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效果范文

2024-07-07

抗菌效果范文(精选11篇)

抗菌效果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通过HIS系统调取我院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以及外科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 (整治前) 15000张处方和500份医嘱, 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 (整治后) 17500张处方和500份医嘱;共抽出整治前抗菌药物处方5685张、医嘱375份, 整治后抗菌药物处方4655张, 医嘱285份。

1.2 方法

1.2.1 成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

成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 组长由业务院长担任, 组员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办、临床各科室主任组成。

1.2.2制定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标准: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临床诊疗指南》、《药物处方集》等制定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标准, 结合《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的要求, 评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 不合理处方中分离出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

1.2.3 处方点评内容:

统计门、急诊及医嘱中应用抗菌药物处方比率, 主要针对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分类汇总、分析。对有无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方法、用药剂量、联合用药、用药禁忌、分级管理规定等内容展开点评。点评对象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

2 结果

2.1 整治前后各科室抗抗菌药物使用比率情况, 见表1。

2.2 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项目, 见表2。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由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明确要求, 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下降了11.3%,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了18%, 整治后使用率虽然合格, 但仍较高, 这是因为抽取的处方来自感染性疾病较多的科室, 全院的使用率门诊为15.3%, 住院为41.9%, 在本区域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表1中可看出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高的科室有感染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呼吸内科、妇科, 而创伤外科和ICU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低。通过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的统计, 为医院制定各科室的目标责任书提供了依据, 从而使目标责任书的制定科学、合理。

3.2 不合理应用情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基于以下两方面:①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②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

从表2可知, 整治前抗菌药物处方不合格率为7.6%, 整治后为4.87%, 下降2.7%, 符合国家处方合格率不低于95%的规定。不合理项目均有下降。从结果2.2中看出不符合用药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未按照PK-PD关系选择给药方法和违反分级管理规定方面, 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的临床疗效与其血药浓度超过常见致病菌的平均最低抑菌浓度的持续时间 (T>MIC) 长短有关, T>MIC越长则疗效越好, 而氨基糖苷类与氟喹诺酮类的临床疗效则与血药峰浓度或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IC的比值有关 (Cmax/MIC) , 因此, 应用时β内酰胺环类应一天多次给药, 氨基糖苷类应一天一次给药, 以优化给药方案。林可霉素类药物因为无需皮试, 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较好的疗效, 在急诊和妇科临床治疗中应用较多, 但克林霉素也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血消除半衰期为3 h, 对于大多数成人每8~12 h一次, 小儿患者每6~8 h一次使用克林霉素, 或者持续性静脉点滴克林霉素时, 其血清药物浓度可维持在体外实验时的最低抑菌浓度之上。轻中度感染成人一天0.6~1.2 g, 分2~4次给药, 重度感染一天1.2~2.7 g, 分2~4次给药, 但静脉给药时门诊患者对一天多次给药的依从性较差, 这几类药往往都是一天剂量一次给予, 根据这一现象, 临床药师建议尽可能加强和患者的沟通, 若沟通困难时可采用静脉给药一次, 间歇应用同类、同代、抗菌谱相似的口服药物替代的给药方法。

在分级管理方面, 我院规定住院医师可开具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超级别开具不能超过一天, 这点违规使用的较多出现在住院医师方面, 这与医院对分级管理规定的宣传、督导有直接关系, 也与医师对待专项整顿工作的认识程度有关。

在应用指征方面, 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发热待查, 常规给予抗菌药物, 发热待查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变态反应与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 需结合病史、体征、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细菌感染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 以及病毒性感染者, 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方面, 如在妇科手术后, 多给与林可霉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抗感染治疗, 虽然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推荐有这种方案, 但对于手术患者, 术中给予肌松药, 林可霉素和氨基糖苷类也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这种不良反应的叠加, 临床应该给予规避。

用药禁忌方面, 如饮酒后牙痛患者, 临床给予硝唑类药物应用, 硝唑类药物相关双硫仑样反应的报道时有出现, 临床应给与高度重视。

3.3 改进措施

3.3.1 行政干预措施:

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和规范, 从而落实制度, 定期对临床医师、药师甚至管理人员进行药事法规、《处方书写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培训、学习, 组织病案讨论, 用药督导, 拓宽、提高医师、药师的知识范围, 业务能力。

3.3.2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相结合:

事前控制主要是加强医师规范合理用药的培训和宣传;事中控制是药学人员应加强对处方的审核监督, 即时发现错误, 即时要求医师修改, 减少差错率, 这就要求药学人员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 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事后控制是通过处方点评、药师查房、病历指控,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 在院内药事、医事专刊上进行通报, 对于严重、重复出现及典型的案例重点公示, 结合制度进行适当的处罚。以提高临床医师规范开具处方的意识和能力,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是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一部分, 在目标责任书的签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的制定、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前十药品的公示分析、特别是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考试和处方点评结果的通报、惩处、分析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下,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整治前后的指标对比, 体现了整治活动的有效性, 也体现了我院在落实活动方案中采取的方法措施有效。

总之,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全国范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医疗机构需要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从长计议, 借专项整治活动强风之势, 再接再厉, 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趋于可持续发展[3]。

摘要:目的 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的处方点评分析, 评价活动的有效性, 摸索落实活动方案的有效经验。方法 利用his抽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 (整治前) 和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 (整治后) 抗菌药物处方, 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比相关数据指标。结果 整治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了11.3%,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了19%, 不合格率下降2.7%。结论 我院的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 在落实活动方案中我院采取的方法措施有效。

关键词:抗菌药物,点评,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勇, 金飙.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干预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1) :42.

