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医疗救治体系论文

2024-07-22

院前医疗救治体系论文(精选7篇)

院前医疗救治体系论文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上蔡、确山、沈丘和尉氏4县为项目县,依照《河南省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实施该体系建设的改革。

1.2 方法

1.2.1 修改意见的制定:

先对上蔡、确山、沈丘和尉氏县4个艾滋病高发县,采用回顾性问卷方式对其项目前(2008年12月)的医疗救治体系的组织建设、运行情况进行现况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组建由课题组成员、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卫生厅医政科相关人员组成的专家组,深入研究该体系存在的问题,起草“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修改意见,召开“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组织体系建设”研讨会,和各艾滋病高发县HIV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一起讨论、修改并确定该意见。

1.2.2 项目的实施:

2008年12月始,4项目县按修改意见的要求,全面进行艾滋病医疗救助体系组织建设的改革。

1.2.3 实施质量的控制:

实施前以会议形式对4项目县的县政府艾防分管领导、卫生局主管局长,艾防办主任、医政科(或艾滋病救治办)、各县疾病控制中心性艾科、HIV确认(初筛)实验室及信息网络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由卫生厅艾防办官员、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担任培训员,重点介绍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河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的指示精神,详细解读方案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布置此次医疗救治体系试点建设的工作任务、实施细节,及具体工作目标要求;与会人员共同研讨该方案可操作性,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统一思想。

1.2.4 项目的评估:

2011年3月-4月,项目县总结实施结果:填写自评式调查问卷,总结各县地的主要做法,评价项目的主要成效,尚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建议等。

2 结 果

2.1 机构建设

原已建构的省-市-县-乡-村5级救治网络的各级机构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省级机构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新乡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组成。上蔡及确山归属于驻马店市,市级机构由驻马店市中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组成;沈丘归属于周口市,由周口市中医院、周口市传染病医院组成;尉氏归属于开封市,由开封市传染病医院组成。尤其,本项目的实施,促进各级组织根据本辖区艾滋救治工作的需要,积极调整网络在县、乡、村级的建构,救治机构信息的完善和更新,具体见表1。确山县新增“确山县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上蔡村级定点卫生室和艾滋门诊由项目前50个增至62个。

2.2 队伍建设

2.2.1 专家委员会。

确山县新组建了25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沈丘县的由原来5人新增补到7人,尉氏由原12人精减到8人。各县的新委员会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如确山县由抗病毒治疗组4人、抗机会性感染治疗组4人、药学组3人、医技组4人、感染管理组3人、护理组3人和中医药治疗组4人组成;人员构成包括各县政府机构艾防办官员、县定点医院艾滋病医疗专家、县CDC预防专家,尤其都充实了长期工作在乡/村一线的艾滋病救治专家,各专家组的专职工作人员比例比项目前有明显增加。

2.2.2 临床一线技术队伍。

县、乡级临床技术人员主要建立在定点救治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定点救治村卫生室的村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从县、乡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中抽调,或通过招聘的方式产生。上蔡组从项目前312人,扩充为覆盖14乡62村共359人;确山县调整为97人、沈丘组121人、尉氏组县级定点医疗单位9人。上蔡、沈丘及尉氏3县临床技术人员的构成情况见表2。

上蔡、沈丘、尉氏县新成立了临床科研基地,组建了科研队伍。上蔡的基地主要依托于县中医院、县CDC,4人组成。沈丘依托于白集镇、卞路口乡、石槽乡、北郊乡的乡卫生院,4人组成;其中卞路口乡、北郊乡作为“一线药耐药监测科研基地”,白集镇、石槽乡定性为作为“二线药耐药监测基地”。尉氏依托于县医院、县中医院,8人组成。基地将主要负责艾滋病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的科研、成果对接及推广工作。

2.3 电子信息系统建设

重新登记并核实县、乡、村医疗救治机构、救治队伍信息,建立相关信息的电子档案系统,尤其在上蔡、确山和沈丘县实现了信息从纸质版向电子版的转化。对各级医疗机构,不仅登记了各级机构的名称,还详细记录了机构占地面积、床位数、救治机构设备情况、救治HIV/AIDS人数;对专家委员会、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科研基地成员,详细登记其年龄、性别、职务、职称、学历、专业特长、专兼职及联系方式等,并建立信息实时更新制度。

2.4 制度建设和工作保障机制

项目中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工作制度,上蔡县发布了《上蔡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上蔡县HIV/AIDS分级管理实施方案(试行)》通知》;沈丘县补充了《艾滋病医疗救治文书书写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管理制度》、《治疗室工作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处方管理制度》;尉氏县发布了《规范艾滋病收费标准》的通知。作为医疗救治体系顺利运行的保障机制,沈丘推出了《三级治疗组织体系完善》、印发了《艾滋病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免费政策相关文件》,尉氏出台了《尉氏县艾滋病抗病毒服药督导制度》。

2.5 活动过程记录

本项目实施的一个重点是在4县建立规范、完整的医疗救治活动记录制度,要求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内容、效果评价,并加强对过程资料的收集,经记录材料鉴定:4县在项目期间对开展的一些代表性的活动的记录情况良好。

