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语文课堂

2024-06-19

美育与语文课堂(精选12篇)

美育与语文课堂 第1篇

一、挖掘教材的内在美

语文教材是各种优秀篇目的汇编, 是集审美性、工具性文学性于一体的资料, 它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 是所有学科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确, 编入语文课本中的所有佳作美文, 都是因为其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蕴含的美的要素, 如能激发读者想象思维、再现艺术形象的语言美;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形象美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情感美;能产生或曲径通幽回环曲折、或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之效的结构美, 都需要学生用心感悟、发现。除此之外,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 学生还可以感受到隐藏的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和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 认识到文中思想的高远, 体会到内容的博大精深, 从而影响自己的人生意识、价值观。

二、创设课堂的情境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发现、引导和培养, 而创设美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发 , 根据课文 内容创设 实物情境 、立体情境 、模拟情境、语 言情境、艺 术情境或 其他形式 的情境 , 并力求使 所创设的情境形真、情深、意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 使他们在 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的真情真境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操。教师需要运用灵活的方法、多样的艺术手段创设情境, 使得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生动起来, 使得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 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三、力求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 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文修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 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当然, 言为心声, 而“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拨动学生的心弦, 就要以声传情、注情于声。语文教师若能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导学生步入诗文世界、文化天地, 学生就会进入角色, 产生情感共鸣, 因之而悲而愤、而喜而乐,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教师的语言还应该清新、流畅、明快、果断、炽烈闪亮、坚韧、刚健、幽默……唯有如此, 才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

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论文 第2篇

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语文老师,都会自觉地在语文课堂上播撒美的种子,让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美育,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品质之一。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小学语文美育的现状

1.重德智,轻美育

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学生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与德、智、体相比,美育所占的分量最轻、地位最弱,不少学校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分数,忽略了育人的根本职责,把美育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被一些教师当作软目标而不予以重视。

2.一问就有,一做就难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中都制订了相应的美育目标。实际上很多学校以为美育就是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说到底,就是对美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3.忽视学生审美个体的差异

不少课堂老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课堂上始终有一只老师无形的手牵着学生走,学生心灵的火花、独特的感受,都被老师的教忽视了。

二、美育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错,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见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让孩子从小明辨是非美丑,从心底里向往真善美,自觉地远离假丑恶;培养美的情操,净化幼小的心灵,从小心存善良、与人为善,有爱心,乐于助人,好好学习,既会做事,又会做人;长大后具有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愉快地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感染熏陶作用,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三、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怎样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养成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观念呢?作为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启迪智慧、增强生活乐趣,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美育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中

学生喜欢语文课,是从喜欢语文课本开始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插图色彩鲜艳、清晰精美,形象生动、活泼可爱,首先就给孩子心理上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感受自然的美。教学《秋叶飘飘》一文时,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陶冶学生心灵。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树叶标本,各小组之间开展赏叶会,通过比一比、赛一赛、分一分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能按颜色分出树叶:绿、红、黄、蓝、黑等,有的能按形状分出树叶:圆形、卵形、针形、心形等,学生既学会了事物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的知识,又从中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趣。

(2)善于捕捉教学时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回想我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当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要使学生感情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把学生的情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一步步激发出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心灵上得到启迪,受到感染。

(3)让学生多积累。从课文中背诵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从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中获得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2.美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的情感从哪里来?从对文章的`品词析句,从朗朗的读书声中来。

记得我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成为朝鲜人民的亲人?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很快地进入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接着我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深入分析体会亲人之间的感情,这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切的情、真挚的言在阅读中从学生心田缓缓流出。我再通过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娘为了战士们,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而昏倒在路旁,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等内容,让学生明白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又激发了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一节课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在朗读中开始,在朗读中结束,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的确,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德、智、体、美等教育并列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质人才。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

语文世界是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我们能感受到美的温馨,寻觅到美的倩影。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闪现着无穷的魅力,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历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情操、美的人性,让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那么,如何让“美”闪动在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之中呢?我也一直在努力追寻着。最近,刚执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下面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一、情境激趣,发现美

