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展示空间范文

2024-09-19

商品展示空间范文(精选11篇)

商品展示空间 第1篇

关键词:家居,卖场,展示,陈列

1. 家居卖场的环境氛围。

家居用品是目标人群社会文化、时代背景、个人喜好以及人生观的具体体现, 所以家居环境作为人类的物质生活用品也是人类精神的物质载体。家居卖场设计师只有对商品面目标消费人群的环境和人群的充分理解, 才能塑造出适合消费者的环境氛围。

商品展示与陈列是流通领域内商品与消费者之沟通交流的桥梁, 成功交流需要有良好的交流环境。人们依据对社会和生活的知识来联想商品环境和理解商品的含义。家居通过环境这种精神载体给目标人群以传情达意、让环境氛围会对家具起到有效阐释、引起目标消费人群的强烈共鸣和提升商品感染力。良好氛围能够让顾客能够感到自己所看到的家居产品就是自己追求的和自己期望的生活方式, 从而提起购买的欲望。

家居卖场环境氛围的塑造首先是店面装饰氛围的塑造。装饰风格的定位应根据产品特色和目标消费人群的特征来确立自己的卖场风格;然后是展示陈设的氛围塑造。展示陈设的风格作为对家具风格的诠释和补充, 就一定要做到与家具的外在气质保持一致。结合产品特征、装修风格, 以及消费层次等来模拟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情景来塑造真实逼真、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居家生活气息。

2. 家居卖场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产品展示与陈列不是产品储存。家居卖场在进行商品陈列时要充分了解顾客目标人群在卖场中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充分把握顾客目标人群对商品信息的认知过程来、并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展示陈列方式来打动目标人群。家居卖场展示与陈列的过程中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引导信息原则。进行合理的商品布局以引导顾客接受信息, 节省顾客购买过程中用于搜寻商品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商品布局时还要考虑商场的目标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购买习惯等一系列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商品布局。 (2) 体现商品特色原则。展示空间的设计为体现商品特色服务, 通过各种艺术处理手段来体现商品特色。还可以利用一些装饰物和道具模拟情景陈列来加强家居商品特征, 使顾客形象生动地体会到商品的实际使用效果。 (3) 促进商品销售原则。展示与陈列要尽量满足顾客的方便和愉悦顾客, 但这不是商品展示的最终目的。商品展示陈列要与商店的促销活动密切配合, 依据目标顾客人群的购物心理、重视展示的艺术性与感染力、通过艺术性的展示手段引导顾客购买的作用, 最终实现促进商品销售目的。 (4) 提倡居家文化原则。家居用品是人类艺术文化的物质载体, 家居商品不仅体现为一种用品, 还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艺术文化形态, 这就是家居产品的精神内涵。所以一个商家不仅是居家用品的销售者,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艺术文化形式的提倡者。商家只有找准适应现代生活的产品文化核心, 塑造特色商业文化空间来赢得顾客青睐。 (5) 品牌形象性原则。不同的品牌个性决定了不同的品牌形象定位。家居商品的陈列必须要符合品牌的形象气质和特点、必须使陈列与品牌的整体形象吻合。 (6) 美观性原则。商品的陈列要美观大方, 富有艺术感。美观而富有艺术性的陈列会增加顾客的视觉美, 提升商品的层次、增加购物乐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7) 安全性原则。家居产品在展示陈列时既要考虑吸引力, 也要保证商品展示陈列时的安全性。大型家具要陈列在稳定牢固的地方, 小件商品不易散落, 吊挂物的悬吊紧固件要科学合理, 商品陈列不能阻碍人流疏散通道和安全逃生门等。 (8) 人性化原则。家居陈列尽量提倡一种生活化的经营, 体现在产品陈列上会比较人性化、温情化、轻松自在。对于沙发、软体床等触感性很强家具陈列时尽可能方便顾客体验。

商品应陈列应在顾客视觉方便观赏的位置。一般情况下, 由人的眼睛向下20度是最易观看的。人类的平均视觉是由110度到120度, 在店铺内步行购物时的视角为60度, 可视范围为1米。

商品应陈列于顾客便于体会的位置。陈列的易取性、易放回性是方便顾客在购买商品的时候, 容易从多角度进行商品确认。

3. 家居卖场展示陈列类型。

家具产品的陈列效果会左右商品在顾客心中形象进而影响销售。家居卖场展示陈列类型主要以下几种常见方式: (1) 分类陈列:就是将商品按类别集中组织陈列。这种陈列方式能让顾客快捷、方便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让顾客能迅速、系统的了解商品, 也给观众选择、比较商品提供了方便。 (2) 综合陈列:将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商品经过合理的搭配处理, 综合布置到一个空间。 (3) 特写陈列:在特定空间集中介绍某一种商品, 模仿电影特技的处理方式, 通过视觉放大或加强, 将某个或某种产品的陈列表现的非常突出。这种方法适用于新产品, 特色商品的陈列。 (4) 主题陈列:以一个主题内容为中心, 围绕特定的主题或事件选择布置商品, 组合成具有某种主题思想的文化空间。 (5) 季节陈列:随着季节的变化, 将该季节急需的商品组织陈列到某个空间。这种陈列方式能够很好的组织、引导消费。 (6) 节日陈列:在特定节日期间, 结合节日的特点、性质和要求, 通过商品的组织和陈列, 既体现卖场节日气氛, 又达到商品促销的作用。 (7) 场景陈列:将商品按照生活中的使用状态以某种情景和场面塑造出来。这种陈列突出商品特色、体现商品优势、引起顾客的共鸣。

4. 卖场家居陈列方式。

家居陈列位置的设置应使顾客流线通畅、便于浏览与选购、方便营业员工作管理的原则。卖场有以下几种常见的陈列方式: (1) 柜厨陈列:把商品陈列于柜厨内的陈列方式。 (2) 展台陈列:利用展示台陈列商品的方式。 (3) 地台陈列:通过搭建地台的方式来陈列放置家居产品。 (4) 展架陈列:利用格架来陈列产品。 (5) 悬吊陈列:通过空中吊挂的方式展示产品。 (6) 动态陈列:利用机械传动或电动手段陈列商品。 (7) 壁面陈列:利用墙面、展板上钉、贴、挂的方式陈列商品。 (8) 场景陈列:通过生活场景再现的方式陈列商品。

参考文献

[1]王伟王雄:展示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6年

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论文 第2篇

可以说,展示色彩是展示形式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表达元素,它能够借助色彩的对比和调节作用来营造完美的展示氛围,有利于观众在特定的展示氛围内获得对展品以及展示空间良好的视觉反应和心理感受。此外,合理的色彩展示还能够起到良好的指示性和导向性作用,具有较强的识别性,这对于一些参展的企业来说是大有益处的。因此,现代展示空间要学会合理地利用和搭配展示色彩,要对展示色彩的具体构成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为展示设计增光添彩,才能满足自身以及受众的双重需求。具体而言,展示色彩主要由空间界面色彩、展具色彩以及照明色彩三方面有机结合而成,其详细分析如下:其一,空间界面色彩。空间界面色彩是指吊顶、墙面以及地面的色彩,它们通常作为背景来衬托展品,以构造出独特的色彩氛围。一般而言,空间界面色彩既可以选择与展示主题同调的色彩,也可以采用色彩比较淡雅的中性色调,并要根据具体的展示需要对展示色彩的色调以及色块面积进行调整,以获得和谐的视觉效果。例如,商场里儿童区的地面、墙面以及吊顶等空间界面多采用鲜艳、明亮的颜色,这符合儿童的审美观点,有利于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其二,展具色彩。在现代空间展示中,展具是展品的直接承载物,它的色彩对展品的呈现起着直接的衬托作用。一方面,展具色彩可以与展厅背景色彩保持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其也可以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以营造出鲜明的视觉中心。例如,博物馆陈列品的展具色彩一般采用和白色背景墙相一致的乳白色或是浅米色等色彩,既简洁大方,又迎合了展览需要。其三,照明色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照明色彩赋予了整体展示空间强大的表现力,其光色结合的影像效果能够瞬间提升展品的柔和曼妙性,对受众视觉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例如,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央圆厅的照明色彩就极具特色,其选用了不断变化的多种色彩,打造了一种华美鲜艳的灯光效果,能让受众在游览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惊喜。

