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评价标准范文

2024-09-20

企业评价标准范文(精选10篇)

企业评价标准 第1篇

资金流作为贯穿电网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关键要素,其风险的管控能力、精益化水平、运营效益与效率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资金全过程管理首先对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何进一步加强电费回收、如何严格防范小金库和“账外账”、如何进一步提高资金计划准确性、如何应用推广资金监控与管理系统、如何深化资金内部控制建设,全面、系统提升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是当前我们从集约化资金运营阶段到精益化资金管理阶段,再到未来5-1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体系化资金管理阶段,所亟需研究的重要内容。

开展常规的年度或季度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目前已不能满足电网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精益化管理要求。笔者认为,资金流入、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的业务根源, 主要由业务部门控制。因此,财务部门应对业务根源传递的资金安全风险通过资金管理手段进行控制。研究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控体系可以保障电网企业资金、资产安全,加强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的事前监控、事中预警,防范资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有序运作。

二、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分析研究

( 一 ) 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现状 。 电网企业每年都 有 巨 大 的 资 金 流 入 项 目 及 资 金 流 出 项 目 , 资 产 规 模 庞大 ,运行维护 工作较多 ,本文根据 广东电网 公司的一 体化管理流程,分别从预算管理、资金集约管理、风险内 控管理、财务基础管理等几方面分析电 网企业的资 金安全管控现状。

1.预算管理。建立了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组、预算执行单位组成的三级预算管理责任网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管理架构。规范预算全过程管理, 建立“财务管理业务化、业务管理财务化”的互动机制。实施预算标准化管理,运用标准化的工作表单,分层、分业务地定期向局各单位提供标准化的预算执行反馈服务, 提升决策支持能力。实施划小单位核算,将EVA管理评价延伸到一线生产单位和供电所, 客观反映不同区域细分市场的价值创造,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2.资金集约管理。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资金集中支付和资金零余额管理, 资金集中支付率占全部资金支付总额的90%以上。持续精简账户体系,精简率达66%, 有效缩短资金归集链条, 降低资金风险。强化资金安全管理,形成“检查—整改—验收”持续改进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电费集中核对,撤销区局四大银行收入账户,建立营销财务对账机制,有效提高电费对账效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3.风险内控管理。建立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三级风险管控网络,实现风险管控全覆盖。构建供 电所内控 闭环管理 机制 ,建立三级 “纪检、监察 、内控”大监督组织机构,促进内部控制管控措施有效 落地。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机制,做实内控管理基础;组织开展内控体系的自我评价和检查评价, 总结内控体系实施效果。

4.财务基础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网省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 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制定《资金结算资料规范》、《成本费用开支范围规范》等业务操作规范。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覆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资金开支、会计核算等核心业务。

(二)电网企业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的紧迫性。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若资金安全管理存在缺陷,电网企业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安全风险, 一旦发生资金舞弊事件会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因此,电网企业有必要加强资金安全管理、保证资金安全。目前电网企业缺乏系统性的资金安全管理体系,不能做好资金安全管控的事前监控、事中预警、事后补救。在实际工作中,资金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存在资金安全管理漏洞, 且各资金安全岗位对实际工作开展理解不一致, 造成执行上存在偏差, 给资金安全带来风险。一般来说,资金安全事故不仅发生在财务部门,也会发生在业务部门, 业务端口的资金安全犯罪不仅会导致电网企业资金流失,还会造成电网企业资产损失(电表失窃案件等),影响电网企业资金的回收率,威胁电网企业资产安全。由此可以看出电网企业迫切需要制定符合其业务特征的资金安全评价管控机制, 从财务端口、业务端口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建立量化的评价方式,全面掌握资金管理状况,落实岗位资金安全责任,改进企业资金管控措施,持续提升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水平。

三、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

( 一 ) 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目标。规避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 加强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电网企业动辄几百亿元甚至过千亿元的资金流转,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控体系, 可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建立电网企业资金岗位安全评价标准,推进管控措施落地执行。通过以风险为导向构建和实施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使资金安全管控措施得以量化,建立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评价的长效机制。完善电网企业资金岗位绩效考核手段,将风险管控落实到岗位。资金安全岗位评价后结果同组织绩效、个人绩效挂钩,加强资金安全管控力度,使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常态化、规 范化、科学化。

(二) 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思路。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的基本建设思路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规章制度为依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形成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基本模型。

1.建立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在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并以资金流动向业务延伸和业务流程梳理的方法,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以风险为导向,框选资金安全重点业务事项。

2.梳理资金安全岗位及工作标准。以风险为导向 ,与资金安全相关的机构层级、部门、岗位建立起映射关系,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岗位工作标准,从业务源头把控资金安全。

3.建立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作机制。划分准备、检查 、整改及报告共三个阶段,设计运转流程、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内容,指导地市供电局开展资金安全岗位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效运转。

4.建立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运作机制。根据资金安全检查结果,对违规事项扣减风险分值,并评出单位“资金安全星级”、岗位“资金安全警示灯”,使单位、岗位资金安全质量显性化,推动绩效持续改进。

四、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流程

(一 )梳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不应仅局限于资金管理(财务端),应将评价端口前移至涉及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业务端)的相关业务。梳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分析资金安全风险特征,二是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三是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

1.分析资金安全风险特征。资金安全风险来源于资金流入安全不确定性和资金流出安全不 确定性两个方面。地市供电局资金流入安全的不确定性包括经营收入、投资收入两大方面;资金流出的不确定性包括经营支出、投资支出两大方面。资金流入、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 风险不确定性的业务根源,资金管理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不确定性的财务根源,资金管理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流入、流出不确定性综合作用,表现为资金安全风险的终极不确定性,即资金安全风险,如图1所示。

2. 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基于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分析, 按照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风险特征, 将资金安全风险分为资金管理风险、资金流入风险、资金流出风险共三大类,从定量、定性两个维度分析、分解三大类型资金安全风险, 由粗到细逐渐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框架。

(1)资金管理风险框架。资金管理风险框架主要以一体化框架进行搭建,具体如表1所示。

(2)资金流入、资金流出风险框架。财务部门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财务数据,梳理出经营业务、投资业务主要的资金流动项目。其中,电费收入作为地市供电局资金占比最大的资金流动项目,价量管理、欠费往来、收款核对等关键营销业务对电费收入有重大影响。

(3)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 ,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对资金安全风险框架中的风险进行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业务流程类以及资金流动类。对于业务流程类的风险, 根据业务环节辨识风险事件以及分析风险源/控制源。对于资金流动类的风险,辨识风险事件后,以资金支付申请或资金收款为起点,向前延伸业务环节以分析、梳理风险源/控制源。

(二)形成资金安全岗位工作标准 。 将资金安全风险数 据库中的每一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控制源,循序渐进地映射到机构层级、部门以及岗位,梳理与风险源/控制源密切相关的资金安全岗位工作标准,从业务源头把控资金安全, 如下页图2所示。

(三 )建立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作机制。划分准备、检 查、整改及报告共三个阶段,设计运转流程、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内容,开展资金安全岗位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效运转。本文主要分析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转机制中的资金安全检查主体、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重要内容。

1.资金安全检查主体。组建资金安全评价工作小组 ,根据年度资金安全工作部署、上级单位提出的资金安全评价要求,成立评价工作小组,选定工作小组成员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结合评价对象业务性质、评价工作量、评价任务难易程度等, 按照资金安全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构成要求进行评价小组的组建;评价中若有特殊需要,评价组织机构还应考虑外聘专家, 以协助评价人员完成特定的评价取证和评价工作。

2.单位、岗位评价方法。

(1)自评价。职能部门、区局、二级机构根据资金安全评 价标准对相应现金安全工作进行评分, 检查的问题需填写在单位自查问题整改表内,制订整改措施,实施有效整改。

(2)独立性评价。工作小组通过现场检查、访谈、抽查样 本、重新测试等方法,检查各部门资金安全工作实施情况, 检查自评价问题整改情况, 根据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对实际资金安全相关工作进行评分, 同时填写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记录表。

3.资金安全检查方法。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评价的方法不仅包括访谈、 观察、重新执行等常见的检查方法,还增加了穿行测试和抽样测试法。

(1)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法是指工作小组根据资金风险动因,向前延伸一项或若干项业务环节,从头到尾检查业务实际处理过程, 以评价该资金安全风险从业务端到财务端工作控制情况的评价方法, 穿行测试一般用于风险极高的业务事项。

(2)抽样测试法。抽样测试法一般用于重大资金风险工作的检查, 可遵循评价对象抽样表中的规定以确定最少评价样本数量,如表2所示。

(四 )制定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运作机制。评价机制包括单位评价、岗位评价,设定单位评价分值及岗位评价分值, 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组织绩效考核、年中个人绩效考核内,有效分解资金管理责任,便于资金管理长效机制有效落地。

1.单位评分标准。设定职能部门、区局 、二级机构单位层级评价总分值为100分,考评过程中发现未按照《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开展实际工作的,违规一次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扣分:

(1)可承受风险。风险极高:扣除5分;风险高:扣除4分; 风险中:扣除3分;风险低:扣除2分;风险极低:扣除1分。

(2)不可承受风险。对于违反不可承受风险的工作规范,一律一票否决,单位“资金安全星级”直接评为最低,岗位“资金安全岗位预警灯”直接为红灯,按照表内分数相应在组织绩效考核、单位绩效考核内进行加(扣)分,激励各部门、单位加强资金安全防范工作。

注:扣 5 分以上为五颗星,扣 3-4 分为四颗星,扣 0-2 分为三颗星

2. 岗位评分标准。在检查各单位资金安全情况时同步进行岗位资金安全 检查 , 记录未按照资金安全标准开展资金工作的岗位,根据违规条数形成该岗位五颗星(红色)、四颗星(黄色)、三颗星(红色),将资金安全责任落实到岗, 有效分解资金管理责任,加强资金安全控制。如表3所示。

五、结论

企业评价标准 第2篇

摘 要 在企业中通过实施效果评价能够促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系统化。对此,本文将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实施效果评价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标准化 效果评价

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

1.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

在企业中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标准的约束,是为了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整个过程能够规范的、标准的、合理的进行。由于财务部门是组成企业重要的一部分,财务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命运。为了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真实、准确、合理的进行,在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非常必要,通过其能够实现对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所以进行标准化实施,是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促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深入的、全面的、系统的监督和控制财务工作。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包括对财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理顺财务流程、规范和细化财务手续、强化内部控制、优化财务环境等,从而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务报表。

