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中心范文

2024-09-22

卫生服务中心范文(精选12篇)

卫生服务中心 第1篇

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是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基本保证。国家对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已有明确的规定[1], 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物资的具体储备要求未见政府权威部门的统一要求。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涉及应急工作职责和近年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和大型活动保障现状对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工作职责与基本应急物资储备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七条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警、流行病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十八条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含义解释为“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2011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前言中阐述:《规范》所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 并合理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在服务内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章节中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要求:“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 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 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 (乡镇) 应急预案编制指南[3] (试行) 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 是社区 (乡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机构”。

从实际情况看, 全国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不断:2003年经历了SARS危机, 2005年发生松花江水体污染及四川“猪链球菌”事件, 2008年发生三鹿奶粉事件, 2009年遭遇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4], 2010年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5];重大活动中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奥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及2011年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均是世界最高级别的活动;2010年作者所在区域发生70余起突发疫情, 因其均属常态下发生的突发疫情事件, 现有的应急物资基本能够满足处置突发事件的需求。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中是法定的职能机构, 不但任务明确而且职责清晰。近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大型赛事活动情况, 也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储备应急物资的必要性。

2 基本应急物资储备标准要求

国家卫生部2008年下发了《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 (试行) 》, 并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标准中[6]提出对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物资储备重点考核传染病控制类的5类88种的要求, 但对社区应该储备的种类和数量尚未见明确规定。根据所在区域依据实际工作需求对社区提出的应急物资储备初步要求。 (表1)

3 讨论

来自国家卫生部的信息[7]:2010年底, 全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32 739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 903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25 836个。无论是本文前述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还是各种大型活动的保障以及辖区各类突发疫情的处理, 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需参与其中, 大型或较大事件是协助上级业务机构, 而一般疫情是社区独自处理。甚至可以说包括大型或较大型疫情 (包括不明原因疫情) 的前期发现、调查、核实与报告工作绝大多数是第一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在履行职责。为了解现实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物资储备情况, 作者参加了辖区卫生部门2010年对社区防病工作年终考核 (卫生应急工作以防病条线纳入考核内容) , 考核结果是10余家社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参差不齐, 存在诸如应急物资储备品种不一、数量有多有少、库房不专、制度缺如、管理人员归属各一等现象。有资料揭示:通过汶川地震突发事件反映出我国大陆环境卫生应急管理中存在很多弊端, 比如物资储备不足, 救援人员缺乏经验[8]等。亟待上级权威部门出台相关标准, 规范管理社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提出如下建议: (1) 完善应急机制。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配送和调运机制, 形成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9]。在2011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领导提出的2011年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中也要求“乡镇街道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要依法规范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强化和完善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社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工作当属卫生应急工作内容之一, 落实社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专人管理、依法规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当务之急。 (2) 出台统一标准。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是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10]。建立国家、地方卫生应急资金和物资的储备机制, 根据储备物品种类、需求、性能等特点, 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 (包括社区级别) 应急队伍的装备标准, 使全国327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依照标准要求落实储备, 做到应急事件应对物资足够充分又避免储存过多失效浪费, 形成应急物资规范化管理与科学使用是极其必要的。 (3) 建立管理制度。建立相关物资采购、盘存、更新管理制度, 保证药品、器械、实验设备等物资有效、运转正常[11]。使突发疫情处置所需物资保障到位、处置及时、科学有效。 (4) 积极开展应急物资储备研究。研究应急储备物资的战略规划问题, 建立高效的综合性战略储备相关关系。根据各个地方特点, 全面结合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战化等公共需求, 继续建立适应各地需求的应急物资、战略物资储备库, 丰富储备品种, 为应急救援提供快捷有效保障[8]。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 (试行) .2008.

[2]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2011.

[3]卫生部办公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 (乡镇) 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试行) .2006.

[4]韩振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11, 634 (1) :20-21.

[5]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OL]新华网.2010-7-822:20:45.

[6]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标准的通知[R].2008.

[7]卫生部.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2011-04-29.

[8]赵欣, 宋瑞金, 路凯.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探讨[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1, 28 (3) :185-186.

[9]冯立中.夯实卫生应急工作基础[J].中国卫生, 2011 (2) :62-63/

[10]钱均琪, 蔡敏, 常伟冰.县级 (市) 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的几点思考[J].中外医疗, 2009 (29) :112.

卫生服务中心 第2篇

熟溪卫字[2012]2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下发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通知

各科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为切实保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疗救护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伤残和死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根据县卫生局的安排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概念和分级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重大化学毒物污染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较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特别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等四个级别级。

按照此原则,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预警。

(一)特大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在本县范围内发生鼠疫、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病例。

(2)霍乱在县域范围内发生,1周内发病30例以上(含30例,下同),并有扩散的趋势;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霍乱疫区发现新的流行菌株或原非历史疫区的灾区当年发生首例病人。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全县暴发、流行,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10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5)环境(水源、大气、公共场所、土壤等)污染事故出现死亡病例(家庭煤气中毒除外)。

(6)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数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职业性炭疽发病人数5人以上。

(7)发生放射性事故,造成1人以上死亡。

(8)县域范围内,短时间出现30例以上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9)发生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本县范围内发生鼠疫、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疑似病例,以及发生动物间鼠疫、禽流感。

(2)县域范围1周内发现20-29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暴发、流行,流行范围波及4个以上乡镇,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100例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或一次中毒发病人数在30-99例,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地区性和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

(5)环境(水源、大气、公共场所、土壤等)污染事故造成严重器质性病变3人以上或发病人数在30人以上。

(6)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数30-49人,或者死亡4人以下;或者职业性炭疽发病人数4人以下。

(7)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三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重大事故的。

(8)县域范围内短时间出现20-29例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9)发生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三)较大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辖区范围内,对鼠类动物进行血清学检测发现鼠疫阳性。

(2)县域范围1周内发现5-19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暴发、流行,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乡镇,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中毒发病人数在30-99例。

(5)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数10-29人。

(6)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二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严重事故的。

(7)环境污染事故造成明显生态环境影响,或造成停供自来水、停用分散式供水水源的。

(8)在县域范围内,短时间出现5-19例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四)一般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在一个局部范围短时间内,发现较多自毙鼠,有鼠类动物间鼠疫可疑。

(2)县域范围1周内发现1-4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或水及外环境检出霍乱菌株。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暴发、流行的。

(4)一次中毒发病人数在10-29例。

(5)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数少于9人。

(6)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一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一般事故的。

(7)环境污染可疑对人群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

(8)县域范围内,短时间出现4例及以下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的领导,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由社区主任徐灵剑担任组长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四个工作组,即: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调度组、医疗救治组、疾控应急组、后勤保障组。

三、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县卫生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命令,指挥、协调、指导全中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工作。

2、协调调度组:负责制定总体方案和有效措施,掌握全面情况,及时上报;负责协调各科室之间人员、物资、技术支持的紧急调度工作;制定急救人员梯队计划。

3、医疗救治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虾,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实施医疗急救工作。急救原则为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4、疾控应急组:负责中心内向周边环境的消毒杀菌工作。临床科室消杀工作的实施由护士长负责;院内公共环境(含门诊)的消杀工作由后勤保障部负责安排。院感控制由护理部负责消杀工作的技术指导、监督检查。

