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贸易范文

2024-05-08

农业贸易范文(精选10篇)

农业贸易 第1篇

在众多行业中,农业是一门特殊的行业,它关乎国计民生,是我们国家的重点产业。它容易受到自然和市场等诸多风险因素影响,很多国家都形成相应的国际惯例对自己国家农业进行保护,但是中国的农业保护水平却一直处在一个很低甚至是负保护的境况下。

1 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1.1 价格因素

随着国际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国内产品价格与出口的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差异太小。从有关数据中可以看出,劳动的相关费用是我们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生产成本的很大部分,都在30%以上[1]。相对劳动费用,农药和肥料的比例总的来说也达到了20%以上。相对于蔬菜、水果、肉类,在经过我国这么多年的大力发展,价格已经比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要低很多。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主要农产品价格要高于同类农产品的国际平均水平的现象。生产成本、产品品质质量、产品供求关系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1.2 国内需求条件

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使人们消费水平得以极大改善,人们对肉、蛋、奶、水果、鱼的产品需求也跟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22264元,其中食品的消费支出是8478元,比2014年分别增长了14.5%和12.9%。同样,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由2014年的6670元提高到2015年的8993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由2014年的1420元提高到2015年得2636元。可以看出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市场,对食品的需求都在不断的增加。换句话说,我们国家的国内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1.3 政府

平常说的“三农”的根本其实就是粮价的问题,在国际贸易的环境下,我国要极力保证粮价稳定提高,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与此同时要保证粮价增加幅度在政府可控的范围内,这才是之后我国相关农产品政策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发展的特点是:规模小,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2]。

2 国际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相关影响

2.1 国际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随着我国与东盟的早收协议的落实,农产品关税等类似的限制性政策得到了取消,促进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合作交流,帮助双方农业贸易额的增加。起初人们都一定程度上担忧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制约我国水果产品贸易发展,但是我国在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下完成了贸易的突破。2015年中国水果进出口额为6.96亿和2.03亿美元,对东盟进出口额为1.39亿和1.64亿美元。

(二)帮助我国农业产业政策的调整

随着我国加入的国际贸易组织数量的增多,面对的农产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也充分暴露了我国农产品附加产值低、生产结构单一、资源配置率不高的问题,给我国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使我国可以清晰地掌握与其他国家农业化发展的差距,促进政府及时有效地制定相关的农业政策,合理地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外资的投资,帮助我国发展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动我国农业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2.2 国际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增加中国进口农产品的外汇负担

随着我国加入国家贸易组织数量的越来越多,粮食需求量远远超过了我国的生产能力,我国粮食净进口量在不断的加大。但是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发达国家在不断地削减对农业的补贴,世界粮食价格将会不断的增加。这样就会导致我国在对粮食的进口财政支出方面也会不断的增加,造成严重的外汇负担,从而导致我国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压力增大。

(二)降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美国是我国最主要的海外市场之一。2015年美国进口国中中国占第三位,进口额为53.65亿。但是根据美国与墨西哥的相关协议,美国把检疫检测标准、农产品贸易关税都取消了,在美国农产品市场上墨西哥农产品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虽然我国农产品在水产品方面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但2015年我国的水产品的出口量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只占14.6%[3]。在其他农产品上比如食糖类、水果、烟草产品等品类中,中国和墨西哥农产品竞争力的对比中都处于劣势。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贸易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内容,我们简析了国际贸易大发展的条件下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相关影响,分析和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我国农业发展建设更有效的进行,适应人们生活的发展需要。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起食品安全的问题,相应的国际和地区食品标准也迅速地提高起来。需要凭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来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随着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数量的越来越多,国际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贸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探讨了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相关影响,以期保证我国农业贸易发展更好的进行。

关键词:国际贸易组织,农业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清华.中国农业应对入世的理性思考[D].上海交通大学,2015,10(28):13-14.

[2]李志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农业影响的思考[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14,23(48):26-27.

WTO与农业贸易常用术语 第2篇

WTO与农业贸易常用术语

国民待遇 National Treatment 指在贸易条约和协定中,缔约国之间相互保证给予另一方的自然人(公民)、法人(企业)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从形式上来看,国民待遇是互惠的、平等的,即国民待遇必须对等,不得损害对方国家的经济主权,并且……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棉花加工英文刊名:CHINA COTTON PROCESSING年,卷(期):“”(2)分类号:F7关键词:

农业贸易 第3篇

摘要:以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为背景,利用1995~2011年数据系统测算了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组合调整的分类农产品和农产品整体效果,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有效保护率、新要素贸易条件等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效果显著降低,现有农业贸易政策组合可以形成合理、有效保护;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格局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今后在挖掘和提升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整体的比较优势时,依据变动中的比较优势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endprint

摘要:以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为背景,利用1995~2011年数据系统测算了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组合调整的分类农产品和农产品整体效果,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有效保护率、新要素贸易条件等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效果显著降低,现有农业贸易政策组合可以形成合理、有效保护;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格局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今后在挖掘和提升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整体的比较优势时,依据变动中的比较优势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endprint

农业贸易 第4篇

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是前三大进口来源地,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括日本、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结合上述因素,本文研究对象选取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量较大的五个国家为代表,分别为美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通过分析中国与这五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农业贸易关系持续期进行研究。

一、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

1. 影响因素选择

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因素有很多,结合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及既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即GDP。通常,经济规模大的国家进出口贸易的需求会比较大,贸易状态比较稳定,贸易关系持续期会相对比较长。

(2)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人均GDP水平决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可支配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也较大,贸易关系相对比较稳定。

(3)初始贸易规模,即每一个贸易关系中第一年的贸易额。初始贸易额越大,交易双方彼此的信任度越高,贸易持续期也就越长。

(4)贸易国间的空间距离。通常空间距离越远,贸易成本越高,运输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也就越大,贸易关系长久持续下去的概率越小。

