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与用户服务

2024-05-17

信息资源与用户服务(精选12篇)

信息资源与用户服务 第1篇

一、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用户服务的基础

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 (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 的集合。

1.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 就是不断地发掘信息及其他相关要素功能, 根据用户的需求与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 整合、搜集、选择、挖掘信息资源, 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资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文献资源类型的不断增加, 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用户获取文献信息的空间, 另一方面文献资源的多样化和异构IT系统给人们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设置了重重障碍。用户除必须掌握多种信息资源获取手段、工具和平台外, 还必须用相同的检索策略分别在多个不同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中进行检索, 不仅需要完成大量的重复操作, 还要对来自不同系统的检索结果进行过滤, 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使得信息获取效率大打折扣。因此, 需要图书馆对现有文献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 将不同载体、不同分布、不同结构、不同系统平台的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为用户创建统一的文献检索和获取平台, 使用户能轻松地跨越资源类型、系统结构、资源分布等限制, 快速获得可靠的信息。

信息资源的利用, 就是信息资源利用部门根据信息资源开发部门所开发的信息资源情况, 结合经济运行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分配与使用方案, 是现实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的过程。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优化的功能, 为用户实现“跨库”检索, 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信息资源共享。

开展资源共享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实施资源共享的计划, 否则资源共享就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 因为非此则不能按需提供帮助。“相互依存”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整体规划与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协调, 建设相对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形成覆盖面宽、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 实现网络公共查询、联机合作编目、馆际文献共享、联合采购、大型数据库共享以及发展迅速的网络资源共享等, 都是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内容。

资源共享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 这种合作的组织形式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建立、资源的合理配置, 可以说, 实现资源的网上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愿参加、平等协作”的原则。实现资源的网上共享, 需要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 (1) 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坐标上的配置, 这种配置从时态上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分, 从时段上又有大小和连续与不连续之分。 (2) 网络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分布, 实质上是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 (3) 网络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配置: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矢量上的配置必然要涉及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 网络信息资源系统规模的大小和服务能力的强弱不能简单地看其信息拷贝数量是否庞大, 而应当综合性地以信息资源品种类型的多寡及其对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满意程度作为主要评判依据, 才能真正体现信息资源是用户服务的基础。

资源共享有三种模式:垂直型 (纵向) 共享:它是指具有隶属关系的某一系统内的各图书情报机构在不同层次之间协作共享信息资源的一种方式, 所有下级馆 (所) 都与中心馆 (所) 相连接, 并利用中心馆 (所) 的文献信息资源;水平型 (横向) 共享: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系统、不同专业图书馆 (所) 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式;网络型共享:是指全国所有的图书情报机构之间都可直接相互联结, 共享信息资源。

二、用户服务是信息资源利用的归宿

用户服务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归宿。让用户了解文献信息知识和文献信息线索, 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服务内容, 使其掌握获取文献信息的方法和手段, 提高用户信息素养, 促进用户的全面发展, 达到深层次、宽领域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目标。

1. 揭示馆藏, 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长期以来如何正确处理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收藏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是困扰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方面用户所需的文献资源匮乏, 用户的文献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用户对图书馆精心组织开发和提供的各类知识、信息不了解, 对图书馆收集的专业数据库、自建数据库要么是不知道“有”, 要么是不知道“用”, 图书馆现有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造成资源浪费。同时, 由于各种人为因素, 如图书馆员理解上的误差、知识结构的差别、学科知识的缺乏等原因, 所提供的文献资源不能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 形成文献利用中的障碍。通过用户培训, 图书馆人员有目的、有重点地向用户讲授文献知识, 揭示馆藏资源, 引导用户正确选择和利用文献, 提高用户的文献检索能力, 就可以使用户直接参与文献检索与获取活动, 避免由于馆员转手造成信息失真和文献利用上的误差, 缩短文献流通的时间和周转期, 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用户水平的高低, 尤其是查找利用文献信息能力的高低, 极大地影响着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 利用馆藏资源, 为更多用户服务。

由于用户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分布情况及文献的利用渠道缺乏了解,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资源时, 往往不知如何涉足, 只能“望洋兴叹”。图书馆收藏文献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利用的, 怎样才能被用户利用, 这是图书馆用户服务中的重要一环, 也是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图书馆要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求得自己的生存、发展与壮大, 就要建立面向用户的运行机制, 使其走向社会, 融于社会, 成为与生活息息相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 为此图书馆要牢固树立用户观念, 关注用户行为, 运用多种方法吸引用户。通过用户教育, 提高用户信息选择与利用能力, 争取更多的用户, 实现更全面地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

3. 增强用户信息素质, 作好用户服务。

在信息社会中, 谁拥有广博的知识、灵通的信息, 谁就能在竞争中稳操胜券。而要做到拥有知识和信息, 就必须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等信息素质。

用户的信息意识, 就是用户对文献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 具体的表现就是自觉利用图书馆资源。用户的信息意识决定了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的态度, 并影响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产生和发展。用户的信息意识越强, 对文献的载体形式和内容特征就越重视, 其文献需求量就越大, 文献选择与利用的积极性就高, 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就越强。所以, 增强用户信息意识是用户服务中用户教育的首要任务, 也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关键。

图书馆不仅具有信息提供的职能, 还要开展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 重点开展用户信息意识教育, 培养用户信息意识;提高用户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消化吸收并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培养用户具有相当的信息知识理论水平, 具有信息评价、整理、利用和实践能力, 具有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思维方法和心理素质, 培养高素质的用户群。

4. 提高用户信息能力, 方便用户获取信息资源。

图书馆在为用户服务时, 要加强用户信息能力的培养, 重点是对用户进行文献信息获取、选择、检索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是用户开展文献资源利用的重要保证。第一, 文献信息的获取能力, 就是用户通过各种文献交流渠道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对用户进行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培训非常重要, 提高了用户的信息获取能力, 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就大大提高了, 相应也提高了用户服务的水平。第二, 文献信息的识别与选择能力, 即用户根据文献信息的内容和文献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的程度, 依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 判断其性质和使用价值的本领。第三, 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 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 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找出检索系统中所需的文献信息的能力。第四, 文献信息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文献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人们可以变换角度观察既定事实, 得出自己的结论。用户的文献信息分析与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是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 进行高度的理解和概括, 寻找共同的规律, 并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 才能使其需求得到满足, 图书馆服务水平才能提高。

准确地说, 没有用户的需求就不可能有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用户的需求取决于用户的自身意识和文献信息利用能力, 用户需求作为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其消长进退始终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当今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时代, 研究用户、关注用户、发展用户, 唤起用户的信息意识, 增进用户的阅读能力, 提高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素质, 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之, 一方面, 图书馆要广泛接触各种类型用户, 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 改进服务方法, 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 用户的文献信息意识的提高, 反过来又会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 加速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摘要:文章分析了如何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 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总结了用户服务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归宿:揭示馆藏文献、利用馆藏资源为更多用户服务, 提高用户信息素质、信息能力, 全方位做好用户服务工作。

关键词:信息资源,用户服务,共享

参考文献

[1]孙瑞英.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9 (2) .

信息资源与用户服务 第2篇

1、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文库收集的是什么()。B、校内的师生

2、最常用的信息检索技术是什么()。B、布尔逻辑检索

3、以下哪项不属于代查代验服务()。D、目录操控检索

4、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常用资源电子图书有多少万()。D、114

5、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常用资源数据库有多少个()。C、300

6、截词检索又叫什么检索()。D、词干检索

7、实时咨询是什么形式()。B、在线聊天

1、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常用资源电子图书有多少万()。D、114

2、截词检索又叫什么检索()。D、词干检索

3、电子版报纸的优势是什么()。C、搜索便捷、简单

4、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文库收集的是什么()。B、校内的师生

5、实时咨询是什么形式()。B、在线聊天

6、以下哪项不属于代查代验服务()。D、目录操控检索

7、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常用资源数据库有多少个()。C、300

1、截词检索又叫什么检索()。D、词干检索

2、以下哪项不属于代查代验服务()。D、目录操控检索

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文库收集的是什么()。B、校内的师生

4、最常用的信息检索技术是什么()。B、布尔逻辑检索

5、实时咨询是什么形式()。B、在线聊天

6、电子版报纸的优势是什么()。C、搜索便捷、简单

7、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常用资源数据库有多少个()。C、300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图书馆用户服务有哪些()。A、馆际互借 B、实际咨询 C、代查代验 D、读者培训

2、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包括哪些学科()。A、经济学 B、历史学 C、教育学 D、法学

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电子刊里包括什么期刊()。A、中文期刊 B、外文期刊 C、其他期刊

4、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都有哪些类型()。A、电子报纸 B、学位论文 C、教学参考书 D、多媒体资源

5、截词检索分为哪些()。A、前截词 B、后截词 C、中间截词

6、布尔逻辑运算符都有哪些()。A、逻辑非 B、逻辑与 C、逻辑或

1、截词检索分为哪些()。A、前截词 B、后截词 C、中间截词

2、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都有哪些类型()。A、电子报纸 B、学位论文 C、教学参考书 D、多媒体资源

3、图书馆用户服务有哪些()。A、馆际

互借 B、实际咨询 C、代查代验 D、读者培训

4、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电子刊里包括什么期刊()。A、中文期刊 B、外文期刊 C、其他期刊

5、图书馆参考咨

询服务有哪些()。A、文献传递 B、新生培训 C、引文统计 D、书刊导读

6、布尔逻辑运算符都有哪些()。A、逻辑非 B、逻辑与 C、逻辑或

1、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电子刊里包括什么期刊()。A、中文期刊 B、外文期刊 C、其他期刊

2、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都有哪些类型()。A、电子报纸 B、学位论文 C、教学参考书 D、多媒体资源

3、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包括哪些学科()。A、经济学 B、历史学 C、教育学 D、法学

4、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有哪些()。A、文献传递 B、新生培训 C、引文统计 D、书刊导读

5、布尔逻辑运算符都有哪些()。A、逻辑非 B、逻辑与 C、逻辑或

6、截词检索分为哪些()。A、前截词 B、后截词 C、中间截词

三、判断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advanced search是二次检索。错

2、使用频率最高的截词符号是!%。错

3、非书资料管理系统收录主要的是随书光盘。对

4、特色资源是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对

5、文献检索是为本科生开设的。对

6、利用数据库的时候,应该先借助简介,了解数据库的基本信息,看是否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对

7、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不包括学科联系人服务。错

1、非书资料管理系统收录主要的是随书光盘。对

2、使用频率最高的截词符号是!%。错

3、特色资源是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对

4、文库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首创的。对

5、advanced search是二次检索。错

6、文献检索是为本科生开设的。对

7、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不包括学科联系人服务。错

1、文库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首创的。对

2、非书资料管理系统收录主要的是随书光盘。对

3、advanced search是二次检索。错

4、利用数据库的时候,应该先借助简介,了解数据库的基本信息,看是否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对

5、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不包括学科联系人服务。错

6、文献检索是为本科生开设的。对

UGC资源与图书馆信息服务 第3篇

关键词 用户生成内容 UGC 信息资源 信息服务

分类号 G252

Abstract Basing o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UGC resource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have thre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user universality, content open, and content creativity. Als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GC resources from the structure, form, content and other aspects. Since the UGC resources are lack of effective organization, the users’ usage of the UGC resources is full of blindness and randomness. Library should mine, sort, and find valuable UGC resources from the UGC application platform and the self-media product promotion, as well as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mining, and commercial media coope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vide users with navigation recommendation service, knowledge value-added service, digital reading service,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service, etc.

