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教育范文

2024-07-23

励志教育范文(精选12篇)

励志教育 第1篇

从本质上说, 励志教育就是用受教育者的未来安全感、被爱感、成就感等作诱惑, 让被作用对象以放弃眼下的衣食住行相对舒适, 努力达到可预测的未来成功的行为, 就是利用人渴望被爱、被尊重、成功等欲望并放大这些欲望, 让受教对象生成强劲的动力, 乃至变成一种信仰激励自己的生命。其基本逻辑就是能吃苦的人吃一时的苦, 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

从形式上说, 学校励志教育一般是利用学校聚会, 利用典礼仪式文化熏陶, 通过团队情绪影响, 营造温情气氛, 然后通过孝道、责任、成功等话题, 群体情绪“感染”、暗示, 大喊口号 (比如三段式口号。好, 很好, 非常好!) , 通过同样的信息不断重复地加于脑中, 把教育对象性格、价值观重新摧毁而再塑造。

事实上, 励志教育就是以种种手段, 暗示努力就能成功, 一定程度上迷惑受教育者的判断能力, 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方式, 从而调动其情感与情绪, 激发内心的欲望, 使人对成功由怀疑到深信不疑, 不仅认同教育者传递的价值观, 而且对其产生心理依赖、情感依赖。

励志教育之“励”, 是勉励、激励, 是激发和唤醒之励。目前, 我们可以看到各级各类学校走廊、教室到处都是励志标语, 尤其是初三、高三, 那更是旌旗招展。什么“一马当先, 追求卓越”!什么“辛苦一年, 收益一生。”什么“两眼一睁, 开始竞争。”什么“为了最好的结果, 让我们把疯狂进行到底, 进更理想大学, 铸更辉煌人生。”在教育者惯常的思维逻辑里, 好大学意味着好学历、好工作, 好工作意味着高收入, 高收入意味着幸福的婚姻、家庭。

然而, 我们在肯定励志教育正功能的同时, 也不可忽视其潜在的负功能。说到底这些都是灰色的价值观。从某种角度上看, 励志内容存在蔑视普通劳动者的问题。实际上, 我们都清楚, 励志的结果是大多数不可能是第一, 不可能是优秀, 这样的提法本身也许就不符合逻辑。

学校从学生在本校短期利益出发, 用神化、圣化、泛化的榜样, 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 来调动、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也无可厚非, 但成绩为上, 成绩唯一, 胜者为王, 赢家通吃的逻辑一直在我们的励志教育里潜伏, 我们的学校教育无法左右“成功”的解释权, 尤其无法改变急功近利、肤浅急躁, 物本高扬, 人本失落的社会氛围, 但全面地激发和释放着学生的种种欲望。殊不知, 人类的发展因欲望而推动, 也会因为欲望过度膨胀而结束。励志教育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

诚然, 励志教育让学生自我意识膨胀, 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受教育者怕、靠、懒、拖、面子等思想。可一旦课程环境被阻断, 尤其是离开学校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 在课堂上的认识和现实生活会形成一个强烈的冲突, 有人可能承受能力强, 调整过来了, 还能走一个正常的状态。有的人调整不过来, 就混淆了, 对自己的认同发生了改变, 到底我是对还是不对, 很有可能诱发精神方面的疾病, 这对人的心灵是一种难以修复的创伤。毕竟, 与宗教不同, 励志这种成功是要求现世兑现的, 这是学校无法追踪, 甚至也是不必负责的。

更为恐怖的是, 形形色色、水平良莠不齐的励志教育, 说到底就是要学生放弃所有的世俗欲望, 包括休息、娱乐, 友谊, 让受教者不再说“我没有口才, 我没有能力, 我没有时间, 我没有心情, 我没有兴趣, 我考虑考虑等”, 满足于一种虚假幸福的状态。所以出现心理问题的多了, 跳楼的多了, 有的被成功励志者个体盲目膨胀, 目空一切, 在现实中成为言行迂阔的可怜虫, 有的因为现实很骨感, 精神接近崩溃边缘。这种状态出现在某个人身上可能无足轻重, 但如果大规模地流行于青少年群体之中, 就可能演化成一场巨大的社会灾难。

我们既要尽力而为, 更要量力而行, 还要顺应自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认为, 现在的励志像一剂毒药, 塑造出来的成功像“人造森林”, 而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既有参天大树, 也有小花小草。社会是一所大学校, 什么样的职业和角色都是需要的, 只要是凭自己双手吃饭, 本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可励志教育拼命把学生往这个方向引导, 非要把生活或者职业分为三六九等, 似乎所谓的挣大钱、当大官、出人头地才能算作成功, 这样的话, 学校教育对成功的理解过于狭窄, 整个社会看待成功的思维也出现了问题, 会导致我们的集体迷失。

在争取成功的途程中, 在漫漫人生路上, 我们应当培育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 强健的体魄。人不是机器, 当学生在励志教育下像吹胀的气球, 休息不好, 锻炼不足, 过度焦虑, 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会导致失眠、厌食、胃痛等躯体反应, 乃至抑郁等心理反应。身安, 心安,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类平凡朴实但却颇为深刻的思想观念, 应当成为衡量我们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前几年山东一所学校搞了“誓词激励”的“励志教育”特色办学被叫停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高考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必然会贻害学生。从现代公民社会公民意识的角度看, 励志也需要设定合理的边界, 安分守己, 尽忠职守, 本是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基本价值准则和基础。我们的学校领导真应该静下心来想想, 该用什么来激励学生成功。