3 讨 论

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是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卫生部门负责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课题组根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河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的指示精神,通过对上蔡、确山、沈丘和尉氏4艾滋病高发县的医疗救治体系进行现况调查,证实河南省已经建立了功能较为完善,运行良好的省-市-县-乡-村5级艾滋病医疗救治网络,但该体系在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工作保障机制、信息档案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以上研究,课题组推出了《河南省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并在上蔡、确山、沈丘和尉氏进行改革试行。

结果显示,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设单位积极努力,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①根据各县艾滋病现症病人医疗救治的需求,调整各县,尤其乡、村救治定点机构及临床一线技术力量的配置,加大了对重点乡、村的覆盖,改善医疗环境和基础设施,使医疗救治体系整体功能加强,对艾滋病现症患者的医疗救助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方便患者就近就医。②依照省、市级的模式,在县级新建或优化其医疗救治专家委员会,并建立了长效工作制度,有力地提升了县、乡、村级对艾滋病病患者的医疗救治水平。③各县在项目过程中实现了临床科研基地从无到有的突破,各基地均有专门办公地点,专人负责。其工作任务之一是管理艾滋病科研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的网络上传,二是为实践、验证和显现艾滋病防治最新研究成果,为国家艾滋病防治科技计划的实施,为科研项目的推广和对接提供支撑,科研基地的建立是建立河南省具有较大规模、管理规范、软硬件现代化水平较高、艾滋病综合防治能力较强的示范区的基础要求,将有力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应急机制逐步完善。④健全医疗救治网络的信息平台。通过项目实施,各项目重新登记、详细登记核查县、乡、村3级的救治机构、专家委员、科研人员及临床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建立了统一格式的电子档案库,使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这利于救治资源的统一管理、统筹分配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另外,方案的实施也推动医疗救治信息报告网络向乡、村级覆盖。⑤各县均采用多种方式,稳步推进体系的管理制度、运行和财政保障等机制的改革,成为医疗救治体系顺畅运行的重要保障;另外,本项目的一个重要成绩是在4县建立规范、完整的医疗救治活动记录制度,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内容、效果评价等,并注重对过程资料的收集,这便于各地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

改革后上蔡、确山、沈丘及尉氏的医疗救治体系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①部分乡、村定点卫生所/室医疗必要仪器设备缺乏或老化,患者就医条件参差有别;②县,尤其乡和村级救治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学历普遍不高、工作负荷大但待遇较差;③乡、村级救治人员的流动性大,但信息档案系统往往更新不及时;④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在乡、村级覆盖率仍低,信息上报还是采用定点村村医填写,交县疾控中心统一录入的方式,这会造成信息上报滞后;⑤工作制度有执行不利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救治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培训及督导不利等原因造成的。

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的组织建设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4],在不断产生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课题组关于后续建设的建议如下:①加大对艾滋病高发区救治经费的投入,及时补充新设备,更新旧设备;②加大对县、尤其乡、村级救治机构人力资源的支持,并改善他们的待遇;③强化内涵建设,加速专业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强化专家技术委员会的职责,加技术指导、检查督导;④完善医疗救治体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保障体制建设;⑤加大对定点村计算机及网络的建设,加强对村医电脑培训,以便将进一步将将医疗救治信息报告网络覆盖到乡级和村级,从而形成省-市-县-乡-村5级医疗救治信息报告网络。

摘要:在对河南省4个艾滋病高发县医疗救治体系进行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河南省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修改意见,组织在4县实施,评价其效果。结果显示:方案实施后各县医疗救治体系从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和活动过程记录等方面都有完善,并实现了信息构建的细化和电子化,该经验可为全面完善河南省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R].国办发(2003)82号,2003.

[2]何江江,徐凌忠.全国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481-483.

[3]张燕,幸奠国,王星月,等.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形势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0):442-443.

脑出血患者院前救治体会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8例脑出血患者中, 男性76例, 女性52例, 最大年龄88岁, 最小年龄28岁, 平均年龄58.70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02例, 发病时收缩压>200mm Hg者92例, 舒张压>140mm Hg者20例。表现为意识障碍者86例, 头痛16例, 偏瘫80例, 四肢瘫痪16例, 抽搐10例。经院内颅脑CT证实, 壳核出血82例 (约占64.1%) , 丘脑出血26例 (约占20.3%) , 皮质下出血16例 (约占12.5%) , 脑干出血2例 (约占1.6%) , 小脑出血2例 (约占1.6%) , 血肿破入脑室者56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 病史及颅内压增高的程度选择20%甘露醇250mL, 静脉点滴 (30min内滴完) ;速尿10~20mg, 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20mg, 静脉推注;降低颅内压。血压>200/140mmHg者给予心痛定10~20mg, 舌下含化降压, 同时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瞳孔和意识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给予吸氧。

2 结果

128例患者院外救治时间10~60min不等, 经上述处理后, 126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并安全送至各综合性医院继续治疗, 有2例患者途中死亡, 经尸检报告1例为脑干出血, 1例为壳核出血。

3 讨论

院前救治是院内系统治疗的前奏, 也是院内治疗的基础, 及时恰当的院前救治为院内治疗争取了时间, 同时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生还可能及康复机会。但院前意味着在发病现场或途中救治, 由于现场或救护车中救治条件、设备有限, 这样对出诊医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出诊医师必须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快速的反应速度, 及时根据患者病史、发病时情况、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作出准确的判断。由于院前救治时间短、条件有限, 所以救治必须抓主要矛盾, 针对危及患者生命、影响患者预后的情况予以紧急处理。

