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指导

2024-05-15

古诗词阅读指导(精选12篇)

古诗词阅读指导 第1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 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 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 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 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 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从整体入手, 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 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 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课始, 就让学生三首连读, 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 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 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 (1) 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 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 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 (2) 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 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 (3) 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 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 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 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 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 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 结合注释, 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 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 学生汇报疏通诗意, 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 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 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 又按范读入境—插图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 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 学生边看插图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 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 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 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 插图染浓诗境, 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 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 草色葱茏, 何其开阔, 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 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 多么惬意!再如, 《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 不再费力撑篙划桨, 异想天开地撑伞, 借风行船, 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 溪水潺潺, 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 三个儿子各自忙碌, 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诗眼”悟情感, 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 (闲) “弄” (奇) “怪”“喜” (欢) , 联系每一首诗词,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 (吕洞宾) 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 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 培养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 感悟不同写法

在学生吟诵兴味正浓时, 我又引导学生对三首叙事诗词的写法进行了探究:《牧童》首句写景, 视野空旷, 平缓舒展, 第二句风中弄笛, 牧童由远及近。“六七里”“三四声”数量词的使用, 笔触活泼。三四句时间推移, 叙黄昏至月明时吃饭休憩之事, 平直自然。尾句“月明”渲染气氛, 一切又归于宁静、幽远、美好, 呼应首句。相比之下《舟过安仁》叙事更为直接, 用诗人的视角观察, 叙事动词使用准确, 突出孩童有趣的行为。三四句颇似自问自答, 表现出诗人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以词的形式表现田园之美、田园之乐, 更加清新、委婉和细腻。以景开篇, 词中一家五口各具情态, 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安详老夫妇写起, 一一描写, 着力于“小儿”的描绘, “溪头卧剥莲蓬”生动塑造出他调皮自在的可爱形象。

古诗文诵读阅读指导课 第2篇

邯郸县第十六中学

张莉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乐于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习惯,一边读一边想。体会诗词的意思。

4、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古诗的意思。

5、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制定规划,每天固定阅读时间不少于10分钟;养成与同学交流资料与讨论的习惯,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古诗的意思。

3、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制定规划,每天固定阅读时间不少于10分钟;养成与同学交流资料与讨论的习惯,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教学方法:

指导读、小组诵读、全班诵读、成果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古诗文是五千年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积累古诗文,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丰富想象,同时还能从古诗文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让我们赶紧穿行古诗文王国中吧,去唐诗、宋词、元曲......中,领略祖国文化的瑰丽多姿。板书:古诗文诵读

二、搜集古诗,分类诵读

师:经过我们的学习、搜集,我们积累了许多的古诗词,经过划分大致可以分成“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五部分。

第一部(闲情)

1、儿歌《春晓》,全体朗诵《春晓》带入诗境(多媒体展示)

《春晓》(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伴随着甜美的童音独唱,惊醒了熟睡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欣赏《春晓》。

2、看图诵诗

师:一曲儿歌《春晓》,为我们展现了悠闲、恬静多彩的生活画卷。神奇美丽的春天景色,能不叫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看,各小组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图。

① 一小组:(出示图)双飞的燕子,夹岸的柳树,这画面描绘的是宋朝诗人徐府的——《春游湖》(小组成员齐背)

徐府(宋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② 二小组:(出示图)这一池的碧叶,映日的荷花,使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组成员齐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 三小组:(出示图)夕晖晚照,枫叶流丹。下面由三小组背诵杜牧的——《山行》(小组成员齐背)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④ 四小组:(出示图)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我们小组为大家带来柳宗元的——《江雪》(小组成员齐背)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结: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文人们悠然适意的闲情。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文人们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部(友情)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让我们吟诵着动人心魄的友谊诗篇,去寻找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己吧!(背诵篇目:《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小结: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朋友们之间的鼓舞与鞭策。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那就是最炽热的,最深挚的,最无私的亲情。

第三部(亲情)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听女声小合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旁诵:(A)听,一支淳厚深挚的母爱颂歌唱起来了

(B)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

师:一首《游子吟》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第四部(乡情)

师: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淡淡的忧愁,遥寄深深的思念。“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那古老深厚的乡土故园之情,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田。

在思乡的诗句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1、表演朗诵《静夜思》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女同学齐诵《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二首》(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五部(爱国情)

师:谁不爱故乡,谁不恋故土,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思念。

祖国是故乡的延伸,“家国”两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当国家遭受战乱之时,诗人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首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捧出的无疑是一颗为国捐躯的拳拳赤子之心。下面请各组的同学背诵爱国名篇名句!

