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写作兴趣

2024-06-26

如何激发写作兴趣(精选12篇)

如何激发写作兴趣 第1篇

一、培养观察能力, 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造之源, 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 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让学生通过写日记, 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 用心体悟, 反复琢磨, 便会慧眼独具, 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所以我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 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 不仅要“身入”事物, 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 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 即陶冶、净化, 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 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为此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教给观察方法, 培养观察习惯。这样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和习惯, 就会勤于观察;掌握了观察方法, 就会善于观察。这样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 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写起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

二、鼓励课外阅读, 拓展阅读视野。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没有丰厚的知识, 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 所以我教育学生, 要多读课外书籍, 特别是那些名著, 甚至自然科学知识, 也要了解一些。同时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学生在广泛阅读中, 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品位, 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 学生视野开阔了, 知识丰富了, 思维活跃了, 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激活表达, 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写作训练时, 我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在常规教学中, 我还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进行演讲,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四、师生民主平等,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 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 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我在作文评改方面, 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 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 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 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 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 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 列出批改的标准, 然后让学生批改, 可互评, 可自评, 先找优点, 再指出缺点, 重在鼓励, 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 贴出优秀习作。这样, 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 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与作文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可见, 作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写”, 更要锻炼学生会“改”, 把“改”的权力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会比教师评改效果更佳。

五、鼓励学生大量创作, 发表佳作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必须鼓励学生创作, 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 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 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 选出一些较佳习作, 编写作文专刊张贴出来, 这样以点带面, 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 大大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2篇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高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

文章。如97级黎青云的《春夏秋冬话九中》因观察生活,写出个人的真情实感,所以以高一级学生的身份参加学校校庆征文比赛,仍获校庆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南海报》上。

二、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参考消息》、《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三、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对77年到98年的高考作文进行审题,我作分析,详细讲评“状元”文章,让学生较系统地熟知高考作文类型;另一方面,我又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200字小作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珠笔》,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课间的荷花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场面。(3)徽章介绍:介绍“九中”的校徽

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自习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至于大作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等。

四、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

(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奇山》、《游西樵山》等;学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

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六、尝试写作辩论式作文,突破常规思维。

1991的高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写作,这其实便是一种辩论式作文题型。我借鉴这种作法,以“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等为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阔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七、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以上这些做法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对写日记、周记、剪报作文、作文系列化训练和文章互改等方面有所侧重,收到较好的效果,98学年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我所教班的几位同学的征文,均获校二等奖,2000学年,我任教班的几位同学,在学校征文比赛成绩不俗,其中邓佩琪是高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第3篇

一、在写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是谈“写”色变,没什么兴趣可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自己的劳动的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努力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平等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学生在“心理兴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写出最真实、最优美的文章。

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每次写作时,多提供题目,稍加限定或不限定范围,或者只提要求,由学生自己命题,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批改时尽力去发现每篇文章的优点,哪怕是用得好的一个词语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评语是以表扬为主。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活,对周围世界的热情和感受力。“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作者有真情实感时,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还可多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先进人物事迹报告,郊游野炊,歌咏晚会,运动会等活动;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各学科竞赛等赛事;大小字、书画、作业等展览。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注意观察活动中的人物及情节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兴趣与情感。让学生思有源,写有材,说有话,从而体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二、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积累写作素材,必须教会学生善于观察。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关注现实,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奇异的自然景物,沸腾的社会生活深深地印入学生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阅历。给学生观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观察能力增强了,从生活中获取更多更好的写作素材,脑子就不会空荡荡的,也不会因为没有写的而发愁苦恼了。

观察和形象思维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留心观察和形象思维,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记真情叙真事,写真人抒真情,写出的文章才能给人以真实感,而真实才是文章的灵魂,才能扣人心弦,具有感染力。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第4篇

