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传输机制论文

2024-07-23

容错传输机制论文(精选4篇)

容错传输机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降噪,视频压缩码流,传统抗误码,分布式视频编码,容错视频传输

1 引言

带宽有限、可靠性差及功耗受限的无线通信与海量数据的图像视频间存在矛盾,决定了无线视频传输的实现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为充分利用有限带宽和受限功耗,图像视频数据应高效压缩;为抗击信道或网络所带来的高误码率或数据丢失,压缩码流应进行有效差错保护。2003年推出的H.264/AVC[1]及其随后的扩展版H.264/SVC[2]是当今视频编码的主流标准,比H.263+和MPEG-4减小了约50%码率,提高了网络适应性,且在编/解码器中可采用复杂度可分级、质量可伸缩性设计,成为无线多媒体系统的最佳选择[2]。信道干扰、噪声及衰落等因素对无线通信的影响导致利用无线信道传输视频图像将不可避免在信宿端出现较高差错,致使图像视觉质量严重下降[3,4]。当前广泛应用于视频的压缩标准,如使用基于帧间预测和可变长编码等算法的MPEG-x或H.26x,其压缩码流易受到传输错误的影响。压缩率越高其码流的抗误码能力则越低,受传输错误的影响也越大。且这些错误会在视频序列的时间和空间域上扩散,大大影响观看质量。“悬崖”(Cliff Effect)效应使传统抗误码工具在易错信道的视频传输应用受限;分布式视频编码(DVC)内建的高稳健性为高效解决该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能[5]。

2 视频传输的传统抗误码方案

视频压缩高效编码的理论与技术均相对较成熟[2],MPEG-x和H.26x等都采用了预测编码技术,可实现高效压缩编码,但其码流在噪声信道上的传输会因为误码、丢包导致重建视频质量下降。为此,在图像视频的高稳健抗误码传输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多种差错控制和错误隐藏方案[6],主要有:

1)基于编码端的冗余容错编码:如插入重同步头、可逆变长编码、数据独立分割、帧内刷新、预测区域限定、冗余帧编码、可伸缩性编码、多重描述编码等。除可伸缩性编码和多重描述编码外,这些方法通常只适用于解决信道的随机差错,对于因网络拥塞等而导致的突发丢包或连续差错其效果不明显。可伸缩性编码中,一旦基本层损伤至一定程度,利用后面所有的增强层也无法重构原始图像。多重描述码虽然可解决个别丢包问题,但冗余数据多,且信道利用率低。

2)基于信道的纠错编码:如前向误码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及不等重差错保护(Unequal Error Protection,UEP)等。然而信道的误码情况是时变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信道的变化,因此加入冗余信息的长度很难确定;且当信道误码率超出FEC所设计的纠错能力时,将出现“悬崖”效应。

3)基于反馈的交互差错控制:即编码器根据解码端反馈回来的信息,自适应地调整编码参数和/或编码模式等,最典型的是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策略。但ARQ技术会带来一定的延迟,因此在实时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4)基于解码端的差错隐藏及数据恢复:解码端基于人类视频特性,根据邻近像素时空上的相关性,通过周围已正确解码的图像块,利用插值、估计等重构算法,对丢失信息对应的图像块进行数据恢复或差错掩盖,以重构原图像。误码掩盖并不真正消除误码,而是尽可能弥补误码所带来的图像视觉损伤,可在空域、时域或频域内进行。这种技术的主要不足是处理能力有限,丢包较多或误码较重时恢复效果较差。

5)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调制: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调制是一种兼顾图像视频传输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通过网络状态监控、信源信道编码器的迭代优化、广义率失真函数的研究以及优化的信源信道比特分配等来实现。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因模型太复杂,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调制基本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上述易错信道的视频传输抗误码工具或其组合,均仅在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上部分解决了丢包/误码造成的被传输视频图像主客观质量下降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当信道误码率超出其抗误码工具所设计的纠错/隐藏能力时,将出现“悬崖”效应,导致重构图像的主客观质量灾难性地急剧下降。