1、背爱国诗句《示儿》、《己亥杂诗》、《夏日绝句》等。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出示爱国名句齐读。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3、出示作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齐读)

三、智勇闯关

1、名篇名句接龙 师:采菊东篱下

生:————————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生:————————————————

2、古诗趣味填空

(1)几处早()争暖树(2)惊起一滩()(3)枯藤老树()(4)北风吹()雪纷纷

四、课堂总结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所以说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因此,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要多积累、多运用,立志为传承民族文化而努力奋斗。让民族文化激励我们前进!

五、作业

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分类诵读。

板书设计:

古诗文诵读

闲情

友情

亲情

乡情

中考古诗文阅读备考指导与演练 第3篇

古诗赏析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更好地预测2009年中考的考向,不妨将2008年的中考真题做一个较为详尽的梳理与分析,便于同学们从容应考。

[例题精讲]

1(08广西百色市)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完成(1)~(2)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解析]:(1)对颔联的理解有误。明白“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是正确理解此联的关键。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应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来谈。诗人借“沉舟”“病树”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同时用“千帆过”“万木春”来表达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深感欣慰。作者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暗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答案]:(1)B;(2)①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②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2(08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须从第一句中找答案。“新年都未有芳华”意思是,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写出了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的心情。理解了首句的意思,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2)首先要搞清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在整体把握全诗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答案]:(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强化训练]

(一)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一个“________”字,统领诗歌的前四句。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表面上是指责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在谴责___________。

2诗中第一句的两个“笼”字用得出奇制胜,十分引人注目,请你作简要赏析。

(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追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四)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什么季节,你怎样知道的?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的前四句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2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望2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思想感情。

(二)1唱亡国之音的歌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2烟、水、月、沙完全不同的四种事物,用两个“笼”字巧妙和谐地融汇在一起,再现了一幅朦胧而又清亮淡雅的水乡月夜。

(三)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国势和身世,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生动形象,商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

(四)1春天由“归雁入胡天”一语知道2比喻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征蓬”和“归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孤独抑郁之情。

古诗词阅读指导 第4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阅读指导,探微

观摩小学古诗课堂教学多次, 记忆犹新、感触颇深的是古诗的课堂阅读。有的古诗课堂教学其阅读指导方法传统单一, 师生一唱一和, 虽朗朗上口, 却咀嚼无味。有的古诗课堂教学对阅读环节的指导切入自然、手法灵活、梯次有度, 课堂充溢着真情实感, 师生共同进入了一个古诗本身所表达的、教师课前预设的、师生课堂共创的诗的情感和意境之中, 极富美感。总结反思起来, 贵在指导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古诗的教学如果忽视或者离开了教师科学地指导和学生有效地阅读, 其课堂将会黯然失色, 甚至毫无意义。那么, 究竟应当采用何种阅读指导之法, 才能使古诗所特有的内涵得到深度的挖掘, 思想情感得以充分的展现, 使古诗的课堂教学洋溢着特色, 凸显着魅力呢?笔者认为, 在小学古诗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六式”法指导阅读可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通过双向的范读来指导阅读

“双向”是指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教师的范读也常用于课堂阅读指导之初, 便于学生边倾听边模仿,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用声音表达古诗内容所涉及的咬字吐词、声音的顿挫、情感的渗透等方面的方法有一个初步、整体的感知。在课堂行进中还可以采用树榜样范读来指导阅读, 让那些对古诗的情感、意境理解较快、较深, 而且表达效果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范读”。这样做既可以使被抽读的学生产生成就感, 又能因此而牵引和感染班集体, 给其他学生自信和动力。与此同时, 可以让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进行“降调”阅读, 便于学生从比较、辨析中选择性地吸取优化的阅读之法。另外, 还可以穿插用标准化的教学录音范读, 师生在共同的倾听之中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

二、通过方式的变化来指导阅读

这是在古诗的课堂阅读进行到一定的阶段, 学生的阅读在通过一定量的训练之后已显几分“火候”的情况下, 所采取的一种颇有“竞技”成分的阅读指导方法。通过分小组、分类别、分区间, 甚至由学生自由组合等方式来组织指导阅读, 形成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互学赶超的课堂氛围, 从而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精于对古诗情感的表达。

三、通过精当的讲析来指导阅读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的讲析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在指导阅读中的讲析要力求做到把准时机、语言精当、讲析生动, 以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课堂阅读与古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最佳结合点。教师的课堂讲析要有效穿插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之中, 其间要悉心发现善于捕捉学生阅读中的“亮点”, 及时鼓励、点拨, 使其星火燎原, 感染集体阅读, 达到情动于心、表达于意的言而由衷的阅读效果。

