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淋巴结核范文

2024-06-06

颈淋巴结核范文(精选10篇)

颈淋巴结核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颈淋巴结核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50例。患者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7]:一侧或两侧颈部出现多个淋巴结肿大, 呈串珠状且与周围的皮肤或组织粘连或者出现皮肤溃烂和迁延不愈的瘘管;B超检测结果显示多个淋巴结融合粘连且显示出不同时期的结核病病理共存特征;PPD实验结果为强阳性;CT或者X线扫描可见活动性肺结核或者是喉结核等。治疗组患者中男23例, 年龄8~75岁, 中位年龄45岁;女27例, 年龄6~72岁, 中位年龄46岁;合并继发性肺结核8例, 乳腺结核3例, 结核性胸膜炎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 年龄6~77岁, 中位年龄44岁;女25例, 年龄5~79岁, 中位年龄48岁;合并继发性肺结核8例, 乳腺结核1例, 结核性胸膜炎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伴随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利福平 (浙江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33020378) 每天使用剂量为0.45~0.6 g, 异烟肼 (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H62020237) 每天的使用剂量为0.3 g, 吡嗪酰胺 (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44020253) 每天的使用剂量为1.5 g, 乙胺丁醇 (江苏克胜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H32024132) 每天的使用剂量为0.75~1.00 g, 链霉素 (瑞阳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37021948) 每天的使用剂量为0.75 g。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含服康复新液 (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Z43020995) 10 m L。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术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其中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以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情况为准,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主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变化、血常规检查水平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患者肝肾功能变化和血常规检查水平每个月检测1次, 出现指标异常均计为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缓解率比较

治疗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康复新液联合常规抗结核药可显著提高颈部淋巴结核患者的症状缓解率,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两组淋巴结吸收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均升高, 康复新液联合常规抗结核药可显著提高颈部淋巴结核患者的淋巴结吸收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以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情况计算患者的复发率,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降低,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6.89, P<0.01) 。治疗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中头晕伴恶心患者1例, 白细胞减少伴局部反应患者1例, 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患者总例数为4例,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 (4/50) 。对照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中肝功能损害伴恶心患者2例, 头晕伴恶心患者1例, 头晕伴局部反应患者2例, 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患者总例数为19例,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8% (19/50)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头晕、恶心和局部反应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分肺结核和肺外结核两大类[8]。淋巴结核是肺外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疾病, 占肺外结核病发生率的30%~40%, 可于全身淋巴结处发病, 但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发病最常见, 其中颈部淋巴结核约占90%[9,10]。颈部淋巴结结核是外科常见的多发病, 在体腔外的淋巴结核最常见, 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 亦可发生于中年女性, 可为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结核, 患者在单侧或双侧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 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11,12]。颈部淋巴结核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容易造成损伤。形成迁延不愈的瘘管, 不但复发率高且容易留下瘢痕, 而西药治疗颈部淋巴结核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药物进行治疗, 疗程长, 不但治疗效果差,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 极易对肝肾造成损害, 引发视神经炎等疾病[13,14,15]。康复新液是由生物蜚蠊的分离提取物精制而成的一种生物制剂, 不但具有显著促进表皮细胞核肉芽组织生长以及新血管生成的功能, 亦具有促进黏膜毛细血管增生、加速病损组织修复和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16,17]。康复新液尚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从而达到抗菌消炎的效果[18]。目前国内外关于康复新液在颈部淋巴结核中的应用报道较少, 明确康复新液辅助治疗颈淋巴结核的效果可为颈淋巴结核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 常规抗结核药以及康复新液联合常规抗结核药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促进淋巴结吸收, 减小淋巴结核的体积。后者较常规抗结核药单独应用效果好,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康复新液联合常规抗结核药可早期、快速、有效地促进颈部淋巴结核的消散和吸收, 从而提高颈部淋巴结核的治愈效果。康复新液联合常规抗结核药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因此康复新液联合常规抗结核药治疗颈部淋巴结核效果良好, 不易复发。康复新液联合常规抗结核药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头晕、恶心和局部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均较规抗结核药单独使用的患者少, 康复新液治疗颈部淋巴结核除具有改善创面组织局部循环、促进新肉芽组织形成和黏膜损伤修复、减轻组织炎性水肿和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和DNA的合成从而起着抗菌消炎的作用外, 也可减少西药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无论是常规抗结核药单独应用还是康复新液联合常规抗结核药, 颈部淋巴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均较多, 尤其是在抗结核药单独应用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38%, 因此在使用康复新液和常规抗结核药对颈部淋巴结核进行治疗的时候均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用药, 以保证在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副作用的基础上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 且康复新液和常规抗结核药对颈部淋巴结核进行治疗的作用较为复杂, 因此明确康复新液和常规抗结核药对颈部淋巴结核的治疗效果需进一步大样本量的深入研究。

淋巴结核治疗的方法 第2篇

治疗方案:

淋巴结核根据患病过程和症状,可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治疗按照不同时期,采取对症下药,辩证施治,分别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患者可通过当地医院确诊后,对照以下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病症的疗法。

一、早期

【临床表现】

早期,淋巴结核如指头大小,一枚或数枚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

【治疗方案】

1、瘰疬内消胶囊:成人一日二次,一次四粒。儿童遵医嘱。

2、抗炎引流膏:剪一块与肿块大小的黑色土布,将药膏均匀地涂在布上,贴于肿块处,3-5天换贴一次。

二、中期

【临床表现】

中期,病变淋巴结的体积逐渐增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而活动逐渐减少。有的肿块之间互相融合成串成块,推之不动,渐感疼痛。如皮色渐转暗红,按之微热及微有波动感者,为内脓已成。伴有低热、盗汗、厌食、烦躁、疲劳等。

