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迁移范文

2024-05-18

网络迁移范文(精选12篇)

网络迁移 第1篇

自组网 (Wireless Ad Hoc Network) 是由移动终端节点构成的非中心网络, 且终端节点具有独立的无线通讯收发装置。随着网络的需求不断加大, 网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不断加大, 数据传输宽带以及数据传输率的提高已经不再是Ad Hoc网络的唯一发展方向。针对传统Ad Hoc网络节点面临性能下降或动态离开而无法继续提供服务的情况, 提出了基于迁移服务模型的新型移动Ad Hoc网络服务迁移机制。

二、移动Ad Hoc网络服务迁移模型

通常传统的Ad Hoc网络其服务运行都是在同一节点上进行的, 然而服务迁移模型可以根据客户的任务将服务迁移至Ad Hoc网络的不同节点中。在服务迁移模型中进行运作的具体步骤:开始由客户向某服务提出使用请求, 随后在服务请求接受后进行一个本节点的Mobile Service (MS) —可移动服务的创建。当其中的参数不满足设定规则时就会使得MS在节点间进行迁移。整个迁移过程中多个节点在不同的时刻给予客户同一个服务。

这种网络服务迁移模型的主要优点包含:1.在节点无法继续提供服务的情况下, 客户程序不必发起新的服务发现过程。2.迁移过程中保存了必要的状态, 更好的完成与客户的交互[1]。

三、移动Ad Hoc网络服务迁移关键技术

3.1服务运行上下文参数动态感知技术。节点间服务的迁移是由于服务所关心的某些上下文信息与设定限制间的不满足而触发的。对于本地数据库中的节点上下文信息结构的具体定义包括以下几个:Address具体指的是上下文信息的本地或邻居节点的IP地址;Cpu Occupied是中间处理器的占用率;Mem Remain是剩余的节点内存;Disk Remain是磁盘的可利用率;Bandwidth Remain是带宽的可用情况;Neighbor Num是邻居的数量;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其他多种的参数定义。

3.2移动代理技术。服务迁移的目的选定之后就是关于如何将服务进行节点间的迁移问题了, 首先对于服务的迁移过程必须保存相应的服务状态, 当到达新的节点后再将服务状态进行恢复和运行, 与此同时还得保证迁移后的服务与客户之间的通信过程。而目前的移动代理技术就为上面所述的目的提供了手段[2]。

四、移动Ad Hoc网络服务迁移平台实现

本文设计了一个移动Ad Hoc网络服务迁移平台, 该平台是由应用层、迁移控制层、移动代理层以及低层这四个部分组成的。应用层的功能是给客户提供服务或程序, 并且制定服务的运行环境规则, 同时注册到服务迁移控制器。迁移控制层是整个平台的控制中心, 其主要功能包含服务迁移控制功能以及完成服务运行环境上下文管理。其中的服务运行环境上下文管理器负责向服务迁移控制器提供网络节点的上下文控制信息, 包括给本地以及邻居运行环境模块的提供。而服务迁移控制器主要包含的模块有服务运行监视模块以及迁移目的选择模块, 用于验证服务运行上下文环境规则, 选用最佳的服务迁移目的。移动代理层的功能主要是服务迁移功能的完成, 并且对于服务运行状态进行保存和回复, 保障服务运行的连续性。低层主要是用于操作系统的提供以及路由和Ad Hoc无线网络的支持[3]。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Ad Hoc网络服务迁移的研究, 进一步了解了Ad Hoc网络服务迁移平台的建立以及建立平台的硬件、软件条件、开发工具。

摘要: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研究移动Ad Hoc网络的实际应用。本文从移动Ad Hoc网络服务迁移模型等方面入手, 建立了Ad Hoc网络服务迁移平台, 通过Ad Hoc网络服务迁移平台的建立, 进一步实现了对Ad Hoc网络服务的研究。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移动Ad Hoc网络

参考文献

[1]李少谦, 兰岚.无线Ad Hoc网络技术[M].中文卫普A 1009-6B68, 2002.

[2]张强, 余立建.无线Ad Hoc网络典型路由协议的网络性能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 2007.

网络迁移 第2篇

经常会有需要写字楼搬迁的,对于搬迁对搬家而言难度并比不上设备搬迁以及搬迁,但是对的行政人员来说却又一些麻烦事,以下具体介绍办公楼搬迁如何解决网络系统迁移问题。

1.第一种办法,如果想高效率,低出错的解决网络系统以及电话系统的迁移问题,可以在办公楼搬迁之前要求搬家有经验的人员充分了解你网络布线问题,在迁移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帮忙解决。

2.第二种办法,就是在故障发生的时候解决,其他人员就可以放在其他需要解决的事情上面,如人员安排,新的位置规划等等问题都是需要提前解决的。

2.第三种办法,让行政人员感觉最难应付的莫过于网络系统以及电话系统的迁移问题,要从旧办公楼地址迁到新地址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稍微一个不留神或者一些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地方都有可能导致迁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找问题也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还需要更多的同事一同帮忙解决。

浅析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概念迁移;语义迁移;二者关系

一、引言

概念迁移法是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形式研究法”在语言研究中的主宰地位,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接受和重视。概念迁移主张,“母语可以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影响二语”(Kellerman,1995:143)。因此,从概念层面考察母语对二语或外语的影响的研究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语义等同于概念,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语义”就是泛指含义更为广泛的“概念”的特定语言形式。本文将从意义与范畴方面对以上观点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学者们正确认识概念迁移尽微薄之力。

二、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的关系

语义迁移通常是指一语可以在词汇语义层面影响学习者对二语词汇的学习、领悟与使用。语义迁移的研究一般从词汇语义层面、命题语义层面以及概念语义层面着手。而概念迁移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种语言习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扰,会理解其对当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Jarvis 2007:5;2011:3)。

从意义上理解,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的不同之处在于语义知识涉及词语与概念之间的匹配。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种概念或某种特定的概念,而概念知识与这些概念的本质以及结构相关。Jarvis引用一个芬兰英语学习者的句子:He bit himself in the language(He bit himself in the tongue). 依据Jarvis的观点,在这个句子中“language”的误用是语义迁移而并非概念迁移造成的。因为在芬兰语中“language”和“tongue”的意思均由“kieli”来表示,说话者通常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分与使用。而该学习者没有对“language”和“tongue”这两个词的语义进行区分,而是直接受母语中“kieli”的使用方法的影响,因此混淆了两个英文单词。学习者没有将“kieli”以及它所对应的两个英文单词进行正确的匹配,所以这个错误发生在语义层面而并非概念层面。相反,当芬兰学习者用“jar”来指代铁罐时,很可能是受到母语概念的影响,因为芬兰语语义上并不区分“jar”与“can”,二者均用“purkki”来表达。此外,不管“jar”与“can”是否由不同材质(如玻璃、塑料、金属等)构成,芬兰语使用者似乎在心理上把二者归为同类,也就是说,材质的不同不是他们区分容器的依据。Jarvis认为从这个层面来看,学习者受到了概念迁移的影响。

从覆盖范围上理解,概念迁移涉及词汇、语法、时态等领域。换句话说,概念迁移不仅关注概念与词语(concepts and words)的关系,还关注概念与语法(concepts and grammars)、概念与时态(concepts and tense)等之间的关系。而语义迁移虽然包括概念与词语(words and concepts)的关系,但是主要还是词语与其他词语(words and other words)的关系。

图1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有交叉的部分,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词语与概念的关系只是概念迁移的一部分,也是到目前为止学者探讨与研究得相对较多的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说明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是同一回事。但是,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语义迁移经常伴随概念迁移的发生而发生。这也是造成许多研究无法辨别二者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尽管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在意义以及覆盖范围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同等的。因此,单纯地认为概念迁移就是语义迁移的一种新说法的观点是片面的。伴随着概念研究的深入,相信以后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参考文献:

[1]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孟,邬德平.语义迁移的六类证据及其解释[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1).

