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结合范文

2024-07-13

和谐结合范文(精选10篇)

和谐结合 第1篇

一、读写并驱, 齐头并进

相对而言, 读写并驱, 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 读与写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环节,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并不存在依附关系。课堂上, 读写之间虽有关系, 但是只起着勾连作用, 而这主要着力于读上, 着力于课文具体写法上。可以围绕一个词语、一句话、一段话, 让学生仿写、续写、改写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具体写法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习作能力提升一个层次。换句话说, 也就是阅读指向写作, 但并不等于阅读为写作服务。所以, 教师也需要明白, 这里写并不是读的附庸, 读更不是写的前奏, 而是并列依存的, 它们都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除了并列, 更有结合。针对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的佳句。教师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品味汉语言结构的严谨, 以及其中的魅力, 然而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来移植这种能力, 化语用为己用。比如在《鸟语》这一文中的这一段:“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 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 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 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就可以先让学生读几遍, 然后再接着仿写几句, 通过读与写的巧妙结合, 从而达到课堂和谐。还有具体段落, 有着明显的结构, 也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比如《云雀的心愿》这一课中“森林也是可以蓄水的呀……”这一小节明显是总分结构, 教师可以以“课间活动的瞬间”, 或者“热闹的街市”为题, 让学生试着仿写一段总分结构的文字, 继而达到课堂上读写合一的最佳境界。

二、为读而写, 加深感悟

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上都能找到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或者可以续写的佳句, 具有明显特征的具体写法。但是对于语文来说, 一来听说读写乃是最佳组合, 二来写更多的是读的延伸。因而教师需要明白, 很多时候, 读与写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依附关系, 也就是可以通过写来推动读, 让读有更深的感悟。其实, 这也是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 更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 预设生成时, 完全可以把写也纳入其中。当然, 这可以从教材出发, 结合课后习题, 插图等, 去挖掘读写最佳结合点, 从而为和谐课堂构建做好铺垫。

比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 课后有一题是“说说人们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合照留影”。这里教师就可以变通一下, 让学生想想, 以“我站在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前”为题写一段感想。当然, 这里的写, 某种意义上讲, 是为了读而服务的, 是为了理解“樟树—人”这一手法, 为了理解樟树的高贵品质, 以及宋庆龄的人格魅力而服务的。教师在引导这些读写结合时需要有所侧重。还有《“番茄太阳”》这一课, 文中的“我”心情开始是灰暗的, 后来与“明明”的一段交往, 最终“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 温暖着我的心”。那么“我”接下来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让学生想一想, 写一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习作水平, 但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写, 让学生与前面的“我”进行对比, 从而更能突出“明明”对我的影响大。

三、为写而读, 积累素材

有了为读而写, 自然也就有为写而读。而对于为写而读, 最佳的结合自然是读后感一类的写。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情感还不够细腻, 语言也不够丰富, 自然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因而更需要通过组织学生通过读来丰富写的内容,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 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比如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人物, 以及感人事情, 或者优秀品质, 让他们谈谈感受, 写写想法。而这时候语文课堂上的读, 仅仅是为了写准备。读也只是读懂内容, 读明白主旨就行。

比如《三顾茅庐》这一课, 就可以让先让学生读课文, 读《三国演义》, 明白课文中主要人物, 以及他们的故事, 由此初步感知他们的人格特征, 从而为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当然,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分小组, 让学生讨论, 让小组交流, 重点谈谈对诸葛亮的认识, 以及具体了解刘备的诚心诚意, 比如出发前, 路上, 以及站在门外等候等具体内容。这样让学生多读, 多讨论, 然后组织学生写读后感, 自然内容更有可读性。又如《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 也可以先让学生多读, 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对待母亲的, 在他的心目中母亲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联系自己的父母, 谈谈感受, 说说体会, 想想具体做法, 也许会有别样的感受。这种通过读课文为学生写积累素材, 不失为一种捷径。

党企共建抓结合促发展筑和谐 第2篇

近年来,中诚砼浆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发展这一主题,在企业生产发展经营管理中,认真思考、勇于实践,把“党建工作与经营发展管理工作相结合”、“党管人才的原则与竞争上岗机制相结合”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等“三个结合”,积极探索出一条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有效结合的新途径,构建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一是坚持“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这是企业党建工作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中诚砼浆有限公司党支部紧紧围绕着生产经营开展党建工作,在制度建设上,抓紧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在参与决策上,不断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程序和方法,发挥了党组织与董事会、经营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机制优势,对企业的重大问题,支委会、董事会、经营班子共同决策,相互支持,相互补位。形成了纵横互动、上下联动的良好决策氛围。

二是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与竞争上岗的机制相结合”。中诚砼浆有限公司坚持党管人才、竞争择优是核心、市场配置是关键的原则。在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优化的基础上,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对现有员工队伍进行全面盘点,在党组织的考察基础上,实现人和岗的重新匹配。中诚砼浆有限公司,坚持做到“三变三不变”:干部管理权限变

了,但党管干部原则和按德才兼备选拔干部的标准不变;干部管理程序变了,但党组织推荐、考察等关键环节不变;党政班子的用人权限、方式变了,但集体讨论决定的方式不变。同时企业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公司设立共产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车队、党员先锋销售部等。

读写结合 琴瑟和谐 第3篇

教师是开发文本读写价值的真正实践者。关于读写结合,当下许多教师已经在精读课文中进行了很好的探究和实践,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在读写结合方面的教学价值也是很大的。只是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在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等方面所能依靠的辅助资料比精读课文少很多。因此,这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感以及独立开发教材的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略读课文、选读课文,教师要完完全全沉浸在文本中,在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等方面都要“细嚼慢咽”,在细读中把握文本特质,发现文本语言在读写结合方面的教学价值。

那么,如何在略读、选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设计写作训练,做到读写融通,共同提高呢?除了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之外,笔者认为,关键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在品读中把握语言的特点

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一句话,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读写结合的最大成功之处也正是在于读和写之间必然存在着共同点,即相同的语言特点。所以要写得其法,首先得发现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

