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心灵火花范文

2024-06-27

点燃心灵火花范文(精选12篇)

点燃心灵火花 第1篇

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设导语, 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 虽小巧玲珑, 却能安定学生情绪, 诱发学生的感情,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 要将“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1. 成语导入

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 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陈涉世家》时, 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成语“揭竿而起”, 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马上大家开始翻阅成语词典, 然后举手回答:“砍了树干当武器, 举起竹竿当旗帜, 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我就接着这个话题说下去:“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什么起义吗? (同学们纷纷回答:陈胜、吴广起义。) 是的, 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陈胜吴广是如何发动、如何组织这次起义的。”自然引出《陈涉世家》。其他还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醉翁亭记》, 用“世外桃源”引出《桃花源记》, 都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比如在讲述《天上的街市》时, 可以让学生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然后提问在诗人的笔下, 牛郎织女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从而导入课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用故事导课,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 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二、设置问题, 激起浪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设疑导入就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这一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入某疑难问题或一节课的难点而设置的。采用这种导入语,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但设疑有一定讲究, 提出的问题要独具匠心, 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 要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我在讲《最后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1976年, 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J/ψ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 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这一异常举动, 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响, 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的这一举动, 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后, 我们就能揭晓其中的答案了。

三、借助媒体, 熏陶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电教媒体, 可以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尽快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 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多种媒体 (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 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 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为主, 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上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 作了这样的尝试: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 先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读课文, 再让他们拿出水彩和纸, 凭借想象为课文画一幅诗意画, 然后由学生讲解作画的构思和对原文的理解, 教师作时代背景介绍。这样, 海燕及暴风雨的象征意义便不言自明了。最后通读课文, 以一段暴风雨中的海燕的录像作结。这是一次集文学、音乐、绘画、影视艺术于一体的教学尝试。由于借助了多种教学媒体, 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特定情境, 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来接受教学信息, 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生活激趣, 尝试实用

学生离不开生活,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语文信息。新教材更是把课堂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应该利用生活这部大书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联想公司曾推出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广告语巧用双关, 达到了宣传联想电脑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分析这则广告的妙处, 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观。再如学完《社戏》一文后, 我让学生举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点燃心灵火花 第2篇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德育先行。”这就突出了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反应了我们的工作重心所在!因为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必须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求知。

站在这一高度,德育工作显然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德育教育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是陶冶学生美好心灵的主要渠道。一个人思想素质的好坏,和他们在儿提时代所受的环境影响和良好的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从这一点来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素质高尚了,健康了,并饱含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怀的话,那对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大有裨益的。。

我作为一个有着13年教育经验的年轻老师,在我当班主任的6年时间里,我就一直努力把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紧密结合,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我的教学活动之中,把德育工作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始终联系在一起。。正因为我的不懈努力,才取得过不少骄人的工作成就,其中3次获得过县里的嘉奖,多次得到过领导的表彰,还被评为过“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等。

从xx年下期开始,我有幸走上了学校教导主任的领导岗位,从那一刻起,我更加深知德育工作的意义之大,更加感觉到肩膀上的担子之重。因为我负责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体的教育教学了,而是主管着全校六,七百号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也十分清楚学生家长把莘莘学子送到学校来的目的和期待。。于是,我不敢怠慢,我一心把精力倾注在学生身上,奉献在我热爱的教育事业之上,致力于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尽职尽责的为国家“栽桃育李”,为祖国造就和输送着一批又一批后备人才。。

尤其是回顾我这7年来的领导生涯,我认为,在德育教育这一块,我始终是做到了用爱心和热情点燃了学生圣洁的心灵火花!并且我是时时处处,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或率先垂范,用我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化着他们。。

比如,每期的开学典礼,每期的中考总结,每次国旗下的讲话,每年三月的文明礼貌月,每次“春风行动”,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等等集会时,我都会结合古今,结合国内的一些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号召大家学先进,当先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给自己心灵一次次提升的机会。。