[3]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语言迁移研究近二十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1).

[4]郭小雪.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概念迁移[J].科技信息,2006(S3).

摘 要: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话题。概念迁移是迁移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近几年来受到国内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概念迁移就是由语义迁移演变过来的一个新说法,与语义迁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本文旨在从意义、覆盖范围两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并运用实例进行阐述与说明。

关键词:概念迁移;语义迁移;二者关系

一、引言

概念迁移法是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形式研究法”在语言研究中的主宰地位,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接受和重视。概念迁移主张,“母语可以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影响二语”(Kellerman,1995:143)。因此,从概念层面考察母语对二语或外语的影响的研究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语义等同于概念,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语义”就是泛指含义更为广泛的“概念”的特定语言形式。本文将从意义与范畴方面对以上观点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学者们正确认识概念迁移尽微薄之力。

二、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的关系

语义迁移通常是指一语可以在词汇语义层面影响学习者对二语词汇的学习、领悟与使用。语义迁移的研究一般从词汇语义层面、命题语义层面以及概念语义层面着手。而概念迁移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种语言习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扰,会理解其对当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Jarvis 2007:5;2011:3)。

从意义上理解,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的不同之处在于语义知识涉及词语与概念之间的匹配。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种概念或某种特定的概念,而概念知识与这些概念的本质以及结构相关。Jarvis引用一个芬兰英语学习者的句子:He bit himself in the language(He bit himself in the tongue). 依据Jarvis的观点,在这个句子中“language”的误用是语义迁移而并非概念迁移造成的。因为在芬兰语中“language”和“tongue”的意思均由“kieli”来表示,说话者通常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分与使用。而该学习者没有对“language”和“tongue”这两个词的语义进行区分,而是直接受母语中“kieli”的使用方法的影响,因此混淆了两个英文单词。学习者没有将“kieli”以及它所对应的两个英文单词进行正确的匹配,所以这个错误发生在语义层面而并非概念层面。相反,当芬兰学习者用“jar”来指代铁罐时,很可能是受到母语概念的影响,因为芬兰语语义上并不区分“jar”与“can”,二者均用“purkki”来表达。此外,不管“jar”与“can”是否由不同材质(如玻璃、塑料、金属等)构成,芬兰语使用者似乎在心理上把二者归为同类,也就是说,材质的不同不是他们区分容器的依据。Jarvis认为从这个层面来看,学习者受到了概念迁移的影响。

从覆盖范围上理解,概念迁移涉及词汇、语法、时态等领域。换句话说,概念迁移不仅关注概念与词语(concepts and words)的关系,还关注概念与语法(concepts and grammars)、概念与时态(concepts and tense)等之间的关系。而语义迁移虽然包括概念与词语(words and concepts)的关系,但是主要还是词语与其他词语(words and other words)的关系。

图1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有交叉的部分,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词语与概念的关系只是概念迁移的一部分,也是到目前为止学者探讨与研究得相对较多的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说明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是同一回事。但是,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语义迁移经常伴随概念迁移的发生而发生。这也是造成许多研究无法辨别二者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尽管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在意义以及覆盖范围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同等的。因此,单纯地认为概念迁移就是语义迁移的一种新说法的观点是片面的。伴随着概念研究的深入,相信以后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参考文献:

[1]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孟,邬德平.语义迁移的六类证据及其解释[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1).

[3]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语言迁移研究近二十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1).

[4]郭小雪.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概念迁移[J].科技信息,2006(S3).

摘 要: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话题。概念迁移是迁移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近几年来受到国内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概念迁移就是由语义迁移演变过来的一个新说法,与语义迁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本文旨在从意义、覆盖范围两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并运用实例进行阐述与说明。

关键词:概念迁移;语义迁移;二者关系

一、引言

概念迁移法是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形式研究法”在语言研究中的主宰地位,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接受和重视。概念迁移主张,“母语可以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影响二语”(Kellerman,1995:143)。因此,从概念层面考察母语对二语或外语的影响的研究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语义等同于概念,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语义”就是泛指含义更为广泛的“概念”的特定语言形式。本文将从意义与范畴方面对以上观点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学者们正确认识概念迁移尽微薄之力。

二、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的关系

语义迁移通常是指一语可以在词汇语义层面影响学习者对二语词汇的学习、领悟与使用。语义迁移的研究一般从词汇语义层面、命题语义层面以及概念语义层面着手。而概念迁移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种语言习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扰,会理解其对当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Jarvis 2007:5;2011:3)。

从意义上理解,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的不同之处在于语义知识涉及词语与概念之间的匹配。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种概念或某种特定的概念,而概念知识与这些概念的本质以及结构相关。Jarvis引用一个芬兰英语学习者的句子:He bit himself in the language(He bit himself in the tongue). 依据Jarvis的观点,在这个句子中“language”的误用是语义迁移而并非概念迁移造成的。因为在芬兰语中“language”和“tongue”的意思均由“kieli”来表示,说话者通常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分与使用。而该学习者没有对“language”和“tongue”这两个词的语义进行区分,而是直接受母语中“kieli”的使用方法的影响,因此混淆了两个英文单词。学习者没有将“kieli”以及它所对应的两个英文单词进行正确的匹配,所以这个错误发生在语义层面而并非概念层面。相反,当芬兰学习者用“jar”来指代铁罐时,很可能是受到母语概念的影响,因为芬兰语语义上并不区分“jar”与“can”,二者均用“purkki”来表达。此外,不管“jar”与“can”是否由不同材质(如玻璃、塑料、金属等)构成,芬兰语使用者似乎在心理上把二者归为同类,也就是说,材质的不同不是他们区分容器的依据。Jarvis认为从这个层面来看,学习者受到了概念迁移的影响。

从覆盖范围上理解,概念迁移涉及词汇、语法、时态等领域。换句话说,概念迁移不仅关注概念与词语(concepts and words)的关系,还关注概念与语法(concepts and grammars)、概念与时态(concepts and tense)等之间的关系。而语义迁移虽然包括概念与词语(words and concepts)的关系,但是主要还是词语与其他词语(words and other words)的关系。

图1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有交叉的部分,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词语与概念的关系只是概念迁移的一部分,也是到目前为止学者探讨与研究得相对较多的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说明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是同一回事。但是,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语义迁移经常伴随概念迁移的发生而发生。这也是造成许多研究无法辨别二者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尽管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在意义以及覆盖范围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同等的。因此,单纯地认为概念迁移就是语义迁移的一种新说法的观点是片面的。伴随着概念研究的深入,相信以后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参考文献:

[1]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孟,邬德平.语义迁移的六类证据及其解释[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1).

[3]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语言迁移研究近二十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1).

