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影响范文

2024-07-01

品质影响范文(精选12篇)

品质影响 第1篇

1 牛乳品质

1.1 牛奶的化学组成

据分析, 牛奶中的化学成分有100多种, 但主要是由水分、脂肪、蛋白质、乳糖、盐类、维生素和酶类等所组成, 其中水分占86%~89%、脂肪占3%~5%, 乳糖占4.5%~5%、蛋白质占2.7%~3.7%、无机盐占0.6%~0.75%。诸成分中变化最大的是乳脂肪, 其次是乳蛋白质, 其他成分则基本稳定。

1.1.1 水分。

乳中的水分大都呈游离状态, 少量 (2%~3%) 以氢链与蛋白质及其他胶体亲水基结合, 称为结合水。

1.1.2 乳脂肪。

是牛奶的重要成分之一, 由于营养价值高, 其含量常被用做衡量牛奶质量的依据。乳脂肪在乳中呈球状悬浮存在。脂肪球的大小直接影响乳品加工, 这是因为大的脂肪球较易分离, 在分离的过程中损失也小。脂肪球的大小与奶牛品种、个体、泌乳期、饲养等均有关系, 但以品种的影响最大。

1.1.3 蛋白质。

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3.4%, 其中主要是酪蛋白, 占2.8%, 其余为白蛋白 (0.5%) 和球蛋白 (0.1%) , 白蛋白和球蛋白又统称为乳清蛋白质, 另外牛奶中还有一些含氮化合物。

1.1.4 乳糖。

乳糖是哺乳动物乳中特有的一种糖类, 在动物的其他器官中并不存在。牛乳中乳糖的含量约为4.5%, 一般情况下变动不大。乳糖的营养作用是供应机体能量。乳糖的甜味仅是蔗糖的1/6左右, 因此虽然牛乳中乳糖含量达4.5%, 但在感觉上仅有微甜味。所以在牛乳加工产品中不能依靠乳糖作为甜味来源, 而需加其他甜味剂。

1.1.5 矿物质。

牛奶中含有初生牛犊所必需的一切矿物质, 这些矿物质多以与有机酸和无机酸结合的形式存在, 如钙、镁、钠、钾、铁盐等。此外, 钙与酪蛋白结合的部分被认为是极易消化吸收的形式。乳中矿物质的总含量为0.7%, 在正常情况下乳中矿物质含量变化很小, 如果在常乳中发现矿物质有明显变化, 就能说明奶牛健康情况出现问题。

1.1.6 乳中的其他成分。

乳中除以上成分外, 尚含有少量其他成分, 如维生素、酶类、色素、免疫体、柠檬酸、磷脂与硬脂醇等。乳中的维生素种类比较全面, 但其含量很不稳定, 易受季节、温度、阳光、饲料、加工方法等影响, 故依靠牛乳中的维生素作为婴儿营养上唯一维生素来源, 不一定能满足婴儿的全部需要, 而需根据情况另加补充。乳中的色素如胡萝卜素、叶黄素, 除具有营养价值外, 还能使奶具有黄色。

奶中还存在一些气体, 其数量由于多种原因变动很大, 一般每升奶中约含有57~87 mL, 在加热时乳中气体大部分挥发。

1.2 牛乳品质鉴定

1.2.1 感官鉴定

1.2.1. 1 色泽鉴别

良质鲜乳--为乳白色或稍带微黄色。

次质鲜乳--色泽较良质鲜乳为差, 白色中稍带青色。

劣质鲜乳--呈浅粉色或显著的黄绿色, 或是色泽灰暗。

1.2.1. 2 组织状态鉴别

良质鲜乳--呈均匀的流体, 无沉淀、凝块和机械杂质, 无粘稠和浓厚现象。

次质鲜乳--呈均匀的流体, 无凝块, 但可见少量微小的颗粒, 脂肪聚粘表层呈液化状态。

劣质鲜乳--呈稠而不匀的溶液状, 有乳凝结成的致密凝块或絮状物。

1.2.1. 3 气味鉴别

良质鲜乳--具有乳特有的乳香味, 无其他任何异味。

次质鲜乳--乳中固有的香味稍使或有异味。

劣质鲜乳--有明显的异味, 如酸臭味、牛粪味、金属味、鱼腥味、汽油味等。

1.2.1. 4 滋味鉴别

良质鲜乳--具有鲜乳独具的纯香味, 滋味可口而稍甜, 无其他任何异常滋味。

次质鲜乳--有微酸味 (表明乳已开始酸败) , 或有其他轻微的异味。

劣质鲜乳--有酸味、咸味、苦味等。

1.2.2 酸度测定。

用滴定法测定奶的酸度比较麻烦, 另外在生产中往往只要牛奶不超过一定酸度即可使用, 所以常用的指标是界限酸度。它是指在某一用途下作为原料奶的酸度要求的最高限度数值。例如, 市场所售牛奶酸度一般要求不超过20°T, 制造炼乳的原料乳要求不超过18°T。

2 影响牛乳品质的因素

2.1 品种

在影响牛乳品质的诸多因素中, 乳畜的品种对乳的化学组成影响最大。我国的水牛、牦牛、黄牛所产的乳汁浓厚、干物质和乳脂率高, 而荷兰牛、杂交黑白花则相反。一般来说, 泌乳量高的牛, 其干物质和乳脂率都相对较低。

2.2 年龄

乳畜的年龄及分娩次数, 对泌乳量和乳的成分有着明显的影响。在壮年期内产的乳, 量大而乳脂率高, 牛在第七胎以后, 乳脂率多呈下降趋势。

2.3 营养因素

2.3.1 干物质 (DM) 采食量。

日粮干物质采食量 (营养摄入量) 影响着奶牛奶产量和乳品质。提高奶牛干物质摄入量达到最大, 就会相应提高奶产量和乳品质, 特别是乳蛋白的含量, 可提高0.2%~0.3%。正常情况下, 成年泌乳牛对干物质采食量为每日每头平均占体重的3%~3.5%, 干乳期牛为2%。

2.3.2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瘤胃和组织代谢的主要生能物质, 是瘤胃中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所需的主要能源。能量不足时, 合成乳蛋白的氨基酸会被当作能量利用, 降低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 使进入小肠内的瘤胃微生物蛋白减少, 乳腺中乳蛋白的合成减弱, 导致乳蛋白率下降。在实际生产中, 为了给高产奶牛或泌乳高峰期奶牛提供所需的能量, 常常减少配合日粮中粗纤维的比例, 增加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 (NFC) 的含量。

2.3.3 饲粮的精粗比。

奶牛能量的摄入量可通过改变日粮的精粗比来实现。通过提高精料水平或改进粗饲料品质可增加奶牛的能量摄入量, 从而提高乳蛋白率和产量。在实际生产中, 一般精粗比为3∶2, 高浓度的精料日粮会改变瘤胃的发酵类型, 造成酸中毒, 采食量降低, 体况差等, 可根据生产需要和日粮内粗料的组成来调整适宜的精粗比。