3 基于分布式视频编码的视频传输抗

误码方案

20世纪70年代D.Slepian和J.K.Wolf建立了分布式信源无损编码理论[7],A.Wyner和J.Ziv建立了使用解码端边信息(Side Information)的分布式信源有损编码理论(WZ)[8],199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K.Ramchandran提出分布式信源编码DISCUS(Distributed Source Coding Using Syndrome)[9]方案,2002年R.Puri和K.Ramchandran实现了分布式视频编码(Distributed Video Coding,DVC)PRISM(Power-efficient Robust,h Ighcompression,Syndrome-based Multimedia coding)算法[10],B.Girod提出空间域及频域Wyner-ziv视频编码方案[5],Z.Xiong小组[11,12]实现了分级WZ视频编码(Layered Wyner-Ziv Coding,LWZ)方案,2005年欧盟投入巨资组成DISCOVER(DIStributed Coding for Video s ERvices)研究团队[13]对分布式视频编码进行深入研究……随着人们对分布式视频编码内在高稳健性机制的理解和不断深入,将分布式视频编码理论算法应用于易错信道的图像视频传输以提高其抗误码能力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密切关注[5]。

3.1 分布式视频编码的高稳健性机理

分布式视频编解码器是基于适合时间相邻的视频帧之间虚拟的相关性噪声的信道编码来实现的。除这种虚拟的相关性噪声之外,还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信道噪声需要克服。分布式视频编解码器中的信道编码在设计时可联合考虑以上两种噪声。在基于预测的编解码框架中,当前需要编码的块都有一个确定的预测块,预测块错误会导致解码错误和错误扩展。而基于边信息的编解码框架是根据当前编码块和预测块之间的统计相关性来进行编码,解码端任何满足这个统计相关性的预测块都可用来正确解码当前块。即分布式视频编码将解码边信息理解为WZ帧被噪声污染后的信息,其本质是通过校验码去纠正WZ帧和解码边信息之间的“错误”。分布式视频编解码通过使用基于边信息的编解码框架来实现内建对于丢帧和丢包差错的稳健性。因此,其本质是一种信源信道联合编解码,而且可很容易地在编码效率和差错控制之间取得最佳值。这种特殊的信源信道联合编解码技术,采用的是帧内编码、帧间解码的方法,因此还可克服传统帧间编码所固有的帧间错误传播问题,具有先天的传输高稳健性及纠错能力,可应用于数字视频传输的错误恢复。文献[14]显示传输错误对传统帧间预测编码的影响很大,且可能导致解码错误的帧间蔓延;而分布式视频编码可将由信道噪声带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了灾难性的解码错误。

分布式视频编解码技术和传统的在视频流上添加前向纠错码的FEC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基于FEC的方法可以减小发生错误的概论,但是不能解决发生解码错误(基本上是无法避免的)引起的漂移问题。其次,基于FEC的方法往往需要很大的数据分组长度来取得较高的容错性能,而分布式视频编解码可提供一个低延时方案。第三,如果信道状态良好,FEC添加的纠错比特对解码质量的提升是没有帮助的。而对于分布式视频编解码来说,就算是在没有传输信道错误的情况下,还有一个预测增益(estimation-gain)可用来提升解码端重建的质量,对于低码率的视频码流来说,这是一个潜在的重要特征。

基于帧间预测的视频编码原理,是经典视频压缩码流低抗错性能的内在机理缺陷,也是以上传统抗误码方案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而基于非预测的分布式信源编码DSC及分布式视频编码DVC本身以信道编码理论为基础,于信道干扰有先天的稳健性,理论上可将由信道噪声导致的视频图像差错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防止误码时空域扩散),从而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似的灾难性图像解码错误。

