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分析系统范文

2024-07-08

事故分析系统范文(精选12篇)

事故分析系统 第1篇

电力系统中过电压现象较为普遍。引起电网过电压的原因主要有谐振过电压、操作过电压、雷电过电压以及系统运行方式突变,负荷剧烈波动引起系统过电压等。其中,谐振过电压出现频繁,其危害很大。过电压一旦发生,往往造成系统电气设备的损坏和大面积停电事故发生。据多年来电力生产运行的记载和事故分析表明,中低压电网中过电压事故大多数是由于谐振现象引起的。日常工作中发现,在刮风、阴雨等特殊天气时,变电站35 k V及以下系统发生间歇性接地的频率较高,当接地使得系统参数满足谐振条件时便会发生谐振,同时产生谐振过电压。谐振会给电力系统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谐振使电网中的元件产生大量附加的谐波损耗,降低发电、输电及用电设备的效率,影响各种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导致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作,并会使电气测量仪表计量不准确;会对邻近的通信系统产生干扰,产生噪声,降低通信质量,甚至使通信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1 谐振及铁磁谐振

谐振是一种稳态现象,因此,电力系统中的谐振过电压不仅会在操作或事故时的过渡过程中产生,而且还可能在过渡过程结束后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直到发生新的操作谐振条件受到破坏为止。所以谐振过电压的持续时间要比操作过电压长得多,这种过电压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运行经验表明,谐振过电压可在各种电压等级的网络中产生,尤其在35 k V及以下的电网中,由谐振造成的事故较多,已成为系统内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必须在设计时事先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安排,或者采取一定附加措施(如装设阻尼电阻等),避免形成不利的谐振回路,在日常工作中合理操作防止谐振的产生,降低谐振过电压幅值和及时消除谐振。

在6~35 k V系统操作或故障情况下,系统振荡回路中往往由于变压器、电压互感器、消弧线圈等铁芯电感的磁路饱和作用而激发起持续性的较高幅值的铁磁谐振过电压。铁磁谐振可以是基波谐振、高次谐波谐振、分次谐波谐振,其共同特征是系统电压升高,引起绝缘闪络或避雷器爆炸;或产生高值零序电压分量,出现虚幻接地现象和不正确的接地指示;或者在PT中出现过电流,引起熔断器熔断或互感器烧坏;母线PT的开口三角绕组出现较高电压,使母线绝缘监视信号动作。各次谐波谐振不同特点主要在于:

(1)分次谐波谐振三相电压依次轮流升高,超过线电压,一般不超过2倍相电压,三相电压表指针在相同范围出现低频摆动。

(2)基波谐振时,两相电压升高,超过线电压,但一般不超过3倍相电压,一相电压降低但不等于零。

(3)高次谐波谐振时,三相电压同时升高或其中一相明显升高,超过线电压,但不超过3~3.5倍相电压。

2 实例分析

2.1 事故前系统运行方式

事故前,某110 k V变电站有110 k V单母分段、35 k V单母分段、10 k V单母分段运行,10 k V I母接511所变、513负荷I线、514负荷II线、518电容器、519电容器运行;10 k V母线II段接521电容器、522电容器,电压及负荷均正常;10 k V母线II段PT运行。

2.2 事故经过

2008年6月21日23时12分,监控语音报警此变电站“10 k V母线I段接地”、“10 k V母线II段接地”信号,监控屏显示10 k V母线II段电压值为:

23时14分,511所变发出“开关分闸”、“511开关电流II段”动作、复归、“511站用保护测控装置告警”、“511开关过负荷告警”、“逆变电源交流失电”复归信号。511所变开关变为“分”位;同时513负荷I线、514负荷II线、518电容器、519电容器发出“线路保护测控装置告警”、“PT断线”信号;521电容器、522电容器发出“保护装置告警”、“电容器PT断线”等信号。随后,后台显示10 k V母线II段电压值持续升高,23时15分升高为:

调度值班员于23时18分下令遥控断开514负荷II线开关,电压恢复正常。

22日01时50分,巡线人员汇报:514负荷II线机砖厂支线奶牛厂变压器引线熔断后搭在变压器外壳上,操作人员已将分支拉开……。故障排除后合上514负荷II线开关,送电正常,后未见异常情况。

2.3 事故原因分析

实例中所涉及变电站的514负荷II线机砖厂支线奶牛厂变压器引线熔断后搭在变压器外壳上后,三相系统对称性被破坏,出现零序电流、中性点偏移和对地电位U0,即开口三角有了零序电压,零序电压叠加在二次侧三相电压上,就出现了二次侧三相电压不平衡现象。

事故起因:514负荷II线机砖厂支线奶牛厂变压器引线熔断后搭在变压器外壳上,然后10 k V母线接地,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满足谐振条件,谐振发生之后10 k V母线II段三相电压及零序电压迅速升高(如图1所示),由电压波形及数值可知是发生高次谐波谐振(铁磁谐振)。正是谐振导致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作发出一系列错误信号。此状况下,需要仔细判断真假信号,以便很好地进行事故处理。实例中的事故发生后,当班调度员作出了谐振的准确判断,并根据工作经验进行接地选线,迅速查找出故障线路,并将其切除。

3 谐振事故解决方法

PT在正常工作时,铁芯磁通密度不高,不饱和;但如果在电压过零时突然合闸、分闸或单相接地消失,这时铁芯磁通就会达到稳态时的数倍,处于饱和状态,这时,某一相或两相的激磁电流大幅度增加,当感抗与容抗参数匹配恰当(满足谐振条件)时,即会发生谐振,即铁磁谐振。发生谐振时,会在电感和电容两端产生2~3.5倍额定电压的过电压和几十倍额定电流的过电流,通过PT的电流远大于激磁电流,严重时会烧坏PT及其它设备。

3.1 防止谐振过电压的一般措施

(1)提高断路器动作的同期性。由于许多谐振过电压是在非全相运行条件下引起的,因此提高断路器动作的同期性,防止非全相运行,可以有效防止谐振过电压的发生。

(2)在并联高压电抗器中性点加装小电抗。用这个措施可以阻断非全相运行时工频电压传递及串联谐振。

(3)破坏发电机产生自励磁的条件,防止参数谐振过电压。

3.2 防止谐振过电压的具体措施

(1)35 k 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加装消谐电阻)接地,并在过补偿方式下运行,它的电压作用在零序回路中,其原理如图2所示。

(2)尽量减少6~35 k V系统并联运行的PT台数。

a.凡是6~35 k V母线分段的变电所,若母线经常不分段运行,应将一组PT退出作为备用;

b.电力客户的6~10 k V PT一次侧中性点一律为不接地运行。

(3)更换伏安特性不良的6~35 k V PT。

(4)6~35 k V一次侧中性点串联阻尼电阻或二次侧开口三角形绕组并联阻尼电阻或消振器。

(5)6~10 k V母线装设一组Y形接线中性点接地的电容器组。

(6)在10 k V PT高压侧中性点串联单相PT。

在实际工作中谐振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接地故障,很多时候甚至就是由接地引起的,消除谐振常常采取的有效方法是改变系统运行方式以改变系统参数,破坏谐振条件。改变系统运行方式经常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a.投退电容器;

b.增投线路;

c.若变电站有一台以上数目的主变,可视具体运行情况将原本并列(分列)运行的变压器分列(并列);

d.母线并解列。

若上述方法不能消振,应采用寻找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的方法进行选线,选出故障线路后,立即将其切除。选线原则参照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方法。此方法是最有效最能解决问题的,但往往不一定能准确及时判断出接地线路,以致延误消振时间,所以,工作中为及时消除谐振一般先考虑选择上述四种途径。运行中出现谐振过电压时,变电所值班人员应准确记录当时发生的现象和母线电压的变化,但不得用刀闸拉开PT,可先根据情况采取消振措施,事后汇报调度。

4 总结

针对某110 k V变电站谐振事故,利用谐振原理与知识,分析了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谐振过电压给出了多种控制措施和方产生谐波,也不利于变压器匝间绝缘。因此,在单相接地故障引起零序电压升高时,由零序过电压保护完成切除变压器的任务更为合适。

对于保护变压器中性点绝缘而言,零序过电压保护也显得比间隙电流保护更重要,零序过电压保护通常和间隙电流保护一起共同构成变压器中性点绝缘保护。所以仅设置间隙电流保护而没有零序过电压保护是不够完善的,特别是当间歇性击穿时,放电电流无法持续,间隙电流保护将不起作用,中性点不接地变压器将无法脱离故障电网。

3.2接地方式控制及零序保护改进措施

要确保110 k V系统为有效接地系统,须保证电源端变压器110 k V侧中性点有效接地。如果保护整定允许,可以将电源侧两台并列运行的变压器中性点同时接地。

因为带电源变压器失去接地中性点后可能成为非有效接地系统,所以对于电源端变压器或者将来可能带电源的变压器,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配置完整的中性点间隙保护,包括中性点零序过电流保护、中性点间隙电流保护以及母线开三角零序电压保护。在110 k V馈出线路上,不论并接几台变压器,在电源侧中性点接地的情况下,各终端变压器中性点可以不接地运行。在实际运行中,为防止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可安排其中一台中性点接地。

已经投入运行的未配置母线PT开三角零序电压保护以及中性点间隙电流保护的110 k V变电所,为避免中性点间隙抢先放电等情况,可增大原先装设的中性点棒间隙距离。

今后设计的110 k V变电所,高压侧宜采用三相电压互感器,并设置零序过电压保护和变压器中性点间隙电流保护。这种配置可以提供灵活的运行方式,适应未来电网结构的变化。对继电保护设备的整定,可以在中性点零序电流保护第一时限切除另一台不接地变压器,以避免停电范围扩大和放电间隙出现的偶然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福寿.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电网的运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2]贺家李,宋从矩,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增订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王瑞.电力变压器保护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济南:山东大学,2005.

