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防治范文

2024-09-04

鼠害防治范文(精选10篇)

鼠害防治 第1篇

一、生态控制措施

生态控制措施, 是指通过加强以营林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 破坏鼠类适宜的生活和环境条件, 影响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 以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 形成可持续控制的生态林业。

森林鼠害防治必须从营造林工作开始, 要在营造林阶段实施各种防治措施, 对森林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

1. 造林设计时, 首先考虑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速生丰产林, 要加植害鼠厌食树种 (如西北地区的沙棘、柠条等) 、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 (东北在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红背鼠平占优势的地区, 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占优势的地区, 多营造樟子松) , 并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

2. 造林前, 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 破坏鼠群栖境;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清理干净, 以改善造林地的卫生条件。

3. 造林时, 要对幼苗用树木保护剂进行预防性处理 (可以用防啃剂、驱避剂浸蘸根、茎) ;对于有地下鼢鼠活动的地区, 要实行深坑栽植, 挖掘防鼠阻隔沟。

4. 造林后, 在抚育时及时清除林内灌木和藤蔓植物, 搞好林内环境卫生, 破坏害鼠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资源;控制抚育伐及修枝的强度, 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 (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 , 让害鼠取食。在害鼠数量高峰年, 可采用代替性食物防止鼠类危害, 如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 以减轻对林木的危害。

对于新植幼林, 营林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 发现鼠害, 要立即对害鼠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二、天敌控制措施

根据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大力保护利用鼠类天敌, 对控制害鼠数量增长和鼠害的发生, 具有积极作用。

1. 林区内要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 实行封山育林, 严格实行禁猎、禁捕等项措施, 保护鼠类的一切天敌动物,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活条件。

2. 在人工林内堆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 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 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 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

3. 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人工饲养繁殖黄鼬、伶鼬、白鼬、苍鹰等鼠类天敌进行灭鼠。

三、物理防治

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低、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灭鼠的林地, 可以使用鼠铗、地箭、弓形铗等物理器械, 开展群众性的人工灭鼠。也可以采取挖防鼠阻隔沟, 在树干基部捆扎塑料、金属等防护材料的方式, 保护树体。

四、化学灭鼠

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大、造成一定危害的治理区, 应使用化学灭鼠剂进行防治。

化学杀鼠剂包括急性和慢性的两种, 含一些植物, 甚至微生物灭鼠剂。急性杀鼠剂 (如磷化锌一类) 严重危害非靶动物, 破坏生态平衡, 对人畜有害, 应尽量限制其在生产防治中的使用。

鼠害防治 第2篇

选用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生产的C型肉毒梭菌毒素灭鼠剂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的.总平均灭鼠率为81.7%,其效果较好;随着毒饵浓度的增加,灭鼠率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小麦毒饵的灭鼠效果较洋芋毒饵好.

作 者:王新 李月辉 WANG Xin LI Yue-hui 作者单位:王新,WANG Xin(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兽医站,宁夏,固原,756000)

李月辉,LI Yue-hui(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草原工作站,宁夏,固原,756000)

对林木鼠害防治与营林方法 第3篇

【关键词】林木鼠害;防治;营林方法

1.林木鼠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鼠类个体小,大多数在地下生活,适应环境能力强,食性杂,繁殖能力强,适宜条件下能迅速繁殖,暴发成灾。另一方面,人类行为促进鼠害。第一,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为捕杀等原因,促使鼠类天敌迅速减少,食物链失去平衡,鼠群大量繁殖;第二,新造林地区,结构设计不合理,树种单一,若为林木害鼠喜欢食用的树种,很容易大量受灾;第三,在退耕还林地区,农民自己经营林地,在经验、技术等方面受限,无法对鼠害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第四,治理林木鼠害时,长期使用单一化学药剂,可使林木害鼠产生抗药性、拒食性,使治理效果下降;第五,林业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使鼠害防治工作很难长期运行。

2.林木鼠害管理指导思想及原则

2.1指导思想

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遵循林业鼠害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树种搭配组合,加强幼林抚育管理,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在调控能力,并落实好各项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逐步实现林木鼠害的长期可持续控制。

2.2基本原则

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将鼠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要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根据不同区域环境条件、不同鼠种和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要坚持自然调控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合理使用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和物理措施等,防止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3.林木鼠害管理总体思路及对策

3.1总体思路

林木鼠害管理要把森林健康经营与自然和谐理念贯穿于鼠兔害管理全过程,切实将预防工作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过度干扰和破坏,重视并利用天敌动物对害鼠的控制作用,努力恢复与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内鼠类及其天敌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林木鼠害的长期可持续控制。

3.2管理对策

林木鼠害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且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因此,关键的一点是要有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把各项预防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同时应当根据鼠害发生及危害程度,确定不同的治理对策,通过人工、生物、生态等措施,充分利用好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控能力,尽可能保持生态稳定。

