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延续护理范文

2024-08-20

运动延续护理范文(精选8篇)

运动延续护理 第1篇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运动功能,延续护理,志愿

近年来, 脑卒中的死亡率已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其后遗的一系列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却长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2,3,4,5]。由于有限的医疗和康复资源无法满足卒中患者的康复需求, 加上居民对康复服务认知欠缺, 自身康复意识淡薄, 患者和家庭缺乏自我康复意识, 往往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根据文献报道, 我国脑卒中致残率及复发率分别为80%和41%[6,7,8,9]。因此, 有必要对居家养老的脑卒中患者开展神经康复护理干预, 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受损的功能,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课题由护理志愿者通过对居家养老脑卒中患者实行社区延续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100例康复出院的脑卒中患者, 男54例, 女46例;47例脑血栓形成患者, 53例脑出血患者;年龄60~82岁, 平均 (68.5±6.5) 岁。其中左侧偏瘫48例, 右侧偏瘫49例, 双侧瘫痪3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无明显意识障碍, 100例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Barther指数评分及Fug1-Meyer运动功能积分评分在50~84分, 均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将患者按出院时间的先后次序编号,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出院时Barther指数和Fug1-Meyer运动功能积分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要求患者出院后按出院指导坚持家庭照顾为本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并嘱其随诊。观察组除给予家庭护理外, 实行延续护理干预, 即按社区地段划分责任组, 成立志愿护理小组, 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实行每周1次的一对一综合护理干预。

1.2.2运动功能康复

(1) 康复程序:良姿位摆放, 床上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 站位平衡训练, 步行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 语言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 良姿位保持:患者除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外, 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抗痉挛的良好体位。取患者侧卧位或者平卧位时, 伸展肘关节, 背屈腕关节;使肩关节屈曲约90°, 一手握一毛巾卷, 伸展肘关节, 背屈的腕关节保持。 (3) 床上训练:患者可以自行翻山进行训练, 还有自由起坐, 使得患者的髋、膝、肩、踝等关节得到训练, 之后行三级平衡训练, 重点训练重心向患侧移位。 (4) 步行训练:患者若侧负重恢复较好, 可以训练迈步以及基本的步行训练, 使得小腿外摆拖地动作, 逐渐改进患肢膝关节不屈曲, 让患者扶着周围固定物, 两腿分开使之与肩同宽, 下肢膝关节屈曲慢慢蹲下起来, 之后行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 (5) 日常生活能力 (activies of daily living, ADL) 训练日常生活能力 (ADL) 训练包括进食、大小便、入厕、穿衣、洗澡、床椅转移、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清洁、修饰10项内容。根据ADL的自护方法针对不同性质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绝大多数患者采用基本的生活护理, 即“替代护理”, 此法是护理人员主动进行喂饭、穿衣等, 同时也要加强自我护理。即通过耐心的讲解认真观察并用鼓励积极的话语安慰患者, 让患者的内心真正愿意参与ADL训练。如果患者自身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需要采用自我护理的方法, 逐渐达到自己全部护理。 (6) 训练上肢康复:肩关节被动运动, 包括前屈、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一般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若肩关节处弛缓期, 仅能完成正常活动的50%;忌牵拉关节。经过手关节活动度的坚持训练, 可有效预防腕关节以及拇指关节的挛缩, 对于拇指和手功能起到改善的作用, 同时手部各关节也能大范围的训练。对于训练上肢的康复采用的方法是主动辅助运动, 具体操作方法是双手十指互扣, 用健侧上肢带动患肢在胸前上举, 然后屈肘, 双手返回胸前[10,11]。手指由粗大功能到精细功能, 尽量使生活走向自理。 (7) 训练下肢康复: (1) 桥式运动:患者仰卧, 两手手指相交并向上举起, 同时屈膝双腿, 并且在床上逐渐撑起, 臀部也主动抬起, 患者的体形像“桥”。 (2) 训练侧下肢屈曲:主要训练患者的屈髋屈膝动作, 即患者仰卧位, 两手手指交叉并举到头上,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将一手持患足于背屈位, 撑于床面, 一手持患膝关节, 保持髋关节内收位;患者沿床方向慢慢移动完成髋、膝关节屈曲, 最后慢慢伸直下肢, 如此反复进行[12]。

1.2.3 心理支持

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易产生孤独、焦虑、悲观失望等情绪。护理应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及患者的感情交流, 消除患者内心的不安情绪, 要多向患者介绍一些治愈的例子, 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这种疾病的恢复期较长, 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要跟家属沟通好共同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同时多用鼓励亲切的语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最真实的想法。部分患者对康复期望过高, 急于求成, 而现实需要较长的时间或事与愿违时, 患者还会产生自卑或被遗弃感, 常表现为不愿与人交流, 更不配合治疗与康复训练。为此, 要求护士多关心、体贴、亲近患者, 主动去了解患者病前的适应能力、性格、人格, 为制定个性化心理支持计划提供参考;在与脑卒中患者谈话时, 语速要慢, 力求简练、通俗、易懂;对不能回答问题时, 可用点头、摇头回答;患者听不懂时要耐心地指导, 必要时可配合手势或图片以促进理解。鼓励家属从生活上、精神上给患者安慰和帮助, 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家庭休养环境。在ADL训练中, 任何微小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1.3 疗效评价