[4]王广延.电力系统元件保护原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变电站信息系统雷击事故调查分析 第2篇

2008年8月21日14时许,**县城北变电站因遭受雷电的影响,致使该站内多套电子电器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经**县防雷中心技术人员现场实地调查、分析,认为这次事故是由于雷电电磁脉冲对这些设备的精密元器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对该站的防雷设施提出了整改意见。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兴建和信息处理技术的日益普及,加上各种先进的电子电气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和过电流耐受能力差、对电磁干扰敏感等弱点,一旦建筑物受到直击雷或其附近区域发生雷击,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和脉冲电磁场将通过各种途径入侵室内,威胁各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运行,严重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2008年8月21日**县城北变电站遭受雷击电磁脉冲的影响,致使该站设备损坏,造成该站供电范围内所有用户停电,后经启动后备设备恢复正常供电。经检查,发现网通电话不通、主变电器有胶味、网通ups电源未启动,计算机内一自动录音语音数据卡损坏、主变测温模块损坏、cdd-t20b一号主变后备保护模块损坏和机房网通机柜内设备损坏不同程度损坏,造成该站直接经济损失约5万元。

一、变电站住宿楼、值班室和损坏设备的基本概况

**县城北变电站位于江口镇信义开发区中段。住宿楼高约14米,长约30米,宽约8米;值班室高约5米,长约20米,宽约8米;两幢楼间距约12米。大楼的接地装置利用基础地网内的钢筋;接闪器为明敷避雷带,锈蚀严重;网通信号线路缠绕在住宿楼避雷带上。值班室未采取防直击雷措施,值班室中心位置的总控室机柜作了均压连接和接地处理。

该变电站主变测温模块损坏、cdd-t20b一号主变后备保护模块位于总控室内;网通机柜位于住宿楼顶梯帽内,信号线路经缠绕固定在避雷带上后进入网通机柜;自动录音计算机位于值班室西面一约10平方米的房间内单独放置,该计算机后与总控室内设备相连;其自动录音计算机网线经网通机柜输出并缠绕固定在避雷带上后架空进入值班 室接入该计算机,此线起到了不是引下线而胜似引下线的作用。该站在强电方面作了完善的电源防雷保护,但在信号上均未采取 任何防雷保护。

二、事故原因分析

经现场检查放置在住宿楼顶梯帽内网通机柜后,发现机柜内设备不同程度损坏,并通过架空网线接入自动录音计算机语音卡,造成该卡输入和输出端均有明显的损坏痕迹,致使后续设备主变测温模块损坏、cdd-t20b一号主变后备保护模块损坏。

由于雷击现场没有发现住宿楼天面及其接闪器部分遭受过直接雷击的痕迹和现象,因此确认本次雷击中所损坏的电子设备均属雷击电磁脉冲所致,网通ups可能是由于电磁场干扰造成电压波动而未能启动,并致使后续设备主变测温模块和cdd-t20b一号主变后备保护模块损坏。

首先,发生闪电时,强大的雷电流的主要通道周围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场,置于该磁场内的所有电器、电子设备、金属管道均会产生瞬态感应过电压,并寻找环流出路以求电能释放,环路通道一旦形成则产生瞬态脉冲电流,当电流超过元器件承受能力时,就会造成设备损坏。其次,雷击电磁场能够在回路中和线路上感应出一定强度的瞬态过电压,而感应电流从建筑物防雷装置流过时将在建筑内部空间产生脉冲瞬态磁场,这种快速变化的磁场交链这些回路后,也将会在回路中感应出瞬态过电压,危及这些回路端接的电子设备或者电子元件。而一般的电子元器件的工作电压非常微弱(其工作电压,一般情况下为5-12v)。

三、对该站防雷措施提出的整改意见

经过对雷击现场的实地勘察分析后,发现该站在防雷措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对该站的防雷设施方面提出几点整改意见:

(1)所有信号线路均应远离避雷带,更不应缠绕在避雷带上。

(2)根据相关的规范标准要求,应对弱电设备进行多级的电源防雷保护;网通机柜应作接地处理。

(3)所有输入信号设备应有信号电涌保护器。弱电设备因其抗感应能力较弱,应放置于屏蔽效果较好的橱柜内,其金属构件应进行等电位连接。

事故分析系统 第3篇

關键词:主提升系统 电气事故

煤矿的主提升系统是整个煤矿所有煤炭产品从井下运往地面的主要通道。主提升系统的全部设备通常来说都具有体积大、结构十分复杂、保护系统众多以及操作要求很高等特点。主提升系统的规律性很差,类别相当繁杂,可能发生的事故,或多或少都影响着一个矿井产量的好坏。

1 电气事故的分析

矿井提升系统是矿井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联系地面和井下的“咽喉”,担负着提升全矿井的煤与矸石及下放材料、升降人员和设备等重要任务,在矿井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矿井提升司机对提升系统的任务进行必要地了解,确保高效、安全可靠地运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提升方式及系统的不同,矿井提升分为钢丝绳提升(如缠绕式提升机、斗式提升机、摩擦式提升机)、输送机提升、水力提升、气动提升(如松散煤炭管道提升、管道容器提升)等。

1.1 关于主提升系统的事故分类

了解矿井提升系统的组成和提升方式与钢丝绳的类型和选用要求,掌握井架、天轮和罐道的安全要求,罐笼的使用要求及钢丝绳的检验要求和换绳标准,矿车提升的安全运行要求是生产中的必要环节。

主提升系统会发生的事故可以分为三类,就是提升容器的事故,电气事故以及机械事故,而在其中电气事故是最容易发生,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最不易查询。

1.2 电气事故的分类

造成电气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说电气事故的分析和控制对于顺利开展煤矿作业是十分重要的,常见的电气事故发生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绕线圈烧毁,停止工作。线圈通常指呈环形的导线绕组,最常见的线圈应用有:马达、电感、变压器和环形天线等。而绕线圈指的是错综复杂的交流电和直流电的接触器,而继电器的烧毁,是一种及其常见的事故,尤其是夏天的温度升高,绕线圈无法得到充足的通风而被烧坏。大多数电控系统中都有少则十几条多则几十条的绕线圈,由于提升机循环工作的次数很多,线圈所承受的工作相当频繁,所以被烧毁、间断工作甚至是无法工作的可能性十分地大,深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有下面几点:

第一点表现为电控室温度过高,不通风或者通风不良所造成的;其次是由于所用线圈的质量太差,绝缘材料的耐热性能不高,不能承受其高压力的工作;最后是操纵提升机的司机在减速刹车及停车时不够准确,造成了造次给点动作的次数增加,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负荷。

②换向器的损坏,在电机工作时,换向器的表面会出现薄薄的一层氧化膜,会提高换向器的耐磨性能,但是在长期工作后换向器很容易发生产生换向火花或者磨损的现象,从而使得在换向器长期使用之后发生损坏、烧毁的现象。

③低频装置无法正常的工作,让原本为全自动化的机器变为了需要手动帮助的半自动化操作电器,设备的启动频繁。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所需求的低频装置电压远远超过了现场可以供给的电压,从而使得低频装置无法正常地投入和工作。

④在投入低频后,在爬行阶段减速机出现不规则的撞击声,由于提升机速度超速后,可跳闸开始贴闸调速,而运行的速度如果超出百分之五,则液压站制动油压的变化就总会滞后电压调压装置的KT线圈变化的电流,油压的变化和电流的变化跟随性极差,就导致了盘形闸制动的压力不够,才会发生不规则的撞击声。

⑤无法开车子,也可以算为电气类事故。它通常表现为主令控制器接点无法接上,其原因可能是主令控制器的接点磨损较为厉害,无法做到正常开车。

综上所述,对主提升系统常见电气事故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保障煤矿作业的安全性和顺利性,现在对主提升机的维护和运行,也有了很多规定:

①矿井主提升系统各环节的运行和维护都必须责任到人,实行包机制。矿机电科负责制定运行维护责任制、包机制度和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包机制度要严密细致,不留死角,提升系统发生问题要严格按照包机制追究责任。

②认真做好主提升设备及各种保护装置的维护和管理,保持设备性能良好,对丢失和损坏保护装置的要追查其责任。

主提升设备运行,需检查的部位及内容如下:

电机振动、温度、噪音、电流、碳刷、对轮情况等;测速发电机振动、温度、噪音、皮带、电压与速度的关系情况等;测速磁块、传感器、轴编码器的固定、对轮情况等;操作开关油位、油颜色、发热情况等;电控盘与保护装置的螺丝、触点、消弧装置、动作情况以及吸力线圈固定、发热情况等;电阻器螺丝齐全、紧固情况;换相器螺丝齐全、紧固,导电带、消弧装置完好无损,各接点、触点接触良好,压缩行程适中;真空高压换向器的真空管不变色,接触周期性好,过电压保护可靠。

从以上的规定来看便可知道,对于提升机系统的保护和分析关于电气事故,对于煤矿作业来说是十分具有意义的,简单来说,做好提升机系统常见事故的分析和控制,是做好煤矿作业的重要步骤之一。

2 煤矿主提升系统电气事故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人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九矿机电三队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对于多发的煤矿提升系统的电气事故来说,可以从技术改造和管理措施上来进行管理和控制,一方面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技术上的落后加以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对于提升机系统电气方面的管理措施,严格执行,以保证万无一失。

2.1 从技术改造方面对主提升系统电气事故进行控制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个关于主提升机系统常见的电气事故,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技术改造方面的方法:

①根据主提升系统中出现在电控方面的线圈所发生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两个较好的技术性措施,第一是将容易被烧毁的漆包线圈换成绝缘程度较高,耐热性能比较好的玻璃丝包线圈、晶体材料线圈等其他品种;其次就是在气温比较高的季节或者地方,将电控室的门窗打开加以通风,如果有排风扇,那么电控室室内温度应该保持在低于三十度左右的温度上。在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烧线圈的平均故障大概可以减少到两倍以上,故障间隔时期也将会相应地延长。

②对于低频装置由于电压不稳定或者电压不足所造成的不能投入使用的现象,应该为该装置装设上足够数量的装置设备,从而解决掉司机频繁多次启动的现象,减少设备磨损的现象也更加提高了司机操作的安全系数。

③根据贴闸电流选用太大,所造成的减速机在爬行阶段出现的不规则的撞击声,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来加以解决:第一是调整盘形闸瓦之间的间隙距离,同时让两升的容器处于相互交钩的状态,让滚筒静止不动。

第二是操纵制动器的手把,使得盘形油压和对应的调压装置的KT线圈相应最大值都为0。

第三是观察盘形油压和对应调压装置的KT线圈的变化跟随性,将KT线圈学的调压由差变好的那一点作为贴闸电流,从而使得调整后确定的铁闸电压更加准确无误,减少减速机爬行阶段的不规则撞击的情况,不仅如此还保证了贴闸电流的安全系数。

3 结束语

以上来看,煤矿主提升机是非常重要的矿井机电设备,它担负着升降人员,使用设备,矸石和物料等重要任务,是沟通矿井地面和井下的重要桥梁。安全保护功能及常见事故的分析与控制对于主提升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矿井提升技能能否正常运转,保证了矿井作业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朱凯,高峰,刘大领,赵红艳.ABB矿井提升机系统安全保护功能分析[J].工矿自动化,2013(5).

