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

2024-07-08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精选12篇)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 第1篇

留守儿童托管家园是一些爱心人士或社会团体, 利用一定的办学资源和条件, 把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集中到家中或其他固定场所, 进行家庭式教育、学校式管理的教育服务集体, 是当前农村大批留守儿童出现后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教育服务机构。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形成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农村托管家园中面对托管的诸多问题儿童如何实施养成教育呢?

一、加强联系, 强化管理, 建立养成教育长效机制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留守儿童应当引起特别关注。农村托管家园应对他们进行登记造册, 建立家校热线电话和家访制度, 全方位地进行服务管理。要关注农村托管家园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 召开农村托管家园留守儿童家长会, 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 汇报孩子的成果, 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一是加强家—园—校联系, 形成家庭、托管家园和学校“三位一体”养成教育立体网络。托管家园辅导老师必须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 做到每周进行一次谈心、每期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外出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每期一次托管家园留守儿童成长情况小结, 形成托管家园—班级—家长—学生-学校五级教育链。每学期托管家园辅导老师需定期与家长交流教育方法, 向家长传授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托管家园辅导老师要严格要求孩子, 扮演好“代理家长”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同时, 托管家长也要注意教育方式, 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 一般情况下, 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 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

二是加大对校园及家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由政府协调组织派出所、工商所等单位, 坚持定期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如取缔摆摊设点现象, 降低学生乱花钱、互相攀比的现象, 促进学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是建立结对子帮扶制度。开展师生、生生帮扶结对子活动, 也可以通过“知心话信箱”、“亲情电话”, 针对农村托管家园留守儿童特点组织教师开展“代理家长”、“手拉手”、“健康心联心”等相关系列活动, 有针对性地教育有问题的留守生, 帮助他们尽快克服毛病, 改正缺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开展托管家园兴趣活动, 营造温馨、健康的养成教育环境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饥饿”, 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 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思想道德教育上容易出现缺失。因此, 托管家园必须落实保障措施, 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列入家园常规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将托管留守儿童作为心理健康辅导重点, 并制定跟踪计划, 进行有目的、步骤、有针对性的有效辅导, 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 关注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

(二) 组建各种兴趣小组

即开展书法、美术、舞蹈、音乐、朗诵、读报、乒乓球、小篮球、鼓号队等各种兴趣小组活动, 让每位农村托管家园留守儿童至少参与一个兴趣小组活动, 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 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利用星期、节假日, 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夏令营活动, 组织农村托管家园留守儿童到社区、工厂参观调查, 到敬老院为老人做好事, 到街道进行卫生、交通、法制宣传, 使之养成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三、关注过程培养与评价, 促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形成

建立农村托管家园留守儿童家园成长记录袋使用制度。以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成家园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份是学生作品, 但同时往往也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或记录, 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实施托管家园留守儿童星级评定制度, 即每月在农村托管家园留守儿童中, 按评比标准进行“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等星级评比活动, 激发儿童争星、创星激情, 让每位孩子都能较及时地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增强自信心, 改进不足, 促进孩子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不断树立新目标。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 第2篇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报告

息烽县云环小学

况武英

【摘 要】: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天各一方,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不少儿童有害羞、不善于表达的自闭倾向,大部分孩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家庭监管的严重缺位,还导致诸多留守孩子出现行为失范,成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大难”。亲情的缺失还严重地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对周围环境和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有的出现攻击型性格趋向,自控力差。我要用爱给他们一个温暖的人生春天。

【关键词】

调查

学习

研究

总结

2011年9月,我校参加了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我虽然不是高级教师,但是我觉得留守儿童可怜,需要“爱”,于是我义不容辞的加入这个课题的研究中。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积极参加学校课题组的一切活动或者会议。认真进行调查和研究,同时不断进行分析总结。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课题的提出。

我班留守儿童都是父母双方不在家,又是低年级,这个时候正是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俗话说:“好习惯决定好人生嘛”,如果此时不加强行为的管教,孩子的一生真的就给毁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2、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

3、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4、如何在班级中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课题研究方法、查阅国家对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及相关措施,借鉴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方法及措施等

2、行动研究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谈话、帮扶、辅导等

3、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及身体健康情况

4、经验总结法:进过课题研究,不断总结研究经验,得出新的方法,总结出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课题启动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确定研究对象,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确定研究课题。(2)学习关于留守儿童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撰写研究方案。(3)自读关于留守儿童研究、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做好读书笔记。第二阶段(2012年8月~2013年1月),课题研究阶段

(1)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2)实施行动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寻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进行阶段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包括学生的亮点、教学中的亮点、班级管理中的亮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改进的建议。

第三阶段(2013年3月开始),总结验收阶段。

对课题研究情况工作进行全面仔细的回顾,整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召开总结交流大会,总结疏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在2011年9月到2012年7月这段时间,即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和学校签订《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管理协议书。让我明确了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以此来约束指导自己,按照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和学期工作计划进行实验;

2011年11月22日,我校组织学习了《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我大致了解了:

1、贵阳市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贵阳市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内容;

3、留守儿童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资源短缺,制约留守儿童“学有所做”;未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4、解决贵阳市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为:政府要履行职责;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全社会齐抓共管;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了这些内容做铺垫,我初步知道留守儿童研究应该做的工作。为我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我通过问话的方式知道我班有3名留守儿童(张某、孙某、邓某)其中张某同学在3岁时父亲劳改,母亲外出在浙江打工。该孩子就托付给六十多岁的外公外婆。孙某同学在4岁时父母离异,他被判给父亲。父亲常年在外不定点打工,母亲一年很少来看望他。他就跟着爷爷在家。邓某同学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一年只是春节才回来和家人团聚,可能和孩子团聚的时间为20天。孩子是在爷爷奶奶的关怀下成长。我又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孩子们存在下列问题:乱丢垃圾;喜欢吃零食;说脏话、粗话现象严重;乱涂乱画。根据这样的情况,我确定自己的研究子课

题为《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调查与研究。

为了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我在学校课题组长夏安会老师领导下学习了《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使我知道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的基本要求。于是我制定了自己的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我制定了本阶段研究的计划,并根据计划落实每一项任务、开展好每一项工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为了能更好在做好对孩子们的教育。我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每次学习都根据需要做好读书笔记。通过学习我知道对留守孩子的教育,要从“心”开始,于是我常常以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孩子,让他在实例中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正确的思想观。记得我班留守儿童小孙,他学习自觉性特别差,从来不预习课文。一次我安排同学们预习课文,自读生字。第二天,我第一个请他起来读,这下他满脸通红,我问他怎么回事。他支支吾吾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不会读。”我借此机会引导他明白不预习自己就不会读,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多次的引导,他现在几乎能每天做到预习,主动完成作业。我觉得利用心理辅导方法去教育孩子,能让孩子主动地去接受。而不是被动状态的“逼接”。这样他们比较乐于接受和改正很多做法和想法。

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单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常常利用电话的方式和留守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络,和他们交流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根据情况给他们提出教育的建议。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既能增强孩子和老师的感情,还能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促进学校的教育效果。如:我班留守孩子小张是个腼腆、孤僻的小孩,他妈妈回来他也很少说话,还会躲着妈妈;在学校很少回答问题。于是当他表现好时我就叫他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渐渐的他不再对妈妈产生害羞的心理,在班级中也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朗读能力提高了很多。我觉得给孩子开通“亲情热线”是一个架起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灵沟通桥梁的最好的方式。