康复12周后采用Barther指数评分及Fug1-Meyer运动功能积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 (ADL) 能力和运动功能[4]。ADL能力:≤40分为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他人;41~60分为部分依赖他人;≥61分为生活自理。运动功能:<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 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 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 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Barther指数及Fug1-Meyer运动功能积分比较见表1, 观察组患者Barther指数、Fug1-Meyer指数两项评定指标更为理想, 运动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引起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运动功能障碍。由于这种疾病可能会造成肢体瘫痪, 所以应当采用积极的治疗才能战胜疾病, 治疗该病除了传统的治疗之外, 还需要患者自身的训练以及各种运动, 不仅能够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 而且还能促进瘫痪肢体恢复[13,14,15,16,17,18]。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按摩, 被动运动, 主动运动, 坐、站、走和生活活动训练。其中主动运动不仅能够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 而且还能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的紧张度, 护理人员要尽量引导患者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是在患者被动的状态下, 通过按摩仰卧位,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健侧后患侧, 可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 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 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 以保持患肢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在做各关节、各方向被动活动以及按摩时, 要缓慢并且有力、有节奏的进行, 一个动作需3~5 s[19,20]。

Barthel指数, 用于评价残疾人的自理能力。Fug1-Meyer指数用于评价运动功能水平。本组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经过科学、规范, 循序渐进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后, 患者Barther指数、Fug1-Meyer指数两项评定指标更为理想, 运动功能显著改善, 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及复发率, 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理上的支持与治疗对卒中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1]。脑血管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 患者及家属大多数缺乏耐心, 从医行为往往不高, 一方面因患者不能说话、肢体的瘫痪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造成患者内心的焦虑、不安的情绪, 而且由于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紊乱, 引起患者的情绪不稳定, 使患者容易出现易激动、易发怒, 甚至出现怨恨、态度生硬、拒绝合作等不良情绪, 出现这些情况是必造成患者不能很好的接受治疗, 不能很好的配合医师及康复训练。所以, 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与患者交流, 适当的给予心理支持, 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的治疗不能单靠药物, 精神愉快是加速康复的重要条件。本研究要求志愿护士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通过耐心说服, 细心宣教, 反复示范, 有效地解决了患者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 取得了密切配合。使患者极其家属能主动按要求实施康复计划, 并逐步达到了康复护理目标。

优质护理服务之延续护理工作1 第2篇

传统观念认为,对患者的护理仅仅局限于住院患者,出院后即终止了护理服务。实际上,患者出院后仍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优质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及住院护理的延伸,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疗后的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为探索一套有效的延续性护理工作方法,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于2014年12月成立了社区健康服务部,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由经过专门训练、经验丰富的专业护士,为出院病人制定标准化的延续护理方案,通过电话随访、上门访视、护理等方式,让医院的医护服务延伸到家庭。

通过这样的模式,能有效提高出院患者生活质量,在护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员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促进和维护患者健康,是一种由医院走向社会且可以节省人力资源的延伸访视形式,从而延续护理服务,作为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院社区健康服务部开科一年多以来,上门随访就有300多人次,对患者进行了饮食、用药,复诊,康复锻炼,管道护理和心里护理指导。其中上门护理服务有50多人次,我们服务对象大多数是居家老年留置导尿患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随之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及其疾病(如前列腺增生、脑卒中、老年痴呆等)的影响,导致排尿障碍的发生率增加,留置导尿是目前治疗排尿障碍的重要手段。已出院居家休养的患者,为他们实行恰当的导尿术,用无菌方法更换尿袋和膀胱冲洗,正确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提高其家庭护理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提高家庭护理质量,以减轻痛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现在为了提升护士与患者主动沟通的能力,促进患者的恢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护患和谐、医患和谐和社会的和谐。我们还开展了护士到病区、走病房、送服务到床旁的新举措,了解患者疾病的恢复情况,出院后康复指导及术后复诊时间的安排,用专业的知识、周到的服务帮助患者解决后顾之忧。

这一服务经推出后,受到很多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其贴心的服务使患者感受到优质护理带来的无比温暖!

运动延续护理 第3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老年,糖尿病,情绪评估,依从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 近年来, 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呈不断上升的阶段, 它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调查显示不良情绪能够影响胰岛素分泌, 使症状加重, 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负担, 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1,2,3,4,5]。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 社区延续护理在控制糖尿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社区中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宣传, 增加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及生活质量。本研究从营造人文护患关系入手, 应用亲情护理工作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行社区延续护理干预,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康复出院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29例, 年龄60~75岁, 平均 (62.5±4.6) 岁, 所有患者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上。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具有精神病史及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家庭护理, 观察组采取以家庭照顾为本的社区延续护理, 实施社区延续护理, 包括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实行一对一入户亲情服务, 每周一次, 具体如下。

1.2.1 亲切护理

护理人员把患者视为自己的亲人, 用亲切的护理模式,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健康教育与认真模仿明星的方式取悦患者, 加强护理人员亲情服务的培养[6,7,8,9,10]。通过对患者细心讲解健康教育的方式以及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疏导, 争取从身体及心灵双管齐下, 做到身体与心灵方面的完美统一。