2.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1)欠缺标准化的认识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是促使管理工作过程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规范进行。在当下,我国大多数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认识较差,促使企业所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全面具体,很多条款过于陈旧,毫无实用性可言;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较差,在监督和控制财务工作时只走过场,并未深入的、细致的管理财务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各种管理方法并未真正在企业中实施,太过形式化等等。由于企业欠缺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认识,促使企业中所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不佳甚至形同虚设。

(2)财务管理岗位设置与人员配比不合理

在企业中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对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工作量较大,需要设置的多个岗位负责不同方面的工作。但是,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中存在的一个不良现象是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一人多职”,也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与人员配比不合理。就以某烟草公司为例,企业内财务管理岗位设置15个,但是整个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共10人,每个工作人员都要身兼数职,对财务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方面都有所掌握,每天需要处理多种问题。企业中财务管理岗位设置与人员配比不合理的问题在我国很多公司中存在,尤其是一些发展中的企业。

(3)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不明确

进行每项工作都需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明确的流程,才能够将工作更好的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有清晰明确的工作流程,有计划的、有顺序的安排需要完成的每件事情。制定清晰的工作流程看似是一份非常简单的工作,但是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避免工作失误。在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视这一点。盲目的进行具体的工作,对于轻重缓急的工作处理不得当,往往出现加班加点赶工的现象。所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工作流程,将会降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在企业中构建标准化体系,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处理,财务管理工作将有计划的、有序的、有目的的开展,促使财务工作真实、准确。

1.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企业标准体系构建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分析、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构建财务管理标准化体系。

(1)企业标准化体系构建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构建符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体系,需要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依据标准化体系构建的一般理论,应用适合的方法,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进行。对此,针对企业标准化体系构建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的具体研究内容是企业标准化概念、企业基本需求、标准化体系表编制原则、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论等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有效的企业标准化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具体应用方法。

(2)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对财务工作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在构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过程中需要对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确定当前在企业中实施标准化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管理工作标准比例情况等相关内容。

(3)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

提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是编制一套适合企业应用的、完成的、有效的规章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约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正规的、规范的、有序的、合理的进行。一套完成的规章制度对于促使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构建财务管理标准化体系

构建财务标准化体系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操作的指南针。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中,重点阐明了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技术与方法、工作要求等内容,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2.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实施效果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实施效果非常好,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财务管人员的行为能力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在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高效的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长期按照标准化体系的要求进行工作,将大大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考核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2)对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优化

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按照标准化体系执行,将会形成非常清晰、明确的工作流程。财务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有效的避免某项工作任务的遗漏,轻重缓急的工作处理得当、适宜。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对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工作程序、工作要求等方面都能够在预期计划内完成。

(3)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强化

实施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既是对财务管理部门业务的标准化过程,也是对财务管理部门的标准化过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将各个职能组织联系起来,使得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中各个接点无缝对接,从而达到固化企业内部控制,强化制度,约束工作执行正规进行。因此,标准化体系的构建能够强哈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三、结束语

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对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促使财务部门为企业提供真实的、准确的、合理的、有效的财务报告,促使企业合理的规划资金,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可见,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至关重要。不断优化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促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标准化进行是企业需要进行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通过构建标准化体系对财务管理工作控制,促使财务管理有计划的、有序的、有目的的进行,从而推动企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良富,刘妮娟,江渝.周倩.关于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述和探讨.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9(08).

企业评价标准 第3篇

一、概念界定

1.第三方评价

第三方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第三方评价是指第三方 (机构) 按照客观、公正、科学原则, 依照规范程序和科学方法对特定对象 (或事物) 进行评价, 并以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的行为。

2.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

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是指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机构, 针对企业公开声明的产品标准进行水平评价, 并给出直观评价结果的行为。

二、国内外第三方评价发展历程与类型

1.第三方评价发展历程

第三方评价在1903 年发源于英国, 由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 (BSI的前身) 首创, 通过第三方检测评价来保证产品质量, 发展至今即为我们所熟知的第三方产品质量认证制度。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BSI首先开展了生产商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业务。此后, 国际标准组织ISO在此基础上制定了ISO 9000 标准系列, 导致了一大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诞生。第三方认证制度开始趋于成熟。

除第三方认证制度外, 第三方评价还在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多领域多层次逐渐产生、应用并蓬勃发展。例如, 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价。1986 年,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立了“美国政府创新奖”, 对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创新行为进行评价、宣传与推广, 以重塑公众对政府的信心。1998 年起, 美国坎贝尔研究所对全美国50 个州、35 个最大城市和40 个最大县的政府管理能力开展了为期六年的评估工作, 并发布年度评估报告, 引起巨大反响。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价起步较晚。2004 年, 甘肃省政府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对甘肃省14 个市州政府和39 个省直职能部门进行评价, 并发布评价报告。2005 年起, 零点集团设立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 指中国普通城乡居民对政府部门或其它组织提供并能充分感知到的公共服务内容的效果和水平进行主观性评价。又如, 企业信用第三方评价。1933 年美国颁布证券法, 明确所有发债主体必须经过资信等级评估, 由此初步确立了信用评估制度, 使美国的信用评估业开始快速发展, 并先后出现了穆迪、惠誉、标准普尔等著名信用评级机构。20 世纪70 年代, 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成立了本国的信用评估机构。90 年代以来,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信用评级的政策法规, 信用评级机构快速发展, 目前总数已达80 余家。再如, 其他多种类型的企业第三方评价。众多第三方机构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企业进行各个层次的评价, 如《财富》杂志“世界500 强”、Interbrand的“全球最佳品牌”、《金融时报》“最受尊敬企业”、《现代管理》“英国最受欢迎企业”等, 在此不再赘述。

2.基于不同划分方式的第三方评价类型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 可以从评价主体性质、评价发起方式、评价对象, 以及评价结果公开性等维度对第三方评价进行分类。具体见表1 所示。

3.基于政府参与度划分方式的第三方评价类型

结合本研究背景, 在此提出基于政府参与度的划分方式, 将第三方评价类型分为政府购买型、政府推动型与市场独立型三类, 主要从评价动机、委托方式、法律保障及典型案例等角度阐述三种类型特点, 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具体见表2 所示。

政府购买型与市场独立型的第三方评价类型充分体现“谁受益、谁买单”的市场化原则, 政府推动型则体现出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言人”的责任与担当。为规范企业市场经济活动外部性, 政府一般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构建起第三方评价制度, 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 监督企业提高经济活动正外部性, 减少负外部性, 以维护市场制度、保障消费者权益。例如, 第三方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与企业信用第三方评价制度等。

三、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的类型与推进路径

截至2015 年12 月底, 全国已有16689 家企业通过平台公开标准49884 项, 涵盖83649 种产品。从省份分布看, 浙江省企业数量最多, 达到5343 家。企业类型中, 制造业企业数量最多, 达到13770家, 占平台总注册企业数的71%。从标准情况看, 企业公开执行的国家标准6884 项占13.80%、行业标准3188 项占6.39%、地方标准219项占0.44%、企业标准39591 项占79.37%。在公开标准的关键技术指标中, 外观指标最多, 其次分别是p H值、水分。从产品看, 植物、动物及相关用品分类的产品最多, 达到25039 个, 占31%。通过统一平台申报, 企业、产品、标准信息量逐步增加, 标准大数据信息库逐步形成, 为研究分析标准、质量水平和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数据支持, 也为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

1.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的类型

针对上文提出的基于政府参与度划分方式的第三方评价类型, 结合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具体工作进行可行性分析。具体如下:

(1) 以政府购买方式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

优势:政府直接指定单一或少量评价机构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 权威性强, 评价进程快, 保证评价结果快速发布, 社会影响力大。

劣势:第三方评价机构的选择将不可避免地存在政府指向性质疑, 并且第三方评价的独立性也会受到质疑。另外, 政府需要提供资金保障。

结论: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并未使政府直接受益, 政府不应直接买单。综合考虑优劣势, 建议以政府购买方式开展企业产品第三方评价作为工作“破冰”手段, 但不应成为常态。

(2) 以政府推动方式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

优势:政府通过认可 (认定) 一批评价机构独立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 覆盖面广, 评价结果规范性强。政府资金负担小。

劣势:制度建设时间较长, 受制于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培育与发展情况;涉及第三方机构自身成本及盈利问题, 如何充分调动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积极性成为工作重点。

结论:企业产品标准与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 政府应对企业产品标准公开声明导致的市场经济活动外部性进行规范。综合考虑优劣势, 建议以政府推动方式制度化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工作。

(3) 以市场独立方式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

优势:市场自发组织, 开放性强, 运营效率高, 盈利能力强, 政府无责任关系与资金负担。

劣势:需要标准化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 已经形成业内公认的评价程序与方法, 并形成行业自律。

结论:我国标准化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也没有成熟经验。综合考虑优劣势, 建议短期内不采取市场独立方式开发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 但可以作为长期发展目标。

2.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的推进路径

根据上文分析, “十三五”期间建议采取“政府购买型———政府推动型———市场独立型”路径, 分阶段推进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工作。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2016 年, 以政府购买方式推动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工作, 委托一到两家标准化第三方机构围绕重点领域或重点产品试点开展评价工作, 短期内发布评价结果, 尽快形成社会影响力。

第二阶段:2017 年- 2020 年, 以政府推动方式建设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评价制度, 认定20 家以上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第三阶段:2020 年以后, 以市场独立方式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 出现标准化服务业行业协会组织, 标准第三方评价形成行业自律。

四、推进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的措施建议

瞄准“十三五”时期末构建起成熟、有效的政府推动型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制度, 提出建议如下。

1.加强法制建设

法制缺失是影响我国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长期性与持久性发展的根本问题。建议加快《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修订。在《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中明确评价监管体系、评价机构资质要求与评价对象范围等内容。在《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中明确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的程序、指标与结果展现方式等要求。

2.开展资质认定

根据相关法规中明确的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资质要求, 开放第三方评价机构资质申请, 依托现有的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 开展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资质评价与认定, 明确评价机构及评价对象范围。

3.信息统一公开

以现有企业产品标准公开平台为数据源, 根据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象范围, 对评价机构公开相应的企业产品标准信息, 确保评价对象信息的唯一性与公开性。

4.规范程序方法

构建统一规范的评价程序与方法, 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控性。例如, 针对不同类型与范围的评价对象, 构建相应的统一评价指标体系, 明确相关指标权重及专家评价打分的具体要求等。

5.推动评价反馈

鼓励第三方评价机构将评价结果反馈至相关企业, 并积极通过质量咨询、标准化培训、品牌建设等方式, 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 促进企业产品质量与标准水平同步提升,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6.加强结果应用

一方面, 采用标准排行榜、标准“领跑者”标识、标准等级等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评价结果, 推动消费者“用脚投票”, 倒逼企业提升标准意识与质量水平;另一方面, 推动评价结果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企业品牌建设、企业招投标等工作中, 切实营造企业重视产品标准及产品质量的良好氛围。

摘要: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是推动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第三方评价的概念界定出发, 在阐述国内外第三方评价发展历程与类型基础上, 研究分析了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的类型与推进路径, 并提出了推进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企业产品标准,第三方评价,政府推动,政府购买,市场独立

参考文献

[1]余梦.我国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独立性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2]张小亮.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视角[D].兰州:兰州大学, 2010.