【治疗方案】

1、瘰疬内消胶囊:成人一日二次,一次四粒。儿童遵医嘱。

2、抗痨丸:成人一日二次,一次一丸。儿童遵医嘱。

3、瘰疬散Ⅰ、Ⅱ号,生肌散:局部埋药。隔日换药。(仅限临床使用)

三、晚期

【临床表现】

晚期,淋巴结核部分脓肿自行溃破,流出干酪样稀薄脓液,夹有败絮样物。创口呈潜行性(空壳),四周紫暗,此愈彼溃,形成窦道,经久不愈。淋巴结核窦道可以有多个支道,伸向各个方向,有的深达几厘米,此型在临床上也称为破溃型。全身伴有潮热、骨蒸、咳嗽、盗汗,或面少华色、精神倦怠、头晕、失眠,或腹胀、便糖、消瘦、纳呆等。

【治疗方案】

1、瘰疬内消胶囊:成人一日二次,一次四粒。儿童遵医嘱。

2、抗痨丸:成人一日二次,一次一丸。儿童遵医嘱。

3、瘰疬散Ⅰ、Ⅱ号,生肌散,脱管灵:局部埋药。隔日换药。(仅限临床使用)

4、抗炎引流膏:剪一块与肿块大小的黑色土布,将药膏均匀地涂在布上,贴于肿块处,3-5天换贴一次。

颈淋巴结核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3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79例颈部淋巴结核,其中女45例,男34例,年龄8~65岁,平均年龄28.5岁;病程1~24个月。结核累及单侧者48例,双侧者31例;单个肿块者39例,多个肿块者40例;累及1个解剖区域者42例,分别为颈后三角区22例,颌下及颏下区14例,颈深中区6例;累及1个以上解剖区域37例。其中结节型21例、浸润型18例、脓肿型29例、溃疡瘘管型1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依据[3]

颈侧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颈侧部结节孤立,较光滑可活动;常伴有不明显的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排除非特异性颈淋巴结炎,或淋巴结肿瘤,或先天性囊肿;同时做病理检验证实。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抗结核药物,采用3HRZE/10HRE方案,强化期3个月,巩固期7个月,H异烟肼0.3Qd;R利福平0.45Qd;Z吡嗪酰胺0.5TId;E乙胺丁醇0.75Q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中药“阳和汤”内服。辩证加减:在颈淋巴结形成脓肿未破溃前,用阳和汤代表方,处方为:熟地黄30g、麻黄3g、鹿角胶9g、白芥子6g、肉桂3g、炮姜2g、生甘草3g。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早晚分次服用,每次200ml;在淋巴结脓肿破溃后,在阳和汤代表方上加黄芪、麦冬入方中,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早晚分次服用,每次200ml。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每15天门诊复诊并查肝功能及血常规,观察5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②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颈淋巴结核评定疗效[3]。治愈:肿块消散或窦道愈合,全身症状消失;颈淋巴结消失,停药后,追访1年未见复发。显效:肿块缩小或窦道脓水减少,全身症状改善,结节基本消失。好转:结节明显缩小。无效:治疗2个疗程以上,肿块不消,窦道不愈合,症状与体征改善不著或中断治疗。

将肿块、低热盗汗、乏力等主要症状分为4个等级,其中肿块范围0cm2计0分,<2cm2计1分,2~4cm2计2分,≥4cm2计3分;盗汗、乏力、消瘦、饮食不振、疼痛指数:无,计0分,轻,计1分,中,计2分,重,计3分;发热:无,计0分,37.5℃~38℃,计1分,38℃~38.5℃,计2分,≥38.5℃,计3分。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3.4 结果

3.4.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89.74%,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2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见表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淋巴结核单纯西药治疗需要1~1.5年,治疗后易复发。结核杆菌大多经扁桃体、龋齿侵入,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结核病变。中医称淋巴结核为“瘰疠”,多发生于颈部,因结核累累如贯珠状故名“瘰疠”或“老鼠疮”等[4]。单一西药治疗颈淋巴结核疗效欠佳,目前多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结核,疗效显著。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部而成此症[5]。气郁和体虚是内因,即脏腑失调,邪毒是外因,是一种治病的外来邪气,痰结是一种病理产物。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所著《外科论治全生集》一书,为治疗阴疽常用方剂,方剂由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7味药组成常用代表方剂。方中重用熟地黄补肾填精;麻黄宣通经络、开寒散结;肉桂、炮姜温肾助阳、温通经脉;白芥子祛寒痰湿滞;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鹿角胶性温、生精补髓、养血助阳,与熟地合用补而不腻,于补养之中寓有温通之义[6,7,8]。诸药合用,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阴虚得以纠正,气机得以通畅,纠正了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停滞的水湿得以运行,症状缓解,瘰疠消散。本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淋巴结核能较快缓解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症状,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化疗疗效,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王炳环,张颖.133例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4,9(6):685.

[2]雍东播,郭彦才.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淋巴结核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4):26-2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7.

[4]朱敏,刘亚东,俞洁.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淋巴结结核疗效观察[J].中国防痨杂志,2003,25(2):125-126.

[5]胡余绍,张建陶.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淋巴结结核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2):145-146.

[6]张云芳,冯刚,孔庆志.阳和汤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探讨[J].江西中医药,2008,39(7):9-11.

[7]李家生.补血和汤辨治产后身痛经验探索[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683-684.