举几个例子来说吧,曾记得xx年春季开学时,我们县里搞了一次“捐献压岁钱,奉献一片爱心”的“春风行动”,当时提出的是只要学生捐献一元压岁钱,以表示自己的爱心。为了配合上级的这一活动,我就在大会上给学生动之以情的讲了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讲了这次活动筹到的钱是为了给我们身边那些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同学们做学费用的,然后要大家回去给父母讲清楚这次活动的目的,第二天再自愿的把捐款交给班主任。等到第二天时,大家积极的响应党和上级的号召,迅速的把捐款都交给了班主任!其中有一个叫xx的学生的捐款,让我们全体师生都震惊了,都感动了,原因就是在那学期开学之前,她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父母亲都在火灾中丧生了,她自己也成为孤儿,但是她毅然的捐出了50元的爱心款!这件事,当时在我们学校是引起了哗然!在我采访她的时候,我问她:“xx,你家已经发生了重大悲剧,我们全体师生都为你家感到心痛和遗憾,我们都打算给你减免学费,为你伸出援助之手了,你怎么还想到要捐款?你怎么还要捐出这么多钱啊?”她坚定的告诉我:“老师,谢谢你们的关心!我听了你的介绍后,我很受感动,我觉得那些快要辍学的同学更需要我们的帮助,我捐50元,只是尽到我自己的一片爱心。。”当时,我听到她的回答后,我感动得眼角都湿润了,心想,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坚强的好学生、好孩子哦。。那一刻,我都哽咽住了,我只会紧紧的握着她的手,良久后,我才会说了句:你虽然失去了父母,你就是我们老师的儿女。。我也代表学校和贫困学生对你说声真诚的“谢谢”。。

后来,我把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在学生大会上又做了介绍,很多同学都对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甚至还有很多同学在她的带动之下又追加了自己的捐款!在这次捐款活动之中,我们学校作为一所片小,累计捐款达一千多元,在全镇所有片小中排名第一,人平捐款达到两块多,比镇中心小学的人平捐款还高出很多。这难道不是我们德育之花的灿烂吗?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去年5月12日第五节课时,我感觉到教学楼在不断的晃动,当时,我就感觉到不对劲了,是像地震了,我立马拿起话筒,打开广播,拔腿就跑向各个教室,一边喊话,告诉老师这一紧急情况,一边迅速组织疏散学生到操场上去,同时,号召学生不能拥挤,要发扬高风格,让低年级学生先走到操场去。。那一刻,我是完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一心想到的就是我的全体学生。。在我镇定的指挥之下,我和老师们很快就把11个班级的学生全部安全转移到了宽敞的操坪里,没有出现一起拥挤事件,我们才舒了一口气。

后来,才知道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了。在灾情发生之后,我每天不断地关注着灾情,把死伤情况不断地向师生报告,同时,积极的、很悲情的发动全体师生为四川灾区募捐、默哀、祈福。。

在全体师生为灾区捐款时,我毫不吝惜的带头捐出了200元,在校长和我的带领之下,我们为灾区募集到了四千多元善款!这又一次彰显着我们德育的累累硕果。。。

再比方说,去年元月份,三湘大地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冰灾,一冻就是二十多个日日夜夜,积雪封冻了我们的校园和学生上学的道路,冰天雪地里,学生上学十分的不方便,每天都有不少的低年级学生摔倒了在雪地上,我们高年级同学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一大早就赶往学校自发的去铲除地上厚厚的积雪,为低年级学生从厚雪下挖出了宽敞的道路,让他们平平安安的来上学。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

类似现象,是举不胜举。在我的德育教育实践里,我坚持的是“爱国教育”,“为人教育”和“扬善教育”,我先后多次向学生讲述过历史上的圣人贤君,也宣传过近代伟人们的高风亮节,更多的是介绍了“感动中国”的当代有志、爱心青年洪战辉,著名导游文花枝,还有就是用生命呵护学生的老师谭千秋,为助学而牺牲的刘朝晖,为抗灾而捐躯的宋文博。。。这些华夏的优秀儿女和他们的先进事迹,我都是给学生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般,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目的就是要用他们的光辉事迹来感召着一颗颗童心,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学会做人处世,争做“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同学的好伙伴,社会的好少年,祖国的好苗子”,为将来报效祖国打好坚实的思想素质基础。。

点燃情感火花,叩开心灵之窗 第3篇

音乐,是门情感艺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而歌声,则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那么,学校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课程——声乐课,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笔者的体会是:要在声乐课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淑性。

首先,创设情境,用心感(受)知,点燃情感火花。

情境教学是音乐教学中充分感知音乐形象,获得审美体验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环境气氛,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容易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学歌曲《长江之歌》时,教师就可用录像视频首先向学生展示直观画面,以达到良好效果。

其次,教唱歌曲,亲身体验,叩开心灵之窗。

要想更深层次激发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从而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课堂审美教育之高潮,则应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亲自学唱歌曲,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喉,自己的心灵,去表现歌曲情感,倾诉内心激烈澎湃的感受。