[2]马秋红.抗菌药物在我院门诊的使用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09, 24 (4) :318-319.

抗菌效果 第2篇

1、每张处方不得超过(C)种药品。A、3 B、4 C、5 D、不限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B)A、20% B、30% C、40% D、50%

3、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C)DDD以下 A、20 B、30 C、40 D、50

4、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B)

A、20% B、30% C、40% D、50%

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中抗菌药物不包括(D)

A、抗细菌 B、抗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C、抗真菌 D、抗病毒、寄生虫

6、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第一责任人是(D)

A、药剂科主任 B、医务科主任 C、临床科室主任 D、医疗机构负责人

7、合理用药原则包括(D)

A、安全 B、有效 C、经济 D、以上均是

8、促进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正确的有(E)

A、制定合理用药相关的临床应用指南 B、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C、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体系

D、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 E、以上均是

9、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描述有错误的为(A)。

A、对G+ 菌作用甚强,大于第一、二代 B、对G-菌作用强 C、其中一些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杀菌作用 D、肾毒性较小

10、列为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是(E)

A、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抗菌药物; B、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 C、上市不足五年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 D、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E、以上均是

1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权限为(B)A、住院医以上 B、主治医以上 C、副主任医以上 D、主任医师

12、越权限使用上一级抗菌药物时间权限为(C)A、8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13、门诊患者需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医师开具处方可以选择(A)A、一线+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三线 D、二线+二线

14、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不超过(B)A、20% 50% B、20% 60% C、30% 70% D、30% 80%

15、细菌耐药率超过多少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临床应用?(A)A、75% B、80% C、90% D、50%

16、细菌耐药率超过多少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务人员?(A)A、30% B、40% C、50% D、60%

17、患者确诊为肠杆菌属感染,下列那个药物不应选用:(B)

A、氨曲南 B、万古霉素 C、环丙沙星 D、头孢噻肟

18、不符合抗菌药物常用用法的情况是哪个?(D)

A、氟康唑 0.2 qd B、青霉素 160万单位 ivgttt q6h C、头孢噻肟 2g ivgtt q8h D、阿齐霉素 0.5 tid

19、以下哪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C)。

A、红霉素 B、四环素 C、青霉素 D、庆大霉素

20、以下哪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断DNA的复制?(C)A、四环素类 B、氨基糖甙类 C、喹诺酮类 D、磺胺类

21、以下属于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是(C)。

A、妥布霉素 B、环丙沙星 C、阿莫西林 D、阿奇霉素

22、以下属于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是(B)。

A、克林霉素 B、左氧氟沙星 C、青霉素 D、头孢美唑

23、抗菌药物分几级进行管理(C)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4、以下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效应的是(B)。A、青霉素和磺胺 B、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 C、红霉素和克林霉素 D、氯霉素和克林霉素

25、感染患者行细菌学检查的最佳时机应是(C)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以上都不对

2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首选(D)。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大环内酯类 D、万古霉素

27、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D)。

A、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和光毒性 B、骨关节损害和跟腱炎 C、心脏的损害和肝毒性 D、以上皆是

28、在头孢菌素中,抗阳性菌活性最强的是(A)。

A、一代头孢 B、二代头孢 C、三代头孢 D、四代头孢

29、Ⅰ类切口手术(清洁切口),主要感染的病原体是葡萄球菌等G+ 球菌,所以从药物抗菌谱考虑,应首选(C)。

A、喹诺酮类 B、第三代头孢菌素 C、第一代头孢菌素 D、氨基糖苷类 30、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D)。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31、对绿脓杆菌有效的头孢菌素是(B)。

A、头孢唑啉 B、头孢他啶 C、头孢氨苄 D、头孢拉定

32、乳腺纤维瘤手术属于几类切口?(A)。

A、I类切口 B、II类切口 C、III类切口 D、IV类切口

33、腹外疝手术属于几类切口?(A)。

A、I类切口 B、II类切口 C、III类切口 D、IV类切口

34、成人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治疗,首选哪一类药物(B)

A、四环素类 B、氟喹诺酮类 C、青霉素类 D、氨基糖苷类

35、青霉素类的药物对以下哪些细菌不敏感(B)。

A、肺炎链球菌 B、绿脓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肠球菌

36、亚胺培南属于哪一类抗菌药物?(D)。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碳青霉烯类

37、针对耐药菌,可以采取的措施是(D)。

A、了解病人对细菌的耐药状态 B、针对耐药研发一些新的抗菌药物 C、合理用药 D、以上皆是

38、头孢吡肟属于第几代头孢类抗菌药物?(D)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

39、喹诺酮类可能引起儿童:(A)

A、软骨损害 B、肾毒性 C、耳毒性 D、心肌损害 40、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是:(A)A、磺胺药 B、青霉素 C、头孢唑啉 D、头孢他啶

41、VRE是指何种耐药细菌?(D)

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B、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C、耐甲氧西林表葡菌 D、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42、医院感染中常见的MRSA是指何种耐药细菌?(A)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B、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大肠埃希菌

43、以下不属于广谱抗菌药物的是(A)。

A、氨曲南 B、头孢曲松 C、哌拉西林 D、氧氟沙星

44、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应考虑(E)

