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2024-08-18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精选9篇)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第1篇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高校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服务的结算价格。之所以需要采用内部转移价格这种结算形式, 是因为提供与接受服务的两个责任中心应视同为服务交易的买卖双方, 其服务交易也应遵守外部市场交易的等价交换原则。但内部转移价格又与外部市场价格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 内部转移价格所参与的买卖双方都处于同一个高校内部, 交易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等目标。其次, 在相同条件情况下, 由于内部转移价格的变化, 会使交易责任中心双方的资金呈相反方向变化, 也就是说, 内部转移价格的调高或调低, 直接会导致服务双方内部资金的同数额增减。因此, 从高校总体来看, 内部转移价格无论怎么变动, 高校资金总额是不变的, 变动的只是资金在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 高校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 既要考虑学校整体利益, 兼顾各责任中心的实际情况, 又要考虑内部转移价格在核算各责任中心成本、制定决策、考核绩效等方面的作用。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作用

(一) 合理界定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

要界定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 首先必须确定有关责任中心之间发生业务联系所采用的结算价格, 内部转移价格可以有效确定提供服务的价值量。这些价值量一方面可以显示提供服务的责任中心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也表明接受服务责任中心应担负相应经济责任。合理确定内部转移价格不仅可以有效考评各责任中心的绩效, 更可以有力提升各责任中心负责人进行有效管理的积极性。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明确有关责任中心之间的责任权限, 切实维护各责任中心正当的经济权益, 保证经济责任制的正确执行。

(二) 科学测算各责任中心的资金流量。

高校责任会计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于高校的存量和增量资金如何合理、科学、有效地在各教学、科研等责任中心中进行分配。分配的基础是各责任中心对资金的需求和特定时段的资金流入与流出情况。因此, 高校财务部门应依据各责任中心提供的内部转移价格清单, 汇总指定时期内各责任中心的资金流出量和流入量, 根据学校总体资金周转状况, 对各责任中心的资金占用量进行合理分配和调度, 确保各责任中心的教学、科研等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 有效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业绩。

内部转移价格是责任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规范的内部转移价格, 能有效促进各责任中心的经济业务往来进行, 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校内部, 使学校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考评标准, 在客观、可比的基础上对各个责任中心进行有效考核。

二、内部转移价格制定原则

(一) 一致性原则。

采用内部转移价格的各责任中心隶属于同一个高校, 其发展目标与学校的中长期办学目标是一致的。因此, 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要从学校整体出发, 既要考虑各个责任中心的利益, 更要考虑学校整体利益。当责任中心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应当以学校整体利益为重。

(二) 公平性原则。

高校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应公平合理, 使接受服务的责任中心和供给服务的责任中心双方利益诉求点达到基本一致, 防止因不公平的价格使得一方责任中心获利, 而另一方产生损失。如果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有失公平, 将会挫伤部分责任中心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会影响高校整体效益。

(三) 激励性原则。

内部转移价格在制定过程中, 高校管理部门在确保各责任中心相应的自主权的情况下, 不能随意干预各个责任中心的自主决策。同时, 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应兼顾激励作用, 要让各责任中心和教职员工有努力工作、实现考核目标的信心。

三、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方法

目前, 通用的内部价格方法有市场价格法、标准成本定价法、成本加成法和协商价格法。不同的价格方法的使用取决于提供的服务不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从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 防止提供服务的责任中心随意将成本不利的因素全部转嫁给接受服务责任中心的角度出发, 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必须经学校相关部门的核准, 不得随意调整。

(一) 市场价格法。

市场价格法是指高校内部各个责任中心相互转移服务时, 根据服务的市场供应价格作为计价基础的方法。本方法主要适用于有能力对外提供服务的责任部门, 如后勤部门的车队等。

采用市场价格法可以解决各责任中心间因价格高低可能产生的冲突, 接受服务的责任中心可以同向外部市场提供的服务价格相比较, 如内部转移价格低于当前的市价, 肯定会接受内部其他责任中心提供的服务, 这样可以有效规避高额的外部市场交易价格;提供服务的责任中心也可以确保服务能很快提供出去, 确保资源的效益最大化的实现。这种方法能较好地体现公平性原则, 有利于促进各个责任中心参与外部市场, 强化内部管理。但是,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实现对外部市场价格的及时收集, 严重影响了市场价格的准确性, 限制了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使用。

(二) 标准成本定价法。

标准成本定价法是以标准成本作为有关责任中心之间提供服务结算价格的方法。本方法主要适用于以高校自身为单位发生的但需在各责任中心进行分摊的成本, 如水电费、房租在各责任中心的分摊等。它可以排除各责任中心之间因实际成本变化所带来的相互影响, 有利于强化责任中心的成本意识, 促进其加强成本管理, 厉行节约, 努力降低各项固定成本。本方法通常每年需由财务部门根据上年度支出情况进行调整。

(三) 成本加成法。

成本加成定价法是依照服务单位成本加上相应加成比例来确定服务内部转移价格的一种方法, 即:价格=单位成本+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单位成本 (1+成本利润率)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高校外部市场没有或者很少提供同类服务的服务, 如各教学责任中心非正常教学任务的外聘教师费用等。该方法的成本可以是变动成本, 也可以是完全成本, 高校通常采用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法, 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法是以全部成本作为定价基础。

(四) 协商价格法。

协商价格法是指高校内部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服务时, 双方基于正常的市场价格进行协商, 最终确定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价格。当高校内部相互提供的服务缺乏适当的市场价格或需要提供长期服务时, 通常采用协商价格, 如高校测试中心实验室长期为化工学院教师、学生实验测试提供服务。协商价格法可以使供求双方共同分享内部服务所节约的费用, 有助于高校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但在实际应用中, 各责任中心负责人的大量精力可能会浪费在协商过程中, 甚至会削弱分权管理的优势, 而衡量业绩的最终依据往往不是基于对高校最有利的角度考虑, 而是可能取决于各责任中心负责人的协商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涛.浅谈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制定问题[J].南方金融, 2002.3.

[2]马新智, 郑石桥.内部转移价格:一个文献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6.