5、后勤保障组:负责保证设备、药物(含消杀药物)、个人卫生防护用品供给和储备以及灾情发生时的交通工具及其他物资支持等。

四、具体要求

1、预案的启动

当获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救护信息后,应立即报告中心领导,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启动本预案。

2、信息报告与传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及时上报县卫生局及相关部门,并及时了解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密切注意新动向,尽快获取最新的各类相关信息,为进一步救治提供决策依据,传染病的报告按有关规定执行。

3、实行首诊负责制:临床科室、值班人员街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电话后,应先安排出诊,并立即上报。

4、当接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急救通知,需要出诊人员达4人以上安排有困难时,立即通知分管院长安排人员出诊。

5、医疗组在街道人员出诊安排后应无条件安排人员并及时出诊。

6、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成员的手机须保持通畅,以确保与科室之间的随时联系。

五、纪律

全中心医护人员必须履行自己的救死扶伤的职责和义务,全中心职工必须无条件服从工作安排,凡不服从调配安排或玩忽职守影响急救工作的按相关规定处理。

精神卫生中心开展药学服务浅析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91-01

1用药指导的必要性

精神类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现阶段的医院药学已发展到药学服务阶段。药师的工作模式从曾经的调剂配方,以保障供应为主,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并为其提供优质药学服务。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因而,研究和指导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关键,是药学服务核心。在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精神类药物的药学服务,是为临床一线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信息,从而保证精神病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2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遇到问题及用药指导

精神类药物是指能改善病态的精神活动,又不影响正常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它们能选择性改善各类精神症状。抗精神疾病的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发生率也较高,有的不良反应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相混淆,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静坐不能、体重增加、催乳素分泌增加、性功能下降、嗜睡、头疼、心电图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等。该类药物服用时间较长,但又因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病尚未完全阐明,其诊断也有主观因素,在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用药上存在同病异药和异病同药的情况。个体之间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病期用药剂量相差较大,有的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用药剂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血药浓度监测也不能说明理由。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所用药物了解不多,又因为疾病的原因他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对用药存在较多的疑问,所以强调药师与患者必须直接接触,开展形式多样的用药咨询服务。

精神卫生中心用药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正确的服药方法、服药的适宜时间、用药注意事项、潜在的不良反应等。对于初次用药者,由于对自己所患疾病和治疗药物不甚了解,因此他们的咨询心理更迫切,更关心药物的疗效。在回答该类问题时,药师一般主要对药物的治疗作用进行说明。对一些特殊不良反应,应提醒其服药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处理方法。对病人或家属进行用药指导,提高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是精神类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对于长期用药者,因对自己所患的疾病和所用药物有所了解,其所咨询的问题往往较具体。经常会碰到如下情况,由于药效不明显,病人感觉已经好转,或者由于某些不适的副作用,病人可能会过早停药,这就导致了病人不依从性的产生。药师应告知精神类疾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过早停药或擅自停药易引起疾病复发。

3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供用药咨询服务,药师应具有较为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作为精神卫生中心药师更应掌握精神类药物的用途、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做到专业知识精深、相关知识广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精神类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同时还需注重心理治疗。作为药师则更要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理解、同情、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尽量缩短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交谈中应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了解用药常识。同时, 药师需保护患者隐私,掌握咨询分寸,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药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脚踏实地地开展药学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减少了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的盲目性、恐药性和无助感,使患者对用药有了更大的信心,有利于促进其合理用药,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医疗质量及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药师的地位,也相应的提高了整个精神卫生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参考文献

[1]程锦梅.门诊药房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02.

[2]安鸿志,张斌,陈卓.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工作的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5):308.

[3]夏维.住院药房的药师与药学服务.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3):197.

卫生服务中心 第4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上海市某区4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1.2方法

于2013年4-5月对辖区内46家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相关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主任和防保主任 (通过信函方式调查) 、预防保健科科长 (年度工作会议时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所辖区域基本情况、职能落实情况、专职协管员需求量和业务管理现况等。共发出问卷138份, 回收111份, 包括主任36份、副主任36份、科长39份, 46家单位均有回复。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3软件录入调查数据, 并进行加和以及百分比的统计计算。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辖区内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由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 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开展业务指导和管理, 由4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家民营医疗机构) 负责具体落实。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编制5 732人, 实际职工6 379人, 超编647人, 超编率为11.29%。46家单位中, 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职工共计981人, 其中参与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有168人, 占17.13%。

2.2 职能落实情况

2.2.1 协管职能定位

根据卫生部、上海市卫生局文件要求, 结合辖区实际, 该区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职能定位主要有基础信息排摸、卫生服务指导、卫生安全隐患巡查、信息报告、问题配合处置、整改追踪复查、法律法规宣教和资料归档等八大职能。

2.2.2 管理对象

包括公共场所、二次供水小区和现制现售水单位、小型医疗机构及无证行医点 (含非法采供血点) 、学校和托幼机构、消毒产品经营单位和建筑工地等。

2.2.3 职能落实和存在的困难

在111位被调查者中, 仅55人认为上述八大职能已有效落实, 占49.55%;共涉及25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占54.35%。困难主要有协管人员不足、工作难度大和协管工作经费不足、协管队伍能力不高等。见表1和表2。

2.3 协管人员现况及人力需求

2.3.1 协管人员现况

辖区目前有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人员168人, 其中专职协管人员为58人, 占总数的34.52%。25家基本落实卫生监督职能的单位中, 协管人员平均为4.12人, 其余21家单位平均为3.10人。

2.3.2 协管人员需求量

按照前述八大职能要求, 为完成辖区内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 111位被调查者对辖区内专职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人员理论需求量进行了估算。见表4。

注:按46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计算, 平均每个单位管辖单位约为450户。

2.4 业务管理现况

调查结果显示, 89.36%的单位目前还不能做到卫生监督协管经费专项列支;针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安排满意度调查, 9.91%认为满意, 85.59%较满意, 4.50%不满意;对协管服务工作保障需求见表5。

3 讨论与建议

3.1 职能落实程度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职能落实程度不高, 仅5成的管理者认为目前八大职能已有效落实, 存在的主要困难包括协管人员不足、工作难度大、经费不足和队伍能力不高等。原因可能有: (1) 现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反映人员缺口较大, 尤其以编制缺口明显, 目前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编率平均为11.29%, 因此人员的流动性也较高, 不利于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培养和提高; (2) 虽然参与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人员比例已占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17.13%, 但实际上多数为兼职人员, 无论是工作能力和工作精力投入都不能满足需求[4]; (3) 协管经费不足可能与目前大多数单位 (89.36%) 还不能做到卫生监督协管经费专项列支有关; (4) 由于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职能要求根据需要进行了适度调整, 协管人员还不能很快适应。

3.2 需求量与实际拥有量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人员需求量与实际拥有量差距较大。协管人员需求量受辖区管理相对人数量的影响, 以辖区现有的工作量, 按照调查结果平均每家单位设置5名协管人员计算, 辖区至少需要230名专职协管员, 与实际拥有量164人 (专兼职合计) 相比缺口较大。

3.3 软硬件支持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保障需求涉及软硬件支持, 主要包括业务用交通工具配置和协管人员能力培训。基层单位对当前各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安排比较满意, 有利于相关工作开展。

3.4 建议

有关政府部门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人员配置标准等政策研究, 建立规范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队伍培训教育机制, 加强业务绩效考核和专项经费使用督导[5];基层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业务指导, 做好卫生监督和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的有效衔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时, 要做好工作人员的配置和合理分工, 保障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效率[4], 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专项经费管理, 加大对必要硬件设备设施经费投入, 同时认真学习卫生监督协管相关要求, 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做好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卫监督发[2011]82号) [Z].2011-11-2.