Keywords 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service.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36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1]。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正在进一步深化,大众已不再满足被动接受网络信息,转而追求网络信息的主动创作[2]3。社会化网络和社区型网站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利用网络的方式,使得人们不再局限于阅读专业渠道提供的信息,而是转向创建个人档案,生成个性化内容,如分享照片、视频、博客等,这就是所谓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即UGC)[3]。

1 UGC的概念及其应用平台

UGC的概念从2005 年提出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讨论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是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7年提出的描述UGC的三个特征:互联网上公开可用的内容;能够反映一定程度的创新性;非权威或非专业人员创作[4]。我国信息管理研究学者对此概念的描述和界定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从泛化的角度来界定UGC更适合Web2.0网络环境的特性。如:郜雁,莫祖英把UGC界定为包括了由互联网用户上传到网络上的所有形式的内容[4]。朱庆华,赵宇翔等认为UGC是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2]4。张博等认为应把UGC的内涵扩展为用户在网络上登记和发表的内容,以及相关行为产生的所有数据,即用户基本信息、发布内容、用户行为数据和关联数据[5]。

基于信息资源的研究视角,本文中的UGC从宏观角度来说具有以下设定:一是用户普遍性,不限定专业还是非专业用户,只要具有信息传播、交流需求和条件的社会组织及成员即可;二是内容公开性,用户生产的内容是面向所有用户或部分用户开放,用户通过平台能够直接阅读、获取、传播、共享;三是内容创造性,生成的内容必须融入用户思想,包含原创内容,或是对已有内容的编辑、修改和加工,或是上传分享表明出处、不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内容。

根据UGC在网络平台的主要应用形式,本文把UGC平台分为SNS社交网络、文学创作类网络、多媒体分享网络、文档分享网络、知识分享网络、社区论坛、微博、博客八大类型,对各类型平台的功能描述和实例参照表1。

2 UGC资源的特征和利用现状

2.1 UGC资源特点

2.1.1 资源数量多,类型多样化

只要具备基本网络知识的用户都可以创造内容,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生成内容,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全天侯的网络接入更是突破了用户对内容生成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内容的生成数量呈现几何级增长,产生海量的数据。同时,UGC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按照资源媒介分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按照内容文件类型分有word文档、pdf文档、幻灯片、图表等。

2.1.2 资源分散无序,结构相异

由于目前大多数的网站都带有UGC功能,纯粹的UGC应用平台也越来越多,用户生成的内容分散在不同平台当中。同时,用户生成的内容结构互不相同,除去一些规范的结构性数据,用户自主生成的内容多为半结构数据和无结构数据。

nlc202309080946

2.1.3 内容覆盖面广,质量参差不齐

UGC资源由于来源多样,覆盖面极广,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例如,百度贴吧是通过一个个贴吧来聚集相同爱好的用户,从而方便用户交流、产生内容,而目前贴吧已经有100多万个,从正面来看,意味着内容的极大丰富;从负面来看,意味着内容碎片化十分严重[6]。

2.1.4 内容可信度难以评估

由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资源生产者,权威性不再成为互联网上内容提供的预设条件,开放网络环境下的内容质量与可信度问题就凸显出来[2]77。由于用户知识背景差异和观点、立场的不同,势必对同一个问题的阐释存在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见解,用户除了根据信息的详尽度、发帖者的级别往往难以对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作出合理的判定。

2.1.5 内容存在版权问题

由于目前对用户参考内容的合理使用范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用户发布的原创内容在网络传播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容易被其他用户粘贴复制并进行传播,导致用户对内容版权问题的界定存在一定困难。另外,如知识分享型的UGC平台,因为其本身不提供内容,而是通过用户上传的资源来建库并提供用户共享,这类平台往往对资源内容缺少审核环节,也导致大量UGC资源存在版权问题。

2.2 UGC资源的利用现状

2.2.1 资源缺乏有效组织

随着UGC模式在互联网上的广泛应用,UGC资源数量不断增长,但是由于资源质量良莠不齐,信息存储极不稳定,资源的可靠性、权威性和价值都不能保证,加之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UGC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组织[7]。

2.2.2 资源利用具有盲目性

由于对UGC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大量有价值的UGC资源淹没在网络信息海洋当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整合,导致用户对UGC资源的利用还是依靠用户个体的发现和个体摸索,对有价值的UGC资源使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 图书馆利用UGC资源开展信息服务策略

综上分析,用户想从海量的UGC资源中快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还是存在一定困难。而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则有责任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从UGC平台和自媒体产品的导航推介,内容的整合、挖掘,与商业媒介的协同合作等方面入手,多方面挖掘、整理、发现有价值的UGC资源,为用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3.1 导航推介服务

3.1.1 开展UGC应用平台的导航推介服务

目前UGC网络应用呈现多样化趋势发展,除了基于Web网站的传统形式UGC,移动UGC成为了应用发展的焦点,大量UGC功能的App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的UGC移动阅读客户端已经不下50种,从用户反馈以及功能体验来看,这些移动阅读客户端大同小异、良莠不齐,这势必导致用户出现选择困难或者选择不当的问题。图书馆可以安排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长期关注和跟踪UGC网站动态发展变化。根据用户偏好,结合网络口碑良好的综合性网站导航,如360导航,好123导航等,选取口碑好、用户黏合度高、应用广泛的UGC平台整合制作分类导航库,并且在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植入。同时,开放与用户的回复、评论、订阅推送等交互功能,在信息推介过程中吸收更多的优质信息以完善导航库建设。

3.1.2 开展自媒体聚合产品的导航推介服务

大多数优质的UGC平台都会对平台上生成的资源做进一步处理和整合,再推荐给用户阅读,如《云阅读周刊》《真话》是网易的自媒体作者或资讯网站的精彩文章合集。有些UGC平台还生成对用户原创内容的深度聚合产品,如知乎网的《知乎日报》《知乎周刊》,百度的“百度百家”。此外,一些网络媒体也开设“干预式自媒体平台”,这类自媒体并非完全的UGC模式,如腾讯推出自媒体产品平台“大家”、新浪的“专栏”,还有一些专业内容的平台,都是在用户生成内容与编辑精选内容之间寻找平衡,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这些自媒体聚合产品内容质量较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图书馆可以选择一些优质的产品在数字图书馆上加以推介。

3.2 知识增值服务

以用户为导向的数字信息服务在Web环境中不断得到演化,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的用户真正需要的是集成化服务,而不是大量的数据库或网站,用户希望服务提供方能够提供包括技术、组织、服务在内的个性化集成平台[8]。由于UGC内容数量大,类型丰富,但同时也存在较多的冗余信息。要想从结构复杂,种类繁多的大数据中,快速地收集、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并及时提供给用户使用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3.3 数字阅读服务

3.3.1 利用UGC书评资源开展阅读指导服务

现有图书馆OPAC系统功能中,除了提供表示图书的外部特征信息,如题名、作者、出版社等检索路径之外,还可以把馆藏图书链接到豆瓣读书、当当读书、亚马逊等读书网站。这些网站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图书的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聚合了用户的评分等级,以及大量用户原创的短评、长评、读书笔记、论坛内容等UGC信息,用户通过阅读这些信息,对图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用户也可以把阅后的体会心得通过写笔记、写书评等方式与社区用户分享和交流,更好地激发阅读的兴趣。另外,一些优质的书评作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吸引用户阅读其推荐的其他类图书,很好地起到了阅读指导的作用。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些网站的书评机制和书评作者的影响力,以及虚拟社区交流分享的功能提高为用户导读的服务质量。

3.3.2 与商业阅读社区合作开展图书推广服务

商业阅读社区上提供的书籍多为通俗类图书,对大量专业性书籍、有特色的地方文献、古籍,商业社区往往没有相关信息,图书馆可以考虑与豆瓣、百度等商业社区网站开展合作,提供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信息做链接,当用户在商业阅读社区浏览或是搜索到某本书时,在书目界面上显示纸质图书的馆藏信息或是提供电子全文,用户点击后可以预约纸质版图书或请求文献传递。在此服务模式中用户通过信息服务来充实、完善图书的相关评论,达到宣传、推广图书馆资源的服务功能。

nlc202309080946

3.3.3 利用UGC原创文学资源开展个性化阅读服务

国内有影响力的UGC原创网络文学平台,如起点中文网、榕树下、豆瓣阅读、多看阅读、网易云阅读等,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成为文学创作者的机会,这些平台积聚了大量爱好文学的网络写手,生产了大量的原创网络文学。这些平台主要以付费的电子图书阅读服务为主,兼顾提供部分电子书免费阅读,原创文学一边创作一边上传,并且随时与读者互动,得到了年轻用户的追捧。图书馆可以选择几个用户黏度高的原创文学平台作为试点,开通多个用户账户,供图书馆用户在数字平台上自行下载、阅读、评论、分享等。

3.4 交互式信息服务

由于服务理念、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问题的制约,图书馆提供的交互式信息服务项目比较少,一般利用电子邮件、BBS、FAQ 等传统解答方式,而读者互动交流空间栏目、即时交流工具等方式应用较少。一些图书馆也推出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但大多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还是以单向提供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为主体,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式信息服务模式没有完全形成。在UGC模式为主导的互联网世界,图书馆应顺应潮流转变服务理念,充分利用UGC功能,依靠用户创造和参与产生的信息资源,吸纳用户的智慧和力量,为用户提供更多针对性强、具有发现性、探索性的信息服务。

3.4.1 完善0PAC系统开展交互式服务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0PAC系统不具备用户参与书目信息共同建设的条件,更多是满足用户查检的信息需求,用户在书目信息中无法发布自己的评论,也无法对书目数据进行补充和完善,缺少让用户发表感想、与更多用户多向交流的功能,互动性较差。图书馆可以进一步完善OPAC系统的交互功能,在书目信息中增加实现用户参与的板块设置,开通“图书星级评分”“阅读评论”“借阅排行榜”“豆瓣互动”等功能,也可以增设一些“个性推送”“阅读分享”等个性化的功能板块,激励用户积极参与[10]。

3.4.2 利用UGC平台开展微服务

从目前应用现状看,微博和微信应用平台技术成熟,交互功能强,积聚了大量的用户群体,是图书馆开展交互式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图书馆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平台的功能,不仅可以进行动态消息发布、资源介绍、新书通报等常规性的信息推送,并且也可以开展RSS个性化订阅服务,以及微书评、微朗诵、微视频、知识竞赛、晒读书笔记等用户参与性、交互性更强的竞赛类和开放类的相关活动。活动的要求、用户上传的内容、评比等活动环节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使用户方便快捷地发布自主性强的创作内容。所有用户对上传的内容可以评论和评级,不仅可以充分挖掘用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使用户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更多相关和需要的资源,丰富用户的阅读面和知识积累。

4 结语

随着UGC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UGC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在持续深入。本文试图从信息资源的研究视角对UGC的概念、应用平台、特点、利用现状作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和总结,并从图书馆利用UGC资源开展相关信息服务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以期引起图书馆同仁对UGC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注和重视。UGC模式是目前和未来一定阶段内互联网最主流的应用模式,对有价值的UGC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将会是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利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1 ]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

624.htm.

[ 2 ] 朱庆华,赵宇翔,谈晓洁,等.新一代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生成内容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77.

[ 3 ] 李妙玲.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3.16(1):21-27.

[ 4 ] 郜雁,莫祖英.采纳用户生成内容的影响因素分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4):69-77.

[ 5 ] 张博,任殿顺.大数据背景下UGC的价值研究和出版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4(3):65-67.

[ 6 ] 门亮,杨雄勇.UGC平台的特征及其信息流的分析[J].设计,2015(5):52-54.

[ 7 ] 郎宇洁.面向UGC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研究[J].科技创业,2012(7):171-173.

[ 8 ] 胡昌平,邓胜利.数字化信息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4-15.

[ 9 ] 苏蓉.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 郑文晖.Web2.0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3):95-98.

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服务研究 第4篇

一、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满足各个下属部门同步办公的需求,大幅度提高政府部门办公效率。所说的同步办公是指所有业务相似的部门工作的模式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一样。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同步办公模式可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政府信息资源只有实现共享,各个部门之间才可能有效地实现上述办公模式。伴随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政府各部门之间越来越需要类似流水线一样模式的互相沟通[1]19。例如,美国政府各部门间没有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与共享,对进出口货物的计量和管理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而后来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就实现了该国进口与出口货物的精准计量,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节约型的社会需要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并且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首先,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做到政府的大数据的全采集、加工、维护各个方面的统一以及使用的同步,以此可以降低各个方面重复收集的资金花费,比如资源的收集以及整理等等;其次,即使只单次地收集到了信息,也可以避免重复操作而有所疏忽造成的数据信息错误,这样又能节约一部分的成本;再次,如果可以做到资源的共享,那么重复采集信息的一些专业的设备就可以减少,从人力方面到物力方面的减少,都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节约资金[2]77。例如,在我国沿海的交通枢纽设置了信息资源共享的联网设备,就有利于当地的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并掌握其重要数据,使交通部门和执法部门联合起来,大大地降低了不法行为对经济造成的损失。

3.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为社会大众对电子政务需要开展的服务,实现它对社会效益就会有很大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的电子服务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要更好地发展电子政务,就必须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这样才可以把完善、健全、高质量的政府服务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进而更加有效地提供政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如我们办身份证、护照等有效证件,开具各种证明,抑或缴纳各种费用等,都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甚至贴心的服务[3]36。

4.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正确地做出决定,进行规划,可以使政府的决策以及服务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以给政府提供充分的准确的信息备案,这样政府就可以更加高效地制定以及下发公告,更重要的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提供公众信息的基础框架,给政府做出任何的决定提供支持,为以后政府的种种工作提前做好基础内容的准备。

