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为主线范文

2024-07-26

训练为主线范文(精选12篇)

训练为主线 第1篇

一、课堂训练的意义和原则

传统的理论认为, 学生若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 语文能力就会自然形成。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讲轻练, 以讲代练, 学生是以听代练, 忙于记忆和背诵, 其结果是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情感的投入, 学习只是机械的苦差事, 毫无兴趣而言, 学习效率可想而知。而在课堂上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 则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改变教学的基本形式, 逐步从以讲析为主向以训练为主转化。当然,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低估, 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容忽视。

在课堂训练中, 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在课堂训练中, 设计出能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方法, 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 自觉参与到知识、能力、智力形成的全部过程中去。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二、课堂训练的方法探索

课堂训练是一项持久性的活动,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 想要使学生对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 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 得到新的训练, 就必须不断改变教学形式, 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参与进来。

1. 设疑法。

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所以它是教师的“常规武器”。设疑的方式可根据文章内容或学生情况而定, 这里只谈两种。一种是由学生在阅读中对文中所写的人、事、理给予认真思考, 然后自己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并在阅读中结合课后问题边问边读、边读边答, 最终必有所得。这种方法可在讲授自读课文或一些内容较浅显的讲读课文时进行。另一种则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中, 对学生的“无疑”, 想办法设置困境, 激发疑问。

总之, 课堂训练中的设疑法, 可以把学生引入求知境界, 并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因此, 教师应设置一些有启发性、暗示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

2. 比较法。

在训练活动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文体、选材、立意、语言风格、写作技法等进行对照比较, 这种方法有助于理解、记忆, 更有助于博采众长, 明辨优劣, 开阔视野。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二册记叙文单元时, 为突出记叙文的要素这一重点, 可将它作为比较点。在讲授这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时, 都要求学生先将六要素勾画出来, 然后对照要素复述课文, 熟悉和掌握文中内容, 接着再让学生将某一要素舍弃并复述之, 看内容是否清楚。通过比较, 让学生认识到记叙文六要素的重要性。

3. 争鸣法。

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 思想好比锋刃, 两相磨砺使思想锐利。”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 如果单凭老师讲解, 学生并不一定能透彻理解。不妨将问题下放, 让学生讨论、争辩, 教师予以引导、点拨。如在讲《雷雨》一文时, 针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 我让学生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不是真的”加以讨论。学生们此时所表现出的热情极高,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认为, 这种感情是真的, 不然房间家具的摆设, 不让开窗的习惯不会十几年不变;也有同学认为, 这种感情是虚伪的, 他是做样子给别人看, 或是以此来获取心灵上的安宁……当然, 在讨论中, 学生的看法难免有偏颇, 但这种讨论和争辩能使学生摆脱传统的阅读方法, 进入灵活、新颖、富有创造力的阅读境界。

4. 激趣法。

这是一种在有限的时间里, 通过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前提条件。如在学习《项链》一文时, 可让学生思考“假设玛蒂尔德没有将项链丢失, 结局会是怎样?”然后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 为文章设计几个不同的结尾。

此外, 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中, 还可采用学生自己去表演的方式来演绎课文。这是一种既省时省力,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钻研、理解、运用剧本的综合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如学习《雷雨》《屈原》时, 可先向学生简要介绍剧本的历史背景、剧情概况、人物关系和作品主题, 提示学生如何读剧本, 如何理解舞台说明。然后由学生自己去理解, 去揣摩, 去准备 (在此之前, 先将全班分成几个组) 。准备之后几个组分别表演, 其他学生则边观赏边评戏。在评戏中, 教师应提出具体要求:哪一组表演最符合剧本的内容, 谁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特点……这种方法寓教于乐,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有效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 加强课堂训练,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法, 是加强课堂训练的必要手段。

以转变作风为主线 第2篇

一是建立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政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放的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在困境中找出路,在逆境中求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第一,对群众关心的大事,要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第二,对群众关注的难事,要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第三,对群众承诺的实事,要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

二是建立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政府。更加注重体现人文关怀,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关注广大群众的共同利益,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提出的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群众。真正实现还权于民、让利于民、予富于民。

三是建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把握新规律,出台新举措,着力化解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完善以绩效管理为中心的责任机制,推进干部绩效管理,全镇干部要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用在上项目、争投资上,用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形成能办事、快办事、办好事的工作氛围。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决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立政府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取信于民。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城关镇全面推动农村发展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乘势而上、力争有更大作为的重要一年。从全县的态势上来看,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发展的力量更加集聚,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城关镇作为全县的中心,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机遇众多,前途光明,全镇上下必须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坚定图强升位的决心,坚定奋发有为的责任心,用更加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向县委,县政府和全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目标任重道远。城关镇改革发展的新春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为己任,奏响提速升位的最强音,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试验区建设的征途中建功立业,为建设锦绣商城、和谐城关而努力奋斗!

情为载体 读为主线 第3篇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黄鹤楼送别》(生齐读课题)。“送别”是什么意思?

