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畏惧范文

2024-06-08

牙科畏惧范文(精选5篇)

牙科畏惧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玉林第一人民医院自2009年6月至12月收治的具有明显牙科畏惧症特征的口腔修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干预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69岁,平均(32.1±1.7)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5~74岁,平均(34.1±1.3)岁。两组从年龄、性别等各方面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治疗方法

干预组30例病例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医护人员在修复前可以利用候诊时间为患者播放口腔知识宣教片和发放健康小处方,护理人员还可以进行口头宣教,使患者清楚口腔基础知识及病情相关知识。口腔修复的术中心理干预中,医护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详细解说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在术中对患者采取适当的心理安抚,解除其顾虑。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30例病例仅进行常规口腔修复治疗,无心理干预措施。

1.3 牙科焦虑量表评定标准

两组病例均应用牙科焦虑量表评定临床效果,国内口腔医学中通用的牙科焦虑量表评定标准为:无畏惧型(≤12分)、畏惧型(13~14分)、高度畏惧型(15~18分)、病态畏惧型(19~2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03.0软件进行处理,并采用卡方检验,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修复前、修复后牙科焦虑量表平均评分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牙科焦虑评分分别为:干预组(14.6±2.1),对照组(13.9±2.5),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干预组牙科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据国内权威医学研究机构统计与分析: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牙科门诊的环境,漫长的候诊,牙钻声或器械的撞击声,都可以使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尤其是对于对儿童、女性患者而言,产生牙科畏惧症的概率更大是临床口腔修复治疗中应重点注意的患者群体。因此,在口腔修复治疗中,医护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诊治方案及过程,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2]。同时。医护人员在使用器械进行治疗时,要尽量避免失误操作,也能达到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情绪的效果。

随着人们口腔类疾病的日渐增多,以及口腔修复治疗中心理压力的增大,都导致了患者牙科畏惧症发生率的升高。虽然患者牙科畏惧症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患者得畏惧和心里都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力来调节,只有少数患者不能控制自己。所以医护人员在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中,一定要认识到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其不但可以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同时可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占强.183例口腔内科患者牙科畏惧症调查[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5(3):24-25.

牙科畏惧 第2篇

关键词:治疗前教育法;局部麻醉法;龋齿填充;牙科畏惧症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23-02

龋病目前是广泛存在的口腔疾病,可导致根尖周病、牙髓病等,引发患者剧烈疼痛,就需要通过一系列专科的治疗,严重者甚至需要拔除患牙,因此早期填充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龋齿发病人群出于对疼痛的恐惧,治疗前常有出现牙科畏惧症,出现心悸、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汗、血压增高等表现,不利于治疗的顺利進行;而牙科畏惧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就诊率[1],影响愈后,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牙科畏惧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将在我院接受龋齿充填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下颌第一恒磨牙面患中或深度龋患者,均接受龋齿充填治疗,男46例,女32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5.96±5.2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关检查,并符合WHO(1987)的标准,自然光线下,视诊下对下颌第一磨牙面进行初选,对于牙齿形、色出现改变患者进行探诊检查,探针显示中龋(深度1-2cm)患者53例,深龋(大于2mm)患者2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接受治疗前0.5h,将龋病知识的幻灯片提供给患者,主要内容有龋病危害、早期诊断治疗的作用,同时将龋病填充治疗的全部过程播放。播放结束后由医生将诊室的环境、设备等告知患者,对于患者出现的疑问进行回答,最后开始诊疗。

参考组:治疗前将患者带入诊室,告知情况,患者接受术前局部麻醉,采用2%利多卡因约1.8ml对其进行下齿槽神经局部阻滞麻醉, 5min后,患者诉诸下唇完全麻木后,开始治疗。