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钥匙,它能带领学生打开阅读的大门。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美,我们曾随着课文的学习游览过风景优美的黄山,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另一处美景,让我们走进那美丽的小兴安岭,去欣赏它的美景,去感受大自然那美的点点滴滴,好吗?首先,谁愿意用美的声音和美的感情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老师这里有一首优美的音乐配合。”通过如此情境创设,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语文课堂之中了,乐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能够引领我们的心灵徜徉在作品特定的意境中。学生在优美而缓慢的音乐中初步了解和发现课文中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寻美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融入文本之中。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学生自由朗读初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识字。接下来让学生“开火车”练读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读一读,并用四字词语造句。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图片,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并且,使学生感知了语言美和文字美。

三、品读词句,理解美

理解美,就应该深刻理解语言文字,就应该推敲作者遣词的独特匠心。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内自由朗读2~5自然段,边读课文边画出喜欢的句子和词语,与小组成员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分享一下通过读课文,你心中的小兴安岭美在哪里,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在品读时,通过换词训练,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特别是关于“雾”的一句,通过播放雾的画面,让学生谈自己在雾中的感觉,来让学生体会置身其中的美妙与神奇。

四、总结升华,创造美

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此时,我引导学生:“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吗?”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都是什么样子的,真美呀!”有的学生说:“老师,现在,我真想画一画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的学生说:“看到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后,我的心情真好,真想唱一支歌赞扬一下她的美丽!”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潜心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教师首先要为教材中所蕴涵的美所感动,并细心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去,再到课堂上去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让课堂“美”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力求把语文学习变成美的享受。

美育——语文课堂的“乐学”教育 第4篇

语文新课标体现了“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 语文教学是科学, 具有科学美; 语文教学是艺术,具有艺术美。如何通过语文教学的科学美、艺术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呢? 语言美、教材美、形式美是重要的因素。

一、发挥教材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皆美的文章, 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

1.抓住作品中的佳词美句,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 通过美读,让学生感受到悦耳悦目的审美愉快,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使作品的人物形象或景物美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直接受到作品的美感熏陶。 比如《 桂林山水》 是一篇写景抒情文,字里行间蕴含着自然风光的美,文中处处充满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画出佳句,在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读佳词美句,然后教师紧扣作品中的佳词美句,引导学生去分析、指导学生读出文中所描绘的大自然之美。 这样, 学生在品味佳句的过程中,便体会到了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设计美的板书,揭示课文内容的科学美和艺术美。 美的板书不仅包括字的美观,也包括设计的艺术美。 一个精美的板书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是教学过程的缩影。 它不仅能突出重点,揭示文章中心, 而且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板书设计。

二、发挥教师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媒介是语言美。 教师的语言美不美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兴趣。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要善用商量式、赞扬式、诱发式、激励式的语言。 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教师绝不用“ 你真笨”“ 别耽误时间”之类的语言,而应该这样说:“ 请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出来”或“ 大胆一些,你能行”。这样,学生便会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关怀、爱护,从而增强自信心,以后将会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其次,上课时教师要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 如教学 《 可爱的草塘》 一课时,我用这样的导语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宽阔无边的大地上, 长着翠绿的高过腰的野草,如果你拨开草丛一看,有一个水塘,塘里的鱼挨挨挤挤,用水瓢就可以舀到。这样的地方,你们喜欢吗?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领略这美丽的风光。 ”这样让学生从老师美的语言描述中感受到课文内容的美,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

三、发挥课堂练习形式美,让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

1.老师在教学时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绘画练习,这样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绘画时感受到了美。 这样,学生不但通过画理解了这部分内容, 同时也感受到了詹天佑设计的这项工程的美,从而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

2.生活中美的事物无处不在。“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教学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在布置作业时我们不妨给学生布置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作业。 例如,去大自然找春天,写出春天的美;到社会中去找心灵美的人,用你的笔去赞扬、 歌颂他;学完《 荷花》 ,让学生给图涂色,并添加景物,创造出一幅更美的图画。

3.语文教学应遵循“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实践于社会”的原则,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语文。 为墙报写稿、为广播站投稿,办校报、班报,设计出版面的美等富有创造性的生动画面。 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机会, 而美育的教学功能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块传授语言美、社会美、自然美的阵地,我们深信,如果每一位老师能正确通过语言美、教材美、形式美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真正使课堂成为享受美、接受美的过程,那么,学生的艺术素养将会在语文王国得到很好的培养。

摘要:美育教学适应不同的个性在不同年龄水平上的情感生活要求。它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内在地联系起来,满足了个性生命的发展要求,是一种自愿、自觉、自由“乐学”的教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第5篇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为美育实践活动,把美育渗透于整个文本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美育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美育进行了这样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充分证实了美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教育中贯彻实施美育教学呢?

