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兴趣范文

2024-05-23

探究兴趣范文(精选12篇)

探究兴趣 第1篇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的最高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本领,而是激励学生奋进,鼓舞学生向前,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乐于学习。其中,情境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内动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生活化场景:我要去钱塘江旅游,先要在马路上等车。在等车的过程中,我站在原地没有动。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我看到的哪些物体是静止不动的?然后学生们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纷纷说出问题的答案。接着,我又问:“看,车来了,我就坐这辆小汽车了。那同学们再想一想,我在车上看到的物体中哪些在运动啊?”“还有,我之前看见那些静止的树木等标志,怎么又动了起来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问题的答案:“是因为标准选择的不一样。”所以,有的时候,事物的存在方式不一样。这个标准就是我们要学的参照物。听到这儿,学生的兴致来了。这时,引入今天要讲的课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愉悦的探索。

二、通过科学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科学故事,是指科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或是史料知识融在一起的小故事,它集科学性与故事性于一体,非常受小学生的欢迎。如果将科学小故事引到小学科学课堂之中,必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时刻为自己补充能量,多搜集一些科学小故事,为学生在课堂上架起通往新知识的桥梁,勾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参与意识。

以学习《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为例。学生对动物的繁殖其实非常感兴趣,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动物繁殖的事例。但是,如果让他们真正地研究这个问题,他们的认识却非常片面,对不熟悉的动物的认识就很贫乏了。为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我在课的开始先讲了《黑猫警长》中螳螂姑娘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都被螳螂姑娘感动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用有趣的故事驱除了课堂的乏味,还从中了解了螳螂繁殖的特殊情况——雌雄交配后,雌螳螂是要吃掉雄螳螂的。有了这个故事做基础,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的繁殖更感兴趣了。

科学小故事作为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它不仅增强了科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阅读与搜集,让小学科学课堂充满趣味与哲理。

三、通过动画展示,引起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曾说过,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迟钝。相反,新颖的事物会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让它变得兴奋,从而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是学生探索科学的启蒙教育。所以,让小学生保持探索的兴趣是科学课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抽象、乏味的知识具体化、趣味化,从而优化小学科学的教学环境。

比如,在学习《我是怎样出生的》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配乐朗诵《我从哪里来》,优美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诗歌中的问题,更是问出了学生心中的疑惑。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在余下的时间里,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胎儿在母亲肚子里发育、成长,直到出生的视频。视频具体直观,无需过多的讲解,已经将所学知识清晰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得更加有趣、有效。

现代教学手段具有超强的教学能力,它集声音、文字、图像等为一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来源。其中的各种画面,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更加调动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四、通过生活环境,吸引学生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科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所以,教师在科学课堂上,一定不能“霸占”学生的时间,要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观察、无拘无束地测量、认认真真地探索。

比如,在学习《植物和我们》一课时,因为这节课需要让学生认识很多植物,所以我并没有在教室进行这堂课,而是将学生带到了室外,花园旁、树林边等地。我让学生带上笔和记录本,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大自然中的植物,并且对它进行观察与记录。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有的找到了榕树,有的找到了桃树,还有的找到了各种鲜花,真是数不胜数。当学生找到那些不认识的植物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名字,而是让他们记录下这些植物的特点,回去后自己去查阅。一节课下来,通过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考察,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他们学习科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可见,仅仅在课堂上给学生教授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外,教师要善于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来丰富小学科学课堂。尤其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它是一个天然的科学大课堂,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哲理,教师一定要注重它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运用创新 第2篇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构成了前所没末有的新科技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如何培育新一代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从最基础的开始抓起,因此小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人就自己在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该如何搞好小学信息技术的起步教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

无论学习哪一门课程,兴趣是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只有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创新。因此对教师来说,上好第一堂课是至关重要的。记得在小学三年级的第一课堂(认识计算机)上我汲取以往教学中的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生带到电脑室边观看边介绍,这样做既使学生直观地学到了知识,又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想更进一步了解电脑的意识,这也有助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主要从这几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比如在刚开始的键盘指法与打字练习时,机械单调的动作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但是如果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完全可以将教学设计得有声有色。首先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与练习层次,同时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如开展学习竞赛,看谁盲打掌握得快,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之间比一比谁的打字速度快;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打字速度进行跟踪记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一个阶段下来,往往也会给自己一个惊喜,如此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意识的养成。