在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这个阶段,即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在上一阶段结束后,我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仔细的回顾总结,我发现我班留守儿童回到家不用心完成作业,特别是预习、听写、自读、看课外书等作业完成得不是很好。小孙和小邓特别爱乱扔垃圾,针对这些问题。我做了下列工作:实施行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我常常和留守孩子谈心,挖掘她们内心是怎么回事,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一次,小孙把一张废纸扔在干干净净的教室里,刚好被我看见,我走过去,微笑着说:“宝贝,你看看我们的教室打扫得怎样?”他说很干净。我说很好,现在咱们去一个地方,我把他带到学校旁边的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我说现在请你在这里背书。他说:“老师这里太脏,对身体不好。”我说:“那么你觉得教室里好了”,他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教室里很干净,我们任何人都不能乱扔垃圾。要让他一直都很干净,那样对我们的身体才好。”通过这件事,他就很少有这样的行为。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错只要我们能留一颗心给他们,相信他们会茁壮成长。

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家校联系这个方法是不能断的,这个阶段我开了两次留守儿童家长会,在会上和家长交流孩子们的学习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分享教育的心得和方法。家长们和老师增进了感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小邓的爸爸总爱在电话中批评孩子,监护人爷爷爱打麻将。对小邓的学学常常是不管不问。经过几次家长会后,他现在很少去打麻将,而且还每天都给小邓检查作业,小邓放学回到家,他总会准备热腾腾的饭菜。小邓爸爸不再随意批评孩子,而是常常看到孩子的优点给予表扬。孩子的学习也越来越好。以前很少能考到九十分,而现在每次语文考试都在九十分以上。今年小邓的妈妈看到孩子的进步这样大,觉得有父母的照顾,孩子的教育会很好,于是他们都回到家乡另找工作,好看管孩子。

“爱”是教育的核心,为了让留守孩子更好的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我利用周末和假期进行家访活动,2012年8月27日和2013年2月7日,到留守儿童家中看望。两次都给他们带去小礼物,让孩子从中体会老师对他的爱。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更听话,更懂事了。一天小孙的爷爷打电话给我,对我说;“老师谢谢你的关心,我孙子这个假期主动写作业,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认真,他说:“况老师和蔡老师对我那么好,我要认真才对得起他们。”这样的话出自一个8岁孩子的口,我觉得他是真的体会到老师的爱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在学期结束时,回忆整个阶段的工作,撰写了研究论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获得了《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建设研究》阶段成果评选二等奖。

从2013年3月开始,即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在这阶段,我继续做好家校联系工作、给孩子开通亲情热线、和孩子进行谈话交流。读了《金阳新区的留守儿童研究成果》增强我的研究理论知识。让我又有了新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如我读了《为留守儿童的心灵营造一片温馨的天空》这篇文章后,我认识到教育好留守儿童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考虑恰当的教育方法,要给孩子们营造温馨的集体,找回“家”的感觉。于是在教育中,我开展了题为《我是集体小帮手》、《团结就是力量》、《你有困难我来帮》等班会课,通过这样的班会课,孩子们更懂得要互相关心,一天我班留守孩子小张生病了,他没有来学校,同学们就问我,他怎么没有来,我告诉他们小张生病了。下课后班长小贾对我说:“老师借你的电话用一用可以吗?”我问他你要给谁打电话?他说:“同学们都想问一下张某某同学好些了没,本来想去他家,但是我们爸妈会担心我们的。所以大家觉得打个电话关心一下。”听了孩子的这番话我真的觉得很欣慰,功夫没有白费。

这了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尾声,我们面临着写研究报告的难题,于是在2013年4月16日,我校组织学习了《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我对研究报告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写了初稿,但是课题组负责人夏安会查阅了老师们的研究报告,觉得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于是在2013年4月28日,他又针对我们在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再一次给我们讲解了修改的意见。我们才知道怎样写好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总结

在对留守儿童关爱以来,我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苦有乐,但更多的是乐。因为我给孩子们带去了快乐,带去了幸福,带去了自信。我现在将我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增强监护人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老师要常常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对他们进行教育方法的正确引导:首先,向监护人介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统一思想、统一意见。比如,爷爷要求孙子在写作业时不准看电视,奶奶同样要跟着一起监督;奶奶要求孙子不准吃零食,爷爷不能偷着去卖给他吃。…..第二,告诉监护人教育孩子时多给他讲道理,讲原因。如:对孩子的错误不能总是用武力,应该引导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小孩非要买零食吃时,要告诉他“这种东西吃多了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你可能以后没有别的小朋友聪明,”等等。第三、严格要求他们的言行。古人云:“教之道,贵以专。”明显的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时,对他提出什么要求,就要求他必须做到,不要只说不做,那就起不到作用,反而让他养成不听教育的坏习惯。第四,监护人做好榜样作用。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记得电视上曾经打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个妈妈给奶奶端洗脚水,小孩看见了,就去给妈妈端。”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如果奶奶常常说脏话,乱丢纸屑,随地吐痰等等,可能小孩就会跟着学,跟着做。我班上一个叫赵飞的留守学生,记得他刚入学时,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次脏话,打多少次人。我怎么对他教育总是效果甚微。后来我请来了他的监护人,向他们交代孩子在校的这一情况,希望他们在家不要说脏话,同时也要求孩子不要说。现在这孩子上二年级,就再也没有这种情况发生过。

(二)、老师和监护人形成合力。老师和监护之间要经常联系,齐心协力,统一教育方法,有的放矢,才能成效显著。记得一个老师在教育一个留守儿童时,发现这个孩子作业总是不完成或者是乱写,老师和他谈心:“老师:你为什么不写作业?生:我想去玩。老师:你奶奶没叫你写作业吗?生:奶奶说晚上要早点睡觉,不然早上起不来。我就很快的写,所以没有写好,有时候没有写完就睡了。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打电话给他奶奶:告诉她,每天孩子一到家,弄东西给他吃了就叫他写作业。不管怎样都要写完作业才能让他去玩。”之后,这孩子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只要老师和监护人统一思想,相信一定能教育好孩子。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和留守儿童要以爱为核心、以交流为纽带。建起师生间的交流平台,对孩子的对错与否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这样既可以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又和孩子拉近了距离,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只要建立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孩子们就会乐于接受他们的错误,不会形成逆反心理。比如说:我班留守儿童——孙成功,上一年级时,他常常不写作业,或者是上课不用心听讲、要么课后总是和同学打闹。但我发现他上课特别喜欢回答问题,而且声音响亮,早读课上他也很喜欢领读课文。面对这一情况,我坐到他身旁,轻言细语地说:“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领读能力超级棒!老师很喜欢你。我相信你写作业也一定又快又好。”他听了这话,腼腆地笑了。在之后他做作业时,我有意识地来到他身边,看到他这次作业真的是完成得又快又好,我又对他说:“你看老师一点都没有说错吧!你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孩子”。就这样这孩子改掉了不写作业、乱写作业的习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更是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必可不少的因素。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思想可以让人上天堂,也可让人下地狱。”我们在研究留守儿童时,特别注重孩子思想上的教育。于是我努力向我校心理健康老师田老师和夏老师学习怎样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如:针对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做事不够认真这一情况,给我班孩子上了《和专心交朋友》一活动课的辅导。在课堂上我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引导,我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特别是小杰同学,非常的内向,在课上他虽然积极参与游戏,但是在语言表达上非常腼腆。我耐心的引导他、鼓励他,让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课后,孩子们做事上课认真了很多,特别是留守孩子小孙,他之前都是很少完成作业,或者是不完成。经过这节课后,他的作业能按时认真的完成。因此,我认为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能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我应该怎么做的道理。从而有效的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段时间的关爱与帮扶,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育是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认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管理有空缺。留守儿童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管,而回到家里,监护人忙于自己的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去管理孩子。导致很多孩子作业不够认真或者是行为涣散。我班学生小孙,好几次的日记都写着“我今天回到家,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我很饿,简直一点力气都没有,我只好饿着肚子边写了作业边煮饭吃,煮好饭了我吃了很多,又差点把我肚子都胀爆了。”因为家人的照顾疏忽,孩子忍受着挨饿的痛苦去完成作业,因此每次作业都写得很马虎。虽然我很多次打电话向他爷爷沟通,但是那毕竟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也力不从心。