通过这些年来,对小学语文课教学的不断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为美育实践活动,把美育渗透于整个文本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下面就以《桂林山水》为例简单谈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设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对美的期盼进入课堂

常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

镇宁实验小学 田维芳 新内容以前的导入环节相当重要,如果一开始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就有可能导致整节课死气沉沉,更谈不上课堂互动。因此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把学生欢乐地带进课堂的情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小学生来说越美的东西越又兴趣。所以在设计教学或者上课时触景生情地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美的氛围,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尽可能的留给学生悬念,激发学生追求享受美的兴趣,以达到把整体学生带入课堂的目的。

导入文本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听完音乐腾格尔的《天堂》,问:“好听吗?听到唱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是歌唱家腾格尔歌唱草原,他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自己对大草原,对家乡的热爱。那么,除了用歌声去唱,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对某一处景物或者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呢?(引导学生说出,用写文章和画画的方式)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迹去欣赏用文字描述的另一处美景《桂林山水》看看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在朗读中渗透美育

朗读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朗读中,叶圣陶先生特别主张“美育”,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朗读中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在导入课文内容以后,引导学生自读,逐步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然后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时缓时急的朗读声中去感受激昂、舒缓、深沉韵律的美,从而获得朗读的乐趣。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是写桂林山水的样子,赞美桂林山水。我问学生:“这篇赞美式的文章我们该怎样去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己去发现、找到朗读时应轻松、愉快、用赞美的语气。然后通过示范、学生分组、自己找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时韵律的美。

三、在理解文章结构中渗透美育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形式美。理解文章结构对理清文章脉络、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教学中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后数数文章的段落,观察各段所占的篇幅以及构成文章整体一种堆砌的形同建筑似的篇章结构的美。然后,在读懂各自然段理解各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意义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在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存在着藕断丝连的衔接关系。学生在欣赏到文章结构美的同时领悟到文章结构中的衔接与过渡的和谐之美。这对学生作文中的谋篇布局有帮助,同时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时,在学生弄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的同时,理解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所写的内容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学生在理解中发现,第一自然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写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写山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了山与水完美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了这四个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关系,同时感受到一种严谨的美。在此,仅举此例说明。

四、在理解语言文字中渗透美育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学生在带着感情朗读出课文主旨表现的情感基调后已经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激情,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句义、段义,然后通过推敲类比,从语感、词性、感情色彩、修辞的美,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然后通过学生仿写,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写得美?”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在此选取其中一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静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引导学生这样分析,问:“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们为什么觉得写得好?”经我再一点化,学生马上领悟到:“它们的句式相同,是排比句,三个句子都用了“真”字,分别强调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第三个句子是比喻句,它比出了漓江水的美、与众不同。”这时我让学生仿写一个排比句,一个比喻句。

五、感受文章塑造形象的美

黑格尔说:“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文章以塑造形象为目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是可以感知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在朗读、理解中寻找文章所塑造的,或自然的、或社会的、或艺术的形象。语文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朗读作者描写形象的字、词、句、段,揣摩文字表达,深刻领悟语言内蕴,感受语言折射出来的或自然、或人性、或意境的视觉形象的美。通过描绘、扮演、想象的方式把美的形象再现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相应的句子、段落,感受漓江水的形象,山的形象。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漓江的水与桂林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一美丽画卷的形象。学生充分的表述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到的桂林山水的画面。有的学生还用简单的笔画勾画出来。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美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文章是作者情感流露的渠道,渗透出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文章蕴涵着作者的人生体验,文章中一切美的因素都是作者经过情感过滤孕育而生的。因此,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文章塑造的形象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触动学生心灵,达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从而体会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所寓含的美。以此激发学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创作冲动,通过布置学生习作,学习作者的地写作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好,因为桂林山水确实很美作者很喜欢,他观察细致……”我趁机又问:“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写出来呢?”学生马上又回答:“他是要让我们也能享受到那里的美丽景色。”最后,我让同学们回去以后,认真观察自己的家乡,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景物,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家乡。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是让语文教学在美的氛围中展开。让学生的心灵在美的环境中得到净化,想象得到丰富,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展现。常言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和创造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1.9;《找准课文切入点,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江苏 许海荣;