[3]张艳巍.国有企业内部价格转移与责任会计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4.13.

[4]夏辉.对责任会计内部转移价格的认识[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8.

浅议内部转移价格的理论和实践论文 第2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分权管理不断深入,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或相互提供劳务日益频繁,内部转移价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转移价格产生基础制定原则具体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企业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的分权管理应运而生,本文重点从产生基础、定价原则、具体运用等方面探讨作为分权管理核心要素的内部转移价格。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产生基础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或相互提供劳务和进行内部责任结算所使用的计价标准。企业内部转移理论的出发点是市场不完全性,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各种交易障碍,使得出现了很多附加成本,企业在此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防止各种竞争优势的流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弱化,同时为满足某些特殊产品交易的需要,追求规模效应,企业就有动力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内部交易,这也是内部转移价格产生的基础。

从内部转移价格带来得影响来说,其对各个责任中心和整个企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影响:

一是影响业绩及考核。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买卖双方的利润和成本,进而影响其投资报酬率,EVA等经济考核指标。如果定价不准确,不合理,就不能准确的反映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且不能实际的计量出生产经营成果,进而使得各项考核评价不能准确、公正、客观的进行。

二是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利润。各个责任中心会对市场价和内部转移定价进行对比,在内部定价优势不强的时候,很可能会选择外部产品或服务,这样会增加整个企业的成本;同时,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还会影响到所得税费用。

三是影响责任中心的自主权。分权制下的企业集团,各分公司实行了责任会计制度,通过内部定价,相互间按照外部市场一样进行买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和成本的控制意识。但是内部控制价格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如果定价的过程不公平合理,那么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自主权被破坏,责任会计的基础更无从谈起。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原则

笔者认为,制定原则是整个内部转移价格实施的根本依据,也是确保各责任中心之间顺畅合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法理基础。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全局性原则。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必须明确企业的.整体利益高于任何责任中心的利益。在各个责任中心都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中,企业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要从全局出发,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协调统一,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是公平性原则。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应当公平合理。它涉及到内部买卖双方的利润,影响到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如果制定的不合理,就会影响到各责任中心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营。

三是自主性原则。在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下,只要条件允许,应当由各个责任中心自主竞争或是讨价还价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真正的实现外部市场的内部话,高层不应当干预过多。

四是重要性原则。企业需要制定内部价格的对象有很多,不可能每一项都能制定一个详细、准确的价格,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也很难实施,应当体现“大宗细致,零星从简”的要求来制定。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具体运用

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上,可以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规模,市场的竞争,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组织环境,责任会计模式以及财税政策等。因此,为合理确定转移价格,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制定合理高效的方法。

一是市场价格法。根据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作为基价的内部转移价格。这适用于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但是应该注意,存在外部市场,可以按照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但是并不一定要将市场价作为内部结算价,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因为外部售价包含了很多在内部销售中不涉及的费用和税费,在制定内部价格时应当予以扣除,否则在业绩评价时,只会表现出销售方的经营成果,购买方没有任何额外的好处,不利于调动各个责任中心的积极性。

二是协商价格法。在正常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由企业内部责任中心通过共同协商所确定的价格。协商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主动性,但是会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往往会固执己见,最后需要高层领导干预来做出裁定,弱化了分权管理的作用。它适用于中间产品有非竞争性市场,生产单位有闲置的生存能力以及变动生产成本低于市场价格。

三是双重价格法。针对供需双方分别采用不同的内部转移价格而制定的价格。如当某种产品有不止一种的市场价格时,供需双方采用不同。这种方法能较好的满足交易双方的要求,但是容易高估责任中心的业绩,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有外界市场,供应部门有剩余生产能力,且单位变动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条件。

四是成本转移价格法。主要有三种类型:

(1)标准成本。即以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一般而言,凡是成本中心之间提供产品或服务,应以标准成本与预计费用分配率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这样比较公平合理。这样既不会是销售方将高成本与低效率转嫁给购买方,也不会把销售方形成的节约和高效率免费让购买方来共享。有利于调动供需双方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2)标准成本加成。即按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成本加计一定的合理利润作为计价的基础。这个方法有利于分清责任中心的责任,有利于成本控制。但是在确定加成率时,应由管理当局妥善制定,避免主观随意性。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第3篇

【关键词】分权体制;内部转移价格;企业集团;定价策略

伴随现代市场的不断变革,企业集团需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尽可能做到协调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分权经营模式是新时期市场发展的产物,取代了集团原有的集中管理,集团内各成员公司拥有了经营决策权,内部交易随之出现。基于业绩考核需要,企业集团需要制定内部结算价格,也即内部转移价格,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协调配置,通过价格机制促使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一、内部转移价格概述

内部转移价格是分权体制下集团企业独有的价格机制,伴随集团内部交易而产生,应用于各成员公司产品(劳务)交易中,因具有结算作用,又被称之为结算价格。所谓内部交易,与企业的市场交易不同,交易主体存在内部关联,比如说集团内兄弟公司、子母公司等之间进行交易,该种交易结算价格不会受到外部市场因素影响,需要集团依据整体发展要求,综合考虑生产、销售、税收等问题后,由集团内部自行制定。但是内部转移定价并非没有依据所寻,需运用价格理论与分权化理论等基础知识,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二、企业集团定制内部转移价格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

集团各成员公司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内部交易,其结算标准将直接按照内部转移价格决定,要想保证各部门利益,在价格制定时必须严格遵循客观性,避免定价存在主观臆断。若内部转移定价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不仅不能有效考核各成员企业与部门的绩效,更会引起各成员企业与各部门不满,严重打击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二)全局性

内部转移价格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考核部门业绩;二是分清部门责任。而这两点均是从集团的整体利益考虑,只有保证以上两方面具有实效,才能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集团整体发展。基于此,内部转移定价必须以全局为主,以集团整体获益为目标,各责任中心不能仅仅考虑自身发展,摒弃集团的整体利益。