2. 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过程中,为了直观及全面地剖析各影响因素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果,采用生存分析法,通过绘制K-M生存曲线,对各影响因素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关系持续期中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影响因素生存分析

在具体影响因素的划分中,根据贸易伙伴国的GDP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GDP小于4万亿美元、介于4万亿与7万亿之间及大于7万亿;根据贸易伙伴国人均GDP水平,划分为人均GDP小于1万美元、介于1万美元至4万美元之间及大于4万亿美元三个层次;根据各贸易关系的首次贸易额规模,划分为首次贸易额小于10万美元、介于10万美元与100万美元之间、介于100万美元与1000万美元之间及大于1000万美元四个层次。

图1为从中国出口贸易对象国的GDP、人均GDP、地理距离及首次贸易规模四个方面对贸易关系持续期进行的生存分析,每条曲线代表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贸易关系持续期的生存情况。可以看出,每条曲线都呈现出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即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贸易中断的风险率随贸易持续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图1(a)是按照出口目的地国家经济规模即GDP水平衡量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效果。整体而言,与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之间贸易关系在各持续期生存下来的概率要高于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即与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倾向于长久的持续下去,说明一国经济规模对贸易关系持续期有正向作用。图1(b)中也呈现出贸易关系生存率与人均GDP规模的正向关系,这可由贸易伙伴国人均GDP水平越高,居民富裕越,对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大,贸易关系的稳定性也就越强来解释。图1(c)中,贸易关系生存率基本呈现出与距离的反向关系,即贸易国之间距离越大,生存率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地理距离增大而增加了货物的运输成本及运输风险,给贸易关系的持续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图1(d)为首次贸易规模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首次贸易规模较大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首次规模稍小的贸易关系。这可能是由于贸易国之间进行大规模的交易表明了贸易双方之间信息透明度高,不确定性小,贸易风险较小,贸易关系稳定性也就越强。

在图1中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因素测度中个别分类下的影响因素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与上面的得出的总体的影响趋势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在图1(c)中,代表中美之间距离11210千米的曲线所呈现出的贸易关系生存率高于其他3个与中国地理距离更近的国家生存率,产生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样本国家数量有限,个别国家出现偏离情况,属于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不影响整体的变化趋势;二是由于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大国,两国农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美国一直是我国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原产国,中国也是进口美国农产品最多的国家,中美之间贸易关系的亲密性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双方间贸易关系的稳定性。

图2为各影响因素作用下中国对五个贸易伙伴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生存情况。与出口相同,GDP、人均GDP、首次贸易额对贸易关系持续期都表现了正向的影响,贸易国间的距离表现了负向的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不如出口贸易中显著。图2(a)、(b)、(c)中各条曲线的排列较图1排列密集,表明在进口贸易中,贸易对象国的特质对贸易关系的影响不如在出口贸易中表现的那么显著,进口贸易中更多的还是由中国本身的需求、农业发展状况等特质决定。

三、小结

本章主要是对中国农业贸易持续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生存函数曲线对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农业贸易伙伴国的GDP、人均GDP及贸易关系中的首次贸易规模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显著为正,且贸易伙伴国GDP及人均GDP水平影响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对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要更多的从国内本身的需求特质考虑;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显著为负,即地理距离越大,贸易成本相对越高,贸易遇到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贸易中断的风险率越高,持续期越短。

参考文献

[1]Besedes,T.A search cost perspective on duration of trad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16(5):835-849.

[2]Besedes,T.,&Prusa,T.J.Ins,outs and the duration of trade[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9(1):266-295.

[3]Nitsch,V.Die another day:Duration in German import trade[J].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085,forthcoming in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8.

[4]何树全,张秀霞.中国对美农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研究[J].统计研究,2011(2):34-38

农业贸易 第5篇

联合推动欧美农业政策向前迈进--中澳官学两界共议农业贸易政策与香港会议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WTO谈判的重点和焦点,在农业领域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事关多哈回合的成败.适值WTO香港部长级会议即将举行之际,第三届中国和澳大利亚“农业贸易政策论坛”在中国北京举行.“WTO农业谈判进程和香港部长级会议”成为本次论坛的.主旨,围绕着这一主题,来自澳大利亚等国的贸易官员和专家与中国同行进行了专家层面的专题讨论.

作 者:王琛  作者单位:商务部世贸司 刊 名:WTO经济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WTO TRIBUNE 年,卷(期):2005 “”(12) 分类号: 关键词: 

完善我国农业贸易保护体系之我见 第6篇

一、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解读

贸易保护事实上是对某一产业实施保护。因此,一般来说可将农业贸易保护称作农业保护,也就是对农业部门所实施的保护。一国的农业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首先是对农产品贸易具备直接影响力的本国农业政策,包括农业市场流通方面的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方面的政策以及农业收入支持方面的政策等。其次是相关农产品贸易所采取的边境措施,主要包含各类关税和非关税政策等。最后是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的相关措施,主要包括出口补贴方面的政策、农业贸易促进方面的措施等。当然,在农业贸易政策中最重要的依然是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虽然如今农业在全部生产部门之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农业生产者和代言人还是有能力继续得到政府给予的保护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是指在上述政策范围的前提下提供的相关保护措施。