小议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渗透 第6篇

关键词:教学美育渗透;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57-01

一、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美和艺术美

阅读是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和前提,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要注重反复阅读,在阅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用朗读方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昧,赏析体味文本中的艺术美感。在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和交流中感悟文本的文学之美:作者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春草图”描绘的春草是“偷偷地”钻,映人我们眼帘的是“嫩嫩的,绿绿的”。给我们的感觉是“软绵绵”的。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样在一个大的青青原野上,动静结合,富有艺术美感。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经验、阅历,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见仁见智产生不同的心灵感受和情感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即使学生认识存在偏颇,教师也只能引导,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窒息学生的多向性思维能力,保护学生的阅读激情,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关注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注重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所以教师要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之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中品味、感悟、欣赏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在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揣摩语言,感悟理解课文,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反复思考推求语言的深层含义,精神实质和感情色彩。品味语言中细腻的感情色彩。文章的写作顺序是先整体构思,然后再由字词句联缀成篇。理解文章的顺序则是从整体到局部。所以整体阅读显得十分必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阅读,阅读文章时整体把握从内容到形式等主要方面。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整体理解文中的意境,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因美存。阅读课虽没有音乐、美术那么育不可分割,理智评价与情感评价当融为一体。

二、特别加强朗读,诱发通感,让学生感受意境美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良好习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理解它的含义了,正所谓熟能生巧。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要加强指导和培养,使学生明白:朗读时要立足于体会课文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要思索品味进入课文,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作者,沉浸于作者创造的形象意境,真正把握课文内涵;要让学生用规范的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语音不必太高,字音力求准确。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诗歌和散文的教学。可以教师读,读的时候配上合适的音乐。音乐本身即是一种美,是听觉的艺术,在课堂上用以辅助教学,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教授《春》时,教师在范读的进修,可以放萨克斯的《茉莉花》,曲调优美、舒缓和上教师的抑扬顿挫的范读,学生一定会心旷神怡,进入到一种美妙的境界中去。也可以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品,听别人读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

三、分角色排演,让学生创造形象美

这个活动老师亦可参加,也可以学生独立完成。就像演一幕话剧。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强烈的学习兴趣,能更深入地体味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和陶治情操。如《皇帝的新装》,分别由学生扮演皇帝、大臣、骗子、孩子等,语言、表情和动作可以夸张处理,既能增加强烈的讽刺效果,又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并且在表演中有一种创造美的享受。

四、透过直观,引发直觉思维,在思维中理解美

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绘,许多不是自然的复现,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因而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时,应注意欣赏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如《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就不纯是景物的表象,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教学中就应让学生识得其中的情与理。可以这样启发:月光下的荷花淀,风景如诗、如画,这是什么美?(自然美)在这美丽的背景下,水生夫妻恩爱难舍,这又是什么美?(人情美)这样美丽的家园,美好的生活,面临外敌不侵,怎么办?这么一引导,学生对水生嫂内心的感受以及水生们表现出的英勇无畏,非常容易理解,并且充分感受到情、景、意交融的美。再如:朱自清的《春》写得很美,但学生学这篇文章时正值秋天,则难以产生直观效应,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这样,教学中美的整体性都体现出来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美的意蕴。

五、培养移情,展开想象,让学生想象美

语文学科培养审美想象力,就是要把作品的艺术美和现实社会联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加以比较、整合,进行再想象,唤醒学生的内心视象,由旧的表象推出新的表象。

