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

2024-05-16

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精选12篇)

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在高职旅游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 也是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拟就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要让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 成为应用型人才, 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两大体系构成, 应“事前”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系统、“事中”建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监控、“事后”建立反馈系统。首先,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其次, 选聘实践指导教师, 从教师指导实践、学生实践、院系检查指导等方面编写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再次, 通过实习单位岗位考核、实习报告、综合测试形成实践教学考核;最后, 完成实践效果总结, 研讨、修订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 旅游专业大多数教师缺乏真正的实践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也只是停留在“双证”上,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并没得到根本转变。因此,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迫在眉睫。一是“走出去”。学校应创造机会, 组织教师考察、培训,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让教师深入酒店、旅行社、机场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挂职旅游企业跟班实习, 利用业余时间在旅游企业兼职, 探索产教结合的新模式;制定一定的激励制度, 鼓励和支持教师获得旅游行业或相关专业的中高级技能证书, 使其转化成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学术活动和技能大赛, 展示自我, 不但要成为“双师型”教师, 更要成为专家型名师。二是“请进来”。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到学校做报告, 从而扩大对外交流, 吸纳最新资讯, 开阔教师视野;实践教学工作可聘用有多年管理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或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基层管理人员兼职教授;通过签约的形式, 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需要吸引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工作, 让他们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 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上课,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及技能培养。

营造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多年来, 由于各种原因,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可靠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践场所, 基本上是一个模式, 教室加示范操作室, 难以进行综合性的情境训练和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训练, 难以培养出一流的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 直接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应以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 以行业和社会的先进水平为标准,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 应强调设立综合性实践训练环境,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服务。

第一, 营造一个在设备配置、管理方式、运作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相一致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建设能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服务的校内实践基地, 如中西餐厅实训室、烹饪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导游实训室等。通过实训基地配合相关课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训练, 使学生提前在学校就接受正规的旅游企业高规格系统化的操作训练, 并感受和认知旅游企业的职业氛围, 为培养良好的行业素质打下基础。

第二, 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在拥有常规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训室外, 依托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高效的网络通讯和优秀的教学软件建立虚拟实验室, 营造出身临其境般的虚拟化环境, 使学生进入虚拟空间进行实时操作和相互交流, 弥补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的缺陷。

第三, 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考取证书。推荐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导游技能大赛、烹饪大赛等, 通过比赛,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对未来充满自信, 同时也能提升学院的知名度。不仅要把学生送出去参赛, 还要把比赛引进校园, 承办各级大赛, 锻炼学生技能。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之一。应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后劲确定考取证书的种类, 引导和鼓励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旅行社职业经理人资格证、餐厅中级服务师资格证等。教师在课堂针对考试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为学生考取相关证书提供有利保障。

第四,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还应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可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等工作交由学生负责, 帮助他们成立“旅游协会”、“导管会”等社团组织, 让学生在自己组织旅游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假期旅游, 要求学生在亲身经历旅游者的角色后对旅游服务各项工作做出评价;引进企业管理机制, 在班级管理中, 可按宾馆的人事体制组成班委, 按照宾馆、饭店人事编制命名, 班主任为总经理, 班长、副班长担任经理, 下设主管、领班若干名, 班务会议也以饭店部门经理例会的形式举行。

第五,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体现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 教师和学生可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如在讲授餐厅服务时, 教师和学生可分别模拟客人和服务员进行正式的问候、迎宾引座、上菜斟酒、送客引路等, 模拟一个完整的服务过程, 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具有客源稳定、管理规范、设施一流、实战训练的特点。学生通过在企业见习、实习, 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 不仅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能陶冶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 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因此, 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应与企业联合, 可通过签订“订单培养”和“实习就业协议”等形式与一些大型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组织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 使学生尝试、了解和掌握不同部门和工作岗位的特点和工作要求, 更多地了解实际、积累经验, 提高学习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东北财经大学和大连渤海饭店携手共建的渤海酒店管理学院拥有一座四星级的渤海明珠大酒店作为实习酒店, 学生在每年既是假期又是旅游旺季的7~9月里到酒店实习, 并实行岗位轮换;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3~4个月的管理实习, 直接进入饭店的管理岗位。学生可通过在企业的见习、实习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目前, 我院旅游管理系已成功实现了与山东蓝海酒店集团、青岛圣海温泉酒店、天津粤唯鲜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等优秀企业的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特色实习,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促进优秀旅游人才的成长。

总之, 高职旅游教育应始终以培养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 不断开拓和探索实践教学的新路子和新方法, 为旅游事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海平.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6) .

[2]崔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5, (9) .

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 第2篇

摘 要: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特征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 第3篇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各种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广西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有效的探索,它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模式。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动手的基本技能、学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为重点,利用好高职院校自身具有很好技能的优势和企业实践性强的优势,让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目前该模式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和见习、顶岗实习等。

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有重点地突出旅游相关专业的岗位,例如导游、计调、旅游景区的接待、市场营销、高级俱乐部、前台的接待、旅游讲解和酒店的管理工作。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很多具体要求,例如学生的身高、长相、英语水平等,旅游企业可以预期这个行业对人员的需求等等,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参考。

二、“企业全程介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企业全程介入”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旅游管理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的紧密合作,按照企业需求人才进行培养的模式,学校通过参考企业提出的各种方案,使学校与旅游管理企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广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企业全程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效益。