马奇柯认为, 真正可以励志的, 是那些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 从思想史诗的经典著作和轰轰烈烈的伟大实践中提取的精神营养, 既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 也包括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世界上富有开创性的人类精神传统的借鉴, 也有当今世界先进管理理念赋予的思想精髓。

大学生励志成才论文励志教育论文 第2篇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大学生励志成才论文励志教育论文:

励志路上的误区

误区一: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能成功 因为“电灯泡”的梦想,让爱迪生成了百万富翁,但那并不表明,一个梦想 成为百万富翁的人,就能发明电灯泡。的确,发明电灯泡是一个梦想,百万富翁也是一个梦想,但是前者是热情 的创造,后者是贪婪的欲望。通过伟大的创造,梦想有可能变为财富,但财富 永远只是梦想的副产品,并不是梦想本身。梦想的实质内容是生命的热忱和智 慧的激情。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每一个怀着百万富翁梦想的人,都成为百万富翁,地 球何以堪容? 误区二:苦难成就人生 总会有些人是白手起家,总会有些人崛起于社会的底层,总会有些传奇人 物从生命的低谷爬上了事业的高峰。所以有一句长盛不衰的励志口号叫:苦难 成就人生。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泯灭于苦难之中的人何其多,消沉于苦难之中的人 何其多,升起的永远是佼佼者。苦难常常只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智者更智,愚者更愚。苦难之所以成就一个人,并不是苦难经历本身,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 素质,即一个人的生命力、智力和魄力。而这些东西来自一个人,甚至一个家 族乃至一个民族的长久修炼和沉淀。误区三:心态改变命运

励志教育 第3篇

那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励志教育和人格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以“师之范”进行潜移默化般的影响和熏陶

教育在于言传和身教相结合,而身教重于言传。作为政治课教师,要体现出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要形成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价值观念,要树立美好的教师形象,就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高尚的人格情操。如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有涵养、不浮躁;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这样才能以“师之范”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思想导向,以良好的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二、挖掘政治学科的素材,建立励志教育和人格教育精品素材体系

在政治课教学中,笔者认真发掘了教材中包含励志教育和人格教育内容的素材。比如,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系列(思想认识系列)。②爱国主义情感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系列(爱国、爱心、协作、奉献系列)。③理想前途教育系列(自信、自强、乐观、奋斗、励志系列),利用教材中的名言、格言、名篇等,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④培养环保意识和关爱世界的意识系列(关爱、责任系列)。通过对事例和素材的系统整理,并加以分析、说明,形成励志教育、人格教育的精品素材体系,并在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系统运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地塑造和健全自身的人格。

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笔者通过充分挖掘政治学科的素材,在课堂上利用丰富的材料、优秀的人物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比如,在教学中,通过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屡败屡战,推翻清王朝,完成革命夙愿”的事例来对学生进行崇高理想的教育;通过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林则徐为国禁烟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等。这些都是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励志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好素材。

三、开设新型活动课,磨炼、激励、拓展学生的健康人格

新型活动课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结合学科特点,教师可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政治新型活动课,引导学生大胆参与实践,让他们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活动,使心中的自信在反复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与学之间产生最大的作用,让学生不断去自我磨炼。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新型活动课。如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先开展组内互助活动,再开展组际竞争活动。竞争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设计一些探究性练习或互动性问题,让学生进行问题抢答或对话表演等。至于合作活动,笔者引导学生在预习新课、课堂表演、知识归纳、作业评改等方面展开。这样的合作活动更好地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样的课堂也将成为学生磨炼意志和塑造人格的重要体验。

总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励志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从而使励志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校励志教育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励志教育,教学模式,励志教育体系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之意;“志”是指有志气、志向、意志, 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及做成某事的气概, 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 奋发志气,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去实现远大的目标。中国古今中外历来尚志, 注重人生志向的确立与坚持, 并把这看作人生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志包括志向、志气、意志等含义, 尚志, 就是对人的志向、志气、意志的崇尚和提倡, 要求人要有志向、有志气、有意志。志是一种精神因素, 是理想目标的感召力和实现目标的意志力的统一, 对人的行为有重要推动作用。尚志是目标激励和意志砥砺的结合, 是立志、砺志、行志的结合。

二、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志为气之帅, 气为志之用;志持于内, 气动于外;志以动气, 气以实志。有了志, 立定了志向, 才能统率、调动和运作人之气, 使人形成恢宏的气魄与气量, 并把气转化为力, 推动人的行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只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 才能激发人的学习动力, 发展人的智力, 促进人的成长。

“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风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 “一个人,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风格, 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真正可以励志的, 还是那些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 从思想史诗的经典著作和轰轰烈烈的伟大实践中提取的精神营养, 既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 也包括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世界上富有开创性的人类精神传统的借鉴, 也有当今世界先进管理理念赋予的思想精髓。

按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般强调的是把专业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就行了。至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那是德育课的事情。但严肃的德育课又容易让学生感到说教的成分多, 能引起共鸣的成分少, 部分学生还对德育课存在逆反心理。这样做的结果, 一方面,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因正确的激励和引导不够而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不少学生虽然学了一些专业知识, 但却没有学会与人相处, 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因此, 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励志教育, 能激发学生的成功需要, 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