美育,让高中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 第7篇

一、发现美, 让学生积极地感悟美

新课程改革以来, 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 更加倾向于学生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对于高中生来讲, 自身已经有了对于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 重视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 使其始终保持着对于语文学科的炙热情感, 而这种情感的长期性, 就需要教师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去维持, 只有学生执着于语文, 钟爱着语文, 才能在语文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会采取逐句分析法来启发学生体会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待人生的旷达之情。这样的教学方法, 无疑是肢解了整首词的美感, 就像是一曲昂扬的歌曲被停顿演唱, 失去了原有的气势。悟美的过程, 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对象的过程,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把自己已有的审美体验与奔涌的江水、三国的周郎形成一种完美的、整体的认知, 放开手脚, 放手让学生去美读, 充分感受豪放派诗词语言的节奏美, 音韵的和谐美。这样更能在自主朗读中感受到苏轼用词之美、构筑画面之美、寄予的情感之美。在读完之后, 教师便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对这种审美体验加以升华, 学生在畅谈自己审美体验的时候, 才是真正地获得了美的享受、美的认知、美的感悟。

教学手段的辅助效果, 会使已经具有审美能力的高中生重新整合自己内心的审美体验, 从而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爱上语文, 才会在语文的天地中尽情驰骋, 才会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挖掘美, 让学生时刻地体验美

深度挖掘、适度启发性地让学生与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产生共鸣是语文教师的课堂艺术。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每堂课都置身于一种绝美的审美体验中度过, 那么课堂有效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阵地, 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块阵地, 拓宽学生的思维,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篇章, 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学生思想品格形成的美好德行, 从而使语文真正地成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一个平台。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依托文本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 让学生也在合作探究时, 表达出自己对于梦想的追求探索方式。通过为学生播放带有激情的演讲录音, 感受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之路, 从而唤醒学生内心对于梦想的渴望, 为他们的学习找到一个目标, 找到一个努力的方向。再如必修三里面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烛之武的外交技巧,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与人沟通, 与人相处, 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该怎样去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 这对其良好的精神品质的培养, 具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是教师的主要阵地,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托,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正能量, 提取有利于学生思想品格发展的正面因子, 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启发和开导, 让学生能够去快乐地学习和从容地生活。

三、激发美, 让学生自主地欣赏美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既然学生是主体, 在语文教育的美育方面, 也应该逐渐地培养学生自己去欣赏美的主体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 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可能受到了一些制约, 很多的教师采取题海战术, 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 何谈审美?这种主观审美能力的培养关键点在于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可见阅读是关键, 语文教师在阅读中, 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给他们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让他们发现美, 感受美, 并学会自己去欣赏美。

例如, 在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五《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自主地阅读, 让学生培养起对于古文的基本语感, 在基本语感形成的基础上, 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描绘出当时集会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以及贤士们优雅的生活情调。美在不经意的语言流露中播散开来, 学生对于美文的欣赏能力, 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 是学生欣赏美的前提, 教师强加的美感不是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 也不具备美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在课堂上放飞学生的思维, 给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天空。

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浅谈微论 第8篇

一、美读——引发感知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描写的景物亲切宜人, 表达的感情细腻温馨, 可谓情文并茂, 文质兼美。这些课文光凭教师讲解是不足以让学生领略文章的佳妙之处的。叶圣陶先生说:“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 美文尤需美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则可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使学生体会出课文所蕴含的美。

二、创境——陶冶性情

语文审美教育一定得伴随形象与情感进行。为了给学生以完整鲜明的形象, 为了促成学生的情感逐步向描写的景物渗透, 审美教学通常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 通过创设一个可亲、可近、可感的情景, 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感受美、理解美、升华美。

三、渲染——营造气氛

就语文审美教学而言, 独特而恰如其分的课堂气氛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情感因素特别浓烈也特别复杂的课文, 如果能通过渲染气氛的方法来进行审美教育, 学生从中体会的情感将更直接有力, 所受到的教育感染也会更强烈持久。

四、体验——撞击内心

语文课堂教学是动静搭配的过程。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烈地讨论与奔放地讲解是需要的, 但从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和审美教学的效果看, 静心体验同样必不可少。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作家把自己曾体验过的情感传递给别人。”语文审美教学也应发挥“体验”在理解课文、把握任人物内心活动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五、品赏——回味无穷