[2]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开展本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沪卫监督[2012]19号) [Z].2012-5-10.

[3]上海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的通知 (沪卫监督[2012]42号) [Z].2012-12-13.

[4]郭爱萍, 朱美芬, 等.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监督协管人员现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12 (19) 4:357-359.

卫生服务中心 第5篇

====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

**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纺织路=号之=,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岁以上老人数====人,=岁以下儿童数====人,育龄妇女数=====人。中心下设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工作人员==名,其中全科医师==名,全

科护士==名。今年我中心借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区的契机,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职工工作热情高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现汇报如下:

一、加大力度进行中心的改造和软硬件建设

(一)开展中心的装修改造工程

今年,**区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认真制定《创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及实施步骤,从基本设施建设、人员配备、完善六大功能及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对中心进行了规划。在正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近==万元对我中心及下属站点进行装修改造,完成诊室、健康教育室、健康档案室、预防接种等室的建设,配备了健康教育、康复器材等基本设施,经过改造,我中心采用了全市统一标志,整体环境简洁、宽敞、明亮,温馨,科室标志及路标清晰,能较好地提供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符合**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标准,得到居民普遍认同。

(二)开展====年**街社区诊断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街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落实“六位一体”的功能,我们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保健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及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我中心以**街辖内常住人口为主要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个居委会,再从每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户共===人进行了上门问卷调查,现已本稿件属于完成调查工作及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通过调查及社区诊断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和需求;确定社区中哪些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继而制订出社区健康促进规划,为政府制定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策略,社区综合干预计划和措施,合理利用配置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有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

我中心着重开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积极开设特色门诊服务,建立专病档案

中心开设有日常的门诊医疗,向社区居民提供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中心还对外开设家庭病床,提供急救、转诊、出诊、护理、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项目。中心与各站均配备了急救设施和急救药品,同时还与**区第一人民医院及三甲医院订立双向转诊协议,在就诊流程方面提供一切方便,将急救及疑难病人及时转送到上级医院,并将康复者及时转回中心(站),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目标。

依据====年的社区诊断情况,**社区居民疾病谱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此,我中心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成为**区卫生系统社区慢性病防治示范点。我们实施了==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并开设心血管病专科门诊和继续办好糖尿病专科门诊,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就医。一年来,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门诊服务======人次,为==岁以上的病人首诊测量血压====次,全年心血管专科门诊达到====多人次,糖尿病专科门诊达到====人次,系统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新建高血压专病档案===多份。累计健康档案总数达====份;我们还开设家庭病床==张,并通过医生联系卡==小时电话预约、签定社区卫生服务合同等方式,提供送药上门、导尿、膀胱冲洗、插胃管、伤口换药、针灸、洗婴、孕产妇保健等特色服务。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疾病谱已发生变化,肿瘤、心血管疾病成为辖区内人群的主要疾病和死因。因此,通过健康教育的方法,普及疾病防治知识,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我们对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中从未接受健康教育者占==.==,通过报刊杂志接受教育者占==.==,发放资料占=.=,上课占==.==,其它占==.=。针对这些情况,我中心与**街健康学校紧密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全年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次,听健康教育课达到===多人次,举办义诊咨询=次,发放各种健康教育资料、处方==余种====多份,充分利用中心的宣传阵地共出

了==期健康教育墙报。

=、出色完成预防保健任务

我中心贯彻落实以预防为主的思想,提供规范的计划免疫门诊服务,我中心拥有宽敞明亮的计免门诊,接种室、儿保室、体弱儿室、体检测量室、健康教育等室布局合理,环境温馨舒适,做到了医防分开,减少交叉感染机会。计免门诊采用登记、划卡、收费一站式服务,从人员流向、消毒防护、药品分发核对等方面整合了注射服务流程,减少了家长排除时间,避免差错的发生,使流程更趋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中心除对辖区内居民完成计免工作外,还对流动人员进行追踪管理,每月与街道居委密切配合,抓好儿保建卡率,对外来流动人员坚持每月查漏、补缺。使每年接种率达==%。目前,辖区内外的居民都愿意选择中心的计免服务,这充分体现了计划免疫门诊服务拥有实力上的优势。今年,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妇女、儿童保健任务,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其中系统管理率为==.=,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

=、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今年我中心继续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重新修订了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制订了发热门诊就诊流程,传染病报病流程,并对全体职工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并考核,做到人人知晓,事事落实。中心还举办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会,显著提高了医务人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同时我中心加强了传染病信息网络的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发热门诊、死亡病例、肿瘤病例等网上直报系统,全年中心无发生传染病漏报。

=、拓展社区康复服务

今年我中心积极拓展社区康复服务,与**街办事处一起成立了**街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建立了社区康复指导员每月值班制度,完善了社区康复的各项工作职责,有五名医务人员专职或兼职从事社区康复服务。开展了精神病康复、作业治疗训练、康复功能指导训练等==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全年为社区居民提供康复服务达到====多人次。全年从上级医院转入社区中心或站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达到==人次。

=、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继续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今年前三个季度我中心开展各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达到====人次,门诊产检达到===人次。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咨询服务,在中心和各个站都设立了避孕药具免费发放专柜,受到群众的欢迎。

二、加强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今年我中心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促进在职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医学岗位培训。除了培训费给予报销外还在制度上确定所有中级以上医务人员必须参加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全年共派出==名医务人员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至今年年底我中心共有==名全科医师,达到了每万名社区居民拥有=名全科医师和==的医师接受过全科医师岗位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三、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活动

今年初,我区启动了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对此我中心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中心发展的重要契机,全力以赴,力争将工作做好做实。=月,多次召开办公会议和中层干部会,研究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发挥各自职能,确保完成任务。=月,将创建活动的任务分解具体分配到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和临床科主任手上,并召开了全院动员大会。形成了以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各科室共同参与的创建活动管理系统,使我中心的创建活动每条线有人管、每件事有人负责,层层有人落实。在区级评估中我中心取得了一般的成绩,针对存在的问题先后招开了=次创建活动工作小组会议,对存在的问题逐条落实解决办法和负责人并进行整改。通过创建活动使我们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使全院职工改变了观念,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向着“创最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目标前进。