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

信息资源共享是建立在现代的通信技术、数字的技术和网络的技术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政府作为国家最权威的部门,其信息共享尤其成为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政府信息共享与服务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广泛以及深入的关注,是由于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巨大影响,可以促进人民群众与政府机关更进一步的关系,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建设,不仅使经济得到发展,还有助于政府的形象在国民心中的进一步提升,更加可以维护人民的平等、自由、公正、法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更是保护公民精神平等自由的思想道德层面的问题[4]38。而这些都关系到更加现实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政府的存在意义,以及文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政府信息共享意义直接关系到生产力领域及生产关系领域,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因此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有广义和狭义的双重含义。狭义的政府信息共享指的是政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其拥有的信息及资源在空间上进行更合理的配置,通过协调信息资源在时间、区域、部门等数量上的分布,更加合理地布局信息资源,从而使政府信息在既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同时也使得政府存量信息资源能够发挥最大作用。广义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要求下,政府通过信息共享这一载体逐步达到权力重新分配、促进政治改良和社会进步的过程[5]40。狭义政府信息共享是政府、企业与公民相互之间物理意义上和数字意义上的共享。广义政府信息共享是政府、企业与公众相互之间平等政治权利意义上和公平精神意义上的共享。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政府每个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最基础的部分就是它, 政府不同职能的部门其不同的数据是怎样分布的,就是它最重要的内容。可以不重复地收集、整理、立档和存储,以免重复的工作浪费人力物力,可以使各职能部门尽可能顺利地访问和取得共同分享的数据以及其需要的其他不相关职能部门的专有数据。这样就可以做到促进各个机构之间的共同合作,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把各个机构分散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有用的设施都进行收集以及整合,建设完整的政府信息门户网站,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了解政府下发的各种通知,并且官方的网站能避免一些谣言的散播,及时阻止网络上虚假信息的肆意扩散,更能提高政府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政府信息从上级部门到下级之间的共享。主要内容是上级政府下发的政策下级政府怎么能及时获取,另外就是,下级政府的反馈信息上级政府怎么能准确地收到,这样既有利于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任务的执行,也有利于上级部门对于下级部门执行的情况有一个及时的了解,根据反馈做出更好的决策。

3.政府执行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意思就是政府监督部门怎样对执行机关的数据进行访问,访问后调查分析。这样就可以实时完成政府监督部门与政府执行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近年来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有问题的也并不罕见,其中不乏重要的领导人物,与其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后进行处罚,不如把这些不法行为都扼杀在摇篮之中,建立透明的政府,提高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程度,而这些就需要做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4.政府和企业间以及政府和人民群众间的信息共享。其关键的部门就是政务的公开,让企业和广大公民可以通过网络,或者信息门户网站及时搜索到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资源,把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提供给各个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不仅需求不同,内容和方向也不尽相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阻碍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应高瞻远瞩,并且未雨绸缪,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树立坚定的信息,做好政府部门与企业及群众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三、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1.目前国家政府有关信息机构的种类划分。我国对政府的信息服务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把这项工作当成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并实事求是的重要步骤,而且不管是政府的内部组织机构还是外部组织机构,都专门设置了可以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服务与支持的专门机构,首先有一些机构是政府所下属的机构,例如中央或各个地方政府的信息中心、统计局、办公厅、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等等,这些部门通过对各个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储存、利用开发等,这些都是关系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重要数据,依据这些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探讨,政府就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决策;其次是政府机关内部的各种信息情报机构,例如咨询委员会、研究室、专门的秘书室、政府内部综合部门等,以这些机构为主,可以通过课题研究探讨等,为政府的上级部门制定出近期以及长远的目标规划、规章制度、方针和政策等等,同时也可以对下发的政策等的执行程度进行反馈情况知悉,有利于及时地对政策进行调整或者进行下一步规划;再次就是除去政府行政部门以外,其他的信息服务机构,其中既有各个级别人民代表大会、科学技术情报所、各级档案馆等可以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也包括其他党派的咨询委员会等等。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对行政系统充分利用,通过政府系统内部外部的分级别体制,在各个地市、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等特别邀请的信息员,进行信息的及时通报、情况的及时反馈,广泛地收集和反馈各种信息,形成交错的政府信息网[6]168。

2.我国政府信息服务中现存的问题。因用户的性质不同,我国的政府信息共享服务的内容各有各的侧重。假如是对于行政系统本身而言,大多数都是决策型的用户,这些用户一般都有明确服务的主题以及方向,大多数是定题的调研、报道或编辑翻译等较深级别的信息形式,更加注重信息共享服务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准确性。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政府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基本点就是要以政府信息的公开为前提,例如公开政策与法规及办事的程序、宣传政府重视经济教育的重要措施、对政府职能的介绍、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并注意对群众意见的倾听等,重视政府信息共享服务的重要性。但是伴随着电子时代的悄悄到来,公众的主体意识已经大大提高,政府本身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变,人民群众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政府进行信息公开,甚至要求政府部门主动地进行其信息的共享与服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政府门户网站也纷纷建立,但是与政府的其他服务相比较,政府信息服务与共享明显存在着结构不够合理、发展略不平衡、功能相对滞后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在效率上仍然低下,甚至在体制、主旨、方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实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信息共享与服务在政府行政机构实施的过程中始终都存在着片面性。政府服务在整个政府运转的环节中占决定性地位,既指导着政府行政的方向,也给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提供依据,是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必要条件,指引着政府工作的整个方向。然而在现实工作当中,政府大多把信息服务作为行政工作的一小部分内容,仅仅是服务于其他的工作,并不作为整体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而经过分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对信息共享与服务的人力、物力都投入不够,不够重视。(2)信息服务方式依然存在很大的被动性。而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管理者始终是政府部门,各种社会资源都是被政府所掌控,政府是领导者,因此政府很少自觉地面对群众提供信息,只是对于有需求的用户给予特定的信息服务,有需求才有提供这样的方式太被动,极易造成社会信息的不对称。比如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档案,自古以来就是被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的,普通人根本没有权利看上一眼,更别提要领导者主动地把这些信息跟公众分享了。(3)信息资源共享的资源具有分散性。信息服务的基础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的各种资源被政府所控制,政府部门完全可以调配各种信息共享与服务的资源[7]3。但如果管理模式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模式,不仅会使政府信息服务的内容与社会信息服务相重合,更会使社会与政府难区分开,这样就会降低人民群众主动参加社会组织与信息共享服务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就会造成政府信息开发不足、利用不完全的后果,浪费了投入到其中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封闭的政府管理体制使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不够开放,不能为信息共享提供服务。网站建设不足,有的甚至什么内容都没有,也会让公众失望,不再相信门户网站。(4)信息服务整个过程具有封闭性。政府要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掌握信息,信息具有动态的变化性,政府必须对这些变化着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但是,由于较为严格的阶层分化、信息共享资源的不集中、职能的各自为政,政府服务部门很难预先分析到政府管理系统以外的用户的需求情况,就更难及时地进行更改变动。另外,由于政府部分信息的公开性与保密性,信息人员之间也还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信息业务的流程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可能因信息选择等种种因素造成信息的失真。(5)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的传统性。信息共享的技术是实现其共享的必要条件,如果硬件设施都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来满足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的需求,那接下来的共享也就只是空谈而已。政府门户网站等有的已经建立几年,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与公众互动性差、信息内容做不到实时更新、链接不成功等多种技术问题。

总而言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适应当今社会形势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信息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巨大的社会财富,对政府信息资源有选择地进行共享,既可以满足公民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而且也可以提高政府效能,对信息时代的政府进行公共管理、迎来公共服务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8]28。

参考文献

[1]马费成.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3(12).

[2]刘强.政府信息起源分类共享方式[J].学术论坛,2004(10).

[3]王正兴.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两种模式及其效益比较[J].中国基础科学,2005(5).

[4]陈美.电子治理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路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3).

[5]何振.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3).

[6]陈氢.基于信息链的跨部门政府信息共享架构研究[J].情报杂志,2013(11).

[7]樊博.顶层设计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1).

信息资源与用户服务 第5篇

信息是社会、企业、单位人、财、物之后第四大重要资源和要素!许多企业就是靠信息资源丰富发展起来的!海尔集团早在创业之初80年代就广劈信息资源,平均每天研制出一种新产品!申请专利数量居全国同类企业之首!

邓小平早在80年代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进入21世纪了,头20年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合理合法利用开辟信息资源是安全生产工作者当务之急。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信息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特别是在信息产业部、中国信息协会、国家信息中心(在国家发改委)等专业机构部门、行业组织正确指导下,各项工作包括信息化建设、各种信息“金桥工程”、”金卡工程“、“网上政府工程“、IT产业发展等全面开展,信息资源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必争资源!

常州有个《中国信息剪报》社!全国所有报刊全部征订,按行业分类剪辑,面向全国服务,很受各界企业人士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有个报刊资料复印中心!社会科学内容很全面!

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以来,我国上网网民总量居世界前列!

安全生产信息主要来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府网站、各省政府网站、各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设计单位、专业信息公司等网站、订阅报刊杂志、开展调研,参加会议(包括展览会、论坛、研讨会)、建立并参加国家、省、市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劳动保护工业企业专业协会、学会成为其中一员,图书馆、培训班、重要集会、聚会、参加安全生产专家组等。有条件的可以出国考察。

作为国家安监局政府网站自2000年初正式运行以来,信息量大增,国家局领导,特别是国家局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司、煤炭工业信息中心、总调度室全体领导,高度重视,2001年昆明会议之后,全国特别是江苏省安监局、河南、山东省安监局、北京市安监局等网站建设快速发展!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滨州、东营、日照、临沂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都建立,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政策性强,指导性强。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的安全生产工作。我搜集整理以下信息网站,请您共享。

网络搜集信息的最好网站:http:// 首页最下端,百度、搜虎、GOOGLE、YAHOO、雅虎、天网、新浪等全部划对号,搜索引擎全部打开,连BBS网上留言都能搜到!图片、软件、MP3等都能搜到!

主题词、关键词是网络搜集信息关键!主题词、关键词的选择方法有专门文章介绍!网站也可搜索一些类似技巧介绍的文章!

按人名搜、按内容主题词、按地点、按时间、按文件号码等搜,基本可以查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等政务信息、产业信息内容丰富!举例:

某省拟出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在http:// 下端,全部搜索引擎打开划对

号,输入”安全生产条例“很快获取天津、广东等省安全生产条例有关内容,结合本省实际,修改有关部分条款,有共性的可参考!

祝福论坛网友心情愉快!获取信息效率能有所提高!

以上不成熟的体会与您交流!谢谢您看帖!

谢谢斑竹发贴!

免费安全生产信息资源:

我国现有有关安全生产报刊杂志名录

(排名不分先后)

报刊杂志名称 邮编 地址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网址 联系人

中国安全生产报 100013 北京市安定门外和平里北街21号 010-64463155(通联记者)010-64463456(举报)010-64463143(综合新闻)010-64463935010-64463152

news@zgaqb.sina.net;zgaqb@sinasafety.gov.cnhttp://;ldbh@263.nethttp://ldbh.chinajournal.net.cnhttp://.cn张力娜李志华王文尧林静

《现代职业安全》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南里2号院天建大厦三层 010-64922354010-64922355 010-64980244 ankang@tddf.com.cnzc9111@sohu.com(张沉)http:/// 刘德辉郝家林杨乃莲兰雪英张沉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100088 北京市8028信箱,北京市西直门北大街28号 010-62251204010-62266655-6608010-62251204010-62251206

cppe@vip.sina.comcprew@163.comhttp://cppe.safety.com.cn 周宏王西亭汪坚汪万起权美子

《中国安全科学》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 010-64946559010-64941313 010-64946559

cssj@csstlp.org.cncsstlp@263.nethttp://zgaqkxxb.periodicals.net.cn/gyjs.asp?ID=928625 徐德蜀张爱军徐亚风陈国华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 010-64914634010-64950349 010-64949838 oshms@chinasafety.ac.cn 吴宗之仲惟香王海燕王丽

《安全》 100054 北京市陶然亭路55号 010-63524191 010-63524191

Safety_Lao@163.netsafety@citysafety.nethttp://citysafety.net 李秋菊袁文英

《新安全》 100733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010-65369632 010-65369626

jjbxaq@peopledaily.com.cnhttp://.cn/GB/paper2515/ 班明丽王彦田王利公高云才墨村

《化工安全与环境》 100029 北京市安定门外小关街53号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010-64444101-866010-64440380 010-64440380

hgaq@cheminfo.gov.cnhttp://.cnhttp:///liuguifa/

江苏安全生产信息网(永久性国际域名:)中国安全生产网(目前已不能访问)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网

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经贸委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国化工安全信息网