二、完善我国农业贸易保护体系的重要性

1、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虑

一是农业具有弱质性。农业生产往往会承受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同时,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缺少足够的弹性,供需变化在周期循环上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群众的收入。这样一来,农产品市场就会出现蛛网式的波动,同时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体系中别的产业,进而引发本国国民经济的极大波动。当然,还要考虑到农业部门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缺少对于投资的足够吸引力。二是农业具有极大的贡献性。农业产业能够从粮食、原料、劳动力以及市场等四个组成部分支撑起本国的国民经济,并且通过为国家纳税以及输出农产品产生足够的资金积累以及外汇储备。同时,农产品还是解决人民群众温饱与维持其生命的最重要能量来源,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所以,全球各国均不约而同地将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自给与粮食安全视为十分重要的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之一。三是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农业劳动力资源具备不可储藏性,导致农业劳动力要想实现转移,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技术上均具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为确保农业产业实现更加平稳的发展,让农民能够得到更为稳定的收入以及就业之机会,这也是全球各国政府一定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伴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农产品的价格在持续下降,其中大量受到高额补贴的低价农产品大批量地涌入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收入不断下降。为此,政府一定要对农产品贸易开展合理保护,从而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就业以及收入。

2、从自由贸易以及保护贸易的视角考虑

鉴于我国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健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的农产品价格和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会变得更为息息相关,从而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农产品价格。由于我国的农业补贴支出比较少,对于农业扶持的力度不够大,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出现剪刀差的极大冲击之下,我国农产品价格几乎没有提升,甚至还在下降,所以对农业实施全面扶持的政策显得势在必行。

三、完善我国农业贸易保护体系的对策选择

1、形成良好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环境

农业问题绝不可能只在农业自身范围之中就得到较好的解决,一定要从根本上切实改变农业传统体制所产生的不利于我国农业资源合理分配的局面。有鉴于此,不能只在农业的内部来做文章或者是依赖于政府经常性变化的政策,而是一定要形成一个能够有效保障各项政策得到合理实施的外部环境,不仅能够让农业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而且还能在竞争过程中得到国家的积极支持和保护。这就需要合理地降低工业发展的速度,提升农业效益增加的速度,切实调整工业和农业发展上的速度比。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实践经验证明,在工业化的初期,农业主要是为工业化提供初步的原始资本上的积累,在进入到工业化中期之后,工业必然会反哺农业,这一阶段工、农业的发展速度比达到了2∶1—2.5,而到了工业化后期则达到了1.5∶1—2∶1。如今,我国工业化已经持续实施了四十多年,从而建立了独立而又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工业的大发展建立于侵占农业利益的前提下。对于农业实施保护也就代表了工业一定要反哺农业,这就需要工业持续不断地提升效益,强化自我积累的能力。如果无法解决好工业粗放与低效化发展的问题,农业保护战略自然也无法真正实现。因此,农业贸易保护体系不可能单独实现,而是一定要建立于工业高速与高效益、集约化发展前提之下。

2、明确农业贸易保护的对象

农业所牵涉到的部门十分广泛,绝不可能实施全方位保护。在选择保护对象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比较优势以及重要性结合起来考虑。此外,不具备比较优势,同时还是极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应当进行全面保护的对象。和国际市场比较起来,我国粮食如今已经失去了比较性优势。但因为粮食对于国家的稳定具备特殊的重要意义,一定要将保护粮食的生产视为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粮食之外,别的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可适当地让出一些国内的市场。与此同时,还应当调整我国国内的农业生产结构,将有限资源集中投放至相对比较重要并且具备显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之中,以求扩大此部分产品所拥有的国际市场,进而实现我国国内资源的科学化配备,这也是农业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于农业国际化趋向的一个重大选择。

3、农业贸易保护的具体政策运作方式

(1)要更加合理地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绿箱政策。绝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地区运用价格干预或者直接补贴等传统的方式予以保护本国的农业,但是以上政策并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之贸易规则,最终还是将会被取消。所以,我国农业贸易保护应当也只能是运用非价格保护的办法,尤其是要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和价格保护导致国家出现巨额财政负担以及阻碍当地市场经济的改革相反的是,绿箱政策常常只需要少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例如,加大农业科技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强化农民群体的职业培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之转变,切实保护我国的基本农田和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结构的调整,并且间接降低农民群体在成本上支出等。以上举措均不需要太多财政上的支出,但是外部的经济效益却相当大,能够通过有效降低农业综合生产成本的方式来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持久保护之成效。

(2)要积极培育与发展当前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可以说是发展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政府进行农业保护的重要中介与载体。我国农业历经数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各个方面的市场化。然而,市场体制尚远远未能确立主导性地位,特别是市场体系之发育显得最滞后。有鉴于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新机制,从而确保市场交易能够公平、公正和公开。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制定出合理的市场进入法则,应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各市场主体行为,并且强化软件建设。

(3)要健全完善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因为农民大多处于小规模的分散化经营状态,生产上缺乏组织性,决策也比较盲目,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不利于国家进行保护。所以,如果能够把原本较为分散的农户通过股份联合等形式组织成为全新的市场化主体,那么其竞争实力与抗击风险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极大地提升。同时,还要通过完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化合作组织,为广大农民切实解决一些只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而为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新发展提供更加健全完善的服务。在此基础上,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从而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超前性、指导性的信息,并且让农民依据以上信息决定自身的生产计划以及销售方式。

(4)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贸易立法体系。整体而言,我国当前农业领域的反倾销制度、反补贴条例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农业贸易立法举措比以前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然而,我们在听证会机制、提升执法的透明度、政府机构的协调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在农业贸易立法实践中不断加以摸索与探究,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农业经济领域的安全,有效维护我国农业产业的各项利益不受损失。

参考文献

[1]宋祖德、孙凯:农业保护政策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摩擦及对策[J].东方论坛,2008(1).

[2]张彩霞:农产品贸易新格局下的我国农业支持及保护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8(10).

[3]张岭、高芳:全球一体化经济作用下的农业贸易政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3(8).