二、展示设计中的版面

除空间和色彩外,版面也是展示设计的主要形式语言之一,是体现展示效果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展示传达的一个重要载体。与平面设计中的版面不同,展示设计中的版面不仅仅包含点、线、面等构成要素,而且还包括了形体、材质、空间表现手法以及版面组合等其他元素,同时还更加强调版面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一般而言,版面设计由展板、展墙等立体界面构成,上面可以放置组版、文字、图片图表、版面装饰图案等元素,这样既可以为受众提供多种形态的展示造型,又可以利用不同的展面内容将大的展示空间分隔为不同的小空间,从而丰富了现代展示空间的内容。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和资料阅读,笔者在此从“文字”以及“装饰图案”这两个方面对现代展示空间形式中的版面语言做一论述。其一,展示版面中的文字。文字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中信息传达的直接载体,每一个展示空间或多或少都会有文字的存在,甚至有的展厅就直接大范围地采用了纯文字形态,其中书写流畅、简单、优雅的英文字体更是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青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将文字应用到整个展示空间的过程中要做到风格统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规整有序。如在对历史文化博物馆这种类型的展示空间进行版面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展馆性质以及展览内容,此时就不适宜采用英文字体,而比较适合采用一些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字,以契合该展示空间的主题和内容。其二,展示版面中的装饰。现代展示空间中的版面装饰主要是利用线条、图案、色块、纹样等绘制而成的墙画、板画、题花、尾花等,以此来衬托展示空间,起到装饰、美化展示空间的艺术效果。通常而言,现代展示空间所占的面积较大,因而空白的墙面、展墙、展板等出现的频率也就多一些,设计师因此在这些版面上会绘制出大量的装饰图案,这一方面缓解了展示空间的空洞性、冰冷性;另一方面也是对现代展示空间内容的补充,是展示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波兰馆的外墙就铺满了波兰民间传统剪纸的镂空花纹,整个展示空间看上去就像一幅立体的民间剪纸,版面设计中这种图案纹样的应用不仅吸引了游客的驻足停留,而且还将波兰的民俗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语

展示的空间尺度 第3篇

展示的环境规划设计是整个展示的基础,展示的空间设计是在建筑和室内环境下进行的,建筑环境对展示空间设计有直接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对建筑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获取可发展的空间元素。一个展示的成功与否,直接与规划设计有关,好的规划通过主题、分类、导向等综合设计来体现。

合理的布局,把展区分为几大类,可以方便参观者选择需要的目标,也使得人群分流,不会出现拥挤的场面。通过同类集中、动静结台、大小组合等形式,使得展区充满生动活泼、热烈的气氛。通过建立独特的展示形象,以求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在合适的地点、时间和价格上,造成具有吸引力和诱导性的展示。

在平面设计中,空间是一种尤为生动的设计元素,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常常将设计师画出来的形状命名为“正形”,而周围空白的部分称之为“负形”。许多图形都证明了正负形两者同样重要,因此,展示空间也有创意设计的方面,它可以向人们传达一种空间感。展示空间与绘画的平面形态不同,它不是设计师有意创造或刻意使用的元素,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对于展示酾十师来说,如何合理利用空间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仅承载设计作品的形式与形态,还决定了设计的美感。对空间尺度的把握,体现了设计师对展示空间的感受。

展示空间也体现了时间与活动的特征。在展示设计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欣赏的过程中运动也成了关键的组成部分,人们必须围绕着展区缓步行走,慢慢感受整个空间,体会流动和节奏的美感。来看中国的建筑代表苏州园林,那些迂回曲折的道路,不断变化的视点,到空间的转换,正负空间的对比,层次的递进,以及尺度的微妙变化,无一不给我们以启迪与借鉴。

展示设计师不仅要依赖于环境设施条件进行设计创作,而且也依赖于正确处理好“人、产品、环境”之间的关系。展示谢十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人是衡量尺度的标准,要保证人有必要的活动自由度,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的要求。设计师要注意人体对尺度关系的感知和适应能力,以及人们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当展示空间的尺度关系处理的不恰当,就会产生问题,例如造成人们的不舒适或不愿意观看。

在展示设计中,对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是设计师确定各项设计形式、制定各项标准的依据,因此,了解人们在展示环境中的行为运动状态和适应程度,是确定各种展示空间数值的基础。在展示活动中,人的基本活动行为是行走和观看,我们在研究展示空间设计中各种物体的尺度,也都围绕人的观展行为而展开。

从展示活动的特点来看,与尺度有关的行为主要是人的行为。人的空间尺度问题是人机工程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早开始研究的内容。对人体的测量,包括人体的高度、宽度以及行为动作时的空间尺度进行科学测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从中总结出的尺度分布规律。通过这些测量和数理统计的数值,就是我们确定展示设计有关空间尺度的依据。

在展示空间中,与尺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可容性空间,即指展示的场地、通道和其他人们活动的空间,设计师应该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全面掌握参展单位、展示主题以及产品的属性等情况,权衡各种设计要素,从而获得对展示空间和尺度的准确信息,尽可能地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设计的手段与风格是多样的,建筑的结构有时的确限制了展示酗十的空间发展,对展示设计师来说,在原有的空间环境中,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改变空间次序与相互关系,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思。

空间尺度还与展示产品的密度相关。密度是指展示对象所占展示区域空间的百分比,设计得当的产品展示密度,不仅可提高展示的效率,也能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观赏展示对象。对密度的把握,影响到展示的整个效果。过于密集的展示,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拥挤场面,而密度过低,也显得展示效果的平庸,空旷。展示的密度还与展区的空间跨度、净高有直接关系,同时受到展示产品的可视距离、展示高度、展示产品的大小、展示的形式以及不同的消费人群等因素的影响。展示设计一方面掌握人体空间尺度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人体的视觉尺度,根据人的视觉范围限定,注意处理好视角与视距的问题。一般来说,能使人们看到产品全貌的正常竖向视角为26度,正常横向视角为45度。观看的视距是由竖向与横向的视角决定的。垂直与水平的视角相当,视距也就会合理。这说明视角与视距是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视距应该是展品高度的1.5至2倍,展品的尺度与视觉尺度成正比关系。此外,利用人视角的局限性,合理安排展区的人流线路,通过展品分布的远中近,使人们在参观中建立对整体与局部有机的完整形象。