1、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招生

当今校企合作的一个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就是企业一定要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招生,这是主要是因为企业要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和工作特点,对员工提出具体的条件,例如旅游管理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酒店管理和导游服务等相关工作,这就需要对学生提出个人形象及专业知识的一些要求,避免因为学生自身素质不达标导致毕业生不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例如一些人对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不感兴趣,还有一些人的身高、健康程度不达标,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新生进行职业指导,让学生对其专业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职院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让企业来进行参与,这样能够更好地让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的需求,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更为深层次的合作。企业也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及培养层次的了解。这样能够更好地让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来,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让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更符合社会的需求,满足企业的发展,把导游资格证书基本技能和学校的培养方案相结合,把导游基本技能考试和专业课相结合,以旅游管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顶岗实习和职业拓展课程所在比例达到30%多,这个比例已经基本满足学生基本技能的需求。

3、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修订

企业介入到课程改革与教学评估及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广西旅游管理单位及社会对岗位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这样能够让学校教学体系更能够了解到企业最新动态,同时企业参与到教学体系的修订,这样能够更好地让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修订主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三、“企業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调整课程设置

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劳动者的基本岗位素质,进而确定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突出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学生对基本能力的需求。

(2)改革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和旅游管理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让企业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相关课程的制定,在课程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突出以服务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为基础,融合广西旅游业及酒店业的发展实际情况,让旅游管理课程更贴近旅游管理企业的需求,让课程更加规范,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无缝隙对接。

(3)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定主要是根据旅游管理相关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同时还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师资力量的大小设定,通常可以分为“素质基础课、通用技能课、专业支持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这五个层次的结构形式,课程体系的设定有着自己科学理念,从基础到高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和旅游管理企业建立相应的课题项目来实现课程的创新,当前很多课题是脱离实际,这就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课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很多旅游管理的课题和广西旅游现状相脱钩,这就影响了课题的质量。通过与旅游管理企业合作可以更好地设置一下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课程,这不仅是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2、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团队

“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建立开放型的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来完成企业全程介入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管理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任职锻炼,已达到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旅游管理企业的管理者来高职院校任教,可以是兼职任教,让其讲解他们在旅游及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让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最实际的管理知识。

3、建立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实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凸显期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和企业进行合作,也可以通过企业进行投资建设,高职院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立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去酒店、旅游公司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相关知识。

四、“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1、通过探索以旅游管理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型“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工作的难题,又可以让旅游管理企业获得合格的工作人员,为广西的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2、加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这样就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旅游管理企业招聘合格员工的难题,同时还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3、实施“企业全程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实现理论作指导,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效果,达到教师和管理者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廖克玲.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与出路[J].高教探索,2008,(4).

[2]刘建龙.中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2008,(9).□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深化旅游教学改革 第4篇

一、彰显“二个明确、三个重点、四个坚持”的高职专业特色

二个明确是: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明确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三个重点是:以打双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优化办学条件的重点, 以素质培养职业化、能力评价社会化、教学做一体化作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重点。

四个坚持是:坚持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坚持把加强“校企合作”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专业建设特色, 坚持把课程和教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二、构建“知识实、能力强、素质优”的旅游人才结构

1.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以掌握实用知识为基本原则。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从事旅游和酒店管理工作的相关实用知识:掌握旅游经济、旅游资源、旅游心理、旅游礼宾礼仪、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营销、导游及前台与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路线规划的相关知识。

2.能力结构。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旅游及酒店管理与服务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处理旅游和酒店商务的能力;具备英语应用能力 (听说能力) , 组织能力, 应变能力,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 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处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公关协调能力, 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旅游和酒店商务谈判。并取得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及相关行业中级以上的从业资格。

3.素质结构。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 (含政治、思想、职业) 素质、专业业务 (含专业知识、技能、科学) 素质、人文 (含人文修养、现代意识、社交能力) 素质和身心 (含身体、心理) 素质。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专业课为主干, 以思政课和选修课为辅助, 结合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师主动地在各门课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意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共同配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 培养与职业密切相关的道德素质、现代意识和社交能力、人文与心理素质。

三、建立突出“双证兼顾、工学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

1.课程开设保证“双证书”教育

在培养计划中, 将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列为必修课程, 在教学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 实行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并与旅游局、劳动社会保障局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开展全国导游资格证、饭店经理等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工作。使9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书。

2.课程内容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在课程内容的教学中, 学院和系部不断深入旅游企业、旅游行政部门进行市场调查研究, 力求使人才培养计划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 达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规范性。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搭建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三大教学平台。课堂教学平台获得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实训教学平台完成旅游管理与服务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顶岗实习平台是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的综合考验与培养, 是实战前的最后准备。

3.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是工学结合的一种具体模式, 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 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让师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中进行教与学。让教师在做中教, 在教中做;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改变务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先学好理论然后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既可先学理论后实践, 也可以先实践后感悟理论, 还可以边学理论

边实践。

四、建立“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1.确立“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考评依据”以能为本的标准

在教学内容上, 注重针对性、应用性和适用性, 确立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在教材编写上, 加强校企教材共编, 编写一套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针对性强的旅游管理实验实训教材。在考评依据上,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其趋势, 给旅游行业职业岗位带来的新变化,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确定与时俱进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考核手段。

2.加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位一体的训练

3.保障“双师资格、基地先进、时间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

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考取导游证、饭店管理员、调酒师、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并每年有计划地到旅行社、饭店等部门进行挂职锻炼, 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实训指导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精心选择在本地区同行业中技术条件比较先进, 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力量比较雄厚, 能满足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同时保证足够的实训时间。

