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研究范文

2024-07-22

数量研究范文(精选12篇)

数量研究 第1篇

由于向量具有几何形式与代数形式的双重性, 所以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的运算法则, 不仅可以解决向量长度、角度、垂直、平行、共线等问题, 而且在其他数学分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略举数例说明向量数量积在代数、几何、三角中的应用.

一、向量数量积在代数中的应用

例1 已知a2+b2=1, c2+d2=1, 求证:|ac+bd|≤1.

分析 如果把a2+b2=1, c2+d2=1看作向量x= (a, b) , y= (c, d) 的模的平方, 则ac+bd就是xy的数量积, 从而运用数量积的性质即可证出该不等式.

证明 设x= (a, b) , y= (c, d) ,

xy=ac+bd|x|=a2+b2=1|y|=c2+d2=1.|xy||x||y||ac+bd|a2+b2c2+d2=1

即|ac+bd|≤1.

二、向量数量积在几何中的应用

向量数量积在解决平几问题时若能充分施展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将大大简化运算过程, 降低论证推理的难度.

例2 在矩形ABCD中, 已知AB=3AD, E, FAB的两个三等分点, AC, DF交于点G, 试证:EGDF.

分析 巧妙建立坐标系得到各点坐标, 利用向量共线和垂直的等价条件建立方程是本题的关键.

解 如图, 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D所在直线为y轴, 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D=1, 则D (0, 1) , A (0, 0) , E (1, 0) , F (2, 0) , C (3, 1) .

G (x, y) , 则AG= (x, y) AC= (3, 1) DG= (x, y-1) DF= (2, -1) .

解方程组

{y=13xx+2y-2=0

{x=65y=25.

因此EG= (x-1, y) = (1525) .

于是DFEG= (2, -1) (15, 25) =0EGDF.

利用向量作为工具处理立体几何问题, 将空间结构代数化了, 把空间的研究从“定性”推向到“定量”的深度, 有利于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的障碍, 既直观又容易接受.

例3 椭圆x29+y24=1的焦点为F1, F2, 点P为椭圆上的动点, 当∠F1PF2为钝角时, 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解 设点P坐标为 (x, y) .

由题设知F1 (-5, 0) , F2 (5, 0) ,

F1Ρ= (x+5, y) F2Ρ= (x-5, y) .

∵∠F1PF2为钝角, F1ΡF2Ρ<0.

(x+5) (x-5) +y20.

y2=4 (1-x29) , 代入上式, 得5x29<1,

因此-35x35.

此题若用两条直线的夹角来解, 显然不如上式简单明了.因此解析几何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向量来解决, 常可以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

三、向量数量积在三角中的应用

一些三角公式, 如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 用传统的代数方法证明往往非常繁琐, 如果应用向量数量积这一工具, 便可以十分简捷地推导出来, 且容易理解, 在其他三角题目中, 向量的数量积也能起到简化运算的作用.

例4 已知cosθ+sinφ=-1, sinθ+cosφ=1, 求sin (θ+φ) 的值.

解 设m= (cosθ, sinθ) , n= (sinφ, cosφ) ,

m2=|m|2=1n2=|n|2=1,

m·n=cosθsinφ+sinθcosφ=sin (θ+φ) .

∵ (m+n) 2=m2+n2+2m·n=2+2sin (θ+φ) ,

又∵ (m+n) 2= (cosθ+sinφ, sinθ+cosφ) 2= (-1, 1) 2=2,

∴2=2+2sin (θ+φ) , ∴sin (θ+φ) =0.

结束语 向量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我们在解题时只要巧妙构思, 由数思形, 以形助数, 往往能独辟蹊径, 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海玲.向量数量积的多角度用途.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3 (6) .

数量研究 第2篇

自动售检票系统中自动增值机数量研究

在自动售检票系统中,自动售票机数量确定的前提下,假定自动售票机和自动增值机在相同的.时间内服务完自己所服务的乘客,研究自动售票机和自动增值机数量比例关系,考虑乘客在地铁的消费心理因素和地铁票价因素对自动增值机数量的影响.提出了自动增值机数量的计算模型.

作 者:张文娟 程英俊 作者单位: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518026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2009“”(24)分类号:关键词: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 售票机 增值机 比例关系 计算模型

公司价值评价的数量模型与方法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公司;价值评估;数量模型;方法研究

进行公司的价值评估与价值增长领域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挖掘公司的真实价值,培育公司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价值评估能有效地反映公司的赢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成长能力,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存量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重要指标。因此,无论是对于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或是对于市场博弈的各方参与者而言,均具有明确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在中国加入WTO后,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实力要求将更多的国企改制上市,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国有资产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结构调整也要求国有资产从某些企业、行业中有序退出。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协议转让的重新放开和QFII的正式实施,民间资本和国际战略资本也将大规模涉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战略中。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股权结构的不规范,政府往往利用控股股东的角色间接地干预公司的运作,公司价值的保值增值积极性不高,而侵蚀公司资产的案例却时有发生;公司资源优化和资产重组行为往往掺杂了过多的政府意志的色彩,重组脱离企业的真实价值,导致资产价值评估过低,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此类重组非但不能增加企业未来的价值,相反损害了公司的可持续生存能力;优质企业的品牌价值、人力资产价值、核心竞争力价值、经济创值力等无形资产不能有效地评估,也有碍公司提升企业价值,合理地融资定位;由于国内证券市场股权分割,现行协议转让政策相对较“宽容”,易引发股权转让中的“暗箱操作”和恶意“圈钱”行为,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道德风险,侵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种种现象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更为客观有效、符合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公司价值评估理论体系和实施方法,找出发掘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溯源

在证券市场的实务中,每股净资产、每股税后利润、净资产收益等等传统利润指标一直是衡量公司价值的通用标准,此后,以权益法(equity approach)、实体法(entity approach)等为代表的现金流量折现法(DCF,discounted cash flow approach)的新进展、投资机会方法(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pproach)、股利流量法(SDA,the stream of dividends approach)、经济增加值法(EVA, Economic Value Added)和结合CAPM 模型的改良DCF法,基于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等理论体系日臻成熟,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司价值评估理论体系。

企业价值评估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Fisher(1906)提出的资本价值理论,该理论提出,资本价值是收入的资本化或折现值,利息率对资本的价值有较大影响,利息率下降,资本的价值将上升,反之,则下降。Fisher的研究从利息率的角度探求了资本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关系,初步奠定了资本价值评估的基础。Fisher提出的企业价值评估公式为:CV=I+NPV (1)

其中:I:投资,NPV:企业价值的净增量。

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Fisher的资本价值理论广为流传,但是,用其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却进展困难,其主要原因是Fisher的理论有其特定的应用前提条件,即把企业当作能产生未来已知的、确定收益流量的投资资本,企业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是市场决定的无风险利率,则企业的价值就是依照该利率贴现的未来的收益的现值。然而,企业面临的市场是不确定的,且企业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间的关系也是不明确的,企业资本的机会成本无法确定,企业价值的资本化利率也就无法确定,企业价值的净增量NPV也无法确定,Fisher的资本价值理论在实践中并无用武之地。

Modigliani 和 Miller(MM)(1958)首先系统地将不确定性引入到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体系中,创立了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第一次解决了不确定情况下企业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关系问题,该理论指出:在不确定情况下,企业价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的债务市场的价值与权益市场价值之和。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为:

其中:Vj:企业的价值(企业的市场价值);Sj:企业股东权益的价值(权益的市场价值);Dj:企业债务的价值(债务的市场价值);Xj:企业预期回报的期望值;ρk:企业成本(企业纯权益的资本化率);ij:企业普通权益的回报率;r:企业债务的固定回报率。

1961年,MM将企业价值评估归纳为4种方法,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价值评估体系。

1. 现金流量折现法(DCF)。将企业价值,通过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关系模型提示出来。

其中:V(o):第0期企业的价值;P:资本市场的收益率(或利率);R(t):第t期企业的现金收入;O(t):第t期企业的现金流出。

2. 投资机会方法(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pproach)。基于投资者购买能产生收益的资产的角度考虑,企业价值由企业证券的市场回报率、企业实物资产的获利能力、超过正常市场收益率的超额收益(由企业的良好商誉而产生)等几方面价值组成。

其中:X(0):企业每年持续获得的收益;I(O):第t其企业的投资;v*(t):企业获得超过资本市场利率的超额回报率;其它参数同上。

3. 股利流量法(the stream of dividends approach)。

其中:D(t)(1+τ)表示从第t期开始在(t+τ)期间从总股利D(1+τ)中支付股东部分。

4. 收益流量法(the stream of earnings approach)。用企业所产生的收益而非股利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

其中:X(t):第t期企业的收益;vI(t):t期企业投资资本的机会成本;其它参数同上。

在Fisher, Modigliani 和Miller(MM)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企业价值评估逐步进行到实用阶段。

二、公司价值评估的新进展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新的方法开始逐步应用到公司价值评估中,比较典型的有期权定价模型、EVA方法及对无形资产评价的方法等。

1. 基于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

期权是一种特殊的金融证券,它赋予持有人在特定的时期以确定的条件购买或售卖一种资产的权利。Black-Scholes从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波动率、期权的执行价格、距期权到期日的时间、无风险利率这5个变量推导出的期权定价函数。基于无套利可能性、不确定世界的基于不付红利股票的欧式看涨期权的定价公式:

C=SN(d1)-Xe-rFtN(d2) (8)

其中:C是欧式看涨期权的价格,S是股票价格,X为期权的执行价格,t是期权距到期日的时间,rF为无风险利率, N(d1)和N(d2)表示累积正态密度函数,

σ是股票价格的年标准差(波动率)。

根据看涨期权的定价公式,就可根据看涨期权——看跌期权的平价关系推导出看跌期权的定价公式。

P=SN(d1)-Xe-rFtN(d2)+Xe-rFt-S=Xe-rFtN(-d2)-SN(-d1)(11)

从本质上来看,公司股票和债券均可看成是基于公司资产的期权,因而可用期权定价方法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上述模型不仅可以给期权及其它金融衍生证券估价,而且在公司财务估价中,也可以对公司股票、债券及其它公司证券估价。从期权的观点看,公司股票可看成是基于公司资产的看涨期权。考虑一个负有债务的公司,其资本结构由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组成。设V(t)是公司在t时的价值,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V(t)由市场决定。E(t)表示t时的权益资本(普通股票)的价值,D(t)为t时的债务资本价值,则有:

V(t)=E(t)+D(t)(12)

T时债券的价值应等于公司价值减去股票的价值,即:

D(T)=V(T)-E(T) (13)

因此,在期权意义上,公司股票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公司资产的看涨期权,其价值可直接用上述看涨期权定价公式估计:

σV是公司资产价值的标准差,它反映了公司资产的风险程度。因此,股票的价值受公司价值(V(t))、司债的到期值(B(T))、无风险利率(rF)、公司债务的期限(T)和公司资产价值的标准差(σV)这五个变量的影响,其中B(T)、rF、T为已知,V(t)由市场决定,σV可由公司价值的历史数据估计。而且,公司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影响股票的价值,进入估价公式的风险因子σV是公司的总风险。

2. 基于经济增加值法(EVA, Economic Value Added)评估模型。

EVA是由美国一家咨询公司 Stern Stewart发明的,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价值评定方法,EVA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关注和青睐。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公司 ,像西门子、Coca-Cola和 SONY等,都采用了 EVA方法。它是一种基于税后营业收入、产生这些收入所需要的资产投资和资产投资成本(或资本加权平均成本 WACC)的价值评定方法。在计算EVA时,所用到的3个要素为:税后营业收入,资产投资和资本成本。一个公司的经济附加值是该公司的资本收益和资本成本之间的差。从股东的角度,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取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价值。因此,经济附加值越高,说明公司的价值越高。EVA的计算公式为: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经营资本的税后成本(15)

在EVA项下,NOPAT的值比会计项目更接近它的真正经济价值,是真正从投资角度来分析公司的盈利的。EVA和会计利润有很大区别。EVA是公司扣除了包括股权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之后的沉淀利润(residual income),而会计利润没有扣除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是有成本的,持股人投资A公司的同时也就放弃了该资本投资其它公司的机会。投资者如果投资与A公司相同风险的其它公司,所应得到的回报就是A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是机会成本,而并非会计成本。

通过EVA评价上市公司的价值,意味着是以投资者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它所蕴含的基本思想是:只有投资的收益超过资本成本,投资才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公司以EVA作为的财务标准,就必须提高效益,并慎重地选择融资方式,是售新股、借贷,还是利用收益留存和折旧。哪种方式能使投资者价值最大化就必须选择那种方式。这样上市公司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经营目标,就能为股东、监管部门提供公司客观的经营业绩。

3. 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与方法。

在评估公司价值时,无形资产价值往往易于忽视和低估,国内外大量事实已经证明,技术和其它无形资产是一种把自然资源转变为另一种产出性资源的有力杠杆。无形资产是指依附于一定主体而存在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具有资产使用价值的某种特定权利和知识产权。它包括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专营权、许可权、商誉等。在企业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无形资产传统评估方法主要是收益现值法、成本法、市场法3种。

(1)收益现值法。依据变现等值标准,将无形资产的预期或实际年收益在有效使用年限内,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计算出折现值,并以此现值乘以一定的提成率(提成比例)求得该项无形资产重估价值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准确地商定和预测提成率、收益期和新增利润或新增销售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P为无形资产的评估值;Ri为第i年的预期收益或收益分成额;r为折现率;n为持续收益年数;a为社会贡献率(一般取5%~30%);Ri=受让方实现的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分成率;r=无风险利率+无形资产的风险报酬率。

采用收益现值法关键是要准确地统计或预计使用技术后的年收益或年平均收益,其中确定利润分成率十分重要,为此,国际技术贸易总结了一个简明实用的计算法,即“LSLP法”,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收入分成率=技术供方在技术受方利润中的份额×技术受方的销售利润/技术受方产品销售价

(2)成本法。此法须计算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无形资产价值损失、无形资产的可转让性等因素,另外还有机会成本需考虑,因此综上所述成本法估价的公式为:

无形资产评估值=无形资产重置成本×(1-价值损失率)×转让成本分摊率+无形资产转让的机会成本

(3)市价法。无形资产评估的现行市价法是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的无形资产或行业作为比较对象,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成交价格、交易条件、资本收益水平、新增利润或销售额、技术先进程度、社会信誉等因素,进行对比调整后估算出无形资产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人称之为市场价格比较法、销售比较法、差异比较法等。其计算公式为:

P=P'·α·β(16)

其中:P为无形资产评估值;P'为参照物现行市价;α功能系数,由被评估无形资产与参照物功能差异而定;β调整系数,由被评估无形资与参照物的成交时间、成交地点及市场寿命周期等因素决定。

这种方法着重强调供求关系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有两个:一是必须具备健全或比较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二是被评估对象必须与参照物在功能、效果、产品产量、销售价格、社会信誉、应用范围等方面尽可能接近,并尽量以近期同类参照物为主。

目前在无形资产评估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这3种方法,以及在这3种方法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比如技术含量估价法和对比计价法等。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评估由于其资产特性以及行业属性,导致无形资产评估的差别化程度提高,因此应依据行业与无形资产类别,有针对性地选择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以便准确界定具体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

三、结束语

对公司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关系有利于证券市场理性均衡的价值中枢的形成,有利于股价的正确定位、IPO发行、资产重组和公司的价值增殖和提升,因此,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很多成果也进入到实际操作中。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内幕交易者和非法套利者往往试图利用对公司价值评估的疏漏进行牟利,表现为证券市场中诸多的价格偏离的异常现象。将先进的公司价值理论和方法引入我国,并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无疑将会对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志龙,李玉清.一种基于帐面价值和未来收益的公司财富评估方法.会计研究,1997,(5).

2.于东智.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对公司权益进行估价的模型.烟台大学学报,2000,(4).

3.袁建娣.构建公司内在价值估价的会计基本分析框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1.

作者简介:王冀宁,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博士后;马宁莉,江苏省淮阴财经学校高级讲师。

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测算研究 第4篇

对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是件很困难的事,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 界定方法不同导致所计算出的结果不同, 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还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学术界也用不同的测算方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 测算结果从4000多万到2亿不等, 对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很多学者研究, 并且方法多样。首先回顾一下学术界对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

有些学者是从生产函数入手, 首先给出一个经济系统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及能使该经济系统收入最大化的资金和劳动力配置均衡的必要条件, 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一套关于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的新公式, 从而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实际估计, 约为1.17亿人。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运用的模型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合, 理论脱离实际。农村很难达到经济系统收入最大化, 假定的必要条件不符合中国乡村的实际情况。

有些学者的估测思路是:先运用农业技术需求法推算出中国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就业的农业劳动力, 再估算出已在二、三产业中实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最后采用一个公式, 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乡村实有劳动力数量现阶段技术条件下农业必需就业量-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乡村劳动力数量。这种方法在于一些基础概念没搞清楚, 没有弄清楚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农村劳动力不同于农业劳动力。首先, 农业劳动力是按照劳动力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划分的, 与之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非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是按照劳动力所从事职业的地域划分的, 其对应的经济范畴是城镇劳动力;其次, 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在量上也不相同。农村劳动力的数据范围更广一些, 它既包括农业劳动力也包括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中多余的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也没有一个公认定义的概念, 相对而言, 比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加复杂。首先, 农村剩余劳动力包含的范围更广, 既包括广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即农村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 , 也包括农村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 其关系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因此,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数量上大于农业剩余劳动力, 而且在测定时也会更加复杂。其次,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别属性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地域, 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相对应;农业剩余劳动力属产业范畴, 与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相对应。

所以很显然,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乡村实有劳动力数量现阶段技术条件下农业必需就业量-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乡村劳动力数量”这个说法是行不通的。

有些学者是按乡村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来计算乡村剩余劳动力的, 这计算出来的可称为名义乡村剩余劳动力, 不是实际乡村剩余劳动力。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 是需要依据实际乡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才能取得实效。

2 建立在对指标含义与口径辨析之上的测算

鉴于以上问题, 笔者很想知道中国乡村 (在本文中仅指除台湾、香港、澳门外的中国大陆) , 到底存在多少剩余劳动力?再继续转移所谓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会对乡村自身的发展带来影响吗?本文从中国乡村劳动力的一系列概念入手, 借助统计年鉴上的数字, 对中国乡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