企业标准化体系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 第4篇

Q/JHGS 02 01 G 012-200

4巨化集团公司

标准体系自我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

2004-12-30发布2005-01-01实施

巨化集团公司发布

巨化集团公司标准体系自我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巨化集团公司标准体系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职责、管理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巨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标准体系覆盖各方面的自我评价与改进。职责

2.1 由公司最高管理者或其授权的主管生产技术工作的副总经理(以下简称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公司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计划。

2.2 公司标准体系覆盖的各分、子公司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本单位的自我评价计划。

2.3 公司标准化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公司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计划的编制,并根据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来编制公司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报告,组织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

2.4 公司标准体系覆盖的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根据公司标准体系自我评价计划的安排,负责本单位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将自我评价计划和自我评价报告提交公司标准化职能部门,并组织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管理内容和方法

3.1 自我评价原则和依据

3.1.1 自我评价原则

3.1.1.1 坚持以事实和客观证据为判定依据的原则;

3.1.1.2 坚持标准与实际对照原则;

3.1.1.3 坚持独立、公正的原则。

3.1.2 自我评价的依据

3.1.2.1 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标准化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

3.1.2.2 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GB/T 15496、GB/T 15497、GB/T 15498、GB/T 19273以及GB/T 13016、GB/T 13017;

3.1.2.3 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评分表;

3.1.2.4 企业标准体系。

3.2 自我评价的基本条件

3.2.1 建立起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求的标准体系,并在标准体系文件批准发布后,有效实施在三个月以上;

3.2.2 应设有专职或兼职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及明确的标准化职能;

3.2.3 全体员工应经过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熟悉企业方针、目标和本部门、本岗位的职责、权限;

3.2.4 最高管理者和中层以上管理者,应熟悉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掌握企业标准体系文件的有关内容;

3.2.5 成立了标准体系自我评价小组,并制定了较完整的评价计划。

3.3 评审组和评审员要求

3.3.1 评审组

管理者代表确定评审组组成人员,并确定一名组长,负责全部评价工作。

3.3.2 评审员

评审员应经过企业标准化培训,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掌握GB/T 15496、GB/T 15497、GB/T 15498等系列标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和企业标准体系文件。

3.4 自我评价程序

3.4.1 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价,当体系出现重大变化时应增加自我评价频次。

3.4.2 自我评价准备

3.4.2.1 按照3.3的要求成立评审组。

3.4.2.2 编制自我评价计划和检查记录表

3.4.2.2.1 自我评价计划内容包括:目的、范围、依据、评价组成员、评价日期、部门及内容。

3.4.2.2.2 自我评价计划报公司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批准。

3.4.2.2.3 自我评价计划提前一周向受评审部门发出。

3.4.2.2.4 受评审部门接到自我评价计划后,对自我评价计划有异议,可在收到计划两天内,将意见反馈给组长,协商解决。

3.4.2.2.5 检查记录表应由评审组的评审员在评价之前编制好。

3.4.2.3 内部评价前,应召开会议,说明自我评价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时间安排,并宣布评审组组长和成员名单。

3.4.3 评价实施

3.4.3.1 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是评审组和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的一次性会议,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主要内容是宣布自我评价计划,说明自我评价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希望各个部门密切配合。

3.4.3.2 现场评价

按标准体系文件要求,对实施标准体系的所有部门(岗位)进行现场检查并记录真实信息。检查记录表可作为编写评价报告、不合格报告以及填写评分表的依据。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事实,评审员应及时与相关责任部门(岗位)沟通确认。

3.4.3.3 现场评审完毕后,由组长召开内部会议确定不合格项,填写自我评价不合格报告以及评分表。

3.4.3.4末次会议

评价结束后,由评审组召开末次会议,会议要求企业主要领导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会议由评审组主持,会议内容为宣布评价报告和不合格报告,由责任单位对不合格内容进行确认后,提出纠正措施意见,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以便进行跟踪评价。

3.4.3.5 由组长编写自我评价报告,经公司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放。

3.4.4 自我评价结果处置

3.4.4.1 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部门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对评价小组在现场评价中发现不合格项研究、分析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并报公司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3.4.4.2 评审组长负责组织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做好记录。

3.4.5 公司标准化职能部门将自我评价有关记录交公司档案科归档。主要记录

JL 02 01-001 企业标准体系检查记录表JL 02 01-002 企业标准体系自我评价报告JL 02 01-003 不合格报告表

“听话”评价标准成因分析 第5篇

關键词:情感取向; 听话; 功利主义;

一、社会理性的工具化

苏格拉底认为理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希腊哲学中的理性是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形成的,是对人自己发生教化的技术。“在希腊人的心目中,理性的个人就是这种自由地、公共地运用理性的人,就是能够参与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理性作用和践行社会义务的个人。理性形成并塑造了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基本美德,塑造了实践这些美德的能力。”作为人,只有具有理性,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保持自己的灵魂的和谐、安宁,理性可以看作是自我治理的工具,决定了人的价值的实现。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出理性的过程。人在欲望和蒙昧中需要引导。为了使儿童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作为教师,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出学生的理性,来改变儿童的无知和非理性的状态,因此教师为了使儿童有理性,而运用理性去强制和塑造学生,学生们就在理性的教化中失去了自由。这种强制的本身并不能形成真正的理性,而仅仅是将学生作为工具来塑造和改造。人被当作是一件物品可以被设计、被改造、被操纵,人的独立性已不复存在。人的自由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被当作工具可以对社会有什么价值。“一切都变成了可观的自然性的普遍秩序,人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创造的意义,人的活动变成了一切都按照社会科学所建构的普遍的规律去行事的技术操作过程”。人在生活中,已经失去了人本身的价值,而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工具,而这种工具,必须要适应合法化的技术秩序。人成为了机器中的一个部件,被训练成一个按照整体秩序运行的机器部件。在这种状态中,个人无法寻求自身的生命价值,也无法体悟生活中的美好景色。通过教育将人的理性引出来,教育成为理性运用的工具。“我们的技术文明奖励的对象是柔顺性和适应性。”教育使人具有理性,成为理性的主体,但同时又运用理性控制着人,控制是为了理性社会的建构和对自然的理性控制而加于接受教育的人的,教育在理性的主导下变成了对人的规训,为了普遍理性主体的生产,为了合理性的世界,不惜消除个人的差异性,不惜贬抑“身体”的在世,这种理性的教育就是规训。教育不顾及人的主体性,完全把人客体化,通过强制的方式对人进行规顺的训练。“教育是为着一个‘驯顺的身体’和‘听话的灵魂’而进行的”。学校中的学生被具有理性的学校、教师塑造着,其标准就是迎合社会的需求,而不顾学生的个性、创造性的培养。人就这样被按照社会的要求而“生产”。

在我们这个充满着“是否有用”来衡量一切事物的世界中,作为教师,仅被用来传播社会的价值取向,被告知社会的需求,教师成为“听话”的传声器,向学生灌输着社会的要求,同时,教师也努力的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式,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教师的这种工具性也转化为学生的工具性。教师的成长受到了一种固定模式的塑造,用这种经过塑造的上一代的人去培养下一代的人,产生了一种循环的塑造。教师被要求是“听话”的,教师习惯了这种模式的培养,因此,教师也喜欢这种“听话”的学生。

二、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追求

教育是为了什么?可能每个人都这样问过。作为教师,可能都听过学生这样的质疑,“学这些东西有用什么用”。教育已被“是否有用”来衡量。更多的人认为教育是为了将来能够获得一个体面的工作,能够多挣钱。这样教育的地位被提高了,教育由以往的纯粹的公益事业成为新的经济的增长点。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读书,因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还是统一的考试,自科举考试开始,人们读书便处处为了考试而做准备,也因此,教师有了权威的地位。在现代,考试制度仍然被延用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职责”是如何能使自己班级的学生都能升入大学,这时,教师向学生传授先人的研究成果以应付考试,在教师的眼中,只有“听话”的学生才能认真的记好教师讲过的每一个问题,并且会遵照教师的要求做好复习。尽管教师也明白,有一些淘气的比较聪明的学生不用那么“听话”也有好成绩,但这毕竟是少数,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智商是正常的,并且教师也常说“勤能补拙”。这样,在教师的心里会认为,“听话”的学生学习都非常刻苦、努力、并且也只有“听话”的学生在自己的勤奋下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在考试指挥棒的鞭策下,教师为了使学生考入大学而让学生“听话”,也由此,产生了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标准的情感取向。

这种功利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师身上。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对班级进行管理,尤其是班主任。学校对管理教师也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了激励教师,学校使教师之间产生竞争,只有竞争才能督促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因此,出现了班级的排名,优秀教师的评比等活动,班级的排名包括很多项,如,考试成绩、纪律状况、学生的精神风貌等,很多不能被量化的东西都被想方设法的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行班级的评比,在纪律方面,教师会告诫学生,不许做这,不许做那,要处处都听教师的话,以防由于纪律问题而被扣分。在评比当中当然会有奖励或惩罚,奖励多数是以资奖励或精神奖励,惩罚也主要是金钱惩罚或批评,教师们努力的使自己班级的学生听话,从而为自己获得奖励提供条件。这时,学生成为被教师利用的工具,成为教师晋升的砝码。同时,作为学校,也同样利用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收益。目前,社会上对学校好坏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升学率高,生源就多,因此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严抓学习和纪律,这时就要求学生听学校的话,一切为了学校的利益着想。因此,学生就这样被学校和教师规训着,学校本来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但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这里虽有鲜花开发,但却看不到学生们没有压力的笑脸,而学校里都是极其“听话”的“乖”孩子。

本文系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q113)。

参考文献:

[1][2][4]金生兹.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6,52,70.

[3]伽达默尔,夏镇平译.赞美理论一伽达默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99.