[4]吴国松:中国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

农业贸易 第7篇

2002年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进入正式发展阶段以后,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农业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便捷,给我国特别是广西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从目前看,发展广西农业主要环节是生产,但从长远来看,特别是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条件下,最关键的环节还是流通。农产品流通不仅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连接农业生产和消费的关键性环节,在农业发展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促进作用。

(一) 引导生产投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及买方市场形成的情况下,商品流通对生产投资的影响巨大,生产者往往通过掌握消费者购买和需求信息来指导生产投资。如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广西农民逐渐减少了品质较差的、滞销的早稻及玉米种植,扩大了优质晚稻、水果、蔬菜及甘蔗的种植,尤其是市场前景好、价格高的桑蚕茧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农产品流通是农业生产的“指挥棒”,在流通的引导下,农业资源将流向急需发展的优势产业和重要产业,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 促进消费增长,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消费的增长和满足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但流通对消费的增长也起促进作用。一是市场营销方式灵活多样,买卖方便,可刺激农产品特别是一些“新、特、优”的农副产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产品消费的绝对量。二是在消费量一定及产品质量、价格相当的情况下,消费者消费谁的产品,流通起关键性的作用。如2006年广西农产品出口越南达13 926万美元[1],比内地一些农业大省还多,这既与广西农产品的结构和质量有关,更与广西同越南接壤、贸易方便及政府积极搭建农产品贸易平台、创造贸易商机分不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就有供给,有消费就有生产,消费增长,生产扩大。所以,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达,流通渠道畅通,刺激农产品消费增长,从而促进农业再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产品流通不仅对农村自然经济具有“解体作用”,可以促使农业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化,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能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更多的货币收入。目前广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除了农业结构不合理及劳动劳动生产率不高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流通不畅,生产与流通、销售与市场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矛盾突出。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才有生产积极性,才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生产规模,并努力实施专业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从而实现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二、内外兼顾:完善广西农产品贸易体系

(一) 立足国内,面向东盟,放眼全球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市场非常庞大。目前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仅为60%左右,低于最近10年世界平均78%-79%的水平[2],国内居民的消费并非饱和。 如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和饮食结构改变,我国食糖供应缺口已经超过 150 万吨[3]。现在我国年人均食糖消耗量不过8公斤,如果按照世界年人均消耗食糖21公斤计算,今后我国食糖供应缺口将更大。目前国外大量产品流向中国,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所以我们对自家门前的市场不能视而不见。广西与东盟“毗邻”,不仅陆路通,海上航程也短。如从防城港到马来西亚关丹港,是中国内陆港口到达马来西亚运程最短的深水港。广西与东盟各国商品贸易都很方便。另外,从东盟一些国家到达世界各地也较容易。如新加坡素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从水路可直达欧洲、西亚、地中海、南亚等。广西农产品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之后,便可借助其强大的转口贸易功能打开国际市场。再有,作为穆斯林国家的马来西亚,进入后的清真食品一旦获得认证,等于同时拿到了进入世界其他穆斯林国家的通行证,拥有数亿人口的穆斯林世界,是一个极大的市场。所以,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程中,广西要充分发挥“近水楼台”的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既要努力把更多的农产品打入东盟各国市场,也要注意世界其他国家的需求,广开国际贸易渠道。

(二)激活县域流通,布局全国网点

县域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区域,县域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供给的第一市场,是全国农产品统一大市场运行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县域农产品流通顺畅,不仅使农产品在价值和实物上及时得到补偿,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而且又能迅速组织更多的农产品,及时地把农产品推向全国和世界各地市场。因此,要完善广西区内外农产品贸易体系,首先要完善县域农产品流通市场,要加快县域农产品市场的软硬件建设,建立起信息灵通、交易有序、合理、公平、有效的县域内农产品流通体系。县域市场与县域经济有密切的联系。县域经济发展一方面有“自我保护”的倾向,另一方面县域内资源有限,经济发展要求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这种矛盾,使县域农产品市场也带有“封闭”和“开放”的两面性。为促使农产品大流通,确保互通有无,促进县域农业发展,必须树立大局观念,跳出县域界限配置农业资源,加快各种农产品在广西区域内的集聚,实现全区农产品统筹流通。

商业网点是商品流通的有效载体。有完整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才能把更多的农产品打入各地市场。内蒙古蒙牛乳业1999 年建立时,是一个“无奶源、无工厂、无市场”的小企业,他们通过“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办法,采取先一线大城市再二线中小城市、先小区后超市的“蚕食”营销模式,现在变成了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4]。广西是世界上发展农业不可多得的宝地,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科技结合,让广西拥有了诸如八桂香米、罗汉果、沙田柚、香蕉、龙眼……等等数以百计名特优产品,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中有不下40个产品获得金、银等奖牌[5]。为了把更多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广西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的基础上,在全国建设销售网点,把产品打入各地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三)注重特色产品,开发新优产品

产业间贸易是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这是在具有完全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进行的贸易,符合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产品。这是具有相似生产要素的国家间进行的贸易。其理论基础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报酬递增。随着生产国际化及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内贸易呈上升趋势。目前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如2005年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小于0.5[6]。今后,为让更多的农户能在网上与经销商对接,扩大农产品销售量,广西还要再接再厉,不断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一是制订统一发展规划,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增强县、乡级信息服务网络的功能,加强村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填补乡镇与农户之间的网络断层,解决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是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不断研制开发采集处理软件,开辟稳定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农产品产销、库存、外经外贸等涉农信息的共享。同时,及时更新信息,让农商及时了解市场情况。三是加强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加强对农村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至少每村(屯)有一名技术人员,既能收集、传播信息,又能为农户处理电脑故障问题。

