健康老师就会教给我们一些切实可行的调控心理情绪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有:考试前深呼吸;紧张时幻想自己身处宁静……这些方法使我们的内心归于了平静,能够更快地进入考场角色。心理咨询室针对全校学生开放,我班几位同学都曾在那里寻求过心理帮助。在那里可以将一些自己存在的问题与心理健康老师分享,可以与老师交流自己的心理近况,还可以戴’上拳击手套好好发泄。

身为学生,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些同学面对考试会紧张得手心出汗,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考试答不完题的情况,严重地影响其真实水平的发挥。此时拥有冷静的态度,并且相信:付出努力后的自己一定会拥有好的成绩。不仅考的是平时,而且还是心态。良好的心态会助我们马到成功!”

行为示范,描绘瑰丽成长蓝图

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逆反心理膨胀,有章不遵,有规不守。为此,学校抓住这一关键,或采取心理健康课学习,或定期做心理健康操,或由心理健康教师采取心理疏导心理暗示、心理干预等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逆反、叛逆等消极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通过“礼仪之星”、“生活习惯之星”、“学习习惯之星”、“仪表之星”等荣誉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校园内的电子屏、学校橱窗公示栏都是学生们闪亮登场的舞台。各班教室内“荣誉栏”也同样是孩子们竞相角逐的赛场。学校注重以班为单位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包含环境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以此塑造群体心理,倾力推动全体师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敦品、励学”的校风始终推动学校走在太原市基础教育的前列。

学校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心理”知识和“学习心理”技能,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得到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因此变得迅速而稳定。

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保持有巩固作用,学校采取大会表扬、《家教导报》宣传、科学典礼奖励书籍、电子屏公示等方式激励学生不仅保持学习上的积极进取,更要促进其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勤奋进取的品质。

学生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者,努力把他们转变为正确教育措施的制定者和孩子学习的优秀指导者,意义重大。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近年来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如仝富强老师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心理指导,使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使家校联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后在活动方式、主题等诸多方面还将有许多问题要双方商榷和寻找好的解决办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家庭与学校携手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是共同的目标。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1106班宁梦瑶:“我以前上课听讲十分专心但不爱做笔记。上课,老师们总是把重点内容在黑板上写出来,很多同学都在记,而我自认为脑子好,总不想记。刚开始二、三年级,课程比较简单,可到了四、五年级,课程越来越难了,好多内容老师讲过了,我却没做笔记,等到复习的时候只剩一些记忆的片段了,成绩渐渐地滑落下来。我这才意识到做笔记的重要性,开始认真地做笔记。

日复一日,就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不管什么学科,我都会把重点记下来,每一本书学完,我的书上都会有满满的笔记。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妈妈从不嫌我嘴贫,跟我一块儿刨根问底,我能解决的就让我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请教他人或者查阅资料。妈妈还指导我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学习任务多,我往往满足于知道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妈妈让我在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几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妈妈和我一起去选购了几本工具书放在书架上,经常查阅。这让我慢慢养成了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我相信,这个习惯会使我终生受益。

现在,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已经陪伴我三年了,它还将一直陪我走下去。”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通过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抓好养成教育工作,把教育活动扎实地建立在心理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当前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有理由相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科学教育、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有机结合,必然会使学校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每个孩子放飞梦想加油。

和谐心理 第6篇

关于心理或和谐心理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学人志士都有过阐述。如,苏格拉底想用“自制”来构建人们的和谐关系;亚里士多德欲用“中道思想”试图建立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等。但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西方文明自古与东方世界不同,或说总有些“霸道”倾向,古代西方人所说的“人为自然立法”便是很好的说明。到了近代,这种倾向更趋极端,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以及前后名士对这一命题的呵护、夸耀、赏识,人与自然、物与我完全进入了两分状态,即对立状态,人整个成为了自然的主人、主控者或征服者。然东方文明不同,就中国古代文明来说,她不仅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天与人合”之思想便是一例。所以,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有深远的理论、实践渊源的。但如何使这种渊源,尤其是把它的精华部分纳入到内蒙古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领域,并使其发挥作用,这是一个急需研究并付诸实践的问题。在这方面本书做了极具意义的探索。的确,随着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压力的增加;城镇化及其紧跟其后的中青年农牧民劳力之不间断的向城市的涌入,农民工工资、子弟上学、住宅等问题的呈现,加之广大农牧区空巢家庭、老弱留守的生成;高校教职工工资待遇刚刚得到重视、社会地位还有待更好地提高;随着扩招,即高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但学习环境等学校内涵式软硬件条件很难跟上学生人数剧增之外延式发展的状况等等,部分地区、部分人群中产生惶恐不安等心理活动是可能的。如何极早发现此类心理的产生,并医治这种心理之作祟?这更是一个实践上的可行性操作问题。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浅论人的心理和谐与和谐公路的关系 第7篇