四、通过生动的画面来指导阅读

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促成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古诗的思想意境, 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为学生的“有感而发”储备丰厚的阅读“能源”。在指导《望庐山瀑布》一诗的阅读时, 可用多媒体播放山涧动态的飞流直下的壮观场景, 配合着震耳欲聋的巨大水声, 学生就能够从眼前的画面里真切地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奇意境。通过形象手法在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思想的感悟逐渐加深的过程中, 才有可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阅读观念和思维, 更为准确地读出对庐山瀑布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继而逐渐琢磨出用艺术的声音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技巧。

五、通过自主的选择来指导阅读

在教师设计的具有一定规则的课堂阅读指导下, 学生经历了多形式的课堂阅读。在具有相对阅读量的积累下, 若不注意加以调节, 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 势必会影响到古诗教学的阅读质量甚至课堂教学效果。此时采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采取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是再好不过的明智之举。默读、小声读、诵读等方式均按学生个人喜好把握选择, 使课堂教学在阅读高潮迭起之后有一个缓冲的余地, 为课堂营造一个养精蓄锐的“休闲式”港湾。

六、通过课堂的表演来指导阅读

古诗词鉴赏短文写作指导 第5篇

一、诗歌鉴赏之五步赏析法

示例: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第一步,简单交待写作背景)诗的大意是:今夜鄜州上空一轮明月,妻子在闺房只能独自观看。遥想我那稚气的孩子,还未必懂得怀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妻子久久凝望,夜雾湿润了她散发幽香的如云鬓发;银色月波泄在她的玉臂上,一片寒光。什么时候能和她一起依偎在窗纱旁,月光把咱俩的泪痕双双照干?(第二步,简单翻译诗歌)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其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将妻子月光下的风神雾态描摹的如此旖旎动人,语丽而情悲,真是化工之笔。(第三步,简单赏析表达技巧)诗歌表达了诗人身陷贼中思念家人的凄苦心情,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第 四步,总结感情主旨)诗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第五步,简单评价诗歌)

这五步个步骤为诗词赏析性短文的基本结构,不一定每步都有,如我们对背景不熟悉就可以没有第一步,但一般需有二、三、四步。

二、诗歌鉴赏之分联赏析法

示例: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赏析:

李儋是诗人的好友,两人常以诗酬唱。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第一步,总评全诗)首联言与友人离别后时间过的太快,以“去年”、“今日”之花事同而人事异兴叹,便于下文之接、转。颔联概括一年来不如意的境况,告诉对方自己情绪十分低落,“茫茫”、“黯黯”,用叠字词极富迷惘与苦闷的感情色彩。颈联就宦游异乡生发感慨,对上文悲事多难料、诉愁来独眠作一解释,表示那都是病 怀更添乡愁与失职总生愧意惹出的。两联层层承接,脉络清晰,结构稳重。尾联则一转而结到期待重逢,从彼我双方措词,益见性情之厚。(第二步,逐联赏析)全诗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以个人遭际感人。(第三步,总结评价)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 第6篇

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古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可是,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中学生离得是越来越远,学生对古诗词是越来越陌生。

诗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很多内容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将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章肢解为一个个知识点。“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独白式”教学已很少存在,但普遍呈现一种较为肤浅的“对话教学”——“问答式”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在满堂问中,尽管学生有机会发言,但教师仍是权威的代言人,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垄断了沟通,哪里谈得上倾听学生的心声,更不用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悟诗歌的神韵和优美的语言,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熏陶。

二、建构主义理论简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其核心内容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些核心内容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难看出,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探讨如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一)情境设置,激发相关经验认知。

1、反复吟咏,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的情境。

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意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记,咀嚼体悟,进而产生共鸣。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

2.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激发经验,累积经验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离不开“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从感觉信息中建构意义,必须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建立联系,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意义是经验的生成。教师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已有的旧经验,让学生的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累经验,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四、总结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教师创设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引导他们协作学习。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他们的思维成果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这样可以极大地帮助他们最终达到新意义的构建。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自主走向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指导思想 第7篇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

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是指语文教育具有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功能。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 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人文教育:

1、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童言无忌”, 一定要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创造一种朋友与知己的情感氛围, 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

2、提供自由和自主的学习机会。在教学中, 要保证每堂课给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和机会, 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 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个人不同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感悟、思考、生成的问题必须是自由的。教师不对学生做任何引导和暗示, 更不能有硬性的统一规定。