4.营林环节各项预防技术措施

在造林阶段实施多种防治措施,对林木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在造林设计中考虑营造针阔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减少纯林面积,加植鼠类厌食树种,以优化树种结构。在整地阶段进行深翻,使造林地区彻底清理干净,改善造林地区卫生条件,破坏鼠群生存环境。移栽阶段,对幼苗应用树木保护剂、防啃剂,在林木茎部捆扎铁丝网等防护材料,進行预防性处理。针对有地下鼢鼠活动的区域,必须进行深坑栽植,并且挖掘防鼠阻隔沟,影响鼢鼠活动,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造林后要加强管理,定时清除林区内其他植物,保持好林区内环境卫生,破坏鼠群栖息地,去除鼠群食物资源。具体方法是:

4.1树种选择与育苗

鼠虽然能对多种树种造成危害,但不同的鼠种类都有其喜食的树种。如鼢鼠特别喜食油松,但像臭椿等树种多数鼠都不会去危害。所以,在选择造林树种时,一定要事先调查清楚当地和造林地块鼠种类及种群情况,避免用鼠类喜食树种大面积造林,为鼠危害埋下隐患。

4.2造林模式选择

在造林设计时,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合理搭配树种组合,并根据各树种之间相生相克特性,选择针叶混交、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造林模式,仿照天然林复合结构模式,确定合理的混交方式和结构比例,在允许值范围内尽量密植,以促成新造林地尽快成林郁闭。应当杜绝营造较大面积单一树种纯林,适当配植一些鼠厌食树种,如臭椿、沙棘、柠条、落叶松、樟子松等等,并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适当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

4.3造林整地及预防处理

造林设计前,应当对拟造林地进行详细调查,如果发现拟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应提前进行灭鼠,待鼠口密度降低到允许范围内后再实施造林;造林前整地时,一定要尽量保存原有植被,植树穴或鱼鳞坑口径不能太大,但要深坑栽植,苗木根部应当在地面30―40厘米以下,并保留深穴。这样的整地栽植方式既抗旱,又能多蓄水,还能有效预防地下鼠危害,一举三得;对地下鼠活动频繁的地块,要在造林地周边挖掘防鼠阻隔沟,沟壁应垂直地面,沟宽30厘米以上,沟深60厘米以上,以阻断鼢鼠危害通道。

4.4幼林抚育集约管理

造林前,有条件的地方要对苗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可用驱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对苗木进行涂于或蘸根,但千万要注意量的控制,如果操作不当会适得其反。要加大对新造林地的日常管理,至少每周巡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浇水除草,冬季前对幼树基部实施保护等等。责任到人,集约管理,以确保幼林健康快速生长,尽早郁闭成林。

4.5鼠类天敌动物保护管理

利用食物链,重点保护鼠类天敌,利用天敌自然控制鼠害,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注意保护野生动物,严禁林区附近捕捉雏鸟和砍伐鸟巢树,实施封山育林,为有益动物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造林后,要对幼林地加强“三防”管理,及时清除有害生物,包括病原物、害虫及有害植物,净化林地环境,破坏害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间和食物储备,为幼树健康快速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控制抚育间伐及修枝强度,促进幼林早日郁闭成林。可在林缘地有意识地种植一些鼠类喜食植物,如苜蓿、红豆草、土豆和豆类等等,以吸引鼠兔取食,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广泛宣传天敌动物控制鼠兔害的作用及意义,加大对野生鼠类天敌动物的保护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林区面积释放相应的天敌,一般猛禽可在大范围林区发挥作用,鼠类天敌的兽类适用于较大的森林面积,蛇类活动范围较小,在小面积林区发挥作用。

5.结束语

林业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重点发展项目,保护森林健康持续的发展,不仅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林木资源。因此,对于破坏林业发展的鼠害现象,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为方针,大力发展鼠类天敌的数量,尽量在不影响森林物种正常生存环境的情况下,消灭鼠患,保护林业。 [科]

【参考文献】

[1]宗彦平.浅议林木鼠害防治原理及对策[J].山西林业,2008(1):38-39.

森林鼠害的有效防治 第4篇

1 鼠情监测

森林鼠情的监测要实行定点、定人、定期、定方法的调查和监测, 调查和监测的内容包括害鼠的种类、种群数量、林木被害率、林木死亡率等技术指标。主要是对本地区未成林造林地、中幼龄林及其它易受鼠害的林分进行调查。

1.1 鼠情线路调查

春季雪融化后 (已露出被害状) 或其它时间, 按调查地块的形状选择一条最长的对角线, 采用线路踏查调查法, 等距选取100株样树, 调查林木被害株数及林木死亡株数。