3.1 保持安静

急性期一般禁止搬动, 需绝对卧床, 但由于在院外, 搬动是不可避免的, 搬动时一定要轻, 尽量避免头部急剧变动, 救护车上若颠簸剧烈, 应将担架架起, 并用手固定头部。烦躁者可给予镇静治疗, 忌用杜冷丁、吗啡等呼吸中枢抑制剂。

3.2 降低颅内压

脑出血后形成脑内血肿, 血肿周围伴发的脑水肿和脑室内出血或血肿破入脑室后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均可引起颅内压升高[1]。颅内压升高可使脑灌注减少, 脑组织缺血、缺氧, 同时血肿的占位效应导致脑组织移位, 环池闭塞, 甚至引起脑疝而危急患者生命, 所以必须迅速而有效地降低颅内压。但由于应用甘露醇对肾脏功能有损害, 所以应用时必须详细询问是否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 另外激素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故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或已合并有消化道出血者及糖尿病病史者慎用。

3.3 控制血压

孙克华[1]认为, 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后往往引起进一步血压增高, 过高的血压使脑供血增多及动脉血管内压力与出血周围脑组织压力增加, 从而增加出血和脑水肿程度, 所以对于血压过高的患者必须控制血压。但降压一定要慎重, 不宜过快、过低, 一般血压>200/140mmHg时考虑降压, 使血压控制在病前水平或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 舒张压控制在110mmHg为宜。尽量避免使用血管扩张剂, 以免增加再出血机会及脑内盗血现象, 但吴爱明[2]研究表明使用血管扩张剂对血肿周围缺血、促进水肿吸收、水肿消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 大家意见不一, 所以具体应用时视病情而定。

关键词:脑出血,救治

参考文献

[1]孙克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治进展和预后评价[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 (9) :429-432.

院前医疗救治体系论文 第3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6例,女32例,平均年龄46.2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26例,脑梗死18例,脑出血31例,各种中毒16例,低血糖9例,肺性脑病2例,肝性脑病1例,心源性休克1例,癫痫2例,脑肿瘤1例,失血性休克1例,其中浅昏迷67例,重度昏迷41例,伴呼吸障碍13例,呕吐43例,抽搐19例,呼吸、循环衰竭4例。从发病到院前急救时间为6~60min,平均为30min,到达现场到转送医院时间为12~30min。平均19min,现场GCS评分为2~10分,平均7.5分。

1.2 方法和救治措施

(1)现场处理医务人员到达现场通过快速检查患者瞳孔、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变化确定诊断后使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取出假牙,吸出或抠出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严防发生窒息,对每一病例均现场给与快速血糖测定和普通心电图检查,记录GCS评分,呼吸平稳者给与鼻导管高流量吸氧,气道不畅者给与吸痰、口咽临时气道及面罩吸氧,呼吸抑制或GCS评分8分以下者给与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及呼吸中枢兴奋剂,躁动不安或抽搐者给与安定使病人镇静,颅压增高者立即给与甘露醇或速尿,休克者给与升压补液,CO中毒给与大剂量VC,安眠药及酒精中毒给与纳洛酮,有机磷中毒给与阿托品,低血糖昏迷者立即给与50%葡萄糖静推,循环衰竭时给予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等处理。(2)途中转运①上担架法:搬运者尽量用力一致将患者平移至担架上。怀疑患者有颈椎骨折脱位者,上颈托后搬动时由一人扶持固定头颈部,保持颈椎和胸椎轴线一致,勿过屈、过伸或旋转,患者平卧于硬质担架上,使运送过程中颈椎处于稳定状态。②上、下救护车法:控制担架从轨道上滑行的速度,尽可能保持担架平稳。③脑血管疾病病人搬动时注意要轻、慢、稳,不可剧烈震动,血压过高者抬高头部,转运途中应避免头部剧烈震动和颈部过度扭曲。(3)途中监护在急救车上,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如意识、瞳孔、脉搏、血压、肢体瘫痪情况,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应用除颤监护仪,通过胸部综合导联进行持续心电监护,识别危重心律失常。自主呼吸微弱者,可应用面罩加压给氧或使用机械通气,对呼吸已停止或自主呼吸无效者转运前或途中迅速予以气管插管,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幅度改变,出现心脏骤停者立即给与心脏按压及电除颤,保持有效静脉通路。

2 结果

从发病到院前急救时间为6~60min,平均为30min,108例患者中,院前抢救成功104例,36例好转(即神志转清或昏迷程度变浅),62例平稳无明显变化,6例加重(即昏迷程度加重或出现并发症),4例死亡,成功率为96.3%。