四、加快发展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困难和建议

目前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缺乏,全员聘用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尚有待政策的支持和措施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不明显;未能形成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医院文化;以及政府投入不足,群众尚未接受,在医保等政策上的配套不足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卫生服务中心 第6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就诊;卫生服务;慢性病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9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我国的死因谱和疾病谱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其中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慢性病的病程长、其较低的治愈率和较高的复发率、以及致残率高和预后差等原因,对于慢性病的卫生要求服务和其高昂的医疗费用成为了社会和家庭沉重的负担。做好关于社区在慢性疾病方面的管理工作能够保护群众的健康,合理利用好卫生资源。

1 资料与方法 本资料来源于2011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就诊患者的病历登记结果,进行分析统计。

2 结果 全科就诊患者2830例,其中,男性1515例,女性1315例;初诊1210例,复诊1820例;年龄5~95岁。慢性疾病就诊1430例,占全科就诊患者50.53%。慢性病中高血压650例,初诊183例,复诊455人,复诊率为65.32%。

2.1 户籍状况

在本次调查的2830就诊人群中 ,户籍人口有1750 , 占总人数的61.83 %; 非户籍人口有108 , 占总人数的38.16 % 。社区的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小 ,可知大部分来就诊的居民都是本地居民。

2.2 年龄与性别

在这2830名病患中,男性患者有1515(53.53%),女性有1315(46.46%);其中50岁以下的人口占35.92%, 55岁以上人口占了63.18%。通过比较就诊患者中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3 就诊特点分析

3.1 慢性病患病情况

来就诊的患者,其主要疾病以慢性病为多,有1430例,占总案例的占50.53%,其中,户籍的患者占有1240例,占86.71%,而非户籍的患者有190例,占13,28%,其中非户籍患者的慢性病就诊比户籍患者较低,因此该数据具有统计学的差异性(χ=651,P=0.001)。

3.2 慢性病就诊病种

在户籍患者诊治的慢性病中,前3位病种为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而非户籍患者则是高血压、慢性咽炎和慢性支气管炎。可见表2

3.3 社区卫生服务项目

前来就诊的患者中,户籍患者中有2407例是来配药,占总病历的85.05%;其次是测量血糖或血压,占49.81%。而非户籍患者则是主要是诊疗和配藥,见表3。

4 讨论

社区的卫生服务部是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服务对象,对传染病进行控制和预防,对一些多发病、常见病和慢性病进行诊治和护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一项重要的制度保证就是医疗保障制度,不过我们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于居民来说依赖性较强的是医疗保障,医疗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诊。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就诊的患者对于诊疗重视,但是对于保健咨询等其他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根据国内城市居民的疾病谱来看,影响居民健康的首要因素就是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这次调查发现。老年慢性病就诊患者居多,这些疾病排在前几位的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它们的突出特点就是治愈慢、病程长,尤其对于患者的就诊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以及治疗的费用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广泛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和重点监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职能的充分发挥,以及提供和慢性疾病预防相关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常规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金喜,卢祖洵,胡晓霞,等.深圳市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与保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8):1635.

[2] 池明.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性病控制综合干预[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7(2):8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态势 第7篇

显然,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事业改革的方向, 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症结的重要措施。为此, 记者采访了相关设计师, 寻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方向。

合理性设计

*旧房改造, 因地制宜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 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对废弃的旧房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 对原有房屋是有一定要求的, 最好是低层的框架楼。这对于拓宽走廊, 满足诊室要求比砖混楼相对灵活得多。而且楼层最好不好超过三层。以方便患者的出入和缴费、就医。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院陈晖主任告诉记者:“但很多时候, 现有的条件是不允许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选择的, 只能随机应变。”

他举例。在改建北京市朝阳区楼梓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 现有的房子只有两、三百平方米, 而且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砖混房, 拆除重建在资金和时间上都不允许, 只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为了将其建成较合适于当地环境, 又拥有大开间门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就在院子中间搭上了钢结构的架子用玻璃封顶, 这样就既有宽敞明亮的门厅, 同时采光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陈晖强调, 旧房改造其实就是将五花八门的房子改造成流线统一的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因地制宜。

*组配空间, 把控流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 为他们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因此, 在具体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很好地抓住其方便便捷的特点, 从建筑物内部空间组织角度, 合理分配好空间, 组织好流线, 以提高其内部的运转效率, 缩短患者看病的手续与流程, 使更多的社区居民方便就诊、及时就诊, 并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就诊。

如何做到这一点, 苏州市立医院邱克、黄敏、洪涛舲结合他们的工作实践, 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社区卫生服务有健康人群和非健康人群两类, 为了防止医疗场所内交叉感染, 应相对地隔开这两类人群, 因此, 要设计两个入口或至少是两个人流移动的方向。由下到上遵循由“动”到“静”的划分原则:人流量大的科室尽量安排在建筑的低层, 人流量小的科室及需要隐私及安静的科室尽量向上发展。这样既减少了垂直交通的压力, 同时对医疗环境的改善, 获得“闹中取静”的效果创造了条件。

其次, 在布局安排上, 合理调整各功能分区, 使得急诊区、门诊区、后勤服务区等各个区域分区明确、合理、互不干扰, 且又联系方便。将诊疗区域设置在一楼, 并将常用的诊室设置在采光较好的南边。

最后, 药房采用开放式柜台, 一方面可以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增加了空间感。但储药区域为保证湿度和温度需密闭。药房可以利用移动药柜来为日常的配药工作服务。

人性化设计

专家们普遍认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是应当重点强调和突出表现的。

*加大公共空间的面积

在室内设计方面, 应尽量扩大公共空间的面积, 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门厅压力还可以防止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陈晖还建议, 走廊可以建得相对大一些, 诊室相对小一些, 每次只允许一人进入, 这样会使患者有更强的优越感, 同时, 医生分配给患者的时间会相对较长, 对患者也更负责。更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

*营造绿色景观环境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张颖璐指出:“在景观环境设计上, 良好的景观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社区项目建设用地不大, 大面积绿化不太可能, 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从基地周边、建筑内院、建筑屋顶花园、建筑室内环境着手, 力求创造出全方位的景观绿化环境。”

无锡民用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的陈李宗在谈到设计体会时说:“如社区沿路都会设大片绿化带, 丰富城市景观, 纳外部环境为医院周边环境, 改善医疗环境;裙房上也可以大面积绿化, 这不仅为住院患者提供了有益的室外康复场所, 也为医患交流提供了轻松宜人的环境, 在医院大厅及病房内放置盆景及室内小景观。种种措施不仅能改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环境, 更突出了其人性化的特点。”

前瞻性设计

陈晖认为, 为实现国家和各地区提出的建设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目标, 所有设计人员对此都应有前瞻性的思考, 这种思考基于两个方面, 一是服务内容的不断充实, 二是尽快适应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今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智能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例如对患者病历及相关信息的采集都要和大型医院的要求一样。未来的发展还要求一张医疗卡不仅可以在社区内通用, 还可以和各大医院联网, 患者在其他医院或者社区就诊时, 也可以使用这张医疗卡, 这张卡中, 患者以前的病历信息都会有所显示, 他的所有信息全部记录在系统里。这种管理系统化、智能化是未来社区卫生中心建设的必然方向, 因此, 设计人员在设计前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预留改造的空间