1.2 标准地内害鼠危害程度调查

在线路踏查的基础上, 选择被害率超过3%的地块凹-30处, 设立标准地进行当年有无被啃斑痕、危害等级、林木受害程度的调查。

1.2.1 地上害鼠类调查

每块标准地面积为1hm2, 其内树木不少于200株, 按对角线法随机选取100株幼树, 调查林木被害株数和林木死亡株数, 确定危害等级。

1.2.2 地下鼢鼠类调查

每块标准地面积为1hm2, 随机抽取200株样树, 记录当年死亡株数, 确定危害等级。

1.3 临时标准地害鼠种类和密度调查

1.3.1 地上害鼠类调查

每年于4月上旬和10月上旬, 设立临时标准地, 用炒熟的白瓜子、角瓜子等做诱饵, 将100只鼠铗子按5m间距方格布放, 间隔24h进行检查, 用空铗将已捕获害鼠的鼠铗替换, 72h后将捕鼠铗全部收回。逐日调查害鼠种类组成和捕获率。

1.3.2 地下鼢鼠类调查

每种立地类型选择一块面积为1hm的辅助标准地, 统计标准地内当年的土丘数。根据土丘挖开洞道, 凡封洞者既为有效洞。确定有效洞口后设置地弓箭进行人工捕杀, 连续捕杀3昼夜, 统计捕获的鼢鼠种类组成和捕获率。

2 防治措施

2.1 生态控制措施

生态控制措施, 是指通过加强以营林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 破坏鼠类适宜的生活和环境条件, 影响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 形成可持续控制的生态林业。

森林鼠害防治必须贯穿营造林全过程, 要在营造林阶段实施各种防治措施, 对森林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

2.1.1 造林设计时, 首先考虑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速生丰产林, 要

加植害鼠厌食树种 (如沙棘、柠条等) 、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 并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

2.1.2 造林前, 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 破坏害鼠栖境;

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清理干净, 以改善造林地的卫生条件。

2.1.3 造林时, 要对幼苗用树木保护剂进行预防性处理 (可以用防啃剂、驱避剂浸蘸根、茎) ;

对于有地下鼢鼠活动的地区, 要实行深坑栽植, 挖掘防鼠阻隔沟。

2.1.4 造林后, 在抚育时及时清除林内灌木和藤蔓植物, 搞好林内环境卫生, 破坏害鼠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资源;

控制抚育伐及修枝的强度, 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咸林;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 (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 , 让害鼠取食。在害鼠数量高峰年, 可采用代替性食物防止鼠类危害, 如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 以减轻对林木的危害。

2.2 天敌控制措施

根据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大力保护利用鼠类天敌, 对控制害鼠种群数量增长和鼠害的发生, 具有积极作用。

2.2.1 林区内要保护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 实行封山育林, 严格

实行禁猎、禁捕等项措施, 保护鼠类的一切天敌动物,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活条件。

2.2.2 在人工林内堆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 招引鼬科动物;

在人工林林缘或林中空地, 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 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

2.2.3 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人工饲养繁殖黄鼬、伶鼬、白鼬、苍鹰等鼠类天敌进行灭鼠。

2.3 物理防治

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低, 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灭鼠的林地, 可以使用鼠铗、地箭、弓形铗等物理器械, 开展群众性的人工灭鼠。也可以采取挖防鼠阻隔沟, 在树干基部捆扎塑料、金属网等防护材料的方式, 保护树体。

2.4 化学灭鼠

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大, 造成一定危害的治理区, 应使用化学灭鼠剂进行防治。

化学杀鼠剂包括急性和慢性的两种, 含一些植物, 甚至微生物灭鼠剂。急性杀鼠剂严重危害非靶动物, 破坏生态平衡, 对人畜有害, 应尽量限制其在生产防治中的使用。

慢性杀鼠剂中的第一抗凝血剂 (如敌鼠纳盐、杀鼠醚类) 需要多次投药, 容易产生抗药性, 在防治中不提倡使用此类药物。第二代新型抗凝血剂 (如溴敌隆等) 对非靶动物安全, 无二次中毒现象, 不产生抗药性, 可以在防治中大量使用。但应适当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 如添加保护色、小塑料袋包装等等。大隆类药物因具有急、慢性双重作用, 二次中毒严重, 在生产防治中应慎用。

2.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属于基础性的技术措施, 要配套使用, 并普遍、长期地实行, 以达到森林鼠害的自然可持续控制。现在提倡使用的药剂可以分为三种。

2.5.1 肉毒素。

肉毒类是指由肉毒梭菌所生产的麻痹神经的一类肉毒毒素, 它是特有的几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单体或聚合体, 对鼠类具有很强的专一性, 杀灭效果很好, 在生产防治中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 该类药剂在使用中应防止光照, 且不能高于一定温度, 还要注意避免小型鸟类的中毒现象。

2.5.2 林木保护剂。

林木保护剂, 是指用各种方法控制鼠类的行为, 以达到驱赶鼠类保护树木的目的, 包括防啃剂、拒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几类, 由于该类药剂不伤害天敌, 对生态环境安全, 可以在生产防治中推广应用, 尤其是在造林时使用最好。