首先来分析一下《2006年中国农业年鉴》乡村人口与从业人员 (到2005年底) 的统计结果。如表1:

看到这组数据可能有些人会这样计算:

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乡村人口中劳动年龄内的人口数-劳动年龄内在校学生数-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数-在押服刑人数+劳动年龄外参加劳动的人口数。

按照这个思路确实可以得出乡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么一个结论。

从公式本身来看没有错误, 但是却误用了指标, 没有注意到统计指标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乡村人口数既不是常住人口, 也不是按户籍统计的人口, 而是两者的结合。而目前乡村人口数指标中不包含劳动年龄内的在校学生, 此种方法计算是指标和统计口径不配套。

在对统计指标本身含义没有一个很清楚的理解的情况下, 不管对数据做出多高明的处理, 得出的结论可信度都不高。表1中统计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下:

乡村人口数是指乡村地区常住居民户中的常住人口, 即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 而且经常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 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 经常与本户连成一体, 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 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 (走读生除外) 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 (不包括探亲、看病等) 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民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 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

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是指乡村人口中劳动年龄以上 (16周岁) 能够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又称为乡村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 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即包含实际参加劳动的人, 也包括未参加劳动的人。

乡村从业人员是指乡村人口中16岁以上实际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收入的人员, 既包括劳动年龄内经常参加劳动的人, 也包括超过劳动年龄但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但不包括户口在家的在外学生、现役军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也不包括待业人员和家务劳动者。从业人员年龄为16岁以上。从业人员按从事主业时间最长 (时间相同按收入) 分为农业从业人员、工业从业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交运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从业人员、批零贸易及餐饮业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乡村劳动力资源的的实际利用情况, 既包括在乡村从业的人员, 也包括外出打工的人员, 是对乡村劳动力资源的需求。

由于目前乡村剩余劳动力还没有一个公认定义的概念, 要想弄清楚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就要首先界定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是从供给和需求方面来界定乡村剩余劳动力, 把乡村劳动年龄内的劳动力资源数超过对乡村劳动力资源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称为乡村剩余劳动力。它是一个相对指标, 也是一个动态指标。强调劳动年龄内的劳动力资源数是因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将超过劳动年龄而参加劳动的人统计在内是不适当的, 因为这部分人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已属于正常退离劳动岗位, 不宜再从事各种劳动。上述这种情况按照法律规定, 不属于国家应该提供其就业机会的行列, 尽管他们也具有劳动能力。

从表1乍一看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乡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乡村从业人员=54569.1-50387.3=4181.8所以就得出乡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为4181.8万人这样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是不合理的。依据上文, 不合理之处就在于此处计算中乡村劳动力资源中包含劳动年龄外的劳动力资源, 扩大了劳动力资源的供应量。

从乡村劳动力资源数这个指标的定义本身, 可知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既包含就业的人, 也包含未就业的人。我们假定劳动年龄内 (男性:16—60周岁, 女性16-55周岁) 的乡村劳动力全部就业, 但是乡村从业人员数却为50387.3万人, 也就是说劳动年龄内的劳动力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对乡村劳动力的需求了, 必需要用劳动年龄外的人去弥补, 这个数量至少是:

49959.4-50387.3=-427.9 (万人)

这个“-”号表明, 我国总体上乡村劳动年龄内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已经小于对乡村劳动力资源的全部需求, 我国乡村适龄劳动年龄内劳动力资源是不足的, 实际上对乡村劳动力资源已经存在着过度开发。虽然这个开发量还不是很大, 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中国乡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个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3 对测算结果的评述

经验观察是支持我的这一结论的, 到中国的乡村走一趟, 会看到大部分的村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 有的村庄大部分甚至只是老人和孩子, 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 他们可称得上是乡村的人才, 是发展农业的中坚力量, 却转移出去了, 而农业生产的重担就落在了妇女、老人甚至孩子身上。这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尤为明显。

由于种植业的周期性, 所以农民趁农闲可以到城市打工, 但是乡村劳动力的转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 在保证乡村自身发展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同时也得有一个观念上的根本转变, 不是乡村的劳动力有大量的剩余才转移的, 而是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才转移到城市的。乡村劳动力关心的是不同就业选择带来的纯收入, 而不是能否充分利用劳动力。假如回乡从事农业的纯收入超过了外出务工的纯收入, 即使一部分劳动力在农业上得不到充分利用, 但出于收入方面的考虑, 他们仍然可能选择在家从事农业, 而非外出务工。乡村劳动力不能盲目的转移, 否则将会出现新乡村建设缺乏劳动力, 城市又存在大量的知识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虽然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乡村这个数量是没法限制的, 但至少不应该再鼓励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了, 否则会影响到乡村自身的发展。

一部分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 所以呼吁我们还要采取更加有利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前提是中国目前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存不存在, 存在的数量是多少, 这是个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真正了解目前乡村劳动力的供给状况, 才可以更好的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村的发展。

摘要:对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范畴的界定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 对其数量的估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结果从4000多万到2亿不等。从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相适应这一较新的角度来定义什么是乡村剩余劳动力, 在此基础上测算出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是负剩余, 实际乡村劳动力短缺达427.9万人。基于此, 最后对这一情况所引发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和讨论。

关键词:乡村劳动力资源,乡村从业人员,乡村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罗斯基.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1997, (4) :28-39.

[2]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1998, (4) .

[3]陈先运.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 2004, (2) .

[4]惠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 2005, (4) .

数量研究 第5篇

异色瓢虫生活史及种群数量影响因子的研究

从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方面探讨了影响异色瓢虫种群数量的.因子,研究表明,温湿度、食物充足程度、自残习性以及农药的使用等方面都对异色瓢虫种群数量产生影响:最适温度为20~30 ℃;食物短缺情况下,具有自残习性;施用杀虫剂,直接影响其捕食能力和成活率.

作 者:陈钦华 冯文 黄荣雁 CHEN Qin-hua FENG Wen HUANG Rong-yan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防护林科技 英文刊名: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S763.38 关键词:异色瓢虫   生物学特性   种群数量  

合伙人资格及数量的比较法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合伙人;资格;比较法研究

一、合伙人资格

(一)域外法的相关规定

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第1832条规定,合伙是两人或以上达成协议,将部分或全部财产共用于以生产敬意,并按一定比例分配经营所得。

日本《商法》第55条规定,公司不能成为其他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

《德国民法典》第736条,在合伙合同规定,如果一合伙人终止或者死亡,或者一名合伙人在合伙中的财产得以分割解除是,其他合伙人之间仍存在合伙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德国民法允许公司等发人成为合伙人。

英美法系:《美国统一合伙法》第6条规定,合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共同经营,并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统一有限合伙法》中,第101条规定:“‘人’系指一个自然人、合伙、有限合伙(国内或国外)、信托机构、财团、协会或公司。”

《英国合伙法》规定,除敌国人以及未达到法定最低年龄和神志不清的人不得成为合伙人,其他人及有限责任公司都有可以成为合伙人。

(二)域外法之比较

两大法系都认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作为合伙人;英美法系一般允许公司和法人成为合伙人,而大陆法系中各国规定有所差异:俄罗斯、德国、法国允许公司法人成为合伙人,而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则不允许公司成为合伙人。在美国,法律虽然承认自然人当然可以成为合伙人,但是对于那些自我宣称是合伙人的人,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方能承认其是合伙人:第一,本人承认是合伙人;第二,本人与合伙存在联系关系;第三,合伙影响到本人的利益。

(三)我国国内法规定

《民法通则》第52条规定,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如果若进行联营,共同经营但是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可以依照合伙企业法中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担责形式进行责任分配,但是如果法律规定或者协议约定负连带责任的,其成员均承担连带责任。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2条规定,合伙企业包括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合伙企业法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两种合伙企业,即有限合伙企业和普通合伙企业。而且根据该法规定,普通合伙人具有一定的限制,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一律不允许成为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它们只有可能成为有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承担有限责任。此外,该法对设立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做了两点基本的限定,首先合伙人数量必须达到两人以上,另外如果合伙人是自然人,则该合伙人必须是民法意义上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公司法》第15条规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公司在向其他企业投资时,不能成为被投资企业的承担连带债务责任的投资人。

异同比较:相比较下,大陆法系更为强调国家强制,因而出于对整个经济社会安全秩序的考量,防止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陆法系的国家一般都限制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为合伙人;而英美法系更注重公司自治,因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太过于严苛的规定。我国虽限制了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为合伙的设立人以及资源入伙人,但是没有对合伙存续期间已经成为合伙人的自然人做过多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更倾向走折中路线。

关于合伙人资格这一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基本上都承认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作为合伙的合伙人。

徐永前认为公司投资合伙企业是公司转投资的方式之一,是公司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动。公司可以利用合伙企业的有点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合伙企业一方面设立方式简单方便,出资方式也较为多样,另一方面合伙组织便于管理。

马强认为,合伙企业是一种灵活多样的商事组织形式,让合伙人之间的合作更为灵活方便,在这种商事组织形式之中,合伙人可以将本身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实现各合伙人之间的优势互补,宏观上社会市场资源也能够优化配置方式。