五、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校企合作, 互利双赢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建设学校与企业联合组成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 争取实现与有关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 走产、学、研和谐发展的道路。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旅游人才的培训, 旅游企业的管理、旅游企业的经营、旅游产业的开发等, 实行人力资源共享、设备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科研资源共享、经济效益共享的双赢局面。

2.工学交融, 知行统一

实施“1+1+1”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 师生以在校内课堂进行理论课教学为主, 简称课堂教学期。本期教学特别要注意:一是理论课的开设要包括紧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有关课程, 并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二是理论课教学要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三是理论课教学要重视旅游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

第二学年, 师生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为主, 简称基地教学期。基地教学期贯彻“从黑板上走下来, 从教室里走出去”的教学原则, 在实训基地边学理论边实践, 边实践边学理论;老师边操作边讲理论, 学生边学理论边模仿操作;用理论指导实践, 用实践加深对理论的把握。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论文 第5篇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

(一)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薄弱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创业课教师,大多是由他科教师兼任。基本不开展教研、交流、学习,专业化程度较低,授课也往往是纸上谈兵地从宏观角度传授创业的基本常识,这种以肤浅的书本知识去指导具体实际操作的做法,显然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即便有的高职院校设置了创业指导机构,但其教师队伍薄弱决定了这些机构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二)创业实践参与度不高

旅游管理专业如果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很难提高专业能力的。目前,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真正参与创业实践的比例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主观上未能认识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创业实践是一项超前性投资的学科,而学生的功利心理往往较强,不愿意在大量的实践中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专业程度较低,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一套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实践方案和项目,即使有也是内容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二、创业教育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需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力求在国家的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另外,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服务需求,这给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及机会。

(二)创业教育是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职旅游教育是当前国家经济转型时期新兴学科,是国家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战略之后被寄予高度重视的学科。如果没能从科学的角度顶层设计好这一学科的教育体系,就会使原本的优势变成劣势,无法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中发展壮大,更谈不上学生的前途和学科的前景。

(三)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刚性需求

国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910万人的峰值。然而就业岗位的数量,仅仅呈缓慢小幅上涨的.趋势,由此看来就业压力异常严重。因此,从长期的竞争发展来看,加强创业教育是未雨绸缪的必然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创业,比如开办客栈、旅行社、酒水吧等,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也可以为他人制造就业机会。学生只有从被动地接受挑选变为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提升个人的创业水平,才能为个人占得就业先机,进而带动整个旅游专业就业的良性发展。

(四)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成熟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局限性,只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起步很晚,重视程度较低,理念落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锻炼和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成熟度与就业竞争力都偏低,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可以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修正个人的能力盲区,提升个体的创业水平,为走向社会之后的择业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增强个人的社会竞争力。

三、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

学校应当从旅游管理的就业型人才观向创业型人才观转变,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等宣传工具,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关注国家旅游发展方向及自主创业的政策,坚持长期的正面导向性宣传。还要树立学生创业标杆和榜样,对创业标兵给予奖励和扶持,力求在校园中形成乐于创业、敢于创业、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创业理念和信念根植学生的内心。

(二)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要加强教研探讨、顶层设计,编纂一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材。同时,必须确保创业教育课程比重有所增加,让创业教育以常态教学的形象出现在教学体系中,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同时,做好科学的内容设计,通过大量的参观、体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让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科学有力的支撑。另外,设定相应的课程考评体系,着重突出创业能力评价,将学生参加旅游管理实践时的具体表现、取得成果、团队配合、个体发挥、全局贡献等方面纳入考核的范畴,进行综合的评定。

(三)优化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必须设置专业的旅游创业课任课教师,并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以保证教学行为的专业性和教授内容的前沿性。还要借鉴国外商学院的成功经验,鼓励本专业教师开展旅游创业活动。一方面,以亲自“下水”的精神带动和鼓舞学生的创业勇气;另一方面,教师只有亲自创业,才能掌握到最直接实用的创业技能,激发出最多的创业灵感,收集到最新鲜的创业政策资讯,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另外,有了实业的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带入自己的创业活动中,用社会中的实战模式代替课堂上的假想模式,这样的教学,一定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四)积极拓展创业实践渠道

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1 引言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主要是从事与服务型行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工作岗位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和计调、旅游酒店的基层服务和初级管理、旅游景区讲解和产品销售、会议会展服务工作的操作,主要面对的是旅客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反应在服务质量当中,体现着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特别是在旅游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对于当今旅游类专业人才除了具有特定的专业技能之外,同时,也对自身的职业涵养以及礼仪素养等方面愈加重视。而现今的高职院校在对旅游类专业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在不断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对于现今专业的课程变更设置愈加重视。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反馈结果来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尤其是在专业礼仪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在现今的高职院校的专业礼仪教育课程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教学设施不齐全、教学知识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际的教学实效。特别是对于旅游类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礼仪问题,不能应用在校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而带来工作被动问题矛盾愈加凸显。正是基于专业礼仪教育在社会实际应用有所欠缺的历史背景下,对于掌握专业礼仪教育相关知识,提升旅游类专业学生综合素养,以期适应未来旅游类专业人才紧迫需求。

2 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2.1课程缺少趣味性

就现今旅游类专业礼仪课程教学的反馈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再加上自主学习能力查,调研发现61%的学生认为当今的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对其未来就业影响较小,对于课程兴趣不大,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其关注度较少。致使学生未对专业礼仪教育相关课程未能很好的利用,课程也就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对专业礼仪教育相关课程学习的趣味越来越弱,增大了学生的厌学程度。

2.2教学模式不合理

从现今的旅游类专业礼仪课程设置来看,课程设置上及其不均衡,相对偏向于理论课程,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6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课程设置为主,很少能把理论、实践课程融为一体,培养模式存在一定弊端。