[2]陈芳清,桂存兵,陈忠红.煤矿主提升机网络化电控系统设计[J].工矿自动化,2009(7).

电力系统事故处理细节分析 第4篇

变电站运行工作中最重要的两个工作是操作和事故处理。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规程制度的执行情况, 而事故处理则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及不可预见性对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迅速的处理事故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考核, 不仅需要多方面的技术业务, 而且需要认真分析事故处理流程中的相关细节, 在多年的运行工作当中, 我发现不少运行人员对事故处理的流程能够轻松的说出来, 但是当谈到当中的几点细节时, 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

1 电力系统发生事故时, 运行人员必须立即向调度进行简要汇报。

在以往的常规变电站中, 控制屏和保护屏都在主控室, 值班员只需要不长的时间就能够从保护屏上得到保护动作的详细信息, 然后向调度汇报。基本能够满足在第一时间报告调度部门, 在值班调度员的指挥下处理事故。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在新建变电站中得到迅速应用。一改了以往控制屏和保护屏都在主控室的模式, 而是将保护屏、测控屏建在了设备现场, 值班现场只有监控机。此时仍需要第一时间报告值班调度员。

首先, 是在值班调度员的指挥下正确、迅速处理事故的要求。保护屏所在位置距离值班现场一般比较远, 尤其是500kV变电站, 如果仍然延续以往习惯从保护屏上得到保护动作的详细信息后, 再向调度汇报, 已不在满足要求。

其次, 在发生事故时, 运行人员完全可以通过监控机得到值班调度员急需的事故基本信息。如断路器变位情况、重合闸动作情况、保护动作主要信号、停电设备的负荷转移情况以及系统电压等情况。现场保护装置的故障测距、故障相别等详细信息可以在稍后的详细汇报中完成, 而不需要运行人员到设备现场检查完就地的保护信号, 再向调度进行汇报。

2 检查、处理受事故影响的运行设备应优先于检查、处理事故设备

在事故发生的当时, 往往伴随着事故音响、预告音响和红绿灯光的闪动, 容易将运行人员的注意力, 全部吸引到事故设备上, 而忽略运行中设备正在发生的威胁和异常。曾经有一个变电站, 在双回线的其中一条发生事故跳闸时, 由于值班员处理事故的经验上缺乏, 一心只在处理故障设备上, 一段时间后, 发现另一条线路严重的过负荷时, 已造成了设备的严重损坏。

在徐州电力培训中心、大同电力培训中心进行的仿真事故处理过程中, 也有不少运行人员发生过类似不优先检查、处理受事故影响的运行设备的问题。如事故发生的当时, 影响到所用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事故处理人员不快速恢复所用电, 而是去处理事故设备。我查阅过几本有关变电运行技能培训及事故处理方面的书籍, 都没有明确将“检查、处理受事故影响的运行设备应优先于检查、处理事故设备”。作为单独的一条列于事故处理的流程当中, 这样由于流程的不严谨使运行值班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变电站运行人员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军培生, 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在实践上, 特别是处理事故的经验上尤其缺乏, 所以也对实际事故处理流程的制定提出了更细的要求。

3 按“规定”复归保护装置的动作信号阐述的不够明确, 不利于运行人员掌握。

下面是对一些资料里关于复归保护装置动作信号的阐述。

山西省电力公司编写的《变电运行技能培训教材》中说法是, “变电运行人员对发生事故时, 各装置的动作信号不要急于复归, 以便核查, 作正确分析和处理”。张滨生主编的《变电运行现场技术问答》中的说法是, “当事故未查明, 需要检修人员进一步检查和试验时, 运行人员不得将继电保护的掉牌信号复归, 以便专业人员进一步分析”。在王启光、肖信昌著的《电力系统变电站事故处理》的说法是, “做好断路器、仪表、保护、自动装置、光字动作信号记录并复归”。在李洪波主编的《变电运行技能培训教材》中说法是, “变电值班人员不要急于复归各装置的动作信号, 以便分析处理时校对”。

从上述资料中的说法中, 我们不难得出, 复归保护动作信号是有“规定”的, 然而它们又都没有说出这些“规定”细节, 从而使运行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 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认识, 干脆有些人就将专业人员来看过保护动作信号, 做为了复归保护动作信号的必要条件。这种情况对正确、迅速处理事故是非常不利的。

下面是我对“规定”的认识, 指导着我的多年运行工作, 在这里与大家探讨。

断路器掉闸, 重合成功以后, 记录保护动作信号并将信号复归;断路器掉闸, 重合闸未动作, 不复归信号, 调度员下令试送前进行复归;断路器掉闸, 重合未成功, 不复归信号, 调度员下令试送前进行复归;变压器、电容器、电抗器掉闸, 母差、失灵保护动作掉闸不复归信号, 信号和控制电源不能断开。

4 对故障设备进行隔离以及恢复无故障设备运行的处理细节不太统一。

在对故障设备进行隔离的操作中, 有的运行人员认为为了迅速处理事故, 恢复无故障设备运行, 不必请示值班调度员而自行处理。有的运行人员认为请示或不请示都无所谓, 完全凭自身的技术和经验水平来决定。而有的运行人员认为必须请示值班调度员, 不能凭自身的素质来处理, 而应在值班调度员的指挥下处理事故, 这是一条制度。

在恢复无故障设备运行的操作中, 也有观点上的分歧, 围绕着是否填写操作票存在争论。有的认为故障已经隔离, 恢复无故障设备运行的操作必须按调度命令填写操作票。有人认为恢复无故障设备运行的操作仍然属于事故处理, 不必要填写操作票, 只需按照调度命令即可。

上述在事故处理上不同的观点看似简单, 但是也确实困扰着运行人员, 使他们在这些事故处理的细节上掌握不好。

下表是对故障设备进行隔离以及恢复无故障设备运行的处理流程, 我认为在细节的把握上比较到位, 尤其是将持“调度指令记录”进行操作明确下来, 比较适应运行人员的工作习惯, 便于把握。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以上是本人对事故处理几个细节的分析, 有不成熟之处, 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事故分析系统 第5篇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全世界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基本保持在50 万人左右。我国自2000 年以来,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都在10 万人左右,致死率达17%左右,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伤亡人数是由于救援不及时造成的。法国的实践表明,对于交通事故重伤者,在30 分钟内获救,其生存率为80%,在90 分钟内获救,其生存率仅为10%以下。根据上述数据可看出,获得及时救援可大大提高当事人的生存率。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机动车行车事故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法,以使系统可根据车辆的姿态信息及时判断车祸是否发生,并在判断车祸发生时告警达到及时救援的目的。系统设计原理

此系统的组成包括MSP430 单片机,GPS 接收机,GSM 通信模块以及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等传感器模块。GPS 接收机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接收来自卫星的定位信息,并将此信息通过UART 串口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将此信息写入FLASH 作以储存,同时在间隔时间内,各传感器模块会采集车辆的姿态信息(加速度,倾斜角度,角速度等),并通过I2C 协议将采集数据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进行数据分析后判断车祸是否发生,并在判断车祸发生时将储存的定位信息通过GSM模块发送给指定联系人,然后报警,以确保受害者在事故发生后可以获得及时救援。车祸判断原理

根据国家标准《GB 11551-2014 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汽车碰撞的实验条件是:碰撞瞬间,车辆速度为50km/h(可更高)。亦及符合本标准设计的车辆在50km/h 的速度下发生正面碰撞时基本不足以造成生命危险,而速度更高时可能发生产生严重伤害。故将以50km/h的速度发生碰撞的情况作为判断阈值。

根据公式a=dv/dt,取v0=50km/h,vt=0,碰撞时间为90ms,则得在匀速碰撞过程中a=15.4g(g=10m/s2),同理,若选取v0=60km/h,形变时间t=80ms,则a=20.8g,选取v0=70km/h,t=70ms 则a=27.8g。根据上述计算,可认为车辆加速度在达到15g 时可判断为发生严重碰撞事故,需要得到及时救援,故在系统中可设定15g 为判断阈值,当系统测量加速度值大于15g 时及触发报警。系统硬件

3.1 GSM 通信模块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本系统中GSM 采用的是华为GTM900-C 模块,其支持标准AT 指令和增强的AT 指令,支持短消息和语音业务,可在-20℃—+70℃的范围内正常工作,功耗低,满足系统工作要求。同时,本模块可以通过UART 接口与外界通信,并支持3.0V 电平的输入输出,使得其可以更方便的与MSP430 系列的单片机完成通信。

3.2 GPS 卫星模块

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是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本系统中采用和芯星通UM220 模块,其功耗典型值为350mw,可在-40℃—+85℃范围内正常工作,定位精度可达10m 以内,并可根据需要设置其数据更新率、接收数据类型和启动类型,满足系统需求。同时本模块也可直接通过UART 接口与外界设备通信,简化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3 陀螺仪和磁力计

陀螺仪通过测量三维坐标系内陀螺转子的垂直轴与设备之间的夹角,并计算角速度,通过夹角和角速度来判别物体在三维空间的运动状态。本系统中采用MPU6050 模块,其内部集成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可通过I2C 协议直接从模块读取测量值。

磁力计可用于测试磁场强度和方向,定位设备的方位,磁力计的原理跟指南针原理类似,可以测量出当前设备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的夹角,此处选用HMC5883L,其内部包含三轴磁阻传感器,也可以通过I2C 协议读取测量数据。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流程

