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

2024-07-04

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精选11篇)

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 第1篇

当前, 高职模具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与我们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和方向还有的差距, 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的融入社会, 不能很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 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因此, 我们对现有教学与培养模式入手进行研究、改革, 通过实践, 建立一个适应企业要求的基于模具设计与加工的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模块式的教学模式。

一、目前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

目前, 我们的高职模具教学模式还是老套的中专教育或者是基础教育的模式, 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采用本科或基础教育模式编著的教材, 按部就班的进行。课程设计明显重理论, 轻实践。理论性教学课时多;枯燥的理论科目繁多, 复杂难懂, 提不高学生的兴趣;没有突出重点, 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实用”、“够用”之目的;在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方面更没有强调和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 与模具设计及加工的工作过程对接, 因此学生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有先天不足。

二、专业模块体系建立与分析

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培养目标是一线岗位上的员工, 或者说是培养“能工巧匠”;后者着眼于培养“学究型人才”, 或者说是“知识分子”。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目标、重点、方式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 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 也就是说我们高职学生要掌握适度理论知识前提下, 注重对技术应用的掌握。由此, 从高职模具专业学生技能入手, 兼顾学生就业面, 确立如下几个方面核心能力:机械制造基本技能;普通切削加工;机械设计;普/特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冷冲模设计与制造;塑料模设计与制造。

基于高职模具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 遵循模具专业自身的教学目的及专业的特点, 采取“实用主义”的策略, 理论够用就行的原则, 对高职模具专业设置了六个专业模块, 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软件操作与应用, 模具制造基本技术, 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冷冲压模设计与制造, 塑料模设计与制造, 毕业设计等。

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软件操作与应用

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模具三维建模, 后置处理, NC加工等操作技能。用PRO/E、UG、CAXA等建模, 用Master CAM、CAXA制造工程师、UG等加工, 学生必须掌握其中一个建模和一个加工方面的软件, 才能完成能力目标考核的内容。该模块的学制设置在一年级二期, 并在技能考证时强化训练, 提升应用水平和能力。

2. 模具制造基本技术

模具制造基本技术是模具数控加工技术的基础, 它含模具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如机械设计、模具钳工工艺学、模具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原理与技术测量、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普通机床的操作与使用、刀具刃磨、工量夹具的使用以及模具钳工。因此, 在教学中重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着力抓好一年级二期金工实习和二年级一期技能考证等实践环节。

3. 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是模具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见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模块, 考察学生对加工中心 (或数控铣) 、电火花成型机、电火花线切割等数控机床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加工零件的质量保证能力。所以, 在二年级一期, 在能力培养过程中, 把握专业实训, 强化技能考证。

4. 冷冲模设计与制造和塑料模设计与制造

冷冲压模和塑料模是目前模具行业中两类重要模具, 其设计与制造是模具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年级开设这两课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 用工厂的管理模式要求, 让学生通过两课程设计、专业技能的实习, 亲自动手系统的、完整的设计和制造一两付典型模具, 加深领会和掌握模具设计的要点、生产的工艺, 更熟练的操作设备, 确保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时同时进行, 毕业设计课题最好来自于生产现场, 设计成果能付诸于实际,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减少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出错几率, 同时也是专业教学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三年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一年时间,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工厂中得到更好的生产锻炼, 夯实理论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专业模块实施路线和要点

从专业模块建立到能力目标的落实, 要重在于实践, 重点抓好金工实习、技能考证、塑料模和冷冲模课程设计、数控技术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因此, 教学实施要点有:

1. 能力分析、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多组专项能力模块, 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 将各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 写出课程大纲。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内容组织、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教材。

2.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负责按各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 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 并给学生注入信心, 不断对学生的成就进行评定和鼓励,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对自己负责, 边做边学, 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 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批评, 认为达到要求后, 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评定。

3. 切实做好“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最好用企业实际生产产品, 学生完成设计时, 既较好运用和强化了所学知识, 是一项综合知识的检验, 又能使学生所设计的东西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拿到企业去不需作太多的修改就能生产出成品。

4. 认真落实“三实习”

(1) 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基于模具加工的工作过程, 重在车、铣、刨、磨、钳、焊等工种, 及测量工具的使用。选用模具零部件, 进行实训, 使学生机对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有一定的了解, 掌握钳工修配基本技能。

(2) 专业实训

专业实习时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设计、制造和装配一两付典型的冷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 让学生主要学习电加工、NC加工、精密测量、模具装配和调试等技术, 掌握现代模具制造的特点。

(3) 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成果, 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至工作单位。使学生尽早熟悉企业运作模式、认识新工艺和设备、了解模具行业前沿信息, 达到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目的。三年制的学生安排一年的实训时间, 学生在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

摘要:模块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新教学模式, 涉及的面广、线长。本文探讨分析了目前教学模式的不足, 从高职模具专业能力要求入手, 研究与建立了创新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专业模块, 并对专业模块实施路线和要点作简要剖析。

关键词:高职模具,模块式教学,专业模块

参考文献

[1]高鸿庭.模具制造工[M].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

[3]邓泽民, 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

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 第2篇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技工学校汽车修理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近年来,我校对汽车维修专业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亦发现了目前一体化教学的不足之处,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3、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今,采用了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训,我校的汽车专业教师,已把理论/实操两者融为一体,基本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的促进教改的步伐。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的启示和体会

几年来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感到生动、不呆板,看得见摸得着,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几年来,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合格率明显提高。初级工鉴定考核一次通过率从86%提高到98%以上;中级工合格率从80%提高到95%以上。

通过对“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试验,我们得到如下启发和体会: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

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3.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

“应用文写作”课程模块式教学初探 第3篇

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需要讲授的文种

以我们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各专业特点为例:我院有七个专业系部,各系部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会计系要根据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及社会需求,将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会计专业主要有四个专业:会计、会计电算化、国际商务会计、审计实务。为此,我们选定的应用文写作课程,除了讲授事务性文书计划、总结外,重点讲授如:收条、借条、欠条、领条、代领条、合同、市场调查报告、市场分析报告、招投标书、市场预测报告、审计报告等与经济和审计相关的文种。这些文种的学习能充分地帮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学院的商务系和经营管理系是要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人才,它们主要设置的专业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社会与劳动保障、金融与证券、文秘等专业。针对专业特点,我们为这两个专业选择的文种是管理文书。如计划、总结、策划书、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请示、报告、信件、通知、广告、商品说明书、起诉状等文书,方便学生在将来的营销、管理、经营中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特别对文秘专业安排两个学期的学习,讲授所有应用文种,充实其专业技能。我院的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职业性、实用性的一线人才”。旅游系的主要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导游、烹饪工艺、会展与策划管理,针对它们的特点设计的文种,除了日常各种文书外,侧重于启事、海报、计划、总结、策划书、合同、请示、报告、广告、产品说明书、景区景点介绍、旅游指南、餐饮介绍、菜单写作等适合酒店、餐饮、旅游行业的应用文种。同样,我们为工程系的粮食工程、饲料与动物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安排了事务类文书的计划、总结、合同、经济活动分析、市场预测报告、产品说明书、请示、报告、信件等文种,同时特意安排选定实验报告这一文种的写作。其他系部也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模块式教学。同时考虑到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全院各专业全部学习求职类文书,即求职信和个人简历,为学生求职做好准备。