3 讨论

昏迷是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反应发生严重障碍,但生命体征存在的一种病情危重的表现。昏迷可由大脑病变及全身疾病引起,前者如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等)、脑外伤、脑肿瘤、脑炎、中毒性脑病等,后者如酒精中毒、糖尿病低血糖昏迷、肺性脑病、尿毒症、肝昏迷、一氧化碳中毒等。昏迷患者病情变化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在急救中我们体会气道阻塞是昏迷患者院前急救的主要问题,对于GCS评分低于8分者认为患者无气道自控能力,其主要原因是舌体后坠或呼吸抑制,必须给与确定的通气方式(如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有效的气道控制是安全转送患者的必要条件[1]。昏迷患者躁动不安可增加机体耗氧量,加重病情,不利于气道控制,而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控制躁动,吸氧,轻稳搬运是防止颅压继续增高的基本条件,同时要加强途中心电监护,若有心搏骤停的患者应尽快除颤并展开CPR。另外,院前快速血糖测定可以与昏迷最常见的血糖异常性疾病鉴别,发现低血糖症应及时治疗,以防低血糖时间过长而致大脑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血糖过高者避免使用葡萄糖液,因其低张性会加重脑水肿,同时还有避免脑血管病并发高渗性昏迷患者病情加重的作用[2]。对颅脑损伤及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的救治我们体会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遵循抢救-诊断-治疗同时进行的原则。据调查,近50%创伤性死亡发生在伤后60min内(也称为“黄金1h”),而这1h内大部分又发生在创伤后的前10min,“急救白金10min”这个急救理念充分表明现场急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3],因此,作者认为若要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急救医师应有现场应变能力,在尽可能缩短院前时间的前提下,积极、规范地做好院前处置、途中转运、途中监护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的关键,为院内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目的:探讨昏迷患者院前救治措施。方法:对108例昏迷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气道控制、镇静、脱水降颅压、检测血糖、途中转运及监护等处理措施。结果:108例患者成功抢救104例,抢救成功率为96.3%。结论:昏迷患者院前救治措施是有效可行的,规范院前处置、途中转运及途中监护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的关键。

关键词:昏迷,院前急救,重症昏迷患者,院前急救,脑出血,心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脑梗死,发病人数,院前抢救,脑血管病

参考文献

[1]王洪军.急性脑卒中院前救治措施相关问题讨论[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76~177

[2]王红军,侯亚利,聂亚勇.院前急救中气管若干问题的讨论[J].青海医药杂志,2007;37(4):27~28

300例四肢骨折脱位病人院前救治 第4篇

关键词:四肢骨折,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94例, 女106例。开放性骨折84例, 闭和性骨折216例。肱骨骨折14例, 尺桡骨骨折12例, 手外伤合并骨折20例, 股骨骨折120例, 髌骨骨折28例, 胫腓骨骨折98例, 足外伤合并骨折20例。多发骨折26例, 合并创伤性休克16例, 关节脱位10例。年龄自8岁~65岁不等, 其中以18岁~50岁为多。

1.2 治疗方法

现场接诊救治病人, 应作到忙而不乱, 认真查体, 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复合伤、血管神经损伤, 是否有休克发生。只要怀疑有骨折发生, 均按骨折处理。闭和性骨折脱位首先给予牵引复位, 然后夹板固定。开放性骨折脱位先给予碘伏消毒, 无菌纱布包扎, 止血, 夹板固定。同时常规建立静脉通道。

2 讨论

2.1现场接治病人, 只要怀疑有骨折脱位, 均按骨折脱位处理。骨折特有体征有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只要具备其中之一, 即可诊断为骨折。其他如疼痛、活动障碍等。检查时应轻稳准, 不可故意反复多次检查, 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特别是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 加重病人痛苦。

2.2闭和性骨折脱位, 现场给予复位夹板外固定。受伤初期, 骨折周围水肿尚未形成, 肿胀较轻, 复位相对比较容易。现场复位主要以纠正畸形为主, 而不强调解剖复位。这样一方面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另一方面畸形已纠正, 转运时减轻病人痛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3开放性骨折, 不勉强复位。裸露的骨折端, 以碘伏消毒后无菌纱布包扎, 轻轻牵引肢体远段, 纠正成角畸形, 注意勿使骨折端回缩到伤口内, 然后以夹板固定。若在包扎时, 骨折断自行滑入伤口内, 应作好记录。现场遗留骨折碎块, 均逐一收集, 纱布包裹, 以备手术时植骨用。有一位肱骨干粉碎骨折患者, 现场遗落一约4cm×3cm大小骨折碎片, 污染较重, 经过处理, 给予植骨。术后恢复良好。对活动性出血, 以加压包扎止血为主, 一般不使用止血带。

2.4充分估计出血量。开放性骨折可以根据现场遗留血迹, 衣物浸透等估计出血量。闭和性骨折根据肱骨 (120~800) mL, 尺桡骨骨折 (50~400) mL, 骨盆骨折 (500~5000) mL, 股骨骨折 (300~2000) mL, 胫腓骨骨折 (100~1000) mL, 并结合病人血压、脉搏、面色等估计出血量。

2.5认真查体, 注意有无休克发生及其他部位如颅脑外伤, 胸腹及主要脏器损伤, 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在接诊时常规建立静脉通路, 输注生理盐水及止血剂。如有休克等影响生命的严重损伤发生, 及时处理。