一.让学生自发的内心需要成为作文原动力

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情感交流等方面, 有自己想说的话, 要谈自己亲历的事, 要提自己的理解, 要表自己的好恶, 其中无不有自己思想灵魂的影子。作为老师此时因应情势导引学生不经意中开始作文, 如向亲人诉说心里话, 向老师同学摆身边的新鲜事, 向大家谈对社会现实理解和看法, 如此等等。这当中教师先要抛开对学生的不放心, 大胆鼓励学生想说就说, 想写就写, 无论是生活琐事, 无论是闲情逸致, 无论是点滴感受, 都可以是话题, 长久坚持, 何愁学生无话可说。有了这个基础, 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再是无病呻吟, 作文不再是一件难做的事, 而是生活、学习和交流的一部分, 欣然地自发动笔, 从而指导学生逐步养成写日记、书信的好习惯, 让学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里, 教师需要的不仅是“教”, 更需要的是“导”, 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自己亲身经历的家庭、社会现实生活, 从而写出个性的感受和领悟。如若作文教学一开始就大谈语言如何优美, 结构如何精妙, 那往往会让学生感到空泛玄奥, 难摸着头脑, 重要的应在于从内容入手, 从学生周遭的生活切入, 教师轻松, 学生也乐为, 这是事半功倍的事,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积累材料, 灵活运用

重视生活积累, 激发写作兴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师应启发学生动手找“米”。“米”在何处?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丰富多彩, 因此, 我们应引导学生接触生活, 学会积累作文材料, 让学生有内容写。重视阅读积累, 激发写作兴趣。教科书、语言刊物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 优美词、句、段便可以为写作提供语言素材。如指导学生积累“魁梧的身材, 敏锐的目光, 慈祥的笑容”时, 让学生说一说, 为什么积累这些短语?————因为在描写人物时用得上。另外, 不要光积累褒义词, 还要积累贬义词。如魔鬼、凶神恶煞、贼眉鼠眼、凶残等都可以积累。积累的方式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是将阅读中遇到的这些优美的语句在看过之后抄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上, 便于日后写作摘用。这就是学以致用。带领学生积累一段时间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搞积累。这样, 积累能力就提高了。对提高写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 激发写作欲望

每天的阅读教学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经典文学作品, 阅读一篇精彩的文章, 往往怦然心动, 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在阅读基础上, 鼓励学生创新, 鼓励学生与作者比美, 指导学生练习仿写、扩写、缩写、续编、写读书感, 然后交流写作成果。

四.创新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作文评价

作文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 因而他们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及时、客观的评价。过去单一的由老师对作文评价的方法, 其弊端越来越明显。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认为“学生互评法”不失为一种既可以节省老师评阅时间, 又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好方法。这种方法, 需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对本组同学 (也可换组进行) 的作文进行讨论, 找出优点, 总结需要改进的地方加以整理, 最后全班讨论, 总结。这样做, 可以使学生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 他们通过积极地评选、讨论, 可以深刻地去感受、去理解, 促进自省意识。需要注意的是, 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对作文评价的认识要公正合理, 讨论时需理解作文要求, 注重审题, 把握重点。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5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谈不上写出好作文。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试想一下,一桩很有兴趣的事,哪个不想去做?哪个又不愿意去做?要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因此,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激发者。

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这里从五个方面谈谈提高写作兴趣的方法。

一、肯定诱导法

肯定诱导法是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诱导方法。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的也好,书面表达的也好,教师评改时,当面评改也好,书面批改也好,都要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切莫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作文动辄横加指责,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

事实上,学生都有写作的能力。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不会写作的人,怎样去完成语文考卷?又怎么能考取学校,进入初中或高中读书呢?所以,教师新接触一个班级,就要诱导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写作课上,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写作能力,消除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首先,教师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6篇