语言是思想与感情的载体。语文美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 领略作者的遣词造句之美和情感思想的美。

六、表演——激发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 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有着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在于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情趣, 锻炼才智。让学生走进文本, 扮演文中的角色, 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 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将课文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主动地走出文本, 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兴趣。

七、板书——揭示内涵

一幅新颖、富有情趣的板书, 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凸现课文内容, 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悲剧,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为了把小女孩向往光明、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意揭示出来, 让学生穿越时空的跨度, 最终体味出小女孩凄凉的人格美及课文深刻凝重的内涵, 教师设计一幅美育色彩浓烈的板书, 这组板书抓住小女孩五次美妙的幻想,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每次幻想的因果。板书不仅明确地揭示了小女孩的悲剧性, 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女孩执着而顽强地追求理想的心灵美。

八、畅想——填补空白

想象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说:“想象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天职。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含蓄深刻、意境深远, 留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十分广阔。这些“艺术空白”正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天然素材。通过想象去填补艺术空白正是审美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九、对比——导向实践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反映小英雄、小科学家、小艺术家、小雷锋等人物形象独特的精神风貌, 由于课文描写的人物与现今学生年纪相仿佛, 学生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文审美教学的根本归宿就是将学生逐步形成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化为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实践。上述人物的思想、行为、情感、意志等都是当今小学生需要学习和继承的。因此, 教学时, 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小学生知道文中人物美在何处, 更要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活动, 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 找出自己的差距。由认识自我开始逐步建立健康、进步向上的审美观念, 自觉产生献身美好事物的积极行动。

美育与语文课堂 第9篇

一、寓美于教

小学语文课堂以“教”为主, 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培养审美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它们中心明确、形象鲜明, 老师在教学中把对教材的认识、情感、能量等都以美的态势语赋予文章艺术、生机的理想境界。通过对文章的认识、意志和个性心理描述将文中美传递, 让学生体会作者价值观、人生观, 体验美的本质所在。

案例一:《将相和》中重点分析“将”指廉颇, “相”指蔺相如, “和”指两人以国家大局为重, 文章重点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学生有自己的对美的认识, 蔺相如有勇有谋之美、性格之美, 蔺相如和廉颇爱国之美, 或者是何氏玉之美等, 这些都是学生对美的认识。把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语文因素融合起来,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寓美于情

1. 活用教学形式, 注重实践,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为了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内容, 体会教材表达的思想, 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刻的认识, 不仅要求正确地传达书本中所展示的知识, 还要求正确地实践和灵活地运用, 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和心理, 把文字转变成具体的视觉表象加以实践,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 (1) 精心设计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 (2) 多多表扬鼓励,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注意适当奖励, 强化成功的体验。

案例二:教学小学课本中的《土壤里有什么》, 老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每人发一个花盆和一些泥土, 让学生自己闻一下土壤的味道。老师可以提问:“这土壤是什么味道?”“我把手中的这颗花骨朵种下去能开花吗?”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亲身体验泥土味道, 试着想象花骨朵开出美丽的花朵。学生自己去思考, 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2. 写“生活作文”, 以情激趣

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生活作文”,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写作,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应以学生生活的例子让他们体会生活的美无处不在。

案例三:朱自清先生的《春》让无数人痴迷于江南的春色之中, 那么《春》之所以让人迷恋, 仅凭作者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就成功的吗?我认为绝不是。这还与作者平时细腻观察生活是分不开的。让学生深入到校园内外的每个角落, 去体察自然之美, 把自己内心深处最纯真的美和感受表达出来, 写出自己对生活中美的发现, 生活中美的真正含义。

三、寓美于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 可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文章有相应的电视剧或电影可以做成PPT课件, 在课堂中播放, 让学生更清楚文章中内容, 同时知道各种角色在其中是如何体现的。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阅读小组、写作小组, 开展辩论会、演讲会等, 模拟言语环境对话, 让学生有自己的心得, 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寓美于境。