A、某类(种)感染病原菌及其流行病学分布规律 B、病情 C、抗菌药物知识 D、耐药情况 E、以上均是

45、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46、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何种不良反应?(A)

A、青霉素脑病 B、肾脏损害 C、肝脏损害 D、胃肠道反应

47、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最好是在皮肤切开前(A)。A、0.5-2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48、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在多长时间最为合适(B)。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49、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感染源及感染途径包括:(D)

A、医护人员 B、环境中的飞沫、尘埃携带细菌 C、病人 D、以上都是 50、短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优点是:(D)

A、减少毒副作用 B、不易产生耐药菌株 C、不易引起微生态紊乱 D、以上都对

51、治疗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可选用(A)

A、甲硝唑 B、诺氟沙星 C、氨苄西林 D、克林霉素

52、治疗厌氧菌感染可以选用:(D)

A、庆大霉素 B、头孢唑林 C、环丙沙星 D、甲硝唑

53、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E)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效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E、以上都是

54、万古霉素属于哪一类抗菌药物?(C)。

A、氨基糖苷类 B、β-内酰胺类 C、糖肽类 D、氯霉素类

55、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物时,较安全的品种是(B):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二、是非题

1.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和克拉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可妊娠全过程应用(√)2.治疗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氟喹诺酮类(√)

3.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X)

4、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子肺炎(√)5.严重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6.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不宜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7.头孢唑啉可用于治疗MRSA、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X)8.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未成年人(√)9.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万古霉素(X)10.两性霉素B静滴时较少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X)

三、填空题

1、处方正文书写内容有药品分列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2、处方权的获得:经注册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由医务部按规定授予处方权,同时在医务部与药房签名留样备案后,方可开具处方。

抗菌效果 第3篇

辽宁 李文生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中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该病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尿道口有灼热感和排尿困难等症状。由于慢性前列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因此多数医生都会让该病患者进行抗菌治疗。然而,大量的临床调查表明,使用抗菌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往往效果并不理想。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前列腺的外部包裹着一层皮膜,这层皮膜能起到屏障的作用,使抗菌素不能轻易地进入前列腺。

二、正常前列腺液的pH值要比血浆的pH值低,这有利于药物在前列腺内的扩散。而当前列腺发炎时,前列腺液的pH值就会高于血浆的pH值,这会使大部分进入前列腺的药物又返回到血浆中,从而使前列腺内的药物达不到有效的浓度,无法杀灭细菌。

三、当前列腺发炎时,其炎症会浸润到前列腺周围的许多组织。因此,单纯对慢性前列腺炎进行抗菌治疗时,则很难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消除。

另外,前列腺的结构很复杂,它一旦发生感染,前列腺液则很难被排出体外。当抗菌素杀死大量的细菌后,这些死亡的细菌会混合在前列腺液内。若这些混有死亡细菌的前列腺液没能被及时地排出体外,就会造成对前列腺的二次感染,从而会使抗菌素变得无效。

那么,该如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呢?

一、要使用较大剂量的敏感抗菌素进行冲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发病后,一定要请医生帮助弄清是那种细菌引起的炎症,然后再大剂量地使用对该种细菌较敏感的抗菌素进行冲击治疗。这种方法较为有效。

二、要加强对前列腺液的引流: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经常请医生为自己做前列腺按摩,以促使带有炎症细胞和细菌的前列腺液快速地排出体外,从而避免二次感染,使抗菌素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可进行物理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使用抗菌素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电磁脉冲等物理疗法进行治疗,以起到改善前列腺局部的微循环、缓解前列腺充血的作用。

四、可使用中药进行巩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使用上述治疗方法后如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则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如癃闭舒片、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八正合剂等进行巩固治疗。这是因为中药的有效成分更容易穿透前列腺外层的皮膜,因而用中药对该病进行辅助性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干预前后效果比较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上半年我院门诊2000份处方为干预前资料及2015年上半年2000份处方为干预后资料。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科室、就诊时间、抗菌药使用率、种类、使用药物性质、联用情况、不合理用药(适应症、用法用量、给药途径、重复给药、联合用药)等。对每份处方进行逐一核对登记。

1.2.2 干预方法:

(1)处方点评成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药师组成,负责对处方的核实。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医院实际,公平、公正的对处方进行点评,并及时将相关点评信息反馈到各门诊。对于有异议的处方,要与门诊医生面对面的交流,客观解决问题。(2)加强监管。制度的实行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监管的力度。监管小组可不定时到各个科室进行处方的监管,对已开具的处方单要认真核实并签字,谁监管谁负责。药剂科每月统计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于使用率过于快、使用金额高的药物可结合临床需要控制采购量。重点监管“三超”-超适应证、超剂量、超疗程,药剂科分定期及不定期对门诊各科室抗菌药物做统计调查,并进行上报。(3)增强合理用药。正确选择药物,并合理使用药物,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是我们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目前各大医院普遍存在药品收入决定医院效益,因此合理用药常遇瓶颈[2]。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合理用药意识,促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将合理用药纳入医师的考核内容。药剂科所有的药师必须熟悉和掌握抗菌药物的功能、药理特点、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等。(4)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所有科室的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所有抗菌药物的基本信息,并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内。组织医务人员定时举行总结会议,对抗菌药物处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整改对策。推荐优秀的医务人员“出门”学习,再结合本院的实际进行“复制”,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抗菌药使用率及处方合格率比较:

干预前抗菌药使用率为49.9%(998/2000),干预后抗菌药使用率为26%(520/2000)(P<0.05)。干预前处方合格率为71%(1530/2000),干预后处方合格率为92.5%(1608/2000)(P<0.05)。

2.2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性质比较:

干预前无指征用药率为10.5%,干预后无指证用药率为3.1%,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其他方面无差异(P>0.05),见表1。

2.3 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

干预后不合理用药情况有明显改善,见表2。

(张,%)

3 讨论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越来越严重,就此,我科室加强了对门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而处方合格率明显提高。原因在于开展处方点评后,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作用与责任感,有利于处方或用药医嘱以及调剂工作的规范,防范发生与用药有关的错误[3]。同时医师能够直观的面对处方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其改正。长此以往,医师们便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不合格处方的出现。而监管措施的制定,能够让相关制度更好的落实到实处,同时能够提高防范意识。在监管中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不仅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也有利于医药资源的充分利用。

表1结果显示,干预前无指证用药率为10.5%,干预后下降到3.1%,这样的效果不仅跟监管力度有关,也与提高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有密切关系。我们要求科室所有的药师必须掌握抗菌药物的基本信息,这样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医务人员学习国家及医院的法律法规,提高其安全用药意识。

从表2中可以看出,干预前不合理用药主要集中在适应症及用法用量两方面。笔者分析原因可能是医师从保险或安慰方面给药,从而导致无适应症用药。而用法用量方面主要表现在给药剂量过大、给药时间过长或间隔时间不对。笔者分析原因可能是在治疗过程中或因患者急迫想见效,或因医师未充分意识到药物作用时效而增加剂量,延长用药时间。而实质上任何一种药物起效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提示医师或药师要告知患者这个客观事实,切忌盲目加量、加时,以免引发不良反应。而通过干预后,不合理用药情况有明显的改善,提高了临床合理用药率。

综上所述,药剂科通过对门诊进行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增强药物安全性。同时有利于药师自我素质的提高,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安全、合理、有效的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我科对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实施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上半年我院门诊2000份处方为干预前分析资料(干预前),2015年上半年2000份处方为干预后分析资料(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通过干预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49.9%下降到26%(P<0.05),且无指征用药由原来的10.5%下降到3.1%,合格处方率由71%增加到92.5%,不合理用药方面也有明显改善。结论:通过药剂科对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干预后,不合理用药显著改善,确保了用药安全。

关键词:门诊,抗菌药物,干预

参考文献

[1]肖永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体系与实践[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34(z1):35-37.

[2]陈秀洋.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J].药事管理,2010,17(29):139-140.

抗菌药物制度 第5篇

为规范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可使用抗菌药物。

二、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一线用药。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三、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应用,只能选择两种一线抗菌药物。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四、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使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

五、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医院抗菌药物临时采购制度

一、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要,未列入本院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院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二、医院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符合医院《临时新药采购制度》要求者方可申请临时抗菌药物。

三、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抗菌药物临时采购申请报告,说时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

四、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一次性购入使用。

五、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

六、如果超过5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将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七、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若引起抗菌药物品种总数超标,则必须清退相应数目其他抗菌药物品种。

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为了保障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监督临床合理使用药品,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特制定我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

1、每月统计全院药品用量的原始数据,由临床药学人员负责数据的分类整理

2、药品用量数据统计项目有:全院药品用量排名前10名、全院用药金额前10名、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用量和金额前5名、全院抗菌药物用量和金额前20名、门诊抗菌药物用量和金额前20名、门诊大处方排名排名前20名。

3、每季度对药品用量统计结果予以公示,对临床用药科室有异常情况者给予警示。

4、对药品用量,特别是抗菌药物的用量进行分析,并根据医院《抗感染药物管理规范》,提出分析报告。

5、对用量超常的药品实行干预,在院内严格规范该品种使用范围。若继续用量超常,将停止该药品在我院销售。

6、不定期对病房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控病房药品剩余药品情况,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7、一旦发现过度用药和不合理用药,将进行院内公示,提出预警,再次违规者将进行严肃处理。

医院抗菌药物遴选、定期评估制度

我院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规定,制定抗菌药物遴选、定期评估制度。

一、抗菌药物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符合相关规定,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向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三、医院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交新药申请报告,经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四、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3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五、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

六、医院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警告、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处理:

(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七、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八、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管理组1/2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

九、清退或者更换的搞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抗菌皂”不抗菌 第6篇

此次禁售针对含有19种特定活性成分的香皂,其中包括三氯生和三氯卡班,这两种成分都曾广泛用作抗菌添加剂。目前,在美国市场上约有40%的肥皂(包括液体肥皂)都含有这些添加剂。三氯生常见于液体肥皂,而三氯卡班更多地用在固体肥皂中。

2015年9月,“抗菌化疗协会”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含三氯生的抗菌肥皂与普通肥皂在实验室条件下,和在正常生存环境中(例如人的手部)的抗菌效果。研究人员将受测者暴露在一种可能削弱免疫系统功能的常见细菌下,然后让受测者分别使用含三氯生的抗菌肥皂和普通肥皂洗手。结果显示,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人员又测试了三氯生肥皂对20种细菌的杀菌效果,9小时后才观察到了一些抗菌效果。而事实上,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推荐的洗手时间为20秒,远远低于抗菌皂需要产生抗菌效果的时间。