生:送朋友离开。

师:你有没有送过好朋友离开?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个好朋友老家在浙江,去年他回老家,我为他送行,当时我很伤心。

师:好朋友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大家都会很难过。现代通讯技术发达,想老朋友了,可以打个电话。交通发达,可以坐火车、飞机和朋友见面。但是在古代,好朋友离别后,常常天各一方,经常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是一辈子都不能再见面。唐代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朋友时,写了一首诗表达这种离别之情,想读吗?

生(齐答):想。

【评析】

让学生回忆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唤起情感体验。再营造情景,让学生明白古代友人离别的感伤,营造了浓浓的离别之情,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诵读古诗,感受情感

师:请同学们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题目)

师:“之”指什么?

生:去,到。

师:“广陵”指什么地方?

生:扬州。

师: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扬州。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黄鹤楼上,李白送孟浩然去扬州。

生:孟浩然去扬州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他送行。

师:说得好,汉语是丰富多彩的,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

【评析】语文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看似随意,却大有深意,说不定能转变学生的言语方式,丰富语言的表达,可谓教育无痕。

师:谁来读古诗?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真好,你是在哪儿停顿的?(画出停顿号)

师:老师也来读一读,读得好要给老师掌声。

(生鼓掌)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有节奏地读古诗)

师:“天际流”就是向天边流去。可以读得慢一点。我们一起朗读古诗。

(生齐读古诗)

【评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采取范读的方式,然后指名读、齐读。既考虑到学生个体,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师: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好诗,人人爱读。书上是用什么成语形容的呢?

生:脍炙人口。

师:“脍”和“炙”都有一个月字旁,许多月字旁的字都与肉有关,如肌、脸等。“脍”指把肉放在锅里煮,“炙”指把肉放在火上烤。你吃过烧烤吗?

生:我吃过烤羊肉串,烤羊腿。

师:味道怎么样?

生:香辣味儿,很好吃。

师:人人都爱吃烤肉。那么,“脍炙人口”的本意是什么?

生:美味人人爱吃。

师:课文中李白的诗“脍炙人口”,就是说——

生:好的诗人人都爱读。

【评析】“你吃过烧烤吗?”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生活中吃烧烤的滋味,理解“脍炙人口”的本意。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课文内容,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书中“脍炙人口”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教学是立体的,是源于文本情境的,具有丰富性和回归性。

三、读文解词,领悟情感

师:有人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编了一个故事,想不想读?

生(齐答):想。

师: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与同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通畅。

师: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暮春”是什么意思?

(生沉默)

师:我们先想想“暮”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暮春”是什么意思?

生:“暮”是傍晚的意思,“暮春”大概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

师:你真聪明。那么书上哪个词写出了暮春的景象?

生:“繁花似锦”。

师:什么意思?

生:许多色彩缤纷的鲜花,好像多彩的锦缎。形容春天花开得非常艳丽。

师:对,暮春是鲜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花开得最茂盛,但花开花谢,过两天花就要谢了。那么与暮春相对的是什么?

生:早春。

师:有一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学生齐背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师:“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指小草刚刚发芽,这就是早春的景象。

【评析】教者对“暮春”这个词的教学可谓独具匠心。首先,从字面去理解;其次,联系课文中对“暮春”的描写,让“暮春”一词与“繁花似锦”发生联系,让词伴随形象深深印入学生脑海;同时,教师说,“暮春是鲜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花开花谢,过两天花就要谢了”,渗透着辩证思维;最后,通过语言呈现与“暮春”相对的早春景色,更加深化了学生对“暮春”的理解。

师:谁来读第二小节?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引读第二小节)

师: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书上有个词形容了这种离别之情,是什么?

生:依依惜别。

师:“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

生:舍不得分别。

师:“依依”就是留恋的样子。书上还有一个“依依”,你找到了吗?

生:岸边杨柳依依。

师: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生:柳树的枝条在随风轻柔地飘动。

师:看,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句中意思就不同,我们要注意分辨。

【评析】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能挖掘出课文潜在的学习资源,通过对比,学生对“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两个词语的意思便心领神会了。

师:谁来读第三小节?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师:“永世不绝”的意思是什么?

生:永远不会断绝。

师:从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而这样的友谊到今天我们还在传诵。这种朋友之情天长地久,只要想着朋友,心心相印,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一样。有一句诗就是写的这种情谊,是什么?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你有知己吗?

生:我有一个知己。

师:你怎么知道他是你的知己?

生:我从他脸上就能看出他的心事,我有心事他也能看得出来。我平常总是帮助他,我有困难他也能帮助我。

师:对,心心相印才叫知己。文中的知己指谁?

生: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对知己。

【评析】对于“知己”一词的理解,教师如层层剥笋般一步步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心心相印的人才能称得上知己,也为学生深入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友谊、体会离别之情打下基础。

师:我们一起合作读第四小节。

师:“伫立”和“凝视”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好长时间地站立,深情专注地看着。

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船的影子。

师:很长时间过去了,后来船肯定是看不见了,李白为什么还不走呢?