2.5.3 抗生育药剂。

抗生育药剂是指能够引起动物两性或一性终生或暂时绝育, 或是能够通过其他生理机制减少后代数量或改变后代生殖能力的化合物, 包括不育剂等药剂。

摘要:针对鼠情检测及各种防治措施进行了详尽介绍, 供参考。

汤旺河林业局森林鼠害发生规律调查 第5篇

汤旺河林业局森林鼠害发生规律调查

汤旺河林业局是黑龙江省伊春林区重要的.木材生产单位,属温带针阅混交林区域,温湿的气候,丰富的物种资源,低山丘陵环境为林鼠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经过大量实地调查,以翔实的数据和实例,阐述了汤旺河林业局林鼠的种类、发生鼠害的现状、发生原因及规律,对两种主要鼠害危害林木的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作 者:张明浩 Zhang Minghao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汤旺河林业局 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 英文刊名: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41(1) 分类号:S7 关键词:林区   森林鼠害   发生规律   调查  

利用生物药剂防治草原鼠害试验 第6篇

1 试验材料

采用生物杀鼠毒素C型肉毒杀鼠素, 此药剂是一种高效、低毒、无二次中毒、无环境污染的新型生物毒素杀鼠剂, 试验材料来源自青海省青海生物药品厂。

2 防治区的确定

试验区草原主要害鼠为东北鼢鼠、达乌尔黄鼠。发生密度2010年4月下旬调查达乌尔黄鼠有效洞口平均为每公顷30个, 最高42个;2010年5月下旬调查东北鼢鼠有效洞口 (新土丘) 平均为每102个/hm2, 最高115个。

根据调查统计, 对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进行防治试验。确定在梅里斯区梅里斯乡进行达乌尔黄鼠的防治试验, 防治面积800 hm2;在梅里斯区卧牛吐镇进行东北鼢鼠的防治试验, 防治面积860hm2;总防治面积1660hm2。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多风少雨, 夏季湿润多雨, 秋季晴朗多霜冻, 冬季寒冷而干燥;年平均气温3.2℃, 降水集中, 年降雨量415mm, 日照时数为2861.9h;无霜期为136d, 昼夜温差大, 利于作物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 光热资源充足。

在鼠害发生地块的样方内, 测量每平方米产草量与同类型无鼠害草场的产草量比较, 鼠害草场一般减产15%左右, 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

3 试验方法

3.1 毒饵配制

毒饵载体采用以玉米为主的颗粒饲料, 配制0.2%毒饵1kg, 将100万U毒素2m L加入80m L清水稀释混匀后加入1kg颗粒料, 充分搅拌均匀, 使每粒饵料都吸附毒素, 放置1h, 放置过程要搅拌3~4次, 置于避光处晾干即可。

3.2 毒饵的投放方法

达乌尔黄鼠洞口比较明显, 这样有利于毒饵的投放, 将毒饵投于洞口旁10~20cm处的跑道两旁, 每堆毒饵量为30~35粒, 约5g。地下活动鼠投毒:东北鼢鼠营地下生活, 鼠洞不明显, 在进行有效洞口的调查后, 在有效洞口进行, 灭鼠时先将洞道挖开或用探棍投入毒饵, 将洞口封严, 每洞投饵35~40粒, 约6g。

3.3 防治时期的确定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害鼠的发生发育程度确定。达乌尔黄鼠在5月15日之前防治;东北鼢鼠在6月10日之前防治。鼠害防治各地均在防治前进行有效洞口调查完成之后连续进行。投毒饵要求每天晚4点以后开始, 当天制的药饵力争当天投完。在施药区设立标志牌, 严防畜禽误入为保证安全对施药地块禁牧15d。

4 结果与分析

灭鼠效果调查:在施药后第7d进行灭鼠效果调查, 调查方法仍采用统计洞口法和封洞开洞法, 根据有效洞口数计算出鼠的灭治率。从调查结果看, C型肉毒杀鼠素使用效果完全达到了防治要求, 达乌尔黄鼠的平均灭治率为96.5%;东北鼢鼠的平均灭治率为87.3%.且此药剂适口性好, 无二次中毒, 在牧草上没有残留, 在我省西部地区的草原上完全可以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利用C型肉毒杀鼠素, 防治草原害鼠, 是经过实验证明了的最安全、有效、廉价、易于推广的好方法。2008年开始对上一年的防治区域进行扫残防治;达乌尔黄鼠每公顷有效洞口的灭洞率达到90%以上;东北鼢鼠每公顷有效洞口的灭洞率80%以上。

林地鼠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第7篇

在玛纳斯地区生境进行布夹调查, 明确当地害鼠的优势种、常见种、少见种比例, 同时确定当地主要危害的鼠种、数量及分布情况, 确定当地受害作物、受害程度、受害面积及已达到防治指标的面积, 掌握鼠情发生动态。

2 抓住灭鼠关键时期

坚持春季灭鼠为主, 秋季灭鼠为辅的原则。经调查表明, 春季3月下旬至4月初和秋季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害鼠活动猖獗, 是化学灭鼠和生物灭鼠的最佳时机。春季灭鼠则能迅速压低害鼠密度和控制害鼠密度回升。