(二) 培育经纪人,为农商牵线搭桥

农村经纪人是活跃在农村经济领域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中介服务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农村经纪人的作用越来越大,能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时的买卖商机,把千家万户和产业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有效地缓解农副产品流通难的问题。农村经纪人是市场经济在农村发展的产物,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加强对其引导和培训。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诚实守信,合法经营,鼓励开展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与竞争,引导他们走上自律发展的轨道。二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农村经纪人进行市场经济、法规政策、经营管理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能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广大农户和经销商提供市场信息。三是组织协调。制定和完善鼓励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农民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工商部门要简化办照程序,税务、保险等部门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扶持,保护农村经纪人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排扰解难、撑腰壮胆,对优秀农村经纪人应给予物质和荣誉的表彰和鼓励。

(三) 建立合作社,使农商平等交易

农民合作社在发达国家有近200 年的历史。目前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农户都参加了流通合作社,农户的产品也大多数由合作社销售。如在日本,90%的农产品由农协销售,80%的农业生产资料由农协采购;在欧盟国家中,合作社奶制品、肉制品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了 80%-90%以上[7]。合作社是一个弱者群体的组织。通过合作社,农户不用操心产品的销售问题,而且能形成强大的力量与强大的经销商进行谈判,保障自己的利益。我国现在挂合作社牌子的不少,但多数不符合合作经济原则。主要问题是,多数合作社负责人由上级委派或村长兼职,负责人说了算,农民不愿意加入[8]。要建立合作社,并组织更多的农民加入,广西必须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并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有效的促进措施。一是制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措施及实施细则,并从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二是积极引导合作社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使合作社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做好宣传工作,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佚名.2006年广西农产品出口增势良好[EB/OL].[2007-04-09].http://foreigntrade.mofcom.gov.cn/aarticle/c/200704/20070404547658.html.

[2]冯启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4).

[3]何丰伦.广西糖业应对全球竞争力拼高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09-03.

[4]岳富荣.蒙牛,靠什么跑出火箭速度[N].消费日报,2006-03-29.

[5]梁杰珍.品牌经营:广西农业的“软肋”[N].广西日报,2004-03-26.

[6]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信息时代的农业“时髦”[J].今日南国,2007(6).

[7]刘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2007(6).

农业贸易 第8篇

在农业出口贸易中, 出口商品的生产状况、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等都高度依赖于相关信息的及时获取, 要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就必须有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 所以, 如何在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中加强相关信息服务, 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是, 农业出口贸易中, 河南省存在搜集农业出口产品市场信息不及时, 出口经营主体获取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对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果构建了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共享平台, 就能够帮助贸易当事人获取信息, 解决农业出口贸易当事人所需的信息问题。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共享平台是运用现代通信和网络, 以媒介方式提供出口贸易信息的系统, 建立完善的适合开放式的贸易环境, 让出口贸易各方及时了解贸易新政策、掌握市场供求状况, 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涉农出口信息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具有复杂性、艰巨性, 要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任务来对待。河南省相关各部门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建立相关的农业出口信息服务管理机制, 不能有本位主义, 要通力协作, 以服务于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化的需要为宗旨, 以达到河南省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物流信息化、农业出口信息化协同发展, 进而提升农业出口竞争力。

1 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状况

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近年来, 河南省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突出农业出口贸易的作用, 加快农产品出口结构的深化调整, 加快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化建设步伐。先后建立了相关的信息网站, 服务方式不断增加, 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农业信息得到了极大丰富, 涵盖内容逐步广泛, 给河南省在出口农产品的生产、物流、出口贸易及相关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 使得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共享平台发展与利用潜力前景更广阔。

河南省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出口贸易信息服务综合平台, 农民对出口信息的作用有了逐渐明确的认识, 深刻意识到信息能够带来财富, 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提高抗风险能力的保证。

1.1 农业出口贸易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完善

河南省构建了多级农业出口贸易信息服务系统, 已经搭建了以河南农业服务信息网、河南农业商贸信息服务网为核心, 和所属市、县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站密切融合的网络体系。设立了省、市两级农业信息化管理渠道, 建立了省级及市县级的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并且把科研院所, 涉农企业等也包括在内的河南农业出口贸易信息采集体系, 设立了农产品出口特色专业服务, 形成了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的多种信息服务形式相结合的服务格局和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并结合河南省农业生产状况、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状况、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加大财政支出, 以解决因渠道不畅导致的信息闭塞问题。

1.2 搭建了多形式的农业出口贸易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农业出口贸易信息服务形式呈现多样化, 搭建了以电脑网络、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多种终端设备应用为基础的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注重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 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平台建设和相关资源整合。综合已有的成果, 分工合作, 构建河南省级相关资源库和农业出口贸易共享工程, 提供相关农产品的的生产技术、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规模、相关农产品的出口市场状况、出口贸易政策等信息服务, 为农业出口贸易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政策等服务, 使得农业出口贸易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掌握变化趋势, 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战略, 赢得获利的先机。

1.3 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化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河南省对各级农业部门系统资源与优势进行了整合, 在此基础上, 加强了涉农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相互沟通。同时, 注重对农业出口贸易经营主体进行远程教育培训, 借助远程教育系统为其提供相关信息化服务。在农村手机普及率迅速, 使用方便, 通过手机与农业信息联通, 与河南电信部门签署了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合作协议, 以河南省商务厅为主导, 建成了多种农业出口贸易信息热线等综合服务平台、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库、农业出口物联网建设基地, 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 效果比较明显。

2 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近年来河南省虽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但是由于长期投入不足, 总体来看, 河南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 自然投入的资金比较有限, 这就造成了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不够, 信息资源不足, 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农业出口贸易信息服务水平低。农村的青壮年农民都进城务工, 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财力购买电脑, 农村人均电脑占有率仍很低, 农民只能通过电视、广播获取相关信息, 在发达国家农业中应用广泛的因特网络和中国的传统媒体在促进农村信息化时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2.2 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滞后