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趵突泉》的语言就非常有特色。作者连用了一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来呈现小泉的动态美。在品读这句“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时,学生很快就发现,这是一种比喻修辞。紧接着,我抓住“摇动”“挤上来”这些体现动作的词语来让学生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断地从朗读中感受小泉的那种动感。

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牧场之国》描绘的景象似乎就是《天堂》的文字再现,能让我们沉浸于宁静安谧的异国风光中。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教学时,我以“牛群吃草”这个片段作为重点切入,在“牛群吃草非常的专注,有时站立不动,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这句话中,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专注”“思考”“贵妇人”“家长”“尊严”这几个明显带有拟人色彩的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出牛儿的悠闲自在。接着,我再让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写法的句子进行略读。很快,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找到了这篇文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二、联系生活,激发想象

生活是文本创作的源泉,创作的素材最根本来自于生活。《趵突泉》结尾的省略号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作者似乎在暗示,小泉的这种活泼的姿态还不胜枚举呢!这也是学生可以想象发挥的空白处。此时,让学生思考:除了刚才这些,小泉还会怎么样呢?还会有哪些动作呢?学生就会从动作这个方面去思考接下去该怎么写。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螺丝钉,学生看着图片,想象着生活中出现过的情景,原本空洞的思维一下子豁然开朗,再结合他们自己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小泉许多有趣的姿态。

含蓄美向来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山水画讲究留白,书法重视飞白,音乐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精彩的文章也常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值得我们读者去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思考。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白,在调动学生知识、情感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当时的环境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把文本的感悟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写得特别有新意、有个性。有学生这样写道:

“父亲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冲进了雨里。暴风雨刀子般抽打着他的身子,他似乎浑然不觉,他依然紧紧抓着铁锨大步朝前迈去。通向菜园的小路越来越泥泞,就在那小路口,他一个趔趄,摔倒在小路边,岩石划破了他的腿肚子,拉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雨水和泥泞混合着流下来,他挣扎着起身,朝着菜园的方向走去……”

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再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它创造性地再现出来,达到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并运用。这不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所追求的吗?

三、在评价反思中提升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而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堂评价不能游离于教学活动本身而存在。学生练笔后,教师的及时评价也是读写结合课堂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把握和理解,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进程。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更好地修改自己的语言,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在教学《牧场之国》时,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在练笔中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甚至运用了许多的四字词语。但是我建议学生把拟人的情态写得再具体一点,比如动作、神态等可以再细腻地描写一下。在我的不断启发下,许多学生凝固的思维纷纷被打开,有学生这样写道:

“运河之间的绿色草地上,两百多种美丽的郁金香铺天盖地,如同一位位仙女,在丝绒般的绿草地上欢快地舞蹈。粉色的郁金香穿着美丽的公主裙在不停地展示自己,红色的郁金香害羞极了,躲在一旁轻轻地摇曳着。从上往下俯视,就像一片美丽的花海。”

“在牧场的中心,有一片五彩缤纷的花园。里面的郁金香真美啊,美得像亭亭玉立的姑娘;郁金香真多啊,多得如天上的点点繁星;郁金香真香啊,香得引来了一群群小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在铺天盖地的花海里,无数朵姹紫嫣红的郁金香争奇斗艳,婀娜多姿,让人在这繁花似锦的花海中陶醉。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霞……”

再如,在教学《趵突泉》时,有一个学生写道:“小泉像一枚枚螺丝钉,慢慢悠悠地从底部伸上来,那优雅的姿态令人无比陶醉。”我说:“伸”字是不是可以换个词更好?这个学生改用了“旋转”,我觉得更能体现出那种动感;还有学生说用“探”字,拟人化的写法更能体现出一种活泼的情趣。

在我的启发下,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评价反思中生成。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小泉有了自己新的想法。我提示说:除了把小泉比作螺丝钉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形态呢?有学生就写道:“远远望去,就像从泉眼里跳出一颗颗洁白的珍珠,晶莹剔透。”一个“跳”字让小泉的美更富有动感了,还把它比作了洁白无瑕的珍珠,十分生动。更有学生写道:“小泉像一头头可爱的小猪,卷着尾巴摇头晃脑地拱上来!”一个“拱”字可见学生已经对小泉活泼的形态有了更深的体会,还“摇头晃脑”呢,可见他们的想象是多么富有情趣。通过不断地反思,学生的语言一次比一次有个性,一次比一次精练,尤其这个“拱”字,真是写出了他们对小泉的那种深深的喜爱之情。

在不断的评价反思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受到碰撞,迸发出许许多多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在这种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让语言更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意识,也在语言运用中习得了如何更好地遣词造句的方法。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于开发略读和选读课文读写结合的价值方面的一点探究和想法。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寻觅一个最佳的“写”的落脚点,创造性地让学生同文本语言亲密地接触,让学生完完全全地沉浸在语言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做进一步的理解,更要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更加琴瑟和谐。

(责编刘宇帆)

结合实际谈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第4篇

关键词:工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工会组织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为企业化解劳资矛盾搭建了新平台。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为创建和谐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组织保障, 工会组织自觉地接受党委的领导, 主动争取行政的重视和支持, 做好创建活动中方方面面的协调工作, 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合力推进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促进“党委统一领导, 行政重视支持, 工会牵头落实, 有关部门配合协作”的工作格局。

1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

工会组织以“五强化”为重点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强化企业民主管理, 维护职工政治权益。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二是强化协调劳动关系, 维护职工经济权益。三是强化安全卫生管理, 维护职工健康权益。四是强化文化阵地建设, 维护职工精神权益。五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维护职工生存权益。