2.3个人形象的认识有偏差

对于当今的旅游类学生而言,由于其性格不同、不同年龄段对于价值观的认识不统一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致使众多学生对于审美观点也是迥然不同。特别是当今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尚处在人生价值观念初步形成時期,对于新手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弱,多数学生甚至出现盲目追求新潮前卫,以个性、露骨、怪异为审美观念,不能以现实自身需求与其未来职业身份特点进行装扮。在平时的仪态方面,由于不能端正自身形态,表现较为懒散,难以符合相关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管理要求。

3 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发展对策

3.1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加契合现实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教师可以有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课程趣味性。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现今旅游企业的日常运行工作流程有效借鉴到当今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深刻认识到专业礼仪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氛围中利用学到的专业礼仪课程的相关知识有效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对于学生进行模拟专业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设置相关情节,并委派学生相关任务,由学生自身根据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查阅资料,选择什么样的礼仪方式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客户,而后由教师进行验收点评总结。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实接受到现今旅游企业工作任务,拉近与现实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2科学制定教学任务

在试验教学模式上,对于现实的旅游类专业礼仪课程进行设定时,要兼具理论以及实践教学,有效融合教室以及试验,互相穿插、形成互补。一方面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有效转换理论知识到实践行动,利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使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发挥有效功能,切实增强实训效果;最后,优化试验模式体系。在实际试验任务中,教师可以适当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等新颖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随着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化,逐渐让学生参与到专业项目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激发其从书本中获得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树立正确的职业礼仪观

良好的职业礼仪观可以有效塑造旅游管理类学生的服务意识,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可以用积极健康心态进行处置。特别是在礼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好“尊敬”、“真诚”等原则,深刻意识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对于旅游管理相关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相关教育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人事关系。

4 总结

近年来,随着服务行业在国内的兴起,旅游市场相关行业崛起速度可见一斑,但是现今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却难以胜任岗位需求,特别是在专业礼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影响较大。所以,本文主要从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的现状出发,深刻剖析了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中出现的课程缺少趣味性、教学模式不合理以及个人形象的认识偏差等方面,并相继提出了相对完善的改进策略,以期适应未来旅游类专业人才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惠琳.高职礼仪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实践研究,2012,(5).

[2]徐菊.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219-220.

[3]王璇.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 第7篇

1 现阶段高职教育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院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机制认识上存在不足

其一, 从企业方面来讲, 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机制科学性、战略性的定位。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考虑到短期效益, 而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导致企业不能看到通过校企合作带来的巨大战略价值, 如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等, 往往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获益最大的是高职院校一方以及旅游专业毕业生, 这一系列在认识上存在的不足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机制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促使大量的旅游专业性人才流失, 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损失。其二, 高职院校方在认识上同样存在缺陷,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对校企合作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认识, 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把学生能够快速地推上实习就业岗位就是校企合作, 最常见的就是将毕业生以放羊式的方式推到旅行社进行实习, 这种处于形式上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本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更不用说实现院校与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1.2 院校与企业具体合作机制上存在问题

现阶段高职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 缺乏有效的运行模式, 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建立与运行主要靠信誉和关系, 而不是从院校自身的利益出发, 所以这种模式还处于校企合作的浅层阶段。在这种模式的运行下, 企业处于辅助地位, 只是简单地出些资金帮助高职院校完成某项培训任务、实习任务。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不能有效地将旅游市场人才进行科学的定位, 盲目地开展课程教学, 缺少必要的实践课程, 导致大量的人才毕业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类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 从整体上来讲, 现阶段校企合作过程中问题重重, 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价值。

2 高职教育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1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机制

这种形式表现为院校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权威、岗位能手等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为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培养方案提供指导, 从而使企业广泛参与专业建设。包括:为高职高专旅游院校提供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方向 (岗位或岗位群) 、人才规格及数量预测等需求信息, 使院校能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 对准就业训练学生技能, 使人才培养贴近市场, 确保学生将来高质量就业。

2.2 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

学校的科研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企业也要为学校实习等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 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接待服务中来, 既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缺陷, 又能培养学生的技能, 而企业支付给学生的成本要低于社会用工成本, 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

2.3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监控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中, 由专门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管理, 协调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 并及时反馈实习期间问题给学校。在每一个实习点都有信息员和学生管理员, 当实习中出现问题时, 他们及时和指导教师联系, 通过与企业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及时处理问题, 保证产学合作的效果。

2.4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约束机制

必须构建“契约信用型产学合作教育机制”, 通过契约即订立合同的方式固化和连接各方利益, 以国家法律作为保证, 同时又注意感情投资, 与企业的董事长或部门经理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 多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人员培训、实习生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3 结语

总之, 高职教育旅游专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不断地了解市场, 不断地强化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 院校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理论、模式等机制的建设, 实现企业、院校、学生的互利互赢。

参考文献

[1]余昌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2]彭青, 程露悬.旅游高等教育整合型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5) :82-85.