2.6外固定器材, 我们多数选择使用普通夹板。普通夹板价格低廉, 使用方便。相应夹板, 我们选用大号, 这是因为许多病人固定时要连同衣裤, 加大了肢体周径, 同时, 大号夹板可超关节固定, 临时固定效果会更好。各种类型的外固定套, 不用绷带捆扎, 节省时间, 并且不影响X光检查, 更加方便。一些真空夹板, 固定效果明显, 逐渐在临床得到普及。固定时应不松不紧而牢固。固定四肢时应尽可能暴露手指 (足趾) 以观察有无指 (趾) 尖发紫、肿胀、疼痛、血循环障碍等。

2.7正确搬运。伤者两下肢伸直, 两上肢垂于身两侧。3~4名急救者在伤者一侧, 两人托臀和双下肢, 另两人分别托头, 腰部部, 置伤者于担架上。不要使伤者躯干扭曲, 千万不能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用枕头、沙袋、衣物垫堵腰和颈两侧, 减少躯体在转运时的晃动。转运时由于车辆颠簸会加重病人痛苦, 因此要求病人有一个合适的体位。上肢骨折病人, 可以选择坐位或卧位, 坐位时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卧位时, 伤肩要垫高 (10-15) 度。股骨及髌骨骨折, 垫高膝下, 使膝关节成 (120-130) 度。胫腓骨骨折, 以棉被衣物等垫高小腿 (10~20) cm, 并以约束带固定。这些体位, 可最大限度减少痛苦。

院前医疗救治体系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黔东南州台江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救治的田间作业农药中毒患者28例, 其中男26例, 女2例;平均年龄 (42.0±13.6) 岁;多发生于夏季;文盲7例, 小学文化12例, 初中文化9例;本地农民22例, 外地民工6例;中毒农药类型:甲胺磷中毒17例, 1605中毒4例, 杀虫菊酯中毒2例, 敌敌畏中毒1例, 乐果中毒1例, 混合中毒3例;临床表现均符合我国颁布的农药中毒标准。患者转诊到我院时为中毒后0.5~4.0h, 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烦躁不安、共济失调、流涎、出汗、四肢无力、咳嗽、流涕、胸闷、呼吸困难、视力模糊、大小便失禁、肌肉震颤;有1例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等。

1.2 方法

急诊科接到患者或家属的120电话求救后记录联系方式和地址, 并详细询问患者现状, 预测患者病情, 做好接诊工作, 向家属或当地主管医生询问患者详细状况, 指导家属自救, 同时立即出动急救车, 派遣经过专业培训、熟悉业务、应急能力强的医务人员出诊;车载急救药品和器材包括氧气瓶、除颤仪、担架车、便携式呼吸气囊、特效解毒药 (如阿托品、解磷定) 等。争取最快速度赶到现场, 第一时间脱去患者的污染衣物, 清水清洗患者皮肤 (注:不能用热水清洗) , 与家属或当地医生沟通, 了解患者病情及是否用药、用药情况;监测生命体征, 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 持续鼻导管吸氧, 检查患者意识、皮温、瞳孔、肺部呼吸音及心率情况, 酌情尽早给予阿托品首次剂量5~10mg静脉注射和解磷定0.50~0.75mg肌肉注射;同时与家属沟通, 签好病情告知书和患者转诊协议书, 之后对患者进行转运;途中患者均采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利于排出气道分泌物, 保持气道通畅, 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每隔15~30min给予阿托品2~5mg静脉注射至到达医院 (除外1例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

转运途中针对患者病情采取以下急救措施: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注射阿托品前先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皮肤湿润度、呼吸频率、肺部啰音及心率, 认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3]。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药品吸收情况, 每隔15~30min间隔静脉注射阿托品, 直至患者出现体温升高、颜面潮红、皮肤干燥以及心率过快等 (达阿托品化) , 然后逐渐延长给药时间和减少给药剂量, 到达医院后转入病房继续住院治疗。

2 结果

在患者中毒转诊的过程中, 有1例患者出现心搏骤停, 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27例患者安全转运到达医院继续住院治疗, 住院时间为3~7d, 经过救治27例痊愈出院, 出院后无并发症以及后遗症发生。

3 讨论

长途转运是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病情复杂多变, 路途遥远、路面差, 车身颠簸, 转诊时间又长, 抢救过程还容易受到家属情绪的影响, 给抢救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加强长途转运的培训很重要。本研究中28例田间农药中毒患者主要发生于夏季农药喷洒时[4], 主要原因是施药人员在喷洒期间未采取防护措施, 农药液体浸湿衣服至皮肤, 农药经皮肤吸收中毒;由于夏季气温高, 农药因为挥发经呼吸道吸入到肺部引发中毒。针对农药中毒现象, 采取以下措施救治: (1) 有机磷中毒:因为中毒药物比较特殊, 患者病情常比较严重, 病情进展很快, 因此在转诊中风险很大, 派遣的医护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熟悉业务, 应急处理能力强[5]。 (2) 防止继续中毒和尽早彻底清洗皮肤干净:中毒患者应尽快离开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环境, 及时彻底清除污染患者身体的农药, 更换被农药污染的衣服。 (3) 立即给予足量的特效解毒剂: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情急骤, 进展迅猛, 确诊后应马上给予足量的特效解毒剂。患者在转诊途中药物治疗遵循足够、重复以及联合用药的原则;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是常用药物, 阿托品是最佳的速效解毒药物, 给药时需要保证药量足够, 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的病情变化。若是在转运途中患者出现烦躁不安, 可给予地西泮。 (4) 维持患者呼吸循环功能:保持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是能否抢救成功的关键。当中毒患者出现发绀、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时, 应立即给氧并施行正压人工呼吸。循环衰竭时, 按常规心肺复苏处理。 (5) 采取各种辅助措施:保持中毒患者适当体位, 使气管或支气管分泌物易于排出;及时消除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6) 体温:由于田间农药中毒多发生在夏季, 因此药物救治期间易引发患者高热现象, 在救治期间护理人员及时观察患者体温, 随时做好物理降温的准备。