其他一些研究同样发现,使用抗菌皂在消灭细菌、预防疾病方面与普通香皂相差无几。与抗菌皂通过化学物质达到杀菌的途径不同,普通香皂更多的是依靠“搓”来机械地移除细菌。很显然,传统的“搓+洗”在抗菌方面表现同样出色。

除此之外,FDA还在进一步调查湿纸巾的安全性。相关生产厂家已被索取了3项有效除菌添加剂:乙醇(即酒精)、异丙醇和苯扎氯铵的相关数据,FDA会在研究后公布裁决结果。

抗菌效果 第7篇

关键词: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是目前综合医院临床应用最广、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对患者感染性疾病的控制起积极的作用。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随着不合理应用,耐药性病原菌逐渐增加,乃至耐多病菌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有研究报道,我国医院目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0.5%~78.8%[1],远高于30%的国际平均水平[2]。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严重浪费了卫生资源,提高了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增加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导致了耐药致病菌的大量产生,减弱了临床疗效,使人类可能再次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3]。为此,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行动口号。国家卫生部对此高度重视,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以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出台,使整治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为更加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本文对我院在2011-2013年专项整治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专项检查活动的有关要求,我院药事管理组织负责人全程陪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从医院HIS系统调取我院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现场查看2011-2013年所有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相关的资料,随机抽查某一时期的门、急诊处方、住院归档病历,Ⅰ类清洁手术病历。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参照卫生部2011-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要求,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如是否制定专项活动方案,明确第一责任人。制定各项控制指标,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本院各临床科室签订责任状,是否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是否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否落实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制度,是否制定不合理用药预警、干预措施,用药信息公示情况,有关抗菌药物限定日剂量(DDD)及使用强度公示,调查品种、规格、选定数量是否符合规定,应用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微生物室、临床药师制建设情况,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等。

1.2.2 评价标准: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5](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简称“38号文件”)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6](卫生部第84号令)、《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7](卫医管发(2010)28号、《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8]{卫办医政发(2011)56号}、《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9]{卫办医政发(2012)32号}、《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10]{卫办医政发(2013)37号}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合理性评价标准。

1.2.3统计用药信息:

根据抽查的处方、病历等,统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限制级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门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清洁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清洁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合理率,Ⅰ类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预防用药疗程合理率,Ⅰ类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联合使用情况等。

2 结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见表1。抗菌药物整改有关指标持续改进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我院基本上能按照卫生部有关文件的要求认真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3年来,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临床应用行为逐步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不断提高,专项整治活动成果明显。但在管理方法及力度方面仍需把各项管理做细、做实,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微生物室及临床药师的培养3个方面下大力度解决。要通过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其尽快适应工作,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体系。

3.2 门急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

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13年全部合格,较前两年有所改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合格。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达标,与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偏长有关。限制级标本送检率不达标,与医师的诊疗行为有很大关系。抗感染治疗的前提是有正确的病原学检查,只有以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才能正确的选择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而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医院应加强标本送检的管理等,制订具体的奖惩措施,鼓励医务人员根据临床微生物样本检验结果,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

3.3 清洁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调取的Ⅰ类清洁手术主要为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切除术、乳腺肿物切除术、骨内固定物取出术等,按《指导原则》规定,Ⅰ类清洁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因此,对1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和干预是目前抗菌药物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1]。根据《指导原则》,清洁手术的手术野无污染,通常无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等情况下考虑使用抗菌药物。有文献报道当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肥胖症、营养不良等高危因素时,手术感染率将提高4倍,超过8%的感染率[2]。完备的术前准备及规范的无菌手术操作其实尤为重要,从而说明临床医师对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掌握不严。另外,医师担心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医患纠纷及预防用药习惯等也是导致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强化管理,加强培训,从而改正不良用药习惯,才能达到管理目标。

3.4 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分析

统计发现清洁手术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虽逐步趋于好转,但离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多选用克林霉素、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美唑、氨曲南等抗菌药物。外科清洁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应首选第1代头孢菌素为预防用药。如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3.5 清洁手术给药时间、用药疗程不合理分析

预防性给药时间及用药疗程均达不到标准要求。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执行时间大多超出规定时间的要求或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而术后使用。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如1例左乳癌根治术,术后使用头孢唑啉长达216h;1例髌骨切除内固定术患者术后使用克林霉素长达120h等,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监督检查,使临床医师充分了解手术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高危期是从手术开始到术后的一段时间,以手术末期的危险性最大,为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抗菌药物应在病菌污染前或感染后短时间内使用,最佳给药时间应为手术开始前0.5~2h(麻醉诱导时),以保证在发生污染到血清及组织中的抗菌药物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术后持续用药数次或数日并不能降低术后感染率,降低外科切口感染的关键是无菌手术操作方法和术前给药时机,并非延长术后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

总之,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我院相关制度得到了逐步制定和完善,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较前有所提高,但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还远远不达标,需医院领导及相关管理部门加大整治力度,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使临床医师能准确掌握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知识,加强对于出现问题药物使用的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采用持续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玮峰,徐峰,张华,等.2005-2010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药师,2012,15(4):531-534.

[2] 陈代杰.细菌耐药性—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11):702-703.

[3] 孙忠实.抗菌药物—让我欢喜让我忧[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8):673-676.

[4] 吴颖其,姜玲,史天陆,等.276例1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6):488-490.

[5] 罗圣平,陆向红,罗晓波,等.株洲市区二级以上医院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7):586-590.