不少专家指出, 社区医院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 具体实践经验比较缺乏, 可供借鉴的案例也比较少, 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出现变化的情况较大, 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时, 提出可变的设计理念, 即建筑设计不但要满足当下的需求, 还应满足不断变化着的各种需求, 做出适应变化的设计, 为社区医院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株洲市井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8篇

设计理念和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 力求营造“家”的感觉

现代医院越来越注重患者和医护人员更高的需求, 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使他们忘记正身处医院, 而是在家里或者是宾馆里。

合理组合与分配空间, 提高医院的运转效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 主要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因此, 需抓住其方便快捷的特点。

井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周围小区有着便捷的联系。同时, 为了提高中心的运转效率, 特别注重流线的设计, 力求流线的清晰和便捷。

强调空间的可变性, 为中心使用功能的变化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目前, 中国医院建筑普遍陷入了“拆了建, 建了拆”的怪圈, 这与医院建筑空间缺乏而变性有很大关系, 因此,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考虑了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并相应地对建筑进行了相关设计, 使得将来可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 以满足中心新的需求。

布局特点

集中式布局, 合理的功能分区

因受地幅限制,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土地, 我们采用了集中式的布局方式, 通过增加建筑的层数来达到建筑面积要求, 通过安装系统稳定承载能力较高的医用无障碍电梯来缩短患者流线, 在提供方便快捷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减弱各科室、各功能用房相互间的影响, 将不同医疗科室进行合理分层、分区。中心将人流量大的科室安排在低层, 如门诊;病房等人流量小或者对保护稳私和安静环境要求较高的部门则放在高层。中心业务大楼共分7层:一层为基本医疗区, 二层是功能科室, 三层为儿童和妇女保健区, 四层为健康宣教区, 五层为中心康复病房, 六层为康复理疗区, 七楼为会议办公区。

在中心设计时, 我们不但考虑其要满足近期的需求, 还提出了适应其长期发展的设计理念。在病房和诊室设计时, 按模块化进行设计, 统一层高、柱网、荷载, 以利于空间的替换。在平面布置时, 在技术含量较高、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专科特色的部门附近预留了一些空间, 以满足将来部门扩张需要。在设施设置上, 安放可移动的隔墙和其他一些系统, 有助于满足新的技术设备和护理活动变化的需求。另外在结构布置上, 考虑今后有可能向空间加层, 预留了建筑结构梁、柱、基础等荷载承载能力。在设备设计时, 对于室内各种管线, 有计划、有规律地设置管道竖井及设备夹层, 以便于日常维修和日后的改造。

按照合理安全的原则, 设计明晰的交通流线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与属性, 如何表达中心功能严密的逻辑关系, 又如何体现其就近、高效、便捷的原则, 成为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在井龙中心设计过程中, 我们在建筑物内部, 通过两个步行走道和一台升降式电梯使各功能区之间进行有效连接, 尽量缩短其间流程。

注重细部, 突出人性化设计

一个设计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不仅应该具有合理的功能布置、清晰的流线设计, 更多地体现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众多细节的设计与处理。为此, 在设计井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 我们遵循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全局考虑, 细部着手, 力求营造一个让患者身心愉快, 有利于其康复的医疗环境。

在室内设计方面, 为了缓解患者初到就诊中心的紧张不安情绪, 在门诊大厅内设有明确的导向系统, 置有清晰明确的各科室分布图, 醒目的楼电梯、卫生间标志, 包括细致入微的无障碍设计等;公共空间部分, 安排适当的交往空间, 结合屋内的中庭绿化, 为患者轻松平和心态的营建创造了积极条件;护士站敞开, 既尊重患者的隐私, 又便于观察病区入口及病区动态,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与亲切感。另外, 在色彩、材料、灯光、音响、视听等方面精心布置, 创造出赏心悦目、温馨宜人的氛围。

在建筑外观上, 对建筑的材料和色彩也作了精心的处理, 既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 又考虑便于清洁维护、坚固耐用。在建筑色彩选择上, 采用“红”与“白”的搭配, 让人联想到温暖与纯净。在外观材质选择上, 采用红砖、铝合金和玻璃相组合, 给城市带来新的感觉和古典的味道, 给人一种温暖、富有人情味的“家”的感觉, 配以适当的细部, 不仅使患者感到亲切, 同时也使建筑更显生动。

科室设置

中心共设有全科诊室、中医诊室、中西药房、挂号室、输液大厅、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B超和心电图室、化验室、宣传视听室、心理咨询室、计划免疫室、慢性病管理室、清创缝合室、康复运动室、理疗室、康复病房、资料室、财务室、会议室、消毒室等科室。

仪器设备配置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研究 第9篇

1 乡镇卫生院“原始绩效管理”的形成

所谓“原始绩效管理”是指乡镇卫生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直至本世纪初那一段时期, 为了自身生存进行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让我们简单地回顾“原始绩效管理”是怎样形成的。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乡镇卫生院是不存在经营性的, 也没有“绩效管理”的概念。当时的收支固定, 人员固定, 管理模式固定, 乡镇卫生院是在固有的格局下周而复始地运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使乡镇卫生院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补助被削减, 市场被分割, 风云突变的外部环境毫不留情地把乡镇卫生院置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

处于死生存亡关头的乡镇卫生院当时面临着两种选择:

选择之一是“拍卖”。让机构与机制同归于尽, 乡镇卫生院成为原有体制的殉葬品!

另一种选择是“保机构, 变机制”。使乡镇卫生院在新的运行机制中浴火重生!这种机制的基本特点是变“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在“以收定支”铁律下, 乡镇卫生院内不适应这种工资制度的人员只能在无奈中自动退出, 另谋出路。卫生院则根据需要自主聘用适合的人员, 原先的“固定用工制度”自然为“全员聘用制”所代替。于是“以收定支”的分配制度又顺理成章地衍生了“全员聘用”的人事制度, 乡镇卫生院的“原始绩效管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

在那段极其艰难的岁月里, 乡镇卫生院依托“原始绩效管理”维持了自身的生存, 同时也承担了这段时期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特别是在农村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 这些失去了补助、依托着“原始绩效管理”的体制才顽强生存下来的乡镇卫生院成了地方政府唯一可以依靠的救灾防病队伍。由此可见乡镇卫生院的“原始绩效管理”功不可没!