(三)自主性

与外部交易相比,集团内部交易更具优势,比如说节省运费、谈判成本低、坏账少等,从集团的整体利益角度而言,应极力促成内部交易。但是各成员企业具有经营决策权,即便促成内部交易,但必须尊重企业的自主性,由企业自行决定是否进行内部交易,且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应得到各成员企业的认同,避免出现强制交易以及强制定价。

三、分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策略

(一)重视对商品市场的分析

外部市场虽对内部交易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市场上同质性产品价格变动仍对内部交易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说外部市场中同质性产品价格较低,而内部转移价格则过高,基于自主性原则,责任中心有权选择外部交易。由此可见,内部转移定价需重视对商品市场的分析,收集当前市场环境下交易产品(劳务)的市场价格,同时将外部市场的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若市场环境出现变动,需对内部转移价格进行及时的调整。

(二)内部交易双方协商定价

为保证交易双方能够有效接受内部转移价格,且不会损伤任何一方的经济利益,内部转移定价可由交易双方协商进行。协商定价需要按照一定的参照物进行,避免双方协商出现过多的分歧,而参照物的选择往往是外部市场上的同质性产品,既保证了协商价格较为合理,又避免了外部市场对内部交易的影响。内部交易双方遵循客观、公平原则,综合分析产品质量、数量,以及交易时间等因素,在保证内部转移价格具有一定的价格弹性的基础上,依据协商结果实施定价。

(三)追求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分权体制下的集团企业因经营决策权由各责任中心掌握,在利益追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给内部转移定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基于此,集团需从两方面考虑,保证内部转移价格定制的合理性:一方面,必须有效配置集团的整体资源,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充分分析各责任中心的利益情况,不能因追求整体利益而造成某些成员企业出现严重亏损,需协调好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促使责任中心利益与整体利益一致,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四)产品成本是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基础

产品成本具有可计量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提供了依据,现从三种成本计量方式入手,分析内部转移价格应采取的制定策略:

1.标准成本辅助定价。标准成本具体指满足标准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标准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产品所具有的单位成本。可见标准成本需要在生产活动进行前,由企业集团制定生产与管理标准,对内部交易进行结算时按照标准成本制定内部转移价格。该种形式的内部转移定价避免了产品责任的连带转移,对交易双方比较公平,容易被各责任中心接受。

2.实际成本辅助定价。所谓实际成本则指进行商品生产需要的所有成本,成本依据将由会计信息体现,按照实际成本进行内部转移定价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存在较多的弊端,比如说责任中心的绩效考核会伴随商品的转移而发生转移,若产品的生产部门存在责任问题,伴随内部交易的发生,责任会转移到接受企业或部门。由此可见,实际成本辅助定价将给成员企业间的绩效考核带来阻碍,要想借助该种方式进行定价,必须要保证产品实际成本真实可靠,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与控制,避免出现责任不清问题。

3.变动成本辅助定价。产品生产会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若成本会受到產量变动影响,则变动的这部分成本就被称之为标准变动成本。按照变动成本辅助定价,可有效避免出现过多的闲置消耗,利于产生内部交易,减少企业集团进行外部购买带来的费用消耗。然而由于变动成本包含多个方面,难以将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致使成本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通过该种定价方式也不利于中间产品生产的企业将全部成本收回。基于此,若采用该种定价方式时,中间产品的变动成本具有较强的可控性。

四、结语

现代企业管理中,分权体制正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更好地保证分权体制下集团成员企业的积极性,有效进行企业间责任与绩效考核,内部转移价格成为重要的管理机制。集团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不可随意进行,必须遵循客观性、全局性、自主性等原则,重视对商品市场的分析,选择内部交易双方协商定价,以产品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基础,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成法民,侯紫岚.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研究——以T集团铸造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4,(35).

[2]曹蓓.浅议内部转移价格的理论和实践[J].时代金融,2015,(15).

[3]王宇.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

[4]万寿义,王静.基于Cournot-Bertrand混合竞争的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决策[J].控制与决策,2015,(10).

[5]王瑞华,孙珩.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博弈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研究 第4篇

一、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存在的问题

( 一) 企业利用内部转移价格恶意操纵利润

企业通过内部转移价格恶意篡改财务数据和操纵利润, 以满足社会各利益方的期许, 严重影响了各投资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因为企业在进行内部交易时, 只有企业最为了解其内部各个责任中心的成本和经营状况, 企业管理者就有可能通过擅自修改价格、伪造发票、伪造免税合同等来对企业的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 以满足自己经营的目标;二是当企业内部不能很好的调节价格来操纵价格的时候, 就通过与外部审计机构或外部注册会计师勾结, 徇私舞弊, 为达到业绩操纵利润, 以满足外部投资者的期望或避免强制退市的威胁;三是企业可能通过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来偷税漏税, 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同时造成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 二) 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信息不对称

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信息不对称, 造成内部转移价格的不完善。首先,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仅仅对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充分的了解, 而对于交易方的相关信息不甚了解, 造成在交易过程中信息不透明, 不利于交易价格的制定;其次, 企业管理层并没有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没有在各部门的交易过程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导致各部门在交易过程中为了部门自身的利益进行过多的博弈, 不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和完善;最后, 在各部门博弈的过程中或者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企业并没有建议相应的成本控制体系来评估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的成本, 并加以控制或以此为参考解决各部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 三) 企业缺乏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企业在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过程和交易过程中, 相应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缺失使得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交易风险和经营风险。第一, 企业管理者没有建立控制企业内部交易的风险控制系统, 没有对内部交易各部门以及交易行为进行统筹分析, 无法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可能带来的风险, 影响企业内部交易的健康运行;第二, 企业各部门没有针对已经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来对自身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一旦风险发生将严重影响内部交易的进行和内部转移价格的稳定, 给企业带来损失;第三, 企业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由于内部转移价格可能存在诸多踩法律红线的行为, 可能会受到外部投资者的监督和相关法规的质疑, 从而带来巨大的风险, 而企业相关风险机制的缺失影响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健康稳定。

( 四) 资本市场相关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相关机制不健全影响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建设相当不足, 我国的股市就集中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而企业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刻, 会发生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 造成巨大的市场风险, 在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稳定的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二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对于未来经济的变化形势判断不够科学和准确, 无法为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三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 对于某些快速发展的行业缺乏相应配套法律制度体系, 使得市场难以满足有些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也不能给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提供帮助。