[6] 刘娟,向萍.某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用量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0):2418-2420.

[7] 史卫忠,王莉文,赵志刚,等.2011-2013年北京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进展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4,12(5):21-26.

[8] 练宏新.某院抗菌药物品种,规格及剂型使用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42-143.

[9] 王保庆,邵珠民,徐剑,等.医院门诊药房输液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7(32):146-148.

抗菌药临床应用管理效果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抗菌药,应用管理,效果分析

抗菌药始终是医疗活动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我国在20年前,抗感染药物在我国医院用药中占全部购药的39.35%[1],存在过度依赖、滥用现象。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抵御细菌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通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减少或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降低院内感染率[2]。目前,我国细菌耐药菌检出率较高,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3]:全国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为53.4%,1/3以上地区分离在60%以上;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突出,以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是星为例,大多数省区市大肠埃希菌对两者耐药在60%以上;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率高于铜绿假单胞菌,一半以上省市区分离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超过50%。2004年卫生部下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认识有一定的提高,抗菌药滥用现象有所改善,2007~2009年度一项北京40家医院用药调查,全身用抗感染药物,三年中均占药品购入金额的19%[4],抗菌药用药金额比重有了明显降,虽然近年来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力度加强,但滥用现象仍较普遍,需要加强监控[5],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及行政干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颁布后,不合理使用、滥用抗菌药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同类型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合理性分析[6],Ⅰ类切口不合理占31.3%,Ⅱ类切口不合理占26.9%,Ⅲ类切口不合理占31.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调查中,我院2011年8月前(医院抗菌药专项整治实施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达100%与张丽等[7]调查相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达99%。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决定自2011年至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8]。通过2011年卫生部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从文章可见[5,10,11,12,13],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进一步加强,住院患者抗菌药的使用率、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比例、住院抗菌药使用强度等各项管理指标明显改善。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状况,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调取医院抗菌药2011年、2012年度抗菌药应用指标进行纵向对比,对比抗菌药使用使用强度、抗菌药使用金额比、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情况等进对比分析。以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为主要参考指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中无的抗菌药则以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成人常用剂量确定各药的DDD值;抗菌药的累计治疗天数(DDDs)=某药的总用量/该药的DDD值。抗菌药使用强度=各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累计DDD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100,其中,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1.2 方法

纵向分析2011年、2012年医院抗菌药用量、使用强度等,说明医院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干预管理成效。

2 结果

2.1 抗菌药管理指标变化

从表1可见,2011年8月医院实施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抗菌药应用管理指标总体趋势明显下降,降幅较大的时间主要在2011年8月及9月,说明医院抗菌药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并较快达到了卫生部要求,其中一类切口预防用药降幅最明显,2011年11月最低降至18%,抗菌药使用占医院药品金额比重有了明显下降,最低降至13%,2012年1~3月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使用强度有一时反复,超过卫生部要求,可能是该期间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较高;住院抗菌药使用金额占医院药品金额比在2012年7~9月有所上升,与使用相对贵重抗菌药较多有关。

2.2 2011~2012年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甲状腺手术预防用药情况

这些手术我院已逐步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临床抗菌药预防性应用在乳腺及疝修补术有时有反弹,个别手术进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大多数能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符合卫生部2012年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通知要求[9]: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但有时工作疏忽,导致使用不必要的抗菌药物。

2.3 抗菌药专项整治前后各级抗菌药DDDs占全院抗菌药DDDs比例对比

从表3可见,限制性使用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使用占比有所下降,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临床应用有所上升。这主要严格执行抗菌药分级管理办法,同时按专项整治活动要求,抗菌药品种数大大减少,由67种减少至44种,特别是特殊使用级抗菌药数量由原来的6种,降至3种,同时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的会诊管理,使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的用量明显下降。

2.4 Ⅰ类切口预防用药抗菌药预防用药情况

从表4看,抗菌药预防性使用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能较快得到正确执行,但抗菌药预防性用药的选择上,虽然选择合理率在逐步提高,但临床医生还是会时常出现选择不当的现象,主要是预防用药抗菌药物选择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

2.5 外科手术切口及院感感染率比较

从表5可见,经抗菌药专项整治后,手术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影响(P>0.05),院感感染率无明显影响(P>0.05),说明医院抗菌药专项整治工作安全有效。

3 讨论

3.1 医院抗菌药专项整治工作主要管理办法

(1)实施抗菌药处方专项点评通报,对存在问题的医生由质控科通知当事人,并要求其写出书面意见;(2)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使用信息信息系统进行每日实时监控,药师一经发现抗菌药用药不当立即与相关当事人沟通;(3)采取每周每月在院周会通报各临床科室抗菌药应用管理情况,抗菌药不合理应用迅速明显改善;(4)药剂科联合医院质控科对预防用药存在问题的科室进行实时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5)药剂科对反复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科室及医生通过医院计算机系统限制其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引导合理用药。

卡方检验,切口感染:χ2=0.286,P=0.867;院感感染:χ2=1.872,P=0.392

3.2 主要成效

通过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医院更加重视抗菌药合理应用管理,医生更加重视抗菌药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的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的使用率、Ⅰ类切口预防用药的比例均明显下降,并均能达到卫生部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抗菌药预防性使用时机不当的现象基本消失,医院抗菌药的滥用现象有明显改善。