展示的空间设计实际上是一个人为的环境创造,是在人与物之间创造出一个彼此交流的媒介,是为展示活动提供合理的空间环境,现代展示是信息社会中参展单位传达信息的有效途径,在有限的展示范围内,希望吸纳尽可能多的人们前来,因此可以说展区的每一平米都是非常重要的。尺度是我们衡量空间的一个重要元素,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与各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刻在发生变化,并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导致人们相应的感受,如舒适、拥挤、宽敞等。在展示设计中,应当灵活应用这种距离的尺度关系,既可以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人与展品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又可以有意疏远^与人、人与展品之间的距离,给人以远离、空旷的感觉,而有时可以起到有效分离人群,避免人群过于集中产生的拥挤。

展示空间及其采光方式 第4篇

何谓展示空间?意即可以容纳和进行展示活动的场所空间。空间, 作为展示设计中一个最原始, 最基本的核心要点,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的关系, 是展示设计中的一大难题, 也是做好设计的前提条件。事实上, 灵魂和情感是一个优秀的, 感人的设计作品的标志, 因此可以说展示空间的灵魂便是处理好空间。而展示照明设计作为一个重要实现条件和要求, 在展示空间蓬勃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备受瞩目。在展示空间上有一个基本要求, 是要把展品凸显出来, 更高一点的要求是要把展品的“原貌”呈现出来。展品维护也就顺理成章的聚焦了更多目光。

1、灵活的空间

最基本的实现途径便是赋予展示空间以灵活性和机动性, 并加以利用和拓展。有一种陈列结构, 是通过大的型活动的展板搭建起来的, 计算机提前存入大量的模板, 在实际的场地, 计算机可以生成具体的方案。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效果都很好。因为, 这的确减少了人工成本, 但是却不一定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一切都从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 设计者只需去实调查一些展览馆的实际的陈列案例, 记录并整理出若干“适用”的方案, 就再清楚明了不过了。如果这样, 便是“灵活无处不在”。人们需要的是展示系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自动生成模板。

谈到空间的灵活性, 就不得不提及巴黎国立近代美术馆——一个以追求灵活的展示空间为目标的划时代的建筑。创新地以固定墙壁围合的空间来取代可移动的展示板, 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对空间的灵活性作出了全新的诠释。

2、白色立方体的含义

“白色立方体”的含义是:参观者目之所及, 包括四周墙壁、天花板、甚至不被注意的地板都是白色的, 木线彻底消失, 展示作品的空间甚至包括那些未装修的天花板。这在美术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那些摒弃任何多余的无意义的色彩和装饰的“白色立方体”已然成为美术展览馆的标志。现今, 作为展览室的基础要素和原则, “白色立方体”已演变为一种特有形式。

自然采光是构筑白色立方体的基本要素, 也是我们进行展示设计的一大核心问题。然而, 对于将自然光引入展览室内, 依然存在众多反对声音。众所周知,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纬度是不同, 接收自然光的强度差异巨大, 这一环境因素对保存收藏品提出了不同要求。虽然这样, 大家仍然想实现自然光鉴赏, 因为人们认为自然光下我们才能还原设计者创作作品时实际的场景。

3、工作室的空间

另外, 也有对“白色立方体”的批判。美术品如何能在纯净的白色空间中得到展现?艺术的创作一旦跳出了生活将走向何方?艺术来源于生活, 必然要与生活中的美相结合, 而不是被“囚禁”在展室中。因为这些人觉得, 艺术作品是来源于生活的, 普通民众、文艺创作者生活在那个空间, 文艺创作者正是因为这种接触才产生了艺术灵感, 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这时, 展示空间, 有可能存在于一种世俗的环境中, 需要天时、地利。

4、发展中的遗址空间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 遗址空间也在不断发展, 并形成了独有的体系。这类展示空间的主题是再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模型布景是主要的实现手法, 借此引导参观者产生联想和共鸣。另外, 更加具体和真实的实物展示也愈发受到关注, 成为一大趋势。在遗址上面搭建展示空间, 虽然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难度大大增加, 需要提前进行周密的策划, 后期小心的施工, 搭建起一些遮挡物以达到保护的目的。但是从观赏者的角度来讲, 能够在遗址看到展览, 是具有非常大的诱惑的。同时, 这类遗址空间的展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带来的极高的回访率也是其它展示空间所不能比拟的。

在环境保护方面看, 生态平衡的整体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对某些生物的繁殖、存在、数量和影响大自然的清洁程度, 把这部分生态系统完完全全地展示, 展示出了自然界、生物博物馆的走向。

5、改进空间

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体现, 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物的维护和再利用, 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大难题。那些醒世的建筑作品被人们牢记, 里面承载了很多人长时期的记忆和情感。建筑物一旦具有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特性, 不仅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更是城市的历史名片, 无异于在人们心中矗立起的方尖碑。有历史有故事的城市才更有魅力, 而建筑物则是人们过往记忆的载体, 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财富。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国内外有很多美术馆、展览馆都是由名人故居和古老宫殿改建而成的, 北京故宫便是一例。此外为了不破坏原有建筑空间环境, 营造和谐的城市景观, 工程的主体大都都扩建到地下, 并与历史建筑物直接取得联系。例如著名华裔建筑大师的经典之作——大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特托·现代和派美术馆 (伦敦) 也是由发电厂改建而成的, 这些都让人们记忆犹新。

变迁进程

1、王宫形态

大英博物馆

东京国立博物馆

在欧洲, 一些博物馆是由王宫和宫殿改建而成的, 这是近代才出现的一种形式, 而在日本, 也在博物馆的设计上加入了宫殿的元素, 这也是一种王宫形式的展现。

2、中庭形态

京都近代美术馆

林原美术馆

这是相对于过去王宫建筑的中庭开闭形式, 以寻求内外的连续感而开放的以中庭为中心的建筑形式。口字型的一边作为独立展览室, 将房屋之间用回游形式连接起来。

3、分棟形态

路易斯安那州立现代美术馆

长野市立博物馆

展览室既保持独立又相互联系, 使参观流线不至于混乱。让侧庭延伸到自然环境之中, 深入到休闲的外部空间的建筑形式。

4、分棟回游形态

大阪佐野市乡土博物馆

这是从中庭发展而来的形态。其最大特点是, 参观流线通过回游又重新回到起始位置。收藏品的进出搬运路线也易分开。

5、积层形态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美国惠特尼美术馆

蓬皮杜中心

为了满足城市型美术馆要求的密集的平面规划和复杂的功能结构, 只有分楼层展示。大型电梯的安全性、地下防水工程的可靠性等技术的保证支持着这一形式。

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

就展示陈列品的根本目的而言, 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是一样的。二者的权衡取舍的核心问题在于怎样能更好的保护和展示陈列品。关于自然采光对陈列品的老化影响, 霍赫美术馆馆长曾这样说:“陈列品须得置于与创作它的场所相同的环境中去欣赏。倘若此画是在有光线进入的美工室绘制, 便应该在相同光照条件下来欣赏。”值得注意的是, 设计者必须考虑世界各地环境条件的细微差异。自然光的品质受纬度的影响很大, 若是以收藏艺术品的环境要求为优先条件出发, 首先便是不能有自然光线的辐射。因此, 要想坚持利用自然光进行展示的前提, 就必须在如何引入自然光的问题上下功夫。

摘要:空间, 作为展览建筑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 常被论及。在此, 本文尝试通过研究多种不同类型的展示空间并以之为切入点, 系统地展开了其历史变迁进程的初步研究, 对展示设计中所包含的空间问题进行了粗略地探讨。毫无疑问, 人们喜爱自然的光线, 传统的展示空间设计便着眼于利用自然光, 然而也有其不足之处。本文尝试通过对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在展览中的主要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当中的不足进行讨论, 分析它们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