3 分区施策, 综合防治

一般在轻度发生区, 春季林木受害株3%~10%或秋季鼠种捕获在1%~4%, 以预防为主, 重视天敌对害鼠的控制作用。在中度发生区, 春季林木受害11%~20%或秋季鼠种捕获在5%~9%,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 加大生态防治比例, 通过各种人工、生物、生态防治措施, 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在重度发生区, 春季林木受害株21%以上或秋季鼠种捕获在10%以上, 以压低鼠口密度为主, 采用化学、生态、生物等技术措施, 进行全面防治, 把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应用C-型肉毒素、溴敌隆和多功能防啃剂等进行防治。对林木的根基部位树皮韧皮部未被老鼠完全环剥的, 及时用土掩埋裸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 并进行追肥, 以增强树势, 促进伤口尽快愈合;完全环剥的要及时用土掩埋裸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 进行高植栽培, 并进行灌水, 成活率可达95%。

4 采取综合防治技术

4.1 生态控制措施

合理搭配树种, 营造针阔混交林, 加植害鼠厌食的树种 (如沙棘、柠条等) , 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未达到防治的造林地, 必须做到先灭鼠后造林。苗木要实行深坑栽植, 并对树苗采取一些防范性的保护措施, 如用多效抗旱驱鼠剂和p-1拒抗剂进行预防性涂干处理。加大对中幼林的监管, 特别是加强秋冬季田间管理, 对林地进行冬灌淹鼠, 水要漫过林地中的垄地, 且清除杂草。控制抚育伐及修枝的强度, 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 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 (树头、树枝丫及灌木枝条等) , 让害鼠取食。

4.2 天敌控制措施

4.2.1 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宣传教育。

要使广大农牧民树立环保意识, 禁止非法猎杀野生动物, 保护生物链的完整性。严格执行禁猎、禁捕等项措施, 保护鼠类的一切天敌动物, 如黄鼠狼、猫、狐、鹰、毛头鹰、蛇类等。

4.2.2 人工招引天敌。

在人工林内堆积石头堆、支柴草堆, 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 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 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提倡农户多养猫养狗。

4.2.3 科学选用杀鼠剂, 避免伤害天敌。

选用第2代新型抗凝血剂的化学杀鼠剂, 严格控制使用有二次中毒的毒饵、毒剂, 保护好天敌, 促进生态平衡。

4.3 物理防治

对于老鼠种群密度较低、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灭鼠的林地, 可以使用鼠夹类、笼类、套扣类、压板类等物理器械。秋季采用各种措施保护树体, 防止鼠啃咬, 如在树干上涂白或捆扎塑料套、金属网、芦苇等防护材料。

4.4 化学灭鼠

4.4.1 化学杀鼠剂。

该类药剂包括一些属于国家推荐使用的第2代新型抗凝血剂。它们毒杀作用很强, 适口性较好, 兼有第1代抗凝血剂的优点, 可以一次性投药。在使用中要注意适口性及对天敌的保护措施。

4.4.2 科学投饵。

在鼠害密度较高的情况下, 实行统一行动, 大面积连片防治。鼠类流动性大、群体庞大、繁殖速度快, 灭鼠活动中, 必须做到“五统一”、“五不漏”和“速减法”, 才能达到较好效果。生活点的灭鼠毒饵坚持晚投晨收, 防止家禽误食, 并要求农民管理好自己的家禽家畜, 同时毒饵要有专人管理。第1次投饵后的4~6d为害鼠死亡高峰期, 每天坚持检查, 收集死鼠深埋, 防止畜禽误食和污染环境。

4.5 生物防治

4.5.1 涂刷林木防啃剂。

每年10月底以前涂在根茎处20cm, 刷环即可。该药剂可保护林木不受啃咬, 属于林木保护技术的一种, 且无毒杀作用, 可以保护多种林木免受害兔、害鼠啃咬, 防护效能显著, 持效期长, 操作简便易行。

4.5.2 C-型肉毒素灭鼠。

C-型肉毒素是一种生物制剂, 适口性好, 无二次中毒, 不污染环境。C-型肉毒素是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神经性麻痹毒素, 对鼠类具有很强的专一杀灭性, 是目前国家批准生产的维一一种生物杀鼠剂。配制2%C-型肉毒素毒饵如油葵、干玉米、小麦等, 投放在鼠洞内或林地外围, 一般投药7.5~15.0kg/hm2。

摘要:鼠害是影响新疆北方区林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为了能够有效消灭鼠害、巩固植树造林的成果, 提高林木成活率、保存率, 针对林地鼠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综合性防治措施。

关键词:林地,鼠害,防治措施,新疆玛纳斯

参考文献

[1]韩占德.互助县退耕还林地鼠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119-120.