笔者认为合伙属于民法内容,而民法最为强调意思自治,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源于企业的自治。然而在繁杂的经济生活中一味的追求自由的市场经济会造成很多问题,倡导自治,也应该让国家在强制上扮演较为适宜的角色。

有关法人的合伙人资格,不管法人能不能成为合伙人,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不能因为实际操作中会滋生的问题而否认某项制度的构建。其次,法人成为合伙人这一结论是在西方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一段时间之后的实践总结,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毋庸赘言,这就可以说明这项制度本身是利大于弊,至于在我国法人如果成为合伙人会带来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综合一下会发现这些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法律之外的事情,不管法人能否成为合伙人这些问题仍然会存在,比如贪腐和损公肥私等。另一方面,作为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的效力显然要凌驾于《合伙企业法》之上,单纯从现有法律制度来看,现行法律也的确适宜承认法人具备合伙人资格。

二、合伙人数量

(一)域外法规定

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第1832条,合伙是有两人或两人以上人为了共同经营获利而将若干财产聚集在一起进行生产经营的组织。

《日本民法典》第667条第1款规定,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出资来用于经营共同的事业,并以此获利的组织叫做合伙。

英美法系:美国《统一合伙法》也规定合伙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来组成。美国《统一有限合伙法》第101条规定“有限合伙”和“本州有限合伙”是指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人根据本州法律设立,拥有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伙人的合伙组织。

英国《1975年公司法》为合伙组织的合伙人数量设置了最多不超过20人的限制,但是又在2002年有取消了这项限制。

(二)域外法之比较

纵观两大法系各个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可以看出一般都是只有下限而无上限,比如日本、美国、法国等。而另一种就是类似澳大利亚这种限制主义,比如英国,这类国家对合伙的人数有一定的上限要求。

(三)我国国内法规定

《民法通则》第30条,两个以上公民达成协议,共同以资金、事务、技术等作为出资形式,用于共同经营的组织叫做个人合伙,合伙人要共同劳动,共同经营。

《合伙企业法》第61条规定,有限合伙企业原则上有合伙人数量的上下限制,最少两个,最多不达到五十个,但如果法律另有规定,以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予以处理。该条还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当中必须有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该法第75条,当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只剩下有限合伙人时,该合伙应当解散;当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只剩下普通合伙人时,该合伙应转为普通合伙奇特。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法律规定中,有限合伙的合伙人数量既有上限,又有下限。而对于普通合伙的人数并没有上限要求,只有在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数量上限定至少有一人为普通合伙人。

笔者认为,从实践上来看,合伙的出现,就是因为其灵活性和对投资方式的简便化而在现在经济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对其多加限制不利于其本身灵活、简便的本质特点。从理论上看,合伙属于民法范畴,在民法理论中,意思自治是绝对的基本原则,对这种社会中自发的活动,只适合做简单的框架性建构,而不适合多加拘束。从世界合伙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不加限制或者仅仅规定下限的方式,无论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问题对整个立法框架影响不大,没有过多的社会制度影响因素,仅仅是现实需要而带来的进步。(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滕威:《合伙法理论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页。

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第7篇

(一) 广西人口增长速度总的趋势逐年下降, 但高于全国水平

如图1所示, 1978-2006年间, 广西人口增长速度稍有波动, 但总的趋势是逐年下降。在1990年以前, 广西人口增长速度稍稍有点波动;1990年以后, 广西人口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达1.49个百分点。但与全国相比, 大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

如表1所示, 从分时期来看, 广西人口年均增长量和增长速度总的趋势大约呈下降趋势, 但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不过与全国的差距逐渐减少。1978-1980年间, 广西人口年均增长量为69.7万人, 年均增长2.05个百分点, 比全国高0.76个百分点。1981-1985年间, 广西人口平均每年增长67万人, 年均增长1.83个百分点, 比全国高0.42个百分点。1986-1990年间, 广西人口平均每年增长73.5万人, 年均增长1.84个百分点, 比全国高0.29个百分点。1991-1995年间, 广西人口年均增长60.2万人, 年均增长1.38个百分点, 比全国高0.22个百分点。1996-2000年间, 广西人口年均增长41.6万人, 年均增长0.90个百分点, 比全国低0.01个百分点。2000-2006年间, 广西人口年均增长35万人, 年均增长0.72个百分点, 比全国高0.11个百分点。

(二) 广西人口生育水平显著下降, 妇女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

1. 广西人口出生率总的趋势是逐年下降, 但稍高于全国水平

从图2可看出, 广西人口出生率总的趋势是下降的, 但有些年份稍有波动。在1987年以前, 除1983年外, 广西人口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这时期广西人口出生率偏高;1983年以后, 广西人口出生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同。

2. 广西妇女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生育模式趋向合理

1978年以来, 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广西妇女总和生育率降幅明显, 由“三普”的4.04下降到“四普”的2.74和“五普”的1.54。从“三普”到“五普”, 降幅为3.5, 这意味着每个妇女平均减少生育3.5个孩子。在“五普”中, 一孩、二孩总和生育率较高, 三孩级以上总和生育率很低, 这说明广西人口的生育模式趋向合理。以妇女总和生育率2.1左右作为生育更替水平的度量标准, 目前广西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 进入了低水平生育阶段。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 广西妇女总和生育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广西与全国的差距才慢慢缩小。

(三) 广西人口死亡率稍有波动, 但波动幅度大于全国水平

从图3看出, 1978-2006年间, 广西人口死亡率在6‰左右波动, 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水平, 且比全国平均水平稍低, 但波动幅度大于全国。

二、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一) 广西人口总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经过测算, 广西人口总数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10>0.8, 即两者高度正相关, 人口总数的变动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作用显著。这是因为人口增长使劳动力增加, 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故人口总数与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既与人口总数有关, 又跟经济发展有关, 能直接体现人口总数和经济增长的变动。所以, 此处选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分析人口总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提高, 从1978年的225元/人增至2006年的10296元/人, 是1978年的45.76倍。尤其是1993年后, 广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 增幅较大。这是由于广西人口增速减慢, 经济发展迅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 广西人口生育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人口出生水平逐年下降, 妇女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 而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 这说明广西人口生育率与经济发展成负相关关系。虽然, 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广西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是由于计划生育控制的结果, 但经济发展对生育率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经测算, 广西生育率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851, 其绝对值大于0.8, 属于高度负相关, 说明广西经济发展对生育率影响显著。

(三) 广西人口死亡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978年以来, 广西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 并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动。经过测算, 死亡率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仅为0.169, 即两者的相关性不显著, 可认为两者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死亡率下降到较低水平时, 经济对死亡率的影响就不显著了。

(四) 广西劳动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劳动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状况, 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的比值也就是就业弹性系数来测定。一般来说, 就业弹性系数越大, 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说明就业增长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国际上通常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就业弹性系数:

其中, Le为就业弹性系数;GDPr为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Lr为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

从表2看, 1978年以来, 各个时期的就业弹性系数都大于1, 即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就业增长速度, 劳动生产率较高, 经济效益较好。尤其是1991-1995、2001-2006年间, 就业弹性都在10以上, 说明这两个时期劳动生产率很高, 经济效益最好, 就业增长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

(一)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

1.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国际上通常采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来评判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就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某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与同一时期的人口增长率的比值, 一般记为E,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E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GDPr为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Pr为人口的增长速度。

2.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判标准

一般的, 当E<1时, 人民生活水平会下降;当E=1时, 人民生活水平只能保持原有水平;所以当E≤1时, 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当1<E<5时, 人民生活水平将有所改善, 但改善速度缓慢, 此时, 人口与经济基本协调发展。当E≥5时,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加储蓄, 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 此时,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因而, 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来评判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准为:当E≤1时, 人口与经济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当1<E<5时, 人口与经济发展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当E≥5时, 人口与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

(二) 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1. 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判

按照五年规划分时期计算广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

从表3可看出, 1978-2006期间, 广西GDP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人口增长速度, 各个时期人口与经济的弹性系数都大于5, 对照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判标准, 改革开放后, 广西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高, 达到了协调级别。尤其是1991-1995、2001-2006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仅为1.39%和0.72%, 增长缓慢;而GDP增长度高达27.24%和15.35%, 增长非常迅速;所以, 这两个时期的弹性系数很高, 人口与经济发展非常协调。

2. 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广西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图4广西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1991年后, 与全国的差距逐渐拉大。1991年, 广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211元/人, 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893元/人, 两者相差682元/人;到了2006年, 广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296元/人, 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6084元/人, 两者的差距高达5788元/人, 主要原因是广西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

(2) 广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表4看, 1978-2006期间, 广西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及其弹性系数分别为1.39%、15.79%和11.40, 而全国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及其弹性系数分别为1.13%、15.53%和13.78, 广西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均比全国高0.26个百分点。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抵消了经济的增长, 最后导致广西的弹性系数比全国低2.16。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以上分析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是协调的, 但由于人口增长较快, 其协调程度低于全国水平。也就是说, 广西人口的压力虽然不是很严重, 但是人口数量的较快增长还是对广西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导致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然而, 人口的适度增长, 既能减轻人口负担, 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又能扩大需求, 促进投资的增加, 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 为了实现广西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进一步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保持人口总数的低速增长。

摘要:人口数量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口数量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 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了1978-2006年的有关数据, 运用就业弹性系数和弹性系数来分析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分析结果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是协调的, 但其协调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人口数量,经济,就业弹性系数,弹性系数

参考文献

[1]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靳光华, 孙文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与对策[J].统计研究, 1997, (1) .