2.3.4 蛋白质。

日粮中的蛋白质:蛋白质是乳蛋白合成的主要原料, 也是泌乳奶牛日粮的主要限制性营养成分之一。奶牛产奶量随日粮粗蛋白含量增加而增加, 并按上升的顺序从13.5%到16.5%呈正相关。因此, 日粮中蛋白质缺乏导致乳蛋白浓度下降, 而补充蛋白质可显著提高乳蛋白浓度。

瘤胃可降解蛋白 (RDP) 和过瘤胃蛋白 (RUP) :乳蛋白的合成受小肠蛋白供给量的限制, 而奶牛小肠蛋白的主要来源则是饲料中的过瘤胃蛋白 (RUP) 和微生物蛋白 (MCP) 。只有保持RUP和MCP的平衡, 才能使乳腺获得合成乳蛋白的理想蛋白质, 这样才能使乳蛋白合成达到最优化。因此, 饲料中含有适量的降解率低的蛋白饲料是调控乳蛋白的有效途径之一。

2.3.5 脂肪。

日粮的能量是由需要量和采食量来决定的。为保证高产奶牛 (产奶量大于35 kg/d) 或处于泌乳高峰期能量负平衡奶牛的正常代谢和牛乳品质, 在不增加日粮中淀粉含量和不减少纤维含量的情况下, 就要补饲脂肪。

2.3.6 添加剂。

瘤胃保护性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是代谢蛋白质 (MP) 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目前, 使用最多的是瘤胃保护性蛋氨酸和赖氨酸这两种氨基酸。奶牛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性氨基酸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乳蛋白含量和产量。

维生素:B族维生素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代谢有关。尽管奶牛瘤胃微生物能够合成B族维生素, 但对于高产的奶牛而言, 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奶牛日粮中补充叶酸, 可以使血清中叶酸浓度升高, 导致瘤胃内丙酸产量增加, 进而提高乳蛋白质产量 (Grummer等, 1987;Girard, 1992, 1998) 。目前在奶牛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烟酸。

微量元素:在奶牛日粮中添加复合微量元素缓释丸, 可提高产奶量、乳糖、乳脂及乳蛋白。

缓冲剂:在谷物含量、非纤维性碳水合物含量高和纤维低的日粮中添加瘤胃缓冲剂, 可减少消化紊乱, 防止酸中毒, 提高血液pH、奶产量和乳脂率。常用的缓冲剂有碳酸氢钠、氧化镁、膨润土等。2.3.7饲料的种类及品质对乳的色泽、风味、维生素的含量等均有较大影响。当乳畜食入具有刺激味的植物后, 其乳汁也往往具有不良刺激气味和苦涩味。

2.4 产奶牛的管理

牛舍相对湿度大于90%, 乳脂率将下降0.16%~0.18%;环境温度过高, 也将促使乳脂率下降。冬季天气良好时, 让奶牛进行运动, 可促进乳脂率提高0.17%~0.24%。由于环境卫生条件差, 使产奶牛患上乳房炎, 乳成分合成机能明显降低, 造成乳脂率、无脂固形物明显降低;由于饲料饲喂的不均衡、体况不良、饲喂变质饲料等原因, 造成肝脏机能下降, 使转化成乳成分原料的营养供给不足, 乳脂率下降, 无脂固形物合成减少, 牛奶变稀。

2.5 泌乳期

在乳畜同一个泌乳期的不同时间, 乳的组成、性质和产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常乳的成分及性质稳定, 常作为加工乳制品的原料。但基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十分丰富的特点, 近年来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利用初乳作为原料生产功能保健食品-免疫乳制品, 但是末乳不宜。

2.6 健康状况

高考品质对人生的影响作文 第2篇

“诸葛先生,诸葛先生!”月下的草坪上,我纵声高呼。只见一个人从营帐中阔步走出,他纶巾羽扇,素履皂绦,身衣鹤氅,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态。我知道这便是诸葛亮先生了,便大步上前笑道:“诸葛先生,我是远方来的客人,想见见您。”“远客到来,有失迎接,还望见谅。何不同到帐中饮茶坐论?”

微晕的营帐里,我和诸葛亮同几而坐。芳香的茶叶沁人心腹,一股茶香在脾中荡漾开来,我感到心旷神怡,开口道:“诸葛先生,我早已久仰您的大名,先生,为什么您总能化腐朽为神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立不朽奇功?”

他含笑道:“其实,我的取胜之匙,只有两个字:镇静。”“镇静?”我疑惑不解。“是的。”他答道,“若没有镇静,我也达不到今日的辉煌。想当年,隆中对策,我镇静地分析天下形势,使先主茅塞顿开,最终让我有了一片大施拳脚的天地;战群儒,我也十分紧张,但我临危不乱,镇静地觉察到他们言语的漏洞,最终逐个击破,成功结吴;草船借箭时,我镇静地凭借有利形势,不费吹灰之力,便得以借箭;空城计则更是镇静的功劳了,否则我早已丧身于司马懿大军之下。镇静是我的取胜之匙。”

我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那么,您的对手就是因为不镇静才失败的咯?”他啜饮一口茶,继续道:“是啊,曹操乱世枭雄,却不能镇静分析形势,盲目放箭,使其为我所用;司马懿也可谓绝世奇才,却屡败于我手,因为他面对我时便疑神疑鬼,甚至连空城这样能置我于死地的好机会也把握不住,这全是因为不镇静啊。”

我恍然大悟,镇静确实是胜利的法宝啊,若没有镇静,纵使你才高八斗,足智多谋,最终也只能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啊。

沉默良久,我起身作揖道:“先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凭您‘英才胜管乐,妙策胜孙吴’的才智,以及每时每刻的镇静,您定能登峰造极,再创辉煌。”

教师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 教师 道德品质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94-01

0

教师道德的品质是道德品质中的一种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思想品德,它从道德的角度规定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该以什么样的思想、认识、感情、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简言之,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

教师的道德品质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下面根据有关理论及我和我的同行们的工作实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论述。

一、教师道德品质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主导地位。

1.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使学生形成优良品质的首要因素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形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教师正是以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为根本来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高于他人,影响大于他人,老师的所作所为分量很重。在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的影响是较完整、较系统的,而家长、社会的道德影响则具有盲目、原始性和不系统性。

2.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升华和发展的推动力

学生时期正是求知、成长、形成时期,要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正确的人生大道的时期。教师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使站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位可以敬仰、学习、信赖的人。

“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讲的是文学艺术应以自然社会为蓝本,内心体悟为途径的艺术创造规律。教师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总之,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互为客体,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切教育的影响都要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经过他们的内在矛盾才能被他们接受,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师自身道德素质的高低是教育效力的核心。用自身的道德品质积极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是任何教科任何奖状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

二、教师道德品质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1.教师道德品质在形成学生思想品质认识中的作用

道德认识是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质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指人们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调节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了解和掌握。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的年龄小,他们的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社会上有许多高尚的人物,先进的事迹、激动的场面,只要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情境、深入进去,加深理解和反复讨论就会捕捉到鲜明的形象,从而受到教育和熏陶。然而有时因受到社会、家庭诸方面的干扰,达不到预想效果的事是常有的。因此教师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对学生加以引导、灌输、充分发挥明白是非懂得道理的作用,其特殊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2.教师道德品质在形成学生思想品德情感中的作用