生:他舍不得好朋友孟浩然离开,这离别之情让李白控制不住自己。

师(深情地):老朋友离开了,可能再也见不到了,事实上他们以后真的再也没有见面,只留下这千古传诵的友谊源远流长。让我们深情地朗读最后一节和诗。

(生齐读最后一节)

【评析】“船肯定是看不见了,李白为什么还不走呢?”这个问题的巧妙在于,从词入手,巧设疑问,让学生感悟朋友之间真诚而深挚的友谊。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师:读完了课文,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的情景。

师:课文还写了什么?

生:李白还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

师:再加上时间、地点等要素归纳。

生: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吟诵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评析】语文能力不外乎两方面:“内化和外现”。“归纳和提炼”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内化的重要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语言的外现是指表达能力,上述教学中,教者就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的语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四、观图赏乐,深化情感

师:表达这样浓郁的情感,诗人想到的是一首诗,像李白;有的人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像这篇文章的作者;有的人画了一幅朋友离别的画,想不想看看这幅画?

生(齐答):想。

师:(播放多媒体)你能不能说说图画的内容?老师加一个要求:必须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伫立、远眺、凝视、按捺不住、脍炙人口等)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繁花似锦、烟雾迷蒙,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临空,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李白久久地凝视着远方,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吟诵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像李白一样吟诵这首诗。

(生深情地齐读古诗)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歌唱家为这首诗唱的歌。(播放吴涤清《烟花三月》)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诗、读文、看画、赏曲,深入感受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训练为主线 第4篇

一、以兴趣为先导,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学习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艰苦劳动。学习必须以勤奋为基础,但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爱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积极参与,充满愉悦和快乐。

怎样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

1. 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会,会激发学生对能说会道的渴望。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次古诗词的鉴赏,那优美的意境,空灵、幽静的境界可叩醒学生那颗原就敏感的心灵。台湾著名作家罗兰、三毛、琼瑶等都是年少就受到隽永优美的古文化的熏陶。不妨与我们的学生也谈谈“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无疑会激起学生对文化的崇拜感和对文学的兴趣。有了学生的主观感觉,语文教学就有了一个积极的基础条件。

2.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贴近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并于一定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讲故事、听音乐、动手操作、观看电影电视、利用幻灯等。如教学《万紫千红的花》,我让学生先采摘各种不同颜色的花朵到教室里,并导言:“老师是一个小小的魔术家,不信请看老师的表演……白的变成红的。”经过实验,同学们个个目瞪口呆,兴奋不已,大家争先恐后都来台前动手实践,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大自然的奥秘原来如此地神奇。”叹服之中同学们个个懂得了花之所以呈现各种不同色彩的原因。

3. 开展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方法是从活动中学知识。语文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语文老师必须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以课外活动促进课内教学,使内外结合,相辅相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爱好组成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展开活动,将课堂与社会联系起来,扩大学习空间,拓展知识天地。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每一次授课,以及整个教学过程。

二、以能力训练和素质的培养推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特级老师陶伯英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偏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每堂课教师不停地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训练带动知识的传授。

1. 改革方法,重视实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应以导读为主,以讲为辅,大部分课应在教师指导、提示、点拨下由学生阅读,只选取少量典型课文由教师讲解,而不应当从字词句讲到写作特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如教学说明文单元,根据大纲,我主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明白事理;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学习说明的语言。对照这些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说明文虽平淡如水,但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道理,学生百读不厌。

2. 读写能力训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作必须有生活素材的积累。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况且生活是蕴藏语言的宝库。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去深层洞察社会生活的领域,体味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充分感知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在感知中融进自己的理性思考,使学生成为一部“小百科全书”,充于内而欲达于外。学生感触多了,就有写的动机,有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强烈渴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往往事半功倍。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对教材课文的理解,也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教学,应把语言从一门知识课程学习转化为学生情感的体验、心理的融入、思想的净化与督导,成为他们直接运用的知识。

三、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

语文教学是百科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语文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上要广泛摄取,而且作为一个开拓型、创造型的语文教师,应该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吸取进步的社会主流思想,关注社会的进步发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深入社会。

语文教学担负着学生德育、美育的教育。“为人师表”,教师是表率,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人格都影响着学生。一个有丰富知识,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激起学生对他的崇敬,继而热爱他所教授的学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身教的奥妙就在于此。

一个教师应该有温淳的爱心。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才能具有无私的奉献。教书以教人为宗旨,时时都应以极大的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每一堂课的导语都要精心设计,每一篇要背的课文都能背诵。

以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 第5篇

1.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照《汤山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细化学生的一日常规要求,从最简单、最基本、最容易忽视的细节入手,继续抓好学生“五会”(会走路、会吃饭、会站队、会停车、会睡觉),增强学生礼仪意识、节俭意识、卫生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及时纠正纠正学生行为偏差,使学生真正将一日常规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以激励的教育机制作为保障机制促进学生自觉行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校园文化氛围