化学登记中心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中国建筑防火安全信息网

中国消防工程技术信息

东方锅炉安全信息

危险化学品救援通

北京安全生产信息网

中国化学品安全

中国消防网络

锅炉压力容器检测检验

河北危险化学安全

劳动保护

江苏职业安全网

CCOHS Home-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 Safety中煤信息网

摩迪国际集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上海安全生产信息网

河南煤炭信息网

北京农业信息网物

安全第一网

中国煤炭工业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中国安全生产报)

万图职业网

职业安全健康网

北京化工研究所

湖州检验检疫信息网

Yahoo!Health:Workplace

大连劳动局

职业安全与卫生中心

中华全国总工会

湖南妇女网

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

台湾劳工安全卫生研究所

新加坡工业安全健康部

韩国工业安全健康署

日本工业安全与健康协会

职业安全健康协会niosh

马来西亚职业安全健康国家协会 菲律宾安全健康局

英国健康与安全管理hse

英国职业安全健康组织iosh 加拿大职业安全健康中心ccohs 美国技术资源服务中心ntic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美国工业卫生协会aiha

美国危急管理代理联盟fema 澳州安全工作局

澳大利亚国家职业健康与安全局德国职业安全健康联邦协会basi 德国职业安全健康联邦学院baua卢森堡安全健康局

挪威工人生命国家协会niwl 欧盟安全健康协会

欧盟组织eurunion

国际社会安全协会aiss

联合国环境组织unep

国际劳工局ILO

国际公共安全协会ISSA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台湾工业安全卫生协会

新加坡工业安全

韩国工业安全局

日本产业安全健康国际中心日本劳动省

马来西亚安全健康组织

联合国新加坡安全健康组织 英国职业安全与健康顾问公司 英国安全行政局hsa

美国Lowa国立学院

美国安全健康委员会osha

美国火灾预防协会nfpa

美国劳动统计局bls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niosh 澳大利亚安全委员会

西澳大利安全健康局

德国动力安全环境保护学院tuev 德国科学技术度量学院ptb

芬兰职业安全健康协会occuphealth 欧州职业安全健康发展基金eurofound 欧盟组织安全健康occuphealth 国际经济联合发展组织oecd 世界贸易组织WTO

国际标准局ISO

亚太职业安全健康组织APOSHO香港安全健康标准组织

台湾消防安全研究协会

韩国劳动部

日本产业安全研究所

日本劳动省产业医药综合研究所 英国标准协会bsi

英国britcoun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局

美国国会工业卫生机构acgih

美国劳动部煤炭安全健康监察局msha美国安全协会nsc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部osha

澳州工业事故预防中心

新西兰安全健康局

德国hvbg

德国Arbeitssicherheif学院hvbg

芬兰Tomprer职业安全工程大学turva 欧州安全健康europa

欧州统计eurostat

世界职业安全健康

世界安全组织

国际职业安全卫生组织

国际安全健康委员会NSC

信息资源与用户服务 第6篇

关键字:公共图书馆 农家书屋 四位一体 共享工程 普遍均等

中图分类号: G25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091-03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ive of Integrating Countryside Information Service Resources In Wujiang

Pan Limin (Wujiang Library, Wujiang, Jiangsu, 215200)

Abstract: Rural Library, rural service s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ject, Party member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center and countryside library are all providing rural public information, which is universal in the rural areas of Wujiang. However, these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are unable to supply regular, normative an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the restraints at resources, fund and staff. It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achieving the universality and equality of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by solving the restraint factors to offer the normal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 peasant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Wujiang puts forward a “four-in-one” program that specifying the management of township branch libraries,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providing rural general information service by single cost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which has been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urned into the pilot phase.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Rural Library; four in one; National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ject; universality and equality

CLC number: G258.22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091-03

1 吴江市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1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就已经提出了建立全覆盖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针政策。[2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在城市确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许多城市新建了一批大体量、高标准的公共图书馆,一些地区在总分馆、区域性服务网络建设方面进行了各种探索,成功地加快了这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进程。[3 ]

然而,公共图书馆在农村,似乎一直未能找到能够提供普遍均等服务且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历次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近十年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利用效益,一方面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呈现出地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乡村图书室的逐级递减状况。离开了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就背离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公平原则,因此,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来说,首先是要求服务设施能够覆盖到农村;其次是这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原则上应该与城市基本一致;最后,考虑到我国当前体制因素和农村的经济状况,服务必须以一种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式提供。

在这个过程中,农家书屋、共享工程、乡村图书室的建设,在农村迅速铺开,已经基本覆盖。这些针对农村的信息服务,由几条线分头实施,政策各异,都着重考虑在农村建设服务设施,而没有保障这些设施正常运行而应有的资金、人员、资源、机制等方面切实可行的保障政策和措施,使得服务效益与初衷背离。据苏州市文广新局开展的专项调研,仅吴江市就约有三分之二的农家书屋无法维持正常开放 。

一方面,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的强势,30万家农家书屋在短短几年内就基本覆盖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乡村 ,但在服务的正常化、专业化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需要寻找保障正常开放、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具有在人员、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也在寻找向乡村延伸服务的途径;另外的原因是,尽管在省以上层面,文化和新闻出版分属两个条线,但到地市、县市,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同属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且都是公共资源,都希望为农民提供服务。

另外,在苏州市农村中,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都各自为政、互相独立、资源分散,使得农民享受不到应有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从资源共享、普遍均等等等理念出发,苏州市文广新局通过调研,提出由县级公共图书馆牵头,把全县乡村中这四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实行“四位一体”管理,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而基于前述的前提,我们认为在农村已有的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远程教育服务中心、乡村图书室等等工程和设施,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而“四位一体”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是将既有资源与服务网络相连接的实施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效益,并借此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对农村的全覆盖,实现城乡一体化,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2 努力和探索

吴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吴江市历来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是人民公社图书馆、乡镇万册图书馆等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这些运动失败的见证者和承受者。吴江图书馆在2006年4月新馆开馆之际,就成为全省公共图书馆中第一个免费办证的图书馆,目前在乡镇和社区建有18个分馆,提供通借通还服务。2010年底,吴江全市的公共图书馆藏书达101万册,人均藏书0.88册。同时,几乎每个乡村都建有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有着万册图书馆失败惨痛教训的吴江图书馆,多年来一直努力扶持乡镇和乡村图书馆,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可能正因为如此,尽管九十年代的乡镇万册图书馆失去了读者,但大多数乡镇仍然保留了乡镇图书馆的馆舍和藏书。2007年,吴江图书馆在吴江市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苏州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开始了新一轮的乡镇分馆建设,并于当年实现了乡镇分馆的全覆盖。由于体制、区域和自身实力等原因,吴江图书馆并没有如同苏州图书馆对分馆直接委派工作人员,导致总馆无法对分馆实行直接管理,使得分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有所欠缺,服务效益也远不如苏州的分馆。因此,吴江图书馆一方面继续开展分馆建设,另一方面努力游说政府主导总分馆建设,并争取对分馆人员的直接管理权 。

努力实现对分馆的直接管理,除了上述原因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整合乡村的文化设施和信息资源,吴江图书馆不可能跳过乡镇直接深入乡镇,而必须首先建立和巩固乡镇分馆这个的“桥头堡”,才有可能开展“四位一体”建设,并使其持续生存和发展。

前面说过,尽管省级以上文化和新闻出版是两个部门,但到了市、县一级就是一家人,因此,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和专业化服务问题,成为县级文广新局需要关心的问题,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请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参与其中。苏州图书馆几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乡镇分馆开展调查研究,2010年上半年形成并向吴江市政府递交了《吴江市乡镇分馆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了吴江乡镇分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苏州市文广新局在数次开展了全市农家书屋调研的基础上,于2010年年中下发了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实行“四位一体”管理、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的文件。2010年下半年,吴江图书馆根据苏州市文广新局的文件精神,深入乡村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了适合吴江自身实际的试点方案,上报吴江市政府。两份报告和我馆的建设方案引起了吴江市分管文化副市长的重视。当得知分管市长需要对方案内容进行咨询时,我们及时约请了苏州图书馆邱馆长与分管市长进行交流,向领导宣传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工作,2010年11月下旬,分管市长、常务副市长、市长分别在《覆盖吴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上签字,认为:“‘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事关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同意由吴江市政府主导,解决乡镇分馆的管理问题,整合乡村农家书屋等,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建设,2011年试点两到三个乡镇,2012年全面铺开,2013年全部完成。

尽管规范乡镇分馆的管理和服务有经验可资借鉴,但实际情况不同,借鉴并不能照搬照抄;而整合乡镇公共信息服务资源,把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远程教育中心与乡镇图书室的资源整合起来并能保持正常开放和专业服务,就更是摸着石头过河。

3 目前取得的进展

有了几位市长的批示,吴江市文广新局和吴江图书馆马上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以下的进展:

一是通过反复走访、调查,并与乡镇领导宣传沟通,确定了同里、平望、横扇三个镇(共56个个村)作为试点镇。

二是申请购置流动图书车。“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中,图书定期调配更新和流动服务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前提,都需要有流动图书车。根据吴江市有230多个行政村的实际,我们申请了车身长度9.5米和8米的金龙客车各一台,流动车上通过改装安装了书架,配备了发电机、独立空调、外接电源接口等,其中一台还调置了高亮度屏幕、音响、上网本。为购置流动车,市政府共投入60多万元。目前流动车改装已经基本完成,拟在5月底举行“四位一体”启动仪式上一并启用,并拟由流动车在各个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向当地乡村的未成年人赠送少儿读者证。

三是市政府增加了本馆的合同制职工编制8人,并承担人均2.88万元/年的经费,使本馆在不影响自身正常开放的前提下,有开展“四位一体”建设工作的人力。

四是召开“四位一体”建设动员会,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为了积极推动“四位一体”建设,吴江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将把“四位一体”建设纳入市政府对乡镇考核的年度目标责任书中,为了鼓励乡镇政府报名参加2011年的试点,在2011年中凡参加试点的乡镇,由市政府在年终百分考核中加分3分,并奖励1万元。

五是在吴江图书馆原有年度购书经费15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45万元,统一用于乡镇分馆、“四位一体”的资源建设,实行统一采编、资源共享、通借通还。

六是考虑到乡镇分馆的人员由吴江图书馆直接招聘委派难度较大,改成由市政府按一个乡镇分馆18000元/年的人员补贴经费,拨付吴江图书馆,由吴江图书馆对各个乡镇分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奖金发放。由于吴江图书馆掌握了分馆工作人员人均6000元的奖金,因此,对分馆的指挥和管理情况大为改观。同时,正在各个分馆安装远程监控,可以实现远距离管理。

七是市政府拨付专款更新了吴江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由于原来的系统难以实现总分馆管理,我们一直设想要更新,苦于没有专项资金。这次“四位一体”建设中,终于得到了解决。

八是开展了对乡镇分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试点村工作人员的培训。

通过上下不懈的努力,吴江市对乡村的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的整合正式启动了。尽管方案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完全按照方案实施会比较难,还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和困难,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形成共识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最近有关部门准备下拨60万元农家书屋的专项资金,但提出要本馆建立专门的虚拟书库,确保这些图书能够存放在农家书屋的要求,让我们哭笑不得:他们不了解“四位一体”建设后,图书馆的图书与农家书屋的图书已经成为一体,书目数据全部在本馆中央书目库中,而且,流动车为农家书屋调配更新图书,又实行通借通还,在流通中的图书已经分不清是哪家的,强调图书的资产权会制约通借通还。所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想还需要不断宣传。

根据我们在分馆建设上的经验,把读书活动延伸到乡村,也是“四位一体”建设中重要内容,是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迅速扩大宣传和影响、吸引农民走进服务中心的有效手段。如何把乡村的读书活动办得农民欢喜、愿意参与,是我们今后需要认真谋划、探索的工作。

另外,“四位一体”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待遇没有得到落实,也没有明确由县还是镇政府负责。从目前情况来看,三个试点镇的几十个服务点中,所有工作人员全为兼职,兼职者主要是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三个镇政府都答应要求各个试点村多少给一点兼职补贴,但各村的经济条件不同,答应的补贴从每月500元到1200元不等。我们希望在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中兼职的,最好是大学生村官,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并由各镇负责按月支付一定的兼职报酬,当然,如果把资金给本馆,再由本馆支付就更好了。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四位一体”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涉及到几级政府、几个部门、200多名专兼职人员,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方法和路径,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20].http://wenku.baidu.com/view/fcdf391755270722192ef7de.html.