二、完善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策略

( 一) 加强监督, 避免操纵利润的现象发生

为避免操纵利润现象的频发, 应当加大企业内部的监督和外部监督。首先, 企业管理层以及各部门应当建立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监督机制, 各部门在进行内部交易时, 各部门领导以及企业财务部门应当对转移价格进行审核和评估, 对各部门的成本和经营状况进行统计、评估, 以及时发现内部转移价格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内部转移价格制定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及时的修正, 避免各部门恶意更改财务数据操作利润的行为发生;其次, 加强对于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在审计过程中建立相应的牵制机制, 比如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审计部门共同对企业进行审计, 以避免审计机构协同企业编制虚假审计报表, 以实现利润的操纵, 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健康发展;最后, 国家征税机关应当加强对企业税收缴纳的监督, 对于企业的内部交易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过程进行监督, 防止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时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 完善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以及使得内部转移价格更加规范。

( 二) 建立交流平台, 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

为了促进各部门的信息交流, 以确保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有效降低整个企业的成本损耗,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在企业内部普及会计电算化, 建立电子化信息录入平台和分享平台, 各个部门定期将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录入到电子化信息平台和分享平台, 让各个部门加强互相之间的了解和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 减少博弈带来的成本损耗, 也方便内部转移价格的协商和制定;二是企业应当建立统筹机制, 对于各部门在交流过后产生的交流不畅或者是观点不和的情况, 企业管理者应当进行有效的调节, 对于调节过后做出让步的部门给与一定的激励措施, 以确保内部转移价格制定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平衡, 以提升各部门员工信息交流的积极性;三是企业管理者应当加强企业的团队建设, 形成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 使得各部门以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这样有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和完善。

( 三) 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首先,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定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体系, 对于企业各个部门的经营状况和经济行为进行定期的评估, 以确定各个部门的潜在风险以及各个部门在内部交易博弈过程中可能引致的风险, 以实现对内部转移价格制定过程的全面把控;其次, 各个部门在内部交易过程中, 也应当依托当前的内部转移价格对自身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评估, 避免内部转移价格有失偏颇, 导致自身面临巨大的风险, 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最后, 企业管理者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 避免的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过程中触碰国家法律红线, 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

( 四) 健全资本市场相关机制

对于资本市场相关机制的完善, 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 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和基本法律制度的建设, 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于资本市场真正作用的认识, 避免企业把资本市场当成圈钱的地方, 对于恶意操纵资本市场的企业予以重罚或强制退市;第二, 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转, 为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第三, 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内部交易行为的不断涌现, 应当加强配套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 严格规范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行为, 为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提供相应的帮助, 以完善的法律体系来满足企业内部交易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

摘要:最近几年,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由此也使得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可能出现的资金困境, 一些集团企业往往通过企业内部各个机构、各责任中心进行交易和经济往来实现内部交易, 以谋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内部交易中, 内部转移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总部和各个部门或子公司的切身利益。然而我国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过程存在诸多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盖有荣.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5 (16) .

浅谈内部转移价格的种类 第5篇

由于各责任中心通常都具有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成本资料, 因而以实际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在操作上具有简便易行、容易理解的优点, 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以实际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通常适用于不同成本中心之间的产品转移和劳务供应。

但是以实际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也存在很明显的缺点, 即将提供中间产品或劳务的责任中心的不合理开支, 或者因浪费与低效率而增加的非正常耗费, 转嫁到接受中间产品或劳务的责任中心。这容易导致提供商品一方失去必要的成本压力, 而使接受商品一方承担了职责以外的额外的成本负担, 从而削弱了双方控制成本与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与责任会计的要求相违背。

二、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简称市价, 即以内部转移的产品或劳务在企业外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计价基础。实务界和理论界一般认为, 市价是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比较好的依据, 主要原因是市场价格比较客观, 对提供和接受商品的双方均无偏袒, 而且能促使双方改善经营管理, 不断降低成本。另外, 将市价作为企业内部转移价格, 并且允许供应商品一方选择外销、需求商品一方选择外购, 既能够体现责任会计的基本要求, 在企业内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营造竞争的环境, 使责任中心保持相对独立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经营和管理潜力并调动双方也产经营的积极性, 又能比较客观、合理地评价有关责任中心的业绩, 切实保障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采用市场价格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企业内部转让的产品或劳务属于专门生产或者具有特定规格, 不存在实际的企业外部市场, 也就没有市场价格可供参考, 将导致无法以市场价格直接作为内部结算价格的计价基础。

三、协商价格

协商价格简称议价, 即内部交易中的买卖双方以正常的市场价格为参照, 共同协商确定出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作为计价的墓准。协商价格尤其适用于专门生产的或具有特定规格的产品, 或者不存在外部市场的商品。按协商价格结算, 可兼顾双方各自的经济效益, 较好地适应不同方面的需要。如果双方在协商中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则必须依赖上级管理部门的协调, 但也会产生难以合理地衡量各责任中心的业绩的缺陷。

在一般情况下, 协商价格会稍低于市场价格, 主要原因包括:

(1) 外部市场产品的市价包括对销售方期间费用的补偿, 而内部转移价格中一般不包括期间费用。即便包括, 内部转移价格中所包含的期间费用一般也低于外部市场提供的商品。

(2) 内部转移的商品或者劳务一般属于大批量交易, 数量较大, 因而其单位成本较低。

(3) 如果出售单位拥有富余的生产能力, 增加产品的生产不会造成固定成本的上升, 只会产生变动成本, 因而协商的价格只需高于单位变动成本就可以为提供商品一方创造利润。在实际施行过程中, 一般以市场价格作为制定内, 部转移价格的上限, 由买卖双方在参考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协商议定最适当的内部交易价格。

四、双重价格

双重价格指买卖双方分别采用不同的内部转移价格作为计价基础。内部转移价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评价与考核, 企业的整体利润并不是各利润中心的利润之和, 所以买卖双方所采用的内部转移价格也就不必完全一致, 可分别选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价格作为本责任中心进行责任核算时采用的计价基础。