关键词:人的心理和谐,和谐公路

1 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标准

诚信友爱、谦虚慷慨、宽容大度、关心互助、共同进步。

2 和谐关系的内容

要从个人修养提高入手, 做好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个人修养提高, 为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奠定思想基础。对每一个人而言, 均应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 包括公路事企人员, 特别是公路执法人员和机关管理人员, 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自己所处工作岗位、社会生存环境, 进行经常性、必要性的自我心理调节, 抽出空余时间, 静下心来, 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 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 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 用理性来引导偏激, 让冷静来战胜浮躁, 以恬淡来取待痴迷, 从而达到个人合一, 内心和谐的境界, 达到大多数人内心和谐, 达到思想上的和谐统一, 使各项公路工作在每个和谐主体的推动下, 高质量且顺利完成。

二是养成知足常乐的心态, 为达到人的心理和谐奠定心理基础。“知足”:就是要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作为公路人要对自己所得进行正确的评估, 确保自己的内心达到和谐的要求, 从自己的个人能力、对社会的贡献, 以及社会和单位对自己的回报等方面进行评估。然后深入了解整个社会, 通过与社会同性质单位、部门之间、与社会不同行业部门之间进行比较, 深入社会观察弱势群体, 将心比心。

三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为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创造法治环境。要切实转变公路行政执法理念, 围绕通行费执收、路产索赔、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业职能, 创造良好的公路执法执收环境, 做到行为规范、程序合法、结果合理、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让公平成为管理对象的切身感受, 让正义成为每个人的自觉实践, 使遵守法律和崇尚道德成为良好的习惯, 并蔚然成风, 树立公路部门的执法权威, 在严格执法和人性化执法中体现公平正义, 达到管理对象真正从内心认错、认可和认罚的效果, 杜绝该为的不作为、不该为的乱作为, 无利益不想为、有利益抢着为和“人情收费, 看人办事”的现象。

3 要坚持管理以人为本, 为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搭建沟通平台

在单位内部, 大力营造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的和谐氛围, 利益上表现为多为他人着想, 少为个人考虑, 多为集体奉献, 少给单位添乱。尤其在利益分配上, 要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 统筹处理好不同部门之间、不同性质职工之间、不同工作表现人员之间以及能力强与能力弱的职工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公道正派、光明磊落的处世风格, 既要坚决反对不顾大局、不讲团结、无事生非的行为, 也要坚决反对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 坚持民主集中, 沟通交流, 合理解决不断出现的多层次心理问题。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 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 可以采取别具一格的政策或采取奖励等手段,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 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 让不同的认识可以在平衡状态下得到缓解, 为促进心理和谐创造一个“避风港”, 搭建一个和谐的沟通平台。

4 激励约束措施的制定

建议对人际关系和谐、团结向上气氛浓厚的单位进行奖励或进行年度“和谐家园”、“和谐单位”、“和谐劳动关系”等评比, 建立激励机制, 促进和谐。S

关注学生心理构建和谐课堂 第8篇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主要面临来自学习的压力, 特别是升学的压力,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十分突出, 所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稳定而广泛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愉快的心境、积极向上的情感、顽强的意志、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学能力、机智果断的处事风格、待人热情诚实、与人为善的态度等等。心理素质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和审美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一些教学心得、经验, 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课堂,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教师要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心需求, 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教育, 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 富于生活情趣的导入, 组织人人都可以参与、都愿意参与的教学活动,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想学、愿学的欲望, 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学起与思, 思缘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有“疑”才能生“趣”。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如何巧妙地设置疑问, 就能引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既避免思维定势, 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教师设疑, 学生生疑, 在疑惑中学生会大胆探索、大胆思考。在经历解决疑惑的过程中, 学生终究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体验地“妙不可言”, 既领悟了文章的精髓, 又不由得涌起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情感。学生们在兴趣盎然中细细地品味, 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使自己的领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自然乐学其中。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由消极的听客转变为主动的求知者, 促进学生的进取心, 培养学生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过程不能只是“授——受”的过程, 而应是“教师的激励——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心理素质发展”的过程, 教师应该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使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意见, 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才能、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所在, 并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那怕学生有一点微不足道的进步, 也应给予热情的表扬与鼓励,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尤其是对那些平时胆小怕事、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如此。教师应该认识到, 不当的批评训斥, 会使一些学生对自己学习、处事更加缺乏自信心, 从而导致自卑、焦虑、孤僻等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