采用模块式教学的优点

节省时间用于训练。在应用文写作课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就是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授课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模块式教学,节省了教学时间。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大量的实训练习。而对于本专业必修的文种,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也可以在课堂上练习,方便老师面对面地指导。在课堂练习过程中,老师能掌握学生写作的每一个步骤,随时发现问题,当堂就能够解决。再结合本次练习的情况,布置一些进一步练习的内容,强化这一文种的训练。效果非常突出。

设置情景化练习题。在进行模块式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和工作之后可能遇到的问题,设置一些具有情景化的练习题。比如:“某学院学生会即将届满,换届工作即将开始。为选拔出品学兼优的新一届学生会干部,顺利完成学生干部的新老交替,充分发挥学生会团结青年的核心作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周密的学生会换届工作方案,以具体指导学生会的换届工作。请你代某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拟写一份学生会换届工作方案。”又如:“你大学毕业后留在远离家乡的某市工作,为了上班方便,你找到了单位附近的一套35平方米的房子,并与房主达成租赁意向。请自拟情景写一份房屋租赁合同。”设置各种情景进行写作的好处是,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另一方面预设问题,以备将来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方便解决。

节省了教育资源。由于各专业学生学习文种的总数减少,老师们不必把时间都用在赶进度上,而能够腾出时间用于钻研重点文种,研究教学方法,收集或编写适合学生的练习题,制作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件,批改学生的作业,通过作业找出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新一轮的练习。节省的教育资源,用在教学内容深度的拓展上。

模块式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能胜任模块式教学的师资。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模块式教学,专业色彩比较浓厚,学习文种的过程中,在导入一个新文种时,教师要设计一些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情景问题,由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出一个新文种,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另外,在练习题的安排、设计上也要求带有浓厚的专业色彩,所以要求教师要具备目前教授的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常识,努力做到让自己是个“内行人”,来解决行内的事,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目前教授应用文写作的教师,都是中文专业毕业的,中文专业基础扎实,但对专业中遇到的问题涉及较少,这就迫使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了解一些学生的专业知识。这又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开发模块式教学配套的教材。模块式教学相当于农业生产中的订单式农业,为适应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来满足各专业对文种的选择。在编制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现行各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设置,学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范围,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势,以满足学生日常工作应用的需要。在教材的编制中应该考虑到:既要有各专业学生都使用的通用文种部分,比如日常类文书的各种条据,求职类文书,满足学生请求帮助的各类申请书,事务文书的计划、总结,任何毕业生都要使用的文种——合同,工作岗位上会用到的通知、请示、报告;又要有适应专业特点的专业性的文种,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各管理专业要用的管理类文书,如策划书等。这样才能满足模块式教学的需要。同时教材中还要配套有足够量的、能够有针对性和有代表性的各类练习题,以满足训练的需要。

不断开发新课题,为教材建设和改革提供充足的资源

模块式教学在我院还是一个新的做法。这种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的更新、更贴近学生要求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还只是一个浅层次的尝试,还需要对其中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索。还要把深入研究的结果用于对教学的拓展,并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使之成为教材建设和改革的充足资源,使模块式教学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由一个适应教学实际的做法上升为理论的层面,并更加适用于教学。

职业教育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找出适合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有限的基础教育时间里,使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是我们的责任。模块式教学只是在多年的传统教育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方法,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论网络专业模块式教学改革 第4篇

模块化教学指的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实用为核心,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 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 力求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 瞄准职业资格、落实就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及其内容, 实现素质、技能和就业的三个满意度。

二、突破传统, 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模块式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已经逐渐成为初高中毕业生的共同需求。一纸证书, 往往对毕业生而言在其人生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如何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的技能人才, 留给我们的只有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而高职院要生存、要发展就只能改革和创新, 办出我们技术院校自己的特色。在这次全院展开的教学改革的滚滚浪潮中, 我们信息工程系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改革上也进行大胆尝试。我们以网络专业考证来细分模块, 以社会上网络专业的就业岗位为目标, 有机地、系统地把专业理论课和操作技能课结合在一起,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不断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 结合实习课程,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我们还向学院提出, 如果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将更多的课堂移至实训室, 这样可以边学边练, 弥补我们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

三、模块设置的基本思路

思路之一, 我们通过对计算机行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 形成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努力满足岗位的实际需要, 实行产教结合。并率先在旅游管理系进行试点, 通过与餐馆、酒店等洽谈, 推行“订单”培养这种校企合作机制, 既提供了我们学生的实习场地, 也解决了学与做并行的困难。同时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模块式教学过程中不落下学生该学的知识点。除此之外, 根据网络专业毕业后所能从事的就业岗位, 来划分模块及各模块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同时考虑到我们的培养层次, 确定课程的开设次序;以便模块结束后, 学生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 通过考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然后再结合岗位的能力要求, 进行项目实战、加上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以及学生自己完成的毕业设计, 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就业岗位。思路之二,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来构建整个网络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相关课程, 如网络基础, 局域网组建, 网络安全等内容进行整合, 开具出详细的模块学习“清单”。同时也要强调基本素质、技能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构建出由基础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组合而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思路之三, 根据开具出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清单”, 编写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计划开展教学。

四、模块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 遵循实用性

一个专业的开设, 定要结合工作岗位的需求。以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种为大的模块, 再细分每一个工种作为一个子模块, 如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中级、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计算机网络工程师、计算机网络构架师等, 像这样的凡是与该工种有着紧密相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都可以而且应该作为该模块教学的主要任务模块。只有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出来的模块, 才能更贴合社会对该岗位的需求, 从而大大的节约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学有所成。