3.2 基于分布式视频编码的抗误码传输方案

WZ编码的抗误码特性机制,在分布式视频编码的实现方案研究进程中,许多学者就进行过相应探索。PRISM方案[10]研究证明,因信道丢帧在传统编解码(如H.263+)中导致误码传播致使其后续解码重构图像扭曲的现象,在WZ中基本不会出现,且其编解码器也不会因此产生漂移。基于斯坦福大学B.Girod小组的TDWZ(Time Domain WZ)[5]且增加解码端反馈的DISCOVER方案[15]的实验结果表明,不会出现类似经典视频编解码因信道差错导致误码传播致使其后续解码重构图像扭曲的现象。A.Sehgal小组[15,16]首先提出、Y.Zhang等[17]随后改进过的peg frames方案中,在待编码的图像视频序列中挑选一些帧(PF帧)使用WZ编码方式,其余帧仍使用经典编码方式,从而保证解码重构图像的错误最多漂移至PF帧。Z.Xiong小组[11,12]提出了基本层采用H.26L编码,增强层采用基于LDPC(Low-Density Parity-Check)码的分级WZ视频编码方案。视频信号经传统编码标准压缩后作为基本层信息;增强层为视频信号经粗量化后的Wyner-Ziv编码码流。解码时,将基本层的解码图像作为Wyner-Ziv解码的边信息,用以纠正传统编码标准在解码时的传输错误,获取更好质量的解码图像。就实验结果而言,分级WZ视频编码的效果和MPEG-4/H.264的精细分级编码(Fine Granular Scalability,FGS)大致相当。但重要的区别在于解码端,增强层(WZ帧)的编码和基本层(H.26L帧)的编码是独立进行的,没有任何关联,而解码端则采用联合解码,所以具有更好的抗误码特性。在相同码率下,LWZ编码比传统的使用FEC等差错控制技术有更强的纠错能力。文献[18]等进一步提出了嵌套式LWZ编码的思想,即在粗量化的Wyner-Ziv编码器A内再嵌入一个精细量化的Wyner-Ziv编码器B。精细量化的Wyner-Ziv编码器B将Wyner-Ziv编码器A的解码图像作为边信息,对解码图像再做更精细的纠错解码,以进一步提高解码图像质量。文献[19-20]充分利用视频图像的时域相关性,由相邻帧解码图像和本帧基本层解码图像共同生成增强层的解码边信息,改善率失真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的率失真性能要比没有利用时域相关性的LWZ算法提高0.5 d B。基于SLSC(Systematic Lossy Source-Channel Frame-Work)[21]方案,B.Girod等人提出了系统有损错误保护(Systematic Lossy Error Protection,SLEP)算法[22,23]。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改善解码后的图像主观质量。与传统的FEC方案相比,当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时,该方案能在一个大的信道错误概率范围内提供更好的图像视频质量。此外,文献[24-25]将分布式视频编码引入到JPEG2000的ROI编码压缩中,提高其压缩效率和传输稳健性。实验证明,该算法可使率失真性能获得1~2 d B的提高。文献[26]等提出了WZS(Wyner-Ziv Scalable)编码:即将Wyner-Ziv编码引入到可分级编码中,作为可分级编码的增强层编码;结果表明,WZS的率失真性能要比传统的可分级编码高2 d B左右。

近年来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易错信道上的图像视频传输,DVC可将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有机地结合,能通过WZ编码直接对原始信号波形进行保护,可有效解决基于预测的经典视频压缩编码因信道差错导致误码在解码重构图像空时域扩散的问题,取得较FEC保护或目前的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案更好的性能。即当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时,采用基于DVC的抗错视频传输方案在视频质量退化性能上优于传统的抗差错方案。

4 目前基于分布式视频编码的视频抗

误码传输存在的缺点

尽管在近6年时间内,对基于分布式视频编码的易错信道抗误码传输技术已有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实现方案及算法。与传统FEC方案相比,实验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时,该方案能在一个大的信道错误概率范围内提供更好的图像视频质量,可有效改善解码重构图像的主客观质量或以更低码率实现相同的抗误码性能。但以上所有基于WZ编码的抗误码方案的共同缺点是:码率不能在经典压缩码流与WZ码流间进行有效分配;WZ码流过大,又不能自适应调节,不可避免存在超额或欠额保护,从而无法充分利用现有带宽实现解码重构视频图像质量最大化的目的;没有考虑WZ码流本身遭遇严重噪声时的应对措施;WZ码流仅作为经典压缩码流的另一个粗糙重复描述或增强描述,当没有传输错误时该描述则完全是种冗余或当经典压缩码流严重损伤时该描述就可能失效;仅用经典压缩码流的重构帧作为边信息或基本层,没有考虑当其传输错误超过一定程度而无法得到较好的边信息时,这些抗误码技术将失效的问题等等。

5 结论及发展趋势

加快构建容错纠错机制 第2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反腐,从严治吏成为常态,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怕出错、怕出事、怕问责,“为官不为”。为此,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容错纠错机制,以坚持“三个区分开”为原则,鼓励干部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加快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必须科学规划,搞好全面而细致的制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坚持“五个必须”。