每学期学校进行一次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各班按照学校要求,制定了班名、班歌、班级目标、班级公约;设计了班级评比台、展示台。多数班级布置了画廊,布置了文化墙。学校对于各班的文化建设进行评比检查,在检查中,各班精心准备解说词,展示了班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校园内、教室内),创建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

2.德育活动

本月的德育活动,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验、亲身经历,在体验中得到真实生活的感悟,在感悟中提升道德的水准,从而实现自我道德的建构,并为践行道德打下深深的基础。

每月一主题,在汤山片开展一次德育观摩活动。

教育需要心灵的震撼,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有展示的机会和舞台。

3.班主任建设

“读”为主线教学古诗文 第6篇

一、读通读顺,感受古诗文的语言文字美

读为主线,把全诗读通、读顺是古诗文教学第一个层次的读。这个阶段要把古诗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晓字义,做到字字会认,句句读准。指导学生把诗文读通、读顺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可以自由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可以开火车读,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声练读的机会;可以默读,“凝神屏气,静心读书”,通过圈、画、批,在默读中查阅注释和工具书,习得生字字音及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可以听教师范读或个别学生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欣赏、反思,对照自己,产生想再次阅读的愿望。

这一层次的读,要求扎扎实实认生字,认认真真读诗文,在读中感受古诗文语言的含蓄、凝练,初步体会诗文中语言文字的美。

二、读出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文的艺术美

读为主线,读出节奏和韵律是古诗文教学第二个层次的读。节奏和韵律是两个层面不尽相同的概念。节奏是指语言、歌曲、器乐、演奏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诗词的节奏也是如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类型,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诗文的节奏美。如,画小节打节拍读。可告诉学生读诗的妙招:有标点的地方要停顿,划小节的地方要停而不顿,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敲打节拍或是看着教师的手势读。又如,师生合作复沓回环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教师读;反过来,师生对换读。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回环读。再如,教师有节奏地伴有动作读。这样的读既能起到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悟出有节奏读的方法和要领。韵律是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读到平声时声调延长而高扬,读到仄声时声调急切而短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平声扬仄声抑。古诗的平仄是交替的,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因而读起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就像唱诗一样。押韵也分押平声韵和仄声韵。押平声韵时声高扬并持续延长,押仄声韵时语音短促,戛然而止。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上《游园不值》一课时,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来”字读得高扬悠远,叫人至今难忘。

总之,这个层次的读,节拍要鲜明,声调有起伏,根据诗中的平仄韵律,高高低低,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一咏三叹,就能够读出抑扬顿挫、荡气回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三、读出诗情和画意,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

读为主线,读中悟情。一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情写照。走进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诗人眼中的诗情画意,体悟诗人心中的悲欢离合,用深情的读表现出来,是古诗文教学第三个层次的读。

1.抓诗眼悟诗情。诗眼即诗文中的关键字眼,是诗文的主题所在。抓住诗眼就能统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奠定基础。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诗人在诗中用了三个字概括全诗的内容,那就是“江南好”。诗人又是怎样描绘江南好的呢?读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抓诗词品诗意。抓住诗中可以表达诗的核心的字、词或词组进行品诗意、悟诗情的学习,进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诗文。如,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个“弄”字,让牧童从诗的后面走到了诗的前台。一个活泼可爱、俏皮自在的牧童形象映入眼帘,让人又怜又爱。读——读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再如,李白《望天门山》,可抓住诗中“开、回、出、来”等核心字,让学生感受山之气势、水之澎湃。山的热情、水的欢快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读——读出山水的气势,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3.抓画面入诗境。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且画是有形的诗,诗却是无形的画。通过意想诗中的画面,就能嗅到诗人的气息,感悟诗人的情怀。如,杜牧的《山行》,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深秋山间色彩斑斓的风景图。图中有红的枫叶、白的云朵,有人家,还有停车看枫叶的诗人。眼中的画面,心中的景色,把作者和读者融为一体,读——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

四、变读为唱,感受古诗文的音乐美

读为主线,变读为唱。把一首首古诗文变成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让学生放声歌唱,是读诗、悟诗、记诗的最高境界。诗歌诗歌,说明中国的诗和歌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诗是可以拿来唱的。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大多是五言诗和七言诗。每首诗都节奏鲜明、音调委婉,字字如珠玑,句句是经典,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更是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其一,可以引用新编歌曲。如作曲家谷建芬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写的歌曲就有不少,学生随着美妙的旋律,唱着学过的诗词,心情愉悦,乐在其中,记在心里。其二,可以新曲套古诗。让学生根据诗词的情感基调和意境,自由地选择曲调来唱。其三,可以师生合编歌曲。师生根据诗词的基调,联想生活,想象画面,有感而唱。也可以接力编,教师编前半部,学生接编后半部,看谁编得好。其四,可以请音乐教师谱曲、编曲、填词或教唱。歌曲在课内既可供倾听欣赏,也可供表演歌唱;既可以用在课的开课,也可以用在课的中间,还可以用在课的结尾。它是灵动的、赏析的、表达的、积累的,一切随着课的流程和课感而呈现。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枫桥夜泊》一课时,一开课就让学生歌唱陈小春作曲的《涛声依旧》。如果让学生背诗词是很难背完整的,但一经歌唱,却是一字不漏地唱全了。在歌声中,学生的思绪慢慢地飘向了千年前那无眠的钟声里。变读为唱,它既是一种尝试,更是学生心中的一份喜爱。优美动听的旋律,处处弥漫着浓浓的诗词音韵,让学生与诗人同喜同乐、同悲同恨,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以“情”为主线贯串全文 第7篇