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牵扯到信息产业厅、农业厅、商务厅、郑州海关等多个政府部门, 使得河南省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出口贸易部门相互分离, 缺乏农业出口专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其相关信息难以得到共享;在多头管理下相互扯皮, 造成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信息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造成农业信息的搜集、对相关信息的加工、对信息真伪的分析、充分利用及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缓慢, 农业出口贸易系统信息通联不够, 造成上传下达效率低, 权威性、准确性不够, 条块分割管理, 缺乏有效协调运转机制, 信息共享程度低, 制约了信息资源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 各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 建立一个覆盖全省、全国相关网站有效衔接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2.3 农业出口贸易信息服务能力不强

河南省乡镇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偏少, 和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相关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对农业出口贸易重视不够, 投入的经费不多, 尤其是缺乏和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的专业人员, 信息服务能力弱, 农产品出口信息传播滞后, 致使农户盲目生产, 贸易商对外盲目签订合同。河南省的特色产品大蒜的出口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由于蒜农对市场信息不了解, 盲目进行种植, 种植面积过大, 增加了出口的难度, 贸易商竞相低价倾销, 就带来了蒜农和贸易商的双重损失。所以, 信息服务的市场化机制急需完善;农业出口贸易经营主体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 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平台开发建设的步伐。

2.4 传统共享渠道具有局限性

农业出口贸易信息传统传播方式, 如电视、报纸、广播, 针对农业出口贸易经营主体实际需要的内容比较少, 无法满足他们对实用信息的迫切需要。由于方式是单向的, 无法进行信息反馈。近年出现的手机短信, 作为农业出口贸易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新兴媒介, 由于不能承载更多内容, 信息量有限, 不能有效地传达更多种类的信息, 多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受到限制。

3 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的思考

鉴于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化中存在很多问题, 为适应各类经营主体的需要, 构建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专业信息共享平台, 是非常有必要的。

3.1 河南省政府应发挥平台建设的主导作用

河南省应注重政府的积极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建立农业出口专用信息的共享制度, 健全统一的农业产品专用信息发布体系。由省农业厅牵头, 结合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出口情况, 组织相关多个部门包括农业产品方面的市场信息、出口质量评级、出口市场状况、出口产品结构等数据进行相关的集中协调加以专项管理, 将与其相关的公共信息进行广泛的兼容并共享。

河南省在实施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平台建设进程中, 应考虑各地区的发展环境和程度, 因地制宜, 科学论证, 统筹规划, 以“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资源共享”为原则, 把农业出口贸易经营主体的市场信息需求和技术作为建设重点, 增强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应用性。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内容应包括农业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走势、出口产品预警、整合农业信息采集、农情调查, 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等应用系统的能力。

3.2 注重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出口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 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信息化主管部门需要专项规划, 确保农业出口信息共享信息化发展持续有效推进, 在资金、项目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通信设备建设, 解决网络覆盖问题, 奠定信息进村入户基础;设立专门领导机构, 强化监督管理, 确保专项资金落实;对平台本身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维护, 提高共享平台的系统性, 充分发挥网络在农业出口信息共享中的作用。

3.3 加强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培养

从河南省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现状来看, 虽然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 由于专业人才不足, 效果还不明显, 所以, 加强信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大力加强对河南省特色农产品龙头生产企业、出口贸易企业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建立农业出口人员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制度, 逐步提高从事农业出口产品的参与人员、出口贸易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 提升业务能力。同时, 要吸引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信息人才, 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开展远程教育, 提升掌握有关应用平台的能力, 增强对平台的了解和运用, 提高农业出口经营主体的素质。

3.4 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构建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共享平台

在发达国家, 农业出口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是政府部门每年政府预算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我国发达省份, 政府投入的出口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也逐年增多, 而河南省在推进农业出口信息的共享上的资金投入较少, 省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并加快农业出口信息推广及发布的制度建设。有了相应的制度, 就保证了信息发布的严肃性和应用信息的可靠性。有了相应的制度, 就可以对发布虚假信息, 延迟发布信息的行为给予有效的监管。有了相应的制度, 才能减少各个相关部门对信息发布的过多的行政干预。要围绕河南省特色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供相关的农业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及走势分析、国外对相关产品的质量要求、食品检验检疫标准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河南省农业信息专用共享平台应在总体上实现各类信息传播方式的有机结合, 将分布异构的繁杂的相关信息有效地整合到所建立的共享平台下, 为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服务。

摘要: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 可以为农业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但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共享开发不足, 利用效能偏低,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所以本文提出应以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服务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 通过资源整合, 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实现信息共享, 以信息化支持现代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并且加快建设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陈娟.河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利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6) .

[2]李昊.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05) .

农业贸易 第9篇

农业展会源于农产品市场交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 它是会展行业以农业为特定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产品, 具有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型、投入产出的高效益型、经济高关联性等特点, 是增进信息交流、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代化平台。因此, 借鉴以往经验, 规范农业展会的发展, 提高展会水平和效果, 发挥其对于农产品贸易乃至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应有的促进作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展会的现状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目前, 我国会展业仍未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2007年全国展会数量大约4400个, 涉农类展会180多个。展会内容范围广, 几乎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 其中, 农产品加工类、综合和畜牧类展会的数量占到了农业展会总数的50%。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是展会举办最集中的城市。我国农业展会发展很快, 正逐渐成为农产品贸易的风向标, 在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 农业展会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农业会展作为最直接有效的农产品促销手段, 由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 各级政府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产品营销促销专项资金, 多数的展览会、交易会等农产品促销活动几乎都可以得到政府的专项补贴,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发展农业会展经济, 支持农产品营销”, 这就为农业展会发展明确了方向。