淋巴性结核的治疗方法 第4篇

【方名】淋巴结核方剂一。

【组成】夏枯草60 克 柴胡6 克 鲜鸡蛋14 枚(煮熟)。

【用法】先以水5 碗,煮草药成汁,去渣,再将熟鸡蛋去壳,放入药汁内同 煮,以汁尽为度。每次吃1 枚,每日服2 次,饭后用温水送下,连服7 日为1 疗程,1~3 个疗程。

【治法】软坚散结。

【主治】颈部淋巴结结核,无论男女、新久皆宜。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处方(二)

淋巴结结核的偏方2

【方名】淋巴结核方剂二。

【组成】夏枯草30 克 玄参20 克 当归20 克 丹皮10 克 红花10 克 金银花 15 克 黄芪15 克 昆布30 克 海藻30 克 牡蛎20 克 地丁20 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9 克。早晚各服1 丸,白水送服。

【主治】瘰疬(淋巴结结核)。

【加减】若瘰疬已经溃破,则可用本方再加桔梗、连翘、百部各10 克,以 增解毒祛痰排脓之效。

淋巴结结核的偏方3

【组成】鲜牡蛎肉50 克、鲜大蒜15 克。

【用法】取适量线面,加水煮至半熟,加入牡蛎肉及大蒜再煮数分钟,食盐 调味。

【主治】颈淋巴结核(瘰疠)。

颈淋巴结核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7-486-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7.014

一般情况下,婴幼儿卡介苗初种后,患淋巴结结核较少见。我院2001~2008年共收治13例初种卡介苗引起淋巴结结核的患儿,均经手术切除病灶,做病理检验明确诊断,现将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12个月 12例,2.5岁1例。13例患儿均于出生后第2天接种卡介苗,接种方法均系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0.1ml。其中8例卡介苗为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其余5例产地不详。注射地点分布在南阳市、区级6家医院。

临床表现:13例患儿均以左侧腋窝无痛性肿物就诊,出现症状时年龄1个月~2.5岁,其中1~5个月10例,8~12个月2例,2.5岁1例。13例患儿均为偶然发现左侧腋窝肿物。肿物逐渐增大,无结核中毒症状,生长发育正常。体查:左侧腋窝局部隆起的肿物,局部肤色正常的6例,青紫或红肿的4例,皮肤破溃的2例,均能扪及直径2~4cm的肿物,质地软或中等硬,边界清楚有分叶。6例与皮肤有粘连,2例有波动感及轻压痛。左上臂三角肌下缘均见卡介苗接种后遗留的瘢痕,直径0.2~0.5cm。结素实验呈阳性或强阳性,血常规是WBC平均值12.5×109/L,>10.0×109/L 10例,淋巴细胞比例平均65%,>50%11例,B超检查探及直径1~2cm的混合性包块,部分液化有包膜,包膜厚,血流信号不丰富。胸部X线提示肺部未见明显异常,病理诊断为淋巴结结核,部分病例累及皮下组织及皮肤,镜下见结核性肉芽肿,干酪坏死,灶状钙化。结核结节内见多核巨细胞,均未见结核杆菌,肿物内细菌培养阴性。

2 结果

2例肿物自行破溃形成窦道,3例被误诊为普通脓肿行切开引流,伤口长期不愈合。上述5例在全麻下行窦道及肿物切除,一期缝合切口,余8例术前已考虑为淋巴结结核,于肿物破溃前行肿物切除,一期缝合切口。13例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口服抗结核药物3个月,随诊至今无复发及全身其他部位结核。

3 讨论

卡介苗为卡介菌经培养后收集菌体加入稳定剂冻干制成,使用时加入稀释剂,放置约1秒钟,振动溶解并充分摇匀方可使用。正常新生儿常规在出生第2天接种卡介苗,接种部位为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0.1ml,接种局部异常反映发生率为5%~20%,一般为皮肤接种处出现化脓、溃疡或化脓性淋巴结炎,而淋巴结结核较少见,我院近7年仅收治13例初种卡介苗引起淋巴结结核的病例。可能由于菌苗稀释不均匀,注射菌量过多,或者超量深部接种,外加患儿自身免疫力不健全,毒力强的细菌可沿淋巴管播散至近端淋巴结中形成淋巴结结核。卡介苗接种后淋巴结结核一般发生于同侧腋窝淋巴结,症状大部分于接种后1~4个月出现。本组病例初始症状均为左侧腋窝无痛性肿物,2例自行破溃,流出豆腐渣样物,伤口长期不愈。因肿物位于皮下,部分病例有红肿及波动感,易误诊为普通脓肿而行切开引流,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形成窦道,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及手术难度。

综上所述,若患儿同侧上臂有接种卡介苗史,年龄1~12个月腋窝出现无痛性肿物,B超检查探及混合性包块,结素实验阳性或强阳性,以及无结核病密切接触史者应考虑为卡介苗接种后淋巴结结核。

卡介苗腋窝性淋巴结结核,治疗以手术将病灶切除为首选。有报道抗结核治疗加剧部反复清创换药也可治愈,但治疗时间较长,平均为3个月以上。也有报道[1]单纯服用雷米封,每日每千克10mg,持续3个月仍未治愈者。本组13例均在全麻下行病灶及所累及的皮下组织及皮肤切除术,术中破溃流出豆腐渣样物、干酪样物,部分混有脓液,需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再缝合切口。本组13例手术后均甲级愈合,随诊至今无复发及出现全身其他部位结核。

4 结论

卡介苗腋窝淋巴结结核较少见,深入了解其临床症状及体征,避免误诊误治。治疗时应切除病变淋巴结,及结核浸润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加以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好,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颈淋巴结核 第6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例, 其中男、女各一例, 均为单纯性颈淋巴结结核。男性患者32岁, 发现右颈部包块一周入院行右颈淋巴结活检术, 术后病检提示颈淋巴结结核, 术后伤口恢复良好, 术后第二天出院, 出院后常规碘伏换药, 并口服三联抗结核药物 (利福平, 异烟肼, 吡嗪酰胺) , 于术后第十天伤口裂开, 在院外常规换药20多天未愈, 就诊时患者伤口大小约2×2×1.5cm, 0~12点方向均有约1cm的潜行, 50%黄色组织, 50%红色组织, 渗液量中等呈黄色, 无异味, 边缘不齐, 伤口周围皮肤稍发红。女性患者24岁, 发现后颈部包块1月就诊行颈淋巴结术活检术, 术后病检提示颈淋巴结结核, 术后伤口一直未愈合, 外院常规碘伏换药1月, 利福平纱条填塞换药4月后效果不明显, 就诊时患者伤口约2×1×0.5cm, 12点钟潜行约3cm, 6点钟潜行约1cm, 90%红色组织, 10%黄色组织, 肉芽水肿明显, 易碰出血, 渗液量中等呈红色, 无异味, 边缘不齐。