一、景中藏情

文中李白选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此地景美, 此刻情深, 他们谁也不去触动心底那根离别的“情”弦, 这也是他们真实的内心情感的写照。

1. 景美情深。课文开篇以“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三个词语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李白送孟浩然, 不是一般的送, 而是选在最著名、最繁华的黄鹤楼备酒席相送, 可见他们之间感情深厚。

2.赏景掩情。“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 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从“一会儿……一会儿……”可以看出, 此刻李孟二人哪里是在赏景, 分明是借赏景来掩藏惜别之情!

3.惜别之情。“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惜别”已经是不舍了, 再加上“依依”, 就更加不舍了。离别在即, 此刻他们心头满是“依依惜别”之情。

二、话中含情

课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 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以及他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1.敬仰之情。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 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从夫子、您、兄长到老师, 这几个字充分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2.不舍之情。“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 前往扬州, 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 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还未出发, 就等着再次相见。“再见面”三个字真实地写出了李白的不舍之情。

3.情谊不绝。“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从孟浩然话别的语言中, 我们能感受到那叙不完的浓浓情谊。他们即使远在天边, 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孟浩然还借长江滚滚之水抒发与李白之间的友谊永世不绝。

三、借景抒情

课文不仅将李白、孟浩然离别时周围的景色写得很美, 还借依依杨柳、点点沙鸥来抒情。从文中李白伫立的身影、凝视的目光中, 我们都可以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

1.景物有情。“岸边杨柳依依, 江上沙鸥点点。”在李白眼里, 那依依的杨柳随风摆动, 好像也在跟孟浩然依依惜别;那点点沙鸥不停地盘旋, 仿佛也像孟浩然一样不忍离去。这里的“依依”表面上是说柳条随风摇摆的样子, 其实是表达李白依依惜别的感情。后面的“沙鸥点点”同样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感。表面写景, 其实是借“杨柳”“沙鸥”来抒情。

2.目光含情。“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孟浩然已经上船远行了, 李白还在目送孟浩然。从“伫立“”凝视”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就在久久伫立的身影中, 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这送别的目光中, 含着牵挂, 含着祝福, 含着思念, 含着浓浓的惜别之情。

四、诗中有情

诗可言志, 诗亦传情;诗不离画, 画不离诗。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看到了有情有义的李白, 寂寞孤独的李白, 寄情山水的李白。

1.写诗抒情。“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久久地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的李白由景入境, 境中生情, 进入了诗意的境界, 吟出了千古名诗。他在吟诗, 倾吐内心真实的情感;也在抒情, 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以图为主线进行初中地理复习 第8篇

一、通过利用地图, 凸显地理的学科特色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 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近年的中考试卷中, 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的信息载体, 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针对中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 地理中考复习中, 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 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 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经常以地图作为切入点, 考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这一点,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有明显的体现, 新课程卷中近几年每组题都用图。

二、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地理轮廓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就是说, 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 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 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 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 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

对初中学生而言, 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 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 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 也是学具。学好地图, 并用好地图, 对学生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 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 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 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 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知识结构图为主线强调, 复习地理中的主干性基础知识

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市化、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 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和素材, 形成新的问题情景, 构成新的设问角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出在构成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或理论主体范围内。

综上所述, 在当前中考模式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应力求在努力搞好双基教学的同时, 加强学生识图记图能力的培养, 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引导和挖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这也是我们地理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训练为主线 第9篇

1 高点起步,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结合诸城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突出智能电网发展方向,滚动修订《诸城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将电网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加大诸城电源点建设力度,争取上级公司支持,境内首座500 kV密州变电站建成投运,国家电网首批、山东电网首座220 kV新建智能变电站在诸城建成,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电网建设亦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这是该公司领导的共识。近年来,诸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众多企业纷纷落户园区,开发区土地及用电出现紧张局面。为调整电网规划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该公司组织对开发区内2条110 kV线路、3条35 kV线路及部分10 k V线路跨越范围及杆塔占地面积进行勘测定位,以优化网络、节约土地、降损节能为前提,制定线路迁移合并改造方案,对沿街、沿河、跨越线路进行调整。

2 风险预控,夯实电网安全生产基础

安全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该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深化“抓执行、抓过程、建机制”安全风险管控活动,开展作业现场创先争优竞赛活动,健全完善线路保护区档案和危险点双动态管理,逐步形成了以安全生产问责机制、风险联动预控机制、三级护线管理机制和协同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架构的“三机制一平台”安全管控体系。深入落实“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制,通过实行“经济处罚和名誉影响”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提高各级负责人的安全责任意识。强化责任和合同管理,实行责任和指标双考核,真正把安全生产目标和压力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位职工,确保了安全责任到位、压力到位、思想到位。