1.2.2 健康教育护理管理

宣传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研究一套新的临床路径, 通过采取护理人员的互相督导达到优化教育流程的目的, 即选派责任护士一对一入户为患者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每周一次;专业护士定期在医院召开糖尿病病友会, 组织健康知识小讲座、观看VCD教育片等, 并不断反馈教育效果;护士长随机抽查本组老年患者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知晓及依从性情况。

1.2.3 综合心理干预

(1) 支持性心理治疗: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影响疾病的病情, 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及建议, 用最真挚的语言给予患者信心和勇气, 同时通过幽默的语气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 家庭方面的支持:护士要告知患者家属, 要多给予患者关心及照顾, 对相关健康教育知识进行讲解, 有效沟通。 (3) 森田疗法:护理人员要积极引导患者接受自身疾病的事实, 并认真听取医师的要求进行有序治疗, 做到“顺其自然”的态度, 在认知到疾病的同时要帮助患者战胜病魔的决心, 不推卸疾病, 积极应对[11]。

1.3 评价标准

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出院测评, 采取问卷调查, 并应用格林伯格 (Greenberger) 情境、情绪评估法测评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及对健康教育依从性。

1.3.1 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依从性调查表进行调查, 主要包括4项内容:是否饮食合理、是否进行适当运动、是否按时吃药以及是否定期进行复查。评分标准:完全依从 (患者自觉遵守医嘱的要求并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 , 0分;部分依从 (他人叮嘱并进行护理) , 1分;依从较差 (没有遵守医嘱的要求, 自我护理不到位并拒绝接受健康教育) , 2分;不依从 (饮食不合理、运动不适当、定期不复诊以及生活习惯不良等) , 3分。低分提示依从程度好[4]。本研究对60例老年患者在住院时及住院前护理人员专门进行调查, 合格率为100%。

1.3.2 情绪评估法

采用格林伯格 (Greenberger) 情境、情绪评估法实行临时测定患者面对3种情境时的反应及情绪[5], 采取整体随机的方式进行问答, 合格率为100%。从0-100分为评分标注:0分:无, 20分:偶尔有, 70分:较强, 100:强烈;分数越低说明其情绪越好, 具体如下 (图1) 。

情境一:如果面临终身吃药是否存在焦虑?

情境二:如果面临必须严格控制饮食, 你是否有悲伤情绪?

情境三:如果需要经常来医院进行复诊, 是否存在恐惧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的健康教育依从性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两组情绪状态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的情绪状态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社区延续护理通过实施亲情护理工作模式和再造健康教育临床路径, 进一步密切了护患关系, 使老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认同度和信任感明显增加, 通过有效护理患者能够主动了解疾病方面的相关知识, 并认真遵守医嘱[11,12,13,14,15]。本文表1中显示对照组患者的健康教育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观察组 (P<0.01) , 所以, 社区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

实施“123计划”及社会支持系统, 所谓“123计划”就是护理人员包括护士长、专业护士及责任护士等每天定期查房, 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认真讲解与指导, 告知其不良情绪影响疾病的病情, 尽量保持心情愉悦[16,17]。并耐心听取患者提取的意见及建议, 用平和、真挚的话语减轻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压力, 争取让患者主动配合其治疗[18,19]。为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亲人护患关系而努力,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本文表2研究表明, 对照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得分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1) , 说明其社区延续护理可缓解或消除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

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森田疗法因其良好的优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患者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疾病并认真接受治疗, 加强摆脱对诸多不良反应的因素, 格林伯格 (Greenberger) 情境、情绪评估法具有操作简单, 检测者能够较直观的进行自我评价的优点, 使患者能够信心倍增, 更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运动延续护理 第4篇

精神分裂症的一般特征为基本和特征性的思维感知扭曲以及情感不当或迟钝[1]。尽管某些认知的缺陷会随时间进展, 但意识的清晰和智力能力通常被保留。精神疾病的复发率极高, 文献报道在常规治疗条件下, 大约50%的病人在1年内复发, 大约80%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2]。对延续性护理的定义[3]美国老年协会是这样描述的:延续性护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用以确保病人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 (如从医院到家庭) 及同一健康照护场所 (如医院的不同科室) 收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的照护, 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包括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病人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在付伟等[4]的研究报道中指出, 国外延续性护理的实践模式形式多样, 主要将其分为基于社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和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2种。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泛开展对出院病人的延续护理, 对高危、早产儿、老年慢性病以及器官移植等病人进行早期随访, 并制订详细的评估表和护理计划, 取得了较好的后期治疗效果[5]。我国内地地区也进行尝试, 张俊娥等[6]在结肠造口, 李善玲等[7]在脑卒中, 李佳梅等[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其他多个病种如糖尿病、妇产科等进行了延续护理的尝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出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延续护理, 探讨其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精神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64例。人选标准: (1) 诊断符合2007年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CD-10) 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9]; (2) 我院精神科成年及老年病房所有即将出院的南京市城区内精神分裂症病人, 愿意接受延续护理服务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3) 选择家庭访视者以车程在30min以内。排除标准: (1) 南京市六城区以外的病人及家属; (2) 拒绝参加者延续护理的病人及家属; (3) 选择家庭访视方式车程在30 min以上者。随访时因病人病情复发住院治疗, 脱落5例, 最终完成159例。其中男75例, 女84例;年龄17岁~79岁 (42.85岁±15.18岁) ;受教育程度:小学12例, 初中32例, 高中61例, 本科及以上54例;婚姻状况:已婚68例, 未婚68例, 离异或丧偶19例;付费方式:公费医疗4例, 社会医疗保险118例, 自费及其他37例。