1.2 治疗方法

1.2.1 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

评估患者全身情况, 继续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 (利福平, 异烟肼, 吡嗪酰胺) , 并定期抽血复查肝功能肾功能情况。

1.2.2 局部伤口换药

男性病人, 先用2%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 (碘伏勿直接接触伤口) , 再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尽量充分暴露伤口, 此患者在换药一周后伤口表面缩小但伤口内部变化不明显, 使用利多卡因局麻下将伤口尽量敞开, 并尽量用镊子或小刮匙清除伤口内部干酪样组织、坏死组织及不正常肉芽组织, 清除干净后, 用爱康肤银填塞伤口及潜行, 修整伤口边缘, 无菌纱布覆盖伤口, 根据渗液量, 每2~3d更换一次, 直至换至伤口肉芽新鲜, 随后肉芽水肿明显, 改为美盐填塞伤口及潜行。女性病人, 同样手法消毒周围皮肤, 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用镊子清除部分水肿的肉芽, 修整伤口边缘, 再用美盐填塞伤口及潜行, 无菌纱布覆盖伤口, 根据渗液情况每天1~2d更换敷料, 换至伤口肉芽水肿消退, 后改为爱康肤银填塞伤口及潜行。两例伤口均在换药过程中间断出现肉芽明显水肿, 所以在整个换药过程中爱康肤银与美盐间断交替使用填塞伤口及潜行。

2 结果

1例经过40d伤口换药后伤口完全愈合, 1例27d愈合, 伤口愈合后继续使用抗结核药物直至疗程结束未复发。

3 讨论

爱康肤银是由亲水纤维和银离子结合而成。淋巴结结核伤口长期不愈合, 往往容易合并其他细菌的感染, 爱康肤银可以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4]。其次, 爱康肤银可能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疗效。在医学研究中发现, 银离子在抗菌的同时, 耐药性的产生也较少[5]。美盐敷料是由吸收性聚酯纤维与氯化钠组成, 其中所含的28%氯化钠为伤口提供了高渗环境, 可以起到杀菌或者抑制细菌生长, 有利于减轻肉芽水肿的目的, 同时促进伤口引流, 促进肉芽生长, 加速局部伤口愈合[6]。该2例结核伤口肉芽水肿非常明显, 肉芽脆弱, 易碰出血, 根据患者伤口情况, 使用美盐和爱康肤银间断替换药, 对于水肿的肉芽效果很好。

结核杆菌属于需氧菌, 抗干燥的能力特别强, 爱康肤银及美盐给伤口形成一个低氧, 微酸, 湿润的适合伤口愈合的湿性环境, 同时对结核杆菌的生长起到一个抑制作用。爱康肤银成本较高, 但无需每天换药, 可以缩短病程, 总体来说并没有增加病人的费用。

颈淋巴结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病程长, 服药时间长, 伤口经久不愈, 不但对患者身体, 心理上造成影响, 对经济也是沉重的负担。我科使用爱康肤银及美盐间断交替换药, 可以减少患者换药频率, 缩短病程, 无不良反应, 对患者伤口的愈合有较好的效果。结核伤口换药一定要按原则配合全身抗结核用药,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强调规律服药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避免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及结核的复发。并定期抽血复查肝功能肾功能情况。同时需要患者加强营养, 进食高蛋白, 高维生素食物并富含微量元素, 注意劳逸结合, 增加身体抵抗力, 这也为伤口的愈合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任永芳, 李辉, 陈杰, 等.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影像诊断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1, 24 (1) :54-55.

[2]张利, 尹春红, 蒋亚楠, 等.颈淋巴结结核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7, 20 (12) :37-38.

[3]叶静, 张术明, 王科.颈淋巴结结核35例外科临床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2, 34 (2) :69-70.

[4]唐春香.百多邦软膏用于淋巴结结核伤口的效果[J].湖南医学, 1997, 14 (S2) :46.

[5]张净宇, 王卓鹏, 郭嵩, 等.含银抗感染制剂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 2010, 55 (17) :1639-1647.

颈淋巴结核 第7篇

关键词:体表淋巴结结核,抗结核化疗,穿刺抽脓,超声电导入,外科换药

结核病是一种伴随人类历史较长的慢性传染病。除头发、牙齿外, 可侵及全身各系统、各脏器。其中肺结核最常见, 约占结核病的8 5%。肺外结核以淋巴结罹患最多, 淋巴结结核[1]分为体表和深部淋巴结结核。体表结核分为体表淋巴结结核和胸壁结核;约占结核病总数的1 0%。体表淋巴结结核占肺外结核病的3 0%~4 0%;胸壁结核为常见的胸壁疾病。儿童和青少年发病最多, 颈部淋巴结结核占体表酒巴结核的6 8%, 青少年颈部淋巴结结核占体表淋巴结结核儿童的9 0%。

1 浅表淋巴结结核的病因

1.1 口、咽、喉、肺尖及纵膈等上呼吸道感染部位的结核原发病灶 其分别沿淋巴管达颈部淋巴管后再达淋巴结, 引起颈部淋巴结 (肿大的淋巴结多沿胸锁乳突肌后缘分布) 、锁骨上、颈深部的下群淋巴结结核, 通常在颈部淋巴结被累及的口、咽、喉、肺尖及纵膈等部位的结核原发病灶可能已愈合而无任何痕迹。