[3]广西统计局、广西人口普查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2.

[4]广西统计局、广西人口普查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中国人口 (广西卷)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6]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2-2007.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2007.

[8]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9]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2007.

关于三亚市游客数量预测研究 第8篇

Zadeh于1965年创立模糊集理论[1],开创研究非经典数学的新阶段。Jilani等[2]指出经典的时间序列不能处理用模糊集表示或用模糊集语言值表示的时间序列问题。Song等[3~5]第一次提出应用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处理阿拉巴马大学入学率的预测问题。Jilani等[2]第一次提出逆模糊数概念,并提出新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Saxena等[6]和Stevenson等[7]改进了Jilani等[2]的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特别是Saxena等[6]提出的改进模型,用于处理阿拉巴马大学入学率的历史模拟预测的平均预测误差率达到已有模型的最好的结果:0.34%Wang等[8]又进一步改进了Jilani等[2]、Saxena等[6]和Stevenson等[7]的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称之为NFTSFM(New FuzzyTime Series Forecasting Model),仍应用于阿拉巴马大学入学率的预测问题,使得历史模拟预测的平均预测误差率达到更好的结果:0.27%。Jilani等[2]、Saxena等[6]和Stevenson等[7]等学者所提出的模型的共同点是对于阿拉巴马大学历史入学率的区间进行分割,应用小区间的中点论域构造逆模糊数公式:

其中a1,a2,…,aj-1,aj,aj+1,…,an-1,an是小区间的中点,只不过不同模型的小区间的构造方法不同,使得平均预测误差率不同。NFTSFM直接建立阿拉巴马大学历史入学率论域、历史入学率逐年百分比论域、历史入学率逐年百分比的差分论域以及历史入学率逐年百分比的差分的分段论域. 在这4个论域上构建逆模糊数公式如下文定义6,进而构建预测公式如下文定义7,不仅预测公式简单了,而且能提高历史数据的模拟预测误差率,还能对未知年的数据进行预测.本文应用NFTSFM对于三亚市游客数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模拟预测研究,提高历史数据的模拟预测误差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历史数据逐年百分比的差分的单位分段要小:即定义4中的参数k≥30较好。

一、基本概念

定义1当时间序列的数据是用模糊数据表示时,就把它叫做模糊时间序列。

定义2设按年计数的游客数量论域X={X1,X2,…,Xn},逐年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并建立游客数量逐年百分比论域为Y={Y1,Y2,… ,Yk}.

定义3设游客数量逐年百分比论域为Y={Y1,Y2,… ,Yk},逐年百分比的差分计算公式:

并建立游客数量逐年百分比的差分论域为U={U1,U2,…,Uh}.

定义4设U={U1,U2,…,Uh}为逐年百分比的差分论域,应用公式计算得到

为单位,建立逐年百分比的差分的分段论域如下:

定义5设有百分比论域Y={Y1,Y2,…,Yn}和百分比的差分的分段论域V={V-k,V-k+1,…,V-1,V0,V1,…,Vk-1,Vk}。如果

则称αi为论域Y和V上的模糊数。

定义6设有百分比论域Y={Y1,Y2,…,Yn}和百分比的差分的分段论域V={V-k,V-k+1,…,V-1,V0,V1,…,Vk-1,Vk}。如果

则称βi为论域Y和V上的对应于模糊数αi的逆模糊数。

定义7应用逆模糊数公式(4)建立预测公式如下:

其中Yi-1是逐年百分比论域Y中的元素,Vj是百分比的差分的分段论域V中的元素,Xi-1是游客数量论域X中的元素。

定义8设按年计数的游客数量论域X={X1,X2,…,Xn},Wi为预报值,规定预报误差率为

规定平均预报误差率AFER(Average Forecasting ErrorRate)为

定义9未知年预报数据的检验,设按年计数的预测值集合为W={W1,W2,…,Wk},规定预测百分比增长率为

二、应用 IFTSFM 对于三亚市游客数量进行预测研究

NFTSFM的具体应用步骤,通过对海南省三亚市的游客数量进行预测研究的案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立历史数据统计表

海南省三亚市2006—2013年的游客数量统计表(如下页表1所示)。

(二)建立 4 个基本论域

根据统计表1可以建立三亚市的游客数量论域如下:

应用逐年百分比计算公式(1)计算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逐年百分比Yi(如表1所示)。并建立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逐年百分比论域如下:

应用逐年百分比的差分计算公式(2)计算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逐年百分比的差分(如表1所示)。并建立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逐年百分比的差分论域如下:

应用公式(3)计算逐年百分比的差分的分段单位:

于是可建立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逐年百分比的差分的分段论域如下

(三)在 4 个基本论域上建立预测公式

在论域(9),(10),(11)和(12)等4个论域上,如同定义7那样建立IFTSFM预测公式如下:

(四)对于历史数据进行模拟预测

应用预测公式(13),对三亚市2006—2013年游客数量进行历史数据的模拟预测计算。

因为逐年百分比的差分的分段论域V中有61个数,在公式(13)中的参数Vj有61种选择,对于i年的预测值可计算出61个不同数据.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i年的预报值比较合理,就成为重要的问题,为此引入如下定义。

定义10在i年的61个预测值中,最接近于真实数据的预测值称为i年的预报值。

例如,计算2008年的预测值如下:

从上述3组算式可见,最接近于2008年历史真实数据604.15的预测值为599.40,所用参数为Y2007+V-10,预报误差率为(公式(6))|W2008-X2008|/X2008=0.007862=0.7862%最小。由定义10知W2008=599.40是2008年的预报值,填入表1中,类似可计算2009—2013年各年的预报值,结果均填入表1中。

由表1可见,历史数据模拟预报值的平均预报误差率=0.1970%,非常小,仅为千分之二。

(五)对于未知年 2014—2016 年的数据进行预测

首先应用NFTSFM研究未知年2014年的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预测值,应用预测公式(13)计算,可得到61个预测值.如果预计可能出现重大利空或重大利好,还可以扩大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逐年百分比的差分的分段论域V的范围,应用预测公式(13)还能得到更多的预测值,如何在这众多的2014年的预测值中筛选出最接近于将要发生的真实数据的预报值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难在2014年的“真实数据”是未知的,因此需要设定约束条件。

我们再考察表1,2011—2013年这三年的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逐年百分比增长率由小到大依次为分别为7.95%,11.45%,15.68%。假设今后几年旅游市场各种因素是常态发展,不出现重大利空或重大利好,则以2011—2013年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逐年百分比的由小到大的百分比增长率作为保守预测,正常预测和冒险预测的所用参数,这里Y2013=11.45,并且

由上述的“所用参数”的计算,应分别对应逐年百分比的分段论域V中的参数V-5,V0,V6,方能使所用参数Y2013+V-5,Y2013+V0,Y2013+V6分别达到7.9185,11.45,15.6878;分别最接近7.95,11.45,15.68,因此使用X2013=W2013=1 228.40,再应用NFTSFM的预测公式(13)计算2014年的预测数据(如表2所示)。

再计算2015年的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预测值,取2014年的正常预测为W2014=1 369.05,Y2014=11.4499,所用参数分别取Y2014+V-5,Y2014+V0,Y2014+V6,计算结果填在表2中。

最后计算2016年的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预测值,取2015年的正常预测为W2014=1 525.80,Y2014=11.4495,所用参数分别取Y2015+V-5,Y2015+V0,Y2015+V6,计算结果填在表2中。

结束语

应用NFTSFM研究三亚市游客数量的预测问题,应用它可以进行历史数据的模拟预测研究,并且预测精度较高,还可以进行未知年的数据的预测研究,例如给出2014—2016年这三年的预测值,对同一未知年的预测数据可给出多个供决策者选择,决策者的经验能发挥作用。NFTSFM是一种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邱望仁等[9]指出这类方法的应用研究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经济、工业、农业、文化、卫生等众多领域。但是,该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针对某未知年的数据进行预测时出现的多个预测值如何更科学地筛选出预报值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之一。总之,正如邱望仁等[9]指出的那样,人们对于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研究方兴未艾,其应用潜力无限。

摘要:应用NFTSFM研究三亚市游客数量预测问题,NFTSFM是一种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实际上该模型把时间序列的数据用模糊数表示,并在游客数量论域、游客数量的百分比论域、游客数量的百分比的差分论域和游客数量的百分比的差分的分段论域等4个论域上建立预测公式,预测公式的基础是逆模糊数,NFTSFM的预测公式结构非常简单,计算方便,给出的历史数据模拟预报值的平均预测误差率很小,能较好地预测非线性条件下的三亚市游客数量预测问题。由于对同一未知年的预测数据可给出多个供决策者选择,决策者的经验能发挥作用。

对未来我国粮食需求数量预测的研究 第9篇

1粮食消费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1.1粮食消费“两分”测算法

粮食消费“两分”测算法是在粮食五分法基础上, 将粮食消费分为食用消费和非食用消费两类。其中食用消费包括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和剔除生物燃料外的工业用粮消费;非食用消费分为粮食损耗、种子用粮和生物燃料用粮消费。