一、消除害怕心理,培养自信心

害怕作文,是作文能力差的学生固有的一种心理障碍。造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还是“作文难”。为此,首先是要让学生“有话说,能成文”。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切忌贪功急进,否则就有弄巧反拙的可能。教师可让学生先练习写片断,如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等,再就简单的记叙文渐渐深入。对基础差的甚至还可允许他们适当模仿,待时机成熟再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个性。其次,要认真做好写作前的指导工作。写作前,教师应说明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有时还要加以适当的提示,如文章结构、立意、表现手法等,必要时还可以先读例文再作文。有时候,写作前教师还要亲自“下水”,做一次技巧的示范,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领,消除害怕心理,免得有些学生“淹死”于海岸。等他们敢“下水”,能“下水”了再让他们自己畅游于作文的海洋。

经常给学生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基石,乐观的情绪是自信的表现,学生有了自信就不会被困难吓倒。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作文的成功点,无论是立意,结构抑或语言,甚至某个词语的独到运用,都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因而在批改作文时,教师不宜删改过多,以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多鼓励,使学生有一种“劳动”后的喜悦和成就感。

二、指导阅读,鼓励投稿

写作能力与阅读量有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圈子窄,阅历不多,知识面不广,作文多觉得没什么可写,或是写不出新意。加强课外阅读可陶冶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小说迷,看小说成痴,走路、吃饭、睡觉总是书不离手,上课不留心,总偷偷看小说。她的成绩很差,但作文却非常好,清新流畅,构思独特。后来我有感于她的“成就”,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交流阅读心得。阅读的书籍主要是有益于写作的《读者》、《读者文摘》等。(这些读物和《作文选》不同的是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其作用是一般《作文选》无法比拟的)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无论是选材、构思、立意,还是词句的运用等,均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课外阅读决不能是“放羊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将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其次,实行“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及时推荐优秀篇目;“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

在加强学生阅读的同时还可利用学生对“美文”的赞赏和学生的好胜心理,鼓励并帮助学生投稿。一旦学生的作品变成了“铅字”被登了出来,无论是对投稿者还是对其他同学,其激励效应是无可言状的。一次,有个学生写了篇《绿叶的畅想》叫我修改,我见文章写得很好,帮她修改后又帮她投到了校刊《晨曦》。不久,该文被选登了。当登有她文章的《晨曦》发到她的手里时,她激动得掉了眼泪,全班学生也为之沸腾了。想不到的是竟因此掀起了一场写作的热潮,许多同学除积极完成我所布置的作文外,还经常自发写文章叫我批改,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

三、以身作则,引起共鸣

要想学生喜欢作文,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认真对待作文课,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做到指导认真,讲评认真,作文活动的组织认真。此外,还要注意作文的收集认真,免得有的学生偷懒,养成写作的惰性。在作文的批改中,有必要时可适当面批面改,面批面改虽然工作量大,但效果却比其它批改方式好得多,因为这样不但可以当面指导,还可适时鼓励,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动力。总之,要想学生重视作文,热爱写作,必须先要老师重视作文,认真对待。教师的极大热情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热情回报,形成教与学的共鸣,造就良好的写作氛围。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7篇

一、利用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

教学作文, 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 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例如:学生在写写景作文时抓不住特点, 写不出意境。人们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景物不够留心, 缺乏丰富的联想, 而实际上, 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没有让学生融入景物, 这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感到头疼的主要原因。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出好的文章, 上写景作文时, 我首先利用图片资料, 让学生看了令人心弛神往, 这些图片唤起了学生倾诉的欲望和无穷的想像力, 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这样教学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

二、激发写作兴趣, 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积极主动地学、问、想、做。《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就要激发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的途径很多, 根据小学生普遍存在接触面窄、信息量少、娱乐活动少的特点, 通过课外活动,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游戏、比赛等, 让学生写游戏作文, 使学生感到作文就是游戏。由此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次, 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摸人人”的游戏活动, 他们玩得很高兴, 个个都感到趣味无穷。活动结束后, 我及时抓住这个时机, 要求他们好好地回忆活动过程, 以“一次有趣的活动”为题, 把活动的经过写下来, 结果这次作文每个学生都写得比较具体。连那些学困生也能写出200个字左右, 我在班上表扬他们, 通过这次习作, 他们体会到了写作就是把自己参加活动的经过及心理感受表达出来。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三、积累材料, 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 词汇集累极少, 缺乏写作材料, 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 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 “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 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当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后, 作文时, 就能随心所欲的表达, 滔滔不竭。