1.2 粟粒结核病血行播散导致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常为双侧淋巴结病变, 其范围多不大, 不易与周围组织粘连, 干酪样坏死及形成瘘管的趋势少见。

2 胸壁结核的病因

(1) 结核菌由肺或胸膜的原发病灶经淋巴侵入胸壁组织; (2) 肺或纵膈的结核病灶穿破胸膜后, 直接进入胸壁各种组织; (3) 结核菌经血液循环侵入胸壁组织, 病原菌破坏肋骨或胸骨。

3 浅表淋巴结核的病理改变

(1) 淋巴组织增生, 形成结节或肉芽肿; (2) 淋巴结内干酪样液化坏死; (3) 淋巴结包膜破坏, 互相融合形成淋巴结周围炎; (4) 干酪样坏死物质穿破周围软组织形成寒性脓肿或窦道。

目前淋巴结结核的内科治疗以抗结核化疗为主, 总疗程为9~1 8个月。可参考药敏培养制订治疗方案: (1) 合并肺结核的患者可根据痰药敏培养制订治疗方案; (2) 单纯淋巴结结核的患者可根据淋巴结穿刺培养物药敏培养制订治疗方案; (3) 以上条件都不具备的, 暂按初治方案治疗, 如:2 H R Z E/7 H R, 2 H R Z E/1 6 H R。

多数淋巴结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 原有的肿大淋巴结都会逐渐吸收好转, 可是有一部分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淋巴结进一步红肿、增大、甚至破溃。这是不少临床医生所遇到的棘手的问题, 不知如何处理。因为淋巴结核俗称老鼠疮, 处理不当可使其破溃经久不愈。淋巴结肿大的病理过程及外科辅助治疗。首先, 即使在规范化疗的情况下, 部分体表淋巴结结核患者仍发生肿大淋巴结周围炎、干酪样坏死、液化, 继而出现寒性脓肿, 发病率高达2 0%以上, 且常规用药疗程长。其化脓、溃破、瘘管的分泌物,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此类患者如不采取隔离措施, 有可能成为结核病重要的传染源。其次, 体表淋巴结结核在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 必要的辅助外科治疗有助于患者及早痊愈。

4 外科辅助治疗[2]

4.1 脓肿淋巴结穿刺抽脓并注入化疗药物

当病变淋巴结逐渐肿大呈暗红色, 肿胀明显、表面发亮并有破溃趋势时, 可行脓肿淋巴结穿刺抽脓术。操作如下:抽好异烟肼 (或/和利福平, 多少视局部淋巴结大小而定) 的注射器备用。先用含有碘消毒液棉球将脓肿淋巴结及其周围皮肤消毒, 用2 0 m l无菌注射器自肿大淋巴结边缘斜上方 (因为重力原因, 淋巴结寒性脓肿液体位于淋巴结下方) , 自斜上方进针便于针头抽吸到淋巴结下方的寒性脓肿液) 的正常皮肤进针潜行进入脓腔, 然后抽吸出干酪样物质。因淋巴结脓肿内可形成像结核性胸腔积液一样的胸腔内网格样结构, 所以不能单一方向抽脓, 要多换几个方向抽吸, 以便打破网格样结构将里面的脓液抽吸干净, 也可用手指轻轻挤压淋巴结以利于脓液抽吸彻底。如抽吸过程中明显未抽吸干净而抽不动时, 可能为坏死组织堵住针头所致, 可轻推注射器将堵住针头的坏死组织排开后复抽。确定不能继续抽出脓液后可取下注射器留针头于患处, 接事先抽好异烟肼 (或/和利福平) 的注射器接患处针头, 推入异烟肼 (或/和利福平) 注射液后拔出注射器, 穿刺点覆盖无菌敷料并用胶布固定。

4.2 超声电导入透皮给药治疗淋巴结核技术[3]的应用

肿大的淋巴结穿刺抽脓后还可以辅助超声药物电导入治疗, 超声药物电导入是一种新型的无创、靶向治疗方式, 利用超声波对媒质的弥散作用和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的原理把药物经过皮肤或黏膜透入机体的治疗方法。操作如下:将供应患处淋巴结方向的淋巴管处左右两方正常皮肤用碘消毒剂局部消毒, 将含有利福平注射液无菌棉球用电极贴片覆盖粘贴, 电极贴片用低频超声导入3 0 m in。

在有或无超声电导的条件下, 对淋巴结结核患者进行病灶局部的透皮给药 (异烟肼或利福平注射液) , 给药时间为0.5 h。给药后1 h, 采集患者病灶脓液或坏死组织样本, 同时采集单纯口服药物患者的脓液或坏死组织样本。超声透皮局部给药组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药物中间浓度分别为2.9 6 4 (I Q R值0.1 9 3~7.3 2 5) μg/m g和2.6 4 6 (I Q R值1.2 1 1~3.7 5 3) μg/m g。基础口服药物组病灶中, 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药物中间浓度分别为0.3 6 5 (I Q R值0.1 9 3~7.3 2 5) μg/m g和2.6 4 6 (I Q R值1.2 1 1~3.7 5 3) μg/m g。超声透皮给药组药物中间浓度显著高于基础口服药物组。

4.3 破溃淋巴结的外科换药

用“今福生”喷雾液体和利福平胶囊内粉剂均匀浸泡无菌纱布引流条备用, 患处局部淋巴结用碘消毒剂消毒, 用刮匙自破溃处探入淋巴结, 从不同角度搔刮出内部干酪坏死物及腐肉, 用清洁纱布擦拭干净后, 用导丝将引流条导入淋巴结内, 利福平可直接作用于患处, 今福生液有抑菌作用, 能够修复受损皮肤和黏膜,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伤口愈合, 用无菌纱布覆盖处理好的患处淋巴结, 用胶布固定。

通过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抗结核化疗, 辅以上述辅助外科治疗, 可有效促进患者淋巴结结核愈合, 缩短愈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屿, 朱莉贞, 潘毓萱.结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5-293.