1.2 方法

1.2.1 成立精神科延续护理小组

我院2013年成立精神科延续护理小组, 人员共10名。其中精神科专科护士1名, 负责方案的实施, 质量控制以及资料录入, 精神科责任护士组长9名, 负责出院病人的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及随访。小组成员均经过精神科延续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通过理论与实践考核。精神科责任护士组长主要负责精神分裂症病人住院期间的评估与指导。精神科延续护理研究小组成员共同负责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工作, 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后的饮食、用药、康复及预防复发等通过定时的随访进行监督, 延续护理小组制定了精神科延续护理工作手册及健康教育手册, 保证了精神科延续护理的顺利进行。

1.2.2 延续护理方案

本研究分为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出院时1周责任护士组长实施。 (1) 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 并填写病人一般资料, 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 (ITAQ) 评定; (2) 针对病人的情况, 结合精神分裂症病人健康教育手册, 给予病人包括药物的使用、保管和意义, 出院作息和活动、饮食的宣教。第2阶段:病人出院后由研究小组成员为病人提供: (1) 3个月的随访, 包括出院后第1周、半个月、1个月、3个月3次随访, 提供3种随访方式供病人选择, 分别是:家庭访视、电话随访和网络随访。 (2) 出院后医院提供大型健康教育讲座:包括疾病相关知识、治疗、药物的保管、如何预防复发、病人的心理、病人的家庭护理。在病人的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对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 (ITAQ) 及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SDSS) 评定。

1.2.3 实施护理及随访

根据精神科延续护理工作手册, 实施精神科延续护理: (1) 出院后1周, 了解病人病情、遵医行为、生活情况, 给予指导, 解答家属疑问, 并指导:识别疾病复发、预防复发的措施、出现紧急情况的处理; (2) 出院后半个月, 了解病情等同上, 指导:家属应对心理问题的技巧、如何与病人正确相处、家属及病人人际交往能力; (3) 出院后1个月, 再次评估病人病情, 包括BPRS、ITAQ、SDSS量表评定;评价其对健康指导的掌握情况, 对未能掌握的内容再次进行指导; (4) 出院后2个月, 对病人进行末次回访, 进行延续护理效果评价, 行BPRS、ITAQ、SDSS量表评定。

1.2.4 研究工具

1.2.4. 1 BPRS量表

BPRS量表是在精神科广泛应用的专业评定量表之一[10], 一共有18项, 评分为未测、1分~7分。该量表是一个评定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 适用于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大多数重性精神病病人, 尤其适宜于精神分裂症病人。总分反映疾病严重性, 总分越高, 病情越重, 一般情况下, 总分35分为临床界限, 即>35分的归为病人组。选定2例病人进行评定, 对全体研究组成员进行量表一致性检验, 结果分别为0.963和0.965。

1.2.4. 2 ITAQ问卷

ITAQ主要用于评定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11]。由11项组成, 每个项目按回答的完整程度分为3级:0=没有认识;1=部分认识;2=完全认识。得分范围为0分~22分, 得分越高说明对疾病的认识及对治疗的依从性越高。

1.2.4.3 SDSS量表

SDSS量表来源于WHO制定试用的功能缺陷评定量表[10], 主要用于评定社区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 是进行精神医学调查中, 较为常用的评定工具。总分≥2分者, 为有社会功能缺陷。

1.2.5 资料管理

为保证病人资料的完整性及连续性, 由1名研究者负责本组病人数据库的登记及管理工作, 包括病人一般情况、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评估、电话随访资料等, 并由护理小组进行质量控制。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延续护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及自知力的影响

精神疾病的复发率极高[12]。精神病人急性发病住院治疗缓解后出院, 一般回到家庭或社区, 大部分病人出院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照顾。有些病人病情复发, 重新回到医院[13]。本研究将延续护理作为出院护理的延伸, 使病人回到家中仍能得到持续的指导, 研究组成员对病人进行反复、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能提升病人对治疗、服药等的依从性, 减少病人疾病复发。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病人的BPRS评分均低于出院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出院3个月病人BPRS的评分也低于出院1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人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的ITAQ评分均高于出院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0.05) , 但病人出院3个月ITAQ评分的均值虽略高于出院1个月, 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经过研究组成员反复、有针对性的指导, 病人在出院1个月比出院时自知力和对治疗、服药的依从性明显增加, 但之后并无明显差异, 结果表明出院后1个月内的干预对病人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影响较大, 从而影响其病情的控制, 达到了较好的结果。