本研究结果表明, 熟练的掌握抢救技术, 转院前做好充分准备, 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及时给予首次足量的有效解毒药, 转院途中不中断治疗,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维持有效的呼吸、循环, 及时对症处理和恰当救护是保证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安全长途转院的关键。本研究的长途转诊治疗中安全转诊率96.4%, 在转运途中注意保持良好的机械通气, 做好急救措施, 以有效降低转运风险。

摘要:目的 分析田间作业农药中毒的院前救治和转诊措施,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黔东南州台江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救治的田间作业农药中毒患者28例, 整理并分析其转诊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运转途中, 1例抢救无效死亡, 27例痊愈出院, 出院后无并发症以及后遗症发生。结论 正确采用救治措施、药物拮抗剂等是救治田间作业农药中毒的关键, 若患者出现明显的中度中毒现象, 生命体征下降, 需及时转诊治疗。

关键词:中毒,病人转诊

参考文献

[1] 赵凤朝.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 (综述) [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0, 26 (5) :40-41.

[2] 李安, 郝凤桐, 薛长江, 等.2008—2009年华北四家医院急性农药中毒特征及死亡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2, 16 (5) :327-330.

[3] 王子友, 潘爱军, 郑涛涛.浙江省三门县农药中毒状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3, 12 (2) :148-149.

[4] 黄宝英, 孙秋平.夏季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高热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6 (8) :16.

院前医疗救治体系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8例患者均为我中心2007年3月~2008年10月救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 所有患者均根据急性酒精中毒的诊断标准确诊, 临床诊断标准:⑴有新近饮过量酒精史。⑵适应不良性行为的改变, 如行为不检点或攻击性冲动, 情绪不稳, 判断力损害, 社交或职业功能损害。⑶至少具备下列体征之一, (1) 讲话吐词不清; (2) 共济失调; (3) 步态不稳; (4) 眼球震颤; (5) 面部潮红或苍白。⑷不是由于任何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所致。临床可分为3期:兴奋期、共济失调及昏迷期[1]。

1.2 性别分布

138例酒精中毒患者, 男126例, 女12例。男女比例约为10∶1。

1.3 年龄分布

中毒患者年龄最小15岁, 最大72岁, 平均33.6岁, 20~45岁者109例, 占78.9%。

1.4 时间分布

按月份统计, 酒精中毒人数以7、8、10、1、2月为最多, 夏冬季节为酒精中毒的高发季节。其中以周末及节假日为高发时间, 以21∶00~2∶00为高发时段, 该时段内酒精中毒人数占总人数的61.4%。

1.5 地点分布

主要以酒店、饭馆、酒吧、大排档及歌舞厅等餐饮娱乐场所为高发地点。

1.6 临床表现

(1) 处于兴奋期46例, 表现头昏、头痛、兴奋、健谈、自负、易激惹、行为粗鲁及攻击行为。 (2) 共济失调期73例, 表现行为笨拙, 步履蹒跚, 言语含糊不清、恶心、呕吐、困倦。 (3) 昏迷期19例, 表现为昏睡甚至呼之不应, 瞳孔散大, 体温降低, 心率快, 血压下降, 呼吸慢而有鼾音。 (4)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5例, 表现为呕吐少量至中量咖啡样及暗红色物。 (5) 合并外伤9例, 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伤情。

1.7 治疗方法

(1) 一般较轻的酒醉者无需特殊治疗, 可使其静卧、保暖, 给予浓茶或咖啡, 待自行恢复。 (2) 症状较重者, 给予10%葡萄糖液500 ml、维生素C 3.0 g、维生素B6100 mg静滴。 (3) 每个患者均给予静脉注射纳洛酮0.4~1.2 mg。其中45例患者同时给予速尿20 mg静注。32例给予50%葡萄糖液80 ml静注。6例躁动不安者给安定10~20 mg肌注。 (4) 补液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5)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者, 给予静脉滴注甲氰咪胍、6-氨基己酸, 重者静注洛赛克。 (6) 合并外伤者, 同时给予清创、止血、包扎及固定等处理。 (7) 重症昏迷患者应时刻保持抢救意识,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选择粗、大的血管, 确保抢救药物的应用, 必要时可进行双通路静点, 及时给予大量输液, 促进酒精排泄及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平卧, 头偏向一侧, 有呕吐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窒息。 (8) 兴奋期及共济失调期患者, 在转送过程中实行保护性约束, 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以取得理解, 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防止坠落以及外伤的发生。在实行保护性约束过程中, 应注意观察肢端血运和保护带松紧度。