下一代网络的IPv6迁移策略 第4篇

下一代网络(NGN)是基于分组技术的网络,能提供电信服务,可利用多重宽带、确保服务质量(QoS)的传输技术。在该网络内,与服务相关的功能不依赖于与传输相关的基础技术。它能使用户无束缚地接入网络并能促进服务提供商及其选择服务的竞争。NGN支持广泛的移动性,能对用户提供一致的、普遍存在的服务。

现在对于NGN的运营商,面临着如何从基于IPv4的NGN迁移到基于IPv6的NGN的问题。基于IPv6的NGN支持IPv6的寻址、路由协议和服务,运行在传输层中不同的基础传输技术之上,能识别和处理IPv6报头和选项。而在向IPv6迁移过程中,主要解决的就是NGN的运营商在提供IPv6网络和服务的同时,要保持IPv4网络和服务的持续可用,并且提供IPv6和IPv4网络之间的互相通信。

2、IPv6迁移的要点

在IPv6迁移过程中,NGN运营商需要处理以下几种通信需求:

(1)传统的IPv4主机之间的通信,或者IPv4主机与驻留在双栈主机上的IPv4应用之间的通信。这种通信支持一直要保持到完全基于IPv6的NGN。其基本功能要求实现IPv4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2) IPv6主机之间的通信,或者IPv6主机与驻留在双栈主机上的IPv6应用之间的通信。从开始向IPv6迁移,就需要提供这种通信支持。其基本功能要求实现IPv6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3)通过IPv6网络,提供传统的IPv4主机之间的通信,或者IPv4主机与驻留在双栈主机上的IPv4应用之间的通信。这种通信是在向IPv6迁移的过渡阶段产生的需求,要求提供IPv4 over IPv6的隧道机制。

(4)通过IPv4网络,提供IPv6主机之间的通信,或者IPv6主机与驻留在双栈主机上的IPv6应用之间的通信。这种通信是在向IPv6迁移的开始阶段产生的需求,要求提供IPv6 over IPv4的隧道机制。

(5) IPv6主机和IPv4主机之间的通信。这样的通信在向IPv6迁移的整个过程中都会存在。这要求实现IP地址和协议的转换。

在IPv4网络和IPv6网络互联、迁移过程中,基本的方法包括双协议栈、配置隧道机制、网络地址和协议转换等。此外,在具体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应用层网关或代理服务器的方法。NGN运营商可以在迁移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后实施部署,以应对不同的迁移需求。

此外,由于IPv4地址的短缺,目前许多网络在部署时都采用了私有IP地址,因此就有许多NAT设备在网络中运行。在IPv6迁移过程中,就需要在NGN中部署CGN设备,以满足传统的私有IP地址主机通过公网IPv4地址访问因特网。CGN (Carrier Grade NAT)即电信级NAT,是指部署在电信网络中的NAT设备,用于转换不同IP地址空间之间的数据包,它可与隧道功能进行整合。

3、IPv6迁移的阶段

目前的NGN还是基于IPv4的,用户的访问需求也是基于IPv4的。不久的将来,这些都要被基于IPv6的NGN所取代。但是,目前的因特网规模极其庞大,从传统的基于IPv4的NGN迁移到完全基于IPv6的NGN将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在部署IPv6时,必须保持IPv4的正常使用。IPv6的迁移应从小范围开始,逐步扩展到因特网的核心部分,IPv4的网络在此过程中将越来越小,直至被IPv6网络完全取代。

向IPv6的迁移可被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如图1.1所示。

第一阶段是通过基于IPv4的NGN来连接基于IPv6的NGN。目前的网络还是基于IPv4的,会有一些用户在本地部署IPv6网络,但它们如同海洋中孤岛。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迁移和转换技术,而大多数重要的IPv6功能需求是要求支持IPv4网络中的IPv6隧道。这一阶段的纯IPv6主机不多,但它们要能与纯IPv4主机通信,并通过基于IPv4的NGN进行相互通信。例如采用6PE (IPv6 Provider Edge)技术,通过IPv4的MPLS骨干网实现IPv6过渡,这种方案既高效,操作风险又比较小。

第二阶段是通过双栈NGN来连接基于IPv4的NGN和基于IPv6的NGN。随着IPv6的深入应用,骨干路由器要升级到支持双栈的路由器,形成IPv4和IPv6的双重逻辑层。IPv4和IPv6协议运行在同一物理网络中,但在数据层、控制层、管理层上对两种协议的通信要分别进行处理。

第三阶段是通过基于IPv6的NGN来连接基于IPv4的NGN。IPv4地址的耗尽,最终会导致IPv6的大规模采用,从而出现纯IPv6的NGN。到这一阶段,大多数商业应用已经迁移到IPv6网络,核心骨干网只支持IPv6,只有一些零星小规模的基于IPv4的NGN会分布在基于IPv6的NGN周边。这时,就需要有IPv4over IPv6隧道来支持通过IPv6的NGN实现IPv4通信。IPv4主机要访问IPv6服务,就需要进行协议转换。

第四阶段就是完全基于IPv6的NGN。此时,IPv6已经彻底取代IPv4, NGN已是纯IPv6的。到这一阶段,NGN运营商已经不用提供IPv4的连接服务,网络中也不再采用IPv4功能。可能有些用户会在本地部署IPv4网络,基于IPv4的NGN之间的互联要通过IPv4over IPv6隧道或者协议转换机制来完成。

4、IPv6迁移的功能需求

对于运营商而言,IPv6迁移的需求包括操作透明、服务持续、平滑过渡、不影响网络服务的性能等等。具体而言有以下基本的功能需求:IPv6路由和转发,IPv6地址分配,IPv6的DNS服务,IPv6网络管理等。

在迁移的第一阶段,基于IPv4的NGN仍保持不变,用户访问基于IPv6的NGN时,要通过隧道技术、v4-v4 CGN、协议转换等来实现。路由器要提供两种服务:IPv6数据包和IPv4数据包的转换服务;配置隧道,即把IPv6数据包封装到IPv4数据包中,再转发到另一个基于IPv6的NGN。如果有两个以上IPv6的NGN通过隧道互联,就必须提供IPv6路由信息以判断隧道的选择。

在迁移的第二阶段,运营商同样要选择性地采用上述技术。不论双栈的NGN、纯IPv4的NGN还是纯IPv6的NGN,路由器都可以提供转换服务,以连接纯IPv6的主机和纯IPv4的主机。

在迁移的第三阶段,路由器的功能仍类似上述阶段,只是隧道技术中要封装IPv4数据包到IPv6数据包中,再转发到另一个基于IPv4的NGN。如果有两个以上IPv4的NGN通过隧道互联,就必须提供IPv4路由信息以选择传输隧道。

到完全基于IPv6的NGN阶段,如果不存在基于IPv4的NGN,转换服务就不需要了。

几种IPv6迁移的过渡技术各有优缺点,主要特点比较见表1.1。

5、结束语

向IPv6迁移对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商业策略驱动。从业务的角度来看,NGN中的移动终端部署、视频业务是最先具备IPv6迁移的商业动力。在迁移之初,地址的转换技术和隧道技术非常关键。对于数据中心和运营商自营的业务,可以进行双栈部署。从中期来看,IPv6网络会越来越大,IPv4和IPv6的NGN之间互通的流量会变得非常巨大。而长期的发展就是NGN的彻底IPv6化。

参考文献

[1]Terms of Reference of NGN-GSI[EB/OL]. (2009-07) [2010-09-24].http://www.itu.int/dms_pub/itu-t/oth/2C/04/T2C040000030003PDFE.pdf.

[2]ITU-T draft Recommendation Y.ipv6migration:Roadmap forIPv6 Migration from NGN Operator's Perspectives[R/OL].ITU-T (2009-05-20) [2010-09-24].https://datatracker.ietf.org/docu-ments/LIAISON/file961.pdf.