案例四:《红领巾真好》一文中, 老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 亲自给学生戴上红领巾, 并讲解红领巾的戴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 看谁佩戴得好, 并讲述红领巾的意义——代表着青少年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针对生活中有意义的人或事情, 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出自己的感想, 是不是也要给这样的人发一面红领巾或是给一朵小红花以资鼓励, 写出理由, 或是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阐述戴着红领巾的责任。

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教学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 培养感知、鉴赏的能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寓美于教, 寓美于情, 寓美于境, 注重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教学的有效实践, 让学生体会教材中作者最深层也最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 真正体会到语文美育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深根.新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美育与语文课堂 第10篇

环保教育、自然美育是语文作品教育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教材已经很好地编写了相关的文章。如八年级 (下) 第三单元的《敬畏自然》、《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等, 这些都是可以实施美育的好文章。在实施这些课文的教学时, 为了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美的爱好, 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我采用了电脑平台教学手段,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优化课堂结构, 实施情境美育,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习教材, 创设课文的情境美

1.研习教材, 做到教材课程整合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美育的主阵地还是课堂。抓好备课环节, 破译教材中美的内涵是关键。教材内的美育内容有较大的可塑性, 处理教材与整合教材资源, 提升为语文课堂美育的任务就落在备课的环节上。根据教材的特点, 结合对教材的自我感受的愉悦, 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 把教师通过研习教材而整合出来的“愉悦”, 进一步转化成具体形象, 对学生进行教育,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 作者以罗布泊曾经的美丽为例, 用深入浅出的方式, 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罗布泊的历史和与生态息息相关的进化渊源, 让我们认识自然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 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 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 写得形象鲜明, 情境凸现, 饱含痛惜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着重引导学生在罗布泊的“景”与作者的“情”之间进行认识, 实际上是在“美”与“珍惜”与“毁灭”的情感矛盾的权衡, 提升为学生的认识美、珍惜美和创造美的精神活动, 避免课程的美育功能教条式的过场, 实现课程情境美育的有效开展。

2.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手段。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 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由于多媒体可集声音、图象和动态画面于一体, 达到创设情境, 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的效果, 就更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 尤其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 感人至深的名篇。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制作了相应的幻灯片。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明如镜……”的湖光山色美景画面 (在课文的导读中有这样的描述) ;第二类为近年来在新闻和社会热点中人们所熟悉的被人为破坏的环境状况图文, 比如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四、五月份沙尘暴的新闻图片。两类幻灯片的顺序也是设计好的, 必须形成一个有震撼力的对比效果, 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 增强学生强烈的环保责任感和荣誉感。幻灯片制作及良好的展示效果为本课实施情境美育而服务, 在令人沉思的心境中自然接受课文所蕴涵的知识。

二、在动态中形成美的组合形式, 创造教学过程的形式美

“美育是通过对美的感受, 引起感情的激荡, 造成感情的共鸣, 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 就是动态中形成的美的组合。

1.创设愉悦的审美氛围。课前布置, 设计全班只有两位学生能够拿出自己的语文课本, 两位同学的朗读是全班最好的。以此形成一个小小的神秘感 (也是美感之一) 。教师用谈话式引入课堂, 话题切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用投影机向学生展示第一类画面。让学生讨论:人类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错在哪了?同时, 两位朗读的同学以“话外音”的形式通过精选的句子做旁白, 使同学们在释疑的同时有心灵的满足。此时此刻, 我顺水推舟阐述了“人与自然”、“生存与毁灭的抉择”的话题。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

在明确“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师生一起回顾朱自清先生的《春》 (七年级语文) 的美丽描绘。并播放配音朗读的部分自然段的录音。把学生的心情引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之中。扣题的画面、美好的回忆、精彩的朗读的切入与强烈的对比, 不仅能唤起学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深层思考, 而且激起了学生的自然珍贵感。教师在驾驭教材的基础上, 引入1998年洪水泛滥成灾的事实和画面;介入电视中的公益广告, 如:“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等警示;认识那些写在广告牌子后墙上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多留一份耕地给后代”的广告内涵……课室里, 画面与朗读相结合、讨论与思考相结合, 使学生身在课堂, 心在纯净的自然与自然的呼唤之中, 在掌握课文传授知识的同时, 接受情境美的熏陶。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反馈, 达到情境美育的延伸