同时,该局积极争取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市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和供电企业齐抓共管保护电力设施的合力。采取建立三级护线网信息互通机制、线路保护区档案和危险点双动态管理、保护区内隐患分类控制、加强特种车辆管理、地埋电缆管理、建立警企联防机制、护线单位内部预交风险抵押金、施工单位预交安全保证金、施工现场看板管理、悬挂监督牌进行护线责任督察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电力线路安全可靠运行水平,确保了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

3 农电惠农,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

为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20支党员彩虹服务队深入到社区开展现场售电、接受用电咨询、提供便民服务,把周到的服务送到居民身边,送到每个家庭。并与26户特殊家庭建立起“心连心”的沟通服务,义务为他们检查低压线路、家用电器。为进一步方便居民缴费,该公司把缴费难的问题作为提升供电服务质量的重要任务来抓,在优化完善原有营业网点缴费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宽电费缴纳渠道,推出了银行代缴、电话银行缴费、POS机缴费、电费充值卡交费、上门代收、社会化代收、流动服务车收费等10种新型缴费方式,着力打造“10分钟缴费圈”。为方便偏远社区居民缴费,该公司每月都将电力流动服务车开进社区,上门送服务。在日常工作中,该公司要求抄表员主动与客户结对子,随时掌握和了解客户用电需求。每名抄表员与10个以上客户建立了联系,主动提供联系服务卡,保持手机24 h畅通,定期上门为客户服务。通过多种方式,让广大客户切实享受到了供电优质服务所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4 以人为本,全面增强公司发展软实力

以突出航空教育为主线制定教学计划 第10篇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实行整齐划一、 步调一致的三年制学制,各专业的学生统一科目,同一课时、每个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选修课,增长一些课外知识。这样的教学计划便于学校的管理, 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但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一些弊病:1、灵活性差。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忽视了行业、岗位以及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求。2、教学计划一成不变、缺乏时代信息。比如说我们学校以前有计算机软件专业,学校设置的科目无非是一些C语言,VB程序设计,而在社会上人们早就使用了Java语言、C# 语言等这些更灵活、更实用的技术开发软件。学校的学生可能连这些新的知识的名称都还没听过, 更不要说使用了。长此以往,就使得学校办学被动,学校办得呆板,缺少活力,束缚了学校的发展。

教学计划应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发展需要,特别要适应当今航空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和特色适时地进行编制。根据学分制改革要求,我们制定了一套既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又充分发挥我们自己办学特色的教学计划。

在设置教学计划的课程时,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高职高专的教学计划中,公共课程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能力的一个培养。这几年,教务处和就业办根据学校对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我们总结出了,每个用人单位对刚进入单位的新大学生都要求文化基础知识覆盖面宽,具有良好的基础文化素质。结合我们学校自身的特点,学生入学分数不是很高,经过我们研究发现,基本上高考的时候分数都丢在了数学、英语上。而且高数和英语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应适当增加高数、英语的课时, 延长教学学期。

2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

高职高专的专业计划要求我们每个专业的总学时应控制在3000学时左右, 要求机械、航电等理科专业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尽量保持在1 :1,如达不到, 也应最少保持在45% 左右。这对于我们在编写教学计划时,就有一定的工作难度。 首先学生底子薄,高数、英语等基础课就要增加学时,延长授课学期,他们才能听懂、学懂;可这样一来就占用了其他理论课的时间,一些专业理论课不学习,就无法完成实践课的实习实训,总学时再一控制,从而就占用了实践课的时间。这怎么办呢?一是理论教学应围绕实践课程来展开。二是我们尽量聘请理论和实践教学应验都比较丰富的教师,这样在理论教学中他可以给学生渗透实习实训的知识;而在实践操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在实训场上就能给学生在深入讲解理论知识。

3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按学分制制定教学计划,原则意见中就要求各高校必须给学生开展选修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分,结合自身特点、特长,选择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选修课,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

4开发综合课程

开发综合课程是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理论实践比例专门设置的课程。我们把有关联的,期中教学内容有些重复的课程综合成一门课程。这样就有效的缩减了理论学时,但也不影响学位生知识的摄取。 我们学院在这次制定教学计划中,特别针对这一点开发设置了《机械设计基础》《飞机综合实习》《电子技术》《航空概论》等课程。

5确立特色核心课程

我们学校的专业属于特色专业,那就相应的需要有特色课程作为支撑。一般而言,特色课程也是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代表着本专业最新发展水平。如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飞机结构强度》、《发动机构造学》、《飞机故障分析与诊断》等课程。

6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每所高校都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最普遍的一点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它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缺点。比如说,多媒体教学更形象、更直观的演示一些动态的知识;还有就是它的授课信息量比较大;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弊端,比如,学生上课和教师的互动性比较差,再有上课信息量大,加之学生课下不预习、复习,很快这门课程就跟不上了。所以,这就要求教务处把关, 有选择的开设多媒体教学。我校的几个特色专业课程都选择多媒体教学,并由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如《惯性导航系统》、《飞机供电系统》等课程。