此系统的软件功能主要为:①完成系统初始化;②实现GPS 有效定位及GSM 网络注册;③采集车辆姿态信息数据;④数据处理;⑤发送短信及拨打电话。

4.2 GPS 实现车辆定位

GPS 接收信号NMEA-0183 Ver3.0 协议的输出信息有GGA,GSA,GLL 等多种类型,本程序选择接收GGA,GSV,RMC 三种类型的信息,此三种模式下的输出信息中包含定位有效性标识,经纬度,日期,时间以及其他丰富信息,可以完全满足系统定位需求。此处选取RMC 的输出信息类型做以说明:RMC 消息格式:$--RMC,time,status,Lat,N,Lon,E,spd,cog,date,mv,mvE,mode*cs;程序中依据“RMC”字符串判断出信息类型,依据‘,’字符的数目判断接收的内容,例:判断接收到3 个‘,’,则接下来在下一个‘,’之前接收信息为纬度,依据纬度格式:ddmm.mmmmmm,dd-度,mm.mmmmmm-分,提取出纬度值。按照上述方法,则可正确提取有效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接收为UTC 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8 小时,需进行转换。

4.3 车辆姿态信息采集

车辆姿态信息的采集是通过陀螺仪,加速度计及磁力计完成的。本系统中采用的MPU6050 其内置有陀螺仪和加速度器,可以直接获取加速度和角速度,经过数据处理消除零漂及误差后可以得到准确的加速度与角速度,之后配合磁力计经由四元数和欧拉角公式的融合演算,可以计算得出此时车辆的角度信息。

4.4 车祸判断方法

程序中采用加速度,角速度及角度的联合判断,达到在多种情况下判断车祸发生的目的。传感器将采集的加速度,角速度传输到单片机中后,单片机先行判断加速度值,当超过设定值(15g)后确定车祸已发生,若加速度达不到设定值则继续判断角速度,在车辆发生甩尾或者翻滚的情况下会造成角速度过大,然而,颠簸也会造成角速度过大,所以此时需要配合角度大小的判断才能避免误判。按照车辆行驶的正常状态,我们选取30°作为角度判断的阈值。通过加速度,角速度,角度的联合判断,可以在撞车,翻车等多种意外情况中及时正确的判断车祸发生。

4.5 通过GSM 网络编辑,发送短消息

在判断车祸发生后需要将受害者的位置信息发送给指定联系人,通过GSM 网络发送短信息之前要先进行初始化与网络注册。本程序中,通过AT 指令“AT+CMGF=1”设置短信为文本方式,通过AT 指令“AT+CREG?” 查询网络注册状况,当网络注册成功时即可通过GSM网络发送短消息。单片机从FALSH 中读取存储的定位信息,经处理后形成包含经纬度和时间信息内容的短消息字符串,之后通过UART 串口经GSM 模块发送给指定联系人。系统测试

5.1 利用加速度判断车祸方法的测试

为了验证系统性能,采用系统在滑轨上运动来产生匀加速运动的方法,并利用红外对管标定加速度的方法计算实际加速度大小,通过实际加速度的测量来验证系统采集加速度的准确性,并证明系统在达到加速度阈值时触发报警的可运行性。由于设备有限,本次只进行了0~1g 的小加速度范围内的试验。

系统在重物牵引下沿滑轨匀加速运行,图中的红外对管阵列与单片机相连接,利用单片机的外部中断与定时器可方便得到系统在通过每一对红外对管的时间。在某次试验中得到如下数据:由于A 点为起始点,可认为此时的速度为0,利用公式h=at2/2 可以求得此时的加速度值,分别为:0.9g,0.91g,0.93g。由于时间是ms 级的,故微小的时间差会带来加速度的较大区别,此组数据在可接受的变化范围内,因此可认为此次试验下系统的加速度值在0.85g~0.95g的范围内。本次试验中,分别将加速度阈值设定在0.6g 和1g 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可看出加速度阈值为0.6g 时触发报警,而设定为1g 时未触发,说明系统可以正确采集加速度,并在加速度达到阈值时准确报警。

5.2 利用角度判断车祸方法的测试

测试时,系统固定在滑轨上,通过将滑轨前后左右倾斜来模拟车辆翻车的情况,利用角度测量仪测量系统实际倾角,将其与系统测量角度相比较,以确定系统角度测量的准确性及在达到触发阈值时触发报警的可靠性。此处选取一次测量结果作以说明,阈值设定为30°。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本系统可以正确测量角度,并依据阈值做出正确的触发告警判断。结语

事故分析系统 第6篇

关键词煤矿电气;事故隐患;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72-0151-01

1煤矿供电系统主要事故隐患

由于电气设备和设施缺陷(选型不当、分断能力不够、电缆过载、不阻燃等)可能引发的电气事故有:电源线路倒杆、断线、过负荷、短路、停电、人员触电、电气设备起火、电火花、防爆电气设备失爆等。

1)雷击过电压和消防隐患。雷雨时节因雷击产生过电压、放电产生火花或将设备和电缆击穿、甚至短路。放电产生的火花或短路的火源将易燃物(电缆、控制线、动力油、油污等)点燃,引发火灾,变配电室内未装设机械通风排烟装置及无足够的灭火器材,处理事故困难,导致事故扩大,造成全矿停电,停风、停产。

2)开关断路器容量不足。因开关、断路器遮断容量较小,不能分断短路电流,瞬间因短路故障产生大量的热能而烧毁设备及电缆,引发火灾事故,造成部分用户或全矿停电、停风、停产,严重时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3)主变容量不足,电源线路缺陷。主变压器容量不足,一台发生事故时,其余变压器不能保证矿井一、二级负荷供电。矿井电源线路未按当地气象条件设计,遇大风、雪、覆冰等恶劣气候,线路强度不足,易造成倒杆、断线,造成全矿停风、停产,井下作业人员会因停风而有生命危险,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继电保护装置缺陷。继电保护装置未按规定装设或采用不合格的落后、淘汰产品,会出现越级跳闸、误动作造成无故停电,扩大事故范围。

5)闭锁缺陷。开关柜闭锁未装设或失效易造成误操作,刀闸在带负荷状态下停送电,造成短路。人员在开关内部带电状态下进入会发生触电。

6)井下电气火花事故。①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安装、维修不当,造成失爆(如防爆腔/室密封不严、防爆面、密封圈间隙不符合要求等),在开关触点分-合或其他原因产生电火花时,可能点燃瓦斯造成火灾或引起瓦斯爆炸事故。②井下带电电缆由于外力原因破损、拉脱、电缆绝缘下降易造成系统短路、接地,引发电气火花,电气火花有可能造成点燃瓦斯,造成火灾或瓦斯爆炸事故。③电气设备保护失灵,当出现过流、短路、接地等电气事故时拒动,使设备、电缆过载、过热引发电气火花,有可能点燃瓦斯,造成火灾或瓦斯爆炸事故。

7)井下人员触电事故。①井下电工操作时所使用的绝缘手套、绝缘靴、验电笔等器具破损、绝缘程度降低,验电笔指示不正确。②闭锁装置不全、失效、警示标志不清,人员误入。③设备电气保护装置失效,设备、电缆过流、过热仍不能掉闸断电,使其绝缘程度下降或破损。④接地系统缺损、未可靠接地、保护接地失灵,设备外壳、电缆外皮漏电。⑤违章带电清扫、带电安装、带电检修、带电搬迁机电设备。⑥不执行停送电制度或误操作,停错、送错电,误认开关和电缆,没有执行作业监护制度,没有悬挂“有人作业,不准送电”牌。⑦无工作票及安全措施,不执行高压电网作业中停电、验电、放电等规定和要求。

8)井下大面积停电事故。①井筒内电缆固定不牢,电缆坠入井筒,造成井下大面积停电事故。②井下电气设备、电缆当发生短路事故时,电气保护装置拒动或动作不灵敏,造成越级跳闸。③正常分列运行的双回路违章并联运行,当一段母线供电系统发生短路事故,引起另一段母线供电系统同时掉闸,双回路停电。④应采用双回路供电的区域或设备,采用了单回路供电。

9)雷击入井事故。①经地面引入井下的供电线路,防雷设施不完善或装置失灵。②由地面入井的管路、井架在井口处未装或安装的少于两处集中接地装置接地不良。③通信线路在入井处未装设熔断器和防雷装置,或装置不良。

10)静电危害事故。井下能产生静电的设备和场所很多,各类排水、通风、压气管路,由于内壁与高速流动的流体相摩擦,使外壁上产生大量的静电电荷,在对地绝缘较好的管壁上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300V以上,塑料等非导体材料管道,更易产生静电。静电放电火花会成为可燃性物质的点火源,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人体因受到静电电击的刺激,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如坠落、跌伤等。

11)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危害。矿井电网的单相接地电流达到15~20A时,如不加以补偿限制,弧光接地可能引起接地点的电气火灾,甚至引发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12)谐波及其危害。矿井电力系统中主要的谐波源是提升机采用晶闸管供电且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变流设备。谐波的危害主要有:①使电网电压波形发生畸变,致使电能品质变坏。②使电气设备的铁损增加,造成电气设备过热,降低正常出力。③使电介质加速老化,绝缘寿命缩短。④影响控制、保护和检侧装置的工作精度和可靠性。⑤谐波被放大,使一些具有容性的电气设备(如电容器)和电气材料(如电缆)发生过热而损坏。⑥对弱电系统造成严重干扰,甚至可能在某一高次谐波的作用下,引起电网谐振,系统紊乱,造成设备损坏。

2针对上述事故隐患的安全对策措施

1)地面变电所和井下其它变(配)电所,每年要全面统计用电负荷。系统参数有变化时,应重新核算短路电流,为继电保护的计算、整定和试验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大容量负荷投运,要重新整定和试验。

2)采区供电系统应跟随工作面不断推进随时调整并绘制供电系统图,计算短路电流,全面校核继电保护整定值。

3)下井电缆在井筒段敷设时,支架上应采用橡胶压块固定的措施。制定定期检测、检查制度,井筒淋水较大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4)矿井高低压供电设备应装设漏电保护,加强井下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确保电气设备良好接地,防止失爆、漏电事故的发生。

5)必须确保采掘供电分开,照明综保、煤电钻综保、低压检漏继电器必须正常使用,灵敏、可靠。

6)掘进工作面局部扇风机应实现“双风机、双电源”,并能自动切换,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7)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电缆要严把入井关,防止没有“二证一标志”的电气设备和电缆流入井下。

8)对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要定期测试,对损伤、破皮漏电的电缆要立即更换。

9)完善供电系统中防止反送电的制度和措施,防止反送电造成触电事故。对变电所供电系统设备、设施合理布置,各开关柜编号、控制负荷,根据供电实际予以明确标识,防止误操作。

10)地面输电线路、变电所及井架等建构筑物均按规定装设避雷设施,每年雨季前均应检测合格,重点防止架空电源线路遭受雷击,造成全矿停电。

11)定期对电网电容电流进行测试,超标过20A时应采取限制电容电流的措施。

12)设置滤波装置,并对矿井电网谐波情况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滤波系统作相应调整,以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3结束语

煤矿电气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渐进性或突发性,并且造成事故的原因很多而复杂,包括设计、制造、疲劳、磨损、老化、检查和维护保养、人员失误、环境及其它因素。通过经验教训及事故的统计分析,大部分事故的规律是可知的。通过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和分析总结可使多数事故在预定期间内得到控制。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事故预防体系,是预防煤矿电气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规程.2011.