企业评价标准 第6篇

医药产业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中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属于最具发展前景的国际化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优胜劣汰形势十分严峻。然而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形势来看,我国制药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不容乐观。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前十强制药企业占有国际药品市场份额已达50%,而中国医药工业前十强只占有国内市场的25%[1]。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础,对行业的发展能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对绩效评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政府层面也制定了相应的绩效评价规则,以指导企业绩效评价,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8—2014年公开出版的数据,对医药工业、化药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绩效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及预测,全面了解其绩效状况。

二、资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8—2014年公开出版的数据[2,3,4,5,6,7,8]。该数据以全国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数据资料为依据,在对国有经济各行业运行进行客观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运用数据统计方法测算制定。本研究采集其中医药工业全行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全行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全行业绩效各指标年度平均值数据,通过统计描述,计算熵权并进行加权平均分别计算以上三个领域全行业绩效,进而通过灰色关联GM(1,1)模型分别对以上三个领域绩效进行预测。

《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绩效指标共有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和补充资料。鉴于补充资料仅有的3个指标(存货周转率、资本积累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在2008—2014年具有一致性,根据这3个指标的性质,将其分别归入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两个一级指标。指标情况见表1。

三、绩效分析及预测

(一)权重的计算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它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熵权法进行指标的客观赋权[9,10],可以确保所建立指标能反映绝大部分原始信息,同时避免了赋权主观性的问题,更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1)数据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2)计算概率矩阵,即第j项指标下第i指标值比重Yij。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令

(4)计算偏差度。

对于第j个指标,指标值的偏差越大,对方案评价的作用越大,熵值就越小。

(5)计算权重:

经计算,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二)不同维度绩效能力分析

对医药工业企业全行业、化药制造业全行业以及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全行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采用加权求和评分法。

令Mjk为绩效的四个维度,Mj1为盈利能力,Mj2为资产质量,Mj3为债务风险状况,Mj4为经营增长状况。

其中,j为医药工业、化药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i为指标数,i=1,2,…,n;Xi为指标值,ωi为权重。

1. 盈利能力。医药工业、化药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综合盈利能力见表 2。

如表2所示,根据2008—2014年盈利能力各指标平均值加权求和测算求得的医药工业全行业盈利能力值为9.407 6,化学制造业为8.158 9,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制造业为10.508 0。

2. 资产质量状况。医药工业、化药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资产质量状况见表 3。

如表3所示,根据2008—2014年资产质量情况各指标平均值加权求和测算求得的医药工业全行业资产质量状况绩效值为1.780 0,化学制造业为1.870 9,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制造业为2.085 6。

3. 债务风险状况。医药工业、化药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债务风险状况见表 4。

如表4所示,根据2008—2014年债务风险情况各指标平均值加权求和测算求得的医药工业全行业债务风险状况值为-4.280 0,化学制造业为-6.723 8,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制造业为-3.000 2。

4. 经营增长状况。医药工业、化药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经营增长状况见表 5。

如表5所示,根据2008—2014年经营增长情况各指标平均值加权求和测算求得的医药工业全行业经营增长状况值为19.501 1,化学制造业为18.263 6,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制造业为18.455 8。

(三)综合绩效能力

通过加权平均,医药工业、化药制造业以及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综合绩效能力见表6。

如表6所示,根据2008—2014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加权求和测算求得的医药工业全行业综合绩效能力为8.237 1,化学制造业为6.896 3,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制造业为8.450 4。

(四)灰色模型预测绩效能力

1. 灰色模型[11,12,13,14]。设:数列 x(0)=[x(0()1),x(0)(2),…,x(0()n)],x(0)作一次累加(即 1--AGO)为 x(1)。

建立白化微分方程:

式(1)是一阶一个变量的微分方程,为GM(1,1)模型。

方程的解为

)作一次累减(1----IAGO)得的值。

2. 后验差检验[11,12,13,14]。后验差检验是检验预测曲线与模型曲线在空间相对位置的重合程度。模型的精度等级划分一般由C(后验差比值)和p(最小误差频率)共同描述。

式(3)中:C为后验差比值,S21为实际值方差,S22为残差的方差。

p=p{ q(k+1)-q軈 <0.674 5S1}(4)

式(4)中:p为最小误差频率,q为残差值的平均值,S1为实际值标准差。

C小,表明原始数据虽然很离散,而模型所计算值与实际值之差并不太离散。p大,表明残差与残差平均值之差小于给定的值0.674 5S1。在检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后验差比值C越小越好,一般要求C≤0.45,最大不超过0.65;小误差频率p要大,一般不得小于0.7。按C和p两个指标,把GM(1,1)模型的应用效果划分为好、合格、勉强、不合格4个等级,具体见表7。

3. 构建灰色模型,对医药工业、化药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2008—2014年综合绩效能力值进行预测,见表8。

基于表8数据,运用MATLAB7.0软件构建灰色模型,预测2015—2019年医药工业、化药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综合绩效能力值并进行后验差检验,未来五年医药三大行业综合绩效能力仍将稳步上升,见表9。

四、结论

基于2008—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公开出版的数据,对医药工业全行业绩效不同指标及综合绩效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能力均优于医药工业全行业及化药制造业,经营增长情况医药工业全行业最优;综合绩效评价结果表明,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最优,医药工业全行业次之,化药制造业最低。从未来5年预测结果来看,研究对象的绩效均呈现上升趋势,预测结果较可靠。

摘要: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础,对行业的发展能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通过计算医药工业全行业、化药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三个领域全行业综合绩效发现,2008—2014年,中药材及中成药制造业最优,医药工业全行业次之,化药制造业最低。同时通过灰色关联GM(1,1)模型对医药行业绩效进行预测可知,未来五年医药全行业绩效均呈上升趋势。

企业评价标准 第7篇

自从我国第一家企业实施MRP Ⅱ以来, 已经将近20个年头了。舆论有说90%的项目是不成功的, 也有说国外不成功的比例也有百分之四五十, 评价甚为悲观;使人感到“高不可攀”或“冷眼旁观, 敬而远之”, 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那么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标志又是什么?“成功”同“目标”是不可分的。没有“目标”, 就无法衡量“成功”。就象打仗一样, 比如, 作战计划要求阻击敌人到晚6时, 等待后续部队接替。负责阻击的队伍, 不论是无一伤亡也好, 全体光荣牺牲也好, 只要6时以前完成阻击任务, 就是成功。

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企业在建设ERP系统之前, 缺少前期论证, 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虽有目标但很抽象 (如提高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形象等等都无法衡量) , 而且没有预先设置考核达到目标的评价方法, 很难说清怎样才算实施成功。企业关于ERP的项目需求是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企业实施ERP多数是企业的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大多在管理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例如:生产计划变化频繁、库存严重积压、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产品设计更改频繁等问题, 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实施ERP项目之前, 企业必须明确ERP项目需求, 提出项目的主要目的、特点、实施的范围和策略并细化成文存档。企业选定的ERP厂商在实施项目前都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项目需求来设计企业的系统范围、系统架构,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提出建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软件公司同样要根 据企业的需求来进行企业各部门的业务流程的分析与优化, 所以企业项目需求制定得完善而且实际是项目实施成功的基础, 同时在项目实施结束后, 软件的验收也要 以企业的项目需求为依据, 只有软件的功能完全解决了企业的矛盾, 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 才可以说项目是成功的。

有人用是否达到国外的MRPⅡA级评价标准来衡量“成功”。但是, 国外ABCD评级, 是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 (APICS) 的一些专家提出的建议, 至今还不是APICS的协会标准, 更不是工业标准。ABCD评价包括的内容仅仅局限在MRPⅡ实施的效果, 没有包括所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技术经济指标。此外, 评为A级MRPⅡ企业不像通过ISO9000认证那样, 不等于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有些企业是分步实施MRPⅡ系统的, 也不能说一次没有达到A级标准就不算成功。因此, “成功”的定义不一定就是要全部达到A级标准提出的所有指标。对国内多数情况来看, 应当实事求是地从企业原有基础出发来看待“项目实施成功”。要达到国际优秀企业的水平, 可以参照A级企业所要求的标准, 这是企业的宏观目标;但是就项目实施成功而言, 还是要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考核。怎样才算实施成功, 必须对照企业实施ERP系统的目标来谈, 没有量化的目标就无法评议是否成功。实施ERP系统是为了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 我们再次强调:成功与否完全是企业自我检查的事, 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目前,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ERP项目评价标准, 但是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首先要检查立项时有无进行需求分析和投资效益分析, 有无正确的企业管理诊断, 是否找对了解决方案, 即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是否可以由ERP系统来解决。换句话说, 要检查企业实施ERP项目的前期工作是如何做的。

(2)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实施MRP Ⅱ系统的ABCD评价法, 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集成软件应用的效果, 如计划的实现率、数据的准确率、库存周转率等等。对一个面向供需链管理、以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ERP系统, ABCD评价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 还需要用各种关键业绩指标 (KPI) 来考核评价, 如投资收益率、市场占有率、资金周转次数、销售利润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股东或受益群体的收益增长率等等;这些, 在ABCD评价法中是没有的。这些关键业绩指标应当在前期工作阶段, 作为实施ERP系统的目标明确规定。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在评议ERP项目实施效果时, 检查规定的各项关键业绩指标有无改进或提高。

(3) ERP系统是在企业各级第一把手指导和关注下实施的, 各级主管都已配备了计算机, 可以随时依据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 指导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体现了各级一把手不但是有力的支持者, 而且是主要的受益者。

(4) 企业选购的系统不仅已全部运行起来, 体现了信息集成;而且成为管理人员解决各种管理问题、改进日常工作和优化决策须臾不可离开的得力工具。

(5) 在预计的时间内回收了在ERP系统上的投资;这一条有时比较难以估价, 因为有些效益很难说是单纯由实施ERP系统带来的, 有些效益是长期战略性的, 短期内不一定能够估计得出来。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 还是尽可能做一定的估算, 核实可行性报告中投资效益分析的真实性及偏差。

(6) 企业建立了一支既熟悉现代管理, 又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员工队伍。我们多次谈过, 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优势, 而员工素质, 既是实施ERP系统的先决条件, 素质的提高也是实施ERP系统后的必然结果。因此, 成功实施ERP系统的条件之一必然是为企业造就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7) 实施ERP系统是一场管理革命, 因此必须有新的“法律”把改革的成果巩固下来。这就是建立一套按照新的业务流程制定的工作规程和准则, 尤其是在保证各项基础数据准确, 和迅速响应客观环境变化方面, 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措施。要建立书面文档, 做到“有法可依”, 使实施ERP的成果得以巩固, 并继续充实、完善和提高。