四、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适当增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他们所面对的一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运动机理进行深究的动机, 丰富学生的心理世界。

运用心理效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第9篇

一、运用森林效应, 建立良好氛围

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 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 则棵棵竞取阳光, 枝枝争抢水露, 直至参天耸立, 郁郁葱葱。管理专家们将此现象称之为“森林效应”。

森林效应其实就是一种集体效应。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建设好班集体, 在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中实施教育、教学, 就是利用了这种效应。也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之中。经验证明, 良好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健康的人, 不良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不健康的人。班集体一经形成, 它就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 指出努力方向, 并通过集体的纪律、舆论和各种活动来培养其成员的优秀品德。班集体一经形成, 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 作为班主任要非常重视这个工作。我在每个新的班集体组建之初, 就向全体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要托住自己的“底”, 不让冲破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情发生。这个“底”是道德底线, 违背良心的事不能做, 做了要受到良心的谴责;这个底是法律底线, 违背法律的事坚决不能做, 做了要受到法律制裁, 既害了别人, 也害了自己。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什么样的事应该而且必须去做, 什么样的事不能而且坚决不能做。

二、活用目标效应, 帮助每个学生确立人生走向

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产生出意志力量, 为目标效应。有理想就有动力。老师要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到学校来到底要干什么, 你又干了什么。要让学生知道, 现在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自己的将来, 为了目前还不十分明朗的最终发展目标而做准备。让他们知道, 他们正经历的人生青春成长的时期, 正是奋斗的时期。因此, 应该尝试感受奋斗的艰辛、跨越的喜悦、拼搏的壮丽, 如同喷突的激流, 披荆斩棘, 劈山冲壑, 一路奔涌。要让学生记住:一个成功的人, 面对该做的事, 即使硬着头皮也要做, 这是责任;对于不该做的事, 不管多么喜欢做, 都不能动心, 这就是定力。

三、借助霍桑效应, 及时疏通师生不良情绪

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指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它源于一次著名的管理研究。美国芝加哥郊外有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称作霍桑工厂。这个工厂拥有较为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 这个工厂的员工经常对自己的待遇喋喋不休地抱怨, 以致影响了工作效率。为了探寻原因,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24年11月组织了一个调查小组, 对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在这些研究试验中, 有一个被称作“谈话试验”的重要环节, 即专家们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内, 分别找工人们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 耐心倾听他们对待遇、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不满, 并将他们的言论记录在案。令人惊讶的是, 经过“谈话试验”后, 霍桑工厂的工人们不再抱怨, 干活时更加卖力, 工厂的产量自然大幅度提高了。原来, 工人们在长期的工作中, 对工厂的各种规章制度、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心生不满, 这些不满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 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后演变为抱怨、抵触等负面情绪。他们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 自然影响了工作的效率。而“谈话试验”使他们将这些不满都尽情地宣泄出来, 从而感到心情舒畅, 干劲倍增。于是, 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这一效应也启示我们教师要给予自己和学生彼此情绪宣泄的渠道, 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山东省2012年度教育创新人物、菏泽市名师魏凤英老师因怒其学生不争, 愤而摔了学生的手机。夜深人静, 她叩问行为, 她真诚地向学生道歉, 给学生写了一封信《向我的孩子道歉》, 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在纷繁复杂的现在, 能够守住一份沉静;在兵临城下, 龙门欲跃的前夕, 能够坚持一份沉稳。师生通过书信的交流, 排解了各自的郁闷和不满, 师生间的情谊更深了。

四、避免波纹效应, 加强同辈群体指导

波纹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 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 实行惩罚, 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时, 会引起师生对立, 出现抗拒现象, 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 出现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 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