两组患者均接受龋齿常规充填治疗。在手术操作中,评价医生在治疗室外徘徊,不惊动患者的情况下,从不同程度下对患者治疗中的表现进行观察。

1.3 牙科畏惧症判断标准

0分:表情平静自然,能够快速准确的应对医生的提问,并能够与医生进行良好的配合;1分:患者面部表情不自然,手部放置不自然,偶尔诉诸不舒服,部分时候胸部抬高、呼吸屏住,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紧张情绪,能够配合治疗,对于医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准确回答;2分:情绪不稳定,夹杂叫喊、沉默等,手部经常悬空,能够准确回答问题,但语速与语调均出现明显改变;3分:哭喊、拒绝治疗,手部抬起,阻止操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命令式的语言操作可继续,诊断治疗过程难度较大;4分:能够语言交流,然而持续哭闹,患者身体不断扭动,需要按压进行,操作难度较大;5分:持续高喊哭闹,命令式语言无效,患者持续挣扎,需要按压操作才能进行[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牙科恐惧症评分情况:0分12例,1分18例,2分7例,3分2例,4分1例,参考组患者牙科恐惧症评分情况:0分6例,1分10例,2分12例,3分6例,4分4例,5分2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者治疗直接成本为(131.05±10.36)元,参考组患者治疗直接成本为(192.31±18.52)元,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我国关于牙科畏惧症并未充分重视,这可能是由于科普宣传水平、医疗保险制度、消费观念、民众健康等众多因素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关于牙科畏惧症的研究逐渐增加,如何有效避免牙科畏惧症的发生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命题。疾病预防主要包括生理及心理两方面,其中生理方面通过止痛进行,主要手段有针刺、注射等,而后者则以愉悦情绪为目的,主要手段有诊室环境美化、看录像、治疗前熟悉环境、听音乐、与患者沟通等,龋齿填充治疗疼痛不是主要矛盾,因此并不主张使用前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牙科恐惧评分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治疗成本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由此可知,在龋齿充填治疗中预防牙科畏惧症时采用治疗前教育法能够有效预防本病发生,减少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 王晖.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原因及其诱发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05):318-319.

牙科畏惧 第3篇

关键词:间接失活术,儿童牙科畏惧症,常规的无痛法

儿童口腔诊疗过程中困扰临床医生的一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患儿的配合问题。临床常见的并且广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是儿童牙科畏惧症。儿童牙科畏惧症是特指牙病患儿在牙科治疗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忧郁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 [1]。而且这种恐惧还会持续到成人期,进一步影响下一代 [2]。作者利用乳牙牙本质小管粗大的特点采用间接失活术,有效地减少了牙科治疗给患儿带来的身心伤害。

1资料和方法

1.1 失活剂

口腔医院自制慢性失活剂

1.2 病例选择

自2003-2005年,选择门诊6~12岁慢性牙髓炎病例558例,其中男性 203例,女性355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一个试验组和两个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间接失活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无痛法。其中一组采用开髓法,另一组采用局麻法。

1.3 疗效评价

成功:患儿能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或稍有紧张情绪,但能配合治疗,待复诊时逐渐缓解;失败:患儿在极度恐惧中完成治疗,复诊时仍存在恐惧或完全抗拒治疗。

2结果

疗效结果见表1。

附表中可见实验组成功率为96.78%,两对照组成功率分别为48.39%和 41.94%。间接失活术结果明显高于常规无痛法结果。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目前认为儿童牙科畏惧症是一种条件性的、特定的畏惧,由以下因素引起[3,4,5,6]:①直接的不良就诊体验:如陌生的就疹环境,具有侵袭性、疼痛性的技术操作,医护人员的不友好态度等;②间接的不良就诊体验:即由家人、朋友的不良就诊体验而产生的替代感受,及由看书、看电视等而得到的关于牙科治疗的威胁性信息。其根源性问题是疼痛引起的不良感受。

目前儿童数量占中国人口的1/3-1/4,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在临床上采用的操作手段尤为重要。对慢性牙髓炎的患儿,常规采用开髓或局麻等治疗,这样的治疗给儿童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疼痛和恐惧,下一步治疗很难进行,即使勉强操作,患儿也会处于一种激惹状态,难以达到疗效。患儿对注射器的恐惧甚至大于疼痛本身。作者第一步的治疗采用间接失活术避免疼痛,有效地减少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钱虹,黄群,骆明荷.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84-528.

[2]Berggren U,Meynert G,Dental fear and avoidance:cause,symp-toms,and consequences,J Am Dent Assoc,1984,109(2):247-251.

[3]Rantavuon K,Zerman N,Ferro R,et al.Acta Odontol Scand,2002,60(5):297-300.