[2]于良芝等.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

[3]于良芝.为了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评苏州图书馆的分馆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

论档案网站的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第7篇

本文将主要从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角度来研究档案网站价值的实现, 希望通过对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为我国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参考。

一、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调查

1.档案网站发展现状。

自1999年政府上网年至今, 我国的档案网站数量激增。笔者于2007年4月17日通过百度、GOOGLE、中文雅虎、新浪等较有影响的搜索引擎, 键入“档案馆网站”、“档案馆”、“档案局”、“档案信息”进行搜索得到表1所示搜索结果, 通过与表2即2005年4月1日的统计数字的比较, 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我国网络档案信息的发展状况。

(表2数据引自《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网站建设研究》)

2.档案网站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档案网站的大量出现, 为档案信息更快速、更大量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迅速建设起来的档案网站, 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服务方面, 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目前, 各级各类的档案网站, 能够实现网上全文查阅的不啻凤毛麟角, 能提供完整案卷级目录的档案网站也不足10%。很多网站不仅不能满足浏览者“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的心理预期, 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用户指导信息。有些档案网站甚至完全没有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或现行文件资源, 仅仅是将局 (馆) 长致辞、局 (馆) 简介、工作动态和宣传教育等栏目罗列于首页之上。

为了更加理性地、全面地认识我国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笔者将与网站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密切相关的“栏目设置”、“档案信息发布”、“档案信息检索途径”以及“用户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调查, 选取了我国12个省级档案馆网站作为调研样本, 这些网站涵盖了东部和西部省份、南方和北方省份,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注:基本栏目:机构概况、工作动态、馆藏指南、政策法规 (或业务标准) 、档案编研、教育科研、业务工作、档案查询等档案馆网站必备的栏目。特色栏目:珍档荟萃、城市变迁、历史文化、热点聚集、民风民俗、档海拾贝等。档案查询:包括任何级别的档案网上开放查询, 不包括现行文件查询。

注:*表示未专题设置照片档案检索。

注:△表示该档案馆网站档案检索链接不能打开。▲表示该档案馆网站未设置档案检索入口。

二、对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归纳和分析, 我们认为, 目前我国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资源匮乏、服务功能不足, 以及由此带来的用户认可度低。

1. 信息资源匮乏。

首先, 在档案信息资源种类上, 虽然100%的受调研网站既提供了现行文件信息资源库, 又有历史档案信息资源, 但与浩如烟海的馆藏档案相比, 上网的文件数量很少, 资源严重匮乏。其中现行文件资源与历史档案资源相比, 由于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 前者的建设具有一定优势, 网上资源相对丰富。其次, 网站内信息资源分散。很多档案网站在设计上为了丰富栏目, 设计了多种专题、展览等, 用于公布历史档案。但由于信息资源不足, 造成很多栏目下信息量过少, 大多数只有几张照片或几个图像文件, 而且长期不更新。甚至很多栏目下根本没有档案资源。用户点击该栏目后, 只看到几张没有任何说明的不清晰的照片, 造成用户极大的心理失望。第三, 网站提供的档案信息特色不突出, 难以揭示有价值的馆藏。

2. 服务功能不足。

首先, 在服务功能的建设上, 作为信息资源开发的核心——档案检索功能的开发还需要做大量努力。虽然75%的网站都开发了文件级目录的检索, 但这对于用户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对用户更有实用价值的是档案信息的网上全文查阅。而能够提供这一功能的只有1个网站。在检索入口的设计上, 只有3个受访对象能够提供5种以上的检索途径, 大多数网站查找途径少, 检索功能不强。其次, 很多网站提供的信息类型少, 档案种类单一, 一般只能提供文本信息和图像信息, 缺少多媒体资源。网页间的组织结构和内在联系简单, 无法愉悦和吸引用户。第三, 网站设置的一些交互功能基本瘫痪。笔者曾给多个受访网站中的诸如用户信箱、用户咨询等栏目发出询问, 无一回音。

3. 用户认可度低。

档案网站与档案用户出现了双向的认识缺失, 档案网站一方对用户需求或认识不清, 或缺乏重视, 或宣传指导不够, 不能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而用户一方, 由于对档案网站信息资源使用效果不理想、服务不满意, 导致用户满意度低, 用户流失, 网站访问量在低水平上徘徊, 丧失了网站传播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

三、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对策研究

1. 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提高档案信息质量。

档案馆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第二价值, 即对社会的价值, 对普通利用者的价值。而档案馆网站正是实现档案社会价值的平台和最佳途径。要建设和利用好这个平台, 首先应解决信息资源匮乏这一根本矛盾。

首先, 要在数量上充实档案网站的信息资源, 丰富栏目内容, 并及时更新、添加, 尤其应突出馆藏特色档案。当然,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前提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各档案馆应加快数字化步伐。在各馆数字化资源达到一定量的条件下, 应打破区域界限, 加强网站馆际之间的横向联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互补效应, 将丰富的档案信息以整体优势向社会提供服务。其次,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提高网络信息资源质量。可以通过档案信息产品的开发来加强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如开发档案目录、原文、编研成果三个级别的信息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利用需求。目录不仅对用户起着指示和导航的作用, 而且它本身内含的信息就是对馆藏内容和效用的揭示。没有经过加工的档案原文, 通过数字化后以全文形式直接上网, 适合研究型、凭证型等要求严谨的用户的需求。还可以将原始档案信息编辑整理和在网站发布。这种信息资源具有原文发布不可替代的优点。它能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经过整合的信息, 更全面、更方便、更有针对性, 是一种智能型的信息发布方式, 从而满足网络用户集成性、综合性、休闲性等利用特点, 适合一般网络用户的利用习惯。

2. 丰富传播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信息量大、检索速度快、交互性强、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可以将文书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图纸档案、多媒体档案及其他专门档案, 以文本、静态图像、动态图像、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形式发布, 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档案资源吸引用户, 发挥网站的信息传播功能。

3. 提高服务意识, 提高档案网站的用户认可度。

档案网站的社会功能是以档案信息服务大众, 具有传承历史文化财富的社会责任, 满足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是档案网站存在的价值。所有档案网站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首先, 网站要具备良好的服务功能, 如提供多种科学的、且符合用户查找习惯的检索途径, 满足用户多途径、多因素检索的需求;如提供实时的咨询服务等。其次, 档案网站要对服务对象有准确的定位, 从而确定网站在与用户互动中所承担的服务职能。档案网站的用户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特定利用需求的浏览者。这部分用户只是由于随便看看而点击进入网站的。如果网站设计新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检索方便、休闲趣味性强, 就会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网站的潜在用户, 甚至会成为固定用户。另一类是有特定利用需求的用户。对这类用户除了增大网站的信息量外, 还要提供良好的在线查询功能。对那些档案专业用户以及知识水平较高的用户, 应该注意提高网站的学术水平。分析档案网站的服务对象, 可以掌握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特点及其心理特征,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地设计制作网站栏目, 以吸引更多的用户。

档案信息用户的认可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目标, 是档案网站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档案网站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 应褪去行政色彩、衙门色彩, 提高服务意识, 打造以人为本的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平台, 使档案信息资源真正为民所有、为民所用。

摘要:本文在对省、市级档案网站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目前我国各级档案网站在建设和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中的实际功能, 指出应从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丰富传播手段、提高用户认可度等方面改善档案网站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与信息服务研究 第8篇

一、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

1. 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对用户服务的意义。

图书馆馆藏之中具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的信息资源。丰富的馆藏, 为广大用户查找、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也给用户使用准确的、有效的信息带来了困难。因为不同载体、不同形态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有关的联系, 影响读者在查询信息时的查全率。又因为信息资源的来源不同, 造成有的信息会出现重复、多余的现象, 这样就势必会影响读者对文献信息的查准率。有些信息系统缺少允许内容共享与传递用户更多要求的界面, 使有的用户为了查找自己要找的全部信息就必须检索各种不同的信息系统, 因此将会导致信息的查询系统的效率降低。不相同的、有差异的信息系统由于它们所信赖的技术环境不同, 造成信息检索方法、检索界面具有复杂性、差异性。这样就要求读者要掌握多种检索方式, 使读者查询信息的难度增加。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将那些分散的、无序的信息资源有序化, 剔除掉那些重复的、多余的信息, 使那些没有整理的、没有组织的检索方式、检索界面得到统一, 从而使用户轻松的、容易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2. 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信息服务知识, 掌握现代服务技能, 要成为信息服务的管理者与导航者, 通过对各种不同载体形式、各种不同的信息进行有序化、优化整合后, 为用户在信息知识的海洋中寻求知识提供帮助, 还可以直接向用户提供知识, 这样将会增强信息资源的活性与利用价值, 信息服务工作者通过对众多的、杂乱无序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把研究成果提供给用户使用, 为用户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 从而实现信息的增值。

二、开展精品特色服务

网络环境冲破了过去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受图书馆资源、馆舍、地理位置、文献载体、传播形式等局限,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兴起与网络资源的易用性, 使读者获取信息非常方便。面对这种局面, 不甘落后的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创新理念, 创出自己的品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和发展策略是不断开展精品服务、还要开展具有不同品牌的特色服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开展品牌服务、特色服务, 就要通过对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调查、研究、论证, 图书馆要根据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需求, 采取不同的服务手段来满足不同读者的信息需要, 这样才能突显信息服务的特色。

三、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

1. 服务以用户为中心。

图书馆信息工作人员在收集不同品种, 各种各样的信息时, 都要为用户着想, 无论为用户提供哪种信息, 都要达到用户满意并能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甄别、归类、整理, 以各种技术手段与方式生产出用户在工作中需要的信息产品, 提供给用户以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为读者服务, 以用户服务为中心, 是图书馆服务的宗旨。

2. 对服务人才的要求。

要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 首先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 要建立一支以图书馆信息网络技术和具备相当专业水平服务一线部门为主体的高校图书馆人员体系。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要具有服务科学的理念, 要爱岗敬业,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要不断学习, 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业务水平, 在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同时, 深入研究读者需求特点, 依据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 采取不同层次的服务方式。图书馆服务人员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将读者的不同需求演变成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语言, 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项目。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在向用户提供多种多样的、多元化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实践的过程中, 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凝聚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深化。图书馆信息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信息服务的实践, 在不断的工作历练与探索中, 他们中的佼佼者也将会成为一个研究者, 也会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领路人。

3.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以学科馆员为主导, 要建立智能化平台与知识库, 智能化平台是联系用户和学科馆员的重要媒介。知识库中的知识包括学科馆员在为知识服务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的显性知识, 也包括学科馆员自身的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结合从信息资源库中获取的显性知识, 这些知识汇集到一起, 能为用户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学科馆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 学科馆员可通过建立博客这种服务方式将用户在检索信息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发布出去, 对读者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 如何检索学科文献资料, 如何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四、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

1. 图书馆网上主页服务。

图书馆主页服务是指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作为技术条件, 将网上的信息资源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加工的信息产品通过在WWW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 把图书馆馆员用自己的智慧劳动生产出的信息产品快速地传递给广大读者和用户, 主页界面要简单、整洁、美观、大方。主页上除了介绍本馆情况、服务项目、馆藏书刊目录、光盘资源、网上资源等基本信息外, 还要提供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 将国内外上网图书馆和热门站点与网页链接起来, 为用户快速检索网上信息资源提供方便的、快捷的服务。还要通过FTP提供各种不同的软件及用户所需数据的下载服务。

2. 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者要根据读者需要, 在不断开展信息服务的工作中整合网络信息资源, 围绕学校的精品课、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 搜集、筛选、组织、整合各类信息, 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制作图书馆特色网站。还要以图书馆虚拟资源为基础, 以用户多样化需求为导向, 将网上学术性、前沿性、实用性强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深加工, 对加工的信息进行有序化、系统化的处理后, 创建特色网站导航服务。读者还可以在图书馆网络导航系统的指引下, 能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关于某一专题的网址或数据的集合等信息, 也可以从一个网站直接漫游到导航链接的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图书馆要建立富有学科专业特色, 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系统, 对热门站点, 或网络相关综合资源的推荐, 或集中有关专业资源及网站, 从逻辑上联系起来, 为用户提供网络定位服务。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将信息推送给用户。

3. 参考咨询服务。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者要在图书馆网站主页上建立网上信息参考咨询服务平台、留言板咨询、实时在线咨询、常见问题 (FAQ) 咨询等。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首先要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 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先把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归纳、整合, 然后通过参考咨询馆员的智慧劳动, 通过对信息的鉴别、分析、筛选后提供到图书馆主页上, 为读者提供多种功能的、全方位的服务。图书馆还要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各种咨询服务的宣传活动、不断的向用户推介自己的信息产品, 明确发布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各项宗旨和内容, 随时接受读者和用户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 并及时、准确地给他们提供正确的答案。还要作好用户培训工作, 帮助读者学会如何从网上检索下载文献信息, 选择数据库, 利用电子文献, 操作远程通讯软件等各种知识服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与业务水平, 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服务能力的同时, 还要开展以综述、评论、专题报导、预测报告、动态分析等三次文献为核心的高级咨询服务。

4. 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需求是读者需求的突出特点之一, 读者由于年龄、专业、知识结构、工作任务、信息行为习惯和爱好等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信息需求。他们的信息需求既体现在需求内容上的个性化, 也体现在对信息的表达方式上、组织形式上、信息载体等方面的个性化。基于以上这些特点, 图书馆网站可提供RSS定制服务,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自己所需要的特定的专题, 图书馆工作人员可通过与读者需求相关的系统对读者所需求的专题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然后将结果发送到读者的邮箱, 或者让读者通过特定软件进行在线阅读。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的多种个性化信息服务形式不仅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要求, 而且大大节省了读者的时间, 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摘要:本文从高校图书馆信息整合与开发利用、开展精品特色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四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与信息服务进行研究, 探索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不断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彭静.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一以网络书评服务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 2006 (2) .