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可避免地要同周围的人打交道, 这就形成了一个个交往的圈子。而在这些圈子中, 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同辈群体, 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对同辈群体的依赖。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 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趋向, 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 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而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一言一行足以影响到整个群体的性质发生变化。一个好的核心人物所起的参照和领导作用, 会带动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实现消极性群体向积极性群体的转变。因此, 对核心人物应进行重点培植, 使之成为学校和班集体的好帮手;对那些消极性群体的核心人物也应以说理形式加以引导和教育, 而不应采取“杀一儆百”的措施, 更不应采取损害人格的做法, 否则会事倍功半, 甚至引起成员的群体反抗。

五、正视禁果效应,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越是禁止的东西, 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其实在学校教育中, 这种禁果效应还是普遍存在的, 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 有些学生越是要做。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 有些学生偏偏要上网;学校禁止学生看不健康的书籍、电影, 学生就是要看。学校不说明理由的种种禁止让部分学生反而觉得很新鲜, 很刺激, 于是和老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因此, 教师必须正视这一事实,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要有更多的耐心与策略, 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和伙伴, 主动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预防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对危机人群与身处逆境的学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帮助其战胜危机, 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并适应社会。

六、把握南风效应, 用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北风与南风打赌, 看谁的力量更强大, 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 也只能使行人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 就使人们热得敞开大衣。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 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 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 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 一种肯定, 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 多一种鼓励, 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 就有可能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 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 但却容易使其心里不悦, 至于粗暴的批评, 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 笔者主张对违纪的学生采用“少批评多鼓励, 少训斥多赞美”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魏风英.推开虚掩的心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

[2]丛爱玲.中学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调查[J].河西学院学报, 2005, (3) .

[3]周奇志.学生逆反心理剖析及辅导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4) .

[4]赵正铭, 周丽萍.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4) .

构建和谐的高校教育心理环境 第10篇

教育心理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具有导向、规范、激励、调适和辐射等五大育人功能。目前高校教育心理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突出体现在学生心理问题很多, 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优良的教育环境是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目的, 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创造的环境。这种环境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感染、激励、鼓舞、促进作用。因此,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必须重视选择和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 尤其要设法构建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教育心理环境。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调查了许多名人后认为,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 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 而85%靠的是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詹纳是1976年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获得者, 他从体育比赛的角度也作了与此相类似的表述:“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 对运动员来说, 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 80%是心理人格上的挑战。”由此可见, 构建一个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教育心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心理环境, 就要对成年人以及那些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人员, 尤其是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人权教育、法制教育、教育观念教育以及处理棘手问题技巧的教育。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我们许多成年人在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方面是颇差的, 他们常常采用简单的、粗暴的自以为是的方法教育青年学生。许多学生家长和老师以及从事教育管理的干部, 他们不但不实行“减负”, 甚至认为只有采取高压的教育手段才会带来好成绩和高升学率, 才能培养出“金榜题名”的高材生。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越演越烈的教育心理环境的恶化趋势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呼吁全社会的成年人都来想方设法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心理环境。

首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疏导学生心理压力。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压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 大多是从中学乃至小学阶段“接力”延伸过来的。据教育部门的一份调查, 学生所面临的最大压力并不是学习本身, 而是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而大学阶段这种压力不仅没有缓和, 反而因为新的问题, 譬如英语考级、考研、考证、考公务员、交际、公关、恋爱、就业等更加突出。这些压力如果能够及时得到疏导, 就能防患于未然。反之, 则会酿成悲剧。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如上海的复旦、上外、东华、华师大等都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来跟踪学生的心理情况, 一旦出现问题可及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这些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即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然后对那些测试结果不良的学生, 即心理测试结果位于后5%的学生, 进行重点心理关注, 因为这些同学有可能在情绪的稳定性、紧张度、兴奋性、忧虑性等几个方面出现危机。常见的心理危机有:偏执、强迫、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而分析原因可以梳理出若干条, 如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心理落差、角色迷失等等。因此学校会安排老师同学对他们进行帮助和跟踪, 定期进行心理疏导, 防微杜渐。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好方法。

其次, 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 不给学生施加压力。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认识方面表现为自我自觉、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在意志方面表现为自我理想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与控制;在情感方面则表现为自尊、自信、自爱等自我体验。如果在家长、老师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压之下, 学生享受不到被尊重的权利, 那么他就不会去尊重别人, 也不会去尊重社会规范, 久而久之, 这种心理压力就会逐渐变成对抗、暴力、甚至“战争”。