3.2 延续护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社区中因为没有接受经过精神卫生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的照顾, 致使日常生活能力难以得到恢复;有些病人在社区中因得到不良好的照顾在出院后失访、无家可归或者犯罪进入监狱[13]。精神病人的肇事肇祸也常有报道, 且由于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 使病人不能正确对待疾病, 有的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 不能正常工作、学习, 不能与人正常交往。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家属及病人系统的健康教育, 使病人及家属能够正确认识疾病, 正确对待人生。出院3个月病人SDSS得分均值低于出院1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结果表明, 通过本研究系统的健康教育, 病人及家属能够正确的认识精神疾病, 正确对待, 能够重返社会, 保持部分社会功能, 避免对家庭及社会造成负担。延续护理服务能够提高精神科病人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 有利于控制病人的病情,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延续护理模式的构建以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59例进行延续护理, 病人出院时1周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并制订出院护理处方, 出院后对病人进行随访3个月, 同时采用简明精神状态评定量表 (BPRS)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 (ITAQ) 、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SDSS) , 比较干预前后病人生存质量。[结果]实施延续护理后, 病人BPRS评分下降, ITAQ评分提高, SDSS评分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延续护理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存质量。

运动延续护理 第5篇

关键词:产后延续护理,产妇,生活质量

延续护理是在人文关怀理论和整体护理理论基础之上, 为满足出院患者的需求而开展的延伸服务, 它使医院的医疗护理服务突破围墙, 通过随访搭建平台, 为出院后的患者继续实施护理, 即延伸护理, 延伸护理突破了传统护理模式, 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 让患者真正能够感受到护理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产后延续护理干预是医务人员在产妇分娩出院后对母婴进行健康回访的一项工作, 是围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产妇身心康复。长期以来, 针对产妇身心康复的需要,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由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产后访视的规定, 但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卫生行政部门并未对产后家庭访视的人员制定有统一的要求, 也未对访视人员进行培训, 在访视内容上通常则包括对新生儿及产妇进行检查, 评估产妇及新生儿身体状况, 指导产妇进行体能训练等。因此存在访视人员能力不足、凭经验访视、访视内容不全, 尤其是产后访视中对产妇的心理关注较低, 在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对干预产后心绪不良及产后抑郁症的建议严重不足以及访视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 医学模式的改变, 产后家庭访视已成为我国家庭访视的重要部分。而传统的由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产后家庭访视的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产妇产褥期身心康复的需要。为探索更有利于产妇身心康复的访视方法, 本院开展了新模式的产后延续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8月在本院住院分娩且居住在县城的产妇120例, 按产妇入住的病房房间号进行随机分组, 单号房间的为研究组61例, 双号房间的为对照组59例。既往有精神类疾病病史及不在城区内居住的排除组外。两组产妇在年龄、职业、分娩方式及婴儿孕周、出生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由妇幼保健工作人员于产后10~15 d进行传统形式的家庭访视, 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访视卡对产妇及新生儿进行生理评估及检查, 不进行心理评估。

1.2.2 研究组

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沟通能力强的产科及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组成产后延续护理访视小组, 在产妇出院前进行产后访视知情告知, 获得同意后, 于产妇出院后7 d、产后28 d进行产后延续护理, 除按传统访视方法进行母婴生理状况检查评估, 为产妇和婴儿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治疗服务, 营养状况外, 还包括心理疏导、检查治疗、演示指导、临床评估和健康教育;同时注意关注产妇休养环境及社会支持。着重对产妇的家庭支持情况、情绪及精神状况进行评估, 以此了解产妇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或其他情绪异常情况等;尤其是利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进行心理测评, 克服了以往家庭访视上不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及访视模式不能满足产妇心理精神方面需求的不足。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测评结果对患者进行抑郁分析, 有针对性给予支持性心理关怀;同时恰当应用心理咨询手段, 如解释、暗示、鼓励等, 调整产妇精神、心理状态。护士要告知患者家属, 要多给予患者关心及照顾, 对相关健康教育知识进行讲解, 有效沟通, 帮助家属认识家庭支持的重要意义, 从而有利于产妇走出传统误区,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及自我护理观念, 使其达到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2]。

1.3 评价方法

1.3.1 测评方法

要求两组产妇在产后42 d均回到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后恢复情况检查, 发放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进行自评, 以了解产后并发症及抑郁症发生率, 发放满意调查问卷了解产妇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

1.3.2 心理测量工具和评定标准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进行测量[3]。由专人负责, 统一指导语, 统一填表, 当场收回。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包括10项内容, 根据症状的严重度, 每项内容分4级评分 (0、1、2、3分) , 于产后42 d进行, 10个项目分值的总和为总分。总分在12~13分提示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性疾病。总分相加≥13分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新模式家庭访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对家庭访视满意度为100%, 对照组为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56, P<0.05) 。

2.2 两组产妇产褥期并发症的比较

访视的120例中, 查出产妇主要生理健康问题分别为乳汁不足、便秘、乳腺炎、恶露异常。经过产后延续护理, 研究组上述异常的发生率为6.5%, 对照组为3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6.69, P<0.01) , 见表1。

2.3 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比较

经过产后延续护理, 研究组抑郁症发生率为3.27% (2/61)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 (9/5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5.17, P<0.05) 。