虽然双重价格一般不会导致企业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害, 但是由于双重价格实质上是给予下属责任中心的一种业绩补贴或者成本指标的放宽, 最终可能导致内部交易涉及的责任中心放松对自身成本的控制。

五、成本加成价格

在不存在正常外部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可在内部交易的产品或劳务的成本的基础上, 加上一定百分比的合理的利润率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这种价格就是成本加成价格。成本加成价格分为实际成本加成价格和标准成本加成价格两种主要形式。

(1) 实际成本加成价格。实际成本加成价格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成本额, 加上一定比例的合理利润作为计价基础制定的。它的优点是能保证提供商品的一方能够通过商品的捉供获得一定的利润, 可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但实际成本加成价格也存在缺陷, 会将提供商品一方的浪费转嫁给买方, 削弱了双方降低成本的责任感, 导致责任中心经济利益的不合理分配。同时, 加成的利润率的确定很容易掺杂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而加成利润率的偏高与偏低均会影响对双方业绩的正确评价。

(2) 标准成本加成价格。标准成本加成价格是以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成本为基础, 再加上一定的合理利润率作为计价基础制定的。标准成本加成价格可以克服实际成本加成价格的第一个缺点, 能够分清内部交易中买卖双方的经济责任。但利润加成率的制定仍然难以完全克服其主观随意性, 会对双方业绩的正确评价产生不利影响。

六、变动成本价格

以变动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排除了各种间接费用的影响, 可使有关责任中心不会因中间产品或劳务价格偏高而放弃内购而转向外购, 可防止企业现有生产能力的闲置浪费。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供应商品一方有比较大的剩余生产能力的情况。

七、标准成本价格

在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核算的情况下, 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得有关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成本资料, 这为以标准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提供了必要条件。标准成本具有使用方便、避免责任中心的无效劳动或者资源浪费相互转嫁的优点, 有利于调动提供商品的一方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能够比较合理、准确地评价双方的业绩。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内部转移价格的作用与原则 第6篇

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经常会有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例如, 在采用流水线连续加工方式进行生产的企业中, 某一加工工序加工完成的半成品转移到下一个加工工序继续加工, 实质上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责任中心向另一个责任中心出售产品。为了正确评价企业内部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 就必须为各责任中心的这种内部交易活动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计价标准, 即内部转移价格。以内部转移价格作为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发生的经济活动的计量基准, 可以正确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 明确划分经济责任, 使各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 从而有利于调动各责任中心的工作积极性, 正确进行管理决策, 顺利实现企业总体目标。

一、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作用

1、内部转移价格有利于分清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 充分调动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

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是要准确界定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 调动责任中心的工作积极性、主动能动性, 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 不同责任中心的职责范围和应承担的责任应该非常明确并且界限分明, 应该尽量消除其他部门的原因对某一责任中心造成的影响, 而内部转移价格的建立为此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 由于各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是按事先确定的统一的内部转移价格结算的, 可以避免和消除由于一个责任中心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对另一责任中心造成的影响。例如, 在提供商品或者劳务的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接受商品或者劳务的责任中心成本超支的情况下, 利用内部转移价格可以避免提供商品和劳务一方的经济责任对接受一方的影。其次, 各责任中心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按照内部转移价格进行核实, 可以使交易双方责任中心准确计算各自的收入和成本, 并通过收入与成本的比较, 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促使其采取措施增收节支,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做优化。因此, 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采用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 可以明确各责任中心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 便于正确地评价各责任中心的业绩, 充分发挥各责任中心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

2、内部转移价格使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建立在客观、公证和可比的基础上。

责任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的考核, 来评价其经营业绩。但如果企业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 就会引起交易双方的浪费或无效劳动互相转嫁, 从而对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造成混乱, 掩盖或夸大各责任中心的实际业绩, 从而造成业绩评价不够客观和公正。因此, 合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使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建立在客观、公正和可比的基础上。

3、内部转移价格是扩充、收缩或停止某一责任中心的经营的重要依据。

首先, 在企业整体层次上, 企业最高管理层可以根据内部转移价格计算各责任中心的利润实现和投资回收情况, 做出对某一责任中心扩大或缩小投资规模, 转移成停止某项业务经营等决策。其次, 对于具体的责任中心而言, 各责任中心根据内部转移价格可做出各自的经营和管理决策。例如, 责任中心根据内部转移价格可以确定最佳的产品生产量、材料采购量, 做出内销或者外销、从企业内部购买或者从企业外部市场购买等决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各责任中心所做的决策是否与企业整体利益一致, 则取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合理程度。

4、内部转移价格有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由于内部转移价格经常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 可以避免管理上的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 在责任中心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增强责任中心的竞争能力和经营活力。

二、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通常需要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1、凡是成本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 以及有关成本中心责任成本的转账, 一般应以“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这里所说的“成本”, 更多的采用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等成本口径, 一般不采用实际成本。

2、凡企业内部的产品或劳务的转移, 有一方如果涉及到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 则应尽可能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基础。这样, 对供需双方无所偏袒, 有利于调动责任中心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合理准确地考核和评价它们的业绩。此外, 在采用市场价格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存在困难的情况下, 也可选用协商价格、双重价格、成本加成以及其他标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这里所说的“市价”, 是指在存在着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 对所转移的中间产品或者劳务的“市场价格”。完全竞争市场这一假设条件目的是保证在不影响转移价格的条件下, 提供商品一方可以向外部市场销售任意数量的产品, 同时接受商品一方也可以从外界供应商那里获得任意数量的产品。如果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 则市场价格很容易被操纵或受偶然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市价不是以作为制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的基础。

摘要:为了正确评价企业内部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 就必须为各责任中心的这种内部交易活动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计价标准, 即内部转移价格。以内部转移价格作为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发生的经济活动的计量基准, 可以正确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 明确划分经济责任, 使各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 从而有利于调动各责任中心的工作积极性, 正确进行管理决策, 顺利实现企业总体目标。

关键词:内部,转移价格,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玉明: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对外经贸财会, 1999. (1)