(二) 遵循可持续性

模块教学要在保证以实用为主的前提下, 还应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此次教学改革中的基础教育部, 他们安排的文化基础教育模块, 也要着力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从业和就业能力, 满足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继续学习和自我专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在设置模块的时候, 对于文化基础理论知识, 我们网络专业也没有直接丢弃。相反, 在设置了每个学期的主模块以后, 还适当配备了基础模块, 如《语文》、《数学》、《英语》、《职业规划》等基础模块, 并将这些模块分插在不同的教学时期,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三) 遵循弹性原则, 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可以考虑从学院目前的条件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 实现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例如可以考虑将一个专业的教学模块划分为必修模块跟选修模块两大类, 其中必修模块是我们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 为了学习好必修模块, 我们又更进一步将必修模块细分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而选修模块则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如计算机网络专业可以在业余选修动漫设计模块、室内装璜模块等。选修模块的安排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这样的设置, 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四) 遵循专业知识实时更新原则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我们在设置模块和选配模块的过程中, 要根据网络的发展, 适当淘汰一些陈旧的知识, 设置最新的知识模块。例如, 在设置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模块时, 目前可以考虑把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的BASIC语言换为Visual Basic, 网页设计也可以提高到ASP或.NET等。

(五) 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挂钩

可以在每一个教学模块结束后, 对学生模块知识掌握度进行测验或者进行相应的技能考核, 让学生多取得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建议在完成劳动部考核的资格证以外, 可以让我们的学生选考网络专业的一些国家级专业认证。

职业教育实施模块化教学是传统教育发展的必然, 而我们此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模块化教学实践也是在参考这一年以来的教学成果及其他职业学院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的。当然, 此次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还只是为以后的开展迈出了一小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院的教学改革将会更加彻底, 我们与学生一起期待学院一个新的明天。

摘要:专业的开设、学习通常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而作为以学习专业技术, 职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来看, 很多并非尽然如此。网络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较强动手操作能力, 跟社会需求脱节较为严重, 加之教材更新不及时、知识结构滞后,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异地等等, 这些都让我们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口的工作。因为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却更加看重实际的收益, 更倾向于可以直接在岗的技能人才。在面对着如此诸多问题时, 唯有一改传统教学观念, 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到一起。我院从去年开始也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模块式教学改革, 本人有幸参与其中计算机网络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工作, 经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 就网络专业模块化教学, 谈谈自己的浅见。

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 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

新时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进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劳动者。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采用学科式课程体系,近十年来,各地在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加拿大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本文综合国内外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应建立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即根据职业市场需求调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定位,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结合专业岗位群的特点,以职业素质为指导,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并组织教学,采用模块式课程教学模式,建立起以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评价的新型课程体系。

中职教育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流程

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属于能力本位模式的一种类型,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纽带,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着眼于职业目标,强化从业能力培养,在教学组织上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采用模块式结构;在授课形式上采用一体化教学,以学生的技能活动为重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子系统组成与实现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结构总图

职业市场需求调查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的需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专业化、多元化、复合化的趋势以及学生个性化就业趋势,设立多元目标,将单一岗位需要的课程目标体系转变为能适应相关职业或岗位群、能满足广泛就业需要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职业分析与职业定位课程体系应建立在职业分析与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科学分析职业的性质与需求,以职业的若干要素作为开发模块的导向。要按专业的职业属性进行专业研究、职业特征研究;围绕职业定位分析课程在技能、应用、实践等环节上的岗位能力与能力要素组成。

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能力根据其不同特点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可根据侧重点不同加以划分,具体如图2a和图3所示。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确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将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分解为若干专项职业能力。

图2职业模块课程体系子系统的组成情况

确立课程体系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专业课程组成,应按照职业岗位群与大类专业的对应关系逐层分解,逐步建立起如图4所示的职业课程体系。

图3职业能力组成情况图

图4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与专业对应关系结构图

编制模块教学大纲按照职业分析确定对应的职业模块的学习目标,并对岗位群所必备的技能结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教学计划编制模块职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选取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作为学习内容。大纲构建要体现模块内容的职业特点,突出适合性和针对性。

课程模式选择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可以很好地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职业灵活性与开放性的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要求、家庭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对从业人员未来知识结构和实际技能的要求,按照这些能力之间的类似性、关联性,将若干综合能力与若干专业技能通过综合化、模块化形成新的课程模式。模块设置应突出岗位或职业群特征,根据产业和社会需求,及时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调整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重心,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课程建设与开发课程建设与开发应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定位确定总目标,各分培养目标被分解到各教学模块单元后,应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对应的课程模块的内容。模块按照职业活动的一种典型输出(产品、工程或服务)方式确定职业所需模块的实际工作程序和规范,并构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应通过分析职业活动内容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模块需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点,由上而下地确定模块、子模块、学习单元,组织编写课程内容。多层职业模块体系结构与组成如图5所示,表明了各级模块组成与对应的技能层面,其中学习单元由应知部分的知识点和应会部分的技能点组成,知识点为相应的职业技能点服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体现模块化高效、实用的特点。

模块式课程的模块选择与教学组织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发展要求与家庭及社会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模块的选择,然后参加教学活动。教学组织以职业岗位群、复合技能、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功能模块组织教学,在师资建设(需要具备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实习场地和实习设备建设(体现职业特点和职业氛围,形成职场工作环境)、教学规章制度建设(注重职业道德、职业安全和质量管理,多元教学评价制度)方面提出新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如图2b所示。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讲求探究式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典型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教学场地建设也是与此相关的重要内容。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以职业任务为驱动,既是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职业经验的过程,同样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体开展教学的过程。

图5职业模块体系的构成

多元课程评价与课程修正传统的考试教学评价体系属于统一性标准评价,也是终结性评价,不符合职业活动的评价导向,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评价要求。模块式课程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如图2c所示。要实行差异性标准评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评价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当学生评价达标时,可进入下一目标内容的学习;当学生评价不达标时,需要重新调整学生培养目标或重新修订未达标模块;教师也可根据多元评价的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适时的修正。

电类专业职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与实习场地建设

下面以电类专业建设为例分析根据市场调查后重新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电类专业的专业范畴和专业服务面日趋扩大,从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并向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就业岗位从以技术和部分管理岗位为主向以操作、安装维修岗位为主转变,从面向一种职业或一个岗位转变为面向职业群,从单一专业技能转变为多工种、多技能。除了根据岗位工种进行课程模块划分,也可以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课程模块,将专业群职业能力模块与多个岗位专项能力模块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整个专业的大类课程体系。电类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能力分解如下页表所示。

在模块式课程体系中,职业技能的实现与提升最终是通过实践环节实现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生产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离不开专业实习室的配套建设,其建设要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比常规的实习室在综合性、针对性上应有更高的要求。

实习室应能满足自我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的要求,能满足教师和学生自我提高的需求。实习室应配备一定的专业图书资料与基本元器件供学生阅读、使用,如能配备可以上Internet网和校园网的计算机则效果更好。