3 讨论

3.1 产后延续护理可明显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一个是非常特殊的阶段, 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除了生理的变化外, 尤其是心理产生的变化更大,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产妇的情绪和行为。同时在新生儿出生后, 产妇身份及家庭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很多产妇由于角色改变无力应对从而出现无助感甚至产生产后抑郁状态。产妇住院时虽对其进行健康宣教, 但住院时间短暂, 对于产后延伸服务体系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4]。传统的产后家庭访视, 只能为产妇提供生理检查及评估, 缺乏为产妇提供内心的关注, 不能及时发现产妇的情绪异常情况, 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产妇处理心理障碍, 尤其是抑郁状态, 不利于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产妇产后期需渡过充满压力的母性角色的适应期, 尤其是产妇在分娩后要面临角色适应、自我照顾、新生儿喂养等诸多困难。她们在产后迫切需要获得育婴及自我照顾等相关知识及社会支持。研究显示, 80%产妇需要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有助于母性角色的达成[5]。本研究组在产妇出院后7 d、产后28 d上门进行家庭访视, 指导产妇及时掌握科学有效的保健方法, 纠正传统不良习惯, 并根据产妇的精神状况、心理状态、家庭成员支持等方面有针对性给予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 针对情绪不良的产妇, 护理人员要耐心开导, 告知其愉快的心理是康复的重要保障[6]。告知产妇家属产妇产后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家人要给予充分的认同和理解。指导家庭成员从生活照顾上给予细心的照料、体贴、关心, 饮食上注意营养, 食品多样化。对家人进行有效的科学宣教, 争取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帮助产妇从容面对及解决实际问题, 使产妇树立信心, 消除苦闷心境, 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因此, 为满足产妇的身心康复需要, 医疗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学、伦理学知识, 具备一定的行为科学、哲学知识基础, 以高尚的职业操守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干预护理, 使产妇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支持, 有效提高了产妇的生活质量[7]。

3.2产后延续护理可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

我国的医学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8]。传统的护理与治疗措施无法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 心理干预措施可根据患者的焦虑、烦躁、恐惧等心理情绪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引导患者走出心理误区,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病情[9]。本组研究证实, 在产后访视过程中关注产妇的精神状况及生活态度, 帮助家庭成员关心鼓励产妇, 与产妇一同讨论面临的问题, 指导产妇主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 并针对性地关注及干预产后心绪不良及产后抑郁, 可有效提高产妇满意度及幸福指数, 从而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从本研究中可看出, 实行产后延续护理干预后, 仅有2例发生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仅为3.27%, 而对照组发生产后抑郁9例, 发病率达15.3%, 这表明有效的产后延续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对产妇产褥期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3 产后家庭访视可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研究发现, 由于绝大部分为初产妇, 缺乏喂养经验, 加之有可能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 产妇忌食较多, 饮食单一, 食欲不振导致母乳不足;产妇自以为奶量不足或因孩子哭闹怕孩子吃不饱, 此时容易统统归结为不能满足孩子需要, 这使得母乳喂养率相对较低。经过新模式家庭访视人员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 可以及时解答母乳喂养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 做好母乳喂养重要意义及方法、技能的宣教, 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 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 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 讲解产后保健知识和母体生理变化, 从而帮助其掌握如何护理自己, 如何照顾新生儿, 使其感觉有能力承担母亲这一角色, 对自己充满信心。产妇提高了母乳喂养的信心后, 母亲乳汁分泌充分, 减少了乳腺炎发生, 减少了婴儿的哭声, 婴儿营养全面生长迅速, 母亲喂养信心加大。实践证明产后延续护理干预能让更多的母亲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 树立了喂养的信心, 提高母亲育儿的知识水平[10]。

3.4 产后延续护理可减少产妇常见生理问题的发生

产后家庭访视的优点在于可以实地考察, 通过与产妇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检查测评, 对产妇实施互动教育和指导, 现场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加强了医务人员与产妇之间的有效沟通, 促进产褥期产妇的身体康复, 可减少产妇常见生理问题的发生。

3.5 产后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延续护理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Ⅳ期,共计化疗次数为235次,其中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28~76岁,平均年龄为(47.2±10.4)岁,肿瘤类型:小细胞肺癌11例,非小细胞肺癌49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具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对化疗引发的并发症进行针对性护理;研究组实施延续护理服务,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制定个性化干预护理方案,对患者化疗前后及院外进行全程的连续性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成立延续护理小组

延续护理小组由1名组长和5名组员组成,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另选5名工作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采取全院培训和科室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延续服务作为护理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在全院召开“延续护理服务”专题会议,对延续护理服务现状、具体要求进行分析和讲解;科室培训内容涵盖肺癌化疗基础知识、健康教育、营养护理、康复护理、院外服务等,对小组成员进行专科培训;制定延续护理相关制度,明确护理服务流程,根据肺癌化疗患者的基本情况,建立延续护理服务档案,制定个性化护理服务计划书,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通过建立电话随访制度,开展院外延续护理服务;采用“品管圈”质量管理方法,对延续护理各阶段、各项内容进行质控,充分利用PDCA循环方法,对整体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改进[3]。