[4]ten Berge M,Veerkamp JS,Hoogstraten J.J AnxidetyDisord.2002,16(3):321-329.

[5]Locker D,Liddell A,Dempster L,et al.J Dent Res,1999,78(3):790-796.

牙科畏惧 第4篇

在实际临床诊疗过程中,有些口腔医师及相关技术工作者对于牙科畏惧症的严重性往往不甚了解或有所忽视,认为患者耐受性忍耐力差,采取训斥或强制措施,往往不仅加重患者的牙科畏惧症,还可能引起医患关系紧张[5]。而调查表明,这种心理的畏惧及相关表现实际上常不是患者主观能控制的[6]。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发展和成熟,需要口腔临床工作者认识到消除患者牙科畏惧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措施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和氛围,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尽可能的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畏惧心理,使诊治过程中医-患能更好的互动交流,以获得最优化的诊疗效果。口腔外科牙科畏惧症的患者较多,而国内有关口腔外科门诊的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口腔外科门诊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2015-06~10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门诊行拔牙治疗的2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105例,年龄16~75岁。

排除的标准:

(1)有拔牙禁忌症者的患者;

(2)有精神疾病史、高血压、严重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躯体疾病的患者;

如血压>130/90 mm Hg,较严重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心包积液和心肌病等等,严重的程度为ASA>Ⅲ级;

(3)文盲者或不能主动配合者;主要是指像脑瘫、智障、精神病、自闭症等患者缺乏对指令的配合,不能进行正常操作。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及牙科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

1.2.1 一般资料量表

包括性别、年龄、既往拔牙经历、家庭经济情况和受教育程度等。

1.2.2 牙科焦虑量表(DAS)[7]

牙科焦虑量表于1969由Corah首次提出,用于调查就诊患者治牙前的焦虑和恐惧,已在各级口腔医院及诊所等广泛应用。Corah量表满分共计20分,将畏惧水平分为4个等级,评分值在4~20之间。有明显牙科畏惧症的患者评分值应≥12或≥13;而高度牙科畏惧症患者其评分值≥15。量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既往牙科诊治经历、有无陪同人员、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精神心理状态等。

1.3 研究步骤

在牙科治疗麻醉前由患者填写个人情况并完成患者一般资料量表,填写过程医务工作者不对问卷作任何解释,均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和认识如实填写。拔牙术由本院医师来实施,手术采用1.5%的氯普鲁卡因加1∶200 000的肾上腺素进行局部麻醉。

1.4 统计方法

采用Prism 5统计软件,组间进行One-Way ANO-VA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105例,年龄16~75岁。

2.2 患者DAS水平

200名患者DAS平均评分值为9.03。其中DAS≥13为21例,DAS<13为179例,200例患者中有10.50%(21/200)为明显的牙科恐惧症患者。其中有6例(3%)表示非常害怕,6例(3%)表示会害怕,90例(45%)表示有点紧张,93例(46.5%)表示无所谓,5例(2.5%)对看牙病表示是愉快的经历(表1)。

2.3 不同类型拔牙患者DAS水平比较

不同分组因素下拔牙患者焦虑水平比较结果见表2。女性的DAS评分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格偏内向的患者DAS评分高于偏外向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松动牙者为最低DAS评分的拔牙类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良好拔牙经历的患者DA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人拔牙经历良好者DAS评分低于其他拔牙类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耐受力较高的患者DAS评分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I级:非常害怕(16<DAS≤20);II级:会害怕(12<DAS≤16);III级:有点紧张(8<DAS≤12);IV:无所谓(4<DAS≤8)

3 讨论

牙科畏惧症广泛存在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患者,已成为阻碍患者及时、主动、积极就医的重要原因[8],还可能影响医患关系和谐,所以越来越受到各国医药卫生界的重视。研究数据显示,牙科畏惧症在发达国家具有更广泛的患患者群[9]。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信息获取的便捷,牙科畏惧症也越来越受到我国的口腔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同时,越来越多的患者对于疾病的治疗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病痛的医治,还追求舒心、良好的医疗服务[10,11]。牙科畏惧症危害甚多,如降低早期就诊率、降低诊治质量、恶化医患关系及导致不良的外延效应等[12],这些都需要口腔医务工作者予以高度重视。