[2]韩毅.《体表结核的综合治疗》 (课件) [Z].

十二指肠结核伴腹腔淋巴结结核1例 第8篇

患者, 女性, 51岁。胆囊术后2年, 恢复良好。半年前出现右上腹痛, 呈阵发性并向右肩背部放射, 伴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无发热, 否认结核史。查体:右上腹部、肋下轻压痛, 无腹肌紧张, 未及包块, 双侧腹股沟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白细胞15.8×109 /L, 中性粒细胞0.873, 淋巴细胞0.062;血沉52mm/h。术后PPD试验强阳性。

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肿胀变形, 见两处霜斑样溃疡, 球降部交界处肿胀、狭窄, 镜身未能通过, 降部前壁黏膜肿胀隆起, 溃疡处活检质偏硬。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降部交界处可见较多坏死组织、渗出物。

X线钡剂造影示:十二指肠球后及降部上段钡剂通过受阻, 呈不规则条状通过, 肠腔不规则狭窄, 管壁僵硬, 形态固定, 黏膜中断、紊乱, 皱襞呈息肉样改变, 胃排空时间延长 (图1) 。

CT示:十二指肠球-降段管壁明显增厚, 管腔明显狭窄, 增强后强化明显, 十二指肠周围未见明显异常肿块, 邻近脂肪间隙较模糊, 与胰头分界欠清。胃旁及肠系膜多个肿大淋巴结, 增强后轻度强化, 部分呈环形强化 (图2~4) 。

术中所见:上腹部粘连较明显, 十二指肠降部与球部交界处狭窄, 其下方内侧壁与胰头部触之质稍硬, 切开十二指肠球部伸入肠道镜检查, 十二指肠降部未见明显肿块, 内侧壁表面云絮状物附着, 钳取狭窄部组织及针穿胰头部及十二指肠降部

图2~4 十二指肠球-降段管壁明显增厚, 管腔明显狭窄, 增强后强化明显, 邻近脂肪间隙较模糊, 肠系膜有多个肿大淋巴结, 增强后有轻度强化, 部分呈环形强化

内侧壁多处取材, 送做冰冻切片检查均报告为良性病变。胃大弯侧及肠系膜可见散在肿大淋巴结, 质稍硬。切取两枚送冰冻, 报告大量坏死组织。逐行胃窦部切除加十二指肠旷置术。病理报告:①胃大弯、幽门上淋巴结结核;②十二指肠降部少量类上皮细胞及多核巨细胞;③胰腺少量腺体轻度增生。

2讨论

2.1 影像特点

胃肠道结核多发生在回盲部, 十二指肠结核较为少见。其感染途径有:①血液或淋巴循环;②邻近脏器结核病灶直接侵犯;③吞入含有结核杆菌的痰液, 停留在十二指肠, 侵入黏膜造成感染。早期无特异性, 后期表现为肠梗阻, 易误诊为恶性肿瘤[1]。病理类型有以溃疡糜烂为主的溃疡型和以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的增生型。X线钡剂造影, 早期可有黏膜增粗、紊乱, 激惹, 肠壁痉挛等非特异表现;晚期表现为黏膜中断、破坏, 皱襞呈息肉状改变, 肠壁僵硬, 管腔狭窄变形, 溃疡小而不易显示, 十二指肠圈扩大, 梗阻以上肠管扩张, 十二指肠瘘[2]。CT可显示肠壁增厚, 肠腔狭窄, 与邻近组织可有粘连, 分界不清, 腹腔淋巴结结核多为轻、中度增大, 十二指肠附近淋巴结肿大可融合形成肿块, 并压迫肠管, 使十二指肠圈扩大, 淋巴结平扫大多密度均匀, 增强后轻度强化或呈环形强化, 病变愈合后可发生钙化[3]。

2.2 鉴别诊断

主要与克罗恩病、淋巴瘤、十二指肠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相鉴别[4]。①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 以末端回肠最常见, 十二指肠罕见;以多节段和跳跃式分布为特征, 小肠系膜侧损害严重, 对侧缘损害较轻, 可见纵行溃疡及“卵石征”;晚期可合并系膜改变, 病变肠袢附近系膜脂肪增厚可形成肿块, 较结核易发生瘘道和肠梗阻。②十二指肠淋巴瘤:多数病史较短, 病变范围广泛, 梗阻征象和症状不明显, 腹腔淋巴结多为中、重度增大, 增强后中度均匀强化, 无明显坏死, 而淋巴结结核容易发生干酪样坏死而呈环形强化。③十二指肠腺癌:病变范围局限而清楚, 梗阻征象及症状明显, 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分布规律。短期随访, 淋巴结增大明显, 而结核变化不明显。此病例虽临床症状不典型并无结核史, 但结合血沉、胃镜及影像学检查, 符合结核感染表现, 确诊仍需行胃镜或手术活检。因治疗上与克罗恩病、淋巴瘤等截然不同, 诊断明确后, 需考虑病变可能累及胃窦部。手术方式选择Billroth Ⅱ式胃切除, 术中操作应仔细, 不宜过多分离及勉强切除, 术后需结合抗结核治疗[5]。故该患者逐行Billroth Ⅱ式胃切除加十二指肠旷置术解除梗阻症状, 术后抗结核治疗, 恢复良好。十二指肠结核合并腹腔淋巴结结核目前临床上较为少见, 报道该病例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宋鲁新, 李飞宇, 蒋学祥, 等.十二指肠结核的X线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 28 (4) :584-585.