所谓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倾慕和鄙弃,爱好或憎恶的情绪态度。

在品德形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同学之间的友谊、对社会的劳动和公共事业的义务感,集体主义荣誉感,这些都归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学生年龄小,情感却非常丰富,甚至在许多的时候情感胜于理智。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甘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无私的奉献给学生。甘当学生进步成长的阶梯。这种爱的情感即是无私的又是理智的。这种情感即可以热的发烫融化学生冻结的心灵,又可以含而不露使学生发热的头脑清醒冷静。

教师的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情感诱导的基础,它能把教师的影响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道德情感能在心理上满足并赢得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其教育。

3.教师道德品质在形成学生思想品德意志中的作用

一名教师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实现预定的目标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内心矛盾和外部困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教师意志行为作为一种能够精神力量感染学生就会激励学生未达到某种目的克服困难。一般说良好的意志品质集中有三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坚定性。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其目标之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干扰,困难与障碍都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去努力。

(2)教育决策的果断性。尽管教师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工作的周密性、计划性,但实际中仍会出现许多意料不到的情况和新问题。如果教师缺乏教育决策的果断性,优柔寡断、手足无措将失掉教育机会或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甚至产生不良教育效果。当然教师教育决策的果断性与草率从事毫无共同之处。它既是教师坚强意志的表现又是教师智力灵活性和教育机制的表现。

(3)处理矛盾的自制性教师与学生在对立统一之中,教师能否妥善处理矛盾、直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与作用,考虑教育效果。发挥意志的自我控制机能,恰如其分的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言论与行为,特别要注意控制消极的激情和由此引起的冲动行为。特别是差生、后进生转化工作过程往往是进行长期意志力的较量过程。而体罚、轰出、挖苦等都是教师意志力不弱的表现。

总之,讲师德,要求教师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德才兼备,为人师表要以优良师德给学生以春风拂面的的沐浴,要以优良的师德,培养祖国的未来和花朵。

影响水稻品质的因素分析 第4篇

1 品种

水稻的遗传特性是影响水稻品质的内在因素, 也是主要因素, 不同水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 品种间遗传特性决定粒长度、宽度、长宽比等。

2 生态环境

水稻产地的地里自然环境, 包含土壤、水分、气候等生态环境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过程, 进而对水稻品质都有一定影响。

2.1 土壤

土壤供应水稻生长所必须的水、气、肥等营养物质, 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都产生直接影响。土壤肥沃、土质良好、通透性好、排水良好的地块生产的水稻品质良好, 而土壤贫瘠、土质较差、通透性不好、排水不良的田地生产的水稻品质较差。据调查:壤质草甸土生产的水稻品质较好, 而沼泽泥炭土生产的稻米品质较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有机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 增强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通气性、微生物活性等。所以, 改良土壤可以改善水稻品质, 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逐渐调整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2 水质

江水灌溉的稻米品质优于河水灌溉的稻米品质, 清水灌溉的稻米品质优于污水灌溉的稻米品质, 地上径流水灌溉的稻米品质好于地下井水灌溉的稻米品质, 间歇灌溉的稻米品质优于常期淹灌的稻米品质。

2.3 温度

水稻生长前期遭遇低温, 产生延迟型冷害易造成水稻生长发育延迟, 降低水稻千粒重和成熟度, 严重时不能安全成熟, 导致水稻品质下降。孕穗开花期遇低温冷害会造成障碍性冷害, 从而导致花粉活性下降甚至死亡, 降低结实率, 导致稻米品质下降。水稻出穗后40d内平均温度以20℃左右为宜, 超过30℃以上的高温 (昼夜温差又小) , 影响后期淀粉积累, 乳白米增多, 品质下降;结实期温度在20℃以下低温时, 灌浆速度减慢, 成熟度不好, 品质变差。

2.4 光照

光照弱会对稻米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抽穗期以后光照弱, 粗糙率和精米率会下降。七、八月份遇到阴雨连绵且低温天气, 易发生稻瘟病、鞘腐病等病害, 叶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会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

2.5 雨水

成熟期多雨, 导致稻米多次经过干湿交替, 增加水稻裂纹, 加工时碎米粒增加, 进而影响稻米品质。

3 栽培管理

3.1 秧苗素质、叶龄及移栽质量

秧苗素质、移栽时间和植伤直接影响移栽后水稻返青时间长短, 对水稻分蘖能力及后期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影响水稻分蘖抽穗期是否一致, 进而影响水稻成熟期是否一致, 从而导致水稻成熟度和千粒重、垩白率和垩白度的变化。插秧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决定, 分蘖率低插秧基本苗数应相应增多, 反之则应减少每穴基本苗数, 如插秧密度过大, 会导致秧苗生长空间不足, 影响秧苗后期生长发育, 增加空秕率, 降低水稻品质。

3.2 施肥

合理施用氮磷钾, 可减少稻米垩白率, 降低空秕率, 提高稻米品质。氮肥施入过多, 导致水稻贪青晚熟, 一旦遇霜冻冷害, 水稻空秕率、垩白率提高, 青米粒增多, 加工时碎米也相应增多。所以应该控制氮肥的施入量, 适当提高磷钾肥。

3.3 灌溉

水稻生长后期对水分的需求也较大, 此时要浅水间歇灌溉, 增加土壤空气含量, 防止根系早衰。成熟期停灌过早, 导致后期根系吸收营养受阻, 植株早衰, 影响千粒重, 空秕率增加, 稻米品质下降。

3.4 病虫害

病虫害会使叶片、茎干受损, 降低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及营养物质运输, 致使灌浆缓慢, 子粒不饱满, 水稻出米率低, 碎米粒、青米粒增加, 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

3.5 收获及存储

汽油品质对轻型车辆排放的影响 第5篇

汽油品质对轻型车辆排放的影响

通过两轮汽油油品试验,分别从燃油挥发性、烃类成分、硫含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汽油品质对轻型车辆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燃油的`挥发性对碳氢化合物排放影响显著;燃油中随着芳烃含量的增加,碳氢排放也有明显增加趋势.文中针对我国汽油品质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 者:吴启才 张远军  作者单位: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湖北襄樊,441004 刊 名:北京汽车 英文刊名:BEIJING AUTOMOTIVE ENGINEER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U473.+1 关键词:汽油品质   轻型车辆   排放   影响   建议  

套袋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早酥梨、新高梨,树龄7~8年生,栽植密度2 m×3 m。试验园海拔1 100~1 400 m,壤土或沙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0.7 %~1.0 %。 

供试果袋为北京富民果袋厂生产的“富民果袋”,单层纸袋。于6月10日左右(花后40~50天)套袋,成熟前不除袋,随同果袋一次采收。3个园片每园供试果树各15株,3次重复。按照不同方位及外围、内膛随机采收100~200个果,用手持硬度计、折光仪测定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同时测定果实大小、色泽等指标,用加权平均法统计所测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套袋对梨单果重的影响 与不套袋相比,套袋早酥梨平均单果重减少11 g,减幅3.4 %;套袋新高梨平均单果重减少73 g,减幅11.2 %。