毒饵站防治农田鼠害技术初探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杀鼠剂:0.05%敌鼠钠盐 (辽宁省大连实验化工有限公司) , 由海南省植保站提供;供试诱饵:自制新鲜烧鸭; 供试毒饵站: 规格250mm×110mm×110mm, 洞口尺寸:60mm ×60mm, 由北京市隆华新业卫生杀虫剂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方法

三亚市面积最大的田洋:崖城镇坡田洋, 800hm2, 为该市冬季出岛瓜菜重要的生产基地。

鼠密度监测: 依据农区鼠害监测技术规范 (NY/T1481-2007) [9], 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 9月10日下午5点开始投放捕鼠笼, 以新鲜烧鸭做监测诱饵, 1hm2农田作为1个调查小区, 每个小区放置55个笼, 共布放110个捕鼠笼, 按笼距10m×20m直线排列, 特殊地形可适当调查夹距, 放置在田埂、地埂、土坎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 9月11日上午6点收笼, 同时记录监测时的天气情况。

根据前期鼠密度监测密度结果, 参考徐翔等[10,11]的研究结果, 按15个/hm2的密度沿田埂、沟渠旁鼠道平行摆放毒饵站, 由防治队统一投放鼠药。 9月20日开始投药, 每站点投药60g, 旁边插小旗以示警示。 21日有雷阵雨停投一天, 22日完成防治区域所有毒饵站点投药。 24~28日持续对被盗食毒饵查看、补投, 保证足量, 以便提高灭鼠效果。 同时收集死鼠集中销毁, 防止污染环境和非靶标生物二次中毒。 进入10月, 农户开始进行机械化犁田整地损毁少许毒饵站。 10月12日进行防治效果调查。 10月13日毒饵站集中收回以备来年春季农田灭鼠应用。 工作流程见表1。

注:原计划10月5日防后密度监测, 因雨天延迟。

1.3 防效计算

为了更好的跟踪防效, 采用灭前密度监测同一种方法, 对防治区域进行灭后密度监测。 10月12日下午5点钟开始投放捕鼠笼, 10月13日上午6点收笼。监测方法同1.2.1。 鼠密度= (捕获农田鼠总数/布放捕鼠笼数) ×100%;防治效果=[ (防前密度-防后密度) /防前密度]×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期间天气情况

防治期天气情况如表2所示。 受当年第五号台风“海燕”的影响, 9月中上旬基本为阴雨天气, 土壤潮湿。 9月下旬, 以多云天气为主。 防治从20日开始投药, 21日逢阵雨, 停投1d, 22日投药, 夜间大雨, 24日检查鼠药仅有少数几个站点毒饵受潮, 未出现被雨水冲刷毒饵流失现象。 28日查, 原受潮站点毒饵发生霉变, 而其它站点毒饵未受影响。

2.2 防治效果

如表3所示, 前防后捕获鼠种黄毛鼠占很大比例, 是该地区的优势鼠种。 毒饵站防前密度为31.8%, 大发生[12], 防后密度8.2%, 防治效果74.2%, 未能达到防治后鼠密度降至3%以下的预期效果。

经研究认为:1) 灭鼠药剂的适口性对防治效果影响较大;2) 进入10月后, 该地大面积耕地整田, 毒饵站要不被损坏, 要不摆放位置被改变, 造成鼠害取食的迟疑性, 不愿盗食, 影响效果;3) 该地区鼠密度高, 防治后未能马上进行防治效果监测, 鼠害于农舍与农田、农田与农田间来回窜返, 易造成防控结果监测误差。

3 小结与讨论

开展农区灭鼠统防统治是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具体行动, 毒饵站防治法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相结合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毒饵站法改变以往易被雨水淋湿造成药剂浪费和环境污染, 对控制农田鼠害有一定的效果, 因首次在三亚农田应用, 防控技术、方法仍有待提高, 为今后开展农田鼠害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姜策, 张贵锋.辽宁省毒饵站灭鼠技术研究与应用[J].辽宁农业科学, 2011 (6) :81-83.

[2]牛勇琴, 孙发国, 高勇, 等.“毒饵站”灭鼠技术在宁夏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 2009 (6) :61.

[3]章富忠, 何瑞招.萍乡市农区毒饵站灭鼠技术推广[J].江西植保, 2006, 29 (4) :191-192.

[4]房桂莲.农田大面积使用“毒饵站”投药技术灭鼠的操作与体会[J].中国植保导刊, 2008, 28 (6) :38-39.

[5]金星, 杨再学, 刘晋, 等.贵州省毒饵站灭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 (9) :107-110.

[6]黄立胜, 陈玉托, 姚丹丹, 等.广东农区毒饵站灭鼠技术试验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08 (7) :68-71.

[7]唐声田, 毛明江.农田毒饵站灭鼠试验[J].广西植保, 2006,

[8]郑晋江.洛江区“毒饵站”灭鼠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2010 (5) :60-61.

[9]NY/T1481-2007, 农区鼠害监测技术规范[M].

[10]徐翔, 王朝斌, 蒋凡.农田不同鼠密度最适毒饵站放置密度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 2005, 25 (5) :34-36.