不少人关心制定一个ERP系统实施评价标准的问题, 是否可以根据上面几条设定几个问题, 如:有没有事先设定项目目标?企业各级一把手是如何领导 项目实施的?期望通过ERP系统解决的管理问题是否都已解决?选购的软件模块是否都已运行起来 (可以抽查几位业务人员对系统的理解?) 领导是否在运用系统 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实施系统前后复合型人才增长的比例?有无制定工作规程和工作准则?实施中有无可以推广的典型经验或案例?取得哪些明显的效益?下一步的改进计划等等。对这个标准的问题还需要业界人士共同探讨。总之, 千万不要走形式、走过场;一定要讲究实效。 我们强调ERP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性,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必须事先制订实施ERP系统的目标并同时制定评价方法。只有同目标对照, 才能说清楚项目是否实施成功。有些管理咨询公司和学会热衷于搞ERP实施评价, 借此开展业务, 增加收入, 只要不走形式, 不是坏事。但是更重要的是跟踪企业的实施过程, 这样对企业起的作用更实际些。

成功的标准可以这样理解, 供参考:

1.1 系统运行集成化

企业选购的系统已全部运转起来, 成为各部门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离不开的有效工具;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技术解决方案方面最基本的表现。ERP系统是对企业物流、资金 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软件系统, 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供应链"的管理。软件的应用将跨越多个部门甚至多个企业, 为了达到预期设定的应用目标, 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能够运行起来, 实现集成化应用, 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一般来说, ERP系统仅在财务部门应用只能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改善应收帐款和资金管理;仅在销售部门应用只能加强和改善营销管理;仅在库存管理部门应用只能帮助掌握存货信息;在生产部门应用只能辅助制定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只有集成一体化运行起来才有可能达到:

a.降低库存, 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控制经营风险;

b.控制产品生产成本, 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c.提高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减少坏帐、呆帐金额等。

1.2 业务流程合理化

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改善管理效率方面的表现。ERP应用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对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因此, ERP应用成功也即意味着企业业务处理流程趋 于合理化, 并实现了ERP应用以下几个最终目标:企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企业面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大大加快;客户满意度显著改善。

1.3 绩效监控动态化

ERP的应用将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 如何用好这些信息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是衡量ERP应用成功的另一个标志。在ERP系统完全 投入实际运行后, 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 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设计出一套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的报表体系, 以期即时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一般是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由管理咨询公司的专业咨询顾问帮助企业设计完成。企业未能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自己的绩效监控系统, 将意味着ERP系统应用没有完全成功。

1.4 管理改善持续化

随着ERP系统的应用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化, 企业管理水平将会明显提高。实施ERP的一项重要目标应当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企业建立了一支既熟悉现代管理, 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双专业职工队伍。为了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程度, 可以依据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企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 为企业建立一个今后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管理不断改善的机制才是真正目的。这也是ERP应用成功的一个经常不被人们重视的标志。

2 企业实施ERP的方法

近一两年来, 围绕ERP的探讨文章很多, 几乎覆盖了ERP的各个角落, 极大地推动了ERP理念在中国的推广。虽然不同作者观点不尽相同, 但至少有一点是所有作者都认同的, 那就是成功应用ERP系统取决于3个方面, 可现象地用如下公式表示:ERP应用成功=有准备的企业+合适的软件+成功实施。而三者之间, 成功实施是保证ERP系统应用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不少准备实施或正在实施ERP的企业对ERP实施方法和模式认识不清, 往往给实施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ERP软件与一般财务软件或小型软件应用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实施”这个概念。一般的财务软件或其他小型应用软件, 只要软件开发商或经销商对用户稍做培训, 用户便可以操作软件, 软件应用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软件本身的质量, ERP系统则迥然不同, 所谓“三分软件, 七分实施”。ERP软件项目“实施” (Implementation) 这个概念目前在我国尚不能被社会广泛接受。企业习惯上还认为花钱买了软件, 软件开发商就有责任免费帮助企业把软件用起来, 而不知道ERP软件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实施”过程, 这个过程既耗时间、耗人力, 还需要企业单独支付实施费用。对ERP软件项目“实施”这个概 念的理解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管理软件的实施难度很大, 需要有实施方法论的指导, 需要一支职业化专门从事软件实施的队伍, 需要针对软件编制标准化培训教材。企业管理软件项目实施不仅仅是对用户进行软件操作培训, 更重要的是应首先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Reengineering) , 理顺和规范企业管理。这是企业管理软件实施的一个重要步骤。企业管理软件项目实施不仅仅是指导用户如何使用软件, 而且要协助用户进行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编码。企业管理软件项目实施不仅仅要求企业适用软件提供的规范管理模式, 还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也能根据用户的特殊业务处理需求对软件进行客户化改造。企业管理软件项目的实施是一个耗费时间、人力与资金的过程, 实施周期短则半年, 长则达2~4年。实施费用少则与软件价格相当, 多则达到软件购买价的数倍。ERP软件系统项目的实施是改变和优化业务处理过程的催化剂。整个软件实施过程要求将业务流程的调整和重新设计与软件功能应用紧密在一起, 同步进行。其中对企业管理将要产生的冲击可能包括:对竞争策略的改变、组织机构的调整及各部门职责的重新界定、对每个人工作职责及工作方式的改变等。这些变化会更有利于企业商业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是对每个员工包括所有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挑战, 企业决策层能否理解和接受这种理念对于软件实施的成功至关重要。

总结多年的在全球和国内实施ERP系统的经验, 我们认为:ERP软件成功地实施的先决条件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实施成功是合适的软件与有效的实施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的模式是:对ERP系统所包含的管理思想要有准确而深入的了解, 对本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和管理转变的思路要非常明确, 企业必须了解自己的管理体系, 对预期的新的管理系统要有清晰的描述。建立能够准确理解和贯彻企业管理转变思路、既懂软件又懂管理并有ERP系统实施经验、了解系统实施规律的实施队伍。在这个队伍中, 应有企业最高决策层的亲自参与和领导。针对企业管理转变的需要, 选择能够满足企业管理转变的适当的软件和硬件, 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实施。

有效的实施包括以下方面:

(1) 高级管理层的承诺:实施ERP系统时一定要有高级管理层对项目的承诺。给予项目足够的重视, 企业高层第一、二把手必须参加项目领导委员会, 并参与项目管理, 领导项目的实施, 对重大的流程改变和业务处理的规范进行评估和决策。

(2) 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和预算。

(3) 有效的授权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

(4) 部门经理直接参与对项目的成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实施项目时, 将每个模块能否在相关部门实施成功作为对相关部门经理的重要考核指标, 并由部门经理参与部门内业务流程重组。

(5) 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

(6) 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7) 组建一支既懂管理又精通软件的实施队伍, 在这个队伍中, 要明确管理的改进是实施工作的核心, 由最高管理层的一、二把手亲自领导, 日常工作也要由最高管理层的代表领导, IT部门在项目组中只起提供技术支持和软件维护的作用。

(8) 分段实施, 以点带面, 以示范效应使系统最终用户和企业管理者尽早看到实施的成效。 缺乏既具备ERP软件知识又具有行业知识和管理实务经验, 精通ERP系统的实施规律和项目管理方法的专门知识, 并能够指导企业在成功实施ERP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的转变的人才, 是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要面临的最实际问题, 在实施的策略万面, 成功的企业要选择一家具有相当资质的专业咨询公司协助ERP系统的实施。在国外, 选择的专业咨询公司并不一定是所选的ERP软件公司。ERP系统的实施程序已经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模式, 这是在国内外成千家企业长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依次进行以下主要环节:成立三级项目组织;制定实施计划;总体需求调查、总体解决方案和详细解决方案设计;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连续反复的培训;准备并录入数据;软件功能模拟运行 (原型测试) ;用户化和二次开发;实战性模拟运行, 演示、评议、修订、审批;制定新系统用的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从少数部门开始切换至新系统, 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总结评议, 不断改进。

3 ERP实施的成功因素分析

因为每个企业的外部环境、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文化都有所不同, 因此,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面要有自己的个性。但通过对有关ERP实施的成功案例分析, 仍然可以归纳出一些共性的经验, 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因素对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3.1 清晰的战略目标

成功实施ERP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求企业明确未来的战略目标, 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实施ERP系统目标。此外, 企业还必须确定价值链中的哪些环节可能受ERP的影响, 并对这些影响的利弊进行分析, 这有利于确定实施ERP带来的效益。ERP与企业战略紧密相联, 它以企业的战略重点为项目目标自上而下地展开。中国的企业应立足企业的战略部署, 确定ERP项目涉及的广度与深度, 并重视项目投资回报, 建立商业案例 (business case)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IT战略规划中对ERP认识程度直接影响ERP选型和实施, 对ERP实施成功与否产生深刻的影响。IT战略规划也能清晰, 详细的涵盖ERP实施的项目范围和风险。ERP是一个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 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 从而获取客户订单, 完成加工和交付, 最后得到客户付款。ERP通过运用最佳业务制度规范以及集成企业关键业务流程提高企业利润, 市场需求反应速度。ERP软件的合理运用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内部业务操作合理化水平帮助企事业在跨合作企业群体和贸易伙伴之间提高管理水平, 扩展企业竞争空间和提高综合能力。

3.2 高层决策者的强有力的支持

众所周知, ERP实施工程是“一把手”工程, 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强有力的支持。虽然在组织形式上体现“一把手工程”容易, 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求高层管理者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通过一些具体措施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以保证ERP的顺利实施却是很难的。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对ERP的实施结果至关重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表现在:项目决策的制定、明确授权、解决问题标准保持一致、引入有效的变革管理战略、选择企业最恰当的时机实施项目。在中国, 尤其需要强调企业最高层领导的认同和参与, 在项目规划和实施各阶段进行有效的领导、协调和监督。因为实施ERP项目必然要进行管理创新、流程重组 (BPR) , 必然涉及到具体人或门的利益问题。只有领导的真正的全程参与, 才会更快的解决ERP实施中疑难问题。不会造成和职能部门“阳奉阴违, 貌合神离”人为阻力和干扰。

3.3 严格、有效的项目管理

从实施ERP的实际情况来看, 强有力的项目管理是项目实施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ERP实施项目是一个实施难度大、应用周期长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项目, 这也就决定了必须从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 进行严格、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及运作机制。称职的项目经理是有效项目管理的前提。他能遵守实施方法论, 综合考虑IT和业务元素, 制定出符合实际的项目计划并恪守项目进度, 听取终端用户意见建议, 重视培训并制定项目实施后的支持和维护计划。