但“原始绩效管理”毕竟是属于自救、自发、自治, 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用今天的眼光审视, 无疑存在着很多非理性的成分, 如过分注重经济指标的激励作用, 简单地以“三单”提成作为测算工资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在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激励机制”所能够产生的作用也是极其微弱的。“原始绩效管理”充其量也只是维持了当时乡镇卫生院的生存, 基本谈不上发展。乡镇卫生院很多必要的支出都被压缩甚至取消, 在岗人员待遇严重偏低, 离退休人员费用都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在肯定“原始绩效管理”历史作用的同时也必需认识到它的局限性。那段历史清楚地表明: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投入, 仅仅靠“原始绩效管理”, 是不可能建立公益性卫生服务的。

2 构建新型绩效管理制度是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当务之急

在供给能力薄弱、需求水平低下的情况下, “原始绩效管理”的不足之处是它效果的微弱性, 当供给能力与需求水平显著提高后, 这种运行机制的弊端就是它的盲目扩张性。这种“盲目扩张性”在2002年以后逐渐暴露, 并日益突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2年10月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国家从2003年开始对乡镇卫生院相继投入了148亿资金改善基础设施, 显著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 迅速普及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各类惠农政策又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居民就医的经济支付能力。在供给能力与需求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 建立在激励创收基础上的“原始绩效管理”迅速暴露出它的“盲目扩张性”。2001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净资产350亿。2008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净资产779亿, 增值122.51%, 也就是说, 7年中全国乡镇卫生院的资产增值比建国后50多年中乡镇卫生院资产的总积累还多。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也由2001年的367亿 增至2008年的947亿, 增加580亿, 增长158%。如此高速固然存在着恢复性增长的因素, 但追求规模、追求档次的盲目扩张行为也严重存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在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以后, 迅速购置了彩超、CR、CD、CT。城市医院长期使用的“负债投资, 创收还债”的扩张模式在乡镇卫生院快速蔓延。一位医改试点地区的院长在座谈会上坦率地说:“去年俺购买了彩超和DR, 要不是这次医改, 俺今年还要上血透, 上高压氧!”

与此同时是乡镇卫生院的公用费用急剧扩张, 调查资料显示, 在这类开支中不乏违纪支出, 一些乡镇卫生院长甚至因此落马!

规模盲目扩张、开支日益混乱, 必然导致债务迅速增加。2001年全国乡镇卫生院负债129亿, 至2008年债务增至285亿, 增长221%!债务主要靠医疗收入消化, 于是医疗费用急剧攀升, 中部某省2005年乡镇卫生院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412.75元, 至2009年增加到1 034.63元, 四年增幅251%。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乡镇卫生院这些行为不可避免地危及合作医疗的资金安全, 套取合作医疗资金现象时有所闻, 一些乡镇卫生院长甚至为此触犯刑法。至2009年全国已经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合作医疗出现了年度资金赤字。

乱象丛生暴露了乡镇卫生院“原始绩效管理制度”中的两个突出问题:其一、注重激励机制, 忽略约束机制;其二、在激励机制中, 注重经济刺激, 忽略综合管理。

“原始绩效管理制度”是在市场补偿为主导的体制下催生的, 当政府补偿为主导的体制逐渐形成, 当“原始绩效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乡镇卫生院“新型绩效管理制度”, 就成了日益紧迫的命题。

3 在“原始绩效管理制度”基础上强化约束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 是改革路径的适宜选择

在设计构思乡镇卫生院“新型绩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原始绩效管理制度”, 现在有三种主张:

一种主张是全部废止乡镇卫生院的“原始绩效管理制度”。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运行模式彻底取代。主要措施有三点:一是终止卫生院联劳计酬的内部分配制度, 由财政局按档案工资的标准支付给个人;二是卫生院收入全部上缴国库, 卫生院不再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单元, 由财政统收、统支、统管;三是政府补助不再是定项定额, 而是按照核定的收支差额确定。差多多补, 差少少补, 不差不补。乡镇卫生院的服务绩效则是完全通过政府组织的绩效考核来保障。

这种选择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政府能够直接承担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活动吗?

统收、统支、统管的体制实际上是由政府直接承担了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活动, 院长只是政府经营指令的执行人。

必需意识到, 乡镇卫生院不同于学校, 也不同于专职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不仅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 还必需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在几万人口、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乡镇卫生院是社区人群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沉甸甸的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决定了乡镇卫生院存在着大量繁琐的、具体的的经营活动, 如果不赋予乡镇卫生院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而是完全由政府直接决定乡镇卫生院的具体经营活动, 必然要使服务陷入低效率, 试点地区的情况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没有机构内部的绩效管理机制, 完全靠政府组织的考核, 能够保证服务绩效吗?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政府组织的考核很多, 基层应付政府考核的对策也很多。这种考核通常只能反映时态, 而且还是一种经过加工包装的时态。能够影响常态的, 是建立在机构内部的绩效管理制度。常识告诉我们, 在一个完全没有经营自主权的机构内部, 是不可能建立有实际意义的绩效考核制度的。

第二种态度是继续沿袭“原始绩效管理制度”, 认为乡镇卫生院现在的运行机制充满活力, 政府只需要把由药品零差率制度所产生的收入“窟窿”补齐就可以了。

这种选择看似简便易行, 但忽略了一个最基本问题:以激励创收为基础的“原始绩效管理制度”如何保证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

应该认识到, 政府如果不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服务。这种约束机制仅仅靠乡镇卫生院自身是产生不了的,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性法人组织的本能。“原始绩效管理制度”便是激励过度、约束乏力的机制。因此要确保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 如果原封不动地继续沿用“原始绩效管理制度”无异于南辕北辙, 大量的实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种态度是有保有弃。以“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总体目标, 对“原始绩效管理制度”进行辨证分析, 搞清哪些措施应该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继续沿用, 哪些做法必需坚决彻底的摈弃废止, 进而扬长避短, 去伪存真。

在“原始绩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扬弃, 是乡镇卫生院改革的适宜选择。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 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 对“原始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估价。“原始绩效管理制度”是一个富有激励机制的制度, 正是依托这种激励机制, 乡镇卫生院才有可能在长期没有得到政府有效投入的情况下顽强地生存下来, 并且尽力而为地承担着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但是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 “原始绩效管理制度”中也存在着很多有悖于卫生事业内在规律、有悖于公益事业精神的因素。在革除这些弊端的同时, 有必要保留激励机制中的合理部分。

第二, 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建立约束机制是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当务之急, 但必需清楚的是建立约束机制决不意味着对激励机制的否定和排斥。没有激励机制的制度一定是没有活力的制度。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一个是刹车, 一个是油门, 要实现安全有效的行驶, 两者缺一不可。扬弃的过程, 实质就是对“原始绩效管理制度”强化约束机制、改善激励机制的过程, 是将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共存于一体的过程。

卫生服务中心 第10篇

针对目前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可通过招聘大学毕业生、通过与大医院联手培训,聘用大医院的退休专家,以及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等达到人力资源的储备与技术力量的加强。

1.1 引进人才

实施政策倾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虽然许多大学生择业的方向是大医院,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给予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引进大学生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

1.2 聘用退休专家

鼓励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聘用大医院的退休专家。退休人员是一个难得的人力资源,并且是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在技术上得到群众的信任,聘用退休专家是非常实际和有效的措施。因此,社区医疗机构应当在聘用退休人员上下功夫。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