四、先说后写, 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 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赏识鼓励、搭建沟通桥梁

以前每次讲评作文, 都是我讲学生听, 学生没有直接参与, 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 许多学生趴在桌子上“神游”, 一节课下来老师声嘶力竭, 学生毫无收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积极改进讲评方法, 尝试师生共评,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相处。我在读学生写的作文时, 引导他们仔细聆听, 说说哪些作文写得较好, 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学生兴趣被激发了, 都能积极踊跃发言, 而且说得头头是道, 这时我又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学生们思维活跃了, 每篇文章存在的毛病都被他们发现了。然后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 让他们面对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 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成功感。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共评这一过程, 找到了问题所在, 就会开动脑筋, 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班级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喜欢写作的氛围。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8篇

1. 观察生活, 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字词不够废话凑, 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 西方的天空, 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 绝非别处, 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 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 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 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形象逼真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 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 用自己的眼睛,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 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 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写作源泉吧。

2. 积累材料, 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沉浮苦斗以提高分数, “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 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理科书”, 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 缺乏写作材料的积累, 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才会“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 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 就能吾意所欲言, 无不随意所欲, 内容应笔而生, 如泉之涌, 滔滔不竭。

3. 提倡模仿, 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 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 往往古有是作, 而后人则仿而为之, 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 成为一代风范, 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 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 但不能一味地模仿, 开始求“与古人合”, 其后必须“与古人离”, 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 培养好文风。

4. 以说促写, 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时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5. 多加肯定, 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 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在作文中, 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 但只要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 激发其写作的兴趣。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 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他们会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 难以“登堂入室”。

6. 多写片段, 多记日记

一般地说,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 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多练笔, 多记日记。文学家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 平时多记日记, 多写片段, 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 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 大至对时政国事的评论, 小至遣词造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 笔头熟了, 素材也丰富了, 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 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7. 鼓励创作, 推荐发表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9篇

一、培养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学生硬着头皮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 课外阅读面窄, 不注意材料的积累。为此,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 积累材料。笔者根据教学实践, 采取以下做法:

1.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积累写作材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因此,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如: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著, 各种报纸杂志中的精华等, 并且多作摘抄, 做笔记, 写周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

叶圣陶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 观察与写作的关系是密切的, 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从小处观察起, 全面细改, 精于思考, 讲究方法、持之以恒、勤于练笔。总之, 教师要运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观察的积极性, 让学生坚持在观察中积累材料, 掌握方法, 坚持在练笔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3. 精心设计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学生生活单调, 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 大自然中的美, 广泛地搜索写作素材。

(1) 精心设计活动, 让学生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写作源于生活, 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 视野不开阔, 因此,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游、故事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球类比赛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学生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 2012年春季学期, 在我带的七年级 (3) 班, 我组织了一场“红五月”的文艺晚会, 由于做了充分准备, 学生们都能在晚会上各显神通, 发挥特长, 尽情地表演, 晚会办得丰富精彩。第二天, 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难忘的晚会》的作文, 许多学生写出了精彩、感人的文章。

(2) 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对作家而言,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 只有走入社会, 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 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比如让学生逛书店、逛市场、逛集市, 开展社会调查, 诸如餐饮业、家电业、服装市场的经营销售情况;调查社会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商店牌匾不规范用字情况等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关心社会的情怀, 并从社会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