三、如何开展励志教育

1、转变观念

实施励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观念是一种习惯, 有历史文化的渊源。长期以来, 高校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文化的影响, 课堂教学大多气氛沉闷。老师忙于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认为, 教科书白纸黑字, 没有不认识的, 一看就懂, 所以上课打瞌睡、看小说、讲小话的现象时有发生。励志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导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时穿插这些励志教育内容,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学会调节自己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等,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 适合市场经济的励志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改变整堂课都一定要传授与本专业课有关的知识的这一潜规则。

2、建立励志教育体系

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 要引导学生每天说好的、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 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定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讲座, 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 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 聆听成功人士专题报告等形式激发大学生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潜质。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 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 处处受到激励, 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格言, 营造励志氛围, 建设励志校园文化。还可定期开展诵励志诗歌、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看励志电影系列活动, 并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媒体宣传励志事迹, 宣扬励志理念, 树立励志典型, 弘扬励志文化。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大众化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周建松大众化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励志教育格言 第5篇

52、教养决定一切。桃子从前本是一种苦味的扁桃;卷心菜只是受大学教育的黄芽罢了。

53、获得学生信任是富有,赢得学生爱戴是胜者。

54、今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事实上研究。

55、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56、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生,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圣照、贤人。

57、人生欲念千千万,且莫图利忘教子。

5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5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

60、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61、学会为他人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对手鼓掌。

62、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63、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

64、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句子大全Www.1juzI.coM/而在鼓舞和唤醒。

65、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66、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

67、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

68、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人的品格。

69、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犹如生活之需要阳光。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

70、不畏浮云遮望眼,心底无私天地宽。

71、只有由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

72、扳着面孔批评人,不如身体力行教育人。

73、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74、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资助工作与感恩励志教育探究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资助工作 感恩教育 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26-02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奖、助、免等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吸引了不少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在中职资助政策出台十多年来,中职学校的资助仍主要停留在物质上的资助,在精神上的影响非常小,思想教育不足。虽经济资助多样,但教育力度不够,全员育人格局有待提高。

一、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象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全面实施了“奖、助、补、免”等多元化的资助模式,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内的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项以上的资助。这些资助在物质上极大地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上学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对良好的国家资助政策都怀感恩之情,立志学好技能将来回报社会。

不过,也有不少学生出现感恩缺失的现象——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懂得一味索取,不愿意付出,更不愿意吃一点小亏。国家的资助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他们一拿到资助就立即挥霍,月初是土豪,月中就花光,不懂得感恩,更谈不上励志。这些学生贪图安逸、不愿劳动、不愿奋斗,以至厌学逃学,没有追求,没有目标,精神空虚,缺乏责任感,等等。现实中,更有不少学生甚至因贪玩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厌学、辍学,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

因此,这就成了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工作中亟待完善的一环——感恩励志教育。

二、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状

中职教学感恩励志教育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也是有原因的,仔细分析,有如下原因:

(一)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的个人原因

由于社会的观念、家长的心理等因素,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应该选择读高中,有的家长甚至会尽其所能一定要孩子上高中,认为读中职没有出息。现在的社会观念认为,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正道”,才有前途。这些“前途”都是为成绩好的学生准备的,而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中职学校。

这样一来中职学校的生源整体来说就是来自各校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成绩偏差,充满失败感,自认为没有前途,未来灰暗,他们心里问题也较多。比如考试成绩较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茫,对教育的敏感度较低,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一般中职学生可以分为四类:

1.留守儿童或是来自单亲家庭。

2.家庭富有,父母溺宠,任其挥霍。这类学生在初中时调皮捣蛋,且年龄尚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能马上就业而且也不需要他们赚钱养家的,这些学生的父母将其送到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在学校多混几年,而且是跟父母协商好每月得多少钱后才来学校的(等于是用钱请学生来上学的)。这类学生只懂索取,不爱学习,不在乎学校的资助,用钱经常挥霍无度。稍有不顺,就和老师、家长对立,完全没有感恩之心。

3.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家庭一般的学生。他们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目的就是靠着国家的各项资助来完成几年的学业,混个毕业证,个人生活规划较差,同样无目的性,无进取心,对学习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毫无兴趣。然而他们对国家资助有着极强的期盼心理,对资助只懂得一味地索取。

4.家里贫困,交不起学费杂费的学生。因为有了国家资助政策,得以继续求学。这类学生往往进取心较强,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较为珍惜,有个人的人生规划以及较强的学习目的性。这类是怀有感恩之情的学生群体,他们积极乐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全校师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感恩意识和爱的力量,这类学生也成为各大中等职业学校独特的风景线。

(二)受助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不合理使用和对学校资助工作的不理解

国家助学金是对贫困生的资助,希望贫困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但一些获得资助的学生把这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不懂得感恩国家和社会、学校。没有把助学金用于学习和生活,而是用来请吃请喝,任意挥霍。这些学生甚至还抱怨学校老师把钱发得慢,等等,这种感恩缺失的现象是目前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在进行资助工作中,这种无偿的资助方式虽然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并把学校给予他们资助的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毫无感激之情,甚至感恩的意识都没有,甚至出现把获得助学金的多少当作攀比的对比物的现象。

(三)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忽视感恩励志教育

长期以来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对技术教学,不少学校成立专门的比赛特训团队,高度重视本校有多少学生能在某某级别比赛中获多大级别以及多少奖项。相对来说,对资助工作则以完成任务为标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其中的育人功能。