1.3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联手培训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联手培训是边工作边提高的有效办法。

(1)社区医生通过定期到大医院进修的方式提高能力,社区医生进修,可以采取全科制加专科制的方式进行。通过接触更多的病人或与多病种的接触,增长见识,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诊断治疗的水平。通过大医院高年资医师的带教,使社区医生对基础的诊疗规范更加熟练,从而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对各项检查报告的熟悉能更利于一些转到社区病人的诊疗。

(2)大医院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服务与指导。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服务又指导,这是既使基层的群众得到高质量的服务,又使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得到培训的好方法。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下社区开展技术服务能使社区医生得到很好的传帮带。

1.4 留住人才,解决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

目前社区医生存在工资偏低和职称晋升方面的问题,造成留不住人才的现象。因此为留住人才应给予社区医生职称晋升、待遇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大医院晋升标准是发表文章和通过外语水平考试,社区医院不必比照这种标准。社区医生能够看好常见病,诊疗基本功扎实,完成好向老百姓进行健康宣传的任务,就可以晋升职称。另外,就是保证社区医生的工资和奖金,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2 建立以市场竞争为模式的良好的运行保障机制

社区卫生因其服务的需要,其机构数目的众多和人员数量的庞大,单靠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是不够。制定良好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以促进其良好的运转与发展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2.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内部市场化

开展各类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之间多样化竞争,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和开展优质服务。居民可以自主选择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家庭协议。管理部门可以对签约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经济奖励,而对于居民不满意的机构进行批评并采取惩罚措施。另为居民提供投诉途径,保证居民的权益得到维护,起到广泛的群众监督。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岗位之间的内部市场化

(1)制订良好的岗位竞争机制。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收入分配的依据。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建立高水平人员“留得住”,不合格人员“流得出”的用人机制。

(2)把社区卫生的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一个标准。与社区居民签订家庭协议,成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是保证社区居民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的重要保证,也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项政府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考核可以以其签订协议的比例为指标。如果明显低于规定比例,可以要求该服务人员转入其他不直接接触病人的科室或下岗学习。如果想再次与病人签订协议,必须经过重新的培训考核。新招聘的人员经过一两年的实习后,由居民自己选择。这就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形成了内部竞争机制。内部的优胜劣汰机制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社区居民对机构的满意度增加居民对机构的信任度。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基本卫生服务方式,是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但目前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仍受到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内部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问题,建立以市场竞争为模式的良好的内部运行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

卫生服务中心 第11篇

【关键词】卫生统计质量;卫生监督;管理服务

伴随着卫生监督体制的不断改革,各个卫生监督部门已经进入了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而卫生统计学在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将卫生统计信息的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可以持续提升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能力。笔者将自身多年的防疫监督工作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为卫生监督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卫生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statistics)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有效的帮助人们研究分析占有的信息,从而达到去伪存真和正确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卫生统计学指的是采用统计学的手段来分析人类的健康情况与卫生相关方面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科学。

卫生统计学在免疫疫苗接种结果调查、传染病分类及流行病调查等疾病预防类的应用非常普及。2001年卫生防疫工作才将卫生监督工作分离出来,让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执法机构,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与卫生部门对于卫生监督工作的政策恰当与否,以及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落实顺利与否。

2实施信息化管理来提升卫生统计工作的效率是把卫生统计落实到监督工作的有力保证

各级卫生监督部门都设置了信息科,信息课内部设置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以及统计人员,而卫生监督部门的统计工作从传统的依靠手工操作转变到信息化管理,极大的降低了输入及反复填报的工作,强化了各级卫生监督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提升了统计工作的效率。电脑拥有计算准确度高、效率高及储存量大的特点,建设计算机网络,可以有效的使用并储存财务、图书、仪器设备、档案及人事等各方面的信息,计算机网络覆盖的统计信息非常广泛。吉林省统计年报的上报内容新加了财务及人事方面的板块,这就属于统计工作创新的方向,卫生监督部门的统计工作不能只是统计卫生监督工作,还要统计综合管理方面,必须要对卫生监督部门进行全面的管理,并收集相关信息,以此来发挥整体的作用。

2011年,卫生部发布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平台,把卫生监督工作改革后的各类相关工作进行了整理,发布了十种信息卡。当前,吉林省的卫生培训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形成了一个全面且准确的信息数据库,有效的规范了吉林省卫生监督工作,从而提升了吉林省的卫生监督工作效率。

3保障统计资料源头的准确无误是把卫生统计工作应用到监督工作的重点

3.12011年建立的数据库,可以真实有效的映衬出卫生监督工作的情况,卫生监督工作触及社会层面与各行各业的范围与其工作的任务量是成正比的,卫生监督工作的报告可以有效的映衬出各个卫生监督部门工作的具体成绩。

3.2制定适合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计划及规划,并提供科学的根据。制定合理的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卫生关键产品的抽样调查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卫生监督中的主要情况,要研究出现这些情况的源头,同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相应情况采取对应的方针。

3.3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卫生监督计划在评价与实施进程中的各个细节,都会出现许多政策问题,政策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而卫生监督相关信息是政府部门制定决定所不可或缺的。

3.4为卫生监督的评价考核工作提供重要根据。各类卫生监督计划工作在完成以后,要对整体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总结经验与改进不足,从而实施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3.5为社会报告卫生监督情况提供相应的信息。卫生监督工作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定时向社会报告卫生监督的相关情况,并鼓励大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4开展综合质量信息评价工作是把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持

卫生监督统计信息收集的资料,因为参与调查的数据信息量大且人员多,导致出现的情况也比较多,所以不仅要在调查之前做精密的计划,还要在资料收集完成以后,做大量的资料整理。刚刚收集的原始资料是非常繁杂无序的,必须对其进行对应的整理归类,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后上报领导。原始资料的整理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4.1核查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及合理的删除。一是要分辨已经调查研究的个体情况是否在规定的调查范围内。被调查的人群,不仅要关系到某种危害疾病,且必须是在所在范围内工作的。

4.2整理总结表格完成以后,要依据调查分析的实际情况,把原始数据统计到整理表格中。在完成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后,最后分析该资料。

5强化人员素质建设,提升分析質量是把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人员基础

卫生服务中心 第12篇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0、 2011 年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 2012 年贵州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和问卷调查数据。

1.2 分析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对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整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Excel, 用SPSS 19.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概况

贵州省地处西南部, 辖9 个地 (州) 市, 总体经济文化欠发达, 总面积17.61 万km2, 常住总人口3 975.48 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占38.9%。

2.2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概况

截至2012 年3 月底, 贵州省9 个地州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398 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1 家, 社区卫生服务站287 个)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集中在贵阳、 遵义和毕节3 个经济较发达或经济发展较快地区, 以中等规模为主, 其中贵阳市41 家、 遵义市17 家、 毕节市22 家、 其他地区、 安顺市8 家、 铜仁市9 家、 六盘水市3 家、 贵州省的3 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6 家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0 家)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较为缓慢, 所占比例较小。 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分布在贵阳、 遵义、 六盘水、 安顺市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区, 占90.00%以上, 以门诊为主 (表1) 。