二、借鉴名家名篇, 要学以致用

借鉴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借鉴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此, 我们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好的文风。学习了语文课文中的名家名篇, 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仿写文章, 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例如, 学习了茅盾的《白杨礼赞》, 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去写《松树礼赞》;学习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后, 要求学生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碧水岩纪行》。教师要求学生借鉴名家名篇, 学以致用, 让学生活学活用名家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归纳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样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拟一个靓丽的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文好题先行。”拟一个靓丽醒目的标题可为文章增彩, 让人眼前一亮, 心为之一动。好的标题能传达文章主旨、内容, 使读者能对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 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例如:《泥土在哭泣》、《近水楼台“闲”得月》、《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真情不“下岗”》、《再富不能“富”孩子》、《旁边的旁边的旁边》、《阿Q也上网》。

2. 说真话, 抒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没有情感或虚情假意的文章是苍白无力的。文章不是无情物, 情真才能意切, 情真才能洞察人的心灵。朱自清因为道真情, 才写出让人读了潸然泪下的《背影》。

3. 文章要富有文采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真情感, 还要有文采, 力求生动、形象, 有感染力。

(1) 在写作中, 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 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生动, 使语言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将名言、誓言、寓言故事、歌词等入文, 可使文章的语言亲切自然, 新颖独特;融诗词佳句、文章妙语入文, 可以增添文学情趣。

(2) 凤头展彩、豹尾余响, 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元代著名散文家乔梦符提出作文之法不外乎出六个字“凤头、猪肚、豹尾”, 这就是说文章的开篇要俏丽, 先声夺人, 结尾应醒目有力、余味无穷。因此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就会使文章出现“亮点”, 吸引读者阅读。

(1) 撰写一段精彩的开头, 让人一见钟情。作文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 要有震撼力、吸引力。如, 《感受生活之美》这篇文章的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我”快要死了。于是读者不由得被吸引住了, 会想:他怎么会快要死了呢?他得了什么病?后来会怎么样?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目光带到了下文。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读者阅读时的好奇心理, 吸引读者阅读, 效果很好。

(2) 锤炼一个精当的结尾, 画龙点睛。

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好的文章结尾能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中, 久久回味。如, 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 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 激发读者情感的波澜, 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四、重视评语, 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10篇

一、肯定诱导法

肯定诱导法是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诱导方法。学生的作文, 口头表达的也好, 书面表达的也好, 教师评改时, 当面评改也好, 书面批改也好, 都要找到它的长处, 从中发现闪光点, 加以肯定, 给予鼓励, 进行激发, 切莫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 对学生的作文动辄横加指责, 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 一句温馨话语, 一段舒心评语, 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 写作的前程, 写作的希望。

事实上, 学生都有写作的能力。可以想象得到, 一个不会写作的人, 怎样去完成语文考卷?又怎么能考取学校, 进入初中或高中读书呢?所以, 教师新接触一个班级, 就要诱导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写作课上,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写作能力, 消除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首先, 教师要亲近学生, 让学生尽量放松, 比如可给学生编些有趣的故事, 让学生产生听故事的兴趣, 然后, 有意识地找些惧怕写作心理的学生编些有趣故事, 并充分肯定学生所编的故事就是一篇好作文,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批改作文时, 所给评语千万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遇到抄袭来的文章, 教师也要忍住性子, 如果给批上“抄袭可耻”, 恐怕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打消写作的积极性。学生抄袭作文, 很大程度上存在写好作文的心理, 因此, 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 诸如批上“这篇作文写得非常成功, 能参照别人的文章仿写是一个好办法, 如果能把别人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就更好, 相信你一定会这样去做的”等批语, 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评语去重新认识自己的写作行为。只要我们多多给学生以肯定、以鼓励, 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够诱发出来。