社会关注度不够:在社区里,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不高,见识低,自私心重,几乎没有人去管别人家事。在农村流转着这样一句话“自己的稀饭都吹不醒,还要吹别人的点心。”这大大的体现了他们自私心过重的想法。记得我班留守儿童小孙的姨妈对我说过这样一句

话:“老师我不管他家的事情,因为他奶奶太讨厌了。我妹妹(孙成功的妈妈)就是他逼走的。你看那孩子现在变得更憨。”我说你是他姨妈,有义务教育他的,你就当做你的孩子管管他吧,他姨妈说:“不行啊老师我怕管不好还被他奶奶说闲话。”农村中的人们大多都是这样,管好自己家的事就好。

八、针对问题的反思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策略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61-02

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和部分城镇下岗职工为谋求更好的生存条件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中,孩子由祖辈监护或寄养在亲朋家里,或寄住于托管中心。故在乡镇各级学校中形成了家庭监护缺失儿童群体,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往往心理问题突出:一些孩子性格孤僻、内向、胆小,缺乏自信,沟通能力差;一些孩子行为散漫,说粗口话,厌学,文明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更是令人堪忧;在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体表现在:低年级学生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差,穿戴不整洁,不洗脸、不刷牙,不整理书包,乱扔垃圾,书写不整洁;中年级学生表现出模仿别人的不良行为,逆反心理重,不爱学习;高年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报复心理,甚至学会吸烟、酗酒,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交往,欺负小同学,拿别人的财物。据对我校200名家庭监护缺失儿童抽样调查,有焦虑心理的学生占27.4%,抑郁的学生占27.6%,有恐惧感的学生占24.5%,易怒的学生占22.7%;有48%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而从行为习惯来看,属于一般及较差的占了近五成,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说谎行为的占35%,有攻击行为的占30%,有破坏行为的占41%。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教育面临的新难题,我们每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用实际行动去研究和解决这一新问题。

一、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一)监护人监管不到位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脱离了父母这个最直接的监护人,感受不到父母在身边的关爱,同时其代理监护人也很少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由于亲情的缺失,又处于敏感期,这些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比如性格孤僻、暴躁、缺乏耐性等,表现出来的状态往往是不愿意倾听也不愿意正面、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些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心理与社会交往障碍等问题,进而产生排斥、逆反、自我否定心理以及暴力倾向行为。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使留守儿童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粗鲁、不讲礼貌、放纵散漫的“野孩子”。

(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村也变得富裕起来,但是农民整体素质还是偏低,大多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他们往往努力打工挣钱,只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住好,以弥补孩子缺失的爱。在这样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缺乏学习动力,出现厌学、逃学的行为。再加上农村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个人卫生习惯差、喜欢说脏话与假话、不懂得尊重他人、学习态度不端正、耽于玩乐等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果学校不能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会对留守儿童一生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会给社会留下隐患。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法、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一般来说,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一起来综合进行的,以学校教育为主,以家庭教育为辅,社会影响兼有。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不在身边,德育教育的主要部分就落在了学校的肩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拿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来教导他们。

(一)校内组织多种教育方式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园地,应当首先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应当贯穿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将打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作为重要的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开设辅导疏通的健康讲座,举办爱文明、讲礼貌的演讲比赛,开辟生动有趣、富有知识性的板报园地,宣传好习惯的正面能量。

对此,百色市乐业县第一小学秉承“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开展“养成教育”为载体,成立了“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学生”的管理组织,形成一条以“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学生”为主线的管理模式,每学年,从中高年级各班培养20名德才兼备的纪律标兵作为监督员,结合值日老师的管理纪律,从学生做操、环保、集队、卫生等方面进行量化评比,每周评出获流动红旗的班级,每月按积分的累加,评出全校前八名五星班级,并表彰各班的“纪律之星”“环保之星”“学习之星”,通过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在竞争中既学会了遵守纪律,又增长了才干。特别是班级中的留守儿童,他们积极投身于这项活动,既感受到了集体的帮助和温暖,增强了遵纪守法的意识,又锻炼了胆量,增长了才干,在大集体中进步很快。

(二)积极与家长沟通

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半不在身边,学校更应当积极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联络,主动向学生父母报告其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一方面可以让家长随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变化,让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迅速了解情况,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到即使父母身在千里之外,依然牵挂与关心自己。良好的家校互动关系的建立,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对此,百色市乐业县第一小学坚持一个学期开一次家长会的做法,在会上与家长们交流探讨教育经验,并收获了家长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注重老师与留守儿童家长的交流,通过活动,增强了家校合力。学校还开设“留守儿童热线”,通过家访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者通过微信、QQ群等多种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动态,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从生活、思想等方面鼓励孩子克服暂时的困难,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关爱。

(三)加强社会体验

为了让孩子理解文明礼貌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良性环境的维持都要依赖文明素养的提升,乐业县第一小学首先努力创设宣传环境,每天早上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课堂播放《弟子规》《文明礼仪操》等音频,让学生每天做“乐业一小文明礼仪操”,并利用校园一角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黑板报评比等活动。其次,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如开展重阳节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活动,举办“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献爱心,以及从自己做起为生活的村镇环境做贡献,不乱扔废弃物不乱吐痰,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等,让学生从身边做起。此外,在比较重大的节假日期间,学校也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明道德教育,比如春节是每年家人团圆的时节,学校积极引导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理解父母的情感和想法,了解父母为了家庭更好的生活所做出的牺牲,进而化解自身的孤寂和负面情绪,懂得孝敬父母、感激长辈,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 第4篇

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 要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把留守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为孩子的生活以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就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班集体, 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好习惯

众所周知, 大部分家长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过多的呵护和关照, 使得好多学生从来不做家务事, 不知道怎样搞卫生、怎样保持清洁。而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们习惯更是差。教师要培养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 就得教会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和技巧, 让他们有所知而为知。我认为, 学生不讲卫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卫生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 学生德育的引航者, 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抓养成教育应从学生进校第一天抓起, 把每学年的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 引导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校风、校训。并结合班级工作, 制订本班的班规和要求。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总结。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 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扎下深根。但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不能寄希望于开学的第一周, 要反复学习、加强、巩固, 强化监督落实机制, 不断地提醒、引导, 多方影响, 潜移默化, 形成习惯, 逐渐地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班主任还要利用晨会课、班队课针对学生不讲卫生情况及时教育学生, 做到卫生时时讲、天天讲, 让学生了解自己坏习惯所带来的问题, 并通过人人争当“环保班级小卫士”活动, 及时表扬卫生习惯好的学生, 通过树立良好典型的方式来带动全体学生。

二、制定制度, 培养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小学生主体认识不一致, 思想不重视, 处于一种应付被动状态, 那么教育培养就会事倍功半。让学生坚持做一样事, 强迫和命令往往是不能长久。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明白要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等他们从心里接受了这样的事, 他们才会愿意并持续地做好它。

在全体师生中, 树立“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尚。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 学生德育的引航灯, 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对此,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队活动, 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和要求, 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坏习惯所带来的不良问题和影响, 渗透良好习惯的行为。在班队会中, 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 要讲卫生爱清洁, 要保护环境的卫生, 要学会整理好自己的课桌椅。可是, 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 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 什么叫卫生, 根本就不懂, 从小总是什么事情都是大人为他们做好, 他们只知道享受。为此, 经常不讲卫生的同学, 要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各班制定出卫生清洁制度、学生个人卫生制度和每天晨检制度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制度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