1.2.2实施延续护理服务

规范电话回访时间、内容,患者化疗后出院的第一天便开始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化疗后身体适应状况,之后至少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咳嗽等临床症状是否加重、化疗后血象有无异常以及心理状况,指导其用药、饮食、康复训练及自我护理,详细记录随访内容,予以及时反馈;将病情较为严重、有一定经济困难的患者列为重点服务对象,除电话随访外,还需进行家庭探访,详细掌握其院外状况,对患者情绪、认知及社会功能进行评估,根据其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解决其居家康复问题,提醒其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和来院复查,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应选择适当的宣教方式,保证延续护理服务的有效性;此外,创建科室延续护理网络QQ群、微信公众平台,采取24小时轮班制服务形式,保证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定期开展肺癌专题讲座,普及相关知识,宣教资料可通过QQ群共享或发布到微信公众平台,为保证延续护理服务的在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患者娱乐室,成立亲情俱乐部,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氛围,缓解其身心压力[4,5]。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护理前后各进行一次SAS量表(焦虑量表)和SDS量表(抑郁量表)测评,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按时复诊、PICC导管维护、自我护理、康复训练、合理生活方式等基本情况及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并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将所获数据录入SPSS15.8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标准差(±s)描述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率(%)描述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研究组降低更为明显,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93.0%)高于对照组(70.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3讨论

化疗是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的主要治疗手段,90%以上的肺癌患者均需接受化疗,其对早期或晚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的肯定,与此同时,化疗引发的毒性反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患者长期化疗,负性情绪明显,治疗依从性会受到很大影响,采用延续护理,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护理工作全过程,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相关治疗和护理内容更易为患者所接受[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30例患者化疗后实施延续护理服务,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55.2±2.4)分、(53.6±1.6)分,而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0例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60.7±2.1)分、(59.6±3.2)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延续护理应用于肺癌化疗患者中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研究组患者正确用药、按时复诊、PICC导管维护、自我护理等内容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93.0%)也高于对照组(70.0%),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延续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将延续护理服务引入到肺癌化疗患者护理工作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护理各阶段内容进行全程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郑莉华,陈瑶舟.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肺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留置PICC管中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6(8):2473-2474.

[2]王娟.舒适护理模式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24(7):3165-3166.

[3]夏红斌,粟露,易兰.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12:663-664.

[4]周媛,高菁,李伟.整体护理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5(8):43-45.

[5]朱夏玲.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癌化疗患者CVC置管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8(9):78-79.

肝移植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应用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3例肝移植患者于2011年5月~2012年8月期间到本院就诊, 其中男71例, 女22例;年龄26~60岁, 平均年龄 (45.2±3.1) 岁;原发性肝癌51例, 肝硬化失代偿期22例, 肝硬化肝硬化12例, 急性重症肝炎5例, 原发性淤胆型肝硬化3例。1.2

1.2 护理方法

(1) 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肝移植中心主任、医生以及2名肝移植协调员。由协调员为患者提供直接性护理, 其协调员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熟悉肝移植护理基础知识, 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2) 加强信息资料管理。根据肝移植注册系统收集和记录实时数据[2], 对患者实施全程跟踪服务, 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上门随访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所需服务。 (3)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感染、排斥反应、骨质疏松、胆道等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恢复的关键性问题,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有效处理。患者出院后要随时观察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 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及早发现尽早治疗。 (4) 药物护理。患者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 为了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需告知患者坚持用药的重要性, 谨遵医嘱用药, 不可随意增加药物剂量或减少, 并告知患者用药相关知识, 掌握与其他药物配伍禁忌, 如避免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红霉素、酮康唑等药物会增加血药浓度, 利福平、异烟肼等药物会降低血药浓度[3]。 (5) 饮食护理。患者日常饮食中, 以低糖、低脂、少量脂肪、丰富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选择如米饭、馒头、粗粮等复合主食, 尽量选择瘦肉、鸡、鱼、奶制品及蛋类, 避免生冷、熏制、高脂肪、辛辣等食物, 少吃多餐, 不可暴饮暴食。 (6) 健康宣教。定期复查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措施, 督促患者定期复查, 若出现不适情况应及时与协调员联系, 预约来院就诊时间。同时告诫患者应戒烟戒酒, 适当运动, 做适宜脑力和体力劳动, 促进身体康复。

2 结果

9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经延续性护理现今随访2年时间, 3例患者因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存活率为96.8%。所有患者均能够准确坚持服药, 谨遵医嘱, 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每位患者均能够按时复诊, 并使终身随访服务到位。

3 讨论

延续性护理在肝移植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可满足患者出院后的健康需求, 患者出院后依然可以与医院保持联系, 再出现健康问题后, 通过延续性护理能够及时解决和处理, 满足了患者健康需求。在延续性护理实施中, 通过成立相应小组, 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社会志愿者, 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使相关人员能够了解肝移植方面的健康知识, 由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交流, 给予必要的社会关心支持, 对缓解患者负面情绪起到显著效果。同时在患者出院复查期间, 可以为患者办理肝移植亲情医疗卡[4], 使患者来院复查时能够享受挂号免费, 优先检查等项目, 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医院的关心和爱护。加强患者的随访力度, 不断完善护理内容,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通过本次研究, 9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经延续性护理现今随访2年时间, 3例患者因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存活率为96.8%。所有患者均能够准确坚持服药, 谨遵医嘱, 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每例患者均能够按时复诊, 并使终身随访服务到位。由结果可以看出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与随访, 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异常问题, 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提高存活率。且加强患者用药指导, 使患者出院后能够坚持不懈、长此以往正确用药, 谨遵医嘱服药, 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情况, 以此避免发生药物错服和漏服的情况。且延续性护理, 能够使患者出院后也能够加强对自身的监护, 掌握基本的并发症发生知识, 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也能够高度重视, 及时就诊, 在发现异常问题后也能够及时就医。

为了提高患者出院后复诊率, 需要为患者建立随访档案, 随时提醒和督促患者按时用药、按时复查, 并准确记录随访情况以及观察指标的各项情况, 确保随访期间不会遗漏每一例患者, 实现真正的终身随访服务。患者在出院后, 成立肝移植护理小组能够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 关心、指导患者生活,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随访前, 均要主动与患者联系, 为来院复查提供方便, 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加强健康宣教, 为患者提供全程的优质性护理服务, 帮助患者解决实际性问题, 以此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总之, 延续性护理在肝移植患者护理工作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 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提高患者存活率,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自我监护能力, 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志华, 赵金彩, 赵莉, 等.优质护理服务在肝移植患者中的运用体会.河北医药, 2011, 33 (19) :3030-3031.