如在教学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时,就考虑到这首歌曲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歌曲旋律抒情优美;歌曲内容朴实无华;歌曲表达的情感又是真挚深切。这种音乐的美,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精神上,不正是我们学生所需要的吗?于是经过精心设计、组织,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演唱歌曲,正因为歌曲写得好,写进了学生心里。学生在我对某些难点、重点提示后,很快就领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深情地试唱起来: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平稳处,委婉动人;高潮处,激动昂扬,充分表现。“老师,这首歌太优美,太动人了,我要在教师节庆祝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曲。”“老师,我觉得这首歌曲歌词写得真好,就是我心里想的,却又是表达不出来的。”我还没来得及提问,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音乐能走进人的心灵,此时,歌曲已把学生的心灵之窗悄然打开。我发现所有同学都是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听着学生的歌声,和着我自己的伴奏,我的眼眶情不自禁湿润了……通过教学,歌声中蕴涵的对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的崇敬、赞美之情,对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提示更激起了学生的思索。

创设情境、用心感受和教唱歌曲、亲身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巧妙地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此外,要想在声乐课中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若有必要,可适当强化。

点燃心灵火花 第4篇

在高君宇为革命奋斗一生的主线外,《火花》有三条与主线融合、交织的情节辅线:

其一,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爱情辅线。

其二,高君宇违背父亲的包办婚姻最终决定与妻子离婚的亲情辅线。

其三,高君宇与朋友杜家业和蔡仲文思想上出现分歧的友情辅线。

第一条为爱情辅线。在高君宇的生命中,石评梅无疑是他最重要的人之一,他的一生,除了为革命、理想奋斗,对石评梅的爱也是他至死不渝的追求。石评梅虽然也爱高君宇,但恋情的失败让她对高君宇的爱小心翼翼,直到得到高君宇去世的噩耗,她才后悔没有答应高君宇,最终,石评梅在悲伤中走完她短暂的一生。他们是彼此精神上的依靠,他们有着同样的抱负和同样的追求,有着对文学同样的情感,他们的爱凄婉却伟大,亦是本剧表现高君宇一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二条辅线的表层线索是高君宇不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婚姻。为了去北京求学,他只得答应与素未蒙面的妻子结婚,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与妻子离婚。但这条线索的深层含义却是高君宇所追求的新思想与父亲的封建思想之间的矛盾。高君宇在考入北京大学后,进一步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教育,并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成为李大钊、陈独秀的学生,唤起了他走出旧思想束缚,由追求科学、民主进而追求革命,在追求革命的道路上他与父亲新旧思想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

第三条线索在剧中含义设立比较明显,高君宇的好朋友杜家业、蔡仲文曾经与他有着相同的志向,但随着一些新思想的进入,三个人对于革命的观点有了分歧。高君宇坚持走共产主义革命的道路,认为应该“均分宇宙、人人平等”,而杜家业和蔡仲文却与他不同,最终三个人由于观念、理想的差异而分道扬镳,高君宇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坚持革命的正确性。这个冲突也体现了高君宇作为党的创始人、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的先进的思想,奠定了他开始由单纯的爱国向成熟的思考国家前途的革命者转变的基础。

《火花》通过叙事线索将高君宇的一生展现出来。主线索贯穿全剧脉络清晰,三条辅线索交织其中,不仅丰富了剧情,矛盾冲突的凸显更表现了高君宇在理想难以照进现实的情况下,在理想与爱情、亲情、友情的激烈碰撞中,为了“均分宇宙、人人平等”的理想,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从最初答应父亲为自己包办的婚姻到最终与妻子离婚,从与好朋友争论共产主义革命到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从做学生接受新思想到成立共青团、领导铁路工人运动,高君宇的形象在这几个故事空间中逐渐树立起来,他对待共产主义的态度越来越坚定,他对爱情、理想、信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出来。

高君宇短暂而精彩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艺术性的还原,也通过这种叙事策略抒发了对老一辈共产主义革命者的敬意与追忆,鼓舞着青年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J].叙事学研究,2010(07).