教育学生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四勤 (勤洗手、勤洗脸、勤饮水、勤通气) 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用流通渠道动水洗手。加强检查, 督促, 每天卫生检查员进行检查登记周周有有评比。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 双手接触到很多的东西, 双手和指甲或多或少占上尘土或不干净的东西。如果学生玩耍了以后不洗手就拿食物吃, 这时就容易把细菌和寄生虫卵连同食物一起吃到肚子里去了。所以, 小学生经常出现肚子痛, 原因就是吃了受污染的东西引起肠胃炎或蛔虫病。为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讲卫生爱清洁、勤洗手、剪指甲十分重要。我们将通过检查及经常性的卫生宣传教育, 强化了学生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三、树立榜样, 带动整体

榜样是一把尺子, 一盏明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是孩子习惯的典范, 对孩子有说服力、感染力。而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凡是使他们感到有趣的事, 向往的活动或是周围人们赞许的行为及他们羡慕敬佩的人物, 都易于引起他们的模仿和学习。教师为人师表, 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老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俗话说:“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便是这个道理。为此, 我进行了不少努力。首先是自己时时处处注意为人师表。班主任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首先做到。每天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 就是清理讲台及讲台周围, 没有打开的窗户及时打开, 看到地上的碎粉笔纸屑就弯腰去捡。见同学的衣服不整齐就帮他整理好。久而久之, 学生就模仿我的样子去做了。我在教室里挂了好多张抹布, 教育他们经常要把坐椅擦干净。于是, 我总是在学生面前擦讲桌, 并收拾、摆放好讲桌上的东西。同学们也要学着会整理好自己的课桌椅。不要的东西要及时丢到垃圾筒里去。小学生年龄小, 正在学习阶段, 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 如果班主任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 那么, 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 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在孩子的劳动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指导, 给予鼓励, 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 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 老师也要鼓励孩子, 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教师要及时表扬在“爱劳动、讲卫生”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为班级树立可模仿、竞争的榜样。我每月根据班级平时的检查来评出本月“卫生之星”、“环保进步之星”等, 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这样学生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了优良的品德。

四、家校联系, 提高效果

在事实的面前, 我们发现有许多的家长首先就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儿童每天在家中的时间较长, 家长就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 他们在看到家长的一些不良卫生习惯的时候, 并不知道那是不好的, 是不卫生的, 他们也会照着做。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间加强联系, 了解家长的卫生习惯, 并向家长也灌输不乱扔垃圾的具体要求, 使学生在家中潜移默化得到熏陶, 思想上自然形成垃圾不能乱扔的意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在短短几天, 几个月中就能够扎根的, 需要长期努力坚持, 不断去完善去改进,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道德舆论的监督, 才能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社会风气。

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我们学校这一阵地外, 家庭, 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我班上的刘小玲、喻科税两个留守孩子卫生习惯极差, 自身不勤洗换, 成天穿得脏兮兮的, 还乱扔果皮废纸等。为此, 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俩玩。我多次在班上教育无果后, 我通过打电话、家访等渠道, 使家长明了自己子女在他人与集体中的行为表现;同时也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一些卫生习惯;并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 要求家长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主动配合学校加强对其子女的教育;并督促检查, 认真作好孩子的卫生行为训练, 发挥家校教育并驾齐驱;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学校及家长的共同教育下, 这两个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 每天到学校来都是穿得干干净净的了。同学们也愿意和他们一起玩了。这两个孩子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孩子们将受益终身。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 培育出的思想好, 习惯好, 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 思想不好的事次品;成绩不好, 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我相信, 在我们龙岗一小这片沃土上, 培育出的都是正品, 都是合格的小学生。

在实践中, 我深切地感到, 抓好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 特别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这是培养留守儿童优良品德的基础, 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从做人的基本道理抓起, 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严格要求、严格检查,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形成巩固的发展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我将不懈地努力下去。

总之,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只有把难的事情变得比较容易来做, 大的事情从细小的方面来做, 本着为孩子一生负责的火热之心, 对学生加强引导、严格训练、注重内化, 并常抓不懈, 才能使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断地走上新台阶, 成为走遍天下都让人放心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关鸿羽著,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3]杨泽文.德育, 贵在养成.新时期教育改革论文选.

[4]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 第5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高荣樑

所属单位: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这些孩子的生活方面、学习方面、劳动习惯及社会交往行为等方面缺少关爱和指导,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国内教育界有不少学者热切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我们身处农村、真正零距离接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作为工作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教职员工,有理由、有条件也有责任对他们的行为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本地状况的对策。

目前,全市130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23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87万余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关注的一个热点

和难点问题。就我校而言,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14名,其中留守儿童227名;我校于2002年秋期开始探索寄宿制办学,现有住校生230名。2010年10月我校开始实践中国•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推广试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工作要求和铜梁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同爱行动”活动方案并结合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实际,从学生的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营养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此,本课题试图通过调查前测,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现状并分析原因;然后,分步骤、分阶段、分类别地采取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策略进行实践研究,探究适合农村小学开展的“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方法;同时,在生活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劳动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素养和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形成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校地处渝西农村丘陵山区,交通、经济落后,外出务工成为增收来源,外出务工人数逐年攀升,留守儿童面临的隔代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我们将结合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一)培养合理饮食、节约粮食、按时就寝起床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建立留守儿童生活行为规范。

(二)培养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建立留守儿童学习行为规范。

(三)培养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建立留守儿童劳动行为规范。

(四)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建立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行为规范。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既定的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基础上,调查分析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研究落实途径和实施策略。

(一)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前测分析。掌握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现状,进行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学校、社会因素等原因分析,并提出生活、学习、劳动、社会交往行为目标。

(二)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落实途径。

1、家庭教育方面:一是发挥家长学校优势,更新家教观念;二是构建开放的活动模式,提高家长素质;三是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氛围;四是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2、学校教育方面:一是树立正确公平的教育观;二是构建日常常规模式,强化行为习惯养成;三是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塑造健全人格;四是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合格小公民。

(三)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分为四个部分)

1、生活行为规范培养。

(1)召开中队“生活小能手”等主题队会;(2)召开家长(代管人)座谈会;(3)组织家访;(4)每学期评选勤俭节约小标兵。

2、学习行为规范培养。(1)教师制定提优补差计划及措施;(2)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3)召开中队“学习小诀窍”等主题队会(演讲、征文活动);(4)每学期评选学习标兵。

3、劳动行为规范培养。(1)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2)召开中队“劳动小模范”主题队会;(3)组织劳动技能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4)每学期评选劳动小标兵。

4、社会交往行为规范培养。从待人接物的礼仪、为人处世的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1)开展社区服务活动;(2)召开中队“礼仪小标兵”主题队会;(1)举行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4)每学期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策略,围绕“调查(发现问题)—论证(确立课题)—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分析(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归类)—行动(寻找留守儿童教育方法与途径)—反思(研讨交流经验教训)—总结(提炼、验证策略、形成成果)—推广(运用研究成果)”等八大环节展开进行。

在研究前期,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记录法,用书面问卷形式,就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其子女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观念、方法、教育内容等问题,对家长进行调查。对留守儿童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教师不加任何干预,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在研究后期,再次通过问卷、观察,对比前期的记录资料,用比较法研究总结取得的效果。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用行动研究法不断总结反思,提炼行为养成教育策略;运用文献研究法借鉴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经验,指导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同时,选用个案跟踪法,通过选择个别有代表性的家庭