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构建容错纠错机制一方面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另一方面又是十分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有利于消除干部干事创业的思想包袱,以制度为干部改革创新保驾护航;但是,也容易给社会公众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干部是犯了错不受党纪国法处罚;即便处罚,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基于此种逻辑,坚持正确而鲜明的思想导向尤为重要。具体说,就要坚持三个说清楚和三个做到。一要说清楚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宗旨是鼓励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谋事创业,是保护敢于担当实干干部的一种制度手段。二要说清楚有错必追究,失责必问责,这是基本原则。三要说清楚有些错误可能无法避免,而有些错误通过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则可以避免,即应以不犯错误、少犯错误为鲜明的导向。三个做到是做到绝不故意犯错误、不犯重复性错误、不犯原则性错误。

必须精准界定容错的范围。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核心是精准界定容错范围,坚持总书记的“三个区分”原则,明确错与非错的标准,划定容与不容的界限。坚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容的是因公敢为和改革探索中的失误与错误,明确敢作为和乱作为之间的界限,坚决惩治借改革创新之名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或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以及侵害群众利益等行为。

必须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必须按照法治体系的思维框架,明确容错纠错机制由谁来建构、由谁来认定、由谁来实施和监督。从地方探索情况看,省级政府或地方政府是容错纠错机制建构的主体,担负着确定容错范围和具体操作程序的职责;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则是实施主体,担负着执纪问责的职能。规范并遵守容错纠错认定程序是保障容错纠错机制正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制定科学化的机制,不断健全容错认定的具体操作流程,强化程序保障。

必须确保机制运行公开化。在法治社会,政府公权力应该在阳光下运行。因此,要使容错纠错机制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公开容错纠错过程,主动接受各方监督。第一,容错纠错机制制定过程要公开,尤其是针对容错范围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各方的合理化建议,充分论证,确保机制内容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第二,容错纠错机制运行过程要公开。机制正式启动后,该公开的信息要公开,促使各方评价机制更加客观地对待改革创新者出现的失误或错误,依法用权、秉公用权,使其作出的评价更加公正、合理。第三,容错纠错实施结果要公开。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政府须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容错纠错机制申请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妥善引导舆论,保障制度的公信力,给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必须确保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要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效的保障机制十分重要。容错纠错机制一旦从制度层面建构起来,相关保障机制也要同步跟进,相关部门更要增强政治勇气,敢于为担当者担当。纪检监察机关对于申请容错纠错机制的干部要认真调查、科学分析,对确属容错范围的务必启动容错纠错程序,同时,不管是组织人事部门,还是干部所在单位,都要增强担当意识。对于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干部,应积极鼓励,并提供必要和足够的保障机制。如果干部因大胆探索,经验不足犯了错,则应启动容错免责程序,符合免责条件,所在单位仍应继续委以重任,鼓励其“戴罪立功”。当然,在机制上,还应确保干部在今后的绩效考核、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等方面不受不利影响,真正免去干部的后顾之忧

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辩证关系

【摘要】“容错”和“纠错”是干部干事创业保障机制的“一体两翼”,“容错”是前提,是手段;“纠错”是根本,是目的。厘清干部容错纠错的辩证关系,既对建立合理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也对调动和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重要实践价值。

【关键词】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 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这一举措对于激励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勇于担当、大胆创新、积极作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容错”和“纠错”是干部干事创业保障机制的“一体两翼”,“容错”是前提,是手段;“纠错”是根本,是目的。两者共生于机制之中,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而要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就必须明晰这一机制的内涵,从而运用辩证法进一步厘清机制中“容错”和“纠错”之间的关系,系统思考,辩证施策。

只有容错才能保证持续创新

在容错纠错机制里,“容错”是与“纠错”相对应的一种制度性设计,有错是要纠,但首先要容。如果只有纠而没有容,就会严重挫伤干部的积极性,导致更多干部“为官不为”。在实施“容错”时,需要从界限、目的和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充分把握。

所谓界限,就是要把握住“错”的内在边界。如果把“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归纳为因公用权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的话,那么“明知故犯”“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谋取私利”就属于因私用权导致的违纪违法行为。根据总书记的“三个区分”标准,凡属“明知故犯”“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不仅应该排除在宽容之外,而且还要以党纪国法加以严惩。所以,“容错”决不能成为“违纪违法”的保护伞。