以本钢维检中心工会为例, 他们在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方面, 坚持了“四查”:一查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是否认真履行, 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维护;二查职代会制度是否健全, 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利是否得到保障;三查社会保险制度是否建立, 企业在效益增长的同时是否给职工增加了报酬;四查安全生产制度是否落实, 职工的工作环境是否合乎要求。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文化体育活动、“安康杯竞赛”和创建“工人先锋号”等活动, 强化“企业依靠职工发展, 职工依靠企业生存”的理念, 加强分配机制建设, 落实好职工的经济权益尤其是劳动报酬权益;加强劳动保护机制建设, 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本钢维检中心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 充分体现“四共”特征, 做到理念共识、大计共谋、成果共建、权利共享, 由于在实践中做到了共识、共谋、共建、共享。维检中心先后投资建立了篮球场、图书室、乒乓球室、洗浴中心、自行车棚、车库等, 满足了职工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之需。

2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必须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要加大劳动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力度, 一是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要培育成熟的劳动关系主体, 提高协调能力。树立工会组织在工人和企业中的威信;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教育, 既要提高素质和技能, 更要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二是进一步改革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三是工会要按照法定程序和政策规定, 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个人的行动经常会受到各种组织的强大压力, 个体化的参与和表达就显得软弱无力。这就要求:一是发展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强调决策透明与员工参与, 使之成为维护、参与和监督的平台, 进而达到双赢。二是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重点放在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通过规范协商程序, 提高集体合同的质量。三是建立多层次的劳动关系三方 (上级组织、工会、职工) 协商机制。定期就劳资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协商, 逐步建立和完善劳资关系的宏观协调机制。

3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要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 要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在这方面, 工会组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组织职工广泛参与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要注重完善工会干部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 对工会干部重在提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依据有关法规政策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决策的能力以及提高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

4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工会组织要发挥好“三个第一”的作用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工会组织要发挥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的作用, 注重在职工困难帮扶上下工夫。一是建立困难职工家庭档案, 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落实“送温暖”制度。建立了困难职工申报和工会排查摸底、审核登记、管理制度。使困难职工全部纳入救助视线。三是开展经常性的访、谈、帮和维权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定期向职工报告工作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走访慰问制度、工会财务预决算制度和工会主席离任审计制度, 定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部署工作任务, 指导基层开展工作。通过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工会工作越来越规范化、程序化, 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企业各项工作之中。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事关企业的发展, 事关职工是否享受到企业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事关和谐社会和稳定工作, 因此, 工会组织一定要在这项活动中, 找准定位, 理清思路, 制度措施, 扎实推进, 只有这样,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中国劳动关系学报, 2006 (2) :54-55.

[2]曾湘泉.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竞争力[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3 (9) :64-66.

[3]顾光青.劳动关系:理论与不同模式的比较[J].学术月刊, 2007 (12) :36-39.

和谐结合 第5篇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和谐乃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它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随追求的一种美好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和谐便是美从哲学视角来看,和谐指的是各要素之间保持全面协调以及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和谐校园,指的是校园中个体与个体、个体同校园环境、个体同社会等其它要素之间的矛盾保持着稳定协调、相互依赖以及健康发展的状态。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环境领导同教师间、学生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以及平等互利。整个校园凸显以内与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以及稳定有序的表征。

二、体育伦理的内涵

“论”与“理”始为两个词,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到,“论”指的是人际关系体现出符合一定的规矩与准则,并且代代相传;“理”,原意指根据玉体本身的纹路来打造玉器,从而使玉器成形有用,后被引申为协调和治理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所谓“伦理”,指的是人伦关系的道理、条理以及原则,这些道理、条理以及原则直接关联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所谓的“体育伦理”则指的是人们在参与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时所建构起来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置这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具体而言,“体育伦理”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体育伦理需具备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二是体育即竞争,故此,体育参与务必遵循体育竞赛规则,务必在规则所允许的相同条件下,持公平的方式参与比赛与评判。

三是体育本身即文化,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凸显体育的文化精神,除却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外,与此同时,还应表现出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体育精神,并且充分展示体育运动力与美的完美绽放。

三、体育伦理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机结合

公平公正乃和谐校园的基本表征,同时也是各高校所追求的目标。公平公正的和谐校园指的是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就是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同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公平与公正的评价机制与竞争机制:即彼此相互尊重、精诚协作以及齐头并进的良好校园氛围。然而,当前,许多学校纷纷出现了对教师评价的不公,极个别教师为达私人目的而不择手段,少数学生为获取考试高分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现象。故此,学校要和谐,校领导首先要与师生建立公平、公正的意识。众所周知,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常规竞技运动,乃参赛双方的竞争性活动。此种竞争务必要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定,参赛双方是在公平及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学校组织教师与学生参加比赛,通过体育比赛规定的强制性,规范参赛者的行为,从而培养教师与学生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体育利用规则与舆论规范了个体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友爱乃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与协作的基础,它促使了人们在笃实、笃信以及关爱中建构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和谐相处,促进学校构建融洽与和谐的良好氛围。高校培育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团结协作与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无疑是促进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同时亦与社会经济、道德体系稳定以及发展紧密相连。在传统体育理念看来,“仁”、“礼”乃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与道德境界,其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用爱心与善心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事多要替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理解对方,在体育赛事中应做到礼让为先。此举显然同奥林匹克精神――团结、有意以及进步的体育道德精神相一致。此种体育伦理思想,促使了赛事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彼此之间往往就会表现出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以及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在公平竞争的参赛条件下,培养彼此良好品质的形成。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技术学习,还是各种游戏与比赛,同学与同学问,均是在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协作下完成,促使了他们彼此之间诚爱与友爱良好品质的形成,这也从根本上加快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构。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数形结合,促进两种思维和谐发展 第6篇

一、充分感知,积累表象,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提高表象的概括性。

例如,学生在认识“周长”时,由于受到自身注意力水平的制约,往往只注意图形的面,而不注意它的边。因此,就需要教师把周长外化出形象,通过展示周长形象来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周长的意义。教学时,可以先复习有关平面图形的名称、特点,让旧知得以再现后,再拿出两根长短不同的红线,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这两根线的长度,揭示周长也是一根“线”,可以用直尺量出长度。然后用这两根红线在钉子板上分别围成有关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用线围的动态演示过程,思考这两根线分别是每个平面图形的哪一部分,让学生明白“线”具有一定的长度,为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展示周长形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建立准确、清晰的周长表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在钉子板上围成每个平面图形的边各占几根钉子,再量一量每个平面图形的边各是多少厘米,并根据量出的数据说一说:围成的每个平面图形各用了多长的线?怎样算出来?引导学生从对周长形象的部分感知上升到对整体的感知,在头脑中把每个平面图形的几条边形象地进行移动、整合,最后得出“线的总长是由周成每个平面图形各边的线段组成的,它的长度就是几条边长度的总和”,从而建立起周长的表象。