实习室的格局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直线纵横排列的布置,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工作的顺序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进行实习设备的布置。由于模块课题单元具有典型性,实习室可进行模块灵活组合。实习室应由刚性不变的设备格局向动态的设备格局转变,由单一功能的实习室向多功能实习室转变,使学生感到彼此平等,能很容易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要创设具有职业环境的实习场所。实习室的格局布置应具有职业氛围,尽量与生产实践一致或类似,实习环境布置力求接近职业环境,使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能通过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获得职业技能与非职业技能(如职业安全文化)。职业文化不仅可以通过静态的规章制度、宣传画来营造,也可通过动态的专业技能竞赛、专业维修劳动、志愿者义务维修等活动来体现。

实习室中的实习设备要能接近或超前于社会上现有设备的平均技术水平,能反映行业发展、技术发展的脉搏,使课程的内容能始终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保证课程内容的时代气息和前沿品质。

实习室建设应该有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依托。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能使学生获得校内教学无法获得的职业经验,生产实践可加深学生对真实工程环境的了解,加深对企业生产的质量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的理解。

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特点

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模块,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使课程结构、教学结构、目标结构等均发生了质的飞跃。倡导个性教育与主动探索学习,注重提高职业行为能力,不仅可用于对在校生的教学,也可对模块加以调整后应用于其他职业教育和培训。

可实现不同课程的融合随着现代职业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采用课程模块有利于从整体上规划课程内容,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学生不必掌握原来各门课程的系统知识,只需要掌握特定的技能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模块化的优势在于知识整合,灵活高效,适应性强,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制定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为学校办出特色创造条件。

便于实现分层次教学目标由于生源水平的差异性与学生所受教育的背景差异性较大,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必须根据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职业能力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递进的原则,打破班级、专业的界限,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专业教学分层(不同专业),长期(按学期或职业岗位)和短期(每个学习单元)教学分层,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评价分层,解决学生综合素质差异较大带来的教学困难,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可以实现不同的职业目标。

可实现内容职业化、课程综合化、理实一体化、体系模块化模块化教学降低了学习难度,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对知识的前因后果不作太多的分析,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可以实现个性学习、反复学习、帮助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升级平台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结构是动态、发展的,课程结构与模块内容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并可以及时调整。对教师而言,课程体系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再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在具有职业氛围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从“复制型”技能人才成长为“自主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龚小勇.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J].职教论坛,2005,(10月下).

[3]张晓东.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2,(4).

作者简介:

汽车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讨 第6篇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分支,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并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生产、管理与服务的第一线。传统的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孤立进行,造成了相互脱节等问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理论与实习教学的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的重复与教学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我院自2006年开始积极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经过不断探索,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交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而采用的新教学模式,打破职业教育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汽车专业学生所需要接受的技能教育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模块式教学法是在深入分析每个技能或工种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培训模块,形成可组合的教学方式。模块式教学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具有明确的培训目标。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融为一体,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较好解决职业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和避免了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职业院校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现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另一方面在边用边学的过程中,也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

2 模块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2.1 编写教学计划

编写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根据职业院校的培训目标,我们将学生所学汽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开发出相应的“教学子模块”,从而形成新的教材体系。其中每一个子模块都有相关的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具备独立性与完整性。这样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如汽车变速器这一模块,理论要求是:变速器的结构原理,各零件的名称及技术标准、修理检测、故障排除知识、保养;技能要求是:能正确使用工具拆装变速器、能正确使用量具进行检查,并按照装配规范进行装配、检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完成后,每个学生单独进行规范化实操考试。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选择,从而化解工学矛盾,增强培训针对性,扩大知识覆盖面,降低重复率。

2.2 组织教学内容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将教学内容按教学规律及内容类型划分成多个或大或小的教学模块进行教学的方法。针对职业培训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模块的设置尽可能与工作的实际相一致,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学内容相统一,为了增强模块式教学的整体性,同一名教师既要负担理论教学同时也要进行实习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授课反馈的把握。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设施比较容易组合,可以穿插进行,能更合理地利用教学时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目标都明确,容易掌握各阶段的学习内容;能较好地满足职业院校层次学生的规模化教学需要。在组织教学内容方面,模块划定后,由相关的教师对该模块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将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类,对教材内容做出新的调整,以便能够切合教学子模块的需要。由于模块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当兼顾两者的知识重点,做到理论作为操作技能掌握的基础,操作技能成为理论深化的补充。

2.3 完善教学设备

建立模块式一体化教室,要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模块式一体化”场所,所以模块式一体化教室是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我校自2006年以来,学校加大投入,购进电脑及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建成以多媒体教学、实操实验室一体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室,建成汽车电脑喷射发动机模块、汽车底盘模块、汽车电器模块等一体化教室,并配有汽车仿真平台和汽车故障电脑解码仪等先进教学检测设备,保证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每一模块都采用实物、模型、幻灯、电影、录像、多媒体、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采用“交叉循环制小组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示范训练,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制定考核制度

一种教学模式开展的成功与否,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来进行合理化的评定。在模块一体化教学中,每个模块学完后,都要进行实操考核。独立的教学模块都要制定与该模块教学目标相符合的考核标准,对总成的拆装顺序、工具使用、量具使用,各零件技术标准、零件检查,要求学生随做随说,说明结构原理、零件名称、技术标准等。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我校监考、按照考核标准逐项扣分,学习期满时,学生应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鉴定成绩列入学籍档案,用来确定汽车维修专业技术等级。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又检查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考核制度的约束,能够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模块一体化教学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实践操作技能,强化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双项水准。我校采取让理论教师利用寒暑假去汽车修理厂实习,实习完成后,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汽车维修技师要求进行严格考核。

3 结语

通过实施汽车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所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和企业的认可,使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洪庆.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汽车维修检测专业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8,(05).

[2]魏成国.职业技术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赤峰学院报,2008,(01).

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 第7篇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能够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教学模式已为人所聚焦。艺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前些年我校艺术教学遵循传统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 为此我校艺术教学改革率先进行, 形成了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自由组合为原则的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本课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二) 研究意义

一方面, 我校目前的课程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艺术教学改革研究在学校率先进行, 对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研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 “模块”式教学研究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这种模式以学生发展的个性需要为目的, 更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研究能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学习, 并带动其他学科进行大胆地实践与研究, 对创建研究型学校有重要意义。

(三) 研究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人本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迎合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 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因此, 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3.“发现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 让学生从“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转到“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上来。

二、研究内容

(一) 艺术校本课程教学分班制

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 学校经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实践, 在艺术课开设上实施艺术学习“小班制” (如下图) , 也就是把传统的每三个班级合并成一个艺术大班,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分成六个模块小班, 六个模块是: (1) 传统民族美术; (2) 素描写生; (3) 创意水溶彩铅; (4) 音乐欣赏与演唱; (5) 音乐欣赏与语言艺术; (6) 合唱。这种大胆创新的分班模式区别于传统分班模式, 实施目的在于提升艺术教学的效果, 提高校本艺术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二) 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制