网络迁移 第5篇

(1)公司开具《同意迁入证明》,公司集体户户主页复印件(公司盖章)。

(2)带着公司开具的《同意迁入证明》,毕业证原件到人才市场,借出本人户口页,人才

市场户主页复印件,人才市场开具《同意迁出证明》;

(3)带着公司开具的《同意迁入证明》、公司集体户户主页复印件(公司盖章);人才市

场开具《同意迁出证明》、本人户口页,人才市场户主页复印件,到天河区公安局办证中心户籍科办理即可。

※ 天河区公安局办证中心地址:广州市的瘦狗岭路613号(广园快速路与五山路交界处西北侧)

迁移出兴趣 第6篇

(1) 孪生聚会。学习有些生字时,可让学生说说与之 形近字和音近字,如教学“销”时可让学生找到它的孪生姐弟“消、削、肖、逍”等等。

(2)想象记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争着开动脑筋看谁识记的字多 ,学生们像变魔术似的由一个简单的字变出很多个字来既有趣又认识了很多字。

(3)形象记字。根据汉字表义这个特点,,我着力改变学生识字机械式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如教“木”字时,就展示树木的图画,教“本”字就展示指明树木的根本的图,教“末” 字时就展示树木末梢图,教“休”字时,就展示农夫倚靠树木休息的图。

二、遵循儿童心理特征认知特点识字

1、游戏识字

(1)字卡游戏

A、摆长龙   利用小组协作学习,通过玩字卡认读生字。

B、找朋友    如 “妈”字,教师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他们分别编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孩子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拼成字。

C、选难字   利用生字卡片的作用,先让学生自己读卡片,会的摆在左边,不会的摆在右边(选出难认字)

D、抽大奖     拿出生字卡片,指定一个字让学生试抽,如抽到的不是该字,大家一起认读后说继续抽

E、摘水果     老师先画出不同的果树,再把写有形近字的水果形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

F、比赛法     如两列“火车”比赛,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又快又准:

G、眼明手快    可请一位学生做小老师,任意读出一个生字,其他同学快速从所有字卡中识别出该字,比赛谁“眼明手快”。

H、白鸽送信    选一位孩子扮演白鸽 ,将生字卡当成书信 随意发给学生,然后读生字,手执所读字卡的学生必须快速将字卡贴到黑板上。

(2)闯关游戏

A、小小考官

建立“过关制度”,在学习一篇课文后,对于最先学会或认读生字过关的同学,教师就会在他们的书上印上“我最棒”,聘请为“小小考官”。让他们带 “考官证”上岗,去考其他的同学,

B、生字早餐

每天在小黑板上写十个生字(以课文生字为主)学生进教室前必须用过“生字早餐”,既逐个认读生字,这样能大面积地进行生字巩固,也能了解学生掌握不牢的生字,从而有针对性的再现,做到疏而不漏,“生字早餐”其实就是利用早上进入教室的时间再现生字进行认读,换个名字,学生就觉得有意思了。

C、体语游戏

动作比划:让学生根据出示的字或者词做出相应的动作,如,看见“跑、跳、抓、背书包、行个礼”等字词,分别做出相对应的动作。

神态表演:根据字词中所含的意思做出相应的表情和表演,如“着急、慌张、高兴、争吵”等,其他学生猜生字。

三、借助信息技术识字

1、猜认生字    教师先将课文内容呈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设置随机指向生字随着生字变色放大,使学生聚精会神,快速认读。

2、组合生字   先以动画形式将生字中的合体字各部分分离,再与独体字或者偏旁部首重组,让学生快速认读所见的偏旁和汉字。如“木”和“兆”组成“桃”“,扁”和“羽”组成“翩”,“雷”去掉“田”加上“包”就是“雹”等等……

3、送字回家   当学生读熟课文,认熟生字后教师制作课件将生字放在一边,学生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找相应的生字,用鼠标拖到对应的位置,这样边玩边认,学生兴趣很浓。

4、重组课文   学生任意挑选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生字拖拽排列,然后重编一段话进行交流。

5、读文找字   当学生掌握课文生字后,学生在电脑上再读课文,边读边用鼠标点出生字,该字自动跳在旁边。读完课文后,检查旁边所示生字是否与本课的生字相符。可让他们再读读自己所找的生字,这样反复与生字见面,可以结合课文掌握生字的音形。

6、动画辨异    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学生容易混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动画的形式显示形近字不同的部位。给学生深刻的提醒。

7、寻找错别字   低年级学生虽说能够用电脑写短文,但有一定的错别字,针对出错的原因可以再用课件改错,如,让学生扮演“啄木鸟”寻找错别字,进行正误互换。

四、情境识字

1、语言情境    实验班的孩子除了用“生本语文”教材外,学校还为学生购买了多种辅导读物,旨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达到“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见面读”的程度调动学生的无意记忆。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识字,就是为了学生创造全方位识字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愉快识字。

2、活动识字   为了帮助巩固字词,教师设计一些活泼的识字活动,如“逛超市”将教室用字卡划分为“食品区”、“家电区”“日用百货区”等,让学生模拟逛超市购物的情境取认字卡,这样把字卡和生活联系起来。把学与用巧妙地结合起来。学习就容易的多了。记忆的负担也减轻了。

网络迁移 第7篇

关键词:岗位需求,网络技术,岗位迁移,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 然而当前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网络技术人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能完全适应各行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 形成了“两旺两难”的矛盾形势。“两旺”是指供方、需方都旺盛, “两难”是指“学生就业难, 企业招人难”, 造成“两难”的关键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学生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 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创造能力且理论脱离实际, 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不强, 环境适应、岗位迁移能力不足, 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面狭窄, 社会适应能力弱。本文通过市场调查, 根据岗位需求和岗位迁移的职业能力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强化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学生具有一岗多能、多岗迁移的能力,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1 网络技术专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迁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须以市场调查为依据,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分析本专业岗位迁移的方向及岗位迁移所需的基本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 探索一种既能适应本专业岗位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职业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

1.1 网络技术专业人员工作岗位调研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要注重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 明确人才需求规格, 注重岗位迁移能力培养, 准确定位培养方案。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是珠三角, 江西省及萍乡市的部分网络科技公司、大型招聘网站上发布招聘网络人才的单位、国内几家知名的网络人才培训机构和近几年网络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调研的主要内容是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从事的工作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内容及岗位迁移情况。本次共调研企业和事业单位共83家, 走访网络专业毕业生56人, 得到网络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 其中进行过岗位迁移的人员共有65人次。

1.2 网络技术专业工作岗位及主要迁移岗位

根据调研收集到的信息, 对工作内容相同的工作职位及部分迁移岗位进行合并, 目前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位有: (1) 网络管理; (2) 系统集成; (3) 网络测试; (4) 信息安全; (5) 网络布线; (6) 网络维护; (7) 系统管理; (8) 网页设计与制作; (9) 计算机维修; (10) 网站营运管理; (11) 网站策划。

对上述11个职位进行整合, 把相近的职位放在一起, 得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岗位群主要有三个: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构建和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技术专业工作岗位如图1所示。

1.3 网络技术专业岗位专业核心能力

为了使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对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经过提炼得出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 最终确定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网络技术专业基于岗位需求和岗位迁移的专业核心能力如表1所示。

1.4 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迁移能力与职业通用能力

通过调研和问卷调查得知, 毕业生在发生岗位迁移以及企业在选择用人时不但要看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看毕业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包括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灵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压力的承受能力、礼貌与成熟等, 其中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看重。因此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结构目标、专业能力结构目标, 还应包含人文素养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等素质拓展目标, 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岗位迁移能力奠定基础。

2 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宗旨, 紧密结合网络专业的发展、市场需求, 以适应职业岗位群体的迁移为依据确立专业岗位课程培养目标。针对工业企业和事业单位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而需要的三个工作岗位 (网络管理维护、网络构建、网站设计与开发) , 通过调研和分析得出每个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 确定工作过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目标, 确定关键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得到如图2所示的基于工作岗位及岗位迁移的三个大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 结束语

岗位迁移能力强弱决定学生就业前景的好坏及以后的发展, 学生具有复合型专业技能, 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就比较强。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 因此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迁移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着重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 按照工作任务组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通用能力和素质拓展能力的培养教育, 切实提高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毕业就具备多个初始岗位的就业能力, 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源头上解决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六成.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34) .