虽然在中职的德育课中也把“感恩励志”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许多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态度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些学校随便找一个其他专业的老师来上。德育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是次要。段考随堂,期考更是用一篇作业来完成,也就是说,忙起来就可以不用上德育课。很多关于感恩的教育活动都是走过场,走形式,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四)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社会现象不断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社会上的那种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90后”“00后”,他们感恩意识薄弱,只知索取,不懂感恩,更不懂奉献。不少学生不会体谅父母,不懂得教师的辛劳,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三、加强中职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措施及途径

感恩励志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的社会工程,想要较好地完成这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形成好的合力。

(一)从家庭教育着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感恩励志教育中的启蒙老师,并将家庭教育看作孩子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教会学生明事理,立志成才。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开始,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孩子与父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因此,父母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人类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父母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当发现孩子有要帮助父母的意识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行为,让孩子体会到实施感恩的快乐。并言传身教,树立“仁爱之心”,常存“感恩之念”,尊老爱幼,善对亲友,关心别人,对待工作、家庭、社会负有责任感,构建团结和睦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榜样,做示范,这样能够促进孩子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和施恩,为感恩励志教育创建良好的氛围。

(二)以学校教育作为主导手段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感恩励志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学校要加强感恩励志教育,并把它作为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行为”,想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推进,需要通过各方面进行“具体化”的工作。而感恩励志教育则是其中比较有实效的方法。感恩励志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要人懂得感恩,让人明志,有奋斗的方向,并在不知不觉当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知荣明耻,进而知礼明德,促进思想道德发展。

在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中,要从细微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作为感恩教育的基础,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感恩励志教育。教育学生,无论是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要用感恩的心来对待。只有有了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更阳光。

2.把感恩励志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要把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其中,并把感恩励志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因素之一。让校园处处都体现出感恩励志的力量和感恩励志的意识,把感恩励志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学校在不断优化物质环境的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师生都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把校园建设成为富有激励的阳光的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通过这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熏陶学生,使之受到感染与鼓舞,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和励志。

(三)把社会教育作为辅助

充分利用实习见习活动,开展切实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学生到企业实习时虽然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范围,但仍受学校管理。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要把感恩励志教育带动实习活动中,并把它贯穿始终。教育学生在与社会人员的交往中学习为人处事,在工作中学会吃苦耐劳,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懂得感恩。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师傅和工友,当师傅传授技术时,要虚心听讲,要以感恩的心来对待师傅。同时,学校也要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让师傅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礼仪知识等教给学生,把它当作一种有益的社会教育形式,融入学校的感恩励志教育体系中,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有益的补充。与学校教育联动,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总之,中职资助工作中的感恩励志教育是建立在物质的资助的基础之上,把精神的关怀和心理上的疏导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自信、自强、自立,进而以感激的心对待国家和社会,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社会、国家。

【参考文献】

[1]魏宇.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今日湖北,2013(10)

[2]廖远志.高校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J].考试周刊,2013(95)

[3]黄晓钰,宋齐明.浅议如何有效实施中学生感恩励志教育[J].学园(教育科研),2012(11)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南宁市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职业学校感恩励志教育途径探析”(2014XSZZ08)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路径探析 第7篇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志教育是一种理想信念的教育, 主要“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和自我效能理论, 通过科学教育, 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动机, 培养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 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 以培养学生的成功品质。在生活上, 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勉励学生树立志向, 引导学生拼搏奋斗, 并为学生实现志向创造条件。在学习上, 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并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通过利用励志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二、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处于一种快节奏的竞争状态, 大学生普遍感到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 很多人对未来茫然失措, 毫无信心。面对压力, 很多学生不是去寻找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 而是陷入一种没有目标, 没有激情的恶性循环当中。

(一) 大学生价值观失范。

受社会转型期影响, 很多大学生精神空虚, 盲目攀比、炫富, 享受安逸, 缺乏追求, 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 缺乏远大理想, 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很多大学生经常把郁闷、无聊挂在嘴上, 透露出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的危机, 也直接暗示着大学生价值信念的衰退和陨落。

(二) 大学生角色定位缺失。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后, 学生逃逸社会角色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既没有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也没有过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面临挑战、竞争和考验, 他们会体现到更多的挫败感和无助感, 大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缺乏明确的认识和规划, 很容易迷失, 导致自暴自弃。” (2) 正是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失范和自我角色定位缺失, 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途径

(一) 进行赏识教育, 促进自我激发。

赏识教育, 是建立在“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之上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赏识教育, 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正面肯定及激励, 促进学生成长进步, 解放学生被应试教育压抑了学习积极性, 以赏识为先导, 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巨大潜力。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主题班会、学期总结等方式进行赏识教育。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博客、QQ群等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开展赏识教育。通过网络平台, 教师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利用博客, 发表一些励志文章, 并通过留言板与学生进行互动。辅导员老师对班级表现客观评论, 对学生寄予鼓励、希望。学期总结针对个人进行自我激励教育。可以要求每名学生于开学初提交一份上学期学习生活表现总结, 并提出改进计划。励志教育的前提是自知, 有自知才能设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有奋斗目标才会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学期总结, 对学生提出新的展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