[2]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3]王崇林主编.煤矿供电与电气控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事故分析系统 第7篇

关键词:飞机火灾,可燃油,火灾调查

1 飞机失火的基本条件

失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可燃物;第二要有助燃物;第三要有点火源或点火能量。

飞机上的可燃物主要有可燃油 (又称航空油液) 和构成飞机机体的合金材料。可燃油包括航空煤油、汽油、液压油和润滑油。表1列出国内使用的可燃油液的自燃点和着火温度。自燃点是在容器内均匀地加热至燃烧的最低着火温度, 着火温度随气流速度增大而增加。飞行时, 可燃油液泄漏到高温表面发生的失火是在流动的空气中, 其着火温度高于自燃点。飞机机体中的镁合金在地面燃烧时, 温度超过1 090 ℃, 远高于可燃油的着火温度。

助燃物是空气中的氧气。点火源是局部高温区, 为可燃物的燃烧提供了所需要的温度或点火能量。飞机内部的点火源主要有发动机和电气设备, 外部点火源主要有高速碎片和雷击等。

2 飞机失火的种类

2.1 按失火的时机分类

第一类是飞行中失火, 即在飞行过程中, 由于发生机械、电气等故障或遭受其他意外而使飞机失火。飞行中失火的次数虽不多, 但后果严重, 其中大约有一半造成了机上人员的伤亡。据统计, 在86起因飞行中失火而造成的严重飞行事故中, 除2起是飞行员误操作之外, 其余都是机械故障引起的事故, 约占全部机械原因引起严重飞行事故的13%。世界各国民航客机也多次发生飞行中客舱失火, 其中近半数造成了成批乘客伤亡的严重事故。

第二类是毁机失火, 即飞机失事坠地而着火, 迫降不成功而着火或者是起飞、着陆时冲出跑道而着火。在这3种类型的飞机失火中, 毁机失火的次数较多, 因为绝大部分严重飞行事故都会在飞机坠毁时因可燃油液溢出而着火。

第三类是地面失火, 即飞机在维修或停放时着火;地面失火, 包括油箱静电燃爆失火、遭雷击失火等。

2.2 按引起失火的具体原因分类

根据引起失火的具体原因, 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可燃油液泄漏到高温表面, 被高温表面烤燃引起失火, 占失火事故总数的34%;

(2) 高速碎片击穿油箱或打断油管引起失火, 占失火事故总数的24%;

(3) 燃料外漏, 吸入发动机, 引起喘振“回火”而失火, 占失火事故总数的16%;

(4) 发动机燃气装置损坏或不密封, 高温燃气外泄引起失火, 占失火事故总数的5%;

(5) 电气线路绝缘损坏或短路跳火, 击穿或破坏燃料系统或液压系统导管引起失火, 占失火事故总数的5%;

(6) 遭遇雷击或静电失火, 占失火事故总数的8%;

(7) 发动机超温或油箱超压爆破, 或机上弹药爆炸而导致飞机烧毁, 占失火事故总数的3%;

(8) 原因不明的失火事故占总数的5%。

从以上统计看出, 尽管引起失火的具体诱因有多种, 但都与可燃油液的外漏及其形成的燃气密不可分。

3 可燃油液引起飞机失火的原因分析

3.1 可燃油液泄漏到高温表面引起失火

可燃油液泄漏到高温表面或接触高温引起失火, 其物理现象是油液生成的蒸气和空气的易燃混合气被高温表面或高温燃气加热到产生传播火焰的放热反应时, 发生的一种自燃现象。高温表面主要是指发动机舱和机舱壁面, 表2给出了某型飞机在发动机加力工作状态时, 后机身各部位的温度。

从表2可知, 该型飞机发动机和机舱壁面温度沿轴向分为低、中、高3个温度区。在“加力”状态, 最高温度均超过表1所列可燃油液的着火温度。造成煤油、滑油、液压油泄漏到高温区的原因有漏装密封圈、导管磨穿及附件破裂等。如1999年, 某型号飞机着陆脱离跑道时, 机身第20框前煤油导管漏油, 被发动机燃烧室外壁高温引燃起火并迅速蔓延, 飞机烧毁, 导致二等飞行事故。

3.2 高速碎片击穿油箱或打断油管引起失火

高速碎片击穿油箱或打断油管引起失火可分为3类。一是由涡轮部件损坏 (包括涡轮盘破裂, 叶片脱榫、折断等) 引起的失火事故, 占此类事故的58.4%。如2007年, 某型号飞机在起飞收起落架过程中, 右发Ⅱ级涡轮第71号叶片榫头疲劳折断, 击穿机匣及左发加力筒体前部, 燃气外泄, 飞机失火, 右发停车, 飞行员被迫跳伞, 发生二等飞行事故。二是压气机部件损坏 (包括转子轮盘破裂、叶片折断等) 引起的失火事故, 占此类事故的25%。如2002年, 某型号飞机起飞离陆约15 m, 发动机第四级压气机盘轮缘断裂甩出, 击穿油箱, 瞬间起火坠地, 发生一等飞行事故。三是机上导弹、炸弹爆炸等引起的失火事故。

高速碎片击穿油箱或打断油管引起的飞机失火与燃油类型、高速碎片的能量、击穿处的结构状况及环境温度等有关。较易挥发的燃油更易发生失火, 这是因为正常环境温度下挥发生成的油气混合气更有利于点燃。国外进行了这方面研究, 得出燃油类型、油温及周围环境温度对造成失火有重大关系;而大气温度、空气分布状况和击穿点的尺寸对飞机失火影响较小。然而, 高速碎片的危险主要不在击穿油箱或油管的瞬间, 而是击穿油箱、油管以后, 漏出的可燃油液和蒸气, 遇到发动机高温表面或逸出的高温燃气等点火源, 就会发生失火。

3.3 电气装置烧穿油箱及导管引起失火

电气线路短路跳火的原因有接线螺帽松动, 导线、电缆与金属机件相摩擦, 机件安装不当、虚焊等。短路跳火形成的电弧温度极高, 可以熔化、烧穿飞机的油箱、导管, 点燃漏出的油液或其他可燃物质而引起失火。短路跳火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引起失火。由于电气系统多设有保险装置, 线路短路, 保险装置工作, 自动切断该处电源。此外, 短路跳火附近必须有易燃物才会失火。而设计上一般都保证电路远离油管, 故此种失火现象较少。

3.4 遭遇雷击或静电起火

雷击时会有数十万至数百万伏的冲击电压放电, 这将造成绝缘材料击穿。大电流通过接搭不良的飞机结构处会产生火花, 如果火花发生在燃油箱内或燃气空间, 也会引起爆炸。雷击电流流过电气附件或电路, 会烧坏电气设备, 熔化接触点, 烧坏导线等。

地面静电起火事故包括:油箱内静电起火爆破;飞机在加、放油或用油擦洗飞机时静电跳火点燃混合气将飞机烧伤、烧毁。

4 结束语

飞机失火事故与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或点火能量等因素有关。笔者重点探讨了可燃油液及其燃气的外泄引起的飞机失火。要减少和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 尽量降低损失, 应加强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防止维修差错, 建设一支作风扎实, 业务过硬的机务队伍, 严把维修关;二是提高飞行员处理空中特殊情况的能力, 严把飞机放行关;三是提高航空产品质量, 严把飞机出厂关;四是加强飞机防失火的设计工作, 注重新型防火材料及技术在飞机防火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五是加强飞机防失火有关知识的宣传。针对飞机携带的灭火液、肼燃料等有剧毒的特点, 在人员接近失事坠地而着火的飞机时, 要做好防护工作;一旦失事飞机坠入河流时, 要及时进行水质检测, 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汝少明, 赵道文.歼强飞机构造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 1998.

[2]某型发动机讲义[C].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2002.