2、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英文打字,合格标准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灵活制定,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多多指导观察,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在合格的基础上,再引导部分有资质的学生发挥潜力冲刺更高目标。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往往有些学生在学懂老师所授知识后就不再去自主摸索其中的奥秘,一味地只是讲解-吸收,再讲解-再吸收,表面知识是学到了,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在慢慢地递减,因此达不到教学所要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创新。

二、引导探究,做好知识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想使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一周两节)真正完全掌握本书所要求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教师就必须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金线”。

拿中高年级段学习的OFFICE中WORD2000来讲,在这之前三四年级已经学习过WINDOWS98中的记事本和写字板,那么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总结这几种软件的共性,并鼓励学生先自己尝试使用WORD2000,这样教师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可以针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讲解,教师讲课轻松,学生学习也有目的,或许在刚开始操作时,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要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实验,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出成果,引领学生运用创新

记得在进行教师培训时曾经听一位教授说过:中国人在小学阶段获得的奥林匹克奖是不计其数,却始终拿不到一个诺贝尔奖。这就说明中国的学生在后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一种创造力、动手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是培育人才的关键。那么怎样引领学生运用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敢于实践。比如在“PowerPoint”软件学习中,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往往是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几乎和书本上大同小异。于是,为引领学生设计出有各自特色的幻灯片,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高兴万分,创作起来也越起劲,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创作的思想大胆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长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们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会到了大胆运用才能创新的道理。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起的课程永远是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并发掘他们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留多一点空间给学生创作,诺贝尔奖项上终会有我们中国人名字的一天。

参考文献:

(1)自学、动手和应用 ―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诀窍

(2)如何营造良好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氛围

兴趣培养 合作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兴趣 交流与合作 心理健康

一、兴趣培养,增强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但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地理课教学,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是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原因之一:受应试教育束缚,部分教师不能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愿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照本宣科,空讲道理,课堂要求学生记要点、考试答要点,不注重学以致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的局面。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对教育形势发展的认识,提升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用新课改理论构建课堂教学,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规定,新一轮课改就是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转变教育观念、探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地理课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努力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二、课例展示,引领合作探究

(一)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二战期间德国军艇秘密横渡直布罗陀海峡的事例来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了解洋流的概念、分类、成因,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理解风海流与补偿流的成因和分布;根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图,熟悉主要的洋流。联系具体案例加以分析探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用联系的方法分析问题;增加空间观念;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重点难点: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通过展示教学目标,使目标性不强的学生,形成一种目标意识,从而自始至终形成一条主线。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洋流简介部分,主要是一些识记性强的知识,没有难度,主要通过学生回答讲解来完成,目的是增强成绩较差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学到寒流暖流时,展示思考题“暖流一定比寒流温度高吗?”主要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加他们的交流与探讨,消除学生的孤独感。

第二部分“洋流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加上教师的点评来完成。

1.洋流的形成从盛行风入手,学生已经学习了主要的盛行风,主要是通过讨论来明白在盛行风的吹动下,洋流还受到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的影响,才形成了现在的洋流分布模式,通过分析学生形成了一种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的意识,要全面看问题。

2.在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时,让不同的小组讨论不同的方面,然后推举发言人来给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讨论完成情况还比较理想,不仅是组内的成员达到了资源共享,还使全班同学相互协作,效果比较理想。

最后回归最初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密度流为二战期间德国军艇秘密横渡直布罗陀海峡提供了最好的动力。圆满的完成课堂教学,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三、情感交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具有正常的智力,愉快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协调的行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为新的教育形式下的地理教师,不仅要“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实践“知识育人”“人格育人”,更要做到“心健”,通过心理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因此,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自身的良好心理品质,实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功能。我认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地理教师应当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人际适应与交际能力,并以这些心理品质对学生施加有益的影响。