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旅游业是我国解决就业、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接受过正规系统教育的从业人员。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正是为满足这一旅游业发展需求而设立的。然而,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混乱,有的院校照搬照抄国外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法,有的院校仍然禁锢于旅游本科教育的框框,课程设置成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在教学方面,很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讲台,他们的专业实践缺乏,只会“纸上谈兵”,很难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受生源问题的影响,办学更多重视的是低层次的简单规模扩张,很少考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办学效益、实训设备和实习场所等。这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办学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②因此,从高职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角度去探寻对策,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重要意义。具体探讨的对策如下:

明确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是要直接走上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等旅游企业基层工作岗位,学生的培养注重的是技能应用和实践操作,而非旅游研究。如旅游社基层工作,首先,学生必须能够说标准的普通话;其次,由于工作需要,学生工作后要跋山涉水到处行走,所以要求学生也要具备良好的体魄,平时要注意体育锻炼;再次,学生要集餐饮、食品营养与卫生、地理历史知识于一身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最后,学生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需要对自然景点、历史遗迹等旅游热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方向办学落实到实践上,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上。

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整体设计中应始终以旅游类、服务类、管理类知识为主线,其他知识为补充为指导思想来进行专业的全程课程设置,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能在旅行社、景点景区、博物馆、星级宾馆等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满足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市场引领产业的发展。教育产业亦不例外。面对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空前要求。围绕旅游市场需求,按照国家教育部主管职业教育的鲁昕副部长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示范院校的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只有当这些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一代下班后,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名诗与名画了,才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知识够用、技能过硬、证书多样、富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设计出“人文素质课程摸块、专业证书课程模块、旅游知识模块和旅游实践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人文素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等,保证学生取得证书的数量和质量,并从管理层面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反馈和提升,培养既能动脑,又善于动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造性地契合了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重视教学过程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主要从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注重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多媒体课程教学的比例。在教学中教师跳出纯理论教学的讲解模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业务、分析案例。活跃课堂教学,加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逐步学会用理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任课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建立了校企业合作的协作关系,聘请企业优秀人员和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给学生上课,讲解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并与教师、学生开座谈会,共同探讨分析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锻炼了教师。具体做到实践教学六落实,即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和经费落实,使实践教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和实践教学制度。为保障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学生管理人员和校外实训基地主要领导组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制度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流程,组织协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如图1所示)。

优化科目课程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自诞生后就由于其综合性强、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多、行业和学科交叉多等特点,大部分院校将其设在其他系下面,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显示出浓厚的母体色彩,缺乏应有的主体特色。科目课程设置针对性弱,所以高职院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积累教学经验、有效结合专业特点、地方特色及社会需求和充分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及课程方案,其所遵循的原则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下,突出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重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尽量实现理论、实践齐头并进,同步实施。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努力建立、健全专业实践环境,稳定、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同时确定优化科目课程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有目的、有联系地扩大专业多行业、多领域的就业渠道,使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于管理、服务、教育等多领域的工作。确立优化科目课程指导思想:学好基础——强化实践——产学结合——全面发展。健全科目课程体系:高职旅游管理类和导游服务类相结合。课程设置中注重两种知识的相互渗透和兼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范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选择权。

加强科目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课,以“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程设置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超越当前社会旅游行业的需求,通过变革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有机结合

1.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作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时,力求在教学研究方面,让教师广泛参与;在实践方面,需探索产与教、生产业务与学生实习等方面的无缝连接。如,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旅游行业企业开展合作:

(1)聘请旅游企业专业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2)聘请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和旅游企业负责人开办专题讲座,介绍旅游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介绍行业的发展等。

(3)聘请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论证和实施工作,以及产、学、研工作发展规划的拟定。

(4)采用“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加强与旅游行业企业的合作,让学生与未来企业之间有个有效的互动,为未来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划产、学、研工作

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作实践能力,产学研工作落在实处,特别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转变思想观念,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体系,调动更多教师参与此项工作。

(2)制定相应完善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教师从事产学合作工作。对作出贡献、工作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

(3)继续作好校内产业工作,建好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锻炼提供充分条件,保证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

(4)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开展好各类培训班,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教学创新变革制定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本专业指导委员会

针对本专业的教学变革,各级领导均应重视,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成立本专业指导委员会。

2.成立专业教学督导组,加强本专业日常管理及监督

为了强化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督,要成立教学督导组。在本专业日常管理中,专业督导组应该经常检查任课教师教案的编写、教学计划的进度,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等。按时督促任课教师填写教学月报表并及时归档,定期与学生开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并制定督导听课制度,不定时进行听课,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体现教学变革的特色。

3.以就业为导向,成立就业咨询组

增强学生市场竞争意识,更新学生就业观念,聘请就业办专家组织了就业知识专题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导游人员》培训,使学生在毕业时取得较多的含金量高的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和拓宽就业渠道。

4.多种措施齐抓共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具体措施如:新教师上课前的考查、强化期中教学检查、量化考核标准,以及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教师评学三者相结合。

通过以上四条对策的探讨,希望能够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其成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注释

1裴凤琴.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3):21.

2高职高专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N].山西市场导报,2011-9-20.

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 第9篇

1. 常用旅游英语会话能力的学习途径

1.1 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中, 为实现教学目标, 要结合教学实际需求, 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场景, 让学生在此氛围下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这样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的掌握教学内容, 并促进自身心理机能发展成熟[1]。相比于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强一点, 他们更容易记住在生活中直接接触到事物比, 而对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忘记得很快。学校可以多组织开展与英语相关的, 而且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活动, 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用英语交流的兴趣。

1.2 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口语练习

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会话能力, 要督促学生经常使用, 通过不断的对两种语言的转换, 日积月累真正提高口语水平。在课前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 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提高会话能力。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 自制导游微视频, 让学生自导自演自由选景进行全英文的讲解, 并鼓励使用课会话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导游的感觉, 同时也将所学的灵活处理实际的问题中, 大大提高学生英语会话能力。