循化县天然草地鼠害防治调查 第9篇

循化县虽以农业生产为主,但草场资源丰富。草场分为山地干草原类,山地荒漠类,高寒草甸类,零星草场类,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由于受草地害鼠的侵害,致使草地生产能力逐渐降低,畜草矛盾日益突出。为保护草地植被,维护草地生产能力,保持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1953年就开始了鼠害调查及防治工作。

1 防治历史和现状

农区早在1957年就开始了害鼠的防治试验,并逐步开展了大面积灭鼠工作。在灭鼠药品的选用上,20世纪50~70年代主要采用磷化锌、甘氟等杀虫剂。70年代后期,又采用敌鼠钠盐为主的抗凝血性杀鼠剂。杀鼠剂的应用对草地主要害鼠的种群数量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避免了较大的鼠害灾情,保护了草地,为发展畜牧业生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这些化学药物残效期长,灭鼠后有二次中毒现象,为此,青海省草原科技工作者1985~1988年对生物毒素进行了灭鼠试验和推广实践证明,该杀鼠剂具有灭鼠效果好,对人畜安全,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生物杀虫剂。1989年进行了鹰架招鹰灭鼠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4年后,高原鼢鼠药用开发研究成功,为此弓箭捕捉鼢鼠的灭鼠方法在全省铺开。由青海省江河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草原鼢鼠箭具有设计科学、制作精良、使用简便、易于操作、可反复利用、捕杀率高等特点,避免了化学灭鼠造成的二次污染,是我国草地灭鼠物理性捕捉器具中筛选出的最佳有效工具,是保护草地环境,维护草地平衡的优良捕鼠器械,目前已在本省全面推广使用。2006年和2007年循化县投入草原鼢鼠箭6 000付,劳力398人,对40万亩天然草场进行了鼠害防治工作,平均灭效在96.36%以上,有效地控制了鼢鼠的繁衍,而且变害为利,增加了捕鼠群众的收入。

2 防治方法

采用弓箭捕杀法进行防治。在防治中采取分片承包的方法,将规划的区域按面积分片承包给防治组。防治组在捕捉鼢鼠的同时将新旧土丘摊平,以利于草地植被的恢复,鼢鼠防治时间主要在鼢鼠繁殖前期的4月上旬至5月中旬,9月下旬鼢鼠活动高峰期开展鼠害扫残工作,以稳定防治效果。

3 防治成效

3.1 经济效益

截止2007年,循化县累计防治高原鼢鼠4万hm2,按灭治害鼠每公顷当年可挽回牧草损失450㎏计算,灭治当年挽回鲜草180×105㎏,相当于1.23万羊单位的年饲草量。若每公斤牧草0.20元计,折合人民币360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大面积的鼠害防治,将鼠害对天然草场的破坏控制在最低程度,逐步提高草地的产草量,增加了载畜能力,提高了草地畜牧业产出率,从而有力地推动草地畜牧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化,推动全县畜牧业生产迈上新台阶,为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和繁荣区域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生态效益

据测定,鼠害防治后,天然草地的平均产草量提高30 kg以上,提高21.42%,植被覆盖度提高12%~32%,牧草高度提高2~7 cm,优良牧草的种类也较防治前有所增加;防治区的土壤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堆积裸露的土堆逐渐消失,沙化程度降低,保土、保水能力明显增加,促进了草地植被的生长,从而限制了鼠害的复发。经过连片连续的鼠害防治,缓解了畜草矛盾,减慢了草场退化的速度。

4 具体措施

4.1 制定灭鼠规划

制定灭鼠规划的基础是鼠情调查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应当从生产效益出发,考虑鼠类在该地区是否对草地生产造成危害,鼠类数量是否超过了危害的临界密度,并要注意灭鼠的费用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不可做得不偿失的工作。

4.2 确定灭鼠区域

鼠类分布一般很广,进行草地灭鼠时,首先应确定灭鼠区域,然后对灭鼠面积的大小和灭鼠作业区做出具体安排,以便于集中人力分区歼灭,并使各作业区连片,不造成漏灭地段。4.3确定灭杀对象灭鼠时,一个地区所要杀灭的对象一般为本地区的优势种,因为优势种数量高,密度大,是造成危害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各种鼠的危害方式不同,有时个别鼠种虽然不是优势种,但其危害可能更大,破坏性更严重,也应列为杀灭对象。

4.4 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及时成立以畜牧局局长为组长、以财政、审计和乡政府主要领导以及草原技术员为成员的防治高原鼢鼠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监督;各防治作业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项目建设齐抓共管,防治质量严格把关,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4.5 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

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及农牧民群众把防治高原鼢鼠的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学习,深刻领会防治鼠害对畜牧业产生发展和保护草地植被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使全社会都树立鼠害泛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将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再次,组织防治人员进行集中技术培训,主要讲解正确判断有效洞道的经验、弓箭的安置方法及安全操作等基本常识,从而保证防治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以提高灭鼠效果,避免发生事故。