碰撞智慧火花 点燃精彩课堂 第5篇

——同课异构活动心得

我校(蒙阴一中),被选为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高中片区。本学期1751工程中的高中片区的学校,举行了两次同课异构。第一次,3月22日在我校举行,我校与结对学校淄博实验中学化学和政治两个学科同课异构,每学科2位老师同课异构。我参加政治学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同课异构。第二次,4月26日在凤城中学4个学校(凤城中学、青岛二中、莱阳九中、五莲三中)4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每学科3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我参加了语文学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同课异构,听了凤城中学、青岛二中、五莲三中的语文课。第14周,按照学校的安排地理学科在将校内自己举行同课异构活动。

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是,上课,说课,评课。上课教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设计,新颖的导课方式、激烈的小组讨论、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从中受到的震撼与启发。再听一听执教人说课,说他们的教学目标如何确立、说他们的教学设想、说他们的得与失„„。资深课堂观察员的科学、严谨、全面一分为二的深刻点评,深化了认识。前者是不同的老师上同一节课,后者是不同老师来评同一节课。老师们教学设计的巧妙让我们惊叹,评课人的简洁准确的点评也体现对精彩课堂的执着追求。我们在脑海里渐渐清晰课应该这样。我们在智慧的碰撞中品味、思考,受益匪浅。各有各的精彩,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水平的学校同课异构差别会很大,对我们的震撼和启发也越大。

通过参加这两次的同课异构活动,促进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中。也看到了我们的课堂和青岛二中、淄博实验中学、凤城中学等之间的差距。我感到课堂要注重教学设计,而且要不断去思考怎样设计更合理、更高效。特思考如下心得体会。

1.教学设计目标化

进行教学设计,先解读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关键是各个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不是把目标解读了堆在教学目标这一栏目里就完事了。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都要紧扣目标,设计是扣住目标,设计完了,再检查评定是否真正贯彻了目标,再删减与目标关系不大,或不够有效的内容,使教学紧凑、简洁、高效。五莲三中的李老师这一点做的好。评课人对她的评价一个字“简”。即“简洁、简化、简明”。

2.教学设计生活化

教学设计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时候,比较理性,不注重在生活中怎么用,或者也不怎么解释它可以用于生活中的那些方面,它是单纯的知识文本。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生活,用于生活。书本的知识又是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因此,我们在教书时,从生活的角度设计教学,还给知识鲜活,它最初源于生活,最终用于生活。在政治课中,淄博实验中学的彭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他选用马云创建淘宝网的经历,以材料的方式分阶段呈现各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取其中蕴含的教材知识点,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得出的,不是老师强加的。一个案例贯穿始终。马云和淘宝网都是学生熟悉的,马云甚至是学生崇拜的风云人物,淘宝网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购物方式,也是今天的高中生非常熟悉的,选这个案例最恰当不过了,非常吸引人。其中“量变与质变以及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的道理”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3.教学设计生命化

叶澜教授说过:“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所以,应通过课堂让学生汲取成长的力量。淄博实验中学的彭老师通过马云的案例用马云的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这句话即点破了量变到质变的艰难,又透露出胜利的曙光,做事贵在坚持„„,对学习者的震撼会很大,学生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起这句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撼动了心灵促进了生命成长。青岛二中的杨老师,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把学生导向学习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时,旷达的处世情怀,让人受益终生。

4.教学设计意识化

要有意识的进行教学设计,不要仅仅是在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时候进行高效、流程化的教学设计。我们已经培训了很长时间了,新理念、新理论都不缺乏,现在到了我们行为方式改变的时候了。我们可以在上每一节课时都想一想,以前怎样上这一节的,今天可以怎样上,也引导全组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上,怎样让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怎样震撼心灵、汲取怎样的成长力量。不断去设计、不断去完善,甚至自己和自己同课异构。让设计常态化。我在教《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的时候,思考怎样设计才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精神、怎样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我变换方式,变罗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为探究活动。让学生去思维去表达,活动题目为“给你一块土地,你最想种什么?”学生讨论分析。有一组学生回答“如果有水地势较平的话,就种小麦,如果是岭地就载果树”。你看他们开始对空间进行分析有什么条件,这样比我们引导他们罗列条件好多了。然后,再追问“为什么不种水稻而选择种小麦?”“我们这里既可以在桃树也可以载苹果树你选择载什么?实际载哪种果树多?”“你村子种什么多?”随着讨论的深入知识点全部解决。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给你资金你去创业,你最想建什么工厂?为什么?”学生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引导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说不定他们今天愿望在未来真的能实现呢!学生也能形成空间分析区位选择的地理意识。

点燃学生心灵和智慧的火花 第6篇

关键词:语文;启发;应用

启发即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引导,也就是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以催动学生睿智的醒悟,调动其思维,点燃其心灵和智慧的火花。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正是遵循这一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组织语文课堂,开启学生智慧的。

一、定向点拨,理顺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逐层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必须依靠定向点拨,层层设“卡”。当然设“卡”点拨的用意,在于疏导学生思维,使之沿着教师的思路向前发展。设“卡”是根据课文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思维延伸。