2. 英文导游词的学习方法

2.1 教学内容实用化

教师要全面考虑不同景区内容, 并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出发, 选择最合理的教学内容。比如, 在新疆地区旅游英语专业中, 旅游局规定该专业学生要想取得英语导游证, 就必须要用英文对10个景点进行讲解。所有, 教师要提前做好对这些景区的教学准备, 其中喀纳斯景区、天池景区主要以自然风光而闻名全国, 导游需要对景区各个季节的美景加以描述。要介绍吐鲁番地下灌溉工程, 即坎儿井过程中, 应说明坎儿井虽然缺少美丽风光, 但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构成的土质工程,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创作的导游词应重点坎儿井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的说明上。也就是说, 教师做教学内容准备时, 要在学生英语水平上, 把写作知识、写作技巧、景区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然后再进行授课。

2.2 教学方法应实践化

学校对旅游管理系学生设置英语导游词课程, 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在实际导游中, 在现场用英文进行讲解。所以, 教师应该把这个教学目的作为自己的目标, 把导游实际工作过程与课程设置有机的结合起来, 采取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导游实景讲解的教学方式, 不断细化复杂的教学内容, 分为各种具体任务, 同时以小组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有目标的完成任务,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内容, 更了解了实际导游工作场景。另外, 在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课堂中, 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在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加强对景区内容的记忆, 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写出富有自身特色的英语导游词。此外, 通过明确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任务, 让学生有目的的查找整理资料, 制作PPT, 加强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 锻炼自身写作能力和社会能力[2]。

3. 英语教学与导游考证相结合

导游证考试是国家和地区组织的行业资格考试, 是进入旅游行业的前提。导游证考试对旅游各专业的教学都应该有一定指导作用。另外, 在近几年的英语导游口试中也暴露出学生的讲解、应变能力上的不足。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四个方法来把导游英语教学和考证联系起来: (1) 坚持“行业标准进教材、进课堂”, 把教学内容与技能鉴定有机融合。 (2) 利用学校的实践时间, 统一组织安排对学生的导游考证培训和模拟考核。 (3) 要求考取导游证的学生在寒、暑假和实践周进旅行社带团, 如果取得用人单位工作鉴定等证明材料, 并且有一定的带团天数, 就能够减免选修课学分。 (4) 对于未考取任何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 可以利用寒、暑假在企业实习替代以顺利毕业。这样在旅游英语、导游实务和导游英语课程方面做出改革, 在课堂教学融入考试内容, 并且对考核方式作出调整, 这在很大程度能够激发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的热情。

总结

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不同, 它更具职业导向性的特点。而且当下我国旅游业与国际的高度接轨, 对导游的综合能力要求明显增加。因此, 英语旅游专业方向的教学在结合行业资格考试开展时, 还应根据目前旅游发展方向, 并结合当地旅游资源, 在课堂上把导游实务与理论高度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对外旅游人才。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 对从事该行业的相关人员也相应提高了要求, 光是熟练掌握旅游业务知识应经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国际化的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需要认真掌握英语听说能力, 还需要把握旅游业发展趋势, 明确学习重心, 来提高旅游英语综合能力的学习成效。本文简述当前旅游业现状, 指出旅游专业教育方向, 并探讨了如何高效开展英语旅游课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方向,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京雄.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 2005 (05) :69-70.

浅析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第10篇

1.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意思主要指的是以为社会培训出合格有用的劳动或技术人才的目标, 通过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等校外社会机构合作, 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术相结合, 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培养出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和企业合作是应用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联合起来, 培育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能力的创新人才。

2. 我国进行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存在的高职旅游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职业旅游学校, 另一种是高等职业院校内除了设有旅游专业之外, 还包括其他专业。在第一类院校中, 无论是学校环境条件、专业建设, 还是师资力量、人才培训方面, 都比第二类学校的条件优越, 有很大的优势。这类高等职业学校培育出了很多的旅游专业的人才, 不仅带动了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 也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专门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职业旅游学校能取得这些优异的成绩主要优势有四个: (1) 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优越; (2) 学校重视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 (3) 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 (4) 学校聘请专业人士或教授对学生进行指导。

3. 我国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不重视

政府不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 都有着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教育行业也是一样的。造成我国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政府的主导地位。因此, 在高职旅游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地位的作用, 支持高职旅游教育进行校企合作, 大力宣传高职教育并且给与学校一定的资金援助, 保证高职旅游教育的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3.2 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

目前为止, 在我国还没有建立一系列的与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相关的规章制度, 同时也缺少对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进行指导、管理、监督和考察的相关机构。这些因素都导致学校和企业双方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没有利益相关的保障, 因而阻碍了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导致很多情况下, 校企合作还维持在企业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习环境和学校的专业教师为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的阶段, 在很多层次和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度合作。

3.3 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

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力量是高等职业学校进行旅游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 也是能够培育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如果教师只是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的话, 是不能够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因此, 现阶段高等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标准不仅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懂得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相关的社会经验基础, 高等职业学校把这类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有些高等职业学校招聘的教师虽然符合上述的两个条件, 但是有一部分教师是具有证书但是缺少相关工作经验的。因此, 高等职业学校不仅应该注重这类“双师型”教师的数量, 还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质量。

3.4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 很多高校都是有以前的专科院校或者由各类中专学校联合办学而建成的, 都会保留之前的教学形式或者方法。虽然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 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还是会受到之前的教学体制的影响, 不能很好的向现代社会需要和要求的模式转型。这就导致了学校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 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4. 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的几点建议