再次, 增加挫折教育。因为独生子女政策, 以及中国人固有的对教育的重视, 中国的父母往往对子女的生活和教育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生活上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养成他们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作风, 有些甚至染上无品牌衣服不上身, 无“新三大件”不入学的阔佬派头。更为可怕的是父母往往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保护神, 孩子只管学习书本, 遇到任何问题, 父母都会冲到前面, 扫清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所有磕磕绊绊, 力图为孩子创造一个顺利幸福的成长环境。从上学开始, 就不断择校, 好的幼儿园, 好的小学, 好的中学, 最后到大学。为了包办孩子们的一切, 有些家长竟然辞掉工作, 花重金在学校周围租房“陪读”大学四年。试问, 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能面对日益竞争的社会吗?这种溺爱, 使孩子难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这种包办, 使孩子失去一次次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 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的机会。他们一旦离开父母的羽翼, 需要自己独自面对社会时, 就出现了极端的不适应, 出现社会心理、生存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低龄化”现象, 导致高校教育心理环境极其脆弱。这类孩子, 本身往往有突出的自私本性 (过去全家都围着他转, 不自私也不可能) , 极其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 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 受一点委屈, 就更难以承受了, 于是离家出走、自杀、杀人等等极端行为接踵而至。因此, 现在的大学教育除了新生入学时的军训之外, 应该更多地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磨难教育, 诸如义务劳动、勤工助困、服务社区、支援灾区、基地实习等。其实, 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回避苦难的, 苦难是一种历练, 是一所学校。人的成长不经过挣扎、挫折、磨炼, 是很难脱颖而出的, 也很难健康成长。

教师心理和谐 第11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心理和谐;心理学作为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13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40-02收稿日期:2012-01-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和谐社会”政治理念,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标和具体途径。同时,特别阐述了社会和谐同心理和谐的关系,指出:“注重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对待自己、其他大学生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心理和谐概念的提出,是以大学生为本思想的体现,也充分表明了心理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育和谐心理,优化心理环境。

一、和谐、心理和谐、和谐社会

“和谐”是指各组成部分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即和谐必须是不同的矛盾方面或不同的事物之间,形成共识或达成统一,才能谓之和谐,和谐一词才有运用之意义。同一物,同一事,则谈不上和谐问题。因此,必须有和而不同的事物存在,或由不同的事、物组成或构成一事物,有不同才能有和,和而不同才有事物和谐的意义。和谐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最佳组合,和谐是最佳运行状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是大学生内在心理的最本质需求和至高境界。

二、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状态就是大学生的心态不和谐的集中反映。大学生的心理不和谐的状态能够通过个体行动投影于社会空间,造成一定的行为事实和后续影响。个体心理的不和谐以群体冲突和软暴力的形式向社会展示着他们破坏性的力量。不和谐的个体心理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注和调适,这种状态一旦得以积聚,很快就会成为社会冲突的起始点和爆发点。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由于心理不和谐、不健康给社会和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或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又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蔓延。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和谐影响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反作用于社会和谐。首先,心理和谐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培养和塑造和谐心理,可以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其次,心理和谐可保证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同时,心理和谐又可促进民主法治及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

三、实现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作为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既反映社会存在,又影响到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讲,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同样是由社会存在作决定的,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反映什么样的社会心态,但是,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和心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社会实践和行为。甚至有时候,心态可以决定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此,作为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科学,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学也将在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一)优化社会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社会心理

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良好心理环境和氛围。

第一,要突出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行为指导,体现服务效果。邀请社会名流和心理学专家面向公众进行心理专题报告和讲座,通过新闻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公众的自我生存、自我激励和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二,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学校,面向社会公众的心理服务还非常的欠缺。而且,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本身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努力构建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比如,政府要建立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各社区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形成公众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

第三,要以大学生为本,加强公众大学生人文关怀。培育大学生们爱与尊重的内心世界,尊重生命,尊重价值。把大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协调起来:把社会规范与个大学生的个人欲望有机地协调起来;构建友善、宽容、互助等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使不满的情绪得到及时释放,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及时矫正,让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内心和谐,大学生间的和谐,大学生与社会和谐的快乐。这样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才能稳固。

第四,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公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特别重视对经济困难的家庭、零就业家庭、身心残障家庭等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有力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视困难,走出困境,勇敢面对大学生活。