(二) 重视人格教育, 进行外部激励。

大学生励志教育应以人格教育为基础, 通过读书、专题讲座报告、校训等方式建立人格励志教育体系。书籍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媒介, 阅读一本好书, 对于学生而言, 就是经历了一次作者对读者的励志教育。精心挑选励志书籍, 为学生提供书籍清单, 要求学生阅读并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 是一种有效的励志手段。开展专题讲座, 激发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举办优毕业生报告会, 优秀学子报告会等来激励学生。通过优秀学子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 触动学生, 使学生看到与优秀学子之间的差距。通过感受优秀学子的人格魅力,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渴望。组织学生学习、理解校训。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的浓缩, 塑造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品质。校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学生往往会将校训所倡导的精神变成自身的一种行为倾向和价值追求。好的校训具有较高的立意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它能够唤起学生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动力和勇气, 在关键时刻能够激励学生不断的追求, 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航标。

(三) 励志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励志教育要立足于对学生潜能的挖掘, 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功与幸福。教育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 才能真正走到学生心中去。因此,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认真处理问题, 应对心理挫折。” (3)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浮躁期, 在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由经过心理学培训的辅导员教师或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及时矫正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励志教育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 要不断深化自身的理论素养, 科学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使学生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倪和琳.试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J].消费导刊, 2007.12.

[2]张忠春, 李万斌.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探讨[J].新西部, 2011.06.

[3]邓华, 王军华.大学生励志教育与自我激励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7.7-8.

关于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 第8篇

1.1 何谓励志

励, 劝勉:励志 (勉励意志) 。励行。奖励。勉励。励精图治。志, 意向:志愿。志气。志趣 (志向和兴趣) 。志士 (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 。志学。励志是一门学问, 这门学问不管多牛的人都读不懂, 学不精, 也读不腻, 学不腻。励志”一词最早出自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 “励志”意为磨砺心智、激扬志向、志气,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墨子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 即为学须先立志, 只有在心中确立人生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一个人要想顺利实现人生目标。必须锤炼意志和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最终达到。

1.2 大学生励志教育本质

“励志教育”, 不是某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方法, 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 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 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 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 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 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2 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大学生励志目标的缺乏

《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一条中, 提出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坚定、明确方向;志存高远, 坚定信念。”大学生一般为中学阶段教育的成功者, 虽接受了多年的励志教育, 但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仍会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较为满足, 另一方面, 对未来前途迷惘、自信心不够, 学习动力不足、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现象。这种精神困扰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2 高校励志教育手段单一

部分高校变相挤压德育的课时, 励志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除了主要集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体现之外, 几乎是一片空白, 高校励志存在励志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效果苍白、地位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局面。

2.3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内容不充实、形式不鲜活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 老师为考试而教, 学生为考试而学。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一方面,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精神状态不佳;学生在课堂上讲小话、打瞌睡。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的激励或引导不够, 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 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不少学生虽然掌握专业知识, 但却没有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 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心理问题、德行问题和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

3 创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途径

3.1 转变观念

实施励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先学会做人, 在此基础上学到知识、学会做事。因此, 作为学校, 应把励志教育作为学校的一种特色, 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 高校应通过励志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 应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把励志教学融入到教学、日常生活中去, 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 懂得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比较自信, 积极进取, 在完成教学的同时, 完成育人的任务。这样从思想上根除目前普遍存在的励志教育只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教师的事的错误认识, 将励志教育建立一种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操作体系, 从多种途径提高励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创新德育实践。

3.2 认真备课, 将励志教育内容与所教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塑造完整人格, 为以后工作打基础, 是励志教育融入课堂的目的。在学科教学中, 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科自身的结构和体系特点, 通过认真备课, 研究, 看哪些内容与励志教育联系较紧密, 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 使励志教育融入教材, 将励志教育与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订出计划, 同教学内容一样去完成, 这样才能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课堂上, 采用“三分钟励志教学”法

励志教学为保证有的放矢, 应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性格瑕疵, 并对症下药, 在课堂中采取“三分钟励志”教学法。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 这要求励志教育要将市场经济下一切生存法则渗透其中, 形成励志教学的材料, 如一位企业创业管理老师讲到企业效益时, 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效益, 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效益, 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员工的工作热情。老师继而又问:员工工作热情的动力来源于哪些?这时老师很巧妙地将励志内容结合其中, 他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上帝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上帝把他领进一间房子, 这里的人都瘦骨嶙峋, 一群人围坐在一口大锅旁, 每人拿一把特制的汤勺, 可勺柄太长, 勺子的头很小, 盛出的粥都撒在地上, 一点也喝不上, 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锅里的汤饿肚子。上帝又把他领进另一间屋子, 这里的人一个个都长的胖乎乎的, 喜笑颜开, 他们围着同样的锅, 拿着同样的汤勺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是在用长长的汤勺相互喂着吃。上帝说:“刚才那里是地狱, 这里是天堂。”

学生听后深受感悟:一个人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办成许多事, 但往往在一些特定场合, 你会需要他人的援手, 就用那根长长的汤勺的两端筑起你与他人沟通互助的桥梁;同时, 也领悟到团结协作精神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并从这个案例中, 增强了自己今后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自信心。

当然, 励志教育方式不同, 效果就不同。我们结合学生讨厌灌输式说教的心理, 将大道理融入有趣的小故事中。再如:在讲营销学中有关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时, 适当穿插励志教育内容, 给学生讲“秀才赶考”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为:有位第三次进京赶考的秀才住店, 考前做了两个梦, 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白菜, 第二个梦是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秀才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解析是高墙上种菜为白费劲, 戴斗笠打雨伞是多此一举, 劝他赶快回家。秀才心灰意冷地收拾包袱。店老板听秀才如此说后乐了, 帮他解析说是墙上种菜是“高中”, 戴斗笠打伞是说明这次有备无患, 劝秀才一定留下来。于是秀才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 居然中了个探花。