直流系统引起的跳机事故分析 第8篇

关键词:直流系统,跳闸回路,接点,串电

1 事故情况

某火电厂厂升压站系统采用3/2接线方式, #3机单元与#4机单元构成一个完整串。在一次对#3机组主变高压侧断路器进行保护定检时, #4机组无故障跳机, 发变组、主变保护未动作, 厂用电系统无故障报警, 无保护出口, 无重要风机或者磨煤机等跳闸或者定检, #4主变高压侧断路器, 保护动作信号灯未点亮, 跳位监视灯点亮。检查跳机时间, 热工保护、非电量保护动作时间为断路器跳闸以后, 并非事件产生的原因, 将此次跳机事件定性为电气部分引起跳机, 进而导致热工保护、非电量保护出口。

2 跳闸原理

按照原设计图纸, 断路器的跳闸控制回路运作如图1 (以A相为例, B、C两相逻辑图与A相相同。)

图中, TJQ-带重合闸三相跳闸接点。

TBJa-A相保护动作出口接点。

TJR–不带重合闸三相跳闸接点。

TXJa-A相跳闸信号继电器。

STJ –手跳继电器接点。

TBJa-A相跳闸继电器。

8ZJ、11ZJ –中间继电器。

QJDa1、QJDa2-A相断路器辅助接点。

直流系统电压为110V, 同类继电器选型相同。

图1中, A相断路器辅助接点QJDa1、QJDa2在断路器处于合位时, 此接点闭合。当TJR、TJQ、TBJa中任意一个接点闭合时, TXJa继电器动作, A相保护跳闸信号灯点亮, 同时, TBJa继电器动作, 保护出口, 断路器跳闸。当STJ接点闭合时, 除了TXJa继电器不动作, 保护跳闸信号灯不点亮以外, 其他与上述情况相同。B相、C相工作工作方式与A相相同。两回路相互独立, 相互间无干扰。

3 接线引起非故障停机

在检查控制回路过程中, 发现实际接线方式与设计图纸不符合, 由于受STJ继电器接点数的限制, 把两控制回路里的手跳接点合并, 共用一个接点。具体接线方式如图2。

当#3机进行定检或者保护动作, 使1TJQ、1TJR、1STJ, 任何一个接点闭合时, 从直流母线Ⅰ+极流出的电流I1会在A点或者B点分流成I2、I3, (1TBJa、1TJQ、1TJR闭合, I1在A点分流, I3从A点流向B点, 当1STJ闭合, I1会在B点分流, I2从B点流向A点) 。I2流经1TBJa, #3机对应断路器第一跳闸继电器动作, 1TBJa接点闭合, 进行自保持, 同时断路器跳闸出口;I3流经#3机控制回路二的2TBJa, 使#3机对应断路器第二跳闸继电器动作, 2TBJa接点闭合, 进行自保持, 同时断路器跳闸出口, 再流经8ZJ、QJDa1、QJDa2、11ZJ, 通过#4机对应断路器第二跳闸继电器2TBJa时, #4机断路器第二跳闸继电器动作, 2TBJa接点闭合, 进行自保持, 同时断路器跳闸出口, 再通过#4机控制回路一的1TBJa, #4机断路器第一跳闸继电器动作, 1TBJa接点闭合, 进行自保持, 断路器跳闸出口, 再经过8ZJ、11ZJ回到直流母线Ⅰ-极。

#3机第二控制回路相关接点闭合时, 从直流母线Ⅱ+流出的电流I1会在C点分流出I3流过B、A、#3机1TBJa、直流母线I-极、#4机1TBJa、#4机2TBJa, 回到直流母线Ⅱ-, 同样会导致两台机组4个跳闸线圈动作。

当#3机的1TBJa与2TBJa, 或1TJQ与2TJQ, 或者1TJR与2TJR同时闭合时, 因A点与C点电位相同, 不会产生I3分流, 不影响保护的正确动作, #4机不会跳闸。因只有1个STJ接点, 它在闭合时, 必然会引起#4机跳闸。

同样, 如果#4机对应接点闭合, 也会造成3#机跳闸。

保护装置用的直流系统是不接地系统, 在发生一点接地时, 直流系统可以正常工作, 保护装置可以正常运行, 但在串电时, 其它电源的电位会影响直流系统电位。在此电厂, 控制回路里的同类元件选型相同, 直流母线Ⅱ-极电位发生改变, 可以将导致#4机跳闸的回路简化成图3。

#3机第二跳闸线圈2TBJa、#4机第一跳闸线圈1TBJa、#4机第二跳闸线圈2TBJa串联在直流母线Ⅰ正负极之间, 3个继电器上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3 (<37V) , 电流也为额定电流的1/3, 功率为额定功率的1/9 (<1W) 。断路器的跳闸继电器的动作电压偏低, 动作功率偏小。

4 结束语

兴安直流系统一起双极跳闸事故分析 第9篇

2008-05-05T02:46:33,兴安直流输电宝安换流站极1线路故障引起行波保护、低电压保护动作,线路故障再启动不成功,由对侧请求紧急停运(ESOF——emergency shut off)导致极1闭锁;闭锁后,极1双侧3套直流过压保护(59/37 DC)动作跳闸,并由闭锁转为备用状态[1]。在极1执行闭锁的过程中,极2接地极电流不平衡保护(60EL)动作,先执行双极平衡运行,后导致极2闭锁,双极相继闭锁时间间隔为837 ms。本文重点分析事故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1 直流过电压保护原理

兴安直流保护系统中,直流过电压保护(59/37DC)主要动作于直流线路开路以及直流线路过电压等故障。当保护满足动作条件后,相应极发闭锁请求,跳交流侧开关[2]。

直流过电压保护取直流线路电压量Udl及直流线路电流量Idl作为模拟量输入,其直流过电压保护Ⅰ段的判据为:

Udl>ΔU & Idl>ΔI

Ⅱ段、Ⅲ段判据为:

Udl>ΔU

具体配置见表1。

其保护原理如图1所示。

2 接地极线路电流不平衡保护原理

兴安直流接地极由2条线路同杆并架组成,接地极不平衡保护分别取接地极线路电流Idee1和Idee2作为模拟量输入(参见图2(a)),接地极线路电流不平衡保护(60EL)动作于接地极某一条线路的接地故障,其原理如图2(b)所示。

当系统双极运行时,保护经短延时T1动作启动双极平衡运行,以达到将接地极线路不平衡电流降为0的目的;当接地极发生接地故障或流过它的不平衡电流超过设定值时,保护将经长延时T2动作并启动双极闭锁。当系统为单极大地回线方式运行时,保护动作直接启动相应极闭锁。

兴安直流系统中接地极线路电流不平衡保护以|Idee1-Idee2|和max(Idee1,Idee2)作为判据,其保护的配置如表2所示。

3 双极跳闸事故分析[3]

首先分析极1跳闸的原因。参见附录A图A1所示极1故障录波,直流线路接地故障启动了行波保护与低电压保护,并且线路故障再启动不成功,导致整流侧发极1请求闭锁信号。极1在故障重启不成功后退至闭锁状态,随后直流过电压保护(59/37 DC-1)动作。该保护动作判据是线路电压较大而电流较小的故障,与一般的线路接地故障正好相反,这也是刚开始分析保护动作信号时大家比较疑惑的地方。由行波测距装置启动线路故障定位结果为距逆变站143 km处,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该区域的确存在雷雨天气,说明线路确实存在因遭受雷击而导致接地故障的可能。

线路电压Udl在故障前后的走势较特殊。极1因线路遭雷击故障导致闭锁后,Udl由+500 kV降为0,随后开始反转,变成了负电压。这是因为极1线路闭锁后处于空载状态,对地呈容性,且其负极性电压会感应出约-150 kV的电压(单极大地运行方式下实测值)。由故障录波图中电压趋势可判断出随后极1线路又连续遭受了2次雷击,因雷电过电压呈负极性,叠加到已处于空载负电压状态下的极1线上,势必导致其负电压进一步加剧。由于空载线路无法直接放电,只能通过线路两侧的避雷器以及线路容性回路放电,该放电持续时间较长。从录波图可以看出,极1闭锁大约150 ms后,直流线路第2次遭受雷击,使得极1直流线路电压迅速由-140 kV突变为-400 kV,并在300 ms内维持在-450 kV左右;随后直流线路第3次遭受雷击,极1直流线路电压进一步突变为-780 kV左右,此时由于极1已闭锁,其直流线路电流约为0,因此满足59/37 DC-1保护动作判据:Udl>515 kV&Idl<150 A,延时40 ms,极1退至备用状态。可见,由于直流线路连续遭受雷击,导致极1直流过电压保护启动、进而极1闭锁退出运行,属正确动作。

再来分析极2闭锁的原因。根据顺序事件记录,极2接地极线路电流不平衡保护(60EL)动作发生在极1闭锁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接地极Idee1所在线路出现比较大的电流,幅度在2.0 kA~3.4 kA间波动,而Idee2电流均在1 kA以下。兴安直流工程接地极线路采用与直流线路同杆并架的方式,且线路较长(约189 km),Idee1所在接地极线路与极1线路靠近,当极1线路遭受雷击时,雷击点绝缘发生闪络,形成电弧接地短路,产生故障行波向两侧换流站传播(参见图3)。由于雷电波的作用改变了周围空间电磁场,在同杆架设的其他导线上分别产生程度不同的感应过电压,Idee1接地极线路和极1线路之间的空间距离小于Idee2接地极线路与极1线路之间的距离,在Idee1接地极线路上感应出更高的过电压,且此电压也形成一个陡波向换流站侧传播。随着极1 雷电波的前行,不断对接地极线产生电磁感应作用,使得接地极线中的电压波能量不断增加,峰值不断升高,当电压升高超过接地极线的绝缘水平时,则接地极绝缘发生闪络,能量部分流入大地,电压下降。在极1 沿线不断的电磁感应作用下,接地极线电压又会不断上升,电压超过接地极线的绝缘水平时,绝缘又会发生闪络。因此,在接地极线沿线会间歇性地多次发生绝缘闪络事故。当雷电波传播到接近换流站附近时,接地极线的电压波已经具有较高能量,电压幅值也较高,当电压波传播至换流站时,产生了一个反射波向远离换流站的方向传播,与刚才传播至换流站附近的前行波叠加,产生更高的过电压,将接地极线的绝缘击穿,发生闪络,在直流电压作用下会产生持续电流,此时Idee1接地极线路阻抗减小,电流比与之并联的Idee2接地极线路电流大。

由录波图看,|Idee1-Idee2|值较大,均在1 kA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满足60EL动作条件:|Idee1-Idee2|>120A&max(Idee1,Idee2)>550 A。由于60EL保护动作时极1还未闭锁,系统仍处于双极运行方式,极2直流保护延时500 ms,发双极平衡运行请求,经过100 ms,极1退至闭锁状态,系统由双极运行转为极2单极运行,极2直流保护再次延时500 ms,发极闭锁请求,闭锁极2。从故障开始时刻算起,极2闭锁总共持续了约1 100 ms,经历了由双极运行向单极大地运行方式的转换。可见,极2接地极线路电流不平衡保护也属于正确动作。

4 故障保护方式分析及改进措施

分析结果表明,其故障后的双极直流保护都属正确动作,并且线路巡查结果也证实了在测距误差范围内的确存在雷击放电痕迹。但由于雷击导致的双极闭锁严重降低了兴安直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须研究发生类似事故时,是否有更合理的处理措施。