3.4 优秀的实施团队

实施团队是直接面向项目的, 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ERP项目的实施能否成功。项目组织管理团队的责任心、热情、经验和组织力度是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项目团队对于ERP重要性的指标体系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的指标: (1) 团队与各级一把手的沟通, 对于最高决策的理解, 这对于项目成功至关重要; (2) 对于涉及项目范围的综合组织协调力; (3) 由职权所赋予的指挥权威 (不赋予相当职权在这样综合性的管理项目中也难以指挥) ; (4) 对于IT知识、管理知识和业务流程知识的复合型经验能力; (5) 对于事业的热情、献身精神, 作为整个项目的直接驱动力量。

3.5 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方案

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涉及比较复杂的方案规划, 考虑的要素主要有管理基础、IT基础、企业文化基础、阶段划分、长远期发展、近期实现、资源占用、效益结构、风险评估、软件平台、功能分担、合作伙伴等。ERP项目在启动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分析、论证的工作, 对于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 在学习分析先进企业的经验的基础上, 对比各种解决方案, 制定适合企业具体情况的可行方案, 并制定项目的长期和短期的目标, 考虑实施中的主要策略, 详细分析风险的规避等。我们根据现代现代企业管理原理 (以人为本、信息管理、动态原理、创新原理、经济效益原理、反馈原理) 来衡量本企业基础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标准化、信息化、计量与定额管理, 规章制度, 员工教育与体系保障, 所以在某方面上来说, 企业实施ERP系统是实实在在, 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象通过某些认证体系可以“花钱找公司摆平”了事。我们必须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来保障数据操作在各个环节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ERP项目的重点之一是跨部门共享服务和信息, 以达到整个企业对市场和客户的快速反应。只有组织文化与新的流程步调一致, 才能充分实现ERP预期收益。中国企业需要相应的变革管理, 落实有效的培训教育, 建立追求绩效的企业文化。行业领先的技术是ERP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也要注重与本地特点相结合, 使定制服务最小化, 并采用精确数据。中国企业特别需要注意的3个技术问题是:ERP软件本土化并允许客户定制;能够与企业原有系统整合;使用准确的数据。来自经验丰富的ERP咨询公司和软件销售商的外部支持, 与企业最高领导、IT和业务部门给予的内部支持同样关键。通过访谈和调研, 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实施ERP时, 选择外部咨询公司或者软件厂商进行合作的比例远远高于依赖内部自主开发的比例。有效的项目管理和有经验的实施团队是项目实施不可或重要因素。咨询公司如何在时间、成本、人力资源的约束下, 对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评价, 风险判断是项目管理及成功的必备课程。咨询公司在项目管理成功前提必须包括:经验丰富的专家或咨询顾问;正确的实施理念;可操作的实施规范;高素质的项目团队;高效沟通和激励制度及统一的项目目标。

3.6 贯彻始终的广泛而有效的教育与培训

教育与培训是ERP实施中被公认的重要因素。教育主要针对系统知识方面, 而培训则针对系统应用方面。ERP的实施要求实施人员具备大量关键性知识, 使之能够在系统框架内解决问题, 以避免对流程产生抵触。此外, 企业高层必须承担培训费用, 并将其编入预算。据调查, 全部实施预算的10%~15%用于培训将带来80%的实施成功机会。从确立项目开始以来便需要不断地针对各类人员开展培训, 而且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层次与方式相结合, 并及时反馈培训效果。只有全员参与并建立起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才能充分发挥ERP的效益。其中, 中层干部的理解和支持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 企业应用ERP一定要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 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促使他们在感受外部压力的同时都自觉地投入到ERP应用中来。

3.7 准确、完整的数据和转换与接口的及时准备

准确的数据能够保障ERP系统正确地执行相关功能, 由于ERP系统高度集成的特点, 一旦输入错误的数据, 就可能在整个企业中导致连锁反应。因此, 必须通过教育和培训让用户认识到准确的基础数据对于项目的重要意义, 并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试, 以保障整个系统的成功运行。

在系统的流程中进行严密的业务控制。统一的设计考虑流程, 在系统中进行合理的功能分解, 在系统中通过业务逻辑进行严密的业务数据控制, 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分清责任并进行纠正。

严密的数据管理组织体系。在项目中要建立明确规范的数据管理体系, 责任清晰具体, 避免相互责任不清的推诿扯皮。建立日清日结的管理制度。错误数据的积累对于ERP系统来说是致命的, 特别是在上线初期更是如此。所以就要求企业从系统上线开始就要进行“日清日结”, 并且通过有效的操作方法和制度贯彻到项目的组织中, 保证数据体系的准确与及时。

4 结 语

企业成功实施ERP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 企业内部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得到一体化管理, 资金效率实现最优化, 物流顺畅了, 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了, 增强了企业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同时, 实施ERP也有较大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实施ERP有诸多制约因素。但是, 只要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充分了解自身的特性, 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克服制约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因素, 在实施过程中尽量减少各种风险, 那么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晓飞.ERP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思考[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3, (3) :19~29

[2].林健, 张玲玲.ERP与现代管理思想及ERP未来发展[J].工业工程, 2001, (4) :7~12

[3].Mabert V A, So niA, Venkataramanan M A.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 size o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implementations in the US manufacturing sector[J].Omega, 2003, 31 (3) :235~246

[4].Adam F, Doherty P.Lessons from 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 implementations in ireland-towards smaller and shorterERP project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 15 (4) :305~316

[5].何宣强.我国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J].当代财经, 2001, (8) :45~47

[6].孙长东.ERP管理思想及其实施风险分析[J].管理世界, 2000, (8) :143~144

[7].Meyer P W, Sivakumar K, Nakata C.Implementationof industrial process innovations:Factors, effects, and market-ing[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9, 16:295~311

[8].Bailey A.It s a compute rsystems project[J].IEEE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view, 1998 (Winter) :21~25

[9].Mandal P, Gunasekaran A.Issues in implementingERP:A case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3 (146) :274~283

[10].占德臣, 徐晓飞, 李成严.时间——成本双主线ERP管理体系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2, (8) :635~639

[11].Lindberg P, Voss C, Blackmon K.Internationamanufacturing strategies:Context, content and change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ress, 1998

企业评价标准 第8篇

品牌和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问题, 并且是需要站在战略高度来考虑的问题。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 中国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内企业面对的是世界著名品牌的大举进入, 国内市场加剧国际化, 呈现出以品牌和企业文化为竞争为核心的新时代。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 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树立世界眼光, 加强战略思维, 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一高瞻远瞩的陈述为我们的品牌与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要为中国企业的品牌和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培养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和文化意识, 帮助企业建立卓越的品牌与企业文化。

温家宝总理强调:“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为改变企业品牌和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相脱节的失衡状态, 推进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和企业文化效能建设, 提升品牌与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使企业管理者充分把握品牌塑造和企业文化的变化动态及发展趋势, 实现品牌与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发展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趋势的有机统一,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逐步打造一批国际品牌, 为祖国经济做出贡献。我们制定国家标准《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 为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指导性文件和评价工具。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7月23日下发了2009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 其中《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国标制定任务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承担并组织起草。 (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编号:20090532-T-322)

2009年8月, 起草小组先开展基础研究, 对企业品牌评价和企业文化建设评价问题进行研究, 形成约15万字《中国品牌与企业文化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由两部分构成, 上篇是有关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 阐述了国内外主要的品牌和企业文化理论, 以及有关企业的实践经验的介绍;下篇是对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评价问题的研究, 从理论层面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品牌与企业文化方面的评价模型, 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适合我国的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为相应的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

2010年9月开始在“中国商业联合会”、“顾客满意度测评网”、“中国商品售后服务网”等网站向社会公众公布标准的文本内容并征求意见。经过2个多月的网上公示和意见征集, 起草小组再次对文本内容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2010年11月13日, 召开专家评审会, 对标准的内容进行了评审。

该标准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企业品牌评价”部分, 从品牌的品质、声誉、文化、社会责任、影响力, 以及基础条件等方面规定了企业品牌评价的一些条款。

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也是本标准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跟企业品牌评价问题同等重要。但由于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 并且二者关系在学术上存在多种观点。因此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 经过多次讨论, 认为企业文化应该作为企业品牌的一部分进行评价, 而不是分别对二者进行评价, 以保持内容和体例上的一致性, 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企业文化 (5.4.3部分) 的重要性, 在本标准中体现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南。

企业评价标准 第9篇

Dyckman Thomas R.和Stephen A.Zeff(2015)在《会计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指出,与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不同,嵌入当前会计领域的“数据驱动方法”的研究结论与学术界之外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相关性并不大。我国会计研究方法在理论界也存在着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之争。盖地、吕志明(2007)详细解析了两种研究范式,并指出:“在会计研究过程中,应该坚持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和谐发展,切忌偏颇;坚持理论指导,切忌谬误相关;坚持内容决定方法,切忌为了实证而实证;坚持创新性研究,切忌重复模仿;坚持样本的客观性和代表性,切忌操纵数据。”本文主要对因子分析法在部分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剖析,旨在探讨可能存在的应用误区,防止出现“为了实证而实证”、“方法决定内容”和“谬误相关”的情况,以提高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科学性。

二、因子分析法的运用

在会计研究领域,多篇文献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多个指标进行降维,以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共线性问题和信息重叠问题,或者用于确定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但笔者发现,部分文献对因子分析法的运用存在误区,将主观标准完全交由数据逻辑本身,导致无法合理解释评价结果。比如,在企业绩效评价领域,有文章使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电力行业、家电行业、公路行业、钢铁行业、新能源、金融类、证券类等上市公司进行综合绩效评价。为了具体分析这些文献在因子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以黎毅(2012)的一套数据为例,简要说明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软件操作过程。

1. 因子分析法的作用和基本思想。

黎毅(2012)选取了6项指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积累率)来考查2007年6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并对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若从这6个指标的6个角度分别对69家公司进行评价,问题会非常简单,即将各公司的数值分指标按大小进行排序,但这显然会得到6个不同方面的评价,维度过多。本文分析这6项指标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报酬率两个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两个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信息重叠;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这两个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信息重叠。根据杜邦分析体系,我们也可预测各个指标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采用降维的方法,将所有指标包含的信息缩减为少数几个指标来反映,在较少维度的空间内将原有信息分解为互不相关的指标。因子分析就是用几个潜在的但互不相关的随机变量,去描述这6个高度相关的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者协方差关系),这些随机变量被称为因子。因子模型可以表示为:

上式中F1~Fm为公共因子,ε1~ε6表示特殊因子,lij为变量Zi与因子Fj的相关系数,称为第i个变量Zi在第j个因子Fj上的载荷(因子载荷),由其构成的矩阵L称为因子载荷矩阵。因此进一步可以表示为矩阵形式:Z=LF+ε。

Zi的方差为var(Zi)=l2i1+l2i2+…+l2im+ψi,其中ψ为ε的方差。

令,则var(Zi)=hi2+ψi=1。hi2反映了公共因子对Zi方差的贡献,称为共性方差,或者变量共同度。ψi称为特殊方差,或者剩余方差。当hi2接近1时,ψi接近0,说明Zi包含的信息几乎都可以被公共因子解释;当hi2接近0时,表明公共因子对Zi的影响不大。因此,hi2也反映了变量Zi对公共因子的依赖程度。矩阵L的第j列元素反映了第j个因子Fj对所有变量Z的影响,记为。gj2称为公共因子Fj对原始变量向量Z的方差贡献,用以衡量公共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其值越大,表示Fj对原始变量向量Z的方差贡献也越大。

以上详细证明和推导过程见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2009)。

2. 因子载荷的估计和因子数目的确定。

因子载荷的估计方法有极大似然估计、主成分估计法、主轴因子法、最小二乘估计法、α因子提取法等。在确定公共因子数目m时,常用的准则包括最小特征值准则(取特征值大于1的数作为公共因子数)和总方差比例准则等。

3. 因子旋转和因子命名。

求出公共因子之后,要确定各因子的实际意义,以便对所研究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为了确定因子的实际含义,在实际运用中,求得一个载荷矩阵后,通常要对载荷矩阵进行变换,即因子旋转。因子旋转的方法有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正交旋转又有最大方差旋转、全体旋转、四分旋转等。其中最常采用的是最大方差旋转法。

打开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按照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旋转,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个数,发现黎毅(2012)数据的原6个指标可降维为3个因子。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第一个因子相关系数较大,第一个因子可以解释为资产营运能力(F1);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与第二个因子相关系数较大,可解释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F2);资产负债率与第三个因子相关系数较大,可以解释为偿债能力(F3)。

4. 因子得分的计算。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计算出69家公司的3个因子得分。如果前述因子提取过程中使用的估计方法或者旋转方法不同,得到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也会不同,进而计算的因子得分序列也会存在差异。

三、因子分析法的运用误区

1. 评价标准和权重应由评价主体主观确定,而非单纯由数据逻辑确定。

本文提到多篇文献均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然后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单独因子得分,再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为权重,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并依据综合得分大小对研究对象进行排序和评价。综合得分的加权计算公式是,其中wi为第i个因子Fi在因子综合得分中所占的权重,wi取值为第i个因子的方差贡献占比。

以邱玉兴、程世华(2015)的《基于因子分析的电力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一文为例,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运用因子分析,将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等16个指标降维为盈利能力因子、偿债能力因子、发展能力因子、生产能力因子、营运能力因子总计5个,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并根据加权公式计算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情况将48家样本公司进行排名,并做出财务质量好坏的综合评价。

评价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方面代表着公司财务质量的不同角度,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取决于评价或分析的目的,而财务分析的目的取决于财务分析主体。比如,股权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主要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以供投资决策之用;企业债权人进行财务分析时主要关注企业偿债能力以供信贷决策之用。而48家电力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如何评价排名,取决于评价主体和评价目标,评价主体不同,关注的因子则不同。即使评价主体关注全部因子,各因子所占的权重仍应由不同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的来确定,因此,这里的权重应是一个由评价主体确定的主观数据而非脱离评价主体存在的由一系列数学运算计算生成的权重。其他运用因子分析进行业绩评价的文献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2. 数学运算产生的权重不唯一且缺乏现实解释意义。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由于因子分析对因子载荷矩阵做了旋转,同一组样本数据用不同的估计方法、不同的因子截取标准和不同的旋转方法,得出的因子数量和因子载荷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结果表示原有指标体系可以在数学上呈现不同的数据结构,这与现实中各指标、变量之间的真实结构只有一种客观情况的事实相矛盾。因此,在对样本进行评价绩效排序时,放弃主观判断标准而只根据数学运算得出结论,虽然看起来摆脱了评价主体的主观性,但陷入了客观选项过多的窘境,最终不得已还是要借助一定的主观判断。

更重要的一点是,数学运算产生的权重是基于数据本身的逻辑结构计算生成的,用方差贡献做权重,缺乏现实解释意义。如果用原始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示原有各指标包含的信息,那么提取的第一个因子对信息的解释力度最大,即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最大,第二个因子次之。黎毅(2012)的数据结果显示,除非截取6个因子,否则只要降维,那么信息就会存在丢失。第一个因子方差贡献为33.144%,也就是说原有6个维度的信息若单纯用第一个维度即资产营运能力去代替,只能保留33.144%的信息;同理,若单纯用第二个维度即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去代替,只能保留30.549%的信息;而第三个维度偿债能力只能保留18.514%的信息。原有对69家公司的6个维度的描述如果仅用3个因子来代替,则仅可保留最初的大部分信息(即82.207%)。但是,第一个因子的解释力度最大或对原有各项指标的潜在支配作用最大,是统计意义上的一种相关性,并不必然代表现实意义里的因果关系或者支配能力。在企业财务质量好坏的评价因素中,并非是“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偿债能力”,各因子在评价过程中所占权重,终究还是取决于评价主体的评价目的和经验判断。

3. 因子分析法应用的具体对象不当,导致结论不合理。

以梁昌勇等(2016)的《我国基金会财务透明度影响因素研究——来自网络数据的因子分析》一文为例,作者选取了11个指标(本年总收入增长率、本年总支出增长率、本年捐赠收入增长率、公益支出增长率、捐赠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收入占支出比例、收入盈余率等)构建基金会财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得到运营能力、筹资能力、资本运作和收入配比4个因子,并按照方差贡献比为权重列出了综合排名前20的基金会名单,结果显示这20家公司的财务透明度在324家公司中处于前列。

本文认为,首先,该文章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并据此排名,和前述文章存在同样的问题。其次,作者是根据《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指南》中“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指标——定期信息披露指标”的财务信息选取了11个指标,也即按照指南的要求,这些指标应该以合适的一个或多个披露渠道定期予以披露。作者对每家基金会公布的原始数据进行简单运算获得了这些数据,说明所有的324家公司均已披露这些信息,只不过在透明度方面(信息披露的渠道、是否直接披露、披露的详细程度等)存在差异。如果要对基金会财务透明度进行排名,需要的是对透明度原始数据的获取,而非财务指标本身数值的获取。也就是说,该作者对基金会的财务质量进行了综合打分并排名(虽然这种做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并把财务质量的一个排名错当成透明度的排名,如此做法自然会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偏误。

在方法运用存在问题导致结论偏误的前提下,该文的建议也会缺乏基本的逻辑。文中写道:“最终提取的4个公共因子,分别代表着运营能力、筹资能力、资本运作和收入配比,表明对这324家基金会财务透明度影响较大的因素就是这四项。基金会可以通过提高对其运营能力、筹资能力、资本运作和收入配比的披露来提高财务透明度,这就要求基金会均衡发展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本文认为,即使基金会均衡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仍旧可能会有不披露、少披露或者披露不详细等情况,并不必然会增加透明度。依据信号理论,各方面发展较好的基金会更倾向于详细披露进而传递自己的正面形象,为后续发展提供基础,但这个论点需要进行单独实证检验,和这篇文章的研究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另外,影响基金会财务透明度的可能因素还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程度、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社会舆论的变化等方面,这些同样需要进行实证检验。

四、研究建议

1. 建议运用因子分析探索数据结构,并用其他方法确定因子权重。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如果原有解释变量(指标量)过多并存在共线性,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实现对多个指标的降维,由于降维之后的各因子之间不相关,因此可以解决多元回归共线性的问题。如果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指标过多,研究人员对这些指标的内部结构又缺乏认识,那么运用因子分析法,则可通过数据的内在逻辑探索出能解释指标间相关关系的少数几个重要因素。因此,因子分析法通常与多元回归分析结合以解决共线性问题,或者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寻找变量之间的潜在结构。

另外,综合评价是一种主观行为,那么可以将因子分析法与其他方法比如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结合使用。首先根据因子分析法确定评价对象的数据结构,然后选用其他评分方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计算综合评分。

2. 加强研究方法学习,鼓励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研究。

早在1983年,Stephen A.Zeff在担任《The Accounting Review》(《会计评论》)编辑的最后一年里,阅读大量稿件之后发现,“由于是根据研究方法选择研究问题,而不是根据研究问题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所以似乎是为了练习新颖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文章所探讨的问题都很牵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方法的运用再出现问题,那么研究结论将更加不可靠。为了使实证会计研究的结论更具可靠性和决策相关性,研究人员应对研究方法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各科研机构对研究人员展开全面的研究方法教育。如果对研究方法缺乏系统了解,则鼓励不同学科的人员共同参与研究,以防止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误用。

本文仅就因子分析法在会计研究中的部分应用情况进行探讨,希望后续有更深入的剖析,以保证会计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摘要: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是保证研究结论可靠的重要前提。在企业绩效评价领域,部分学者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然后以不同因子的方差贡献为权重,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排序和评价。这种将主观评价标准交由数据逻辑的权重确立方式,缺乏理论和现实意义,其科学性值得商榷。研究建议将因子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实证研究,企业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盖地,吕志明.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J].会计研究,2007(4).