[2]蔡晓兵, 张炳辉, 兰淑, 等.十二指肠结核误诊为十二指肠肿瘤.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 (7) :417-417.

[3]周康荣.腹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283-283.

[4]夏瑞明, 章士正, 张汉良, 等.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 21 (1) :48-49.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手术治疗体会 第9篇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结核,手术切除,抗结核

颈部淋巴结结核是肺结核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亦可单独出现。但在诊断中易与颈部其它疾病相混淆。故而导致误诊误治, 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及满意的治疗效果。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175例, 均施行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加抗联合结核治疗, 并随访0.5~5年, 均未复发, 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将该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75例, 男, 颈部淋巴结结核合并肺结核37例, 年龄18~56岁, 平均30岁;女, 颈部淋巴结结核合并肺结核23例, 年龄19~31岁, 平均23岁。男, 仅表现为颈部淋巴结结核55例, 4~60岁, 平均29岁;女, 仅表现为颈部淋巴结结核60例, 18~60岁, 平均31岁。

1.2 临床表现

该组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 大小多少不等, 其中部分合并结核寒性脓肿, 合并肺结核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 部分患者有低热、盗汗。化验血沉较快,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均有病理穿刺提示为颈部淋巴结结核。均有胸片、CT影像资料诊断为肺结核。

1.3 治疗方法

175例均首先给以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1月左右, 血沉正常或稳定在某一水平后, 施行颈部结核病灶清除术, 术后给以异烟肼和链霉素纱条引流, 部分患者伤口清洁后给以减张缝合, 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以联合抗结核治疗约8个月左右。

2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报告均提示淋巴结核。术后恢复较好, 未见复发。

3讨论

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随着抗结核药物的问世, 全世界的结核病逐步得到控制。但近年来随着抗结核药物耐药性增多、耐药菌株的出现, 结核病发病率又有急剧增加的趋势, 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 不一定以典型的肺结核形式出现, 而体表淋巴结结核日渐增多, 体表淋巴结结核以颈部为多见, 占90%左右。颈部淋巴结结核多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 无明显午后低热, 无结核中毒症状[1]。颈部淋巴结结核与颈部其它肿块易混淆, 早期无明显症状, 诊断困难, 应引起广泛重视。结合本组资料可以看出, 颈部淋巴结结核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 男性略多于女性, 单纯的颈部淋巴结结核多见, 诊断上常与慢性淋巴结炎、转移癌、恶性淋巴瘤等相混淆, 往往需要手术切除病灶、病理检查方能确诊。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主要依赖切除活检。结核性和非结核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区别, 因此有必要对诊断不清的治疗无效的肿大淋巴结进行切除活检[2]。

2.1诊断

笔者认为:颈淋巴结核的主要诊断依据: (1) 颈部淋巴结肿大, 同时合并肺结核。 (2) 颈部淋巴结肿大, 若无合并肺结核, 但须有病理穿刺结果提示结核。或者活检提示结核手术指证: (1) 颈部淋巴结核诊断明确。 (2) 术前必须经过约1个月的联合抗结核治疗, 颈部肿块无明显缩小吸收趋势, 或已形成脓肿或溃破可能。血沉明显下降或稳定在某一水平。这样可减少结核的播散和复发。 (3) 肝肾功能等检查指标均正常。

手术方法: (1) 颈部淋巴结结核已经形成脓肿或溃破的即行彻底的病灶清除术, 直至健康组织, 用异烟肼和链霉素纱条引流, 按时换药, 确认伤口肉芽新鲜, 伤口张力较大时, 可适当减张缝合, 术后给以联合抗结核治疗8个月左右。 (2) 颈部淋巴结结核无形成脓肿, 亦可完整切除病灶淋巴结, 伤口异烟肼和链霉素冲洗后, 一期缝合;若不能完整切除, 局部刮除后, 用异烟肼和链霉素纱条引流, 然后二期缝合。术后给以联合抗结核治疗8个月左右。本组病例, 采用此治疗方法, 效果较好, 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符丹丹, 王家东.耳鼻咽喉头颈淋巴结结核[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 16 (8) :428-429.

颈淋巴结核 第10篇

前期笔者对颈淋巴结核的证候学研究表明[2]: 颈淋巴结核主要分为硬结期、脓肿期、破溃期,其中破溃期脓成破溃,疮口脓出清稀,常伴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头晕、食欲不振、舌淡、脉细等表现,辨证以气血两虚及肝肾阴虚为主。本研究采用消瘰合剂Ⅱ号配合抗结核化疗药物治疗颈淋巴结核属破溃期气血两虚证。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颈淋巴结核的诊断标准[3]。一侧或双侧颈部出现多个肿大淋巴结,呈串珠状,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或溃破皮肤形成迁延不愈的瘘管; 胸部X线或CT扫描,间接喉镜检查有时可发现活动性肺结核、喉结核等; B超表现多个淋巴结融合粘连,可见脓肿破溃; CT表现花环样特征改变; PPD试验强阳性; 淋巴结穿刺或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同时进行抗酸染色和结核杆菌培养。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瘰疬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4,5]。

1.2纳入标准

符合颈淋巴结核诊断标准,均经细胞学或抗酸杆菌检查确诊; 辨证属破溃期气血两虚证; 既往无结核病史; 年龄18 ~ 65 岁; 肝肾功能正常,空腹血糖< 6. 0 mmol/L; 了解临床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意参加试验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合并肝、肾、代谢、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 同时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1.4一般资料