3、提供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后, 总会有交流的需要, 总要有机会和时间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共享或征求他人的认同, 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使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丰富和完善, 使个人在自由阅读中生成的疑问得到解决。

4、教师是引导者、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 平等参与的一员, 应走下讲台, 融入学生中间, 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 创造平等融洽的对话氛围。

二.古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

在阅读和鉴赏诗词时, 应当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包括诗人的生平和思想。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立足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 则有利于我们从当时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深入体察诗人的心路历程、了解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诗词是一种审美的艺术, 每一个优秀诗人的诗作都是具有独特生命的, 因此, 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 就不仅要了解介绍生平履历, 而应该落实到具体文本的“细读”和“审美”上来。也就是说, 从作品文本的语音、语言、语法、章法、乃至意象组合等具体细节上一一细致审读、潜心咀嚼, 在此基础之上, 进入诗歌的审美艺术境界, 与诗人心神相应, 从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 深刻认识诗人的独特的心灵世界。

古诗词教学时, 应注重文学文本的理解:一要知人论世, 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诗人气质, 熟悉诗词创作背景, 是理解诗歌内容, 感受诗歌魅力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必须将诗词放归“故土”, 从诗词生长的时代背景出发, 结合诗人自身的气质来品味诗词, 方能感受其真正的魅力。二要细读, 理解诗词主旨、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方面。三要反复诵读, 感受到文化审美。通过诵读, 能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三.寓教于乐的课程理念

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寓教于乐”, 就是要求通过“乐”的手段实现教化功能, 保证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行, 使学生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兴趣的培养是“寓教于乐”的核心内容。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寓教于乐的关键。“寓教于乐”是师生同“乐”, 若引不起学生的共鸣, 那便是自我陶醉。“寓教于乐”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艺术化语言的运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 那么, 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关系到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程度, 思维的启发程度, 兴趣的持久程度。因此, 教学中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化, 富于变化, 有节奏感。

2、尽量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我们要尽量利用和创造更多的直观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手势、直观教具、电影、幻灯、图画等。

3、强调“表演”意识。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鉴演员高超的表演手段, 来增强自己所授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古诗词阅读指导 第8篇

追求节奏感和韵律美, 富有音乐性, 能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 戏曲念白的特点和中国古诗词的诵读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汉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独体单音, 很容易形成鲜明的节奏, 产生独特的音乐美。虽然戏曲的念白属于散文体, 诗词属于韵文体, 但是其基本追求则是一致的。因此, 在古诗词的诵读指导中, 引进戏曲的念白艺术, 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1、戏曲念白发声技巧对古诗词诵读指导的借鉴

古诗词诵读关键, 全在一个“情”字, 要通过诵读, “得他滋味” (朱熹语) 。诵读时, 不但要读得字字准确、句句响亮, 更要读出感情,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 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朱自清语) , 达到身醉其言, 心醉其情的境界。

在诵读指导中, 我们常常发现, 要让学生确确实实地读出滋味, 读出感情,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把握不准确, 没有获得自己个性化体验这一重要原因外, 学生没有掌握发音技巧, 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很多老师在教学诗歌时都会发现一个现象, 学生在朗读时常常会“吃音”, 就是朗读时发不足音, 读了一半, 就把音吃掉了, 尤其是朗诵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 吃音的情况特别普遍。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 诗人们在作诗填词时, 会根据情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韵部, 比如“尤”韵适合用来抒发离愁别恨, “灰”韵适合表达抑郁之情。如果学生在朗诵诗歌的时候这些词的发音不足, 就难以体验并表达出充沛丰满的情感。而出现这种情况, 和学生不懂在诵读时如何运气、发音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传统戏曲的念白十分讲究字正腔圆, 要求做到吐字清, 咬字正, 气息足, 送音远, 字尾的吞吐控制贴切, “喷口”和“气口”运用恰当, 这就需要演员念白时要“精于技”, 即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发音吐词的行腔使调的技巧, 还要善于“调其气”, 即不但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加大气息流量, 还要调控好气息的使用并懂得如何在念白过程中不断补充气息。笔者以为, 戏曲演员必须掌握的这些发音技巧, 对于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 是十分有助的。为此, 我们特地聘请了无锡市锡剧团的高水平演员, 走进我们的古诗词诵读课堂, 结合具体作品的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时如何发音、如何运气、如何调息, 如何纠正“吃音”的毛病, 诵读时做到字正腔圆。