重视对职校生和谐心理的重建 第12篇

重建职校生和谐心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它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树立积极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取向中的积极因素,有效唤醒学生的主动发展力,引导学生用积极的眼光审视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发展自我,用积极的心理迎接未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整体构建校园“美文化”,给学生一个不一样的成长目标、不一样的活动体验和不一样的校园生活,帮助他们找到方向感、消除自卑感、活出存在感,从而实现职校生和谐心理的重建。

一、找到方向感:需要给职校生一个不一样的成长目标

学校的“三创双能”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职校生的终身发展提出的,具体内涵是使学生用创新的意识、创意的实践、创造的技能,努力达成专业工具性应用技能和人文内涵性拓展技能。

首先,我们让学生喜欢并适应职校生活。学校积极策划、认真组织新生“艺海初探”等系列迎新活动,这些富有创意的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我们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规范意识,帮助学生实现从初中生向高职生的华丽转身。其次,我们开展人生职业规划的制订和引领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明确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通过培训、研讨、交流、实践、反思,获得成长的经验,不断提高学生五年大学生活的质量。第三,我们把学校定位为一个虚拟的文化产业园,要求并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和专业比赛,促进个性发展和素养提升。学校已经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情况、参加自主管理情况等纳入德育学分,进一步促进“三创双能”艺术人才的培养。第四,整合社会资源,开门办学。学校与产业、区域、高校、国外艺术院校等紧密合作,探索多元路径办学,采用引企入校、订单培养、工作室项目推进等形式,建立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些举措,解决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和未来社会需要什么等一系列成长中的问题,职校生很快喜爱上了自己的专业,并找到了自我发展的目标。

二、消除自卑感:需要给职校生不一样的活动体验

学校是学生心灵成长的空间,承载着培育学生向美心灵、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学校根据艺术类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培养要求,在不断丰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根据“6W”(我学习、我体验、我创意、我时尚、我成功、我快乐)学生自主成长理念,整合和开发活动资源,将开展时间和参与范围作为两个维度,把参观学习、主题教育、专题培训、专业展示、技能比赛、综合实践、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划分为“我学习、我体验、我创意、我时尚、我成功、我快乐”六大板块,全面搭建学生活动平台,确保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欣赏、自我评价等目标的实现。

我校的学生社团有近30个,学生参与面达60%。2015年度,学校组织开展校级活动20余场,参与面广,达3000余人次。邀请作家夏果果、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导演克拉克先生来校作讲座,近2000名师生踊跃参加。另外,学校设计系的“我环保,我创意”服装设计大赛、表演系的“K-SHOW”校园歌手大赛等已经成功举办八届,成为常州大学生的文化活动品牌。在我校,学生强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他们在各种快乐的活动体验中获得机会、尊重和成功,找回了成长发展的信心。

三、活出存在感:需要给职校生一个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学校着力打造适合学生幸福生活的校园,使其在闲暇时间能拥有快乐的体验,重点关注学生的吃、住、学三个方面。比如,为优化就餐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学校借助环艺专业师生们的团队力量,对就餐环境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全面改造,如桌椅墙壁的颜色搭配、兼顾亮度与舒适度的光源选择等,食堂成为“NCA创美客能量补给站”。

2015年暑假,学校又对学生宿舍进行改造。在实施改造之前,学校管理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调研,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学生宿舍的管理水平与学生的幸福指数。我们给学生宿舍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Y——幻巢”。Y有两层意思:其一,它与英文单词WHY是一个读音,希望学生养成爱提问、勤思考的习惯;其二,它是YOUNG的首字母,象征我们的住宿环境让学生更加年轻,更有朝气与活力。“幻”可以理解为梦幻的、幻想的、幻境的;“巢”暗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居住的公寓,而且还富有很多功能,我们应让它成为一个学生成长的平台,要像一个社区(虚拟的社会)那样运作,使之兼具作品创艺化、运管社区化、产品标准化、生活社交化、服务人性化、发展生态化等六个特征。

“NCA蓝海湾书式生活坊”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图书馆,但经过50名学生的精心设计,它翻转了很多人对学校图书馆的印象。馆内所有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使读者不自觉地进入艺术设计世界。学生可以玩一玩滑梯,或钻进帐篷,或躺在垫子上短暂休息,还可以进入一间低矮幽静的房间——“星星所秘读屋”,和同学说说悄悄话。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享受阅读而营造的。每一个进入书坊的学生,都与书坊签订了“阅读契约”。学生可以在这里用便利贴写下阅读感悟,放入时光机中,或者贴在布告墙上。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下一篇:环保人才需求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