二、突破点拨,集中思维

以前,在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时,总是逐字逐句地讲解,面面俱到地分析,效果极差。现在从用突破点拨、切入关键的方法,使学生思维集中,加深理解,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我是这样点拨的。先问:“作者在写孔乙己两次到店买酒时掏钱的动作,用的是哪两个形象的字?”学生略作酝酿后答道。接着又问:“这两个字表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前后不同的性格变化?”大家觉得越说越有趣。一“排”一“摸”准确地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他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备受迫害的悲惨命运。

三、转换点拨,变通思维

教学时遇到坡度陡、难道大的问题时,采用铺垫辟路、转换点拨的方法,在学生思维的通路上筑上一些台阶,变陡坡为缓坡,使学生的思维顺序稍作变通,凭借自己努力,解决问题。

四、联想点拨,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要想帮助学生改掉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毛病,就要养成多思、深思、善思的良好习惯,就要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入手,启发学生往宽处想,往深入想。因而在教学中,应通过广泛联系进行联想点拨,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探幽析微,深刻领会底蕴所在。

参考文献:

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程经伟,男,1972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湖北房县城关四中,研究方向:启发式教学。

创新火花靠智慧点燃 第7篇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创新气氛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最大多数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由此可见, 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可以使学生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心境愉快, 情绪高涨, 从而使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 激发神经系统, 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 教学中首先要形成一种自由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 使学生感到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自由氛围, 让学生能自由地思考、想象、选择和作出决定。例如, 在教学《掩耳盗铃》一课中, 笔者提问:“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笔者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然后小组讨论“那个人为何刚碰到铃铛时就被人发现?”接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当一些中下生的回答中不能准确地分析, 笔者对这些中下生的答案并没有轻易地否定, 而是肯定了部分内容或表扬他们动脑筋的习惯和举手发言的勇气, 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被否定的沮丧感, 并注意引入民主氛围:“还有补充吗?”“有没有更完整的说法?”等方式来启发学生更丰富的联想, 使这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地举手, 基本能讲出个大概内容, 个别答案说得还很好, 令人非常满意。

二、拓展思维空间, 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创新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 它表现为能够做出新的发现, 提出新的见解, 解决新的问题。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说话, 把读书的自由、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反之, 教师如果一味害怕学生乱“说”, 担心收不了场, 往往就会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扑灭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荷花》的第二段时, 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背书过程中, 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 我想向编书的教师提个意见。你看这一段后三句, 写得多没顺序呀, 像课本上这样写, 我们很容易背错。我不按课本写的顺序背行不行?算不算错?”对老师、对课本都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这很好, 至于说怎样背, 那要按课文要求背, 若要求创造性复述, 就可以按你的想法发挥……我们不仅为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创新意识鼓掌喝彩, 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法, 这才是新课堂的理念, 而且为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和学生讨论的问题的民主精神所感动。

三、引导想象, 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想象是创造之母。如果善于抓住课文的想象点,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 表演课文内容想象。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 这是他们的共性,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指出:“利用表演进行教学, 本身包含创作等因素,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文《赤壁之战》是一则历史故事, 讲了曹操因自大, 错误信任黄盖而惨败。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 让学生演一演这个故事, 学生经过自己的想象, 把曹操的自大自满、轻敌和黄盖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演中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再想象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推动了创新精神的发展。

2. 利用课文结尾想象。

教材中的一些文章虽言尽而意未尽, 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空白”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如《跳水》是以“把他救上了甲板”为结尾。那孩子会不会苏醒了, 他醒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作者没有给我们肯定的答案, 这样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笔者就以《孩子获救后》为题,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自由地翱翔在想象的世界。

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堂好课是教师精心设计导演而成的。在使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 集文本、图表、动画、视频、音乐于一体, 生动形象的优势, 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通过示意、写实、虚构、拟人等表现形式, 以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画面, 给学生以鲜明的直观感、动态感。利用多媒体手段揭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通常难以看到的微观或宏观世界。模拟各种与实际相类似的现象, 将转瞬即逝或非常缓慢的自然变化过程以正常速度呈现出来, 供学生观察,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变深奥为简明, 帮助学生发现这些规律, 理解其本质。解决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难以讲清楚的现象和理论, 使学生感知直接, 理解容易, 简化了将抽象语言转换为自己知识的复杂过程, 以强化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 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民主、自由、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为学生创设新颖优美的学习情景, 启发学生自己去畅想、探索和发现。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灵活多样的特点,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了解同一问题, 在学生中就容易产生不同的认识, 导致思维多元化的发展,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引起讨论, 并进行交流,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 由学生自身积极构建所学的有关知识。同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得以体现, 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过程, 以达到强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只有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合,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才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缺乏与内容的本质联系, 都会成为华而不实的无效手段。只要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通过不断探索、反馈、总结, 不断开发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多媒体技术必将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教育只有走在时代的前列, 改变传统教学中那些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模式, 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结合现代科技成果, 以最快的速度、最优化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较强能力和扎实基础的创造性人才, 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巧妙提问,点燃智慧火花 第8篇