2.2 套袋对梨果内在品质的影响 早酥梨套袋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为11.8 %,与对照13.0 %相比,减少1.2 %,减幅为9.2 %;新高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为10.5 %,与对照11.0 %相比,减少0.5 %,减幅为4.5 %。早酥梨套袋果的果肉硬度平均为7.4 kg/cm2,与对照7.6 kg/cm2相比,降低了0.2 kg/cm2;新高梨套袋果的果肉硬度平均为7.5 kg/cm2,与对照相比,降低了0.1 kg/cm2。

2.3 套袋对梨果实的风味及外观质量的影响 套袋早酥梨与不套袋果相比,果实呈黄色,果皮薄,果肉嫩,多汁,果点小,果面洁净,外观商品质量高。套袋新高梨与不套袋果相比,果实金黄色,果皮薄,肉脆,多汁,味微酸甜,风味佳,果点小,果表光滑,其综合外观质量明显比不套袋果优,商品质量好。

3 小结

1) 套袋对早酥梨和新高梨果实大小有一定影响,表现为:当疏花疏果到位、果园水分较充足时,果实较大;反之,套袋后果实反而较小。本试验园留果量较多,且遇当年干旱,套袋果较对照果实小。

2) 本试验供试品种套袋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均有降低,但没有明显影响果实品质。

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第7篇

1 稻米品质概述

目前, 我国稻米品质的要素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4个方面的10个指标, 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形、垩白度、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1999年国家制定了优质稻谷国家标准, 即《GB/T17891-1999优质稻谷》。

国标规定了优质稻谷的定级指标是以整精米率、 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质等4个项目为主。1级优质稻必须是上述4大指标均达到国标规定, 如有2项以上不合格但不低于下一个等级指标的降1级定等, 任何一项指标达不到3级要求时, 不能作为优质稻谷。优质稻米就是指具有良好的外观、蒸煮、食用以及营养较高的商品大米。优质稻米品质主要包括4个方面: 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

1.1 碾米品质

碾米品质指稻谷在碾磨后保持的状态。衡量碾米品质的指标主要有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优质米要求“三率”高。出糙率是个较稳定的性状, 主要受遗传因子的控制, 而整精米率是稻米品质中较重要的指标, 受环境影响较大。

1.2 外观品质

外观品质一般指精米的形状、垩白性状、透明度、大小等外表物理特性。稻米的形状一般以长度、宽度及其比值表示。分为长粒、中粒和短粒3种。垩白是指稻米中白垩不透明的部分。稻米的垩白影响米的外观, 还容易使稻谷在碾米过程中产生碎米。

1.3 蒸煮食味品质

蒸煮食味品质是指在蒸煮及食用过程中稻米所表现的理化特性及感官特性。主要由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3项指标表示。糊化温度是指淀粉在热水中开始吸水并不可逆转地膨胀时的温度。食味较好的品种其糊化温度一般都居中等。胶稠度是指精米粉经碱糊化后米胶冷却时的流动长度。在一定范围内, 胶稠度越大, 则米饭越柔软, 口感越好。优质粳米胶稠度在60~80mm。直链淀粉含量是指精米中直链淀粉含量百分率。直链淀粉含量高, 米饭的黏性就小, 食味差。中直链淀粉或低直链淀粉 (含量在15%~20%) 的品种食味较好。

食味品质也称适口性, 指米饭在咀嚼时给人的味觉感官所留下的感觉, 如米饭的黏性、弹性硬度、香味等。稻米食味是消费者对稻米质量更高层次的需求, 稻米的食味评定是对稻米质量评价的最高层次, 是稻米质量标准发展的趋势。

1.4 营养品质

稻米的营养品质指稻米中含有营养成分的程度。营养成分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氨基酸等。一般认为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呈负相关, 蛋白质含量超过9%的品种其食味往往较差。稻米蛋白质含量有50%~75%是由环境控制的, 它易为栽培措施, 特别是抽穗后的施氮量所改变。

2 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栽培技术中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最大。肥料的三大要素氮、磷、钾对米质的影响依次是氮>钾>磷。

2.1 氮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1.1 氮肥对稻米碾米品质的影响

增施氮肥使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 谷粒硬度随之增大, 耐磨品质得到改良, 耐贮藏性能和出糙率、精米率以及整精米率显著提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 GOMEZ认为:只有后期追施氮肥这项农艺措施, 能改善米质而又不降低产量;到了80年代, 吕川根等进一步指出结实期追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精米率, 整精米率也有增加的趋势。

2.1.2 氮肥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田代一亨指出:抽穗期追施氮肥可减少垩白, 减少量和施氮量呈密切正相关。周瑞庆研究表明, 水稻生育后期追施氮肥, 有缩小垩白、改善稻米外观品质的作用。

2.1.3 氮肥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湖南省优质稻米研究, 后期追氮可使糊化温度略有下降, 但对米质级别影响较小。施氮量增加将会使稻米胶稠度变短, 米饭变硬。金军的研究指出:胶稠度随着施用量的前移而变长, 其蘖肥与穗肥比例为7∶3和9∶1运筹的胶稠度要显著的长于5∶5运筹的胶稠度。周瑞庆认为不同生育时期追氮直链淀粉含量较对照明显降低, 追肥期越迟降低幅度越大。吕川根的研究也指出:同量的氮素施用下, 分次施氮与全作基肥相比, 直链淀粉含量有所下降趋势明显。

2.1.4 氮肥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 两者达极显著正相关。长户一雄等研究表明:不同生育期追氮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抽穗期>减数分裂期>枝梗分化期>分蘖期, 以减数分裂期和抽穗期追氮对子粒中蛋白质影响最大。基肥和穗肥 (幼穗形成时期) 对米粒蛋白质含量增加不大, 但粒肥却能增加蛋白质含量, 且大多集结于胚乳。粒肥可使蛋白质含量增加达30%。

多施氮肥在增加产量的同时, 蛋白质含量也会增加, 反而降低食味品质。稻米中蛋白质含量虽然不高 (5.6%~13.3%) , 对品质的影响比直链淀粉还大。稻米蛋白质含量的50%~70%是栽培条件所控制, 环境条件的影响可使同一品种的蛋白质含量相差6%以上。

2.2 磷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施磷量与垩白大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施磷量对垩白面积的影响最大, 其次才是钾肥和氮肥。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提高, 直链淀粉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但各水平间差异不显著。适当施磷和钾, 有利于发挥子粒积累淀粉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促进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同时也有利于SS、ADPGP活性提高, 促进叶片运输到子粒的蔗糖降解和淀粉的积累, 子粒淀粉含量也增加。

2.3 钾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钾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环境条件 (弱光) 对水稻品质形成的不利影响, 改善叶片光合特性, 提高光合效率, 改变光合产物的分配方向, 进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2.3.1 钾肥对稻米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的影响

盛宏达等认为, 在水稻抽穗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可明显提高整精米率, 降低垩白度。在保证水稻对氮素需要的前提下配合施钾, 可降低垩白粒率, 改善外观品质, 显著提高整精米率。

2.3.2 钾肥对蒸煮品质的影响

钾能激发淀粉合成酶的活性, 提高子粒的淀粉含量。磷钾、氮钾、氮磷钾配施可以降低直链淀粉含量, 施用氮、钾, 直链淀粉含量降低4.1%, 施用氮、磷、钾和有机肥降低3.7%, 施用氮、磷降低3.4%, 施用磷、钾降低3.1%, 施用氮、磷、硅降低0.6%。