二、语言参与,概括表象,引发抽象思维

表象具有直观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双重特征。语言是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概念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知识的获得与相应的智力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引导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放成长与宽的厘米数分别是3和1、3和2、4和3的三个长方形,先看每个图形一排摆几个,一共摆几排,然后在表格里填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每排摆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这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2)一共摆了几排?这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逐步概括出:每排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长就是几厘米;一共摆几排,宽就是几厘米。接着出示下面的三个图形和表格:

让学生先想摆的过程,再逐一说出这三个图形沿长的一边一共可以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宽的一边一共可以摆几排。填表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并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宽跟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经历了实际操作活动和想摆的过程,较好地建立了这三个图形面积的表象,并能说出:第1个图形长4厘米,宽1厘米,面积是4(4×1)平方厘米;第2个图形长5厘米,宽2厘米,面积是10(5×2)平方厘米;第3个图形长8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24(8×3)平方厘米。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又是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这里经过三次“操作——表象——语言——算式”的反复,去异存同,并舍弃起始过程,从“算式”概括出“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数形结合,促使两种思维相辅相成

加强数形结合,可以交互运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在学生根据周长的概念列式计算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周长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且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第一种算法的线段图(如下),再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和长方形周长的特征推算出其他两种算法。

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领悟长方形的周长实际上就是两个长与两个宽的和。这样在学习周长计算时,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周长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借助形象思维对周长图式进行移动、变换,再通过抽象逻辑思维的介入,进行高一层次的抽象概括,让学生既知道算法,又明白算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既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又从形的方面去整体思考,通过类化、联想、想像等活动进行形象思维,充分发挥两种思维的优势,就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时,学生难于理解十位上余下的几是几个十,要把它和个位的数合起来继续去除。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学习例题"52÷2”时,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如下:

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边分小棒边思考。讨论竖式计算时,借助数与形(小棒)的结合,通过类比懂得:因为分小棒时把剩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所以竖式计算时十位上余下来的1个十和个位落下来的2个一合起来是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在商的个位上应写6。这样,使教学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算理,而且发展了思维。

虽然应用题在新教材中没有再独立编排。但这不影响学生通过解决应用题来训练他们的思维。由于应用题是事理、文理与算理三者的结合,所以它的原型比较复杂抽象,学生摄入大脑后难以形成清晰具体的表象。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出线段图,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十分明朗。例如:“光明小学航模组人数是生物组的4/5,生物组人数是美术组的1/3。航模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这道例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确定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学习时,可以指导学生画出如下的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线段图,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三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是:美术组的人数×1/3=生物组的人数;生物组的人数×4/5=航模组的人数。如果把美术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设它为x,学生可以根据线段图很快地列出方程为x×1/3×4/5=8,解得x=30;也可以把生物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设它为x,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为x×4/5=8,解得x=10,求出了生物组有10人。而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1/3,可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是生物组的3倍,即美术组有30人。

线段图具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它既能舍去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又能形象地揭示出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把数转化为形,明确显示出已知和未知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的解题思路。这里线段图的运用、数与形的结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再造性想像,实现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和谐结合 第7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模式

1 引言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笔者总结出:必须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有益影响的课堂教学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因此, 笔者以为, 帮助学生构建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模式才符合课程改革的真正需要。这一模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从而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自主与合作, 是互相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

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概述及相互关系

2.1 自主学习概述

Henri Heloc在1979年提出的“外语自主学习”的报告成为了讨论语言自主学习的基础文献。Holec将自主学习定义为“自己主宰学习的能力”, 即“能够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决策的能力, 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内容和进度, 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 监控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习的过程 (包括学习的节奏、时间、地点等) , 评估已掌握的知识。 (Holec, 1981) Holec的观点得到了其他语言学家的认同。例如David Little也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必须具有独立性, 善于进行批判性反思, 敢于做出决策, 并能独立采取行动”。 (David, 2009) Littlewood则将学习者自主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Littlewood, 1999) 由此可见, 自主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根据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 并且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 选择相应的学习材料, 正确地评估学习进度, 调节学习策略的一种具有自我决策、自我反思的一种能力。

2.2 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Johnson (1994) 指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积极相互依赖、个人责任感、促进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社交技能与团体历程等五项。 (林新事, 2008)

2.3 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 自主与合作, 是互相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两者的契合点体现在它们都强调了“责任感”和“互赖性”。自主是合作的基础, 没有自主的合作是依赖;自主需要合作的支撑, 合作学习确保了学习者自主活动的实现。两者有机结合, 建立在以学习者发展为本的基础上, 体现了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 是促进学习者主体发展的重要条件, 符合教学规律。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相应的外语学习条件下存在着既统一又独立的辨证关系, 它们具有:独立性、补充性、相互带动性的特点。 (雷春华、饶振辉, 2006) 学习者具有各自不同的学习风格, 同时为了培养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该重视学习者的独立性, 提倡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引入合作学习, 在自主学习展开阶段, 遇到问题时, 可以通过向他人求助予以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评价阶段又可通过同伴评价、同伴反馈等形式, 促进学习主动性, 减少自我僵化。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结合, 以合作学习带动自主学习的发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参与性, 有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3 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学习模式的实施

“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学习模式”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课前预习阶段——自学质疑、提出问题;课堂检查阶段——相互讨论、合作探究;课后巩固阶段——反馈评价、巩固拓展。下面结合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实践谈谈这几个阶段的具体实施。