目前,兴安直流输电工程仅极1采用了故障再启动功能,并且启动次数设为1(参见表3)。主要是考虑南方电网交直流混合运行方式下,系统不允许双极均采用故障再启动功能。若对双极再启动的时间间隔适当地延长,理论上能够减少对系统冲击影响。考虑到雷击过电压主要为负极性,落在正极性线路上的概率较大,建议适当增加极1(正极性)的故障再启动次数或延长去游离时间。当然,具体的再启动次数或去游离时间需要有关部门统筹考虑系统运行方式的承受能力,并通过仿真计算获得。如果系统允许增加故障再启动次数或延长去游离时间,则可能有效降低线路遭受雷击导致闭锁的概率。

兴安直流工程接地极线路采用的是与直流线路同杆并架的方式,这种接线方式下当高压线路遭受雷击时,与之接近的接地极线路容易感应出较高的过电压,当放电时间过长时,会对线路绝缘以及故障点附近的人畜造成危害,故障本身对系统影响较小。如果接地极线路接地故障就直接导致双极或单极闭锁,从系统运行来讲完全没有必要。在不能改变一次线路接线方式的情况下,如果能通过某种方式减少接地极线路故障的放电时间,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双极或单极闭锁。比较有效的办法有2种:①在单极大地回线方式时,如果接地极线路出现接地故障,自动由单极大地转为单极金属回线方式,该方式能有效地对接地极故障线路熄弧,在双极方式时,仍然采用双极平衡的保护动作模式,也能对线路有效熄弧;②改变该保护的动作方式,将单极或双极闭锁改为直流线路故障再启动,利用线路的再启动对接地极故障线路熄弧[4]。从理论上讲,这2种功能都比较容易实现。办法一需要考虑单极大地方式下停运极线路是否存在故障,并且熄弧时间较长;办法二需要统筹考虑系统运行方式的承受能力,如果能够承受,接地极线路接地故障导致极闭锁的概率将明显降低。

5 结语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的概率比较大,尤其在雷电多发地带,但雷击大多是瞬时性故障,利用线路故障再启动功能可以有效地避免极闭锁。兴安直流线路走廊大多处在雷击多发地带,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大,但其线路再启动功能并未考虑这些情况进行设置,也未进行过系统运行方式核算,仅在极1设置了该功能,并且次数设为1。根据2008年南方电网的系统运行方式,有关部门针对此次事故对兴安直流线路故障再启动功能的设置以及启动次数进行了仔细核算,认为允许双极增加再启动功能,并且启动次数可以增加为2次。这一措施一旦落实,线路雷击导致闭锁的概率将极大地减少,兴安直流输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也将明显提高。

同时,根据2008年南方电网的系统运行方式,也对兴安直流接地极线路电流不平衡保护动作启动线路故障再启动功能进行了相关核算,允许该保护增加非故障极再启动功能,启动次数也可增加为2次。接地极线路遭受雷击瞬时性故障通过增加线路再启动功能也能够有效避免极闭锁,这一措施一旦落实,将会避免单极或双极闭锁事故,有利于提高兴安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参考文献

[1]赵畹君.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高锡明,张鹏,贺智,等.直流输电线路保护行为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14):96-99.GAO Xi ming,ZHANG Peng,HE Zhi,et al.Analysis of HVDCline protection acting.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14):96-99.

[3]陈立,周翔胜,林睿,等.贵广直流系统双极相继跳闸事故分析.南方电网技术研究,2007,3(2):28-31.CHEN Li,ZHOU Xiangsheng,LI N Rui,et al.Analysis aboutbipolar sequential trip in Gui-Guang HVDC system.SouthernPower System Technology Research,2007,3(2):28-31.

事故分析系统 第10篇

1 供配电系统

我公司一分厂采用110k V侧电源单回路进线, 2台110/10k V容量40 000k VA变压器为外桥式接线方式。经降压后, 10k V系统采用中性点不接地 (小电流接地) 方式运行, 通过电缆将10k V电源送至各工序电气室。变电站内10k V母线分两段经联络柜并列运行。供配电系统见图1。

2 事故经过

当时, 一分厂变电站内传出砰的一声巨响, 随即一号生产线全线停机。现场检查发现, 变电站内933开关柜 (1线生料Ⅱ段) 发生爆炸, 将933开关柜电缆室前后柜门冲击变形, 柜门观察孔玻璃粉碎, 变电站内充满浓烟, 变电站Ⅰ、Ⅱ段10k V母线联络930开关和二线水泥磨Ⅰ段947开关均瞬时电流速断保护跳闸, 余热发电站内的消弧柜动作。同时, 二线水泥工序的10k V进线柜跳闸, 保护器显示电流Ⅰ段动作, 动作电流15.68×120=1 881.6A;水泥磨机高压柜差动保护器比率差动B相动作, 差动电流11.26×60=675.6A;水泥磨机高压柜电动机保护器低电压动作, 故障电压3.31×100=331V。

进一步检查发现, 变电站933开关柜真空断路器A、B相进线绝缘护套破裂, 固封极柱真空包损坏, A、B相进线动静触头有严重的电流灼烧痕迹;避雷器连接铜排B、C相烧断, 电缆室底板受冲击变形, 电缆室内部受弧光灼烧变色;出线电缆头A相击穿, 二线水泥磨主电动机10k V电缆B相对地电阻为0, 电缆绝缘击穿损坏。

3 事故分析

查阅933开关 (1线生料Ⅱ段) 保护器故障记录, 显示发生瞬时电流速断动作, 动作电流Ia=37.75×120=4 530A, 故障类型为三相短路。解剖电缆, 发现在距套口约15cm处的A相绝缘层有一道较深的划痕。分析应是在做电缆头切除半导体层时用力过大, 切入较深, 导致绝缘强度降低, 以至于A相线芯对电缆金属铜皮屏蔽层长期放电, 划痕处放电效应更强烈, 诱发单相弧光接地。该放电点在绝缘管内部, 巡查极不易发现。而947线路电缆长期受高温散热不畅和水泥灰腐蚀影响, 电缆绝缘层老化, 绝缘阻值下降, 埋下了事故隐患。当933线路A相弧光接地引起B、C相电压升高倍至线电压, 947线路电缆绝缘层老化处被击穿, 这样就造成了10k V供电系统中异地两相跨区域接地短路。短路电流产生的弧光进一步增大拉长, 导致了933开关柜电缆室由单相接地演变为三相弧光短路爆炸。

另外, 从余热发电站消弧柜控制器的故障记录分析得出:当933开关电缆发生A相单相接地时, 余热发电1号和2号消弧柜控制器因厂家不同, 灵敏度有差异, 首先是2号消弧柜先检测到接地信息而动作, 熔丝并未熔断, A相真空接触器已动作, 电气及机械互锁了其他B、C相, 避免了非接地相的误动作。几乎同时, 947线路水泥磨主电动机电缆因B相绝缘受过电压导致绝缘击穿, 发生金属性接地, 此时1号消弧柜的B相真空接触器动作起消弧作用, 这样就造成1号和2号消弧柜不同相别间的短路, 短路电流的产生使得2号消弧柜A相熔丝熔断, 1号消弧柜B相永久性金属接地。

4 整改措施

1) 电缆沟应纳入常规性设备管理, 保持电缆沟盖板密闭性, 定期清理电缆沟内杂物及积料, 使电缆能及时散热。

2) 对受损电缆进行绝缘检测, 恢复电缆外护套绝缘, 更换不合格电缆。

3) 每年定期做开关柜和电缆的预试检验, 做好年检记录。

事故分析系统 第11篇

【关键词】变电站异常;事故应急处理;处理系统

一、项目研制背景

变电站工作中正常操作与事故处理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常操作是按工作票、操作票执行,有安全的组织措施和可靠的技术措施作保障。由于层层把关,所以运行值班人员心理压力不大;而在事故应急处理时,由于没有“两票”把关,需要处理的情况又十分紧急,自然增加了心理压力,从而容易导致误操作的发生。高压电网事故的正确处理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及时的处理或误操作会引起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及时分析出事故原因,判断出故障位置以及做出正确的事故处理操作,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是十分重要的。

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化、规范化是电网事故处理快速准确的重要基础。对事故应急处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就是要形成事故处理作业指导书,从而规范在发生事故时调度和运行人员的事故处理行为。运维人员在获得准确的事故信息后,按照事故的类型及安全自动装置、保护动作情况和开关跳闸后的停电范围等信息,有针对性的启动预先编制好的相应的规范预案,是快速、准确进行事故处理并恢复供电的基础。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电网运行的实际,在电网事故紧急情况下给事故处理者提供指导,对事故应急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的设计

研究、开发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软件。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电网运行的实际,在电网事故紧急情况下给事故处理者提供指导,对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化、规范化。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是现有案例以及经过严格审核的事故应急处理方法集为应急预案知识库(包括文字、音视频信息),当事故发生时,运维人员能够通过方便快捷的查询,快速确定事故类型及相应的程序化、规范化的应急处理流程,事故处理完成后,根据实际处理效果对处理预案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库;运维人员也能够针对本地变电站的实际工作环境灵活地对知识库做出调整。(1)整理案例,实现故障归类,对不同种类的事故生成相应的知识库;(2)研发灵活方便的接口,实现运维人员对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库的增加修改;(3)研发快捷的接口和模板库,实现运维人员对事故应急处理流程的查询;(4)研发多种人机接口给出事故处理的建议

流程和注意事项;(5)研发事故处理评价体系,对事故处理工作予以总结和评估,提升知识知识库水平;(6)研发事故模拟训练模块,使运维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熟悉新系统和多种故障的处理。

三、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的技术关键

1.系统采用成熟、稳定、标准的数据库平台进行后台数据处理,采用具有真正面向对象、完善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标准技术(Microsoft的Active技术,多线程技术等)、第三方构件产品和工具提供完整支持的语言作为开发平台。

2.系统软件采用ASP.NET作为开发工具,鉴于SQL

Server是一个全面、成熟、稳定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BI)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SQL Server数据库引擎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因此可以构建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因此,本系统后台数据存储处理采用SQL Server。