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真正落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地理课堂主渠道及地理实践活动,适合时宜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教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 王希永、田万生 编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提高兴趣主动探究 第4篇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当现实的、有实际意义的、必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情境的创设中, 要贴近生活实际,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学习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 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本节将问题这样提出:

我校要在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小广场栽种草坪, 要求在中间修筑纵、横各有一条宽为1米的小路。请同学们为学校出谋划策, 设计出修路方案, 并算出需购买多少平方米的草坪 (用代数式表示) 。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设计方案

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画图研究, 设计方案。通过学生的不断尝试、认真探索, 由学生将不同的设计方案展示到黑板上, 主要设计出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 (1) :草坪的面积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路的面积:

方案 (2) :空白正方形的边长是 (a-1) , 草坪的面积等于空白正方形的面积: (a-1) 2。

方案 (3) :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 草坪的面积等于4个空白小正方形的面积和:

方案 (4) :空白长方形的长是 (a-1) , 宽为, 草坪的面积等于2个空白长方形的面积:

此时进一步提出问题:上述各种方案中你认为哪一种是最好的 (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发散思维) ?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方案 (3) 既美观又实用;有的说方案 (2) 最方便草坪的栽种;有的说方案 (2) 用草坪最多, 方案 (3) 用草坪最少。教师在对学生的说法作充分肯定的同时, 抓住后面的这个问题 (若没有学生说这一情况, 教师可适时引导提问:这些方案中所需草坪一样多吗?) , 由学生亲自进行计算, 求出各方案中草坪面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及敢思敢做、敢于竞争的精神, 教师可鼓动学生踊跃发言, 抢答自己的计算结果。最后, 学生们计算的结果多种多样, 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培养中学生陶艺兴趣的探究 第5篇

陈仁部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福建三明,365001 摘要:陶艺作为一项古老的技术,它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在培养中学生陶艺兴趣时需要从艺术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陶艺课堂教学目标。但现实中许多中学生对陶艺技术学习兴趣不足,他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影响到中学陶艺课程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中学生陶艺兴趣的探究,找到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今后陶艺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陶艺技术;学习兴趣;教学问题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培养中学生陶艺兴趣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增强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提升学生陶艺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掌握更完善、系统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艺课堂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创新陶艺教学方法

教师在让中学生进行陶艺知识学习时,应该要做好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让他们感受到陶艺技术的魅力,最终达到陶艺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为他们讲授陶艺制作技术时要与其他艺术充分结合,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问题的思考,探索科学的学习方式,为今后陶艺知识学习提供帮助。其次,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进行陶艺作品创作时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艺术认知融入其中,创作出更具思想性、观赏性的陶瓷艺术作品,激发他们的陶瓷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创作视野,不能将制作灵感仅限于陶瓷艺术本身,而是要从其他角度看问题,逐渐增强自身的陶艺创作能力,掌握科学的陶瓷制作方法,最终达到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陶瓷学习兴趣。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还要给予他们不同的指导,让他们从自身实际状况来选择陶艺制作方法,以提升其学习效率,掌握更精准的制作技巧,满足他们今后陶艺知识学习需求。

二、提升学生观察能力

陶艺技术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并在学习中感受到陶瓷艺术的魅力,主动参与到陶瓷艺术学习之中。以往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较少,没有找到陶瓷艺术创作灵感,从而影响到中学生的陶瓷学习水平。此外一些学生他们过于专注教师所讲解的陶瓷艺术理论知识,没有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手法,再加上他们自身的“悟性”不高,从而增加他们的陶艺学习难度,并逐步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从生活角度入手进行艺术创作,掌握更系统化的学习技巧,以满足他们今后陶瓷艺术学习需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比赛,找到名家作品的特点,并学习他们的陶艺制作手法,最后结合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再创作,在提升学生创作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陶艺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增强学生实践水平