二、体验诱导法

体验诱导法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感悟道理的诱导方法。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中有真情实感。可以说, 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哪个不想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去飘流一番, 体验那种惊心动魄的感受?有了这样一次飘流, 有了这样一种体验, 就会有创作的素材, 就会有写作的激情, 文章也就会有真情实感。写作前, 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 譬如让学生捡个石子带来学校, 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敲敲它, 听听它的声音, 粉碎它, 分析它的质地, 再通过看、摸、听、敲加以联想, 挖掘出它更深层的含意。做些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写作起来是一定会感兴趣的。诸如此类的活动, 我们可以多搞一些, 如让学生捡一片树叶, 摘一朵小花, 捧一抔泥土等, 观看它的形状和颜色, 尝一尝它的味道……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 印象一定是深刻的, 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纵观古今中外, 那一位名家的创作不是亲身体验生活的结果, 没有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对历史的考察, 哪有宏篇历史巨著《史记》的问世;没有马克思亲身参加工人革命运动, 哪有《资本论》的出现;没有高尔基的流浪生活, 哪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流传。可以说, 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 是写作兴趣的源泉。

三、参观诱导法

参观诱导法是引导学生实地观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诱导方法。自然是伟大的, 自然是神奇的, 它将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同时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古老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给我们以深思, 给我们以遐想, 给我们以知识的源泉, 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

参观旅游, 人人都感兴趣;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 人之本性。看到美丽的山川风光, 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赏心悦目之余, 多想把它记写下来。写作的兴趣也就有了, 创作的欲望也就产生了, 随之而来的奔流不息的感情的潮流也将奔涌出来。《永州八记》《岳阳楼记》《徐霞客游记》这些优美的散文, 都是作者游历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结果。因此, 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一些风景区参观访问, 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参观, 看起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事实上现在有的学生怕去参观, 似乎成了一种例规, 一提起参观, 学生就知道要写作文, 怕写作文就怕去参观。这就需要老师善于引导, 这个引导是参观过程的引导, 是使学生对事物表象感知的, 进而达到内在的理性的感悟的引导。这样, 学生就会消除“怕”的心理, 学生去参观也就感兴趣了。

四、多媒体诱导法

多媒体诱导法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诱导方法。多媒体具有教学手段先进、容量大、内容集中、重点突出、图像色彩艳丽等特点。

时下, 出现了有关多媒体写作教学的教材, 它通过特有的图象、动画、色彩、声音甚至于游戏的形式, 给学生以极大的刺激和引诱, 让学生在游戏中取乐, 在乐趣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风光片, 让学生练练写景抒情散文;也可以选择一些新闻报道, 关闭声音播放, 然后让学生写新闻报道;还可以摄录一些学生熟悉的图片, 让学生配上一些解说词。

当然, 多媒体教学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 如画面缺乏逼真性、立体性、全息性, 限制了观察的空间, 感受是远距离的, 取消了个人体验等等。但多媒体毕竟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 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我们要很好地应用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五、辩论诱导法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11篇

一、妙设导语,激发写作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文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写作欲望,促进写作兴趣的高涨。

如《给小鸟回信》习作指导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今天老师收到了来自内蒙古大森林里一只小鸟的来信,小鸟在信中倾诉了自己美好的家园遭到人类破坏的现象,并向同学们发出了请求帮助的信号……”这样的开头,足以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学生是喜欢小鸟的,是喜欢大自然的,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眼里充满了好奇,接下来慢慢引出这节课的主题就非常自然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调动起来了,进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作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

二、诱发想象,巧妙激发写作兴趣

秦牧说过:想象是一对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思想比较单一,导致写作文过程简单,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写作的兴趣。如学习《炮手》之后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写炮手回到家乡时的场景,有位学生写道“炮手蜷缩在火车座位上,越靠近自己的家乡,他的心里越矛盾。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样,痛得钻心,自己家唯一的财产被自己炸毁了,他的父母会不会怪罪他。”还有同学写道“家乡一个人夸奖炮手,‘好样的’炮手觉得这种语言评价比什么都重要。”学生通过对话形式写出了炮手内心真实细腻的活动,对话不多却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结尾耐人寻味。 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有了素材、有了想象的空间,便会浮想联翩,教师只要给学生开创了展示的平台,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观察,激发写作兴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缺少生活和语言积累,这给作文带来了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常借助一些有趣的活动教会学生观察,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例如,我在布置“记一次有趣的活动”的作文时,先给学生讲“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交给学生怎样进行观察,观察后怎样记录,进行积累等等。之后,我没有立即让学生动笔写,而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做了有趣的活动,“贴鼻子”游戏。在活动中,学生看到了平时被称作调皮鬼的同学蒙上眼睛小心翼翼向前摸索的滑稽样子,笑得前仰后合。在这异常欢快的气氛中我启发学生:你们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这有趣的活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认认真真地完成了“记一次有趣的活动”的写作,大部分作文写得都很真实、生动、富有情趣。