所谓目的,就是要把握住“容”的应有之意。容错不是对干部的过错和问题一味地进行无原则、无根据、无要求的包庇、纵容和偏袒,也不是容许干部蛮干乱干,更不是可以容忍探索性失误或是偏差无限恶性循环地发生。容错之“容”重在强调宽容失败,鼓励干部干事创业。通过制度兜底,让那些敢于创新、勇于担当、求真务实、主动作为、尽职尽责的干部卸掉种种思想包袱和顾虑,轻装上阵,直面改革创新中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就工作中出现的错误问题,及时采取防范和挽救措施,继而实现预期改革发展目标。

所谓方法,就是要把握住怎样“容错”的问题。根据我们党对待犯错误干部的一贯方针,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干部,帮助其认识和改正错误。《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不得混淆干部所犯错误性质或夸大错误程度对干部作出不适当的处理,不得利用干部所犯错误泄私愤、打击报复”。有错必纠才能保证正确创新

我们当然也要有错必纠,容只是一种前提,纠才是根本。如果只有容而没有纠,就会纵容无度,既害了干部,又毁了事业。在实施“纠错”时,也需要从界限、目的和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充分把握。

所谓界限,就是要把握住“错”的性质。也就是说,要弄清“错”是因公用权而出,还是因私用权而犯。当然,不管是因公用权而出还是因私用权而犯,只要是错,都要坚决纠正。因公用权出的错,要先容错而后纠正,改正就好,干部即使受到了处分,该重用还要重用,该怎么用还要怎么用。而对因私用权的违纪违法行为,要零容忍,对违纪违法行为要坚决制止,对造成的错误要坚决纠正,对人要依纪依法严惩。

所谓目的,就是要把握住“纠”的应有之意。一是要注意,要以善意纠错,不能随意上纲上线,更不能利用干部所犯错误泄私愤、打击报复;二是要注意,要纠正错误,而不能以“错”纠“错”,否则会导致错上加错;三是要注意,纠错要实事求是,力戒“矫枉过正”,纠错过头的后果有可能出现纠缠不清的历史错案,不仅伤害感情,而且贻误事业;四是要注意,对干部要以教育为主,务必使干部深刻认识到自己为什么犯错误、犯的是什么错误以及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和纠正错误的必要性,从自身查找病因,力戒再犯类似错误。

所谓方法,就是要把握住怎样“纠错”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弄清以什么方法去“纠错”。首先要防纠结合。错误出现前要防患于未然,对干部尤其是有魄力的干部要力戒“一言堂”,决策要注意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有效把控决策风险;在工作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偏差,认真查找症结所在,纠正错误倾向,消灭问题于萌芽状态,避免问题扩大化;一旦出现重大错误,要将影响和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对错误进行认真分析,对人和事进行果断处置。其次要组织纠错和当事人个人纠错相结合。组织纠错固然重要,但是当事人纠错更重要,因此组织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当事人的教育工作。再次要纠正错误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要严格遵循法纪和政策规定,该处分的给予纪律处分,后果严重、触犯到法律的还要依据法律程序进行处置。

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要处理好容错与追责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坚持“三个区分”标准规范容错范围。总书记的“三个区分”标准既为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提出了要求,为全面厘清容错与纠错的关系指明了方向,还为进一步做好容错纠错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处理好容错与追责之间的关系,既坚持反腐的高压态势,又要允许推动发展中出现的无意过失,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

其次要对各级干部提出新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大业中要明确身份,摆正位置,落实责任,积极作为,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要不断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增强使命感,提升抗摔打能力。对中央和上级的原则性要求,要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使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在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时,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在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时,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不能松懈斗志、半途而废;在碰到问题、出现失误时,要担当责任,解剖自己,虚心接受批评,勇于纠正错误,轻装上阵。再次要做好防错纠错的基础工作。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权责对等、用权担责、滥权追责的制度安排。同时加大问责力度,无错防错,有错纠错,守住底线,不忘初心。要完善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准确把握政策尺度,在思想、理念、作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操作上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要求进行调整,尽快扭转当前一些干部“为官不为”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能力不足的“不能为”、动力不足的“不想为”和担当不足的“不敢为”三大具体问题。