关键词:展示空间的含义,白色立方体的含义,发展中的遗址空间,改进空间,历史变迁进程,自然采光,人工照明

参考文献

[1]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设计资料集成.日本.丸善株式会社.2003

[2]王川.现代装饰.深圳.深圳市建筑装饰有限公司.2013

展示空间的序列设计研究 第5篇

关键词: 序列空间;展示序列;序列设计

空间的序列要素

序列作为一种空间的本质载体性元素,它融入存在着的世界的各个层面。但凡一件有意味的事物的存在,无论是形体上的,还是节奏旋律上的,都存在着空间或实践上的逻辑关系。无论是小说文章还是戏曲影视,人们在述说一个故事时,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和事情发展的急缓进度才可将故事叙述完整。对于一个空间的展示,也需要这种序列性。空间的序列是指空间环境的先后活动的排列顺序,而展示空间更是需要将展品以及展示主题按照合理的顺序想观众传达信息。序列作为空间章法的构成要素是设计师按特定功能合理组织的空间组合。“其不仅存在于建筑之中,也不仅存在于专题展馆设计之中,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由三维实体构架起来的真实空间中。”

空间的序列性就是指时空运动中所发生的顺序性和连续性,而组成它们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时间和运动。时间进程伴随运动进程,运动是人类在空间中必要的生存方式。如果一直停留在空间的某一点或者时间的某一点上都不可能产生空间的序列体验,“即如果在实践和运动这两根轴线的其中任意一根中断或停止延续都会导致对于建筑空间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一瞬间的印象上。”

展示空间序列的设计方法

展示空间是一个包含大量信息的场所,有着比较长的展线,在展示过程中,往往会划分不同的空间,从功能上的划分,有观展空间、游戏娱乐空间、数字化体验空间、过渡空间、休息空间等,这些空间的划分可以从逻辑的角度上进行也可以从展示内容的角度出发,不用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行业门类,在一个展览馆内部往往内部对比强烈,聚集了复杂多向的次空间,这些次级空间不断的切换、穿插、渗透和蔓延。而在不同层次的空间设计中色彩如何搭配、材料如何组织、情节如何安排、背景如何布置等,这些犹如叙述一个故事,何时开头,何时结尾,悬念、伏笔、线索怎样设置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

展示空间内部由顶部、地面和墙壁以及陈列展示柜。一个好的的展示空间设计,是要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相互结合从而抓住观众的视线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展示空间设计时,空间的顶部不再只是做为灯光、空调以及路线的载体,不同的顶部造型还能用来塑造空间的性格、突出展示的主题。展示空间的地面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颜色以及平缓坡道来进行导向指示,同时营造出特殊的空间氛围来凸显主题。例如在美国的泰坦里克号展览中,地面被设计成起伏的坡道,使得参观者在进行参观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展览的主题。展示中的立面不仅包含墙面还包括展示隔断。立面与观众的视线垂直,可以给观众最直观的印象,所以立面的设计是最能体现空间个性,在设计时应将其与空间作为一个设计整体,制造出秩序感和美感。展示空间中的成列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它需要将观众的视線由空间的游览带向展品的品读,如何能给观众带来强烈视感的展品,如何吸引观众的视线,可以利用虚实对比、隔景、升降等手法对展品进行展示。

展示序列的空间感知

展览的短暂性使得人们对展览意义的了解不可能进行揣摩和推敲品味,这就需要展示空间在形象上必须明确,在表达必须直接明了。现代很多专题展览都特别注意对于展示空间氛围的营造,通过用这种环境设计来突出主题表达展览的内涵,从而使人们在动态的游览中,体会时间与空间的交汇。

人们在时间与空间的流动中逐渐获得对空间的感知,空间的形象、隐喻与象征的内涵,三维界面的构成,不断变换的视觉语言诠释着展示主题,使得观众在空间氛围的体验中达到情感上的认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一个历史主题纪念馆,它的场馆设计很好得围绕着人们在参观时的情感变化来设计处理的。整个展馆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入口的大型集会广场和新馆,采用石子铺设,整体庄严肃穆使参观者在凝重的氛围中开始翻阅历史,接着是万人坑展览馆、祭场和冥思厅,主要是为了传递历史的讯息,让人们对历史遗址进行纪念和哀悼,最后是和平公园,主要是表现和平的美好。布局的安排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形式,特别是老馆非直线式的流线使悼念者漫步进行参观。这种采用半开敞-封闭-开场的空间组合,是一种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想结合的方式,同时加上内部场馆空间是由地上到地下,再从地下空间走上抬高空间,空间序列的由低向高,象征着从屈辱走向胜利、由战争的黑暗走向和平的光明。

“序列的中介本质使序列能够根据需要有效地引入所连接的非序列空间的信息,通过序列自身的排列组合进行暗示、象征或隐喻地传达出来。”一个有序的展示空间可以很自然的将展品信息以及展览主题自然地引入空间,形成各种不同信息群落,传达出特定的含义。好的序列设计可以昭示着展馆的主题,将人们的精神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

结语

空间序列是不同空间依次排列的组合方式,展示空间中的序列设计是将展示主题有序的进行叙述。虽然我国当代的展示空间设计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在空间序列设计方面我们仍要努力,一个好的序列空间不仅仅可以使展品信息准确的传递给观众,更可以使人们更好的感知空间和更好的了解展示主题。

参考文献:

[1] 董春欣. 展示作为故事演绎[J]. 上海工艺美术.2006.4.

[2]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韩斌. 展示设计学[M]. 黑龙江出版社.1996

交互展示空间的“感官交错” 第6篇

关键词:交互展示空间,感官交错,虚拟空间,观念艺术,虚拟现实

展示活动做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设计形式, 它的发展同人类文明的历史紧密相连。自从有了信息传递的需要, 展示活动便相伴而生。人们把某种物品、事物、想法和欲望, 通过一定的形式, 向其他人表达, 就产生了展示行为, 它使艺术在空间中与实际陈列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展示艺术不仅使展品在观者的空间里得到了展现, 并且也使展示艺术具备了对空间思维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功能。综观展示活动的发展历程, 从陈列宗教偶像的山洞、庙宇等向公众博物馆的发展;从市集向固定经营的商场和交易型展销会的演进;从原来以经济和贸易为目的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到当今以国际化交流、展示技术进步、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为宗旨的世界博览会。人类展示活动已经从早期的简单形式、自发形式, 发展到当代多学科综合运用的一种有明确目标、有组织的传播活动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交互式展厅设计是一种新的、面向信息时代的展厅展示模式, 颠覆传统展厅展示的风格, 具有象征性, 采用装饰、媒体与现有环境融合的特征。它是展览从传统的粗放型单纯图片摆放向高品质化的转变, 它开始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 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 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通过对陈列展品的巧妙组合和观者参与的感官体验, 让展品和它的参观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关系, 从而可以有效达到观者心灵触动的目标, 这就是交互展示设计的目的。交互展示设计对观者的感官反馈使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变的更加直接。展示展品, 不是策划展会的唯一目的, 一次展览所面对的观展者是有限的, 但展览提供的新型理念为更多人参与其中提供了机会。