2 结果

9例症状轻者, 给予一般院前治疗后好转, 未入院。129例患者, 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者6例 (合并胰腺炎1例、外伤4例、脑血管意外1例) 。经急诊治疗痊愈出院者123例, 急诊治愈率为95.3%。49例患者在使用纳洛酮后30 min内意识转清醒。平均治疗时间4 h 85例, 4~6 h者36例, 7~12 h者29例。深昏迷患者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时间12~48 h。

3 讨论

酒中的有效成分是乙醇, 乙醇经胃和小肠在0.5~3 h内完全吸收, 对大多数成年人的致死量为纯乙醇250~500 ml[1]。急性酒精中毒不仅是急诊救治的常见病, 由于酒精中毒患者大多自制力下降, 也是产生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

3.1 从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急性酒精中毒是院前急救的常见疾病, 其发病有一定的规律, 从发病季节来看:夏冬两季是高发季节, 可能与这两季人们的饮食活动有关。夏季在外就餐机会随之增多, 就餐时间延长, 喜食烧烤、啤酒者较多。患者大多为年轻人, 处于兴奋期, 自控能力差, 常出现酒后滋事, 合并外伤者较多。而秋冬季多与吃火锅、喝白酒的习惯有关。发病者为中老年人, 常因饮酒过量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从发病时间来看, 大部分患者集中在周末及节假日21∶00~2∶00, 多为亲朋聚会、单位聚餐, 常出现发病高峰时段。从发病地点看, 多以大排挡、酒吧、歌舞厅为高发地点, 患者多为年轻人。从发病年龄看, 大多数集中在20~40岁这个年龄段,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各种应酬较多、饮酒的机会相对较多, 加上年轻, 好胜心强, 导致过量饮酒。从性别方面来看, 男性在外应酬机会较多、好胜心强, 导致醉酒机会增加。

3.2 临床症状分析

3.2.1 兴奋期

血乙醇浓度达到11 mmol/L (50 mg/dl) 即感头痛, 欣快, 兴奋。

3.2.2 共济失调期

血乙醇浓度达到33 mmol/L (150 mg/dl) , 肌肉运动不协调。

3.2.3 昏迷期

血乙醇浓度升至54 mmol/L (250 mg/dl) , 患者进入昏迷期短时间内饮酒过量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而蓄积发生中毒。酒精进入人体后在2.5 h内全部吸收。吸收的酒精90%~98%在肝脏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被氧化代谢为CO2和H2O, 仅小部分由肺和肾脏排出。酒精是一种中枢抑制剂, 先兴奋后抑制, 大剂量可致呼吸中枢麻痹或心脏抑制。成人一次致死量为5~8 g/kg[2]。急性酒精中毒时,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贮存在垂体中的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出来, 其中作用最强的是β-内啡呔, 同时, 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阿片样物质, 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 小脑、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抑制, 出现呼吸、循环衰竭[3]。

3.3 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

纳洛酮是α-受体拮抗剂, 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 能够拮抗吗啡受体, 发挥强有力的解毒和催醒的作用, 作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特异性拮抗剂, 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有良好疗效[4]。其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机制为: (1) 与β-内啡呔竞争阿片受体, 阻断了β-内啡呔所介导的心、肺、脑功能抑制, 促进心肺脑功能恢复。 (2) 抑制中性细胞和超氧阴离子, 清除自由基。 (3) 逆转乙醇对肝脏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代谢障碍和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防止自由基损伤, 从而发挥强有力的催醒及解除酒精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应用纳洛酮对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 能迅速解除症状, 缩短治疗时间, 降低死亡率, 减少医疗费用, 且使用中未见不良反应, 是一种急诊救治急性酒精中毒的有效药物[5]。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83.

[2]马玉腾, 田英平, 石汉文, 等.急性酒精中毒1778例分析[J].临床荟萃, 2006, 21 (8) :577-578.

[3]张心中.实用急诊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458-459.

[4]冯新, 张珉, 李伟.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4) :612.

[5]孟庆林.纳洛酮的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1994, 14 (1) :封2.

妊娠期交通事故伤的院前救治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中心两年半时间里现场处理了16例孕妇, 年龄在19~38岁, 孕周在12~30周, 16例病例中有一例是双胎, 其余均为单胎, 受伤原因均为车祸所致, 受伤到120专业人员赶到现在并予相应处理时间是<30min的10例, 30~90min的有5例, >90min的有一例。受伤部位:四肢伤8例, 胸腹部伤4例, 臀部伤2例, 头颈部伤2例。多发伤4例, 非多发伤12例。4例多发伤中, 合并脊柱、骨盆及四肢骨折2例, 合并子宫破裂2例, 合并颅脑损伤1例, 合并腹腔脏器损伤1例, 合并创伤性休克3例。非多发伤中, 软组织挫裂伤6例, 脊柱、骨盆四肢骨折3例, 颅脑外伤1例, 多发肋骨骨折并血气胸1例, 子宫破裂1例, 创伤性休克3例。