[2]林平忠.现代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本内涵[J].图书馆学研究, 2004 (3) .

[3]孙晓玲.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途径[J].现代情报, 2004 (4) .

信息资源与用户服务 第9篇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状况成为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初步实现了信息化。但高校就业信息整合与服务一般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 其他部门如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等却少有参与。长期以来, 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定位于为教学科研服务;就业信息整合与服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 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比如, 很多高校仅对本校学生公布招聘信息, 造成很大的信息浪费。另一方面, 就业资源易重复, 许多网站都发布相似信息。同时, 高校就业网上的信息资源一般都从数据管理层面出发, 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用户参与积极性不高。“读者第一”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图书馆进行就业信息整合与服务是“读者第一”的具体展现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既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又有利于高校和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在全力配合相关部门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才优势, 在做好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延展就业信息整合与服务, 整合优化就业信息资源, 提高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就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的优势

1. 丰富的就业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丰富, 包含大量图书、报刊和电子资源等。图书馆可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学生择业需求, 从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个案分析、素质教育等方面系统地推介就业相关的图书、报刊以及就业讲座课件、视频等音像资料[1]。例如《毕业生就业指导报》、《中国大学生就业》等报刊, 既有就业指导性文章, 又有大量企业介绍和招聘信息。高校图书馆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网络体系和检索平台, 建有图书馆网站和电子阅览室, 学生可上网查询就业信息;具有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 能开展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网络检索等信息服务。图书馆可建立就业指导服务网站, 提供全方位的网上信息查询、指导和网上招聘等。

2. 成熟的信息整合技术。

高校图书馆对整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比较成熟, 从分布式构建技术、互操作技术到知识组织技术、知识处理技术, 再到分布式、基于组件的软件技术 (Web Services) , 直至网格技术和语义Web技术, 既有深入的理论研究, 又有成功的应用案例[2]。OA资源一站式服务检索和学术信息门户就是数字资源整合的代表。

3. 高素质的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人才

高校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其中包括受过图情学、计算机学等高等教育并精通信息检索的专业人才, 还有各专业毕业的技术人才。他们具有熟练的信息搜集、识别、评价、加工、综合等能力;能就某一专题迅速地组织相关资料, 完全能胜任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和毕业生培训等工作[3]。此外, 这些人才熟悉就业政策, 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 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应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手段。

三、高校图书馆就业信息整合与服务措施

1. 广泛整合就业信息资源。

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种类繁多, 数量巨大。一方面, 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实证研究, 全面搜集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信息需求, 积极探讨就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理论模型;鉴别就业信息资源, 用链接方式在本馆主页上按学科建立目录式的职业资源数据库, 建构就业信息整合的共享平台, 共享高校间的就业培训、咨询和招聘信息等资源。另一方面, 图书馆应密切跟踪就业政策、人才市场供需形势、和历届校友的档案等;及时跟踪和分析新兴专业和热门专业, 建立全面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 掌握毕业生工作状况。此外, 高校图书馆还应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汇总, 及时调整馆藏建设和网络数据库建设, 为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调整专业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逐步实现按需招生、按需培养, 增强学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使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4]。

2. 深入开展个性化就业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一切以毕业生为中心”服务, 根据毕业生的习惯、个性等, 主动向其提供信息和服务。高校图书馆应紧密配合学校相关部门, 如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 协同开展该工作。 (1) 设置就业专题阅览室, 主要是陈列与就业相关图书、报刊和音像资料等。 (2) 开展网络就业指导, 在图书馆网页开辟职就业指导专栏, 建立和及时更新用人单位信息资料库、毕业生档案库、就业信息数据库及就业指导专题数据库。 (3) 举办就业培训专题讲座, 比如定期邀请有关学者、教师、长期致力于学生就业的行政干部以及成功就业的校友介绍求职经验, 提高学生求职技能;定期组织就业信息发布会。 (4) 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和指导。很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缺乏认识, 对自身定位不准和对求职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 (5) 利用图书馆场馆宣传就业形势, 就业理念等。

3.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大学生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更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包括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等。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学生、就业部门的沟通, 制订出近期和长远的与就业相符的文献采购计划, 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 (1)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图书馆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将文化作品通过环境熏陶、教育影响和学生的博览群书转化为大学生形成良好修养和人格的动力。如定期开展好书导读、读书征文比赛、书画展览等活动推广经典文化作品。 (2) 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图书馆应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在线文献信息检索课、电子资源讲座、信息素养教程等信息素质教育手段, 向学生讲授信息咨询介绍、计算机信息检索、信息研究与信息咨询等内容, 全面提高毕业生信息素质[5]。 (3) 招聘学生助理和志愿者, 提供就业实践机会。图书馆可与校团委等合作, 招聘学生助理和志愿者, 在保证其学习的前提下,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并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实习证书并直接与奖学金挂钩, 既鼓励其学习与就业实践两不误, 又能提高其信息采集和团队合作能力。

摘要: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信息分散且重复建设的现状, 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凭借其丰富的就业信息资源、成熟的信息整合技术和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整合就业信息资源, 开展就业信息化服务, 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就业信息,资源整合,服务

参考文献

[1]彭秀花.高校图书馆开展就业教育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220-221.

[2]冯向春.图书馆面向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1, (1) :95-96.

[3]曲奎, 齐凤艳.高校图书馆对就业信息的管理[J].图书馆学刊, 2007, (1) :30-32.

[4]黄秋玉.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大学生就业[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2008, (3) :48-50.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第10篇

1 电子信息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电子信息资源是以数字化形式 (即二进制代码0, 1) 把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印刷型介质上, 并以光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输, 通过响应的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应该明确: (1) 电子信息资源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 (2) 电子信息资源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和一些不在网上传输的信息资源, 如光盘数据库、E-book等。

电子信息资源, 根据电子信息的来源, 可分为有三种类型:国际互联网资源、电子出版物、各馆自建的数据库。国际互联网面向世界, 开放度高, 资源相当可观;电子出版物一般有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各馆自建的数据库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馆藏文献而建立的数据库, 如学位论文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馆藏数目数据库等。

电子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它的产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 它具有以下特点: (1) 便捷性。电子信息资源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读者可以在有网络的地方通过终端工具获取电子信息资源; (2) 信息丰富。包含图、文、声、像等信息,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更新快速, 给读者全新的立体信息感受; (3) 共享性。传统的纸质刊物只能同一时刻供一个读者独立使用, 而电子资源则可在同一时刻供多个读者同时独立使用; (4) 检索功能强大。检索软件不但可以实现本地检索, 还可以实现跨库检索, 不同的类型洗洗一次检索完成。

2 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中的作用

随着高校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电子资源以它所特有的方便、快捷、信息丰富以及多样性很快获得了高校师生的青睐, 在教师读者和学生读者的需求中, 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成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由于电子信息资源拥有一个普遍而开放的被使用平台, 所以教师利用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实际, 丰富教授学生的内容, 创新教学手段, 拓展学生的视野, 发散学生的思维, 同时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从而为保证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高校数字化建设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 为读者打造了更加良好的信息获取平台, 克服了传统的纸质资源使用者有限的困难, 电子信息资源的使用不受时间和数量的局限,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电子信息资源的引进, 使得校园网用户可以便捷查阅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 追踪学科发展前沿, 与时俱进。在校园中从事科研工作、撰写论文最费事的是课题前期的资料检索, 手工检索占据了相当部分的时间, 阻碍了科研工作的进行。现在使用计算机借助网络就可以迅速从海量的信息源中检索到所需的文献, 为师生搞好科研工作提供了方便, 同时提高了效率。

3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电子信息资源带给读者方便的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 电子信息资源也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电子信息资源为图书馆和读者带来了便利, 也使得图书馆的物理馆藏就容易受到了忽略。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所需信息, 电子信息资源比印刷纸质信息资源成本便宜, 检索电子资源更新换代速度胜于印刷纸质信息资源, 最后得出结论——电子信息资源会完全取代印刷纸质信息资源。一些读者开始完全依赖电子信息资源, 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图书馆了。另一方面, 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是利用其网上主页宣传报道电子信息资源, 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宣传电子信息资源方法不多、力度不够, 造成读者不知道图书馆有哪些电子信息资源, 不知道何处可以查找到所需要的电子信息资源, 也不知道如何利用电子信息资源, 使得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不为人用, 甚至不为人知。这些理解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资源的继承和发展, 也对电子信息资源自身的建设带来了消极的作用。

大多数利用率较好的电子信息资源都是须支付费用后才可以使用的。经费的普遍困难使得馆际的共建和共享活动应运而生。然而, 电子信息资源提供商一般都会对出售的电子信息资源设置利用权限, 一般只能在订购方所在学校的网段内使用, 有的只能在图书馆局域网内使用, 还有使用人数限制。另一方面, 电子信息资源供应商一般会进行捆绑销售, 许多期刊全文数据包含多个学科的内容, 买方只能整体购买, 不能自行选择, 由于经费有限, 这样一来就削弱了图书馆购置其他电子信息资源的能力, 造成个体图书馆信息资源失去特色, 并可能出现资源重复过多。

目前国内大多数电子信息资源是一次性信息, 而且资源开发重复、无序、分散, 没有对不同载体形态的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编目整合处理, 读者需要重复登录, 影响了检索的速度。另外, 电子信息资源检索手段不够完善, 范围限制能力不强, 检索结果更新速度慢, 检索功能滞后, 这也给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

从整体上看, 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普遍不高, 不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 也不熟悉相关业务, 缺乏PC网络知识, 对电子信息资源认识肤浅, 不能够把握数据库的变化动态和深层的功能, 不能对读者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解答, 总体服务水平不高, 使广大读者在潜意识里对图书馆产生“拒绝”。

4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高校图书馆提供电子信息资源使用指南服务。可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 比如读者手册、宣传橱窗、广告栏, 向读者大力宣传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和使用方法, 全面系统地介绍各种馆藏电子资源的学科、结构特点。其次, 通过web系统、检索系统、论坛等途径, 及时、全面地发布图书馆各方面信息, 尤其是图书馆新引进的电子文献资源以及使用方法, 原有电子文献资源的更新、维护等信息。此外, 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设数据库检索、网络导航之类的栏目, 介绍光盘检索、网络检索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开发多媒体、人机交互式数字软件等扩大电子信息资源的读者群。另一方面, 可以建设与读者沟通交流的平台, 及时解决读者的问题, 定期向校内各院系发放电子信息资源使用情况信息调查表, 聆听读者的建议和意见, 从而更好地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

可以通过馆际合作, 将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系统内的图书馆联合起来, 形成联盟, 与有关的电子信息资源供应商谈判, 订购其电子信息资源或者其使用权, 使得这些资源在整个联盟的图书光服务范围都可以使用。通过联盟订购, 可以争取到较好的优惠政策, 提高了电子信息资源购置能力, 解决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目前,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馆际合作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况, 再加上地域和网络的因素, 以一个省作为范围组成地区性联盟是较为适合的。

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专业特点、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情况, 合理利用经费, 调整采购策略, 加大对电子出版物的收藏, 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体系。积极开发网上免费资源, 深度挖掘可利用电子信息资源,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选择有效信息作为图书馆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一定处理程序多次加工处理, 对分散的可利用资源进行统一有序的管理, 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库和检索平台, 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检索导航系统, 从而扩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使电子信息资源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与电子信息资源供应商签订长时间的订购合同, 协商数据库更新的范围、频率等, 确保其稳定性。对安装在的本地的电子信息资源应可永久使用, 对购买使用权的一些重要数据库, 应考虑同时要求供应商提供该数据库近几年或者当年的光盘数据库或者印刷型资源。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工作人员的学科背景和专业技能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优化图书馆工作机构, 保证工作人员能到合适的图书馆工作岗位。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环节的培训。与此同时, 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现代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外语, 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 熟悉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信息服务方式, 具备迅速、准确获取数据的能力, 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真正成为电子信息资源的管理者。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电子信息资源[EB/OL].[2012-07-26].http://baike.baidu.com/view/1875023.htm.