进行研究,运用观察、访谈等多种手段,来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寻求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通过前测,将本课题分为生活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劳动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行为规范等四个子项,每个子项涉及到的目标要求较多,各参研班级每月选择几点要求设计方案及实践研究策略,加以实践探索;每月进行测试、总结具体措施及经验,课题组交流后各参研班级全面铺开。2012年11月前对各年级实践研究效果进行后测,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模式。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组建课题组,收集有关材料,组织学习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设计报告。课题申报,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完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12月):课题前测分析,论证开题,根据课题设计方案进行实施;边实施边小结,边小结边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认真做好台帐的记录和资料的积累工作。

(三)结题阶段(2012年12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四)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总结课题成果,并进行运用,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实践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行为习惯明显好转、学习情绪和成绩明显提升。校园班风正、学风浓、校风好,环境和谐舒

适,结合重庆市4+1试验项目,打造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办学特色,让学校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真正的温馨家园。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的实验方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现状调查(本区域)》的调查报告。并通过研究最终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论文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实施,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由高荣樑校长担任组长,兼任课题组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确立目标、方案设计、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等工作。全体课题组成员均在专科学历以上,平均年龄为36岁,均为我校县级、校级骨干教师,其中一部分同志还是从事德育管理干部兼一线教师及《留守儿童成长误差矫正研究》课题成员。

课题参研人员工作分工:

管理组(方法原则、措施制定):高荣樑、张云龙,统筹课题的实施,做好开题结题相关工作

实践组(班级管理、方案实施):罗小丽、钟世科、王勇、黄平,尹金山、张秋菊、王勇。加强课堂坐姿、书写习惯及格式、课堂准备、课堂交流习惯、家庭作业习惯、课余自主阅读习惯培养;促进课间活动习惯、课间活动场所规范养成;培养礼貌用语使用、文明交流行为习惯;培养家庭、学校劳动习惯以及群老爱幼品质及社会交往行为习惯。

反馈组(检查记录、调整落实);古伟、林峰华、黄霞,设计行为

检查记录表,做好检查记录,提出研究改进方案。

总结组(实践反思、内化提高):张云龙及参研教师,组织进行各阶段小结,确保行为养成研究取得实效。

活动协调联络组(开题结题、过程活动):高荣樑、古道春,人员联络、信息上报。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一)我校是市4+1项目试验学校,各级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2011年元月5日在我校召开铜梁县“同爱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现场会,鼓励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二)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邀请县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我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四)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学校还对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课务作出适当调整,以便课题组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六)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为课题组配备了多台微机,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七)学校计划提供5000元作为课题启动资金,为研究人员购买理论书籍和各种资料,并承担研究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参观等所有费用,提供足够的课题研究经费。

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

课题组

联系电话:023-45851706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附:参考文献

[1]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09)[2]贾娅玲,《西部地区龙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民族教育研究(J),2007第6期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农村 贫困 教育 心理障碍 行为异常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不断增多,这些孩子长留在农村,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朋好友生活,成了“留守儿童”。在对他们的教育上就出现了某些空白,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认为自己长年在外,对孩子照顾不够,心存愧疚,一方面是爱子心切,所以偶尔回来一次总想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质要求方面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却视而不见或不忍心责备;而爷爷奶奶们则:一是隔代亲,二是感觉孩子这么小父母就不在身边很可怜,三是农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并且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至于习惯问题,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因此,许多老人对孙子辈总是娇宠、溺爱,事事包办,没有原則。不少留守儿童就养成了自私、任性、懒惰、依赖心强、自理能力差、不爱学习、缺乏爱心、没有礼貌等不良习惯。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爱心、有宽容之心,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 、以爱动其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例如我任二年级班主任时,班级有个男同学叫王帅康,是一名留守儿童,和爷爷一起生活。他上课或搞小动作,或影响别人学习;下课打闹追逐,经常不做作业。其他老师也是屡屡告状,对于王文涛的状况,我没有放弃他,找他谈心,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爷爷经常出去,天黑才回家,而父母又在外打工一年只回来一两次。他在家非常的孤独,爷爷很少问他的事,很少得到亲人的关爱,因此性格有点孤僻、暴躁。于是我天天和他聊天、谈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尽力关心他,并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他分外地感动,在纪律和学习上有很大进步。老师关爱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培养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2、 家校合力促发展

要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好家访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老师不仅要把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如实反馈给家长,还要询问学生在家的表现。如果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更要与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取得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例如我班有个学生叫刘一腾,也是一名留守儿童。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和同学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先深入到他家去访问,进行详细了解,然后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继后,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玩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润物细无声”地教他遵守纪律,学会与他人相处,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有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趁着良好势头我不断安排学习优秀的同学与他交流讨论学习生活,科任老师也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这一学生,通过与科任老师几个月的共同激励、启发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奇迹出现了:他不仅开始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他的学习成绩也得到迅速的提高。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遵守校纪常规的引导,使其养成遵纪守时的好习惯

1、帮助留守儿童认识自己现在应该遵守哪些校纪常规,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让他们明确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2、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各班加强《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同时还要组织留守儿童学习学校的各种行为常规以及《交通规则》等等。

3、以队会形式开展如“我是遵章守纪的好儿童”的主题活动,让这些规章制度通过活动,在留守儿童脑海中潜移默化,内化为留守儿童自觉的行为。

三、加强留守儿童暴力行为的矫正,使其养成文明健康的好品质

由于受各种暴力游戏的影响,在留守儿童中出现了偷东西、打群架、甚至拿刀、棒恶意伤人的暴力行为。这些都是由于心理的问题所引起的。只有强化心理教育,对其心理问题及时发现,正确疏导,悉心矫正,有效化解,促使他们人格健全发展,健康成长。

1、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

2、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广播、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途径开展各种活动,加强思想教育,陶冶情操开展如“彬彬有礼走遍天下”故事比赛,“父母不在家,我让人人夸”主题班会,“拒绝暴力游戏,远离不良网站”图片展,“班级是我家”演讲比赛,聘请法制辅导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心理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 第7篇

一、从起点出发, 关注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师必须树立起自身良好的威信, 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四个方面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 (道德认识) 、情 (道德情感) 、行 (道德行为) 、意 (道德意志) 等四个方面。在教育工作中, 通过耳濡目染循循善诱的启发教育, 将学校建成学生心中的成长乐园和幸福家园, 就能使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希望, 并在幸福的生活中, 养成良好品德。

例如, 班级男学生周某, 生活在典型的“四二一”家庭里, 其父母长期不在家, 另外个别农村老人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因此他要什么, 家人就给什么。课堂上, 他随便说话, 不能自控, 作业拖拉。针对班上这类表现特殊的留守儿童, 我采取以下措施,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榜样示范

同座的两个学生, 很多都是帮扶对子。一个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和一个学习态度有待端正的学生。平时, 我就经常教育他们向同桌学习。

耐心谈话

对于像周某这类学生, 我利用课后时间, 把他们逐一喊到跟前, 耐心地和他们谈心, 进行说服教育。

比赛激励

同桌之间比一比, 赛一赛。学生们一听比赛, 劲头十足, “下面, 我们来比赛, 看谁写得好?”霎时, 教室里, 鸦雀无声, 只听见沙沙的铅笔声。那几位平时做作业拖拉的学生, 现在也不好意思玩了, 也埋头开始认真书写。

二、从细处入手,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完整人格的形成

如果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学生的自信也就确立起来了, 那么, 他 (她) 也就很容易找到归属感。因此, 要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作为班主任, 在平时的工作中, 我们一定要用一颗爱心, 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特质。