例如,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只是首二十字的小诗, 但是要读得字正腔圆, 要读得“得其滋味”, 还真不容易。尤其有些学生吟诵到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时, 显得底气不足, “吃音”严重, 因而声音听起来软弱无力, 不响亮、不浑厚, 不能准确传达出诗句所要表达的豪迈乐观的情怀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诵读指导时, 该演员边做示范边纠正学生发音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自己念白时的经验, 指导学生如何发音吐词、行腔使调。比如, 句末的“楼”字, 字头“l”, 为了发得响亮, 发音时要使舌尖和口腔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以增强气流的压力, 同时, 舌面和上腭之间要留有一些距离, 以形成共鸣;字腹“o”发音时, 要把口腔的开度扩大到超过平时生活语言中发这个音时的开度, 形成较大的共鸣腔, 同时延长发音时间;字尾“u”要收得柔和, 要从拖长“o”时就开始逐渐缩小和放松口腔并减弱气流。这样, “楼”字的声音才显得清楚、响亮、有力、浑厚, 才能品味出出这首所小诗特有的韵味与情感。在他一遍遍地指导下, 学生的诵读, 渐渐有了戏曲念白的味道, 渐渐显得字正腔圆, 在这样的诵读中, 学生渐渐沉浸于作品的艺术境界, 陶醉于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中, 诵读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戏曲念白节奏艺术对古诗词诵读指导的借鉴

戏曲念白在节奏的掌控方面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戏曲念白的节奏, 有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等要素组成。所谓“抑扬”, 是指声音的高下起伏及其曲折变化。念白时, 做到抑扬得当, 节奏就鲜明, 旋律就优美动听, 并能反映出戏曲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所谓“顿挫”, 是指声音的停顿与转折, 顿挫与抑扬两者关系紧密, 可以说没有顿挫, 也就谈不上抑扬。轻重, 是指声音的强弱, 主要指念白时要调控好声音的力度。演员念白时, 一些词语读得重, 有些词语读得轻, 声音有轻有重、轻重相间, 不但显示出鲜明的节奏, 表现出戏曲念白的音乐美, 而且可以强调语意, 突出情感。“疾徐”, 即快慢, 是指念白速度的快慢。念白时疾徐有致, 不但能使念白富有韵味, 而且能渲染戏曲情节的气氛, 充分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古诗词诵读同样必须讲究节奏的掌控, 掌控好节奏, 无疑是提高学生古诗文诵读与欣赏水平的关键。古诗词诵读, 在节奏方面的要求与戏曲念白的节奏要求是一致的, 如何指导学生掌控好诵读节奏是古诗词诵读指导的一个难题。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 虽然也能注意节奏, 但仅仅是根据诗句的节律以及词语的组合, 作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停顿, 远远谈不上抑扬顿挫、轻重相间、疾徐有致。这样的诵读不但体悟不到作品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 更体验不出作者的情感之美。

为了解决学生诵读古诗词掌控节奏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同样邀请高水平锡剧演员走进课堂。该演员通过自己的念白示范, 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等念白节奏要素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诵读古诗词在掌控节奏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要领。接着, 该演员以具体作品的诵读为例, 指导学生如何纠正处理节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豪放词, 学生在诵读时尽量放开声音、提高音量, 每一个词语都读得十分高亢, 以为非这样读不出豪放词的气派。而该演员先用锡剧念白的方式把诗歌示范诵读了一遍, 如, 开头两句他作这样的诵读处理:“大江东 (颤音) 去 (拖) , 浪/淘 (拖) 尽 (拖) , 千古/风流人物。” (加点处重读, 斜线处稍作停顿) 他的诵读, 刚柔相济、轻重相间、快慢有序, 激昂时鼓舞人心, 深情时动人肺腑, 听者无不动容。在他的指导下, 学生借鉴戏剧念白的节奏艺术, 学着该演员的示范, 根据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不再仅仅满足于正确的断句, 而是根据情感的变化或拖调、或停顿、或快读、或慢读、或抑或扬。例如, “古垒”两句, 许多学生诵读时在前两句十分高亢的基础上, 音调稍降, 用平静的语气交代了此地是传说中的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读“乱石”以下三句写景, 学生用高亢而又惊叹的语调读出了景物令人惊心动魄而又豪情满怀的壮丽境界, 上片的最后两句, 许多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高亢, 而是音调稍降, 语气舒徐, 很好地表现出作者在赞美中微微带有失落的情感。在这样的诵读中, 学生真切领略到了作品的意境与情感。