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陶艺教学时应该要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对陶艺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达到陶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使其感受到这些技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认识陶瓷艺术,增强自身的审美情趣,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帮助。陶艺与雕塑、绘画有着共同之处,它能够将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集于一体,通过不同形式来展现出陶瓷艺术的魅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学习雕塑与绘画中的空间、色调肌理、体量、点线面等基础知识,然后将这些理论应用到陶瓷制作中,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陶瓷艺术的伟大,在实践中掌握和学习陶瓷艺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在陶艺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泥的揉、戳、压、捏、敲、拍等,然后再让他们参与纹饰雕刻,最后添加铁、铜、锰等物质进行煅烧,使学生感受到陶瓷制作工艺的精细性,激发他们参与陶艺制作的兴趣。

四、设计有效教学方案

中学教师在开展陶艺教学时应该要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为他们今后陶艺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态,然后结合他们的状况来调整教学方案。比如针对一些陶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体会陶艺艺术的魅力,让他们逐渐掌握基本知识,为其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对于一些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让他们多参与、多动手,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提高他们的陶艺操作技能,满足他们今后陶艺知识学习需求。教师教学设计中还要做好任务分配与教学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陶艺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丰富陶艺教学风格,比如抽象风格、波普风格、古典风格、浪漫风格、抒情风格、写实风格等,激发学生的陶艺创作力,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未来陶艺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五、总结

中学教师在提升学生陶艺学习兴趣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自我学习空间,感受到陶瓷艺术的魅力,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用心感受生活并将生活中的所遇所感融入到陶瓷艺术制作之中,增强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参考文献:

激发兴趣 促进自主探究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发 学习兴趣 探究

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使学生喜欢数学。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注意它、接近它、研究它、理解它,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开足智慧的马力,自觉地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兴趣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激发更大的兴趣,这样学习数学就会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就会有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闷、呆板。随着课程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说到底就是激活课堂,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新课标也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如何激活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促成学生自我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二、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

三、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课堂学习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

四、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五、作业批改,引入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 “√”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看你的字真是一种享受,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老师相信你能把字写工整,加油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有进步时,我就会在作业的评语中这样写到:“你进步了,孩子。”“继续努力吧,孩子。”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或写到:“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他再进步了,我就会写到:“好样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高兴!”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探究兴趣 第7篇

一、学生要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朗读

阅读来源于倾听, 许多资料表明: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都是从倾听开始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 他们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 开始自己最初的阅读, 开始构筑自己精神的天空。同时倾听也成为他们最初的精神享受和心灵慰藉。不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逼迫, 他们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 倾听故事成为他们最愉快的阅读享受。在现有条件下, 很多家庭藏书有限。尤其是一些比较贫困的家庭, 没有经济能力为孩子购买足够的书籍, 再加上小学生还不具备自己选择和阅读书籍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上听教师朗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听教师阅读不仅解决了孩子识字不多不能阅读和家庭书籍有限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乐趣和知识性的好的书籍, 在他们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下, 能够使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增加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当他们养成习惯的时候, 他们就不会满足只是听教师的朗读, 对于读书这样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他们会自主地去寻找书籍, 开始自己阅读, 这就培养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准备最好的书籍

最好的书籍指的是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里最适合的优秀读物。读书要有选择, 好的书籍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多美好的东西。读书也要讲究内容。我们要把内容健康、知识丰富、趣味性强的书籍带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 一个人在童年读了什么书籍对他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就好像在垃圾堆长大的孩子和在花园里面对鲜花绿草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心态也一定不会一样。其实好书的意义就在于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心灵环境, 让他们在良好的心灵环境下健康地成长。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说:“有一个事实我们应当知道, 在一些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走进书店的儿童图书区, 扑面而来的一定是大量的绘本。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不只是绘本, 还有很多书籍都适合孩子, 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为孩子准备好最好的书籍。

三、在课外时间给孩子留下课外阅读的时间

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指完全自由的时间, 即在这段时间内, 孩子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阅读。只有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把书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把阅读当作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兴趣。有的家长认为, 在学校的课堂时间就是最好的阅读时间, 在学校已经阅读了, 回来就没有必要再阅读了。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 语文课的确是很好的阅读时间, 但是在语文课上, 学生更多的是按照教师的指导去阅读, 只能在课程的规定下去阅读, 所以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大的束缚性。所以笔者认为,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只有孩子在自己自由的时间里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才会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阅读, 才能真正拥有阅读的兴趣。