于玉林.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3).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企业评价标准 第10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工程,重大危险源评价: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企业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因子,管理抵消因子

0 引言

水利水电施工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强度高, 工程建设参与单位多、立体交叉作业复杂、大型施工设备应用广, 人员流动性大, 且大多数属于野外作业和洞室作业, 受地形、地质、气候影响较大, 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危险性, 决定了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很多。这一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既取决于施工工程各单元的危险性, 还与各种施工机具、材料、技术措施、施工环境、监督管理、施工人员[1]等施工企业的综合安全生产能力有关。因此, 要准确、客观地描述重大危险源是比较困难的。目前, 我国尚缺乏水利水电施工工程项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和评价依据, 因此, 研究施工类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使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发布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JGJ/T 77—2010) , 结合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法) , 以求建立一个适合施工类工程项目的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

1 国内施工类工程项目重大危险源评价概况

目前, 国内施工类重大危险源评价主要是参照危险化学品行业, 主要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LEC法) , 以及由LEC法演化发展的MLEC评价法。该方法主要的研究如2009年, 刘浩[2]用MLEC评价法对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危险源进行评价。2009年朱渊岳[3]考虑了重大危险源辨识数量较多, 没有体现“重大”理念, 安全管理重点不突出, 管理效果亦不理想, 强调了管理因素对施工安全的影响, 在LEC法3项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介入了“管理抵消因子”, 对LEC法进行改进, 用于水利水电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2010年曾倩彬[1]选用层次分析法, 同时将多个定性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量化指标, 将水利水电施工众多危险因素按其性质分为目标层、中间层和最底层三个层次。其中, 中间层分为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作业环境、安全管理六大主要影响要素, 对水利水电施工重大危险单元用LEC法进行评价。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为概率风险评价法。主要的研究如2009年, 侯志强[4]从风险的基本概念出发, 制定事故后果衡量指标的分值评定标准和事故可能性衡量指标的分值评定标准, 对水运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 (工序) 的定量评价和分级。2011年, 张岚[5]考虑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分成工程地质地形因素、水文气候因素、设计与工程施工因素、组织管理五个影响因素对水利水电施工进行了风险评价。

2011年李旭信[6]采用危险性评价法 (LEC法) , 利用风险评价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对水利水电隧洞开挖的危险源进行危险性评价 (同时确定其等级) , 建立电源电站引水隧洞开挖施工危险源评价表、危险源预控措施表和重大危险源动态控制措施表。

上述两种评价方法, 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都是用危险概率和危险后果来表示危险大小, 不同的是它们一个是对系统单个因素的安全评价, 另一个是对系统风险的综合评价。概率风险评价方法是从综合分析系统中与安全有关各个要素来估算整个系统发生危险 (事故) 概率。LEC法是一种简单好用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广泛应用在国内的危险性作业评价中。但由于它主要是根据经验来确定3个因素的分数值及划定危险程度等级, 受评价人员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评价过程不能与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有机结合起来[2], 对施工类工程项目危险源评价有一定局限性。由LEC法发展而来的MLEC法, 目前对管理抵消因子M的取值各不相同。

2《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简介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JGJ/T 77—2010) 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发布的, 替代2003年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JGJ/T77—2003) [7]。标准中规定,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应按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管理、设备和设施管理、企业市场行为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等5项内容进行考核。

(1) 安全生产管理评价为对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的考核, 其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文明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制度等6个评定项目。

(2) 安全技术管理评价为对企业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考核, 其内容包括法规、标准和操作规程配置, 施工组织设计, 专项施工方案 (措施) , 安全技术交底, 危险源控制等5个评定项目。

(3) 设备和设施管理评价为对企业设备和设施安全管理工作的考核, 其内容包括设备安全管理、设施和防护用品、安全标志、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等4个评定项目。

(4) 企业市场行为评价为对企业安全管理市场行为的考核, 其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等4个评定项目。

(5)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评价为对企业所属施工现场安全状况的考核, 其内容包括施工现场安全达标、安全文明资金保障、资质和资格管理、生产安全事故控制、设备设施工艺选用、保险等6个评定项目。

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1。

有施工项目的施工企业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三级, 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具体见表2。

3 基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的水利水电施工工程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与步骤

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为“人、机、料、法、环”, 生产经营及管理方面的失误也可能影响系统的安全性, 因此, 对于施工工程项目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除了需要利用LEC法进行操作方面的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及现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方面的风险评价, 以保证风险评价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合理性。本文采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JGJ/T 77—2010) 对施工企业的生产条件和施工管理情况进行评价, 提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因子的概念, 将其作为危险源的管理抵消因子, 利用MLEC法, 对施工工程类项目进行重大危险源评价。

3.1 水利水电施工工程项目重大危险源评价流程

水利水电施工工程项目重大危险源有自己的特点。就某一具体施工工序而言, 不同的施工工艺、不同的施工单位、不同的地理位置, 施工的风险大小都可能不一样[2], 因此, 虽然危险源的危险性是由环境危险性、物质的危险性和工艺的危险性所决定的, 但是, 如果在危险源岗位的施工人员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 施工现场有严格的安全管理, 施工企业有优秀的安全生产能力, 都能够大大抵消危险源的现实危险性。因此, 本文提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因子的概念, 将其作为管理抵消因子, 与LEC法一起来评价水利水电施工工程重大危险源。具体评价流程图见图1。

3.2 水利水电施工工程项目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与步骤

该方法主要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用LEC法确定施工单元的危险性, 确定该施工单位的危险级别;第二步:根据《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JGJ/T 77—2010) 评分标准和指标权重进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第三步, 用企业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因子作为管理抵消因子, 确定该施工工程的重大危险源。具体步骤如下。

3.2.1 LEC法进行作业危险性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法) 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半定量评价方法, 通常用于生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主要针对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 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 (K.J.Graham) 和金尼 (G.F.Kinney) 提出的, 因此也称为格雷厄姆—金尼法。该方法认为, 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率;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LEC法用公式表示为:

式 (1) 中:D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后果。具体取值和计算方法可参见文献[8]。

3.2.2 确定企业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因子 (M)

企业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因子这个概念的来源是危险性抵消因子, 主要是考虑到影响施工类工程危险性的因素很多, 如果施工企业具有良好的安全生产能力, 则可以大大抵消危险源的现实危险性, 所以, 本文用此因子作为管理抵消因子M。

根据《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JGJ/T77—2010) , 有施工项目的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评价主要有: (1) 安全生产管理; (2) 安全技术管理; (3) 设备设施管理; (4) 企业市场行为; (5)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5个评价指标。安全生产条件评价可根据标准中的具体评分依据, 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后, 根据标准中的权重进行加权汇总, 汇总后的分值即为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评价分值。

具体如下:安全生产条件单项评分实得分A= (1) ×0.3+ (2) ×0.2+ (3) ×0.3+ (4) ×0.2。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得分B= (5) ×0.4

该施工企业综合得分S=A×0.6+B×0.4 (2)

再根据表2, 确定有施工项目的施工企业综合评价等级确定M。

3.2.3 施工工程重大危险源确定

参照危险性抵消因子, 结合改进的LEC法的思想, 本文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因子M作为管理抵消因子, 与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LEC法) 相乘, 来定量的评价和确定施工重大危险源。具体计算公式为式 (3) :

式中, DS—危险性大小值;LS—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S—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CS—危险严重度;M—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因子。

4 工程应用

以某电站的石方洞挖工程为例, 该石方洞挖工程存在软弱、松散破碎带开挖作业, 由于工期紧, 需要施工队每天连续工作时间至少8小时, 工程开挖断面大, 由某施工局负责。该施工局属于特级企业一级资质, 主要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三类人员持证上岗率为85%。部分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 未持证上岗。根据实际需要, 编制了相应应急预案, 但预案未定期演练。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无专人由于对劳动防护用品进行管理。具体计算如下。

4.1 用LEC法确定危险作业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以往事故发生情况, 确定洞挖施工事故危险可能因素LS值、危险严重程度CS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S值对照表, 具体见表3-表6。

根据表3-表6可确定该危险源分值。具体取值依据和分数情况见表7。

4.2 计算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因子

根据项目部提供的资料和对施工现场查证:工程总承包单位施工资质为特级, 项目部主要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三类人员持证上岗率为85%。安全培训制度落实不够, 部分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 未持证上岗。安全责任制考核不过硬, 安全目标管理不清晰, 部分管理人员安全履职差, 技术交底不够全面。编制了相应应急预案, 但预案未定期演练。施工设备、特种设备、特种设施管理比较混乱, 安全监测制度未落实, 未及时整理分析监测资料, 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无专人对劳动防护用品进行管理, 现场安全警示标识不符合标准。

对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JGJ/T77—2010) , 得出该施工企业得分情况如下:

(1) 安全生产管理=70

(2) 安全技术管理=70

(3) 设备与设施管理=70

(4) 企业市场行为=75

单项评分实得分A= (1) ×0.3+ (2) ×0.2+ (3) ×0.3+ (4) ×0.2=71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评价B分数为75分

根据式2, S=A×0.6+B×0.4=71×0.6+75×0.4=72.6, 根据表6, 可得M=7。

4.3 洞挖施工工程重大危险源评价

针对危险施工单元内涵盖的危险作业分别进行计算, 以计算结果来判断施工重大危险源。

危险源分值DS=LS×ES×CS×M=10×6×10×7=4200。根据危险源等级划分表7, 可见该工程施工单元为高度危险, 为二级重大危险源, 需要立即整改并重点控制和管理。

5 结束语

水利水电施工工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开放系统, 安全隐患比较多, 施工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危险性, 决定了施工过程总的危险源很多, 必须准确的评价和控制重大危险源, 防止各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该文考虑了施工类工程项目的安全性既取决于施工工程各单元的危险性, 还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有关的特点, 结合行业标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JGJ/T 77—2010) , 利用LEC法对施工工程的重大危险源 (工序) 的判定实现了从定性向定量的转化, 引入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因子作为危险性抵消因子, 建立了一个适合施工类工程项目的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 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对某水利水电工程重大危险源 (工序) 进行定量计算, 以实现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可作为以施工作业为主的施工类工程 (建筑施工、公路工程、水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曾倩彬, 赵伟亮, 赵林.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的量化分析与应用[J].水利水电施工, 2010, 123 (6) :96-100

[2]刘浩.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危险源的MLES评价法[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9, 23 (10) :62-64

[3]朱渊岳, 付学华, 李克荣, 时训先, 刘骥.改进LEC法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危险源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4) :51-54ZHU Yuan-yue, FU Xue-hua, LI Ke-rong, SHI Xun-xian, LIU Ji.Application of im proved LEC method to hazardevaluation in hydroelectric project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 (4) :51-54

[4]侯志强, 刘敏燕, 彭思义, 徐宏伟.水运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5) :135-139HOU Zhi-qiang, LIU Min-yan, PENG Si-yi, XU Hong-wei.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MajorHazards in Port&Water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9, 19 (5) :135-139

[5]张岚, 韩世栋, 蒋裕丰.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J].西北水电, 2011, (S1) :181-185ZHANG Lan, HAN Shi-dong, JIANG Yu-feng.Hazard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high slope in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J].North-west Water Power, 2011, (S1) :181-185

[6]李旭信.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危险源辨识与控制[J].西北水电, 2011, (1) :82-88LI Xu-xin.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hazard sourcesduring excavation of headrace tunnels for hydropower pro-jects[J].Northwest Water Power, 2011, (1) :82-88

[7]JGJ/T77—2010.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8]隋鹏程, 陈宝智.安全原理与事故预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8

上一篇:锅炉炉膛负压论文下一篇:提升个人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