古诗教学中朗读指导三法 第9篇

一、寻找关键字, 强调重音, 读出语调

古诗的传统读法, 讲究抑扬顿挫, 而诗中重音的处理是抑扬顿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首诗中表达诗人思想的关键字, 就是朗读时的重音所在。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两个“异”字的重读, 是为了突出作者举目无亲, 形影相吊的处境的复杂心情;“倍”的重读, 是为了突出作者的思亲之切;“兄弟”“遍”“少”的重读, 是为了突出兄弟们在团聚时, 也在想念作者, 也就是以另外一方面突出作者对兄弟的思念。教学时, 可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字, 读时加以强调, 以点带面, 逐渐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思乡之切”。学生朗读语调的高低起伏将与诗歌意蕴同步共生。

二、配合长短音, 把握节奏, 读出韵味

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能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上的情感共鸣。在古诗中配合着长音的平声和短音的仄声, 读起来更加铿锵动听, 扣人心弦。前人称读诗为吟咏。这吟咏就是循着长、短音的节奏, 通过委婉的诵读, 使读者和听者都沉浸在诗人创设的意境之中, 收到较高的感染效果。

根据我国传统的划分, 古诗一般是两个字一个节奏。选入我们小学教材的古诗大多是五言或七言, 五言诗的节奏是“××—××—×”或“××—×—××”。如《春晓》, 它的读法应该是:“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七言诗的节奏是“××—××—××—×”或“××—××—×—××。”如《枫桥夜泊》, 它的读法应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 诗的节奏比前一种格式少了一拍, 朗读起来就少了一些麻烦。所以, 在指导朗读之初, 我们可以按照这种节奏格式去指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掌握这种朗读的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学生的古诗朗读节奏套用固定模式, 形成一种矫情做作的腔调。教学中, 要先引导学生正确划分诗句的节奏停顿, 避免模式化;同时, 也应注意根据诗歌情感意蕴的变化而朗读缓急有所变化。

三、沿袭旧读音, 品味韵律, 读出美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古诗中有些字的读音跟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不同, 但诗的平仄格律并没有改变。因此, 我们用普通话朗读起来就感到有些不顺口。古诗中有阴、阳、上、去、入五个声调, 比普通话多了一个“入”调, 有些字古今的声调也不同, 此其一;读古诗要讲究抑扬顿挫, 有的字读重些, 有的字读轻些。但读得轻的字, 必须保持原来的声调, 不能读成普通话的声调, 此其二;在古诗里有些字本来是押韵的, 现在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 这就破坏了古诗的音乐美。例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字, 古代汉语读“xiá”, 跟“家”和“花”都是“ɑ”韵。但现在普通话把“斜”读成“xié”, 读起来就感到别扭。为达到不破坏原诗的音乐美, 我们现在的教学参考书中仍特别强调“斜”字读“xiá”, 我看其目的也是在于此吧!

中学生古诗鉴赏指导浅说 第10篇

中学生古诗鉴赏指导应如何着力呢?

一.多诵读, 强化整体感知

以诵读为基础的整体感知是鉴赏古诗的首要环节, 反复诵读必能强化整体感知。教学李白诗《送友人》时, 我首先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弄清“郭”、“蓬”、“征”、“兹”等词义, 通过阅读注释理解“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等词语的含意;接着反复朗读全诗终至成诵;然后概述诗意, 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思考, 能理解这首诗所传达的依依别情和淡淡离愁。有时还指导学生围绕古诗文本查背景、知作者、通典故, 帮助他们透彻理解。可以说, 没有反复诵读, 就不会有整体感知, 更不可能深入鉴赏。

二.明经纬, 深化多维品悟

品悟是鉴赏古诗的关键环节。我把形象意境作为经, 把情感表达作为纬, 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品悟古代诗歌:

(一) 捕捉意象, 体会意境。

捕捉意象、体会意境, 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只有步入诗人所创构的心灵境界, 才能实现与诗人的情感对接。鉴赏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诗时, 我引导学生探寻“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蜡炬”、“晓镜”、“夜吟”、“蓬山”、“青鸟”等意象的内涵, 想象其迷离奇特的意境, 进而把握其丰富的情感内涵———既是咏叹缠绵相思的爱情, 也是表达笃切诚挚的友谊, 还是传达理想抱负的述志……