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孟母三迁和乱世造英雄说明了周围大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则说明了孩子所处的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呢?首先我们提倡组织学生去学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 这样的话, 孩子看到各种各样的图书, 他们拥有充分的选择, 可以在众多的书籍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书去阅读, 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同样也能够刺激他们的阅读欲望。其次, 我们在家里也要给孩子准备一个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要有他阅读的自由空间, 也要给他一定的阅读时间。家长在家里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 叫孩子在引导下自由安静地阅读。只有在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下阅读, 才能使阅读的效率最大化, 才能最大的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也才能最大幅度地提升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

写作兴趣激发策略探究 第8篇

一.低要求让学生爱上作文

要让学生喜欢上作文,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是要让学生“量体裁衣”, 即能针对学生的差异来做出具体要求。在练习方式上要多样化。如写读后感, 学生可选择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可就其中的句段理解进行论述, 可就文章中的道理发表自己的看法, 甚至可以模仿故事情节来进行类似故事创作;再如日记, 可写那天的心情, 可写课堂中的趣事, 可写和父母间的事, 可写班级中的同学, 而不一定非得把“主人公”限定于“我”的角色。尤其是在字数限定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来进行把握, 而不能“一刀切”。在训练方式上, 最好坚持从少到多, 由低到高的方式, 即可就每天学习的课文中选择几个词语来让学生连词成句,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 再拓展到练段, 最后练篇。在文章结构上, 要从最简单的“三段式” (开头, 中间, 结尾) 开始指导, 而不应一开始就让学生需要在结构上完整。

应该说, 通过上述方式, 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后, 教师再提出更高要求, 然后具体指导, 学生在获得成功满足的基础去写作, 兴趣浓厚了, 效率才会更高。

二.多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当然, 很多教师都认为作文和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不然, 写作是主体体验的升华, 而活动能给主体带来更多的体验。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因为“行路”中会有不同的感受, 那样的感受才会更加真切。就写作而言, 如果我们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 哪怕你用再多的图片或是再生动的动画, 学生也无法闻到春花的芬芳, 也无法体验到冬雪的洁白。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通过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丰富写作素材是大有必要的。

活动可分为教室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类。就课内活动而言, 因环境小而活动密集, 学生见的交流会更加深入, 但学生的体验较之课外活动稍逊。如在口语交际的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时, 教师就可组织学生进行类似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后来总结, 最后再以作文形式来表达其间的体会。当然, 在作文活动中, 更多活动要围绕作文的主题来进行。一般而言, 当教师给定学生一个范围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写作的主题、结构、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构思等在小组内先讨论, 讨论后再去写作。课外活动的形式较多, 常见的如作文比赛、学校类似比赛等。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 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春游、秋游, 或去登山、旅游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活动中的体验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样, 当学生的体验多了, 拥有的素材多了, 写作起来也就自然有话可说, 脑中的素材也可信手拈来, 而不是苦思冥想而无所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教师也可随之关注网络上的各类比赛, 组织学生参与, 也可让学生通过写日志、微博、博客等来练习写作。尤其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比赛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是具有 积极意义的。

三.多读、多写、多指导

读在写作中是较为重要的。但很多教师认为, 学生本身的学习时间就不够, 哪里还有时间去读课外作品, 只要把课内的做好就可以了, 这样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多读书, 读好书, “红楼”、“三国”、“鲁滨孙”、“汤姆叔叔”, 只有在文学名著中去畅游, 学生才能感受到文学带给我们的美, 才会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才会知道“巴黎圣母院”是何等魅力, 才会理解“罗密欧和朱丽叶”和“梁山伯和祝英台”那“生死之恋”。引导学生多读书, 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即每天让学生坚持读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做到日积月累。