[2]、李颖琦: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立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3)

关于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的探讨 第7篇

1.内部转移价格制定不合理, 存在利润操纵等问题

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类型主要有以市场为基础的转让定价、成本为基础的转让定价、协商价格。其中, 以成本为基础的转让定价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定价法、变动成本定价法、成本加成定价法等。以市场为基础的转让定价具有客观性、公平性, 符合责任会计的基本要求, 但是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有同类或相似产品的市场价为参考, 而我国目前市场信息处理能力低, 每一种产品不一定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无法提供准确的、可靠的市场价格, 因此采用市场价格法受到限制。

成本为基础的转让定价法以现成的数据为计算基础, 应用简单, 易于掌握, 但是计算会存在误差, 将剩余风险分配给购买分部, 不利于企业控制生产成本等。协商定价要求交易双方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协商制定价格, 协商价格一般比市价低, 比商品的成本要高, 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双方议价能力和完全自主权。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不合理, 带有非市场性特点, 一方面交易双方都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采取利己的定价方法, 另一方面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也会对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要求, 加入了很多主观因素。就进行内部转移价格目的来看, 还存在操纵利润、避税需求、外汇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

2.内部转移价格价值链条风险的存在

内部转移定价存在于企业生产链条之中, 交易双方都有自己的利润空间要求, 如果供给方制定的利润空间较大, 相对的就会挤压购买方利润空间, 甚至可能造成购买方突破预算, 影响正常的产品制造, 不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引发产品制造风险。此外, 内部转移价格制定不合理会产生销售风险, 例如某生产制造企业, 产品生产经过A、B两个部门的生产环节, A、B以追求部门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果在A部门生产成本为100元, A追求利润空间为50元, 那么在AB间转移定价时, 定价150元, 这150元就是B部门的成本, B本身生产成本也是100元, B利润空间要求50元, 那么B最后就会以300元的价格对外销售。最终, 原本只需200元成本, 在销售环节人为提高了生产成本, 丧失了100元竞争优势, 最终销量也会缩减, 降低企业整体利润。

3. 关联交易方内部转移价格信息披露不完善, 产生内生交易费用

首先, 在内部转移价格中, 价格机制遵循的就是一种议价规则 , 内部转移价格取决于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 具有博弈特征。转移价格对交易的供给方而言是收入, 而对购买方是成本, 内部转移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交易双方的利润空间, 影响各部门的业绩评估和经营报酬, 各部门具有自利性, 交易双方对彼此部门的真实成本等私人信息是不了解的, 一旦出现一方以减少另一方分工利益而分得更多利益的机会主义, 就会产生内生交易费用, 转移价格不能从企业整体角度反映资源真实价值, 使企业资源配置背离帕累托最优配置。其次, 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达成共识时, 就需要管理人员进行调度, 调度成本增加, 内生交易费用增加。最后由于上下级之间沟通少, 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 上下层之间就内部转移价格缺乏有力地配合, 也增加了内生费用。

二、对解决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的建议

1.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转移定价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要遵循全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 以全局为立足点, 在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实现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性, 遵循市场公平原则, 采用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辅助以其他定价方法的综合定价策略。就市场宏观经济环境来看, 企业内部转移定价的商品往往存在外部市场, 只是外部市场竞争程度不同。

针对具有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的商品内部转移定价, 借鉴Hirschlelfer.J.转移定价理论模型, 采用使各部门边际成本总额等于公司边际收入的产量并利用该成本确定转移价格, 将使公司利润达到最大化。

针对不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的商品内部转移定价则采用修正定价模式, 以外部市场价格为基础, 针对可以量化的财务因素制定修正定价模式即:转移定价TP1=市场价格MP+F, F为不同的影响因素 (其中对买方有利为加价因素, 对卖方有利为减价因素) 。其次, 逐一列出对影响现金流的因素, 然后直接进行价格调整即TP2=TP1[ (1 MR IR) Hurdle Rate], MR为市场平均收款期, IR为集团内部企业收款期, Hurdle Rate为最低预期回报率。一般而言, 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收款期比外部公司短, 因此最终调整公式为TP2=TP1[ (1+ (IR MR) Hurdle Rate];针对不可量化的财务因素, 可以采用因素矩阵法, 根据估测因素的影响进行打分和给出权重, 将分数与权重相乘算出加权重要指数即可。

2.引入 ERP 系统实时监控

以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基础, 以市场合理预测为导向, 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 同时充分利用ERP系统的整合性、便利性、及时性和实时性特点, 将企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信息化挂钩, 实时监控生产物流, 定期检查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存放情况, 建立库存警戒线, 保持原材料投入与企业产出相衔接,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价值链条上的产品制造风险。在生产环节降低成本, 制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 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打开销量如建立分销公司, 利用广告、媒体、网络进行宣传, 不断开发新的客户资源, 拓展销量, 避免内部转移价格不合理带来的存货积压风险。

3. 建立内部信息披露平台, 强化对内部转移价格控制体系建设

企业应该将财务核算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全面拉通, 建立内部信息披露平台, 信息在网上平台上传送具有便捷、快速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内部转移价格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内生交易费用的增加。企业交易双方应该就内部转移价格的关键点进行详细的披露交流, 并签订相关问责声明;其次企业应该结合决策权配置、业绩评估、激励系统, 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披露了企业的生产数据、销量情况、预算计划和各部门间转移中间产品的价格、数量等, 完善管理会计系统, 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度, 有利于对各部门内部转移价格制定、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同时强化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与控制, 建立预算预警机制、财务预警机制等, 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企业还应营造自由、开放、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 以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 将员工凝聚起来, 形成共识即心理契约, 加强员工间的横向、纵向交流沟通, 使企业员工有序工作, 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降低了监管成本。

三、结论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关系着企业经济责任明晰程度、资金流量状况、各部门经营业绩考核等, 因此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合理选择适当的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方法, 坚持目标一致性和保持各部门自主性, 完善管理会计系统,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机制的构建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充分发挥内部转移价格的优点,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