4.1 大力宣传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的力度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因此, 为了促进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领域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支持高职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 加大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的宣传。在人们的思想中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都认为在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是很丢脸的事情, 没有前途。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对高等职业产生误解。因此需要政府或者学校的相关部门对公众宣传高等学校的优势, 让大家正确的了解高等职业学校, 愿意进入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

4.2 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外的其他国家之所以能够在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在教育领域也建立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的实用性和实施的法律效力都不够, 所以为了保证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教育的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政府不仅应该在实际行动上给与支持, 还应该建立法律制度给与行政上的支持。

4.3 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综合素质

高职学校的教师能力是学生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 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组织教师去其他优秀学校或者国外的学校进行学习, 通过教师和学校、教师与教师的经验沟通和交流,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小结

随着我国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 逐渐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教育进行校企合作是势在必行的。所以为了促进高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不论从学校、政府、社会都应该予以重视, 并且采取一定措施保证这一措施的进行。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也逐渐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外出旅游越来越感兴趣, 同时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本文将从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育的现状和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伍鹏.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深层次校企合作实施途径探讨[J].职教通讯, 2012, 14 (2) :26-27.

[2]詹雪梅.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工学结合之我见[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19 (15) :84-85.

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吴建(1979-)男,硕士,江苏省无锡人,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教学与实践、旅游历史文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

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以及教师队伍五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出一条如何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1.课程建设

课题组在实证研究期间,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教育管理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也逐渐清晰起来,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实施计划。

1.1结合基础课程,重点开发建设人文素质养成课程

课题组开发建设了《校园文明礼仪》与《旅游人文综合知识》课程。《校园文明礼仪》通过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衣着修饰、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等基本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人文综合知识》主要是通过一花一叶一世界、山花山鸟好兄弟、好花还需好楼台、中国八节以及国朝工艺美无双五个板块,普及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

1.2配合专业课程,着重开发建设人文素质实践课程

课题组开发建设了《无锡旅游攻略》和《华东线导游》课程。《无锡旅游攻略》包括无锡趣味旅游常识、无锡主要旅游指南、无锡旅游必备和无锡排行榜四个板块,作为《无锡导游》的课外实践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无锡的食、住、游、行、购、娱六要素,并能够讲解、介绍六要素的文化内涵。《华东线导游》的体例方面包括宁镇扬、苏锡常、沪杭、华东其他地区导游以及华东主要旅游购物五大项目,每个项目再由具体的模块组成,模块下再设若干具体的任务;具体内容方面则主要包括课前准备、任务导入、知识讲解、服务小贴士、原创导游词赏析、新景推荐、美食推荐和休闲推荐等栏目,既可作为华东线导游课程的理论教材,帮助学生拓展人文知识和提升人文素养,又可作为学生华东线专业实践的指导用书。

2.课堂教学

课题组在实证研究期间,力求突出高职学校教育的特色,在“高”字上做足文章。一方面,通过不断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内容的深度和信息量的广度,不断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教育层次。

2.1丰富教学形式和优化教法与学法

在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期间,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战技能,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以职业综合素质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最终,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2增加内容的深度和信息量的广度

2.2.1内容的深度

以《餐厅摆台》为例,传统的观点认为,摆台就是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折餐巾、整理台面、摆放餐具、添加酒水等。但是,经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实证研究,《餐厅摆台》同样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比如主题宴会——《国色天香》,启发于一幅《孔雀牡丹图》,整个台面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配以牡丹花、孔雀等作为修饰。传说孔雀是一种吉祥鸟,金色而充满朝气的孔雀,尾部向上开放,象征着好运飞向人间;而牡丹花自古以来便是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有道是“国运昌时花运昌”、“惟有牡丹真国色”。整个台面,孔雀开屏、牡丹绽放,不仅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新世纪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还寓意着富贵吉祥的中国人正敞开胸怀广迎四方宾朋!

2.2.2信息量的广度

以《无锡导游》的城市概况导游讲解为例。传统的城市概况导游讲解不外乎是由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城市交通以及旅游资源几部分组成。可以说是立足无锡讲无锡,显得比较普通、一般。

经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实证研究,跳出无锡讲无锡,立足于长三角区域,通过与周边的旅游城市进行对比: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苏州集“古城”、“古镇”、“古园林”于一身,杭州是“休闲之都”,上海则把自己定位为“国际都会”……那么,无锡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进而带领学生提炼无锡导游讲解的文化内涵、总结出无锡的城市个性:无锡是三个发源地,即吴文化的发源地、民族工商的发源地以及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帮助学生将无锡的城市特色有效地传达给旅游者。

3.实践教学

经过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我校主要通过认识性实习、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等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3.1认识性实习

学生入学的第一周,进行入学教育和专业认识,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岗位要求和职场礼仪,为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奠定基础。

3.2专业实践

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之后,进行为期4~6周的专业实践,帮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和强化综合素质。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从事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3顶岗实习

学生毕业之前,有一年的顶岗实习,做好学生求学与求职的衔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敬业精神。

4.校园文化

鉴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小、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等特点,课题组从硬环境、软环境两个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建设,力求为学校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4.1硬环境建设

在进行本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标语、雕塑、橱窗、板报、广播、花园等人文景观的艺术感染力,不断地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比如,我校除了独立的花园——谐园之外,每两幢教学楼围成一个庭院,每个庭院都种植了富有主题特色的植物,通过环境美化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以旅游系的桂园为例,我国自古便将科举高中称之为“月宫折桂”,因此,桂园即寓意着学校希望能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旅游行业的栋梁之材。再比如,学生的作品(主要指旅游管理酒店方向和烹饪专业)和优秀学生代表的照片上墙,通过这些照片,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发展。