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制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学生“模块式”学习, 在选课之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个性特长和兴趣愿望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班级上课, 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二是教师“模块式”教学, 在艺术校本课程的设置方面, 学校鼓励教师根据各自的专长特色和专业发展开设不同的特色校本课程, 这样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专业特长, 同样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模块式”教学与学生“模块式”学习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三) 艺术校本课程学习灵活性

艺术校本课采取“走班式”教学, 也称“走读式”教学, 六个模块小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到不同的教室进行模块学习, 走班学习体现出学习灵活机动性的一面。

艺术校本课程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根据学情变化做适当调整。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

1.学生方面。模块教学的学习内容以一个学期为周期, 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要重新选择, 这样学生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模块。

2.教师方面。教师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后, 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和问卷调查在下一轮模块学习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如杨老师在第一学年开设了涂鸦课堂的模块学习, 第二学年更改成传统民族美术。灵活性使得“模块”教学更赋魅力, 更具艺术性, 它不拘泥于固有模式, 善于变通, 与时俱进。

(四) 艺术校本课程研究综合性

艺术校本课程是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与综合研究的基础后确定的。我们通过收集、研究相关资料, 调查艺术教学状况, 制订方案等研究准备后, 对课题深入实践与实施, 最后提炼总结出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

三、教学效果

(一) 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

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的选择, 他们对“模块式”学习方法充满了热情, 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我们设置了一份调查问卷:

1.你对艺术校本课的总体评价。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选C 的同学请注明原因________)

2.初一美术、音乐课 (传统式) 与初二艺术课 (走班式) 对比, 你更喜欢哪一种上课方式?A.初一B.初二C.无所谓

3.你愿意在下学期继续实施艺术校本课吗?A.愿意B.无所谓C.不愿意

调查结果百分比:

从问卷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确实喜欢“模块式”的学习方法。

(二) 学生的艺术素养明显提高

1.实施“模块”式教学以来, 学生在期末测试以及平时作业的成绩比实施“模块”式教学前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有些小模块成绩, 如素描提高了50%, 稍低一些的音乐欣赏与语言艺术也提高了近30%。另外, 学生在期评中的自我评价环节认为艺术校本课对于艺术修养方面的提升有帮助的达到53.10%。

2.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外各种艺术活动, 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效果明显。在校内学校艺术节、新年音乐会、才艺大赛、科幻画比赛、现场班级名片绘制大赛等活动的参与人数明显比往年多。在校外学生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 在过去的一年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人次、省级2人次、市级4人次、区级1人次, 取得不俗成绩。

(三)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显著提高

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 学校更宽松、更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教学相长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开展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前沿探索等, 全力以赴“武装”自己, 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四) 艺术特色学校进一步完善

在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成绩基础上, 我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 进一步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 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 艺术特色学校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改进“模块”式教学的建议

(一) 教师的学习要加强

不断加强学习, 做学习型、研究性教师, 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教育改革在深化, 教育理论不断创新, 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学习, 梳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深入研究“模块”式教学存在的这样那样问题, 深入探究艺术课程的功能, 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雄厚的知识储备和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价值, 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 教学评价要得当

艺术课程是富有魅力的课堂, 艺术课堂评价也应该是富有魅力的。教师“模块”式教学课堂评价不能太机械教条, 应多元化、富有新意, 得当的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诸如“该生对水溶彩铅兴趣浓厚, 有强烈的创作欲, 技法成熟, 色彩感觉也非常好, 如果在后期处理方面能够再多下点工夫那就更棒了!”之类的课堂评价用语就很好地体现课堂评价的艺术。

总之, “模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但对“模块”式教学研究, 还处在初级阶段, 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已提上日程。我校加强理论研究,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在艺术校本课程教学中初步形成“模块”式教学新模式。“模块”式教学应用后, 在教学运行、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效果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收到了良好效果, 为类似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艺术,课程,模块,教学

参考文献

[1]谢雱.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06-01.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1-01.

[3]葛赛尔.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03.

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 第8篇

1. 1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模块

模块构成: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是现代食品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工程类课程包括食品机械设备、机械基础、工程制图、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程原理等课程, 承担着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任务。传统实验教学强调单课程的作用, 每门课程分别划分功能, 容易造成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教学的全局观。为强化食品专业学生食品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改变以往课程零散的格局, 将食品工程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 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 赋予课程群三大子模块功能。

1. 1. 1 工程基础理论子模块: 食品机械基础 + 食品工程原理, 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食品机械识图、绘图、传动系统等基本知识, 掌握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传质传热及物料变化原理。

1. 1. 2 工程知识应用子模块: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 食品机械与设备 +食品工程机械实验技术, 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设计、食品机械工作原理及单机应用技术。

1. 1. 3工程能力拓展子模块: 食品工程与机械技术 + 食品工厂设计, 培养学生食品工程工艺创新能力及食品工厂项目设计能力。课程设置中, 将机械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实验课进行整合, 设置必修全实验课程食品工程与机械应用技术, 包括实验和教学实习, 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而食品工程原理28学时安排为课程设计, 主要培养学生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设计能力。模块式教学通过对知识和体系的重新组合,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1. 2 畜产品加工模块

畜产品加工模块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子模块、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子模块、创新研究性实验子模块。

1. 2. 1 基础验证性实验子模块。重在学习肉类加工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在此部分设置以下几个实验:

原料肉的品质评定 ( 颜色、嫩度、保水性、风味等) 、香肠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原料肉中ATP含量的测定等。乳的方面重点训练内容包括乳及乳制品的酸度、密度、杂质度、冰点、脂肪、蛋白子、非脂乳固体、乳酸菌数奶粉溶解度、干酪和炼乳的感官评定等项目的检验。

1. 2. 2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子模块。主要学习产品配方的设计及质量控制技术,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在此部分我们设置:西式灌肠产品配方设计、酱卤肉制品品质控制方法研究; 液态乳制品生产线的操作和控制, 乳制品生产设备的清洗与消毒程序、乳制品加工厂设计与布局、乳制品设备的调试和维修。

1. 2. 3创新研究性实验子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主要对象为大三、大四的学生, 开设各种创新研究性实验课题, 这部分以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题, 这部分实验内容不确定, 教师根据市场、行业及领域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确定具体的实验项目, 目前已经开展的实验项目有: 可食性包装膜在酱卤肉制品中的应用, 气调包装低温肉制品保质期的监测; 乳制品新品种的开发:在原有基本乳制品的基础上, 使学生根据市场需要和发展, 自主开发新产品包括调味奶的开发, 复合型酸奶的开发, 乳饮料的开发。由教师引导学生, 根据乳制品科学研究热点设立科研课题, 开展研究, 同时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题材。