2.3.3 钾肥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YONUEXKULL K报道, 在缺钾条件下, 谷粒中的氮多数以铵态氮和酰胺态氮的形式存在, 所产生的蛋白质营养价值低、食味品质差。钾肥可以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 改善营养品质, 尤以氮钾配合施用效果明显, 但不利于降低垩白率;此外, 施钾可以预防纹枯病、胡麻叶斑病, 防止病虫害导致的稻米品质下降。

2.4 氮、磷、钾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氮、磷、钾三要素不同组合研究表明, 以氮、磷、钾, 氮、磷, 氮、钾3种组合方式对高产优质有利, 既能提高稻谷产量, 又能减少垩白, 降低垩白率, 显著提高整精米率, 同时也能提高蛋白质含量, 其中, 以氮、钾组合对高产优质效果更好。而磷、钾组合虽然产量略有增加, 但稻米的垩白体积和垩白率显著增加, 外观品质明显变劣, 蛋白质含量降低。施用磷肥和钾肥对稻米品质的某些指标产生的影响, 其中钾素的作用要比磷素大, 增施钾肥能提高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 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大小。

2.5 硅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水稻成熟茎叶SiO2含量100mg/kg以下可以作为硅肥施用的指标。分析土壤含硅量, 把120mg/kgSiO2作为临界指标, 低于这个指标施硅肥效果显著;土壤有效硅在120~200mg/kg范围内施硅预期见效;土壤有效硅高于200mg/kg时施硅无效。

稻米品质指标中受施硅量的影响最大的是外观品质, 较大的是蒸煮和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 而对碾磨品质影响不大, 特别是出糙率基本不受影响。施硅能提高稻米香味, 显著提高整精米率, 改善加工品质。能显著降低垩白面积和直链淀粉含量, 提高稻米蒸煮品质。对透明度无明显影响。施用硅肥能提高稻米胶稠度长度, 降低直链淀粉含量, 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氮硅肥配施试验结果说明, 施氮量和施硅量单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稻米品质指标在施氮量间的变异系数远大于施硅量间的变异系数, 说明施氮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比施硅量的影响大得多。硅钙磷肥能降低水稻的裂纹米率, 提高大米的透明度、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

2.6 镁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镁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中量元素, 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用于补充镁素的肥料有钙镁磷肥、镁锰肥和硫酸镁等。

有关Mg与稻谷及稻米的品质的研究, 一致看法是Mg及Mg/K比值对稻米的品质和食味产生很大的影响。稻津修指出:直链淀粉含量、淀粉黏焙力、最高黏度与磷、镁、锌有明显相关。田中义郎指出:镁能提高食味, 增加支链淀粉含量。与镁拮抗的钾的吸收增加, 反而使食味下降。重要的问题是镁和钾的比率, 镁的比率越高, 黏性增强, 食味提高。从食味与肥料的关系来看, 氮、钾、直链淀粉含量高的为负相关, 磷、镁则趋向正相关, 其中镁对食味的作用较大, 镁的含量与钾、氮、直链淀粉含量积的比值与食味的关系很大。RVA谱特征值与稻米食味品质存在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 国内外对水稻施肥与品质的广泛研究, 从水稻米质角度对肥料营养的需求, 应当确立全价营养的观点, 氮、磷、钾、硅、钾、肥有所侧重, 同时需要各种营养元素齐全, 实施养分平衡工程。水稻施肥合理、配比适宜, 就能生产出好吃的优质米, 取得较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吕川根, 徐耀垣.氮素影响稻米品质的机理初探[J].江苏农业学报, 1990, 6 (3) :64-65.

[2]周瑞庆, 萧光玉, 汪大明, 等.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作物研究, 1992 (S1) :21-26.

[3]朱碧岩, 曾慕衡.水稻生育后期施氮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 1994 (4) :20-21.

[4]盛宏达, 徐庆海, 郑宝福, 等.水稻抽穗期根外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1997 (5) :29-30.

肥料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第8篇

外观品质一般指精米的形状、垩白性状、透明度、大小等外表物理特性。当然与碾米品质有关的指标也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米粒的大小和形状通常用长、宽及长宽比来描述, 粒型是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 对品质有重要影响。肥料对稻米外观品质的研究结果较不一致。有研究表明, 稻米垩白米率及面积随氮素收获指数增加而显著提高。有试验证实, 早稻晚季种植时, 氮肥用量增加, 粒长有变短的趋势, 而差异不显著, 但长宽比的下降却有显著差异, 说明氮肥主要促进米粒横向发育。不同氮肥运筹处理较对照垩白米的百分率明显降低, 但各处理都使不透明米的百分率有所增加, 从而使得垩白度变大, 透明度较对照有所降低。也有研究显示, 稻米垩白米率和垩白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抽穗时施适量保花肥能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 氮素不足会提高垩白率和垩白度。还有试验结果显示, 硅、硫、锌、锰肥配施使大米裂纹率、垩白度均有所下降。

影响种公猪精液品质的因素 第9篇

中国是猪生产与猪肉消费的大国, 生猪的饲养量, 猪肉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现代化的养猪场中, 种猪品种、营养状况、疾病防控是影响猪场效益的三大要素, 其中种猪的生产更是重中之重[1], 种猪分为种公猪与种母猪, 而在我国现代化的猪场中,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十分重要, 公猪的品质直接能够影响到母猪的生产效益, 因此提高公猪精液品质对提高猪场经济效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目前的现代化养猪场, 迫切的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高种公猪生产性能[2]。

1 种公猪生理特点

1.1 公猪体成熟与性成熟

后备公猪一般在6月龄达到性成熟, 当青年公猪达到性成熟时, 会表现出非常强的性欲, 但是射精会不稳定, 过几周以后射精量才会正常, 不过要公猪进行配种, 必须达到体成熟后才能使用其进行配种, 过早的配种容易使公猪未老先衰, 导致其使用年限缩短。

1.2 公猪饲养

种公猪需要单栏饲养, 防止公猪斗殴发生损伤而造成经济损失, 应该与母猪保持一定距离喂养, 最好在单独的猪舍里饲养, 还要防止公猪自淫的现象。

1.3 公猪饲喂

100~180kg的种公猪, 要定时定量饲喂, 每天的料量控制在2.5~3.0kg, 夏天喂3顿/d, 配种旺季需要注意饲料添加剂的补给。

2 公猪的精液品质鉴定

2.1 射精量

后备公猪的射精量一般能达到150~200ml, 成年公猪能达到200~600ml, 1g按1ml计算, 称重量算体积。

2.2 颜色

正常的公猪精液颜色为灰白色或者乳白色, 如发现公猪精液颜色异常, 说明公猪精液发生生殖道病变或者不纯, 颜色异常的精液都不应该留下使用[3]。

2.3 气味

正常公猪的精液应该具有特殊的微腥味, 无腐臭气味, 如有异味, 不应使用。

2.4 密度

正常公猪精液精子密度一般2.0~3.0亿/ml, 有的高达5.0亿/ml, 检查精子密度一般有精子密度仪测量法, 这个方法方便, 且速度快, 缺点是会将精子内的异物当作精子计算, 应当留意, 另外一种是血细胞计数法, 此法最准确, 缺点是速度慢。