1.2 现场急救方法

我中心急救人员接到出诊通知后以最快的时间赶到事故现场, 到达现场后首先尽快了解受伤时间、孕期情况及受伤部位。然后根据孕妇受伤情况作相应处理, 常规取左侧卧位, 给予吸氧及生命体征监护, 并开通静脉通道, 使用套管针开通两条静脉或2条以上静脉通道, 补液时首选平衡盐液。对伤情进行初步评估, 对生命体征平稳的轻伤孕妇, 评估妊娠状态及胎儿健康状况, 采取常规处理, 安慰孕妇, 减轻紧张情绪。对多发伤及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危重孕妇, 我们现场急救医务人员需根据病情作相应的处理:①对重度颅脑损伤、胸腹部多发伤、重度休克的孕妇需解除窒息, 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紧急气管插管。本组16例孕妇中有3例现场作了紧急气管插管, 并给以机械通气。②保证微循环灌注, 积极抗休克治疗, 补液首选平衡盐液, 维持晶体液及胶体液比例3:1。③对心跳骤停孕妇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时手在胸骨的位置应适当上移, 一般为上移5cm。④对出血的予控制出血, 加压包扎, 骨折的予固定。⑤监测胎儿情况, 积极保胎, 必要时予抑制宫缩, 预防流产、早产的发生。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危重孕妇予留置尿管。⑦与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 做好院内抢救准备。

2 结果

本组16例孕妇交通事故患者中, 4例多发伤孕妇中, 其中1例在急诊科死亡, 1例住院后死亡, 2例胎死宫内;12例非多发伤孕妇中, 无死亡病例, 流产2例, 10例胎儿存活。

3 讨论

3.1 院前对孕妇交通事故伤的抢救处理

要重视妊娠生理, 抢救措施与非孕人员有区别。妊娠期的生理状况有别于非妊娠期, 这些差异影响对孕妇创伤的救治方式[2], 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与影响效应见表1。

3.2 预防院前交通事故的抢救

早期评估及救治应围绕母体展开。胎儿的评估不能干扰对于母体潜在危险的血量及排除。当孕妇发生交通事故后, 母亲及家属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常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带胎儿的状况评估上。然而, 母体稳定的生命体征是胎儿存活的保障, 创伤发生后, 胎儿是否存活完全依赖于母体的生理学稳定, 母体的循环系统不稳定对胎儿是很大的威胁。在急救现场, 对创伤孕妇的评估和处理的首要目的是生命体征的稳定, 应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孕妇外周血量及心输出量增加, 且创伤早期母体以减少胎儿的供血量来代偿失血, 古即使血压及脉搏变化很小, 失血性休克仍可能存在。对于孕周>20周的孕妇, 即使所受创伤较小, 也应监测胎心及胎动, 胎儿的胎心及胎动变化可能是孕妇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首要表现[3]。除非彻底排除出血可能, 否则宜留2条或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严重的应与急诊科取得联系, 并做好输血准备。缺氧是胎儿不良应激的重要因素, 抢救时需非常重视, 做好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予100%纯氧吸入, 做好呼吸道的管理, 必要时积极进行气管插管, 保证良好的通气, 减少胎儿缺氧, 减少呼吸窘迫的风险。

3.3 在现场的搬运

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在16例交通事故孕妇患者中, 有6例发生了胎盘早剥, 有2例合并子宫破裂。交通事故伤后胎盘早剥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突发的减速后, 富于弹性的子宫平滑肌反射性收缩以保护胎儿, 而缺乏弹性的胎盘不能相应收缩, 且由于惯性作用, 宫腔的内容物如胎儿、胎盘继续向前运动, 从而加剧了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 救护过程中不恰当的搬运可能加重病情[4]。由于妊娠期骨盆区域血供增加, 且静脉压增高, 故骨折后出血量大, 是导致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 不恰当的搬运会加重出血和病情。所以我们在急救现场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要采取正确的搬运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应假设合并有骨盆骨折, 按骨盆骨折的搬运方法搬运。在院内也要减少搬运, 坚持多学科协作, 明确诊断, 减少搬运。

综上所述, 妊娠期交通事故在院前处理的首要问题是要聚焦孕妇本身, 孕妇稳定的生命体征是胎儿存活的保证和前提:在救治现场, 应充分了解患者妊娠期的生理变化, 作出恰当的处理, 现场一定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所有患者均应按骨盆骨折搬运, 并与急诊科取得联系, 做好院内的抢救工作。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交通事故伤的院前急救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16例孕妇在院前发生交通事故伤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16例孕妇交通事故患者中, 4例多发伤孕妇中, 其中1例在急诊科死亡, 1例住院后死亡, 2例胎死宫内;12例非多发伤孕妇中, 无死亡病例, 流产2例, 10例胎儿存活。结论 妊娠期交通事故在院前处理的是保证孕妇稳定的生命体征。在救治现场, 应充分了解患者妊娠期的生理变化, 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所有患者均应按骨盆骨折搬运, 并与急诊科取得联系, 做好院内的抢救工作。

关键词:妊娠期,交通事故伤,院前救治

参考文献

[1], 朱锡光.妊娠与创伤[J].中华创伤杂志, 1997, 4 (2) :129-131.

[2]Van Hook JW.Trauma[J].Clin Obstet Gynecol, 2002, 45 (7) :414-424.

[3]Cusick SS, Tibbles CD.Trauma in pregnancy[J].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07, 25 (3) :861-872.

上一篇:急性阑尾炎诊断下一篇:并联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