3.1 课前预习阶段

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是为了课外的“自学”, “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尝试、去体验, 养成自学习惯, 形成自学能力, 将使其受用一生。为了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可以给出简要的自学提纲。如要求筛选出6个重点词语, 并列出词典所给例句, 然后结合词典例句造句, 筛选出5个经典句式, 可以或分析结构, 或改述, 或翻译, 后模仿例句造句;进行篇章结构分析, 拟出文章的大纲。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3.2 课堂检查阶段

在这个阶段, 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分组形式来实现合作学习。如“组合学习” (Jigsaw) , 这是由Elliot Aronson和他的同事提出的一种方法。学生被分成五到六人组成的异质学习小组。学习材料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每个学生都要负责材料中的一些部分。来自不同小组的成员共同研究一个问题, 他们组成专家小组, 在这个问题上互相帮助。当这些专家小组的学生回到他们原来的小组时就可以带回所学的东西。在原小组的聚会和讨论之后, 学生们要独立参加关于学习材料的测验。 (蒋名平, 2006) 结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例, 笔者以为这个方法可以如下方式进行:学生在第一次分组后, 每个组各自负责两到三个段落 (以段落长短来定) , 本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分享其在预习阶段所学习的词汇、短语及句子, 交流整个篇章结构的安排;然后重新分组, 在第二次分组时, 每个组员分别来自之前的各个小组, 每个成员负责讲解在之前的分组里所负责的段落;接下来, 教师收集各小组需要教师辅助解决的问题, 全班共同讨论并予以解释;最后, 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提前准备的小测验, 包括选词填空、短语造句, 将课文小结补充完整等。

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取“团体探究” (G r o u p Investigation) 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初是由Herbert Thelen提出的。后来, Sharan和他的同事进一步发展和精炼了这种方法。通常把班级分成五到六人组成的异质小组。学生选择学习的主题, 在探究中发现、选择进一步的主题, 最后进行准备并向班级呈现一份学习的报告。仍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 每个新学期开始, 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小组数量由教材的所学章节决定, 也就是说有几个章节, 就分成几组) 。教师要求学生以课本各单元的主要话题为主题进行调查探究。在这个阶段, 教师应该予以协调, 确保每个组负责不同的主题。学生可以选择每个主题的一个或几个不同的侧面开展研究, 并写出书面的研究报告, 并以值日报告 (presentation) 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可以使用PPT辅助进行。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通过寻找、查阅、摘录、选择、分析并综合所获信息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 拓展知识, 开阔眼界, 培养人文素养;最后, 有利于学生培养调查研究并陈述问题的能力。

3.3 课后巩固阶段

课后巩固阶段首先鼓励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自我及同伴评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个目标检测表。《体验英语》的课后评价表可予以借鉴。以体验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

从A到E进行评判:A代表“非常好”;B代表“好”;C代表“一般”;D代表“不好”;E代表“很差”。

A B C D E谈论有关环境的话题

A B C D E理解两篇阅读材料

A B C D E使用新学的词语及短语

A B C D E解释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A B C D E练习猜词策略

A B C D E练习翻译技巧:引申法

A B C D E应用文写作:邀请信

A B C D E结合图片和介绍谈论大熊猫的处境

如果自我评价为C或更低的级别,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解决:

(1) 访问体验英语网站获得更多信息;

(2) 复习自己认为有难度的部分;

(3) 寻求老师的帮助;

(4) 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或者组成学习小组巩固所学。

4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由以上的学习模式可以看出: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中,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独立自主地学习。并且使用合作技巧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起组织、参谋、督导、调控和评价的作用。在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主要起着引导作用, 如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检查阶段, 教师起组织、参谋的作用, 如将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分组, 同时教师是讨论对象以及咨询对象, 参与小组讨论, 答疑解惑;在课后巩固阶段, 教师起着督导、调控和评价的作用, 如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评价级别相对应的所达到的学习水平, 监控学习者进行自我及小组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 查遗补漏, 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5 小结

本文结合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课前预习阶段、课堂检查阶段和课后巩固阶段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目的在于既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我意识,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意识到自己如何决策、如何评价学习过程, 从而促使学习者个体内在发生变化, 实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机会, 学生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提高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课堂主体参与效率, 增强学习密度。总之, 自主合作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共赢的意识, 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David, Little.自主学习方法与途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4.

[2]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3.

[3]Littlewood, W.Defi 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1) .

[4]蒋名平.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4) :5.

[5]雷春华, 饶振辉.谈外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辩证关系[J].文教资料, 2006 (24) .

和谐结合 第8篇

一、结合思维训练, 晓之以理

语言文字是承理载道的工具, 思维训练是联结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桥梁。“道”只有被理解、领悟, 才有可能转化为个体的观念、意识, 而领悟则又离不开思维能力。阅读教学, 教师应把理解语言文字同体会作者的思想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感悟文本、获得智慧启迪, 实现语言与思维的通融。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凄美动人的童话故事, 文章第五语段描写了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所看到的美妙幻影。教学这一语段可采取思维训练, 分四个层次展开教学:

1.引导学生带着思考题“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读第五小节,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 引导学生解读设问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在墙上擦燃了, 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1) 小女孩一整天为什么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暖和小手?

(2) 推想小女孩会被爸爸打的原因, 加深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女孩悲惨命运的认识。

(3) 后来小女孩为什么“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实在冷得受不住, 人性的本能驱使她战胜了对现实的害怕而擦燃了火柴。)

(4) 说说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3.播放课件, 引领学生走进幻想世界和火柴灭了以后的悲惨现实世界, 并进行换位思考, 对比想象:面对美丽的幻想, 小女孩会怎么想?怎么说?火柴灭了, 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4.引导朗读, 加深体悟文章的内涵。

以上教学环节, 学生乘着思维的翅膀, 一步步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体悟了小女孩擦燃火柴时极其矛盾的心境, 一个饥寒交迫、孤苦伶仃的小女孩的形象便活现在学生脑海里, 学生对小女孩的怜悯和同情之心也油然而生。

二、结合朗读训练, 动之以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阅读教学,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起情感共鸣, 使深刻的道理渗入学生的心田。

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第3自然段生动地描述了英子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激励下上台讲故事的经过。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展开: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

2.品读“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 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 我们看到, 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1) 想象读:你看到什么呢?