最后要推进容错纠错机制的常态化和法治化发展。容错纠错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要在整个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长期落实。各省市区、各部门都要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治理特点和需要,在国家宏观法律制度和政策规定的指导下,从微观层面来加紧制定和落实党员干部容错纠错的具体运行机制,借以解决各自的改革发展问题。同时还要向社会公开容错纠错机制的运行条列和细则以及机制实施的具体结果和个案,借助社会的广泛监督来规范容错纠错机制的运行。要积极运用容错纠错的经验成果,进一步完善干部选人用人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大胆作为的热情。

构建科学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

为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针对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观望多、实干少,顾虑重、动力弱的情况以及“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中央部署“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部署,亟须从责任追究、绩效管理和判断标准的系统化、精准化、法治化、一体化等方面构建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气,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改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决定了相关决策和工作很难不出现失误,而人又有趋利避害心理,因而需要加强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以保障公平、激发动力。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怕而不为”“为而出错受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表明执纪问责和容错纠错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例如:纪律处分、行政问责与绩效管理分离,一体化、法治化程度低;缺乏精细化的绩效管理基础制度,追责情形不够严密、追责范围不够全面、责任判定标准不够具体明确、追责触发机制缺乏刚性,导致责任追究难;权力不清、责任不明,“领头羊”有可能成为“替罪羊”,敢作为的领导干部容易受到伤害。为了保护领导干部改革的积极性,亟须构建科学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

夯实责任制度基础。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决定公共权力结构的党政权力配置体系、横向权力配置体系、纵向权力配置体系,健全决策责任制度,不断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使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权清责明;不断推进绩效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在健全组织绩效管理和个人绩效考核制度基础上,实现党纪政纪处分、组织处理、岗位责任追究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协同联动,做到容错纠错不纵错,奠定赏罚分明、公平公正的制度基础。

健全指标体系和判断标准。一是根据关键要素确定职务行为类别。根据行为动机(为公为私)、行为过程(遵守还是违反规则)、行为结果(增进还是损害公共利益)、因果关系(行为与结果的相关性)等关键要素,将领导干部职务行为分为怕而不为、该为不为、权变善为、为而出错、善作善成等主要类别。二是根据职务行为类别确立容错纠错主要判定指标。根据职务行为类别,从任务难度(改革创新、常规与非常规)、时空条件(时间紧迫和距离远近程度)、行为结果的主观心态(故意、过失、意外)、行为表现(作为、不作为)、行为后果(危害程度)、信息可信度等方面确立主要指标。三是根据主要指标分级分类构建容错纠错参考标准。根据主要指标的不同程度,并区分领导岗位还是非领导岗位、正职还是副职、集体决策还是个人决策、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常规决策还是非常规决策、紧急决策还是非紧急决策、滥用职权还是决策管理失误以及服务民生还是开发建设、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还是推动发展、市场监管资源环境保护还是简政放权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等类别,构建容错纠错参考标准。

创新试错容错纠错机制 第3篇

解决问题的方向很明确,关键是如何落实。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重点任务是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完成此五大重点任务,关键之处是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协力同心,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尤其是要正确认识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和流动性结构性过剩之交织错叠的局面,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改革之艰巨性、复杂性对各级领导干部之严峻挑战。

所谓产能结构性过剩,是指一方面以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为代表的产能严重过剩。但是,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仍然需要进口。正如李克强总理最近在山西调研时所说,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种产能的结构性过剩本质上是既往粗犷式增长方式的必然后果,必须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彻底改变此种局面,否则,一旦国际国内形势稍有好转,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低端产业仍然会蜂拥而起。

实体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反映在金融体系中,则是流动性的结构性过剩。所谓流动性的结构性过剩,是指一方面金融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一方面结构性短缺。总量过剩是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放的存款准备金数量总量很高,实际存款准备金率也很高,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供给大于流动性需求。结构短缺是指,小型银行的流动性是短缺的,需要向中央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融入资金。由此导致信贷资源相对集中,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拥有信用保障的先天优势,而绝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则处于弱势,它们从银行借贷融资过程中需要提供抵押、担保等增信机制,财务成本、时间成本也较高。

在这样一个产能结构性过剩与流动性结构性过剩交织叠加的大背景下,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没有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将步履维艰。“五大重点任务”的具体内容非常多,但无论是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升有效供给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解决的根本办法都得依靠改革创新。只有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失时机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效推动此次重大的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从创新试错、容错、纠错的机制出发,为改革创新保驾护航。