说到感官体验, 感官就是感受外界刺激的器官。一个健康人对世界的直观认识是通过五大感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和所谓的第六感。假设你丧失了某一种能力, 比方说视力, 你就必须用耳朵去“看”, 用触摸去“看”;如果丧失味觉, 在炒菜时必须通过目测来“尝”菜的味道。这种以感觉替代, 以一种感觉理解另一种感觉的方法, 是开拓想象力中极为有效的感官交错法, 在交互展示设计中, 感官相互贯通的体验, 可以达到感官交错的交互方式。动态作品以其多媒体结合的优势, 成为最能表现人类感官经历的艺术形式。

在大自然中, 空间是无限的, 在周围生活中,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用各种手段取得适合于特定需要的空间, 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是借助实体而得到的, 通常是用围和或者分隔的方法, 取得自己需要的空间, 即取得“围和”这个“外壳”所包容的那个“空的部分”。空间又可以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实体空间界限清晰, 范围明确, 有较强的私密性。而虚拟空间范围含蓄, 是实体空间界定下的空间, 被成为“空间里的空间”, 虚拟空间出于实体空间内, 与实体空间相互贯通, 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 能够让人们感觉到, 故又称为“心里空间”。在空间中利用交互媒体、隔断、展具、设备等手段, 使人在空间中, 达到从二维到三维的思维转换。是一种最直接的“感官交错”。

和展示空间具有私密性的封闭式的生活空间不同的是, 除了必要的围和隔离外, 交互展示要做的重点就是打破传统展示封闭的模式, 使形式和内容融入在开放的环境空间中, 以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欲求。在展品陈列上, 为了满足观者的感官过滤, 要有意向不到的质感融入, 在设计师的眼里, 万物皆不废, 创意的灵感与实现, 往往来自于小物体、旧物体的有心组合。“废物不废”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不同肌理、材质, 把普通的物质赋予新的审美意识, 著名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即使不能被称作观念艺术的鼻祖, 至少也是观念艺术的重要思想源泉。《泉》创作于1917年。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 杜尚化名“R.mutt”送去了一个公共厕所中随处可见的男用小便器, 现成品艺术成为杜尚最重要的艺术观念, 这在当时颇有争议。时至今日, 杜尚的作品已经被人们接受, 并在艺术史上奠定了重要的地位。可见时间是衡量变化的尺子, 而展示空间是三度空间与时间集合的多维空间, 观众的情绪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和感染, 观众在动态的欣赏中体验着不同的形态的变换, 感受着多维空间的节奏与旋律。

今年夏天, 融合了3D制作、全息影像、语音识别等技术的“科技艺术互动展“以风靡世界的影响力席卷中国。诸多世界名画中的主人公借着科技的手段穿越时空“复活”:《吹笛少年》手舞足蹈的向游客讲述着他的故事;《最后的晚餐》在游客的眼前紧张上演;蒙娜丽莎用迷人的微笑向游客打招呼。看名画变成了“玩”名画, 参观者的热情不言而喻。与艺术家们的积极作为一样, 如今的科学家们不甘身居幕后, 许多经典作品蕴藏着不少悬而未决的科学谜题, 让他们忍不住一探究竟。

诚如芝加哥大学艺术系教授琼安所说:“实用的技术成就艺术, 而出于理论阶段的奇思妙想为艺术的想象提供灵感, 开辟全新的空间, 增添趣味。”只有存在的形象大于思维的特征, 艺术形象才在距离中产生美的价值。在不久的将来, 参观者利用交互展示进行信息交互行为, 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人与展示展品的双向交流体验, 这种体验不仅仅限制于感官交错的刺激, 更是人类精神层面乃至心灵的悸动。新形势的交互展示空间将会带给人们带来更多丰富而生动的新奇体验。

参考文献

[1].《TRADE FAIR DESIGN》卡琳·舒尔特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现代展览设计》张明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展示空间形态构成实践教学 第7篇

人们所看见的物象是物象之间的各种关系比如时间、空间等因素同人的视知觉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从视觉主体看, 视知觉是过去视觉经验同当前所见共同整合而成, 是“知”与“见”互动的结果;从视觉客体看, 展示空间内的形态是在物与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中产生的。因此, 展示空间形态构成是一个互动的共建过程, 时空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卡罗琳在《视觉原理》中提出创新的“参照环境”概念, “所在之环境对被看见的物体的大小感觉发挥重要的影响”, “环境参考线索删除后, 你便无从判断物体的实际大小”。不难看出, 所有形态的构成都是在对比关系中产生的——比如黄金分割率事实上就是比例关系, 而均衡感也不过是视觉重心的分布关系。艺术形式的能动性决定了在这种相互作用中, 形态因素形成对比关系之后才产生特定效果, 而形态也会适应对比关系自身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 必须在整体的组合关系以及人与展示物和整体空间环境的关系中根据其内在规律对展示空间内的视觉元素进行整体考虑。符合展示空间艺术与功能的组合关系有三种最基本的构成规律。

一、近似性构成

视觉心理学证明, 人类在观看物体时总是能动地寻找内在的组织关系并将其归纳成为一个整体。如具有相似形状特征的构成, 整体形式感就比较统一, 视觉会把形状相似的所有事物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大小比例接近也容易使形式因素之间构成整体关系, 如果大小对比失调, 则会形成杂乱无章的感觉。总而言之, 大小接近、色彩近似、风格相仿的形态因素都能很容易地被视觉心理归纳为一个整体。

如果形态因素具有一致的方向感, 也可以构成一个整体——以放射线、螺旋线为路径方向的形态因素构成都可以形成整体效应。其特点是将所有的组成部分安排在主轴方向上, 或者服从于内在的动态结构。局部如果不服从整体趋势, 就会自动从整体中脱离出来;整体如果变化过于频繁、失去节奏, 就会散架而失去趋向性构成的意义。如果在各种动态形式之间形成相呼应组合还可以形成建立在它们内在联系上的复合趋向性的动感关系。通过整体形式来自生活中的动态逻辑联系的视觉效果的有机联系, 人们在视觉行为中可以形成有机组合的良好整体感。视知觉研究表明, 人的视觉心理容易把相似的形式因素视为一个整体。

二、并置性构成

并置性是指各种形式因素之间的距离彼此靠近, 共同形成的整体感。人类的视觉很容易把相互临近的东西看成是整体, 因此, 在组织形态因素之间的距离关系时, 要仔细考虑其重要性。在空间形态布局上, 形与形之间的贴近关系、接触关系、重叠关系等都会被看成有联系的整体形式, 也就是说疏密关系也是视觉归纳后形成的对比效果。阿恩海姆曾经这样形容视觉的整合补充功能:视觉像一只看不见的无形之手一样的, 在周围的空间中移动, 只要有事物的存在, 它就触动、捕捉、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由此证明视觉心理具有的整体、组织、填补功能, 是由视知觉的恒常性和生活经验共同作用的能动性, 视觉完完全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

三、删繁就简

简化的要求是人类特有的视觉心理倾向和需要。宗白华先生发现儿童绘画时, “决不摹仿实物, 又决不为印象派之纯粹对象, 常为修改的简单图画, 如桌子, 则不必有四角, 将主要者画出, 烦琐者删去, 常如成人之概念然, 仅包含事物之主要点。”有理由认为, 这是根据人的天性进行的“内在需要”的自然行为, 因为它不是随意扔掉有价值的信息, 而是最大化保留了能体现图形特征的最简内容。常见的简化效果通常包括把杂乱的局部排列成规范形式, 把细节差异较大的不规则形体改变为几何化的基本形, 以及让各种物体大小、色彩、曲直的不规则变化排列成渐变序列的秩序化、规范化过程。