那么, 如何避免简单或过于冗余的提问, 增强课堂提问的合理性, 使“问题”能称得上是个问题呢?

一、所提问题须指向文本整体

“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何为整体感知?怎样进行整体感知?老师们虽进行过这方面的探讨, 但理解得未必全面。整体感知的唯一标识就是学生能不能从文章的上下文中寻求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或者说将分置于阅读对象前后的各种信息归整到一起, 从而产生对文章的整体印象。例如教学《白杨礼赞》这篇课文,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 试从文中找出礼赞白杨的句子。”学生通过初读感知, 很快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样, 学生既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又能直接抓住文章的主题, 也为下一步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作铺垫。再如, 教学《紫藤萝瀑布》时, 设计问题:“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学生通过初读筛选, 很容易找到:“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经常性地这样训练, 会使学生学会筛选重要信息, 读通课文, 从而走进文本。

二、所提问题要能利用学生已有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建议》中说:“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 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地获取知识, 这正是高度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 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借助已学知识, “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例如学习了《孔乙己》这篇课文, 就可运用其对比手法来学习《范进中举》, 学生很容易知道, 文章中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 跃然纸上。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此时已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 变成了思维的工具。而教师所提问题若能接近学生所知, 他们其实很愿意, 也很想去解决, 并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所提问题要能引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 激发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例如学习说明文《叫三声夸克》,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读了这篇课文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 请说出理由。”明确:1.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2.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具体表现在:1.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2.运用设问, 发人深思, 把读者引向深入。这种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比“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问题, 更具有吸引力、挑战性。因此设置问题应从生动有趣的具体问题入手, 使学生容易产生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并且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和推理等心智活动, 得出正确结论。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生动, 要吸引学生注意, 成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线,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所提问题要能激发合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 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 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 通过这一问, 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如学习了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这篇小说后, 在结尾处设计这样的问题:“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 请你发挥想象力, 续写一段情节。”学生有的写不靠窗户的病人非常懊悔, 责备自己过于自私, 终于忧郁而亡;有的学生写了那个病人先是对自己的行径忏悔, 后来化悲痛为力量, 等到又来了一个病人, 他像先前的那个病人一样给刚来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好世界, 以减轻他人的痛苦, 更减轻自己的罪恶。所以这一问使学生不仅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之态, 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这样的问题更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

点燃作文创新思维的火花 第9篇

一、命题创新

作文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取决于作文命题的开拓与创新。

命题创新首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人类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凭借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也是作文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比如,《出发———到达》一题,可以让学生生发联想,用读者本身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受,转换成与自己感受相吻合的人生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目标。“出发”和“到达”不就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吗?悟透了这一层,结合人生实际进行联想,“追求”无时无处不在:学业的进步,友情的发展,事业的开拓,科学的探索,品行的提高,人性的完善,民族的振兴———所有这些都是切合题意的表现题材。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出发”和“到达”的认识不同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其次,命题创新还可以从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着手。由于学生成长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不同,以及学生个人性格、爱好等方面也不同,我们不能否认,人是有千差万别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看到学生在兴趣爱好、思想认识、情感情趣等方面的差别。正视这些差别,采取话题作文、自命题作文的形式,就能为每个学生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成长提供机会,从而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

二、思路求新

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像心理学家由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问题时,我们的思想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想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创见性的文章。

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项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三、材料喜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那么,生活就是我们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进而发挥想象能力,凭借其中丰富的人文意蕴成为哺育学生感知能力的温床,充分而准确地展现生活的题材。

四、体裁出新

美的事物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一篇作文仅仅有美好的内容而缺少形式的美观,仍然不能称作美文。在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许多体裁新颖的作文。比如,有写寓言故事的,有写话剧的,有写书信体的,有写会议记录的,有写日记体的,有写文言小说的,有写新闻的,甚至别出心裁写就诊报告、寻物启事、数理化公式、说明书,等等。形式的创新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千万篇作文中,如果有一篇体裁新颖的作文,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情一爽。