我们学校是有航空专业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所以,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应紧紧围绕航空教育开展。并且,在每学年修订教学计划时,根据相关行业特点和需求或岗位职业能力的变化,广泛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及时补充像适航条例和航空维修管理等这些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以适应当今社会对航空教育的要求。

最后,教学计划的规范性

为了使我们学院的课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我们专门建立了统一管理的标准课程库,目前将我们学院所有机务专业课程集成为标准课程库,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均取自课程库。专业名称参照教育部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名称准确、科学、规范,能清晰地反应课程的实际内容; 课程代码严格按照学院“课程代码管理与维护办法”执行,统一为七位,每一位代码都有自己的代表意义。课程性质、课程类别、课程类型完整,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还必须注意到,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实践、解决和完善。

摘要:教学计划是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应适应时代进步和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特别要适应当今航空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结合学院实际和特色适时地编制教学计划。

训练为主线 第11篇

以“儿歌”为主线来构建拼音教学,就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诵读的“儿歌”为载体,来设计拼音教学的教学板块,利用儿歌来听读拼音、巩固拼音、认读汉字、积累语言。学生整堂课的拼音学习中的“听说读”都是建立在学习“儿歌”这个言语场上,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得生动而有趣。

策略一、听读儿歌,学习发音,培植语感

以“儿歌”为主线的拼音教学采用“儿歌—词语—音节—字母”的流程。这样的教学,层层抽丝剥茧,把拼音字母教学置于丰富广阔的儿童母语教学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学生学得生动,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感就在拼音教学的第一课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培植起来了。

策略二、 熟读儿歌,分辨发音,突破难点

汉语拼音教学中教会学生准确发音和熟练拼读是两个重点。虽然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入学前学习过拼音,但学习的渠道各不相同,音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处于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发音障碍。入学前,笔者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拼音摸底,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一是前后鼻音不分;二是平翘舌音区分不清,特别是r、er的发音不准。为此老师要花较大力气来正音,如果一味地机械重复地纠正,师生的教与学将会是很费时、枯燥的。教学中,让学生熟读儿歌,就能较好地突破这个难点。

如:学习特殊韵母er,在教学正确发这个字母音之前,教师就可以先出示儿歌《耳和二》:

这首儿歌中有“儿、耳、二”3个生字,包括了“er”的第二、三、四声的声调。其中“儿”出现1次,“耳”出现5次,“二”出现3次。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不同形式地诵读不同形式朗读,如跟读、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当小老师读、配乐读、表演读等近十来遍,从而“ér”的音节巩固达到10余次,“ěr”达到50余次,“èr”达到30余次。当学生在反复朗读《两只耳》这首儿歌时,特殊韵母er的读音特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样借助儿歌突破er的读音难点,可谓巧妙。

策略三、 借助语境,练读拼音,促进巩固

汉语拼音学习是枯燥的事,但“儿歌”这一鲜活的文学形式却给枯燥的拼音学习带来了新的活力。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拼音课文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插图。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情境图,创编儿歌,运用插图情境中的儿歌来巩固发音是一种有效的练习策略。

很多儿歌中生字音节都带有单韵母或声母,学生通过朗读儿歌,既能巩固所学的拼音字母,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音节的练读,每一个孩子是在习得母语的言语场中学习拼音的,是有情趣的,又是高效的。

我们还可以挑选一些趣味性的儿歌,通过读读演演,来巩固音节:

如拼音第7课《j q x》,在学习了三个声母后,读读儿歌《鸡妈妈数小鸡》:“鸡(jī)妈妈,数小鸡(jī),一二三四五六七(qī),少了一只黑小鸡(jī)。鸡(jī)妈妈,别着急(jí),回过头来看仔细(xì),背上站着个小淘气(qì)。”

如拼音第11课《ɑi ei ui》,在学习了ɑi的四声后,读读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上灯台(tái)。偷油吃,下不来(lái)。叽里呱啦叫奶奶(nǎi),叽里咕噜滚下来(lái)。”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一种复合刺激物的感知,总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音节是最自然的语言单位。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整体的音节是具体可感的,声韵母是抽象的。正因为拼音字母是抽象的,所以我们老师就要加强音节教学与语言训练的联系,而不要让学生机械重复地拼读音节。这样的教学做到了“拼不离字,拼不离词,拼不离句”,学过的音节就在这兴趣盎然的诵读、表演中得到巩固。

策略四、 熟读成诵,识记汉字,积累语言

汉语拼音的功能之一是汉语拼音为识字、阅读服务。把拼音教学与儿歌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诵读儿歌时,既学会了拼音,又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认识了汉字,积累了词语,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如在教学拼音第10课《ɑo ou iu》,就引入这样的3首儿歌:这些儿歌是用来巩固“ɑo ou iu”的音节拼读和识字学词的。

这些儿歌全部注音,学生在朗读时,一方面巩固了拼音,一方面在与儿歌中的汉字反复见面后,无意认识了许多字,积累了许多词语,良好的语感也在朗朗的儿歌诵读中培植起来了。

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学情需要,确定出现的生字、词语的数量,当然也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这样就充分利用有意注意来识字、学词,积累语言。每一堂课这样做,如此日积月累,学生识字量、词语的积累量是非常可观的。

数学教学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线 第12篇

一、在课前练习中培养解题能力

课前练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有着巩固旧知识引入新课的作用, 好的课前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提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如:1.填数字. 2.填运算符号. 3.填等号与不等号. 4.根据上题结果, 口算下题. 5.速算. 6.口答应用题.