视觉形式的作用是在适当的关系中展现的, 简化的图形是整体空间形态的有机部分, 简化细节必须服从适应表现对象和表现目的。

敢于放手,还学生展示的空间 第8篇

传统教学, 教师是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者, 或是整堂课以一连串细小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中心, 重知识的接受性、划一性、机械性, 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扣杀了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的实践能力. 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教师应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读自悟, 自主探究, 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这样, 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有味.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 也是教学要服务的对象,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依靠学生的力量. 教师要敢于放手, 善于放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预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案例再现

就以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确定圆的条件”这节内容为例, 这一节课的自学自研阶段, 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简单进行交流, 自主生成目标, 然后通过多媒体把教学目标出示给学生, 这样与学生自主生成的目标相对照, 就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任务, 第二步是将任务分解为习题, 共分成A, B, C, D, E, F六部分, 出示后让小组长自主选择, 然后各组根据组长的选择, 自主交流、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后由各组自主展示. 第一组是小组长指派一名学生到黑板展示, 只见这名学生像小老师一样, 拿着粉笔和圆规一板一眼把过一点的圆和过两点的圆的作法讲解完毕后, 说了声我们组的任务展示完毕就走下讲台, 我问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没人回答, 我说那老师提一个问题:过A, B两点的圆的圆心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是抢着回答. 第二组的问题是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如何作圆, 请演示. 第二组出来一名同学, 拿起三角板, 把A, B, C三点顺次连接后, 又用圆规作出了这个圆, 他是边画, 边讲解, 展示完后他没有走下讲台, 而是问了一句: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请提问.讲台下的学生齐声回答:“明白了.”没想到他仍没有走下讲台, 而是说, 同学们对这道题都理解了, 但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让大家帮我解决一下, 问题是:刚才我给大家展示了如何作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的圆的作法, 那这个圆唯一吗? 理由是什么? 问题一提出, 各组同学立即聚在一起积极讨论, 过了一会, 就有同学站起来回答, 我们组的答案是这个圆唯一, 因为线段AB, BC的垂直平分的交点唯一.他回答后, 又有同学补充, 这一点到三个顶的距离也相等, 因此这个圆是唯一. 只见讲台上的同学说,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 的确是这个答案, 我还有一个问题来问大家:刚才说的是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能作唯一的圆, 那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呢? 同学们又积极投入到思考中, 并且先是小声交流, 然后是小组长指派学生展示. 只见一名学生急步走上讲台, 拿起粉笔画出一条直线, 在上面找出三点A, B, C, 随手画出线段AB, BC的垂直平分线, 并说这两条直线平行, 没有交点哪来的圆心, 因此不存在这样的圆, 然后走下讲台. 第二组的那位“老师”又发言了, 他回答得很好, 这正是我们组的答案, 然后走下了讲台. 这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鼓起掌来.

接下来的四组也都进行了精彩的展示, 这节课就这样在学生的讲解和相互提问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案例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之后, 教者反复思考, 觉得教师讲、学生听的数学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渴望“自由”, 乐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 我们的教学目标既然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不应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凡是学生能做到的, 老师就不要“代劳”, 凡是学生能自己说的, 教师就不要说, 有了这样的前提条件, 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属于学生. 不过, 也不等于课堂上教师就放手不问, 什么都交给学生, 教师也应起到主导作用, 作一名有效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 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展示自己,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对学习感兴趣, 达到终身发展的目的.

通过展示, 充分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意识, 从那名学生的探索情况可以看出, 他已深入思考, 并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同时, 也带动了其他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对知识的认识就更进一层, 其实, 这比教师一般的讲授效果明显好得多, 我们过去的数学课堂是老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 高谈阔论, 学生以听为主, 活动很少, 而学生爱听不听, 甚或睡觉, 真是毫无兴趣可言, 甚至有时上课者也有此感. 而这节课则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展示表现为主, 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学习积极性空前, 学生在积极探求的浓厚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 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其实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 只有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 只有让学生的激情得以燃烧, 只有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流露, 只有让学生的才能得以施展, 这才是我们的教学得以延伸和提升的有效途径. 当然, 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独立存在,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需要互动起来, 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步骤, 时刻敏锐地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 并随时积极应对,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学生自学遇到困难时教师需要引导、点拨,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走入误区时教师需要引导、点拨, 学生的解题思路出现偏差时教师需要引导、点拨. 教师正确的思路引导更能帮助学生真正体会所学知识.

当然, 点拨并非简单的代替, 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当点则点, 当拨则拨, 切不可面面俱到. 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只有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我们的教学才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 也就有不同的见解, 或是分段不一, 或是对某一问题产生分歧. 这时, 教师并不以“权威人物”来下结论, 而是珍视学生不同的思想见解,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理由进行反驳, 充分拓展学生求异思维下的空间. 只有给学生争辩的机会, 才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才能使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 敢于向“权威结论”挑战. 想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 许多发明创造就源于想象, 学生的内心总是充满幻想. 在课堂上, 教师应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融入学生中, 同他们一起放飞思维. 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 只有给他们一个真正的自由空间, 让他们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 才能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 能力得到发展, 创新意识得到培育, 个性得到张扬.

摘要:课堂应提倡以学习取向为教学的起点, 顺应学生的内部自然,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应从教师表演的舞台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 从知识传授的场所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上应多放手,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中学数学教学,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应该过多地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到的, 老师就不要“代劳”, 凡是学生能自己说的, 教师就不要说出来, 只有这样, 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乐园.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放手不问或者是一放到底, 把什么都交给学生, 教师应该充分驾驭课堂, 真正起到引导、参与和组织的作用.在课堂上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切机会,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我,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真正做到敢干放手, 还学生施展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空间展示设计的视觉要素 第9篇

空间形态是空间展示设计所要掌握的首个视觉要素。空旷的场地留给设计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如何进行空间的分割, 分割就必然牵涉到形态, 而不同的形态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设计师应当充分理解不同形态的特点来进行设计, 由此产生不同的设计风格与艺术效果。空间形态包括基本空间形态和常规空间形态。基本空间形态主要指几何基本形的运用, 例如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和矩形的运用。直线在几何学中代表两点之间的距离, 具有非常强烈的是视觉张力。在展示设计中, 直线是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有序排列的直线具有明显的秩序感觉, 并能有效的统一整个展示面;曲线从造型角度而言, 更趋向与自由、活泼。曲线可以丰富设计效果, 打破单纯直线所造成的理性、严谨的氛围;圆形在展示设计具有非常好的视觉中心作用, 以及很好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三角形是展示设计中经常运用到的形态, 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以及丰富的视觉效果;矩形在展示中常被视为某一展示内容的外框或界限。文字或图片版面上通常把矩形作为主要排版形式之一。

展示设计中除了基本空间形态, 使用最多的还是常规空间形态, 所谓常规空间形态包括柱、墙、顶、架、柜、台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造型形态。柱是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结构之一, 其空间特征是由下而上延展, 由此形成很强烈的中心感, 在实际设计中可以使主题成为展示效能极佳的载体, 使它的传统功能由单一变得丰富;墙是以围合的方式来界定和处理空间的一种形式, 形成明显的封闭感, 并且墙体的空间界定肯定而明确, 视线宽阔而完整, 能保证较大范围的信息完整性;顶在展示设计中可以形成整体设计的氛围, 展示空间形成较大的空档, 便要在顶部进一定的设计, 以便形成整体设计的氛围;架具有非常强的功能性, 一般不能独立而存在, 而是源于其他的空间形态, 主要用来摆放和悬挂展品;柜功能性强, 是在架的基础上进行封闭性处理而成, 难与其他形态进行组合, 在设计尺度上要符合人的生理尺度即人机工程学;台也具有强烈的功能性, 在展示中主要用于摆放大型展品, 或调节分配空间的格局。