信息资源与用户服务 第11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数字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虚拟图书馆;资源共享;云计算

1.前言

三网融合这一概念曾在1998年提出,之后一直被列入“十五”、“十一五”规划以及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中,但限于技术条件、管理体制等问题,三网融合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其中,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的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12个试点城市)名单,正式揭开了三网融合试点序幕。进而“十二五规划纲要”又提出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011年伊始,官方即公布全年的宽带进入农村目标。根据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中国要实现宽带入户(城镇)进村(行政村)。[1]如今,第二轮试点有望启动,长春、天津、重庆等城市都在争取成为第二批试点城市[2]。这一重大决策来之不易,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代表了中央的战略意图和国家的意志,必将促进信息通信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三网融合的特点及概念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多媒体基础平台。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前行,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网融合,在概念上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分析,可以涉及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及网络融合。目前更主要的是应用层次上互相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IP优化光网络就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是我们所说的三网融合的结合点。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电话、数据和图像信号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所有业务在网络中都将成为统一的“0”或“1”的比特流。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高质量传输,成为三网业务的理想平台。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终端都通过软件变更,最终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性、功能和业务。统一的TCP/IP协议的普遍采用,将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的网上实现互通。人类首次具有统一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从技术上为三网融合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有分析称,三网融合后,内容提供商将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来看,广电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条件和运营能力接近,谁能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节目或应用服务显得尤为关键。而作为文献搜集、整理、收藏、传播、咨询、知识服务的机构——图书馆,如何面对三网融合的机遇和挑战来为读者提供服务,就是当前摆在我们图书馆人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3]

3.三网融合的优势

3.1 信息服务将由单一业务转向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发展。

3.2 有利于极大地减少基础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

3.3 将使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3.4 三网融合是业务的整合,它不仅继承了原有的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而且通过网络的整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极大地拓展了业务提供的范围。

3.5 三网融合将打破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长期的恶性竞争状态,各大运营商将在争抢同一市场,看电视、上网、打电话资费可能打包下调。

3.6 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信息服务、远程求知、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以后的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3]

4.三网融合给图书馆行业带来的影响

4.1 三网融合为图书馆拓展信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网络通道

三网融合必将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功能强大的、业务全面的新网络,为图书馆信息的传播提供强大的信息通道。而三网各自原有的网络优势不变情况下,可互相整合,有效利用,使原有网络带宽增大,这将为图书馆开拓新的信息服务提供坚实的网络通道。

4.2 三网融合为图书馆带来更多的用户

2011年国内互联网总用户数将达到6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将达到1.1亿,3G用户接近5600万,而且显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图书馆来说,三网融合后,图书馆的用户数量将会大量增加。以往图书馆由于受到地理条件或网络条件的限制,用户比较固定,一般局限在地域范围内。三网融合后,用户可以通过任何终端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特别对因信息不畅和文化落后而导致经济不发达的边、老、少、穷地区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3 三网融合使图书馆的服务平台增多

现阶段图书馆服务平台局限在图书馆的物理馆舍和图书馆网站。三网融合后,图书馆的服务平台除了互联网外,扩大到了广播电视网络形成电视图书馆平台,扩大到电信平台形成手机图书馆平台,在这一大一小的平台上,把原由图书馆系统和网站的服务移向电视和手机来推广、推送图书馆数字资源和产品等。三网融合将会彻底改变图书馆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为信息的服务和知识创新,提供随时、随地,多种平台传播和获取信息的良好环境。

4.4 三网融合为图书馆提供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的统一

三网融合将有效整合当前的网络、各类媒体及终端设备,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全覆盖、多样化的一站式服务形式奠定基础。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对媒体依赖性非常高,而不同的媒体对信息的选择性也非常强。手机媒体、电视媒体和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内容截然不同。而信息传播的普及性和有效性,要求受众、覆盖全,这就必然要求全媒体覆盖。当前网络分割的局面而不利于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的全媒体覆盖。三网融合后,网络的整体性有利于各类媒体和终端的整合,可以克服当前网络媒体的复杂多样、分散割据局面,达到信息内容通过多种媒体和终端传播的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走向网络单一化和媒体单一化,而是要实现网络多元化、媒体丰富化和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的统一。[4]

4.5 三网融合促进信息公平的获取

从信息公平、享受权利的角度来看,随着三网融合和电视用户、手机用户、网络用户群体不断增加、图书馆面临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的创新,图书馆的服务不在局限在某个地域或某类用户,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在局限在某个地域、某几个图书馆。用户在需求信息时,在各种终端上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查询需求信息或通过文献的传递得到需求信息,若需收费,通过终端直接支付。从而使传统模式下,将读者划分层次的服务门槛变得毫无意义。图书馆面对的是庞大公众用户群体,用户的年龄、身份、职称、地位等变得不那么重要。图书馆将会把注意力从读者身上转移至信息内容及服务的层面上,重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建立适合各类人群信息需求库及推荐系统等,再加上电视、手机、计算机等媒体传播的可达性,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完全可以满足大众信息需求,并引领大众的阅读趋势,促进信息获取的渠逍的公平,获得充分享受信息的权利。进而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全民族思想素质,以加快和推进图书馆虚拟化进程来改变传统的阵地服务模式,并以新媒体的面孔出现在大众眼前,从而催化出更多出人意料的创新服务品种。[5]

4.6 三网融合有利与图书馆员与用户(公众)互动

三网融合可以进一步调动大众的参与意识,增强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只有提高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才能提高大众的文化创造能力、判断能力和接受能力。互联网以其内容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多样、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传播速度快,越来越在文化传播中处于强势地位。三网融合后,新的网络将继承互联网在传播速度、互动参与、内容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点,从而大大提高受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改变当前多数地区和受众在文化传播中消极、被动接收的局面,从而大大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

5.三网融合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

一项彻底颠覆传统图书借阅方式的“数字革命”于2010年12月29日在杭州正式实施,杭州数字图书馆率先全国将网站、手机、电视“三网融合”并向市民开放。杭州数字图书馆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网站、手机、电视“三网融合”的结果。通过与华数传媒等机构的合作,将数字电视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平台与网站平台整合成综合性的杭州数字图书馆——“文澜在线”。网站、电视和手机三个数字图书馆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网络的定位是各层次市民,电视是中老年读者和周末休息人群,手机则针对上班一族和年轻人。市民通过网站、手机、电视都可以进入杭州数字图书馆尽情借阅,实现把杭州图书馆这个“市民大书房”搬回读者家中的构想。杭州数字图书馆的开通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电视图书馆使杭州市民足不出户,打开自家的电视,通过遥控器操作就能进行图书馆的书籍借还业务,可以阅读3000种期刊,可以在线观看图书馆的名家讲座,可以咨询各类图书借阅服务内容;同步开通的还有“手机图书馆”,任何杭州市民手持手机就能进行杭州图书馆内书籍的借阅。实现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杭州数字图书馆将服务直达用户桌面,杭州用户不需要注册都可通过“文澜在线”网站免费获取数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所有杭州图书馆的注册用户,不论是否在杭州地区,都可以通过杭州数字图书馆的手机平台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所有杭州有线电视用户,都可二十四小时点击杭州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这种通过多平台、多终端、开放性,无时空限制,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全时空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图书馆馆内服务的限制,充分发挥了数字图书馆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实现了服务的免费、无限制和无障碍,彰显了信息公平,呈现了数字图书馆“泛在”的状态,即:“无处不在、触手可及”,使杭州数字图书馆真正成为杭州市民生活的“第三文化空间”。[6]

6.三网融合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建议、对策和措施

6.1 三网融合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三网融合为资源收藏中心图书馆知识资源传播提供更广、更多平台的传播途径,用户信息索取的渠道进一步拓宽,用户索取信息量增加,索取信息载体丰富,信息单位之间的竞争理念进一步强化,谁能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类信息,谁就在这场三网融合的进程中迎来主动。而要迎来主动,各图书馆已有资源的数据库建设要有目标和范围。各图书馆的数据库应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及结合各自的特点来建设。

6.1.1 在三网融合下为用户提供服务,必须建立完善的馆藏书目数据库,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将自己有特色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开发基于自身特色的数据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数据库系统供读者使用。而任何一个图书馆不可能拥有全部的信息资源,个体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在于自身特色文献的建设,只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资源才能增加网络资源的有效供给,吸引读者的关注。另图书馆的特色建设能有效地避免个体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现象,实现科学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特色文献建设是三网融合下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6.1.2 在当前,多数图书馆没有能力和条件把所有馆藏资源数字化,而图书馆作为信息网络的一个结点,要为读者提供服务、咨询、专题导航以及文献信息的远程传递等服务,就必须根据用户需要建立学科导航系统和资源指引库,为用户提供网上信息的链接服务和指引服务。

6.1.3 购买或租用国内外的各种载体的数据库,把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媒体类型纳入信息资源的采访范围。

6.1.4 加强各图书馆、信息单位、电信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互联网站运营商等的各种合作机制,发挥其拥有不同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建立起资源的共享或使用机制,来弥补个体图书馆资源的不足,为用户提供一条龙或一站式服务的途径。

6.1.5 在三网融合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多媒体信息将占据信息资源的很大部分。流媒体技术为数字图书馆处理多媒体信息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多媒体新闻发布、在线直播、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网络电台等网络信息应用领域。而用户对多媒体资源的需求,就需要图书馆转换资源结构。依靠多媒体资源自身的优势,建立系列视频课堂,提供多媒体数据库服务,开发、加工声、色俱全的多媒体电子资源,来吸引更多的用户成为我们的读者。

6.1.6 在三网融合下,读者参与信息资源建设是今后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方法,因为,分散在读者手中的零散的个人信息资源非常丰富,让读者共建共享是当今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图书馆2.0时代,对于Web2.0的技术的应用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如目前Web2.0的技术的服务有维基(wiki)、RSS(新闻聚合)、标签(Tag)、Folksonomy(分众分类)、Blog(博客)等),图书馆lib2.0提倡所有人的参与,不仅是指图书馆员,还有所有的读者,吸收知识、观点、技术并进行广泛的交流,读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贡献自己的知识,参与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来,从而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不再只是图书馆员的使命。实现学科馆员与广大读者的适时互动,来鼓励这些读者贡献他们的专业知识,以更方便地共享、存储、加工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不断增加图书馆的信息量。比如目前备受关注的“博客”“微博”,包括视频中的“播客”也需要尽快的做接轨储备。简言之,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对网络资源等非正式出版物、虚拟出版物进行收集、整合、储备。

6.2 在三网融合下,用户阅读和知识的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三网融合下,用户阅读方式主要通过电视、手机、计算机等媒体终端阅读,它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阅读:1)网络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开放、可共享的,读者可以自由检索,随意阅读,按需取材。2)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虚拟特性,阅读者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中阅读时可能带来的不适或尴尬。3)网络阅读不仅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读物形势非常丰富多变,文字、图片、音像和色彩等超文本世界,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和更具吸引力的阅读体验,相比于传统图书馆,电了读物要鲜活、生动得多。4)网络阅读是一种超文本阅读方式,其对象是由一个个结点连接起来的信息集合,人与电视、手机、计算机可以进行交流,可以使阅读者思路开阔,增强其参与愿望,并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7]媒体的出现和三网融合的到来,为图书馆知识传播提供了多维、立体的现代传播方式,促使知识传播的过程顺利通畅,使知识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知识需求者与传播者之间可以充分展示不同的内心世界、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社会群体的理想,让他们在实施显性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挖掘隐性知识,在潜意识层面进行价值设计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8]图书馆必须为用户提供各类终端相应的资源及准备阅读环境,如电视、计算机等终端的阅读设备、丰富各类载体信息资源(电子图书、期刊、报纸、图片、音像及各类及时信息等)及处理用户阅读中的咨询、解答用户问题的馆员的学习和知识资源的储备。

6.3 三网融合下,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面临挑战

数字图书馆开展的WEB服务中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功能所具有的个性化数字门户(频道定制)、个人藏书架、RSS订阅、个人音乐、视频服务、个人好友、兴趣小组服务、书目、推荐阅读服务及虚拟参考服务中的E-mail、即时通讯、语音视频、推送等各种服务方式。在三网融合下,用户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通过各类终端(手机、电视、计算机)的查询、短信、推送、定制、音、视频服务及微博等功能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服务。图书馆如何使这些业务及更多创新服务在各终端上完成,使单纯的互联网服务向三网融合的方向发展,使一些不起眼的时间段和休闲时间段,成为数字图书馆业务量新的增长点,使广大用户享受到图书馆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服务。图书馆面临服务个性化的巨大挑战。