[2]唐爱龙, 黄天开.计算机类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 2008 (6) .

[3]徐济惠.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08 (9) .

[4]张学林, 胡景春.浅谈民办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4) .

[5]张红霞.高职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 2012 (25) .

[6]李德方.高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与研究, 2012 (12) .

运用迁移理论例说小学数学迁移教学 第8篇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实质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1.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认知结构的特征及可利用性、可辨性;共同要素;概括水平。

2. 对策。

(1)加强双基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学科知识结构中的“骨架”,它是联系全部教材知识内容的关键。因而“双基”在学习中被应用的机会最多,所发挥的迁移作用也最大。例如,学生能很好理解、掌握基本的常用字词,则有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审题能力。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双基”愈牢实,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也就愈大。因此,加强“双基”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基本要求。

(2)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

学生学习迁移与教学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从纵向联系来说,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发展,可以避免学生因跳跃学习而产生学习迁移深的困难,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从横向联系来说,要进行综合贯通,加强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及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小学生能看清许多有关的知识或隐藏的重要特征之间的共同性,进而知道许多表面上不同的叙述(表达)方式实际上代表着本质上相同的概念;使他们能区别相似的概念之间的显著差异,避免混淆,从而能正确地利用已学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的基础。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确其异同,把相同点迁移,并区别不同点,防止混淆和干扰。实践证明,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又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有益于学习迁移。

(3)提高儿童分析和概括的综合能力。

学习迁移并不是简单地搬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求学生依据已掌握了的知识技能去分析和概括新的知识,揭示新、旧知识的共同本质,使已有知识技能顺利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觉察知识间的关系,掌握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在学生掌握了比与除法、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通过分析、比较,就能比较顺利地根据“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 进而根据约分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它进行简化。实践证明, 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越高, 就越能揭示同类性质, 也就越能顺利地迁移。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明显地影响学习迁移外,诸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学习的信息、情绪饱满程度等,都会影响学习的迁移,教师在这些方面也要加以调动和培养。

二、如何进行“迁移”教学

如何灵活运用迁移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是笔者多年探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以“梯形面积”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步骤。

1. 引起注意,告知目标。

问:如果要你们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会列式算吗?(不会!因为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没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忘记了没有?(上节课刚学,印象比较深刻。)今天,老师要让同学们各显神通,看谁能灵活运用前面学过的转化方法最先登上本节课的“珠穆朗玛峰”———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这样设计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同时又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挑战心理。

2. 有选择、有组织地激活、巩固原有知识。

激活论告诉我们,贮存在人脑中的命题的活动水平是不同的,在一定时刻,大量的命题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教学中要有选择、有组织地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问题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如,问: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让学生说)

①剪、拼(或割补)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②找联系(新旧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③推导:根据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

这一步主要检验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以便进一步巩固。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前面的学习要达到80%~90%的正确率才能开始新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使学生尽量巩固先前的学习,再转入后续的学习。实践证明,原有知识、技能越是熟练,迁移就越能迅速和牢固,也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最活跃的迁移状态。

3. 创设情境,促进迁移。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现有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设置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对新知识进行补充的思维加工。如:怎么转化呢?请同学们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梯形,先想一想。

①对于现有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启发提出:你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②对于现有知识水平较好的学生则要求:能剪拼成几种不同的图形。

③对于现有水平好的学生则要求:能剪拼成几种不同的图形。

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迁移的差异性,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有相同的能力,教师应区别对待,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其信心。

数学知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通过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同化(顺应)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如:

①让学生观察新旧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关键)

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叙述观察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③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讨论如何根据旧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然后选代表讲解。(看哪一组讲得最好)

④让疑问的学生讲清哪个地方还未理解或没弄清楚?让掌握的同学为他解答。(教师补充)

⑤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设计,做到了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各个层次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从而成功迁移。

4. 变式练习,活学巧用。

除做一些基本的巩固新知识的习题外,还须设计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开放性题目来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他们从小养成学知识用知识的良好习惯,防止机械学习。如,“梯形面积”基本练习完后,出示:有位老爷爷新开垦了一块菜地,老爷爷很想知道菜地的面积,以便播种,却不知道怎么算?你有办法帮助老爷爷吗?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①利用联想判断这块地近似于我们学过的梯形。

②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③这些条件怎样获得?(可用哪些方法)

④应用公式,算出地的大概面积。

5. 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由于“剪、拼(或割补)、转化、推导”技能的多次练习和应用从而得以巩固和熟练,故在教学“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时,笔者只稍加启示、点拨,学生竟然能触类旁通,灵活地迁移到新知学习中,兴趣盎然地学会了新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有意识运用“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网络迁移 第9篇

阅读迁移式练笔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一要找准迁移点, 二要选择恰当的方式。

一、凭借文本的关键词, 侧重于内容式迁移练笔

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语, 往往是情感的聚焦点、思想的闪光处, 更是激活学生思维火花的最佳切入点。如何让学生抓住这样的词语背后的内容呢?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理解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再读句子, 设计这样的练笔:“这是多美的景象啊!你能抓住花的种类多、样子美、颜色美, 写一段话吗?”

二、凭借文本的延伸处, 侧重于主题式迁移练笔

把练笔落在文本的延伸处, 能使文本理解和练笔有效过渡。这里的主题就是文本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如,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四个画面, 文末写“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这样设计:当“我”再一次想起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 “我”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学生这样写道:多么美好的童年啊, 我将一辈子记住它;童年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我将珍藏它;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声, 将回响在我生命的每一天。学生所写的, 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怀念童年, 学生进一步将主题深入到文本。

三、凭借文本的意象还原处, 侧重于形象式迁移练笔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以词语为基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潜心涵泳体悟, 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 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 《白杨》第12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设计的练笔是以“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为总起句, 抓住“哪儿”把这句话写具体。这里的“哪儿”就是学生想象或联想的基点:城市、乡村、沙漠、高原……只要需要, 白杨就在那儿扎根。这也正是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的形象。通过练笔, 在词语的意象还原中将白杨树的形象迁移到边疆建设者的形象中。

四、凭借文本的空白处, 侧重于情节式迁移练笔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留白结构, 是作者在有意与无意间留下的。这些空白处, 是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 练笔就要捕捉住这些留白结构中的有效练笔点, 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情感。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 教学完文本中的摔跤, 设计这样的练笔:“同学们, 作者妙笔生花, 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和胖墩儿, 小嘎子这次摔跤输了, 而且摔得仰面朝天, 你觉得他会怎么想?根据你对小嘎子的了解,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请接下去写你想象中的第二次摔跤片段。”