3.3 存在问题与对策

抗菌效果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6月间380份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97例, 女183例;内科192例, 外科188例。以我院于2011年7月始开展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后, 2011年7—12月的410份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作为试验组, 其中男191例, 女189例;内科194例, 外科186例。将两组病历作为研究比较对象。

1.2 方法

总结分析两组病历抗菌药物应用情况:针对抗菌药物的选择, 应用剂量、频数以及联合应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 针对不合理情况进行干预, 给临床科室提供反馈, 进行管理, 督促临床科室进行整改。

1.3 合理性评价标准

本研究进行合理性评价的参考标准选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简称《原则》)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2] (简称《通知》) ,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3] (简称《指南》) , 以及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说明书等相关资料, 对本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内前后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治疗前后比较用方差分析,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总体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见表1, 对照组不合理应用的情况主要是用药选择、预防用药时机和用药频次, 试验组上述情况均显著减少 (P<0.01) , 总的不合理病历也显著减少 (P<0.01) 。

3 讨论

3.1 对用药种类选择不合理情况的干预

用药种类选择不合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非泌尿系统手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预防切口感染。喹诺酮类药物不能达到预防感染所需的血药浓度, 并非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最佳选择, 临床药师参照《通知》的要求, 建议临床医生控制喹诺酮类药物做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以针对葡萄球菌的头孢唑林等药物替代。 (2) 选择抑菌剂预防切口感染。根据《指南》要求,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原则上应选择杀菌剂, 而非抑菌剂。 (3) 选择药物与常见病原菌不符。有少数医生对常见病原菌以及药物抗菌谱缺乏了解, 药物选择仅凭自己的经验或习惯, 导致所选药物与常见病原菌不相符, 临床药师应该对此种情况进行宣教、督促。 (4) 个体因素导致用药不合理。由于少数医生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缺乏了解, 未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化特殊因素, 导致药物选择不合理, 如尿路感染的糖尿病患者选用加替沙星抗感染, 但加替沙星对糖代谢的影响不容忽视,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用药后可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症状[5], 对此类患者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 其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尿液中的药物浓度高, 且对于尿路感染的常见病菌大肠埃希氏菌较为敏感, 且不影响血糖代谢。

例 (%)

*与干预前比较, P<0.01。

3.2 对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的干预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的不合理情况主要表现在用药时长和用药时机不合理, 《指南》要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应超过术后2 h, 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应超过术后72 h。另外, 给药时机应选择术前30 min~2 h给药, 确保细菌感染的高峰与体内药物浓度的高峰期同步, 以达到最佳抗菌效果。

3.3 对抗菌药物应用频次和剂量不合理的干预

有少数医生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缺乏了解, 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虽正确但应用频次和剂量不合理, 本研究根据《原则》要求, 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案按照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药物分类制订[5]。

3.4 对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的干预

有少数医生对药物的抗菌谱以及作用机制缺乏了解, 对联合用药的目的把握不够准确, 不能针对常见病原菌, 无联合应用指证, 联合应用药物选择不合理, 如联合用药的药物种类相同, 作用机制相同, 不但不能扩大抗菌谱, 增强抗菌作用, 还可能增加毒副作用[6]。

总之, 本院抗生素使用率较高, 不合理应用情况仍存在,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仍有待提高。针对本研究结果, 总结管理措施如下:建立管理体系, 临床药师参与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奖惩机制, 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纳入质控体系;加强临床药师监督职能, 将不合理情况反馈给临床科室, 并提出改进意见;加强宣教, 督促临床医生学习抗菌药物相关知识, 增进对抗菌药物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茵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23) :1594.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茵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4]李峰, 李杨, 庄毅超, 等.加替沙星引起血糖紊乱的可能机制[J].药学进展, 2009, 33 (1) :14-17.

[5]童明庆.抗菌药的PK/PD理论及其在新抗菌药的药效研究中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8, 24 (5) :475-480.

抗菌效果 第10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从2014年3月至今收集骨科开放性损伤患者200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都先行一期清创缝合, 剩余创面不能太大, 一般不超过5.0×5.5 cm, 术后均行一般细菌培养, 结果提示为无菌。其中男148例、女52例, 年龄20~75岁, 平均40岁, 损伤部位:上肢62例、下肢52例;损伤原因:车祸48例, 外伤42例。其中46例合并骨折, 早期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 对创面处理无影响;26例合并其他损伤, 对创面愈合无影响。将2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损伤原因及伤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伤口换药方法

两组换药患者均由一名资历深的专科护士负责全面的换药工作, 换药后准确记录伤口愈合情况, 患者肢体的肿胀, 疼痛程度及费用问题。

1.2.2 实验组

常规打开患者伤口后, 用75%乙醇棉球由伤口从外向内消毒创面周围皮肤, 待创面干燥后, 将其银离子抗菌凝胶直接均涂抹于伤口创面上, 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固定, 每天观察伤口的渗出量及患肢肿胀情况, 换药时间上从原来的术后隔日换药改正为术后4~5 d伤口换药一次。直至伤口完全愈合至拆线总共换药3次, 换药后并嘱咐患者减少活动, 抬高患肢, 以增加下肢血液循环。

1.2.3 对照组

常规打开患者伤口后, 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 再用碘伏消毒周围的皮肤, 用无菌纱布擦干创面, 再用无菌纱布或棉垫覆盖加以包扎固定, 每日换药一次, 再根据伤口渗血量及肿胀情况每2~3 d换药一次, 直至伤口完全愈合至拆线总共要换药6~7次。