五、语言思新

语言是最具个性化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最具个性化的作家是最具个性化语言的作家。把几部名著拆开后混杂在一起,我们从中拣拾几页,仅从语言方面便可以区分出是哪位作家的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

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等方面下功夫。

词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如“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沉淀。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这一“读”字就是应超常搭配的需要产生的。

句式灵活常常表现为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语序的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安排。整散句是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互相补充、互相映衬的句子。“失金者小失,失友者大失,失信者全失。”“没有诚信的滋润,心灵也将干涸,灵魂都会枯萎,生命也将失去意义啊!”整散结合在表达上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整中有散,散句就使语气有舒缓之处,也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散中有整,整句就成了文眼,起到突出、强调作用。

修辞可使文章语言有色彩,能让读者产生种种感受,甚至调动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运用比喻关键是要准确、新颖,能反映事物的特点,喻体要新。如:“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失去了,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好的作文还善于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借此展示自己的积累,扩大文章的容量,增强文章的辞采。如:“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式’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

文句有意蕴主要表现为句子含有丰厚的内蕴,追求警策性、哲理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使句子增加厚重感,让人读后产生思想的享受,以及联想的收获。

点燃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马达 第10篇

一、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自主学习, 积极思考。因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例如, 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 学生对“被推而未动”的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推力是什么关系, 在判断上总是出错, 总认为推力小于摩擦力。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1) 我们要把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推动起来, 水平推力与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2) 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方向相反大小不相等的力作用时, 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 (3) 推一个物体而未能推动时, 如果推力小于摩擦力, 那么这个物体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二力平衡知识, 学生很容易得出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进一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时, 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情境, (1)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2) 滑动摩擦力是通过什么原理测出来的? (3) 如何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其他的实验也设计相应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发扬自主学习精神

点燃智慧的火花 第11篇

相对于其他学科,初中英语教学可以说是应用辅助教学手段较早的学科。初中英语教学手段经历了由单一的课本、挂图为主到以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为主要媒体的过程。如今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英语教学跨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简单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方便、快捷等特点。它具有聚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展示功能,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密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符合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实践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发展英语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1 多媒体教学将现实英语交际场景移入课

堂,让学生兴致盎然

多媒体技术综合了所有现代教育的手段,将知识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摹,增强了知识的刺激性。学生在这种仿真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动用多种感官全面接受知识,理解能力更强,更能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之动画和录像部分就如同将现实英语交际场景移入英语课堂,学生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知能力更强。

例如,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广泛采用视频教学,在课程导入阶段播放教学场景录像,这些录像可以从网上下载,或者让学生预演录制,或者是利用动画软件制作。让部分学生演示效果比较好,更能增强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也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竞争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然这些录像可以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部分成绩较好,或者演示素质好的学生都可以,这部分学生乐于表现,那么教师可以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既让他们发挥了表演长处,也弥补了知识上的不足,同时为全班树立了榜样,三利合一,何乐而不为呢?一旦英语比学赶超的局面形成,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2 多媒体教学将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

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传统英语教学以传授词汇、句式、语法为主,理性知识性很强,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单调,学生学习倍感枯燥,兴致不高,易于疲劳和厌倦,致使英语成绩长期低迷,厌学局面难于改变。如果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枯燥的内容加以形象化的转变,必将能够刺激学生的大脑,走出这种传统学习中出现的怪圈。教师将理性知识感性化,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领悟英语知识,在其掌握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之后,再进一步对感性知识升华,在理性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水到渠成,英语难学的状况就会改变。

如何将感性变成理性?这需要教师反复探究,多方尝试,借鉴母语的学习经验。例如,教师在讲授某一语法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大量展示例子,让学生通过语言现象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直接将语法规则告诉他们。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更能提高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笔者在讲授4种功能语句转换的时候,首先将4种类型的句子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归类;然后分析其不同的地方(词序的不同),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单词位置如何变换的);一类句式变成另一类句式的共同点;最后总结出规则。教师在呈现句子的时候,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鼠标移动词序,正确了呈现笑脸,错误加以鼓励,或让学生充当裁判,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3 多媒体教学活化英语使用,增

强英语实用性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功能,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听声音、对口型,学习纯正的英语发音,练习语感;同时,也能避免了由于教师自身读音不准而误导学生。笔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是这样办的:学生在初步了解课堂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视频的声音效果练习其听力和理解能力;然后通过跟读视频,练习朗读能力;背诵课文后,练习其表演能力,或者让学生给视频配音。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多布置听力和口语作业,少留笔头作业。上课伊始,让多名学生上台表演,以考察其应用能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多放一些英语动画短片,增强其娱乐性,让学生在笑声中耳熟心识。加大英语的冲击力,学生自然就由不会到熟悉、到掌握。