1. 3 食品检验模块

食品检验模块的建设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而设定了三个子模块, 分别为原料检验子模块、半成品检验子模块、成品检验子模块, 检测对象为农产品、乳制品、肉制品、蛋制品、调味品、酒类、罐头食品、饮料测、茶叶, 每个部分设定了具体的检测项目。

1. 3. 1原料检验子模块。主要包括生产原料的理化指标检验和感官检验, 理化指标检验包括原料密度、折射率、旋光度等物理常数测定, 水分、灰分、酸度、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一般成分分析, 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矿物质、食品中功能性成分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感官检验包括对原料的状态、色泽、质地、口感、气味、软硬等感官指标进行评价和检验。

1. 3. 2 半成品检验子模块。主要检验半成品中一般成分指标、微生物指标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等。

1. 3. 3成品检验子模块。毒理学检验包括急性毒性实验、30d喂养等动物实验后动物血液白细胞、血小板计数, 血常规、尿常规、各种血生化指标检验。微生物检验包括食品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 各种致病菌检测。免疫活性检验包括器官免疫调节功能、细胞免疫调节功能、体液免疫调节功能、单核 -巨噬细胞功能、NK细胞活性检测。食品成分检验包括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药残留分析、兽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等。

2 食品科学与工程模块式实验教学硬件建设

2. 1 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模块硬件建设

拟新建食品工程设计计算机房, 购买设计软件, 水处理设备、饮料灌装实验、封罐机、超微粉碎、真空浓缩、挤压膨化、均质机等设备。

2. 2 畜产品加工模块硬件建设

2. 2. 1肉品工艺实训生产线。该平台主要针对肉类产品工艺的控制, 以及各种低温肉制品品质及保质期的检测, 如低温火腿肠、发酵香肠、气调包装的酱卤肉制品等。拟购置评价肉类产品滋味的指纹图谱设备、蛋白质结构分析设备、超低温冰箱、无菌操作台、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气象色谱, 同时对生产线设备加装数显装置, 实现参数实时可读、状态实时可测。

2. 2. 2 乳品工艺实训生产线。目前我校已有液态乳生产线一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 增加原料乳验收的乳成分分析仪, 冰点测定仪, 电位滴定仪, 均质器, 振荡器、牛乳分离机等设备。

2. 3 食品检验模块硬件建设

拟新建食品检验实验室一个, 主要用于进行成品微量成分分析, 包括重金属元素, 农药、兽药残留等, 拟购进原子吸收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质谱联仪等设备。

3 小结

通过模块化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形成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体制与“三位一体两结合”管理模式, 建立一个独特的实验教学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模块、畜产品加工模块、食品检验模块三个模块, 使三个模块功能得以完善,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实验实训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小虎, 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1) :17-22.

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 第9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市场岗位的需求脱节

永州市于八十年代初出现服装设计专业, 在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 更多的是重视了服装的工艺制作, 致使服装专业的单向发展, 显然单一人才的倾向不足以适应服装市场的需求, 更无法顺应服装产业的发展及服装品牌创新的需求。在学校方面首先, 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 都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吸引力, 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其次, 课程模块设置不健全, 无法更好的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专业性人才,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岗位严重脱节。再者, 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 缺乏知识的更新。有些专业教材还是七八十年代出版的, 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 仅仅是更新了包装, 内容还是老的基本没变, 加之教材的实用性不强, 理论偏多, 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 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试评价方式单一, 基本上以一门课程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诸如此类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使学生缺乏独立精神理性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1]。在整个培养方向的确立、学习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和方法没有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 在教学没有真正做到与企业的生活模式紧密接轨。

二、人力资源开发受冲击, 校企合作不稳定

目前, 在永州市所有的中职学校几乎都打着校企结合的旗子, 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 校企合作存在打一枪换一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我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课程开发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现有的实训条件与市场差距太大;其二是观念的误导, “以工代学”式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能力的锻炼, 找不到具有高度和深度的企业合作伙伴。

在校企业合作中, 学校的角色既是校企合作的发起者, 也是组合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 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 这种单靠学校的“结合”, 只会导致工学结合的关系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首先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 企业无须参与对人才的培养, 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仅仅是企业选拔人才的现象, 缺乏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其次企业缺乏合作的源动力。大多数服装企业在短期的利益驱逐下忽视企业价值链中的人才培养, 缺乏培养人才的源动力。

三、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缺乏特色

传统的中职教育观依然是发展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模块式课程教育的瓶颈, 在传统中职教育制约之下, 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 技能型人才不断需求的重要意义, 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从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呈现的课程体系来看, 仍然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课程结构, 以强调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内在联系为主, 没有将职业岗位分析与课程分析及教学内容分析有机的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没有从市场需求与职业岗位群来设置专业模块, 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以市场化为背景, 基于工作任务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服装设计专业模块式课程尚未形成。

四、专业课程模块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我市中职学校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 普遍在教学方面重艺术轻技术。在技术技能方面的训练也不全面, 在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上普遍“重理论, 轻实践”。由于服装设计涉及美学、绘画基础等方面的修养, 因此该专业的教学更多安排艺术美感方面的课程, 例如:画静物、石膏、头像、人体, 画服装、人物, 等等。这种训练确实加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服装效果图的表现形式, 但由此也误导了学生, 使学生片面地认为服装设计只要构思独特, 并能很好地画出来就是设计师, 热衷于制作那些舞台效果的“道具”, 而对掌握服装的工艺技术不肯下功夫, 只能画不会做, 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中专、职高、技校盛极一时。据调查, 许多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搞设计追求理想化, 设计图虽然画得很好, 但是设计的款式采用率并不高。有的完成了设计, 自己却不能打板, 致使做出的样衣走型。服装企业更多需要的是掌握服装工艺技术的板型师, 并不是只会画服装画的设计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一线劳动者。因此, 仅培养艺术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五、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双师型师资是保证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从质量上来看, 教师有的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 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不能达到中职教育“双师型”的要求。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平, 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 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 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从数量上看, 学校年年扩招, 师生人数比例却逐年减小;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 形成一个老师教3到5门专业课的情况。如此大的工作量负荷, 无从保证教学质量。据调查, 我市中职双师型教师仅占高职专任教师总数的5%左右。[3]而且专业之间、学校之间分布不均衡, 许多中职学校或待遇不高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少之甚少, 首先, 这一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 在中职学校方面, 也未充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没有出台优惠政策和提升福利吸引双师型教师和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再者, 中职学校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没有结合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从相关行业引进双师型教师, 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方面, 没有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 这些问题使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也是提高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性模块式教育实效的关键, 更是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能否走出特色之路的关键。

摘要: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核心, 也是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模块式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我市中职学校在培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基本上存在实践能力低效与无效现象, 在这种模式状态下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是无法适应市场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 第10篇