讲完了故事, 我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说明的道理, 大家争相发言, 有的从态度决定一切的角度理解。有的从一分为二分析任何事物的角度理解, 讨论的热火朝天, 在此基础上, 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说:态度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想法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个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人, 像太阳, 照到哪儿哪儿亮, 消极的人, 像月亮, 初一十五不一样。

励志教育除了励志内容的多样化, 形式也可采取多样化, 如下课前三分钟, 可以请一名同学扮演老师的角色, 采用角色互换的形式, 给同学总结本次课的内容, 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更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从而激发大学生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潜质, 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主发展。同时, 也能让学习过程由过去简单的吸收、存储、再现转向探索、研究、创造, 教与学实现互助并促进双向进步。

因此, 不断加强励志教育, 使励志教育无声地浸润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 从而激发大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引领他们找到融入社会的契合点, 引导大学生求真、崇善、趋美, 提高学生的成才期望值, 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摘要: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励志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列举了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提出创新大学生创新励志教育的解决方法和实践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励志,励志教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高青松.论大学课堂教学穿插“励志”教育的方式方法[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第3版.

[2]曾立荣.高校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分析[J].教育园地, 2010年第4期.

[3]戴春平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 2009年12月第12期.

浅谈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第9篇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励志, 励即激励鼓励之意;志, 一指志向抱负亦即理想目标, 二指意志决心态度, 亦即对理想、奋斗目标追求的强烈程度。励志意为振奋精神, 奋发意志,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从而实现远大目标。励志教育, 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原理, 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 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 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 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二、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于励志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兼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系, 对于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 以下为笔者之见。

1、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建立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成就事业、完满人生的擎天柱。大学生应该立大志、立长志, 应该立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志向, 这都必须以“三观”教育为指导。只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利益, 大学生的励志教育才会具有特别的意义。

2、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挑战, 是以赏识为先导, 通过鼓励表扬, 肯定优点, 激励不断追求成功, 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 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 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因此对教育者来说, 要牢牢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 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 使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功效。

3、激励教育

有了明确的志向, 如何激励就变得重要起来。励志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导向。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爱心激励、动机激励、愿景激励、兴趣激励等方法, 唤醒自我和激发自控意识, 引导学生挖掘优点, 发现优点, 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 把解决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作为提升学生内动力的重要途径。

4、挫折教育

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 高校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加强挫折教育, 积极引导大学生化压力为动力。首先, 教育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期望目标。其次, 运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补偿法、精神宣泄法, 善于自我调节。再次, 培养“压弹”能力。在心理学上, 则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以及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

三、高职学生励志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 课堂励志

课堂教学是开展励志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教师要把励志教育纳入学科课程教学计划之中, 要善于发现, 并深入挖掘各科教材中与励志相关的素材, 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将励志教育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让其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学会调节自己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 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读书励志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读过哪些书, 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学校应在甄别良莠的基础上, 引进如《人性的弱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肯定自己》等之类的励志图书, 通过推荐阅读或组织读书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励志书籍, 并逐渐认识到一个人成功所要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成功的道路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帆风顺的道理, 从而帮助他们恢复信心, 树立人生理想并为之而努力学习。

(三) 专题讲座、报告励志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心理特点,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励志教育资源, 如优秀在校生、毕业生、创业团队等优秀的事迹, 或者有计划地定期邀请校外励志教育专家、对励志教育有研究的教师、杰出的青年企业家和知名的成功人士等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通过专题讲座报告的形式, 可以使学生对一些成功者的事迹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从而激发其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四) 校园文化励志

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 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 处处受到激励, 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格言, 还可以定期开展朗诵励志诗歌、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看励志电影等系列活动, 并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等媒体宣传励志事迹, 宣扬励志理念, 树立励志典型, 弘扬励志文化。

(五) 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励志

高职院校必须按照职业技能实践与职业道德实践相结合、励志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可以以实习或专业实践等形式组织广大高职生进入各类机构和企业锻炼, 切实提高高职生对经济与社会的认识与实践能力, 使他们客观明确地为自身定位, 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除此之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村镇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譬如通过“三下乡”活动等, 使他们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 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自觉地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

根据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 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 更需要坚定地普及励志教育, 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发展动力。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独特性, 励志教育可以通过课堂励志、读书励志, 专题讲座、报告励志, 校园文化励志, 社会实践励志等途径,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制与自强的信念, 激发其潜能, 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励志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贞志、马奇柯:《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 《中国青年研究》, 2006, (2) 。

[2]倪和琳:《试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 《消费导刊》, 2007, 12。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励志教育的尝试 第10篇

1. 充分利用学科内容,帮助学生 产生深刻的生命觉悟和人生觉悟

在学完“细胞结构之细胞器”这节课后,笔者建议学生们课外每人选择一种细胞器,以《细胞器争功》为题写一段相声,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一下这种细胞器的功能。课外大家都兴趣浓厚地写了相声词,第二节课还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纷纷表示自己所描述的细胞器有多么重要,功能有多么强大。