选择2010 年7 月—2013 年6 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结核科住院病人,属破溃期气血两虚证共60 例,每组30 例。其中中西药组脱落6 例,完成治疗24 例; 男9例,女15 例; 平均年龄( 41. 3 ± 2. 6) 岁; 平均病程( 7. 9 ±1. 1) 月。对照组脱落8 例,完成治疗22 例; 男10 例,女12例; 平均年龄( 40. 6 ± 3. 2) 岁; 平均病程( 8. 0 ± 0. 9) 月。两组患者均具有发热、乏力、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淋巴结B超表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中西药组: 采用正规西药化疗方案,强化期用异烟肼片( H) ( 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批号: 110302) ,每d 1 次,每次0. 3 g,口服; 利福平胶囊( R) ( 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批号: H101103) ,体质量< 50 kg者,每d 1 次,每次0. 45 g,体质量≥50 kg者,每d 1 次,每次0. 6 g,均为早饭前口服; 吡嗪酰胺片( Z) ( 江苏四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批号: 1101041) ,每次0. 5 g,每d 3 次,口服; 乙胺丁醇片( E) ( 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批号: T10H515) ,每d 1 次,每次0. 75 g,口服。以上药物均服用2 个月; 巩固期用异烟肼片( H) 和利福平胶囊( R) ,服用4 个月。强化期加用消瘰合剂Ⅱ号,药物组成: 黄芪、党参片、白术、玄参、薏苡仁、猫爪草、茯苓、夏枯草、浙贝母、地龙、黄精、牡蛎、昆布组成,1 袋/次,2 次/d,口服。

对照组仅采用上述西药化疗方案。

2.2疗效评定[6]

治愈: 肿大淋巴结全部消失,破溃口全部愈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 显效: 肿大淋巴结缩小、破溃口愈合50% 以上,症状大部分消失; 有效: 肿大淋巴结缩小、破溃口愈合10% 以上,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 无效: 肿大淋巴结无明显缩小甚至增大,或破溃口未愈合,症状无好转。

2.3 观察指标

2.3.1疗效指标

2.3.1.1一般情况

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体质量和发热、乏力、头晕、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 月记录1 次。

2.3.1.2淋巴结变化

观测淋巴结大小、局部肿痛、化脓及皮损的吸收、破溃口愈合、淋巴结再现等。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记录1 次。

2.3.1.3血清IFN-γ、TNF-α含量测定

严格按照说明书以双抗体夹心ABC - ELISA法检测血清IFN - γ、TNF - α含量,治疗前、治疗后第2 月末及结束时各检测1 次。

2.3.2 安全性指标

观察出现的毒副反应,包括症状、体征等方面; 血、尿常规,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检查1 次; 肝肾功能、空腹血糖,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检查1 次。

2.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5.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定量数据以( 均数 ± 标准差) 描述统计分析,两组组间或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服从正态分布时,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对定性数据,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做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组组间或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用 χ2检验。

3 结果

3.1 2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见表1。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FN-γ、TNF-α水平比较

见表2。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中西药组出现不良反应10 例,其中胃肠道反应2 例,肝功能损害5 例,白细胞减少2 例,小便异常1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2 例,其中胃肠道反应3 例,肝功能损害4 例,白细胞减少4 例,小便异常1 例; 中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4 讨论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多重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7]。目前西医治疗结核病疗程长、副作用多、价格昂贵[8,9],导致结核病治愈率明显偏低。淋巴结核又称为“瘰疬”或“老鼠疮”,多发生于颈部。由于肿大的淋巴结有完整的纤维组织包膜,化疗药物难以穿透包膜进入,导致淋巴结核的临床疗效欠佳,病情迁延或治疗不当均可导致脓肿破溃及窦道形成。

结核病的治愈依赖于化疗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协同作用。结核免疫是以主要分泌细胞因子IFN - γ 的Th1 细胞优势为主的细胞免疫抑制[10]。本研究表明,颈淋巴结核患者血清中IFN - γ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说明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TNF - α 在结核病免疫病理上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虽非直接杀灭结核杆菌,但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作用。中药的整体调节作用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本上调整患者复杂的紊乱状态,达到机体阴阳气血平衡而提高抗病能力[11,12,13,14]。消瘰合剂Ⅱ号方是李凫坚主任医师研制,是李老多年从事淋巴结核诊治的经验总结,现做为自制制剂广泛用于淋巴结核患者。该方由黄芪、党参、白术、玄参、薏苡仁、猫爪草、茯苓、夏枯草、浙贝母、地龙、黄精、牡蛎、昆布组成。方中大剂量黄芪为君药,补气升阳,托毒生肌; 党参、白术、薏苡仁、黄精、茯苓健脾益气,共为臣药,脾气充足则生化有源,有利于疮口新组织长出; 夏枯草、玄参、浙贝母、牡蛎、昆布、猫爪草,清热、化痰、散结,共为佐药,使余留之邪气尽去,邪去则新生; 地龙通利经络,为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具有扶正托里排脓之功效,用于淋巴结核破溃期气血两虚证患者,能促进淋巴结核的消散、吸收及破溃口愈合,显著提高淋巴结核的治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消瘰合剂Ⅱ号和抗结核西药合用,治疗颈淋巴结核破溃期证属气血两虚证患者,具有明显减轻结核毒血症状、促进窦道愈合作用,有助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具有协同抗结核作用; 加用消瘰合剂Ⅱ号患者IFN - γ 水平较化疗前升高,TNF - α 水平较化疗前明显下降,证实消瘰合剂Ⅱ号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结核菌能力,有利结核疫情控制。

摘要:目的:观察消瘰合剂Ⅱ号在颈淋巴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正规西药化疗方案,中西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消瘰合剂Ⅱ号,通过观察症状变化、淋巴结吸收情况、窦道愈合情况、细胞因子(TNF-α、IFN-γ)变化以及患者不良反应、耐受性、依从性等情况,比较两组疗效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西药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西药组的毒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中西药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消瘰合剂Ⅱ号能够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颈淋巴结核患者的窦道愈合,减轻药物副反应,减毒增效。

上一篇:习题变换下一篇:城市绿化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