试错,就是要允许创新中出现风险和失败。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许多事情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状况之下,必须有一个允许创新的环境和机制,让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因为怕犯错误而出现各种懒政怠政。现在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不干事怕干事的错误思想,究其根源,就是怕犯错误。改革过程中,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就需要试错机制。

容错,就是要允许在试错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经济社会风险之后,启动相应的程序,将这种经济社会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对相应的责任人实施豁免。当然,容错的前提是法治,即改革中的试错应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范围内的试错,而非违法违规式的试错。另外,容错机制的设计不仅仅是经济社会中如何防范风险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即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容错的文化氛围,这是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模式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必需的。

纠错,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后,能够有一种机制和程序自动启动,对产生风险的源头、过程及后果进行科学评估,找出原因,修正体制机制设计,及时引导创新方向,消除路径依赖,防止出现棘轮效应。完善的纠错机制是我们始终保持正确改革方向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纠错机制的设计和完善不仅依赖于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更依赖于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勇于探索、互动博弈。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心得体会 第4篇

明晰容错纠错的内容

一是明确容错纠错的原则。容错纠错要以支持实干、鼓励创新为原则,树立和强化为创新者容、为担当者容、为实干者容的鲜明导向,其保护的对象是作风正派、敢作敢为的好干部。不违反党纪国法的禁止性规定,符合中央大政方针、经过民主决策程序、出于公心、善意履职、积极担当的作为等,应成为各地确定免责的一致原则。

二是明确容错纠错的界限。对干部容错免责,核心是要划清因乱作为而犯错与因敢作为而失误的界限,区分干部失误、错误与违纪违法行为的界限,关键是要严格区分“主观无意”与“明知故犯”、“大胆改革”与“无视规矩”的界限,为干部干事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政治生态。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多次强调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实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改革的无意过失与为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区分开来。“三个区分开来”清楚地划分容错机制的适用范围,明确了哪些错误和失误是可以纳入容错机制的,哪些错误和失误是要接受处罚的,为我们提升容错机制的科学性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是制定完备的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在坚持容错机制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各地各部门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厘清哪些错误能容、哪些不能容。要细化容错情形,明确免责措施,把因独断专行、违背程序和规律、违背科学而作出的决策排除在免责范围之外,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都要严肃追责。通过权责清单明确什么该干,通过负面清单明确什么不能干,对列入负面清单的决策失误追究责任,对未列入负面清单的决策失误一般不追究责任。

制定规范的容错纠错程序

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容错免责,应有严格的认定程序,通过规范的程序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取证,完善操作流程,细化申请、核查、认定、实施、答复等步骤和环节,保证程序公开,阳光运行。容错机制的最终裁定,应由纪检机关、组织部门负责。相关单位和个人因工作失误受到追责时,可向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免责申请,纪检检察机关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受理申请后,及时开展调查核实,作出容错认定结论并反馈给申请单位或本人。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以确保容错纠错机制的严肃和权威。

容错纠错要公开透明

一是容错纠错机制的制定要公开。在制定容错纠错机制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民众和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针对容错范围的确定,应该广泛讨论,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细化具体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保证制定内容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是容错纠错机制的运行要公开。容错纠错机制虽然针对的是领导干部,但是容错纠错机制启动后,除了按照法律规定需要保密的以外,政府还要公开容错纠错机制的运行过程,让容错纠错在大众的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彰显党和国家宽容探索性失误、鼓励大胆创新的主张,另一方面调动全社会监督和参与改革实践的热情。

健全申诉救济机制

容错纠错机制要和救济机制结合起来,形成正面激励和负面惩罚双管齐下的制度合力。科学认证和判定个人责任,让“犯错者”有辩解的机会,允许责任人和当事人申辩申诉,保证他们的合法权利。在问责决定前,允许责任人和当事人举证解释,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综合考虑是否应当容错。要以反馈的事实和评估的结果为依据,看所犯之错是否容许,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判定结果。对查无实据或轻微违纪免于追究纪律责任的,可以通过谈心交流、通报等适当方式,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负面影响,帮助其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工作。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容错纠错机制真正起到保护干部、激发干劲的作用。

强化宗旨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

上一篇:贮存保鲜技术下一篇:资本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