2.5 精子活力

精子活力一般采用十级制, 就是在观察显微镜内一个视野内做直线运动的精子数量, 如果有90%的精子做直线运动, 则判断活力为0.9, 80%精子做直线运动则判断为0.8, 以此类推, 新鲜精液的活力高于0.7为正常, 稀释后的精液活力若低于0.65, 则应该弃之不用。

2.6 精子畸形率

包括巨型、短小、断尾、断头、双头、有原生质滴、大头、双尾、折尾、顶体脱落等, 一般都不能做直线运动, 受精能力差, 但是却不影响精子的密度。一般公猪的畸形率不能超过18%, 如果超标应丢弃。

3 影响精液品质的因素

3.1 营养因素

3.1.1 能量

能量不仅仅会影响种公猪的生长和增肥, 还会影响种公猪的精液品质。种公猪的能量水平一般在饲料消化能为12.56~13.00MJ/kg, 但是如果能量水平过高, 可能会导致过度肥胖, 也可能导致种公猪性欲下降, 使精子的密度降低, 另外也会使精子的畸形率升高[4]。

3.1.2 蛋白质

种公猪的精液中干物质的含量为5%, 其中蛋白质占干物质约74%, 所以蛋白质以及氨基酸是种公猪的精液及精子的物质基础, 在日粮种添加高水平的蛋白质能显著的提高采精量蛋白质水平不足的时候, 研究表明会使种公猪性欲下降, 射精量, 精液浓度和品质都会降低[5], 所以为了提高精液品质, 一定要为种公猪提供较高的蛋白质。在日粮中可以加入鸡蛋、鱼粉等补充蛋白质。

3.1.3 维生素

维生素可以非常有效的改善公猪的繁殖性能, 在精子的伸张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其中维生素A、D、B对精液品质有非常大的影响, 适当补充维生素A可以有利于提高公猪的采精量和精子密度, 降低畸形率, 但是不能过度补充。研究表明维生素B的浓度与采精量成正比, 而且当维生素B缺乏时, 会导致种公猪的精子运动异常[6]。

3.1.4 微量元素及矿物质

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对于提高种公猪精液品质有着巨大的价值, 给种公猪饲喂适量的锌、锰、硒、镉等元素可以有效的提高射精量和精子活力, 减少精子畸形率, 从而提高精液品质。

3.2 环境因素

3.2.1 猪舍温度

温度是环境控制中最主要的因素, 对种猪的影响是最大的, 种公猪的猪舍温度一般在18~25℃, 种公猪在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 否则影响种公猪的生长, 而夏季高温对公猪的影响更加严重, 要注意防暑降温[7]。有研究表明, 在热带气候, 凉爽的月份比炎热的月份, 采精量明显的凉爽的月份较多。高温不但会影响种公猪的精液配置, 还会使公猪的性欲衰退。

3.2.2 猪舍湿度

猪舍湿度一般控制在65%左右。

3.2.3 光照

成年种公猪需要自然光照, 一般照度110采光占地1/10。光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到种公猪的性机能以及精子产生, 一般猪舍内主要靠自然光照, 在自然光照比较短的秋冬季, 每天补充足够的光照, 可以有效的改善精液品质量[8]。

3.2.4 噪音

猪舍内的噪音不应超过80分贝。

3.2.5 灰尘及微生物

由于猪舍内饲养人员的操作, 和猪的活动等因素, 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以及灰尘, 会引起种猪的呼吸道疾病, 微生物也会导致其他疾病的产生, 因此, 需要注意绿化猪舍周围的环境, 经常通风换气, 改善空气质量,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

3.3 其他因素

3.3.1 种公猪的利用

精液品质的好坏, 不仅和饲养管理有关, 还和初配年龄和采精频率等有关, 利用过早, 采精量少, 精液品质不佳, 还会影响种公猪本身生长发育, 缩短其使用年限, 利用时间过长, 公猪老化, 机能下降, 精液品质也会下降, 应该及时淘汰[9]。

3.3.2 合理采精

一般公猪采用手握采精法, 要避免挤压包皮盲囊, 不然会导致精液受到污染, 假母猪台高度要合适, 既要使公猪舒服, 还要材料坚固能够承受公猪的体重。采精的频率也要注意, 一般成年的种公猪1周采精次数不超过3次, 一般为1~2次。否则会使公猪加快老化, 精液品质下降。

3.3.3 运动

运动是提高神经肌肉机能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举措, 适当的运动, 能够增加食欲, 促进消化和增强体质, 从而使种公猪增强性欲, 增加精子的产生量, 一般公猪上下午需要运动一次, 大约1h/d。

3.3.4 保健防疫

种公猪要定期进行检测, 有异常的公猪及时隔离, 保持公猪的健康状态, 做好猪只的保健跟踪记录, 并做好免疫程序, 根据抗体检测以及疫病流行特点, 合理安排免疫时间和免疫次数, 确保种猪种群健康, 从而保证精液质量[10]。

目前, 猪的人工授精技术以及在行业内广泛使用, 精液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猪场的生产, 高质量的精液在品种改良和提高受胎率中有重要作用, 所以, 通过对影响公猪精液品质的因素的研究, 在生产过程中多注意这些因素对种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 产出高质量的精液, 才能猪的生产和品种改良。

参考文献

[1]梅书琪, 孙华, 刘泽文, 种猪生产配套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

[2]王振来, 养猪场生产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5.

[3]何若钢.种猪选育与饲养管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6.

[4]龚克勤.猪优质育种及高产养殖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

[5]李同洲, 臧素敏.猪饲料手册 (第2版) [M].长沙: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2.

[6]刘倩倩, 张廷荣.影响公猪精液品质的因素及改善措施[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66109.

[7]沈广戈, 影响种公猪精液质量因素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71018.

[8]韩凤奎.提高种公猪精液品质的措施[D].抚顺:辽宁省抚顺市农业特产学校.113000.

[9]廖玲玲.做好种公猪的健康管理提高精液质量[J].农村养殖技术.2013 (6) .