通过数据分析, 我国每年种子用粮为1200万吨左右, 粮食损耗数约为2350万吨;而生物燃料主要以陈粮、木薯和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粮食乙醇, 作为替代能源的一种选择和补充;为避免与人争粮, 07年我国已停止在建粮食乙醇项目审批, 转向非粮乙醇项目发展。按照一吨乙醇消耗3.3吨玉米计算, 每年耗粮控制在300万吨, 非食用消费总量每年合计3850万吨, 处于相对稳定情况今后随着种植技术的改进、节粮减耗措施的完善及生物燃料原料的转换等变化, 非食用消费在我国粮食消费中占比将日趋减少, 食用粮食数量成为粮食消费的主流和研究重点。

1.2食用消费数量预测模型建立

为方便研究, 将历年来的粮食消费数据进行处理, 从全年总消费量中剔除种子用粮和损耗数量, 剩余部分基本作为食用消费量数值, 得到一组新数据。在消费偏好、粮食价格和居民人均收人水平等众多影响食用消费因素分析中, 消费偏好揭示了居民的不同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 易受到年龄和健康状况及营养观念发生位移;粮食价格波动, 对于价格敏感的居民家庭会导致食物选择上的集聚效应, 失去食物选择的多样性, 表现在消费行为上, 如经常购买低价格的替代品, 尽量减少外出消费次数等;但是民以食为天, 在价格波动平复的今天, 偏好和价格对粮食消费数量改变不太明显;在分析城乡居民人均收人和恩格尔系数统计数据后, 我们发现: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并且差值缩小, 表明城乡消费水平接近和指向趋于一致;居民平均年收人水平成为影响食用消费数量的关键因素。由此, 我们使用SPSS软件对居民人均收人与食用消费量进行相关分析。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显示, 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5亿左右。2030年人口为15亿。按此折算, 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数为379.9 kg左右, 2030年人均粮食消费数为401 kg;参考发达国家人均粮食573 kg的稳定消费水平, 考虑到东西方饮食习惯差异, 应该接近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的高点, 如果持续保持富裕状态, 粮食消费会在此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2结论

2.1由于预测时段处于我国从小康阶段向富裕阶段跨进, 人均收人持续快速增长;预测结果揭示出粮食消费数量也呈现出总体稳步增长, 平均年增长率约为2%左右;预测前期增长较慢, 后期增长较快, 增长比例由1.3%达到2.7%;说明城乡居民进人富裕阶段初期消费模式逐渐趋同, 如动物性食品和酒类消费完全替代单一原粮消费, 食物选择多样化和营养结构科学化。

2.2考虑到城乡居民总体收人步人富裕阶段后, 粮食消费结构趋于稳定这一规律, 食物消费补偿性和改善性增长的动力弱化, 人均收入不再是粮食消费增长的主因, 如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保持在30%以下, 人均粮食消费达到最高点后, 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人口数量规模将成为粮食消费总量增长的主因, 因此预测模型在有待调整和持续改进, 以准确把握我国食用消费变化规律。

数量研究 第10篇

1 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的内容与措施

1.1 品牌营销

品牌是医疗市场竞争力的象征, 是赢得患者的法宝。一旦患者在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中形成"消费满意", 他往往会与医院建立起长久良好的医疗供需合作的关系。医院的品牌, 除了医疗服务作为特殊产品所固有的技术含量、质量和价格3大要素外, 还应有专家知名度、专科特色、高精尖仪器、技术水平及优质的服务等要素形成的无形资产, 包括医院的社会信誉度、专家知名度和人们口碑等。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注重了医院形象宣传、名医宣传、特色技术等方面的宣传, 把握好宣传策划、宣传对象和宣传效果各个环节。我们认真研究医疗市场, 在充分分析医疗市场的基础上, 做好定位, 发挥好优势科室门诊, 摸索实践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坚持走出院门, 深入社区进行义诊咨询、授课等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 专题片、报纸、宣传页、宣传牌、刘莉访医栏目、广告等等, 宣传了我院专科特色, 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 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对基层医院带来的患者, 专人陪同, 做好诊疗服务, 使其成为忠实客户及医院义务宣传员。

1.2 服务营销

1.2.1 如何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我院始终站在病人角度, 不断

改进各项服务流程及服务质量, 为方便患者就诊进行了门诊整合调整, 将妇产科与不孕不育门诊合在同一楼层, 并设有专人收费, 免去患者楼上楼下跑, 节约了就诊时间。将儿科门诊、儿保门诊、儿科输液集中在同一楼层, 便于管理, 并设有儿科收费和药房, 方便宝宝家长缴费取药。在儿科门诊区, 营造儿童喜欢的色彩及环境, 墙面有卡通图画, 设有儿童娱乐玩具, 供儿童欣赏、娱乐, 有儿童小书桌为儿童输液时写作业, 深受儿童及家长的欢迎。

1.2.2 服务无止境。为延伸服务领域, 我们从细微之处入手, 积极为

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了缓解儿科患儿多就诊难问题, 在儿科首先推出午间门诊和夜间延时门诊 (延时至晚10点) , 缓解了儿科就诊拥挤现象;开通电话及网上预约挂号服务, 解决了一些患者就诊中的实际困难;检验科免费为外地患者邮寄化验单;B超、心电图检查床设有一次性塑料单, 各诊室检查床均设有布帘, 保护患者的隐私。我们把人文关怀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 让患者感到更方便、更温馨。

1.2.3 开展微笑服务, 规范职业语言, 杜绝服务忌语, 在护理人员中

开展礼仪培训。以健康需求者为关注焦点, 把"对"永远让给患者作为我们服务理念, 以病人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效果的标准, 开展服务明星、形象之星、护理骨干的评选活动, 服务明星半年评选一次, 形象之星两月评选一次, 护理骨干一个月评选一次, 并进行表彰奖励, 鼓励大家争优创先, 起到了以点带面, 以优带劣的作用, 使门诊服务工作更趋完善, 提高了医院美誉度及患者的忠诚度。

1.2.4 服务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按照卫生厅推出"三优一满意"活

动, 门诊部对照省卫生厅医院管理问题警示录及便民40条内容, 查漏补缺积极整改。在儿科输液区放置儿童接尿桶, 方便小儿接便;将儿科洗手间洗手水池降低40公分, 易于小儿洗手;为方便上班族夜间就诊, 在内科、外科开设了夜间延时门诊, 出诊均为副高以上专家;在电话预约、网上预约挂号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来院预约和短信预约挂号服务项目;门诊大厅每天由药剂科专人为患者解答用药事宜, 将药师的联系电话号码在门诊大厅公布, 以便随时回答患者提出的用药问题;扩大便民服务项目, 门诊咨询处免费为就诊患者临时保管物品, 增加了老花镜、针线包、纸、笔等物品, 方便有需要的患者。

1.3 诚信营销

诚信服务是待人处事的基本道德要求。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更要以诚信为本。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打造诚信医疗服务品牌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是赢得患者信赖的法宝。门诊部在门诊大厅显著位置公开医疗价格及向患者公开项目;出台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定, 每月定期检查处方、病历, 并进行用药排序, 将用药前十位在院信息简报上进行公示, 有效杜绝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现象;定期参加住院患者工休座谈会, 听取住院患者对门诊各项工作的评价, 每月进行1次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 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改进不方便患者的工作流程, 从门诊、挂号、药房、收费、检验等患者接触最多、最容易产生矛盾的"窗口"入手, 提高窗口科室效率, 简化患者的就医流程, 保证患者在就医环节上通畅、快捷、有效;推出了一系列服务措施:在门诊大厅设立导诊咨询处和就诊导向图, 配备了满足工作需求的导诊和分诊工作人员, 门诊及各候诊区设立了候诊椅、纯净水饮水机、一次性纸杯;实行全日制门诊, 保证节假日、双休日专家出诊人数;规范收费, 维护患者权益, 在每个检查区域公示检查项目价格, 对门诊患者实行"缴费清单制", 显示屏、触摸屏, 便于患者查询药品价格及各种诊疗费用价目等, 大大增加了医疗环节中的透明度, 自觉接受患者监督, 使患者看病花钱不再是"雾里看花", 而是做到心中有数。

1.4 走出去, 请进来策略

我们还开设了健康大课堂, 请患者及家属来医院听课, 传授防病、治病知识及专科治疗注意事项等等, 专家认真准备课件, 每月为健康需求者免费授课1-2次, 深入浅出地把医学知识传授给他们, 深受健康需求者的好评。1-10月份共讲课13次, 听课患者及家属约600余人次;每月下社区义诊一次, 把健康保健、健康知识带到社区, 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4-10份共义诊5次, 健康咨询、量血压约800余人次, 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约2000余份。

1.5 惠民策略

做强企业, 回报社会, 让利于患者。我们采取的惠民方法有周六周日及节假日免挂号, 为离退休人员发放连心卡, 持卡就诊大型检查减免10%, 检验减免5%, 挂号不收零 (每个号免0.5元) , 简易门诊免费为只开化验单、检查单、药品的患者提供便利。2009年, 门诊1-10月总门诊量337411人次 (不包括二门诊、三门诊) , 其中普通号94218人次 (免收47109元) , 专家号166387人次 (免收83193元) , 周六周日及节假日免费号76806人次 (230418元) , 共优惠360720元。