[2]李丽琼, 陈琪尔, 邝燕华, 等.漂浮导管在肝移植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0) :1851.

[3]邓敏娉, 张劼, 李玲, 等.人性化护理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广东医学, 2007, 28 (4) :667.

运动延续护理 第8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120例产妇,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 观察组产妇年龄22~34岁, 平均年龄28.6岁, 学历:大专以上42例, 高中15例, 初中3例;生产方式:顺产26例, 剖宫产34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28.9岁, 学历:大专以上44例, 高中15例, 初中1例;生产方式:顺产27例, 剖宫产33例。两组产妇在性别、年龄、学历、生产方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产妇出院时对产妇进行相应的出院指导, 主要包括母乳喂养的抱奶体位、哺乳体位、挤奶姿势、含接姿势、新生儿护理、乳房护理等。

1.2.2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 延续护理时间为42 d, 并对期间所出现大的情况详细记录。出院后给予电话回访, 具体方法包括如下。

完善患者登记资料:由专职负责人员将产妇的相关资料登记在案, 包括产妇的姓名、年龄、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伤口愈合情况、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

延续性护理方法:定期对产妇电话回访, 询问母乳喂养的情况并对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作详细的解答和指导。向产妇传授正确的哺育技巧, 包括抱奶体位、哺乳体位、挤奶姿势、含接姿势、新生儿护理、喂养频率、乳房护理等。叮嘱患者定期按摩乳房, 以保持泌乳量, 并预防乳房塌陷。对母乳喂养给予正确合理的指导, 可根据产妇家庭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使母乳喂养质量得到持续保证。由于乳汁不足给产妇及家属造成的心理压力, 产妇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情况严重会导致内分泌失调, 不利于乳汁的分泌[3]。因此要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 给予心理辅导, 鼓励其克服不良情绪。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体位、婴儿含接姿势和挤奶方法, 合理膳食, 注意休息, 增加哺乳次数, 定时排空乳房的余乳, 使乳腺管通畅, 有利于促进乳汁分泌、乳房胀痛及乳头皲裂的预防[4]。产妇出院后可能会在喂养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哺乳的姿势、方法、新生儿需奶量多少等问题, 从而导致产妇纯母乳喂养信心不足, 护士可通过电话访视将母乳喂养的姿势、方法、新生儿需奶量做出相应的讲解并对其加强巩固, 对在喂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予以及时讲解。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的乳房胀痛、乳头皲裂、乳头错觉发生情况及母乳喂养方法掌握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母乳喂养问题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乳房胀痛、乳头皲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乳头错觉发生率无差异 (P>0.05) , 见表1。

2.2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方法掌握情况比较观察组抱奶体位正确率、哺乳体位舒适率、挤奶姿势正确率、含接姿势正确率、未用过奶瓶奶头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讨论

传统的观念认为, 患者一旦出院护理服务也随之结束。虽然大部分问题在住院期间已经解决, 但仍然有一部分问题还未解决。延续性护理可以使已经出院的产妇得到相应的咨询与护理, 促进产妇及婴儿的健康。

母乳含有各种免疫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 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产妇的情绪、饮食、哺乳的姿势及方法等。有研究表明, 产妇常根据婴儿吃奶时的哭闹或自己觉得乳房不胀来判断自己泌奶量不够, 然而这并不是产妇母乳不够, 而是自己的主观判断[5], 这与产妇缺乏哺乳经验、方法及技巧有关[6]。对产妇进行相应延续性指导与干预, 强化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 坚定产妇信心, 及时纠正影响母乳喂养的不良因素, 能够提高母乳喂养的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乳房胀痛、乳头皲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产妇母乳喂养方法掌握情况也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延续性护理可降低乳房胀痛及乳头皲裂的发生率, 提高抱奶体位、哺乳体位、挤奶姿势、含接姿势正确率及未用过奶瓶奶头率, 能够提高产妇产后母乳喂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穗琼, 许锦翼.健康教育对提高母乳喂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1, 32 (16) :2223-2224.

[2]章晓军, 夏海鸥, 李信群, 等.小组包干制整体护理对提高母乳喂养质量的效果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 (5) :14-17.

[3]徐宝丽, 李淑文.早期产后访视对母乳喂养的促进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4, 30 (3) :85-86.

[4]谭红娟.产后访视中健康宣教对母乳喂养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9) :580-581.

[5]廉清颖, 李月.全程护理告知程序对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及自护能力的效果[J].现代医学, 2014, 42 (8) :957-959.

上一篇:惠州市技师学院下一篇:数学教学反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