五、凭借层次分明的段落, 侧重于结构式迁移练笔

很多文章构段方式典型, 不同体裁的文章也都有不一样的构段方式。如, 先概括后分述, 先总后分。又如, 写景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常用的有:游览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方法, 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这种构段方式, 找出规律, 进行形式多样的迁移训练。如, 教学《与象共舞》, 教师让学生依托重点段, 品味先概括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后, 设计这样的练笔:选择文中的一个画面, 模仿第5自然段的写法:先概括后具体, 适当关注动作描写, 写一段话。又如, 学完《再见了, 亲人》设计这样的练笔:文章中话别应是双方, 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听了志愿军说的话, 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 写一段朝鲜亲人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要求仿写1~3自然段结构: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追忆令人难忘的往事;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学生到了高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汇, 写作素材也有所储存, 但常犯的是萝卜青菜一箩筐。因此, 阅读中迁移一定的构段方式并创设一定的语境非常有必要。

六、凭借语言经典处, 侧重于表达式迁移练笔

文本里, 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 是积累习作资料的宝库, 是传授习作技巧的桥梁。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的写作特色, 巧妙开发文本资源, 指导学生习作, 不仅能让学生对文本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 而且能让学生灵活地借鉴文本的写作技巧。如, 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师组织探究文章内容后, 启发:这一课的哪些写法你可以模仿?学生有的说学用诗句作题目, 有的说用“中南海, 毛泽东的卧室”一句来开头, 既简单又新颖, 有的说结尾“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句话, 简短、自然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接着指导学生运用类似的“凤头”“豹尾”习作。学生们兴致勃勃, 拿起自己写的周记或者用学过的诗句或者用“日积月累”的名言换上原来的作文题目。最巧妙的是, 用“中南海, 毛泽东的卧室”类似这样简单清新的一句话来开头, 让学生很快入题, 不会出现详略不当的毛病。

七、凭借文本的思想内容, 侧重于情境式迁移练笔

在学生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后, 教师再根据文本的思想内容, 改变叙述角度, 生成适合学生练笔的情境话题。由于叙述的目的、叙述的对象或叙述的语境发生了变化, 因此, 对语言的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学生的话语构建能力是一种挑战。如, 教学《新型玻璃》, 当学生弄明白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 教师出示练笔话题:_________________的自述 (横线上填上其中一种玻璃) , 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 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 为自己做个广告。这样的练笔叙述对象变了, 原来是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的, 现在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叙述, 因此, 学生必须变换角色重新组织语言, 把其中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清楚、说通顺, 再加入自己课外积累的语言。

八、凭借文本的人物形象, 侧重于评价式迁移练笔

文本中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廉颇、诸葛亮、武松……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人物做出评价, 或谈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种评价性表达, 可惜的是学生的评价往往就是简单的一句话, 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效果不佳。如果能要求学生通过练笔在文中寻找具体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将自己对人物的评价组织成一段连贯的话, 不仅促进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进一步理解, 而且可以训练学生连贯、有条理地构建话语的能力。如, 教学《草船借箭》一文, 设计这样的练笔: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写一段话, 要求用文中的具体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网络迁移 第10篇

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它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作用或影响。对外语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 反之, 起消极不利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也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及其影响语言迁移因素的研究有助于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启示。为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展望其发展方向, 笔者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了1998年至2012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评述, 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语言迁移现象内容的界定述评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界定有利于总结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发生的偏误, 并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启示。在研究语言迁移现象方面, 有很多前人研究的成果。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四个不同方面梳理如下:

1、语音方面

语音迁移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较突出的迁移现象。由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语音的发音习惯基本定型, 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语音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影响其语音学习的进度和兴趣。由此可见, 语音迁移现象的考察显得很重要, 因为它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入门。纵观已有的研究, 大家的观点大体一致, 其中, 李孝敏的论文《语言迁移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影响》 (2009) 的论述较为全面, 总结出英语是一种语调语音, 语调能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和意图。而汉语是声调语音, 而汉语的音节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因此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有一定困难。通过对音素、音位及音节等方面系统的对比研究, 找出异同, 发现规律, 找准正迁移作用的条件积极运用正迁移, 尽量克服负迁移对语音学习的影响。此外班炜的论文《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2010) 指出, 语音方面应着重从发音、规则和形式上对语言迁移进行辨析。

上述的论文都是充分借助语音学理论来分析探讨语音迁移的现象, 只有依靠语音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对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差异, 确定教学重点, 难点, 这样才能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词汇方面

在词汇方面的迁移表现在, 班炜 (2010) 从词汇概念一致、词汇联想意义一致、汉语偏旁和英语的词缀方面辨析正迁移现象, 而负迁移现象则通过词汇在汉英语中内涵或外延不一致、词义在两种语言中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对词的蕴涵意义把握不准这三方面入手进行。

李孝敏 (2010) 主要强调的词汇迁移, 汉语中的词跟学习者的母语中的词所表示的内涵不对应, 或词语带有为某一民族独有的感情色彩。

郭云飞的论文《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初探》 (2011) 主要从汉语的偏旁和英语的词汇前后缀两方面入手分析他们的相似性, 帮助学生记忆汉字。从近义词的混用, 动词与介词的搭配上的错误, 动词构型上的误用方面分析词汇的负迁移。

研究词汇方面的迁移现象是基础的, 重要的, 为了避免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发生负迁移现象, 针对二语的教学特点, 一般不宜孤立地讲解词汇, 要把词汇和词汇意义的学习与课文相结合, 上述论文也为教学提出了相关对策。

3、语法方面

以母语为英语的二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来说, 语法学习是个难题, 原因是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大家在这一方面的观点也大体一致, 大都是从语序方面入手分析语法迁移产生的现象。

刘若男的论文《语言迁移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2011) 认为语法结构是二语学习中经常发生迁移的层面, 主要从语序和具有修饰关系的从句等方面问题着重分析这一现象。

班炜 (2010) 的观点:英汉语两种语言虽属不同的语系, 但是在基本句型上仍有不少相似之处, 从英汉语的五种基本句型的相似性分析英语对汉语学习产生正迁移现象, 但是从句法差异的表现如:表达结构不同, 部分语序不同, 问法、答法与说法不同, 适用场合和范围, 语气缓急程度这四个方面分析学习者产生的负迁移现象。

从语序方面研究二语学习者产生语法迁移现象, 找出学生学习汉语发生偏误的原因, 制定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效果。班炜 (2010) 分析四个产生语法负迁移的现象, 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的亮点, 把他的观点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4、文化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且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和思想, 并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忽略了二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出现了文化交际的负迁移现象。李孝敏的论文 (2010) 集中从汉英颜色的定义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产生的迁移现象。这反映了中外两种文化背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等差异。所以, 对学习者来说, 要意识到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应注意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通过社会的交往来掌握语言, 而不是单纯地孤立地学习书本上的语言知识。

三、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各种因素的研究内容述评

语言迁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 在具体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 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形式的迁移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影响语言迁移因素的研究各家众说纷纭, 但是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 那就是要考察语言迁移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可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1、语言因素

武励俊的论文《论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各种因素》 (2008) 和郑惠敏的论文《剖析论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各种因素》 (2007) 在研究影响语言迁移因素方面观点大体一致, 他们从四个方面总结二语学习者学习二语时发生迁移的4种起因:制造不足、过度制造、制造错误和误译。利用这些原因, 探究二语学习者学习的难点重点,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二语学习的问题。