其次, 就写而言, 要引导学生摆脱写不好的畏惧心理, 凡是自己有感触之时就可写, 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读小说就写写人物, 读散文就写写那些美丽的句子, 读戏剧不妨构思个情节出来。春花秋月可入笔, 喜欢明星歌曲也可入笔。作文不是死的, 而是活的, 就是我们看待、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 如果真正能做到让学生把作文当做生活的一种习惯, 让作文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 作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探究 第9篇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课, 教师主动讲课, 学生被动听课。这样的教学课堂过于枯燥无味, 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 他们还能够机械性的听课, 等着教师对知识进行总结, 不愿意思考。而对于一些自控较差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并没有兴趣, 在课堂上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交头接耳, 扰乱课堂纪律。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萎靡状态,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景。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学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还能够有效的活跃学生的大脑, 调动学生的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性和自主性。

在开展问题情景之前, 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些数学问题, 在选择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 首先应该做到不跑题, 围绕着教学大纲展开; 其次, 应该按照小学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素质提供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 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能够异口同声的回答, 那就失去了开展问题情景的意义, 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 如果问题太过复杂学生难以自己独立的解决, 这样会打击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望而却步; 最后,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应该抓住时机, 当学生流露出对一些事情比较迷茫和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进行引导, 当学生跃跃欲试, 对数学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抛出问题, 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 促进小学数学的兴趣教学。

二、为学生设置故事类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小学数学来说, 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基础, 能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年龄较小, 心理素质较差, 智力发育还不够完全, 对一些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 而数学知识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复杂,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设置故事情景, 学生面对故事会非常感兴趣, 这样强烈的吸引学生的目光, 使学生全神贯注于数学课堂上, 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构建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例如, 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数学知识的时候, 教师不要开门见山直接讲述数学理论知识, 应该利用故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 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数字知识。在课堂刚刚开始的时候, 教师可以为学生将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们, 你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这个电视剧, 西游记中展现的是三个徒弟和一个师父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场磨难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了使这故事更加形象, 教师可以选取八十一个磨难中的其中之一来进行教学引入,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一段小视频或者是图片。“在西天取经的道路上, 有一天, 天气炎热, 猪八戒受不了了就去化缘, 化来了一个西瓜找师傅来邀功。但是西瓜只有一个, 师徒四个人怎么样分西瓜又成为了一个难题。孙悟空非常机智, 他认为为了体现公平应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这样每一个人就得到了四分之一个西瓜。猪八戒听了之后非常不开心, 他认为这个西瓜是他找来的, 应该多给他分一点犒劳犒劳他, 猪八戒认为应该分给他五分之一或者是六分之一。孙悟空一听非常痛快的给猪八戒切了六分之一的西瓜。猪八戒看到分给自己的西瓜, 发现非常的小, 他感到非常奇怪,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孩子们,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谁能帮助猪八戒解开谜团?”最后教师应该问: “你们是怎么在短时间内比较出来的? 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和六分之一这三个分数怎么进行大小的比较呢?”通过这样的故事进行引导会有效的进行教学导入, 学生会对数学知识充满了渴望, 想要知道答案。这时候教师应该趁热打铁, 将数字知识导入课堂之上, 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样能够让学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去。利用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来生动形象的展现数学知识, 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字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在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例如, 甲司机准备将A地的货物运输到B地点, 甲司机开车的速度是每小时三十千米。与此同时, B地点也有一位乙司机, 他也要运输货物, 将B地点的货物运往A地点, 这位司机的开车速度是每小时四十千米。两车同时开车, 三个小时之后两个车在半路上相遇。说到这之后, 教师可以问学生通过这些已知条件是否能够求出这一条路有多长。当学生求出答案之后, 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 问学生如果两个师傅继续开车, 两个司机各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到达目的地? 通过这样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及学习兴趣, 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引导, 及个性化的发展, 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 使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宋云峰.浅谈兴趣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及影响[J].小作家选刊, 2013, (11) .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探究 第10篇