(2) 个性化朗读:“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她最需要的是什么?请带着你的这种体验读这段话。

(3) 引读悟情: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生接读) 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 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 我们看到, 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 (生接读) 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 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 我们看到, 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 (生接读) 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 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 我们看到, 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4) 角色体验读: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 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英子, 听了同学的鼓励, 又会想些什么?

3.品读“故事讲完了, 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后, 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 自主读, 比较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

(2) 角色体验读:大家想在掌声中说些什么呢?

(3) 品读“深深地鞠了一躬”和“一摇一晃”:此时, 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 她想说:谢谢同学们的鼓励!

(4) 引读:掌声唤醒了英子的自信和勇气, 听, 故事讲完了—— (生接读) 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后, 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4.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这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英子的爱, 让我们在这浓浓的爱意中, 把感动写在脸上, 溶进声音里, 齐读第3自然段。

这样, 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感情朗读, 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宣泄自己内心积蓄的情感, 体会“掌声”的价值, 学生不仅受到情感熏陶, 而且也获得了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结合人物评价, 导之以行

榜样具有深刻的感召力, 强烈的震撼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榜样”人物, 如《白杨》《一夜的工作》《詹天佑》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往往能成为学生振奋精神、蓬勃向上的直接动力。教师应借助这些人物形象叩击学生的心弦, 唤起学生“学榜样见行动”的激情, 这样的导行效果会产生长远的效应。

如教学《白杨》一文, 我紧紧抓住“赞颂白杨, 表白心志”这个中心引导学生把大戈壁上白杨忠诚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进行比较, 并在学习和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有的说:“我要学习白杨不怕风沙雨雪, 不怕干旱洪水, 哪儿需要, 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有的说:“‘花盆里栽不出参天松, 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去经风雨, 见世面, 像白杨树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磨炼自己, 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还有的说:“我不愿做温室的花草, 我长大了要做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 祖国哪里需要我, 我就到哪里扎根。”……从孩子们真诚的“表白”中, 我们可以预见:父辈们美好心灵的火炬将照耀着学生沿着理想的大道阔步前行。

和谐结合 第9篇

关键词:景观特征,视觉记忆,情感体验,相互和谐,人性化组合,实现途径

1 前言

从古至今地球上任何一个村落, 我们总能看到由历史文化积淀、人们生活习惯及风俗影响等对于土地安排、自然条件利用等形成的优美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存在着平衡的、完整的各种要素联系。我们可以归纳为人与自然间的互动, 造就了人性化的优美景观特征。景观系统越融入了人的自主选择, 人性化的和谐景观特征就越明显。所谓人性化和谐景观特征, 就是通过人类的甄选, 加强或剔除某些景观元素, 使几种特征元素相互和谐, 从而彰显景观特征中的自然性、文化性…以求在视觉体验中产生的美感。

2 景观特征

高原、峡谷、江河湖海, 蓝天白云、花鸟鱼虫…这一切都属于自然的景观特征。 (图1) 燕鸥戏水、红鱼穿梭、蝶舞纷飞…一切大自然中相对静谧的和有机跃动的场景共同构成了景观特征中的自然基底, 也就是人性化和谐景观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置身原野能引起独特的情感冲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给自然界加上许许多多带有情感体验的修饰词, 比如炙热的沙漠、起伏的沙丘、夜幕温情的月光、婆裟的树影…。无论人类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有哪些, 无论我们内心深处是惬意、低落、恐惧还是憧憬, 人类感知大自然时都会由于大自然各种特征元素的和谐赋予自身的审美、通过视觉产生内心的愉悦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因此成功的小区环境设计无不从景观特征把握入手融汇以人为本的精神再造大自然的雄奇秀美、和谐有序。

人类正花费越来越多的钱, 向越来越远的地方, 延伸越来越高级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 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 可以越来越快速地驾驶, 更广地选择不同地域的居住地。通过有效便捷的交通把每个村落、社区联系成一个繁荣良的社会系统。住宅小区就是这个系统中最小的村落单元。 (图2) 小区内植入的景观要素与原生的景观特征浓缩在一定的红线范围内, 加上与外部特征有限联系构成了人类日常起居最为贴身的环境存在。因此对于人性化和谐的景观特征的把握成为实现宜人社区环境设计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小区内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和谐是决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否能获得身心愉悦的前提, 也是决定审美情趣的一个度量。所谓美就是“感情要素之间的突出的和谐统一关系”。自然界中对于美的体验描述有, 如诗如画的、令人惊异的、精致的、纯净的、伟岸庄严的、田园般的、飘逸的、静谧的、优雅的…这些印象 (图3) 在小区内部可通过特征载体来表达包括 (人工湖、溪流、生态水系、原生丛林、林缘草地、人性化活动场、雕塑小品、花架景墙、标志建筑等) 这些景观特征仍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元如:绿化特征中的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灌木、花卉等。每个小区都可以利用周边已存在的景观特征再造一个尺度宜人的人性化景观空间。勒——柯布西耶说:“对于我来说, 追求和谐是人类最高尚的激情。目标无边无际, 广阔到能包容每一样东西, 但它还是能保持完整。”任何一个优美的社区环境, 景观都应有自身的特色。这些特色与周围的基底形成的关系越协调, 我们就会觉得越美丽, 内心深处产生的愉悦感就会越强烈。反之, 特征与周围要素越不协调, 就会让人觉得越丑。丑的体验是源于各种特征要素之间不连续、不和谐组合, 从而这种格格不入的冲突会使人产生烦恼。因此景观环境总是以人的视觉为传播媒介通过景观特征最终服务于人的内心情感感受。