2.3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资产配置情况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建筑面积15.468 4 万m2, 业务用房13.344 2 万m2。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7.381 8 万m2, 占55.32% , 平均业务用房665.03 m2; 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5.962 4 万m2, 占44.68% 。 平均业务用房207.75 m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资产13 129 万元, 平均118.28 万元, 净资产8 878万元, 平均80 万元, 负债4 252 万元, 平均38.31 万元; 社区卫生服务站总资产16 012 万元, 平均55.79 万元, 净资产13 218 万元, 平均46.06 万元, 负债2 794万元, 平均负债9.74 万元 (表2) 。

2.4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情况

截至2012 年3 月底,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 306 人, 按地区分布, 贵阳、 遵义市和毕节地区人数最多, 为3 679 人, 占69.34% , 其次为六盘水市、安顺地区, 共1 080人, 占20.35%, 再其次为3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 , 共671人, 占12.65%, 铜仁市人数最少, 116人, 仅占总数的2.19%。其中执业 (含助理) 医师3 080人, 注册护士1 652人, 药师 (士) 201人, 技师 (士) 221人, 检验师 (士) 143人。医护比为1.86∶1 (表3、表4) 。

2.5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性别、 年龄、 学历和职称构成情况

2.5.1 性别构成。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性别比例为男24.91%, 女75.09%, 男女之比为1∶3.01。

2.5.2 年龄构成。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中, 25 岁以下者占6.43%、 25~54 岁者占81.21%、 55 岁及以上者占12.36%, 以25~54 岁为主。

2.5.3 学历构成。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以大、 中专学历为主, 占81.27%, 本科学历仅占18.73%, 无研究生学历。

2.5.4 职称构成。 贵州省社区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以师级/助理和士级为主, 占66.96%, 高级职称比例极少, 仅为4.4%, 另还有7.89%的处于待聘状态 (表5) 。

2.6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情况

2.6.1 贵州省各地州市的11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 年全年共诊疗120.6 万人次,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平均为6.46 人次,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平均为1.19 床日, 总治愈率89.50%。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年共诊疗1.09 万人次。 主要以门急诊为主, 占92.87%, 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62.91 元;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 年全年入院人数共10.8 万人次,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年入院人数0.097 万人次, 病床使用率为56.24%, 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420.12 元。

%

2.6.2 贵州省各地州市的287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11 年全年共诊疗220 万人次,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平均为9.61 人次,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平均为1.08 床日, 总治愈率为89.56%。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年共诊疗0.77 万人次, 其中门急诊占93.23%;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2011 年全年入院人数共11.2 万人次,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年入院人数0.039 万人次, 病床使用率为61.07% (表6、表7) 。

3讨论

3.1 存在问题

3.1.1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地区分布布局不合理。贵州省9个地、州、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黔中、北部举办最多, 黔东、西部次之, 黔南、东南和西南部举办最少的地区分布格局, 存在地区分布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或经济发展较快的贵阳 (中部) 、遵义 (北部) 和毕节 (西北部) 三地区, 占70.00%以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南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东南部)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西南部) 3个少数民族地区举办较少, 仅占10.00%。截至2012年3月底,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还未举办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都匀市为县级市, 市区人口近50万人, 也仅举办了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离“逐步做到每个街道至少有1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的十二五规划目标还相差甚远。同时, 由于举办少, 其社区健康守门人的功能难以得到发挥。

3.1.2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薄弱。贵州省1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共7.381 8万m2, 平均665.03 m2, 如按照国家卫生部2006年颁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标准不少于1 000 m2[3]的标准, 贵州省绝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达标, 不能保障其功能的有效实现。

3.1.3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总量不足, 学历、职称层次偏低。梁万年等[4]2005年开展的对全国卫生人力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 以大专为主, 占39.08%, 具有本科学历者为25.23%, 中专和无学历者占35.69%。执业 (助理) 医师技术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 分别占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49.35%和37.18%,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占11.54%, 平均每个中心约3人, 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张明新等[5]2008年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6省、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24人, 医护比为1∶1.47, 医护学历、职称较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主要以本科和大专为主, 注册护士学历主要为中专。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6], 2009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 占41.2%, 本科学历者占29.8%。执业 (助理) 医师技术职称以师级/助理和士级为主, 占51.5%, 中级占33.8%,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占8.5%, 护士学历主要为中专, 占53.5%。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7], 2010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 占41.3%, 中专和无专业学历者占26.6%。执业 (助理) 医师技术职称以师级/助理和士级为主, 占54.6%, 中级占34.0%,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占8.7%, 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 占51.7%。而我们对贵州的调查结果显示,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 306人,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34人,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84人。其中执业 (含助理) 医师3 080人, 注册护士1 652人, 医护比为1∶1.86。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以大专为主, 占41.23%, 本科学历者占35.93%, 执业 (助理) 医师技术职称以师级/助理和士级为主, 占53.64%, 中级占34.6%, 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 占64.93%。将贵州各项数据与以上结果相比, 得出如下结论: (1) 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 (助理) 医师和护士的学历水平和技术职称结构总体偏低, 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即: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相对较低, 以大专为主, 中专和无学历者约占1/3左右, 本科学历者偏少;执业 (助理) 医师的技术职称以师级/助理和士级为主;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 (2)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从2005年至今一直处于优化中, 但过程相对缓慢。 (3) 2012年贵州省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34人, 显著低于张明新等[5]2008年调查的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24人的调查结果, 提示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

3.1.4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效率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1年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分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6人次、1.19床日, 社区卫生服务站9.61人次、1.08床日。与全国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7人次、0.8床日, 社区卫生服务站12.8人次、0.5床日的结果[6]相比, 服务质量与效率明显偏低, 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建议

3.2.1优化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地区分布格局, 进一步加大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等地公立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及企业所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造力度, 将其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进以上地区县级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规划“做到每个街道至少有1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时间, 并根据需要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提高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 将诊所、医务所 (室) 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充分发挥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补充作用。

3.2.2加强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实施中央补助地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采取政府购买、产权置换和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问题。

3.2.3加强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优化贵州省各地社区卫生人员结构, 合理配置全科医生、中医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同时, 要适当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高级职称比例, 拓宽社区卫生人员职业发展途径。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积极推进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 加强对在岗社区卫生人员的各种培训。健全对社区卫生人员的执业注册、岗位聘用、职称晋升和收入分配等的鼓励政策, 减少社区卫生人才的流失。

3.2.4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考核制度, 加强对社区卫生人员的考核, 充分调动社区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 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以此提高贵州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国发[2012]11号) .2012.

[2]刘利群.“十二五”期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7A) :2137-2138.

[3]刘青, 陈维云, 林小志, 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设备配置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2A) :3905-3907.

[4]梁万年, 李静, 关静, 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3) :1038-1041.

[5]张明新, 周莹, 方鹏骞.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资源配置比较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27 (11) :29-3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50, 140.

上一篇:植物修剪技术园林管理下一篇:城市运行机制