6.4 强化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设

三网融合下,为使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的用户方便有效搜集、发现和选择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应进一步优化自己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的亲和力,影响它们的使用效果和频率。图书馆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提供权威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服务;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及交互式智能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体制,创建丰富实用独具特色的网页。同时,要考率到电视大屏幕、手机小屏幕的特点,门户网站应该与台式机访问的区别。如简约的网站名与构图、明晰的结构、合理的分类,乃至适中的字体等,即适合电视图书馆,也要适合手机图书馆服务的网站。

6.5 服务方式与内容方面

三网融合后,图书馆需要转变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提高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在服务方式上应深入拓展(如:实现适时订购、查重、查错、清点图书;实现资源共建互动,开展移动博客服务;建立移动信息查询平台,开展信息推送及信息导航服务;开展信息定制服务;移动定位服务;读者实时互动平台,实现适时音、视频咨询服务;虚拟付费服务;影视、频点播、视频讲座、虚拟图书馆、网上购物、远程教育、远程求知、医疗等),即要考虑到各类信息资源能同时在各类媒体、终端上的获取也要考虑到各种终端用户的使用特点,针对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形式,如手机用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信号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连接在网上,就要重点提供简短、即时的实用信息;PC终端用户重点提供详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电视用户重点提供多媒体信息资源。同时,图书馆应结合用户的特点,发展潜在用户,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主动提供信息推送服务。[9]

6.6 三网融合下远程服务与协助加强

三网融合下,远程求医、远程求知、远程贸易、远程签约、远程教学等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图书馆提供远程信息服务与协助应运而生。远程化服务与协助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它可使用户和馆员的交流更加生动、准确,从空间上缩短用户和馆员的距离,即使相隔很远,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准确表达使用者的意图,如果语言交流不通,可以通过图像来消除沟通的障碍,改写了图书馆传统流通方式(文献-馆员-读者),进而发展为各类载体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到读者的传输方式,它能提供最直接和最直观的面对面影像传输和协助及影视和全文信息浏览、数据库下载、信息传递和咨询,它是一种集咨询、检索、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的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6.7 三网融合下图书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加强

云计算属于分布式计算行为,是通过网络在互联网上提供一种动态可扩展的虚拟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服务。是虚拟化技术和自主的管理运算,存储等形成高效资源池。通过公共通信网络整合IT资源,整合业务,向用户提供新型的业务产品和新的交付模式。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和商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闲置的资源,通过共享的方式解决服务,按需分配,达到快速配制资源的目的。图书馆要在三网融合下做好服务,必须在三方面做作好工作:一是资源建设,二是平台建设,三是提供资源服务建设,三网融合提供了更广泛和更多形式的服务平台,而图书馆利用云计算就可以实现资源和业务分离,可以系统统一管理和统一全网数据服务,通过Iaas、Pass、Saas在图书馆建设服务中的应用,资源可以做到合理配置、按需使用,提高资源、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入公共云服务平台和建立私有云(图书馆自己的云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服务在内的几乎所有资源的无缝整合和有效利用。将在三网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在三网融合下图书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加强。

6.8 提高馆员自身素质

随着三网融合技术发展及在图书馆领域的引进与应用,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人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服务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更具针对性,提供一对一的即时参考咨询服务或指导性的服务将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图书馆员必须努力学习、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来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汪科科.十二五规划下的三网融合思考.[EB/OL]2011-1-11.[2011-03-18].http://www.cctime.com/html/2011-1-11/20111111320317715_4.htm.

[2]每日经营咨询[EB/OL]2011-2-16.[2011-03-19].Http://www.ctma.net/upload/1616915750.doc.

[3]三网融合.[2011-03-20].http://baike.baidu.com/view/1188418.htm.

[4]方明东,陈蕊.三网融合与文化建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8):13-14.

[5]丁宁.3G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及对策[EB/OL].2009-06-26.[2011-04-19]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xsyj/njlib_tg/200906/t20090626_89601.

[6]叶辉摄.杭州图书馆的数字革命[EB/OL].[2011-04-30].http://www.ccnt.gov.cn/sjzz/shwhs/gzdt/201102/t20110211_86888.html.

[7]李美琴.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与服务模式创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6):47-49.

[8]孙玉英,刘艳惠.论图书馆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J].情报资料工作.2007(2):84-85.

[9]周婉萍.三网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0(9):36-38.

信息资源与用户服务 第12篇

一、目前档案馆与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差异

1. 在馆藏信息数字化服务方面存在差异。

信息量的激增、信息传输速度的提升, 以及信息利用的网络化, 要求档案馆和图书馆调整自身的馆藏结构和服务方式, 迅速实现信息化, 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鉴于此, 二者都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字工程建设,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虽然二者在数字工程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理论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都不遗余力, 但取得的效果却有较大差异。 (1) 数字资源、内容、数量方面的差异。数字图书馆在立足自身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同时, 加大力度收集互联网上的实时信息资源, 丰富馆藏结构, 满足用户多方面、多角度的需求。而数字档案馆的数字资源基本上是对自身馆藏档案信息的简单重复, 尽管部分档案馆也尝试收集网上信息内容, 形成虚拟馆藏, 但总体而言, 数字资源仍主要为纸质档案的数字化, 不能满足新时代的用户需求。 (2) 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方面的差异。数字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方面远高于数字档案馆, 它建立了一系列有鲜明特色的数据库, 吸引了大批的用户。纵观目前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仍然处于“技术崇拜”时期, 对于数字资源内容方面的关注不够, 没有上升到“内容崇拜”, 各级、各类数字档案馆的内容及风格极尽雷同, 没有显著特色, 自然吸引不了大批的用户。

2. 馆藏建设依据的服务宗旨不同。

馆藏资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服务质量的高低, 从而影响档案馆和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地位。馆藏资源的建设包括保证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充足及其质量的优良。处于信息爆炸时代,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所需文献资料收藏齐全, 特别是许多图书馆都面临着经费有限及用户信息需求多样化的情况, 因而图书馆转变了以往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状况, 实行馆际互借, 形成馆际联盟, 最大限度地丰富了馆藏结构, 降低了经营费用, 满足了用户需求。相比之下, 档案馆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较为注重数量的多少, 对馆藏质量的关注较少。虽然各档案馆的馆藏数量呈几何比列增长, 但其质量却无显著提高, 难以满足用户需求。从种类上来看, 文书档案占档案总量的最多数;从档案层次构成上看, 重要形成单位的档案占主导地位。无疑, 结构单一的馆藏资源是不能满足日渐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3. 资源的开放和利用服务模式上的不同特色。

档案馆和图书馆保存图书、档案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所藏信息、资料, 为社会服务。开放档案、图书不仅是服务用户的客观需要, 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迫切需要。长期被誉为“知识海洋”的各级各类图书馆, 改变过去的闭架借阅方式, 重新确立运营观念, 扩大开架借阅范围, 部分图书馆开放率甚至达到100%, 而且许多图书馆采用开放灵活的藏、借、阅、查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 破除人为设置的藩篱, 让书被更多的人看。相比而言, 档案馆的档案开放力度明显落后于图书馆。虽然近年来国家档案局加大开放力度, 各级档案馆也逐步开放档案, 据国家档案局网站统计, 我国2007年开放档案比2006年同比增长18.1%, 到2008年1月1日, 我国各级各类馆藏档案开放率已达1/3, 虽已取得显著进步, 但30%的开放率仍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二、档案馆信息服务工作落后的原因

1. 档案开放利用具有较多限制。

档案作为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 记录着许多机密信息, 关乎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 因而档案不能如图书一样全部、无限制地开放所有信息资源。只有那些过了保密期或所含内容无碍社会稳定的档案, 在相关档案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能够向公众提供利用, 即使这些开放的档案对用户也是分类别利用的, 以保证档案中的机密信息不会外泄。

2. 档案查阅手续相对烦琐。

档案和图书所含内容信息机密性上的区别造成两者查阅手续不同。用户需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件才能利用档案, 图书馆则没有如此烦琐的利用手续, 用户只要持有借阅证就可以查阅图书馆中大部分资料, 并且目前图书馆力求简化甚至取消办证手续, 方便公众利用所藏信息资源。档案馆尽管已省略许多查阅手续, 但相比而言仍十分烦琐, 影响了用户的利用热情。

3. 档案馆馆藏资源结构单一及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档案馆作为政府的一种机构, 其馆藏资源的结构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 接收档案的范围具有明确的地域性和系统性, 不能随心所欲地收集所需信息资源, 内容具有局限性;在内容种类方面, 党政机关文书档案一统天下, 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材料比较缺乏, 缺乏地方特色, 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历史面貌;在内容实时性方面, 档案馆所藏的档案内容较为陈旧, 实时性较差。

三、加强档案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

档案馆作为国家的文化事业机构, 在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比较中, 可看出其服务工作已不能适应当代用户的需求。面对这种状况, 档案馆可以在吸取图书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努力改善目前的困境。

1. 借助大众传媒, 传播档案文化, 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档案馆可针对社会档案意识采取相应的宣传方式, 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 提高档案馆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促进公众利用需求的产生。 (1) 举办展览。档案展览展出的是经过选择和组织的典型档案材料, 用户可以从中获取比较集中、系统的档案信息, 还可以发现从未见过或难以找到的档案材料及其线索。档案展览的主题性及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吸引较多公众对档案的注意, 从而提高他们对档案的认识度, 但要注意展览主题及场地的选择, 方便利用的同时也要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 (2) 拍摄档案专题片。档案馆可从馆藏档案资源中选取公众感兴趣的材料与大众传媒合作, 拍摄专题片, 提高公众的关注度。专题片的形式符合公众日常习惯, 公众在收看根据精选档案拍摄的专题片时, 可以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在与电视台等传媒的互动中提高档案意识, 激发利用热情。

2. 完善参考咨询服务, 更好地服务用户。

参考咨询工作可以较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 宣传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不仅能为机构赢得“回头客”, 更通过口头宣传使服务机构的公共形象得到加深, 赢取新用户。图书馆在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基础上又发展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提高了服务质量。档案馆可以针对实际情况, 借鉴图书馆的成功经验, 加强参考咨询服务, 在传统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加强网络参考咨询服务, 在网络基础上将用户与专家及学科专门知识联系起来, 即用户和参考馆员之间利用网络交流达到参考咨询的目的, 也就是虚拟参考咨询, 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改善传统服务方式对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而且能够提高服务效率。

3. 树立馆藏优化观念, 建设特色馆藏。

近年来, 我国档案馆日渐意识到丰富馆藏的重要性, 馆藏数量年年增长。然而, 丰富馆藏不仅包括数量的增长, 更包括质量的提高。档案馆必须正确处理好馆藏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馆藏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 把着眼点放在馆藏质量建设上来, 树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 根据馆藏情况、服务对象和档案馆的功能类型, 有重点、有选择地收集馆藏档案, 保证馆藏档案的合理结构比例, 形成特色馆藏资源, 并针对不同用户推送各不相同的特色资源。如此才能增强档案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加强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和预测, 使信息资源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4. 创新服务观念, 以用户为尊。

在信息化社会, 档案工作必须创新, 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档案馆必须要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 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主动收集用户的信息反馈,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理, 改变以往坐等用户上门的方式, 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特点, 及时、主动地提供给目标用户, 并且简化利用手续, 提供周到的后续服务。档案馆可以根据自身馆藏资源开展各种主动性服务, 根据个人用户或群体用户的特色信息需求, 向用户提供相关文献信息或利用建议, 帮助用户完成信息获取。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个性化服务, 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面对目前社会信息化服务的挑战, 档案馆虽做出了很多有力的举措, 但其服务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档案馆要认清差距, 善于吸取图书馆等相关机构的成功经验, 破除以往陈旧的思想观念, 积极搞活服务方式, 激发公众的利用热情, 提高档案利用率, 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摘要:本文分析了档案馆在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方面落后于图书馆的表现及导致此状况的原因, 并分析了部分档案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做法, 结合国家、社会对档案馆的要求及档案馆自身条件, 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档案馆,图书馆,信息服务,比较

参考文献

[1]特里.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C].第十三次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7

[2]冯惠玲.对档案著作的评价[C].第十三届国家档案大会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7

[3]陈忠海, 贺战冰.信息化中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J].档案管理, 2005 (3)

[4]吕新.关于图书馆事业与档案事业若干宏观问题的比较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3 (2)

上一篇:粘结加固下一篇:岗位认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