【摘要】医药贸易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教学模式的新探索。研究结合医贸专业特点,对专业教学中运用模块管理和协同联动相结合的模式提出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医药贸易专业 模块管理 协同联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53-0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医药贸易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中,学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为药品企业、各级医院输送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但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以及与其他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相比,医药贸易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经济学理论课程基础薄弱,计量分析能力欠缺,市场调研与拓展能力培养不够,经济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而这些与医疗市场信息的“大数据”时代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已经不相适应。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将模块管理-协同联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当前医药贸易专业的教学中,以模块式管理为基础,将教学目标模块化,在此基础上强调各个模块的协同联动发展,强调运用市场经济数据与经济模型去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实现专业知识培养与经济分析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

二、模块管理-协同联动模式运用的必要性

医药贸易专业是以经济贸易学科为基础,医药学科为支撑,管理学、社会学为补充的多元交叉学科专业,实行模块式管理有利于确定各个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层次,有利于把握学科间的轻重缓急,能够合理而科学地确定各个学科知识比例,扭转当前医药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经济学科课程短板,而药学学科课程普遍存在的“药味”太浓的现状。

协同联动发展则能通过相关学科设置、实践教学、教学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将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分析能力与药学实践相结合,协同发展,注重学生药品市场调研与市场拓展能力,市场计量分析能力等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市场分析高端人才的培养。

三、模块管理与协同联动教学模式介绍

1.模块管理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依托一定的载体,将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1]。模块化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块管理”即把纷繁复杂的教学管理内容进行模块设计,把主要管理内容和管理环节划分为不同的模块[2]。

2.协同联动 “协同联动”是指包括教学管理的实施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协同联动,以及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2]。前者如医贸专业课程相关教研室与学院有关科室、医贸专业所属学院与其学生、医贸专业所属学院与授课教师、学生指导教师、医贸专业所属学院与专业辅导员等的协同联动;后者如医贸专业所属学院内部教学科、学校教务科、教学和实习支持服务部等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这种联动既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更是管理内容、管理过程的联动,各部门在协同合作中完成教学管理,提供教学服务。由于医贸交叉专业教学管理涉及到教学活动的多方面,单部门或单个教师无法对专业实行有效管理。所以,通过协同联动,能够及时传达并且有效执行教学管理信息,从而保证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协同联动”既是此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此模式的基本运行机制及基本要求[4]。

四、模块管理-协同联动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研究内容

通过对当前医药贸易专业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展开调研,分析毕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知识结构,进而研究:

(1)医药贸易专业学科管理中模块式管理的内涵以及实施途径

医药贸专业是医药学和经济贸易专业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专业,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既具有医药专业知识、也具有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外语交流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交叉专业的知识结构决定着教学管理中各模块的设置、模块的目标、功能及各模块所占的比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模块式管理的关键环节。因而在教学目标拟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团队构建中,如何通过模块的设置而使得教学培养目标得以合理、科学地展开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2)协同联动式教学在医药贸易交叉专业中的实施方式及途径

教学过程是“分和合”的有机结合。根据医药贸易专业的特色,在交叉学科教学中,模块式管理是“分”,也即将培养目标分成若干个子目标,分别进行管理;而协同联动式教学则是教学管理中的“合”,协同联动式教学方式强调医药知识、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经济分析能力相结合,强调药学实践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的协同发展,因而在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时需要考虑知识培养与能力提升的联动发展,如何将经济分析能力贯穿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2.研究目标

笔者希望通过该研究(1)进一步了解医药贸易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分析社会、就业市场对学生知识及能力的要求。(2)研究模块式管理教学理念内涵及其在国内外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借鉴价值。(3)研究模块式管理教学模式在医药贸易交叉学科中的运用,根据学生现状及社会需求确定医药专业各学科的教学模块的结构、目标、功能以及比例。(4)研究协同联动式教学理念内涵以及其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材建设中的实施途径及方式。(5)研究教学管理部门在模块管理-协同联动式教学管理中的配套措施。

五、结语

本研究针对医药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运用模块管理-协同联动式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教学培养方案,分解教学培养目标,并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联动发展。研究突出了教研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规律研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运用科学教学管理方法分析其存在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完善教学培养目标,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诗.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P5-6.

[2]王德寿,诸咸斌,高友波.协同联动 模块管理 流程运转——安徽电大开放教育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46-49.

[3]耿立华.“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6).

[4]韦国兵.基于协同理念的制药工程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1):105-106.

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 第11篇

一、汽车行业市场需求状况和我校汽修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朝阳支柱产业,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 带动了相关机械加工和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技术服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 (每年需求近40万人左右) , 也给工科职业院校带来大的发展, 汽修专业也因此成为各工科职业院校竞相开设的“重头戏”专业, 规模逐年扩大。从汽车行业市场需求情况来看, 目前汽车行业主要需求以下五类人才:第一类:研发设计类人才, 负责研制开发工作, 主要由高校培养。第二类:生产制造类人才, 主要从事汽车的生产、零部件的加工及安装等工作, 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第三类:汽车营销人才, 含汽车零配件销售人才, 由高校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第四类:汽车售后服务人才, 主要跟踪汽车售后服务工作, 从事汽车检测、调试、维护保养和美容等工作, 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第五类:汽车维护维修人才, 从事汽车的修理维护工作, 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综观以上五类人才, 后四类人才均涉及职业院校培养。我校近五年汽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大致情况如下:从事汽车制造生产类 (含相关配套生产厂) 岗位占35%, 从事汽车营销类岗位占8%, 从事汽车售后服务类岗位占15%, 从事汽车维护维修类岗位占30%, 从事非汽车类岗位占12%。从学生的就业岗位趋向看, 虽然绝大多数汽修专业学生从事了与汽车相关的工作, 但真正涉及从事维护维修工作不超过一半人, 仅占4 5%左右,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太专过窄, 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应注意相近和扩展能力的培养。根据以上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趋向, 汽修专业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方面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底蕴, 能利用文化基础知识进行学习、阅读、交流、总结、探讨和提高。第二方面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有较好的通用能力, 即能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 善于交往和联系, 能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等。第三方面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扩展知识能力, 尤其是机械基础和机械加工能力。第四方面能力:具有一定的营销技术能力, 了解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型号含义, 性能价位对比, 营销基本技巧等。第五方面能力:具有使用仪器设备能力, 能利用仪器设备进行维修、检测、调试等。第六方面能力:具有拆装调试能力, 能借助必备的工具和仪器熟练正确进行拆装调试。第七方面能力:具备维修能力, 能借助维修工具进行维修工作。第八方面能力:具备一定故障判断能力, 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常见故障进行判断排除。以上市场需求为构筑汽修能力培养模块奠定了基础。