4.6 发挥长效机制,确保灭鼠效益

要建立发挥长效机制,确保灭鼠效益必须使草原承包到户,建立奖罚制度,对巩固灭鼠效益好的牧户要奖励,对不好的要进行处罚,从而调动广大牧民积极参与灭鼠,确保长效机制建立。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鼠害预测预报缺乏经费和设备,不能对鼠害的动态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测,影响了防治规划的制定和灭治效果,建议上级部门增加鼠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经费。

(2)宣传普及面不广,群众防治鼠害的思想观念和积极性有待改善和提高。

运用植物不育剂进行鼠害防治的思考 第10篇

常见的治理鼠害的技术分为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综合防治[2]。其中化学防治是应用最广泛的, 但会造成有益鸟兽及人畜中毒事故, 破环生态平衡。生物防治也是减轻鼠害程度的有效途径[3]。植物源灭鼠技术属于生物防治的一种。植物源灭鼠技术主要有不育剂和杀鼠剂两大系列, 而利用植物杀鼠的报道很少。植物源灭鼠剂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 在自然界易降解, 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无残毒, 不造成环境污染, 不易产生抗性, 对解决当前化学农药所引起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4]。目前烟草与夹竹桃等是已发现的植物源灭鼠剂[5]。

Knipling在1959年首先提出使雄鼠不育来控制鼠类。上世纪80年代初, 国内一些学者转向植物性抗生育剂的研究。植物不育药剂是一种从天然植物中提取, 与传统灭鼠方法相比有更大的潜力。它通过对生殖生理起作用, 致使单性或两性永久不育或短时不育, 从而减少后代数量或降低子代生殖能力的。我国植物资源丰富, 而且我国中医学中很早就有用中草药避孕、引产、绝育的经验, 并收录于中药方书、本草、药典等[6]。目前已知的植物不育剂多达几十种:信子素、对香豆素酸、间二甲氢醌、巴拉圭菊醇、褐煤醇、金雀花碱、天花粉蛋白、二碱萜原酸脂、芫花酯甲及芫花酯乙都具有很强的引产作用。原鸦片碱、紫堇醇灵碱和异紫堇醇灵碱等3种生物碱, 有终止早期妊娠作用。百合科植物提取的秋水仙素, 可抑制精子生成。莪术的醇浸膏、萜类、倍半萜类化合物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7]。研究较详细的有雷公藤、棉花酚、槟榔、山海棠影响雄鼠生殖能力。

植物性不育剂可破坏害鼠的种群密度, 避免或减少鼠害, 达到有鼠不成灾的低密度水平[8]。但植物不育剂存在以下一些缺点:一是作用时间缓慢, 在某些特定场所无使用价值;二是选择性低, 对误食的生物也有伤害;三是使用成本高。此外, 植物不育剂的适口性也是制约其使用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广泛在实验室[8]和野外田间[9,10]展开, 而在农、林、牧、草区的灭鼠效果是关注的焦点。

然而, 鼠类有独特的行为特点, 鼠类寻找鼠道、食物及异性分泌物都靠发达的嗅觉。它能通过嗅觉及时感受到生存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鼠类多属杂食性动物, 一次摄食量少, 分多次进食。群体中的老年个体先识别, 在取食后一定时间内无异常反映, 其他个体才陆续进食至吃完为止。这对保护群体中的大多数个体生命安全起到极好的作用。鼠性多疑, 有强烈的新物反映, 对在活动场所出现的不常见的物体 (如食物、捕鼠器械等) 均持疑惑态度。鼠类将生存过程中的损伤性事件长期存留在个体中, 并通过鼠间讯息传递给下一代, 使其免遭不幸之灾[11]。

为使植物不育剂防治技术达到最好的效果,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可利用鼠类间信息通讯物质。比如, 尿液在动物嗅觉通讯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 尿液具有的气味更具性吸引力。我们可以将植物不育剂与其尿液混合, 使植物不育剂的适口性大大提高, 从而使其灭鼠的能力增强。其次, 将植物不育剂与鼠类喜食的物质混合使用, 研究表明, 将莪术醇母粉与燕麦混合后的适口性比较好[10]。植物不育剂配制的毒饵通常是由诱饵、植物不育剂剂和附加剂组成的复合型毒饵。鼠类尤其是家鼠的嗅觉和味觉非常灵敏, 毒饵中添加剂的含量即使极其微小也能察觉出来, 对它不熟悉的物质更是敏感, 因此毒饵中附加剂种类和数量应越少越好。鼠类对颜色不敏感, 为了使人畜不会误事毒饵, 还可以在复合型毒饵中添加红色或蓝色的染料, 对非靶动物却能起到警戒作用, 但毒饵的颜色尽量和食品的颜色区别开[13]。最后, 应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鼠类植物不育剂使用的最佳场所是大面积的农、林、牧、草区, 使用的最佳时机是在鼠密度最低时, 如冬季结束时、发生旱情期间、疾病流行结束时或在传统的灭鼠活动结束后。与单独使用不育剂相比, 能极大的降低灭鼠的成本。

上一篇:以文化长青促基业长青下一篇:中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