展示完之后,笔者顺势问大家:“你们能说说哪种细胞器最重要吗?”学生们齐声回答,都重要!对啦,它们的作用虽不相同,但每一样都不可或缺,并且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发挥出它们自身的价值。学生们点头表示同意,笔者便再问:“那大家想想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生命系统,我们每个人生来是不是肩负更大的使命?要完成这样伟大的使命我们是不是也应学会合作?”在“配子多样性”教学环节中,我们算了“一笔账”:每个人出生的概率有多大?单单考虑每个人有23对同源染色体,那么父方和母方都有可能产生223种配子,而任意两种配子结合的概率就是49729(223×223) 分之一。所以每个生命诞生的概率都是亿万分之一。我们不正是那亿万分之一中最优秀、最强大的那一个吗?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的能力呢?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这来之不易的生命呢?而我们每个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个世上为了什么呢?是做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凡夫俗子,还是做一名为人类、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呢?通过以上内容的讨论和思考,笔者看到很多学生都陷入了深思之中,笔者相信这种数据科学的计算一定对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2. 充分利用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帮 助学生寻找成功要素和奋斗方法

科学家的经历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励志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如果能适当给学生讲一讲他们的事迹,就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譬如,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生平事迹。1822年,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他从小对植物的生长和开花非常感兴趣。1840年他考入奥尔米茨大学哲学院,后因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1843年10月,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奥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当修道士。当地的教会看到孟德尔勤奋好学,就派他到首都维也纳大学去念书。在维也纳读书期间,他受到了相当系统、严格的科学教育和训练,也受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的影响。1856年,孟德尔回到布鲁恩不久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他通过人工培植这些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通过8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终于发现了生物遗传的重要规律,并因此而成为了遗传学的奠基人。

在读完上述资料后,笔者问学生们从孟德尔的事例中看到了哪些成功的要素。学生们思考了片刻后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①起点并不决定终点。孟德尔虽然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人生的追求。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孟德尔从小的兴趣成为了他一生的奋斗方向。③追求真理要有 不屈不挠的精神,孟德尔遭遇过很多打击,但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通过这样的练习笔者相信一定能加深学生对于成功的要素的认识。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类似的包含丰富的“励志”因素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如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发现了染色体进化机制的摩尔根,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把他们的事迹适当地对学生做一些介绍,就可以促使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成功的要素做出一些思考。

3. 充分利用 PPT、学案等教学手 段中的空白,拓展励志教育的空间

试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

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背景下,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确失、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怎样振奋他们的精神,引领他们找到融入社会的契合点,激发他们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励志的时代内涵

“励志”,最初出自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励”即激励、鼓励之意,“志”,一指志向、抱负,亦即理想、目标;二指意志、决心、态度,亦即对理想、奋斗目标追求的强烈程度。“励志”,意为振奋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远大目标。《辞海》中“励志”解释为“激励心志,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转型发展,当代大学生对励志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

第一,把个别诱惑当作自己的励志目标。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乏志向和目标。但是,现代社会的诱惑太多,如权势、名利、金钱等。使一些大学生的是非观、荣辱观、义利观、得失观模糊不清,他们很容易把个别诱惑当成自己的目标。

第二,把“人各有志”理解为纯粹个人的事情。“人各有志”是指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为其难。当今有一些大学生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志,有什么样的志是自己的事情”。从表面上看,人们的生活总是纷纭复杂,似乎不可能、也不存在着同一的目的动力。但是,一个人具体的目的,必然要和一种人生的总目的相联系。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形成、人生目的确立体现了其对人性、对生活的本质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必然地受到其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1]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只有在相互依存、配合、服务的过程中,才能以自己的实践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对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个人志向与国家理想密不可分,决不仅是个人的事情。

第三,把“励志”等同于树立理想。励志必先立志,立志就要树立理想。但是光有理想还不行,还必须要有具体目标去努力奋斗,但是,当前不少大学生处于“无行动状态”。他们对成才过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他们不乏雄心壮志,但是却不知道眼前该做什么。有的是眼高手低,把自己估计得过高,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才智,不屑于做“小事”。他们的“理想”由于没有规划一个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去一步步努力奋斗,最终使理想成为幻想。

因此,当代大学生励志,一是要有志,要立志,要立足时代主流价值确立人生的远大志向;二是以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精神、顽强的意志始终不渝地坚持实现自己立下的志向。

二、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西方价值观,大学生面临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显著的变化。[3]有些大学生把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利益一体化混同,奉行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追求物质享乐;有些大学生丧失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动摇,因此,加强励志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多种思想意识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结合自身状况和社会实际,确立人生目标,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大学生励志教育是高校教育大众化适应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不少家长还抱着“考上大学就是成功”的观念,这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职业期待方面表现出迷茫的情绪,容易出现过分乐观和盲目消极的极端情绪。不能很好地进行职业规划,没有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既不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与爱好,又不了解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专业与能力的需求,导致专业思想薄弱,学习针对性不强,并最终导致就业竞争力匮乏以及职业发展目标迷茫。显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因此,通过励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竞争意识,激发大学生正确学习的动机,是高校教育大众化适应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三)大学生励志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独生子女日渐增多,他们生活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炼,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生活自理能力差、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因此,励志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大学生励志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科学的理论是坚定政治信仰和崇高理想信念的基础。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4]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向导,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将对大学生励志教育工作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热爱国家和民族的高尚情怀,改革创新的超前意识和知荣明耻的道德观念。

(二)大学生立志高远需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

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大有作为。这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的:“青年人富有遐想和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的特点,也是优点。但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的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5]

(三)大学生励志长效需要思想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

由于我们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教育目标假大空,没有结合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需要,导致学生找不到奋斗的真正目标。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有必要与大学生生涯发展结合起来,立足于学生的潜能发掘、学生的终身成功和幸福及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努力方向和奋斗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励志教育使大学生既有远大志向,又能结合自身实际,着眼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自我激励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既能增进大学生励志的长效性,也能提高励志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励志成才应当营造校园励志文化氛围

励志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校园励志文化是引导、鼓舞、激励大学生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立足建设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主流价值追求的高校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创造和享受、公平与竞争等新问题的时代含义。有助于教育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激发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励志成才。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建设校园励志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处处受到激励,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70-17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静,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2008,(8):202.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2006-10-19.