课前训练要注意变化练习形式, 防止单调乏味, 机械记忆, 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在新授知识中培养思维能力

新授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一环,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新授知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探讨、尝试. 教师只有不断摆出“问题”, 学生才能去“思考”, 学生初步“发现”结论后, 都是仍要系统地归纳小结, 以便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在新授课过程中要面向中下水平的学生, 不能急于求成, 满足于优秀生的“发现”, 应该帮助中下水平的学生去“发现”.

教师要充分注意直观教学, 让学生根据教具或图形进行观察分析, 多动脑, 多动手, 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能发现问题也是积极思维的结果.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允许学生提问, 不要怕“乱套”.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有了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进更广阔的领域, 从中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策略时, 先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 米, 在修建校园时花圃长增加了3 米, 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 平方米, 原来花圃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画出示意图, 再说出增加的面积是哪部分, 然后自己列式计算并检验. 完成这一系列解题过程后让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自行完成练一练题目. 小营村原有一个宽20 米长方形鱼池. 因扩建公路, 鱼池的宽减少5 米, 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150 平方米. 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有了上面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 再抛出延伸练习, 四年级同学举行队列表演, 共组成6 个方队, 每方队排成5 行, 每行5 人. 最外圈同学穿黄色运动服, 其余穿红色运动服, 一共要准备两种运动服各多少套? 引导学生画图、找出与上两题的区别与联系, 有困难提出讨论, 然后解答.

三、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应用能力

一堂课应该留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 使学生能够安心地在教室里认真思考, 认真做作业. 不要把课堂练习拖到课外, 练习要讲究质量, 要“练新带旧”“新旧搭配”. 特别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编排一起练习. 教科书中大都是巩固新知识的练习题, 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的练习比较少, 教师要注意补充. 课堂练习要提高练习效率, 要有重点, 练习的时间要花费在刀口上.

应用题也可以专门做审题练习, 只要求列式或讲出解题步骤, 不必一一计算. 使学生把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 而不是花费在单调的不必要的重复上.

为了发展学生智力, 可以设计多种练习形式. 例如:

1. 举例子判断一些题的对错. 2. 多条件或少条件的应用题. 3. “一题多练”和“一题多解”.

(1) 有煤60 吨, 每天烧4 吨, 可烧多少天?

(2) 有一批煤每天烧4 吨, 可烧15 天, 这批煤有多少吨?

(3) 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 吨, 可烧15 天. 改进烧煤技术后, 每天烧煤3 吨, 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4) 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 吨, 可烧15 天. 改进烧煤技术后, 每天烧煤可节约1 吨, 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5) 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 吨, 可烧15 天. 改进烧煤技术后, 每天烧煤可节约1 吨, 实际比原计划多烧几天?

学生通过对这组题目的分析比较, 从而掌握复合应用题的来龙去脉, 第 (5) 题虽然难些, 但有前面四题“铺路架桥”, 就能顺藤摸瓜迎刃而解了. 这样编排练习就能符合既长知识, 又提升能力的要求.

练习中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可把几种解法都写出来.例如:“书店里有3 个小朋友来买书, 每本0.12 元, 3 个小朋友各买了2 本同样的书, 一共付了多少元? ”这道应用题有的学生能想出四种解法:

(1) 2 × 3 = 6 (本) 0.12 × 6 = 0.72 (元) .

(2) 0.12×2=0.24 (元) 0.24×3=0.72 (元) .

(3) O.12×2×3=0.72 (元) .

(4) 0.12 × 3 = 0.36 (元) 0.36 × 2 = 0.72 (元) .

练习“一题多解”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就能充分动员学生的知识储备, 灵活地去解决问题, 并能使知识融会贯通. 这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高一级数学是极有好处的.

学生列出几种解法以后, 要引导他们讲出道理, 并且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

四、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以后, 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减轻了, 就有可能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既能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能力的发展. 而现在课堂所涉及的数学内容, 是古往今来人类对空间、时间认识的结晶, 是经典的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智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 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以普及性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 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能力开发的全部任务, 因而需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来补充. 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联想类比能力, 构造模型能力, 利用信息能力, 决策反应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数值处理能力等, 大部分都是与数学教育有关的.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 是密不可分的, 课内打基础, 课外促发展, 课内外结合一定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发展, 更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摘要: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重视发展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呢?

上一篇:C级教学下一篇:路面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