气候条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气候条件,小麦品质,影响

1 温度

温度对小麦品质影响有气温和土壤温度两方面, 但气温影响作用较大。温度不仅左右着小麦的生长发育, 而且也是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产物转化等生理过程的重要生态因子。

1.1 对小麦子粒重量影响

粒重与子粒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存在着密切关系, 所以研究粒重变化对了解子粒品质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许多试验表明, 小麦自开花至成熟期间在15~32℃, 随着温度的升高、子粒干物重和氮、磷的累积速度加快, 粒重增高;若超过32℃, 灌浆持续期缩短, 粒重明显降低, 而子粒中氮、磷浓度和蛋白质百分含量有所提高。粒重取决于灌浆速度和持续时间, 灌浆速度不易受温度影响, 而温度过高会加速衰老, 缩短灌浆时期, 导致粒重下降。所以也有人认为, 温度决定灌浆的长短, 而基因型决定灌浆速度。

温度对粒重影响主要是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 (前期) , 灌浆持续期缩短 (后期) 。温度异常年份往往是前期温度偏低, 推迟了子粒发育期, 而后期温度偏高, 使小麦营养体过早衰退, 灌浆过程缩短, 干物质积累减少, 粒重下降。

温度对粒重影响主要与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及日较差有关, 与日最低温度关系不大。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与灌浆速度呈非线性关系, 当温度在21℃/13℃ (白/夜) ~23℃/14℃ (白/夜) 灌浆速度较快。

1.2 对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影响

温度通过影响小麦生化反应而引起营养物质的吸收强度变化, 从而影响小麦的子粒品质。加拿大Campbell (1979, 1981) 研究中发现, 温度对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影响的效应比氮效应高60%以上。许多研究证实, 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上升而提高。小麦在开花至成熟期间, 日均温在15~32℃随温度的升高, 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小麦成熟期间当温度由22℃提高到32℃时, 蛋白质含量由9%提高到15%, 超过32℃时, 蛋白质含量又有下降。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与气温年较差、抽穗至成熟期日平均气温、日较差呈显著正相关。气温年较差每升高1℃, 蛋白质含量提高0.2859%, 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气温每升高1℃, 蛋白质含量提高0.4362%。

气温变化明显影响蛋白质的积累动态, 主要表现在积累速率变化和峰期出现迟早的不同。气温不利年份, 一般日积累量降低0.06克/干粒, 积累峰期推迟2~3天, 平均温度下降1℃, 峰期推迟l天。气温影响蛋白质积累的关键时期是子粒灌浆盛期, 无论是百分含量还是绝对含量都是如此。

1.3 对加工品质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 随灌浆期温度升高各项加工品质指标有所提高, 湿面筋含量一般提高1.1%~3.0%, 沉降值提高5~30毫升。气温变化对烘烤品质及与烘烤品质相关的一些特性, 特别是面团强度, 面包体积及评级有显著影响。Randall (1990) 对州际小麦品种试验的152份样本研究表明, 日平均气温在30℃范围内, 面团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超过30℃时, 甚至仅3天, 就可导致面团强度下降, 面包体积减小, 和面时间缩短。

Blumenthal (1990) 综合研究10年的试验数据, 把硬粒小麦面团弱的年份与出现35℃以上的积温较高的年份进行比较, 发现二者是吻合的, 认为造成面团强度变弱的原因是高温增加了麦胶蛋白的合成。1991年又对此进行了延伸性状研究, 不仅证实了上述结论, 还发现灌浆期高温 (35℃) 胁迫与子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与面团延展性呈正相关, 与面团强度、面包体积呈负相关。粉质仪测定表明, 热胁迫使面团形成时间延长, 但分解慢。因为灌浆期高温激活了麦胶蛋白基因中热变因子, 引起子粒中麦胶蛋白质增多, 使面团特性变差。

与干旱逆境的效应相似, 高温对子粒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大于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温度与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面团特性的关系较为复杂, 最高平均温度与子粒产量呈负相关, 而与蛋白质含量、面粉色度、面团耐变形力和扩展力呈正相关, 蛋白质含量对最高温度依赖性最大。但有人认为温度并不直接影响面团拉力, 只是通过改变蛋白质水平而间接地影响。

小麦子粒形成期间, 不同阶段的温度变化对面团特性产生不同影响。有研究认为子粒形成中晚期 (最大粒重80%或95%) , 高温对面团拉力影响最大, 而在早期 (最大粒重60%) , 温度效应很小。粒重则对早期高温敏感, 晚期无明显影响。说明温度对面团拉力效应和对粒重效应是独立的。

1.4 温度对小麦子粒品质影响机理

温度对小麦子粒品质影响的机理, 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温度直接影响子粒蛋白质含量的机理是: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加快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和运输, 使子粒蛋白质百分含量增加;较高温度促进了土壤中氮素的矿化, 因而在相同产量水平下, 较高的温度下提高了蛋白质含量;温度较高时增加了根对氮的吸收能力, 子粒吸收氮的速度高于碳水化合物积累速度, 因而灌浆期遇较高温度能促进含氮化合物大量积累, 使蛋白质的合成比淀粉的合成速度更快。

温度对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的间接影响, 主要是通过调节子粒产量而起作用:一是较高的温度缩短了子粒灌浆期, 从而减少了淀粉积累量, 降低了小麦产量, 相对增加了子粒氮素含量。子粒合成蛋白质所需氯素来自于植株营养体, 通常转变为子粒蛋白质的大多数氮素是在小麦发育的早期阶段吸收的, 这种转移受温度影响较小。而子粒中碳水化合物大部分是小麦开花之后绿色器官的光合产物, 淀粉合成速率不因温度升高而改变。但高温使子粒灌浆期缩短, 光合产物减少, 使子粒产量下降, 子粒中氮素浓度相对增加。二是较高的温度增加了植物的呼吸强度,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失去了平衡, 消耗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降低了产量, 因而子粒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增加。三是温度对子粒间接影响还表现在小麦生育早期的较高温度可以缩短幼穗分化进程, 从而减少穗粒数, 这也引起产量降低, 使子粒中氮素浓度相对提高。

关于温度对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比例, 尚无统一的认识。Paridge (1972) 采用协方差分析表明, 温度对于粒蛋白质影响的85%是通过产量的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仅有15%。而坎贝尔 (1979) 研究认为, 温度对子粒蛋白质影响的51%来自于直接影响, 49%是由于降低产量而引起的间接影响。

2 水分

水是小麦植株的主要组成成分, 可使细胞原生质处于溶胶状态, 保持旺盛的代谢能力。水是小麦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料, 又是体内物质代谢的最好介质, 水分对小麦植株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氮素积累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适量的水分供给不仅满足小麦各生育期生理上的需要, 同时满足小麦生态需水, 达到小麦生育中以水调温, 以水调气, 以水调肥, 以水调节农田小气候的效果。缺水时, 光合作用则会减弱, 影响有机物质的合成, 使小麦植株生长缓慢, 矮小瘦弱, 品质变劣, 严重时使细胞脱水, 造成萎缩或死亡。但水分过多时, 植物根系无氧呼吸加强, 吸收功能衰退, 新陈代谢紊乱, 小麦品质下降。小麦植株的需水量主要由土壤供给, 因此, 只有土壤湿度适宜.水气协调, 营养平衡, 才能有利与小麦生长发育和子粒品质的形成。影响小麦品质的水分有降水和土壤水分两个部分。大气降水的总量及分布, 决定大气湿度, 影响气温变化。并且给土壤以水分补偿, 还关系到地下水位的高低。因此, 降水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

3 光照

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与日照时数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无论秋播或春播试验中, 子粒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地区, 开花至乳熟期间的平均日照时数都少, 日照相对不足, 由于影响光合强度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蛋白质含量相对得到提高。

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因素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是错综复杂的, 年度间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变异, 是温度、光照和水分、环境界气候因素作用于小麦体内各种代谢的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付国占.磷氮配施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7.