例如, 班里的汤某, 个子矮矮的。刚开始学字母时, 我们每天都把所学的字母进行过关检测。轮到汤某时, 她把书捧到我面前, 我叫她读给我听, 她不读, 我叫她跟在我后面读, 她还是不读。她一味地低着头, 手不停地卷着衣角。这可怎么办?一了解, 原来, 她父母进城打工, 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不识字, 回家无人教。从此, 我课上更多关注她, 多次让她上讲台当小老师, 带领同学朗读字母。只要她有微小的进步, 我便及时给予表扬, “汤某的字真漂亮!”“汤某的坐姿好端正!”课后, 我发信息给其远在他乡的父母, 告诉他们, 汤某进步很快, 并请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 分享孩子的进步, 并给她鼓劲, 渐渐地, 汤某上课发言声音高了, 每天所学的内容也能过关了……

三、从行动落实, 激发留守儿童自强向上情愫的重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矫正留守儿童过错行为不是一两次教育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学生有了改正错误的决心而再犯错误并不是屡教不改或不可救药, 这是由于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强, 自制力不够好, 是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使然。坚定意志力, 培养自制力是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工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好书, 用古今中外有志之士自强不息的事例武装学生的头脑, 激发他们自强向上, 克服惰性。

例如, 班里的张某, 在其三岁时, 他妈妈便抛下他, 远走他乡, 至今都没有音讯。爸爸常年外出打工, 爷爷不识字, 奶奶身体不佳, 每天能让孩子吃饱、穿暖, 就不错了。这个孩子性格比较内向, 上课不听讲, 老是不停地捏自己的嘴唇。稍一批评, 就哭个不停。有一次别人都完成作业回家了, 他留在教室补作业。奶奶说了他几句, 他笔竟然不动了, 只是闭着眼睛使劲地哭。这可怎么办?“张某, 你快点做, 作业做好了, 老师奖给你本子。”他还是闭着眼睛哭。“张某, 做作业好快, 作业一做好, 老师奖给你贴画。”可张某笔还是一动不动。这时, 我想起讲台抽屉里有几块糖果。我从里面拿出两块糖给张某, 并说:“张某, 你把作业做好了, 老师就把这两块糖送给你。”张某听了, 就慢慢地开始做起来, 不到十分钟就做好了, 当然我也兑现了我的诺言。

浅谈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第8篇

那么, 如何有效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即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与学习习惯。

1、良好的做人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做人习惯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是学会做人, 有爱心。培养的目标是真爱、诚信、负责任、乐观豁达等。培养的具体要求是:

(1) 讲真爱。学会接受爱和付出爱;学会自爱——即自尊、独立、健康、自我展示和自我推销;学会理解与尊重——即理解对方的需要, 在理解中学会理解, 尊重他人人格, 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尊重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学会宽容——即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善于交朋友。

(2) 讲诚信。做到遵守诺言、说话算数;做事实事求是;待人真诚、守时。

(3) 有责任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经常反省, 查找自己的不足;正确面对过失、勇于承担责任;服务他人、有社会责任感。

(4) 为人乐观、豁达。自信自强;遇事心态平和;正确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正确对待奉献与享受;正确认识自己, 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激励。

2、做事好习惯的培养。

做事好习惯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做事, 守规则。培养的目标是遵守规则, 计划周密, 善于合作, 毅力顽强, 求新求异, 追求效益等。培养的具体要求是:

(1) 遵章守纪。遵纪守法, 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公共秩序, 爱护公共设施, 按规则办事。

(2) 计划周密, 有条理。每天生活有规律;学习、时间有计划;自我管理有条理;零花钱开支有安排;对前途有规划。

(3) 善于合作。乐于助人;虚心请教;团结友善, 平等待人;尊重不同意见。

(4) 毅力顽强。做事有始终, 遇到困难不退缩, 正视失败与挫折。

(5) 敢于求异创新。勤于思考, 敢问善问;经常观察, 注意细节;经常动手实践操作;勇于发表和保留自己的意见;崇尚科学、不迷信。

(6) 讲求实效。学会勤俭节约, 节约时间;做事不拖沓;乐于接受新方法、新思想和新技术;做买卖要计算成本。

3、学习好习惯的培养。

学习好习惯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 不断创新。培养的目标是基础坚实, 善于思考, 掌握信息, 学用结合, 科学用脑等。培养的具体要求是:

(1) 打牢基础。学习有目标;做到:课前有预习;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正确使用学习用具;正确书写;敢于、善于提问和讨论;认真自学;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做事持之以恒。

(2) 善于思考。做到:学会思考并能独立思考问题;在模仿中学会创新;在问题解决的策略中求优化;学会质疑、反思。

(3) 掌握信息。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查阅信息, 经常分析、储存和管理信息;博览群书, 利用信息求新知。

(4) 学用结合。亲身实践, 从经验中学习, 敢于实践, 敢于小发明、小创造;关注现实问题;热心公益活动, 学会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 第9篇

一、留守儿童方面

(一) 建立和完善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

我们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 设计了《留守儿童个案研究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留守儿童典型活动》《留守儿童日记、心得汇编》等表册, 把每个留守儿童在学习进步、心理变化、思想和行为演变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都记录在案, 为课题的有效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二) 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需求得到一定弥补

自实施本课题研究以来,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状况出现了“三个好转”。一是“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行为习惯明显好转。二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 由于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多, 一些“留守儿童”孤僻、任性、暴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性格明显好转, 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 逆反心理得到缓解。三是“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明显好转。通过家访、电话和家长沟通, 学校通过家长会对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 提高了“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教育、保护的认识和水平, 进一步明确了监护职责, 增强了监护能力。如, 四年级的周文超同学以前在课堂上常开小差, 眼神呆滞, 回家后对着玩具自言自语, 原来是想念在远方打工的父母了, 我们了解情况后, 在班级中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让同学陪伴他一起课间活动, 双休日让他在同学家度过, 使假日不再孤独, 课后让活跃分子与他一同玩耍, 并与家长联系, 定期与他通电话, 让他感受浓浓的亲情, 现在的他满脸笑容, 变得阳光、乐观多了。

(三) 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明显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些曾经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偏差的留守儿童, 经过帮扶、干预, 远离了周围不良因素的干扰, 已经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一是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感恩意识, 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 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 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与人和睦相处, 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已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当部分儿童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 能够自我约束, 合理安排时间, 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有的在各项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 三年级的杨阳同学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条件差, 奶奶年事已高, 无法帮助他的学习, 由于家庭无力监管, 致使该生长期不写家庭作业, 得知情况后, 老师放学后将他留下来给他开小灶。班上优秀的同学与他结对共同完成作业, 渐渐的, 他的学习成绩好多了, 老师抓住机会及时表扬鼓励他, 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除了学习, 在生活上, 班里成立了互助小组帮助他。如今, 杨阳同学也成为了一名成绩优良、阳光乐观的孩子。

二、教师方面

(一) 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 提高了教师育人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校教师课题研究的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自觉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遇到问题或与同组组员共同探讨, 或向专家请教, 努力攻克难关, 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一是通过学习理论, 锻炼了一批有改革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提高了他们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他们根据实际、根据现状,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把研究与理论联系起来, 与实际联系起来, 并努力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使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三是课题研究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课题组汇编了课题研究成果集, 包括《典型案例集》《论文集》《留守儿童日记、心得、活动图片选编》等资料。其中在国家和省 (市) 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篇。四是学校建立完善了留守儿童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措施, 如心理咨询服务制度、知心姐姐、代理父母、留守儿童之家等工作机制已得到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并在全县内逐步推广。

(二) 师德师风建设得以巩固和加强

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有爱心、有耐心, 尊重学生, 能全面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能全面实施以“关心、爱护”为核心的特别关爱教育。广大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关爱意识、帮扶意识明显增强。构建了平等合作, 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教学方式的探索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日渐成熟。