一、提出疑问,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语文是一门主要的课程, 而且它在考试中所占到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所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 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但是在传统语文课堂中, 对语文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却是非常少的。在非官方调查中, 我们发现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们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最严重, 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教师的讲课模式不能够吸引学生们, 对他们来讲这种课程已经失去了新颖性。[1,2]所以, 我们必须适当改变教学模式, 向传统模式发起挑战。课堂中的提问是一种提起学生注意力的最佳方法。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 提问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 就是提醒一些学生, 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 不要继续走思;其次, 就是为了检验学生们对这一课题的内容的学习情况, 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应。但是, 我们很少将提问作为一种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例如,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将课程内容以一个含有小故事的形式, 提问出来, 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 从而让他们更愿意去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 我们可以向学生们提问, 问他们:如果一群人都夸你, 你应该如何想呢?其实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孩子, 他们涉世还很浅, 他们认为别人的夸奖往往都是在真正夸奖自己的优点, 其实则不然。我们都知道, 学生之所以受到所有人的夸奖, 那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 是这个学生确实很优秀, 表现得很完美;要么就是他的虚荣心很强, 而别人有求于他, 所以就对他非常的客气, 夸奖他。这就跟皇帝的新装一样, 即使你是光着身子, 很多人也会夸奖你的衣服漂亮, 这是一种阿谀奉承。让学生们意识到这种人生哲理, 同时让他们对语文知识进行了了解, 这样达到了双重目的。

二、引用新知识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智力开发的过程, 新知识的引入必然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 在一个话题中, 我们可以举一反三, 进而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例如, 一些句子是非常有趣的。一个人被雨淋了, 我们会说他像一只落汤鸡。这样的形容会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 他们都会因此而感到好笑。新知识的引入, 可能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反响。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浓厚兴趣, 本身就是一种创造。[3,4]一个学生如果对知识产生了创造和创新的意识, 那就说明他已经彻底地领悟了所学的知识。虽然对于语文来讲, 很多学生都是学困生, 他们对语文的很多知识都是新内容。但是对于一些语文学习好的学生来讲, 他们渴望新知识的加入。例如, 在语文教学教材中, 我们学到了一些有关老舍的文章。我们起初对他的文章没有什么兴趣, 或者说有点看不懂。其实, 学生们如果对老舍本人的经历有一定认识之后, 就会对老舍的文章产生新的理解。老舍是一个文学家, 他同时也是一个为国家政治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他的人生最亮点, 就突出在他最后的结局。他作为一个文人, 他最后的举动却是让我们都震惊了。老舍是在受到批斗之后, 他感到了自己人格受到巨大的侮辱, 他面对这些人, 他的选择是要么反抗, 要么为此而牺牲。老舍选择了后者, 他跳进了太平湖。太平湖从此也被人们深深地记住了。当我们了解到老舍的经历之后, 就会对这个人肃然起敬,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不受侮辱, 选择了死亡。虽然有些人认为他是在逃避, 其实更多的是认为他是一个精神界的斗士。[5]我们对这个人的性格有了认识之后, 对其作品自然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理解。

三、设计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和寓言, 这些都是可以提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的。但是, 当学生们看完这些内容之后, 往往就会失去兴趣, 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合理设计一些兴趣内容, 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例如孔乙己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很多我们本身就存在的问题。自我开导是孔乙己最典型的心态, 他和啊Q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他的这种精神虽然是受到批判的, 但是在当今社会, 这种精神却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追求。一些人因为没有这种自我解脱的心态, 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后退或者是放弃。在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人遇到挫折的时候, 他们承受不了压力, 选择放弃, 这不仅是一个不负责的行为, 更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一些语文学困生, 我们对他们的教育, 不能强调精英教育。他们只要能够健康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即便是学习很优秀的学生, 如果缺少了这些精神, 都会在将来遇到的压力中倒下去。所以, 在语文课堂中, 我们给学生们设置一些话题, 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为他们将来的人生路走得更顺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语文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由于很多原因, 学生们不能够真正意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我们只有通过合理地引导学生, 使其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其对语文知识的认知程度, 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成绩。

摘要:兴趣是我们最好的教师, 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原始动力, 它可以有效地点燃一个人学习的欲望, 同时也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对学习的信心。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重视兴趣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有几个兴趣点,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信心,兴趣点

参考文献

[1]郭凝.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8, (07) .

[2]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 2008, (07) .

[3]刘真福.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文学单元修订说明[J].学科教育, 2003, (05) .