发生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有[13]:患者身心状况,神经过敏等患者易产生牙科畏惧症;以前在口腔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经历和不良感受,如使用探针探测、麻药注射等治疗均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会成为患者再次主动的阻力;就诊环境不理想,医生态度不好或者技术不够娴熟会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周围人就诊时的不良经历的间接影响,往往会使患者产生潜在的畏惧[14]。

我们医院门诊的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为10.5%,相较其他研究的结果要低。在国外,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较高是因为国外调查机构多采用社区随机调查或电话随机调查而得出统计结果。而我们医院口腔外科门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的数据较低,其原因可能与真正患有牙科畏惧症的患者不愿来医院就诊有关。

本研究对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认知水平对畏惧心理有影响,对牙科治疗过程相对陌生的患者,常常会因为盲目不知所措而感到害怕;牙科畏惧症发生率在女性患者中较高,与男性较女性对恐惧的控制力更强有关;性格开朗、活泼外向的人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较低,这与其他畏惧相似,因为性格内向的人对畏惧更为敏感;有过不愉快就诊经历的患者(如医生的不友好言语或治疗过程的疼痛)更易发生牙科畏惧症。我们的调查发现,松动牙者为最低DAS评分的拔牙类型,可能与患者的认识水平有关,对于松动牙,在人群中较常见且患者相对熟悉,可能在潜意识中会降低对治疗措施的畏惧心理,而其他几种拔牙类型的表述更具专业性,患者可能因不了解而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担心。

口腔科工作者应加强患者的心理保健工作。患者的恐惧程度往往对拔牙术结局产生一定影响;而传统的医学模式只注重纯生物医学因素,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手术结局的重要影响。所以口腔外科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以手术为主的技术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保健工作,针对每个患者不同个性及心理状况给予不同的心理咨询和疏导,使其保持心情舒畅;而手术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明显恐惧的患者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耐心解释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正确配合,让其进一步了解手术的过程,主动与护士配合,减少不必要消耗,同时严密观察手术进展,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从而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摘要:目的:探索牙科畏惧症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治牙科畏惧症。方法:通过现况调查研究,随机收集颌面外科门诊200个行拔牙治疗的病例,通过一般资料量表及牙科焦虑量表(DAS),分析导致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DAS≥13,共21人(10.5%)。经历拔牙术的患者DAS评分与性别、性格、拔牙类型、拔牙经历、周围人拔牙经历及疼痛耐受程度有关(P<0.05)。结论:应针对拔牙患者牙科畏惧症的具体因素进行心理或医疗干预,以缓解牙科畏惧症。

牙科畏惧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3年3—7月我院收治的牙科畏惧症患者60例 (90颗患牙) 。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均超过1处表现为牙本质龋坏, 并对冷、热刺激敏感, 进行牙髓电活力试验, 表现为正反应;牙齿除龋齿外, 无发育异常、磨损以及软组织损伤现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45颗患牙) 。观察组患者中, 男9例, 女21例, 年龄11~50岁, 平均 (27±3) 岁;中龋23颗, 深龋22颗。对照组患者中, 男8例, 女22例, 年龄10~49岁, 平均 (28±4) 岁;中龋25颗, 深龋20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常规检查, 主要为口腔常规检查以及拍摄X线根尖片等。治疗材料主要有武汉伢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伢典微创祛腐凝胶, 美国3 M公司生产的纳米树脂Z350和光固化钙垫底材料、法国碧兰麻注射液等。观察组患者采用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 先将伢典凝胶涂于龋洞表面, 停留30 s后选择配套手用器械将龋坏组织刮除;使用探针对龋洞内壁进行探查, 无粘灼感或新滴入的凝胶不浑浊, 可视为龋坏组织完全去除, 若仍残留龋坏组织, 可重复上述方法;待龋坏组织完全清除后冲洗窝洞, 并去除凝胶。进行常规消毒、隔湿后, 选用光固化钙垫底材料垫底, 采用纳米树脂Z350进行充填。对照组患者常规局部麻醉去龋后选用树脂进行充填, 给予患者复方盐酸阿替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 随后进行常规磨牙法将龋坏组织去除, 其余操作方法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3,4]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疼痛程度及畏惧程度, 并对患者随访18个月, 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疼痛程度:治疗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感, 可积极配合治疗, 可视为无痛;治疗中患者有轻度不适感, 但可配合完成治疗, 可视为轻度疼痛;治疗中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感, 治疗不能顺利完成, 可视为重度疼痛。②畏惧程度:根据面部表情分级法 (FIS) 采用患者自评方式, 对其治疗中产生的畏惧情况进行评价, 从非常愉悦到极度不愉悦可用1~5分表示, 1分表示不畏惧;2分表示基本不畏惧;3分表示不确定;4分表示比较畏惧;5分表示非常畏惧。畏惧率 (%) = (4分例数+5分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治疗时间患牙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患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均为6~10 min治疗患牙率最高, 见表1。