(二) 领会情感, 把握主旨。

情感是诗的生命, 主旨是诗的内核。而情感与主旨, 或寄托在诗的意象之中, 或潜藏于诗的意境之内。在鉴赏古代诗歌时, 我授与学生发掘古代诗歌寓意和寄托的几把钥匙:一是咏史怀古诗意在借古喻今;二是拟人咏物诗意在借物抒怀;三是特殊写景诗意在以景寓情。掌握了这几把钥匙, 学生鉴赏时能顺利破译一些古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密码。杜牧的诗《赤壁》不仅歌咏了历史的沧桑, 而且包孕了诗人的见地, 甚至寄托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情怀……在此基础上, 帮助学生整合梳理出情感和主旨类别:思乡怀人、伤春悲秋、托物明志、山水田园、边塞、送别、爱情等, 作为鉴赏古诗的参照。

(三) 品味语言, 领略技艺。

在古诗鉴赏教学中, 我启发学生注重比较赏析, 师生合作归纳出古诗语言五特色:1、自然。“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诗即是如此。2、清新。用语新颖, 不落俗套, 如王维的诗。3、平淡。字眼贴切, 全用白描, 不加修饰, 真切平淡。陶渊明的诗即是代表。4、绚丽。词藻富丽, 色彩绚烂, 情思奇幻, 寓意朦胧, 如李商隐的诗。5、明快。明朗, 爽快, 时常斩钉截铁, 一语破的。白居易的诗即是典型。同时, 概括出古诗表达六技艺:1、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松、竹、梅、兰、残月、荒漠、冷雨、白雪等景物。2、情景交融。通过对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摩刻画间接抒发情感。3、直抒胸臆。不用婉曲手法, 直接表明情感态度。4、烘托渲染。或以人烘托人, 或以物烘托人, 或以物烘托物, 用以深化意境。5、援引典故。使诗歌用语精炼而含意丰富。6、虚实结合。使结构紧凑, 想象空间扩张。学生掌握了古诗的语言五特色和表达六技艺, 能够在鉴赏过程中领悟其语言表达的艺术美。

三.重体验, 活化思维表达

思维表达是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我在古诗鉴赏教学中, 注意诱导学生调动自身情感去体验, 以求激起情感共鸣的涟漪, 达到陶冶情智的目的。我还注重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大胆求异创新, 并将鉴赏古诗所获得的心语变成言语写出文字。如鉴赏杜牧的七绝《清明》时, 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 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领悟对该诗加以改写, 学生很感兴趣, 思维十分踊跃:有的将其改写成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的将其改写成一首五绝, “时节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的将其改写成一折课本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 (遥指) 杏花村。”然后让学生将改写和原作进行比较, 评品优劣高下, 学生获益颇多。

古诗词阅读指导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趣味;古诗词

随着新时期教学理念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从各方面着手改进教学。古诗词作为必要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语文学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丽所在,需要教师由文本入手深入探究更好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设计,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不同的视角和感官来学习古诗词。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打造一个快乐的古诗词学习课堂,将每位学生带入诗词学习之中。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当前状况

实际教学中,我国语文教学形式较为单薄,教学内容主要以概述古诗词所描述的事物和中心思想为主。然而,这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果也是微乎其微。因此,新时期的小学诗词教学必须明确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更加生动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专注力放在课堂之中,学生自发性去学习诗词。以往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大多比较乏味无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是基本讲述了诗词所描绘的主要情境和内容,并没有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探究诗词之中所饱含的情感积淀。

二、促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美

古诗词最不乏的就是沁人心脾的佳句。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诵这些经典诗句,久而久之,让学生自己感悟到诗词的美妙,并试图自己探究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例如,宋代朱熹《春日》一诗,作者并没有运用复杂的表达形式直接抒发情感。学生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融入诗句之中,可以慢慢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诗人踱步于河边,诗兴大发而写出春景的美丽。放眼望去,湖畔秀美,作者一个人走在街头巷尾,沐浴着清新的春风,仿佛重生一般,感觉身心轻盈没有任何负担。遍地花开为湖景着实点缀了一番,让人心神向往。又如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中主要描绘了夜间的洞庭湖没有一丝波澜,月光打在湖面上形成道道光影,若隐若现,整个画面十分和谐。秋风笼罩在湖面上,给人朦胧而又迷离的感觉,像是一面光滑的铜镜,静谧、透彻。