4.2软环境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课题组在学校开展了各种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学生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如下:

首先,在进行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积极开展了各类学术讲座、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使校园充满了人文教育的氛围、提升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品位。

同时,还通过艺术节、运动会等各种活动,通过技能节等各种竞赛,促进学生快速实现由课本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第三,支持学生成立徐霞客小队、Welcome西饼屋、调酒和茶艺队等专业性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参与陶吧、锡绣、十字绣、胡琴、古筝、书法美术等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情感上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升华,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5.教师队伍

在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期间,我校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并从培训、测试、进修、交流等方面制定了对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鼓励和激励,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培训:通过旅商大讲堂、专家讲座等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通过专业教师的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测试:通过第三方督导、导游词创作大赛等活动,检验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进修:培训进修。通过省、国家骨干教师研修班以及省级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等各项培训进修,使教师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熟悉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帮助教师提高思想意识、拓展和开阔认识空间。考察进修。通过各种出国考察进修,使教师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熟悉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领会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变化教学手段。

交流:走出去。学校组织教师前往兄弟学校进行公开课的观摩学习。通过听课、评课,在交流中学习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共同改进教学示范中的不足,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请进来。每年的5月份,学校举办面向全省、全市的公开课,邀请兄弟学校前来听课。通过教师自己备课、教研室集体听课以及兄弟学校评课几个主要环节,不断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无形中凝练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周艳春.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人文教育[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03

[2]周莱.关于五年制高职开设人文讲座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9.09

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 第12篇

一、高职院校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成为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培养和输送旅游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教育在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方面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力图实现学校和行业的无缝对接。但目前高职院校却往往忽视了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现在已经成为行业对人才的重要需要。

二、旅游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目前在不同层面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创新创业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纳入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

第一,创业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度较低。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及岗位群的分析往往只限制在当前旅游行业较为缺乏的初级岗位上,很少有院校将自主创业、独立就业,或是一些新兴职业纳入其中。这样就使得在课程设施、培养方式、资源配置上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第二,课程体系往往难以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目前院校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只是在原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加入创业的章节,或者仅仅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这显然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第三,旅游院校“2+1”、淡旺互补等培养模式限制了在校教学时长,学生往往只在校学习两年就要转入实习或教学实践,这使得原来的课程都在一定程度在进行压缩,所以增加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难以被院校接受。

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比较模糊。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之间关系,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目前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劳动力的缺乏,使毕业生往往是供不应求,因此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动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较为缺乏

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必须具备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或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但从旅游类职业院校整体来看,这部分的教师数量较少,师资也严重不足。目前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主要是由辅导员来承担,从属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创业教育,也有着比较浓重的思政教育的性质。与此同时一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双师资格的教师却过多地承担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从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载体的缺乏也制约了这些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存在障碍

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和实践平台,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在课程上接受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还要能够将之运用于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从院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平台来看,大部分院校已经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仅仅满足于一般实训的使用条件,却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使用要求,学生要利用校内实训设施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一些院校出于维护设施的目的,不支持学生利用实训场地从事创业或者经营,由此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客观上带来一定阻碍。

而在校外创业条件上,由于创业成本的缺乏、市场竞争激烈、缺乏相应的政策或者资金支持,学生往往从事较为简单的创业实践。但是学生的创业实践却极易触犯市场和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无法得到学校的支持。除此之外,学生的创业实践也难以与行业相对接,旅游企业一般也很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四)学生创业兴趣不高,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不仅是由于创业条件和平台的缺乏,也与学生创新创业动机不强、意愿不足、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首先,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塑造学生技能以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员工教育”,而没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育学生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管理者、掌舵者。因此在学生的潜在心理中,就比较缺乏大胆去创业的意愿。其次,学校的教学安排压制了学生创业的动力。在实施“2+1”的职业院校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将课程压在四个学期内完成,除此之外学生还要面临着普通话、计算机、英语和职业资格证等考试,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难以抽出精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最后,创新创业要求有一种允许犯错、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而这与我们一直以来要求精确、准确和规范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矛盾的。我们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将失败和错误看成是耻辱,这使得他们宁愿选择不犯错,也不愿意去冒险,这与创新创业的精神不不相符的。

三、路径和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要破除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难题,要坚持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两个方面起头并进。

(一)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离不开多个层面对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将重心放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还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鼓励学生打破束缚勇于追求与众不同的事业;在学生管理上要强调规范与灵活性并重的形式,对于由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应设计出一套管理办法,扫除管理机制上的障碍。

(二)以实训教学为平台,整合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不同行业和院校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形式。针对目前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应将创业教育整合进入实训课程当中,真正使创业教育成为技能教育。生产性实训是目前采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生产性实训是一种学习型生产,是专业文化知识获取过程的“理念性生产”体验,也是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性生产、课堂内的模拟实践。在某一个课程或科目的生产实训过程中,过去往往只强调产品的产出,却忽视了生产只是产品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学习过程整合进入生产性实训中,也就是将重心放在“市场调研—策划—计划—生产—销售”整个环节,将实训过程还原为真实的经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打破课程和科目的界限,根据学生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补充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创业教育和实训融为一体。例如可利用酒吧、餐厅等实训设施中,学校应让学生承担起经营的责任,通过承包、参股等形式,学生利用设施进行经营并获取利润,学校从中分享利润或收取用于维护设施的管理费,教师对经营过程进行指导和智力支持,由此使学生完成创业和经营的整个过程。

(三)面向行业,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

上一篇:显著特征区域下一篇:醒世姻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