2.2 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患牙治疗时重度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患牙轻度疼痛及无痛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畏惧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畏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龋齿治疗中, 观察组患者未出现露髓现象, 在随访期间, 出现充填体边缘微隙1颗, 继发龋齿1颗,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 (2/45)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露髓现象2颗, 在随访期间, 出现充填体边缘微隙3颗, 充填体脱落2颗, 继发龋齿2颗,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 (9/4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牙科畏惧症又可称为是牙科焦虑症, 主要临床表现有心悸、焦躁不安、出汗、呼吸困难或高声尖叫等, 部分严重患者可出现躲避或拒绝治疗, 是影响牙科患者诊治效果的重要因素。牙科畏惧症是与人口统计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的一种复杂现象。相关调查表明, 女性患者应激反应、恐惧及抑郁等发生率高于男性[5]。

龋齿是临床多发疾病, 治疗主要采用去龋充填方式, 但传统牙钻去龋法易对健康牙本质造成一定损伤, 且牙钻引起的疼痛及牙钻声音也容易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畏惧感,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患牙轻度疼痛及无痛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畏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采用伢典化学机械微创治疗龋齿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畏惧程度。

伢典化学机械微创治疗技术主要采用了类似于超声振动机头将次氯酸盐类溶液注入龋洞内, 并进行振动去龋, 该技术有效避免了牙钻导致患者产生的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学原理, 采用化学机械微创去龋技术, 选择活性凝胶以及特殊的手动工具将龋坏牙本质去除, 对健康的牙体组织无明显影响, 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另外, 治疗时无需使用机头将龋坏组织磨除, 可减少治疗中患者的不适感。伢典主要包括次氯酸钠以及3种氨基酸构成的化学凝聚和特殊的手工器械, 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化学凝胶的选择性对龋坏组织起到一定作用, 破坏其异常的胶原纤维网状结构, 疏松龋坏组织, 随后再选择专用的手工器械将已软化的龋坏组织去除, 该治疗方法可明显控制器械的治疗深度, 降低露髓发生率, 对健康牙体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6]。此外, 纳米填料型光固化复合树脂具有不粘器械、易塑形、操作简便、色域广等优点, 抛光治疗后色泽亮丽、耐磨性好, 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综上所述, 牙科畏惧症患者采用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龋齿临床效果明显, 可明显降低患者治疗中的疼痛感及畏惧感,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摘要:目的 探讨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牙科畏惧症龋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3—7月大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牙科畏惧症患者60例 (90颗患牙) ,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患牙45颗) 。观察组患者采用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 对照组患者常规局部麻醉去龋后选用树脂进行充填,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疼痛程度及畏惧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患牙轻度疼痛及无痛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畏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牙科畏惧症患者采用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龋齿临床效果明显, 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治疗中的疼痛感及畏惧感,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牙科畏惧症,龋齿,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宇红.伢典化学机械微创治疗龋齿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6) :51-52.

[2]吴承芳, 王旭, 范江宏, 等.牙科畏惧症患者的患病行为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学杂志, 2014, 17 (8) :1217-1221.

[3]吴承芳, 范江宏, 王旭, 等.牙科畏惧症患者的异常心理分析[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4, 12 (3) :172-175.

[4]颜学清.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龋齿患者的感受性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12) :93-94.

[5]杨琼.氢氧化钙制剂在牙体牙髓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2) :68-69.

上一篇:公司法律形态下一篇:创新内容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