二、汽修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构筑

推行三段式教学模式, 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 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我国现行职业院校生源情况和学校实际情况, 我们将汽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汽车行业, 能从事第一线生产、维护、维修、售后服务和销售等技术服务职业的专门人才。汽修专业培养模式构筑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要求为本位、构筑汽修能力培养模块, 整合教材, 以模块式和项目式教学代替传统学科式和课程式教学, 以综合能力考核代替单一试卷考核, 融“教、学、做”为一体, 以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汽修专业培养模式构筑的指导原则是:1、专业知识技能为主, 相近扩展知识技能为辅, 既专又有一定的扩展性和延续性。2、遵循“需用为准, 够用为度, 实用为先”原则, 坚持基础知识为专业知识服务, 公共基础知识“够用为度”, 专业必修知识“需用为准”, 专业选修知识“实用为先”, 合理安排模块教学内容。3、坚持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着重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注意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通用能力融入当中, 培养学生既会做事, 又会做人。4、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 以实践引领教学的原则, 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们将汽修专业分为以下九大教学模块:第一模块:文化课模块, 将德育、体育、语文、数学、英语、汽车专业英语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进行压缩, 着重从服务专业, 够用、实用考虑安排。第二模块: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模块, 主要讲授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 职业规划与职业指导, 公民道德与行为规范, 安全文明意识等知识, 结合实践与活动培养和锻炼。第三模块:汽车基础模块, 将机械制图、机械CAD、金属工艺学、机械基础、汽车概论等课程整合, 突出汽车零部件、金属材料、金工实训等内容, 除作为本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外, 还作为将来从事机械行业工作的扩展知识和技能模块。第四模块:汽车营销美容模块, 主要涉及汽车材料, 汽车零部件型号与性能, 营销管理, 汽车美容等知识。第五模块:汽车检测保养模块, 将汽车使用与检测, 检测与测量技术, 汽车保养进行整合, 突出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检测操作程序及维护保养项目的讲授和实训。第六模块:汽车构造与维修模块, 讲授汽车构造与汽车维修课程内容, 作为本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之一。第七模块:汽车电控技术模块, 将汽车电工和电子技术, 汽车电气设备, 汽车空调, 现代汽车技术等知识进行整合而成, 作为本专业高级核心能力模块。第八模块:汽车故障分析与判断模块, 着重从汽车常见故障案例结合现场进行讲授。第九模块:摩托车构造与维修模块, 作为本专业的扩展专业模块。

三、完善条件, 以技能实训为主线, 实施模块式教学

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贯穿教学计划的始终, 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以项目为引领, 以实践为主线, 融“边讲、边学、边做”为一体, 实施模块式教学。由于模块式教学属于新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课程式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 不论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是在考核评定方式上, 都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场地、设施、师资、教材、考核评价方案等作支撑。在场地设施建设方面, 除建立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室外, 还要建立专业教室, 并着重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室内摆放各种教学所需的教具模具及投影设备, 使教学尤其是专业教学做到边演示边讲解, 力求形象生动、直观易懂, 为实施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在没有专业教室的情况下, 可用理论教室或实验场所兼作。注意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顶岗期间的学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由于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发生改变, 教师已从原来承担单一课程教学到承担一定模块的综合课程教学, 并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教师是实施模块式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在教学模式改变的驱动下, 教师必须适应教学需要相应改变, 具备和实现以下能力转变。第一、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 实现从只能承担单一课程教学向能承担一个模块综合课程教学转变, 对知识、技能的实用度、需要度和够用度把握准确, 并能灵活处理加以运用。第二、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 实现从理论实践分离式教学向“边讲、边学、边做”一体化教学转变, 并能示范和讲授专业职业素养和职业规范。第三、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 实现从主要以单一试卷考核评定成绩向主要以综合能力评定成绩转变, 善于设计反映专业模块能力的课题, 并根据学生完成课业的成果和过程评定成绩, 注意从专业能力结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综合评定。在教材建设方面, 教材建设是实现从课程式教学向模块式教学转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同时也是困难点。由于长期以来采用课程式教学, 造成教材主要按单一课程领域进行编写, 而涉及多课程领域、编写精炼、内容实用的教材较少, 尚未形成规模, 目前主要由各实施模块教学院校组织编写, 从相关课程内容内摘选。模块式教材的编写应注意围绕模块能力点进行编写, 根据大模块内需要几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逐一编写, 确保突出反映能力点的同时又不失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使教材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理解使用, 同时具有一定的扩展性。教材可最初由讲义代替, 成熟后编成教材。教材的素材除来源于原先的统编教材外, 还应注意从企业或制造商获取。如编写企业制度与文化内容时, 可向相关企业收集材料;在编写汽车美容和汽车保养项目时, 亦可到相关汽车美容店和保修厂收集。在考核评定方案方面, 综合式评定与模块式教学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动的。实践证明, 光凭一两次出卷考试而定成绩的考核评定方案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 有些落入应试教育俗套, 其往往只考核学生的知识层面, 而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技能方面涉及太少, 而后者正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能力, 是学生将来能否很好就业的关键能力。推行模块式教学必须伴随考核方式的转变, 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教师要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和记录工作, 故目前执行起来主要采取试卷考试+平时表现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验实习成绩方式进行, 各部分所占的权重由各校确定, 把握点就是不要把试卷考核成绩定得过高, 教师注意将平时考核成绩和实验实习考核成绩记录在案, 以备评定之用。以上模块确定后, 以突出技能培养为主按以下安排组织实施。第一学期安排第一、九模块教学, 让学生一入校就接触专业知识,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学期主要以摩托车拆装和调式作为技能训练项目。第二学期安排第二、三模块教学, 以第三模块为主, 第二模块内容还将穿插在以后各学期进行。该学期技能训练主要以金工实训为主, 为将来进行维修工作和从事相关机械加工工作打下基础。第三学期安排第四、六模块教学, 以第四模块为主, 着重进行汽车技能和修理实训, 兼到汽车零件销售店了解销售情况。第四学期安排第五、七、八模块教学, 以第五模块为主, 在着重训练汽车电气的同时, 注意利用校外基地训练检测设备及故障判断项目。最后一年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

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着教育模式的改革, 伴随着三段式教学体制的出笼, 必须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实施模块式教学模式和以项目式 (或任务驱动式) 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是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 随着这一模式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必将使汽修专业教学质量上一新台阶。

摘要:实施三段式教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要求为本位, 确立教学能力模块, 构筑能力模块教学体系, 以基础知识为支撑, 以技能实训为主线, 以综合能力为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施教, 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段式教学,能力模块,任务驱动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英杰.探索BTE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机械职业教育.2007.2

上一篇:富水卵石地层下一篇:负载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