2 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后的变化

2.1 就诊量上升, 市场占有率明显增加

实施市场营销战略1年来, 吸引了山西平路、灵宝、卢氏等地患者前来就诊。虽然大范围修路给患者前来我院就医带来很大不便, 在经过08年患者大幅增加的基础上, 又同比增加3.5%, 预计09年患者就诊量可超过45万人次。见表1。

2.2 业务收入明显增加

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后门诊09年1-10月份业务收入3219万元, 与08年同比增加17%。见表2。

2.3 患者满意度提高

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市场营销战略已经成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最有力的竞争手段, 医院"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得到了体现, 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增强, 患者投诉率明显下降。围绕患者的需求, 经广泛的满意率调查, 患者满意度由过去的97%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9%。见表3。

3 讨论

数量研究 第11篇

【摘 要】本文在已知国家政策和人口数据的前提下,通过人口发展模型、生育率Lognormal模型、灰色系统GM(1.1)模型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对未来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是未来人口将持续增长,在2020年左右达到14.5亿。同时,针对实行二孩政策后,生育率的提高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可能引起的社会人口结构、经济、资源环境等影响做以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单独二孩政策;人口发展模型;灰色系统GM(1.1)模型

一、研究背景

从古至今,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一直都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人口增长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如小学招生人数(1995年以来)、高校报名人数(2009年以来)逐年下降,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开始步入下降趋势,人口抚养比的相变时刻即将到来,这些对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一系列影响,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开放单独二孩,许多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政策。

人口问题历来受各学科研究的重视,其中不乏经典的理论和模型,但却鲜有考虑单独二孩政策对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影响。考虑到我国现有政策变化的国情,一个合适的适应政策变化的模型是进行人口预测的关键。本文考虑到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根据2005-2015 普查数据,通过人口发展模型、生育率Lognormal预测模型、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2015-2024我国人口进行了预测。

二、模型建立

1.人口发展模型

通过该模型,即可对人口总量和各项人口指标进行预测。

2.生育率Lognormal预测模型

为了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率建立模型,进行预测。

生育率可以近似看成育龄期妇女年龄的正态分布。由此建立Lognormal模型,其中( )b r为r岁妇女的生育率:

其中0r为妇女开始生育的年龄,即15岁,1k为与生育水平相关的系数。

3.二孩政策的影响

4.结果检验

二孩政策直接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出生率,而出生率的变化影响着人口的增长率,并且影响人口结构,但同时对于死亡率影响十分微小,在此为了简化求解假定死亡率恒定不变。考虑到各个年龄段人口迁移率变化不大,可以近似的认为迁移率不变,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准。

通过2010年到2015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通过求解灰色预测GM(1.1)模型,可以得到出生人口性别比。求解Lognormal模型,得到参数,再次利用GM(1.1)模型对3个参数进行预测,即可得2015-2024年各个年龄生育率。

最终预测结果如下:

三、结果分析

人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因此不同的社会政策,尤其是新生育政策,与人口发展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其对社会结构、运转的重要影响,同时对社会经济、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力。

1.对人口结构和人口总量的影响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到,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后,生育率上升,新生儿数量明显上升,人口总量相比较原政策上升较快,这都与二孩政策密不可分。从宏观上看,二孩政策实施后的几年内将会引发生育小高峰,从而使得人口增长率提高,能够优化人口结构,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男女比例降低,表明未来男女比例将进一步走向均衡。

2.对经济的影响

二孩政策的落实,通过对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善,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有益影响。

人口的增加必将扩大需求,短期内如孕产妇和婴幼儿商品的需求、家政服务的需求等,长期也将引发对改善型、学区房的需求,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3.对社会的影响

过去,独生子女政策在国家公职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得以很好贯彻、实施,但在农村却有着一孩半、二孩甚至三孩政策,使得农村与城市人口增长并不协调。因此,二孩政策的实施,可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有助于提升人口的资本成本,人口素质本质逆淘汰。一些社会失独家庭也可从这项政策中收益,缓解社会不稳定,以及家庭需求与政策制度之间不协调。

同时,也不可忽视由二孩政策引发的人口数量增加,将加剧对社会资源分配的竞争力,加大对公共资源的需求,增加其供给压力。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人口发展模型、生育率Lognormal预测模型、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了我国2015-2024年人口数量,通过分析发现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后,我国人口数量相比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人口数量有了进一步上升。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口发展政策,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加大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抓住机遇努力发展经济来加强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 何 朗等.人口发展的参数预测模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6月.

[2] 刘 苗等.GM(1.1)模型的优化及应用.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12月.

[3] 張世强.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与logisitic模型的中国人口增长模型.Scientific research.

[4] 李永胜.人口统计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数量研究 第12篇

洪武元年 (1368年) 明军北伐, 元顺帝弃大都北遁, 元朝的统治宣告结束。洪武三年后, 明朝军队进入青海东南部藏区, 重新建立统治秩序。故如何控制河湟地区乃至整个青海, 关系到明代西陲的安定与否。为此, 明王朝纷纷招抚故元官吏及蒙藏部落首领, 以期招徕并通过他们去统治所属民众。凭此良策, 洪武四年, 明代招抚了李南哥等, 并授以官爵, 以示笼络。同时, 明朝又遣使招抚甘青地区藏族各部, “籍以化愚俗, 弥边患”。如洪武七年, 明朝通过朵尔只失结招抚了西宁等地的藏族。洪武三十年 (1397年) , 罕东酋长锁南吉剌斯入贡后, 明朝设置了西宁茶马司, “听西番纳马易茶”。至此, 西宁卫的番族完全被纳入明王朝的管理下, 成为明王朝的“中马番族”。明朝以“西番诸卫”为根本, 加强了对湟水地区治理, 最终取得了“西陲宴然, 终明世无番寇患”的统治效果。

湟水地区藏族部落在拱卫西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正史对湟水流域藏族的人口数量、分布地域、发展情况却未详载。通过考证方志, 笔者将明代湟水流域藏族部落发展及分布变迁分明初、明中后期以及明末三个阶段来叙述。

1.明初十三族

明初, 太祖遣使招抚诸番族, 诸番降附。史载, 明初归降于西宁卫的番族共十三族, 史称“纳马十三族”, 或称“湟中十三族”。西宁十三族族名, 《明史》、《明实录》均未载。因此, 有的学者以申藏、章咂、隆奔、巴沙、革咂、申中、隆卜、西纳、果迷卜、阿齐、嘉尔即、巴哇、即尔嘉为十三族名[1], 有的以申冲、占咂 (章咂) 、革咂、思果迷、申藏、隆奔、西纳、加尔即、巴沙、巴哇、思俄思录、昝咂、隆卜等为十三族[2]。之所以说法不一, 主要在于学者所参考的史籍不同。目前来看, 记载明初湟中十三族族名的主要史料有嘉靖《边政考》、万历《西宁卫志》和康熙《秦边纪略》三种。《秦边纪略》系清人梁份所撰, 其所载明初族名可信度不高;而《边政考》和《西宁卫志》均系明人所作, 记载内容各有侧重, 可互相参照。通过考证, 笔者认为, 明初西宁十三族中至少包含申中 (申冲) 、占咂、革咂、思果迷、申藏、隆奔、西纳、巴沙、思俄思哥、巴哇这十族, 其余三族因资料记载不明不能确定。

此外, 正史对西宁十三族的人口, 只说“大者数千人, 少者数百”[3]。笔者推测明初西宁十三族口数应该在8750以下, 因150年所著《边政考》中嘉靖是西宁卫14藏族总数仅为8750口, 故推断明初应小于此数。史载, 洪武年间西番归顺后, 有的举族迁徙到塞内, 有的仍居塞外, 基本都从事畜牧生产, 分布之范围在黄河以北, 大通河中下游以南, 日月山以东的地方。

2.明代中后期

(1) 嘉靖年间:西番14族

洪武归附后, 湟水流域诸番经过150多年的繁衍, 到嘉靖时部族人数有所增加、活动范围有所扩大。据张雨《边政考》统计, 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 湟水流域诸番总数为8750口。有学者认为嘉靖年间的14族及其口数, 并非西宁卫属番之全部, 肯定遗漏了一些部族, [2]本人赞同。首先, 《边政考》侧重记载边疆防御, 如军事寨堡、城池、军队等, 对番部人口关注不多;其次, 明初西宁卫已有13个番部, 然经过150多年的繁衍后, 至嘉靖年间仅仅有14族, 很可能没有包含该区所有部落。由此断定, 嘉靖西宁卫番族数应大于8750口。

此外, 张雨《边政考》卷9还交代了14族的住牧地, 参照2005年《青海省地图册》[4], 可将番族的分布地复原如下:

分析图1, 嘉靖年间西宁卫属番族主要集中在湟水流域沿岸的中、高山区, 基本依托群山、峡谷之间的草坡及丰富的水源而从事畜牧活动, 如思果迷族住牧地大通县宝库乡一带, 属高山区, 崇山峻岭, 林木茂盛, 绿草茵茵, 至今还遍布草场;昝咂族住牧地的鹞子沟山直到民国时期仍是西宁良木产地, 明代时林木之盛、草场之沃由此可推。