形态, 色彩和材料是空间展示设计三个最基本的元素, 而色彩是比形态更加敏感的元素, 比形态拥有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空间展示设计中, 色彩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展示空间色彩组合构成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 环境色。展示围合空间的界面色彩对展厅环境色调的构成起着主导作用, 设计时应认真推敲、慎重考虑, 以适应不同风格的展示空间;第二, 展品色。它是展示设计的中心和主体, 其他色彩因素都是起衬托的作用而存在的;第三, 展示版面色。它是介于环境色与展品色之间的介质, 是重要的视觉背景和视觉载体, 因而不宜花哨, 宜自然协调;第四, 道具色。它是为了衬托和提高展品的显现而设计的;第五, 光照色。它是色彩组合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强化或变柔、统一展示空间色调和渲染展示环境情调氛围的显著作用。

材料是一切设计的物质条件, 任何形态的物质都必然以一种材料来体现。同样的形态, 选择不同的材料, 或者同样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加工方式, 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 材料的使用有极强的界定性, 不同的材料所运用的范围因其功能的独特性而有所区别, 同时, 材料和技术发展息息相关, 新材料是由于技术的介入而创造出来的。对于空间展示设计所选的材料, 设计师首先应根据其物理属性和成本因素而加以利用, 这体现出人的基本物质要求, 同时也应根据不同材料的视觉特性和精神特质而加以利用, 这反映出的是人得精神需求。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来体验、感知不同材质所带来的美感, 如材料的光滑与粗糙、坚硬与柔软、轻与重、冷与热等都会使人产生迥异的心理理想。展示设计中了解和把握不同材料的视觉感受及其质感特质有为重要。目前会经常使用到的材料有木材、金属、玻璃、塑料、布等材料。

文字图形作为视觉元素,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也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对空间的构成起重要的作用。展示设计文字图形在传统意义上是依附于版面设计内容而存在的, 只是作为信息传达的一种媒介和载体, 不具有形式美的意义, 其形式和表达特点是规矩而方正。设计师需要处理好图文之间的关系, 保持所有展示版面的统一性, 同时使之有丰富的变化, 与展示主题、展品及整体氛围相呼应。现代展示设计已经把文字图形作为一个独立的视觉要素来看待, 不仅仅是将其当做信息传达的载体, 而是当做构成空间的一种视觉形态, 有着独立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效果。根据展示主题和风格, 设计师可以采用多种字体形式和图形, 能够形成非常引人注目的视觉传达效果, 兼有提醒、产生节奏的功能, 而且它们和其他视觉形态所形成的对比关系、比例关系、疏密关系等, 对空间的视觉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摘要:空间展示设计是依赖于视觉形象而存在的, 从外在的空间造型到内在的文字、图形内容、再到展示的载体、材料、设备, 都因视觉的共性而富于清晰化, 而展示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观者在有限的时空中最有效地接受相关信息, 感受某种气氛, 从而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关于空间展示设计的视觉要素, 我们可以从空间形态、视觉色彩、材料质感、文字图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空间展示设计,视觉要素,空间形态

参考文献

[1]赵海频:《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2]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任仲泉:《展示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4]褚冬竹:《开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5]冯晓云, 任仲泉:《展示设计实务》。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文物展示空间的信息传达 第10篇

现代博物馆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教育模式的发展,展示教育的模式也开始趋向互动沟通模式,将观众化作主动群体。将自己身份定义为观众,以观众的独特视角来到博物馆展,观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主体,同时也作为被教育者,时刻感受博物馆的教育服务。经过对比,发现在一些科技类自然类博物馆中会有一些有趣的互动,很是吸引观众的兴趣。但是在一些历史博物馆中,特别是文物展示中,展示的手法就比较单一枯燥,相比之下,信息传播的功能就弱了一些。我在参观博物馆藏品的同时,更被激发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求知欲望。

关键词:

博物馆 独特视角 展示

一.文物在博物馆中的收藏展示意义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不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向公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及展示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证”。这是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现代博物馆的功能不仅仅只是搜集、保护、修护和展览文物,更重要的是对文物以及相关文化的传播与教育。

博物馆,顾名思义“博物”既是“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也就是博物馆是一个融汇古今文化,典藏人物自然遗产等的文化机构。然而随着博物馆社会职能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博物馆逐渐开始将“公众服务”作为衡量博物馆的重要标准,博物馆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所以接下来提高展览教育的服务质量,丰富大众的求知需要,逐渐成为中国的博物馆文化展览研究的新目标。

(一)文物的信息传播定义

随着人类不断刷新文明的定义,文明却无法永生,但是文物作为可以追溯的时代印记,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展示这个媒介,去深入研究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所以文史类博物馆在这里起到了很重要的文化传播和教育的作用。

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博物馆,所展出的基本都是有时代意义的历史藏品、文物。而现在大多数的文物类展示比较单一,作为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中,把重点放在如何给文物一个安全的展示环境,往往忽视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而且没有对文物的文化资源进一步的挖掘。在展示空间也会出现一些简单的互动设施,但是内容不够细致,大都是简单的小游戏,互动项目的方式和内容还不是很丰富。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知识的广大平台,它不仅仅是一个文物的收藏机构,也是一个把文物展示给观众,供人研究,并把知识传播给大众的重要角色。

人们对学习的态度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浅薄的位置,其实学习的最佳方法,并不是教书者,而是我们自己。所以说,博物馆对于参观者来说,它的陈设与展示并不足以吸引参观者,也不能一步到位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反而博物馆的整体设计,丰富的陈列配合多姿多彩的互动环节,才会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观体验有实践价值的互动展示。满足观众信息需求是博物馆传播活动的目的,也是信息传达的初衷。

二.展示配合互动,更具吸引

1969年美国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弗兰克.奥本海默(Dr.Frank Oppenheimer)在旧金山创办的探索宫是互动式体验陈列的里程碑。他认为,尽管试图用书籍、杂志、电视节目和普通科学课程来弥合这一鸿沟,但收效甚微。

(一)博物馆互动

互动这个词体现在博物馆中,主要是寓意在博物馆中的相互学习,进而使得博物馆可以为人们带来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展览与参观者两者合二为一,围绕展览的主题配合其他能够互动的活动,激发参观者参与其中,是参观者化被动为主动,从心里去接受博物馆所呈现的文化精神,在探索中获得求知的乐趣。

文物展览馆的各方面提升已经成为服务质量的最大保证,尽最大能力满足参观者的需求,然而博物馆内的展示需要进行翻天覆地模式改变,例如文字说明,辅助展品等静态的展示手法,不是让观众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展览展示中,在不影响展品展示和展品安全的情况下融入其中,以启发观众的想象力和探索欲,在实现展览与观众肢体和心理互动的同时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二)博物馆互动展示的意义

美国博物馆认为,观众是博物馆存在的唯一理由。一个博物馆应该不断研究其观众,了解它们的需求,才能找到吸引他们,服务他们的方式。成功的博物馆互动展览给观众带来的不是“眼球运动”,也不仅仅是娱乐性质的“肢体运动”,而是“心脑运动”。它鼓励观众在动手参与的同时让大脑也活动起来,引发观众学习的欲望,使得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兴味盎然,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最大化。