2、展览场馆增长迅速。

目前, 国内展览场馆的总面积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完全能够满足各种类型展会的需要。

3、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有的高校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 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有关协会和培训机构进行了从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 再加上农业展会数量不断增多实战经验也随之不断丰富, 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大幅度提升。

(二) 展会举办城市高度集中

就整个会展行业而言,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沿海大中城市为集中举办地的区域格局, 展会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青岛、成都、西安等城市。就农业展会布局看, 由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普遍性和生产企业规模小、地域分布广等特点, 导致了农业展会举办地分散, 但是, 趋势大体一致, 大型农业展会也基本上分布在这些城市。

(三) 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 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农业展会, 虽然数量不是很多, 却是农业展会发展历程中的亮点, 这些展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例如, 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 (寿光) 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国际花卉博览会、中国国际畜牧业博览会等一批展会已经确立了品牌形象, 在国际农业会展业中具有了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展会中既有综合性展览, 又有专业性展览;既有国际性展览, 又有区域性展览;既有固定举办地的展会, 又有巡回展会。可以说, 我国农业展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涵盖广泛的完整体系。

二、农业展会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

(一) 开拓市场, 促进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展会由于其举办的定期性、买家的集聚性、卖家的集中竞争性、产品展示的直观生动性、产消接触的零距离性、宣传的形象性和质量集中监管的便利性等众多特点使得展会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快捷通道。例如, 2010年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贸易成交金额达560亿元。参加国外展会是涉农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通道, 是增加我国涉农产品开展出口贸易的重要途径。例如, 英国皇家国际农业展览会是著名的综合性农展, 参展商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有专业观众10多万人,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连续成功组织了“中国代表团”参展。带动了国内农产品企业开拓欧盟市场, 扩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

(二) 搭建平台, 提高政府部门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针对性

农业展会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中衔接产销的一个重要平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现代农业, 搞好生产环节与市场流通的对接, 是一个紧迫而不能逾越的现实问题。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 市场经济越完善, 会展业对农业农村经济的作用就越明显。举办农业展会, 广邀八方客商, 汇聚四海宾朋, 为众多的农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政府统一举办各种农产品推介会、订货会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提高企业和产品的信誉度, 又可大大节省单个企业开拓市场的成本,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整合资源, 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的构建

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我国农业展会的举办地除了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外, 基本集中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地区, 这样既便于招展参展, 又可以扩大举办地在相关项目上的知名度, 使人们把一个有名的展会同一个有名的产品和一个有名的产地联系起来。例如, 一年一度的中国 (寿光) 蔬菜科技博览会, 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成为品牌展会, 该地区的蔬菜产业也连续跨越了几个台阶, 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由于举办展会时, 主办机构需要多个行业相互配合, 农业展会作为会展行业的产品, 不仅能够为举办地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带动效益, 能够推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整合当地资源, 改善投资环境, 更好地吸引投资, 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 促进交流, 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成功的农业展会是某个领域内先进发展水平的缩影, 聚集了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流, 增进了参展企业和参会者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让企业了解了世界, 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农业。可以说, 农业展会是成本较低、效果较显著的推广先进农业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打造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对于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管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农业展会则是实现这个战略的有效平台。通过农业展会的形式, 可以加强农业产供销或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组织、信息、价值和物流的沟通与协调, 拉长或加强产业链,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农业展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政府主导色彩太重, 市场机制缺失, 资源未能充分整合。目前, 国内有影响的大型农业展会, 大都由中央部委或省政府主办, 但都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基本上是搭建临时班子、主管部门监管指导, 可持续性和连续性差。由于农业展会政府主导成分太多, 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 不能充分调动和优化各种社会资源, 许多展览流于形式, 国际化程度不高, 专业采购商组织力度不够, 直接影响了展会效果。

第二, 结构性失衡, 专业化程度低。多数区域性农业展会大多是从眼前利益出发, 缺乏品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一年内参加同主题农业展览次数多, 这些展览虽然举办时间和地域不同, 但其内容、效果、主要参与者等严重重叠。尽管存在着总体上的供给过量, 但是专业化程度高、品牌效应明显、展示交易效果突出的高效农业展览却供给不足。如果按照展示性和交易性两项指标对当前中国农业展览进行考察, 则其大部分集中于展示性和交易性都较低的中部区域。这是中国农业展览行业普遍专业化程度低、项目重复化严重的一个直观体现, 其背后所体现的农业展览供需结构性失衡正是中国农业会展在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同时行业效率却一直地位徘徊的主要原因。

第三, 参展主体观念滞后, 认识不到位。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类涉农企业是农业展会的参展主体。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 展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方式。在日本, 客户一般喜欢在展会上先建立联系, 了解企业和产品或试订小批量货, 为将来大批量订货打下基础。目前, 国内企业对展览这种立体直观、针对性强的新型营销方式认识不足, 另外, 国内企业往往看重展会的直接效果, 实际上, 展会潜在的和后续效益要远远超过直接效果, 据美国一项调查, 在展览结束后16%的客户再联系一次才签约, 10%的客户再联系两次后才签约, 20%的客户再联系三次后才签约。

第四, 农业会展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引起行业的足够重视, 农业展会自身宣传不够, 公众对农业展会的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农副产品的销售和购买上, 对新形势下农业会展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四、对策建议

(一) 明确公共部门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

在会展经济深入发展的进程当中, 政府要履行好公共服务的职能, 需要不断深化认识、转变角色。作为影响供给的重要一方, 既不能放手不管, 也不应过度参与、过度扩张。

制定统一规划, 加强对农业展览行业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业展览行业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展览的规律、特点以及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的实际需要, 结合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区域特性进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新的管理和服务方式, 加快建设农业展览绩效评价机制。加大对公共产品属性较强、外部性效果明显的公益性展览的扶持力度。应该加大对公益性展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探索最优的支持方式,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避免和限制展览的低水平复制。