摘要:内部转移价格又称调拨价格, 是指有利益关系的各企业之间、企业集团或公司内部各利润中心之间调拨产品或商品的结算价格。内部转移价格是企业财务核算的基础,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 对正确考评各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 激励有效管理及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部转移价格,内生交易费用,管理会计系统

参考文献

[1].万善军, 王晓辉, 张卫阳, 张辉, 郁忠君.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方法的比较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02) .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第8篇

1 企业内价格歧视概述

价格歧视可以说属于一种价格差异, 其强调商品及其服务提供方于不同接受者所提供的同等级、同质量商品及其服务, 且于接受者中进行了不同的销售价格, 或者是其相对应的收费标准。通常企业经营者并没有对同种类商品及其服务对不同买主给予不同售价, 这时就构成了价格歧视[1]。价格歧视属于垄断定价, 其更是垄断企业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定价手段。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的购买者均应对同质量产品支付一样的价格, 若是消费者均具备一定的知识, 则每个固定质量单位产品间就不会存在价格差别, 所有想要比现有市场价格更高的产品销售者均会被发现, 这时也就没有消费者想要买其相应的产品, 但是着眼于卖主垄断者的市场环境, 其间价格歧视还是较为常见的。

2 价格歧视的影响

价格歧视存在是有一定的条件:其一, 厂商应积极面对向下走的需求曲线, 也就是说产品需求及其价格成反比例关系;其二, 两个及其两个以上购买团体应于某个成本下真正的区分, 此类成本不可大于区分其可产生的收入, 也就是厂商可采用科学合理的成本实行市场细化;其三, 务必控制不同购买集团存在的贱买贵卖行为, 这是一种性质极坏的转卖行为;其四, 不同购买集团会对产品需要价格弹性产生不同的需求, 同时会被厂商所知, 也就是厂商了解和掌握购买集团对于相关产品的需求度[2]。企业内部价格歧视会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同时影响到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 价格歧视对于消费者福利产生的影响, 属于政府决定是否对企业价格歧视行为施以规制的重要依据, 这更是消费者们所担忧的问题, 其关乎着消费者切身利益是否会被侵犯。价格歧视更是影响着企业内部转移定价, 本文就此作出了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内部转移定价方式, 为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3 企业内部转移定价

转移价格关系到企业产品及其服务的内部交易制定价格, 此方式早期是作为企业管理层提高集团公司内部效率的策略而被提出, 其间主要强调转移定价时集团利润及其内部交易效率的均衡。我国的转移定价方式主要是成本基础转移定价法、市场基础转移定价法、协议转移定价法这三种常见转移定价方式, 再是双重定价法、两部定价法、三度歧视定价法、动态转移定价法等。

3.1 内部交易转移定价

此类转移定价方式注重实物及其劳务两个方面, 如A集团主营业务为公路客货运输, 这时其主要运输生产工具则是客货运输车辆, 以此形成系统性集团关联公司的内部商品交易流程, 在此流程其间的各种商品交易价格可进行内部控制, 可以采用集团高进低出、低进高出等内部定价方式, 从而使得收入转移至低税负公司, 促使成本转移至高税负公司, 这样就可使得集团税负最低化。劳务方面就是将各种经营公司中的部分员工劳动关系转至盈利较大的客货运公司中, 再把这些员工分派至原来的多种经营公司[3]。这时就可以关联公司提供的劳务而把人工成本以利润方式转移, 从而使得集团税负最低化。

3.2 分摊费用转移定价

这类转移方式中可分摊的有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其一, 管理费用。比如A企业中的子公司机关中的总机构管理费用, 由于其为下属公司所提供的管理服务, 这时应按照国家税法规定以相应的标准将费用分摊于子公司, 且由税务局审批。税法中对管理费用分摊并没有具体的规定, 这时企业就通过计算将相应的收入或者是固定的资产进行分摊, 从而提高盈利单位的管理费用分摊额度, 以此降低盈利下属公司的经济收益。其二, 财务费用。企业采用财务费用分摊的方式, 充分降低总体税负, 其间强调以企业总公司为商业性银行借款, 其利息是谁用谁承担, 再将利息费用分摊给下属公司, 不过这中间的承担度是可控制的, 盈利下属公司可以根据银行的同等利率所产生的利息来分摊, 但是亏损的下属公司则可以无偿提供相应的借款资金[4]。

3.3 资产转移定价

资产转移定价主要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转移定价, 比如A企业的有形资产租赁业务税负降低应将总公司的闲置或利用效率偏低的场地及其房屋进行划分, 再直接把这些划分好的房屋和场地折旧费、房产税、土地税等转移至盈利下属公司。其间不可进行划分的应根据内部相应的协议价格, 将其租赁给盈利下属公司, 从而将利润有效转移;再是其无形资产, 比如某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公路客运线路经营权, 每天客运线路由开辟至培育, 再到最终的成熟通常是需要大约3年的时间, 但在这期间线路经营利润亦是逐渐提高的。客运线路的不同主要是其长短不同、营运客车等级不同, 这时产生的经营利润也就不同。这也说明企业下属客运公司客运线路应合理分配, 从而有效控制利润水平。

3.4 内部经营结构调节转移定价

此类转移定价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结构调节中, 应全方位合理精简员工, 再将其安排至盈利下属公司中, 使其再就业;调节之后被闲置的场地及其房屋可划归于盈利下属公司使用[5]。这其间更强调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安排, 以此确保员工队伍的稳定, 同时亦可促进企业经营结构调节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从而充分降低盈利下属公司的税负。