一堂语文课就应该是一部“优美的作品”, 让学生在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来影响他们的心灵, 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护环境的高尚情操。我课后要求学生用更新更高的眼光去看我们这个纷繁的世界, 在习作中注意有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知识。后来在批阅学生的习作中, 发现有不少同学都涉及环境与生态的问题, 而且描述都极其严肃。有同学用假日自发植树的;有的因母亲买了青蛙而深深思索的;有偷偷将别人笼中的鸟放飞的;有深入社会, 调查河道的治理, 还写成了小论文。进行情境美育课堂反馈的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现:

1.凸显教材中的美育亮点, 激发学生反思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 对教材中蕴涵的美育材料的处理也是一门教学艺术。美育内容挖掘出来了, 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对学生有感染力的、有影响的材料时, 适时对这样的材料进行归纳, 顺势激发学生的审美、对比与反思活动。比如, 《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世外桃园”的美景与现代名典小区建设理念的结合的反思;《苏州园林》中“……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景致与之带来的情趣兼备、匠心独具的情境领略与感悟;《三峡》中所描绘的“古典式”的“三峡之秋”与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大规划下的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信息资源的互动与讨论等等。教材中的美育亮点一旦展现在思维能力丰富的学生面前时, 就会产生美育渗透的一种规律、一股动力, 学生的反思活动便会提升到一个质变的层次上来。

2.由博反约, 情景激发。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延伸。语文活动课开展得好, 不仅能在美育上取得效果, 也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方面的技能、技巧。根据实际情况, 语文活动课可以延伸到校园、礼堂、河堤、公园等进行。比如,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出课文中写景、抒情等优美的句子, 要求学生准备表达, 在室外的语文课堂中“触景生情”, 学生朗颂文中优美的语句, 以求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还可以在校园内的校道上、礼堂、操场、草坪等地方开展语文活动课, 结合蕴涵有美育因素的教材、课文, 指导学生朗读、即兴演讲、即兴写作、讲故事、开辨论会及观察景物等与课内知识紧密相连的活动。活动中始终贯彻以课外辅导、课内点拨、培养能力为路径, 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内容、目标联系起来, 实现由博反约情景激发, 反馈学生的美育情态, 巩固学生的情感熏陶的教学效果。

“如果在孺子少年身上没有唤醒感受和体验每个自然现象的美和独一无二的能力, 没有唤醒保护自然的意向, 那么, 他不可能成为自然的朋友和保护者, 而会成为自然的破坏者。”情境美育一旦起到了效果, 对学生思想品格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

美育与语文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渗透在社会很多领域。语文是接触悠久文化的开端、前提及基础。小学是人生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小学语文对于国家、学校、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孩子在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审美意识的陶冶是十分关键的。很多时候,语文教学缺乏对孩子美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面对教育现代化改革,老师应当改变对于语文美育教学的認识,充分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孩子走出去,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去感受,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会语言的旋律美,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选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对于孩子来说,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如何欣赏美,如何体验美,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的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让孩子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人文底蕴。语文与美育的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让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2012,(5).

美育与语文课堂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策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它渗透在社会很多领域。语文是接触悠久文化的开端、前提及基础。小学是人生获取知识的开端, 是教育的启蒙阶段, 所以小学语文对于国家、学校、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孩子在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审美意识的陶冶是十分关键的。很多时候, 语文教学缺乏对孩子美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面对教育现代化改革, 老师应当改变对于语文美育教学的认识, 充分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 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 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 所以, 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 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 所以, 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 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 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 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 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 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 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 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 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 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 了解学生, 培养学生, 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学会感受美, 认识美, 接受美, 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 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 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 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 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

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 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 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 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 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 让孩子走出去, 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让她们去感受, 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 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 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 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 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 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 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体会语言的旋律美, 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 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 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 选择学生进行朗读, 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 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 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 活跃课堂的氛围, 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 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

对于孩子来说, 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 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 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 如何欣赏美, 如何体验美, 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 老师应当引导孩子, 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 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

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 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 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 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的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让孩子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人文底蕴。语文与美育的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让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影响及应对论文下一篇:中国包装设计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