(二) 加快农业会展专业化建设, 打造品牌展会

针对目前农业展会数量多、规模小, 层次低、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 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对现有展会进行归类排队, 提出布局合理的整合意见, 发展有产业依托的展会, 重点扶持和保护品牌展会。加强培训, 培育专业会展人才, 为农业会展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 积极培育农业会展市场, 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公共部门要逐步退出商业性展览。应该变主办为监管, 将运营权更多地交给市场, 同时引导市场改善供给结构, 推动农业展览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进程。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不同所有制企业和资本进入农业会展行业,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解决管理观念滞后、展会效益低、内外两张皮等不利于展会发展的问题, 促进农业会展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农业会展业蓬勃发展, 为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品牌推广搭建了一个直接、互动的平台和有效的营销模式, 正逐渐成为农产品贸易的风向标。但与此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主导色彩太重, 市场机制缺失, 资源未能充分整合;结构性失衡, 专业化程度低;参展主体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等。文章进一步探讨农业会展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发挥其对于农产品贸易乃至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展会,农产品,贸易,对策

参考文献

[1]、高传杰.山东省农业会展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 .

[2]、于孔燕.关于农业类展会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8) .

[3]、宋晓雁, 武邦涛.农业会展的功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4) .

[4]、马世俊.展会的作用及我国会展存在的问题[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8 (8) .

农业贸易 第10篇

一、农业会展内容与作用

农业会展主要就是以农业交流、展示与农产品贸易为主要内容, 通过会议、论坛、展销、节庆活动等形式, 在场馆设施与展示基地的条件下, 由政府部门批准, 进行专业策划, 开展的市场经营主体与商贸经济文化活动。实际上, 农业会展主要就是在农产品市场交换的基础上,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繁荣。农业会展主要就是提供农产品的服务项目, 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高效益等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信息的传播, 实现了农产品贸易与对外交流平台的建设。

农业会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有关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之一, 也是一种贸易服务型产业, 除了可以促进农产品贸易功能之外, 还具备展览、示范、交流、交易等功能, 其形式包括以农业为主的各种交易会、展览会、交流会、节庆活动等。农业会展在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同时, 也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

二、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

1. 扩展市场

展会因为其举办定期性、产品直观生动性、买家聚集性、卖家竞争性、产消零距离、质量监管便利性等特点, 致使其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在市场发展中, 农业会展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一, 举办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当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2010-2013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成交总额进行列举, 见表1所示。其二, 参与国外展会是农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比如, 英国皇家国际农业展览是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农业会展, 参展国家非常多, 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我国农业部组织了“中国代表团”参展促进了我国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 并且在欧盟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增加农产品的出口。

2. 构建平台, 加强政府部门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针对性

农业会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衔接产销的主要平台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 加强现代农业的发展, 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流通的有效衔接, 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展会经验, 市场经济越健全, 会展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会越突出。通过农业会展的举办, 诚邀各方商客, 为很多农产品扩展了市场空间。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 政府一定要统一农产品订货会、推荐会, 这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 不仅要符合世贸组织的原则, 增强企业与产品的信誉度, 还可以加强企业市场的拓展, 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强化资源整合,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带结构建设

会展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被认可。我国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 除了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国际性大城市之外, 基本上都集中在一种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优势区域, 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展会的召开与参展, 还可以提升举办区域的知名度, 让人们可以将一些知名展会和某一产品或者某一区域进行联系, 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比如, 中国蔬菜科技博览会, 通过多年的举办, 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品牌, 寿光蔬菜受到了更多人的认识与关注, 对此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提高了其生产水平。因为在举办展会的时候, 主办机构需要和不同的行业进行配合, 农业会展作为会展行业的重要产品, 不仅可以为举办区域带来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 还可以间接带动此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 还可以加强资源整合, 对投资环境进行改善, 吸引更多的投资, 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4. 加强交流, 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成功农业会展是某一领域内先进发展水平的缩影, 积聚了很多人流与信息流, 增加了参展企业与参展人员的交流与沟通, 让企业了解更多的世界信息, 并且也让世界认识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说, 农业会展就是一种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推进农业发展与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要想有效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就一定要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针对农业产业链管理与整合而言, 就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而农业会展就是完成这一战略的重要平台。通过农业会展的举办, 能够有效加强农业产供销与农产品上下游组织、价值、信息、物流的协调、交流、沟通, 增加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促进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业会展作用的对策

首先, 一定要确定公共部门在农业会展经济中的定位。在农业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 不断深化认识, 并且积极转变角色, 调动一切参与力量, 实现农业会展的全面落实。在发展农业会展的时候, 一定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作用, 进行统一的规划, 结合农业展览的特点、规律与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统一的指导与规划, 并且对管理模式与服务形式进行探索, 构建完善的农业会展绩效评价制度。同时, 加大对公益性会展的扶持力度, 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 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促进农业会展作用的全面发挥。其次, 加强对农业会展市场的培育, 调动社会各领域的力量, 积极参与会展活动。在构建农业会展市场的时候, 一定要对农产品供给结构进行改善, 促进农业会展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调动社会各领域参与的积极性, 实现农业会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并且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 促进农产品贸易的有序进行。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为了实现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 一定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并且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 充分发挥其自发调节作用, 实现农业会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 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加强和其它行业的配合, 进而促进其共同发展, 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明.浅论农业展会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J].农产品加工 (创新版) , 2012 (10) .

[2]仲玉洁, 张吉国, 胡凤久.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1 (03) .

上一篇:青年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下一篇:会计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