陈淑芬的论文《语言迁移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2010) 从语言的共性和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两方面来分析影响迁移产生的因素。前者是语言迁移的基础, 依据Chomsky (1965) 所提出来的普遍语法和Greenberg开创的语言类型学虽然是从不同的方面探讨语言的共性, 但是这两种都对语言迁移做出了贡献, 很好地解释了语言迁移中的正向迁移。后者探讨母语与目标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四个层面的差异是导致语言迁移现象出现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可以说二语学习者的负迁移正是由语言之间的差异导致的。

于巧丽的论文《第二语言迁移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 (2006) 和向文静, 方庆华的论文《浅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2010) 总结了影响语言因素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1) 学习者是如何组织自己的母语的; (2) 学习者是如何看待母语与二语的异同的; (3)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水平和对第二语言的了解程度。

从他们的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研究者们主要是从认知领域来考察语言迁移的, 并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认知的过程, 是由学习者参与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非语言因素

迁移中的非语言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武励俊 (2008) 和郑惠敏 (2007) 两者的研究观点大体一致, 也是从年龄、动机、语言距离、个性和文化程度等个人因素方面和从社会文化、社会特权、教育培训、社会时尚等社会因素方面来共同探讨影响二语迁移发生的原因, 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对策。

于巧丽 (2006) 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 她认为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客观的物理和社会文化环境。物理环境就是要求为学习者最大限度的创造与真实语境相近似的情景, 让学习者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相应的语言模式。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其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来弥补孤立的语言知识不足, 帮助学习者实现向目标语的迁移。

上述的论文研究成果无论是从学习者内部的个人因素来研究语言迁移影响的因素, 还是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来探究, 都对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综合这些主客观因素, 对对外汉语教学能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文的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 近十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可谓成果颇多,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亟待我们今后继续努力。

1、在研究理论不断丰富充实的大背景下, 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的研究从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 逐步走向完善。

本文所检索的文章都是在语言学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的, 都普遍运用语言学习理论, 即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和对比分析理论。这些理论虽然都有很强的解释性, 但是数量有点少, 应该下更大的功夫从其它的理论视角, 如认知心理理论, 跨文化交际等理论入手。

2、关于迁移的许多领域有待于作深入的研究。

如: (1) 社会语言学因素对迁移发生及其范围的影响。 (2) 迁移与语言发展策略的关系。事实上, 虽然有证据表明迁移发生在每个语言次系统层面上 (如语音、语法、词汇、文化上) 同时, 大量的研究也证明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普遍的语言发展因素, 所以许多有关迁移的现象也可以用二语自然习得原则来解释。 (3) 如何量化迁移, 如何确定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这些方面应该从广度、深度上加强研究内容的拓宽和延伸工作。

3、尽管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但结合得不够紧密。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是从学习者和教学中来的, 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还有待提高。

五、结论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 语言迁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 尽管他们在研究角度和观点上还存在差异和分歧, 但是为确立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相信今后在国内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的研究必将日趋成熟, 从而能更好的发挥语言迁移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有关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以及影响语言迁移因素的论文进行梳理综述, 展示我国这领域的研究现状, 并评述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尚存的问题。

淘宝店铺迁移总管 第11篇

提取商品信息

首先在“淘宝店铺迁移总管”程序界面“交易平台”项目中选中“淘宝”,随后在右侧的“店铺地址”项中输入在淘宝网站上的店铺地址,单击“提取”商品。这样程序会自动对该店铺中的商品信息进行提取。在“淘宝店铺迁移总管”程序所在的文件夹中,会生产一个文件夹,该文件夹是该店铺的商品图片信息。

保存信息

信息提取后,我们还要将提取的信息保存,这样可以方便以后转换。首先在下面的“输出CSV文件类型”项中,点选“输出到淘宝助手”单选项,随后单击“输出相应文件”这样就将提取的信息保存到本地硬盘上。

转换提取信息

首先在下面“导出文件相互转换”界面中的打开项目下点“淘宝”。单击“选择”按钮找到刚刚保存的商品信息文件。随后在“转换”项中点选“拍拍”并选择保存的文件地址,单击“转换”,这样即可将保存的信息转换为CSV文件,以后在拍拍助手中编辑或批量上传csv文件到店铺空间就可以了。

不用Word也玩多次复制

在进行文字编辑处理或从网页摘录信息的过程中,大家都要与剪贴板打交道。因为频繁的复制、剪切以及粘贴的操作,无一例外地都会将所选择的文本等信息内容临时存在在剪贴板中。

不过,在进行这些操作时,操作系统的剪贴板仅能临时存储一次操作所选择的内容,这样在进行大量的复制粘贴工作时,便会令操作效率变得极为低下(有的朋友采用打开Word的方法以达到多次复制操作,但这种方法仍旧很麻烦)。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Ditto这款工具来保存剪贴板中所有的历史记录,来帮助我们快速地完成复制、粘贴操作(下载地址:http://www.gfeng.net/downinfo/1600.htm/)。

步骤1:运行文件夹中的“Ditto.exe”就会令其驻留在系统托盘区中。以鼠标右键单击程序图标,选择弹出菜单上的“Options”命令。在开启页面的“Language”列表中选择“Chinese”选项,单击“确定”按钮,便能够让程序变成汉化版本。

步骤2:单击托盘区的程序图标,以弹出的Ditto剪贴板。此时,我们只要进行复制、剪切等操作,所选取的内容就会实时出现在该剪贴板中。

当打算粘贴这些内容时,我们可以打开目标程序,如记事本文件。然后在Ditto剪贴板中选中所需要粘贴的条目,以鼠标双击所选条目即可将内容粘贴到目标程序中了。

线条风格迁移 第12篇

关键词:线条画,风格迁移,非真实感绘制

0 引言

线条画作品创作方式简单、艺术表现力强, 不但长期以来就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而且在社会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各种作品, 人们不难发现其中线条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同样内容的作品在不同线条风格的渲染下, 艺术感染力可能相差悬殊, 适合的场合也可能不尽相同。但是要求艺术家为其每幅作品创作多种艺术风格的副本却是一件相当费时费力的事情。

基于以上事实, 本文提出一种线条风格获取与重用的方法。使用该方法, 艺术家或终端用户 (甚至包括不具备绘画基础的用户) 可以简单地为目标图指定若干欲获取其风格的样本线条, 就能生成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同时具有样本风格的新线条画。除此之外, 本文提出的方法还允许用户通过参数调整的方式灵活地在目标图上应用所获取的样本风格, 以获取最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1 相关研究

使用计算机绘制线条一直以来就是令人感兴趣的领域。Finkelstein等人提出了一种建立在小波技术的基础之上、使用多分辨率曲线的线条表示方法。该方法使用低分辨率采样存储曲线的整体形状信息, 高分辨率采样存储曲线局部细节信息, 从而允许用户可以通过对整体形状或局部细节的编辑达到修改曲线风格的目的。该方法虽然对线条的几何风格获取有较好的效果, 但其它视觉属性 (比如线条浓度或颜色) 却很难结合到此模型中。Freeman等人提出一种基于笔划匹配的线条画风格转换方法。该转换算法首先在包含多种风格的笔划库中指定一种作为样本集与目标笔划进行匹配, 然后由匹配结果中挑选k条最为相似的样本对目标笔划进行线性逼近, 最后用逼近结果替换目标笔划达到风格转换的效果。其主要不足在于转换前必须在样本库中准备大量各种风格的样本集。如果样本集不足或与输入笔划差异过大, 都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Hertzmann等人则提出一种曲线类推的风格转换方法。他们的做法是对于给定样本曲线对A和A’ (A与A’具有相同内容但不具备任何风格) , 以及目标曲线B, 通过学习样本曲线对之间的关系, 并将这种关系应用到曲线B上从而得到具有与曲线A‘风格类似的曲线B’。但是对于实际应用而言很少有现成的样本曲线的存在, 故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 该方法很难将线条的其它视觉属性融合到该方法中。屠长河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本的线条画风格转换和定制方法。但该方法通过对目标线条的迭代细分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所需要的样本数量。然而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转换后的线条不连续, 以及对样本风格的体现不明显等副作用。