3 和谐要素甄选

设想若在小区人工湖周边设计了成群的水杉, 居住其内的居民在茶余饭后或清晨与黄昏时能环绕着人工湖, 静静感受水杉高大挺拔的伟岸又能感受植物群落生态之美。此时若在林中又种植醒目的色彩缤纷的花卉, 虽然艳丽的色彩若在乡村原野会使人精神一振, 但成片的水杉林中出现耀眼夺目的花相植物无疑会令人惊讶。这种惊讶本能地使人产生厌恶和烦躁情绪。而不良情绪来源于人内心深处对自然审美的印记。因为过去的经验会形成一个定势的审美记忆。这个记忆会告诉自然界中是不可能同时出现成片的水杉林和色彩斑斓的草花共生在一起。因为水杉林生长挺拔, 群落密集, 林下顶多会有一些阴生灌木或水生植物。 (图4) 这种经验上的冲突会产生莫名的精神压力, 感觉这是一种被强加的毫无自由的压迫欺骗。如果长时间这种不和谐的景观存在下去, 不是人们不由自主地毁掉水杉林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色彩斑斓的花灌木一一拔除。因此小区环境设计一开始就需要重视景观特征中相互冲突的元素甄别和相互选择。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和谐的体验记忆也屡见不鲜, 细心留意那些性格活泼的年轻人若走在干净的园路上, 遇到一个横躺的空的塑料矿泉水瓶, 就会不由自主地飞起一脚把塑料瓶踢到尽可能远的角落。因此在我们所遭遇的动态景观中对于不和谐的格格不入的要素也会迅速地予以排除。这种行为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以至于在特定的环境特征下, 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往往这些情绪都来源于景观特征中的非人性化与非自然化因素。

格莱迪, 克莱 (Grady Clay) 说过, 重力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之一。它塑造人类本身, 包括躯体和思想, 给城市打上了深深烙印, 在世界狭窄的蜿蜒的峡谷中, 生命与重力不断地作斗争, 人类必须活在山谷的底部, 否者便是与斜坡作斗争直到生命的终点。

与剔除不良元素相反就是引入新元素, 二者殊路同归。比如在平静的水塘中种植直立生长的蒲苇、芦竹、菖蒲能提升水面立体感, 对于生硬死板的人工湖驳岸、建筑线条植以柔软枝条树叶饱满的植物能起到软化空间拉近人工构筑物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而创造舒适的视觉空间。

了解了景观特征对于人内心体验的作用机理, 我们就能摸索出一个实现优美住宅环境设计的途径。

4 实现途径

总的来说, 我们应对设计对象进行景观特征分析。景观特征中有些是主要特征, 有些是次要特征。大部分主要特征, 人工难以改变或者改变余地有限, 比如已经建成的建筑, 建筑用地周围的山脉、河谷、溪流、气候特性、一年来的霜降、雨水、极端低温天气、小区内太阳照射指数、重力作用等, 对于主要特征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 正确评估这些要素对于景观特征的形成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于积极的特征通常应考虑强化彰显的设计手法, 强调景观的视觉基底。对于消极的特征应尽可能的规避、减轻, 掩饰等使消极的特征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次要特征就是相对小尺度范围内的景观元素, 包含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有时会表现为不同地域的审美倾向问题。对于次要特征同样需要做必要的甄别, 总的来讲, 次要特征影响的景观尺度比较有限, 多半是可以通过规划进行影响或改造的, 有时更多来是自于审美潮流、生活习惯上的一些喜好。

其次弄清了景观特征后应分析以上这些特征是否被破坏了, 或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改造这些特征。对于特征的把握通常有利用、加强、因地适宜、协调、对比、重新构筑、特征维护几种途径。 (图5)

5 案例实践

以湖南冠源爱琴湾为例, 该项目规划用地约200亩, 位于长沙宁乡区沩江南岸, 北面约400米一线沿江, 南面为城乡结合部规划中的新区建设用地。小区建筑面积40万平方, 建筑风格地中海新古典风情。该小区景观设计重点围绕几个方面, 彰显滨江楼盘的亲水特性;创造地中海休闲度假园林的休闲氛围、实现景观均好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开拓立体景观空间、把握合理的工程造价。 (图6)

对于该项目的景观设计,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握景观特征中的和谐统一通过视觉组织创造一个大的视场。由于项目地处沩江之畔, 宽阔的水面, 茂密的水草以及新兴城市鳞次栉比的建筑天际线在江面产生的动感投影都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与大自然最为和谐的视觉场面。开阔的江面和富有艺术氛围的建筑体成为最主要的积极景观特征, 江边的无序污水排放和无限制侵占实地使得江畔杂乱无章, 加之周围建筑拥挤破旧、小区用地面积大却缺乏地形变化成为本小区景观主要特征中的消极特征, 次要特征就是居民对于新地块新建筑体围合下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观距离。因此景观设计时应考虑保护或强化这一原生的主要特征质感, 排除不协调的要素或者对于贫乏的要素予以改造亦或引进新的元素以加强特征的自然性。

为了更好的彰显江景, 在建筑设计的同时引入景观设计, 将小区内部的地形标高抬高1.8米, 使得生活在社区内的居民可以十分便利的对接江面景色。同时在楼宇之间树木种植和景观安排时留出视线通道。为了拉近江边生态植物的气息, 选择在北向社区主干道种植大片的水杉林, 水杉林下种植大片耐阴鸢尾、蜘蛛兰等。使人在社区内行走时宛如在江畔慢步一般。在草坪边缘增加天然大卵石元素, 加强对自然界水流冲刷、巨石不动的一种追忆体验。江边公园以生态手法保留原生树木, 增加木质栈道、休闲眺望平台等使人性化亲水需求和自然景观特征保护互相协调。 (图7-8)

地中海休闲园林追求的是一种细腻的从容的悠闲生活, 表现在人们生活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户外与阳光、蓝天、大海相伴。因此精致考究的装饰细节、园林小品、适量的集合式开放硬地、亲水空间、尽可能多的阳光照耀成为设计方向。于是冠源爱琴湾景观设计着重打造会所广场、中庭泳池、大门入口中庭广场圆舞曲广场、时光雕塑广场、天坑式人行地下室上下通道几个节点。在会所广场设计中引入了气势磅礴的镜面流水瀑布、工艺精美的木质栈道、形态动人的喷水雕塑以及原味的中东大海藻。使得位于西北角的会所成为社区景观的第一张名片。 (图9)