此外, 《边政考》还对藏民生产方式也有关注。如其记述藏族分布地区时使用“住牧”, 表明此时部分藏族部落已不再居无定所地四处游牧, 很可能拥有相对固定的牧地、草场甚至居处, 甚至有的部落已开始兼营农业。此外, 《边政考》也略载了当时该区藏民向朝廷纳马贡赋的史事, 14族中除章咂、思俄思哥、薛咂、思冬沙族外, 其余10族须每年向朝廷纳马, 但未载各族纳马数量。

(2) 万历年间:西番25族

明初明军进入甘、青后, 朝廷极力招抚蒙藏贵族与官吏, 之后百余年, 蒙古族和藏族便在青海杂居, 彼此相安无事。到了明中后期, 蒙藏关系发生了剧变, 这便是由“海寇之患”而导致。这场寇乱持续近40年, 使得原来驻牧青海湖的番族, “失其地, 多远徙”[5]。明中后期的藏族移民, 导致了湟水地区藏族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分布地区的变迁, 进而引起了藏民生产方式的渐变, 即:

第一, 藏族人口增加

万历年间, 西宁卫属番族已增加到25族, 口数已达85000口[2], 不足50年人口增加了76250口, 年均增长1525口, 相当于每年新增1个较大部族。笔者认为藏族人口的迅速增长直接根源于藏民大迁徙。

史载, 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 , 东蒙古俺答羡慕青海之富饶, 携子宾兔、丙兔等数万众, 借助强大的兵力赶走在四十多年前就移居此地的卜儿孩部, 并留子丙兔据青海, 而且纵容部族大肆抢掠诸番, “西宁亦被其患”[5], 西宁和青海湖地区出现纷乱的局面。万历二年 (1574年) , 俺答汗与诸子孙复会兵于青海, 致使“番人益遭蹂踊, 多窜徙”[5]。由蒙古贵族移居青海而引发的西陲大乱直至万历十八年 (1590年) 郑洛经略青海才有所转变。郑洛“大布招番之令, 来者率善遇之, 自是归附者不绝”[5], 随后招回“生、属 (熟) 蕃人共一百六十族部落, 七万四千七百余名”[6], 火落赤等部孤立。万历十九年, 郑洛派兵西进至青海湖地区, 焚毁了蒙古贵族聚会老巢仰华寺, 火落赤败走乌斯藏。万历二十三年 (1595年) , 明军取得了“湟中三捷”后, 西宁近边获得安定。万历二十四年西宁副使兵备刘敏宽等趁蒙古溃逃之际, 继续招徕番族。由此看来, 在嘉靖、万历年间蒙藏关系日趋紧张状态下, 藏族部落被迫迁徙, 大约七万多藏民被明王朝招抚至西宁卫属及其临近地区安置, 导致了短短50年间湟水地区藏族人口剧增。

第二, 藏族分布地区变化

明代中后期的“海寇之患”不仅导致了湟水流域番族数量的激增, 同时还使番族分布地域发生了改变。基于《西宁卫志》记载, 将万历年间西宁卫番族分布复原如下:

分析图2, 明万历西宁卫25番族分布特点如下:首先, 除分布于湟水流域各主要中、高山, 而且还扩大到各府县的丘陵地带, 如加尔即族分布地湟中县李家山镇一带, 革咂族分布地县古鄯镇一带, 基本都属浅山丘陵;其次, 番族分布区多与汉族、回族、土族聚居区相邻, 部分番部的牧地和农耕民族的耕地相连, 呈现杂居交错的局面;最后, 万历番族在湟水流域的分布较嘉靖更密集。

第三, 生产方式渐变

自唐宋以来, 青海湖周围一直是吐蕃部族的聚居地带, 这里气候宜人, 水草丰美, 是良好的放牧场所, 因此, 藏民在此放牧牲畜、繁衍生息。直至明初, 畜牧一直是藏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到了明代中后期, 由于蒙藏关系日趋紧张, 青海湖区周围的许多藏族纷纷东迁至湟水流域, 开始向农业区四围的山地、丘陵甚至川水地带扩散。藏族东迁后开始与农耕民族频繁交流, 使得藏民的生产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即开始由单纯的牧业生产开始向农业生产过渡。嘉靖年间已经出现了生产方式转变的趋势, 而万历则更为明显。如万历25族中, 申中、西纳、加尔即、剌卜尔等族在从事畜牧业的同时, 已开始经营农业。此外, 番族的居处状况也发生变化, 由原来居住“毳帐”逐渐转为“居庐室”或二者并存。

3.明末:三十八族

史载, 自万历二十三年 (1595年) 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等取得“湟中三捷”后, 西宁卫及以西青海湖周围基本上区域安定, 蒙藏两族关系趋于和缓。然好景不长, 崇祯十一年 (1638年) ,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因遭到官军重创, 自洮州西逃至西宁卫属地, 番族亦遭蹂躏。崇祯十五年, 西宁番族作乱, 西宁卫总兵官派将进剿, 斩首700余人, 另招抚38族。[7]后来, 随着东蒙古厄鲁特部逐渐强盛, 西宁周围的藏族部落, 均向固始汗岁纳“添巴”, 西宁卫属番族再度遭受蒙古族的奴役, 直至清雍正年间才有所改变。

因资料缺乏, 明末西番38族的人口数量、分布地无从获知, 但可推测, 明末西番口数必定大于万历年间, 其分布地区较前更为密集。

清代湟水流域藏族人口数量及分布地区

清朝建立后, 满洲统治者集中全力和南明政权作战, 并用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余部, 故无暇顾及青海藏区, 使得青海藏区长期处于西蒙古的统治之下, 西宁近边藏族部落相继归附蒙古部, 并向蒙古贵族交纳赋税、承担力役,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雍正三年 (1725) 蒙古部罗布藏丹津叛乱被平定后。清政府镇压了罗布藏丹津叛乱后, 在东部河湟地区设立了府县制, 并对辖区内的藏族部落加大整顿, 迫使藏族“或输粮”, “或贡马”, 由此, 比较全面、基本可靠地反映青海藏族人口的文献记载开始。[8]有学者据《西宁府新志》卷19所载, 得出清代雍正年间西宁府农业番族人口为86166口, 牧业番族9600口的结论, [8]即共计藏族95766口;也有学者统计得出雍正年间湟水地区西宁县、碾伯县、大通卫有番族22607户, 96486口的结论。[2]这两种结论的统计数量相差不多, 基本在95000口左右。若以此结果和明万历年间85000口相比, 发现明后期至清中期藏族人口增长幅度不大, 130余年间仅增长1万人, 基本上与藏族人口自然增殖速度相符, 这也和明末清初青海地区蒙藏关系基本缓和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另据《西宁府新志》卷19载, 清中期湟水地区藏族诸部分布状况大致为:

湟中县境内分布有申中、隆奔等族;大通县境内除分布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思冬思哥等族外, 还有从事畜牧业的贡马六族;互助县有巴哇族等族。此外, 清代碾伯县还分布许多藏族部落, 而且这些藏族部落已经开始定居, 从事农业生产。

分析发现, 清中期湟水流域的藏族分布较明万历年间又有了较大变化。首先, 藏族分布已不仅仅局限于湟水沿岸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许多川水地区也有了分布, 由最初点状分布的格局, 开始向片状过渡;其次, 藏族部落规模日益缩小, 族数增多, 分布点日渐密集;第三, 藏族部落已经普遍和汉族、土族等农耕民族杂居;第四, 藏族分布地域基本固定化, 绝大多数部族在明代分布的基础上向周边扩散, 并无大的迁徙移动。

自乾隆《西宁府新志》后, 史志中再无清代湟水地区藏族人口数量及分布的记载, 在此不谈。

结论

明清是青海藏族历史上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 湟水流域西番诸族由明初13族→明中叶25族→明末38族→清中叶79族, 族数不断增加, 且口数也不断增加;其次, 藏族的分布地域大致由中、高山区→丘陵地带→川水地区扩散;同时, 诸族分布地区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部族的强大或者弱小, 随着同蒙古部关系的和缓和紧张, 湟水流域番族活动地域会在小范围内改变;第三, 明清时期, 湟水流域藏族人口数量日益增加, 其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其生产方式、纳税内容也随之改变, 即由单纯的游牧生活→逐渐定居的畜牧生产→农牧兼营→以农业为主转变。随着生产方式的渐变, 湟水流域藏族的赋税承纳内容由明代纳马→清代中后期纳粮, 承纳对象亦由明代“纳马番族”→清代“纳粮番族”。明清时期, 湟水流域藏族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分布地域的变迁, 逐步奠定了今天青海东部藏族分布格局, 因此, 明清是青海藏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苏发祥.明代的“中马番族”[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2, 2.

[2]贾伟.明中后期青海河湟地区藏族人口数量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 (社会科学版) , 2001, 7.

[3]明史 (卷330) ·西域二[M].

[4]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地图院等编制.青海省地图册[S].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5.

[5]明史 (卷330) ·西域二·西番诸卫[M].

[6] (清) 苏铣.西宁志 (卷7) ·艺文考·奏议 (“郑洛收复蕃族疏”条)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2.

[7] (清) 杨应琚.西宁府新志 (卷19) ·武备志·番族[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

上一篇:医疗服务提供方式下一篇:北京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