本文针对以上工作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线条风格获取与重用的新方法。

2 算法思想及实现

本文提出的方法主要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 (1) 样本线条风格的提取; (2) 目标线条风格的重用。风格提取算法试图从样本图中提取构建线条模型所需的所有信息, 而风格重用则展示如何将风格应用到目标图中。

2.1 风格表示

我们将线条的风格视作一个基本路径与风格列表的集合。基本路径描述了线条的位置以及大致走向。风格列表包含了实际路径与特征路径沿弧长参数的对应点构成的偏差向量, 以及视觉参数沿弧长变化的信息, 如图1所示。

其中S (l) 与C (l) 分别是代表线条实际路径与特征路径的弧长参数曲线, v是两条曲线对应点构成的风格差向量, 由点C (l0) 指向S (l0) , 由二元组 (θ, m) 表示, 其中θ与m分别为以C (l0) 为极点, 过该点曲线的切线为极轴所建立的极坐标系下位置向量的极角与极径。

2.2 风格提取

2.2.1 样本线条的提取

我们采用对细化后的样本图以八邻域的方式进行遍历的方式提取样本线条。该算法在遍历时会选择走局部曲率较小的分支, 并且可以设置曲率阈值作为路径终止的条件。

2.2.2 几何风格的提取

基于对艺术作品的观察, 我们将样本的实际路径与基本路径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走向变化缓和, 在局部不出现锯齿状或波浪形摆动走势的线条。我们认为这一类线条的基本路径与实际路径相吻合。换句话说, 这一类线条的风格主要表现在线宽和颜色等视觉属性随弧长的变化上而不依赖于其几何属性。我们称其为I类风格。另一种线条走势变化陡然, 并且在全局都有锯齿或波浪形的摆动。我们认为这类线条的风格同时依赖视觉与几何两种属性随弧长的变化, 并称其为II类风格。

于是, 对于视作I类风格的线条而言,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实际路径看作基本路径, 其风格列表中所有偏差向量均为0;对于视作II类风格的线条几何信息的提取要复杂一些。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几步:

(1) 计算局部曲率以及曲率半径的方向。

(2) 将局部曲率最大值点视为特征点, 并将实际路径参数化 (我们采用Catmull-Rom样条实现) 。

(3) 提取曲率半径方向相同的连续区间的曲率最大值点构成向量n1={pi|0

(4) 对以上两步得到的曲线进行近似弧长参数化, 从而得到关于实际路径与特征路径的参数化曲线, 并将曲线的参数规范化到区间[0, 1]。

(5) 以Δl为步长, 逐步计算实际路径上的点qi与基本路径上的点pi。并以pi为极点, 基本路径在pi处的切线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计算偏差向量vi=qi-pi在该极坐标下的表示vi= (θ, m) 。将vi与当前弧长参数li一一对应保存至风格列表中。

2.2.3 其他视觉风格的提取

视觉信息的提取在我们的实现中主要是建立线宽和颜色关于弧长的参数化表示。可以采取均匀采样或选取变化最快的点作为特征点, 通过提取样本线条在这些点上的颜色与宽度信息, 并对其插值进而对视觉信息参数化。特征点上颜色信息的提取较为简单, 故不赘述。对于线条在特征点上宽度的计算, 可以在将线条路径转化为参数曲线后求出该点的法线方向, 并在通过该点在法线方向做直线, 求得与样本线条相交的两点。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即为该点处线条的宽度。

2.3 风格重用

我们将风格重用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 线条合成; (2) 线条绘制。

2.3.1 风格线条的合成

风格线条的合成也就是将从样本线条中得到的风格列表映射到目标线条的基本路径上。实现方法如下:

(1) 将风格列表中的元素s逐一取出, 根据s中的弧长参数l得到目标线条基本路径的对应点p (l) ;

(2) 则与该点对应的目标线条风格转换后实际路径上的特征点为q (l) =p (l) +k1*v, 式中v为对应弧长参数l的偏差向量, k1为几何风格夸张度参数, 可以由目标线条长度与样本线条长度之比Ls/Le计算得出, 也可允许用户自由设定;

(3) 上式在以p (l) 为极点, 基本路径在p (l) 处的切线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下进行。

2.3.2 线条的绘制

关于线条的绘制我们采用了一种类似肋骨的以矩形为基本图元的绘制方法, 并且为计算肋骨的宽度增加了一个比例系数, 我们称其为宽度夸张参数kw。线条在第i个特征点处的宽度w’i=kv*wi, kv的值, 可由与kg类似的方式设定。

除了通过改变上述参数能对转换风格进行微调外, 我们的算法还提供风格在目标路径上的两种应用方式: (1) 风格的全局应用; (2) 风格的重复使用。这两种方式的不同之处是将风格的作用域视为整根目标基本路径, 还是按指定长度ld对其进行分段后的子路径。

3 实验结果

以下为本文提出算法的实验结果。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样本风格视为I类、目标风格视也为I类的风格重用方式记为I->I, 依次类推其它的方式可以记做I->II、II->I、II->II。

例1图2展示的是线条-线条的风格重用, 方式为II->I。从左至右为样本线条、为目标线条和为风格重用后的结果, kg=1.0, kw=1.0。

例2图3展示的是线条-线条画的风格重用, 方式为I-I->I。 (a) 为样本线条; (b) 为目标线条; (c) 为在目标图每根目标线条上全局使用风格的结果, kg=1.0, kw=1.0; (d) 为按指定长度在目标图每根线条上重复风格重用后的结果, kg=1.0, kw=1.0; (e) 在 (c) 的基础上对几何风格婉约化处理, kg=0.5, kw=1.0; (f) 在 (e) 的基础上对线宽夸张化处理, kg=0.5, kw=2.0。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线条风格迁移的新方法。相较于已有的基于样本的风格线条绘制算法, 我们提出的算法在保留了多分辨率曲线方法通用性的同时, 克服了其不能结合其他视觉风格的不足。与基于学习的算法相比, 我们提出的算法在保证风格转换效果的前提下, 不仅在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上都大为降低, 而且对于样本数目的要求也大为减少。但本文提出的方法仍然有一些不足即对于复杂的交叉及粘连线条的提取不能做到十分精确。在我们的后继研究工作中会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FINKELSTEIN A, SALESIN D H.Multiresolution curves[C].Pro-ceedings of SIGGRAPH'94, ACM, 1994.

[2]FREEMAN W T, TENENBAUM J B, PASZT E.An Axample-Based Approach to Style Translation for Line Drawings[D].Cambridge, 1999.

[3]HERTZMANN A, OLIVER N H, CURLESS B, et al.Curve analogies[C].Proceedings of the13th Eurographics Workshop on Rendering, 2002.

[4]屠长河, 孙玉红, 孟祥旭.基于样本的线条画风格转换与定制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学报, 2005 (6) .

上一篇:健康的隐形杀手下一篇:六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