2.勾勒出诗词之景,将学生带入其中

古诗词是诗人对事物的诠释以及内心思想活动的展现。为促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古诗词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的画面美。例如,唐代韩愈的《晚春》。《晚春》整首诗细细描绘在春色将逝之时,大自然对她的留恋与不舍。一些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离去,就想方设法来展现自己的鲜红与艳紫,互相争芳斗艳。杨花和榆荚知道自己不能与那些花草树木争比容貌了,唯有也装作满天雪花纷飞的样子来展现一下,来表达对春天的依依惜别之情。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不一样的晚春之景,其中包含万般复杂的感情,有伤感,有无奈,又有对春色的眷恋与不舍,给人心中留下淡淡的殇情。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非常容易的为学生勾画出一幅活泼俏丽的大自然春景图,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试想一下,在大自然的某个地方,有一股清透的泉水从洞口缓缓流出,无声无息,安安静静,温柔的风荡漾着,使得岸旁的树荫悄悄地遮住水面。小荷才刚把她柔嫩的嫩尖探出水面,就有一只等不及的蜻蜓悄悄地立在上面。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与肢体表情的灵活表达来重现当时的画面,使学生充分融入画面中,体会诗中美景。

3.分析经典佳句,了解潜在含义

我国古代诗词文化一直处于世界之巅,其种类更是纷繁复杂,不仅囊括了咏物、言志等抒情方式,还为后世人带来了许多生活哲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词语解析、朗读互动等过程慢慢引导学生探究诗词背后彰显着哪些做人处世的道理。譬如,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诗作者都在缅怀春的流逝,感慨春天匆匆过去,等不及仔细欣赏就已经消逝而去不见踪影。根据这一主旨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讨论自己在春天离去的时候有哪些感受,并在生活中发生怎样的事情后自己也会流露出不舍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难免有些事物无法抓住,它总会有离开的时刻,我们只能活在当下,将美好记录在自己的心中,才能够不留更多的遗憾。

综上所述,为了强化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该变换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逐渐使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文本内容上进行课堂互动,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来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诗词,使绵长的诗词情怀继续传承下去,让我国诗词文化享誉世界。

参考文献:

[1]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1):23.

[2]钱少洪.古诗词教学:要让文字活起来[J].教学与管理,2013(35):18.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 第12篇

下面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感知文本, 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对作品的鉴赏不能脱离文本, 只有对文本进行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才能在鉴赏主体上得到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那么该如何正确感知文本呢?

1、知背景

《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由此可见, 要充分理解一首诗词, 和作者的诸多因素相关。任何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等, 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 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作者的其他作品。同时学生在鉴赏作品时也应该把作者及其作品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上考查, 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 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

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在教授此词时, 务必要使学生了解它的背景和作者写此词的生活处境、思想状态等情况。早年的李清照生活非常幸福, 她和赵明诚结婚后, 夫唱妇随, 志趣相投, 生活美满。偶尔, 在丈夫长时间出差在外时, 呤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类的闺音。可是, 命运偏偏捉弄人, 金人入侵, 国破家亡, 丧夫之痛, 故土难回, 把以前赏风弄月、衣食无忧的贵族少妇“流放”到了这江南的烟雨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运而生了。学生们只有了解此词的背景, 才能真实地了解词人思想感情。

2、知典故

运用典故是古典诗词中通用的一种手法, 可顺用, 也可反用。如果学生在鉴赏诗词时不能了解作者用典故的出处、含义和用意, 那就根本不能理解本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现的艺术特色。

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 借“闻笛赋”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其二, 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 乍回京城, 仿佛有隔世之感。总之, 诗人借用典故暗示被贬时间之长, 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二.感知文本,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 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 将自己的情感经验, 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 引起心灵的共鸣, 或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 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 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把握作品的意象,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是古典诗歌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之一。作者一般通过意象来表达作品的意境。所以, 我们应该教导学生在分析诗歌时, 要抓住诗歌鉴赏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意象。体会意境, 进入到诗人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亲身感受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 近距离接近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 享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

南唐李煜的《相见欢》一词, 在该词中, 词人以多个意象的融汇, 构出离别之情的缠绵绯恻, 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此词为李煜归宋后所作。“西楼”, 此楼非以前皇宫里的楼, “人去楼空”, 昔日的前呼后拥, 早已风光不再;今天的孑然一身, 更是好不凄凉。此“楼”的意象渲染了寂寞的气氛。“月如钩”, 此时的“月”只有晦暗, 并处于深院中。孤人, 又见瘦月, 景残、事缺、国破、人别的伤感油然而生。“梧桐”意象, 渲染的是一种忧愁之感, 国破家亡, 怎不生愁感?解读本词时, 只有领悟这些意象, 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三.分析诗词的技巧, 领悟诗歌艺术的奥秘

在古诗词中, 作者常借助于各种艺术手段和多种修辞方法来显示诗词的艺术特色。在引导学生鉴赏时, 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文本中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等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 同时还要注意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只有在分析诗词的技巧上, 才能体会诗词的形象, 更好地分析诗词的意境,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氧化还原反应下一篇:企业机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