3.系统采用图形化的操作界面,用户进入系统可以直接通过变电站布局图查询相关设备的应急处理措施,方便、快捷,无需培训及可进行熟练操作。

4.系统可按间隔、区域、应急类型或设备分类来管理应急处理措施,提供树状分类列表,以快速查阅,争取应急处理时间。

5.系统具有很强的安全保护功能,采用多级别的操作权限,不同级别的人进入系统操作不同的功能,有效的防止非法用户对数据的随意更改。

6.用户打开程序,无须登录可直接进入系统进行应急措施的查询,以缩短应急处理时间,在进行数据修改时才会提示用户登录。

7.系统操作界面全部采用Windows标准,操作灵活、方

便。

四、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的技术特点

本系统可运行在Window98及以上版本的所有Windows操作系统。以ASP.NET作为开发工具,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软件系统按功能模块划分为:系统管理、主查询界面、应急预案管理、预案输出。

1.系统管理。包括:间隔设置、区域设置、设备类型设置、应急预案类型设置、操作员设置、权限管理、默认打印机设置。

2.主查询界面。系统左边以树形结构列出各种预案,用户可以选择树的类型,可以按:间隔、区域、设备类型、预案类型四种方式显示预案,方便用户快速查找,窗口主区域显示变电站平面布局图,用户点击设备及可快速查询该设备的各种应急预案。

3.应急预案管理。窗口左边应急预案可按用户设置的类型显示,用户选择预案后在右边的编辑区域编辑预案,预案以Word文档方式存储,用户需要设置预案的所属区域、间隔、设备类型、预案类型,以便于查询。

4.预案输出。预案的查询全都是所见及所得,可以方便的打印输出,也可以下载到PDA。

五、结论

通过开发、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软件可达到以下预期成果:

1.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研发完成后系统实现一套基于现有案例以及经过严格审核的预案的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库。

2.运维人员能够针对本地变电站的实际工作环境灵活地对知识库做出调整。当事故发生时,运维人员能够通过方便快捷的查询接口,快速确定事故类型及相应的程序化、规范化的处理流程。

3.处理流程能够通过丰富的输出方式(打印、大屏幕提示、个人手持设备等)输出,对现场运维人员的事故处理提供辅助。

4.事故处理完成后,根据处理效果对处理预案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库。

5.通过事故模拟训练模块,运维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熟悉新系统和多种故障的处理。

参 考 文 献

[1]杨德玲.变电站运行事故的规避及安全原则[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9)

[2]陆长岭.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分析与应用[J].黑龙江电力.2007(6)

[3]刘伟,李江林,杨恢宏,张晓华,杨红旗,何锡点.智能变电站智能告警与辅助决策的实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15)

[4]马芳.变电站电气设备常见故障及事故处理[J].农村电工.2007(7)

事故分析系统 第12篇

广播电视行业的体系架构非常庞大, 从单位组织结构的划分到广播中心、电视中心、卫星地球站、光缆干线网、微波传输电路、有线广播电视网、无线发射转播台等播出专业的技术系统类别, 涉及的内容层次多、结构复杂、数量大。而且, 在国家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 网络电视、CMMB等新型业务形式的出现, 新的安全播出管理要求的出现, 更加增加了安全播出管理的复杂度。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分析及考核评价管理技术系统, 拟结合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的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及考核评价的需求, 在现有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风险评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设计, 提出切实可行的事件事故分析及考核评价管理方式方法。本文从系统的总体架构、业务架构来以及关键技术综合说明系统的建设思路。

1总体架构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分析综合系统和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建立在服务器上, 服务器提供业务逻辑服务、数据库服务和Web服务, 系统分别向用户提供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用户管理服务、播出情况管理服务、播出单位事件事故填报管理服务、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事件事故监测管理服务、事故库维护服务、查询统计服务, 以及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用户管理服务、文件管理服务、考核评价管理服务、风险管理服务、信息交流发布服务、查询统计服务。系统与相关外部系统有数据交互的业务需求。安全播出管理人员、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播出单位通过内网或其他安全的网络登陆方式访问系统, 完成各自相应的安全播出管理工作任务, 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从总体架构图的角度来看,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分析及考核评价管理技术系统需要建立一些核心的支撑能力, 并在这些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相应的内容服务。同时核心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有机结合应该成为业务构成的重点, 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内容业务聚合。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系统的基本业务目标是存储和管理播出单位填报的事件事故信息, 存储和管理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监测的各单位事件事故信息, 根据各类事件事故基础信息以及播出情况基础数据信息, 形成统计分析结果。

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的基本业务目标是存储和管理安全播出相关重要法律法规文件及安全播出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存储和管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风险及相应的管理方案;实现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的电子化;根据安全播出考核评价数据及风险数据, 统计生成管理报表, 支撑管理决策分析。

2业务架构

2.1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系统

为了实现对播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结果指导安全播出工作的需要,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系统采用B/S结构, 服务器部署在中心机房内, 支持网络用户的登陆验证、数据提交及查询功能。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综合分析系统采用图2所示的系统架构。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综合分析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1.系统设置:包括播出单位类型设置、节目维护、重要保障期设置及事故事件类型设置;

2.播出单位事件事故数据管理:包括播出单位填报的播出总体情况以及事故数据的管理;

3.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事件事故数据管理:包括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填报的监测总体情况以及事故数据的管理;

4.事故库维护:包括管理人员对播出单位及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填报数据的审核和管理;

5.查询统计及报表生成:包括对填报数据和上报数据的查询及相关统计报表的生成。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系统对播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结果指导安全播出工作。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系统存储和管理播出单位填报的事件事故信息, 存储、管理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监测的各单位事件事故信息, 根据各类事件事故基础信息以及播出情况基础数据信息, 形成统计分析结果。

工作流程 (图3) 描述如下:

1.进行各类基础系统设置参数的设置;

2.播出单位登陆系统, 填报各自事件事故数据;

3.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登陆系统, 根据监测数据, 录入系统内事件事故数据;

4.管理人员进行事故库维护;

5.管理人员根据各类基础数据设置, 及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录入的事件事故数据, 同时参考播出单位事件事故数据的查询分析结果, 统计生成管理报表。

播出单位事故填报流程。播出单位登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综合分析系统, 经过用户名和密码匹配验证, 再根据用户所在机构进行相应的功能权限验证, 进入事件事故填报的主要功能区。每月维护当月播出情况数据, 及当月或历史详细停播数据情况, 保存到系统数据库中。可以进行对应权限开发的数据的修改和删除, 以及数据的导入导出, 和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

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事故填报流程。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登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综合分析系统, 经过用户名和密码匹配验证, 再根据用户所在机构进行相应的功能权限验证, 进入监测事件事故填报的主要功能区。维护监测频道, 导入或录入详细停播数据, 保存到系统数据库中。可以进行对应权限开发的数据的修改和删除, 以及数据的导入导出, 和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

管理人员业务操作流程。安全播出管理人员登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综合分析系统, 经过用户名和密码匹配验证, 再根据用户所在机构进行相应的功能权限验证, 可以进行系统设置维护。分别对播出单位填报数据以及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填报数据进行相应的查询统计分析、数据的导入导出, 进行事故库维护, 最后生成综合统计管理报表。

2.2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

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 适用于安全播出管理部门、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 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营机构。由文件管理、考核评价管理、风险管理、信息交流发布、查询统计及报表生成五部分组成, 如图4所示。

1.文件管理:包括对系统内各单位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其他相关文件的管理;

2.考核评价管理:完成对系统内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考核, 包括审核计划的制定、审核记录的处理、主要过程运行记录的处理、体系运行检查记录的处理等;

3.风险管理:完成系统内各单位安全播出风险库的管理, 包括识别出的风险、风险的分类、风险的控制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方案等;

4.信息交流发布:包括系统公告通知、工作动态的发布;

5.查询统计及报表生成:基于评价考核数据, 形成各类分析统计报表, 支撑管理决策分析。

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提供了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的电子化手段。主要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工作流程描述如下:

1.建立系统内体系文件库, 进行重要法律法规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其他相关文件的上传下载;

2.根据安全播出管理体系审核/评价标准, 进行考核评价管理;

3.进行系统内各单位的安全播出风险库管理;

4.系统管理人员可进行信息发布, 系统内部用户可进行信息交流;

5.管理人员根据安全播出评价体系数据及风险数据, 统计生成管理报表。

3系统关键技术

基于Internet的www技术构建的BWD (Browser/Web+APP server/DB server) 模式克服了传统的C/S模式系统中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较差的缺点, 因此, 近年来, 基于BWD模式的系统的开发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3.1 BWD的特点

BWD是一种多层的Client/Server系统, 以Web为中心, 采用TCP/IP技术, 以HTTP为传输协议, 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及其所连接的数据库服务器。传统的C/S模式是内部的局域网络结构, 企业的供需价值链的体现不是开放的。而BWD模式具有C/S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首先, BWD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式的、跨平台的操作系统, 通过Browser可访问应用程序服务器;其次, 应用系统从客户机中分离出来, 将C/S模式下的“胖”客户转变为“瘦”客户, 使系统维护方便;最后, BWD模式下的系统客户端采用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 使系统的操作变得更为简单、方便。

3.2 BWD的体系结构

BWD模式由浏览器 (Browser) 和服务器 (Server) 组成, 服务器可以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和中间件等。其通常具有三层的体系结构 (图6) , 即:

表示层:表示层指各个Browser端所安装的Web浏览器, 是信息系统的用户接口部分, 即人机界面, 是用户与系统间交互信息的窗口。

功能层:功能层是应用的主体, 包括了系统中核心的和易变的企业逻辑 (规则、运作方法和管理模式等) ;主要由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智能化处理模块、网络管理平台和中间件构成。

数据层:数据层是系统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着, 由数据库服务器 (Database Server) 构成, 负责管理对数据库的操作和维护, 能够迅速执行大量数据的更新和检索。

4总结

本文介绍的技术系统从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和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的需求研究入手, 通过调研目前广播电视行业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及考核评价管理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以及对国内外典型评价方法及国内其他行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的跟踪研究, 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安全播出管理现状及发展需求的事件事故综合分析及安全播出管理考核评价流程和方法。设计开发了一套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分析及考核评价管理系统并在安全播出管理部门进行了示范应用。系统示范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栋, 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质量考评办法.

上一篇:心理方式下一篇:改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