[4]刘家访, 刘勇.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J].语文建设, 2006, (10) .

让兴趣引领孩子去探究 第11篇

一、兴趣的起点:操作

操作是兴趣的根基,是智慧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教学活动中,兴趣与操作、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兴趣是根本。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操作,促进学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学生自由操作,玩中学,学中玩,兴趣盎然。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多种思考方法的引导,提高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如在教“圆柱的侧面积”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圆柱体模型,课堂中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通过对侧面的剪、展、看的操作去探索和已學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的形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从而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去学习圆柱体表面积就会得心应手,理解和计算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二、兴趣的力量:游戏

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且这种需要非常强烈。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时借助游戏活动,激发想学的兴趣,铺设学生会学的途径,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爱好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愉悦、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兴趣十足的发现、研究、探索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游戏在低年级教学中开展的比较普遍。如:找朋友,开汽车,夺红旗,我是小小邮递员等活动。例如在讲认识数“8”时,老师摆出1至7的数字卡片,指名学生“找对子”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把1至7的数字卡分别发给7个同学,每人拿一张站在讲台前,然后指名其中一人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6个同学的对面,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更齐心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错。每当他们找到“朋友”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兴趣浓,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高年级的课堂中不时的引入游戏,学生也会“活”起来,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兴趣的动力: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产生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解决问题时积极地调动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改变思维的惰性和定势,养成好问、多问、奇问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有一次观摩一位老师教学《图形的认识》一课,老师先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这时老师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呀,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这位老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探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不禁为这位老师暗自叫好:“问题”在这节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围绕“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去及时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总之,兴趣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的发展。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问题、操作,以此作为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的主线,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氛围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树立起共同的学习兴趣和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让不同的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生机勃勃、个性飞扬,享受自主的快乐,体验探索的乐趣!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第12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三年级学生“认识分数”时,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1/2:小兔子和小熊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住在森林深处,每天一大早它们其中一个总会出去找吃的,每次回来觅食总是平均分。第一天,小熊出去找到了4个苹果(讲到这里,提问: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学生很快分出每份2个)。第二天,小兔出去找回了2个苹果。(再提问:它们怎么分苹果?学生很快回答出它们各1个)第三天,小熊又出去找吃的,可这一次只找回了1个苹果,这下怎么分啊?问题一出来,学生的思维起了涟漪,学习欲望非常强烈,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除此之外,针对小学生对抽象知识难以掌握的特点,如加、减、乘、除,同样多,平均分等概念,教材上都没有明确清楚地用文字表达它们的定义,教师也是要采用此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发问。孩子天生爱问,遇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由于儿童的情感心理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还要不断地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驾驭教材,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并引导学生从发问进而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二、活用素材,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感到熟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分类的时候,我把学生带来的书、鞋子、文具、饮料瓶、玩具等东西混乱地放在地板上,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会、理解分类的知识内涵。课后,要求学生参与“争当小管家”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回家将书柜里的书分成爸爸的、妈妈的、我的,或者按照工具书、杂志、小说等来分类;整理衣服的时候按照上衣、裤子、袜子来分类等。学生用同一标准或不同标准,灵活、准确地进行分类,对分类知识的学习得到了运用和升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又如我在教学完“百分数应用题”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老师想购买一台42寸创维的彩电,但是发现了如此的一个现象,华龙商场标着彩电八折优惠,新华都商场标着彩电七折优惠。请同学们说说老师应该去哪一家商场购买彩电?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我引导学生达成一致的意见:应该先去了解商场彩电原来的价格(也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再计算彩电的现价,看哪家商场的彩电比较便宜就到哪家去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这说明学生的思维离不开生活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左右脑的统一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这个螺旋图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9+3=12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来实施动手操作:①1)9支塑料棒要和几支塑料才能凑满10支塑料?2)另一支塑料应从哪里来?怎样摆?3)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②1)3支塑料要和几支塑料才能凑满10支塑料?2)另7根支塑料应从哪里来?怎样摆?3)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③1)如果要你摆出15支塑料,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2)有多少种摆法?

上一篇:啦啦操的研究下一篇:县级公务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