4 多媒体拓宽教学领域,全面提

高学生英语综合使用能力

多媒体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大的教学优势,如同突破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使信息传送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地域更远,人的各种感觉得到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教学时间相对缩短。在传统的课堂45分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知识点和板书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情绪低迷,因而教学效率低。而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加大语言输入量,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用计算机将练习题、板书要点等都预先设计编制成课件,在需要的时候任意调用、重现,这样教师就可以大大节省讲解和板书的时间,为其他教学内容留出更大空间。

比如说句型的替换练习,用传统的方法,由教师指定替换内容,显得比较呆板,图片都是学生看过很多遍的,根本提不起兴趣,自然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大大提高句型替换练习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大容量的特点,找到数量可观的教学素材,并运用到句型替换练习中,巩固学生对新授句型的掌握,同时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效果。学生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既练习了听力,又通过大量感知英语,练习了理解能力,因此说多媒体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方便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极大提升教

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水平

教师制作完多媒体课件之后可以向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听取不同意见进行改进。以前这种交流都是请别人到自己的课堂上,而现在只要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就可随时进行,甚至通过网络传输给外地的同行进行品评。交流范围扩大了,也意味着拥有了更多的教师进行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现成的课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大大提高课件制作的效率。这样做也有利于优势互补,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不过,教师最好还是自己做,这样制作出的课件符合自己的思路,容易讲。自己制作出来的课件自己知道怎样修改,更有利于提高制作水平。不能总捧着别人的饭碗走别人的路,最终迷失自己。

教师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非常关键。在如今这个社会要想学会一样本领也非常容易,因为网络上有大量的视频教学,看一步,做一步,非常容易,不用出家门,本领学到手。教师通过自学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既提升了自己使用多媒体的实用水平,开阔了眼界,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又切实提高了成绩,何乐而不为?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整个社会的大趋势,是教育走上的最终道路。既然如此,作为教师为何不紧跟时代,顺应潮流,让自己成为弄潮儿,而不是被时代抛弃?这些值得教师深深地思考,而且现在动手还不算太晚。教师必须珍惜眼前的时光,迈入新的学习征程,用自己富有才艺的双手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情境教学点燃智慧的火花 第12篇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活动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保持对整节课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关键的一环。在新课导入中, 创设情境作为一种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法, 与传统教学法迥异的模式可以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使其迅速进入预设情境, 产生兴趣, 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研究的动力。例如, 在教学“数字与信息”一课时, 我首先出示了下面这组电话号码:

让学生说说对这些电话号码的理解, 并让学生再说一些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 思考:这些用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这里的“112”和“121”三个数字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表达的信息不同?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发现身份证号码、车牌号、门牌号、邮政编码、家用电器的型号等都用数码表示了一定的信息。这时我才揭示课题:用数码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字与信息”。

这些数字不是教师多给, 不是书上所写, 而是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所得出来的, 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与力量。本来很枯燥的一课, “说教”般的内容, 因巧妙创设的情境变得异彩纷呈。学生的情绪、兴趣和课堂气氛, 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这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二、联系实际动手操作, 探索获取新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实践与操作的空间, 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课前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了完全一样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在课堂上让他们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移一移, 看通过操作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 能不能自己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兴致勃勃, 结果也令人欣喜:有的学生用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由于这是他们通过自己实践操作得出的结论, 因此理解和掌握得就更为牢固。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 重视动手操作, 是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小学阶段, 实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的动手操作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迸发智慧火花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学习最专注的时候, 往往是他们最有兴趣、认真动脑的时候。一个好的问题,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与深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 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 揭示矛盾, 解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 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了一张100以内的数字表, 让学生圈出所有5的倍数, 然后仔细观察5的倍数,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5的倍数, 个位上是5或0”。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你能找到2的倍数的特征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由于前面的经验, 他们都能自发地采用同样的策略去观察、总结。最后大多数学生都发现“2的倍数, 个位上的数是2, 4, 6, 8或0”。课堂上同学们充分发挥了积极主动性, 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自主活动思考, 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探索答案, 最终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这种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既尊重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侧重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毫无疑问, 这种模式的教学一方面推动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及其关系的转变,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想方法转变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渐提高, 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上一篇:权力利益下一篇:农村金融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