[5]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5-5.

[6][苏]B、A、蘇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1.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励志教育探索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励志教育,三维目标,社会实践

励志, 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 意为奋志, 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汉朝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 为君不避丧生。”其中, “励”即激励、鼓励之意, “志”, 一指志向、抱负, 亦即理想、目标;二指意志、决心、态度, 亦即对理想、奋斗目标追求的强烈程度。“励志”, 意为振奋精神, 奋发志气,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从而实现远大目标。

励志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成功学等知识, 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意识, 鼓励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 全面培养学生的成功品质, 唤起学生潜能的教育。就此而言, 励志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下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方法, 对当代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励志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必要性

1. 体现思想政治教学新课程改革理念, 促进第三维目标的实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是传统教学合理的部分, 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而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 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正因为如此, 对很多思想政治教师来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是一个新课程改革之后产生的新生事物, 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知识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它不能够通过讲解的方式, “教”给学生。一般说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可能是没法“教”的。本质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 是受教育者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第三维目标的实现, 就成为每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励志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励志音乐、励志电影, 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最终能够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从而较好地促进第三维目标的实现。

2.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成绩。

高考是任何一所中学无法回避的现实。著名教育家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说:“我们要正确认识高考。素质教育不是不要高考成绩, 高考成绩好也不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抓高考, 这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是学生梦寐以求的, 代表了广大考生及其家长最根本的利益。”思想政治学科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动力不强, 最终导致学生成绩下降, 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励志教育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次教学实践中, 因为某班学生作文不够认真, 学习态度较差, 班主任请我利用班会课时间给学生做一次讲座, 我给他们做了一个以《谈谈作业》为主题的带有励志性质的讲座, 用特色作业导入, 一个小学教师给学生留了一个奇怪的作业, 让大家拿一个生鸡蛋, 护蛋一周。学生们小心翼翼、担惊受怕地过了一周, 老师告诉他们, 你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呵护你们的。一个生鸡蛋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之后询问学生喜不喜欢这样的作业, 学生都表示喜欢, 接着又与学生达成谅解, 我们不太可能布置这样的作业, 因为有着高考的压力, 将作业与高考联系起来, 让学生明白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 打好基础, 在将来的高考中正常发挥, 考上理想的大学。最终, 这节班会课取得圆满成功, 甚至其结局令我有些意想不到, 在一周后的学年段模拟考试当中, 该班虽然是一个理科班, 但是学生的思想政治考试成绩突飞猛进, 甚至超过了文科重点班。从中可以看出励志教育所能发挥的激励作用。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物质财富膨胀的同时, 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风靡一时, 人们过分追求金钱、利益、权力, 导致了精神家园的荒芜。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 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信仰, 沉迷于物质享受, 忽视了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这时,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德育功能, 通过励志教育, 则是一个由外烁到内生的反思过程。它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坚持教育形象化、生活化。通过丰富的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升华情感, 从而形成道德认同, 增强爱心行动, 建树完整的人格, 最终可以净化心灵, 唤醒良知, 激发潜能, 回归人性的本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展励志教育的方式

1.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堂既是传授知识的殿堂, 又是思维火花碰撞的场所。比如在《经济生活》板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中, 我就引用了李嘉诚的案例故事, 香港巨富李嘉诚在乘坐汽车的时候, 把一枚一毛钱的硬币掉在了地上, 硬币滚向阴沟, 他便蹲下来准备捡, 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员便过来帮他拾起, 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 然后从口袋中取出一张100元作为酬谢交给他。有记者曾问起这件事, 李的解释是, 若我不去捡那枚硬币, 它就会滚到阴沟里, 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员100元, 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去用, 但不能浪费。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一案例展开讨论, 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甚至争辩, 教师进行引导, 无形当中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 更多的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 在励志教育校本课程中深化。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当中, 确实可以渗透励志教育, 可是课堂教学毕竟还是学校开展应试教育的主阵地, 无法充分发挥励志教育的作用, 因此开设以励志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则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思想政治老师以校本选修课为载体, 前期在学校里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 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然后安排课程内容和活动, 之后撰写课程纲要, 利用网络、励志书籍、生活体验搜集素材, 设计课例, 以励志讲座、名人讲坛、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电影欣赏、辩论赛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组织课堂。上完课, 应撰写教学反思, 进行课堂评价, 总结成果, 反思论证, 提高励志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内化。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是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 增长才干, 锻炼毅力, 培养品格,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 学校要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学习相结合、与励志教育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另一方面, 学校应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学生社团活动, 让学生在校内活动中体验励志, 从而实现认知上的内化。

思想政治老师上课所教授的思想政治原理、方法论, 随着时间的流逝, 学生很容易遗忘, 但思想政治老师通过励志教育所给予的积极暗示和正面激励是难以忘记的, 这在毕业生返校交流中得以证实。事实证明, 励志教育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而思想政治老师不可推卸这一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三维目标.

[2]马静, 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团学术论坛, 2008.8.

[3]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8.

上一篇:品牌建设分析下一篇:缺陷产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