现代博物馆展示中,随着展示理念的不断发展,展示设计逐步走出静态枯燥的展示,而是鼓励让观众动手动脑参与展览,使观众在被动的情况下,主动改变思考模式积极参与其中,变为双方面传播学习的模式,让他们主动去互动体验,积极感受文化气氛,参与其中两者相互磨合。

(三)现代博物馆展示互动的实践运用

观众是展示设计存在的基础,在进行互动体验展示设计时,首先应该要知道目标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博物馆参观的受众人群心理是这类研究的重点,主要了解参观者的参观目的和兴趣指向。总结如下,绝大多参观者主要是想接受到博物馆的文化教育,或者去查詢文化资料,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博物馆在互动体验设计中需要考虑观众的心理,然后加入一些新的手法,为观众构建一个合适的空间。

(1)互动体验-概念转换

互动体验展示充分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随着这种展示的改变,能够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类文化传播的进步。所谓人性化的互动体验展示,即是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博物馆展示中便是以为观众服务为基础的。大多数参观者主观认为,在文物的陈设展示中,其中稀有的文物、珍贵历史文物等静态物品,采用传统的平铺试介绍的方法,能够给参观者带来方便的了解。但是,在现代博物馆展示陈列的设计,要考虑的问题是要如何提起观众的兴趣,又要满足观众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供人操作和参与的辅助设备,并不是像科技类自然类博物馆那样动手摆弄研究展品,而是一些让观众动手搜寻他们需要的知识,或者可以更加详细地观察展出的文物,可以拥有更开阔的途径,了解更多关于文物的相关知识。

(2)高科技互动设计

我国博物馆长期沿用“通柜、摆台外加实物介绍”的展示手段,不足以将其丰富的内涵表达出来,所以导致很难吸引生活在当代飞速的网络化信息时代的观众,把研究设计的重点都放在如何保护展品上面,研究如何控制展柜内的温湿度,柜内展示环境是否适合展品收藏,灯光照射是否会伤害到展品等,往往比较会忽视互动体验在展示中的设计。在博物馆特别是文物展示中,文物安全问题固然非常重要,它是作为一个国家历史遗留下来的珍惜文物,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机构必然要做好文物保护措施。在参考过国内外优秀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我认为在互动展示设计中,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能够对文物造成损坏。所以,应该在设计中使用一些高科技的辅助,这样能够在保护好文物展品的基础上融入互动体验设计。国际化的设计更够试管中获得便利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接受教育。

(3)互动展示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在中国美术馆安排的名为“法国设计先锋与艺术大师们的对话”的活动中,主要讲解了香奈儿品牌的历史与设计意义。在展厅中有一个互动空间,空间里只有一个很大的互动装置,上面是一个非常大的桌子一样的触摸屏,房间里只有巨大的触摸屏是唯一的光源(图1)。屏幕上显示的是布满星星的天空,在星星里面夹杂地一些小片的标志或者大颗的星星,慢慢飘动,当观众用手触碰这些标志时,它们就会变成一个方形的屏幕,演绎一些关于香奈儿产品介绍的小视频,参观者尽情参与其中,这个触摸屏展示台吸引了很多观众,大家都对这样的展示非常感兴趣,尝试每一个标志,都好奇想要看看每个标志里面的内容。这个互动展示设计不仅与展示的内容主题相结合,也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传播香奈儿品牌设计宗旨和主题的效果。

当我参观首都博物馆的专题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时,被其中深厚的文化历史精神所吸引。每件代表当时年代历史发展的文物,按照年代的顺序陈列在展柜中,供观众行走观看的通道走廊,左右两边展示了不同的内容,也是按照年代顺序展出的。走廊的左边是代表古都北京发展的文物展示(图1),陈列在能够智能化控制温湿度的展柜中;走廊的右边是以年代时间轴的形式呈现的,而展示的内容是对应左面展品的年代,在外国发生的历史性大事件(图2)。左右两边的展示由时间轴的形式串联起来,可以让观众在研究中國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同一时间段国外的历史,而且这样的展示方式也能加深参观者对国内外历史知识的记忆。

商品展示空间 第11篇

“同学们, 今天我们开始上武术课, 首先我想问大家都看过《霍元甲》吗?都知道里面的霍元甲耍的迷踪拳吗?见过《天龙八部》里面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吗?”

话音未落, 满场的学生互相比划着“迷踪拳、十八掌”, 场面好不热闹。

接着教师控制下了场面, 说道:“今天我不是让大家学这个的, 我也不会这些。但是我可以让大家自己也来设计一套武术套路, 让大家也过把像霍元甲或是乔峰这样的‘武林高手’瘾。”

于是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纷纷期待着这一节课的开始。

片段评析:课的导入自然, 由“霍元甲”、“迷踪拳”、“天龙八部”等学生耳熟能详的武术专有名词开始一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很快进入本堂课的武术教学中。

二、分解教学, 诱发自练

接着, 教师仔细示范, 同时要求学生跟练“弓步冲拳”、“马步冲拳”、“马步横打”、“弹腿冲拳”这四个单一的动作, 并详细介绍了这些动作的发力顺序、用力特点和做该动作的时机。

待学生熟练掌握以后, 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 并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 从所学的4个单一动作中选择任意几个, 组合成一组连续、完整、合理的武术套路, 最后由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表演。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大家临时选了10位评委, 模仿“N BA全明星扣篮大赛”的情景拿着计分牌进行现场评分, 最后选出得分最高的一组武术套路进行推广教学。

片段评析:教师先将几个武术套路动作做一简单示范,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 将这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动作组合成一套相对连贯、完整的武术套路。本课堂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尽情地释放和舒展情操。

三、展示自我, 激情比武

“时间到!”教师将学生集中起来, 并让6组的学生围成一个六边形的“比武台”, 进行武术大比拼。首先上来的是男一组, 他们推荐出来的是个小个子。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他竟然很有架势地比划出抱拳—马步—马步右冲拳—马步左冲拳—马步横打—转身弓步冲拳—弹腿冲拳—抱拳这一系列动作。刚一结束, 大家纷纷叫好, 同时场外的3名裁判也都亮出了9分和10分满分的高分。

看着此时的情景, 不难发现:原来学生是喜欢这样上体育课的。此后连续好几组也上来表演了自己的武术套路, 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学生的创造力的确不可小视。最后轮到第6组的女生出场, 只见这女生一上来就是个外摆腿—马步—左右弹腿冲拳—左右马步横打。整套动作非常流畅, 并赢得了满堂喝彩。裁判也纷纷打出了很高的分数。最后经过全班的讨论, 大家一致推崇由第一组选送上来的武术套路作为本堂课的武术套路的推广“教材”。整堂课就这样伴随着笑声和鼓掌声结束。直到下课铃声响了, 学生仍意犹未尽。

课后评析:这一节常态课, 让人很是惊讶。教师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从学生练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来看, 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上课, 轻松、自主。每一小组都由代表表演和展示自己的套路动作, 从每个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这节课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尤其在各小组表演武术套路时, 让大家感觉好像处在N B A全明星周末一样。每个人都很开心。整节课看似学生都只是在玩, 但是, 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们的练习积极性提高了, 个个都在为能够取胜而积极、主动地练习, 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体验武术教学的目的。可以说在这节课中, 学生都陶醉在浓浓的武术意境中, 体会和享受我们悠久的传统武术文化。

上一篇:可持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电剖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