4 结语

企业的内部转移定价所采用的各种定价方式, 可充分保证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 亦真正地发挥了其对企业中各生产部门的激励作用, 提升了政策倾向有效性。企业内部市场中可施以相应的价格歧视, 但其应于内部转移定价基础上而进行内部定价方式, 只有这样才是科学合理可行的。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现代化企业理论早已于各大企业组织中, 构建了相应的契约组织关系, 企业内部根据契约形式而展开各种交易, 企业中的契约交易结构就是企业市场。现代化企业市场中的各项经济主体主要强调其利益最大化, 不过所有的经济活动均需企业最高领导者指导与操作。本文对企业内价格进行了概述, 着眼于垄断企业定价方面的逆弹性法则, 全面分析了企业内部市场管理下的价格歧视理论, 以此确定企业中各个部门内部转移价格的具体方式。简析了价格歧视的影响, 并探讨了价格歧视存在的一定条件, 指出转移价格关系到企业产品及其服务的内部交易制定价格, 基于此提出了企业内部转移定价法, 详细分析了内部交易转移定价与分摊费用转移定价和资产转移定价及其内部经营结构调节转移定价, 为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摘要:价格歧视强调商品及其服务提供方对不同接受者所提供的同等级、同质量商品及其服务, 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与收费标准, 其关系到企业产品及其服务的内部交易制定价格。基于此, 本文着眼于垄断企业定价方面的逆弹性法则, 全面分析了企业内部市场管理下的价格歧视理论, 以此确定企业中各个部门内部转移价格的具体方式。并提出了企业内部转移定价法, 详细分析了内部交易转移定价、分摊费用转移定价、资产转移定价及内部经营结构调节转移定价, 以为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企业内部,市场管理,价格歧视,内部转移定价

参考文献

[1]张小琳, 朱明侠.奢侈品企业价格歧视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 2013 (5) .

[2]王金鹏, 李伟.浅析文化企业三级价格歧视策略的运用[J].学理论, 2013 (17) .

[3]许光耀.价格歧视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J].法学杂志, 2011 (11) .

[4]郭凤林.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分析[J].价值工程, 2013 (11) .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第9篇

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指资金在商业银行不同的部门、不同产品、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流动价格, 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 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集中利率风险、开展条线产品考核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制由三大类组成:资金来源方、资金运用方和资金管理部门, 三大部门之间以市场利率来进行交易。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准利率一般等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资金来源方将吸收的各期限资金注入资金池, 资金管理部门匹配转移价格支付来源方利息收入;资金运用方从资金管理部门借用资金, 资金管理部门匹配转移价格向运用方收取利息费用。也就是一种以市场利率为基准, 对全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项目分别匹配转移价格, 向资金使用方收取资金成本, 向资金提供方支付资金价值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资金管理部门是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制的核心, 是资金运作的中心, 主要负责匹配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期限、利率等要素, 并管理由于错配带来的利率等市场风险。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制的特点首先是利率风险统一由资金管理部门负责, 其他分支机构只负责发展业务;其次, 统一定价, 无地区差别化;最后, 引导经营管理, 为决策提供依据。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制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水平, 有利于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一种能够将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的最有效方法。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 即单资金池定价法、多资金池定价法、期限匹配定价法。

定价的规则。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当年的经营目标、资金结构、资金成本、存贷款相关费用、实现目标利润的存贷款规模、存贷款利率以及资金供需双方利益等影响, 以基准利率为依据, 在可控的标准成本基础上微调, 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规则包括平均成本法、边际成本法、内部资金收益曲线法、固定利差法和现金流匹配法等。

二、“期限匹配”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商业银行的运用

期限匹配内部资金定价法是最有效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 多数国际商业银行都在采用此方法。期限匹配内部资金定价法是将资金池中新发生的资金变动与老的资金变动区分开来进行处理, 新的资金使用新的转移价格而老的资金仍按过去价格计算, 且内部资金的转移价格根据期限的不同匹配不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本文以某家商业银行2011年数据为例, 运用期限匹配的内部资金定价法, 对该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及各产品期限结构进行分析。

截至2011年年末, 该行内部资金转移净支出2亿元, 其中内部资金转移收入1亿元, 内部资金转移支出3亿元。各项存款平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3.65%, 各项贷款平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4.65%。现在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各期限结构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进行分析。

从存款平均转移价格水平来看, 截至2011年年末, 各项存款内部资金转移收入1亿元, 同比增加0.3亿元, 同比增幅15%。其中, 单位存款、个人存款内部转移收入各占存款转移收入的50%。从转移收入产品结构来看, 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个人定期存款和统筹住房及社保资金存款是该行的主要转移收入产品, 其转移收入分别占各项存款转移收入的35%、28%、21%和12%。各项存款平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3.65%。从平均转移价格水平来看, 个人定期存款转移价格最高, 单位活期存款转移价格最低。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个人定期存款和统筹住房及社保资金存款的平均转移价格分别为2.45%、2.5%、4.65%和3.8%, 从利差空间来看, 活期存款和通知存款的利差空间最大, 利差空间为150个基本点, 定期五年期存款利差空间最小, 利差空间只有5个基本点。从利差空间收窄程度来看, 3个月、6个月存款利差空间比上期提升10个基本点, 其他期限存款利差空间比上期提升5个基本点, 说明存款利差空间在变大, 3个月、6个月存款利差空间提升更多些。

从贷款平均转移价格水平来看, 截止2011年年末, 各项贷款内部资金转移支出3亿元, 同比增加0.5亿元, 同比增幅20%。其中, 对公贷款内部资金转移支出2.7亿元, 占各项贷款转移支出的90%。各项贷款平均转移价格为4.65%, 同比升高0.5个百分点, 同比增幅10%。从转移支出产品结构来看, 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是形成该行转移支出的主要产品, 其转移支出分别为2.1亿元、0.6亿元和0.24亿元, 在各项贷款转移支出中的占比分别为70%、20%和8%。从平均转移价格水平来看, 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等是该行主要贷款产品中, 流动资金贷款平均转移价格最低, 固定资产贷款平均转移价格最高。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转移价格分别为4.68%、4.1%和4.35%。流动资金贷款主要为短期贷款, 因此转移价格水平最低。从利差空间来看, 个人住房贷款的利差空间均高于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的利差空间。个人住房贷款的利差空间平均在2.65%, 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的平均利差空间分别为2.2%和2.35%。从利差空间收窄程度来看, 流动资金贷款利差空间与上期持平, 固定资产贷款利差空间比上期降了5个基本点, 个人住房贷款利差空间比上期平均降了14个基本点, 说明贷款利差空间在收窄, 个人住房贷款利差空间收窄程度更大。

三、“期限匹配”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启示

上一篇:政府策略下一篇:不动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