中心泳池设计有流畅的弧线作为边际, 统一周边并非对称的建筑体, 使得空间可更加圆润丰满, 统一和谐。为了弥补高容积率社区建筑给人带来的压迫感, 景观设计引入立体景观概念, 在地下室顶板上大胆堆坡造地, 创造起伏的绿化微地形。微地形上种植大体量的各色乔灌木, 使得绿化组团互相呼应, 层层叠叠的绿色有效减缓了建筑的生硬存在。 (图10)

地下室天坑入口的设计给阴暗的地下室带来阳光绿树, 住户在不知不觉的景观引导中, 从地面景观引入地下室空间, 不仅减缓了了地下室令人不悦的情感还在于给人带来惊奇感受, 使得地面地下空间景观和谐统一。 (图11)

通过对传统消防车道的隐形设计改造, 使得消防车道功能与审美有机结合。车道通过pvc嵌草砖弱化, 使得传统车道变成人车分流的、尺度宜人的步行道。顺着各级步行道能十分方便的到达社区的各个角落。

小区每个组团均有各自的核心活动地,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景观均好性。社区内消除了明显的轴线代以步移景异的景观场景, 地形或高或低, 空间或开或合, 建筑底层架空或封闭或通透使得小区环境浑然一体, 意趣怏然。 (图12)

6 结语

新型的景观体验设计有效地为未来的住户打造了一个轻松活泼、互动又不缺私密的生动空间。生活是真实的, 通过景观特征把握将景观美的体验融入到细微点滴的生活细节中, 以期实现人们“诗一样地栖居在大地上”因此对于小区景观设计而言“设计的不是场所、空间, 也不是设施, 设计的是体验”。独特的、愉快的体验来源于景观特征相互之间的和谐性。约翰西蒙兹说“我们深信讨厌无序, 不和谐和丑陋;我们本能地被和谐、被有序吸引, 由于大多数人造物和土地开发都是为赏心悦目而设计的, 因此成果之美是人们高度期望的目标。”因此实现小区优美环境设计是通过把握和谐的景观特征, 分析要素创造一个景观组合这一途径来实现的。

一个小区建筑、环境与景观完全融合是灵感的设计师与和谐大自然产生共鸣的结果, 并非没有感觉的设计师能完成的机械目标。

参考文献

[1]约翰.西蒙兹, 巴里.斯塔克.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9.

[2]余洋, 王未, 陆诗亮.营造多元化体验的景观设计[G].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10.

[3]于亮.追寻和谐的设计语言[G].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10.

和谐结合 第10篇

一、结合思维训练,晓之以理

语言文字是承理载道的工具,思维训练是联结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桥梁。“道”只有被理解、领悟,才有可能转化为个体的观念、意识,而领悟则又离不开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教师应把理解语言文字同体会作者的思想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悟文本、获得智慧启迪,实现语言与思维的通融。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凄美动人的童话故事,文章第五语段描写了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所看到的美妙幻影。教学这一语段可采取思维训练,分四个层次展开教学:

1.引导学生带着思考题“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读第五小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解读设问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1)小女孩一整天为什么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暖和小手?

(2)推想小女孩会被爸爸打的原因,加深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女孩悲惨命运的认识。

(3)后来小女孩为什么“终于抽出了一根”?(她实在冷得受不住,人性的本能驱使她战胜了对现实的害怕而擦燃了火柴。)

(4)说说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3.播放课件,引领学生走进幻想世界和火柴灭了以后的悲惨现实世界,并进行换位思考,对比想象:面对美丽的幻想,小女孩会怎么想?怎么说?火柴灭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4.引导朗读,加深体悟文章的内涵。

以上教学环节,学生乘着思维的翅膀,一步步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悟了小女孩擦燃火柴时极其矛盾的心境,一个饥寒交迫、孤苦伶仃的小女孩的形象便活现在学生脑海里,学生对小女孩的怜悯和同情之心也油然而生。

二、结合朗读训练,动之以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情感共鸣,使深刻的道理渗入学生的心田。

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第3自然段生动地描述了英子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激励下上台讲故事的经过。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展开: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

2.品读“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1)想象读:你看到什么呢?

(2)个性化朗读:“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她最需要的是什么?请带着你的这种体验读这段话。

(3)引读悟情: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生接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生接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生接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4)角色体验读: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英子,听了同学的鼓励,又会想些什么?

3.品读“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自主读,比较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

(2)角色体验读:大家想在掌声中说些什么呢?

(3)品读“深深地鞠了一躬”和“一摇一晃”:此时,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谢谢同学们的鼓励!

(4)引读:掌声唤醒了英子的自信和勇气,听,故事讲完了——(生接读)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4.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这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英子的爱,让我们在这浓浓的爱意中,把感动写在脸上,溶进声音里,齐读第3自然段。

这样,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宣泄自己内心积蓄的情感,体会“掌声”的价值,学生不仅受到情感熏陶,而且也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结合人物评价,导之以行

榜样具有深刻的感召力,强烈的震撼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榜样”人物,如《白杨》《一夜的工作》《詹天佑》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往往能成为学生振奋精神、蓬勃向上的直接动力。教师应借助这些人物形象叩击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学榜样见行动”的激情,这样的导行效果会产生长远的效应。

如教学《白杨》一文,我紧紧抓住“赞颂白杨,表白心志”这个中心引导学生把大戈壁上白杨忠诚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进行比较,并在学习和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我要学习白杨不怕风沙雨雪,不怕干旱洪水,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有的说:“‘花盆里栽不出参天松,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去经风雨,见世面,像白杨树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还有的说:“我不愿做温室的花草,我长大了要做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扎根。”……从孩子们真诚的“表白”中,我们可以预见:父辈们美好心灵的火炬将照耀着学生沿着理想的大道阔步前行。

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期望即刻就“立竿见影”。只要我们找准结合点,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长此以往,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能形成。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龙门小学)

上一篇:重要的一课下一篇: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