四、训练片断、仿写,激发写作兴趣

对刚接触作文的学生,如果要他们写结构完整篇幅较长的文章,则会有畏难情绪。因此,首先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片断练习,将一篇作文的各个局部拆开,突破难点,各个击破。如写《第一次洗碗》,可让学生写一个片断——洗碗的经过。指导学生按照洗碗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并用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把洗碗的经过写具体。在片段写好后,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加上开头,结尾两部分,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就写出来了。

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每个单元的课文讲授完成之后,我通常要求学生模仿本单元某篇课文或某段落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表明,学生通过片段、仿写训练,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把学过的写法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作文有话可写,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12篇

(一)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材料

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 主要是由于没有写作的材料。有时勉强写出了文章, 也是空洞无物, 言而无味。所以写好文章的前提便是注意观察生活, 善于积累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 意思是说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 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 才能充实头脑, 美化心灵, 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比如宿舍里的好人好事、卫生、早锻炼、学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老师关心同学的点点滴滴等。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人和事, 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同学们有事可写, 有兴趣而写, 写出了不少好文章。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写议论文, 没有素材是不行的。可要求学生多看新闻, 中午自习、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看新闻, 关心时事。同时, 提倡学生多阅海报刊, 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组织学生订阅《现代写作报》《微型小说》《读者》《初中生优秀作文》《青年文摘》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 做读书笔记, 积累了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报刊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 写读后感, 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 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 有感而发。

(二) 精选作文题目, 力求多样、新颖

命题的多样性, 指命题形式不拘一格, 它包括全命题、半命题作文, 也包括给材料作文和学生自由作文等。其中半命题作文题型灵活, 很受学生欢迎, 如《我最______的时刻》因为这类题型的作文给学生许多选材自由、想象自由的空间, 学生补充成题时, 可选幸福、激动、快乐、烦恼、痛苦、温暖之类的词语,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可以敞开心扉, 把自己的切身感受, 藏在心灵深处的秘密倾注于笔端, 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又如给材料作文, 材料一:学生因郊游、登山等活动出了意外, 日本的家长会到学校来道歉:“老师, 对不起, 给您和学校添麻烦了。”而中国的家长到了学校则说:“怎么搞的?你们要负全部责任!”材料二:孩子从学校回来, 美国的家长会问:“你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中国家长则会问:“你今天考了几个100分?”让学生从上面的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 结合实际生活,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题目自拟。这样的题型会强化学生的联想能力, 激活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全部的知识积累, 进入一个较为自由的写作天地。

命题新颖, 指命题不落俗套, 给人以新鲜感和亲切感。作文教学中要防止公式化、程序化。命题新, 学生一看即引起注意, 发生兴趣, 跃跃欲试, 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文思畅通。如《二十年后再相会》, 把《同桌》改为《你猜他是谁》, 这些题目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避免无话可说的现象。命题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情趣。命题的方法很多, 但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确实需要老师的精心选择。

(三) 加强审题训练, 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 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 因此, 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 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审标题, 注意题目的限制性;审文体;审写作要求 (包括注意事项, 提示) ;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 (包括看图作文) 除了上面几点外, 更要审清材料, 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 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 多审题、精写作,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四) 借鉴名家名篇, 提倡学以致用

上一篇:投入不足下一篇:考点与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