(三) 关注特殊群体, 进行个别辅导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 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 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校四年级有一个叫王涛的孩子, 父母亲都在广东打工, 在家里跟着年大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学习基础不好, 再加上在家里没人辅导, 每次的家庭的作业几乎都做得一塌糊涂。于是, 班主任教师找准症结, 对症下药:首先引导他鼓足勇气, 树立信心, 为他找了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与他结对帮助他, 老师也特别亲近他, 在生活上, 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帮助, 并不厌其烦的为他补习。渐渐地, 他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作业质量越来越高了, 遇到不懂的主动问同学、老师, 原先语文都不及格的他, 在上下两个学期的期末学情调研中, 都分别取得了80多分的成绩, 着实让人欣慰:这个成绩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国外有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 , 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自己的“耐心、信心和决心”, 为特殊的孩子付出更多的爱, 相信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 使孩子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 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学校方面

(一) 分类管理,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动态档案

课题组组织全体老师, 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家访, 作好记录,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动态档案, 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方案”, 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家庭困难, 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二是父母一方不在本地, 为团聚而外出务工;三是家庭宽裕, 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四是父母感情不和, 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 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 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 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 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 性格古怪、脾气暴躁, 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 进行重点跟踪, 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 制定实施方案, 完善工作制度

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 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 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 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 定期、不定期地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促进和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心灵沟通

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我校在实施本课题研究时, 组织“1+1”结对帮扶活动, 让每位留守儿童都有“代理爸爸”或“代理妈妈”“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 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因为对于老师, 孩子们有警戒, 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 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 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如, 四年级有一位叫何维的留守儿童, 父亲一人在外打工, 母亲就呆在家里照顾她, 小小年纪的她非常懂事, 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也许父母给她的压力太大了, 以至于每次考试她都显得很紧张, 所以经常在考试中失利。由于她胆子很胆小, 每次找她谈心, 她都不愿多说些什么, 因此, 我们特地安排了一位“知心姐姐” (原在我校毕业的学生, 现在上中学) 与她结对, 除了老师对她格外关心外, 我们鼓励她多与“知心姐姐”接触并成为好朋友。通过将近一年与“知心姐姐”的心里沟通, 现在的她活泼了许多, 学习成绩也比以前稳定了。

(四) 家校互动, 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立了一个亲情专线, 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 但是, 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 同时老师也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 汇报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 学校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逐渐取了得共识,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五) 丰富多采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快乐

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 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 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 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如, 我校组织了“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一起共庆“三八”节、端午节留守儿童集体包粽子吃粽子、中秋节集体吃月饼、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留守儿童春游活动、留守儿童才艺展演等, 真正让留守儿童感受了集体的温暖, 沐浴亲情的阳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能感受节日的快乐、过一个开心而难忘的生日, 弥补他们多年来没过生日的遗憾, 用真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用真情去为留守儿童服务, 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晴空。

(六) “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我校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定期或不定期地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 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充分感受家的温暖, 使之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开心、快乐地成长。

四、社会方面

(一) 有效地提高了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指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 我们欣喜地看到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有的祖孙两代共同生活, 其乐融融;有的成绩优异, 家长欣慰;有的孩子懂事, 是家庭得力助手,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放心, 他们的成长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 和谐社会。

(二) 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的个案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留守儿童”教育经验, 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案例,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策略思考

通过对父母外出务工后儿童在生活、内心情感等方面的现状与影响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在家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 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内心情感和个性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凸显, 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 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 综合解决, 留守儿童应得到来自政府、学校、家庭、亲属、同辈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余杰.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

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儿童成长

所谓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户籍地以外的地方谋生, 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与一方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甚至是父母的亲戚、朋友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较之其他孩子而言, 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不够健全的, 他们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 使得他们极易在认识、价值观等问题上产生异常。

一、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

1.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属于隔代监护, 尤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为主导, 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低下, 思想教育落后, 或者是年事已高, 很大部分老人已经无法承担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问题。还有的老年人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 他们总是认为, 让女孩子上学是“花钱给别人家教育孩子”, 所以, 留守儿童中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往往总是很轻易地就被剥夺了, 加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各方面的监管不够严格, 很多孩子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他们中有的读完小学就得外出打工, 打工的过程中结婚生子, 他们的孩子再一次成为留守儿童, 悲剧再一次重演。

2.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对于现在的留守儿童来讲, 他们的父母有大部分是现在所谓的“80后”, 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 由于年纪太大, 加上思想水平的落后, 很多老年人根本无法履行他们的监护责任, 或者是用他们曾经教育子女的思想来教育孙子女, 这种隔代教育的结果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3.学习能力不强

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较差。由于他们从小缺乏家庭教育, 较之其他的孩子, 他们起步较晚, 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够自觉、缺乏自律、心不在焉等都是现在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由于家庭原因, 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 整个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 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浓, 甚至厌学、逃学等。

二、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 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阵地,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他们从小就缺乏了这样一位“启蒙老师”, 在他们的生活中, 从来就没有人教育他们什么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 什么事情是对的, 什么事情是错的。在遇到一些他们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 由于缺乏父母的知道, 他们往往是迷茫的。加上农村教育意识的淡薄, 总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 就万事大吉了, 而不管孩子心理上的教育, 总觉得“那么小的一个孩子, 他懂什么”, 不懂得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2.农村教育条件的制约

城乡二元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教育条件较之城市的学校来讲, 要落后得多。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及严重的小农意识的影响严重地阻碍着先进文化的传播, 很大程度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使得农村小学教育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 留守儿童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 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语文教育的监督力度, 如何让留守儿童跟其他儿童一样, 享受一个健康的受教育环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多一份关心, 多一点爱

留守儿童大多是缺乏关爱的, 他们的内心较多缺乏安全感, 自卑心态比较容易产生。在一个课堂上, 留守儿童往往比较胆小、不敢当众讲话、不善于表现自己、羞怯等。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 在课堂上, 就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尤其是那些特别胆小特别害羞的, 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照, 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 让他们不断克服自卑心态, 敢于在公众场合大胆地展现自己。例如, 在课余时间可以多和留守儿童交流, 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课堂提问的时候, 多提问那些比较害羞的学生, 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 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2.尽可能地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 面对如此多的学生, 其精力总是有限的, 因此, 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让他们多抽时间关爱自己的子女, 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例如, 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他们大部分不会去买课外读物, 从而减少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而在儿童时代, 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是相当强的, 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 告诉他们孩子在这个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孩子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让他们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 就算通过电话沟通也可以, 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来。

3.重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未来的选择, 所以, 在儿童时代, 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缺乏学习氛围的家庭往往导致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高, 由于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挣钱, 所以, 在他们的生活中, 对打工的理解也许比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多得多, 并且还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因此,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给他们灌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读书才能改变未来的思想, 告诉他们, 只有好好学习, 将来才不会重演他们父母的悲剧。

当然,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 仅仅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比如, 城乡二元化, 政府户籍制度的限制, 导致人口不能很顺畅地在各个地方流通, 这是留守儿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国户籍制度不那么严格, 农村儿童可以在父母所工作的城市就学, 留守儿童也许就不会成为影响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除此之外, 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爱、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照顾等,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引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衍生出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便是其一。随着人口的城市化迁移,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人口的迁移使得大量的农村成为的资源丰富的“荒原”,劳动力的缺乏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困境,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生活教育水平却在不断的下降,留守儿童行为教育问题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广大农村幼儿园中,普遍面临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队伍水平令人堪忧以及儿童行为规范标准缺失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幼儿园教育中关系到小孩的健康成长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与国家提高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关注,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综合建设在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一、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现状