1.2.4 观察指标通过专科护士观察并记录伤后3~14 d期间创面感染及愈合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3 讨论

伤口换药是临床外科中最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骨折本身给患者带来了疼痛, 尤其是开放性伤口换药, 传统的骨科伤口换药都是用络合碘棉球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扎, 敷料易与创面粘连, 创面换药时, 擦拭带来的疼痛及皮肤接触液体带来的寒冷往往让患者感到恐惧。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创面的快速愈合。我科采用银离子抗菌凝胶用于伤口换药, 它是一种无色、无刺激、不挥发透明液体;银离子抗菌凝胶对伤口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 其机制是带正电荷的银离子 (Ag+) 被负电荷的细菌吸附于表面, 银离子穿过细菌外膜, 与菌体内DNA的双螺旋键中碱基缔合, 致使细菌丧失分裂繁殖能力, 从而达到抑菌或杀灭细菌的目的。此外它还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止痛作用, 能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水肿, 促进上皮细胞生长, 加速创面愈合, 属于非抗生素杀菌剂, 能快速杀菌而不产生抗药性, 能释放至渗液中, 达到平衡状态, 不断进入到伤口创面, 从而达到抗菌效果, 同时创面在湿润的环境下可以减少组织脱水及细胞死亡, 加速血管再生, 减轻疼痛, 强化各种生长因子对伤口的修复, 减少伤口分泌物的产生, 为创面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湿润环境, 有利于上皮细胞的生长, 且更换敷料时不会损伤新生组织。另外它不粘连伤口, 不刺激皮肤, 加速愈合时间, 节省费用, 省时、省力, 无不良发应, 疗效显著, 具有更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在本研究中, 对100例实验组术后的患者, 应用银离子抗菌凝胶进行创面换药, 未发生1例感染出血情况, 在使用过程中, 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患肢肿胀明显缩短, 渗出液少, 无任何并发症, 伤口平均在7~10 d内完全愈合, 且实验组创面分泌物较对照组, 明显减少, 创面分泌物持续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创面干燥迅速。同时又有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 银离子抗菌凝胶对骨科创面换药有良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曲.银离子抗菌凝胶用于剖宫产术后伤口处理109例[J].中国药业, 2014, (21) :95-96.

[2]史讯, 肖正军, 杨高远, 等.银离子抗菌凝胶用于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4, 23 (13) :1045-1048.

抗菌效果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出院的骨科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甲状腺手术4类手术病例204例作为A组, 其中男92例, 女112例;年龄1~81岁, 平均 (38±8) 岁;有高危因素56例。另选取整改后2013年4月这4类手术的病例234例作为B组, 其中男102例, 女132例;年龄1~83岁, 平均 (37±8) 岁;有高危因素6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危因素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查阅资料中全部患者的出院病历, 分别填写调查表格, 主要内容包括: (1) 基本情况: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出院诊断、住院时间; (2) 手术情况:高危因素、手术名称、起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情况; (3) 用药情况: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及起止时间、用药品种选择是否合理、用药时机是否合理、联用是否合理。并进行汇总、归类、分析。

1.3 评价标准

参照卫生管理部门《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等要求[3], 从使用抗菌药物例数、品种选择合理、用药时机合理以及平均用药时间4个方面比较分析我院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整改前后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呈总体降低趋势, 各类手术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品种选择、用药时机、平均用药时间比较

改后各科手术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用药时机合理以及平均用药时间3项评价指标较整改前均有所改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制订整改路线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的要求, 修订本医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督导检查方案》等, 全面开展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整改工作。

3.2 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通过举办多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讲座、邀请省内多名临床专家结合实例进行经验分享、印制我院《临床用药相关规定》手册下发给全体临床医生等多种培训形式来提高本院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认识。由医务部组织每年2次抗菌药物知识考核, 将成绩纳入全年绩效考核内容, 使全院医务人员明确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3 加强多部门合作

由院感部牵头, 组织医务部、护理部、质控部、信息部、药剂科、麻醉科、手术科室多次召开多部门协同会议, 主要针对医院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各环节中存在问题进行讨论, 制订整改任务, 将任务逐一分解, 通过多部门分工协作、各部门各司其职, 共同做好我院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整改工作。

3.4 加强督导检查

以手术科室为重点监测对象, 加强临床用药监控, 通过电子医嘱限制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用药权限, 由院感部联合临床药师每月进行清洁手术医嘱点评, 定期组织院内抗感染专家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进行督导检查, 并将检查情况每月公示, 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全院通报, 视情形对用药不合理行为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3]。但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 临床必须重视无菌技术、手术技巧、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心理及环境卫生等诸多因素, 而不是一味地使用抗菌药物。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与分析可知, 整改后清洁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围术期使用率、品种选择、用药时机及用药疗程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制订相关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多部门联合采取合理的整改措施, 对规范我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合理性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为进一步促进合理用药及如何加强监管提供了一个持续改进的模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我院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整改效果, 探讨如何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整改前A组患者和整改后B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选择、给药时机及平均用药时间4个指标的情况。结果 B组患者在预防用抗菌药物各项评价指标上均明显优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多部门联合采取强有力的整改措施, 有助于规范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关键词: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整改,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马海英, 李玉兰, 高晓非.513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医药导报, 2010, 29 (12) :1654-16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4) 285号[S].北京, 2004.

上一篇:功能主义翻译下一篇:工艺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