激励不当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 第11篇

过去我认为,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语言没有坏处,只有好处,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也是当前课改的精神。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不加选择地使用一些鼓励的话语。如:我在教学生做思考题和拓展题时,我常说:“看谁最聪明,能自己独立把这道题做出来。”其实能做这类题的,一般也只有几个特别好的学生,而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当我评讲完题后问:“是这样做的举手?”好多没做对的学生都举起了手,可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还是表扬了他们。慢慢地,当做这类题时,自己动脑认真思考的学生越来越少,更多的学生是等着老师讲了以后,他照着做。我不知道我这样教学失败在哪里?直到有一天,我在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赏识不当也是伤害》。其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学者在北欧某国一位教授家做客时,抚摸着教授小女儿的头发说,你长得多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说着便把带来的礼物送给了她,小女孩微笑致谢。教授等女儿退走后,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小,不会分辨,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的孩子,这就走人了误区。不过你不要这樣沮丧,你还有机会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看了这个故事,我认真分析了一下,我发现我的评语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因为小学生的判断力和识别能力比较弱,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老师说我行我就行,老师说我比别人能干那别人就不如我,往往具有较强的盲从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有意无意地向他们暗示,“你比他们更能干”“你最聪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惟我独尊的不良心态,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当老师让大家对某位同学的表现作评价时,很多学生站起来会说同一句话:我觉得他读得不好,我觉得他写得不好,我觉得他说得不好,我觉得他做得不好……在他们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短处,而不是优点,别人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试想,小学生在这种不良心态的长期影响下,能养成谦虚好学,敢于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好品质吗?

前面的教学案例中,不管学生做对与否,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就不能虚心地向能做的同学学习。而能做的同学心里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做得对做不对都一样能得到老师的夸赞,我何必去动脑筋想呢?如果老师在课堂中经常不经意地犯这样的错误,一方面会使部分学生养成自吹自擂,瞧不起别人的坏毛病,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养成懒惰、不愿动脑筋思考的习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表扬和称赞。为了得到老师的称赞,他们会用撤谎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能干、行。

而还有一种可能,未得到表扬的同学是大多数,老师的认可就是同学们争相要做到的。一旦这种赞尝给了个别或部分同学,会对大多数同学造成压抑,如果这些同学发现受表扬的同学是做假得到的表扬,会误导其他同学下次一样作假,甚至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这种不良的习惯。

影响葡萄品质的环境因素探讨 第12篇

人们在葡萄生产中,发现优质高产的葡萄品种其共同的特点是:比叶重大、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叶片光合作用强。优质品种的葡萄叶片可产生足够的光合产物供给葡萄果实生长,而且糖分含量高的葡萄,果实里所含的维生素C也比含糖量低的高出很多,若是葡萄所含的维生素C越多,其葡萄植株免疫力和耐寒力就会越强。现在人们对优良的葡萄品种特点进行利用,通过现代育种的办法,选育较好的葡萄品种,比如选育出的有红色、抗病、耐贮、早熟、香味以及大粒等一些葡萄品种。

2生态因子

2.1温度葡萄花芽分化及开花结果,必须满足其温度处于相应的范围内。葡萄的果实含糖量、大小、香味以及色泽都受着温度的影响。一定范围里,10℃有效积温是影响果实含糖量的重要气象因素,温度能促进含糖量升高以及含酸量下降。温度太高,就会对叶片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对果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还会使得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与有机酸的含量下降。温度过高,还会对果皮的花青素合成产生抑制,改变花青素的成分。对果实品质影响的因素还有昼夜温度差。当白天温度适合并且夜晚温度适当降低,这会提高果实的含糖量和着色。昼夜温差比较大,夜间的温度较低,则晚上呼吸消耗就会减少,白天叶片合成的糖分与有机物质会变多,对果实糖分积累非常有利。在吐鲁番地区的果实含糖量非常高,这是由于当地7~8月的昼夜温差很大。

2.2光照有人认为,果实发育的后期光照是一种环境信号,对叶片的光合产物分配和输入到果实之中具有促进的作用,使得果实中糖积累增加。葡萄属于喜光的一种树,Caladwell对美国东部和中部各州1919年到1923年3~9月晴天的数量和康拜尔果实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发现晴天数量多的年份含糖量超出晴天少年份的2.78%,有机酸的含量下降了0.083%。一些人认为,当光强变弱时葡萄果实维生素含量、TSS含量、糖酸比、大小、色泽以及果粒质量等就会随之下降。光照不充足时,叶片的光合产物就会降低,葡萄果实积累的光合产物就会变少。当葡萄处于开花期时,短期遮光葡萄,不会影响到雌蕊受精能力、花粉管伸长以及花粉发芽率。葡萄授粉受精之后,若遮光就会产生落果现象,降低坐果率;当光照充足时,还能加强葡萄花芽的分化。葡萄果实也会受光照时间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葡萄的有机酸、花青素含量、果穗质量、可溶性固型物含量以及果粒质量等长日照都要胜于短日照。日照时间加长就会促进果实增大、色泽变好,同时使果实所含的营养物质增加。

2.3土壤虽然葡萄对于土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土壤的类型差异也会影响其果实的品质。砂质的土壤具有很强的通透性,夏天强辐射,温差很大,所以果实的含糖量就很高,并且风味很好;黏质的土壤其通透性不好,葡萄的根系不深,其结果较差;砾石的土壤排水和通气较好,昼夜的温差很大,其果实的含糖量比较高,香味也很浓。

种植葡萄要求土壤里的磷、钾、氮含量都比较高,钾和氮的供应主要对果实产量与品质产生影响。若土壤中钾和氮很足,则葡萄根系与枝条生长都比较好,浆果量变大,并且土壤里钾含量提高,浆果的含糖量与可溶性固形物也会增加,但浆果含酸量却随氮的增多而提高,可看出土壤的氮超标对改善浆果的品质非常不利。通过一些研究看出,果实的色泽与含糖量都与磷有关系。Flavio等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果实营养元素的吸收受土壤中的湿度、温度等影响比营养元素有效态影响要大。而且,若土壤有机质增多,可改善表层土壤中孔隙状况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使葡萄果皮里的花色素增加。

2.4水分用来酿酒的葡萄,水分的合适与否直接决定着果实和葡萄酒质量的好与坏。水分对葡萄影响极大,比如:葡萄的大小、汁水、风味等等。经过张大鹏等的研究得出,当葡萄果实在第2次快速生长时,在不同情况下,水分胁迫对葡萄果实有利也有弊,其弊是其处理对巨峰葡萄果汁的含糖量以及果皮的色素含量降低;其利是在某些情况下,水分胁迫对葡萄果实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水分的缺失能增加果实的成熟度,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色泽以及硬度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所以,正常情况下对果树实施一定水分亏缺处理,不会影响到其果实品质,并且对于某些树种来说,还是提高其品质的一种手段。经Loveys等的研究可知,调亏灌溉与普通滴灌相比,其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9.0%,虽然需要的水分和产量是减少,但是改善了其葡萄果实和葡萄酒的品质。

摘要:通过对葡萄果实品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具体影响葡萄果实品质的一些情况,对今后我国西北地区葡萄生产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品质,影响因子,葡萄

参考文献

[1]魏勇.影响葡萄品质的环境因素[J].江西林业科技,2003(2)

上一篇:氨合成塔下一篇:学习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