留守儿童随着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就西南地区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地段以及城乡接合部,例如位于重庆的黔江区的黔江区册山小学,黔江区是重庆东南翼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黔江区册山小学则位于该城市的城乡接合部,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小学,该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城市周边的山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一半以上,由于学校的设施有限,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住宿要求,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有些学生每天甚至来回得走两三个小时。不同的年龄阶段留守儿童的比例各不相同,对于幼儿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根本无童年的欢乐可言,许多幼儿阶段的儿童由于家里面哥哥姐姐多,都留守在了家里,小小年纪便开始养家糊口,照顾生病的奶奶或爷爷,根本无书可年,更提不上所谓的行为养成教育。黔江区册山小学便是如此,他们中许多人长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除了读书,他们身上还兼顾着照顾弟弟妹妹和养家糊口的责任。在西南地区其他的地方也有许多类似的留守情况,例如位于四川的大凉州,很多的父母为了生活将孩子留给了上一代照顾,一年都不能回来一次,在生活条件十分窘迫的情况下,他们根本难以接受到正规的教育,许多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便经历了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行为养成教育根本无从谈起。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其中52.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而42.8%的儿童面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艰难境地。

二、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

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取代不了的。幼儿园时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家庭的关爱必不可少,而留守儿童却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在学习的起步阶段便出现了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对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主要以幼儿园孩童作为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讨论为切入点,对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幼儿阶段的小孩按道理来说应该正处于活泼乱跳,天真无邪的成长阶段,可对于这阶段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世界卻愁云满布。这阶段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缺乏,自身安全感极低,正处在渴望父母关爱的年级段,可是对留守儿童,他们恰巧缺乏了家庭的温暖,对世界的恐惧让他们内心充满了阴影。大部分幼儿阶段的留守儿童目前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很大一部分表现出了内心的自我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以及和他人交流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失去了孩童的天真,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性格的塑造。

基于当前幼儿阶段留守儿童的主要现状和他们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一步对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不良现状,农村幼儿园依然停留在教育小孩读书写字的阶段,而忽视了对小孩的性格启蒙,为小孩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从另一角度上看,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由于留守儿童本身的性格问题而使得教育出现更多的问题,许多的留守儿童由于不愿意交流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意义,而农村幼儿园缺乏对这部分“问题孩童”的积极引导,而使得他们的身上的问题毛病越来越严重,自我封闭的倾向也越发明显。

三、关于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分析

在对农村幼儿园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详细剖析之后,如何提高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水平值得社会与国家深思。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不仅要从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本身的水平出发,更要着眼于缩小区域差距,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的大背景着手。

从短期来看,完善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从提高幼儿教育师资水平着手,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理念的普及,同时政府与国家要重视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投资,完善教育设施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的行为养成教育对于缺乏家庭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的目的,引导内心封闭的孩子主动去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以塑造孩子健康性格为主要的目的,为缺乏安全感的留守孩童营造健康阳光的成长氛围;此外,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幼师在施教时应该给予孩子父母般的关爱与耐心,杜绝对留守儿童的隔绝行为,给留守孩童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另外国家和政府应该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养成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援助,丰富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设施,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普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积极纳入教育的大背景之中。

从长远角度来看,国家应该着重缩短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加重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短期的师资力量引入,改善现有教育的措施对缓和当前的局势有所帮助,但是却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缩减区域发展差距,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幼儿行为养成教育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留守儿童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行为养成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从短期与长期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幼儿园教育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对于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幼儿园更应当充当父母的角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蒲永明.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安岳县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0.DOI:10.7666/d.y1875467.

[2]卞海霞.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做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115.

[3]周陈佳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5):74.

[4]林忠红.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在行动--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4,(12):265-265.

[5]张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131-132.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第12篇

一文明礼貌教育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文明礼貌教育非常重要。要教会孩子从小讲文明话、做文明事。由于留守儿童多数是由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 这些老人文化水平低, 对孩子的教育有所缺失。导致许多小孩子动辄讲粗话、脏话;同学之间不懂得谅解, 不懂得相互尊重。因此, 老师要耐心地帮助和引导他们, 教育他们学会做人, 要从文明礼貌做起。教育他们常用“请”“谢谢”“没关系”等文明用语。要求学生不光是在学校做到, 在家里、在社会上都要做到讲文明礼貌。教师可以用伟人的言行来教育学生。例如, 孙中山曾说过:“随地吐痰, 留长指甲, 不刷牙等都是违反文明礼貌的行为。”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 对父母的感恩。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答案很简单,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减轻老人的负担;在学校认真学习, 让学生懂得接受老师的教育, 学知识、长智慧就是对父母感恩的具体行动。第二, 对祖国的感恩。有国才有家, 有家才有我。如果没有祖国的强大, 就没有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祖国的繁荣富强是支撑我们乡村学生在学校学习和过上幸福生活的有力后盾。教育学生爱祖国, 爱人民,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草一木, 不做有损国家和民族形象的事情。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要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让学生知道, 一个人只有通过辛勤劳动, 其生活才有意义。一方面, 教育学生在家里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帮爷爷奶奶、弟弟妹妹洗衣服, 给家人做饭等;教育学生在学校做好值日生, 护理好花草树木, 打扫好校园的清洁卫生。另一方面, 做一些社会公益劳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乡村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做义务劳动, 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村子里、公路上捡垃圾、打扫卫生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行。

四心理教育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校园中发生的欺凌案件, 留守儿童占了相当一部分。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关爱, 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 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因此, 教师要当好留守儿童的指路人, 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体验失败和痛苦的滋味, 并反思自己成长中的经验教训;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要让他们自觉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学会减轻心理压力, 从容面对困难和失败。

五社会责任感教育

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自觉性, 责任意识差, 他们做事不主动, 自由散漫。因此, 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一方面, 教育他们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想, 自觉地改掉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奋发图强, 战胜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教育他们要为家长分忧, 主动担当家庭责任, 让家长在外面安心打工。另一方面, 要教育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等, 培养学生的善良情感;还必须教育学生要具有国家、民族层面的社会责任感,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智。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让学生懂得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水平, 才能担当起社会建设的重任。教师可以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少年时期就具有担当社会重任的自觉性来教育学生。

六民族英雄精神教育

用民族英雄的故事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是激励他们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 我们已经离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很远了, 但是英雄的精神品质仍闪耀着光芒。那是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教师可以用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故事来教育学生。

对于那些不安心学习、纪律散漫的留守儿童, 通过接受民族英雄精神的洗礼, 他们会慢慢懂得珍惜时光、热爱学习、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助人为乐, 形成优良的品质。

七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在乡村,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 信息闭塞, 再加上家长的引导不当, 大部分留守儿童缺少自觉性, 缺少努力奋斗的动力, 没有远大的理想。因此, 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他们从小立下志向, 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告诉他们: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如同在大海里航行时没有灯塔一样, 是会迷失方向的。教师可以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斗志, 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从小就有救国救民于苦难中的爱国情怀;如华罗庚、陈景润、钱学森等, 他们在童年时期努力读书, 从小就立下志向——长大之后要报效祖国。通过不同的途径, 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 做事就缺乏激情和动力。教师还得教育学生, 不仅要有理想, 还要有为理想奋斗的坚定信念。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不怕艰苦, 在经受失败时不气馁, 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八纪律法制教育

首先, 让留守儿童学习《中小学生守则》, 在学校里遵守纪律, 认真学习, 健康成长。其次, 要给留守儿童开设法律知识讲座。请相关部门的政法干部或法律专家定期来学校为他们进行法律知识咨询和讲座, 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 并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最后要做好家校联系, 教师要把学生每天在学校里的纪律情况告知家长, 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及时督促孩子改正错误, 做到防微杜渐。

总之,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要把工作做实、做细, 保持家校联系, 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 共同努力, 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并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乡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 留守在乡村的小学生越来越多, 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思想认识水平低, 判断是非能力差, 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文明礼貌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心理疏导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民族英雄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纪律法制教育等措施来对乡村留守儿童进行耐心的引导和教育。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中化学双语教学下一篇:奶牛霉玉米中毒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